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x 页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书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5H 页
答华人书
鄙人与大人。邂逅风尘中。屡辱雅论。知其为天下士。今将远别。不知此生。更有青眼之期否乎。天渊杳然。只有梦想而已。生一病数月。几死仅苏。即闻东南事急。束装驰赴。行色匆匆。不能诣门告辞。千万珍重示二编。谨受卒业。不独文彩烂然。亦且该括无遗。真可传信来世。第人才一款。贱名与焉。恐终为藻鉴之累也。倭刀所得。终是不佳。偶有一把送呈。不堪充玩。愧甚不宣。
答天将书
昨日辱书。贱疾又作。终夕呕泄。以致稽谢。不意更此伻报。荷意郑重。感与愧并。倭奴事情。终是难测。盖贼若畏慑 天威。当即渡海。所以留屯出没。累月不已。其间必有奸谋。故在我亦不敢以贼暂退。而少缓防备。已敕南边将士俱会于咸安。全罗道兵分守宜宁,三嘉。以遏贼兵西犯之势。又令他将把截密阳庆州。遮贼内侵之路。而全罗水使李舜臣乃我国名将也。自前年与倭奴交战于海中。屡立战功。今方整率舟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5L 页
师数万馀。要贼巨济洋中。略已分付。第相持不决。粮少兵疲。玆为可虑。不知督府处置又复如何。承示有中山之谤。虽未知曲折。而使人关念。生亦病势少减。切拟舆疾南下。要不出数三日。其前如作一拜则幸甚也。素席二叶。谨备御暑之用。
答天将书
伏承赐谕。无非格言至论。所以为小邦谋者。不翅如慈父之诲子。三复以还。为之感泣。小邦二百年来。粗习文教。忽于武备。一朝卒遇狂寇侵凌。内外震骇。旬月之间。边城失守。国都崩溃。尚何言哉。今幸赖 天威震叠。丑贼褫魄远遁。然其桀逆凶诈。犹未大段惩创。屯据釜山。不即渡海。此其后日之患。未必不大于今日。鄙生卧病。忧愤徒切。蒙示修守战备。火炮器械。专一锻鍊。以备征讨。要之不可一刻怠缓。正须以卧薪尝胆之志行之。事乃有济。老爷之惓惓至此。岂不为小邦再造之一大机也。第寇贼经年。民生失所。即今征行未息。粮饷俱竭。方拟图之。而力恐未暇及耳。如蒙老爷矜悯一方生灵。镇抚弊邦。教习训鍊。使寇贼再不来犯。则小邦自今以后生民之命。皆老爷之赐也。堪舆之说。系关非轻。小邦无粗解此术者。伏乞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6H 页
老爷明示蕴奥。使小邦奉以周旋。不胜幸甚。小生积病二十馀日。精力昏之。不能成字。早晚如得少苏。庶有承教之日。惶恐不宣。
与天将书
近日倭奴情状难测。大槩以其书辞及 王子书,陪行被虏承旨黄赫书观之。则平行长平义智,既已败军于平壤。欲藉此归报贼酋。自免其罪。而清正挟 王子为奇货。且全军独来。又欲令此事出于其己。以为首功。以此二贼相争不睦。渐成离贰之端。此则可料而知也。今日之势。权在清正。而义智不为之轻重。若多为之间。以携其党。啖之以利。以昏其心。惧之以威。以夺其气。大兵四合。贼实为罝中之一兽耳。伏乞老爷参详各贼前后书。洞烛奸计。而处之在老爷妙运。不待烦悉。谨此具呈。千万心照。勿泄于人。
与赵士敬
吴正郎事。久念益恸。乐善好义。恳恳中诚。世岂易得斯人欤。善类凋落。山野间犹着脚不住。岂厄运使然耶。
与赵士敬
音问隔阔。惟想静居林园。道味日深。恨不得一叩衡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6L 页
门。以承终夕之款耳。鄙人以弱力昧识。久处风埃。毕竟狼狈而归。思之可一笑耳。亲年日高。从此欲屏伏林下。专意晨昏。未卜者。世故如何也。穷居荒凉。出无驴马。难谋一拜。秋凉。或可往来陶溪之间。因成数日稳尔。
答赵士敬
示喻吏事尚生官理不如意。此在高明。未必至是。然吏治别是一般事。从前静养山野间。骤此临莅。难可即成条理。惟在存心于除弊爱民。触事致察不放过。则自然有实惠及民矣。且子游为武城。以得人为急。于境中察其操心信厚。不欺谩作弊者。为耳目之寄。则凡邑中事。可以商量裁处。但恐难得好人耳。如何如何。
答赵士敬
前书奉陈。非欲使尊公不念去就而冒进也。但 朝廷方收召岩穴之士。要亦出于乐善之盛意。恐不必一向以嘉遁为心也。更望勿生他计于中途。黾勉就谢 恩命。徐观事势而为之进退。亦或无妨也。此自高明精义之馀。已有成算。奚待人言。所以云云者。惟出于见慕之怀耳。
答赵士敬
旱热焦士。伏惟林居清洒。成龙静闭柴衡。无复外挠。而惟是怠惰因循。重以暑湿之侵。昏愦仅支。无可言者。景瑞令公。极可伤悼。人生奄忽如此。益知世间万事皆不足恃赖耳。文集。秋来。更欲与诸君整理否。此事不可迁延。恐成千古之遗憾。望须勉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7H 页
答赵士敬
固拟奉候。尊书适到。极慰离索之怀。鄙行今番。欲出吊柏潭丧。迤𨓦历拜诸丈于陶易之间。而借人驽骑。颇甚艰窘。且秋阳犹烈。羸躯怯于冒行。未果遂意。承许联辔枉顾。感惧交至。屏山新辟。地界幽绝。即今苍壁媚秋。枫菊交映。若蒙佥侍移玉。一加品题。岂不为溪山之幸耶。
答赵士敬
曾闻 恩除再下。朝家不忘林壑之意。固为甚美。旋审屡辞不起。未免有缺然于慕用之怀耳。鄙人杜门端居。尚有虎食之忧。怀疏告罪者蜂起。真所谓机上之脔。可笑。大槩人心陷溺。白黑易置。万事悠悠。日入于败坏之域。有非只手所防。奈何。尝见宋时以钟山为圣人。欲废孔子之享而代之。不意更见于今日。可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7L 页
