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x 页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杂著
杂著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07H 页
记壬辰以后请兵事
壬辰四月三十日。 车驾西狩。五月三日。贼入京城。 车驾次于平壤。六月。贼兵至大同江。 车驾幸宁边。进次博川。既而平壤陷报至。 车驾次于义州。遣使请兵中原。又请内附。时兵部尚书石星锐意救援。七月。辽东总兵祖承训进薄平壤。适大雨。乘雨攻七星门。贼从城内突出。鸟铳乱发。史游击中丸即毙。人马多死。承训仅以身免。遂收兵北去。贼气益骄。投书我军。有群羊攻一虎之语。羊喻天兵。虎以自詑。声言朝夕将西犯义州。人心汹汹。九月初。游击将军沈惟敬来言欲探审倭情。沈本浙民。石尚书以为素谙倭情差送。既至顺安阵中。驰书倭将平行长。以 圣旨责问朝鲜有何亏负于日本。日本缘何擅兴师旅。时倭变猝发。且残毒甚。人人惴恐。莫敢入其营。惟敬使家丁一人裹书黄色袱。骑一马背负而驰之。由平壤普通门以入。行长见其书。即回报求面见游击议事。惟敬将往。人皆危之。多劝止者。惟敬笑曰。彼焉能害我也。但率家丁三四人去。倭将平行长以下平义智,
壬辰四月三十日。 车驾西狩。五月三日。贼入京城。 车驾次于平壤。六月。贼兵至大同江。 车驾幸宁边。进次博川。既而平壤陷报至。 车驾次于义州。遣使请兵中原。又请内附。时兵部尚书石星锐意救援。七月。辽东总兵祖承训进薄平壤。适大雨。乘雨攻七星门。贼从城内突出。鸟铳乱发。史游击中丸即毙。人马多死。承训仅以身免。遂收兵北去。贼气益骄。投书我军。有群羊攻一虎之语。羊喻天兵。虎以自詑。声言朝夕将西犯义州。人心汹汹。九月初。游击将军沈惟敬来言欲探审倭情。沈本浙民。石尚书以为素谙倭情差送。既至顺安阵中。驰书倭将平行长。以 圣旨责问朝鲜有何亏负于日本。日本缘何擅兴师旅。时倭变猝发。且残毒甚。人人惴恐。莫敢入其营。惟敬使家丁一人裹书黄色袱。骑一马背负而驰之。由平壤普通门以入。行长见其书。即回报求面见游击议事。惟敬将往。人皆危之。多劝止者。惟敬笑曰。彼焉能害我也。但率家丁三四人去。倭将平行长以下平义智,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07L 页
倭僧玄苏等。盛陈兵威。出会于城北十馀里外降福山下。我军登大兴山头望见。倭军甚多。剑光如雪。沈下马入倭阵中。群倭四面围绕。疑被拘执。日暮。惟敬出而跨马还归。倭将送之甚恭。翌日。行长遣书问讯。且言大人白刃中。容色不变。虽日本人无以加也。惟敬复之曰。你不闻唐朝有郭令公者乎。单骑入回纥万军中。曾不畏慑。吾何畏尔耶。因与倭约曰。吾归报 圣皇。当有处分。以五十日为期。倭众毋得出平壤城西北十里外抢掠。朝鲜人毋入十里内与倭战。于地界立禁标而去。我国人皆莫测。其后倭果敛兵不动。既而过五十日惟敬不至。倭疑之。声言岁时将饮马鸭绿江。人益惧。十一月。惟敬至。留贼中数日。又相约誓而去。所言不闻。十二月。 天朝发大兵。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为经略。兵部员外郎黄裳,主事袁黄为赞画住辽东。提督李如松为大将。率三营将李如柏,张世爵,杨元及南将骆尚志,吴惟忠,王必迪渡江。骆尤勇力善斗。以多力故。军中号为骆千斤。自言唐骆宾王后。性质实。遇我人特厚。兵至安州。余迎于晴川江边。军下营于三处。旗帜器械。整肃如神。日暮。余请见李提督论军事。提督出东轩许坐。余袖平壤地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08H 页
图展卓子上。指示形势。兵所从入之路甚审。提督倾听。皆以朱笔志其处。且云倭但恃鸟铳。我用大炮。皆过五六里。贼何可当耶。余既退。提督于扇面题诗寄余云。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明主日悬旋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斗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遥忆跨征鞍。时城中汉兵皆满。余在百祥楼。半夜忽有唐人持军中密约三条来示。问其姓名。不告而去。提督使副总兵查大受先往顺安。绐倭奴曰。 天朝已许和。沈游击且至。倭喜。玄苏献诗云。扶桑息战服中华。四海九州同一家。喜气还消寰外雪。乾坤春早太平花。时癸巳春正月初吉也。使其小将平好官领二十馀倭。出迎沈游击于顺安。查总兵诱与饮酒。伏起纵击之。擒平好官。斩戮从倭几尽。三人逸驰去。贼中始知兵至大扰。时大军已到肃川。日暮方下营做饭。报至。提督挽弓鸣弦。即以数骑驰赴顺安。诸营陆续进发。明日早朝。进围平壤。攻普通门七星门。贼于城上。列竖白红旗拒战。天兵以大炮火箭攻之。炮声震地。烟焰涨天。骆尚志,吴惟忠等率亲兵。蚁附而登。堕而复升。莫有退者。贼刀槊下垂城堞如猬毛。天兵战益力。贼不能支。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08L 页
退入内城。斩戮焚烧。死者甚众。天兵入城。攻内城。贼于城上为土壁。预穿孔穴。鸟铳乱发。天兵多伤。提督虑穷寇致死。收军城外。以开归路。其夜贼过江遁去。先是余在安州。闻大兵将出。密报黄海道防御使李时言,金敬老。使要其归路。戒之曰。两军沿途设伏。毋当前。俟贼过。蹑其后。贼饥困遁走。无心恋战。可尽就缚。时言即至中和。敬老辞以他事。余又遣军官康德宽往督之。敬老不得已与时言军合。贼退前一日。因黄海道巡察使柳永庆关。还走载宁。时永庆在海州欲自卫。而敬老亦惮与贼战避去。贼将平行长,平义智,玄苏,平调信等率馀众连夜遁还。气乏足茧。跛躄而行。或匍匐田间。指口乞食。我国无一人出击。天兵又不追之。独李时言尾其后。不敢逼。但斩饥病落后者六十馀级。是时倭将之在都城者平秀家。乃关白侄。或言婿也。年幼不能主事。军务制在行长。而清正在咸镜道未还。若行长,义智,玄苏等就擒。则京城之贼自溃。京城溃则清正归路断绝。军心汹惧。必沿海遁走。不能自拔。汉江以南贼屯次第瓦解。天兵鸣鼓徐行。直至釜山浦。痛饮而已。俄顷之间。海岱肃清。安有数年之纷纷哉。一夫不如意。事关天下。良可痛惜。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09H 页
余状 启请斩敬老。盖余为平安道体察使。敬老非管下。故先请之。朝廷令先告提督行刑。提督贷其死。但白衣从军。既而大军追贼至开城府。余奉提督之令先行。催办粮草。平壤遁贼及沿途列屯之贼皆会于京城。正月二十四日。贼疑我民为之内应。且愤平壤之败。尽杀城中民庶。焚烧公私庐舍殆尽。余连请提督进兵。提督迟徊累日。进至坡州。翌日朝。查大受领兵数百先行。遇贼于碧蹄驿南砺石岭。斩百馀级。提督闻之。留大军。挺身独与家丁千馀驰赴之。过惠阴岭。忽马蹶坠地。其下共扶起之。时贼匿大众于砺石岭后。只使数百人登岭上。提督望见。挥其兵为两翼而前。贼亦自岭而下。渐相逼。后贼从山后遽上山陈。几万馀。诸军望之心惧。而已接刃不可解。时提督所领皆北骑。无火器。只持短剑钝劣。贼用步卒。刃皆三四尺。精利无比。与之突斗。左右挥击。人马皆靡。无敢当其锋者。提督见势危。徵后军。未至而先军已败。死伤甚多。贼收兵不急追。日暮。提督还坡州。虽隐其败。而神气沮甚。明日欲退军东坡。余与都元帅金命元等至帐下力争不得。时军中马疫。数日间死者。殆将万匹。是日。军还渡临津。陈于东坡。明日又欲退开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09L 页
