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简易文集卷之四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x 页
简易文集卷之四
 四行文录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1H 页
上礼部郎中书 丁丑
朝鲜国差来陪臣户曹参判尹斗寿等斋沐再拜郎中大人执事。窃以父子。天性之亲。不可易也。而或易之。大戾也。人苟以是而加之。辱莫大焉。君臣。人理之纪。不可绝也。而或绝之。大恶也。已苟无是而蒙之。冤莫大焉。是皆不容负而立于天地之间。而在其子孙。亦亡之为愈也。然幸有所可吁以雪。而不一日急焉。是甘其辱而忘其冤也。既或急于雪矣。而莫为之急焉。则仁人君子之所不忍也。 国祖康献王。实全州之李。考为(桓祖讳。)而冒以他李仁任之系。其得有国。缘丽季之乱。国人所推。而归以四王连弑之名。为辱与冤。孰极于是乎。然当时被谗构有由也。氏族源派。自别可辨也。所谓四君者。曰恭悯王。弑之者与闻乎故者。具有其人也。曰祦曰昌父子。以伪姓为定昌君瑶所诛也。瑶为 国祖奉养便邸。尽年以终。则一国人神所共知也。是以。在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1L 页
先 国王。条具首尾。陈达 天朝。辄纡 垂鉴。如 恭定王奏为 祖训受诬。而 成祖皇帝圣旨若曰。想是比先传说差了。准他改正。 恭僖王 恭宪王奏为会典承误。而 武宗皇帝圣谕若曰。诚孝可念。特允所请。 世宗皇帝圣谕若曰。他日续纂。宜详录尔词。若曰。耻蒙诟訾。而急于昭雪。情见于词。朕特允尔所奏。暨今 寡君自受付托以来。追惟先祖被构事情。 列圣盖已洞烛。前后 旨谕昭然。德至渥也。然会典一书。仍旧颁行。而未经续纂详录。则虽有 二圣丁宁之谕。亦安保其不同 成祖改正之旨。不果施行于纂典之时也。 先祖 先父。其犹未卒释憾于冥冥乎。嗣有民社。不足以为荣。享用粢盛。不足以为孝。闷焉若穷人无所归。怀不能自默。所以有奏于 皇上元年也。 圣谕若曰。朕念尔系守礼之邦。且事关君臣大义。特允所请。即命礼官抄付史馆。备书于 肃祖实录。俟修新会典。并为详载。以慰尔吁雪先世恳情。及三年复奏焉。则大部题称。实录必须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2H 页
完进。然后及于会典。馀如元年 圣谕事理。而 圣旨是之。于是。 寡君重惟实录之备书。 恩则无前。会典之详载。 命则必行。爰与臣庶北望拜稽。而中秘遂藏之录。非所快睹。早晚应修之典。未有的期。悒郁悬跂。盖益切矣。年前陪臣从京师回者。道其所闻。实录当完于开岁。则会典之事。次第举矣。 寡君私心不胜惊喜。乃于鄙人等。来宿斋戒。为咨以抵大部。而且泣且语。语鄙人等曰。 皇朝修新会典。我家二百年一大幸会也。其详载辩诬之由。虽蒙前后 旨谕。在我臣子。安可恃夫秉笔之地必不阙略。而坐以待之乎。若属为致咨外之恳。必得纂入文字明备以来。若待刊行。则亦无及于事也。鄙人等闻 命感激。自以 君父冤辱。有待以快雪。苟一分未尽。必无归报也。洎至于馆而闻之传言。盖六部方抄会典续条。送于内局。则果哉其时矣。欣极而惧。不知所图。伏惟执事以道术文章。为时名彦。而选佐于秩上下和神人之地。正名洗诟。尤在所先。向所谓仁人君子所不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2L 页
忍者。执事其忍而不为之急乎。请以卑悃所急者及之。大部于元年。题请欲出内府续修会典新书 朝鲜国一册。将 国王并陪臣等奏呈。略节纂呈 御览。附录本条之末。而时则未举会典之事。势有所不克。下国亦不敢恨矣。目今会典将修。续条已抄。而各有类卷。容先后下手耳。如蒙特矜远人之情。禀堂以达 圣慈。行文翰苑。先纂本国一册。就呈御览钦定。仍依嘉靖四十二年 恩例。备写本文。并赐 敕谕 寡君。俾知日后颁行。不容增损。则 天朝列圣恩许。讫于此矣。下国累世奏恳。亦讫于此。而无复羞辱痛冤于幽明矣。伏惟执事轸焉。为之急之。如解倒悬然。而尽不忍之仁于不报之所。不胜幸望之至。惶恐再拜。
上礼部尚书书 辛巳
朝鲜国差来陪臣刑曹判书金继辉等熏沐再拜。谨上书于大宗伯相公閤下。玆者 寡君之遣鄙人等来也。非修乎事之常。而事有得已不得已之疑焉。故以国人谋矣。其小人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3H 页
者曰。 国祖蒙被诟诬。盖 累叶吁雪。承 列圣之垂允。不一不再而足。独所稽者。新会典之纂完颁示。有其期耳。期至则行李往来相属。不必于专也。专而期或未至。则迟以年时。不得留而俟也。事宜得已。其君子者曰。冒以他人之系。为诟何如也。陷于弑四君之恶。为诬何如也。诟诬攸集。典训是载。而流布于天下之耳目。为冤何如也。惟冤屡号。有降玆监。汔至 今日。无遗情矣。然典之未新。积二百年。以有待典之适新。将朝暮如不及获。亦既窃闻其垂完矣。不亟专使以请明示。而诿曰往来相属。是尚可忍乎。况事有关于父子君臣之故者。其在中国。初非礼政所不施及。则闻之不容于恝。为之辩之。不容但已。肆 天朝之动念于我久矣。藉令专使以俟完典。果有年时之留。必不拘于故常而莫许也。事奚啻不得已。 寡君于是却小人者。而君子之听曰。此固寡人之志也。盖乏使以命鄙人等。而宴赐特厚。至于解衣推食。遣之日复亲执爵以饮。西向拜奏而授之。且泣且语曰。我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3L 页
祖我 考。实皆奉有 先朝恩敕。惟觊新典之快睹。无复馀憾。而溘焉泉壤。目其不瞑。寡人之得 圣旨又丁宁矣。而独可保其究乎。又曰。汝等必得事完而还。鄙人等亦泣而辞曰。不得事完。毋还也。小邦虽极区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义。惟不欺负以为恒物。今 寡君既以事完。属鄙人等。鄙人等亦以许 寡君。岂容有二哉。顾以新典之完。乃我事完之日。惟早晚爽于始。闻之为虑。亦不敢以私情迫切。而有所欲速于其间。惟不得留俟之为惧耳。 寡君之衣在身。丝缕之命。足与同毙。 寡君之食在腹。没齿足以为饱。虽十易寒暑。无难留也。惟难留者。在 大朝接远人之故常而不可宽焉。即鄙人等有死而已。虽欲勿死。如毋还何。鄙人等既以 寡君之咨。抵执事者。而奏下当亦到部。伏惟閤下高明仁恕。宜无不察其详。鄙人等庸敢以赘。独恐执事者于鄙人等所以不得不专来。不得不留俟者。察之或泛。而容易于禀覆之际。以致万分有一缺误也。用是不免披诉。惟其专专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4H 页
于所事。言涉猥屑而不能自己。伏望閤下兼容而曲遂之。毋使小邦小人者言雠。君子者言不雠。而鄙人等有以还报于 寡君。则千万之幸也。谨冒昧以达。
上尚书第三书(再则高而顺制)
日考。鄙人等窃不自揆海隅小邦之贱价。不足以再干严威。惟其私情之迫切。辄复具书。随译而跪进焉。伏蒙閤下不宁不峻却之。而赐之省观。假之以辞气。与之应酬者益不倦。大君子之度量光辉。一何盛也。至曰新典载词。已为尔国明备也。又曰。今来奏情。当于禀覆委曲也。前后所为。释万一之疑。垂千金之诺。不啻郑重者。岂远人所宜得于下执事哉。不胜感铭之至。惟合退伏以俟。而区区之怀。终有所闷抑。不可遂已者。以久留之事不得命耳。 寡君虽僻处东海。非不知 大朝之接远人。自有故常。不听其久溷馆人也。独以为 国祖所被诬者。舛父子之大伦。犯君臣之大义。实三纲之极变。人理所不容者。而今遣专使。以候完典也。盖将二百载之积痛。而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4L 页
昭湔有所。不出一二三年以淹。而 明降可期。此顾何等事。容以故常自阻。而故常非所以施于此等者。况我 圣朝天覆。宁有不尽其仁乎。用是属之鄙人等也。一则曰事须典完以完。二则曰事须典完以完。鄙人等虽极颛蒙。亦粗闻事君父之道矣。如其使事未完。固蔑以复也。 寡君之 祖恭僖王。 寡君之 考恭宪王。实皆奉有 恩许于 武宗皇帝 世宗皇帝。而未睹新典之文。以遗终古之憾。 寡君为是痛深。而愈急于慰雪也。每有奏吁之使。一遣一复。必以告 庙。今使事不可完矣。则非独鄙人等无敢报于 寡君。而 寡君亦将何辞于 祖考乎。贺冬至陪臣等受命于 寡君。后鄙人等旬有馀日矣。来为鄙人等言。 寡君自鄙人等去国以后。居避其常所。食减其常品。惟昕夕以祝 恩典之至。且寄丁宁以勉鄙人等。鄙人等初既不获所请于执事。适退而闻此。则相向以泣。忍死至今耳。凡 寡君所以不得自懈者。欲孝于 先王也。鄙人等所以不得苟还者。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5H 页
