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x 页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5H 页
[年谱]
世宗皇帝嘉靖二十一年  (中宗大王三十七年)壬寅十月初一日丁丑。(辰时)先生生于义城县沙村里第。(先生之先世。为安东府丰山县人。自六代祖典书公。始卜居于县西河隈村。义城。即先生外祖松隐处士金公之乡也。初先生在娠。大夫人梦。有人自空下告曰。夫人当生贵子。至是先生生。)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二岁)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三岁)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四岁)始知读书。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五岁)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六岁)受大学。(先生自为儿时。器度举止如成人。慢辞亵语。夫尝出诸口。专意读书。不待父师呵督。○尝出游江上。跌坠水中。群儿愕眙。不知所为。忽风浪大起。俄顷。已见先生在岸上。闻者异之。)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七岁)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八岁)受孟子。(读至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慨然想慕其为人。至或梦寐见之。)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九岁)随大夫人往惟新县。(时观察公为惟新县监)八月。随大夫人还乡。
三十年辛亥(先生十岁)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十一岁)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二岁)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5L 页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十三岁)诣东学讲中庸大学。(时 朝廷令初赴举儒生。悉诣四学讲庸,学。先生应是讲。不惟句读精熟。义理奥处。亦皆通贯。讲官大加称叹。以为必成大儒。)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四岁)省王父郡守公于杆城任所。(既至。读书乡校。傍有泉石之胜。每于诵习之暇。辄携同舍生以出。竟夕徜徉。乐而忘归。)十二月。随观察公往义州任所。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五岁)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六岁)春。自义州省大夫人于京师。○秋中乡试。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十七岁)聘夫人李氏。(县监讳坰之女。宗室广平大君之后。)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十八岁)五月。郡守公卒。八月。随观察公奉丧车南归。中路以病还京。○冬。归觐观察公于庐所。(时观察公居庐于军威松岘)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十九岁)仍侍庐所。(先生尝与诸友。步出南溪泉石间。徘徊吟咏。因喟然叹曰。使我得游圣门。端木氏之徒。可学而至。)秋还京。十月。八冠岳山读孟子书。(先生既至山寺。读书者坌集。厌其烦扰。移栖废庵。使一童奴供爨。俯读仰思。至忘寝食。夜深后或有打墙壁声。先生如不闻。一日。夜有僧遽前谓曰。独栖空山。不畏盗耶。先生笑曰。人固不可测。安知汝之不为盗也。僧不对而出。迟徊门外。以示可疑状。先生犹读书自若。僧叉拜曰。措大年少而志确如此。他日必为大人矣。盖僧闻先生笃学。乘夜作偷儿状。欲验其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6H 页
所守也。)
四十年辛酉。(先生二十岁)还乡读春秋。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二十一岁○七月既望。观察公命赋坡公赤壁之游。先生即成近体一篇。有月白风清空万古。名留人去几千年之句。李判书俊民见之惊叹。)八月。观察公赴京。送至南郊而还。(观察公以管押使赴京)九月。谒退陶李先生于陶山。留数月。受近思录等书。(自是。潜心性理之学。讲明践履。必以圣贤为指归。李先生大加称赏。○后先生尝访金鹤峰于金溪。鹤峰谓先生曰。吾辈从老先生久矣。未尝有一言奖许。公一见先生。而先生即曰。此人天所生也。他日所树立必大。公何以得此于师门乎。又尝谓人曰。西厓。我之师表。先生亦尝称鹤峰以为吾所不及。其交相推重如此。)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二岁)秋。中生员进士。东堂初试。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三岁)七月。中生员会试一等进士三等。(退溪先生与人书曰。而见逸驾启途。其人兄弟趣向甚嘉云。)省观察公于黄海道。时观察公按节海西。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四岁)游太学。(时 文定王后颇信佛法。有僧普雨者因缘诳惑。是年三月。大设无遮会于桧岩寺。逾月乃罢。未久 文定上仙。外间盛传普雨请斋素累日。以致违豫。人皆愤惋。于是太学生屡上疏请诛普雨。疏文多出先生手。明白剀切。一时传诵。久之。诸生以疏不得请。欲空馆散去。约曰。敢有先就馆者。当加以党贼阿世之名。先生曰。吾辈谏君不合而去。岂无他名可称者。而必曰党贼阿世耶。诸生皆攘臂大言曰。佥议归一。君何独自执己见耶。再三来迫。先生终不动。乃改以玷身污名四字。)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五岁)春。陪观察公往定州。(时观察公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6L 页
出牧定州)夏。还京师。(道经黄冈。梦见伯兄谦庵公病卧憔悴。惊觉泪下。达曙不寐。时谦庵公病滞南乡。)十月。及第出身。(先生雅意林泉。虽以父兄之命。黾勉取科第。非其所乐也。欲及其未有官守。随意行止。退溪先生闻之。以诗寄谦庵公。有更怜贤季初攀桂。万事将缠欲脱缠之句。)十一月。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
 穆宗皇帝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十六岁)春。升正字。乞假往觐定州。○四月。荐授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还 朝。○六月。 明宗大王升遐。○八月。送退溪李先生还乡。(追至广津有送别诗)以咨文点马赴义州。(是行。省观察公于定州。)十月。还 朝。
二年(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七岁)二月。乞假往省定州。(有静观斋春日有感一绝。大道难从口耳传。此心随处自悠然。静观轩外千条柳。春入丝丝不后先。)三月。还 朝。○秋。奉 命曝史于星州。(是行。取道乡山。省谦庵公于河隈。)升待教兼如故。
三年己巳。(先生二十八岁)上疏论 仁庙仍祔延恩殿之非礼。(初。 世宗于 宗庙之外。别立文昭殿。以奉 太祖及四亲神主。以事生之礼事焉。 成宗追崇 德宗。以 睿宗已祔文昭。祔 德宗于别殿。号曰延恩殿。及 仁庙薨。 明庙即位。时议以为 仁庙祔则 世祖当祧。而于 明庙亲未尽不祧。则过五室。非 世宗之意。于是祔 仁宗于延恩殿。人皆愤惋。至是 明庙丧毕。礼官请与 仁庙同祔文昭。议定。而后寝及前殿皆狭窄。不容六位。乃于寝东加造一架屋。并前为六室。而祧并世祖主。各位以次而祔。独前殿祫祭时。 太祖居中。四亲主东西相向。为昭穆之序。 仁庙与 明庙虽兄弟同一位。而室则为异。无馀地可设。大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7H 页
臣与礼官。再三奉审。而无以为计。退溪先生建议曰。前殿之制东西长。南北短。若依古庙制。正 太祖东向之位。二昭二穆以次南北相向。则殿内有馀。不必改作。而亦为因事复古之美矣。时李公浚庆为首相。以为 祖宗所定坐向。不可改易。请仍祔 仁庙于延恩。而独祔 明庙。先生上疏极言其非。李相亦上疏自解其意。而更从群议。)升成均馆典籍。移拜工曹佐郎。○乞假省观察公于清州。(时观察公出牧清州)十月。以 圣节使书状官兼司宪府监察赴京。(时李青莲后白为正使。先生以书状辅行。至辽东。道逢一狂汉酗酒作乱。自使臣以下无不被辱。至先生前。望见颜色。即敛手致敬而去。既至 皇都。方诣 阙。少驻宣治门内。太学生数百人来聚观。先生问近日 中朝道学之宗为谁。诸生相顾良久曰。王阳明,陈白沙也。先生曰。白沙见道未精。阳明之学。专出于禅。愚意当以薛文清为宗耳。有新安人吴京者字仲周。喜而前曰。近日学术污舛。士失趣向。故诸生之言如此。而君乃发正论以斥之。可见深有意于辟异端矣。嗟叹久之。及序立班次。见有道士及僧徒各服其服。序于五品之列。先生顾谓诸生曰。诸君冠章甫。反居彼辈后耶。诸生曰。国法如此。柰何。先生又谓序班曰。俺等虽外国人。岂可以衣冠之身。次于道释之下乎。序班言于礼官。引二流序于使臣之后。庭中莫不动色。朝罢。序班引入东閤。设酒食以享之。先是我使既入坐。有狂汉阑入抢掠。率多不得成礼。至是先生言于序班曰。闻所馈酒食。辄为狂汉所掠。是以 皇帝恩赐。委之于狂汉之手。实为未安。不如不入。序班有惭色。入报礼官。久之出曰。今则必无是事。因引入就位。从容成礼而罢。○吴公访先生于玉河馆。致慇勤之意。先生以退溪先生圣学十图示之。及先生还。吴公以序及诗送之。诗曰。遥持使节谒 枫宸。译语何劳询问频。已讶玄谭开丽日。却怜丰度发阳春。鹓班鹄立情难诉。鸭水鸿飞恨转新。别后音书那可得。神嵩梦寐独伤神。又于扇面画两人相别状。以八分书关山别意四字以赠。先生步其韵以答之。后因使盖往来。又以书若诗遗先生。书略曰。遐陬僻壤。固自有山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7L 页