城府。余又力争。以为大军一退。贼气益骄。远近惊惧。临津以北。亦不可保。愿少驻观衅以动。提督佯许余。既而跨马驰还开城府。诸营悉退开城。独留查大受,毋承宣等军数百。守临津。余犹留东坡。日遣人请更进兵。会有西边报至。清正将自咸镜道袭平壤。时提督已有北还意。未得其机。因此声言平壤根本。不可不救。遂回军。留王必迪守开城。且令我诸将皆退临津北。余使从事官辛庆晋驰去陈五不可。 先王坟墓。皆在畿甸。沦于贼薮。今幸至此。神人望切。不忍弃去。一也。京畿以南遗民。日望王师。忽闻退去。无复固志。相率而归贼。二也。我国境土。尺寸不可容易弃之。三也。将士虽力弱。方欲倚仗天兵。共图进取。忽闻撤退之令。必皆怨愤离散。四也。一退而贼乘其后。则虽临津以北。亦不可保。五也。提督默然。大军遂退平壤。时权慄在幸州。与倭战胜。闻贼欲悉众报复。遽移军临津。余大惊。单骑驰去。登坡州山城。观形势。以为当大路之冲而地形斗绝。可据。即令权慄与巡边使李蘋合军据守。以遏贼兵西下。又令防御使高彦伯,李时言,助防将郑希贤,朴名贤等为左翼。遮蟹踰岭。义兵将朴惟仁,尹先正,李山辉为右翼。伏于 昌敬陵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0H 页
之间。各以其兵出没钞击。自是贼多出则避而不战。少出则随处斩获。贼不得出城樵采。马死者甚多。又令倡义使金千镒,秋义使禹性传,京畿水使李蘋,忠清水使丁杰。从江华以舟师侵挠龙山汉江。以分其势。忠清道巡察使许顼在阳城。令还护本道。以遏南冲之势。而使京畿官义兵各在其处。从左右要截贼路。杨根郡守李汝让守龙津。既而贼因两 王子。投书龙山舟中乞和。金千镒送其书于余。余念提督在平壤。已无战意。独闻此。或欲假而却贼。遂以书示大受。查也即使亲丁李庆驰报提督。不数日。沈惟敬自平壤入京城。人疑贼愤平壤见欺而败。得沈必甘心无全理。多谏止者。惟敬恬然不以为意。其在贼中所言不闻。四月初七日。提督还开城府。十九日。贼兵弃城南去。二十日。提督大军入京城。先是余贻书王必迪。言贼方据险固。未易攻。大兵当进驻东坡,坡州。蹑其尾。选南兵一万。从江华出于汉南。乘贼不意。击破忠州以上列屯。尚州以下之贼。疑天兵大至。必望风遁逃。京城之贼。归路断绝。必向龙津而走。因以后兵覆诸江津。可一举扫灭。必迪击节称奇策。拨侦探军三十六名。驰往忠清道义兵将李山谦阵。察贼形势。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0L 页
时贼精兵皆在京城。而后屯皆嬴疲寡弱。侦卒踊跃还报云。不须一万。只得二三千可破。李提督北将。是役也痛抑南军。恐其成功不许。余呈文提督。力言讲和非计。机会难失。提督极赞其计可行。至以为先得我心之同然。然终不用。数日。又使游击周弘谟往贼营。余适在坡州。视权慄阵。与相值。弘谟使余入参旗牌。余不肯曰。此是入倭营旗牌。我何为参拜耶。弘谟强之再三。余不答。骑马还东坡。弘谟使人提督言状。提督大怒。欲加余以军法。明日余与元帅金命元往辨。提督惭谢曰。此宋侍郎令。不关吾事。既而又使游击戚金,钱世祯来东郊谕余。余犹执前议。往复不已。世祯性躁。发怒大骂曰。若然则你国王何以弃京城走耶。余曰。迁国图存。亦或一道。世祯默然而去。及入城。余又请提督进兵追赶。提督曰。汉江无船可渡。速备船。二十一日。余亲往汉江。督京畿监司成泳,水使李蘋等调集舟船。提督使李如柏率万馀兵出汉江。军士半渡。若将渡江之状。日暮。如柏称疾而回。已在汉南之军。陆续还渡。余痛心而无如之何。二十三日。余遂病卧矣。倭贼既退屯于庆尚左右道沿海。自蔚山西生浦。至金海,熊川,巨济凡十六屯。皆依山凭海。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1H 页
筑城掘堑。不肯渡海。天兵环四面而不敢进攻。是时。刘总兵綎屯大丘。吴惟忠屯善山凤溪。李宁,祖承训,葛逢夏屯居昌。骆尚志,王必迪屯庆州。粮饷取诸两湖。负戴追随。踰越险阻。民力益困。提督又使沈惟敬往诱倭。令渡海。又使徐一贯,谢用梓入郎古耶见关白。六月。贼许还两 王子及被虏长溪君黄廷彧及其子黄赫等。遣沈惟敬归报。而一面进围晋州。声言报前年战败之怨。贼尝围晋州不克。故云然。八日而城陷。城中将士军民死者六万馀人。皆夷城填壕。埋井刊木。焚荡室庐。牛马鸡犬不遗。以快前愤。时六月二十八日也。余病新起。自京下安东。将向庆州。闻晋围急。欲令诸将策应。昼夜南驰。至星州安彦驿。闻晋已陷。进至高灵。贼兵已到草溪。距高灵三十里。时都元帅金命元,巡察使权慄,巡边使李蘋,别将崔远等。皆走向全罗道。而庆尚道无一将。闻朴晋率所部亦欲向全罗道。宿于劝宾村。夜半传令召之。既至。令留截草溪之路。既而刘总兵自大丘移住陜川。吴游击自凤溪来草溪。与朴晋军合而防守。由是高灵,陜川以上得全。贼既陷晋州。还屯熊川,金海,釜山。声言等待天朝许款。先是。沈惟敬挟倭将小西飞。持关白降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1L 页
表而去。 皇朝不信。留小西飞于辽东。经略宋应昌被科道官劾去。新经略顾养谦代之。刘綎率军五千。并吴惟忠,骆尚志,王必迪之军合万馀。驻劄星州八莒之野。与贼相持久。我国困于馈运。老弱填沟壑。壮者为盗贼。重以疠疫饥馑。死亡殆尽。至父子相食。未几刘军移住南原。又自南原还都城西去。南方民心益惧。于是。顾侍郎使参将胡泽。来谕我群臣。其劄付略曰。倭奴无端侵尔。势如破竹。据王京,开城,平壤三都会。有尔土地人民十八九。虏尔 王子陪臣。 皇上赫怒兴师。一战而破平壤。再进而得开城。倭奴竟遁王京。送还 王子陪臣。复地二千馀里。所费帑金不赀。士马物故亦不少。朝廷之待属国。恩义止此。 皇上罔极之恩。亦已过矣。今饷已不可再运矣。兵已不可再用矣。而倭奴亦畏威请降。且乞封贡矣。 天朝正宜许之封贡。容之为外臣。驱倭尽数渡海。不复侵尔。解棼罢兵。所以为尔国久远计也。今尔国粮尽。人民相食。又何恃而请兵耶。既不与兵饷于尔国。又绝封贡于倭奴。倭奴必发怒于尔国。而尔国必亡。安可不早自为计耶。昔句践之困于会稽也。岂不欲食夫差之肉乎。而姑忍耻含诟。以有待也。身且为臣也。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2H 页
妻且为妾也。况为倭奴请为臣妾于中国。以自宽而徐为之图。是愈于句践君臣之谋也。此而不能忍。是悻悻小丈夫之见耳。非报雠泄耻之英雄也。尔为倭请封贡。若果得请。则倭必益感中国而且德朝鲜。必罢兵而去。倭去而尔国君臣。遂苦心焦思。卧薪尝胆。以修句践之业。天道好还。安知无报倭日也。其言缕缕千万。大意如此。胡泽在馆三月。朝议不决。余时病在告。启以国势如此。当详具事情。以听 中朝处置。 上遂令陈奏使许顼赍奏驰去。于是。兵部奏请收小西飞入京。诘以三事。一。但求封。不求贡。二。一倭不留釜山。三。永不侵朝鲜。如约即封。不如约不可。小西飞请遵约束。指天为誓。遂令沈惟敬挟小西飞。入倭营宣谕。又差李宗诚,杨方亨为上副使。往封平秀吉为日本国王。乙未四月。宗诚等至京城。连遣使促倭渡海。项背相望。于是。倭将平行长先撤熊川数阵及巨济,场门,苏津浦屯以示信。且云。恐如平壤见欺。愿 天使速入倭营。当悉如约。八月。副使杨方亨因兵部劄付先至釜山。而倭逡巡不即撤去。更请上使。人多疑之。时兵部尚书石星信沈惟敬言。意倭无异情。又急于退兵。屡促李宗诚前去。九月。宗诚又抵倭营。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2L 页
