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x 页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27H 页
艮斋先生年谱
 皇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中宗大王三十六年)辛丑十月十四日。(卯时)先生生于荣川南村九龙洞里第。(先生考参判公。娶潘南朴氏副司直承张之女。平度公訔之六世孙。○九龙洞。司直公所居。)
三十四年(明宗大王十年)乙卯。(先生十五岁)读书于清凉山。(先生自幼端粹温雅。不与群儿戏嬉。稍长。乃励志读书。)○六月。哭从伯祖聋岩先生。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十七岁)秋。随参判公于兴海。(时参判公为兴海教授。故先生从之。)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十八岁)秋。栖清凉山。受古文于琴惺惺斋。(琴公名兰秀。字闻远。奉化人。)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十九岁)春。拜琴公于惺惺斋。(因处一月。琴公叹曰。人性无不善。而汨于私欲。下知本体之善。可叹。先生惊问曰。何如。曰。读小学则可知也。后栖月澜。读小学。竦然点检前日之事。汗出沾背云。)○受业于退溪李先生。(因琴公进见退溪先生。先生一见而心许之。诗尚丱角。左右或乎名。退溪先生戒之曰。李某巨人也。前步甚远。尔等敬遇之。毋或慢也。因命名德弘。字曰宏仲呼而至前曰子知子名之义乎曰未也曰德字。从行从真从心。即行直心也。古人命名。必因其人。子其体之。)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二十岁)四月。哭伯氏坤斋公。(伯氏名命弘。字仁仲。同受业退溪之门。而不幸先逝。)○五月。遭王考参议公丧。(参议公故居在川沙。退溪先生诗。幽夐川沙李丈居者是也。其葬也。退溪先生又有诗曰。昔我归耕日。从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27L 页
公始卜邻。梅同朱老吃。樽对蒋卿陈。寿贺如山永。心亲反古淳。幽明忽相隔。吟薤泪沾巾。)
四十年辛酉(先生二十一岁)正月。上退溪先生书。(书中历陈自幼不幸有三。末言小子之年。今过二十。初以侥倖科第为意。今从事于门下。始看小学总论朱先生说。感激兴起。窃意以今岁。便劄住脚跟做去。然立志未坚。气质昏愚。不知工夫先后次序。伏惟照教。以订顽愚。退溪先生答曰。观此自陈之言。所向已正。更须志气坚定。不为浇俗所夺。刻苦用工。久而不辍。何患无成。)○二月。退溪先生手书庐陵士友藏朱文公小简以与之。(其小简略曰。吾子读书。比复如何。只是专一勤苦。无不成就。第一更切检束操守。不可放逸。亲近师友。莫与不胜己者往来。薰染习熟。坏了人也。季章当只在家。凡百必能尽心。苦口切须承禀。不可有违。谚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虽浅。然实切至之论。千万勉之。○此简。盖与其亲戚卑行也。大全集所不载。后生晚辈。能写一通。置之坐侧。朝夕观省。何患不成好人。)○三月晦。侍退溪先生于节友社。有问答。(退溪先生自溪上步出陶山。至节友社访梅。有诗曰。花发岩崖春寂寂。鸟鸣涧树水潺孱。偶从山后携童冠。閒到山前看考槃。与仲氏福弘侍坐。问曰。此诗有沂上之乐。上下同流。无所滞碍之妙也。先生曰。虽略有此意思。推言之太过高耳。)○四月既望。陪退溪先生。泛月濯缨潭。(退溪先生兄子㝯孙安道。并从之。先生以明月清风。分韵赋诗。咏前后赤壁贼。夜分乃还。)○五月。次退溪先生三诗。(退溪先生以家礼小学大学三诗示之。