忧而不可笑也。欲一马晋拜。而辄为贫病所阻。雪满前川。怀想高居。始知剡溪一棹。为千载难继之雅致尔。文集。将何结末。理学通录。多有误字错刻处。往日南义仲校本在鄙处。颇详细。早晚欲更过目以禀也。
答赵士敬
金博士寄致尊丈到中原留诗一篇。令人顿释忧郁。病中无便。未得奉复。即又承手翰。感叹深切。鄙生劳伤之馀。炳缠心肺。闭门僵卧。今已累月。只念时运未平。而养病政府。罪戾益深。已上三告。尚未解免。益自焦煎。奈何。 召命之下。朝中士望不轻。而 天意亦眷注方深。固知盛意难于更起。独不可一番来谢。以答殊眷而归乎。此但病愚私见。古云出处之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必有定见。何待云云。拨昏艰草。不宣。
与赵士敬
路远人稀。尘中百事冗扰。久未奉候。千里悬慕。惟日为苦。生百病支离。所欠一退。苦待时事少平。归死故山。而不可得推迁度日。又见岁暮。望断南云。空自怅恨而已。闻庐江书院欲以活字印出文集云。然否。此事若能成就。岂非幸甚。但必须得心眼精细者。校得无讹误。方可传后也。如何如何。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8H 页
与金士纯(辛巳)
近日朝报见否。时事溃裂。国论大崩。更无收杀之望。令人震骇。不知所出。顷日景涵等诸人。倡言沈丧中谋欲起复之事。其言云出于河陵家。互相传说。鄙意则每以为此事虽或有之。无显出之證。且今日 国家之待沈氏。不可已甚。只以散官食禄。而不假之权。似乎适宜。况沈从前交结士类。其丽不一。若追发其宿过。形诸弹劾。则彼迹涉于沈者。谁不疑畏。而祸端更作矣。譬如沐漆而求解。其计不亦颠乎。今果有此事。郑德远初发劾沈之议。叔献不欲而不敢立异者。恐人谓己党于沈也。遂同 启请罢。及 上下问沈党。德远举数人以对。而季涵与焉。献大激避嫌。同僚之议。分崩角立。互相纷挐。而献诋言者极肆无忌。至曰承望风旨。趋附迎合。而大言张皇。朝论披靡。 上意亦深信之。鄙斥玉堂,台谏。至以危语警切之。势不但已。奈何。以事理言之。则论罢沈固为已甚。而献之论救所识。抑闭人议。此亦岂为得耶。景涵固好士。但其识见不逮。而喜事造端。纷纷不已。如顷日景善被论之事。亦无事生事。德远以山野疏伉。不量事理之当否。徒以激切为心。击驳未已。中外侧目。使时事日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8L 页
艰。岂非天也。如鄙人者。不早引退。今既身带职名。际此纷纷。留滞不还。则近于占便。而于义未尽。故欲于念前上去。而惘然实不知善后之计如何也。如有可见教者。略示如何。此关时运之大者。左右虽在哀疚。岂容尽忘为国之念耶。
答金士纯(丁亥七月二十五日)
松岩事恸甚。此人早脱尘累。栖迟丘壑。有静养之乐。而奄忽至此。死生信有命也。闻其后事。亦可忧。不知何以处之也。服斩。事情则然矣。但父子之分尚未定。名实之间。似无便当可行之道。若服期而心丧三年。则似乎合礼。然若此则又必生出争嫡之端。其家事益成狼狈也。如何如何。望须参详情礼而指导如何。鄙人亦欲往见。而近日多病益甚。且无驴马未果。愧负平昔之情也。
与金士纯(丁亥)
许美叔书自京来。故送上。渠有伊山杂述四卷。乃谪中所著。今寄来。贯穿经史。议论往往甚好。奇才奇才。待览毕当奉呈案下。
答金士纯(壬辰)
数日前。军官持令书到安州。开缄未半。感泪盈襟。宁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9H 页
知时事之至于此极耶。仆名为大臣。国事至此。万死难以赎罪矣。南方因令公。义兵四起。足以有济。郭君再祐甚是奇特。其与节使不相得者。不过是忠愤所激。节使既有误事之罪。 朝廷亦非不知。而仓卒之中。未即处置。须晓谕此意于郭,金诸君。务令调剂。勿为过当之举。以伤事体也。观此贼千里远斗。其锋甚锐。而我军乌合。不闲战斗。若结为大阵。与之相当。似难收功。惟当精抄射手。分据要害。多设斥堠。随其动静而迭出功之。则剿杀甚易。亦须留意。湖南及二道大军。见数三零贼。一时溃散。湖南之贼。若未止渴。则庆尚右道其势亦急。将若之何。万事溃裂。只望天心悔祸而已。私事不须言。只老母奔窜。不知所向。保全何可望也。罔极。郑相以体察忠,湖将发行。相遇于安州。草此奉报。
与金士纯
自闻晋州被围。为之夜不交睫。旋承远书。始知支撑却贼。令公奔命之苦。将士力战之劳。令人泣下累日而不能已。天若助顺。丑贼岂能终始肆毒。第天时已久。中外弥满。尚未得大段剿荡。而此处之事。尤甚疏虞。 天兵先声每来。而亦且观望不前。以此将师玩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49L 页
寇。懈怠日甚。远书不能悉陈。惟北评事郑文孚起兵。大败吉州之贼。一举歼尽七百馀贼。方有席卷之势云。若铁岭以北。复为我有。而更收岭东西。以达于岭南。则东南气势。可以相通。恢复之形成矣。而所未知者。天意如何耳。生尚留滞于安,肃之间。而闻南乡贼势亦盛。老母亦将漂泊。公私之忧万端。奈何。
与禹景善
美叔书。前已见之。观其书辞。略无无聊不平之意。深可敬服。但未知赐环之期在何日耳。
答禹景善
酒席之语。始闻骇甚。此必为后日祸本。公不可不黾勉支过。如仆者。百计千思。措身无处。南归后。又更有屑屑往来之烦。真所谓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也。老相病重。朝来已曳出城外待 命云。人生未盖棺前。事固未易定也。平生亲旧无一相顾者。虽以金而精之好义。踪迹犹邈然。可笑。