欲忠于 寡君也。一人子之孝。一人臣之忠。皆在 圣朝之所劝。而閤下以厚伦崇化为务。尤岂不惓惓于斯乎。孔子之作春秋也。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若夫小邦。夷而慕夏。庶几乎变者也。今其臣得以忠于其 君。其君得以孝于其 先。则果不愧夫进于中国。而不得则夷而已矣。閤下于是其不欲进之乎。况小邦所讼而定者。乃关父子君臣之大伦大义。即一日有所未了。一日不免乎夷而又甚焉。鄙人等所以重有望于仁人之动念者也。鄙人等闻小邦之在前代。蒙令子弟入学。或应科从仕。邦人犹谈以为荣焉。今我 圣朝倘许一辈贱价因事之恳迫。而得留年时于邸舍。俾其事完。有以归报 君父。恐不至为大政之累也。伏惟閤下图之。昨陪公宴。因欲跪进危悃。而 皇恩樽俎之下。有所不敢。然似中山之闻乐。顾以增向隅之悲也。玆复临纸。词情俱蹙。不克究宣。所仰以不自绝望者。閤下之仁而已。伏惟终始矜恕焉。
上郎中书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5L 页
顿首再拜郎中大人执事。鄙人等自以 寡君委属使事。惟在乞留馆下。以新会典纂完颁示为期。盖欲专承 圣恩之底讫也。而其事关于父子君臣之大伦大义。而大冤枉大伸雪者。不虞大部以接远人淹速之故常而见阻也。是用没死犯威。披陈于堂。既一既再。而犹不知止。执事实与照管。故不敢别为赘词。亦非敢望私于执事也。区区所仰者。惟仁人之用心。容或垂矜于其事之迫切。而为之周旋。曲遂其愿。使不负其 君委属之勤而已。鄙人等在此窃闻。暹罗国人有冠带备象胥。而留 辇毂下累年者。今小邦一辈之使。使事未完。而独不得少留。则戴盆之下。岂得无憾于寒暑乎。执事之职。以宾礼亲邦国。必当留意于是。幸引以为禀焉。至于宴赏之荣。廪饩之继。皆非将事不克者所宜安然受之。而欲乞奏免。则前因舌人。得聆风旨。以为猥屑而不敢云云。然望执事默计鄙人等方寸如何而已也。不胜危恳之至。冒昧以达。
 丁丑辛巳两行。皆为 国系辩诬也。黄长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6H 页
溪赠别诗云。万里之行一可已。五年于此再何堪。官仍质正亦推重。事是疑诬须熟谙。落笔文章妙天下。当关虎豹许朝参。归来宝典明如日。看取声名北斗南。
上顾总督书 甲午上(癸巳受命。本年将事竣回。)
朝鲜国差来陪臣刑曹判书金睟,吏曹参判崔岦成均馆司艺柳拱辰顿首再拜。谨上书于总督老爷牙下。伏以日本之于小邦。非有交恶也。非有修怨也。而今其加兵。殆经营以数纪。空诸岛以来。是其志又非寇抄而已。必将芟夷我人。吞并我地。率蛟鳄之种而缘陆以处。况以小邦狃于 太平之波。及二百年无事。所备不过窃发之警。而猝然不支。一败丧国。盖贼之势十八九成矣。幸荷 皇灵远畅。大军若从天而降。薄之平壤城。不日而克之。则贼始震骇。自据在 王京城者。已有遁志焉。于是和之说媒矣。而实非伊所甘心也。特以缓师耳。姑退以稔毒耳。故其引而南下。行劫不已。比至海上。止屯不去。右顾一呼而晋州屠矣。却行一步而庆州危矣。其间首尾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6L 页
十馀城。氛恶如初。舟舰交于海中。或如往旋反。或以新替。故治城栅房屋益盛。运致资粮器械益以多。是不待智者。而明其志犹有未逞也。向独以放还二 王子。为信其和者。而大军适撤。则媒者实误之。惟我 圣天子俯矜外服无罪而亡国。动天下之师旅。费天下之财粟。而不以为难。岂薄以示威而为听和之具。其勤至此乎哉。况所谓和者。始于伊自乞哀。而既瞯大军不能久处。则继之以必不可听之说。播在人耳。而难以具道。窃未知媒和者悉以此告于莅戎大臣。而闻于 朝廷乎否也。若留守之兵。小邦初以五千为请。而经略宋爷为加至一万六千。则以拟贼去之后。即此足藉馀威。而审非所以代大军当未去之贼者也。其在小邦。则八道荡无烟火。而仅存者十一于千百。二年几废农桑。而今亦未有东作之计。人民亡于锋焰则已。加之饿殍日积。相食且尽。即更与贼持以时月。终无以具兵具粮。为自救者。古称复国报雠之快。孰如越王勾践。而生聚教训。动在十年之后。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7H 页
今虽欲奋焉有为。诚见其不遑也。以小邦之如此。而大援已左矣。见留则寡矣。贼不复以天兵为惮。如安康(庆州属县)之下手。可见也。小邦至此。自分必亡而已。独以数千里山河。举将为伊卵育之乡。而小邦之故。损 华夏之威。贻疆埸之患。此 寡君所以日夜椎胸泣血。死且不能瞑目者也。某等之来。闻诸道路之言。兵部行令留兵数内。撤还万有一千。是向也忧其寡者。而今复省去。不啻三分之二。岂朝廷未悉贼势之未艾耶。某等不旋踵而其无小邦矣。相与眷言吞声。既而又闻总督军门牌止拨还留兵。则天犹未欲小邦奄遂灭亡乎。何其改号易令之速也。某等相与慰喜。就因而得其详焉。伏惟老爷以文武之才。老成之望。方专制阃东而膺新 命。以救下邦。义色仁声。有以信服于千万里之外之人心。其于夷情之无厌。和事之非计。丧败之国。不能自振。无不错诸意虑。而兵当用几万。粮亦用几万。盖瞭然于胸次。今承先声。汲汲于辽阳。而仰必咨度施为。又别于遥算之日也。幸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7L 页
甚幸甚。独某等区区不得毋急于下执事者。贼之畏忌南兵。一足以当十。侧闻南兵戍在蓟州者有若千万。敢乞亟先拨。添刘副总军。使之为用。仍令刘得自相机行事。则以其志在剿贼。而所患兵单得此。岂或无立见之效乎。否则不唯刘久留莫效。窃亦为军声危之也。小邦今日乏粮。盖甚于兵火之初。毋论旧兵新兵。苟有赴援。无以接济。上年蒙 赐山东之米。尚亦有运未到者。大抵远而后时。则无及于事。敢乞亟先量发辽东诸卫金州等处峙粮若干万。以近就近。迨冰始泮。装船。交卸于小邦沿海之地。则兵至免无见粮矣。继此大调兵粮。举出万全。则某等固已为老爷曰。当用几万。瞭然于胸次矣。不敢缕缕焉。且非敢谓老爷以某等之言为之轻重。而正此覃思拯济之始。或者乐闻于一得焉。某等不胜倾翘恳迫之至。冒死再拜。
密帖
惶恐敢禀。贼倭小西飞。并其徒丑若干。得由小邦。以抵广宁。窃未知此出何等权宜。而许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8H 页
多山川险夷。道路纡直。人物繁寡。防守坚瑕。恣伊穿踏而探觑。自小邦言。凶锋之既被则已。平壤而西复然也。自 中国言。外藩之既毁则已。全辽一带复然也。使和不果成。必将有以处此辈矣。使和之成。将出还此辈。而可保其后无他乎。矧今和事未决。而已有比比出还者矣。譬之。玩蛇蝎于衽席之上。引狗鼠于鼎俎之间。使之见其所甘心。知其所缘而入。既乃活而纵之。得不为后患者乎。伏惟老爷审微虑远。已有默裁。然在下情区区过忧。敢乞毋容放过。以贻尤悔。千万幸甚。不揆遐贱。言及几密于严威之下。惶恐死罪。
上韩巡抚书
朝鲜国差来陪臣刑曹判书金睟,吏曹参判崔岦,成均馆司艺柳拱辰顿首再拜。谨上书于巡抚老爷台下。某等伏以老爷上年衔 命而东也。于凶贼之狂逞。下邦之荡残。无不咨访而尽得其状。而愤然义乎色。恻然仁乎言。盖邦人激感。咸谓老爷若主张救兵。必不遗馀力焉。今承老爷膺抚辽之寄。而申之以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8L 页
御倭。将与经略老爷商议施措。夫以御倭为名。岂遽虞其为 上国疆埸患哉。是必终救小邦。使蛟鳄之丑族。不得缘陆而卵育也。而老爷与于斯事。小邦庶其忘亡矣。天幸天幸。某等于老爷。向已咨访而得其状者。毋庸以赘陈。独老爷今日未必了然者。贼既退屏。以缓 天兵。而终复不为回巢之计。舟舰交于洋中。垒屯列于边徼。或如往旋反。或以新替故。或旁出劫掠。或声言再动。益设城栅房屋。益致资粮器械。是其志不以前日锋焰之惨。为足而止也。顾我小邦孑遗生灵。力疲于奔命。心死于持久。农桑之废。将及三年。沟壑之捐。殆无遗类。 寡君非敢忘于卧薪尝胆之义。而实未暇于生聚教训之功也。独所仰恃以保朝夕者。尚有 天兵分留。而一万六千。初非所以拟当未去之贼。盖方忧其单寡。亦已被贼下手。今复见撤。不啻三分之二。即小邦亡无日矣。而 寡君重恐小邦之故。损 天兵之声威。以此痛心。死且不得瞑目者也。若和之一说。本不足信于丑逆狡诈之倭奴。而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9H 页
始于乞哀。终于肆侮。至发万万难从不可使闻于天下之言。今且幸成于此。而不卒诛暴止乱之举。则恐非所以遵奉始者 圣天子勤天下兵。费天下财。有所不惜之盛意也。某等区区闷迫。昨将益兵赡粮等事。请于经略老爷。而又必以此诉于老爷者。欲望老爷别将事情。转闻于 朝。而商议施措。则协于一也。就又伏审调粮一事。老爷实主之。大抵小邦乏粮。倍甚于兵火之初。虽自收拾于死亡疮痍之馀。以粗具战守之兵。而无以食之。虽得 上国新旧赴援之兵。而无以馈之。此坐而待亡之势也。敢乞亟发辽东诸卫金州等处峙粮若干万。毋论曾否蒙 赐之数。但要以近就近。迨冰始泮而装船。交卸于小邦沿海之地。俾得以土船递运。及时接济。一面施行。一面奏知。以副 圣天子之重寄。以尽仁义于不报之地。不胜幸甚。某等冒死再拜。