末句云喜汝少年能感发。成人应不损家声。○次诗在集中。)○有咏怀诗。(诗在集中)○承退溪先生书。(略曰。中庸博学之以下至人十己千。即变化气质之法。故曰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懈意生而有作辍之患。他人何预于其间哉。在君自勉强而已。孔子谓颜渊曰。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28H 页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二十二岁)十二月。读书于清凉山。○上退溪先生书。(质中庸疑义。退溪先生逐条辨析。答书略曰。夫常人之学。所以每至于无成者。只缘一觉其难。遂辍而不为。若能不疑不辍。毋以欲速而过于迫切。毋以多悔而至于挠夺。讲究践履。久久渐熟。则自当见意味浃洽。眼目明快。凡读书玩理。皆可以用工矣。安有昼夜之外。别求用工之地乎。朱子尝曰。做到极辛苦不快活处。方是有好消息来。正谓此也。)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三岁)春。上退溪先生书。(略曰。小子窃欲从九容九思上做工夫。如何。退溪先生答曰。九容九思上做工夫。乃是收放心之法。甚善甚善。)○十一月。上退溪先生书(尝与赵月川士敬侍坐。退溪先生曰。君等精察易象。颇得消长之理。求之诸友。未易多得。须十分勉旃。以副余望)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四岁)四月与同门诸人。陪退溪先生游清凉山。(永阳李大成,凤城琴士任,光山金敦叙,凤城琴闻远,真城李君美,丰山柳景文,柳应霖,光山金仁甫,英阳南义仲,永嘉权施伯,光山金慎仲,真城李逢原。皆往焉。退溪先生诗所谓同游尽英英。曾到亦济济云者。即此行也。)○七月。得柳谦庵书。(略曰。前月复闻出山寓屏庵。想必因旧坚坐。吾辈数三。立志坚固如君者几人。更加百千功力。以塞朋友之责。○柳公名云龙。字而得。丰山人。)○十月。上退溪先生书。○十一月答退溪先生书。(略曰。夫子不以小子为孤陋。而躬探性理之原。鬼神之微而悉诲。敢不自尽乎。退溪先生答曰。书来所说。大槩得之。夫子之称。君何易言。以招讥买笑。千万千万勿为也。因以朱笔。抹去夫子二字。)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五岁)二月。栖清凉普贤庵。退溪先生有书。(略曰。读论语两年。不无久于一书之病。然久非所病。或恐久而无得则为病云。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28L 页
○退溪先生尝手书七先生赞及敬斋箴白鹿洞规以与之。揭于所居斋壁。)○五月。自陶山移道谷。(道谷。即先茔下斋庵。)○八月。与同门侍退溪先生。讲启蒙。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六岁)五月。栖月澜庵。(退溪先生有答眼制隆杀之语。又答书曰。今之学者。苟能用力于视听言动之礼。使本心日存乎中。则不患不造乎颜子之地位也。)○秋。游伊洞。(俗名是飞洞。在川沙上。改以顺洞。有诗云。山雷卦为颐。厥象吾可处。节食岂敢忘。尤当慎言语。又咏一绝。呈于退溪先生。后先生有书曰。前寻泉石。适意。径返为未洽耳。诗帖并新得二绝送去。照领如何。其洞名若尽从俗。则不成语。只以伊洞称之何如。其泉石果如所示。绝句所云。亦不免过实之嫌。然少加妆点。则犹可玩也。)○十月。侍坐溪堂。质心经疑义。(退溪先生手书记梦诗以示。因作月澜之行。有问答验梦之事。)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二十七岁)三月。栖龙寿寺。五月。移栖清凉普贤庵。