川间气。萃钟哲人。丕继道统。以弘开济于一邦。若在孔门。即七十子其人云。先生答书并和其诗以寄焉。)
四年庚午(先生二十九岁)三月。回自燕京。(既归。上退溪先生书。略陈在燕京时与诸生问答语。老先生覆书曰。陆禅怀襄于天下。公能发此正论。点检其迷。诚不易得也。)拜弘文馆副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升修撰。(先生于经席。尝讲鬼神之理。设譬喻以对曰。当天日开朗。未有▣点云气。忽然山川出云。顷刻之间。弥满两间。䨓霆震击。雨泽流注。少顷雨止。则廓然归于无物。此非将已散之气。藏在一处。时出用之。人之子孙。当祭祀之时。以诚意感召。祖考来格。洋洋如在。祭祀既彻。还复乎无。所谓有诚则有物。无诚则无物也。 上又问天数人事之说。对曰。天数寒暑也。人事裘葛也。寒暑虽非人力所能移易。裘葛之备则在于人。此圣人所以不言天数。而专言人事也。先生久在玉堂。慨然以格君心为己任。每入对之际。精日一心。积其诚意。开陈义理。剖析精微。援引古今。委曲恳恻。 上每加称赏。一时士大夫皆推为讲官第一。副提学柳公希春每叹曰。岂复有责难陈善如柳修撰者乎。○一日入侍 经席。进讲毕。李相浚庆 启曰。惟大臣为能荐人。而用人之道。又有次序。白仁杰乃敢越例荐人。超叙六品。而所荐之人。又不协人望。事甚不当。先生进曰。所荐之人。若如首相言。则固不足取。首相所言。亦未免有病。使白仁杰果得贤人。既在宰列。自何不敢荐之理。如必待大臣荐引而后用之。则草野遗贤之叹。必自此始矣。既退。李相语人曰。柳某指论吾失。其言极是云。)乞假觐清州。未几还 朝。○秋。 赐暇读书。○拜司谏院正言。○十二月。退溪先生讣至。哭之。(与诸及门者会。哭于鹤峰所馆。)拜吏曹佐郎。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岁)乞假觐清州。○三月。会葬退溪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8H 页
先生于礼安。○还 朝。拜兵曹佐郎。(一日。入直内兵曹。夜半众忽惊呼。相搏击。同直者惶怯失措。先生坚卧不动。俄而众自定。)六月。哭从祖叔父大宪公景深于长湍。(时大宪公为平安监司。以病递归。卒于道。)秋。乞假归觐安东。○欲作书堂于洛水之西厓。以地狭不果。(因以西厓自号。后名其厓曰翔凤台。)
六年壬申(先生三十一岁)春。又拜弘文馆修撰。兼如故。(时领中枢府事李公浚庆。临终上遗疏。以朝臣朋党之渐为言。 上召大臣示其疏。因问朝廷朋党者为谁。外议汹汹。谓李相欲祸士类。三司各上劄论之。读书堂官郑澈,洪圣民等亦欲陈劄。使人邀先生。先生自玉堂同直提学尹根寿,典翰郑惟一往会之。澈盛气言当追夺李公官爵。先生曰。大臣临死进言。不可则辨之而已。岂至追夺官爵乎。澈勃然曰。君何顾利害耶。先生曰。一身利害。固不可顾。国之利害。亦不可顾耶。今若请削夺则吾恐有害于国体也。佥议以先生之言为是。澈良久争之。不能夺。遂令郑公惟一制疏。而无已甚语。先生尝谓人曰。其时若不能裁抑异论。使李公未免追削。则其为时政之累。可胜言哉。○ 上尝于筵中。问群臣予何如主也。郑以周对曰。 殿下尧舜之君也。金诚一曰。 殿下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纣。 上色变。筵中皆震慄。先生进曰。郑以周,尧舜之对。引君之辞也。金诚一,桀纣之喻。警戒之言也。无非爱君也。 上悦为之改容。仍 命宣酝而罢。)九月。以远接使从事官。迎颁 诏使于义州。
 神宗皇帝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二岁)四月。子袆生。○六月。复拜吏曹佐郎。○七月辛卯。丁观察公忧。(观察公自六月得脑后肿。症势日剧。先生昼夜侍侧。衣不解带。目不交睫。常吮出脓血。及遭变。哀毁踰制。勺水不入口。见者莫不为之流涕。)八月。奉榇南下。十二月甲申。葬于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8L 页
天灯山金溪之原。是日返哭于河隈。(居丧一依朱子家礼。葬前朝夕歠粥。期年不进盐菜。非丧事不言。三年之内。未尝解衰绖。与谦庵公递守墓侧。朝夕哀省。祈寒暑雨。不废。每朔望则必归奠几筵。)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三岁)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四岁)九月。服阕。○拜弘文馆副校理。辞不赴。○冬。拜吏曹正郎。又辞不赴。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五岁)正月。拜弘文馆校理。赴 召。在道辞还。○远志精舍成。(堂在村北江岸上。凡五间。有记。)四月。拜司谏院献纳。被 召还 朝。(时高丽太祖画像在丰基小白山僧舍。僧徒不知尊敬。为烟尘所䵝昧。先生于 经席。请遣使臣。移安于麻田崇义殿。 从之。○时台谏郑彦信等。论戚里。未得蒙 允。铨曹遽拟论 启台官于北路守宰。先生以为此渐不可长。即草 启辞诣阙。道遇铨郎。问先生今日所论何事。先生曰。袖中弹文。乃铨曹也。台官一开口论戚里。而铨曹遽欲逐之。此风一开。言路塞而戚里横。诸君处事。何乃若是乖舛乎。遂入论之。铨官皆递。而论事台谏得不逐。)迁议政府检详。又拜弘文馆典翰。辞移拜司宪府掌令。○乞假归觐安东。○还 朝。十二月。拜弘文馆副应教。上疏乞养。(疏略曰。老母今年六十五岁。日迫西山。悲虞满目。臣弃朝夕之养。游宦千里之外。每恐药物供给之不时。以速颠仆。一念至此。心胆俱坠。古之先王以孝为天下。使天下之欲养其亲者。皆得奔告于上。其诗曰。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自我 祖宗朝。尤徇人子之情。多曲成之恩。如蒙 圣上矜怜。俾乞湖岭间一小县。使臣得竭其才分。以治民事。私 以俸禄之入。致养垂死之母。则非徒臣母子陨首 难报。于 国家孝理之道。亦有光矣。 不许。)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9H 页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六岁)正月。拜议政府检详。乞假归觐安东。○二月。省先墓于军威。○夏。升舍人。辞不赴。○上疏乞养。 不许。○撰庐江书院退溪先生奉安文。○十月。拜弘文馆应教。被 召还 朝。(与同僚论削乙巳勋籍)十一月。 仁圣王后升遐。(时礼官与大臣定议。请 上行期年丧。先生谓同僚曰。 明庙于 仁庙。有继统之义。自 上当从嫡孙父殁为祖母持重服例。遂诣政院。 启请改定仪节。有 旨令礼官改议。大臣礼官犹持前议。翌日当成服。先生曰。若今日不得请。则后虽欲追改无及。与同僚彻夜论 启。至鸡鸣蒙 允。遂定为三年服。○先是 上于经席。讲诗传。及卒哭后开 筵。先生以为诗乃咏歌之辞。请以春秋代之。)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七岁)春。乞假归觐安东。既而还 朝。○拜军器寺正。迁弘文馆应教。上劄论时事。○拜司谏院司谏。○七月。子袽生。○八月。乞假归觐安东。(李舍人泼,李佐郎纯仁,李翰林洁,洪正郎可臣,俞牧使大脩,金翰林瞻,许参奉鋿,朴监役宜,李参奉德弘,士人权应时出饯。同宿于东湖之梦赉亭。各赋诗叙别。先生亦有留别诗一律。)还 朝。复拜弘文馆应教。(先生在玉堂时。倩善画者作河隈山水图。以寓思亲恋乡之意。)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八岁)春。拜弘文馆直提学。○夏四月。升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故事承政院所用纸。极其广厚。费用无穷。至是先生建请月定规限。使不得滥用。又使纸品不至广厚。民便之。)七月。递授吏曹参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499L 页
议。辞递。○拜弘文馆副提学。乞假归觐安东。(上命本道致食物。是行。与李德弘宏仲同舟。有论学有感二绝云。千圣传心道可求。十年尘路未回头。相逢绝叹秋江晚。理棹从君欲溯流。又大道由来不二门。堪怜末学逞空言。居然漏泄真消息。鱼跃鸢飞总一源。)冬。复拜承旨。上疏乞养。 上优批不许。
八年庚辰(先生三十九岁)春。拜弘文馆副提学。又上疏乞养。 特拜尚州牧使。(先生连岁乞养。不得请。是春登 对。更申前恳。 上使先生往来省觐。不许补外。先生又上疏陈乞。辞意悲切。 上优批答之曰。观尔疏辞。情实切迫。予当留念。至是尚州牧缺。 上问尚州去安东几里矣。吏曹对曰。一日程。 上曰。柳成龙有老母。屡乞便养。可以此州授之。及陛辞。 引见谕以勉从乞郡之意。且曰。以尔为尚牧。欲使邻官取法耳。仍询及时事。使尽言。○尚为岭中孔道经费浩繁。一岁用度几至万石。先生缩节浮费。自奉甚简。终岁所支。不过数百石。尝言官吏廉谨虽著。而无迁叙之路。故宁贪污以肥其家。是利重于名故也。曾无养廉之具。而罪其不廉。是岂王制责庶人廉能廉善之意乎。尝欲 启请制吏禄。如 中朝吏员月俸例。每朔考勤慢以升降之。未果。)奉大夫人自河隈往尚州任所。(大夫人素患轿眩。方议舟行。时久旱水浅。临发大雨连日。溪涧皆涨。遂以妓乐前导。由江溯溪。达于城外。观者荣之。)作文谕童蒙师长。(先生为政。以礼让为本。每朔望。率诸生谒先圣庙讫。退坐明伦堂。讲论诸生所读书。微辞奥旨。反覆譬晓。因才授业。各有条理。尝谓士习之渝。蒙养之不正也。风俗之坏。乡约之不行也。各里择差童蒙师长及乡约有司。作文以谕之。大略以敦五教为先。劝课诱掖。诚意恳到。凡所施为。动遵古昔。期月之间。学政一新。风化大行。及解州事。州人立石颂德。且欲建生祠。先生遗书所亲止之。)十月。子褍生。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岁)正月。又拜弘文馆副提学。被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0H 页
