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四留斋集卷之八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x 页
四留斋集卷之八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19H 页
世系谱录
始祖。六部大人讳谒平。(新罗始祖赫居世。赐姓李氏。为佐命功臣。)其后有讳居明。(苏判。)生金现。(兵部令。)生金书。(三韩功臣。太守。即高丽太祖乐浪公主女婿也。)生润弘。生承训。生周复。生称。生侈连。生春贞。生玄福。生宣用。生升高。生得坚。(文林郎。)生翮。(左仆射)生瑱。(检校政丞。即文忠公益斋齐贤之考也。)左仆射。次子世基。(检校政丞。)生茜。(赞成事文孝公。)生四子。长敬中。(月城君)次培中。(代言)次达衷。(文靖公)次诚中。(检校左政丞。)月城君子毓。(正郎。)子廷辅。嘉善大夫京畿监司。(我朝国初也。)有三子。长僩。(署令。有三子其后无闻。)次佗。(生员。)次岱。(郡事。牧隐集有名三子说。)生员。生我高祖。
高祖讳继孙。(早卒不仕。妣密阳朴氏。有三子。)
曾祖讳箴。后改筥。中进士及文科。由承文院。去官为献纳。历古阜,昆阳,醴泉三郡守。官至济用监正。终于燕山朝。有前后室。先妣纡州黄氏。(即我曾祖母。葬在金堤郡平皋里。)后室稷山赵氏。(生二子。曰达顺。曰达文。皆无子。)女适典翰赵宗敬。宗敬之子廷枢。(中文科。官至司艺。)廷机。(官至舍人。)舍人次子守翼。(今为正郎。)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19L 页
女婿黄赫。(即 王子顺和君妻父也。)
曾祖弟曰策。(参奉无子。)曰笋。(子禹龄。生二子。曰允文。曰允武。允武。无子。允文。生二子。曰惇。曰忱。忱。有子云。)曾祖及继曾祖母。(墓在果川修理山。)
祖讳达尊。字长民。 中宗朝壬午进士。不仕。今追赠左承旨。妣耽津安氏。(赠淑夫人。即皋隐先生大提学安止兄起之后。进士石孙之女。墓皆在杨州西面神穴里。有六子女。长即先考。)
先考讳(宕。)字放翁。生于正德丁卯十月。年二十七。中甲午年陈宇榜下生员进士。早有才名。屡举不第。年六十三。荐补 康陵参奉。以事见罢。后为归厚署别提。迁义禁府经历,掌乐院直长,长兴库主簿,司畜署司畜,司圃署司圃,平市署令,社稷署令。万历甲申八月二十六日。考终于正寝。享年七十八。未仕前。礼曹以才行堪为士子矜式。启差童蒙训导。始于辛亥冬。讫于乙丑十五年之间。作成人材甚多。三门外。由科第立朝者。如尹判书卓然,尹知事又新,尹佥正存性,参判尹安性,佥知奇苓闵忠男,判尹柳根,正言柳格,牧使韩伯厚,尹暻,佐郎尹晴,郡守姜义虎,都元帅权慄,判事李时彦,司谏朴弘老,承旨赵瑗,持平金韫,留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0H 页
守闵汝庆,掌令李弘仁,府使金颖男,判事柳拱辰,府使许昕,判官崔洙,府使赵挺,都事康景禧,监司沈岱,正郎尹渟,都事尹晔,监司洪履祥,府使成大业,正郎权诇。皆出于门下。士林荣之。追 赠吏曹参判。葬于神穴里先茔之侧。与先妣贞夫人李氏。同茔异垄。先夫人。即宗室延丰副守之女。生一男一女。早逝。继室即我母夫人金氏。籍义城。高丽太子詹事金龙庇之后。老职通政大夫讳应辰之女。生于正德辛巳。今年七十五岁。生六男二女。
长子廷馠。字伯薰。甲午生。中戊午司马。以荫补参礼察访。因事弃官。归振威农舍。壬辰之难。官军取用米谷。以功升堂上。拜五卫将。
二子
三子廷馨。字德薰。己酉生。年十九。中丁卯生员进士。二十。中戊辰别试第二人。今为都宪。
四子廷馚。字大薰。癸丑生。中癸酉司马。
五子廷馧。字汝薰。丁巳生。早死。
六子廷馦。字士薰。壬戌生。中戊子司马。登甲午别举。今为翰林。
七子廷䭰。字季薰。乙丑生。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0L 页
长女婿李美善。高丽正言李存吾之后。以荫补奉化县监。后以功臣嫡长。升堂上。
二女婿金就镜。开国功臣金士衡之后。
三女婿韩诇。高丽柳巷韩脩之后。壬辰之变。以延安守城功。拜典牲主簿。
佥知娶士人卢奭女。继后子浚直长。
府尹娶秉节校尉尹光富女。生五男二女。
男长澕。壬戌生。主簿。
次湳。乙丑生。将仕郎。早死。 赠佐郎。
次浚。庚午生。直长。继佥知后。
次湋。壬申生。早夭于壬辰之变。 赠佐郎。
次洚。改沔。甲戌生。奉事。
女长适士人宋廷光。南台宋大立之子。
次适士人尹溍。参判尹安性之子。
都宪先娶士人宋应庆女。即圭庵宋麟寿孙女。早死生一女。适苏贺震。早寡而夭。中室娶判书尹铉女。生四子。曰溧。曰漍。曰潚。曰湙。三室娶郡守尹思宽女。生三女。皆幼。
生员娶士人金顾言女。生二女二子。女长适士人金慹。早寡。次适士人李瑱。子瀚,演。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1H 页
廷馧娶朴翰女。生一子。曰源。
翰林娶判官吴以顺女。生二男二女。男曰灦。曰灏。女二。幼。
廷䭰先娶宗室灵城令女。后娶都事李荩忠女。皆无后。
李美善一子。曰寿得。女一适闵继仁。一适进士金耇。
寿得有一子。曰伏男。
金就镜有三子。曰英哲。曰英达。曰英吉。
韩诇有一女。适士人金楗。
澕娶士人成恒女。生三子二女。男长曰庆长。娶前县监姜继曾女。次曰庆应。次曰庆成。皆幼。女长适孙虎臣。次幼。
湳先娶士人闵百朋女。壬辰之变。死节于坡山。有一子。曰庆胤。后娶主簿苏择善女。有一女。甲午十月。死于益山。年三十。恸哉。
浚娶知事尹又新女。生二女。
湋娶县令柳淮女。年二十一。为贼锋所害。死牛峰。惜哉。有一子。曰庆兰。
洚娶进士李洁女。
叔父讳容。字子严。屡举不第。晚年荫补中部参奉。未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1L 页
及去官而终。有一子。曰廷馥。早死。有一子。曰温。武科守门将。参奉女婿曰刘凤瑞。武科。官至佥正。有一子。侧室有二子。曰廷馞,廷馛。
季父讳宏。字士深。博学善属文。不幸短命。未成一名。有一子。曰廷馝。亦有操行。短命而死。有子曰澄。女三人。一适朴由健。一适吴植。一适金铎。
长姑母适司猛郑世健。有四子。长曰震。以圃隐之后。录用为主簿。曰霖。曰霮。曰霁。女适忠义韩汝益。震三子一女。曰应善。别坐。曰明善。曰从善。女适文科李昆玉。今为永春县监。霖二子一女。曰孝传。曰忠传。女适任继老。霮三子二女。曰应祥。曰应龙。曰应圣。武科。今加通政。为清河县监。女一适姜应禛。一适判官赵光玹。霁有二女。一适生员李真彦。一适武士。韩汝益。有四男二女。男曰诚。曰諴。曰谨。曰谧。女一适忠义李德一。一适正字李克信。
次姑母。适忠义卫李鹤寿。无后。
季姑母。适宗室骊山副守。有一子三女。子曰宜永。五十。中第。以承文博士。癸巳夏。死于永柔。女长适郡守洪应世。次适察访金庆麟。次适郑玄年。博士有一子。曰刚克。女适曹兴孝。郡守有一子。曰滋。女适姜仲吉。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2H 页
察访有二子四女。郑玄年。有二女。
行年日记[上]
嘉靖辛丑八月十八日午时。生于汉阳盘石坊故府使闵元宗家。
戊午秋。进士二等第五人入格。时年十八。是年十二月。行醮礼。翌年正月上旬。课试居魁。直赴会试。与鹅溪李相国山海,漆溪尹判书卓然,参判李辂,司艺崔颋,舍人赵廷机。同榻三年之间。或栖于麻浦成世明江亭。或栖于楮子岛安贫世江舍。或栖于终南鹅溪旧第。或栖于骆洞李参判莲香阁。辛酉秋九月。式年讲经。文科丙科出身。时年二十一。谈者以为 国朝以来。由讲经出身。严昕后一人云。其年仲冬。被选于承文院。同榜先生安宽,李求仁,成寿益,成子沆,任允臣,李顺寿,徐崦,李成宪,黄允中。同榜沈荀,成世平,金继赵,李应麒,崔颋,孙汝诚,李山海,文益成,黄允吉,许晋,黄廷式矣。隶习汉语。又与制述别抄。
壬戌二月。长子生。
癸亥十月。由权知升副正字。同月。移拜艺文馆检阅。时权奸李梁,李戡,尹百源,权信,李翎,慎思献六人。放逐党与之在台阁者。几尽谴罢。故余与安宽,权徵,权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2L 页
鹏。同试史官取才。○是年九月。 顺怀世子薨于景福。自是 明庙移御于昌庆宫。
甲子至乙丑。仍为检阅。盖以权奸时被论史官。相继还本馆。故不得升迁。同任任寿臣,李应麒,黄廷式,具凤龄,奇大升,李景明,安宽,权鹏,权徵,具忭,李海寿,权克礼。
乙丑四月。 文定王后薨于昌德宫。领相尹元衡。挟元舅之势。擅一国之权。至以妾为妻。以孽为嫡。外方守宰。皆出其门。 主上亦不得自由。朝野切齿者久矣。至是三司交章请罪。削夺官爵。放归田里。死于江阴地。时李铎为宪长。朴淳为大谏云。○是年十二月。移拜承政院注书。同任具忭。○第二子生。
丁卯正月。仕满升授成均馆典籍。○二月。移工曹佐郎。仕于祔 庙都监。判书朴忠元,金铠。参判尹玉。参议睦詹。正郎赵守兴,蔡兰宗,李礼悦。佐郎李如愚,申点。○五月。移礼曹佐郎。判书朴忠元,李铎。参判朴淳姜士尚。正郎李顺寿,郑彦智,李友直。佐郎吴健,郑琢金瓘,李应麒,李海龟。○是年。 嘉靖皇帝崩。 隆庆皇帝即位。诏使许国,魏时亮等出来。遣远接使朴忠元从事官李山海,李后白,奇大升等。迎于江上。○六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3H 页
月。 明庙亲行 文定王后祔 庙大祭。未几。 升遐于景福宫。时储嗣未定。人心危疑。领相李浚庆启于 仁顺王后沈氏。以德兴大院君第三子河城君入承大统。即今 上也。诏使入京颁诏后。别行吊礼。见颜色之戚。哭泣之哀。不胜叹服焉。时余差 国葬都监郎厅。总护使洪暹。都厅姜益,李遴。郎厅黄廷式,李礼悦,孙轼,任梦臣。监造官崔兴源,朴廷立。而判书李铎 启请还仕本曹。时新遭 国恤。又值华使。裁酌吉凶之际。往来于大臣。讲定仪节。○十月。葬 明庙于康陵。是月。移兵曹佐郎。判书元混,李铎。正郎尹刚元,金戣,黄允吉,权克礼。佐郎吴健,金孝元,任国老。