(三月晦自愚川进谒岩轩仍栖龙寿寺琴进斋应埙率二童冠来栖适有疠气琴公归家先生独入清凉普贤庵白公见龙朴公欐郑公士诚三四人先栖外清凉月馀矣五月晦闻退溪先生上洛之报即出山)○游孤山。(有诗)○九月。陪退溪先生。进往龙寿寺。(退溪先生以明庙因山在十八日不安于在家故也)○得柳谦庵书(略曰鼎坐山榻闭门穷经以成无量事业其视病夫不啻霄壤叹羡何极)○十月。游天渊台。(得一绝末句云。登临偶被高僧话。却愧吾心未静专。退溪先生答云。莫向借言羡稊稗。从来此学杻静专云)○栖陇云精舍。退溪先生有书。(略曰。二者难兼之喻。固知贤者有此意思。反以举业劝之极知非宜。然公家诸尊丈皆不愿公如此。假使公专意此学。安有不学诗书底理学也)○十二月。上退溪先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29H 页
生书。质心经疑义。(退溪先生答书中。又有艮止之义甚好。古人以艮名斋者多。○尝问小子每欲閒居独处。而不欲与人相接。无乃偏僻邪。退溪先生答曰。果似偏僻。然于学者不能无补。余初年亦有此病。不无所益。)
二年(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二十八岁)正月。又质心经疑义。○二月。得金潜斋就砺书。(略曰。先生行止。果如所喻。实为难处。吾辈之悯。如何。赵振病重救活事。令人闻之。益生敬慕之心。○先是。与汉阳赵公振起伯。俱栖陇云。赵公得染疾。昼夜治疗。一夕暴绝。同学皆苍黄治袭具。先生曰。吾闻暴死者久乃苏。解衣抱卧。以手按摩。至夜半胸腹微温。及晓乃苏。)○六月。送退溪先生西行。(时退溪先生以判中枢赴召。)○得柳谦庵书。(柳公借去心经质疑。将还。有书曰。仆闻非言之难。行之难。先生门下。挟册往来。非无一人知之者。傍人每以不行笑之。此吾党之自取。如君笃学。盍亦知所勉哉。)○八月。上书于退溪先生。且呈四韵诗。(时退溪先生在京师。次其韵曰。想子寻陶舍。乘秋坐小堂。非杨辨玄白。如孔叹苍黄。暂别颜增变。长思岁欲荒。拟酬来问语。旧学更微茫。○本诗及书见逸)○秋。送金鹤峰赴湖南。(有诗二绝)○聘夫人南氏。(直长麒寿之孙。进士应乾之女。)
三年己巳(先生二十九岁)三月。栖月澜庵。(有感兴十绝)○往岩栖轩。谒退溪先生。(时退溪先生。自京退归。)○五月。栖道谷。退溪先生有书。(略曰。所云鄙吝之积。滉自不免。于君何如。枝叶之没。固为本根之害。亦不得不然。今观来制。比旧殊进。可贺。又曰。知有讲磨道义之乐。可尚可尚。示喻清夜吟。意思大槩得之。心经所论。具悉。洛中儒生李咸亨。参议栻之子也。在彼相见。不意远来。姑留此耳。○李公字平叔。号天山斋。相与质辨心经于退溪先生。详录训语。合为一册。名曰心经质疑。)○冬。上退溪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29L 页
先生书。质家礼及历说。(退溪先生曰。按此九道之说。正合鄙意。当初虽学九衍之法。而实不知其妙。观此乃释所疑云云。)
四年庚午。(先生三十岁)筑迂溪精舍。(溪之上流。山麓平夷为台。乃筑精舍于其上。以为养省栖息之所。有抱病斋居试养心之句。又有观省斋,观书轩,验为寮,活泼台,君子塘诸咏。堂名斋号。皆禀定于退溪先生。)○以退溪先生命。造璿玑玉衡。(至今藏在陶山)○七月。退溪先生有书。(略曰。金彦遇诸人。劝挽往书院。共读心经。讲论之际。多所开发。信乎独学成孤陋。丽泽深资益。恨不得与君同此乐)○八月。易东书院落成。陪退溪先生往赴。○九月。陪退溪先生。游伊洞。(时先生率一二冠童。先游伊洞。且还。苍头报退溪先生来入烟霞中。疾趋而进。先生独坐丹枫下涧石边。笑曰。君已还耶。酒一行。讲义理。明日。赠诗二绝云。野菊时闻扑马香。幽寻泉石傍斜阳。欲呼君去同游赏。人道君先入杳茫。王母城前小有天。丹枫碧涧映寒烟。何当凿出瑶池水。满种莲花更可怜。)○侍坐溪堂。讲启蒙。(时退溪先生冠程子冠。衣深衣。开柴门招先生入曰。欲试古人衣冠。正襟危坐。