行长等不即来见。始言将往报关白定夺后迎去。行长入日本数月。丙申正月始还。犹不明言撤兵。沈惟敬又独与行长先行过海。托言讲迎使礼节。人莫能测。久无回报。李宗诚乃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后。以功袭爵。纨裤子弟。痴騃不经事。或言倭酋将诱致宗诚等拘囚。实无受封意。宗诚惧甚。夜半以微服。尽弃仆从辎重印节而逃。诘朝倭始觉之。分道追之至梁山不得。于是。西生浦清正等屯又撤回十六屯。只有釜山四屯。行长独挟杨方亨过海。沈惟敬又欲要我使臣同去。时黄慎以沈惟敬接伴使在倭营。朝廷名为跟随陪臣。以应其言。方亨等既至日本。与关白相见。初若受封者然。既而忽大怒。诿以我国不遣 王子来报。使臣秩卑。是轻己也。并促沈惟敬杨方亨等同回。亦无谢恩 天朝之礼。黄慎等不得传命而回。于是。清正等复率兵来屯西生浦。声言要 王子往谢始解兵。盖关酋所求甚大。不止于封。行长与沈惟敬欲临事𦇯缝。苟且成事。不以实情闻诸 天朝及我国。事竟不谐。本国即遣郑期远等驰奏其状。于是。石星沈惟敬皆得罪。以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军门。又以辽东布政使杨镐为经理朝鲜军务。杨元,麻贵为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3H 页
大将。天兵再出。丁酉五月。杨元领三千兵先至。住守南原。八月。贼将行长袭破舟师于漆川岛。进攻南原。城陷。杨元走免。于是。与清正分道入寇。三道更被残破。凡我国人被虏者。皆取其鼻以示威。九月初。贼兵长驱进至京畿界。都城震恐。军民皆散。既而贼兵自稷山退去。十二月。杨镐领麻贵,吴惟忠,陈寅等骑步兵七万馀。进攻蔚山。贼坚守岛山。围守十三日。贼从水陆来援。天兵不利而退。戊戌七月。杨镐方图再举。兵部主事丁应泰劾奏镐欺罔偾事二十馀罪。镐罢去。新经理万世德代之。未至。九月。邢玠又分调麻贵主蔚山。董一元主泗川。刘綎主顺天。陈璘率舟师。与统制使李舜臣合兵主水路。同时进攻。皆不利。董军为贼所败。死者殆万馀。既而关白病死。贼诸阵皆撤还。诸将无所得。惟水路要截于海中。夺贼船数百馀。统制使李舜臣力战。中流丸而死。人皆痛惜云。
记癸巳冬司 天使事
癸巳四月。贼离都城南去。其年十月。 车驾自海州还都。公私赤立。满城惟墙壁耳。十一月间。 皇朝使行人司行人司宪来。先是。 中朝忧我不振。恐遂为贼所乘。论议甚多。有给事中魏学曾者上本。处置我
记癸巳冬司 天使事
癸巳四月。贼离都城南去。其年十月。 车驾自海州还都。公私赤立。满城惟墙壁耳。十一月间。 皇朝使行人司行人司宪来。先是。 中朝忧我不振。恐遂为贼所乘。论议甚多。有给事中魏学曾者上本。处置我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3L 页
国。至有分割易置等语。事下兵部。尚书石星持不可。于是。遣司宪奉 敕宣谕。且察我国事。时经略宋应昌在辽东。海平君尹根寿以伺候陪臣。在经略门下。一日。应昌出魏给事题本示根寿曰。朝议如此。汝国将何以自谋耶。此事则吾已力保之。然汝归告汝 国王。善为谋。根寿回自辽东。先状启其事。且持宋经略谕本国陪臣劄付而来。尹既诣 行宫肃拜。因访余于墨寺洞寓第。时日已曛黑。余出见之。尹相见无他语。惟以手抵案再三呼曰。此事将何以为之。因高声哭。余不为动。尹曰。有侍郎谕朝臣劄付。明朝将投于朝堂。不审公等当何以处之。余曰。此劄付不知何语。然应非本国陪臣所预闻。令公不合持来。尹默然而去。明朝。余往备边司。时任大臣左相崔兴源病告不出。右相尹斗寿随 世子南下。独余在而判府事沈守庆以原任在座。既而尹至。以劄付付余。余却而不视曰。劄付中事。恐非朝臣所处。见之何为。沈公亦曰。然。座中诸宰如兵曹判书沈忠谦等。皆以为开见无妨。余厉声曰。经略若公言国事。则当移咨于 主上。今无咨而独有劄付。其中所言。非意料所测。见之而无可处置。宁不见为宜。且面责沈曰。令公前言海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4H 页
平持劄付。不辞而来。近于妇人以顺为正。今日之论。何与前日之论有异耶。沈面赤无语。尹亦不得已还收劄付而出。其日。 上引见臣。出尹所进魏学曾本以示之。且曰。予久知有此事。故欲退避。今果然矣。余见其本。多丑诋我国之语。大槩以为朝鲜既不能御倭。贻中国之忧。当分其国为二三。视其能御倭贼者而付之。使之错置。为中国藩蔽。臣视毕。启曰。此乃无理之妄说。 皇朝岂为此论所挠。愿 勿疑。惟当益尽吾之所当为者。以解 中国之忧可也。既而司 天使将至。余以相臣。依例往迎于碧蹄驿。都承旨沈喜寿同往。时驿馆灰烬。独数间在。 天使邀余同坐。出酒以待语颇款。且曰俺入藩京。将有新举措。余疑之而不敢深问。酒数巡。辞出。达夜驰还。四更至西城门外。假寐路傍。城门开。诣阙具启其语。是日午。 天使到西郊。 上迎于慕华馆前。先导以回。至南别宫展敕。敕中皆警厉自强之辞。而意旨甚峻。略曰。朝廷之待属国。恩义止此。自今。王其还国而治之。脱有他变。朕不能为王谋也。宣敕毕。司与 上相见。夜。 上还宫。即召臣入。对谕之曰。予之见卿只今日。虽夜深。欲与卿面诀。故召之耳。又叹曰。卿之才学。无愧古人。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4L 页
而但所事者予。故不能有所为。臣惶恐对曰。臣无状。误蒙任使。使国事至此。皆臣之罪。 上曰。不然。古人如子思在卫而卫未免削弱。孔明犹不复汉室。何可以一槩成败论人耶。其他多奖谕语。因顾内侍曰。取酒来。内官以香酝一沙钵来。 赐臣饮之曰。以此相诀。明日。予将于 天使前辞位耳。臣启曰。 天朝忧我国不振。敕旨所云。无非劝勉策励之意。岂有他意。愿 圣意无动。明日之事。千万不可如此。幸乞 斟酌。臣敢以死请。 上默然不答。夜深臣乃出。(史官日记。 上还宫。即引见公。因叹曰。古云英雄浪死可惜。以卿之才。遇予。故不得有所为。公涕泣曰云云。 上曰。国事如此。非卿之罪。子思居卫而不能救其衰。孔明不能恢复汉室。卿之学问才识。何多让于古人。只所事者庸主耳。公掩抑惶骇不能对。 上顾内竖。取酒以来。赐公饮之曰。以此相别。公哭失声。对云云。夜深乃罢。)明日。 上幸南别宫少御门内西小室。召臣入。问外事。臣因启昨夜所达。愿 上留意。 上不答而他语。少顷。 天使出座。 上乃入。宴半。 上自袖出御书帖送 天使。帖中陈疾病不堪御国。请辞位世子。愿 天使主张。使之遂愿。 上亲笔也。司 天使即于红帖自书以答。其大要。言不佞宪奉使来此。得与 国王相接。今此复国。虽云天兵之力。亦是 王福隆焉未艾也。且云。王欲辞位。有唐肃宗故事。当奏闻。以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5H 页
待 天朝处置。宪一行人耳。何能为力。第未知王必欲辞位者何欤。愿闻之。 上即以手笔答之曰。无他意。只以疾病不堪理国事。故如此耳。司见之唯唯。时余虽随 驾而在外。未及知筵间事。日晚。 上还宫。即以御帖及司红帖。送于臣处。使知之。臣附启曰。此大事。臣曾极陈请停止。而未蒙 允俞。且不得预闻。殊失大臣之道。极为惶恐云云。时天将之在都城者。皆已西还。惟游击将军戚金在。戚金者。乃中原名将戚继光犹子也。性甚机警。往迎司 天使于中路。与之偕还都城。日夕在司所。与之论议。是日夕。游击使人邀余相见于其寓舍。尽屏左右及译者。中置一卓子。卓上设二烛。纸笔砚于卓北面。置椅许余坐。手取纸亲书十馀条。其第三条曰。 国王传位当早。他皆处置军务。事既毕。令余视之。余不觉起立正色。即取笔不答他语。但书曰。第三条所示。非陪臣所忍闻。大人读书万卷。岂不闻天下古今之事。小邦国势方危。若又于君臣父子之间处置失宜。是重其祸也。因拱手而立。戚瞪目直视者良久。即取笔书其下曰。是是是是。遂取其纸就烛焚之。因呼其下人。不复有语。余亦辞出。时夜几二鼓矣。余欲诣阙启其事。时 上方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5L 页
