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x 页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杂著
  
佔毕斋
佔毕斋作吊义帝江中文。吾不知其何意。祸自己作。安可咎人。
僧人能诗
今世僧人中有休静。颇解禅家学。有声于缁流。且善诗。自号清虚子。尝在香山有一绝云。万国都城如蚁垤。千家豪士若醯鸡。一窗明月清虚枕。无限松风韵不齐。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亦一时意会作也。
女子能诗
近岁女子能诗者数人。其一许氏。号兰雪轩。监司晔之女。既长归于正字金诚立。才调出群。今录二诗。锦带罗衣积泪痕。一年芳草怨王孙。瑶琴弹罢江南曲。雨打梨花昼掩门。又月楼秋尽玉屏空。霜打芦洲下暮鸿。瑶瑟一弹人不见。藕花零落野塘中。皆脱洒可爱。绝似唐韵。他篇多类此。年二十馀终。其一李氏。沃川郡守李逢孽女。为故承旨赵瑗之妾。瑗为三陟府使。李题竹西楼诗。有江吞鸥梦阔。天入雁愁长之语。好事者多传诵云。
李峤诗
古人怀古之作多矣。余绝爱李峤汾阴行。末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至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每一读之。使人堕泪。诗之感人深矣。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5L 页
诸葛诞
孔明兄弟。分事三国。时人以为汉得龙。吴得虎。魏得狗。讥诞无成。然观诞之为人。亦过人远。当司马氏专国。毋丘俭,王陵等相继族灭。魏之诸臣。俛首奔走。不敢出一气。诞独慷慨。不顾灭门夷族之祸。举义讨贼。事虽无成。其义可嘉。况诞既死。其从者数百人。拱手就列不降。每斩一人。降其次者。终不从。以至于尽。田横以后。仅见此人。其忠义之节。素结于人心者如此。是岂寻常人所能及乎。然则以诞为狗者。必当时附司马氏者为之。不足为定论也。然诞未免有失。智者作事。不先期而败事。不后时而失几。诞既有讨贼之心。则当与毋丘俭同起。时司马师病笃。二人合力。事或可成。乃抚几不发。俭已死。昭势益盛。然后欲孤起建事。其败也宜矣。
时雨山人
洪浑字浑元。唐城人。与余登丙寅科。入槐院同新鬼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6H 页
戏。情最亲。既而选补艺文馆检阅。稍益显。历司谏院,司宪府,弘文馆。浑元为人。乐易无城府。然任真直言。不能俯仰时俗。中年不乐仕宦。一日。弃官载妻妾。隐于杨根龙津之时雨洞。余作诗遗之。有扁舟载二妾之句。浑元嗜酒。得酒。无论甜苦辄饮。饮辄醉。醉辄放歌呼号。与田夫野老。忘形水石间。每秋深。丹枫满谷中。溪声激激绕舍。浑元欣然自詑得意。时时入城访余。未尝不沈醉倒载。家僮走报云醉客又至矣。浑元直上堂踞席。往往遗溺席上。意到则歌。音节激昂。余所闻则每一曲而屡歌之。其词曰。昔时苟如此。此容宁自持。吾心化为丝。曲曲皆成结。欲解又欲解。不知端在处。歌罢。或不交一语而起。人莫测其意。大槩伤时之意为多。其后起为杨州牧使。醉则与下吏。戏解吏冠自戴之。然政简无怨者。壬辰之乱。浑元扈 驾平壤。既而 车驾又幸义州。 命浑元以吏曹参议留扈 东宫于成川。时大臣有沈酗失仪者。浑元登对直斥其失。为不悦者所劾罢。浑元流寓忠清道。客死于公州。浑元平生无家业。贫甚。与朋友交。终始如一。不以炎凉易意云。
赵伯由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6L 页
赵宗道字伯由。居咸安郡。为人倜傥。群居善谐谑。恒言多笑。因自号大笑子。外若轶荡然。内有所守。不肯碌碌随人。后中生员。既而以荐为安奇察访。与余游甚款。秩满。升阳智县监。有治绩。为诸县最。以事弃官归乡。居数年。己丑逆狱起。伯由为人所诖误。逮鞫于 王狱拷掠。有救之者得免。方其被逮也。人以为必死。亲旧皆涕泣相送。而伯由言笑自如。壬辰癸巳。倭变甚棘。以伯由守安阴县。以病递。又为咸阳郡守。亦以病免。丁酉秋。贼再动。列邑望风奔溃。无一守城者。独安阴县监郭䞭。葺治黄石山城。率吏民欲固守。伯由喜曰。吾从大夫之后。虽无官守。不可与奔窜之徒。混死于草间。死则当明白死耳。与䞭率妻子入城。同守南门。与贼战一日城溃。贼入城。伯由遂与䞭同被害。伯由妻李氏。故判书俊民之女。亦俱死。子英汉为贼所虏入日本。居一年逃还。寻其父骸骨于城中葬之。既葬后数日。以丧服累然。访余于河回里第。言其事。相与摧痛。呜呼。人固有一死。处死为难。伯由有以处死矣夫。然人之知伯由者甚鲜。独余平生信伯由之心。而知其有烈丈夫之气。今果立节如此。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诚哉。是言也。遂书其槩。以备太史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7H 页
氏逸事云。
郭䞭
丁酉。以安阴县监守黄石山城。贼到城下。金海府使白士霖先逃。子城一面军人尽散。城中汹汹。皆缒城而出。左右奔告金海府使已去。军卒散尽。强之使去。䞭不听。其婿言金海已出。事无可为。当速出。又不答。前郡守赵宗道亦在城中。欲见士霖议之。闻士霖已去。往见䞭。相与握手一哭。䞭子婿与宗道之子迫之使去。䞭曰。吾辈去此何为。虽去。必不生。子弟扶腋而去。未数步。为贼所害。宗道亦死。䞭子履祥,履厚皆死。女子嫁柳文虎。文虎为贼所虏。其妻已出城。闻之。谓侍婢曰。父死而不死。为有夫在也。今夫又被虏。吾何生为。遂自经死。
李晔
赵英汉言。在日本见我国被虏人李晔。自言庆尚道水营虞侯。闲山之败。为贼将清正所执。送于日本。清正以为此乃朝鲜水兵大将。往时屡胜倭兵者。皆此人也。关白信之。待晔极厚。每日召入其宫。设宴赏赐。银两锦帛无算。空大屋以处之。晔因散金帛诱诸倭。欲与逃还。得数十人。我民之虏在其处约同还者。亦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7L 页