答禹景善
近日。倭贼从龙山水上投讲和书。今日又有人持临海书以来。亦申此说。虽实有此意。而讲解退兵。其辱大矣。况奸谋难测。特欲缓师。而添兵更肆乎。 天将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0H 页
欲讲和。已令唐人往答。今夕。仆往见 天将。因说姑勿攻城。而遣锐卒。自江华直出南方。击其道路之贼。则汉城之贼。将不攻自解云。 天将击节叹赏。恨未早闻。第未知毕竟如何耳。大抵今日粮尽一事。最为切急之患。虽有百万精兵。安所施之。汉江以南。贼兵渐炽。而守令皆以支待事来此。盖缘左监非其人。处置十分颠倒。欲请递而未得可代者耳。
与南义仲(致利)
前冬朝中服议。想已闻之。似闻名号之定。虽高明犹未释然云。然否。此万古未定公案。如有所见。示破。通录欲镌改误处否。京中有成活元,李叔献所校册子。后当搜上。并取而详择之则幸也。
与南义仲(戊寅)
节序屡迁。伏惟孝心益切。成龙公私无补。屑屑往来。积阅艰虞。林居之日。馀悸未定。奈何奈何。头颅如雪。尚无一分真实功程。读书修心。荡然日甚。未知终何归宿。中夜以思。即为怃然耳。近日读礼之暇。讲治何书。想日有新功。先生文集。逢原欲雠校投进。今行尽收入都。盖缘日间。 经筵有请书局印出晦斋集,牧隐集及先生书者。而 上教以为某集。其子弟必当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0L 页
处之。而又有如此烦杂之书。不必皆令书局印出之 教。数日后。讲官更启。 上教未安。 圣谕以为烦杂云者。非指某集云云。以此逢原欲收入京中。与朋辈编次以进矣。但侪辈分散。无在京者。即今时象渐艰。恐非作如此事之日。为之忧虑无际。不知于盛意如何也。启蒙传疑。多有错误处。曾与元本细校否。此则金而精,禹景善欲以私力印出。所忧恐多误字错句。未成头绪耳。距远未能面拜为恨。
答权彦晦(春兰)
近日东西之说。以处置言之。则彼此俱不免有失。而今则律之以误国之奸。使士类皆陷于党籍之中。人心危惧。自古岂有如此而能致和平者乎。若有调剂之心。则惟当先去胜负利害之念。积厚诚意。开布公道。举措之间。无一分有我之私。然后自然人情感动而协和可望矣。不然而阳合阴沮。凡有异同于己者。辄以巧计去之。至于时望所属士友之在草野者。一切弃置。此未知果出于公否也。谏院之 启。意在发明。而使人愦愦。可叹。亦望先生明几审物。正色立朝。毋激毋随。以济崩溃之势。如鄙人者。罪戾孤踪。岂有再入脩门之理乎。今行亦一谢之馀。只有檀公第一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1H 页
策耳。(先生。指具柏潭。晦谷师事柏潭。故此书称先生。)
答金肃夫(己卯)
南来间阔。便中敬承手滋。就审动静佳吉。且知少勉遁思。以扶时事。感慰。鄙人前月在道。狼狈而还。母病今虽少差。尚有馀惫。傍无侍奉者。私故闷切。将发复止。甚非得已。惭负公义。示喻近日纠纷。甚可忧虑。其论善后之图。亦甚平稳。识虑长远。非兄。安得闻此论。然此亦鄙人从前所欲致力而不得者也。一二侪辈之意。应不外是。只恨其才识论议。长短不齐。卒难混合。而事端层生。激发未已。辗转至此。恐是时运使然。良可慨叹。至于比来所争。本无大异。其间缓急。未尽相合者。亦无他故。盖缘叔献所处未能无失。故虽知某人乖理可恶。而于献之论议。亦皆不快焉。斯亦理势之自然。岂有心于排摈而然哉。今不平看事理。适中参互。以尽彼此之见。而遽一切以党私排正斥之。则彼之本无是心者。其可受以为罪而无辞乎。愚恐人心不安。议论角立。些少同志之中形色万般。而坐为渔人之所乘也。此是国家治乱安危之机。其事至重。每念之。未尝不中夜以起。愚意叔献之心。本不偏枯。其闻众言。自当翻然。岂有激于人之不我足。而执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1L 页
迷误事之理哉。是则非所以待叔献也。况某人已出外除。则朝论于此。亦应有定。今岂可追求于论议同异之间。而核其心迹之彼此。益致骚扰乎。大抵数年间。所谓东西之说。虽甚不靖。然其是非。不难辨也。当初仁伯虽有过当。然不过论一外戚不可柄用。要未为大过。彼之因此结衅。已为不佳。诸公又听信无形之说。相与出力排之。延及于士类。以伤国家之元气者。可乎不可乎。其后又不能恢张公道。以赎前过。而更引憸佞之辈。浊乱公朝。于是一种鸷悍无行仇视善良之人。迭居台侍。往往流放窜逐之论。发于完席。而人心嶪嶪矣。幸而 圣明在上。公论持循。不至大肆。而其害之及于家国。以成后来之厉阶者。已不可胜言矣。赃吏之论。虽若轻发。本出无情。而彼遽苍皇自救。突击言事之臣。已可寒心。如此而廷中无一言。其出守湖南。则出于 上意。由此观之。东不必已甚于西。而西之于东。可谓操之为已蹙矣。其后东人之不解事者。往往主论颇重。乌府之议。未免惹起不靖之端。故吾辈在玉堂。固已忧之。而随事解之。未全以其论为可行也。是其是非曲直。晓然在目。如数黑白。非可诬也。今于东则责其平恕未已。而于西则必多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2H 页