呈礼部文
朝鲜国差来 谢 恩陪臣刑曹判书金睟,吏曹参判崔岦,成均馆司艺柳拱辰。谨呈为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19L 页
免宴事。窃照。小邦虽蒙被 皇灵。获还疆宇。而贼屯据犹在。必将复吞。民死亡仅存。方且相食。 宗庙之烝尝乏供。 寡君之饔膳未复。官工粗具而无以禄。士马苟调而艰于粮。某等来时。见国朝暮不保。既来之后。不闻厥今如何。就念 天朝飨劳远人故常则有。而某等何心闻乐以为乐。醉饱以为荣耶。伏惟大部典司邦礼。曲尽人情。必不强其所不愿。而侈以所不安。听免 恩宴。便于事宜。敢乞转 闻施行。不胜专恳。为此合行具呈。
上礼兵部书
朝鲜国差来陪臣刑曹判书金睟吏曹参判崔岦,成均馆司艺柳拱辰顿首再拜。谨上书于大宗伯(兵部则大司马)閤下。伏以小邦涵囿 圣朝东渐之泽。盖二百年。其于礼让之风。耳目所被。则粗能慕而进焉。若干戈格斗之事。不甚讲也。独以与日本隔海而对壤。如山居而戒豺虎。野处而病虺蛇。非不为之备也。而足以防窃发则已。不虞其空窟穴而来也。今玆之事则惨矣。猝然不支。而八路披。三都举。锋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0H 页
刃之下。灰烬之中。国其馀几。 寡君于时所以母死 庙社。而奉其 主播越西土。以依华界者。恃有 天地父母必不忍于无罪之国灭。而 怒于暴乱之灭人国也。果蒙 皇上陛下隐焉震焉于一介陪臣之告急。而 为之动天下之大兵。莅以文武之大臣。至 虑丧败之极。无以供费。则发帑藏继飞挽以济之。是于 天地之仁。 父母之爱。无一毫不尽。而(于兵部则添入内之大部禀覆得宜外之十字)二大臣所为奉伸 威灵者。亦无不殚焉。如平壤城之破贼。自有战伐以来。未有斯快。而开城,汉城之雄据俄失。诸路之垒屯。次第而弃。无非馀威之所慑。何其盛也。不幸有和说者。适行于其间。以为汉城而后多其力也。殊不知贼非有畏。万无退理。故 天兵稍缓。则其锋又逞。如于晋州是也。自是大营复声南下之势。而诸将领在行者。稍稍进逼。则两 王子得还矣。为和者持此以为成功。而大营之撤。未必不为所误。设贼已去。将或候此而再来。而况仍在海徼首尾十馀城。或输材与石。以盛治舟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0L 页
舰城栅房屋。或若下洋而更来泊。益致糗粮器械。不啻有留心。而绝无去意。彼其入人之国。再穷寒暑。而有留无去。则其凶恣可想也。就使侦知大军既撤。后无以继。则彼固坐守十城者耶。如留兵万数千。决不足以御其捣虚席捲。而势轻不复见惮。于安康县之挫衄可见也。今又减去过三之二。则又岂不孑然。而声威所系。为足寒心耶。阃算庙谟。非忽此贼。而救小邦非衰也。然至于此者。皆一种和说误之也。盖和始于贼自乞哀。则诚有畏也。然犹视师之缓逼而变易倏乍。今也大军既无以继。留兵又减矣。彼固何畏而汲汲于和耶。以小邦之闻。则贼所要求。其言悖嫚。不一而足。至有所不忍道。而申诸庙阃者。不过说封说贡。将信然而所许止此。果足以厌贼心耶。侧闻贼酋秀吉表文将至矣。彼其为表所幸望者。亦果止此耶。抑将得封而后要贡。得贡而后复有要焉。夷狄常态则然。而彼兵方张。我兵先戢。是形势在彼而不在我。得毋所谓悖嫚者随之耶。又闻表至。当有倭将同先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1H 页
来小西飞。捧以朝 阙。夫小西飞之来穿小邦。以抵广宁。觇觑险夷虚实。已可痛骇。今表之达。毋乃计亦出此。而欲其益狎。就令其词止以封贡为愿。而毕竟筌蹄之归耶。彼一种说者。又不特此也。以贼所在庆尚道之府郡县镇堡凡十有数城。盖历历也。而独西生浦之举焉。西生乃十有数之一。而其尤小者耳。如舟舰城栅房屋之盛治。糗粮器械之益致。不待智者而明其非所以待封贡之许为还计也。彼举西生而已者。复肯悉此状以 闻。贼之于晋也。围守八日而陷。杀死将七人。民六万有馀。寔在讲和之后。背孰甚焉。而乃曰。伊前围晋。多被射杀。为是报怨当耳。至以此遏止官军之救晋者。夫小邦之人。无故为贼虔刘。几于空国。而不得报怨。贼以犯一城被杀退为怨。而听其必报。苟其所左右如此。贼虽百败和。而谁执其咎耶。小邦将吏遇贼劫掠于讲和之后。不能无小小攻剿以应之。而乃曰。激彼之怒不可。至以此有蒙僇辱者。夫其藉口如此。异日和事不成。岂不适归罪于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1L 页
小邦耶。顾念小邦为贼入者馀一年。贼却而犹相守不去者。将及二年。民死亡仅存。不得事农桑。相食且尽。区区 君臣。虽笃薪胆之义。而生聚训鍊。实所不暇。倘赖庙阃之力。毋战而凶氛棬容。绵缕息而自振。亦岂非幸乎。而诚谙贼情之叵测。诚见和说之难凭。所以不能恃和自分必亡者也。夫以小邦之势。正如已在水火之中。不能自救焚溺。必有从外救之。然后因亦得以自救。 寡君盖仰保 天地父母之仁威如初。今于奏陈贼形之外。岂不愿再请兵粮。而自以不能粉身以酬前恩。复敢仰首以吁后 命为惶赧。宁于溘亡也。某等之来。目见国势无复可为。非再勤 天朝之盛举。则无以复自植立。为左海之藩蔽。以贻 上国疆埸之患。而暴乱之灭人国。与无罪之国灭。初非 圣天子度外之事。至于严内治。杜外侮。矜顺弱。疾逆强。乃大部之道也。如可仍于 听闻。不当避于干冒。而自在道涂。已闻戍兵之减。款表之来。瞿然相顾而哭。小邦之事其去矣。和之一说。其祸至此。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2H 页
奚暇有所陈请乎。第深论和事而毋讳。盖和事废。而后某等之危恳得摅矣。然和之祸。岂独小邦哉。堂堂 朝廷。当亦惜事体焉。当亦虑微渐焉。此非某等所得言。伏惟閤下图之。(于兵部则未有下文)呜呼。时届春汛。贼有声言。小邦忧惧。正在今曰。某等数千里入 京师。愿言诉兵粮之乏。虽蒙 恩许。将恐大晚。而又不幸遇有他议。犹且嗫嚅于戴盆之下。方寸乱矣。言不知裁。亦惟矜察焉。某等再拜。
别帖
和事始末。小邦之人。实未得详。但闻游击姓沈。与贼将平行长有旧。而于行长在平壤城时。沈入伊阵相见。及 天兵克平壤。而行长脱走。在 正京城外龙山仓时。沈又入见。必因此媒和也。然据京城之贼。非有所畏。则岂肯为和而遽退哉。 天兵平壤之捷。已占破竹之势。黄海开城之屯贼。望风而奔溃。俄又陪臣权慄提全罗道之兵。阵畿内之幸州地。遇京贼出袭。亦全捷焉。先虽有官军碧蹄之不利。贼众之始遇者尽没。特其乘不戒而继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2L 页
出者。困官军而已。于是贼遂有遁志。而媒和之人。于贼则因其有遁志。于官军则会其一不利。以售颊舌之功也。方是时。咸镜,江原二道之屯贼。未集于京城。在京城者。不过幸州之锋镝之馀。碧蹄之利钝相半。黄海开城之褫魄。平壤之漏网。此类而已。诚使大军仍破竹之势而进焉。恶待于和而收复 王京乎。其馀东北及南路之垒屯。当亦次第而空耳。否而规规于讲和。既讲之后。官军小缓。则贼小横。如沿途及近海各处。劫掠不可胜纪。官军大弛。则贼大肆。如晋州围陷是也。且贼所要求。实有悖嫚之情。至于口不忍道。复有姓徐姓谢二官。称 天使入贼巢。颇见抑屈。特以计得两 王子以归。而辱 天朝则甚矣。然媒和者。壹皆隐焉。独以贼要封要贡。闻于当事之地。堂堂庙议。即封与贡且不能轻许。以故贼虽不复西北。而亦不回巢。上年大军为之未能遽撤。空言往复之间。虚养不战之士马。所费 中国银粮。可惜几万。而小邦孑遗之民畜。零残之财粟。亦罄于转输馈饷矣。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3H 页
农桑之废。将及三年。目今人相食不可止。公私无复一分馀力。盖三都之既复。八道之几完。邦人惟知平壤一捷之馀威是赖。而其于和事。则知其为祸。未知其为功也。今闻贼酋款表将至。设令表词所要。不过封贡。得非媒和者诱之。姑贬其辞。以实其言。而贼以其人得达 上国。觇觑险夷虚实为幸。故姑且如是也耶。仰惟庙议终必不能纳其人而准其请。将令其人自中道回归乎。将拘囚而更议。且一面治兵以讨乎。并与小西飞处之。窃恐须纡盛算不容易也。釜山镇在庆尚左道东莱府今降为县之治南二十里海岸上。盖自新罗高丽时。倭人一面称款。一面作耗。及小邦 祖先时。要于釜山浦及熊川之荠浦。蔚山之盐浦等三处。打造窝铺。以便往来。渔采货贸。小邦为不欲战斗其民而勉从之。至正德庚午年。倭户作乱。杀死边吏。小邦遣大将黄衡讨歼之。遂不复有三浦窝铺。其后倭人稍复来款。又要互市。小邦只于釜山镇城外设倭馆。以便旅寓而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3L 页