三四十人。买大船一只。行有日。我民中一人有异意。绐晔曰。行后倭觉之。必有追兵。俺姑留此观变。愿君先发船。待我于三日程外海边。俺当从陆路追及同行。晔与之期会信地甚坚。既行。倭将之守晔者失晔。惧得罪于关白。四出购捕不得。揭榜通衢。有能指示晔去处者。与米二百石。他物称是。于是。绐晔留后者出曰。吾告李晔归处。汝当如何。倭将太喜。刺指出血。写纸为信。其人遂导。倭将率士卒。追及于期会之地。晔果舣船以待。见捕者大至。乃拔剑自决其腹而死。同行者皆被执。倭将以盐实晔腹。载之以入告关白。枭首于市。以火炙杀其同逃者数十人。极其惨酷云。呜呼。人之所重者死也。昔李陵平生自称壮士。太史公亦称道其贤。及其事败降虏。受单于宠爵。终身推髻。无意归汉。以此隤其家声。而宗族夷灭。陇西士大夫至以李氏为耻。其视匹妇匹夫愪愤感慨。自决于沟渎者。反不逮焉。乌得为壮士。今晔不顾关酋豢养之私。首丘故国。万死来归。其志可悲。且能临危自杀。不辱贼手。非勇者。难为。但未知当日闲山诸将中果有李晔者为虞侯。或他人在虏中。变姓名称李晔。以泯其迹。皆不可知。余哀其身死异域。而名不显于世。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8H 页
姑记英汉之说。以俟知晔者辨焉。
姜沆
庚子夏。前佐郎姜沆回自日本。沆湖南人。丁酉秋。倭陷全罗道。沆与妻子被掳入日本。尝自贼中托走回人上疏。言倭国事情。大槩言倭分兵农为二。凡民稍有气力者。悉编为兵。其钝劣无能者为民。兵粮尽取之于民。民终年力耕。而尽输于官。自食糠秕与草木之根而已。为将者。分土分与之。如中朝封邑之例。有常掌之兵。收其土之所入。以为军食。虽无事。而一日不废操鍊。有事则朝令而夕发。戊戌七月十三日。平秀吉死。秘不发丧四十馀日。剖其腹。实之以盐。有七岁子。其大臣中家康,辉元最强盛。秀吉临终。谓家康曰。幼子恐难辅。汝可自取。家康愿竭力辅其子。秀吉甚喜。即以其子妻家康女。托孤而死。家康果尽心拥立。国内无事。辉元与康有隙。几生变。康先几善处。更与交欢云。至是沆率妻子。乘舟还归。
方游击
天朝游击将军方时新。岁丁酉。来率三千兵。至龙宫屯田。时新制士卒甚严。秋毫无犯。既而从提督蕫一元为中军。攻泗川倭。 天兵败倭兵于城外。贼奔入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8L 页
城。 天兵进薄城下。方谋登城。贼预于城下凿隐穴数处。乘其不意。数百人从穴中裸身持白刃突出。外军大惊散走。贼逐杀。僵尸蔽野。死者万馀人。提督收馀兵退。中原法。凡败军将帅有战死者。以为力战。主将免罪。不然则皆死。夜。提督屏人呼方游击私语曰。军败矣。我二人皆当罪死。将若之何。二人死。无宁一人独死乎。方仰天良久流涕。蕫亦流涕。取酒各饮一杯。蕫出。方退至帐中。悉去他人。呼家丁亲信者一人曰。汝取酒来。以酒至。令家丁饮之。如此者三。以手握家丁手。爪几入肤。又令取酒来。自饮一杯。仰天叹者屡。袖出一药。其色正赤。取酒以手指和之。欲饮而还止者再三。既而作气吞之。忽觉两眼直视。倒身卧被中。腹汨汨如䨓声。顷刻腹胀裂。提督来见。扬言于军中曰。中军中丸死矣。遂以此报军门而蕫免罪云。
松云
乙巳五月。僧将松云还自日本。刷还被掳人口一千馀名。分载四五十船。与倭人橘智正同还。松云一名惟政。任姓。密阳人。先世士族。至松云。出家为僧。颇能诗。善真草。有名丛林中。壬辰。住金刚山。一日。倭兵乱入。寺僧奔窜。松云独凝坐不动。倭异之。环立合掌致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9H 页
敬而去。其秋。余在安州。通文各道。无论僧俗。令起兵勤王。文到。松云展文佛榻上。率其类涕泣。遂收僧兵千馀入平壤。结阵于林原坪。连与倭战。自是长在军中。又尝再入清正营中。论说意气激烈。无畏慑。前年 朝廷命往日本。托以游山。探贼中消息。人皆危之。松云恬然无难色。至是乃还。
读余隐之尊孟辨
读余隐之尊孟辨。所以发明孟子之心而开三子之惑者。固已不遗馀力。三子之意。盖以孔子作春秋尊周室。而孟子劝齐,梁行王道。其事与春秋异。疑孟子劝诸侯行天子事。夺周室而代其位。至曰孟子之欲为佐命。何其躁也。其意虽主于严君臣之分。立万世大防。而其不知孟子亦甚矣。孟子曰。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之尊周室。孟子非不知也。他日论舜禹事曰。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公孙丑问伊尹放太甲事。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由此言之。虽舜禹以圣人之德。居天下之大位。而揖逊之间。少有未尽。则孟子以为不可。犹以篡之一字断之。何尝劝齐,梁之君蔑视周室。攘臂而代其位也。孟子尝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69L 页
下。有不为也。孟子之心。盖如此也。三子之疑孟子。正坐读孟子不熟而轻议之也。且孟子言必称仁义。以告时君。所谓仁义者。果何物耶。未有仁而遗其亲。未有义而后其君者。非孟子开卷第一义乎。以首章论之。梁惠王始见孟子。即曰何以利吾国。所谓利者。不过富国强兵。侵夺诸侯。居中国而莅四海。其心侈然。目中已无周室矣。孟子即以一言断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继之曰。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又曰。不夺不厌。所谓万乘者。天子。千乘者。诸侯。而百乘者。诸侯之大夫也。梁王既恶其大夫之图己。则必知己之图万乘。为悖理害道。不安于心矣。所恶于下。无以事上。梁王虽为欲利所蔽。不能自觉。而此则利害切身。必有惕然而自悔者。此乃孟子拔本塞源。阴折当时诸侯不臣之心。然则孔子作春秋尊周室之意。隐然见于不言之中。而无事于云云矣。且其所谓劝齐梁行王道者。不过曰保民而已。其保民之道。省刑罚薄税敛。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此皆人君之先务。治国之要道。为臣者舍是。无以告君。为君者舍是。无以守邦。孔子历聘诸侯。谆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0H 页
谆不已。其意亦如此而已。其他钱谷甲兵城池战伐之类。无一毫得预于其间。此所谓王道也。如使当时诸君。听用孟子之说。其行己则一以仁义为主而无欲利之心。其爱民则如保赤子。汲汲于制产施仁之政。至于实大而声宏。源深而流长。德盛而天下归之。则天之所以为民立君之意在是。而虽欲辞而不为。其可得乎。孟子所谓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此孟子之本意。而舜禹之高拱揖逊。以有天下。亦若此而已矣。何伤于君臣之义。而如三子所谓者乎。此其大者。其馀细琐者。不足尽辨。而隐之之说。亦已详矣。姑记之。以俟后日知孟子者。求正其是非焉。大抵圣人之道。因时处宜。各有攸当。言语行事。未必尽同也。惟其心。皆出于天理之公。而无人欲之私。此其所以同也。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尧舜禹汤文武既同道。则揖逊征伐。其事虽异而心则一也。然则春秋之尊周室。孟子之陈王道。其亦百虑而一致。不可以差殊论也。