戊辰三月。 除全罗道都事。时大夫人得心恙。弥留不瘳。家贫无以供甘旨。且以完山为祖母乡。故求而得之。适同婿韩守真时为井邑县监。当春递改。守令为难。与咸镜都事权文海相换。○五月赴任。前交代徐崦。○十一月。因病递还。后交代文益成。时李泽为方伯。沈守庆为兵使矣。辛酉同榜金命元令公。为钟城府使。李命生为端川郡守。文益成为洪原县监。武榜梁思俊为稳城判官。梁思莹为咸兴判官。金世勤为北青判官。申寿仁为永兴判官。及余八人。一时会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3L 页
于一道。似非偶然。议成禊轴分之。壬辰兵难失之。可恨。时欲改军籍。令都事沙汰校生。行到端川。得病而还。○是年季冬。 除授刑曹正郎。
己巳正月。拜京畿都事。前交代李增。后交代任国老。时圣善病卧床褥。甘旨无以供之。不意有此 恩除。乡邻以为诚孝所感云。○二月。兼春秋馆记注官。是年行嘉礼。龙仁县令朴应顺女。朴氏册封为 王妃。时金德龙,柳潜。相继为监司。
庚午正月任满。复拜刑曹正郎。时判书朴永俊,洪昙,郑宗荣。参判李泽。参议朴好元。正郎安宽南铨文益成。佐郎金云,沈仁谦,卢稙,闵浚。○六月。知制 教下批。自后例为兼带。○八月。移兵曹正郎。以 御史。覆验灾伤于江原道。与高城郡守车轼,前府使杨士彦。游三日浦。有酬唱录。兵火失之。不能追记。只忆海山亭,洞仙驿两诗而已。时判书吴祥。参判白仁杰。参议许晔。正郎黄允吉,许晋,黄廷式。佐郎黄大受,朴应福李荩忠,郑彦信,尹承吉。○十一月。拜司谏院正言。时大谏李湛。司谏郑淹。献纳李友直。正言李忠元,郑士伟。三司伏閤请罢卫社功臣。不许。○是年。第三子生。辛未正月。因事与同官皆递迁。授司直。○同月。拜礼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4H 页
曹正郎。时判书郑大年。佐郎卢稙,郑以周。○二月。拜司宪府持平。时吏曹佐郎吴健。前秋以 御史往湖南。闻妹病。乘驲径往山阴。而健以宿儒。时方柄用。人不敢论其失。余以为此公过也。非身累也。若惮于名士。不敢论劾。则国法自此将废。而亦非爱人以德之道也。一日完席。偶及此议。同僚有趋附其门者。即漏之。指以为嫉恶善类。托以他事。为谏院所驳。递授成均馆直讲。时蔡兰宗为执义。柳涛,金戣为掌令。余与黄允吉为持平。大司宪卢守慎。在外未参。○三月。兼春秋。预修 明庙实录。总裁官洪暹。大提学朴淳。都厅尹根寿,申点。○四月。移礼曹正郎。○五月。实录告成。减兼带春秋。○八月。 康陵丁字阁灾。时先府君为参奉入番。下狱经一夜分拣。只蒙夺告身之罪。○是年。兼持平。为京畿右道敬差官。覆审灾伤而还。○十月。升授宗簿寺佥正。得重病几死乃苏。时正辛琏。壬申二月。亲耕籍田。儒生耆老。进歌谣。大赦。○三月。移成均馆司艺。时重师儒。吏,礼曹同议拣择而授之。○四月。 御春塘台。亲试文武取人。余以参试官入侍。文取沈忠谦等若干人。时大成尹斗寿。○六月。出补延安府使。自递持平之后。一种物论。嚣嚣不止。为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4L 页
养乞郡。屡拟不利。今始得请。到府数日。闻 隆庆皇帝升遐。 万历新皇帝即位。诏使韩世能,陈三谟等出来。余以都差员。往返陪行。时郑惟吉为远接使。郑惟一,柳成龙,权擘为从事官。监司朴承任,李拭。都事李忠元,洪仁健,黄暹,李元翼。○是岁。第四子生于府衙。
癸酉。改成军籍。闵起文为监司。凡事推诚委任。不刑一人而成籍。
甲戌。监司闵起文任满递。到松京卒逝。李珥为监司。○是岁第五于生于府衙。前年叔父率衙眷下来。除授参奉上京。是年姊夫李美善因事下来。除授活人署别坐上京。数年之间。又得二子。一家以此府为福地云。
乙亥三月。因觐省上京。呈状乞罢。盖此府物众好讼。裁处无暇。自上年冬。得渴症。而且水路近于京江。易致意外之谤。决意弃官。在府呈辞。则邑人大小。聚到衙门。昼夜不离。使不得发行。监司委送审药劝止之。不得已托以扫坟于丰德外乡。渡碧澜渡。书辞状给付官人。仍上京。三度呈状。乃得罢。前交代安鸿。后交代安佺。该曹照以残邑厌惮之律。准期不叙。一年闲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5H 页
废。
丙子六月。因旱灾。径叙 除授宗簿寺正兼春秋知制 教。○是年九月。为别试殿试参考官。取郑昆寿等若干人。时佥正权璲,权文海。○十一月。求外 除长湍府使。○是年春。行长子醮礼。○冬。得重病。仅得赴任。○是年夏。游圣居,天磨山。有行录。见失于兵火。
丁丑六月。以月课不作。递授司直。前交代孙轼。后交代安宽。监司朴谨元。都事奇苓。是时参判亦为养 除开城府经历。先大人为掌乐院直长。欲观山水求差。四月望 顺陵祭执事。祭后翌日。携乐工数人到府。适伯氏大薰,季薰及亡弟皆来。乘舟自上流溯洄而下。经历令府人捉鱼于后西江等处。满载而来。相与歌舞献杯。日暮托宿于坡山韩彦博亭舍。题名而还。都人传说以为人间难得之胜事云。未几。兄弟二人。皆以月课不作。一时见递。可笑。○七月。又以延安军籍差错。追论见罢。○十一月。别叙复拜礼宾寺副正。 仁圣王后山陵都监郎厅差下。○是岁。因举朝论 启。罢卫社功臣。追罪其时元凶李芑等。
戊寅正月。缮工监副正相换。○三月。济用监正 除授。同月出补杨州牧使。亦为养乞外也。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5L 页
己卯。增修道峰书院及乡校。改田案。颁大同除役。
庚辰二月。兼春秋下批。○九月。以灾伤差错见罢。前交代李塈。后交代韩脩。监司尹根寿,南应云。都事李德悦,韩伯厚,宋应泂。此州为畿辅至近之地。士大夫族葬。多在其地。为守宰者。拘于权势。不得自由。豪势之户。漏于役记。民皆不便。而莫敢谁何。余创若是。一切束定。小民虽甚便之。权贵之家。莫不诋毁。且东籍田在州地。耕种之民。例以傍近田结定给。偏受其苦。而其来已久。莫敢更张。余禀于方伯南应云。将一州田结之数。题给官谷。输送于分奉常寺。分给代耕之民。而秋后还偿。代耕之价不减。而傍近民得免偏苦。可谓百年痼弊。一朝革去。而籍田近处代耕牟利之辈。胥动浮言。终不得免。末路不得施设。有如是夫。交代韩脩。知其首末。遵行不废。浮谤稍息。○是岁。长孙生。
辛巳二月。复叙。又 除礼宾副正。同月 除缮工监正。○三月。 除平山府使。非所求也。是年。海西凶荒。前府使李应麒。以不谨荒政拿推。余到任。则民间不至饥甚。而官谷已尽分给。只有官厅白米数百石。监司崔滉。督令尽分。余以为此邑。乃朝京一路。意外之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6H 页
需。不可不储。而麦秋已至。流民可以自活。请罢赈济。监司大怒。殿最居中。非但此也。到任后衙中疾疫大炽。浚,湋二儿亦几不救。一女死于京家。公私多有难处之事。不得已弃官上京。宪府劾罢。准期不叙。十年之间。再犯准期之律。相识无不讥之。后交代闵浚。监司李海寿,崔滉。都事洪世恭。余在泥岘家。觐省之外。一不出入。三年之间。稳见前日所未读书。是则幸也。
癸未。栗谷李叔献为大提学。建白请设纂集厅。招集文学之士。略仿 皇朝大明会典。纂出 祖宗朝故事。勒成一书。以为一代典故。未几栗谷卒逝。有志未就。松江郑澈为礼判。踵而举行。初设局于礼曹嘉礼厅。后移于宗学。堂上则李山海,柳腆,辛应时,郑澈,尹卓然,尹根寿,俞泓,权擘。郎厅则李民觉,尹覃休,高敬命,边以中,黄赫,金景生,朴庆新,金敏善及余若干人与焉。余之所掌。礼曹典客司。倭,野人接待等事也。出草未半见递。其后以费用为难。停之云。
甲申五月。因旱径叙。拜司宪府掌令。时大宪郑澈。执义金澥。掌令裴三益。持平李璥,韩颙。○六月。因事递授成均馆司成。未几。移掌乐院正。○八月二十六日。丁内艰。十月。安厝于杨州先茔。时俗皆返魂。而余与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6L 页
昆季。同议居庐。○上年冬。北狄作贼。陷庆源府。稳城府使申砬击却之。友人李济臣。时为兵使。被罪谪龙湾而死。恸哉。济臣字梦应。号清江。与余同年司马。而甲子式年登第。余为门下注书时。梦应为内翰。自后气义相许。为人慷慨有大节。好读书善属文。文如其人。而与世矛盾。不容于朝。出镇北方。不得展布所蕴而死。时年四十八。士林咸惜之。
乙酉。盗入社稷窃位版。未几。得罪人。磔于市。
丙戌十月。服阕。拜缮工监正。是月。移拜奉常寺正。乃堂上阶也。时提调金贵荣,任说。佥正刘汉忠。主簿南铨。直长韩德远。奉事辛景行。○十二月。以推考敬差官。按狱于湖南。其时本道监司韩准。都事权慄。
丁亥二月。倭贼犯湖南。万户李大源战死。未几退去。○五月。狱事未毕。升堂上。 除授东莱府使。东莱乃朝倭往来初程也。自上年倭变之后。声言大举入寇。前府使卢埈。处事失宜。言官劾罢。以余代之。上京谢恩后。上章辞以白面书生。不闲弓马。边将非所堪任。请递之。 启下备边司。回 启曰。李某虽无弓马之才。随机应变。不在人后。仍遣为当云。○六月。辞 朝到尚州。赁舟由洛东江。倍日趱程赴任。时监司柳永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7H 页
立任满。权克智代之。都事许昕。○是年冬。日本国使橘康广出来。言新国王平秀吉。废前王。发兵平定诸岛。欲与我国修好。请遣通信使。为此而来云。宣慰使柳根下来迎接。 朝廷以通信使不送。殆百有馀年。今难开端。不从其请。其还也。宣慰使韩孝纯下来。自乙酉以后。倭国因内难。诸殿巨酋。绝不往来。余到任之后。如武卫殿,畠田殿,甲斐殿,小二殿及深处倭使。无不出来。接应不暇矣。 祖宗朝以来。岛夷接待时。巨酋首使舡外。对马岛主以下使送船。则到泊即时。釜山佥使报于本府。府使驰往。与佥使同坐于尺量厅。分遣两镇军官。尺量所乘船只。以船之大中小。授格倭粮有差。故倭人潜给贿物。以小为大者有之。其后勒定价物。每一船纳银一斤。两镇军官分之。累及镇将。前后守宰被论者相继。余与釜山佥使相议。通于倭馆。永绝其弊。且割岭南税米九千馀石。纳于本府。以充倭料。输给之际。军官色吏。中间剋减贸纳倭物于官厅。和水馀米。使之凑足。过海时腐败难食。倭人怨之。诟辱主将。而弊习已成。恬不知怪。至于曾经此邑者。以为无伤。 朝廷深欲矫革。以慰远人之心。余到任初。即除官贸易。痛禁和水之弊焉。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7L 页