以传位事。屡教于朝。朝臣极力恳陈其不可。而犹不得止。念此事上闻。则 上意益坚。事愈难处。只往见崔相兴源于其第言之。其明日。余率百僚。呈文于 天使。历陈本国遭变以后事状。皆由于不从倭贼犯顺之谋。以致狼狈。而不悔。及 主上即位以来。至诚事大。忧勤励精之实。累数千百言。司颇信纳其说。是夜。戚又呼余言 天使之意大回。 国王可无虑。惟当尽力于国事而已。又曰。俺久在此。已与 国王相熟。且俺与 王同壬子。曾于 天使处极费周旋云。余拱手谢。愿老爷终始此意。使小邦情意。得导达于 天朝。则小邦之人。受老爷之赐不浅矣。戚皆应诺。余亦不敢启其事。后数日。司 天使与戚游击,沈游击惟敬。登南山蚕头望国都。译者听之。司言及传位事。沈曰。当此危乱之际。国当有长君乃济。传位恐非所宜。司又曰。 国王舍长而立幼。应是母爱而子抱也。沈曰。不然。临海与光海乃同母。而母已殁。其立光海。乃国人之情。壬辰之变。京城人焚诸子宫。而独不焚光海之宫。此亦可知人心所归也。司首肯曰然乎。自是。 上连日与司相接。而司礼之益恭谨。一日。司呼大臣及主兵宰相。余与庆林君金命元,海平君尹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6H 页
根寿,兵曹判书李恒福同进。司亦设卓子。独呼余使坐卓子东。去左右。独留辽东头目一人。问头目曰。识字不识字。头目曰。不识字。乃许留。书示余曰。闻汝国某姓名宰臣误国。信乎。语出不意。余愕然。亦以书答曰。此乃小生同朝共事之人。艰危之际。各有奔走之劳。不知其他。司又书曰。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余窘甚无语。即书曰。假使事有得失。只可言诸 寡君。岂敢告老爷。司笑书曰。此则吾已知之。姑舍此而他说。又书曰。 天朝诸将官。多扰害地方。信乎。孰为甚。毋讳直言。余曰。小邦蒙 天朝拯济之力。得有今日。诸将各遵约束。禁戢军士。岂有扰害事乎。司又书曰。吾闻朝鲜人言倭贼梳子。天兵篦子。信乎。余对曰。古云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小小扰害。岂能尽无。亦理势之不可无者。至于篦子之说。千万无是理。必中间造言者为之。愿老爷毋信。又问答数段而罢。既出。海平诸人问 天使所言何事。余不敢尽言。但曰。问天兵扰害地方等事耳。司留七日还去。移咨本国申敕。别为劄付于余。有再造河山等语。语多不伦。余又送至碧蹄而还。是时。余独在大臣之位。费尽心力。幸得无事。若其司之所以属余者。不过流闻将官妄传。殆未免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6L 页
失言也。
书壬辰事始末示儿辈
壬辰之变。国事颠覆。当时大臣。固无所逃其罪。哓哓自辨。秖以为累。但其当日事迹。亦不得不粗陈一二。使汝辈知之也。当初黄允吉,金诚一等回自日本。二人所言贼势不同。余一日亲见诚一问之曰。君言与黄使有异。万一倭果来则如何。诚一曰。吾亦岂必倭之终不来耶。但黄言太重。似若倭踵使臣而来。人情汹汹。故如此言之耳。余日夜忧倭兵之至。凡于备边一事。苟有所见。不敢不尽其愚。尝与首台在政府。同坐议倭变之有无。余曰。吾则以为倭兵必来。今国家升平日久。边患之作。不可不虑。且以一事言之。东海产鱼。近日移于西海。以至汉江亦有之。此亦恐海气迁移而然也。全罗水使阙。荐井邑县监李舜臣代之。壬辰春。以庆尚右兵使曹大坤年老难策应。于筵中请以李镒代大坤。使之先期下去。措置边备。以拟仓卒。而主兵之官难之而不行。又以两南制胜方略。分军失宜。请复 祖宗镇管之制。使之鳞次待变。事下本道而不能行。又以倭兵善用鸟铳。而我国但有胜字铳筒。不可敌。时倭国所献鸟铳新到。启请以训鍊
书壬辰事始末示儿辈
壬辰之变。国事颠覆。当时大臣。固无所逃其罪。哓哓自辨。秖以为累。但其当日事迹。亦不得不粗陈一二。使汝辈知之也。当初黄允吉,金诚一等回自日本。二人所言贼势不同。余一日亲见诚一问之曰。君言与黄使有异。万一倭果来则如何。诚一曰。吾亦岂必倭之终不来耶。但黄言太重。似若倭踵使臣而来。人情汹汹。故如此言之耳。余日夜忧倭兵之至。凡于备边一事。苟有所见。不敢不尽其愚。尝与首台在政府。同坐议倭变之有无。余曰。吾则以为倭兵必来。今国家升平日久。边患之作。不可不虑。且以一事言之。东海产鱼。近日移于西海。以至汉江亦有之。此亦恐海气迁移而然也。全罗水使阙。荐井邑县监李舜臣代之。壬辰春。以庆尚右兵使曹大坤年老难策应。于筵中请以李镒代大坤。使之先期下去。措置边备。以拟仓卒。而主兵之官难之而不行。又以两南制胜方略。分军失宜。请复 祖宗镇管之制。使之鳞次待变。事下本道而不能行。又以倭兵善用鸟铳。而我国但有胜字铳筒。不可敌。时倭国所献鸟铳新到。启请以训鍊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7H 页
副正李凤领京上番军士。使之训习鸟铳。而议者皆以为迂。日久悠悠。竟亦无效。然则以倭不来而缓于防备者。实非臣之本意也。但区区愚见。以为人心先动。则智勇皆竭。必须先为镇定。然后凡事可以措手。且闻南方筑城。或未得形势。而徒劳民力。因弘文馆劄子而有所妄陈。则似有之。而日久之事。未知所言如何也。及贼势已深。朝议当遣体察。使检敕诸将。而余谬膺其任。即请以兵曹判书金应南为副使。与之同坐中枢府。治行事。时义州牧使金汝岉坐事系狱。以其人颇有武略。启请解放自随。忽申砬自外来。谓余及副使曰。闻贼兵已过密阳。将至岭下。朝廷使李镒独以孤军在前。而后无策应之将。势甚危急。体察使虽下去。非战将。贼势若缓。则犹可在后检敕诸将。今贼已逼。何不使猛将星驰先下。为镒军继援耶。余深然其言。即答曰。令公之言甚是。但武将无可去者。柰何。砬应声言曰。国事方急。谁不可去。虽小人。若令去则敢不去耶。余面叹曰。令公许国之忠。人不可及。此大事也。吾等当即请对陈达。 上必招令公而下问。可以此意同启。即时余与副使请对。启达如砬所言。余既退而砬继入。遂受巡边使之 命而出。时余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7L 页
与副使还在中枢府。军官应募者八十人。点阅书单子将入启。砬又到余坐言其事。又曰。吾亦出阙门外。召募军官。良久入来。颇有怒色。谓在庭军官等曰。汝辈何以投歇厌苦。不应我募耶。因谓余曰。军官无一人应募者。极为过甚。余谓之曰。同是国事。何分彼此。吾所募得者。令公可先带去。吾行在后。可更募而行也。因以军官单子投其前。砬手持单子。顾在庭军官曰。来。遂引出。汝岉亦同行。砬既去数日。余意妄以为砬既去。当留待数日。闻贼势。治行乃发为宜。且仓皇失次之际。料事失宜。方欲更募军官启行。不意二十八日夕。砬败报来。汹汹罔措。政院吏于昏黑中来言曰。以随 驾落点。可扈从。遂于明晓扈 驾而出。当时事情。不过如此。若使一言半句有所迁就粉饰。则神明必殛之矣。当时之事。不独他人有所不知。汝辈亦不知。死者如申知事金判书。既无所问。独此顽命犹不殒绝。以累人世。若不一言以暴当日心事。则死不瞑目。遗恨无穷。故粗具一二。此外他事。不敢尽书。书亦不能尽也。
附鳌城手记一条
壬辰变初。贼逼尚州。以公为都体察使。未发。忠州
附鳌城手记一条
壬辰变初。贼逼尚州。以公为都体察使。未发。忠州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8H 页
败报闻。即日下 教西狩。时余以都承旨在政厅。闻 命入政院。阙中已扰乱。无复官序。议与同僚出政院。进诣宣政门下。以便启事。俄有 内教。命公守京城。余对中使顾谓卢君士馨曰。 驾命一下。宫中已空。出城之日。从行者必少。若西行不止。尽塞而止。则一水之外。即 上国之疆。到此应有酬酢处变之事。方今廷臣。明敏练达。识古谊善辞命。柳某一人而已。今 大驾一移。则京城无可守之势。柳某留之。不过为败绩之臣。扈 驾必有裨益之事。启请从行如何。士馨颔之。诸僚应声曰诺。余即构草不暇整写。仍以草纸授中使以启。 上即允之。改 命李公阳元留守。后有 圣旨。颇以公受 命不行为言。岂仓皇间事。亦无能记起居注者耶。可叹。
记临津浮桥事