望若泥塑。与人言语。正如一团春风。)○与李平叔。论七情四端。○十二月初二日。闻退溪先生有疾。往侍溪堂。○初七日。退溪先生命司书籍。(是日。退溪先生疾甚。令庶子寂传言曰。汝其司书籍。即受命而退。与金公富伦。筮得谦卦君子有终之辞。金公掩卷失色。)○八日辛丑。退溪先生易箦。(先生不胜山颓之痛。心丧三年。朔望之奠。未尝不进参。所过野老。以先生往来。知朔望云。)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一岁)三月壬午。会葬退溪先生于礼安搴芝山南。(有挽章祭文)○四月。与蒙斋李安道书。(论退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0H 页
溪先生行状及志文事。答曰。行状草。自金士纯处时未送来。故未作改誊之计。当待其来耳。志文禀定之草。亦未下来。而题志官。昨自凤城。历过于此。欲向安东。留待志片之毕燔于此府。当竣事还朝。念间。门下诸人。齐会易东。以传泻遗稿事。已出回文。想关听于在右。而亦必参会于彼。其往来时。可得一番奉拜耶。)○六月。记善录成。(先生尝劄记退溪先生平日言行。名曰溪山记善录。又有总录。)○冬。哭柳巴山。(巴山名仲淹。字希范。与先生契分甚密。至是卒。)六年壬申(先生三十二岁)二月。得柳谦庵书。(略曰。一失先师。虽有疑晦。无所控正。面墙之痛。死而后已。启蒙。因病故未及承诲。今欲究读。若海茫茫。苟非朋友之助。终身未免望若之叹。细思朋友中不事举业。专尚学问者。无如吾子。而相住似远。亦未易就以听馀论。相望落落。怅恨何及。)○赴金溪斋舍。与柳谦庵讲启蒙书。(金溪斋舍。即谦庵先莹下斋庵。)○四月。与同门会陶山。议建尚德祠。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三岁)与赵月川辨未发已发。(月川疑程子心为已发。朱子本心流行寂然不动之说。故先生逐段辨破。)○十一月朔。赴伊山书院。奉安退溪先生。(归路。与琴柏堂辅,李蒙斋安道,张潜斋谨。同宿巴寺。以叙悲感之怀而还。)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四岁)三月。丁参判公忧。○冬。葬参判公于荣川东东幕洞巳向之原。(因庐墓下。一日。庐所失火。师门往复书札及其他文籍多失焉。)○答权松巢书。(松巢名宇。字定甫。安东人。)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五岁)正月。答权松巢书。(略曰。吾儒之学。不在迫速拘絷。而只在沉潜涵泳从容做将去。吾先生一生用力。实不过此云。)○七月。答南贲趾书。(贲趾以朱子答张南轩书。引复见天地之心论未发。而答吕子约书及中庸或问。皆以坤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0L 页
卦纯阴。不能无阳为言。二说不同。欲主后说。先生答以二说皆有归宿。当两存而相发明。后与松巢书。极论此义。贲趾答曰。近因权上舍定甫氏。获见答问之论。多所省发。伏乞相与讲明。以成厥终云。○贲趾名致利。字义仲。英阳人。)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六岁)五月。服阕。○十一月。答权松巢书。(略曰。近看学蔀通辨。其一二条。有择焉未精之语大槩以人心为精为用以道心为性为体大失。本根之地。他更何言。恐未免反见讥于陆氏。而得罪于朱门也。)○著陈清澜心图说辨。○十二月。答权松巢书。(有问目)○答郑芝轩书。(有葬后朝夕奠礼节目问答。○芝轩名士诚。字子明。清州人。)
五年丁丑(先生三十七岁)正月。答权松巢书。(论博文格致制外养中等义。)○谒陶山书院庙。(有诗云。高山仰止慕墙羹。庙貌洋洋警后生。香瓣今朝阴偶霁。愧无衡岳致韩诚。)○六月。与柳而得昆季。约会金溪斋舍。
