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H 页
游金刚山录
东方之最称奇胜者。乃关东之金刚山也。岁癸丑秋。祖父出宰邃城郡。余时尚幼。未副宿愿。至丁巳秋。自洛城来觐。遂与郡人黄候澄静叔约行。时九月庚戌也。庚申日巳午。出自西门。遵海而行。至盘岩津。长松偃蹇。翠荫十里。路出其间。清兴自不能禁。口占一律。过巨吞津。摊饭于列山县。次郑清风枢列山馆韵曰。千山重叠与途长。秋老黄花风送香。心在金刚归兴促。挥鞭不觉已斜阳。投宿大仇未渔店。待静叔。徘徊洲渚。俄而乘月至。盖静叔之居。距郡稍远也。店前小浦。盘回可数亩。怪石奇岩错列。烟雾横空。月星蘸影。镜面如拭。尘喧夐寂。乘兴。使渔人连二船。凌万顷。举杯饮月。就醉起舞。作一绝。回棹豋岸。夜已二鼓。崔应云从龙,崔嶪挻尔。并佩酒来同宿。辛酉。分袂定村。十八日。期会花津。乃并海至茂松亭下。沙平十里。风恬波静。渔舟出入。以百数。海棠丛里。沙鸣马蹄。静叔先咏一绝。余次之。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4L 页
过明波驿。摊饭于大康驿。主人金叔年馈村酒。礼待甚厚。日晡。投入稤库寺。禅纯默来见。语游山次第甚详。壬戌。简束行装。日晚。自稤库至盘岩秣马。踰丈岭至悬桥。栈路危不可骑。牵马仄足而行。俄而马陷桥隙。几死。以索引之而上。至榆店洞口。桧柏参天。有楼曰山映。壁上有题咏。丹碧映溪。僧出迎行茶。次沈相国守庆韵。静叔立次。少顷入汎钟楼。金碧晃耀。眩人心目。周观上方。摊饭于兴福寮。还至山映楼。主禅送慧默为导。上磨上庵。日晡。至成佛庵。东方豁然。海在眼底。至佛顶台。攀木而登。神𢥠魂越。不可下视。西北望十二瀑布。绝壁皆白。水落千仞。疑银河浪决。漏于苍空也。台中有穴。深不可测。下望元通窟。架岩为屋。静叔口占一绝。余次之。下佛顶庵。四望奇胜。还宿成佛庵。癸亥。欲观日出。而云蔽不能洞视。随鸟道而下。至兜率庵。摊饭于内水城涧边。踰大水城岭。至元绩街之涧而憩。吟一绝曰。途危难著脚。因倦坐溪边。却问前归路。云烟几重穿。历妙吉祥。谷水前鸣。至佛智庵。过巨彬。因广构宇廑数间。攀崖下般若庵。庵空已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H 页
久矣。投宿摩诃衍寺。大抵内山之脉。龙趋虎踞。矗矗戛云。绝壁环拥。藤萝交柯。人所不通。甲子。历观狮子庵。踰岭仰见放光,开心两台。以艰险不能遍览。至圆通寺。朝炊并山。历天德,妙德。眼界呈豁。历历可观。跨普贤岭到正阳寺。禅智全出待。坐真歇台。历数千峰。奇奇耸观。山势西自无住而停于万瀑。结于正阳。以露其奇。东自佛顶盘根。至于摩诃衍而尽。真佛家所谓云耸沿海。黄龙势也。余谓静叔曰。此而可无诗乎。先吟五言长篇曰。天地钟精英。奇怪何胜说。屹然镇东海。风霜几经阅。溪枫红似花。山骨白如雪。千峰巧刻削。四顾修眉列。云生百尺岚。风出千仞穴。急流何激激。残溪小呜咽。最上仙所游。烟封人迹绝。扶藜穿薜萝。往往衣冠裂。寺庵可千数。齐趺谈寂灭。但恨尘界人。倏忽山与别。静叔次之曰。贪胜尘中客。此景曾闻说。入山招仙子。岁月问几阅。淑气钟精岳。未雪山如雪。郁郁龙虎踞。森森剑戟列。翠岚横千仞。白云堆岩穴。玄鹤叫深林。清泉幽涧咽。况值九月秋。山景转清绝。与来坐盘石。长啸云欲裂。昔日尘界念。潇洒俱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5L 页