癸巳正月。天兵攻拔平壤。追贼将进薄京城。余以催办军饷。在军前先行。时临津冰泮不可渡。提督连遣人督造浮桥。余在路中思一策。到金郊驿。黄海郡邑守令率其吏民。候饷大军者满野。余召牛峰县令李希愿。领邑人数百。连夜先去。釆葛约会于临津江口。
记临津浮桥事
癸巳正月。天兵攻拔平壤。追贼将进薄京城。余以催办军饷。在军前先行。时临津冰泮不可渡。提督连遣人督造浮桥。余在路中思一策。到金郊驿。黄海郡邑守令率其吏民。候饷大军者满野。余召牛峰县令李希愿。领邑人数百。连夜先去。釆葛约会于临津江口。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8L 页
明日早朝。余驰到临津堂下。见江冰犹在。而日暖凹陷。水在冰上数尺。江面甚阔。京畿水使李蘋长湍府使韩德远等皆至。而束手无计。余责李蘋惰慢不办。杖之。呼牛峰人纳葛。悉积于前。众莫测。使绹为巨索。其长约过江面。得十五条。又于江南北岸凿地。立两柱相对。勿令动摇。偃一木置柱内。如织布机样。因以巨索平铺过江。而两端结柱内横木为经。江面既阔。索腰半沈水。不能高举。皆曰此徒费人力。安得成桥。余令在江边军人合千馀。各持短杠三四尺。以一头横穿索内。回转数周。彼此相撑起。于是索之沈于水者始起。而木杠相比如栉。跨江穹窿。俨然成一桥矣。然后杂铺细柳杻木芦苇于其上。加以土。唐军见之甚喜。从桥上驰马过。先输火炮军器。悉从此济。既而济者益多。桥索颇缓。更近水。大军由浅滩以渡。余念其时仓卒。备葛不多。索相距不密。势未紧束。故缓。若倍之得三十条。排比如织则无患矣。后偶见治平要览。齐兵攻梁主岿。岿与周总管陆腾拒之。周人于峡口南岸。筑安蜀城。横引大索于江上。编苇为桥。以渡军粮云。正是此法。余临时自谓偶思得之。不知古人已行。为之一笑。因记其事。以为他日应猝之助云。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9H 页
记南原陷败事
军器寺破阵军十二人。随杨总兵元入南原。城既陷。十人被兵死。有金孝义者。与同伴一人。跳出城外。一人又遇贼死。孝义伏稻田中得脱。为余道其详。杨总兵到南原。修城增埤一丈许。城外筑羊马墙。穿炮穴。城门安大炮数三坐。凿深壕堑一二丈。时闲山既败。贼报甚急。城中汹汹。军民渐次逃散。独杨总兵所领辽东马军三千在城内。总兵檄召全罗兵使李福男同守。福男迁延不至。连发夜不收催之。不得已乃至。所领才数百馀。光阳县监李春元助防将金敬老等亦至。八月十三日。倭先锋百馀到城下。散伏田亩间。三五作队。向城上放鸟铳。顷刻而止。既去复来。城上人以胜字小炮应之。倭大阵在远。出游兵交战。蹑行迭出。故炮发不能中。贼弹中城上人。往往倒毙。既而倭到城下。叫城上人与语。总兵使家丁一人挟通事往倭营。以倭书来。乃约战书也。十四日。倭环城四面结阵。以铳炮迭攻如前日。先是城南门外民家稠密。总兵临贼至焚之。而石墙土壁犹在。贼依墙壁自蔽。放铳炮。多中城上人。十五日。望见倭阵中刈杂草及水田中稻秆。作大束。积墙壁间无数。城中不测。时天
军器寺破阵军十二人。随杨总兵元入南原。城既陷。十人被兵死。有金孝义者。与同伴一人。跳出城外。一人又遇贼死。孝义伏稻田中得脱。为余道其详。杨总兵到南原。修城增埤一丈许。城外筑羊马墙。穿炮穴。城门安大炮数三坐。凿深壕堑一二丈。时闲山既败。贼报甚急。城中汹汹。军民渐次逃散。独杨总兵所领辽东马军三千在城内。总兵檄召全罗兵使李福男同守。福男迁延不至。连发夜不收催之。不得已乃至。所领才数百馀。光阳县监李春元助防将金敬老等亦至。八月十三日。倭先锋百馀到城下。散伏田亩间。三五作队。向城上放鸟铳。顷刻而止。既去复来。城上人以胜字小炮应之。倭大阵在远。出游兵交战。蹑行迭出。故炮发不能中。贼弹中城上人。往往倒毙。既而倭到城下。叫城上人与语。总兵使家丁一人挟通事往倭营。以倭书来。乃约战书也。十四日。倭环城四面结阵。以铳炮迭攻如前日。先是城南门外民家稠密。总兵临贼至焚之。而石墙土壁犹在。贼依墙壁自蔽。放铳炮。多中城上人。十五日。望见倭阵中刈杂草及水田中稻秆。作大束。积墙壁间无数。城中不测。时天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19L 页
将陈游击愚衷领三千兵在全州。南原之军。日望来援。而久不至。军心益惧。是日晚。军士守堞者。颇交头耳语。准备马鞍。夜一更。倭阵中嚣声大起。略相应和。有运物填壕状。一面众炮向城上乱放。飞丸雨集。城上军缩颈不敢外视。经一二时。嚣声止。草束已填满壕内。而又堆积土墙内外。顷刻与城平。众倭蹂躏攀堞而上。城中大乱。已报倭入城矣。唐军仓卒。皆骑马欲出北门。门闭不可易开。街路填塞。马足如束。不能回旋。城中处处火起。既而门开。军马争门而出。城外倭兵。各守街路。围匝数重。奋长刀乱斫。唐军俛首受刃。适月明。得脱者无几。总兵与家丁数人。驰马突出。仅以身免。我国诸将李福男,金敬老,李春元及南原府使任铉,总兵接伴使郑期远等皆死。盖杨乃北将。徒知御虏。不知御倭。以至于败。南原既陷。而全州以北。瓦解不可为矣。后杨元竟以此伏罪。传首示众云。
记鸟铳制造事
兵器有长短。是谓五兵。如天地之有五行。阙一不可。然及远之器。莫过于弓矢。故易言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既言弧矢。则他兵虽不言可也。是知五兵之中。惟弓矢为利器。而剑盾矛戟之属。莫能并焉。近世又有
记鸟铳制造事
兵器有长短。是谓五兵。如天地之有五行。阙一不可。然及远之器。莫过于弓矢。故易言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既言弧矢。则他兵虽不言可也。是知五兵之中。惟弓矢为利器。而剑盾矛戟之属。莫能并焉。近世又有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0H 页
火炮器械。则其利反倍于弓矢。而其声威之壮。摧击之功。致远之力。皆非弓矢所可比拟。盖世变逾下。战争逾多。人心之巧。机智之运。为无穷。是故。丘琼山载之大学衍义补。以为天祚国家。锡以自古所无之兵器。戚氏纪效新书。亦以鸟铳为神器。良有以也。我国之人。素号善射。而前世倭。但以长枪短刃来寇。我以弓矢。制之于数十步之外而有馀。至于守城。尤称我国所长者。亦以我有弓矢之技。而贼之所持皆短。无与我相敌者也。及壬辰之变。内外靡然。旬日之间。都城失守。八方瓦解。虽出于升平百年。民不知兵而然。实由于倭贼有鸟铳之利。能及于数百步外。中必洞贯。来如风雹。而弓矢莫能与之相较故耳。晁错所谓器械不利。以其卒与敌。其谓是欤。今世之人。既不知五兵相卫之义。又不知火器之利。胜于弓矢。每以为我国本有长技。何待于他耶。殊可闷叹。军器寺元有天地玄黄字大炮。又以次渐杀。至盈吴字小炮。又有金墀所制胜字大中小三样铳。又有震天䨓等炮。而乱后散失殆尽。自天兵攻破平壤倭贼。以大炮攻城。其类有大将军佛狼机,霹雳炮,子母等炮,火箭,百子铳。皆其利器。而鸟铳则得于倭阵者为多。遂令匠人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0L 页
依样铸造。因记其造法放法。藏于寺中。以示诸人。庶几于缓急之际。各得其力。而不迷于所用云。
记火炮之始
火炮。不知始于何时。丘浚大学衍义补。以为火药藏铜铁中点放。始于近世。而至云天祚国家。锡以自古所无之兵器。是琼山以火炮之用。出于 大明也。然以史书观之。则火炮出于前代已久。而盛于蒙古。宋史载元人攻汴京。有所谓攒竹炮,震天䨓等具。是非火炮而何哉。至于攻襄阳时。以大石为炮。所击无不摧碎。世谓之襄阳炮。而琼山以为设机发之。非用火药。亦未知何所据而云也。我国龟州之战。元兵及城内。皆用炮车飞石。亦恐与琼山所论襄阳炮相类。而今亦无传其制。甚可惜也。纪效新书有六合炮。其制以木六片相辏为之。用以摧破墙壁舟舰。而未详其制造之法。癸巳甲午间。唐将戚金。乃戚继光亲侄。自言晓解其制。余请教之。既成而试之。炸裂不堪用。欲更造。而未几戚西去未果。其后又得新书子母炮之制。于战用尤关。余令军器寺主簿李自海铸之。而余自出己意。增损其法。与我国所用飞击震天䨓相类而尤便利。诚为制胜之良具。国家如有意于战守。则