六年戊寅(先生三十八岁)正月。答权松巢书。(略曰。朋友之丧亡。近来则甚。将以付遗集于谁也。日月不待人。人事亦不与心谋。吾恐不待七十子丧。而大义已尘矣。不知足下何以为心云。)○六月。答权松巢书。(略曰。前数日。梦拜先师。呼弘而告之曰。君元气虚弱。未能刻意读书。须中夜独起。涵养本原可也云。)○七月。除集庆殿参奉。(先生与郑公逑,南公致利,成公浩,金公长生,具公思闵,权公应时,金公濯身,文公梦辕俱登荐书。注先生下云。见善兴起。励志读书。)○答权松巢书。(略曰。先师文集。自上已令印出。逢原玆以下乡。指册上来。而旬月之间。所不能了磨勘。而此中无可办得此事之人。奈何。)○八月。送柳西厓南还。(时先生在洛下。未及赴任所。与李舍人景涵诸人。同宿于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1H 页
东湖之梦赉亭。各为诗以别。)
七年己卯(先生三十九岁)五月。乞暇省亲。(权松巢尝从容言曰。君家贫多子。若不旁治产业。则子孙将何聊赖。先生叹曰。子之言有理。然人之生也。富贵贫贱。各有定分。岂人力所可为者。只欲听天命而已。)○七月与柳西厓。同舟汉江。(有次西厓韵二绝)
八年庚辰(先生四十岁)四月。游小蓬莱。过乌川谒圃隐先生庙。(有东京杂录)○哭南贲趾。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一岁)五月。移昌陵参奉。○六月。送李希清游柏栗寺。(有诗。时长子莳从而学。)○秋。与权定甫。议立南贲趾墓表。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二岁)秋。迁丰储仓奉事。○与金达远讲周易。(金公名垓。号洛郊。后凋之子。)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三岁)春。除显陵参奉。谢恩○闰二月。游新川。(金希玉玏,金公济盖国,张山甫汝𡸜与同。)○秋。送许美叔(篈)之甲山谪所。(有诗三绝)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四岁)○哭李蒙斋。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五岁)春。得柳西厓书。(退溪先生诗帖 手简在家。西厓跋其后。略曰。余友李宏仲。久游先生之门。得片言只字。悉收拾而宝藏之。间以示余。余奉玩感叹。如与宏仲再承謦欬于陇云之间。)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六岁)正月。得许荷谷书。(略曰。陶山宝帖拜赐。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1L 页
甚宠奠之。饷葑多矣。又寄诗云。陶山悬日月。伊洞秘烟霞。钻坚昔升堂。著静今成家。谁谓十袭宝。来寻百里赊。○伊洞。即先生旧号。)○与赵月川游道峰书院。有诗五绝。
十五年丁亥(先生四十七岁)秋。哭权松岩。(松岩名好文。字章仲。)○与赵月川书。
十六年戊子(先生四十八岁)夏。著夫妇有别图。
十七年己丑(先生四十九岁)春。升通善郎。(先是郑汝立之为修撰也。先生适与相遇于洪公宗禄家。其言辞骄亢。傍若无人。语及形而上形而下。所论颇傅会杜撰。自以为是。先生厉声曰。吾尝闻诸先师矣。修撰之言。无乃不当邪。因历叙所闻。郑色变语未究。而忽称道山水之胜。若不闻先生之语者然。先生即还。贻书西厓相公曰。此人内险外亢。饰非匿过。务欲上人。真奸人也。后汝立果以逆伏诛。时人服其先见。)○冬。拜宗庙直长。