召还朝。上疏乞解职归养。 不许。○乞假归觐安东。秋。还 朝。(先生每往来家乡。必广询民瘼。还 朝辄 启。故事水军之立番者。每十人以一人为长而领一船。名曰领船。使之轮番作队。三日相递。各供其主将。而为主将者徵索无艺。人不能堪。先生廉知其弊。 启请革之。后先生归觐安东。有水军数百人。遮道罗拜。祝手颂德。)冬无冰。与同僚陈劄十条。(一曰修实德以答天心。二曰严内外以肃宫禁。三曰审治体以立规模。四曰重公论以整朝纲。五曰覈名实以用人才。六曰恢公道以杜倖门。七曰养廉耻以清浊俗。八曰明政刑以杜奸细。九曰袪积弊以厚民生。十曰崇学术以正士风。 上优批答之。仍问制此疏者为谁。同僚以先生对。 上曰。然。非副学。不能为也。)承 命抄进大学衍义。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一岁)春。拜司谏院大司谏。(时先生乞假归觐。承 召还 朝。○先生在谏院。建言三事。其一。遵 祖宗视事之规。以尽励精之实。其二。复大臣署事之法。以立 朝廷之体。其三。开台谏独 启之路。以袪䨓同之弊。议虽不行。识者韪之。后作谏臣说。)七月。子袗生。○拜承政院右副承旨。冬。 特旨升都承旨。(时王,黄二 天使出来。 特命为都承旨。先生策应剧务。动合事宜。以至相礼仪导言语。皆中矩度。 天使大加敬叹。每语及。必称先生而不以爵。凡燕飨酬酢之节。亦必问之而后行。及 天使还。 上赐先生锦袍以赏之。)升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承 命撰进皇华集序。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二岁)正月。拜弘文馆副提学。乞假归觐安东。( 上特赐虎皮褥。使归遗老母。先生上疏陈谢。)跋晦斋李先生九经衍义。○二月。北虏种落尼汤哈寇边。承 召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0L 页
还 朝。上封事。○又应 旨献备边五策。(一曰杜祸源。二曰定战守。三曰察虏情。四曰给馈饷。五曰修荒政。○时朝议欲潜师入虏境。荡覆巢穴。先生曰。贼虏犯顺。固有罪矣。堂堂大朝。不能声罪致讨。乃欲潜师掩袭。并杀耄倪。是岂王者字物之仁乎。议遂寝。)五月。乞假归觐。(自东西党论始起。先生已深忧之。与同志诸公。力为和平镇定之计。而卒不能如意。至是朋比益甚。互相挤援。先生不乐在 朝。大夫人亦老病。以觐便退处乡曲。)七月。 特授咸镜道观察使。以亲病辞不赴。(先是宗室庆安令瑶请对。言先生及金孝元,李泼,金应南等四人可补外。以靖朝论。至是 上以先生特授咸镜监司。先生时在乡家。以大夫人病甚。上疏辞。郑右相芝衍陈劄以为久侍 经幄之儒臣。不宜特授边任。金东冈宇颙亦上疏言。顷日庆安令瑶辄指柳成龙等为专擅朝权而欲斥远之。成龙等俱以清名雅望。取重士林。实帷幄之宝臣。瑶言一出。士类寝不自安云。)九月。拜成均馆大司成。辞不就。○十月。拜庆尚道观察使。上疏辞 不允。十月。赴 朝谢 恩。(疏略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东西南北。惟命之从。不择夷险。死生以之者。此臣子之节也。臣有老病垂死之母。不能专意供职。瘝旷居多。至于前日关北之任。出于拂拭收录之 恩。臣尤当奔走就道。少效涓埃。而不幸母病方苦。绝裾出门。臣实不忍。更上辞章。得蒙 恩递。时平则享爵禄。事难则择便宜。所谓臣子之节扫地尽矣。不自意南道之寄。再出陶甄。稍近母傍。于臣一身。荣幸莫大。第前既不得赴北。今赴南方。实涉于辞难就易。舍远图近之嫌。臣虽至顽。公议云何。伏愿 圣慈。察臣至恳。亟 命镌解新授职名。使臣于老母未死之前。有以相保于田亩。且于暇日。寻绎旧闻。补塞罪过。则天地父母保全终始之 恩。万万矣。 传曰。观此疏意。不过闻有人言。而意不自安耳。夫柳成龙诚贤士。朝臣之杰然者也。只缘有老母。未能每召之耳。今可回谕曰。卿有老母。家在本道。故今以卿为观察使。宜赴任勿辞。先生不得已趋 朝谢 恩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1H 页
讫。过辞领相朴公淳。朴语及时事曰。许美叔等被罪。数也。非人也。先生曰。李泌有言曰君相不言命。今公居造命之地。岂可委之命数而不归诸人事乎。朴默然良久。问所欲言。先生曰。我 国家未尝以论事罪言官。今许篈等三人罪轻罚重。朝野危惧。惟公思所以解之。朴曰。吾方与叔献早夜图之者此也。○岭南地广民众。庶务烦剧。先生至则左酬右答。剖决如流。公以处事。信以御下。苏残革弊。竭心为治。居数月。政化普洽。纲纪振肃。吏民相戒。不敢犯法。)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三岁)夏。以旱上状。请决放诸邑罪囚。○行部到晋州。访崔司畜永庆于其家。(永庆有孝行。自汉阳移居晋州。结庐于万竹间。与一鹤处其中。达官有到门求见者。其所不喜。辄拒而不纳。先生素闻其名。为造其庐。崔公欣然出迎。设酒款叙。酒酣语及当世事惊人。)七月。拜弘文馆副提学。被 召还 朝。(先是苏斋卢相守慎。自尚州被 召还 朝。上问庆尚监司为政何如。对曰。公明仁恕。一道称治。 上曰。然。其人有才有学。予知之久矣。至是有是 命。)四辞递。八月。复拜。上疏辞。( 上温谕不许有讲官第一人之语)承 命制进文山集序。○升拜资宪大夫礼曹判书兼同知 经筵春秋馆事弘文馆提学。上疏辞 不允。(疏略曰。夫爵命之施。初非一道。太上以德。其次以才。其次以劳。其次以久。若非此数者。而无故得之。则于政为失。授于身为不祥。臣既非才德之选。又非年劳之积。而躐跻踰越。巍然宰相之列。其于政体。何如也。物情。何如也。臣以岭外寒贱。愚騃有素。学不通方。才不适用。加以禀质尪羸。疾病缠身。识量昏浅。触事迷罔。斯岂当事应务之器乎。不幸 宠命荐下。涯分渐踰。欲奋身自厉。则才力绵薄。欲退安愚分。则 天眷愈厚。臣之处势孔艰。而为心甚苦矣。古之君子。于一资半级之除。或有终岁力辞。抵死而不居者。必其心有大不安者。而难于冒昧耳。如蒙 圣明俯察臣闷迫忧窘之状。 特许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1L 页
镌改。则其在臣身。至荣且幸。 答曰。览卿封章。可谓诚出于肝膈矣。然予之擢卿。非有所私宠于卿。为国家也。人主用人。诚非一道。古之人。有崛起耕渔。置于岩廊而若固有之。未闻有辞退之言。是果昧于进退之节。贪冒无耻。乃如是耶。古之人君。于其臣也。有臣之者。有友之者。又有师之者。卿十载经幄。一德无瑕。义虽君臣。情犹友朋。论其学。非章句之儒。语其才。足以当大事。知卿莫如予也。宗伯之长。惟卿克谐。钦哉就职。毋为更辞。予言不再。)又上疏辞。( 上温批不许。且 命该曹除谦庵公近地守令。便养老母。以安先生之意。)移文馆学诸生。(其略曰。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性则具仁义礼智之理。其道则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圣人之训迪教导。使之复其性者。虽为术多端。大槩不过欲使五者之间。相亲相敬而已。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呜呼。天下之理。岂外于事亲从兄之间。而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亦未有舍是而他求者也。至于小学一书。乃子朱子撰集圣贤格言。古今善行。为小子培养德性之根本。而其终始惓惓者。惟在于隆师亲友。入孝出恭。正容谨节。笃实谦退。不言人过恶。不言 朝廷得失而已。何尝教之以凌侮尊长。诋议父兄。竞辨争胜为道也。近得 中朝乡校礼辑书。抄童子礼为一卷。以便童蒙训诲之资。又令馆学诸生。依朱子家礼。时习冠昏丧祭等礼。登降揖让之节。诸生诚能熟讲而力持之。毋太拘迫。毋至怠废。游泳从容。以至于欲罢不能。则所谓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心。不待劝勉。而油然自生矣。○又颁乡约于八方。惓惓以敦孝悌兴礼让。为化民成俗之本。)赦后陈疏请伸理被罪诸人。(许篈等窜北边。久未伸理。故疏论之。)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四岁)三月。承 命制进精忠录跋。○四月。子袆殁。○上疏乞退。(时义州牧使徐益上疏云。郑汝立寄李珥书。有巨奸尚在之说。巨奸。盖指柳成龙也。 备忘记曰。柳成龙。君子也。虽谓当今大贤可矣。观其人与之语。不觉心服。岂有学识气像如彼。而乃是巨奸之理。何物胆大者。敢为是言乎。先生于是上疏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2H 页
乞退。历陈五当去曰。 殿下之宠臣既厚。而无 事裨益 圣化。此一当退也。臣读书粗识义理。顾于末路。得此题目。若不知退。廉耻扫如。此二当退也。当今人持私见。各有左右。世道人心。坏败日甚。如臣孤根弱植。举足发言。便成疮痏。此三当退也。臣之老母长在病中。馀日无几。千里离违。动经时序。菽水之养。一失难追。此四当退也。臣禀气衰弱。职事纷扰。些少心力。散失殆尽。以此制事。宁免愆违。惟宜乞身丘壑。温理旧业。以冀桑榆之补。此五当退也。敢望 圣明。曲赐陶甄。许令镌罢。 不许。)乞假归觐安东。○还 朝。承 命校正圃隐郑先生文集。(并撰年谱及文集跋。)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五岁) 启论择驸马事。(时有 命择驸马。毋避李姓异贯者。盖有所属意也。先生 启曰。礼不娶同姓。远嫌也。刘聪纳,刘殷二女为妃。所出绝异。而纲目书之以为犬羊杂糅。唐宋以来。尚公主者。皆以异姓。惟唐昭宗取李茂贞子为驸马。此则为强臣所迫胁。不可为法也。事遂寝。未久 上命以王子义安君继福城君后。先生回 启曰。礼继后取子行。不取孙行。福城于义安为从祖。诸侯别子为宗。他日立庙。则为有祖而无祢。臣意当取诸宗室中子行。不当以 王子为之始。先生为 启草时。参判黄廷彧以书抵先生曰。义安继福城。于礼无妨。先生援引礼文以答之。翌日昼讲。廷彧进 启义安可继福城后。 上愕然曰。礼曹公事不然。卿未闻耶。廷彧曰。此非臣之意也。 上默然。既退。其事遂成。)三月。乞假还乡。上疏请解职名。○南溪书堂成。(堂在军威先茔之南。先是观察公欲作坟庵未就。至是始成之。堂曰霜露。斋曰永慕。以为斋居之所。东有玩心斋,鸢鱼轩。以处诸生受业者。北有三静斋。募僧居守。霜露堂前有爱莲堂,鸢鱼轩。外有养鱼池。西麓有招隐台。东岩有咏归台。台下大川名以叹逝轩。东小溪名以倚筇。合而扁之曰南溪精舍。有南溪十二咏及诸作。)自南溪往觐仁同。(时谦庵公奉大夫人在仁同任所。先生以河隈距仁同稍远。遂近就南溪。日使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2L 页