方而开赦之。又有一种见事不明之人。习闻闾巷间东西之说。槩以互相排陷目之。而更不论其事之如何。殊可笑闷。然此但论其理耳。至于吾辈今日之所以处此者。不得不深究吾党激成之端而自反焉。开诚心布公道。以望和平之福也。第以士类分裂如此。而四面环视者。莫非失意伺衅之人。当此之时。欲有所为。举足发言。动成诟谤。虽有智者。更难为计。况如鄙人。其何望于保合矫揉之万一乎。天下事非如一家事。非甲为则乙为。以老兄之明。其受 国恩不为不厚。今又身在其地。岂可推托于他人。而不为援溺之计耶。凡有论议。切望调护。过不及。勿惮苦口。且以侪辈之意。更相磨砻于叔献诸公。毋使至于疑阻眩惑。各守一隅之见。以伤公共之理。尤今日之急务也。当今 圣明在上。朝无权慝。为士类者。固当协心同力。以济国事。而不幸有此事。纷纭噂沓。久而未息。由此纲纪弛放。百度俱废。有志于斯世者。宁不慨然耶。鄙人感兄谆至之诲。起趋下风。以效涓埃。未为无心。而私家多故。病患縻绊。脱去不得。奈何。信笔偶陈。言不成绪。如有未当。千万更赐镌诲。于兄之责。虽峻不厌。而理到之言。亦不敢惮改也。寒天旅寓。珍摄万重。
答李明甫(德馨)
雨中愁坐昏昏。忽奉台翰。心眼顿开。感拜。近日一端幽忧。无与拨开。每寄怀于台座而无缘就拜。幸得昨日半饷之晤。归来充然。幸甚。天下事都在眼前。不是难见底物。只是力不及。奈何。荀卿云。楚以六千里为雠人役。今我苟一奋而运用得宜。何患于无兵。何患于无食。然而不能。岂非数耶。古云。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如生者。老病垂死。抱此一寸心徒耿耿。归质于神明。于世事已没奈何。世道之责。都在左右。幸硬着脊梁。明着眼目。一力担当。以副瞻企之情。
与李公励(元翼)
凡战守之要。在于定计。计既先定。则精神折冲千里之外。而事无不济矣。今之议者。每以退避贼锋。偷生苟活于草间。为至计。其闻战守之议。攻之不遗馀力。滔滔者皆是。而南方士论尤甚。以此小民皆动摇惊惑。到处奔溃。令之不行。招之不来。土崩瓦解。不可收拾。诚可痛心。要当唤醒昏昏。少变人心。以为作事根本。是为顶门上一针矣。至于非兵。无以御敌。非食。无以养兵。调粮治兵。为至紧至重之务。而前在南中。见此二事。一无头绪。无下手处。古人云。徵兵满万。不如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3H 页
召募得千。以下道之精壮。召募为兵。上道之表表精勇者。添以赴战。其馀皆令出粟而力于农事。使兵农略分。其区处便宜。前日之会。暂陈大槩。亦须通民情酌事势。虽不可速成。定为几年几月之规。使可遵行为可。仆在岭南。欲分道内郡邑之军。设为三营。以庆州,蔚山,永川,河阳,庆山,延日,机张,东莱,长鬐,兴海,宁海等处之军。属于兵使。住庆州。密阳以上大丘以下之军。属于一将。如金应瑞者。住大丘。右道郡邑之军。属于右兵使。住在宜宁,草溪。三营连络。气脉相通。互为掎角策应之势。则一道防守之形粗成矣。此事曾在南中。移文于本道巡察使。可检看也。
 道内三处。设住军之处。在道庆州,蔚山以下延日以上。沿海一路。抄精军满三千。
 中道大丘,仁同,清道,密阳,玄风,灵山,昌宁,东莱,梁山,义兴,新宁,军威,比安等邑。抄军满三千。
 右道宜宁,陜川,星州,三嘉,晋州,丹城,咸阳,安阴,山阴,咸安,漆原,河东,固城,南海,泗川,金海,昌原,镇海等邑。抄军或召募满三千。有馀则加募。
 上道于安东,尚州二镇。各抄其属邑之军。聚会鍊习。安东则为左道后援。尚州则为右道中道后援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3L 页
事。各阵军粮。出从事官二人。分掌查覈句管。兼察屯田及海边鱼盐事。
 被掳逃还人。使如全继信者次知极募。移住于便近之地成村居住。资以农牛农粮。使之资生。
岭南右道粮饷。忧在数日之内远处搬运。恐未及期。惟当先运近处之粮。虽些少。犹可添补接济。然后远处之粮陆续可到。忠州京粮之运去者及婆娑之运。仅千六百馀石。前日鸟岭辛忠元募粟在德周山城者几数百石。可以其处之人先送尚州。外此槐山,沃川,报恩,清安等处公私。亦搬移添补否。
与李孝彦
因龟城僧。详闻京中贼报。我国之人已满城。几与贼相忘。荡狎无间。且分队教习射艺。声言明年。欲驱率入犯 大明云。观此贼凶计。必无退还之理。昔红巾之乱。郑世云为主将。一时名将云集。合诸道兵二十万。仅能克之。以今观之。其势如何耶。顺安之军仅三千。师老粮匮。所纠合精锐。日渐散亡。而道内民心。比数日以前。亦颇惊疑动摇。诸处贼势鸱张益甚。未知天意毕竟如何。中夜吁叹。涕泗横流而已。 朝廷处置。近复如何。此处状 启。一未见回下。茫然莫知端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4H 页
绪。今又复妄发矣。
答李孝彦
平壤贼半向南路。闻其去甚匆匆。必有其故。大槩诸处贼势虽盛。而可乘之机不一。所患吾人全未知兵家有设奇事。至今犹未敢下手。中夜抚剑。只觉衰发冲冠耳。鄙生粮料之外。无可为事。久欲还向 行在。而不忍更退一步。若待箕城之复。为前去措备粮饷。迎导 天兵计。迟迟若此。而计未易入手。奈何。民心岂异于古今耶。黄州之民。传看一纸。无不垂涕。群起讨贼者满野。何所独无此义气耶。闻永兴之民亦如此。故已分遣自募人。连次往探。且以空名告身。劝谕军卒之向义者。又遣军官六七人。往看形势。未知竟如何耳。 车驾进驻定州甚当。但平壤贼犹在。且定州无仓储。只有军粮二千馀石。百官调度。似极窘。将何以处之。此甚可虞。
答李孝彦
京圻之贼。近日益炽。遍满于数百里间。耳目所接。无非哀痛之事。不如无生也。传闻此贼亦有西向之声。未知 朝廷作何计画耶。欲默不得。又复妄发。深者不敢言。恐见讶甚耳。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4L 页