尊尧集辨
尊尧集者。何。宋谏议大夫陈瓘所著也。瓘曷为而著之也。痛奸臣之诬主。而忧后世之惑也。所谓奸臣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0L 页
诬主者。何。安石之日录是也。此说不破则神宗志治之志不著。哲宗继述之义不明。君子之道消。而小人之道长。天下之厉阶相寻而未已。呜呼。此尊尧集之所以不可不作。而宜了翁之眷眷于此也。夫人君。莫不欲其国之治且安。而有时或至于危亡。后嗣莫不欲惟先志是循。而有时或至于失其本心。君子忠于国而日退。小人害于国而日进。此无他。是非之分。不定于君心。而邪说之惑人深也。臣尝论神宗。宋室之贤主也。无声色淫泆之失。无干戈驰骋之过。即位以后。慨然惟求贤复古之为务。不贤而能之乎。所憾者。特在于用人之不审。而其本心则犹在也。安石以执拗褊狭之学。不量其身。乃攘臂其间。偃然以伊傅自居。而其所施为。动违古道。财利兵刑之说。不胜其纷纷。而天下之人心已离矣。于是。招集便佞邪妄之人。以为羽翼。而朝廷之上。善人君子无复馀者。实神宗之罪人而宋家之雠臣也。此之不足。又以虚伪之辞。撰成日录。矫诬神宗。以盖平生悖谬狼狈之迹。垂后世无穷之祸根。奸臣之阴贼良善者。莫不祖述其说。以为立帜。使人主眩乱于上。而不知国是之所在。君子怵惕于下。而莫展为国之志。其为害。不特一时而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1H 页
已。夫以哲宗子也。尚不知其考之本心。宣仁母也。尚不免其臣之动疑。司马光,吕公著诸贤。忠诚恳恳。出死力以扶颠危。而相随入于奸党之籍。为一时大禁。其是非之不可定。而邪说之惑人。为如何哉。殆难以口舌争也。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仁义之说行而杨墨之道息。君子之生斯世也。将何为哉。亦曰著书以待后世而已。呜呼。此尊尧集之所以不可不作。而宜了翁之眷眷于此也。故其书全以发明神宗之志。披露奸臣欺诈之迹。以晓昏昧之耳目。而安石之说始不得行矣。安石之说不行。则人心可正。国是可定。而天下之事。从可为矣。然则是录之有功于一时者。岂少哉。曰。此则然矣。必以尊尧为名者。何也。其自言曰。以神宗为尧。以主上为舜。此臣子之义也。然亦有微意存焉。盖神宗之于尧。其不近较然矣。了翁非不知之。而犹且云尔者。岂不曰神宗求贤复古之心。可以为尧者乎。古人非尧舜之道。不敢陈于王前。是亦以尧舜望其君也。神宗之心。可以为尧。而其不能焉者。安石误之也。非神宗之罪也。若使哲宗能如舜之事尧。以尽其继述之道。则宋家之治。犹可俪美于唐虞。而神宗可以为尧之实。始可有辞于天下矣。知其不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1L 页
可。而犹且有冀于万一。忠臣爱君之无已也。呜呼。有如是之臣。而君不知时不容。以之摈弃于蛮烟瘴海之中。使章惇,蔡京之流。相继秉政。卒亡其国而不知悟。独何心哉。悲夫。
寇准以献天书。再入中书。
貌之不可并者。颦与笑也。道之不可同者。忠与佞也。故小人而为小人之事。常也。无足言者。若君子而为小人之事。是比干而效飞廉。伯夷而慕盗蹠。非理之常。岂非可怪之甚乎。且天书之事。始于何人耶。其为天书也奈何。得非欲败澶渊之功而谋陷寇公者耶。真宗之惑。信甘言也。王旦之不谏。顺君欲也。举朝之靡然。恐得违忤之罪也。今寇公忘其事之由于害己。又且傅会其说而不知耻。平日行行然以抗直为名。一朝如脂如韦。若四体之无骨。彼小人者。宁不鼻指而目笑之哉。余读史至此。未尝不废书而叹。求其说而不得。不过曰不学之罪也。昔班固论霍光之说曰不学无术。暗于大理。其后张益州亦以此讥寇老。岂不信哉。呜呼。人心之操舍无常。而流俗之移人。势利之薰染。非大贤。不能免。故磨不磷涅不缁。独立于众楚之中。而终身不变者。千万人一人耳。屈子曰。兰芷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2H 页
变而不芳。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今直为此萧艾也。滔滔者天下皆是。宁独一寇公哉。噫。
谏官
古者。谏无官。凡在位者皆可谏。所谓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诵。居寝有亵御之箴。至于工执艺事以谏。其谏诤路广如此。而亦可见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其后世变渐下。而君臣之义日趋于薄。人爱其身而祸福利害之念重。乃有见其君之过举。互相顾望。拱默而不言者。于是有刑而督之。商书曰。臣下不匡。其刑墨。是也。如是而犹不言。故别立一官。使专其任。而名之曰谏官。其衰世之意耶。汉宣帝时。始有谏大夫之名。而首以王褒为之。褒虽为此任。而无尽言之实。至为宣帝求金马碧鸡之神。而不闻有言。则褒之为谏官。亦末矣。东汉以后。以及唐宋。设员渐多。而委寄益重。使之言天下之事。而责之以绳愆纠谬之任。倚以为耳目。诚出于不得已也。既曰耳目则为是任者。当公天下之见以为见。合天下之听以为听。使人君明目达聪。无使奸邪欺负之徒。有所掩蔽。然后乃不负其任也。顾不然而往往自为欺蔽之奸。以眩惑时君之耳目。以白为黑。以无为有。赏罚黜陟。无不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2L 页
由于私意。肆然莫之忌。一或发露。则乃曰台谏。以风闻言事。事之虚实。何能尽择。人君亦曰台谏以风闻言事。致此无怪。在下者既以是蔽君之聪明。人君又以是自涂其聪明。是朝廷之上。台阁之间。别立一官。以主欺罔之事。而人不敢正其得失。夫焉有此理哉。譬如人有耳目。耳司闻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夷。然后身得安焉。不幸而风邪客于其间。妄见妄闻。以蚁斗为䨓霆。以泰山为丘垤。为是人者。将任其耳目而不治耶。抑将寻明医得良药。驱逐风邪。求以复其常耶。何以异于是乎。抑我国之台谏。必䨓同合议。然后启事。而无独启之例。故其弊尤甚。平时人主既不得分辨其忠佞。若朝廷不靖而权柄下移。则为台谏者。莫非执政之私人。一人挟私。欲中伤人。或承权臣风旨。发言于完席。则同僚不敢违。苟违之。祸必立至。其人亦以䨓同之故。而得以自隐其迹。肆行凶奸。而分其罪咎。乙巳年间。两司玉堂。请杀凤城君。主议者不过一二人。其他皆明知其非是而不敢异同。不但此也。权臣非台谏。无以成其羽翼。往迹昭然。前后一辙。呜呼。岂忍言哉。余尝在谏院。建言三事。其一。遵 祖宗视事之规。以尽励精之实。其二。复大臣署事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3H 页