已。今其来犯。非因窝铺之旧也。非因有馆也。舟舰蔽海而至。猝犯镇城府城。与镇将郑拨,府使宋象贤等交战。并人卒数万屠杀。而后得大入矣。乃以釜山为倭人原据之地。则媒和者信狡贼之言。而转以诖误当事之地也。西生浦在庆尚左道蔚山郡治南五十里。非海中岛座。而其距倭国对马岛。比釜山尤远也。今以屯据之贼。为若只在西生浦一处。西生浦为若海中绝岛者。亦媒和者之诖误也。
回提督主事帖
昨蒙手教。且引且叩。要令鄙人等得悉危恳。意甚盛也。感拜感拜。适草呈堂一书。未及净写。辄尘清览。此足以照下邦事情也。地图略有标识。谨并封上。
再回帖
平壤城屯贼。大约数万。提督李领南北兵四万有馀。于上年正月初六日。下营于城外。初八日薄城。自辰时至申时交战。炮火射枪齐发。斩获数千馀级。烧死溺死。不知其数。贼将平行长等率其馀众脱走。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4H 页
碧蹄之事。初非战也。官军为探视形便。总兵查以数百骑先进。遇贼二百有馀。没数斩获。既而贼兵数万大至。提督以千骑继进。交战不利。然提督身自殿后而退。故官军死伤无多。
王京之贼。为因平壤之大败。碧蹄之小衄。邦人幸州之战。又挫其势。故始有遁志。而去城之时。以讲款为名。其实非有所畏。则万万不去也。
釜山诸处之久据。则贼虽讲款。非其实心。特以要缓 天兵而已。狺然吞噬之志。盖未已也。大军既不能久处。留兵单寡。不足以为威。其久据无怪也。
诸将孰优。则小邦之人。实未敢详知也。但自平壤之捷。无愚智皆服提督之用兵。南北数将如骆尚志吴惟忠查大受之用命。而留将副总兵刘爱人善御。卒且有威勇。邦人慕且恃不浅也。
晋州在庆尚右道。为一巨镇。而西为全罗道之要塞。以故四邻调输之粮。诸道官义之兵。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4L 页
皆聚于此。以为必守之地。而贼自釜山诸处。悉锐而进。攻围八日。不遗馀力。终于屠陷。盖极惨矣。始游击沈以为倭兵前围本城时。多被杀伤。以此必欲报怨。莫如空城而避之。竟亦止遏官军之赴救者云矣。
禁我兵不得杀倭一事。经略衙门。但为方许贼款。不欲败事。戒约诸将领在南者如此。且备御毋承宣。以小邦总兵朴晋等有违戒约裍打。极其僇辱矣。
再上兵部书
大司马閤下。伏以某等之来。 寡君以 天朝或未悉贼势之未艾也。故通查将吏近报。具奏上闻。属当下部矣。某等谨亦拜书于下执事而致详焉。退伏惟念。 天朝自闻小邦之故。凡所以为存灭亡之仁。征暴乱之义。非出故常。无一毫不尽。而执事错意之专。禀覆有力。不唯小邦 君臣攒感。盖天下诵之矣。诚悉贼势之未艾。宁有今日不如前日者乎。然而不得闻命者累日。窃闷且惧。计必有故焉。岂或有以贼已衰息报于 朝者。某等去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5H 页
国。乃在其前。而见谓其言宜不相应耶。此一说也。抑或以某等至恳。在于再请兵粮。而见疑故言贼盛耶。此二说也。或以为贼之要款。志不过封。其遣将纳表。情亦无他。而某等之言太深耶。此三说也。或以为蛮夷自相攻灭。本不足为 中国虑。而某等之言。不足答耶。此四说也。某等请有所明焉。贼之南下也。犹据庆尚左道釜山诸处。特以缓师蓄锐。未有下洋回巢计也。其悉而右转。围陷晋州。亦非无守乎釜山等城。故 天兵与小邦之人。未克入据。而晋事既毕。俄复弥满矣。伊于何时。尽弃诸城。只据西生浦一个万户所。即此为上年 天朝所闻者乎。小邦耳目。实未有及其一日如此也。况自 天兵大营既撤。分留又寡。则并左右道而无复畏避。据某等来时所查边报。左道如东莱,机张等县也。蔚山,梁山等郡也。水军节度营也。东莱之釜山镇也。蔚山之西生浦也。为其所屯据。彦阳县也。庆州府也。府之安康废县也。为其所侵犯。右道如巨济,熊川等县也。金海,昌原等府也。水军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5L 页
节度营也。巨济之永登浦也。熊川之荠浦也。天城堡也。加德镇也。为其所屯据。固城县也。为其所出入。非系邑镇营堡。而为所屯据之地。则又不在此内也。某等过江。在于正月初旬。 寡君复以遣某等。后所得边报。驰付某等。盖贼如故矣。今到 京师。而舌人微承风旨于下执事。则似已更得贼少之报。殆西生浦一言之绪馀。一向肆诬于高明之下也。前此陪臣郑澈,洪麟祥等二起到京。闻贼只在西生。馀皆已去。不能无疑信于去国之后。容或如此。而归国则贼如故。许,晋等一起到京。又所闻所疑信如前。而归至辽东。与某等遇。则贼如故。今某等虽闻此。不复能以为疑信。不亦宜乎。藉或总督衙门所报于 朝如此。总督非自得之也。况总督之东。某等及拜于广宁。其去广而辽。曾不旬日而得。此岂果遽出于某等所不测乎。是不过说和之人急幸成而无远虑。始于诬妄而终复䌤缝。致误外内当事之地。窃恐一说诚未为然也。请兵于天朝而得之。请粮于 天朝而得之。固小邦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6H 页
之大幸大赖。然非甚不得已。则亦必毋请也。夫以小邦被贼荡残。起庆尚由忠清。北至于畿邑。起畿邑。东北至于江原咸镜。西至于黄海及平安之平壤以东。触目蓬蒿。鸡犬不遗。就又除庆尚近海。虽既收复矣。而地不可赋。人不可征。独其仅免锋焰如平安之西。忠清之右。全罗八九城而外。指为差完。以赋以征。而兵至则奔走馈饷。粮至则任转输。亦俱靡敝。无复馀力矣。况以小邦之故。上勤 至尊东顾。方内为之骚然。小邦 君臣。少有人心。正自陨越于下。独贼益可忧。无以自救。故有是不得已之祈恳。安有故言贼盛而请之为。窃恐二说又甚未安也。小邦邻贼。谙其情态。自前实熟。而今又入我地三年。何一谋一动之不察乎。虽果觊款于 天朝。其志不止于封贡审矣。夫其假途犯顺之言。已发于四五年之前。而虐始小邦。而后乃闻其积二十年以动。此何等经营也。小邦既剪焉矣。犹复扼持不去。至于从伊地方运致粮械未已。此又何等规为也。况伊本负嵎重溟之外。不知有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6L 页
天朝。威灵非畏也。号名非慕也。恭顺非其性也。此果甘心封贡。受约束而退者乎。虽其言初止如此。为不足信。而况所要七件之事。如曰割地曰封王曰通贡曰印颗曰蟒龙衣曰冲天冠。而其一乃欲效单于之于汉室。悖嫚无礼。所不忍详而道也。言之已播。不可掩也。而说和者独摘封贡二件。告于当事之地。今闻秀吉所为款表且至矣。就令表情。复不越此。是必说和者往来二年。赂诱多方。乃得姑贬其词。而伊以其人得因捧表朝 阙。恣觑上国为幸也。吁。其为计惨矣。而堂堂 朝议。将或落伊计中。不亦痛乎。且和之云。始于伊自乞哀。彼时平壤之败衄。幸州之顿挫。诚有慑焉而为。然犹屡变去城之日期。不已沿途之劫掠。竟又不肯下海。无非渝约。而晋州庆州之犯。皆其后事也。然在小邦则置论。 天兵二百之杀死。又安在其不背负也。况今无有慑焉而为。特说和者趣得一表来耳。一表之诈恭。一使之伪丐。而 朝议将或信之。彼但幸其计得。而后可保其不背乎。不唯背之。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7H 页
将必大有逞焉。而后未知说和之人。何以谢朝廷乎。窃恐三说之不是。而某等之言。不得避其更深也。惟我 皇朝家视天下。即守在四夷。况小邦虽曰外服于 上国壤地。而距京师仅数千里。诚东海之藩蔽也。贼之始焉发假途之言。及今肆要胁之态。不于他而于小邦。虽其吞噬之志。专在近取。而窥瞰之心。未必不复有了了焉者也。又况今日之事。 天朝已行师征。而有未讫于伸威。已容讲款。而不能无损于事体。夫既示之以此。而蔑以善其后。乃诿曰。蛮夷自相攻灭。而不加之虑。是使蛟鳄之种。缘陆卵育于鸭绿以东之一区。即小邦遂亡而已。虽在 上国东北之关。得不为之早闭晏开乎。窃恐四说者之在所必废也。某等以分则外国陪臣也。以智则亡国大夫也。而言不知忌讳。妄有所指切。使其心畏死则不敢尔也。诚以在国无老谋。无壮事。赴 天子之朝。将以得兵得粮。以救朝暮之急。而遇有不幸之议。噤不得为请。恐又不能尽言所欲言以死。无以复自列于为人臣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7L 页
子也。伏惟执事裁之。
禀帖