己丑春。日本又遣上官僧玄苏,副官平义智,都船主平调信等。来献孔雀一双。良马一匹。请通信使。宣慰使李德馨下来率去。 朝廷以远人之请。不可固拒。而久废之举。遽从亦难。往在丁亥。湖南之变。宝城鲍作人乷背同者。被掳入倭国。向导作耗。边警不绝。人心痛愤。朝议以为若刷还此人。则当使通信云。平调信即还渡海。刷还乷背同等男女百馀人以来。故不获已差正使黄允吉,副使金诚一,书状官许筬。遵 祖宗旧例。报聘于日本。与倭使一时渡海。装船路费。不可胜纪。○是冬。湖南全州人郑汝立。以前正言。与黄海道不逞之徒。谋为不轨。安岳郡守李轴。载宁郡守朴忠侃等。诇得其状。缉捕逆党。械送京师。一一承服。汝立逃窜于镇安山中。自刎而死。传尸上京。皆磔于市。○是年。盗入 太庙。窃各室册宝。将举火焚之。以灭其迹。事觉伏诛。○十二月。任满递付司直。其后闻邑人追义立碑云。
庚寅正月。新府使丁允祐下来。到彦阳交龟。○二月上京。在任三年。虽不见德于民。大小人民。相随恋恋不忍别。时金睟为监司。申翌,李泰亨为兵使。李璟,梁思俊,朴泓为左水使。边玑为釜山佥使矣。交代丁允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8H 页
祐。四月见罢。其代韩性源。到任未满月而罢。其代高敬命。赴任然后始得解由。一年之内。以军职兼带五卫将。长在禁直。是时。逆贼狱事未毕。逮捕及于四方。囚系满于岸狱。搢绅之人。骈首就逮。伦纪荡然。上下无统。识者已知其国势不可为矣。盖自甲戌年间。士林分党。目之为东西。东则吴健,郑琢,柳成龙,金宇颙,金孝元,金诚一。为其领袖西则沈义谦,郑澈,尹斗寿,根寿,洪圣民,孝海寿,朴淳,李珥。为之领袖。一时浮薄躁竞之辈。不入于东。则入于西。互相吹嘘。迭为冰炭。若恬静自守之人。则虽以乙巳清流李湛,闵起文之先进。不容于朝。辗转标榜。务为相驾。郑贼博览强记。精于数学。自负小才。傲睨一时。而性本阴鸷。骨相凶狞。不齿于清班。久矣。李泼,李洁。结为死友。推荐于朝。至厕玉堂。于是。白惟让等从而交誉。此数三子。目之为东之北。及是祸作。李泼兄弟白惟让。毙于杖下。郑彦信,彦智兄弟。以同姓之亲。皆窜西北。彦信至于 庭鞫刑讯。竟死于甲山谪所。时李山海为首相。郑澈为左相。沈守庆为右相。俞泓,崔滉,金命元,李增,洪圣民,李宪国,尹卓然等为禁府堂上矣。先是甲申年间。朝廷遣奏请使黄廷彧,书状官韩应寅于京师。请改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8L 页
宗系。得请而还。继遣俞泓,尹暹等。请颁新撰会典。只得外国附一卷而来。其后又遣尹根寿,尹泂等。得全书而来。至是录勋。名曰光国功臣。尹根寿,黄廷彧,俞泓为一等。前后奏请使,书状及奏文撰定之员。皆与焉。录讨逆之功。名曰平难功臣。朴忠侃,李轴,韩应寅为一等。推鞫堂上,刑房承旨,问事郎厅及告变人等。皆与焉。赏赐臧获土田银两马匹。不可胜算。中外有实官奴婢公贱。皆入于功臣家。朝占夕改。纵恣无忌。各司列邑。莫可支保矣。余以受贺时入 侍。亦参光国原从之录。○是年六月。得痰肿滨死。至八月复苏。
辛卯正月。 除拜佥知中枢府事。同月。移掌隶院判决事。时武臣姓李者。夺占其母家奉祀田畓。连姻名士。故讼官怯于权势。不决者十年。取考两造之辞。即决给于见夺者。由是见忤于当国者。未几。移拜大司谏。时司谏金玏。献纳尹暹。正言李尚吉,洪麒祥。○二。月。移拜同副承旨。是月。通信使黄允吉,金诚一等来复命。 上御宣政殿引见。余亦入 侍。允吉则 启曰。在倭国时。闻倭奴多备兵船。期以明年。大举渡海。声言侵犯上国。实欲作贼我国矣。诚一则 启曰。平义智为人可信。实无歹心。今见岭南扰扰。修整攻战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9H 页
之备。有妨农事。姑缓为当云。所见不同如是。未久因事论递。付上护军。○闰三月。复 除右副承旨。升左副。又降右副。○六月。病递。拜工曹参议。时判书朴忠侃。参判黄允吉。○七月。 除左副承旨。○八月。升右承旨。○九月。降左副。○十一月。又升右承旨。病递。自为同副至左副。连以刑房。参鞫逆党。往来于禁府。日至三四。捶楚之下入者。几不免死。至于妇人稚子。皆毙杖下。心知其冤。而左右相视。莫敢措一辞。惨哉。前后 经筵同任。韩应寅,黄佑汉,李恒福,李忠元,李德馨,柳根,黄赫,郑昌衍,权文海,金玏,赵仁得,宋言慎,金诚一,洪履祥,柳梦鼎,奇苓。○十二月。拜兵曹参议。时判书洪汝谆。参判李宪国。参知黄暹。
壬辰正月。移吏曹参议。时判书李元翼。参判李塈李德馨。正郎柳永庆,郑光绩,赵挺。佐郎金时献,李好闵。○四月。倭贼渡海陷釜山。东莱府使宋象贤死之。报至。遣李镒为三道巡边使。尹暹,朴篪为从事官。率军往御。行至尚州。军散败走。尹暹,朴篪皆死。镒脱身独走而免。继遣申砬为大将。郑淑夏为从事官。多率禁旅。往御于忠州。未及交锋军溃。砬投达川死。○三十日夜。 上率世子乘马。开敦义门。出向西道。百官多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29L 页
不能从。城中士女。徒步出走。填塞道路。哭声沸天。大雨如注。终日不止。都下奸细之徒。乘时作乱。先烧两阙。次及米面各司。 王子第宅。偷窃货布。莫敢谁何。上次碧蹄暂歇。到坡州前路不入。渡临津。投东坡驿止宿。○五月初一日。到松京暂驻。分遣 王子临海君,顺和君于咸镜道。使勋臣黄廷彧父子,尹卓然率行。信城君于平安道。使勋臣俞泓率行。言官交章请罪领相李山海。投窜于江原道。左相柳成龙亦递。右相李阳元以都城守御使。留驻京城。至是阳元为领相。崔兴源为左相。尹斗寿为右相。逆贼应系缘坐人外。尽 命放还。郑澈亦放还云。山海,成龙则以当国大臣。不能固守京都。使 銮舆播越。而山海则尤为人所指的。故被罪最重云。自近年以来。天灾时变。无岁无之。蚩尤旗出。经月不灭。积尸星现。经岁不灭。虹贯白日。太白经天。至于汉江赤沸三日。竹山有石起立。通津僵柳自起。西 狩前十馀日。野鸟入于禁苑。昼夜号哭。天之示象著矣。 王子第宅。连年营造。争奢竞侈。土木之役。罔有纪极。渔梁斥卤。山林川泽。与民共利之地。尽占为诸宫己物。至舟车之算。罔利无遗。民之怨苦极矣。后宫有金昭仪专宠。其同生金公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0H 页
亮称名者。本以松京卑贱之人。乘时作弊。交通内外。一时躁竞无耻之辈。莫不结交。昏夜相从。汲汲如狂。虽以李山海之清修宿望。亦不免是谤。馀何足道。朝廷之浊乱至矣。余递东莱上京以后。都中市井之人。公言汉都王气已尽。倭变未久将作。糜费酒肉。日以宴游为事。童谣喧喧。莫知端倪。卒见壬辰之变。呜呼。岂独人谋之不臧。抑所谓天数不可逃者耶。先是。外间传说。宫中多贸银两。私备行具。以为渡辽之计。缘此戚里之家。先为避难之计。大家世族。其妻子皆以昏夜出送。贼逼之后。汉江守御之军。只三医司生徒及各司胥徒而已。人心若此。 君谁与守乎。余于前一日。搬挈妻孥。入于城内家。以待 朝家处置。与老妻相约。脱或 大驾出巡。而未及执羁靮以从。则义不可草间苟活。不如自尽而已。至是闻 大驾出城。妻则饮烧酒二碗。余则结项数度。而妻喃稚子等辄救解。终未得死。痛哉。是日率浚,湋二子及妻喃尹兴门为扈从计。到碧蹄川边。还送浚儿。搬挈妻孥。留置西山墓所。○初二日。留妻喃及湋儿。看护妻孥。只与浚儿发行。投宿于坡州西面湳儿妻家。先是。湳儿率妻子下来于农庄。而大驾西狩。村里遑遑。莫保朝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0L 页
夕。余勉之曰。事已至此。有死而已。但守一节。毋贻玷辱。呜呼。岂知闵氏终至于死节乎。○初三日。与湳妻子相别。渡临津。见畿伯权而远令公于东坡驿。则只领残卒数十馀人而已。午后到 行在所。则 大驾御于留守厅事。从臣露坐门外。草草不忍见。前一日。舍弟德薰特 命为留守矣。盖以前留守洪仁恕。病不治事。德薰前为经历。遗爱在民。时以承旨扈 驾。有此 恩除。从民望也。申时。承旨申磼。探候京城。回启曰。倭渡汉江云。 上即上马。发向金郊。乘舆服御之物。尽为委弃。 中殿以下。皆乘马。宦官宫妾。皆不得从。 庙社神主。埋置于 穆清殿内而去。 行到平山。遣官还陪去云。前一日。到东坡。 命录扈 驾功从臣。皆加一阶。为政时。判书李元翼。以平安巡察使前期出去。参判李塈。以江原道招讨使出。去余又未及到。故递差。以洪浑代之矣。余通于留守曰。既无官守。欲留此与同守城如何。留守即于马上白之。 上曰。甚好甚好。凡事勉之云。然 大驾出城之后。旧都遗民。一时散去。无可奈何。留守只率官属数人而已。令家奴炊食度日矣。○初四日五日六日七日。留。是日。闻家眷自西山移住采连妻喃农舍。盖长子先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1H 页
在丰乡。收拾人马。仅得搬挈下来。岂非天乎。时都元帅金命元。失守汉江。退驻于临津。京城守御使李阳元,申恪等。退驻于杨州云。○初八日。留。避乱之民。稍稍还集。是日。大雨。与经历沈礼谦,都事赵希哲等饮话。醉中书示一绝。希哲乃友人赵伯玉子也。年少英敏。未几。为贼所害云。惜哉。○初九日十日。留。长渊县监金汝嵂。自愿讨贼。领海西兵八百。是日过去。后闻败走云。○十一日。雨。往丰德西面奴家。省慈氏。妹夫韩彦悟。亦率老父弱妻。寓于近处矣。夕骑牛渡曲阳浦口。抵农庄宿。舍第廷馚,廷馦。率妻子寓居矣。○十二日。早发。抵采连尹起夫农舍。泥岘姑氏及老妻。率澕,湋,洚妻来住矣。时正字赵维韩。避乱于近邻。因觅粮来此。得闻京家尽为焚荡之奇。起夫劝饮醉倒。午后。携湋儿还向松都。○十三日。留。是日。册封 世子教书及疏放 教书。自平壤来颁。○十四日。雨。经历沈礼谦。领杂色军四百馀名。驰往临津。○十五日。雨。留。慈氏一行移寓府地钱浦。是夕助防将李荐。领平安道兵马到府。○十六日。留。都巡察使韩应寅,从事官吴亿龄,金信元,别将赵谊,黄瑗等。领关西江边精兵健马四千馀。驰赴临津。夕。湳儿通书。前数日逢贼。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1L 页