法。以立朝廷之体。其三。开台谏独启之路。以袪䨓同之弊。正为此事而发。议虽不行。而识者或是之。然台谏则已矣。而今又结游士之无赖者。名为草野公论。而共成邪计。改头换面。▣▣欺蔽。人主之辨别尤难。呜呼。世变之下。可胜言哉。
谕尚州童蒙师长文(时为尚州牧使)
尝观舜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此教道之所由始也。而所以为教之意。则不过欲使民相亲相顺而已也。盖人之为道。惟此为大。苟使人人皆欢然而相爱。秩然而相敬。则老老幼幼之道。达之天下。而尧舜之道。不过如此也。末世渐漓。教道既夷。而风俗日偷。于是至亲之间。或多乖戾之心。长幼之际。积成陵犯之风。习以为常。恬莫之怪。其在寻常下贱。固不足言。至如世族子弟。或读书为儒者。亦不免此。诚可寒心。朱子小学一书。莫非至论。而大要以爱亲敬长。温恭巽悌为本。至于古之圣贤诲人之道。虽曰多端。而求其大旨则亦不外于是。故曰。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又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又曰。入则孝。出则弟。呜呼。此人道之根本。学问之纲领也。余观今世之士。固多可议。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3L 页
而于长幼一节。尤不理会。闾巷小儿。在家不闻唯诺之声。出门不知肩随之礼。少长而冠则见父兄之执。睨视而不顾矣。并行而揖之矣。为其长者。或怒而责之。则乃群嘲而聚骂之。于是乡党宗族之近。或有不相正目者。昔孔子以大圣人。其在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斯岂乡里之人。皆有可取而然哉。亦曰。吾道当然耳。横渠先生曰。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如此则虽有他美。亦何足取也。然原其所以致此之由则无他。在于师道之不立。而教化之不素也。朱子曰。童蒙贵养正。逊悌乃其方。诸君于训诲之际。其以此诱掖诸生。至于师弟之间。登降揖逊之时。一切以严敬为主。毋敢怠慢。使知教学之本。在此而不在他。于是乎谕。
谕馆学诸生童蒙文(时为礼曹判书)
昔舜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此教道之所由始也。盖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其性则具仁义礼智之理。其道则有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伦。行之于己则有揖逊进退登降恭敬之节。圣人之训迪教导。使之复其性者。虽为术多端。而大槩不过欲使五者之间。相亲相敬而已。孟子曰。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4H 页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呜呼。天下之理。岂外于事亲敬兄之间。而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亦未有舍是而他求者也。横渠先生曰。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狠。为子弟则不能下父兄。在朋友则不能下朋友。居官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只为傲习不除。随所居所接而长。诗曰。温温恭人。惟德之基。观此数条。而为学之得失。亦可见矣。至于小学一书。乃子朱子撰集圣贤格言。古今善行。而为小子培养德性之根本。然其终始惓倦提耳而命之者。惟在于隆师亲友。入孝出恭。正容谨节。笃实敛退。不言人过恶。不言朝廷得失而已。何尝教之以肆言尚气。凌侮尊丈。诋议父兄。竞辨争胜为道耶。孔子圣人也。犹曰。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盖以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不可以贤智加之也。惟其如此。然后彝伦攸叙。风俗敦厚。他日立身行己。皆可由此推之。所谓本立而道生也。近者 圣明在上。其于作人养士之道。未尝不三致意焉。诸生亦岂无仰体 菁莪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4L 页
化。而自奋于其间者乎。然以愚昧之见。窃尝揆测其一二。则不无可忧者矣。何者。忠信笃敬之本。有所不足。而傲诞轻肆之习有馀。居家则不知父兄之可敬。出外则不知长上之可尊。大言高论。盛自标置。才看过一二卷文字。则便以为天下莫己若也。以逊志虚己。为何事。或别立门户。趋于猖狂之涂。而不惮诋訾先贤者有之。或酗酒纵诞。以袭西晋之风。而自以为气槩者有之。儒风扫如。士习颓败。世道靡靡。日入于险薄污下之域。有识之士。莫不衋然而伤心。呜呼。此岂 圣上教育作养之意。而诸生自期待之道哉。当职以无似。忝居礼官。无路引退。苟度朝夕。而其于学校训迪之道。无异聋瞽之于闻见也。然既在其位。则虽欲辞之而不可得也。近得中原乡校礼辑书。抄童子礼为一卷。以便童蒙训诲之资。又令馆学诸生。依朱子家礼。时习冠婚丧祭等礼。登降揖让之节。诸生诚能不笑其迂缓。熟讲而力持之。使日用周旋间。置身于规矩绳墨之中。毌太拘迫。毌至怠慢。游泳从容。消其凌犯傲悖之习。长其温恭谦退之节。以至于欲罢不能。则所谓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心。不待劝勉而油然自生矣。然古人有言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5H 页