惶恐谨禀。一昨。伏蒙命馆人引某等进之于堂下。谆谆讲谕。至移晷刻。无非所以为小邦扶覆亡止暴乱。而出入乎方便。开诚心指事实。则如于家人父子。夫何外服之亡国之下价。得此于大部严威之地哉。且感且悚。涕汗交集。既退而不能自定也。伏惟庙议所关。非亶慰答远人而已。将必不误经世之虑焉。独某等因承教而有不得不亟披恳者。盖见谕鸭绿这边防守。已有一万兵。今且请三四万。倭若不肯下海。则非唯不许封。当再添兵拨粮。剿杀乃已。有以仰大部不以待倭之有计。而废缓急之备也。备既不可以废。则独可不豫于小邦之地。而必警及鸭绿。然后御之耶。譬之。有垣墙以环室庐。非不足以防盗与猛兽也。然复有藩蔽。以示盗与猛兽。不可猝而至。一朝去其藩蔽焉。即盗与猛兽之心。之于垣墙之外。毋亦如于向也藩蔽之外耶。其在小邦则人民死亡之馀。疮痍之半。而三年不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8H 页
为农。生谷之源绝。又殆尽于饥而相食矣。不足以自守其封疆。朝暮于必灭。窃恐庙议或是某等藩蔽之见。不能毋豫于小邦之地也。虽或以豫宿重兵于下国为难。而兵有一日不能毋过鸭绿而东者。安得不具食粮。而临期输将。重不及事。不审何以济之哉。窃恐大部宜以此时题请。同户部查议。于小邦上年蒙 赐未运军粮数外。量加若干万。鸠船装运。以致之小邦平安之海步。容令小邦。亦鸠土船替运。以致之要害之处。以备兵至。免无见粮。亦一长算也。伏惟加之虑而已。且蒙留天兵一万六千。虽固不足以抵当凶贼。然小邦孑遗之兵。对贼已久。惟有死心。不至惊溃不可用如遇贼之始。而赖是 天兵之留也。观习操练则就绪。分隶联属以粗张。今乃见省三分过二。而无以换补。又将毕收其馀。则小邦益无所恃矣。呜呼。时届春汛。贼有声言。某等数千里在此。眷言东顾。不知国事已复如何。兵欲请新。而原留者亦撤。粮欲请益。而并其原 赐未拨。盖小邦一线命脉。保至今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8L 页
日。无非大部体 上旨尽仁义之施。而某等将事无状。二者尚未得一焉。某等诚有罪。其奈蔑以复于 君父何哉。伏惟矜察以竟大德焉。某等于昨闻命之前。谨具一书。方净写未完。未呈矣。而退念某等受 君父之命以来。凡所为道达几微。必以归报。若怀不发之书而去。则如见阻外于大人君子度量之内。而为负下执事。敢并呈纳。惶恐死罪。
申帖
惶恐谨禀。伏蒙俯察远人之恳。再议拨与军粮。此体 圣慈救亡国之盛心也。毋论 寡君闻之。复幸再活。其在下情。慰感不可具言。第见谕。小邦当自具舡。到海,盖州接去。小邦自为济急计。岂宜以难解。顾念小邦以国西一路。上豫馆待 华使。下备野人不虞。专峙税粮。毋漕。以此本不置官船。泊步所有。乃渔采私船而已。并其业渔采之小民。虽一时鸠集。难以试之 上国地方未曾谙之海路。且船样及什物沾小。实未堪重洋耳。若欲近取京畿以南数路之船。则仅于荡折之馀。装板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9H 页
备贼之外。无有完利可使。而西南船制。水路不能相为也素矣。某等不待归言于 君父。而审知小邦具船接去之难也。日前禀请。为之运致平安者。诚以此故。若义州以后。则虽只私船。可以替运矣。抑有冒死不免续陈者焉。二万之粮。若以济小邦朝夕之匮而已。则不敢辄言不足。但某等原禀。为蒙谕倭若不肯下海。再拨兵粮剿灭。而仰虑临期输将。重不及事。宜有以豫具而致之也。剿贼之兵。少不下上年之数。即二万粮。能支得几日。窃恐其万万未裕也。伏惟裁察。(亦有呈户部文。大略同此数帖。)
再上礼部书
大宗伯閤下。伏以某等之来。 寡君盖有危恳。而自以猥渎。不敢列于奏内。惟属某等周旋陈禀于吁谟之地。某等不自揆量。既以不得请。蔑以复许于 君父矣。故于见堂之日。谨具一书呈纳。而值閤下在告。不得闻命。复以事若尤系于本兵者。就该部禀请。有幸有不幸焉。而大司马遽又移疾。某等闷焉。无所要归。窃伏惟念。亲邦国以礼。通远人之情。乃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29L 页
大部之道。则某等情有所底壅。不于大部而谁告。敢以未究宣于该部者。略布之下执事。其大段曲折。则有前书在。伏惟垂鉴焉。盖小邦自遘贼祸以来。荷蒙 皇上之慈天地父母。勤天下兵。而费天下财。不以为重难者。诚欲必除凶贼。必存小邦。非故但已也。是受 恩者小邦。而其有遗功者。非小邦也。岂有今日 恩为之衰耶。至于听贼输款。无非所以庇小邦出权宜者。而事体宁于暂屈也。独小邦熟谙此贼情态。以知款不可保。然亦非敢不知 恩也。且窃听于该部。以为贼尽渡海而后许封。否即再拨兵粮剿杀。故当有科道官之往审焉。则未遽幸伊狡计。某等虽姑退俟可也。第今留兵已撤者。不许换补。未撤者并议撤回。以此试贼款情诚否。此为大未安也。夫留兵万数千。固不足以抵当凶贼。而小邦零残之兵。得以观习操练及分隶联属。为倚赖非轻。一朝而去之。复将奚恃也。其试贼诚否。恐且间不容发。何者。即贼未渡海而见审。伊亦自分不可得款。将不遽动其锋耶。小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0H 页
邦之未亡。徒以全罗一路差完。而彼惟毋动。动则剪焉耳。此万万非可试者也。况又可保其必待见审而后动耶。某等忧在于此。为之并禀兵粮。而兵不见答。粮虽见答。而迄今未得其的确。不胜闷迫焉。小邦事 天朝二百馀年。非唯有愿必获。每有 恩出望外。而今也滨于覆灭。 寡君朝夕冀某等有所得请。竟乃觖望而归。则天亡之也。尚复谁愬耶。然仰惟 皇上之慈天地父母。岂其果于使远人穷而来者。觖望而归耶。方庙议属于听款。虽大举之。未敢遽言。惟是补留兵之数。豫剿贼之粮。使小邦少恃以无恐。某等所为没死祈恳者也。大抵倭贼非初无祸心于 中国疆埸者。然如犯福,广地方。必由萨摩州开洋。得顺风七日。乃至于大小琉球。又视风变转。得所向而至。则积日力盖多。其由他路犯他方。开洋候风。率亦多积日力至矣。独于小邦则由对马州开洋。得顺风一日便至。而由小邦以犯辽左。则无关隔陆路耳。如又取全罗而据之。更治船下洋。则不必候风。直挽船沿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0L 页
湾岛。亦自可至矣。是其八寇。由小邦与由他地方。孰迂而孰径耶。窃恐当事之地。不能专诿羁縻之有算。而置小邦于度外而已也。昔陆浑之戎。密迩于周。而荆楚伐之。春秋不以夷狄相攻而不志。传以为禁猾夏之阶。是其微意何如哉。今犹及小邦之未遂覆灭也。当事之地。不为之加之虑。而惟曰重难于再勤再费焉。即小邦既已覆灭。其君子为鱼为肉。其小人不免为蛇豕所驱而后。虽 中国万倍勤费。而小邦 君臣阴图横草于地下。恐其难为力也。此非亡国下臣所得以及之。亦非堂堂庙议所未尝经虑。而自以无有馀命。言荒乱而不知讳焉。呜呼。 寡君以属某等。某等以陈于大部与该部。积数百千言。而不一彻闻于 九重。即得请与不得请。为远人者何以知 圣断之所在。而何以复于 君父也哉。诚知 圣断所在于一一彻闻之后。则虽无得请焉。其归与 君父甘心骈首于枯鱼之肆矣。伏惟閤下裁之。
上韩巡抚书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1H 页
巡抚老爷台下。某等之走京师也。先布危恳于閤下。此在高义之所动听也。及既达 国书于 九重。而申请于当事之地。则贼不唯不可讨。而方且议其封。兵不唯不得出。而并与留者去。独许之二万馀粮。而令小邦自运。又若非所以为实惠也。何昔者 圣慈天地。神威雷风。必存灭亡。必诛暴乱。虽劳费天下。动皆大万。不惜不疑。而断断主张之老成。犹在其位。而今忽如此。未知所谓。盖窃得而闻之。总督之疏惟曰。可封毋战守。然且以閤下为悉东事而保明焉。兵部之议亦惟曰。可封毋战守。然必以总督为有成算。而不欲遥制焉。 皇上既以治攘之政。内任之兵部。外任之总督。而閤下又以耳目之臣。在封疆之上。之所见也之所谋也。同而无异辞。其允于 睿断。不亦宜乎。虽小邦也荡残已极。目今人相食且尽。不能具兵具粮。以自振自救。岂敢自谓专靠天朝之力。可以必快于讨贼复雠之心乎。如一封之。可以去此贼也。亦岂敢曰非小邦幸乎。顾小邦之人。熟谙此贼情态。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1L 页
知其不为一封而去必也。其不去则吞小邦乃已矣。天下之事。名与实孰重乎。夫小邦也。以名则海外之国也。荒服之外也。宜 中国之等日本夷视之也。其自相攻灭。于 中国何与焉。以实则不然。今之 神州赤县。即古燕,蓟之地。畿外即关。关外即辽。辽与小邦隔一带揭厉水耳。若以前代帝王国都非天下之中。则乃又西南。而新罗高丽之人。必航海属陆以至焉之时为例焉。而曰海外之国。曰荒服之外。且不有其世世慕华畏 天恭顺忠诚之积。而等日本夷视之。则毋乃谬乎。彼日本者。蛟鳄之种耳。蛇豕之性耳。限之以重溟。犹不胜其为 中国患。东南之吏。以备倭为职事者。凡几所矣。若乃易小邦以彼种。容其密迩。而复与北胡壤地。则东北自此多事。不待智者而明也。抑閤下有不世出之见。自了今日封而毋战守。必可以己祸。壹与当事之谋合焉。则非亡国下臣之所敢知也。如万分一未了而不合者。天下之安危。后世之是非。无不系焉。閤下为 天子耳目之臣。恶得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2H 页