其妻自刎而死。二子不知去处。身亦被创十馀处。幸未绝命。偷渡洛河越边云。恸哭恸哭。延安吏人数辈。随府使金大鼎过去。闻此奇来慰。○十七日。留。送浚儿借松都人马。搬运病儿于采连。夕。巡察使李圣任。又领兵马三千向临津。○十八日。留。午后闻我军分三道接战。败衄。先锋将刘克良,申硈,边玑,从事官洪凤祥等皆死。军人溺死于临津者。不可胜数。流尸塞江而下云。盖以 行在所。不量贼势。遣使督战。而申硈不从诸将之言。轻敌前进致败云。○十九日。雨。留。是日。采连家眷。闻临津战败之奇。将向于牛峰查顿农幕。冒雨过去。余送人挽而止之。○二十日。雨。留。送家属于钱浦慈氏避寓之里。湋儿妻子及孙庆应。向牛峰。余谓湋曰。当此乱极。分离则相会难期。同往钱浦如何。湋答曰。妻父时任江西。妻亦满朔。若往牛峰。则庶有转向江西之路。不得不尔云。余亦惟之。眷属同聚一处。固是好事。而时事至此。百口皆得保存。不可必也。则不若分散各处。他日庶几或有保存子孙也。遂饮泣而别。安知此时为永诀之时乎。恸恸。○二十一日。留。时临津朝夕不守。则松都万无守御之理。贼锋长驱。以 大驾所在为期。为臣子者。不宜草间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2H 页
求活而已。延安之人。不无遗惠。万一兴起义兵。收复一城。则死亦何恨。遂与留守相叙而别。往拜慈氏于钱浦。时避乱人。慈氏年七十二岁。长渊姑氏年八十二岁。韩忠义年七十六岁。老妻年五十三岁。子澕,浚及澕妻成氏。女子二人。孙女二人。孙庆长,庆成。舍弟廷馚及妻金氏。子喜得。女二人。婿金瓯。廷馦及妻吴氏。子灦,彰,濒。女子一人。廷䭰妹夫韩诇及妻。妻喃尹兴宗及妻尹氏。女子二人。妾子女三人。尹兴门及妻李氏。留守子敬善。奴婢。并百馀口。○二十二日。留钱浦。○二十八日。冒雨。与韩彦悟往见白川郡守南宫悌。则邑内居人。尽数逃散。只与官属数人在客舍。衙眷移送于山中。为乱兵所劫。衣服皆被夺矣。前一日。前执义权悏。率老幼百口过去云。○二十九日。留小浦。是日。开城屯贼。出来焚荡。越边钱浦村舍一里。遑遑荷担而走。○六月初一日。发向白川。回望越边。烟燄涨天矣。是夕。宿于山底都将陆平农舍。先是。病子湳。自丰乡移于钱浦。又自钱浦移渡小浦。皆以担舆。驾牛二只。艰难运行。至此人马难办。输运路穷。万无生全之理矣。从所愿未死前。掘坎山麓。置身其中。上覆木叶。有若假葬。使奴仆守之。庶免贼锋之及。早知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2L 页
如此。何不毕命坡山乎。父子呼恸。自分永诀。心胆如裂。天下古今。宁有是耶。○初二日。复入白川邑内。闻倭贼已渡金谷。昏抵延安府。则城中寂如。只馀鸡犬而已。老幼狼藉于平远堂。闻府使在客舍。驰往见之。则只与军官牙兵人吏等数人对坐而已。前一日。巡察使赵仁得。自白川到此。向海州。前判书李增。挈家小。自乔桐到此。向海州云。府内遗在老吏数人。闻吾漂到。来见相吊。○初三日。向花山。与参判子敬善同行。道路之人。或有认吾面目者。指之曰。是我前日李太守也。伫立久之。到新院。大风雨。偶逢朴内禁斋宫僧。导行抵花山。内禁一家。已奔避。只有奴婢数人出待。○初四日五日。留花山。朝得日本榜文。见之则大略以为黑田甲斐,丰臣长政。通谕黄海道两班人民等。日本非是前日之日本。要与天下共享太平。宽徭薄赋。按堵如旧。大军之过。大小迎谒。入山逃避者斩。自持军器。尽纳于官。违令者斩。虽宰相朝士。避乱者毋隐来见。公私贱当尽为百姓云。其文杂以吏读。疑是我国胥辈所撰者也。因此一道之民。投弃兵器。先期迎降。受倭帖文。公然涂贴。惟恐其后至。噫。 祖宗二百年休养生息之馀。岂知人心至于此极乎。痛痛。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3H 页
○初六日。留花山。送人探贼声息于延安。回言贼于初三日渡白川。封金谷仓。入郡分给还上。不杀一人。庐家亦不焚烧。见人则勉以农业后。直向平山云。是日。延安居前奉事李宗星来访。李寿得亦来访。○初七日八日。留花山。闻前滩水深。临难可以投死。携儿往见。则久旱水浅。异于所闻矣。○初九日。留花山。是日。欲探 行在消息。携长子入州。则判官睦诠。与数三人吏。块坐东门上。问监司以下去处。则曰。顷者一邑之人。闻倭寇逼境。公然作难。劫掠官库之物。四散逃去。莫可禁御。监,都事及牧,判官。皆出驻南江矣。今日。先送判官。看护府库。故到此。而人吏无一来现。仓廒尽为毁破。罔知所为云。○初十日十一日十二日。留花山。送人入州。探候 行在消息。监司答书云。圣驾时驻西京守御云云。是日。邻居柳亨弼。乃平山府使之父。时年七十九。蔡守谦准之父及安班等来会。盖欲与一里之人。团结义旅。捍御零贼。而愚下之民。惑于贼谋。以兵为讳。无一应者。时事至此。无可为者。浩叹而已。○十三日。留花山。监司答书曰。南军已到京师。肃清宫禁。分兵一万。将渡祖江。直向平壤云。明明将自延安。偷过乔桐。闻其言而止之。可笑。未知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3L 页
赵公。于何得此瞒报也。○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留花山。奴子还自延安。言昨日白川之贼数十人。来到延安东门外。求入城封仓。府使与邑人。射杀为首一贼。馀贼退走。延安之人皆言。府使轻射贼倭。必有后患。贼若复来。则当缚送府使云。延民之叛入贼中。初未之信。今闻此言。不觉寒心。邻居吴业称名人。杀其家狗。来馈而去。○十七日。留花山。奴子还自海州。方伯答书云。平山留倭。皆督向平壤云。而平壤消息。时未得知云。○十八日。留花山。朴内禁。设酒肉来慰。○十九日。留花山。食后闻倭贼入延安。府使仅得走免。乡吏洪大泽,李忠禄等被杀。家奴还自海州。判官复书曰。平壤亦已陷城。不知 大驾所向。惊恸罔极。○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留花山。奴自海州还来。监司答书曰。 大驾移向江界云云。而不得其详云。○二十四日。留花山。此处之人。闻吾还来。稍稍还集。○二十五日。留花山。村人来传延安留倭。昨日尽还金谷。无遗在者云。○二十六日。留花山。尹起夫家奴。还自松禾。言昨到海州。则巡边使李镒。自载宁率军来驻。下三道军。击斩倭贼。满载其馘。向关西云。彦悟,季薰皆还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二十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4H 页
九日。留花山。是日。乃立秋也。奴还自海州。方伯答书曰。 大驾时驻龙川。 世子向于江界。倭贼又陷载宁。下三道军一捷之后。溃于龙仁。李镒来驻于城外。而军无固志。州内人民尽散。罔知所为云。判官送粮馔。○七月初一日。留花山。延安品官金乔年来见。○初二日。留花山。尹起夫兄弟。率家小还自松禾。言到海州闻全罗水使李舜臣与庆尚水使元均。合击倭舡大捷云。○初三日。留花山。奴还自丰德。言倭贼留住松京。日肆抢掠于郡地。里落萧然。万无还接之势云。○初四日初五日。留花山。奴还自海州。言忠清水使边良俊。率兵舡数十只。来泊于南江。监司请李镒,良俊入城守御。则二人不肯听从。镒则昨已移平山地。监司亦出去。只留牧,判官在空城云。盖良俊声言勤王。而实则寻觅家小于白川。徘徊海口。顿无上岸之意。李镒自平壤败军之后。偷渡黄海。多率乡兵。只为自卫之计。贼锋若逼。则顾而之他。当此之时。镒与良俊。若听方伯之言。入城固守。则必无陷城之理。载宁之贼。觇知二将退避。即移兵入据。使一道主镇。为贼所有。二人之罪。可胜诛哉。○初六日七日八日。移住平山芦洞。昨夕始闻倭贼已陷海州。○初九日。留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4L 页
芦洞。○初十日。冒雨早发。移住于牧丹山双庵寺。山蹊茅塞。无人踪久矣。入门惟佛殿岿然。房舍废。尘土满积。残僧数辈。在寺后小庵子矣。夕。禹佥使及其子前正俊民,前直长成恬,生员申汝翼等。自龙井寺逾岭来访。即还。○十一日十二日。留双庵寺。闻白川郡守在近地。送人探候。不逢而还。○十三日十四日。留双庵。送奴于禹判事处。探听贼奇。则答曰。高敬命父子倡义起兵。前月发向京师。檄文草。传写以送。披读令人不觉怯胆变勇矣。○十五日。留双庵。白川郡守送人来问。○十六日。留双庵。食后登后峰望见。则海州境内。烟焰涨天矣。昨日乃处暑也。西风夕起。寒气逼人。○十七日十八日。留双庵。是日。倭贼焚荡寺下五里许人家。○十九日。乘晓月发行。到馀祭里暂歇。到白川地金山里内奴应春称名人家。闻江阴倭贼。昨日入郡。罔知所为。郡守先是来驻是村。是日。移向金山寺云。大雨如注。彻夜不止。○二十日。留金山里。往见主倅于寓家。到郡倭贼。不久当还江阴云。夕正字金德諴来访。言其兄德谦。顷自关西出来。闻 主上在平壤时。城中愤怨。几至生变。宰臣多被驱辱。六月十一日。 上以微服出城。驰向义州。 世子送于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5H 页
江界。十四日。城陷云。又言延,白平三邑之人。欲起义兵。以图讨贼。而未得堪为主将者云。○二十一日。留金山里。前别监李元亨。自称与兵使李璋四寸兄弟。来馈鸡黍。邻居私奴郑世彦者。家颇丰饶。屡送食物。生员朴春荣。乃延安人也。娶妻居于郡地。来馈白粒。亦言倡义之事。以余曾为延平两邑之倅。欲为谋主云。○二十二日。大雨。留金山里。午后。前监役沈秀峨。自称湖南义兵将金千镒幕僚。过此来访。问之则曰。金千镒率义兵千馀。与全罗兵使一行。勤王行到仁川。 王世子来驻伊川。闻其奇。使其县人传令旨于军前。千镒使渠偕来使。持书状复命于伊川云。又曰。湖南义兵分三运。千镒则一运。高敬命则二运。金齐闵则三运。次次领率上来云。又曰。岭南士人郭再祐,郑仁弘及金诚一等。亦起义兵上来云。○二十三日。留金山里。食后往见主倅而还。○二十四日。早发。憩于大桥村舍。赵宗男等数十人来会。议起兵事。即着名于约誓册。通文于海州,平山,延安三邑。士民约会于勤庵寺。是日。新晴之馀。道路泥泞。人马困疲。行李艰楚。不可形言。华山入眼。丰乡相望。悲涕自零。仁龙之父应国。应国妻喃前宣传官李贤。皆来会。仁龙言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5L 页