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亦不可不知。愿诸生。相与勉之。
三恨
吾平生有三恨。未报君亲之恩。一恨也。爵位太滥而不能早退。二恨也。妄有学道之志而无成。三恨也。
备边杂录
粮饷军兵城池器械四者。战守之大要。四者之中。又必以粮饷为本。此圣人宁去兵而不能去食之意也。今粮饷在在竭乏。不能具数千人数日之食。其他何暇议之。昔赵充国于金城湟中。具四十万之谷。而犹患不足。留兵屯田。然后始得以制西羌。今日之事。可为寒心。必也十分措置。多备粮饷。始可议战守之策。
     
(右粮饷)
兵农为一。虽三代之制。后世分以为二。使兵出力以卫民。民出粟以养兵。苏东坡以为虽圣人复起。不能易。其说是矣。今当此劲敌。每聚田亩不鍊之兵以御之。其败宜矣。然若欲分兵农为二。则当先谋粮饷。然后乃可。不然则兵聚而无可饷之粟。不得不还散矣。此今日分兵农为二之大段难行者也。就今日之势而欲为处之。则惟依管子内政篇。各从乡里出哨官,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5L 页
旗,队总。团结为兵。平居以此操练。有事则以此调用。庶几行于今而不悖。宜于古而有仿矣。
     
(右军兵)
今日之事。急于抄军。勿论公私贱为之。然亦当先抄正军。后及公私贱。使有条理。则得军必多。而逃避者少矣。平时上番。有取才军士。定别甲中拣出年少才勇者为队。骑兵中拣出。步兵中拣出。奉足中拣出。然后又拣公私贱。又于才人白丁山尺僧军。皆当一例拣选。为之条约。使之各在其处。定将训鍊。无远处往来之弊。无追呼徵发之扰。课其能否而施以赏罚。则不久皆成训鍊之兵。而人不得逃避矣。(右同前)留防军。无益于御敌。而只为边将侵渔之资。平时邦本凋弊。实由于此。今闻镇堡更督留防之军。民情颇多惊骇。皆怀逃散之心。极为可虑。今边将所率。皆四方精勇之军。姑令仍带所率。而留防军则留在本邑。择其丁壮操鍊。则数年后颇成可用之军。而民心庶亦不扰矣。前日备边司公事一款。取军于防所。取粮于内地者。似是要紧之语。(右同前)
经筵请讲陆宣公奏议
开 经筵。弘文馆请讲陆宣公奏议。以其切于时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6H 页
余意也。 上曰。奏议岂至于进讲。遂讲周易。以郑经世,金弘微等为讲读官。易虽性命之书。而深妙难知。逐日所讲者。不过象数之末而已。其于拨乱反正。讨贼复雠。治兵御敌。用人改纪之事。反似迂缓而不切。故数年开筵。殊未见发明有益。为可叹也。盖 圣学高明。于后世儒贤之学。有所不屑而未免轻视云。
记乙丑儒生上疏事
乙丑四月初七日。 文定王后升遐。先是。 文定颇信佛法。有僧人普雨者。因缘诳惑。为禅教宗判事。常居奉恩寺。立禅教科。每当式年。聚四方僧徒。讲佛经。入格者。礼曹给帖。略如文武科出身。谓之大禅。差送各道寺刹。名曰住持。又 文定欲迁 中宗陵。普雨从臾之。言奉先寺山中有吉地。遂自禧陵迁厝。是谓新 靖陵。陵地当猪子岛江流洄洑之处。每雨水江涨。陵前为洪流。至不得行祭。年年大发民夫及僧军。造筑土山于江边。以防水患。而辄复颓圮。犹筑之不已。民大困。人心皆怨普雨。而莫敢发言。至是三月间。又于桧岩寺。大设无遮会。八方缁流坌集者数万馀人。凡供佛饭僧之具。皆自宫中办出。经月乃罢。未久有上升之变。外间盛传。普雨请宫中行素累日。又请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6L 页
亲办供佛之具。以致失摄。仍至大故。闻者痛愤。于是。大学生欲上疏请诛普雨。会于西一房议之。拣制疏者十馀人。余以新榜在下座。初不与制疏之列。生员金行起诣上座曰。制疏独遗柳某何欤。众曰然。遂召余制疏。明日更会。疏头以旧生员李宏为之。余还家草疏。翌日趋馆。于碧松亭下。遇同年金忠男。笑谓余曰。袖中普雨首来否。盖言其疏上而雨应诛也。既会。阅诸疏。以李㴻疏辞最激切用之。生员尹俨写疏。写毕。于明伦堂阶上设卓子。展疏其上。高声读疏。诸生数百人。具巾服环立听之。读讫。盛疏于漆函。以红袱覆之而出。诸生分左右随之。馆隶数十人先行清路。百官望之皆避匿。诣昌德宫。投进于政院。诸生因列立门外待 命。日暮。 旨下未允。自是。诸生陈疏。累月未已。余疏辞颇激。往往为馆中所传。流布都下。尹宰相元衡闻而恶之。欲因事成罪。尹曾黜其正妻。以妾兰贞为夫人。生子女。悉与士族为婚嫁。通仕路。而人莫敢言者已久。至是尹在朝堂。语铃平府院君尹溉曰。闻儒生柳某主论。欲禁锢吾子女。色甚愠。铃平之孙覃休。乃余同年生员也。铃平还家语覃休曰。汝同年柳某何如人也。无乃好议时事否。覃休曰。不然。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7H 页
近制疏文字。虽不能参订。时有激语。其为人实沈静。群居终日。默然不见论议时事。铃平曰。领相言如此。甚可惧。果尔。吾当以此解之。其后又与尹相遇。解之如覃休语。尹虽稍止。而衔之未发。久之。诸生以疏未得请。欲空馆散去。会议约誓云。敢有冒犯公议。先就馆者。当加以党贼阿世之名。诸生唯唯。退而各自与同榜约束。更申前言。时吾榜进士壮元赵瑗伯玉首坐。余以一等次坐。其议自下而上。余曰。此名太甚。今吾辈谏君不合而去。岂无他名可称者。而必曰党贼阿世耶。执不肯上。于是榜中气胜者如赵扩,洪百男等。皆攘臂群起。争来余前曰。人议归一。君何独任己意违众耶。余笑曰。吾既知其不可。何可苟同。无已则吾离此座。此议乃可上。不然。无上理。诸人再三来迫。余不动。不得已以玷身污名四字代之。然后顺议而罢。 上闻诸生空馆。日遣承旨史官往馆中。招谕令就馆。诸生无往者。朝廷请招朝官之为父兄者。使各劝谕子弟就馆。如此几月馀。余自空馆初。与伯氏及同年友李轴。出汉江南挺蕤亭子读诗。馆人日至京家招呼。不得而去。有高景柳者以元衡狎客。语人曰。尹相言柳某违拒朝旨。独不赴招。当治其父兄。余闻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7L 页
此言即入城。时尹凶焰甚炽。诸生之有父兄者皆惧。悉变其初议。皆有就馆之意。余同年会议于安东京邸。见座中诸人。惶怖色可掬。而赵扩,洪百男等尤甚。盖扩之父彦秀为三宰。百男之叔渊亦宰相。其他朝官子弟皆然。议未定。洪,赵两人。相招以目。出门外。余怪之随出。问曰。君辈气色。何如是仓皇耶。赵蹙頞曰。吾辈已不得顾念公议。他人虽不就馆。吾二人今日必就。余笑曰。何与前日之议有异耶。二人曰。祸将延及于父兄。何暇议他。既而诸生皆顺就馆议。是日同时就馆。而人议犹未快。累日无圆点者。独进士尹睍携书册。留馆中圆点。为赴举计。识者贱之。
记壬申三司会议故相李公(浚庆)遗疏