毋虑而莫为之言而已乎。且当事之地。非固曰封议必可遂。而以倭尽过海为候故。当有科道官之往审。即未过海。斯绝其封。而再动大兵耳云矣。堂堂庙议。其不轻而重也如此。独某等所未喻者。即绝封之日。小邦受祸如初。而空国遂灭。一振枯耳。虽以天下之力。至是动兵救之。必无及矣。况兵动须有粮。临时输将。复岂可及之于兵乎。此某等所以始欲亟请大举。而既不可得。则请其次。一则换补留兵撤回之数。俾小邦孑遗之卒。赖以比缀支吾。而待后至之兵。一则豫为之拨粮而运致。庶免于兵至而无食。今特见计其一耳。然二万馀粮者。不啻其大不足。而小邦自运之难。则有如后说。以此计之。封既绝矣。而大兵未必果再动也。虽閤下亦惟毋顾小邦则已矣。何言不然。就切有禀焉。小邦以国西一路。上有 华使之馆待。下有野人之戒备。专峙税粮毋漕。为此本不置官船。所有乃渔采私船而已。其制样及什具沾小。虽一时鸠集。难以试之 上国地方未曾委之海路。若欲远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2L 页
取诸京畿以南。则物业俱败。苟办战舰之外。更无完利可抽矣。某等盖不待归言于 君父。而决知小邦不能接去金州等处之粮。而所以恳望用本处之船运之。以致平安之海口。则义州而后。虽只私船。可以沿湾步递运者也。伏惟閤下抚辽阳一方。虽固不忍于再苦海户。而理有不容于己。势有可措之便。则一以据远人之情。条东事之形。而驰奏便宜。一以号令于该管。晓谕于民役。而施行及时。至于既发其端。则为请益其数。又非踰义越职之可嫌。在閤下为 皇上出于大计。尽耳目之责耳。某等虽不获亲拜大司农。而舌人得聆风旨。则云船运一事。彼处巡抚衙门。当以为如何。以此尤知事权之在于閤下。没死敢以冒浼。幸垂察焉。忧乱闷迫。言不知裁。
回山海关张主事帖
伏承手谕。不胜感激。小邦 君臣。虽至无状。祸莫惨于亡国。国未亡仅一缕息。而犹毋戒心以自力焉。宁有是理。独贼入我三年。人孑遗于锋焰。而疲于奔命。农桑之废。亦且三年。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3H 页
财谷之源殆绝。虽粗鸠兵。无以为食。即今日填沟壑。又岂能兵乎。年前得蒙 天兵远救。邦人视平壤之捷。有破竹之势。专心倚靠。从事于转输馈饷。而不幸和说一行。不战持久。小邦琐琐馀力。亦罄于此矣。古人自振于薪胆之馀。犹必敌已去我。容我抚民保教。动在十年之后。岂有贼小却。犹相守不去。令人若环视将决之河。不遑启居以自救。如小邦今日者乎。以此不免复有祈恳于 天朝。而庙议方讲封倭。故不暇再准兵粮之请。小邦亦知 天朝屈事体为此举。无非所以为小邦者。小邦又非敢谓专赖 天朝之力。可以必快讨贼复雠之心。如此举之足以却贼。且何幸如之。但小邦尤谙此贼情态。知贼不为觊封下海。而封议亦不能毋绝也。即绝封之后。以鸭绿一带为防倭之限。则小邦不敢知也。然使倭贼吞并小邦。而鸭绿以东。举为蛟鳄之乡。终必非庙议之所宁也。然则宋人所谓金人讲和以用兵。我国敛兵以待和者。无乃为今日药石之论乎。伏惟大人图之。问及故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3L 页
敢言。自馀详具日昨赐览书帖中。
上孙经略书 甲午下(本年受命将事。乙未竣回。)
朝鲜国差来陪臣领中枢府事尹根寿,礼曹判书崔岦熏沐再拜。谨上书于经略老爷閤下。某等伏以 圣天子自闻东倭之狂逞。 特遣老成大臣。经略封疆之事凡三易。至于閤下。而 简委益重焉。盖非唯攘外。所以安内。而 悯怜小邦以顺弱而为逆强所吞噬。诚欲存亡而止乱也。小邦 宗庙社稷。灰烬而未复。人民肝脑涂地。父子夫妇不保。今且尽矣。 寡君独延须臾之命于播越之中。荷皇上威灵。乃得返丘墟之国。岂复以南面称孤自享。而抎之为惧哉。顾以世为东藩。受 恩数比内服。区区职分所在。使海岛蛟鳄之族。不得缘陆数千里而为 中国边吏患。一朝有不能以勤 皇上东顾。即未死。无以瞻望 天日。死无以见 祖先于地下。欲自力战守。则孑遗创残。不任为兵。就令具数万。则公私扫赤。无以为食。而如古人生聚训鍊之为。诚非对贼三年之暇及所为。疾痛之极。惟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4H 页
呼 天呼 父母。前 恩稽谢。后恳续陈。而不知避夫猥冒之诛也。今又因辽东都司咨会。兵部奉 圣旨。将尚宝卿赵疏言事。宜着小邦料理者。而既经料理。有十分一不相应。不得不以 上闻。某等赍擎一本是也。其据边报。以见今日釜山等处贼情之愈狡。而详于地形。以明云峰大丘之守不足以尽贼路。故惟再蒙 拨与银粮。大加膺惩。使贼片帆不还。百年毋动为长策。兼借东南舟师。下洋于釜山,对马之间。拦截贼往来。令首尾不救为奇策。若羁縻一事。始出于庙阃之馀议。而小邦惟谙贼变诈。不能必其效。今幸贼以等待为言。戢凶毒踰年时。则乃知机算之无方。此足以为权宜之策。 天兵留小邦者。见在五千。如果益以三千。犹不过八千。以战则不啻不足。以守亦不必有馀。然贼方有觊于 天朝者。而以此瞯 天朝之护小邦未已。固隐然为藜藿不采之威。而小邦人心。且恃以无恐。此亦扶持目前策也。凡此无非 寡君所为殚虑毕禀于 圣明之下。而东阃以外。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4L 页
閤下实制之。事下终亦归以便宜。某等所为辄先举其大要。布之下执事。以备财择而有所前定也。且某等今至于是。窃闻 朝廷复讲封贡之议。伏知 圣慈亟欲救全小邦。决策于权宜。其与上年师旅之兴。事异而 恩同。即小邦 君臣。岂不知感哉。第又窃闻原管留兵副总兵刘。升为四川大总。而并其兵自平壤朝夕撤回。是凶酋未受约束。而 天兵遽敛声威。以伊方怀疑信。而无复顾忌。其一蹴则无全罗。无全罗则无小邦耳。人心先自恟扰。将甚于始遇之惊溃。而 朝廷虽欲终救之。殆索之枯鱼之肆矣。抑以某等之愚。贼得 尺一许款。即捲甲回巢则甚幸。万一不听 命者。岂有 天朝之于夷蛮。与之款不成而置之而已也乎。向所列长策与奇策者。恐閤下不得不一面熟筹而豫措。至于仍留兵以为扶持者。则尤宜汲汲如捧漏卮然图之也。閤下任封疆之寄。必欲终不以封疆之忧遗于 朝廷。而谋事伊始。又必欲采人言以自广。况大医之察痛处。舍病者之言而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5H 页
谁听乎。是以某等没死献此。其方寸久乱而荒不知裁则固有焉。伏惟矜察。某等惶恐再拜。
揭帖
下询更调留兵一事。仰审台旨。欲知小邦具粮几何。而制其多少之宜也。伏念小邦事势危窘。日异而月甚。卑职等此来。为日且久。不能揣得目今要得兵若干。能办粮若干。而 寡君本愿仍留无动者。总兵刘下五千兵也。伏乞照依此数调发。而小邦自前愿必得南兵炮手者。以其长于御倭。小邦之人。观习操练。尤属便益。更不须马兵。为恐艰于喂养。而多致倒损如前日也。且总兵刘束下最有法。久留小邦。而孑遗之氓。免有秋毫扰害。此又所以惜其去而望其代之似也。并乞留意。至于观势量力。加有所请。则 寡君或为之。卑职等承教。姑不得不以所见仰达。
上礼部书(此前有仪制主客二司禀帖。大略与此书同。)
朝鲜国差来陪臣领中枢府事尹根寿,礼曹判书崔岦,成均馆司成申钦熏沐再拜。谨上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5L 页
书于大宗伯老爷閤下。某等伏以敝国 王正妃未有子。嫔金氏生二子。母卒子长。他庶出子皆幼。第一子临海君某。第二子光海君讳。即皆金氏出也。光海君讳。贤明好学。一国臣民所知。适国被贼兵。 王在播越。乞自附辽之时。顾念臣民之望。欲以光海君讳权署国事。盖已具咨辽东。转奏 天朝。因此留守京畿东北要害地方。收聚散亡人卒。截贼锋。存国势。多其功力。继又蒙 皇上旨谕。使往全罗地方。董抚军事。重得群情慰爱。咸愿早建为 王世子。(以上并因禀帖之词。而自因此至功力廿八字。本郎中分付添入也。)且以临海君某。陷贼中回。因有心恙。而危难之际。不可视同平时。拘于立长之故常。(以上卅二字。郎中再为分付添入也)玆将光海君讳。具奏乞 恩。以定名号。以答臣民。而某等赍奏以来。事系系属人心。一日为急。万一稽迟。即小邦有大不幸焉。某等亦蔑以复矣。其在国书。乃有未该曲折者。为缘光海君讳干当国事。曾已奏知 朝廷故也。伏乞照详施行。不胜幸甚。某等惶恐再拜。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6H 页
上兵部书