曰。昨日往见南军。则近日无渡海讨贼之意云。○二十五日。得船四只。载送老亲及妻累于江华。盖以兴起义兵。则家眷不可自随。而自分一死以报国。为此龃龉之举。意以此别为永诀。伫立津头。黯然销魂。只与浚儿。还到相约之地。则日已夕矣。慕义之士。皆已散去。惟金德諴,赵庭坚辈数人留待。近居甲士赵信玉父子来见。与赵宗男等屡讨零贼者也。夕投宿于进士朴俊家。爇松明炊饭以馈。○二十六日。赵宾庭来见。得闻牛峰查顿李仲湜一家消息。食后与金正字辈。移寓于邑下内奴凡伊家。会者白川人申福龄姜应祺,申尚廉,韩应信,朴震及避难人前直长李继禄,其子进士德一,武士边溶,边胜龙等十馀人。议定各处埋伏将士。○二十七日。仍留。郡守来访。夕移于纸尺赵宾庭家宿焉。邻居高大复,李秀根等来见。○二十八日。留纸尺。前日遣李贤于金千镒处。约与同力讨贼。且索弓箭。是日。贤使他人传送答书。则辞以兵少不可渡海云。只送长片箭各五部。夕闻倭贼入郡。遂移于牛皮浦村家。监司军官金瑞云。以点兵事来到。始知监司乘舟。隐泊于睡鸭岛。○二十九日。郡守来访。前日遣赵谨春,赵信玉等。搜觅匡井以上隐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6H 页
置舡只。使倭贼不得往来松京。至是得大小船十六只。移泊于牛皮浦。主倅初虽弃城而走。志欲托于义兵。以赎前罪。而众议以为兴起义旅。其意有在。若与主倅同事。多有妨碍。不许同参。食后移寓狐衣别坐李锱亭舍。壁间有尹子仰,子固,黄景文,宋象贤等留咏。盖两尹与主人为从兄弟。景文其婚家也。殊有景致。邻居乡老及慕义之徒。相继来见。○三十日。仍留。○八月初一日。仍留。○初二日。移于茅列里边良俊家。韩彦悟自江华来到。庆尚道招讨使金诚一军官宋得称名人。持状启及首级。向 行在所。问之则湖南义将高敬命。战于锦山见败。父子皆遇害云。惊恸惊恸。夕。延安义将宋德润,张应祺等。来受约束而去。○初三日。留。前宣传官河淳,前内禁卫朴伸等。由水路到江阴。得倭人往来舡六只而来。○初四日。仍留。点兵于甑山。分军三运。以前奉事闵仁老,赵应瑞,边濂等领之。是日。赵宗男自伊川还。持 王世子令旨以来。以余为黄海道招讨使。不胜惊恐。罔知所为矣。郡守来会。午时。闻倭贼入郡。夕。移于别儿浦村家。○初五日。监司及助防将宋瑄关子到郡。见之则欲起延,白之兵。来初九日。合击海州留贼云。夕移于刀马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6L 页
洞村家。○初六日。闻倭贼自郡将向海边。悤悤驰去。乘舡移泊于乔桐地。宿于舡中。○初七日。移泊于延安地。宿于食尺村家。是日。送浚儿及军官奉希文于江华。移书义兵将及全罗兵使。请移驻延,白之境。以为声援。义将亦移文。欲与先攻江阴之贼云。○初八日。留。遣军官河淳,边胜龙等于 东宫行在所。以前府使李嗣礼为平山助防将。前郡守田见龙为延安参谋官。盖以两邑府使。皆隐避无意御贼。邑人皆有叛心。故权署以送。使之相议措置也。夕。移于故品官宋大丘家。○初九日。留。新监司柳永庆。送人徵兵于延,白。问之则 大驾时留义州。 王世子在成川府。唐兵三千出来。与贼交锋。不利而退。前监司以弃城出走罢之。新监司时在遂安郡云。○初十日。留。延,白两守来见。浚儿还自江华。南军答书。无意渡江。可叹。以前都事金自献为白川助防将。赵宗男为江阴假官以送。盖江阴县监。当倭贼初入之时。备酒馔迎接。其后不知去处故也。○十一日。留。长姊偕子女自延安北面奴家到此。即图舡只。与韩彦悟。护送于江华。是日。分遣生员赵光庭,进士赵庭坚,生员张凤瑞正字金德諴,幼学张拣等于道内列邑。招募义兵。以前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7H 页
正禹俊民,前直长李继禄,前郡守刘汉良。署为从事。奉尧臣,赵瑞龙等。为军器有司。闵海,申尚廉,韩应信等。为白川粮饷有司。○十二日。发行。入延安城中。登南山周览。则邑内无一人还接。仓库军器。荡尽无馀。惟城郭周遭。官舍依然而已。前府使申恪。增筑拥城。引北城外涧水。流入城中。凿二池贮之。此可据险以守。而邑人刘汉良,书记赵庭坚之类。皆以为不可轻入城中。惟子浚从旁劝之。不可不守城云。夕。投宿于南神堂内奴家。○十三日。留。生员郑汝忠,儒士李臣甲等来见。是日。修书状四道。送校生庆咏于 东宫行在所。平山义将前引仪柳璜。持首级来见。○十四日。留。平山义将李诲。以杀人事囚系。累年不决。余为推官。即辨解其冤得释。为人大言不拘小节。至是倡义起兵。与柳璜争功不相得。可笑。夕。移寓东部民家。○十五日。赵宗男持酒馔来见云。江阴留贼。大概一千二百馀矣。夕。移于角山村家。○十六日。登角山烟台。赵宗男斩零贼二级以送。延安府使与义将等。捉海州叛民赵进以送。盖为贼向导。焚荡村家者。即斩以徇。夕。移于白川地纸尺民家。平山义士吴瞻等来见。是日。韩彦悟自江华还。始闻长渊姑氏。本月十三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7L 页
日。捐馆。恸泣恸泣。姑氏姓许氏。河阳显姓。文敬公许稠同生许倜之后孙。为我外祖弟长渊县监金应贤后室。年十九而寡。即妻母同生兄也。许氏无子。收养荆布。与余结婚。自余为秀才。至于达官。率诸子女。同居于一家。治家以严。睦族以恩。远近亲族。来访不绝。食客满堂。下逮仆御。皆醉饱而去。自少至老。常执女绩。惰慢之气。不设于容体。真所谓女中贤士也。天啬以福。八十之年。流离艰楚。竟死于他乡。痛哉。长子澕。三岁前收养。托以后事。故终丧三年。窆于丰德先垄。○十七日。留。平山义将李英,海州义将俞渊来见。延安府使来言。传闻寅城府院君郑澈。为两湖都体察使。自义州出来云。○十八日。移于牛皮浦。平山义将前内禁申皎,前郡守金岩,前监察申晟来见。皆受约束而去。闻郑姬藩。以 御史来泊延安地。遣从事官。探问 行在所消息。○十九日。留。军官闵海龙还自江华。得长片箭各十五部。黑角弓五丁而来。忠清水使边良俊。被拿而去云。○二十日。移寓延安池村。牛峰李进士家奴。以贸盐事来到。得闻消息。而亡子之奇。讳不以告矣。○二十一日。仍留。○二十二日。率张应祺义兵数百。入延安城。先是。招延安首品官等谕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8H 页
之曰。贼今分驻海州,江阴等地。不即来据延,白者。非畏我也。姑待秋谷成熟。分据二城。收粮积谷。以为久驻之计。汝等将安归乎。风高则山不可露处。贼来则谷不得收穫。若等何以为之乎。余观白川城子。为半颓圮。不可据以为守。若延安则城子稍完。闾舍皆存。仓谷虽空。而秋稼满野。不患无食。守城则万一得生。不守则坐而待死。利害较然。汝等将此。晓喻大小民人。使之入城。则我即率军以往。效死同守矣。令之者非止一再。而愚民视如坎阱。莫为先入之计。故是日决意先入。府使金大鼎。率官兵数十来会。参谋官田见龙。收得田米数百斛云。平山义将李砥来见。从事官禹俊民。自平山来。义将宋德润。亦率其军数百来会。分授城陴。缮完器械。以为守御之计。○二十三日。留城中。奴还自江华。得见留守书问。始知开城不守后。登圣居上峰避难。今则与成浑承 东宫令旨。招集义兵。来往长湍,朔宁等地。捕逐零贼。其妻子亦在春川农舍。金就镜家属。避难于朔宁。皆免死云。○二十四日。留城中。食后巡城。登南山。建大将旗。使从事官禹俊民。大书奋忠讨贼四字。点考城内人家。则还接者十七八矣。○二十五日。留城中。坐聚远亭。留守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8L 页
送人贸盐。兼探消息而来。问之则已得义兵五百馀人。斩馘甚多云。幕僚金德諴。行到凤山。招募义兵几千馀人。使吕应周。持成籍及首级二颗来见。○二十六日。留城中。是日。乃先府君讳辰也。流离之馀。不得奠一杯。只自垂泣而已。○二十七日。留城中。留守伻人告归。修答书。使牙兵一人偕往。因贼变不得出城。其人竟中贼丸以死。惜哉。是日平山义将李英驰报内。海州之贼。不知其数。移向延安云。江阴假官赵宗男驰来报曰。贼锋甚盛。急急备御云。白川义将赵应瑞驰报内。江阴之贼。不知其数。移向延安云。食后上南山待变。回望四境。烟焰横天矣。初计以为若入城半月。修完城堞。觅得七浦兵器以来。则庶可以御贼矣。贼徒诇我入城。乘其未备。大举以来。人皆失色。莫知所为。问其兵器。则只有龙媒所送铳筒数柄。火药数十斤。长片箭数十部而已。军粮亦在舟中。未及输入矣。幕下将士皆曰。今此剧贼。前古未有。旬月之间。连陷三都。所向无前。未曾闻有一人守城者。今此城中。决不可守御者三。无军也。无食也。无器械也。无此三者。空手御贼乎。且既为黄海招讨使。则非为此一城之守也。不如出城。以避其锋。徐啚后举。众口一谈。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9H 页
而惟延安儒生数三人诉之曰。公既以守城。谕一州之民。使之入城。今贼逼城下。公若委而去之。则是罔民也。余亦自念。以经幄老臣。西 狩之日。未能执羁以从。臣子之义。缺矣。今承 王世子招讨之令。决意乘一障效死。以答 厚恩。岂有苟活之理乎。于是。下令城中曰。不愿守城者。先期出避。余当死于此城也。使奴子积刍于城下庐家。门外持炬火以待。戒之曰。贼若登城。余当入此家。汝即爇炬焚之。毋污贼手为也。异议之士。使之出城。即遣韩诇,李臣甲。告急于江华义将求援焉。当初白川三别将。使之分据要害。以为外援。见贼势浩大。无不奔散。惟闵仁老率数十人。入城同守。○二十八日。倭贼诇我在城。稍稍来逼。结阵于外南山及西门外。乘白马一倭将。持大旗先锋驰突。相视形势。大旗忽然为风所折。不祥之兆见矣。余登高望之。略无怖惧。顾谓从事曰。贼数不多。何畏彼哉。余心实则如此。而闻者以余为镇定众心而云也。初意倭贼不过数千矣。后闻之则六千馀矣。自昼达夜。四面放炮。声震天地。少不休息。盖令人禠魄。不暇应变也。余令守陴之士。不离坚守。一矢不令轻发。俟贼在近射之。倭中片箭。死者十馀人。令幕下儒士。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39L 页
分巡城上。禁不退休。且令赵宗男仗剑巡呼城内。使老弱男女。或输石块。或汲泉水。顶盆戴石者。襁属不绝。撤公私门扉楼板。以为防牌。伐城中栗木。以为白棓。取往年积刍。缚为燃炬。搜得民家鼎镬。以沸汤水。彻夜拒守。贼不能逼。夜半。白川有司奉尧臣,赵瑞龙等。持兵器到东门外。遂缒城以入。真义士也。○二十九日。贼为久围之计。作军营于南城外。筑飞楼于外南山上。俯临城中。从板壁孔穴。连发铁丸。人不得出头。又取田野中稿秸生草。填满壕堑。人皆负板以前。为掘城之计。我军以大石投下。以火炬烧之。贼又为长梯。预坐一人。众倭持之。置于城头。为踰越之计。我军以木杖击之。以沸汤灌之。贼皆坠落。是夜四更。贼乘我守陴者困睡。升西城拥城上。我军殊死战。仅得退却。初。倭通事金善庆在倭阵中。投书城中曰。此贼攻无坚城。不如乘夜遁去。以得生云。至是。又投书曰。贼丸几尽。不过四五日当退。勉死固守云。我军发矢落在城外者。或拾投城内。身虽被虏。而为国之诚可知矣。○九月初一日。贼必欲陷城。终日苦战。而我军在城内。贼在城下。仰而攻。劳逸之势不同矣。贼之所恃者铁丸。而数日之后。所持有数。不得连放。始以呼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0H 页