记火炮之始
火炮。不知始于何时。丘浚大学衍义补。以为火药藏铜铁中点放。始于近世。而至云天祚国家。锡以自古所无之兵器。是琼山以火炮之用。出于 大明也。然以史书观之。则火炮出于前代已久。而盛于蒙古。宋史载元人攻汴京。有所谓攒竹炮,震天䨓等具。是非火炮而何哉。至于攻襄阳时。以大石为炮。所击无不摧碎。世谓之襄阳炮。而琼山以为设机发之。非用火药。亦未知何所据而云也。我国龟州之战。元兵及城内。皆用炮车飞石。亦恐与琼山所论襄阳炮相类。而今亦无传其制。甚可惜也。纪效新书有六合炮。其制以木六片相辏为之。用以摧破墙壁舟舰。而未详其制造之法。癸巳甲午间。唐将戚金。乃戚继光亲侄。自言晓解其制。余请教之。既成而试之。炸裂不堪用。欲更造。而未几戚西去未果。其后又得新书子母炮之制。于战用尤关。余令军器寺主簿李自海铸之。而余自出己意。增损其法。与我国所用飞击震天䨓相类而尤便利。诚为制胜之良具。国家如有意于战守。则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1H 页
此制不可不讲。又按我国本无火药。前朝末。有唐商李元船到开城礼成江。寄寓于军器监崔茂宣奴家。茂宣令其奴厚遇之。李元教以煮焰硝法。我国之有火药自茂宣始。于是倭犯珍岛。郑地船载火炮攻之。贼大败而去。地自言平生遇敌多矣。未有如今日之快。是时焰硝甚贵。国初军器寺只有火药六斤。后逐年加备。壬辰变前。军器库有火药二万七千斤。及贼入京。城中之民。先焚军器寺。与他器械一夕煨烬。癸巳 大驾还都。稍稍措备。有一万馀斤。及蔚山之役。取用几尽云。
记关王庙
余往年赴燕都。自辽东至 帝京数千里。名城大邑及闾阎众盛处。无不立庙宇。以祀汉将寿亭侯关公。至于人家。亦私设画像挂壁。置香火其前。饮食必祭。凡有事必祈祷。官员新赴任者。齐宿谒庙甚肃虔。余怪之。问于人。不独北方为然。在在如此。遍于天下云。万历壬辰。我国为倭贼所侵。国几亡。 天朝发兵救之。连六七载未已。丁酉冬。天将合诸营兵。进攻蔚山贼垒。不利。戊戌正月初四日退师。有游击将军陈寅力战中贼丸。载还汉都调病。乃于所寓崇礼门外山
记关王庙
余往年赴燕都。自辽东至 帝京数千里。名城大邑及闾阎众盛处。无不立庙宇。以祀汉将寿亭侯关公。至于人家。亦私设画像挂壁。置香火其前。饮食必祭。凡有事必祈祷。官员新赴任者。齐宿谒庙甚肃虔。余怪之。问于人。不独北方为然。在在如此。遍于天下云。万历壬辰。我国为倭贼所侵。国几亡。 天朝发兵救之。连六七载未已。丁酉冬。天将合诸营兵。进攻蔚山贼垒。不利。戊戌正月初四日退师。有游击将军陈寅力战中贼丸。载还汉都调病。乃于所寓崇礼门外山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1L 页
麓。创起庙堂一坐。中设神像。以奉关王。诸将杨经理以下各出银两助其费。我国亦以银两助之。庙成。 上亦往观之。余与备边司诸僚。随 驾诣庙庭。再拜。其像塑土为之。面赤如重枣。凤目。髯垂过腹。左右塑二人。持大剑侍立。谓之关平,周仓。俨然如生。自是诸将。每出入参拜。皆曰。为东国求神助却贼。五月十三日。大祭庙中。云是关王生日。若有䨓风之异则神至矣。是日。天气清明。午后黑云四起。大风自西北来。䨓雨并作。有顷而止。众人皆喜曰。王神下临矣。既而又于岭南安东,星州二邑建庙。安东则斲石为像。星州土塑。而星州甚著灵异之迹云。未几倭酋关白平秀吉死。倭诸屯悉皆撤去。此亦理之难测者也。岂偶然耶。昔苻坚入寇晋。谢安以旌节旗鼓。祷于蒋子文庙。谢玄以八万偏师。胜强秦六十万。如八公山草木风声鹤唳。说者皆以为神助。况关王以英雄刚大之气。其扶正讨贼之志。贯万古如一日。死而不灭。安知无神应耶。呜呼烈哉。京师庙前。立二长竿悬两旗。一书协天大帝。一书威震华夷。字大如椽。因风飘拂半空。远近皆仰而见之。其帝号亦 皇朝所追崇云。可见其尊崇之至也。
中江开市
开市于鸭绿中江。时饥荒日甚。饿莩满野。公私蓄积荡然。赈救无策。余请移咨辽东。开市中江。以通贸易。中原亦知我国饥甚。奏闻许之。于是。辽左米谷。多流出于我国。平安道之民。先受其利。京城之民。亦以船路相通。数年之间。赖此全活者。不计其数。盖其时我国绵布一疋。直皮谷不满一斗。而中江直米二十馀斗。其用银铜水铁者。尤得十倍之利。始知古人以通商为荒政之要。良有以也。
中江开市
开市于鸭绿中江。时饥荒日甚。饿莩满野。公私蓄积荡然。赈救无策。余请移咨辽东。开市中江。以通贸易。中原亦知我国饥甚。奏闻许之。于是。辽左米谷。多流出于我国。平安道之民。先受其利。京城之民。亦以船路相通。数年之间。赖此全活者。不计其数。盖其时我国绵布一疋。直皮谷不满一斗。而中江直米二十馀斗。其用银铜水铁者。尤得十倍之利。始知古人以通商为荒政之要。良有以也。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2H 页
拣阅军器
上自即位以后。 圣心每惓惓于戎备。年年发遣 御史于诸道。拣阅军器。殆无虚岁。而奉行者失其要。所至严苛立威。郡邑骚然。竞治枪刀弓箭。罗列于前。以求能名。往往多蒙擢拔。而于军民利病。操练得失。将帅能否。地形险易。未尝一问及焉。先是各邑武库。皆在于客舍之外。至是守令之要誉者。新造于东轩庭内。正与上房相对。盛加丹雘。窗户玲珑刻画。见之如神。不数年。转相效慕。无不然矣。闻庆县监许鋿。士人也。余自京下乡。宿其县。坐庆云楼。见新造军器。亦在楼东。丹彩照耀。而蔽楼之东南。眺望多碍。无复旧
上自即位以后。 圣心每惓惓于戎备。年年发遣 御史于诸道。拣阅军器。殆无虚岁。而奉行者失其要。所至严苛立威。郡邑骚然。竞治枪刀弓箭。罗列于前。以求能名。往往多蒙擢拔。而于军民利病。操练得失。将帅能否。地形险易。未尝一问及焉。先是各邑武库。皆在于客舍之外。至是守令之要誉者。新造于东轩庭内。正与上房相对。盛加丹雘。窗户玲珑刻画。见之如神。不数年。转相效慕。无不然矣。闻庆县监许鋿。士人也。余自京下乡。宿其县。坐庆云楼。见新造军器。亦在楼东。丹彩照耀。而蔽楼之东南。眺望多碍。无复旧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2L 页
时之胜。余笑谓许曰。君亦为此事。殊非平日所望也。许有愧色。呜呼。军政之修。有本末缓急。本之不图。而但事器械。虽有坚甲利刃。其谁用之。然则事未至而先戒者。 圣智之独见也。为其末而失其本。群臣之不善奉行也。噫。
记乱后事
壬辰四月三十日。 车驾出城。乱民先焚掌隶院,刑曹。盖以二局。公私奴婢文籍所在也。又入内帑库。抢掠金帛。焚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无一遗者。历代宝玩及文武楼,弘文馆所藏书籍。春秋馆各朝实录。他库所藏前朝史草,承政院日记。皆灰烬。又焚 王子临海君宅,兵曹判书洪汝谆家。皆不待贼至。而为我民所焚。贼既入城。京师之民。皆奔避。未久稍稍还入。坊里市肆皆满。与贼相杂贩卖。贼守城门。令我民带贼帖者。不禁出入。于是民尽受贼帖。服役于贼。无敢违拒。亦有媚贼相昵。向导作恶者。如有谋议杀贼者。辄为其民所告。烧杀于钟楼前及崇礼门外。极其惨酷。以示威。髑髅白骨。堆积其下。贼初入城。独宫阙烧尽。而公私庐舍犹完。其将平秀家馆于 宗庙。夜间多怪。倭卒之止其内者往往暴死。人言此朝鲜 宗
记乱后事