磨灭。何年重入山。山僧话昔别。下投表训寺。禅智静迎入行茶。仍夕炊。夜与稳话。乙丑。云阴蔽天。细雨飞空。坐而待霁。日已高矣。次壁上韵曰。连天细雨暗前溪。晓雾横山玉宇低。探胜何嫌山路黑。扶藜只恐夕阳西。静叔以五言次曰。山色映清溪。楼光耸云低。朅来含胜景。不觉日天西。少歇出望。群山隐隐于云雾中。或露全体。或呈半面。顷刻之间。变态万状。与智静抵万瀑洞。洞豁然。巨壁四围。瀑布倒挂。鸣声如雷如雹。至巾岩。岩中有孔。智静曰。此观音沐发处。而至今有馀迹云。吁。人之好怪也。坐岩良久。与智静别。缘溪至普德窟。窟在悬崖上。凿崖立柱甲以铜。构庵其上。铁索以便出入。余攀索战兢入其窟。开窗下视。见在无地。身生寒粟。及下洞仰见。若天宫然。憩火龙渊。还至妙吉祥摊饭。至安文岭。雾没山川。路且险。至上元日晡。负于慧默。踰九矢岭。至寂灭寺。日将昏。遂止宿。丙寅晨。大雪深可二寸。客怀无聊。咏一绝曰。前溪何处在。但听声潺湲。冒雪过柏田。登欢喜岭。四山浑是琼瑶。至钵渊前岭。禅一珠来迎。尽改行山衣鞋。汤酒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H 页
行数杯讫。见瀑布。使禅呼韵。咏一绝。鞴马投宿桃岩客馆。安轶子正来见稳话。丁卯。与子正饭于东轩。仍并辔出。舟汎仙浦之口。恍然不自知其所从来也。中流游于盘石上。访埋香碑。雨洗风磨。字失其真。岩石上。有丹书六字曰。述郎徒南石行。问于子正。曰。郡父老相传云。昔有四仙。曰述郎,永郎,安详。其一失其名。或云南石行其一也。丹书之下。又有一碑。洪相国贵达所为也。移舟泊四仙亭。亭仅数间。盖以草茅。子正谓昔有四仙游于此。故构亭仍名云。北有庵名梦泉。夕与子正别。挥鞭渡南江。至大康而昏。策马投宿于明波驿。戊辰。历茂松亭。暂憩至列山。权天卿,全应圣,崔从龙,崔卓尔,挺尔等。闻我来。迎入花津。极欢而罢。带月归宿列山馆。盖入山四日。或因险阻。或因雾暗。又或因神倦。不能极其远望。然而言其大概。真天下之奇观也。虽以渊云相如长杠之笔。尚惧不能尽。况余之短笔。何能摹其一隅乎。略叙其本末如右云。时强圉大荒落秋之季。花山后人复古斋书。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6L 页
天灯山记
天灯山。在安东府西二十馀里。其源始于太白山。迤𨓦数郡。不能悉其条委。自凤停寺后岳。再起为峰。中一枝南俯而下。散为诸派。又一枝自西回环。与东枝俱抱。高丽时太师权公幸。葬于山中。历六七百年。子孙甚盛。然而无继葬者。山亦荒废。不辨兆域。成化间。太师十八代孙平昌郡事讳雍。自忠州娶府人吏曹正郎裴素女。居府地丰山县河回村。一日。披舆地胜览。知始祖太师墓所在。而无碑碣。岁月迷昧。无从标识。与术士遍登山麓。求志石以见。于是聚土封之。将立石。未及而卒。临终。命托葬于其下。而夫人裴氏先卒。公存时。即已葬太师阶前数步。故公茔相次以葬。其后平昌之子裕,绰等。既立石平昌墓前。详录世系。又承先志。立短碣太师墓。语在碣后面。即裕婿李宗准所撰写也。后裕,绰等还故居平昌。女婿护军 赠司仆寺正柳讳沼夫妇。合葬于南麓。自是柳氏世守焉。护军公子讳子温。 赠参议府君。先葬河回花山。因水土不安。更迁于山中北麓之上。距太师墓四百步而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7H 页
远。后夫人卒。欲同葬其麓。时太师远孙权均为政丞。有谗人间之曰。将撤太师阶砌而用之。均大怒。移文本府禁葬。祖考参判公诣京。以衰绖守政丞门踰月。每出。伏于路左。既久。方一召问。祖考细言子孙枝派继葬来历及山势远近。均始意解令勿禁。遂得同茔域。玆非祖考诚孝。不能。而子孙之继守玆山者。尤不可不知也。
松岘墓山记
军威县西六七里而近有山。曰松岘。自东西趋。腾跃数十馀里。或俯或起。遇川而止。蓄势不前。曲折盘旋。左右映带。洪氏李氏及柳氏茔。实在其中。为山东飞而西回。由北数之。有四大垄。皆背震向兑。第一垄双墓。教授李公阳城李氏之藏有碣。下有古宰臣崔荣之兆。其下双墓。则教授公子张及其妻申氏藏。其次一坟。张之女。少东一坟。赵希祖妻李氏。又其下一坟。朴轸妻李氏。皆教授女也。下有古冢。不知何人。自教授墓东行数步。有小麓。司酝署直长洪公自亨墓在焉。而夫人许氏。别葬于良谷池洞西向之原。有小坟在直长墓阶下。乃其女洪氏也。由直长墓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7L 页