噪之声。惊动我军。自昨日以后。我军在城上呼噪。声殷山岳。自是贼兵气夺。不敢出声矣。我军乘胜。或夺其旗麾。或夺其剑槊。或夺其甲胄。争先献功。须臾堆积于前。士气百倍。且皇天助顺。东风连吹。城堞之穴。达夜燃炬。贼在城西。烟燄薰涨。目不能开。城上光明如昼。矢石所及。无不触碎。真一决也。是日。金自献,赵应瑞,李嗣礼等。送人相约。为潜袭贼营之计。不果。守城时。张应祺,田见龙,睦孝范。功劳最多。○初二日。平明。贼解围退屯白川。骑步弥漫十馀里。若得轻骑追蹑。则可以得志。而城中被围屡日。人马饥困。任其去留。慨叹奈何。贼退后。得牛马三十馀头。谷物百馀石。军器不可胜数。我军中丸死者十馀人。伤者数十人。午后倭贼数百。又到西城外结阵。城中终夜戒严。贼乘夜遁去。○初三日。在城中。白川别将赵应瑞,边濂,金自献,李嗣礼等入城。数以逗遛不进之罪决杖。○初四日。在城中。湖南义将及兵使遣兵来援。而留泊海中。不能登岸。是日。来渡结阵于城外。辞以遣之。金德諴闻延城被围。领义兵百馀。驰到平山。闻贼退来见。平山义将李英。来送首级。乃追击前日退贼也。○初五日。留城中。闻倭贼留白川。缮完城池。为久据之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0L 页
计。遣从事官赵宗男。领本郡助防将及三别将。乘机驱逐。○初六日。留城中。是日。录守城将士军功。分为三等。遣韩诇,刘逸于 行在所。沈庆祐,李德一于东宫。献捷。○初七日。在城中。庆咏还自 行在所。以余拜工曹参议。○初八日九日。在城中。登南山馈飨守城将士。击鼓传觞。以次起舞。幕士金相天,全謇等做诗以呈。父老观之。有泣下者。○十月。超拜同知中枢府事。 下书褒奖。追 赠先考为吏曹参判。慈氏为贞夫人。盖录守城功也。有功将士。 除拜有差。先是在花山时。一日长子语余曰。夜梦父亲又为延安府使云。余笑而答之曰。再赴骊州者。李海寿令公一人而已。宁有是理乎。又一日。余夜梦先大人。坐在京城旧第正堂。装束金带。其带不好。余白之曰。柳根令公。有金带二腰云。若令舍弟往借。岂有不送之理乎。旋白云。未久当带螭金。虽恶何关之有。蘧然而觉。则乃一梦也。呜呼。岂知复守延城。幸得成功。而柳晦夫为都承旨。当此扰攘之日。啚出赠爵告身以送乎。事甚异矣。感泣不已。自八月至明年正月。在延安城中。与白川相去二息。贼兵日来城下索战。士气齐奋。百战不怠。卒使凶贼。不敢复犯孤城。而两湖往来之路。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1H 页
因得而通。幸矣。前后状 启文移及幕中将士姓名。详载于结义录。此不覼缕。○余遭难以来。有二幸焉。当初避难。人皆曰。入山则可以免祸。莫不先期出向江原,咸镜等道。余以家属。来寓丰德。不得已遵海而行。出没于延,白,平海四邑之境。一不逢贼变。竟至百口生全。一幸也。变生以后。绝无守城之地。余以孤军入守延城。自分一死。幸赖 国家洪福。将士效力。卒完孤城。扼其咽喉。得通于两湖之路。非但顽喘获全。至纡 睿奖。褒赠之典。及于泉下。一幸也。以招讨移为巡察。时崔滉,李山甫为检察使。赵仁得,柳永庆为监司。尹明善为都事。
癸巳正月。 天兵收复西京及松京。○是月。拜兵曹参判。行到载宁。始得闻之。行遥谢礼。未久而递。○三月。复拜行兵曹参知。往朝 行在所。未及谢 恩。移拜全州府尹。谢 恩于永柔 行宫。○五月。到任。前交代崔岦。后交代洪世恭。监司权慄。都事崔铁坚。○七月。移拜本道巡察使。前交代权慄。后交代洪世恭。都事金义元。从事官李廷鸾,李廷臣,李邦柱。兵使宣居怡,李时言。水使李舜臣,李亿祺。 御史朴弘老,李时彦。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1L 页
甲午五月。因事见递。付上护军。○六月。复拜全州府尹。○七月。上官。前交代洪世恭。后交代朴庆新。都事黄克中。兵使李福男,朴晋。监司洪世恭。○余自十岁后。稍解缀文。所作颇有成囊者。且写先君遗文数百篇。题曰悟斋遗稿。在咸镜京,畿佐幕。奉使岭东湖南。出守延城,东莱。皆有著述。居丧读礼。撰集丧礼一卷。读易有所考證。皆失于兵燹。今忘之矣。平生拙于营产。立朝三十馀年。无宅于都。无田于野。为卫将时。幸得丘债。构书室三架于亲家山后。一年不得安接。遭乱撤毁云。出使时所眄者。洪原酒汤曰一终。原州妓生曰命代。海州妓生曰莲介,命德。全州妓生曰德介扶安酒汤曰爱生及罗州房直而已。上年忝冒方伯时。得见 皇朝兵部侍郎顾养谦通谕我国 君臣劄文一道。大意以为方今贼据海上。经年不退。汝国则兵粮俱乏。攻守俱不得为。上国之兵。万里远戍。师老粮尽。殆非可继之道。为今之计。汝国君臣。以苟保宗社为念。权时之宜。奏请 皇朝。封秀吉为日本国王。通贡上国。则虏必德之。有渡海之期矣。适与愚意相合。即上密 启。愿从其议。 主上忤之。祸且不测。赖朝廷伸救。左迁本职。使之负罪自效。而 上怒愈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2H 页
久不解。朝夕以待后 命。从此与 圣世长辞矣。玆记平生行迹梗概。以付子孙云。时万历乙未季夏。四留居士。书于完山郡斋。
行年日记[下]
乙未九月初一日。得疟疾。三度呈辞。得罢。○十月。移寓于扶安旅食洞尹嗣宗家。因前判官许震童借得也。屋宇宽敞。梅竹盈庭。日邀许丈。饮酒唱和。疟亦离却。真个旅人幸事。○十二月。得叙 命。以解由未出。不调。
丙申二月。 除拜海州牧使。盖是州自 二殿驻跸后。称之曰 行宫。牧使之选甚重。故备边司 启请。不许解由差下云。促装上道。行到公州维鸠驿。闻移拜忠清监司之奇。盖以海州前牧使张云翼。初拜是道监司。旋因州民愿留。移拜黄海监司。牧使则以韩德远差送云。入京谢 恩。○三月初四日。到界。 朝廷许令挈眷入处本道山城。故家属自扶安移寓于怀德。盖以公州山城。未及修筑也。○七月初。鸿山逆贼李梦鹤。啸聚不逞之徒金庆昌,李龟,张后载,僧凌云,私奴,彭从等数百人。连陷鸿山林川定山青阳大兴等邑。执捉鸿山县监尹英贤,林川郡守朴振国以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2L 页
去。到洪州见败。为其下林亿明,林大根,金庆昌等所杀。斩首来降。即驰 启罢兵。魁贼梦鹤。乃宗姓孽产。初为选锋将韩绚募粟官。诓诱愚民。声言倭将清正。还渡入寇。当倡率义兵讨之。以立奇功云。故厌乱避役之徒。靡然从之。云合响应。不数日众至数千人。列邑守令。望风遁去。如入无人之境。适洪州牧使洪可臣。闭门守城以拒之。贼徒知不得成事。溃散以去。自中相啚也。拿致韩绚鞫之。则凶谋一一承服。遂与梦鹤尸首。枭示四方。洪州牧使及兵使李时言,水使崔湖, 御史李时发等。皆论赏加资。余以不能进讨及馀党擅斩之故。被论。先罢后推。盖以变初。海运判官赵存性。恇怯上京。誇张贼势。过实上达。而余料狂贼无终日之计。不出十日。必有内自相图者。坐镇公城。使兵使收兵。以遮京城要路。又令洪州守城。水使外援。通文于湖南。遮截林川等地。使不得奔迸。而此等曲折。未及状 启。五日之内。贼魁授首。故意外被论如是。可笑。○八月。搬挈家小。寓于振威西面荻花村及水原小诗娘洞。为近伯氏家。便于过从也。前交代朴弘老,后交代柳根,都事李馪,从事官辛景行,兵使元均李时言,水使宣居怡崔湖。○十月。自 上特命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3H 页
径叙。 除拜佥知中枢府事。○十一月。上京谢 恩。得寒疾。三度呈辞见递。○十二月。超资拜知中枢府事兼黄海道观察使。盖以前监司张云翼被论见递。因备边司议荐。有是 命。宪府论 启请改资宪。三启不 允。即将无功滥升。老病不堪重寄之意。上疏辞免。不 许。闻日本册封 天使杨方亨还出之奇。力疾拜辞。 上引见于时御所。历叙前日延安守城之劳。久而未报。遂解曾 御羊皮裘以 赐之。盖异数也。○是月二十九日。到营疾作 诏使入境时。未及出待。被论见罢。在任才一朔也。交代柳永询,都事朴东望,从事官朴彝叙,兵使朴晋。是时。乃丁酉二月初一日也。家累适自振威来到延安。遂侨寓于薪城南神堂内奴树兰荪家。一境大小品官官属居民等。争持米太。以扶客中之窘。心甚未安。○六月初六日。丁母忧。时先妣留寓洛下。素有宿疾。自前月念后渐剧。诸弟通书。初四日。闻奇登道。初六日。入城。则是日晓。已为捐馆。终天之痛。庸有极哉。幸赖亲旧扶助。送终之礼。靡有遗憾。○八月初二日。安厝于杨州神穴里先茔。与先考同域异墓焉。兄弟相议。京外无可返魂之地。结幕于墓左。为守墓之计。七月二十日。夫人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3L 页
在延安寓所弃世。夫人自经乱哭子之后。羸瘁成疾。日渐加重。还到延城。而卧不能起竟至不救恸哉。○八月二十四日。发引。二十七日午时。葬于开城府西面钱浦外高祖金命中先茔后麓巳坐亥向之原。虚其右。以为他日同穴之地。○二十五日。在钱浦。祗受有 旨。特命起复。为海西招讨使。使守海州山城。即将不敢毁礼。不敢当任之意。回送状 启。又上封章以辞。不 许。○九月十四日。到首阳山城。○十六日。见备边司移文。则因本道监司柳永询状请。监司守首阳山城。招讨使移入延安城云。○十九日。驰到延安府。上时务十条劄子。不报。倭贼分三路入犯。陷南原府。府使任铉,判官李德恢,兵使李福男,接伴使郑期远。尽为贼所害云。 天将杨元。仅以身免。全州府尹朴庆新, 天将陈愚衷。先期弃城而出。两湖州县。尽被陷没。丁壮削发。以益其众。老弱及妇女。无遗斩杀。积尸如山。兵祸之惨。甚于壬辰。到稷山所草坪。经理杨镐,提督麻贵。督送兵挫其先锋。遂退向岭南。是战也。惟忠清兵使李时言。率降倭协击之。颇获首级云。 中朝遣监军御史陈效来督战。礼曹判书李好闵。以接伴使驰候境上。 天朝兵部尚书石星。以和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4H 页