十八年庚寅(先生五十岁春。)以事罢还家。(时有旧守仆利山者。窃取宗庙金银宝器。因放火庙中。欲灭其迹。火未起。有一守庙军来告。先生方在直所。急令军人上变告。又率他军人急救火。火灭。命拿前后署僚及守仆。先生亦系狱月馀。罪人伏诛。先生依原例。定配平恩驿。柳西厓赠诗云。得谴非由己。休官似返真。○是行也。柳判书成龙,金执义玏,金正言诚一,禹舍人性传,权师傅宇,郑典籍士信,李监察㝯,李参奉咏道琴,司评兰秀,金佥正就砺,禹副正世臣,李广尹三熹。皆以米布赠行。已而蒙放还家。教授生徒。○是岁。申公之悌出宰于礼安显。申公素与先生相善。治礼六期。而先生一不干以事。申公语人曰。若知李某乎。吾为县六载。无一毫求请事。此岂非君子人也云。)○哭权松巢。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一岁。○有一士人。与其兄争一舍。先生怪而诘之。兄曰。我所当居。弟不我与故争。弟曰。父命遗我。兄欲专之故争。先生曰。子不闻伯夷叔齐乎。伯夷以父命为重。叔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2H 页
齐以天伦为重。相让其国。弃而去之。夫国尚且相让。而况幺么一家居乎。兄虽不得为伯夷。弟不可不为叔齐。子其念哉。自是其人。不敢复争。○又有一士人。与邻人争畔。已而私谓其家人曰。吾所争。李某所耻。又谓其邻人曰。勿使李某知之也。遂让其畔云。○先生平生。耻言人之过失。闻人之善。则必扬而不匿。惧人之或不闻。子弟或语及朝廷是非。官员长短。人之贤否。则必厉声峻责禁止之。)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二岁)二月。拜奉直郎司饔署直长。谢恩。○四月。移拜翊卫司右副率。(是月十五日。倭陷东莱。边报日急。因大臣䢖请立光海君为世子。以系民望。二十八日。先生有是除。翌日谢恩。又翌日。三宫西行。时百官皆纳战马于申砬阵。先生徒步诣阙。大驾已出。追至沙岘。足茧不能进。且到处截守。人不得通。先生登山窜伏。饥食松叶。渴舐泥土。昼伏夜出。仅至平丘地。时大夫人在礼安。年八十六。存没莫知。乃寸寸下乡。至则无恙。欲即复路。而倭贼塞路。未得发行。)○十月。由关东路。十一月追到龙冈山城。谒王世子。(十月。道路稍通。率二子莳,𧃟。由关东路。十一月到龙冈。时世子承命抚军。来住龙冈。上书待罪。兼陈御倭之策。○时先生所居里有一牛。不知自何来。里人相与屠食。来遗其肉。时先生随行在所。夫人独在家。固辞不受曰。家翁平生。未尝食不义之食。岂敢以家翁之不在。而忍受不义之物乎。因戒诸子勿令近口。)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三岁)正月。诣行在所。上疏陈御倭之策。(疏见本集)○三月。除永春县监。四月赴任。(时母夫人无恙。朝家许以养亲。有是除。○时国乱年凶。饿殍相望。先生每饭。杂以草食曰。民皆草食。我何忍独食美食乎。具松皮饭,松叶酒,豆粥,橡实等食。巡行境内。民之饥不能食者。辄馈之。道遇流民。必停骖赈之。然后行。对食见菜色者。则辄推食与之。民之以公事入官。而饥不能还者。皆馈以松酒。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2L 页
他境之民。闻而流入县境者。皆收恤之。人之赖先生生活者甚多。○旧倅李公廷弼以病死。丧在公廨。而兵火之馀。未克归榇。先生到县之日。力备丧具。亲自监护以送之。)○十月。车驾还都。○上柳相国西厓书。(论邑弊)
二十二年甲午(先生五十四岁)正月。别加朝散大夫。○升朝奉大夫。(县民有三人坐强盗系狱。不服。丹阳守谓当杀。先生叹曰。是民之为盗。岂其性哉。饥寒使之然也。苟无饥寒。则是亦良民耳。乃谕以义理而舍之。因赈抚之。三人者悔过力农。卒为良民。有流人将锦褥三段求货。家人爱其奇珍。欲易以粟布。先生即令家人还其褥。与之斗粟。谢遣之。)○冬。与闵师傅应祺。论易卦爻义。(时闵师傅来自日下。言自上垂问易卦爻初上之义。先生解其义云云。见本集。○金副学玏有书曰。易爻之曰初曰上。虽知所重异于他爻。而当其下问之时。皆不能极其辨析。为可恨耳。伏见退陶先生文集中有进讲乾卦上九之说。其陈戒亢极之意甚恳。今此示谕。盖本诸此也。若得达于天聪。则为益必大云。)○与赵师傅振论知行(说见本集)○十二月。丁母夫人朴氏忧。