僮仆问安。每旬亲往定省。而不由官路。人不知为宰相行也。○先生读易于南溪精舍。茹淡攻苦。人有馈生鱼者。先生曰。闻某也奉养不充。有馀力及我耶。不受。)玉渊书堂成。(先生既作远志精舍。犹恨迫近村闾。就北潭。欲作小宇为终老计。有僧诞弘者自请干其役。资以粟帛。越十年乃成。名曰玉渊。有精舍杂咏及记。)撰吉冶隐砥柱中流碑阴记。(又有吴山书院奉安文。)累 召不赴。○具柏潭讣至。哭之。(有祭文及挽词。)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六岁。)三月。被 召西行。在道辞还。又累 召不赴。(有斋居读易诗一绝。穷檐读易叹吾迷。晨起研劘至日西。莫道羲文消息远。隔窗春鸟数声啼。)编次退溪先生文集。(先生尝与李五峰书曰。老先生文集。与金士纯编次于屏山院中。欲更有所商订。不意宣城人遽用草本入梓。其中有曾经先生手自删去者。寻常翻阅。未尝不慨叹云。)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七岁)以同 经筵赴 召。在道辞还。○累 召不赴。(有燕坐楼秋思一绝。千古羲文学。三年燕坐心。意中苍壁立。吟外暮江深。)十月。拜刑曹判书。被 召还 朝。兼艺文馆提学。(先生赴召。 上引见论学。因问及王阳明致良知及心即理之说。 圣意不甚以为非。先生剖析甚详。 上倾听忘倦曰。学当以程朱为宗师。不可他求。又曰。闻卿久处林下。多读古人书。今见卿论议果然。后先生入 经筵。又极陈阳明心术之非。学问之谬。盖 圣学高明。不屑于章句训诰之学。 天语往往有过高处。先生忧之。前后劝戒。极其深切。)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上疏辞。(疏略曰。臣闻用人之道。如匠之用木。小者不可强之使大。短者不可引之为长。如或易置。即成弃材。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3H 页
是故。人君以视任选才为明。人臣以量己处职为忠。今以臣之才。量臣之任。其为不近。不待智者而知之。柰何以血指汗颜之拙。而当大匠之斲乎。敢望 殿下慎之重之。更询大臣。速授可堪之人。使重任不至久旷。朝廷之幸也。 不许。)又上疏辞。 不允。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八岁)春。拜司宪府大司宪。○拜兵曹判书。兼如故。○递拜知中枢府事。兼如故。○又拜司宪府大司宪。○六月。承 命制进孝经大义跋。○乞假归觐安东。○七月。夫人李氏卒。(时先生自乡还 朝。至广津闻讣。)九月。送夫人丧。归安东。(时倭使来在都下。求通信使。 朝廷多事。不得乞假。送丧至新川而还。)又拜礼曹判书。○十月。郑汝立逆狱起。累呈辞 不允。上疏自劾。(初。先生在乡家。累 召不赴。白惟让以劝起之意。通于郑汝立。至是汝立狱事起。其书为 朝廷所得。而先生姓名出于惟让供辞。先生以此累请递。 不允。乃上疏自劾。其略曰。今此逆贼之变。出于搢绅之间。凡平日与贼稍有半面之分。一书之通。一辞之相许与者。莫不惭痛震悸。况以无形无据之说。横被连涉于文字间。一时祸患。固所不论。而万世之下。其辱犹在。思之至此。不觉伤痛。臣于十馀年前。闻有郑汝立者。颇以读书勤学为名。继闻其人高自标致。妄以己见。凌驾先正。臣已不喜其为人。厥后声称渐盛。皆欲荐入要路。惟李敬中为铨郎时。极力排之。外议。喧藉。皆以敬中为娼嫉贤士。竟斥敬中于铨曹。自是幽路一启。更相推举。然臣犹以前日之见。不喜其人。臣之侪辈。闻敬中之言者亦多不取。以此汝立于臣等。蓄怨积憾。必欲乘时嫁祸。其在湖南也。通书京中。指臣为巨奸。及徐益疏出。其事始露。幸蒙 圣明谅察。免臣于罪过之中。而臣亦自是。不安于朝。退在田野。夫人之难知也久矣。虽圣人。不能保其既往。始焉此贼粉饰文字之末。敢为诡异之行。眩惑一世。前后士类。一切堕其术中。间或有窥见几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3L 页
微者。但忧其反覆不靖而已。岂知为恶之至于此乎。以今观之。先知汝立奸状者。惟李敬中一人而已。臣于逆贼。前有不取之心。后有察微之几。而不得早以一言披露其奸状。以此负国。罪无所逃。流放窜殛。实所甘心。万一 圣明怜臣心迹。放归田里。使之杜门省愆。羞愧以死。于臣幸甚。 上优批答之曰。卿之心事。可质白日。予知之久矣。少勿介念。时郑相澈为委官。治狱不平。一时士类连累者多。及先生疏上。 上命赠李敬中官爵。而名流被诬者稍得脱免。时议以为先生一疏之力也。都中人士。莫不传诵。妇人女子。亦皆译以方言而读之。○时湖南人丁岩寿等上疏。搆陷士类。先生亦入指斥中。 上引见先生。特加 敦谕。仍 命拿治岩寿等。 )特拜吏曹判书。(时郑相澈以岭儒为护逆。欲逮遣御史按问。一日。诸宰会宾厅。领相李山海谓澈曰。公欲按问岭儒。礼判是岭人。何不问其虚实。澈厉声谓先生曰。闻岭儒以逆贼为冤。至有欲为伸救者。不可置而不问。先生曰。岭儒其丽不亿。今遣人将家到而户诘之耶。抑将摘发某某而问之耶。公必欲成此事。将大失一国之望矣。既罢出。澈入路边人家。遣人邀先生。先生诣之。澈起迎曰。此吾妹夫桂林君家也。仍召主人出拜曰。此辈在乙巳车载。将刑而幸免者也。先生曰。若然则公之治狱。尤当详审。仍曰岭儒按问之举。实是意外。澈曰。儒生乃公论所在。而不知逆贼之为逆贼。是以欲遣人晓谕耳。先生曰。公若以至公治狱。则人将不待晓谕而自服。不然。虽家置一喙何益。公身为大臣。岂可驱一道之人。置之不测之地。如东汉党锢为耶。澈曰。公言若是。吾当置之。明日。澈犹执前议。讲遣御史。先生适于是日为铨长。以吴亿龄为人沈静谨慎可遣。遂以应 命。岭南竟无事。○李参议泼远窜边塞。亲旧无敢问者。先生使书吏送之 国门外。李以诗回谢。有三千里外远迁客。七十七岁多病亲之句。既而更被拿鞫。死于杖下。先生送绵布以赙之。○ 上命大臣及诸宰。议籍没李泼,李洁,白惟让等家财。先生议曰。罪人必承服而后有籍没之法。今此数人。皆不服而死。籍没殊为未安。议竟不行。)
十八年庚寅(先生四十九岁)四月。乞假归觐。 上以 内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4H 页
殿御服赐之。令归遗老母。仍 命就养京第。( 上以先生往来省觐。不得久在 朝。 令将母上来。仍 命所过列邑治供顿护送。)五月二十日庚申。葬贞敬夫人李氏于军威。○二十九日己巳。升拜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六月。承 召还 朝。累辞 不允。○草疏拟论救崔永庆。不果上。(永庆为奸人所诬。逮系京狱。先生尝遇郑相澈于 阙下。问永庆狱事如何。且言此人有高士重名。狱事不可不详审。澈勃然作色。颇有憾恨永庆语。先生据理论辨。澈曰。公既有此怀。何不为 上言之。先生曰。此大狱。外人岂敢言。惟莅狱之人。乃可伸理耳。后数日。永庆蒙赦出狱。司谏院 启请还囚。永庆前在狱。已患肺痿。及再入。疾转剧。求药于先生。即剂药以送。欲上疏伸救。疏既成。更虑无益而反重其祸。不果上。)录光国功三等。封丰原府院君。( 赐输忠翼谟光国功臣号。以改正 宗系。劳绩茂著故也。)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岁)二月。 特命兼吏曹判书。固辞 不允。(先生上章力辞。以为我 国自累代以来。鲜有以三公兼吏判者。如臣无状。固不足道。他日或有欲执朝权者。以臣藉口。则是 国家无穷之害。自臣而始。臣不忍以身启此弊。 上曰。有人于此。身在相位。把弄朝柄。专擅之状。不一而足。此岂兼吏判而然乎。卿宜供职勿辞。使用舍得宜。朝著清明。肃拜日。又固辞。 不许。且 命招吏曹判书崔兴源 教曰。此后凡大小除拜。一从兼判书之言。)升左议政。兼如故。○请遣使陈奏倭情于 天朝。 从之。(时通信使黄允吉等回自日本。倭答书。有率兵超入大明之语。先生谓当即具由 奏闻。首相李山海以为 皇朝若以交通倭国罪我则无说。不如讳之。先生曰。使价往来。有国之常事。成化间。日本因我求贡中国。即据实奏闻。 天朝降敕回谕。前事已然。今讳不以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4L 页
 闻。于大义不可。况贼若实有犯顺之谋。从他处 奏闻。而 天朝反疑我国同心隐讳。则其罪不止于通信也。朝廷多是先生议者。遂遣金应南等驰 奏。时福䢖人许仪后,陈申者被虏在倭中。已密报倭情。及琉球国世子尚宁连遣使报声息。独我使未至。 天朝疑我贰于倭。阁老许国曾使我国。言朝鲜至诚事大。必不与倭叛。未久。应南等赍奏至。朝议始释然。 皇帝降敕嘉奖。 上传于先生曰。自辽东咨文来后。过用隐忧。不图今者。至蒙 奖敕。展阅未终。不觉喜跃。此由于卿等运筹周旋之忠。)荐刑曹正郎权慄为义州牧使。井邑县监李舜臣为全罗左道水使。(时倭声日急。 上命备边司各荐才堪将帅者。先生以慄,舜臣应 旨。二人时在下僚。未甚知名。后皆为中兴名将。而舜臣功绩尤著。)请以李镒代庆尚右兵使曹大坤。 不许。(时在朝武将中李镒最有名。曹大坤年老不堪阃寄。先生 启请以镒代大坤。兵判洪汝谆曰。名将当在京都。镒不可遣。先生曰。凡事贵豫。况治兵御敌。尤不可猝办。一朝有变。镒终不得不遣。等遣之。宁早往一日。使豫备待变。不然。仓卒之际。以客将驰下。既不谙本道形势。又不识军士勇怯。此兵家所忌。必有后悔。 不答。)请修 祖宗镇管之法。(先生日以倭寇为忧。凡于备边一事。竭尽心力。与备局诸臣相议。 启请修镇管之法。大略以为 国初各道军兵。皆分属镇管。有事变则镇管统率属邑之兵。以听主将号令。一镇虽或失利。他镇次第严兵坚守。不至于靡然奔溃。往在乙卯变后。始改为分军法。散属各邑于巡边使,防御使,助防将,都元帅及兵水使。名曰制胜方略。于是镇管之名虽存。而其实不相维系。一有警急。必将远近俱动。使无将之军。先聚原野。将不时至而贼锋已逼。则军心惊惧。此必溃之道也。大众既溃。难可复合。此时将帅虽至。谁与为战。不如更修 祖宗镇管之制。平时易于训鍊。有事得以调集。且使前后相应。内外相倚。不至土崩瓦解。于事为便。事下各道。庆尚监司今晬以为制胜方略行之已久。不可猝变。事遂寝。其后贼报至。闻庆以下列邑之军。先聚大丘。待巡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5H 页