答李孝彦
文书事。甚重且急。而诸人互相推诿。逐日空会空罢。今到一月馀。尚未结末。处堂憘憘。殆未足喻也。顾侍郎谕帖答辞。别无异意。惟当陈本国之情。以为酷被贼祸。惟恐一朝 天兵告撤。而贼势更炽。则事无如何。玆以边情彻闻于 朝廷。实出于危迫不得已之势。非敢故为张皇。盖小邦今日之势。兵连祸结。已过三年。更无馀力可以支撑。贼留一日则有一日难支之势。万一贼兵退去。则小邦得于其间收拾馀烬。以图桑榆。此则在 天朝处分耳。至于自小邦替倭请封贡。则非徒贼情难保。于事不敢为。于理不当为云云。若此措语。而更加婉曲。则庶可无欠否。然未知廷议如何。千万详问其指授然后处之。无致后言。如何。
与李孝彦
大叔已向阳城否。顷者暂拜。先问云岩之境。令人病中意思超忽。何时得少平爻象。妆一鹿车。入云边为终老计耶。
答李孝彦
昨铁山叔过别。此时别离。可堪怅黯。生精神正在梦中。身病亦日甚。每念契逊有身真大累。无地着馀生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5H 页
之句耳。槐院文书。迁延至此。坐失事机。往者 引对时。微有见属之意。为之惶恐。而自量衰劣已甚。屡操笔不能成文。雅作非不甚佳。第于今日事情。不甚衬贴。以此至于易藁。而每不合意。昨承文院官来。未免拨昏点缀。亦只是冗烦文牒。殊无精彩。更容议处。
与李孝彦
九街泥深。抱病行走。人生良苦。故山归兴。正浓如醉也。丰壤之行。何为遽尔。事当有渐。不可如此。且近日文书填委。幸姑出而应之。少定即寻初服未晚。不然则哓哓者更做一题目。令人行止不如意。韩公所谓不可猛而有迹者。诚涉世之言也。南音未得的报。忧虑万端。坡老诗此身如线自萦绕。左转右辗随缫车。画出老生身世。可叹。
答李孝彦
春来。病苦尚未出房外。且以进退之难。未免具一疏。滥乞致仕。恐得罪愈重。日夜忧惧。示喻从祀一事。初无增损于先正。而数十年来。将此作一题目。渎陈不已。至于节节难处。往时溪上文集。鄙意不欲早出。亦非无所见。而诸人冥行瞽作。此后恐益难收拾。以为世道累。其说甚长。难可遽尽。儒生上章。固难已也。但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5L 页
区区口舌。果能有益否。如昏谬病废一室。杜门已久。何敢干预此等论议也。
答李孝彦
画师虚行。一遭黄冠野服。写去安用。功名将相今何限。往写褒公与鄂公。真实语耳。生病羸益甚。假使时在都下。不可出。然人岂知此意。恐以违 命之罪随之。日夜不安。今又十三日之期已迫。势难默默。将更呈一状辞病。揣分惶惧。不知所出。
答李孝彦
前书已承悉。别纸尤荷谆复。希玉以病时未相见。非别有所闻。只是伤弓之鸟。见曲木而惊。况不但为曲木者耶。衰病馀生。光阴几何。而艰危景色。日甚一日。既以自叹。又未尝不寄怀于左右。惟将千万慎默四字奉劝耳。生病实委顿。日间潮热往来。或时面色如赭。外人见者。或以为精血未尽凋瘁。甚可笑也。上号大礼及会盟。皆不得赴。 怵惕不敢少安耳。画师空还。固知未安。但其时方辞冒禄。虽不得 命。又欲再辞。故不敢偃然当图绘。使之还去。今闻外言颇疑。又增一虑也。原从录。曾见 祖宗朝无子孙并录之规。必以其参于其事者录之。子弟并录。自近岁始。非古例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6H 页
也。然众皆如此。已为成例。则岂敢独己。谨依示书送。更乞台谅出否。要以止烦言为务。今番勋号扈圣二字。曾有何据。圣者。人臣之辞。自 上率之而告于天地山川社稷 宗庙。无乃有妨否。在古如此者。但称元从。若嫌与原从相混。则宁称扈从。无乃为宜乎。然此言千万不可出口。只以有所疑私。禀于台监耳。岁暮风霜日严。万乞保重。以慰遐想。
答李孝彦
十月十九日所惠长书并别纸。俱奉读。极慰远怀。其后无便。未得修谢。而忽忽残腊向尽矣。生卧病穷谷。消遣壑蛇光阴。数十日后。便作六十六岁翁。亦可笑也。所喻退陶文集事甚当。昔年与金士纯编次于屏山院中。当时欲再会。有所减损。不意宣城人遽用草本入梓。其中有曾经先生手自削去不用者。并取而刻之。寻常历阅。未尝不慨叹。但自家精力如秃帚。不能办改图。此间士友。绝无可与语此者。奈何。台监既有此见。而睡窝中日月甚长。若一番参订。与之往复。则千里虽远。何异合席而处也。但恐外间风色。不容做此閒事业。如何如何。松岘先墓碣文不编入文集事。今始知之。恨当初思不及耳。今虽已晚。欲通于宣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6L 页
城琴埙之诸人。使之续入于碑志之后。此不过改一二板而可为。工役亦不甚费。第未知宣城人意如何也。遥遥华胄语。生曾见于昌黎集注中。唐时有举子闵姓人。自称闵子骞为远祖。有人戏之曰遥遥华胄。其为郭崇韬事则未见之。岂别有所出耶。此间无书册。未得检看。后便更示破疑为幸。郎将东来一事。既不见传记。则固在疑信之间。不知当日湖阴。何据而硬定说耶。生自幼时。亦见湖阴文。以为固然而不复置疑。近记家间先世事。到此亦用湖阴说。今始欲改下世传数字。以从传疑之法耳。生在此深洞已二年矣。今春始作茅斋三间。以为偃息之所。经年补葺。窗壁粗完。欲名以弄丸。更虑名似侈而无实以充之。不如高斋睡窝之扁浑成而意足。然如得印可。更得数句语或文或诗。以为尘壁之玩。则其所以起予者多矣。 内赐貂掩。祇受。无状罪戾之臣。每沾雨露之 恩。倍切惶感。如闻皇华集亦忝 赐例云。早晚传寄。书成意未尽。更写四十字。望和教拨昏。(诗见本集)
答李孝彦