上新即位。李公以元老当国。颇裁抑新进之士。士论不悦。微有分朋角立之渐。既而李公辞相位。壬申春疾革。上遗疏。大槩以朝臣朋党之渐为言。疏首言入地臣李某言云云。李公殁。 上召大臣权辙,洪暹等。示其疏。且问朝臣朋党者为谁。二公依违两解以对。时朴应男为大司宪。洪天民为大司谏。柳公希春为副提学。余以修撰。亦在玉堂。外议汹汹。谓李公欲害士类。以党说误 上听。各 上疏劄论之。玉堂疏。乃余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8H 页
所草。而谏疏余友禹性传,景善所作也。是日。读书堂官吏曹正郎郑澈,舍人洪圣民等。来会于 阙门外中枢府。亦欲上劄。连遣下吏。催余等会议。余自玉堂与直提学尹根寿,典翰郑惟一出赴书堂。会及议疏意。澈盛气言当请追夺李公官爵。座中相视无语。时澈时名甚盛。余曰。大臣临终献遗疏。言不当则辨其非是。以开 上听可也。岂有追夺官爵之理乎。郑怫然曰。行首何顾利害耶。余笑曰。一身利害。固不可顾也。既为 朝廷议事。国之利害。有不可不顾。今若请削夺则吾恐于国体。有害而无利也。洪时可从季涵。郑子中是余议。尹依违无可否。然以余言理直。竟不能夺。遂令子中制疏而无已甚语。但言朋党二字。非告君之辞。临死悖乱。有此妄语。请上勿惑云云。后闻澈不咎余。但言于朴相淳曰。吾意郑子中居忧三年。颇长进。今观论议。不如前日云。盖子中免丧。新自乡来。故恨其从余议而云然。余是时知季涵论议乖当。
 余锁直十馀日。都不闻外议如何。副学自外来馆中。会同僚欲上劄。属余起草。大意朋党之说。人主所厌闻。自古以此二字。开士祸非一。今浚庆之言。非大臣临死献忠之道。语势颇缓。但开陈是非。而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8L 页
无刻迫过甚之辞。后闻两司亦有此论。而金仁伯,禹景善之见。与余同。皆无过甚之语。若使其时异议遂行。无所裁制。使李公未免削职于身后。则其为时政之累。可胜言哉。此古人所以戒用浮薄之士也。
记丁丑 恭懿王大妃服议
丁丑十一月二十九日。 恭懿王大妃升遐。群臣皆诣 殿门外哭临。时余为应教而崔颙景肃为副提学。姜绪成洛,李敬中等。为校理,修撰。同在哭临位。余疑礼官议服如何。屡遣吏问于政院。不答。问于礼曹。主吏云初丧之礼。以三不食为仪节。已入 启。余曰。在礼。期丧三不食。然则礼曹之意。必以期定丧制。甚可骇。吏曰。非但礼曹所独定。禀于大臣而为之。余谓同僚曰。 明宗于 仁庙。有继统之义。有父子之道。自 上当从嫡孙父殁为祖母持重服为是。且天子诸侯有三年继统之服。而旁期则绝。今为期服则是 上以旁亲视 仁庙也。而可乎。此大事。不可不争。遂诣政院。 启请改定仪节从重服。得 旨今此仪制。予何知之。予则但罔极而已。盖 上意以重丧自处。故用罔极字。是日。两司继论如玉堂议。明日。舍人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9H 页
率六曹郎官。承文院判校率各司以下。监察率六品官。皆上疏争之。两司玉堂。日三四启。有 旨令礼官更议。而大臣礼官犹持前议。明日是第六日。当成服。余谓同僚曰。事急矣。若今日不得请。则后虽欲追改。无及。当彻夜论 启不可退。同僚从之。时寒甚。余与同僚坐空廊。以毛毡拥之御寒。达晓争之。至鸡鸣蒙 允。乃出少憩路边人家。坐睡天已明矣。遂为三年服。时卢苏斋为右相主期议。数日后。余往谒公于私邸。问主意云何。苏斋不答。但颦蹙曰。吾尝在家。见吾亲为祖父母行三年丧。吾心以为圣人何为作此制耶。盖言其三年丧。恐伤于 圣体而云然。
鸟岭筑城
壬辰之变。 朝廷遣边玑守鸟岭。申砬至忠州。召玑。弃岭不守。贼恐岭路有伏。徘徊数日。再三探候。审知无人。然后乃过。李提督见鸟岭叹曰。如此天险。弃而与贼。申总兵真不知兵者也。余癸巳。往来南中。更见形势。欲设关而从两边设伏。则可以御贼。恨郡邑荡然无人。无可办此。有忠州人辛忠元者。前为义兵。要截贼兵于鸟岭。多斩获。以军功为守门将。详知一岭道路。请往。余白遣之。给空名帖数十。使之募人筑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79L 页
遂于鹰岩。设城建门楼。招集流民。屯田于獭川,獐项,水回村。安保以通道路。忠元所募。多公私贱。官吏及其主失奴者。造谤藉藉。忠元亦不无汎滥之事。竟以此得罪。拿致禁府。受刑百馀次。遇赦不得解。然丁酉岁。倭再动。不由鸟岭。全罗,忠清道避乱之民。往依忠元者充满山中。人以为设城之功。语云了官事者。灾之本。呜呼。岂独忠元哉。
倭善守城
倭非徒善野战。尤善于守城。其筑城也重重叠叠。一重虽不守。而又有一重。城内多委巷曲径。使人不知所之。左右凿穴。安大小炮。与中原及我国城制绝异。故攻之极难。其在平壤。外守本城。而于内别筑城数处。一在七星门内西边。据高阜。一在大同门内。毁风月楼而为之。运浮碧楼青云桥石筑之。又于牧丹峰为土窟。百馀贼守之。李提督兵至城下。攻七星,晋通门。以火箭射入城中。烟气蔽天。火箭所堕皆火起。林木上亦箭攒如猬毛。有中者。连衣甲烧尽。贼遂不支。退入内城。 天兵入自七星门。我军入自含毬门。至内城下。铳丸乱发。士卒多伤。日暮。提督挥其军退。又攻牧丹峰土窟。亦不利。提督知坚不可攻。撤围开走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0H 页
路。其夜。贼从大同江乘冰遁去。
记倭阵法
黄山察访李蓍庆。故相阳元之子也。自言壬辰之变。从军久。熟见倭阵之法。每战。分作五阵。最先一阵当敌。则后二阵为左右翼。绕出敌后。左右翼又遇敌相持。则最后二阵又作二奇兵劫之。敌兵无不奔溃。是一正而四奇也。又用旗只三。一曰长蛇旗。其状狭而长。举则军以长蛇行。二曰鸡翼旗。其状如扇。或捲或张。张则军左右成列。如鸡翼而前。三曰烛笼旗。其状如烛笼。举则军四面合围云。
火箭
史书火箭之用于军中久矣。但以纲目分注考之。则古之火箭。非今之火箭也。盖古之所谓火箭者。以矢端悬盛油小瓢。射敌阵及楼橹可引火之处。矢著于其上而瓢破泼油。继以火烧铁镞射其处。因以起火。其制未免于疏矣。我国平时有火箭。名曰神机箭。但用以报变。不善于焚烧。其用不甚关。惟于水战。以此射贼船篷上。亦能起火。然不甚用之。壬辰之变。 天兵攻破平壤倭贼。专用大炮火箭。其制与我国神机箭相类。但其箭干甚长。去镞二三寸结药筒。而左右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0L 页
附结小明火。所落之处。火焰迸发。烟气蔽空。贼不能开目。其制胜之妙。不下于诸炮。
子母炮