边使不至。遂望贼先溃。李镒至尚州。数日招集。仅得农民数百。卒以是大败。)七月。 特命兼弘文馆大提学。固辞 不允。(大提学黄廷彧罢。 上问首相李山海曰。谁可代者。山海以先生对。 上曰。是予意也。翌日。 召诸大臣令荐主文衡者。且曰。勿拘常例。务在得人。大臣以金诚一,李德馨,李诚中三人荐拟。 上曰可罢常格。令左相为之。先生极陈其不可冒受之状。 不许。)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一岁)三月。倭使至境上。请遣使宣慰。 不许。(倭使对马岛主平义智至釜山浦。言日本欲朝贡 上国而无路得通。若朝鲜为之 奏闻则无事。不然当有变。我为贵国藩臣。故不得不告。时 朝廷方咎通信。论议纷然。先生请遣文官一人往慰之。因问其情。议竟不行。义智留十馀日。不得报。怏怏而去。)四月。与判尹申砬论兵事。(时砬巡视边备。自黄海道还。先生问今日贼势难易如何。砬甚轻之。以为不足畏。先生曰。不然。往者倭但恃短兵。今则兼有鸟铳长技。不可轻视。砬遽曰。虽有鸟铳。岂能尽中。先生曰。 国家升平日久。士卒怯弱。若果有变。极难支吾。吾意数年后人颇习兵。或可收拾。其初则吾甚忧之。砬都不省悟而去。)壬寅。倭大举入寇报至。与诸大臣请对。 不许。即 启请分遣诸将防守。(以李镒为巡边使下中路。成应吉为左防御使下左道。赵儆为右防御使下西路。刘克良为助防将守竹岭。边玑为助防将 守鸟岭。)特命兼兵曹判书。总治军务。(时李镒欲率精兵三百以行。兵判洪汝谆不能办。镒以此三日不发。先生 启请镒先行。自坐备边司抄军三百。令别将俞沃领去。入对言洪汝谆不能治任可递。于是以金应南代之。)拜都体察使。请急遣申砬为李镒继援。 从之。(时。台谏请以大臣为体察使。 上从之。先生膺是 命。请以金应南为副。前牧使金汝岉坐事方系狱。以其人颇有武略。 启请贷罪自随。出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5L 页
 阙门召募。武士云集。时贼已近岭不。申砬谓先生曰。李镒以孤军在前。而后无策应之将。体察使虽下去。非战将。何不使猛将星驰先下。为镒继援耶。仍请自行。先生即与副使入白。以砬为巡边使。砬临行募士。无一愿从者。砬怒。先生曰。公行既急。吾所募者可先带去。吾当别募以行。因以军官单子授之。砬遂行。)请建储。以系人心。 许之。(时贼势日急。先生与诸大臣 启请建储。使人心有所系属。 上曰。中宫若生元子。处置极难。先生曰。宋仁宗春秋仅三十馀。司马光诸贤亟请建储。岂无所见而然。 上良久曰。光海君聪明好学。可以为嗣。仍曰。予本多病。且使国事至此。将何颜奉 宗庙治国家乎。欲传位于世子如何。先生对曰。 上何遽出此教也。使世子时在 上前。参决庶事可也。岂可遽议此事。愿 圣上益膺弘福。以济艰难。)请赦庆尚右兵使金诚一。 从之。(先是朝议。以倭寇为忧。而岭南当先受兵。择武弁知兵者。以拟阃任。 上特以金诚一为右兵使曰。诚一前言倭必不来。万一有变。使之突击可也。先生 启曰。诚一儒臣。不合此时边帅之任。 上下许。至是 命遣金吾郎拿来。事将不测。先生进言曰。诚一前日所言。意在镇定民心。不必深咎。且临乱易帅非计。请姑容贷。使之自效。 上犹不听。及诚一克敌献䤋之 启至。 上谓宰臣曰。诚一状启中有一死报国之语。诚一果能之乎。先生对曰。诚一所见虽或未及。其不坠此言。臣可任之矣。 上怒霁。就授招谕使。)己未。扈 驾西行。(申砬既去。都人日望捷音。及败报至。城中大震。 阙内卫士典仆逃散殆尽。 上召宰执议出避。大臣 启请暂 幸平壤。请兵 天朝。以图恢复。掌令权悏请对。大声呼请固守京城。时群言喧闹。几不可辨。先生谓悏曰。虽危难之际。事君之节。不宜如是。仍 启曰。悏言甚忠。但事势不得不然。请分遣 王子于诸道。使之呼召勤王。令 世子随 驾。议定。与诸大臣出在閤门外。中 旨以领相及宰臣数十人扈从。令先生留守京城。 命未下。李公恒福 启请以先生扈 驾。 从之。○李白沙恒福手记曰。壬辰变初。贼逼尚州。以公为都体察使未发。忠州败报闻。即日 下教西狩。时余以都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6H 页
承旨在政厅。闻 命入政院。 阙中已扰乱。无复官序。议与同僚进诣宣政门下。以便 启事。俄有内 教。命公守京城。余对中使顾谓卢君士馨曰。 驾命一下。宫中已空。出城之日。从行者必少。若西行尽塞而止。则一水之外即 上国地方。到此应有酬酢处变之事。方今廷臣。明敏练达。识古谊善辞命者。柳某一人而已。今 大驾一移。则京城无可守之势。柳某留之。不过为败绩之臣。扈 驾必有裨益之事。 启请从行如何。士馨颔之。诸僚皆应声曰诺。余即搆草。不暇整写。授中使以 启。 上即允之。改 命李公阳元留守。后有 圣旨。颇以公受 命不行为言。岂苍黄间事。 圣聪偶或忘之欤。○时大夫人就养在京师。谦庵公方为司仆佥正。先生泣白于 上曰。 国事至此。臣当死生随 驾。乞解兄职。与老母避乱。 上悯然从之。谦庵公即奉大夫人南下。先生泣辞。大夫人慰谕之曰。汝当尽心国事。勿以我为念。先生再拜呜咽不能言。)五月庚申。扈 驾至临津。( 上召大臣同舟。痛哭谓先生曰。予用卿而揂至于此。先生顿首涕泣。 上命赐酒。先生号恸不能饮。 上慰之曰。万一国家中兴。当赖于卿。须自爱。先生顿首拜谢。)扈 驾至东坡。(白沙手记曰。 驾幸东坡。召见大臣。余以都承旨侍。 上叩膺曰。予何往乎。余对曰。可且驻 驾义州。若八路俱陷。便可赴愬 天朝。公曰不可。 大驾离东土一步地。朝鲜非我有也。因与余辨论十数。两不肯苟合。最后公厉声曰。今东北诸道如故。湖南忠义之士不日蜂起。岂可遽论此事。余即晓公意。默而止。后公见李判书公著曰。如见李某。可语吾意。何轻发弃国之论耶。李某虽裂裳裹足。从死于道路。不过为妇寺之忠。此言一闻。人心瓦解。谁能收拾。时余犹未莹。及到宁边。 两宫始分。讹言大播。西关人心不可收拾。然后始服公之先见。后因私见拜谢曰。仓卒之际。误著一手。致坏大势。悔恨无及。公笑曰。我亦当时不能明辨。直曰不可而已。不能无失。)扈 驾至开城府。 启请遣申硈守京城。且请晓谕四方。合力剿贼。( 车驾既出狩。京都人心无所凭依。先生 启请令申硈驰去。与留都大将及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6L 页
都元帅同力守城。以固人心。又以暂时出避。剋期还都之意。晓谕三南。若有忠义徇国之士。皆许纠率民兵。各自为战。合力剿捕。中外武科出身。尽数抄出。使之赴战。令开城府多造菱铁。以备战用。令本道开仓。赈济饥民。)升领议政。辞 不许。旋罢。(时台谏论首相李山海误国殄民。请削黜。 上命罢职。仍 召先生入卜相。先生曰。臣与山海同在相位。使国事至此。今山海已罢。臣岂敢自谓无罪而卜相。仍下阶上待罪。 上命承旨李忠元扶起上殿。先生又固辞曰。臣有死罪。终不敢承命 。又退伏庭中。 上命起出。令殿上诸宰荐当为相者。于是。先生升首相。崔兴源为左相。尹斗寿为右相。先生引咎极辞。 不许。是夕竟罢免。以申磼等搆之也。先生虽罢散。而不敢后。仍从行。)扈 驾至平壤。(时贼兵已至凤山。先生谓右相尹斗寿曰。贼之斥候应已至江外。此间咏归楼下。江水歧而为二。可以徒涉。若贼得我民向导潜渡则城危矣。何不急遣李镒把守。以防不虞。尹相即遣镒出城。才十馀里。望见江南岸。贼兵来聚者已数百。镒急令武士入岛中射之。连毙六七人。贼遂退。)六月。叙用拜丰原府院君。辞 不许。(白沙手记曰。 驾驻平壤。申伯峻,具元裕倡言柳某与鹅相罪同罚异。不宜独免。一日三司会坐。将论此事。郑子翰以掌令出避。至门遇余言曰。即日将论柳某。余闻即趋入。邀副提学洪君瑞曰。万代瞻仰。在此一举。公若不尽力。吾自此绝矣。君瑞曰。诺。此吾志也。即入大言。事遂寝。时公退伏私邸。不敢入公堂。余访见。惟深引过而已。)承 命接待 天将。(时辽东闻倭犯我国。未久都城不守。 车驾西迁。又闻倭兵已至平壤。甚疑之。以为倭变虽急。不应猝遽如此。或云我国为倭先导。于是使镇抚林世禄来探倭情。先生与之同上练光亭。指示倭候。世禄亟求回咨驰去。)请坚守平壤。 不许。(初。朝臣闻贼兵将近。皆请出避。先生曰。今日事势。与在京时异。京城则人心崩溃。虽欲守之。不可得也。此城前阻江。民心颇固。且近中原地方。若坚守数日。 天兵必来救。犹可藉以却贼。不然。从此至义州。更无可据之地。势必至于亡国。尹左相从先生议。至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7H 页
是。贼见形于大同江边。宰臣奉 庙社主并护宫人先出。于是城中吏民作乱。挺刃横路。纵击之。堕 庙社主路中。先生闻变。至宫门外。招一土官年老者谕之曰。汝辈欲竭力守城。不欲 车驾出城。可谓忠矣。但因此作乱。惊扰宫门。事甚可骇。且 朝廷方 启请坚守。汝辈何事乃尔。平壤人素信服先生。即弃杖叩谢而退。时已定出城议而不知所适。朝臣多言北道地僻路险。可以避兵。先生固争曰。 车驾西狩。本欲倚仗 天兵。以图兴复耳。今既请兵。而顾深入北道。为贼兵所限隔。则 天朝声闻。亦不可通。况望其藉力恢复乎。且既入其地。而贼兵随至。则势穷地蹙。又可北走胡乎。今朝臣家属多避乱于北道。各顾私计。皆言向北便。臣有老母。东出避乱。必流入于关岭间。以臣私情言之。亦岂无向北之心哉。只为 国家大计。不与人臣同。故敢此仰达。因呜咽流涕。 上恻然曰。卿母安在。予之故也。 大驾遂向宁边。先生以接待 天将留。)出平壤。追及 车驾于博川。(时久旱。江水日蹙。先生谓尹相曰。水上多浅滩。早晚贼必由此渡。何不严备。金元帅命元曰。已令李润德守之。先生曰润德辈何可倚仗。指李巡察元翼曰。公等会坐一处。无益于事。不可往护江滩耶。李公曰。敢不尽力。即起去。先生时承 命接应唐将。不参军务。默念事机。不如早迎唐将以来。庶可有济。日暮出城。明日至安州。辽东镇抚林世禄又来。受咨文送 行在。翌日。闻 车驾次博川。驰诣之。入对言平壤形势。贼心由浅滩以渡。宜多铺菱铁于水中。以备不虞。又 启平壤以西江西,龙冈,甑山,咸从等邑。仓谷多。人民众。闻贼兵已近。则必惊骇散失。宜急遣侍臣一人镇抚之。且收兵为继援。臣事急不可迟滞。请达夜驰去。以迎见唐将为期。遂辞出。道闻贼已从浅滩渡。我军尽溃。大惊即驰报 行在。夜入嘉山郡。)留定州。擒乱民劫仓者。(自 车驾出平壤。人心瓦解。所过列邑仓谷。皆为乱民所抢掠。是日。 车驾自定州向宣川。 命先生留定州镇抚。适见劫仓贼数百来聚仓下。先生虑其难制。以计捕得继至者八九人。即令被发反接。徇于道路曰。擒劫仓贼将行刑。于是已聚者皆惶骇散去。定州仓谷由此得全。而诸邑劫仓之患亦绝。)发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7L 页