初一日初九日书。以十五日初昏抵床。忍死得见万金信。可无遗恨矣。生初意支度以待春和。不意病势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7H 页
逐日加变。虚汗积久。元气已败。绝食四五十日。昼夜不眠。今手足皆浮。上气喘急。观此事势。不过一二日了人世事矣。人事已尽。他何可言。异日诸子诸孙迷弱不自振者。切望叔推今日之意收救。庶不为门户之羞。益之诸公。并传此意。书不遍及。气困故也。千万千万。门中亦可致意。 召旨昨昨到此。方不省人事。儿辈但以前日之例修上。其他凡百。皆未悉。(前面五字。乃生自作也。)
答李孝彦
蒙示为豚犬求官。必忧饿死甚切。不暇念及时义。故有此教耳。罪人食槁饮泉。保田舍性命。亦系 大恩。岂敢望收录子息。时念前日事。馀悸尚在。且渠意本不欲。不可劝勉。幸而得之。不谢与谢而旋弃。俱属未安。不但无益而已。望细入思量。千万停止。
答金昌远
书来慰仰。固知彭泽种秫。不如东篱采菊。思归道阳。实非虚语。但既随缘推迁。岂能遽决。姑且黾勉。俟秋风飒然。或可遂素计也。见尹子述书。所忧如前。如仆者。所谓鹿走山林。命悬庖厨。惟静听造物者处分尔。贫穷一事。着一忍字消遣。且待麦熟。庶得一饱。所虑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7L 页
者。此踪迹又未知漂到何处尔。松脂大胜于啖叶。近日已试。其鍊法。用流水煮之。出投冷水。二人扯拔。如此三炼。其色渐白如银。又以酒三炼之。此处无酒。只用水炼之。亦觉苦味太减。每日空腹啖数三片。膈间气甚快。而津液汨汨流下丹田。始笑玉川子两腋清风非诞语也。黄笔一柄送呈。墨卿左虚。未能敦遣。
答金昌远
前书谨悉。今又奉问。如得面晤于孤秀清风。病怀昭涤。仆虽病惫转甚。而独卧北窗。望青天歌白云。以度日子。无他外挠。此外何足云云。朝报一纸送去。风雨乾坤。尚未清霁。可一慨。顷日斗水之沾。正救濡沫之窘。何必激西江之波而迎之耶。
答金昌远
审移寓净室。增一般清料。可想吏隐之乐。人苟办得安心法。何地不可逍遥耶。此间治蜗室东边二架。作小斋。今始仅成窗户。日闭门静坐。红日满窗。香缕凝碧。亦自不恶。但岁月迟暮。真界绵邈。是为终身之忧耳。
与金昌远
积雨初霁。夜气稍凉。草间虫声始起。感岁月之流迈。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8H 页
思病身之如絷。未尝不寄怀于左右尔。
答金昌远
国忧出于意外。如生者。受 恩深厚。区区号恸之情。倍万恒品。方在罪废之中。无路伸情。只得西向一哭变服而已。公文久未到。盖缘方伯在远故也。此间不得已举哀成服者数邑。而昨日见吴大源书。其处则尚待文书。时未举哀云。未知如何而可也。太久则恐难待也。岁月流迈。先讳复临。罔极之情。与年增深。人蔘甚佳。当归亦来。多荷勤念。衰年血气益凋。乱离以后。奔走戎马间。所伤极多。近觉精神气力。一日减似一日。区区药力何补。可叹。
答金昌远
令候既未平复。而独守空衙。势固难留。只以前头事为虑尔。仆亦眼力全昏。心神忽忽。将此形骸。能得几许时住在人世耶。黄长溪上都堂书。全咎吾搆捏其书。世间有此等事耶。当乙未之狱。吾为长溪父子尽力救之。反有此等节拍。亦可笑也。
答金昌远
今日始闻宋判府事讣音。先人榜友惟此一公。又悲朝著无一旧老也。尹海原事亦闻之。此公在今日。亦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8L 页
未易得。往在壬辰间。若使别人当之。则吾辈已无馀矣。近日亦甚主平论。而遽至于此。数也奈何。
答金昌远
愆候尚未快。往来无常。何二竖子能苦人如是耶。吾人幸得天放于山野间。自常情言之。谓之穷阨。自身上言之。亦可谓爰得我所。如无疾病之挠。从事于涵养性情之功。怡然不知老之将至。他尚何言。近新妆退陶先生集。披阅一二纸。虽未测识其深奥。而视富贵于浮云。世累之婴。若将浼焉。犹恐去之不果。秉得此心。宜乎蝉蜕于浊秽之中。而洁清无玷。反己自省。未尝不三叹增愧也。曾见南冥翁文集否。此亦新得之。如欲一寓目。幸取去。不过半馀日卒业也。
答金昌远
孤哀精神气力。百无可支。理势自然。何恨。惟欲安静收摄。以冀桑榆万一之功。而苦不可得。念之慨然尔。言行录若得成就。非细事也。林下日月可惜。更望勉之。士友中又得同志者数人。分门编出。条理既立。则不过时月间事耳。道学篇当先下手。退陶文集中论说诸儒处。为先抄出亦可。
与金昌远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9H 页
令公到官已数月。凡百官况及民俗。如何其处为。关东一都会。士人甚多。亦有可语者否。如有之。不妨一示姓名。应接公事之暇。亦有亲近书册。兴起士学之功。稍仿任甫在堤川时否。亦有闻言而信向者否。皆仆所欲闻也。仆自令公去后才六七月。连大病益衰惫。斗室困蒸熨。时时往来玉渊。亦不过数日。辄粮尽而还。以此身虽閒。无些少可言。自念颓景悠悠。将复奈何。近日有人寄示阳明全书。未免阅过。其论出鬼入神。惊天动地。使人震慑。因此亦颇有管窥。但无与告语。未尝不怅然有怀于吾昌远也。
答金昌远
故山松桂之梦。可想雅意。人生贵适意。此张生所以发兴于秋风者。然既在此臼中。当观势消息。岂可遽尔。如仆得少免羁束。栖息于蜗壳之中。自量多幸。至于贫病之侵。皆已任之。不复为解脱计。今年大旱。今月十四日得一雨颇洽。庶有卒岁之望。若无他外挠。则犹可支撑度了日子。第未知天意竟如何也。所嘱先碣文。鄙拙岂敢为虚辞。所以从前未易下手者。以其大君子盛德。当得名世笔。以取来世之信。自顾缺然。恐埋没盛美故也。然示意勤恳如此。谨当收拾神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59L 页