按此制。与我国飞击震天䨓相近。震天䨓最好夜惊贼营。壬辰。倭贼入据庆州城。兵使朴晋率军攻之。败还。翌日夜。用震天䨓于城外二里馀。贼初闻炮声起。惊惶莫测。忽有物大如铁釜。飞堕于贼将所在客舍庭中。贼众皆会。以火烛之。更相推转。俄而炮发。声震天地。贼中死者三十馀。其未中者。亦皆惊仆失魂。明朝遂率军空城而走。庆州遂复。是一炮之力。贤于数千师矣。但其斤重。难运仓卒。原野之中。用亦非宜。今于纪效新书。得子母炮。其制与震天䨓相类。而颇简省易致。盖其母炮子炮。皆减震天䨓三四分之二三。若乘夜袭贼营。密遣勇力之士。多持此炮。从四面乱放。如飞雹散落于贼阵。所触尽死伤。贼必汹骇。因以乘之。蔑不胜矣。纪效新书所谓用之惊营。或夜间放入贼垒。少停于贼垒中铳发。无制之兵。乌合之众。夺气之寇。势必惊惶。我得乘之。此器最妙。诚哉是言。至于我军城守。或据山城。贼从外来围。夜间用之。亦可惊散。因使精卒翼而射之尤好。但新书所载木信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1H 页
制。不可晓。今以 天兵遗下子炮观之。用药线自内垂下一端于外。使之燃火。若燃早则在母炮炸裂。燃迟则在空中闪风而灭。黑夜中心手忙慌。点火发放。似难适宜。今更以我国震天䨓之制。参商增损。使子炮腹稍大而中置斜刻木信。以火线缠之。至底而拖出少▣笼以竹筒。令与瓶药相击。外口用铁叶闭之。中穿小穴。以通火线于外。而铁叶外用土坚实之。至炮口而止。其外以纸糊之。预为藏药多多为善。临时用之无穷。制胜之具。无过于此。览者详之。
记丁酉事
丁酉贼再动。两湖瓦解。九月。贼逼京圻界。余承 命出巡江面。令京圻右防御使柳濂。督率安城竹山阳城龙仁阳智振威等军。守阳城无限山城。别将赵拨。帅水原南阳金浦阳川通津富平等军守秃城。左防御使边应星。以骊州利川杨根等军守婆娑城。因往来沿江一带。警备浅滩。各责军令状。少有失误。当以军法从事。再三申敕。安城郡守柳梦经。以事召至婆娑。余令还守无限。辞于阶上。余勉谕曰。第往谨守城。敢移一步出城者斩。梦经曰不敢。遂去。既而贼从稷山散漫原野。烟焰四合。炮声相闻。柳濂从城上望见。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1L 页
惧甚。出所乘白马。以墨黑其毛。士卒知濂有逃意。皆心动。有把总秦某者。告濂家有老母。愿暂去藏母而还。濂许之。秦既出而逃。时都元帅权慄自庆尚道奔还到竹山。檄召濂。濂初辞以守城不敢往。权慄怒。又召之。濂欲去。阳智县令申葆为言。令公既受当道体察使令守城。今擅离城。后必有悔。濂不听。既出城。诸邑军皆溃。权慄既召濂。闻贼已过镇川。仓皇由竹山趋骊州。因入都城。诣 阙肃拜。即引对问策。慄曰。臣意 车驾不宜遽还都。 上曰。卿言是。予意亦然。由当时诸臣劝予耳。柳濂既出。无所归。又恐得罪。夜半抵秃城。托以同守求入。赵拨不肯开门。登城大言曰。防御使弃城来。乃奔败之将。不可入。濂坚欲入。拨令守城军射之。濂计穷。遂变服而逃。秃城斥候将金嵘探贼过无限城。见城空军粮数千石在。恐饵贼。悉焚之。数日。贼兵自退。余又承 命出行诸城。查覈诸将功罪状。 启柳濂以主将弃城先逃。柳梦经既为前营将。自当纠率所部兵。为御贼计。乃同濂出城。散军窜伏。龙仁县令林忠干当率军入城。失期不至。皆犯军令当诛。忠干闻之。亦逃。梦经先下义禁府。下诸道捕濂,忠干。数月。获于黄海平安界。三人皆斩于西郊。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2H 页
把总秦某先已逃。余令郡邑密捕得之。十二月。余从 天兵南下。至广州。遣军官莅斩于阳城。徇示诸军。
记蓄储为军粮。仍救饥民法。
隋义仓之制。令民每秋。家出粟麦各一石以下。贫富为差。储之当社。委社司检校。以备凶年。胡致堂言赈饥莫要乎近其人。随义仓取于民不厚。而置仓于当社。饥民之得食。其庶几乎。必欲有备无患。当以隋为法。因忆乙未丙申间。余为体察使于京畿等道。束伍鍊兵。从戚氏纪效新书法。十二人为一队。以邻近团束。又欲备军粮。试令每队择閒旷水田。十二人共治十斗之地。先行于水原。秋得租八百馀石。储之秃城。又欲令每队秋出稻粟麦各十斗以下。储于其村。委队长检察。逐年加储。贫民之愿食者许粜。而略取其息。有事则以为军粮。无事则以备水旱。数年之后。村村有蓄积。可应不时之需。与义仓之制相近。事不果行而余去位。
记戊戌事
科道官主事丁应泰劾奏经理杨镐丧师蔚山。不以实闻。及他诬罔误事二十馀罪。本国闻之。即遣崔天健。上本伸辨。宪府 启当再遣时任大臣。以重其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2L 页
意在余。 上命左相李元翼往。丁应泰到定州。始闻李继往。怒又劾本国符同杨经理。共为欺蔽。且诬引倭犯辽。语甚惨而事秘不宣。九月二十三日。 上始闻之。震怒不视事。谕大臣禀决庶政于东宫。朝廷遑遑。时左揆赴京。右揆李明甫从刘提督在顺天。独余在政府。遂率二品以上。伏閤请视事。不 允。且欲 驾幸平山温井避应泰。命司仆寺立马。群臣尤恐失措。翌日。会百僚力争。不 报。会邢军门差人诣 阙。言南军乏之粮。即发风力科道四五员。催运粮饷。政院 启禀。 上不答。差人立催。日晚方承 命。吏曹判书洪进持官案诣余前。问谁当去者。点案仓卒。得典翰金荩国,执义黄廷哲,兵曹正郎尹宖。未得其一。指持平宋锡庆曰此可否。既而曰。持平李尔瞻有干才。遂以四人名 启之。报军门。时尔瞻在班。即独 启辨诬事急。当即日遣时任大臣陈奏。而同僚意异。请递其职。仍还家待 命。不发行。尹宖疏继入。与尔瞻 启同而语侵余尤峻。 上是其说。且教曰。争是非之台谏不可出。留尔瞻代以宋锡庆。二十五日。余与百官。呈文于徐科道衙门。二十六日。又呈于军门。时 上犹不视事。百官奔走呈文于诸衙门。余是日还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3H 页
家待罪。
养生戒
惟人之生。以稊米之身。受丘山之害。肠胃煎于五味。精气昏于六尘。淫秽浑浊之气。填于中。而清明纯洁之禀。丧其真。或致夭折。岂不大哀乎。余受气甚薄而疾病夙缠。赋质至弱而寒暑易毒。苟不保养之至。调护之深。节饮食而和平其五脏。寡嗜欲而培植其真气。则其为患。必有所不测者。昔惠君问庖丁而得养生之术。苏氏见吴子而达和安之妙。吾非有慕于此。只欲养心以养生而已。孟子曰。养心。莫先于寡欲。呜呼。尽之矣。
记连蒂菰
余今年居河上。閒无所事。直斋之东有隙地。纵横仅半亩。春至。课一奴治之为圃。种菰数十丛。三四月旱。邻人之菰皆未成。独余菰种早而根深。培壅勤。故蔓远而花盛。一日小婢告曰。园中有双菰同蒂。是何祥也。余曰。木有连理。麦有两歧。皆和气所感。此何独不然。且菰性善分。故古人谓之菰分。今二菰同蒂。其分者复合而为一乎。昔申企斋退居骊江。得此异。为之作说以记之。小子志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3L 页