朝鲜国差来陪臣领中枢府事尹根寿,礼曹判书崔岦,成均馆司成申钦。熏沐再拜。谨上书于大司马老爷閤下。某等伏以小邦一被倭寇。三年于此。上勤 天朝东顾。威灵以救之始。而镇静以绥之后。孰非我 皇上天地父母之心。而閤下都枢筦之地。决策群疑之表。盖声施焯然。小邦 君臣小民。虽不敢私认为恩。而苟未死亡者。三尺以上。能称道之矣。今某等之来。其有一分遗情。不于閤下而谁谒。伏幸垂听焉。夫倭之于小邦。某毒祸不止于烧夷城邑。虔刘人民。而发掘 祖先之坟墓。极其残辱。诚终古不共戴天之雠贼也。虽无馀力自振。以图讨复。而前后控吁于 天朝。则惟知必剿此贼之为急。不暇知夫再动大兵之寔难。此 寡君之方寸乱。而疾呼不择声。然理则宜也。若羁縻之计。出于 中国制驭夷狄之权。而解纷息兵。容或一道。凡以堂堂 大朝而屈意试之。无非所为曲全小邦者。即小邦岂不益感 圣慈。然而自为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6L 页
言及此。则非所宜也。直以款亦不成。征亦不卒。而封豕长蛇。无自去之理。丘墟之国。孑遗之人。朝夕尽于糜烂。今奏所为既陈所大愿者。而不得不及其次。 寡君之情。盖已蹙矣。而仁人君子之所动心也。伏计奏下当已到部。在閤下财察之内。而某等得以推言其要领。所谓所大愿者。惟再 赐兵粮。大加膺惩。使贼片帆不还。百年无动为长策。兼借东南舟师。下洋于釜山,对马之间。拦截贼往来。令首尾不救为奇策。而所谓其次者。固乃羁縻耳。小邦初惟知贼狡诈不能必其成。今幸贼以等待为言。戢凶毒踰年时。则乃复知机算之无方。此亦足以为权宜之策。三策者之行废利否。不特小邦之幸不幸。盖夷夏之盛衰。天下之安危关焉。閤下有经世之虑。当自了然。先后处之矣。且某等窃得闻之道路。目今封议已定。 明旨有严。而至哉。大信之 一言。足以化鲸鲵于咸若。某等虽切危恳。不敢辄望师征与封典并举。而倭于一封之馀。无别要求。 许封之后。无少违悖。而封 命可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7H 页
行毋反。则虽以閤下不世出之见。不能必其无万分一不然也。不能无万分一不然者。而莫有豫为之所以制其后。则不特小邦剪焉覆灭于决裂之不日。而夷夏之势。天下之忧。恐不在几微之间而已也。由是言之。向所列三策者。閤下不得专保其一。而不素讲其二也。如曰贼不听 命而后图之。则数千里之外。累万兵之举。动经年时。必知其无及于事矣。大要虽款事也。亦必早与施行。不容放过时日。否而奄迫春汛。彼且不肯一向等待。则款亦不暇于试。征亦不暇于图也。抑某等区区过虑。若于 宣谕倭酋之际。混及小邦。欲伊款成之文。则在小邦为自忘其雠贼。 寡君闻之。将谓死亡不足以灭耻。在 天朝亦非所以揭示于华夷。不宁惟是。贼之要款。惟于 天朝。故不过封耳。设小邦之与于其间。伊所求索。何所不至。而 天朝完了事。亦无其期矣。伏惟閤下留意焉。请仍留兵一事。盖自总兵刘之离南中。人心恟惧。国无所恃。甚于始遇贼时。而某等去国而后闻其将已迁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7L 页
官。兵亦当撤。为诉于总督军门。则以为刘已受 敕升回。决不得留。惟当照旧替与五千兵。而某等至于是。不审其果已拨替。即拨而不得南兵炮手。且非刘之束下毋扰。则小邦之觖望犹甚矣。千里眷言。不知国势今复如何。而将 寡君之请。惟惧不能得。敢并禀之下执事。某等惶恐冒死再拜。
再上礼部书
大宗伯老爷閤下。某等伏以天子命于诸侯。诸侯禀命于天子。与夫诸侯之交际。非不有书焉。而古以难其使。使则有受命而辞不必尽受之义。苟国书所未该者而不能宣焉。则使者之罪也。既或宣焉。而曰国书无之。不尔信也。则古之道盖不如此。今 寡君之请封世子。在小邦事。莫有大于此者。而乏使以命某等。某等诚不足以当专对。然即大部发问之端。而略宣国书之未该。则无非 寡君之本心也。况父子之际。人所难言。一毫不出于君父之心者而言焉。即大人君子岂以致疑于人之臣子。而亦非所以劝人于古使者之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8H 页
道也。且 寡君之奏。有未该焉者。非敢忽易于为嗣请 命之大事。特以前此光海君讳。以权署国事而有请。以往抚全庆军事而有旨。盖已简在 圣聪故也。况 寡君于 正妃未有子。光海君讳与兄临海君某。俱为嫔金氏之出。而金氏卒在十年以前。他见存姬妾有子皆幼。则在 君父无母爱子抱之嫌明甚。光海君讳。既以贤明好学。特为国人属望。而颇见功绪于艰虞之日。临海君某素让于母弟之贤。而陷贼中回。重有心恙。不复关念于世故。则在兄弟无未前定争立之疑亦明。若奏内所称光海君讳者。不过于性颇聪敏。则 寡君之为己子不敢张皇。固也。万一朝议执此数说。而有所迟难于 准请者。即小邦 君父而失图。兄弟而不安。臣民而心为之动摇。方危难之极。事有大不幸者矣。伏惟 皇上天地父母之慈。凡为小邦 存亡救乱。至于勤天下力。而不以为难。顾 靳此一 恩命。使其 君父兄弟臣民胥及狼狈。不待寇敌之再逞。而此足以底于乱亡。则必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8L 页
在所 不忍也。伏乞大部纾察而亟图焉。并将某等前后呈部情词。备达于 冕旒之下。俾远人免于戴盆无以吁 天。而得有以复于 君父。此则大君子用意之至公。不当虑其涉于私之也。某等不胜恳迫兢惶之至。冒死再拜。
禀提督主事帖
谨禀提督座下。伏惟大部有司邦礼无忘宾旅。而辍一郎星。提四夷馆。盖不专防。范其出入。而尤欲疏导其滞志。据例如于展谒 大庙。游观 天坛等处。亦必随愿给票。可以概见其至意之所在。小邦之人。自遘祸难以后。虽到 京师。除诣 阙下及造部里不得已外。闲漫出入。则固不愿之矣。今卑职等之来。赍擎二奏。一请 册封世子。一陈倭情。是于小邦事。莫有大者。其 册封一事。蒙有大部发问之端。谨已敷对一二。而惶恐之下。动有遗情。不免屡进。其在兵部之事。又非易了。用是请票频仍。窃惧执事莅事之始。或致怪讶也。然而远人受 君父之命以来。事有不得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9H 页
但已者。在仁人君子之所恕察也。伏乞加意焉。卑职等为此谨禀。
禀仪制司帖(亦有三上礼部书。大略同此帖。)
谨禀仪制司座下。小邦不幸一至于此。事或势难。如倭受羁縻。非万全计。须豫讲征剿者。既不能如愿。而事惟理顺。如 册封世子之请。亦蒙有何问之端。此皆卑职等将事无状之罪也。然而再抒鄙抱呈堂。辄赐许以留意于查覆之际。不胜感激侥冀之至。顾复有一说。愿毕于左右。小邦诚荷我 皇上天地父母之为心。方封豕长蛇结蟠横纵于疆域之内。而一恃声援以为威。一保 恩宠以为重。乃今小西飞之进京。将与卑职等相值。彼得于非理希觊者。不啻其幸。而小邦之急于从国人望者。反若是不幸。则未敢知于 大朝抑扬予夺之理如何。而彼人闻之。复何以视小邦哉。言念及此。心焉如割。并乞几禀于堂爷。而有所密赞焉。为此谨禀。
再上兵部书
大司马老爷閤下。伏蒙閤下仰体 圣慈。俯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39L 页
为小邦疆场之故。终始垂念。其有便否利害所系。乃至进某等于前。亲赐询讲。必欲其毋有后艰。此大君子盛心也。某等不胜感激之至。留兵一事。小邦自始愿必得南兵者。为其炮剑诸技。长于御倭。虽以数千之单寡。未必遽事战剿。而小邦收拾零残之卒。得以观习操练。亦属便益。若是北兵则必皆有马。小邦尤不克赡其刍豆。多致倒损。彼此不便。盖年前已试者也。今承欲与新兵五千。而数内二千乃为北兵。则某等不能无此虑。设或南兵见在东北者。不能足五千之数。则毋乃宁于减省也乎。且前留将总兵刘。虽以不得便宜行事。未试其才勇。而善于束下毋扰。俾小邦孑遗之氓。免有秋毫侵害。此小邦所以惜其去而愿其代之似也。伏乞留意焉。行长等过海之后。听零倭往来买卖一节。某等伏悉台旨。欲二国之姑务辑宁。而不妨薪胆之义。存于晦养之中也。独念倭之为雠贼于小邦。既极毒辱。不忍具言。而三年于今。其兵锋未尝一日去也。去而行且图之。何所不能。必于其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0H 页
未去而形其要求。岂不逞甚。况小邦被伊蹂躏。有何资聚可通货贸于一二十年之内乎。大抵以 天朝之仁威而解二国之纷。息远救之兵。必当自有方便。而使小邦与于要约之间。则将有不可胜继者。而 天朝之完了事。亦无其期矣。窃意此在今日断不可开端也。至于伊所盖造房屋。仍置勿毁之计。某等初闻之。未甚动于疑虑。而推以交市之志。则未必不欲因之诿为窝铺。依然往来。亦欲实其畴曩釜山倭界之说也。此并为可忧之端。而既承欲令焚烧而去。即想渊微之见先及之矣。伏乞加意焉某等赍 寡君二奏而来。其 册储一本。千万不虑于幸不幸者。今乃不得 准请。而倭情一本。所列危恳。及付某等。随而致词于下执事者。倘且不蒙财择。则某等无以归复于 君父矣。情急辞蹙。言不知裁。惶恐冒死再拜。
别帖
寡君遣卑职等来。所愿请者。非独在兵。而尤在扻粮。盖以大举征剿。则必勤 中朝之力。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0L 页