精。且俟日气稍凉。勉缀以听去取之命耳。往日别诗。当时信笔胡写。不入思索。其后闻颇传于侪辈间。可笑。所谓欲人不见。不如不为也。克夫书云孤臣罪衅之衅。欲改下戾字。衅字出陈情表。盖带家患说。不须改。折取琼枝不自由。折欲改以欲字。以应古诗欲采蘋花不自由。古诗则欲采而不得。此则虽折取而有难寄之意。不必相同。于令见如何。早晚见克夫。不妨为我一辨。呵呵。
答郑子精
伏承台谕。仰慰。鄙病日甚。当此多事之时。屏伏私室。有愧公义。示意甚当。鄙意亦以为罪虽如此。至于父子(长溪父子)俱死。则于宽政。终是未安。如有更议之 命。则欲陈此意尔。启草谨悉。但老病不过畏死等语。似乎未稳。盖大义所在。岂以畏死而或屈乎。但云罪则虽如此。而其人系于勋旧。待以不死。以示好生之意云云。则庶不致更起闹端也。惟在台谅。更与左台商议处之。
与郑子精
二黄狱事。尚未解。此乃勋戚之臣。若令骈首于拷掠之下。则恐为未安。台意如何。望须量示。且与左台议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0H 页
之。如何。病苦未得奉议。故敢此书禀。
答郑子精
下谕生西行一节。臣子之诚。非不欲自力一行。所以千思百思。而终不敢妄动者。只以 朝廷之礼至严。无班次无冠服者。岂有干与之理。纵云城外与城内有异。 大舆所至。即与 内廷一般。亦岂躝入之地耶。近日传闻 阙门城门。为会哭之场云。鄙情愚暗。切所未晓。人臣事君。当以礼义。若但以情为诿。则谁非情耶。以此累日揣摩。已定不行之计。第罪戾之踪。事与他人有异。首鼠之馀。惶窘亦甚。奈何奈何。生前日在朝。久为礼官。故事亦颇闻见。至于 文定以后 国恤。悉所目睹。何尝有得罪罢散之类。相聚号咷于城外之例乎。今忽有之。不知其非。亦一世变。而其羞辱 朝廷甚矣。然此事。但可达于台听。岂易与外人道耶。事理虽如此。而亦不知朝论以为如何。近日夜寝。身不得帖席。处身之难。一至于此。奈何。台监行止。所谓绰绰乎有裕。前既待罪承 命。今自劾与不为。俱无大妨也。 发引之日。出山寺事。已有退溪先生故例。似当仿行也。
答郑伟如昆季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0L 页
期后止哭与否。礼记所载多端。今不可适从。但家礼哭无时。朝夕哭。朝夕之间。哀至不哭。与时渐杀。小祥后。言罢朝夕哭。朔望。未除服者会哭。似有明据。故鄙家于丧中依此行之。未知果合于礼否也。其他佥孝必已博考古礼。何待鄙言。
答郑伟如问目
  问鸢飞鱼跃是持敬之功
道体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谓吾终日言。未尝离乎易。充塞流行。无分毫间阙。人但能以身体之。则随处逢原。莫非至理。此乃子思之旨。而借鸢飞鱼跃一语以证之。以此求之。中庸一篇之说。无非此意。令人有手舞足蹈之意。而程子所谓吃紧为人活泼泼地。又十分亲切。若但作持敬看。却偏。盖非敬。无以体此理。不可以此理谓之敬也。
  问理气先后。圣人之心。本无喜怒。
理气先后之说。何敢容易下语。更须精思自得。圣人之心。安得无喜怒。只是不失其正耳。
  问鬼神之说
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物既终矣。宁复有物。此鬼神之说所以难明也。仆小时为修撰。尝于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1H 页
经席。讲鬼神之理。略 启一譬喻云。当晴日。天地间固未有一点云气。忽然阴阳气感。山川出云。顷刻之间。弥满两间。䨓霆震击。雨泽流注。神怪万变。少顷。雨止则又廓然归于无物。非将此已散云气。藏在一处。时出用之。人之子孙。当祭祀之时。以诚感召祖考之气。洋洋如在。固有其理。还复乎无。所谓有诚则有物。无诚则无物。未知如何。
  问考妣位祭时。虽次子尚在。而祝文告辞。必以长孙长曾孙奉祀者。为之耶。
鄙家亦如此。兄孙以宗子。时方在丧中。凡考妣忌祭墓祭。虽生代行。而不敢为祝文。祠堂但行参拜。奠一杯之礼。不敢举大祭。未知合礼与否。
答权章仲(好文)
僧来传珍函。奉读再三。江风竹籁。生牙颊间。不觉伏暑之蒸人。所谓路上行人愁暍死。那知高处有清风者也。每读尊书。奇字错落。如读数千年前蝌蚪虫鱼文字。何时得閒。载酒往问耶。鄙人抱病穷巷。閒度光阴。无可言者。绿阴苍藓。在处皆然。岂但青城有之耶。愿无自詑也。呵呵。轴中韵。格思高绝。不容攀和。造次胡草。以答其勤。想再发一笑也。
答权章仲
谨承珍函。奇思逸语。弄笔成章。岂所谓才多事少。假此以騪其巧耶。但投之于空山樵牧之社。有似展礼于公孤之门者。恐不着题耳。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1L 页
答金守愚(允明)昆季
伏承佥哀书。就审祥除有日。孝思更切。悬想深深。成龙羸病转剧。已无行世之念。只当此纷纷。承命不行。有未安于分义。故勉欲一起。公私狼狈。何可言耶。然何能久于洛下。秋来可得从容于江湖。一奉谈款耳。示礼文数条。前此未得思索。且无考据。不敢妄说。但难虚左问之厚。谨以意见。各疏其下。伏惟酌处。
  大祥后冠服网巾色
祥服。古用黑经白纬。此得吉凶之中。今用纯素。似非礼意。然制出 朝廷。既已通行。虽或未尽。恐当从之。冠既用白。则衣亦当随其色。网巾亦以白布。疑得之。
  大祥后禫前。俗节行祭于何处。
俗节。当以新物荐于神主。然如端午秋夕上冢之节。则恐当行于墓所。