定州。追及 车驾于龙川。○遣从事官洪宗禄往龟城。输致粮饷。(时郡邑人民闻平壤陷。尽窜山谷。先生行到郭山。呼从事官洪宗禄曰。沿途仓储一空。 天兵虽来。何以接济。此间惟龟城一邑储峙颇优。而闻吏民尽散。输运无策。君久住龟城。其处人如闻君至。虽隐山谷中。必有来见者。君急往谕品官人吏。悉一境之力。输到定州,嘉山。可以济事。宗禄慨然应诺而去。)到义州。再上 启辞。条陈时务。(初 启略曰。一。贼兵方在平壤。而黄海,江原郡邑尚多完全。南方大军亦在水原。若又招集散亡。向导唐兵。分数道蹙之。则贼必弃城南走。预谕黄海,京圻,三南等道。沿途设伏。处处抄击。且令舟师邀截海路。一。哨探平壤贼势。或乘夜掩击。或分剿散出之贼。且令观察使招呼散卒。遣诣 行在。一。平壤以西三路之中博川,泰川最为关重。为江边列镇安危之所系。今定州已有都元帅。龟城,泰川亦当置一将。令与定州相为掎角。耀兵备御。然后一道可保。一。唐兵向导。一路由定州。一路由宣川出平壤之西。又使一将调发宁边以东诸邑之军。出于平壤之东。使贼兵如在围中。一。土兵精勇。倍于南军。如有应募者。各别奖劝。使之兴起。且民生困极。本道尤甚。凡干弊端。一切荡涤。一。本道财谷。几尽散失。若 天兵荡平倭寇。则宴犒馈遗之资。将可办出。预宜料理。以备其用。一。事机方急。而人心易懈。酬酢策应。每多后时。宜令备边司。凡所施为。急速举行。一。国纲解弛。守令以弃官为能事。将帅以奔溃为良策。宜申明约束。绳以军法。一。军功等第。务要均一。从实急速施行。使之激劝。再 启略曰。一。江边土兵。累次调发。岂无怨苦之心。宜抚恤其妻子。生者量给银两。死者尤加优恤。如任旭景,李宣等忠烈特异。宜令别加褒恤。以慰忠魂。警动人心。一。成群攻劫之类。非必尽为乱民。不过为饥饿所迫。守令不能存恤而然。亦可多般知委。许令各率徒众。剿贼自效。有功则赏同平人。一。土兵虽聚而军器荡然。江边列镇及内地郡邑。弓箭多寡。急宜知数。临时取用。一。武班出身。当初为李镒,申砬军官者。其数亦多。一散之后。不复收拾。宜令检察。使分道招呼。使之来赴 行在。一。火炮匠亦宜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8H 页
招集打造。以备战用。一。贼兵近在数百里内。奸细讥察。不可不严。令城内及军中。别为标号。使相识别。)请以平安虞候金星报向导 天将。(时 天兵朝夕过江。 朝廷使青水万户赵鹔为向导。先生以鹔名位卑微。且非统御才。本道虞候金星报于见在武官中稍胜。白遣之。)上劄论辽东咨兼陈事宜。(时 中朝疑我国与倭连谋。辽东咨文有诘责语。先先上劄言。我国本无失道。致兵之事。终始不过为 中国守义不回。以至于此。是则天地神祇实所监临。惟近日人情。于应对辞命之间。不能据事尽言。每欲遮藏掩覆。欲说不说。使我国本情无以暴白。故 中朝于我。初无嘉奖矜闷之意。而反有督过之语。因历陈近日 中原之疑我者有七。请令该司登时速报。痛陈明白。又曰。历观前史。凡享国长远。未有不中衰而复振者。况我 国家仁深泽厚。岂有一为狂寇所乘。而终至于不可为哉。惟愿坚定 圣心于兴衰拨乱之地。申明赏罚。振作士气。以为死中求生之计。)七月。请先遣从事官辛庆晋。整齐一路刍粮。(时 天兵将出。粮饷调度事急。先生累次移文申敕。而人心涣散。守令多不能奉行。恐临时误事。欲自行检敕。而病甚不能自力。遂 启陈给粮事宜。请令辛庆晋先期驰去整齐。)甲子。自请出治沿途粮饷。(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兵来援报先至。时先生病痔苦甚。 上命尹相出治沿途军食。先生 启曰。 行在时任大臣只有尹斗寿一人。不可出。臣虽病。犹可自力一行。 上许之。先生力疾诣 行宫拜辞。 上引见。先生病不能行。匍匐以入。陈一路粮饷事宜。既出。 命赐熊胆腊药。夕至所串驿。吏卒一空。搜觅村落。得数人而至。先生勉谕之。仍出一空册。录其姓名示之曰。后日当以此等第论赏。其不在此录者。事定后当一一行罚。既而来者相续。皆愿书名于册。先生知人心可合。即移文各处。使例置考功册。书功劳多少。以凭转报施行。于是闻令者争出。搬运柴草。架造房屋。排设釜鼎。数日之间。凡事稍集。先生以为乱离之民。不可督迫。至诚晓谕。未尝鞭挞一人。前至定州洪宗禄尽起龟城人。输运米豆。到定州,嘉山者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8L 页
已二千馀石。先生犹以安州以后为忧。适忠清道牙山仓税米载船将向 行在。到泊于定州立岩。先生喜甚。即驰 启曰。远谷适至如期。似是天赞中兴之运。请并取以补军粮。又督造大定江晴川江浮桥。先生前往安州调度。)丙子。祖总兵进攻平壤。不利而退。先生 启请仍留安州。以镇定人心。且待后军之至。○遣曹好益募兵江东。(好益以前都事。募兵赴 行在。先生遇于良策驿。语之曰。 天兵将至。公母往 行在。可还江东。仍行召募。与天兵会平壤。以助军势。好益从之。先生遂 启其由。为起兵文移授好益。且助以军器。好益去聚兵数百人。出阵祥原。邀贼多斩获。)京畿观察使沈岱来访。(岱自 行在将赴任所。见先生于百祥楼。语及 国难。慷慨愤激。直欲犯矢石。亲与贼角。先生戒之曰。君书生。临阵突击。非其所长。君部下杨州牧使高彦伯者勇力善斗。君但收拾军兵。使彦伯将之可也。后闻岱不畏贼。每巡行。必先文知委。如平日建旗鸣鼓。出入贼薮。甚忧之。申书戒敕。岱犹不变。未久果为贼所袭死。)八月。仍留安州。(先生自祖总兵败还。日夜望 天兵复出。自秋至冬。常寝处百祥楼。南恋庭闱。北望 行在。寝食俱废。见者忧之。)九月。上劄请 勿许建胡入援。(时建州卫獭虏闻我国有倭变。声言欲率兵入援。先生忧其终为 国家祸本。上劄力陈其不可曰。唐时安史之乱。乞兵于回纥吐蕃。世被其祸。今我势方急。不能制其进退之命。脱或多率士马。隔江来住。名为救援。而其意难测。当何以待之。请令边将善辞止之。)十一月。在定州上劄陈时务。(劄略曰。 国事危急至此。所赖者人心也。人心若解。则益无可为。凡军功爵赏。趁即施行。以应古人赏不踰时之义。且军民捕贼所获。即与其人。使愚民知杀贼之利。争起讨贼。则贼势庶几少衰矣。江原一道山峒之间。射猎为生者其数不少。若购以重赏。使之散伏草树间。出没剿捕。则贼之往来北路者。首尾断绝。东南形势可以相通矣。京城收复之计。则当以京畿一路分为三道。迭为猗角。贼少则分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9H 页
兵设伏。贼多则合兵攻剿。又使湖西南关东三路之军与之合势。或引其前。或推其后。齐心一力。四方云合。则贼若罝中之兔。而京城之中。亦必有内应相屠者矣。今岭南人心。颇奋励刻意讨贼。而军粮民食。荡然无馀。若岭南左道溃。则右道不可保。右道溃则两湖次第受兵。而八方无一乾净处矣。今闻湖南年事稍稔。请令湖南之粟次次输运于岭南。又别设募粟之官。急急区处。以救填壑之患。然后南方可保矣。四方边报酬应。一刻急于一刻。昔秦时请事之人留司马门三日。不得报。而识者知秦之亡。臣愿今日边报。划即施行。夜以继日可也。且贼剽悍轻生。善于突斗。我国主兵诸将。不能因势利导。每以乌合之卒。约日徐趋。瞭望不审。斥候不远。而贼之间谍甚多。凡我动静。彼先知之。臣意请抄选精锐。混其服色。散布远迩。随其所遇。辄为攻剿。又不定其处所。使贼莫测多少。且于城内设机焚劫。则贼必骚然不得休息。而其势大困。此等布置。十分量处。毋失机会可也。)十二月。拜平安道都体察使。 获贼谍金顺良斩之。(先是奸民金顺良者。持体府传令及秘密公文。入贼中示之。贼赏一牛。使更探报。先生捕得之。严鞫得情。其徒之为贼耳目。散出各阵者凡四十馀人。我国机密事一一通告。至于山川形势。道路迂直。行军日期。使贼无不知之。先生大骇。即驰启 行在。又按名急通诸阵捕之。斩顺良以徇。自是奸党散落。未久 天兵大出而贼不知。)移文四方。使各起兵赴难。(文至。无不感激挥涕。争起赴难。虽缁髡之徒。亦皆相聚讨贼。) 天将李提督如松帅四万兵至安州。先生入见论兵事。(提督见先生。设椅相对。先生袖出平壤地图。指示形势及兵所从入之路。提督大喜倾听。辄以朱笔点其处曰。贼在吾目中矣。先生既退。提督题诗扇面以寄之曰。提兵星夜渡江下。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常忆跨征鞍。)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二岁)正月壬戌。 天兵克复平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09L 页
壤。(先是先生在安州。闻大兵将出。密檄黄海道防御使李时言,金敬老使沿途设伏。俟贼败走。蹑其后击之。时言依令至中和。敬老惮与贼战。贼退前一日还走载宁。贼将平行长,平义智,玄苏,平调信等战败宵遁。饥乏不能行。而我国将士无一人追击。 天将又敛兵不进。时言势单不敢逼。但斩饥病落后者六十馀级。先生罪状敬老。闻 行在将斩之。提督以一武士可惜止之。)自平壤出东路。治沿途粮饷。(提督既拔平壤。追贼将进薄都城。谓先生曰。闻前路刍粮缺乏。相公宜急先行准备以待。时贼兵新退。一路人物荒虚。计无所出。先生驰至黄州。急移文于黄海监司柳永庆。使之督运粮草。又令平安监司李元翼调发各阵军人之不堪战者。自平壤输到军前。又船运平安道三县之谷。竭力经纪。使不至阙乏。○时大军将近临津。而江水冰泮不可渡。人皆束手无计。先生令采葛绹为巨索。又于江南北岸各立两柱相对。偃一木横置柱内。因以巨索引而过江。编结于柱内横木。令千馀人各持短杠。穿贯众索。回转数周。互相撑起。俨然成一桥。因杂铺芦苇细柳于其上。覆之以土。 天兵见之大喜。从桥上策马而过。火炮军器。悉从此济。)拜湖西湖南岭南三道都体察使。○李提督败于碧蹄。欲还西路。先生争之不得。(大军入开城府西路列屯之。贼皆会京城。谋拒 王师。先生连请提督进兵攻之。提督迟回累日。闻副总兵查大受与贼战碧蹄驿。多斩获。乃与家丁千馀人驰赴之。为贼所败。走还坡州。明日欲退军东坡。先生力争曰。胜负兵家常事。当观势更进。柰何轻动。提督不听。是日三营还渡临津。明日自东坡又欲退开城。先生又固争曰。大军一退则贼气尤骄。远近惊惧。临津以北亦不可保。愿少驻观衅以动。提督佯许之。先生既退。提督即还开城。诸营悉退。先先独留东坡曰。遣人请更进兵。未几提督声言清正自咸镜道将袭平壤。不可不救。遂回军平壤。先生使从事官辛庆晋驰见提督。陈退军有五不可。提督默然而去。)令权慄,李蘋并兵守坡州山城。因授诸将方略。分守要害。(初。全罗道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0H 页