壬辰四月三十日。 车驾出城。乱民先焚掌隶院,刑曹。盖以二局。公私奴婢文籍所在也。又入内帑库。抢掠金帛。焚景福宫,昌德宫,昌庆宫。无一遗者。历代宝玩及文武楼,弘文馆所藏书籍。春秋馆各朝实录。他库所藏前朝史草,承政院日记。皆灰烬。又焚 王子临海君宅,兵曹判书洪汝谆家。皆不待贼至。而为我民所焚。贼既入城。京师之民。皆奔避。未久稍稍还入。坊里市肆皆满。与贼相杂贩卖。贼守城门。令我民带贼帖者。不禁出入。于是民尽受贼帖。服役于贼。无敢违拒。亦有媚贼相昵。向导作恶者。如有谋议杀贼者。辄为其民所告。烧杀于钟楼前及崇礼门外。极其惨酷。以示威。髑髅白骨。堆积其下。贼初入城。独宫阙烧尽。而公私庐舍犹完。其将平秀家馆于 宗庙。夜间多怪。倭卒之止其内者往往暴死。人言此朝鲜 宗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3H 页
庙有神灵。不可久处。秀家惧。移寓小公主宅而焚 宗庙。正月。天兵复平壤。平行长等奔还。疑我民为内应。设诈。一夜尽焚城内家舍。杀人民殆尽。存者无几。惟南山下一带倭人所接处颇得全。有吏全守者。随余在安州。留其妻子城中。十二月。余闻提督兵出。语之曰。天兵荡灭平壤。则馀贼必奔还京城。泄愤肆毒。屠尽遗民。汝须凭侦探人入京者。戒汝家属速避。可免。适禁军崔闰元以朝命往探京中。过安州。全守密书遗其家属。使速出江华。得免于死。明年四月。贼出城。而因饥饿疠疫。死者又十八九。盖其生民一大厄会。虽人事之失。有以致之。亦数也。数年前。荧惑犯积尸气。卒有此祸。又有汉城判尹任说者。建议京城外四山之麓。民多侵耕。筑土为小垛以限之。自东小门始。过崇仁门,水口门至南伐原。罗列无数。望之累累然如丛冢。见者以为非吉兆。筑垛未毕而遇兵乱。癸巳甲午间。饥死病死者。皆曳弃于城东。有平安道僧数人。具蔂梩畚锸。收尸骸。多作大坎而瘗之。悉在城东。人以为筑垛之应。亦可怪也。
净土僧杀贼
净土寺僧人杀贼事。可笑。时贼入据京城。每日散出
净土僧杀贼
净土寺僧人杀贼事。可笑。时贼入据京城。每日散出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3L 页
掠城外。净土在城西二十里。贼往来既多。因与寺僧相熟不疑。高阳人李山辉教寺僧设策杀贼曰。如此如此。一日有四倭到寺。寺僧欣然出迎。引入堂上。布席而坐之。奔走作饭。倭以为待之厚。甚喜。饭熟。僧四人奉盘。肃恭而进之。老僧一人主席。对坐劝食。倭坦怀不疑。食毕。呼汤水。时僧已炽火沸汤。令极热如火。四僧以大瓢满斟以进。倭各持饭钵。仰视受水。僧一时以汤水急泼其面。贼皆仆地。诸僧以木椎击杀之。视之目晴皆烂。曳出寺外埋之。时贼入村落。苟有射杀者。馀贼归报。必大出报复。是日。独四贼来。而俱死无免者。故遂无事。
莫佐里坪
余年十六七。当嘉靖丁巳戊午间。随先君在义州。与州人朱应房,独孤行等游。二人每言州自古有相传谣语云。莫佐里坪。尽为江水所破。当有白马将军从马耳山来。莫佐里坪。乃州西城外大野。城中人耕种处。直接麟山堡。而马耳山与统军亭相对。汉地界也。其后鸭绿江水渐渐南移。食巨野几尽。至壬辰。义顺馆门前为渡口。唐将李提督率大军渡江。其言验。其亦怪甚矣。
莫佐里坪
余年十六七。当嘉靖丁巳戊午间。随先君在义州。与州人朱应房,独孤行等游。二人每言州自古有相传谣语云。莫佐里坪。尽为江水所破。当有白马将军从马耳山来。莫佐里坪。乃州西城外大野。城中人耕种处。直接麟山堡。而马耳山与统军亭相对。汉地界也。其后鸭绿江水渐渐南移。食巨野几尽。至壬辰。义顺馆门前为渡口。唐将李提督率大军渡江。其言验。其亦怪甚矣。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4H 页
记异
癸卯春。京江露梁。有大石自水中起立于岸上他石上。又黄海道丰川海中。有石沈在水底。一日移立于他石上。又江原道襄阳洛山寺下。有二石自海中来阁于岸石上。又庆尚道庆州慈仁县。有石起行数十步。其起时。众皆见之。曲折往复如人样。殊可怪。不知其为何变。又咸镜道海水赤浊胶粘。不利行舟。以水煮盐。亦腥不可食。自北而东。至江原道通川,襄阳而止。凡七日。又京中西江人。一夜相惊。多奔避山谷。或有搬移东西过江者。问其由。以为夜中有兵马厮杀之声。自京城而来。闻者传相惊骇。疑有变如此。其后人疑南关王庙神灵所为云。人心之不定类此。
杂记
闰九月十七日。前坡州牧使许澄因事南游。过余河上。为余言变初事。辛卯。许以吏文学官。随 圣节使金应南赴京。时通信使始回。得倭声息。朝廷移咨礼部报变。既入上国界。所经一路见人。往往指点耳语。无亲信意。景色异前。到山海关。关下人皆大骂。汝国与倭同叛。何故来耶。同行唐陵君洪纯彦。老译解事。嘉靖丁卯。许阁老国来我国。纯彦为随行通事。与阁
癸卯春。京江露梁。有大石自水中起立于岸上他石上。又黄海道丰川海中。有石沈在水底。一日移立于他石上。又江原道襄阳洛山寺下。有二石自海中来阁于岸石上。又庆尚道庆州慈仁县。有石起行数十步。其起时。众皆见之。曲折往复如人样。殊可怪。不知其为何变。又咸镜道海水赤浊胶粘。不利行舟。以水煮盐。亦腥不可食。自北而东。至江原道通川,襄阳而止。凡七日。又京中西江人。一夜相惊。多奔避山谷。或有搬移东西过江者。问其由。以为夜中有兵马厮杀之声。自京城而来。闻者传相惊骇。疑有变如此。其后人疑南关王庙神灵所为云。人心之不定类此。
杂记
闰九月十七日。前坡州牧使许澄因事南游。过余河上。为余言变初事。辛卯。许以吏文学官。随 圣节使金应南赴京。时通信使始回。得倭声息。朝廷移咨礼部报变。既入上国界。所经一路见人。往往指点耳语。无亲信意。景色异前。到山海关。关下人皆大骂。汝国与倭同叛。何故来耶。同行唐陵君洪纯彦。老译解事。嘉靖丁卯。许阁老国来我国。纯彦为随行通事。与阁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4L 页
老舍人俞深最熟。至是使臣忧惧。与洪议。使洪裁密书抵深。陈本国事情。俾达于阁老。密购人先送。既而行到通州。路上望见。一人坐高阜。以手招之。唐陵与澄驰赴之。乃俞深也。深言近福建等处。皆奏汝国导倭欲犯顺。论议藉藉。阁老独力保之。以为必无此理。且言朝鲜节使今且至。必有报变文字。如无则果可疑也。科道官或欲上本。待汝国使臣至。请鞠问者。阁老云。事不可知。而先鞠使臣。非柔远之道。以此论议少寝。特待汝国报变与否而处之矣。今得书。阁老亦甚喜。使我先报路中。故来。言讫。恐傍人看觑。疾驰不顾而去。及到京。呈咨文于礼部。侍郎韩世能。亦壬申间来使我国者也。以手书谕使臣云。 皇上览本国咨。甚嘉悦。你辈必有恩赏。临还。使臣拜辞受宴于光禄寺。宴罢。有中官自内出。以 皇帝命。引一行人会极门。门在皇极殿内。其内有太液池。外人所不敢到。望见袍带内官。三三五五。调马往来。意态閒雅。绝似常时所见画图。内官出酒馔供给。今醉饱。盖异数也。因降敕褒谕。赏白金纻丝彩段。使臣赏赐。亦例外加等。明年壬辰。澄又从使申点赴京。在玉河馆。闻倭已犯本国。 车驾西巡矣。时 皇朝论议不同。大槩有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5H 页
三。其一。请坚守鸭绿。以观其变。其一。云夷狄相攻。中国不必救。当守鸭绿。而出劲兵渡江耀武。惟兵部尚书石公星力言朝鲜不可不救。且请先赐军器火药御敌之具。科道官上本。以为军器火药。禁赐外国。乃 高皇帝法。不可违也。尚书力争曰。所谓外国。羁縻荒远。其成败不关于中国者也。朝鲜事同内服。如使倭整居朝鲜。侵犯辽东。以及山海。则京师震动。此乃腹心之忧。岂可以常例论。假使 高皇帝在今日。必赐无疑。于是议遂定。先发二支兵护 国王。又赐犒军银三万两。皆石公力也。澄又曰。石尚书身长八九尺。容貌绝人。望之有德气。眼光炯然。对使臣言本国事。往往流涕。其诚恳如此。使此时主兵之地无此人。而异论乘之。则我国之事。危亦甚矣。功成而身不保。惜哉。因相与叹息。
训鍊都监
癸巳十月。 车驾还都。灰烬之馀。荆棘满城。重以疠疫饥馑。死者相枕于路。积尸于东大门外。高与城齐。(一本。有平安道僧数辈。自募清都下。曳死尸出城外。东大门外五间水口。积尸与城平者数三处。)臭秽不可近。人相食。有死者。顷刻屠割。血肉狼藉。 上驾幸龙山仓。出仓谷。散给坊民。榖少民多。仅得升合。