  一弟为人后。于小祥脱服。着缁冠白服。于大祥。着何服乎。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2H 页
为人后者。于大祥。服色未知如何。尝见朱子之说。夫于妻。大祥祭虽已除服。恐须素服如吊服可也云。以此推之。虽出后之人。不当便用吉服。以黑笠素服终月数。恐合宜。
与李汝谐(舜臣)
溽暑海中。不审孝履支胜否。悬仰悬仰。陈提督又将合阵于其处。凡百策应调度之事。专恃令善处。望须协心同力。以成大勋。都监炮手百名下去。凭候动静。伏惟为国保重。
答裴明瑞
辱示行状草。谨受伏读。于平日窥测之外。尤得懿行盛业之详。感叹敬服。不能已已。第虑此事重大。古人为其亲图不朽者。必慎所托。哀侍无乃徒执分义。而不遑于他耶。且年来疾病忧患。精力耗竭。搆缀文字。铺叙人先德。自知不近。故从前知旧间。或有误属。一切恳辞。今亦欲从此例。非情分所安。玆姑奉留行橐。如终不可为。则入河之后。谨当专人呈纳。伏希照察。某于先大人。辱契至深。而前在襄葬之日。适因赴 召。未得一哭。今墓草已宿矣。幽冥之间。此恨更极。亦情念所切。故并及之。
答黄公直
忽此生朝。承远问兼得厚贶。公之高义。无愧同甫。恨我非晦翁耳。感叹之馀。还自笑也。来诗。清绝未易和。偶作拙语。以塞盛意。览掷为幸。书面先生二字。非徒在己难当。重为人嗤骂。幸自今去之。毋重一唇舌也。闻金君遭回禄赤立云。造物困人至此。为之惊叹。作吊书并木端。托贵价送去。幸即传致。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2L 页
答许景亮(潜)
忆在戊戌冬间。寓太白山中。忽奉一书自何而来。慰怀难言。其时即修答书。必中路浮沈。故不达耳。自是忧患之中。人事废绝。山川隔远。相问无缘。只有千里梦想而已。今玆远翰又坠意外。奉玩百回。感叹弥日。就审镇抚旧都。凡百佳胜。尤慰万万。生罪恶所积。灭身不足以塞责。南来数年间。大祸重仍。丧兄失母。以至终丧。可谓顽甚。即今衰病日甚。神气耗竭。无复人㨾。不过为朝暮人。宁有奉拜之期耶。为之怅然。
上伯兄书
顺兴若筑城则甚可。但此为避乱之地。非控制之所也。久欲于竹岭上头。设为一镇。多积军粮器械于其中。约束丰,荣及忠清道四郡之民守之。则贼必不敢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3H 页
踰越。而财力方屈。无以出言矣。近有降倭衍沙甫老者过竹岭之路。极言此地当设镇。又叹曰。日本之兵必再来。而朝鲜何无一处防守耶。敌人言之。而我国之人则不知出此。可叹。筑城。非必用石。当用土筑。而其法至为简易可成。特患人不为耳。丰基之力则难可办此。不可轻举也。
与金而静(壬辰腊月○在安州)
想诸君义举。暂有头绪否。海氛犹盛。 国艰愈甚。宁知时事一至此极耶。 天兵今始大至。未卜如何。岭乡年饥兵疲。无复着手处云。不知诸君。更将何以为计。千万努力。以死为期。是望是望。生尚未死。留滞道路间。岁且尽矣。公私忧迫。只恨未早瞑目尔。闻玉渊幸免焚烧。赖天之灵。与公辈更能周旋于此间否。同乡人郑沃告归。草此凭问存亡。智叔诸君。皆各致意。
答李宏仲
方深悬系。为 远札感慰孤寂。洛下既多尘冗。未稳一叙。南来又隔莽苍之远。失于相会。人间何事可意耶。仆为世故驱迫。如在冲风骇浪之中。而求岸不得。百计乖张。到家疾病又乘之。未免闭门默坐。反顾心源上。觉得无安身立命之地。回首惘然。抚流光而自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3L 页
悼。何时能办作林下之夫。少从事于收拾心神之功。以庶几万一耶。此难可与俗人道。只可奉告于君耳。在京时。暂论中庸之学。未知尚记鄙说否。愿更精思。他日各收相长之益尔。西行之期。时未定。兄行亦未知早晚矣。溪上文集事。何以为之耶。欲相会议。何可得耶。贵帖送上。略浼数字。深愧汗蔑也。
答李甥
正朝拜扫。家有大丧未葬。本不当行。今我国之俗。则诸子孙轮回设行。非丧家所自行。且废之。情所不安。然不必备物。视平时少减器数。而不为三献。只奠单杯。以示变常之意。似为无妨。可量处。
答柳岩
得书知支保。为慰。吾寒病转添。卧不能出。精神耗尽。有似梦中人。书来作字太细。明窗亦不能解觑。君不知老眼至此。可叹。何不大书。使之解见耶。大槩似问三年内墓祭行否也。此事果为难处。朱子居母忧。以衰服入几筵。以墨衰行奠于家庙。朱子亦独子无兄弟。此礼似可据。今俗无墨衰之规。无已则只以深衣头巾。略设行单杯。似不甚害理。况墓祭非全吉祭。在常时亦以素服。哀省更在参酌。
  
西厓先生别集卷之三 第 464H 页
别纸
总。杨氏云为改葬也。又曰。臣为君也。子为父也。孙为祖后者也。如此而已。别无加杖之语。除服则或云葬而除。或云三月而除。韩公改葬服议曰。自启至于既葬。三月则除之。未三月则服而终三月也。似有定论。而仪节云事毕除服。未知是否。葬毕。行虞祭于幕次灵座。灵座无主。似为可疑。更思之。主既在庙而不出。若更设魂帛则有似二主。常时墓祭。亦不设主。虽与体魄不享之义有异。而事势如此。更无他道。以此言之。仪节所载非疏漏。今亦当于灵柩停止处。未辍灵座。葬后就灵幄行虞祭。似亦不得已也。虞祭时并设两位与否。未可臆料。前日吾家合葬时。虞祭亦只行于一位。更容详量处之。
答子褍
怪说烦梦。皆是自心不定所致。假使真有祸厄临到。非忧惧所能免。故心定则凶反为吉。心动则吉变为凶。近日吾家。无老少皆动摇。立脚于百尺竿头。摇摇欲堕。鸺獐安得不鸣于篱底。可怪可叹。惟当服药养气。而听命于造物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