巡察使权慄破贼于幸州。既而闻贼必欲报复。退还临津。先生即单骑驰诣坡州山城。观形势。以为当大路之冲。而地形斗绝可据。乃令慄与巡边使李蘋合军据守。以遏贼西下之路。又令防御使高彦伯,李时言,助防将郑希贤,朴名贤为左翼遮蟹踰岭。义兵将朴惟仁,尹先正,李山辉为右翼伏于 昌敬陵之间。出没抄击。使贼不得出城樵采。又令倡义使金千镒,秋义使禹性传,京畿水使李蘋,忠清水使丁杰等以舟师屯西江。以分贼势。令忠清巡察使许顼还本道把守。移文京畿以南各道官义兵。令从左右邀截贼路。且令杨根郡守李汝让守龙津。其后贼知权慄在坡州。率大军将攻之。见城险不得犯。)总兵查大受请与避贼于开城府。不从。(时贼四出杀掠。有侦探人告查总兵曰。贼欲得查总兵,柳体察。查即报先生。欲与同往开城以避之。先生答曰。贼方疑大军驻近。岂敢轻易来犯。我等一动。则民心必摇。不如静以待之。查笑曰。体察言是也。假令有贼。吾与体察死生同之。岂敢独去。遂分所率勇士数十人来护。后闻贼入城乃罢。○先生久留东坡。时兵燹之馀。村阎一空。无所止泊。乃刈草为幕。累月寝处其中。衣衾为之生绿。)贻书游击将军王必迪。论进取之策。(其略曰。贼方据险。未易攻。大兵当进驻东坡,坡州。蹑其尾。选南兵一万。从江华出于汉南。乘贼不意。击破诸屯。则京城之贼归路断绝。必向龙津而走。因以后兵迫诸江津。可一举扫灭。必迪见书击节称奇策。即发侦探卒。往忠清道。察贼形势。时贼精兵皆在京城。而后屯皆羸疲寡弱。侦卒踊跃还报云不须一万。只得二三千可破。提督。北将也。忌南军有功。不许。) 启请以湖南募粟。赈救饥民。(时贼据京城二年。百姓不得耕种。饿死殆尽。馀民闻先生在东坡。扶携担负而至。先生令前郡守南宫悌为监赈官。多方救活。会湖南募粟千石载船至。先生喜甚。一面驰 启。即以付南宫悌。令杂松叶屑以赈之。所全活不可胜数。岭南又告饥。即移文体察副使金瓒。发南原等邑仓粟一万石以救之。)得贼中来 王子书及三虏臣书。驰 启言状。(初黄廷彧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0L 页
与其子赫及李瑛等。从两 王子于北道。为贼所执。至是倡义使金千镒部下有李荩忠者入贼阵中。其还。持两 王子答书及谚书。又有上 行在长纸封书。千镒开见之。乃三虏臣联名书。而语甚无伦。千镒即驰报先生。先生据千镒牒呈驰 启言状。略曰。所谓王子书一封则上送。三虏臣一书则外书 行在所开拆。而内外皆无臣字。但云长溪君,南兵使,行护军各著署。而言多可骇。此必贼将胁勒使为。极为痛甚。故元书则不敢上送。而其间事情。朝廷不容不知。故一依其㨾誊书上送。谚书未来。故移文推问矣。○附金千镒牒呈末端云。李荩忠自贼中持两 王子答书及谚书而来。又有 行在所所上。无臣字。长纸封书。开见则三虏臣联名之书。而言多可骇。痛愤莫甚。所当即投火中。而既已开见。弃置不可。并 王子答书皆为上使云。千镒又备陈此事。直启 行在。牒呈全文及状 启。附见惩毖录。○其后廷彧等自贼中还 。朝廷拿致论罪。先生以为廷彧等虽有罪犯。而系是勋戚。不可使骈死于拷掠之下。贻书郑右相琢以救之。廷彧等减死编配。)四月。呈文于李提督。论和好非计。(时。贼投书乞和于提督。提督使沈惟敬入贼中。令还 王子陪臣。退兵釜山然后许和。未几。提督率兵还开城。先生呈文极言和好之非。提督批示曰。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然实无听用意。又使游击陈弘谟往贼营。先生与弘谟相值于坡州。弘谟使先生入参旗牌。先生曰。此是入倭营旗牌。我何为参拜。且有宋侍郎禁杀贼牌文。尤不可承受。弘谟强之三四。先生不从。提督闻之大怒曰。旗牌乃 皇命。何为不拜。我当行军法。撤兵而归。明日。先生与金元帅诣军门通名。提督怒不见。金元帅欲退。先生曰。提督应试余。姑待之。时小雨。先生与金元帅共立门外。有顷。提督使人觇视者再。俄而许入。先生就前谢曰。小的虽愚劣。岂不知旗牌为可敬。但牌文不许我国人杀贼。私心窃痛之。不敢参拜。罪无所逃。提督有惭色曰。此言甚是。牌文乃宋侍郎令。不关吾事。自是。提督连遣人往来倭阵。一日。提督家丁一人自外至曰。柳体察不欲讲和。悉去临津船只。使不得通使倭营。提督怒甚。欲拿致先生加困辱。有顷。闻临津有船。往来无阻。即令人止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1H 页
追先生者。盖提督以先生不肯和议。素有不平之心。故才闻人言。不复谅察。暴怒如此。人皆为先生危之。○后提督又使游击戚金,钱世祯至东坡。极言和好之便。以为今一许和。 王子可还。京城可复。其言缕缕。先生拒益力。世祯怒曰。然则你国王何以弃城逃耶。先生徐曰。迁国图存。亦或一道。世祯等回。先生又以书遗之。略曰。贼以甘言诱我。再三投书。而尚不许和。不过为天下大义。宁死不辱耳。今 宗庙灰烬。 丘垄发掘。一国臣民。皆有父母之雠。与其包羞释仇。与贼俱生。无宁击贼而先死于老爷之法度乎。况 寡君为 宗社大义。割慈忍爱。痛斥和议。陪臣既不能身死干戈。以复君父之雠。又何以不待 君命而禁人之杀贼乎。○李汉阴手录云。公每呈文于提督。出入古今。援引义理。累累数千言。操笔立就。提督虽不听用。而深服其才识。且曰。柳某忧悴之色。溢于颜面。真可谓至诚徇国者也。吴总兵惟忠,戚游击金亦谓人曰。柳丰原。鲜之良宰也。吕参谋应钟朝鲜记。亦称先生之忠诚慷慨。)闻 宣陵 靖陵为贼所发。与诸宰登满月台望哭。遣军官李弘国等往审 二陵。○又遣朴惟仁等。舆 靖陵所得尸体。移安于松山里。驰 启言状。○甲辰。随 天兵入京城。(时。贼兵新退。燔烧杀掠之馀。城中庐舍民物。百不一存。僵尸相枕。先生先至 宗庙痛哭。次诣提督起居。且请急遣兵追贼。提督托以汉江无船。先是先生令京畿左监司成泳,水使李蘋乘贼去。急收江面船只。至是至汉江者已八十只。先生以报提督。遣营将李如柏率万馀兵至。军半渡。如柏忽称足疾而还。盖提督实无意追贼。但以谩辞应之而已。○初。先生分付诸将追贼。使高彦伯,李时言,金应瑞等从东道过江。与利川府使边应星合势。李蘋,权慄等从西道过江。与全罗兵使宣居怡及京畿左道官义兵并力。左右袭击。令军官李忠率一枝兵。设伏于竹山地面。又通于两湖岭南诸道。使之约束军兵。随处邀击。既而 天将沮挠百端。李蘋等诸将皆被拘执。独李时言,郑希贤,边应星等从间道击斩零贼。○先生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1L 页
以赈救馀民为急先务。昼夜规画。尽心济活。且令诸将收瘗积尸于城外。又设局购求书籍数万卷。使正字尹敬立句管。其后弘文馆所藏。大率其时所鸠集也。朝绅儒士之流落诸道者。相继而至。随其材品。权署各司。馀皆赈活。使不失所。其始入城也。满目灰烬。只有空城。旬月之间。指授方便。凡百始有头绪。)丁未。有疾调治。(症势危重。 天朝将士来见者。亦皆有忧色。陆续来问。至六月。始离枕席。)骆参将尚志来问疾。与论兵事。○六月辛丑。同大臣诸宰臣。往审 靖陵所得尸体。(有献议)上状请抄择精兵。以为后图。(贼既退。屯据莱,釜间。营治窟穴。左右抢掠。 天兵环四面而不敢进。提督以下诸将次第捲还。先生屡争不能得。遂上状论事。略曰。及此贼退之际。急急抄择精兵。多为方略。然后庶可御贼。臣见京畿诸邑之军。经年与贼厮杀。心胆已坚。每战先登。如秋义,倡义之军。虽甚乌合。然十中取一。亦岂无可用者。以此推之。三南所得必尤多。如江原道山峒之间。以射猎为生。击搏猛兽。饥渴不困者亦多有之。今宜随处抄出。资以弓矢战马粮食。分配猛将。常川操鍊。又令各官守令。自择境内精兵。不许冗杂。一处生变。互相应援。若是则军卒精鍊。临敌可无望风溃散之虞矣。且贼之所恃。只是鸟铳。我国亦当日夜训鍊。使军士无不学习。则贼之长技。我亦兼有之矣。)又上状乞鍊兵。且仿浙江器械。多造火炮诸具。以备缓急之用。(其略曰。骆参将尝与臣言及。此南兵未还之前。教鍊火炮筤筅枪剑鸟铳等技。以一教十。以十教百。以百教千。则数年之后。可得精卒数万。贼来可以御之。今日南方防守之策。当如骆参将所言。然后庶或有望于万一矣。鸟铳虎蹲炮火箭火轮炮此等器械。皆切于战用。臣意以为以此匠人。分送于州郡财力完实处。多聚匠人。昼夜打造。因抄出胆勇之人。使之学习。至于布阵守城之法及旗帜之色。一依浙军模㨾。使贼有所畏惮。则诚为万幸。○初。先生入城。择城中丁壮者七十馀人。令军官二人分领。送于骆参将。请学火炮鸟铳筤筅枪剑等技。骆公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2H 页
拨营中南校十人分教之。或亲至卒伍中。手自舞剑用枪。教之甚勤。及骆公还。先生请留教师。骆公为留。闻愈,鲁姓人二人在国中二年。昼夜训鍊。几尽成才。且教营阵之法。)癸卯。承 命下岭南。省大夫人于安东。仍向下道。(初。谦庵公奉大夫人避乱。自关东。辗转至太白山下。至是先生始得便道就省。悲喜交极。掩抑不能言。退而与谦庵公相持痛哭。时先生才经大病。复患疟累日。惫惙殊甚。而 天将已南下。且闻贼将犯晋州。舆疾赴之。)贻书刘总兵綎。请进救晋州。(时晋州被围日久。势甚危急。而刘总兵在近地。顿兵不进。先生累书请援。终不听。先生至星州。闻晋州已陷。驰到高灵。时贼已入草溪。去高灵三十里。先生收召将士。使之竭力防御。欲保右道郡县未尽陷没者。既而闻刘总兵,吴游击来会陜川。乃驰赴焉。)八月。被 召至原州。承 命复南下。(初。先生承 召命。而本道贼势方炽。我国诸将无一人在道内者。即驰 启言状。请姑留料理军事。未几元帅来到陜川。遂赴 召。行到原州。有 旨令仍留本道。约束诸将。遂自原州还岭南。)至忠州。上状请煮盐赈救饥民。(其略曰。臣今行。所经列邑。一㨾荡败。其中忠州。贼所久屯。又是唐兵往来经由之处。故被害尤甚。孑遗之民。将不日俱尽。极可哀痛。然道内列邑储峙已空。无推移赈救之策。只有煮盐一事稍可施行。臣闻黄海道丰川瓮津长渊三邑之境。有三四海岛。岛中杂木蓊郁。若招集盐户。使之煮取。则旬月之间。可以取办数万石盐。仍令船运散俵于两湖海边农事稍稔处。随便换谷。赈救京城之民。又分给于开城等处。以为春秋种子。则其利甚博矣。今见忠州等境。地方远海。盐贵如金。穷民虽采掇草木之叶。而无盐和煮。不得下咽。此时若运千馀石之盐。输到忠州。散给于傍近诸邑。则民之赖此生活者。将不可以数计。至于京畿诸岛。亦宜别为方便。使之一体经理。当今兵戈未息。军兴方急。百万生灵。有如涸辙之鱼。必须昼思夜度。自调兵御贼之外。尤汲汲于救活民命。臣前在安州时。请于海岛劝民耕种。其在东坡时。请于江华等处劝民耕作。以广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2L 页