二十三年乙未(先生五十五岁)春。葬母夫人于东幕洞巽向之原。(与仲兄福弘庐墓下。每朝上墓。哭尽哀。日晚下。时仲兄年五十九。先生年五十五。朝夕歠粥。柴毁骨立。出入相扶持。昼夜同枕苫。因感伤成疾。)
二十四年丙申(先生五十六岁)二月十九日甲辰。终于庐所。(尝以退溪先生草书屏风置左右。是月十八日。病革泄痢。谓诸子曰。昔先生之病革泄痢。命移盆梅。今我之尊此屏。不啻先生之爱盆梅。命撤之。翌日卒。)○五月。葬礼安县北愚溪坤向之原。(挽词祭文甚多。而皆散失。只有若干首。○先生平日所著有溪山记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3H 页
善录周易四书,心经,家礼,古文质疑及问目,诗文等书。藏于家。肃庙己未。因朝臣建白。誊藏四书质疑,溪山记善录两册于玉堂。后乙丑。参判李秞以特进官。又为建白。誊藏周易质疑于玉堂。心经质疑。不知何时留在玉堂。而修撰李塾。进讲心经。时本馆所藏质疑。又为进讲。而自上命刊进。)
四十三年乙卯。录卫圣功臣一等。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
 显宗乙巳十月日。荣川士林。奉安位版于迂溪精舍。(迂溪书堂。旧在荣川东迂川太祖峰南麓下。即先生之所筑也。后长子善迂堂公莳。移建于村之西北隅双溪上。后为水所圮。只有数间老屋。癸卯夏。前掌令宋公光井。与上舍琴公尔雅。发论立庙于书堂之后。奉安位版。)庙号曰道存祠(庙号及常享祝文。皆鹤沙金公应祖所制。)
 肃宗辛未。升号迂溪书院。
辛酉秋。立墓碣。(司谏李堂揆撰)
辛卯。移建书院于旧基西釜谷。午向。
万历戊寅 宣庙朝九贤荐目。
郑逑天资超迈。学行著闻。
南致利刻苦志学。安贫自守。
成浩处心恬静。笃志好学。
李德弘见善兴起。励志读书。
金长生天质醇实。笃志向学。
具思闵操履端雅。慕善有诚。
权应时忼慨有志。行己不苟。
金润身秉心良善。博涉诸学。
文梦辕持身端谨。友爱兄弟。
挽词[赵穆]
常恨东西远。那知隔九泉。斯文今已矣。回首涕涟涟。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3L 页
挽词[柳成龙]
师门忆昔与同游。瞥眼光阴卅五秋。希瑟屡闻函丈喟。论心频许溯源求。孤灯会晤年前事。长札勤规乱后忧。衰病世间还几日。重泉应得尽绸缪。
祭文[赵穆]
嗟嗟宏仲而至是邪。老者尚存而少者先逝。吾与子交凡几年邪。生同邑志同道学同师。而病未得相视。没未得往哭。葬未得相送。以余之悲惨。岂止寻常知旧之情而已邪。呜呼哀哉。呜呼痛哉。
祭文[金富伦]
呜呼。吾君其已至此邪。君之生世兮何睌矣。君之辞世兮何遽尔。昔年师门之多士。君其一。今岁门
艮斋先生文集年谱 第 134H 页
友之云亡。君为二。(二月内。日休兄先逝。君又继逝故云。)嗟君之生死。孰非天意。官不自求。天爵所致。寿不为夭。天命有数。治生之迂拙兮。向学之勤苦。居家之孝悌兮。爱民之慈详。天乎不吊。使斯人捐生于草土之中。余何不为之恸伤也哉。君丧未殡。余乃入哭。今当即远。聊送薄物。缄辞向风。涕泪沾襟。灵如不昧。庶几来歆。呜呼哀哉。
迂溪书院道存祠奉安文[金应祖]
质淑而醇。姿秀而端。早得依归。立雪陶山。一生亲炙。企仁与义。观感者深。审视详记。行义既著。令誉四播。不卑小官。乃有民社。弦歌才试。天降大割。善居而毁。孝服未阕。高风一远。岁月推迁。故里凄凉。芳躅宛然。咨询远迩。爰立精祠。溪山动色。云物增辉。玆涓吉日。虔荐明禋。卑辞瓣香。庶几精神。
常享祝文[同制]
信道之笃。制行之端。水长山高。馀芳不刋。艮斋先生年谱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