训鍊都监
癸巳十月。 车驾还都。灰烬之馀。荆棘满城。重以疠疫饥馑。死者相枕于路。积尸于东大门外。高与城齐。(一本。有平安道僧数辈。自募清都下。曳死尸出城外。东大门外五间水口。积尸与城平者数三处。)臭秽不可近。人相食。有死者。顷刻屠割。血肉狼藉。 上驾幸龙山仓。出仓谷。散给坊民。榖少民多。仅得升合。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5L 页
又减 御供米以赈之。置东西赈济场。犹不能救万一。外方尤甚。处处盗起。杨州有剧贼李能水。利川有玄梦。忠清道逆乱继作。时 命设都监鍊兵。以余为都提调。余请发唐粟米一千石为粮。日给人二升。招募军人。应募者四集。堂上赵儆以谷少不能给。欲限之。设法置一巨石。令应募者。先举试力。又令超越土墙一丈许。能者许入。不能者拒之。人皆饥困无气。中格者十之一二。或有在都监门外。求试不得。颠仆而饿死者。不久得数千人。教鸟铳鎗刀之技。立哨官把总以领之。分番直宿宫中。凡有 行幸。以此扈卫。民心稍有恃。又以江冰则杨州,利川贼势将合。为患滋大。适黄海僧军百馀人。至都监欲鍊习。启请以边应星为京畿防御使。率领出屯龙津。自是东路始通而盗贼稍息。既而备边司移文。令贼中自相捕告者。免罪论赏。杨州贼党闻之。斩李能水来降。玄梦惧而逃。又令京畿监司柳根。聚民作屯。设木栅以备盗贼。亦使行旅得止宿。其春。移江原道,两湖谷种。募黄海,平安牛只。散给之。根至诚劳来。甲午秋谷熟。人死者渐稀。乙未大熟。流民太半还集矣。先是余上劄。请措置军粮。益募兵满一万。于京城置五营。营各隶二千。每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6H 页
年半留城中鍊习。半出城外。择閒旷肥饶之地为屯田。轮环替代。数年之后。兵食之源益厚。而根本固矣。 上下其议。兵曹不即举行。卒无见效。识者恨之。
倭知用兵
兵法。有正有奇。然为将者。如不知用奇。而但出于正道。则每举而每败。凡兵阵分部。必有中前后左右。故前者当敌则左右为两翼而绕敌之后。中与后又协力而救前。为首尾相救之势。此奇正之大法也。召村察访李蓍庆。故相阳元之子。壬辰。随其父多在杨州,抱川之境。屡见倭阵。凡分军。必为五。一阵当敌。后二阵张左右翼围绕之。左右两头遇敌。则又后二阵绕出其外。常使我军在其围中。而使之目眩心怯。故不战而先自溃散。到处用此术以取胜。而我国之将终不悟。每聚军一处。俱进取败。此倭知用兵之法。而我将则不知故也。此一款。蓍庆在备边司为余言。又降倭一人在训鍊都监。使之试为其国阵法。极简易。以见在军人。分而为三。为三叠阵。成行列立。前一行持旗帜。中行持鸟铳。后行持短兵。遇敌则前行持旗帜者。两边分开。而为围抱之状。中行持鸟铳者。一时俱发冲贼阵。敌多为鸟铳所伤阵动。而又见左右。已有
倭知用兵
兵法。有正有奇。然为将者。如不知用奇。而但出于正道。则每举而每败。凡兵阵分部。必有中前后左右。故前者当敌则左右为两翼而绕敌之后。中与后又协力而救前。为首尾相救之势。此奇正之大法也。召村察访李蓍庆。故相阳元之子。壬辰。随其父多在杨州,抱川之境。屡见倭阵。凡分军。必为五。一阵当敌。后二阵张左右翼围绕之。左右两头遇敌。则又后二阵绕出其外。常使我军在其围中。而使之目眩心怯。故不战而先自溃散。到处用此术以取胜。而我国之将终不悟。每聚军一处。俱进取败。此倭知用兵之法。而我将则不知故也。此一款。蓍庆在备边司为余言。又降倭一人在训鍊都监。使之试为其国阵法。极简易。以见在军人。分而为三。为三叠阵。成行列立。前一行持旗帜。中行持鸟铳。后行持短兵。遇敌则前行持旗帜者。两边分开。而为围抱之状。中行持鸟铳者。一时俱发冲贼阵。敌多为鸟铳所伤阵动。而又见左右。已有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6L 页
围兵。必遁走。于是后行持抢剑者。从后追击。肆其斩刈云。此虽非古法而亦要术也。兵无常势。惟主于胜敌而已。昔武穆亦云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若无运用之心。而惟屑屑于古法。则其不为赵括者几希矣。并记之。欲以贻后日之为将者。
鲁认
有鲁认者。被虏入日本。久不得返。遇中原浙江人某。因与相熟。其人悯认心事。谋脱回百计。遂自日本逃至福建。认颇解文识字。处处闻朝鲜士子从日本逃来。待之甚勤。引与游观诸处。逦迤入武夷山。第五曲有朱子书院。院中学徒数百馀。院长每日率诸生。讲学行礼。学规甚严。晨起击钟。诸生分庭相揖。歌关雎三章。登堂听讲。日晚乃罢。夕又相揖。歌鹤鸣。日以为常。令认同参讲席几数月。临别。诸生各为歌诗以赠之。且云闻朝鲜以为中原尚陆子。实不然。陆学间有尚者。如此处。专崇晦庵之学。须以所见归语朝鲜云。其他庐山金山寺,西湖林逋所居。无不纵观。过鲁拜孔庙。入北京发还。可谓极天下之奇观。昌乐察访安崇俭为余言之。
记古钱
鲁认
有鲁认者。被虏入日本。久不得返。遇中原浙江人某。因与相熟。其人悯认心事。谋脱回百计。遂自日本逃至福建。认颇解文识字。处处闻朝鲜士子从日本逃来。待之甚勤。引与游观诸处。逦迤入武夷山。第五曲有朱子书院。院中学徒数百馀。院长每日率诸生。讲学行礼。学规甚严。晨起击钟。诸生分庭相揖。歌关雎三章。登堂听讲。日晚乃罢。夕又相揖。歌鹤鸣。日以为常。令认同参讲席几数月。临别。诸生各为歌诗以赠之。且云闻朝鲜以为中原尚陆子。实不然。陆学间有尚者。如此处。专崇晦庵之学。须以所见归语朝鲜云。其他庐山金山寺,西湖林逋所居。无不纵观。过鲁拜孔庙。入北京发还。可谓极天下之奇观。昌乐察访安崇俭为余言之。
记古钱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7H 页
甲辰六月十二日雨。河涨平岸。七月初六日䨓雨。卯男于江岸上。得古钱一枚。字半漫灭。谛视之。有崇宁通宝四字。乃宋徽宗时物。去今五百馀年。当时万事。云消烟灭。而不意此物尚存。令人摩挲。有石鼓之感。
倭不知兵
昔张叔夜言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而能善其归者。此即壬辰之势也。平行长独以数千兵。据平壤半岁。沿途连营。不过一二百。两边皆我人。若能出奇横截。则后路既断。而平壤之贼自退矣。当时已有此意。抚机不决。坐失事会。可叹也已。
记闻
金致中字静而。义城人。壬辰之乱。聚乡兵欲御贼。为贼所袭。登家前绝壁。知不免。自陨死。其妻申氏亦继陨死。○金麟祥字时伯。壬辰之乱。亦聚兵欲击贼。遇贼于路中。为所执。奋骂不屈。贼怒乱刃斫之。比死骂不绝口。○秦氏在室未嫁。壬辰之变。为贼所执。力弱不能拒。被污还家。沐浴更衣。呼家人语其故。以谚书写其情。系衣带。从容自缢而死。
(已上。皆安东人郑景成云。)
忠州生员金铁寿遇贼奋骂。与妻妾子女。皆不屈死
倭不知兵
昔张叔夜言女真不知兵。岂有孤军深入。而能善其归者。此即壬辰之势也。平行长独以数千兵。据平壤半岁。沿途连营。不过一二百。两边皆我人。若能出奇横截。则后路既断。而平壤之贼自退矣。当时已有此意。抚机不决。坐失事会。可叹也已。
记闻
金致中字静而。义城人。壬辰之乱。聚乡兵欲御贼。为贼所袭。登家前绝壁。知不免。自陨死。其妻申氏亦继陨死。○金麟祥字时伯。壬辰之乱。亦聚兵欲击贼。遇贼于路中。为所执。奋骂不屈。贼怒乱刃斫之。比死骂不绝口。○秦氏在室未嫁。壬辰之变。为贼所执。力弱不能拒。被污还家。沐浴更衣。呼家人语其故。以谚书写其情。系衣带。从容自缢而死。
(已上。皆安东人郑景成云。)
忠州生员金铁寿遇贼奋骂。与妻妾子女。皆不屈死
西厓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第 327L 页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