议不成。革职充军。沈惟敬,杨方亨。皆将被重究云。刘綎领重兵出来。而下三路已为陷没。刍粮办出。只责于京畿,海西。民不堪命。罔知所措矣。○十月初二日。府使南宫悌。得寒疾不起。新府使柳永吉。十九日。到任。○二十五日。抄发守城男丁一千四百馀名。依纪效新书守哨法。分四部定垛长城长。加造击台八坐。○二十六日。发向遂安郡。起居于 中殿行宫。翌日。拜辞而还。领府事崔兴源,海平府院君尹根寿,知事李齐闵,同知事任国老,昌山君成寿益,兵曹参议朴东亮,卫将郭嵘,曹大坤等扈 驾而来矣。得见邢侍郎题本于海平寓所。则其大概以为我国君臣。与倭通谋。闲山之败。兵使金应瑞。前期漏泄军机。南原之败。都元帅权慄。拥兵不救。都体察使李元翼。领大军避向无贼之地。倭贼前锋。尽是我国之民。而全州府尹朴庆新。呈文于陈愚衷。极陈不可守之意。先出其妻子。兵器军粮。移置于山中。至于杀害守门唐兵。开门出走。 主上先送后宫于原州。领相柳成龙。率其家属。先向岭南。略无御敌之计。非与贼通谋而何。多费无根之说。眩惑帝听。 天子至于降敕以责之。杨元,陈愚衷。不加败军弃城之罪。反加褒赏。 天朝赏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4L 页
罚颠倒如此。时事可知。恸哭奈何。○十一月初五日。还延安府。○十六日。得见邸报。则因宪府所 启。已于初九递任矣。宪府之论。以为海西蕞尔之地。监司,兵使,招讨使三员存焉。令出多门。莫适所从。将士支供。皆出民力。将不堪支。兵使,招讨使中一员革罢。而自,上减下招讨云。○二十一日。即挈家小。移寓于白川西面龙沧里内奴唜年家。兵火之馀。只有破屋数间。洚儿及庆兰母。先期来寓此里矣。兵使姜灿。承朝命。将南下。来到此府。调集兵马。一境骚扰。平日读石壕里无家别等诗。不知其悲苦。不幸今日亲见之。未知国事之如何也。得居昌韩彦悟书。妹氏及其女金楗妻。入安阴黄石山城。八月之初。倭贼猝至。母女同日自刭而死云。恸哭恸哭。吾家今年凶祸。至于此极。尤恸。○十二月初二日。携长孙庆长。早发。冰渡江阴下流。终日跋涉。夕投钱浦豚浚寓所宿焉。来途历拜亡夫人茔。四十年同住夫妻。遽作幽明之别。寄葬他山。衰草寒烟。触目悲楚。能不疚怀。但念兵火六年。靡有宁息之期。茕茕鳏夫。长在行路。反不如逝者之长休。奈何奈何。 中朝兵部尚书邢玠。前数日倍道上京。未知有何句当。忧虑难状。○初三日。早发。午后。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5H 页
行到丰德庐所。参判弟亦于前月念后。自春川来到矣。同寓于先妣孽弟金輨家。即外祖父所居第也。兵燹之馀。堂宇保存。乱离之中。奉安几筵于近地。兄弟五人。皆依于此。岂非幸乎。主倅郑应召。伻人问讯。传闻麻提督。初四领兵南下。 主上与杨经理。亦于旬后 启行。大举合力。扫荡倭窟云。社稷存亡。在此一举。而赴战军卒。相继逃还。人心一至于此。未知天意之如何。闷极闷极。○二十九日。参判发向先茔。行正朝拜墓。仍还春川。副率及末弟从往。
戊戌元日。在丰德。与舍弟佐郎。哭奠于魂堂。因主倅闻 天兵击破蔚山倭阵之奇。○初五日。闻贼将清正栖于岛山山城。 天兵方围捕。 朝廷议遣谢恩使云。○十四日。闻贼之援兵多来救。 天将退阵于安东云。 天兵士马损失甚多。未知天意如何。恸恸。○二月初四日。移寓于郡南面金亿福客室。亡妻几筵。前冬。已移于此处矣。得见政草。则去十二月二十七日政。付军职。未知何故。甚可忧虑。○三月初四日。自丰德南面兴天老人金亿福家。移寓于江华河阴里婢夫朴宾家。家小亦自白川来到。闻邢侍郎陈御史还西。分屯唐将于下三道。为久留防戍之计云。○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5L 页
二十七日。长孙庆长再娶于延安张昌宁应祺之家。前判事边以中。以唐粮监官。在江华。来访。府使禹伏龙令公。送食物。○四月初七日。往黄青浦。省伯姊氏墓。归程。历访慎靖寓所。闻府使见罢。新府使李用淳令公 除拜之奇。○初九日。早潮渡升天浦。还于金亿福家。郡守托以受杖于唐将。孙儿庆应婚期又为退行。可笑。前龙仁尹粹然令公来访。 中朝陈御史,邢侍郎相继西还云。闻 中朝辽东地方。獭子作贼。李如松战败身没。岭南下去唐将李副总称名人。中倭铁丸身死云。惊叹。○五月初三日。行亡妻练祭后。与副率并辔。往于西山先茔。行端午祭。参判亦自春川来到。初七。偕到丰德。○初八日。孙婿孙虎臣。挈妻子。自横城来到。妻喃尹起夫。挈家属。自怀德来寓古洋。京畿监司韩浚谦。送米三㪷。盐帖一石。○六月初六日。行小祥祭于丰德庐所。伯氏,参判,洗马,佐郎,季弟皆参。外侄金英哲及主簿,直长,洚儿,灏侄,灦侄金卓立。亦来会。是日。久旱之馀大雨。初九。偕伯氏渡升天浦。伯氏还振威。余还江华寓所。郡守郑应召送祭需。平安监司韩应寅。递任上京。行到松京。委送赙物。○七月十四日。还兴天寓所。闻郡守逢杖于唐将。病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6H 页
势甚苦云。居昌之婿金楗来访。得见参判平安书。妻喃尹兴门。亦自洪州来吊。杨经理被论。还向中原。刘提督綎。领军向全州。全罗之贼。出没于南原,淳昌等地。庆尚之贼。作耗于星州,山阴等地。麻提督。亦被抄略之患云。信否。○二十日。行亡室小祥于寓所。会者尹兴宗,兴门兄弟。金习读,佐郎及灏侄,柳复春,宋廷光,尹溍,庆长等也。日月奄忽。祥期已过。悲感则有之。孤寡子女。皆得无事阕服。亦可谓幸也。○二十二日。居昌韩诇来吊。一宿而还。闻妹氏以前年八月十八日不幸。痛哭。因其道监司状 启。旌表门闾 命下云。○三十日。移寓于阿浦庐所。○八月初一日。行朔奠。○十二日。直长自振威还来。○十七日。参判自春川来。行秋夕祭于先茔后。来于庐所。○九月初一日。参判还春川。○初二日。移寓古洋新造家舍。庆兰母子。亦自钱浦来寓。古洋。乃妻外祖家垈也。乙亥年间。长渊姑母。为我来构农舍数十间。而为亲禄仕。不得退休。一念寻常不忘。壬辰之变。烬于兵火。鞠为荒墟者有年。长儿掇拾煨烬。更造数椽之屋。自贼变以后。旅官西南。扶挈家小。一年不得安泊。荆布损室。豚犬零落之馀。强寻旧址。欲为苟活之计。触目悽惨。不能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6L 页
为怀也。未知此后。时运粗康。天假数年命脉。跧伏荒村。以送馀日乎。闻倭贼聚会于竹岛,晋州,防踏等处云。○初五日。行亡妻禫祭。得伯氏平书。送米三斗。○初七日。直长挈眷。将归于振威。来到于此。值雨留一日。○初九日。发向于江华。日晚。舍弟侍直佐郎,从弟金习读来访。邻居河雄量。昨日来见。送生栗一笥。○十二日。房直自江华来。○十三日。孙虎臣妻。自兴天移寓于阿浦新幕云。闻邢军门。前月还到京城。陈御史。是月还到京师。麻提督。率兵防守岭南。刘提督。率兵防守湖南。陈提督。领水军防遏海路。中原水兵。相继出来云。朔州府使成大业令公。送木布以赙。○三十日。来于庐所。闻丁主事者。诬奏我国与倭同谋。有攻辽之计。反为倭所陷。又曰。我国朝贡于日本。称日本年号。有可考书籍。又曰。杨经理,邢侍郎,陈御史,麻提督等。皆与我国符同。左相李元翼等。并拿致参究云云。 皇上遣科道官。以覈处事。方到京城。 朝廷议遣领相柳成龙,洪履祥等。辨诬事赴京云。海贼未退。谗构至此。未知国事之何如。忧闷忧闷。○十月十一日。庐幕失火。仅得扑灭。是日。还古洋寓所。闻领相柳成龙被论。李恒福为右相之奇。闻董提督进攻贼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7H 页
垒大衄。刘提督与陈提督。水陆夹攻顺天之贼。唐舡二十五只。水退挂屿。为贼所焚。刘陈皆退。麻提督。亦退守庆州。未知国事之如何。闷闷。陈奏使李恒福,李廷龟,书状黄汝一等。改差以送。此事京畿督运使边以中来传。○十一月初一日。往参朔奠于庐幕。十五日。主簿还。得见朝报。陈提督与我国舟师。更围顺天之贼云。两司论前相柳成龙专主和议。招权植党。误国之罪。请削夺官爵。李宪国为吏判。金命元为兵判。皆辞不拜。更以尹承勋为吏判。洪汝谆为兵判。李塈为大宪。宋谆为大谏。郑光绩为副提学云。金睟许筬郑经世,崔瓘,金顺命,赵正立,郑㷤为成龙腹心。排斥异己云。 天朝万经理世德上京。闻两南留倭。因 天朝将官诱和。尽数渡海。统制使李舜臣。追击顺天之贼。战死云。可惜。倭将沈安道。亦杀死云。○十五日望祭及二十五日冬至。参拜几筵而还。○十二月初一日十五日。参祭几筵。初六日生辰祭。亦往参。○初四日。受贺告 宗庙。赦杂犯死罪以下。盖以元孙诞生云。倭王秀吉。去七月身死。而其子十三岁儿承袭。又为其下所杀。国内大乱云。顺天之贼。四川来救之倭。几尽剿灭。焚其舡不可胜数。溺死者万馀。斩馘五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7L 页
百馀级。此皆 天朝之德。而少泄神人之愤。何幸何幸。郡守郑应召。因谏院所 启见罢。新郡守金德海云。奴季一。来自振威。得伯氏及直长平安消息。前左相金应南卒逝。恸惜恸惜。左相李德馨,知事洪进。以倭贼撤还谢 恩使赴京云。后韩应寅。代德馨往赴云。
己亥正月初一日。哭奠几筵而还。舍弟佐郎。往墓山拜扫。○初十日立春。十五望奠。皆往参。前郡守郑应召,督运使边以中来访。乡人尹瀣,柳景春,复春,俞得礼,得信等来访。鱼川察访闵有庆,云山郡守田见龙,嘉山郡守权愉送食物。元日以后。天气和暖。十六日。雪后寒冱。甚于冬节。终月而然。闻黄赫因赦放归田里云。○二月初一日。往参朔奠。闻尹国馨令公被论。韩应寅为赞成。朴忠侃,申点,尹自新。升崇政。宋赞令公。以年九十。亦加崇政云。○二十四日。参判自春川来到庐所。○三月初一日初三日。往参奠。参判。初十。还向山所。行寒食祭。仍还春川。尹兴宗挈眷还于怀德。寒食日。钱山新墓莎土修改。闻 大明监军都御史陈效。在都城身死云。畿伯柳熙绪递。金信元 除授云。金就镜次子英达。初三日。入丈于郡地前县令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8H 页