而小小防守。或容小邦自为收拾人卒于散亡之馀。以时操练调用。而人卒者。稍亦习知倭之技勇长短。可以不至惊溃如始遇之甚。独所闷者。公私无食耳。今值 朝议业定 准封。未可调方内之兵。卑职虽力于请粮。恐难以蒙 恩。第念或征或封。无非 圣慈为小邦地。设倭果得封而去。或不免零贼之往来。则所谓小小防守。容自具兵了当者。亦何可限量耶。既或休养生息。延以年岁之后。则固不敢续望 恩顾。而正此贼锋虽弭。农业未复时分。特纡 天恩。拨与若干米粮。以资自力。而渐纾 东顾之忧。则在吁谟之所宜加意也。但累承台谕。深以飞挽为难。然则虽或以银代粮。亦足为赖。盖以孑遗人民。虽有稍裕之户。国自乱初。从事募括。固已烦矣。顷日台诲毋更敛粮聚怨者。诚是灼见。今苟得银。容可随便办粮。况于鸭绿江。得与华人开市。亦有凑合之路矣。卑职等猥恃典济之仁。渎冒至此。惶恐俟罪。
申帖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1H 页
谨禀大司马老爷台座。日者。卑职等谨于堂呈之馀。冒死具一小帖。专禀粮事。即蒙台谕。本部主兵不主粮。当为移咨总督军门。卑职退伏。喜小邦何幸在大人君子曲济之内。三年如一日也。虽封议方定。大段兵食。未易得请。而此姑足以复于 君父。因又伏念。今年春间。卑职崔岦亦尝充价以来。蒙大部将此一事。移咨户部。户部题奉 钦准。即辽东地方。拨与粮二万有馀并刍若干。行文督抚及管粮郎中。而缘有须用兵力拨与之文。且令小邦具船接去。故迄未蒙 恩矣。使果再用大兵。则二万馀粮。奚啻于不给。第虽不再用大兵。而小邦欲自具兵则无见粮。留守官军数年之饷。亦极艰矣。此时诚得二万馀粮。则损于天下不能万分之一。而小邦之拜 皇恩万万。特小邦惶恐。不敢因而更请耳。今卑职等陈恳。既幸不为台裁所阻。则伏意未可准前。移咨户部。而备举卑职等前后词情。庶户部亦通查前事而优处耶。且虽于总督军门移咨之际。并及前有户部题行事意。以为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1L 页
查处之地。不胜幸甚。卑职等恳迫之极。渎冒至此。死罪死罪。为此谨禀。(亦有上户部书。大略同此数帖。)
禀帖
谨禀大司马老爷台座。卑职等此来。伏值 朝议业定封事。专用大信。怀彼小丑。而必先审后行。得制驭之宜。盖出于 帝王之一道。而无非所为曲救小邦。化亡为存之 盛恩。卑职等虽固昏顽。宁不感戢哉。虽其受命于君父。禀方便于下执事。所重尤在膺惩之举。而至是不敢力请。则其情可察而亦可哀也。至于区区过虑。前既冒达。而未蒙省录。犹复不容于退默者。诚以倭之于小邦。极其毒祸于 宗社生灵。而残辱。 祖先之坟墓。难忍具言。固终古不共戴天之雠贼也。惟其迄无馀烬可拾以自力讨复之义。又不敢再必 天朝以大勤师征。有不得已于两端丐 恩之奏。而代彼请封之名归焉。则 寡君本心。诚不觉知其至此也。卑职等所云 寡君闻之。将谓死亡不足以灭耻者。于是岂不更甚矣哉。且忘亲释雠。春秋之所不容。而 朝廷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2H 页
辞命一出。将以立教于天下。窃伏妄意。虽前此已宣之言。无及于改之。而以后形诸简书。则必有以异。此恐不独为 寡君之幸也。卑职等所虑。又不专在名言而已。若于要约之际。或预以小邦之事。或参以小邦之人。则以彼视小邦。仅脱其牙吻。而复谓小邦将供其溪壑。则必知其难继。而难继则继之以亡耳。天朝积三年费天下力。救全小邦。以至今日。其 不忍其难继以及于亡宜矣。卑职等虽固昏顽。既知封事为存小邦。而言之有羞于小邦。事之有患于小邦者。则必欲免焉。岂不涉于猥妄。而诚亦知下执事体念小邦。必欲为之毋有咎悔也。釜山开市一事。前蒙台谕。欲勿听伊。而倭使被审有不要市之语。即釜山之市。似应与在其中。然则小邦已免一患于台赐之下矣。伏乞加意焉。妄言之罪。则卑职等所不敢辞。不胜恳迫之至。为此谨禀。
申帖
大司马老爷台座。卑职等将 朝廷谕倭词内有以小邦为代伊乞封未安一节。先事仰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2L 页
陈。而不蒙省录。既又再禀。而未获赐答。伏意今日吁谟之地。议处东事。一以解纷息争。而扶存覆亡。一以包容羁縻。而逆折奸萌。固惟欲事体之尊在于 朝廷。而不暇恤夫小邦受名言之枉也。虽小邦也。既不能自振以图讨贼复雠。而徒藉 皇灵。以弭兵祸。何名言之敢择。然在 朝廷为听于忘亲释怨之国。而行莫盛之 宠典。其伤事体亦大矣。今但曰。汝无故伐人之国则征之。汝自悔祸心。戢兵踰年则封之。如是而已。窃恐其愈于云云。不啻万万也。此非外服亡国之臣所得与言。而沈痛迫切之中。容或愚者一得。不当废于圣明之下也。若 寡君有不得已于两端丐恩之奏。而不自觉知陷于忘亲释怨之罪。将死亡不足以灭耻。此事自 大朝视之。虽若无与。然体念而曲全之。亦固足以立教于天下。伏惟閤下留意焉。且今日 许倭之款。非敢不知所以为小邦者。而以小邦与于其间。则难继之患。必亡而后已。 天朝所为积三年费天下力以救全之者。一朝顾安在哉。盖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3H 页
小邦一与其间。被伊要䝱之事。何可限量。而开市一端。今已先形于言。夫其于小邦。极其毒祸残辱。而不曾一日回其凶锋。遽言互市于财谷源绝。无可相资之域。是何其逞至此。其弄至此耶。此不过因垒屯为窝铺。依然往来。狺然吞噬。使我不得一息自苏。而奔命不给。辄蹂躏不忌曰。 天朝俾我与汝和故毋斗。而汝不能与我善故取之。如是其计也。以閤下经世之虑。宁待强辩而明其不可开端耶。前已承教。欲于 天使之去。分付别样处置。又教以审问倭使时。勿许釜山买卖矣。伏乞加察焉。卑职等深切恳迫之至。为此谨禀。
禀帖
谨禀大司马老爷台座。昨因通官等进部里。得蒙台谕东事就完曲折。兼赐抄示倭书梗槩。伏知老爷上以体奉 圣慈。下以为小邦解纷息兵。出不得已之计者。既以周至。而倭亦果于听 命。捲回有期也。第卑职等不啻如伤弓之鸟耳。区区不能无私忧过虑。而以老爷务全此事。终始之盛心。宜亦欲闻焉者。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3L 页
盖三件焉。一件。彼国以革面。觊款其酋得封为王。此在 天朝羁縻外服之常。故固为有据。至其臣属并受都督等职名。乃与北虏无君长。而各自效恭顺得朝贡者。一例施之。得毋儗非其伦。而庙议必有所谓非远人所得疑。独以小邦切患言之。彼以臣属受职名者。万一张揭标职。驾使海舶。直至敝境曰。我乃天朝某职。虽汝国大臣。不得相抗。况方面之官乎云尔。则小邦边吏。将何以待之。或因而有所侵胁。难以抵当之忧。虽不必先事深言。然亦可推而知也。伏乞老爷覃思所以逆折此萌者焉。一件。今者 天使之行。为因倭兵在于小邦境内。而 谕退 敕封。次第举行。其道路所由。小邦固不免焉。独念小邦人心。惟知彼为我深雠。虽无力以快讨复。而怨痛犹一日也。彼乃纡缛仪于 天朝。而烛耀以过丘墟之国。其小邦之人。颇揆事势。仰悉 天朝至意者。未必不忍忿而知感。其愚夫愚妇触于耳目。动于性情而已者。则诚难以户置一喙。使之安忍也。然审今日不容为此。而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4H 页
别议一路。惟所恐者。彼其受封之后。或有谢价之至。且若诿以因随 天使。并由敝境。则小邦幽明上下苟闻睹者。宁于灭亡。而不忍于此。使人心拂郁至此。则 天朝亦必不欲也。况能保其一谢之后。更无往来。认为旧路之患耶。然则 天朝今日之举。大费事力。以全小邦。而小邦坐受蹂躏。亦始于此也。 天朝果欲乎哉。伏乞老爷豫戒伊使。从他路进入焉。一件。今闻东行使价。随带员役军马。千有数百。支饷之费。似当浩大。而顾念小邦馀力。第如卑职等来时所记者。 王京见贮米豆并与孑遗农户秋税应收而计。仅足以支经冬及春官工计日之禀。黄海平安两道郡邑。亦各仅具五六千兵一两日粮。而京畿一道则又不能矣。比后闻刘总兵五千兵留 王京。留平壤。各有旬日之久。自馀或宿或过之处。盖皆推移支散。今复可想荡然也。以此极可忧虑。而伏承大部题奉 钦依给与人马日支银子。又知老爷洞照小邦艰状。有此仁施也。就伏恳乞老爷分付该吏。将该给人
简易文集卷之四 第 344L 页
马日支银。几名匹为几两钱。通写一道文字。与卑职等赍去。启知 本国。庶于自力措备之外。图所以随便募贸。毋至临时乏匮。亦且免使人马得银。而小邦未蒙实惠也。然卑职等犹恐其银与人马。偕到募贸。不早就绪。以得罪于使命。尤恐许多人卒无甚摄。一有少横扰。则千里萧然之地。春夏方农之时。其伤滋大。不复能生聚成国矣。并乞老爷特留盛念。务俾冠盖之东。其恕事情严戒禁。一如下执事自莅者焉。不胜至幸。卑职等恳迫兢惶之至。为此谨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