得粟之路。若为此举。幸得丰熟。则既可以救民命。又可以渐为积粟之计。若近京诸岛谷物丰足。则公私自可取资。虽有不虞之变。而岛内之谷。亦可取用如外库矣。○时。饥荒转甚。饿莩满野。公私蓄积荡然。赈救无策。先生累上劄。以省赋役保遗民为急先务。又请移咨辽东。开韨中江。以通贸易。 中朝边臣亦知本国形势。奏请许之。于是辽左米谷。多数流出。关西先受其利。京城之民。亦以船路相通。赖而全活者甚众。)上状请镌罢职名。 不允。(时先生力疾驱驰。症渐危剧。以 国事方急。不能奔走经理。上状请罢。 不允。)答吴游击惟忠书。论御贼形势。(时吴游击在尚州。致书于先生。言设险御贼事。先生答书。备陈岭南形势。又言今者贼兵畏慑 天兵馀威。留屯釜山一隅。不敢动。若蒙大军回驻大丘等处。以遏东边冲犯之势。又连骆参将诸军。驻宜宁,固城之境。遮蔽西路。因约束小邦水军将李舜臣等。悉率舟舰。横截于巨济海中。三路合势。则贼首尾皆有所惮。或可因此逡巡退走也。)上状请送译官。照察 天兵放粮。且发三南奴婢贡布。为 天兵授衣之资。又请急遣重臣。调度粮饷。○传令都元帅申严军律。以肃群情。(先是长兴府使柳希先守蟾津。闻晋州城陷。望风遁走。经过光阳,顺天之境。大呼贼至。两邑人民。一时溃散。乱民因之。焚掠仓谷。荡无遗储。以及傍近诸邑。亦皆骚动。先生移文都元帅。使斩希先。以警其馀。)九月。被 召还 行在。○十月。扈 驾还都。请设训鍊都监。(时兵燹之馀。重以饥馑。盗贼蜂起。先生请设都监。鍊习军士。以卫京师。 上以先生为提调。先生请发唐粟米一万石为粮。募人日给米二升。于是应募者云集。得健儿数千人。教以鸟铳枪刀之技。立把总哨官以领之。分番直守。凡有 行幸。以此扈卫。人心稍有所恃。)启请以边应星为京畿左防御使。出屯龙津。(时杨州贼李能水,利川贼玄梦者。乘时窃发。湖西群盗。处处蜂起。抢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3H 页
掠行人。道路不通。适黄海道僧军百馀人来诣都监。先生 启请令京畿左防御使边应星领之。出屯龙津。自是东路始通。盗贼稍息。既而备边司移文列邑。令贼中有自相捕告者。免罪论赏。贼党闻之。斩能水来降。玄梦惧而逃。)复拜领议政。○往见戚总兵金。论兵事。○闰十一月。率百官呈文于 天使司公宪。(先是。 中朝忧我国衰弱不振。论议甚多。给事中魏学曾上本有分割易置语。事下兵部。尚书石星持不可。乃遣司宪奉 敕宣谕。且察我国事。时经略宋应昌在辽东。以劄付授接伴使尹根寿。令归付大臣。根寿来见先生于寓邸。以手抵案。再三呼曰。有宋侍郎谕朝臣劄付。不审公等何以处之。先生曰。劄付所言。应非本国陪臣所与闻。令公不合持来。明朝根寿以劄付投备局。先生却不受曰。经略若公言国事。则当移咨于 主上。今无咨而独有劄付。其中所言。非意料所测。见之而无可处置。宁不见为宜。是日。 上引见先生。以根寿所进魏学曾本示之曰。予久知有此事。故欲退避。今果然矣。先生对曰。 皇朝岂为此妄论所挠。愿勿疑虑。惟当尽吾之所当为。以解 中朝忧耳。既而司 天使至。先生迎于碧蹄驿。司邀入款语。又云。俺到京。将有新举措。先生虽不敢问。而心甚疑之。及司至京宣 敕。辞旨甚峻。略曰。 朝廷之待属国。恩义止此。自今 王其还国而治之。脱有他变。朕不能为 王谋也。 上受 敕还宫。夜已深。即 引见先生谓曰。明日予将见 诏使辞位。与卿相见。只今日。虽夜深。欲与卿面诀。故召之耳。因叹曰。古云英雄浪死可惜。以卿之才。遇予。故不得有所施设也。先生涕泣对曰。 上何遽出此语。 天朝忧我国至深。敕书之意。不过警敕之耳。岂可以此辞避乎。臣忝为大臣。使 国事至此。罪无所逃。而 上教如此。尤不胜惶恐。 上曰。昔子思居卫而不能救其衰。孔明不能恢复汉室。古人亦或然矣。卿之学问才识。何多让于古人。但所事者予耳。先生掩抑惶骇不能言。 上顾内竖。取香酝一巨器 赐饮曰。以此相诀。先生哭失声对曰。愿 圣意无动。明日之事。千万不可如是。臣敢以死请。明日。 上将见 天使。少坐门外小室。先生又 启曰。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3L 页
昨夜所 教。愿勿轻发。 上不答。既见 诏使。 上袖出一帖。极陈病不任国事。欲传位世子。望 天使主张。使之遂愿。 上亲笔也。司即手书以答曰。今此复国。虽因 天朝之力。亦是 王之隆福未艾也。传位事。有唐肃宗故事。 王既有是心。则当具本上请。宪一行人耳。何敢主张。末言柳成龙忠诚孤硬。仁义笃信。 天朝文武将吏。无不喜 王之得贤相也。既罢。 上以司公帖示先生。先生 启曰。臣于此事。前已极陈。不得蒙 允。今日之事。又不得与知。尤失大臣之义。不胜惶恐。时总兵戚金日夕在 诏使所密议。是夜。要先生。屏左右。手书十馀条示之。其中一条有曰。 国王传位当早。先生不觉起立。不答他事。即书曰。第三条所言。非陪臣所忍闻。老爷读书万卷。古今事变。何所不知。小邦势方危急。若又于君臣父子之间。处置失宜。是重其祸也。戚即取笔书是是。取问答数纸。就烛焚之。明日。先生率百官呈文于 诏使。力陈本国遭变。皆由于为中国守义不回。及 主上至诚事大。忧勤励精之实。乱后战守措置之状。累数百言。 诏使颇信纳之。是夜。戚又要先生语之曰。 诏使意已大回。无他虑矣。先生拱手称谢曰。愿老爷终始此意。使小邦情意。得导达于 天朝。则小邦受老爷之赐不浅矣。戚应诺。自是 诏使日与 上相接。而礼貌益恭。一日。司招执政议事。先生与宰臣数人偕进。司独呼先生。屏人书示尔国某姓名宰臣用事误国。信乎。先生即书答之曰。此乃鄙生同朝共事之人。乱离之际。各有奔走之劳。不知其他。司又书曰。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先生难其对。乃答曰。假使事有得失。只可言诸 寡君。岂敢告老爷。司笑曰。此事吾已知之。仍问 天将贤否及挠害地方等事。先生答曰。古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经过。小小挠害。岂能尽无。然 天朝法度甚严。将官各自谨敕。不见其挠害。他问皆军国措置事。司将还。以劄付付先生。奖励备至。有再造山河等语。先生送至碧蹄。司酌酒叙别而去。○韩柳川浚谦手记云。先是宋经略应昌在辽东上本曰。国王多失德。非戡乱之主。乞速赐处置。令传位世子。及司行人宪出来。事有至难。公以血诚感动华人。收板荡于横流。 君位既安。赖以中兴。伊谁之功。公可谓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矣。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4H 页
事过之后。绝口不言当日事。古人所谓收敛神功寂若无者。亦不过如此云。)上状条陈时事。(其略曰。一。贼退后。户曹急宜参商一年经费之数。以定民间所出之物。又分列邑残败稍完处。或仍旧或半减或全减。预先明白移文。使民间晓然知之。然后 朝廷惠泽得以下究。而贪官猾吏不得依凭措手于其间矣。一。圻甸之民被贼祸尤甚。势将荡无生类。而四方亦皆板荡。更无移转赈救之路。惟臣前日 启请盐利。稍可及时分散。亦须使户曹一人专掌其事。急速举行。一。明年种子。 朝廷固已讲求。亦令该曹早为区画。使有著落。且海岛屯田。亦必有利。若每以十人为一耦。与之农器水陆之种。择其地之原隰而起耕。官取其半而自食其半。公私两便。一。汉江上流杨根,骊州要害之处。以重兵劲卒。沿江列栅。以死拒守。则贼兵必不能容易径进。汉江以南各邑。亦收兵峙粮。择守险阻。此外广州之南汉山城,水原之秃城,衿川之衿芝山,仁川之山城。皆系险阨必守之地。若屯兵据险。互为形援。则襟袍固密。人心有恃。宜留意区处。西海水路之备。亦甚紧急。令水使别加规画措处。一。岭南贼势方急。今闻 中朝已绝通贡之请。虓怒决裂之祸。在于朝夕。加以岭南沿海列邑及自星州至闻庆十数郡。举为不收之地。粮无所出。卒无可调。所恃惟 天兵。而两湖亦因运粮支待。荡无馀力。百计千虑。更无善策。臣请于两湖岭南别遣重臣。以主调军馈饷等事。使之整顿军政。抚慰遗黎。抄择精卒为 天兵后继。如张浚之开督府。萧何之补葺关中。则庶几人心不至涣散。号令有所归宿矣。)十二月。又上劄陈时务。(劄略曰。贼屯据岭南。休兵积粮。明春必更肆吞噬。贼若一动。湖南以北。更为长驱之境。湖南不保。则其能为国乎。臣每欲择其要害。设险坚守。令民有事则入保。无事则出耕。贼进无所得。退有蹑后之虑。不过数日。将逡巡自退。此今日不易之要务也。臣累陈炮楼为守城之利。且移文于下三道。令随力设之。而至今未闻一处举行。似此悠悠。已迫岁暮。明年之事。又将柰何。臣窃观倭贼颇熟于用兵。又善占得形势。其置阵必在左右顾眄。高山绝顶之上。而我国将帅全不知此。无先定之计。无必守之地。以此能御大贼乎。兵法曰
西厓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514L 页
地有所必守。城有所必据。臣于湖南一路。未尝亲历。然其自岭南右道而西则南原,顺天,全州,罗州。皆系必守之地。而虽有城子。想必龃龉。当及今修治。而如炮楼。功役不多。三四月贼动之前。犹可及设。至如山城修筑事。前此屡 启。如长城县监李贵。乃一小邑之守。尚能修筑笠岩山城。以此观之。岭南右道虽甚残破。不无收拾措置之路矣。臣意尝以为欲全湖南。其防守当自岭南右道始。若右道一失。则湖南无障蔽之地。四散冲突之贼。谁能御之。臣秋间在右道。见宜宁,三嘉,高灵,丹城,安阴等处。地势险绝。皆有古城。若暂加修筑。劝民以生道。则民当乐从矣。湖南则前已再三申敕。岭南右道之事。别为通谕于都元帅。使之乘春初农事未始之前。渐次修筑。而令傍近之民。各以便宜入保。聚公私蓄积于其中。清野以待。则右道庶有支保之望矣。)承 命入宿禁中。(湖西贼宋儒真等。聚众剿掠。转向京师。外寇未退。而内讧又作。城中军卒。不满数千。远近骚动。莫保朝夕。而先生举止自若。不动声色。朝野倚以为重。 上命先生与兵判李德馨 入直 大内。先生 启曰。当此危疑之际。递 命大臣入卫。恐益骇人心。 上复以 密旨教曰。予倚卿将大有为。而卿殊不自爱。独不见武元衡之事乎。先生不得已与兵判入直。一夕寒甚。 上使内竖瞷之。还报曰。领相明烛独坐。翻阅古史。 上即令煖酒赐之。未几贼就擒。先生为委官。治狱公正。所全活甚众。 国初禁府讯杖。大小厚薄。皆有定式。其后法渐废坏。杖大几不可举。罪人受刑。率多径毙。先生 启请讯杖及笞杖一从旧制。自是罪人无一滥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