柳景春家。○初十日望日二十四日。往奠于几筵。奴季一。还自振威。闻直长逢辱于唐将。病卧之奇。伯氏送种租一斛。○四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往奠于几筵。季子十一日。自牛浦移寓郡地龙山洞。是日。奴季一。还往振威。闻直长病势深重。忧虑忧虑。○十七日。闻邢军门以下诸将西下之奇。因江华府使安大进书。闻北边有声息。边将被掳之奇。○晦日主簿妻率病子庆应乘舟往延安○闰四月初一日初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往奠几筵。○初二日。豚洚往振威。十六日还。闻浚儿病势弥留。闷闷。郡守以万经理西下时。刷马差使员。中路落后。拿去。○十七日。中殿一行。自遂安发程上京云。开城留守黄佑汉满递。柳自新 除授云。○五月初一日。往参于朔奠。初三日。与佐郎并辔。以端午拜扫事。发向西山。行到 齐陵近处。伯氏伻人报以直长病重。欲见我而瞑目云。是夕。投宿于尹宁家。初四日。抵墓所。展谒先茔。○初五日。早发。由东碛渡江行四息。夕。抵水原府内宿焉。府使赵庭坚罢去已数日云。○初六日。早发。巳时。到直长寓所。则气息垂尽。而待我之来。一息尚存矣。父子握手相叙如平生。无一言及身后事。戌时。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8L 页
气绝。恸哉恸哉。此儿禀气。异于凡人。生孩四年。不离于怀抱。或达朝不寐。扣问所疑。颍悟夙成。无所不能。壬辰之变。舍其妻子。从我于艰。延城守御之时。赞画最多。在城中六七月。外结义徒。内助筹算。忘身徇国。愤愤不已。方之张敬夫。未足多让。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信于朋友。虽至贱隶。莫不服其义。第四子死于贼锋。草葬牛峰地。挺身驰往。移葬于丰德外家先茔。 上自关西。复于京城。 历临延城。念及守御之劳。 命余一子六品叙用。该曹知此儿有劳。超授知礼县监。此儿上京陈疏。请以长兄褒赏。 主上嘉之。特 命依愿。似玆事节。求之古人。不可多得。初授参奉,监役等职。不仕。后授义禁府都事。任满迁 宗庙直长。遭母丧。过哀毁瘠。竟不起。呜呼恸哉。脩短不齐。理之常也。所可惜者。天既禀以许大才调。而百不一试。遽作黄壤之客。又无血胤。只有女息。人之薄命。有如是耶。余与伯氏。亲视敛袭。少无遗憾。殡于伯氏奴家。伯氏大小婢仆及一里之人。无不失声呼恸。始知吾儿平日服人之深也。○初十日。哭辞伯氏。与末子早发。投宿于安山金珞家。珞即吾同年故察访金得龄子也。待余极款。金参议颖男。持服在邻。遣子弟吊慰甚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9H 页
至。前判官李成宪,生员李命男,座首金湛来访。○十一日。冒雨早发。到仁川村舍。朝饭韩遂安家。韩滉在其近地。持酒来见。夕投通津地村舍。○十二日。渡甲串。登城楼朝饭。唐舡数十只。浮泊于前矣。楼上有人名吕仁。星州人。避乱到此云。询其居止。乃吾军官李奎文妹出也。午投河阴里宿。因风乱不得渡也。○十三日。朝渡升天还家。副率,佐郎,季弟,灏侄,金裕孙,虎臣来吊。往西山墓所。溧侄来到。闻参判消息。丰德郡守见罢。新守赵应禄差出云。行到尹宁家。长湍府使送人问讯。致食物祭需。回到金浦院宇。逢崔志尹。乃故人崔稀龄子。避乱随父在江华镇江云。○二十二日未时。振威伯氏家奴莫同。来传伯氏以是月十九日未时。不意捐馆云。恸哭恸哭。伯氏七十之年。因亡子过用悲哀。以至此境。尤恸尤恸。参判适自春川。与其子潚来到。副率,佐郎,季弟,主簿洚儿同来会哭。余之别伯氏也。录呈述怀一律曰。三年三哭母妻子。天道胡为降割偏。应是老身多罪孽。故教馀祸更连绵。相看兄弟容颜变。共抚茕嫠涕泗涟。早晚同归泉壤里。只愁吾未着鞭先。呜呼。岂知此为永诀之诗乎。恸恸。夕。闻江华府使安大进罢职。新府使权憘 除授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49L 页
云。○二十五日。与兄弟五人及主簿,洚儿,灏,潚两侄。会哭于草亭。成服。主簿即日向振威。尹翊赞瀣,安判官鹄,柳阳川景春,柳参奉复春,闵奉事宗善来吊。○六月初一日。设奠于几筵而还。○初六月。行大祥祭。李寿得,金卓立,中立,金英达,灏,潚,洚等参祭。吾兄弟五人。幸得不死免表。而伯氏只隔一旬先逝。人事至此。恸甚恸甚。前参奉柳复春来慰。祭后宋廷光李源来。夕。主簿自振威还言。卜葬于先茔西山。八月二十一日发靷。九月初三日永窆事择日云。郡守赵应禄,通津县监南以圣等。来致祭需。泰川县监柳时行。亦送祭需。○初九日。参判还向春川。前月领相李元翼。因三司论列。附会和议。伸救柳成龙。上章乞递。至十八章乃递。右相李恒福上劄言。臣与元翼所见相同。不可在职。请递云云。牛溪成浩原言。和议之说。柳成龙,尹先觉及余,李某。为人指目。他日因此当被重谴云矣。特以 上眷柳相不衰。故未及发也。牛溪不幸下世。柳与尹皆被重论。余以身在草土。独未及评弹。尔。元翼素眛平生。而其为吏判也。余忝参议。同事未久。递值壬辰之变。元翼出按关西。素得人心。卒之外御凶锋。内扈 乘舆。此人之力居多。而持身清简。处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50H 页
事得宜。尽瘁国事。不顾家私。求之古人。不可多得。自东西分党之后。士论不靖。鹅溪之子李庆全者。虱附于金昭仪同生金公亮称名人。不容于清议久矣。夤缘狡狯。必欲得志而后已。交结鬼蜮之辈。汲汲如狂。既遂柳成龙。而李元翼,李恒福相继见斥。古今安有如此而不致覆亡者乎。古人云。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可胜叹哉。○十五日。移安慈氏神主于古洋家。设奠。副率,佐郎,季弟,主簿,灏侄等来参。○二十一日。奴季一。来得参判书。两丧葬山。改卜于振威松庄山。以八月十九。定葬日云。○七月初一日。家庙茶礼时。副率,佐郎来参。前元帅权慄令公病卒云。惊恸。右人自乱初将兵。幸州之捷。功为第一。官至参赞。资加崇政。死后特 命追赠云。○十五日。茶礼。副率,佐郎,季弟来参。闻两司论 启洪汝谆。请削夺官爵。柳成龙 ,尹国馨顷因颁赦。有恩命矣。两司 启请还收。尹则依 允。柳则时未 允。○二十日。亡夫人忌。宋廷光,尹溍及其妻来参。○二十二日。副率,廷䭰,庆长。往振威。尹兴门落第后。自京来访。闻右相李恒福递免。北胡窃发不已。冬初将有举兵问罪之计。日本遣使偕唐人,我国被掳人。持书契出来。大概刘綎之诱令入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50L 页
海也。约与我国通和。而信使至今不来。要与讲和息兵云云。丁酉之难。灵光居前佐郎姜沆被掳。方在日本。因唐人出来。历陈倭国之事上疏云。秀吉死后。其子秀赖称名人承袭。其妻父摄行国政。大治战舰。将有再举之意。都下极为惊动云。庆长妻。本月二十日。解娩得男。未几化去云。可惜。○八月初四日。发向振威。宿于富平郑光前家。初五日。早发。午点于仁川韩滉家。夕投宿于安山金就镜家。初六日。宿于水原贞松里卢寔家。初七日。到丧家。初八日。往墓所。斩草破土。初十日。致奠。十一日。开金井。李瑎,崔亨禄,崔涉,崔麟寿,李稶来见。十二日。还发。宿于果川莫山家。十三日。午点于路梁成久叔家。夕渡龙山宿。十四日。早发。投西山庐幕。参判,季弟来会。是夜大雨。十五日。行祭。晚发。与季弟投长湍尹宁家宿。参判向京城。十六日。还家。到龙山见宋廷琦。闻右相病递。李宪国卜相云。○十八日。乃吾初度。略行茶礼于几筵。副率及习读持酒来访。行酌于家园。尽醉而罢。○二十一日。宋廷光携其妻及子寿康来访。不见已三年。相对潸然。留三日乃还。○二十四日。参判及佐郎。陪祖先神主来到。即行茶礼。○二十八日。洚儿自振威来到。○三十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51H 页
日。行吉祭。改题主。仍行时祭于家庙。李主簿昆,柳参奉复春,尹翊赞瀣,权鹤金训导三兄弟,尹溍,灏侄兄弟来会。设酌而罢。○九月初一日。金习读携酒馔来。会于家园。饯别参判。申朴,李惟中,河纬坤亦参。
庚子六月二十九日。闻 中殿升遐于二十七日。哭临。○七月初四日。与郡守行成服。夕水乘舡。初五日未时。到泊于西江。侨寓于西城外阿耳岘空家。舍弟士薰。亦寓于近处矣。○初六日。诣 阙。以衰服哭临于 阙门外。以白衣乌纱帽黑角带。肃拜于 大殿及东宫。二相沈喜寿,三宰洪进,兵曹参判韩浚谦,吏曹参判卢稷,副提学吴亿龄,都承旨李尚毅,右承旨南瑾,左副黄廷哲,右副闵中男,兵曹佐郎李弘冑。皆送人问讯。假注书边应璧来见。海原府院君。送人问讯于寓所。得见监司书信及纸墨等物。修答以送。庆安察访朴孝悌。亦来寓于并舍。与大薰同登癸酉司马云。前佥正赵詹来访。乃吾洞长也。年今七十三。而髭发不变。强刚如旧。可贵也已。夜雨。李温来见。○初七日。二品以上 大殿问安。以病不参。四宰郑昌衍。送人问讯。渭源郡守李,汉城庶尹闵海来访。户曹参议李庆涵。送人问讯。○初八日。前县监权吉及其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51L 页
弟若,江华府使李寿俊,前正边以中,户曹参议李庆涵来访。○初九日。典设别坐安克仁,李楗来见。成久叔持酒来访。○初十日。金佥知颖男来见。校理出番。刑曹判书送问。○十一日。前县监苏文震,同知许晋来见。金孝舜送米斗烧酒菜物。右相送问。○十二日。江原监司处送信。得见朝报。则香山实录 章敬王后时丧礼相考。则依 恭惠王后例。自 上白团领白靴生麻布带。服制三十日而止。服尽日为始。 阙内出入人员。浅淡服乌纱帽黑带。老病宰相开素云云。○十三日。乙寿告归。修送家书。金浦县令申黯。送西瓜。 中殿丧制。初因礼官所定。自 上当行期服。至是收议大臣。议各不同。自 上特命依 先王朝例行之云。三司论 启请依前定之礼施行。政院亦为 启辞。不允。户曹参判郑赐湖,前佥正禹弼成来访。夜雨。初度呈辞。吏,礼,工曹判书。看山后入京。○十四日。自 上除衰服。百官奉 慰。终日雨。○十五日。晴。左相及礼工曹判书,观象缮工提调。以 山陵更审事发行云。北兵使驰 启。贼胡犯会宁地方。甫乙下佥使具滉战死云云。德薰送赎木纸束。辅德尹晴 前监察金成业来见。崔领府送问。○十六日。晴。再度
四留斋集卷之八 第 352H 页
呈辞。东莱判官蔡谦进钟城判官李梦悦,监察郑应召,前正郎金德谦,同婿李子一,宣传官权悟来见。金浦县令申黯。又送西瓜。○十七日。晴。前郡守金亮,内赡奉事韩瀁,前判官姜应文,掌乐正李莹,训鍊奉事宋荣忠,郑暹来见。佥知柳璜,丰德郡守来见。○十八日。雨。同知权恂,许晋令公,朴大任来访。延安唜秋来传宋书房书信。○十九日。大雨。三度呈辞。李琛来馈食物。前县监李毂送川椒。金孝舜送食物。前监役赵守伦来见。○二十日。出宿于西江村家。李末秋舣船来待。二十一日。乘延安回舟。宿于东面柳浦。二十二日朝。水到泊于古洋前浦。还家日未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