跋兰雪轩集
余友许美叔有旷世奇才。不幸早亡。余睹其遗文。未尝不击节叹赏。一日。美叔弟端甫携其亡姊所著兰雪轩藁者见示。余骇而曰。异哉。非妇人语。何许氏之门。多奇才也。余于诗学。懵也。姑即其所见而评之。立言造意。如空花水月。莹澈玲珑。不可把玩。铿锵则珩璜相触也。挺峭则嵩华竞秀也。秋蕖擢水也。春云霭空也。高处出汉魏。其馀步骤乎盛唐。至其感物兴怀。忧时闷俗。往往有烈士风。无一点世间荤血。柏舟东征。不得专美于前矣。余谓端甫。归且收拾而宝藏之。备一家言。勿使无传焉可也。万历庚寅仲冬。西厓书于汉阳之寓舍。
卢苏斋自铭跋
万历庚寅四月戊寅。前议政府领议政暗室卢先生卒于汉城东门之寓舍。子侄以其丧归。卜得是年七月丙午。葬于尚州坐向之原。先垄之侧。从治命也。先生年二十九登第。既而流海岛十九年而还。晚被知遇。在相位前后十四年。病居西枢者又一年。坐微谴去位。遂卒。先生尝自为铭。殁后得之巾衍中。始终备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4H 页
矣。不敢更赘以他辞。谨刻诸墓表之阴。而略叙其槩于左。俾来者有考焉。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丰原府院君柳成龙谨跋。
书朱子感兴诗卷后
隆庆戊辰。先君子出牧清州。余往来省觐。因印是编而来。今年偶得于箱箧中。思往日事。仅如隔晨。而屈指岁月已十八年。其间人事变迁。悲欢各异。孤露馀生。感物兴怀者多矣。乙酉初秋识。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铭
  
无题
先忧而忧。未得其道。后乐而乐。未有其期。耿耿者心。悠悠者时。廊庙也江湖也。立岁暮之天地。搔白首兮何为。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祭文
  
祭李公直(敬中)
呜呼公直。奚至于斯耶。将运气之挦剥而天莫之遗耶。抑脩短之有数而神不能扶持耶。而群昏之交汨。清明者萎耶。岂世道之蹇阨。忼慨者隳耶。何骥步之未展。奄一卧而长辞。呜呼公直。而至于斯。昭昭者心。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4L 页
莫能昧之。惓惓者忠。莫或渝之。訚訚者正。莫敢挠之。当风雨之震荡。视险途其如夷。善有恃而自厉兮。邪有惮而难为。推平日之所存。可扶颠而持危。引千斤于一发。犹以君而为期。忽凶讣之远回。极吾党之悽悲。呜呼。惟君知己。非我其谁。迹君懿行。左右俱宜。盖其笃于孝友。信于朋辈。而当事尽心。又不能诡随。实古人之所难。在君则兼有而无亏。年才踰于不惑。位不登于崇资。二竖困苦于客枕。旅榇漂汨于天涯。(此下阙)呜呼。亲朋凋落于海内。殄瘁实伤于周诗。北风萧萧。霜雪载逵。单杯薄奠。永诀于玆。君其知耶。其不知耶。呜呼哀哉。
祭金文卿(箕报)
蹁跹仙鹤。来报精神。流水高山。独诣无伦。鸡黍之约。烟霞之亲。一失难复。宁忍沾巾。
祭权章仲(好文)
人有千岁之忧。公无一日之戚。星山峨峨。其下有屋。遇兴则歌。得酒则乐。浮云去来。宁累心曲。遁世恬真。应享颐期。一疾观化。非命伊谁。邦邻失依。士林相悲。云乡悠漠。鹤驭难追。诗筒冷落。梁月生疑。瓣香渍绵。情莫究辞。有泪彻泉。君知不知。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5H 页
祭柳谊文
岁壬寅月日。三从兄草土人柳成龙。闻柳君以翌日壬寅。将归窀穸。病未往会。谨因宗侄柳兴宗之归。略备米面香烛。使置之祖载之奠。而告以一言。呜呼君乎。何以至此。衰门多衅。族党鲜少。群从兄弟。零落殆尽。举目无亲。所恃惟君耳。往年余逢天降割。煢煢在疚。形影相吊。不有亲戚。谁相顾护。惟君不惮数十里之远。往来经纪。终始不替。亲持饘粥。号泣相劝。勉以无死。情动傍人。岂料今日。余犹未死而君遽至此耶。呜呼。在礼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盖以骨肉之义。所不能已。况余于君。情亦何限。惟是苫块馀喘。危病缠骨。冰雪载路。葡匐无由。只托宗侄。付致薄奠。一语兼寄。凭此永诀。君如有知。庶谅哀诚。
祭徐克夫文
呜呼。余于前年秋末。闻君罢官归洪川。路远人稀。未得以一书相问。恒切耿耿。其后有杨根姜姓人来过。忽闻君于十一月初七日以病不起。惊号失声。且恸且疑。莫知其故。即欲驰人。往吊遗孤。兼问君丧葬诸事。而贫病苟活。无复寸力。迁延未果。仍至改岁。平生情义。扫地尽矣。呜呼。海内知旧。零落殆尽。昔人所悲。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5L 页
况于君亡。此恨何极。君于丁酉岁。出守春川。薄酒三杯。草草以别。戊戌之冬。我被谴南来。虽书尺往来。而一面无由。庚子。余以事在都下。其还。路出镇川。时君在清州。去镇数十里。相遇之便。似或天借。而又成乖违。此后地角天涯。音信亦难相续。况于相见耶。前年夏。君以所草关东录见寄。求拙语为跋。余置在案上。每于暇日披阅。如与君相对于几席之间。极慰离索之怀。跋亦已成。方讨归便欲寄而未及。君何不少待而遽至此耶。呜呼恸哉。余自数年来。衰病日深。理难久长。而踽踽人间。四无相知。其亦何乐于斯世也。不久当相从于地下。以叙此怀耳。今因儿子入都。代致薄奠。兼寄此语。使之一读灵筵。君其知耶不知耶。呜呼哀哉。
祭郑药圃文
呜呼。乔木之催。故国失依。耆老之亡。多士兴悲。公今不淑。若丧蓍龟。音容已远。典刑莫追。若余无似。早游下风。扈 驾西塞。夷险是同。周旋廊庙。久为包容。契分之深。终始如一。闻公即远。义当匍匐。杜门穷山。抱病难出。薄奠代酹。讵尽衷曲。呜呼哀哉。
祭犹子袾文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四 第 486H 页
呜呼哀哉。兄亡而汝存。宗祀之托在汝。汝何不顾耶。七十孀亲在堂。待汝为养。汝何不恤耶。我老而汝壮。老者当先。壮者当后。汝何先我而去耶。吾门无禄。奇祸所钟。数年之间。三丧在家。天乎鬼乎。理耶数耶。吾不可知。岂吾之积恶而致之耶。吁号无从。夫复何言。汝虽未学。性实淳悫。临死之时。改过之善。尤人之所难及。亦可藉手而归见于先人矣。脩短不齐。命也奈何。属以病剧。未能亲视祖载。使小儿往酹一酌。兼告此辞。从此永诀。汝其知耶。呜呼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