指东一垄。有吏曹参议李府郡及淑夫人洪氏之墓。前竖短碣。公孙友闵为本道观察使时所建。直阶之下有二冢。甚古而不知为谁。傍有丛冢四。皆后孙瘗夭之处。古冢下有一大坟。利川府使郑适夫妻合葬之墓。而下有横列三坟。西申应参妻。次赵寿福妻。次洪洛之墓也。又其东一原。乃山之第四支也。中有双坟。 赠参判柳公府君。贞夫人李氏之藏。而夫人墓在右。各有碣石。其文则退溪李先生所撰也。阶下有横墙。墙下坟。季舜弼妻洪氏。其下双坟。西洪濂。东洪龟年墓也。又其东一原。乃山之第五支也。上一坟。洪澍之墓。其下一坟。绕以石城。前有石人。即司空氏之墓。广兴仓使府君季康之夫人也。府君之墓。在县西槛洞山西向之原。司空氏墓下有冢无主。最下一坟。洪义仝之女也。山之北白虎之腰。有洪湘,洪洽之墓。盖此山本崔宰臣托葬之处。而内外子孙。相继入葬。直长公。崔宰臣之外曾孙。参议公。直长公之婿。参判公。参议公之婿。教授公。参议公之孙。郑府使。仓使公之子自让之外孙也。洪龟年,濂,洛与赵寿福,申应参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8H 页
妻。直长孙世琦之子女也。李舜弼妻。即直长之子衍孙之女。洪澍。乃仓使之子自温之孙。洪义同之女。即自温之子悌门之孙女也。洽,湘。衍孙之子世瑚之两子也。所谓崔宰臣。侍中司空讳敏之外舅。而于司空夫人。为外祖父也。世代绵远。香火久绝。司空侍中之墓。亦不知所在也。呜呼。死者日远。生者日忘。今此累累于一山者。皆吾之所自出。不然则亲戚也。而数世之后。子孙不知其为谁。则其于情理如何耶。玆为记。俾后来者尚克有考。不替于报本追远之诚云。
吴山书院记
冶隐吉先生墓。在县西十四里洛江下流漆津之右。往在隆庆己巳。县监赵天启。始为封植。立小石。题曰高丽忠臣吉再之墓。又方建书院于花洞山下。未就而赵君卒。所立矮屋数椽。上雨旁风。人不堪居。神不可妥。万历甲戌。监司尹公根寿。令本县于茔域。筑墙以护。其后渐至荒废。或有颓圮不修者。县之人士皆断断焉。乙酉春。云龙分符到县。首询访得实。诚不自量。慨然有兴替意。即具牲醴。展省先生之墓而修治之。旋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8L 页
与同好者。谋卜地于先生冢墓之前吴泰山麓萝月峰下。移刱院宇。后立祠宇五架三间。庙西立神厨三间。稍下立有司厅及库十馀间。直庙前立会堂。揭以尚州板本忠孝堂三字。东西各有温房二间。东曰明诚。西曰直方。堂下又立东西斋。东曰涵一。西曰省三。斋前立横楼五间。楼前为门三间。楼曰清风。门则薰德。东斋东偏作堂。堂之左右。各有夹室。以待童丱之来学者。扁以养正。前后左右。皆缭以墙垣。总以名之曰吴山书院。戊子三月。讫功。四月十四日丁卯。大会境内诸生。奉享冶隐先生于庙。先生之孙吉谆吉谕等。以苍颜白发。皆来会以落之。觥筹交错。秩秩有仪。各自淬砺。若有所得。亦斯文盛事也。萝月峰之东。有山斗起。走入江心。清爽壮快。江湾回环。有同岛屿。观者以为远与滦河形胜。相为伯仲云。深欲立一石碑于其上。以颂先生德美者久矣。偶得中原夷齐庙砥柱中流墨本四大字于郑寒冈仇。禀于监司李公山甫。以善山府使柳侯德粹干其事。先生六代孙吉云得为有司。伐石于海平县地。前刻砥柱中流四字。后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9H 页
刻柳西厓成龙所作阴记。乃凝川人朴道生所书也。丁亥四月日。建于所谓斗起入江处。贞珉屹立。影落波中。舟行陆走。无不瞻仰。山川动色。风彩顿变。真所谓山若增而高。水若增而深者也。初以劳民为重。劝令境内缁徒。佣力相助。既又申请方伯。役邻邑游手三百。捡阙徭得丁数十。寸寸牵补。绵绵积累。以迄于成。且得院长李俶疄,有司申诫李泼等竭其心思。不遗馀力。故民不甚烦。而役用有终。赵倅所立墓前小标。直书先生姓名。事乖尊尚。殊非所宜。而以讳事神。理所当然。故亦易树小碣。改书前刻。曰高丽门下注书冶隐吉先生之墓。于是礼始归正。而徵诸后世。不甚无稽矣。因置墓直以禁樵牧。属臧获以备薪水。储米谷以调供亿。取诸书院规。略加参订。拟作院中永守之图。凡宫室器用。无不粗完。多士之来。可以栖息。于以咏歌先生之风。而无桂玉弹铗之苦矣。童蒙亦欲立师给廪。教诲以看成就。若使诸生感发兴起。以体今日辛勤营建之意。蔚然为他日 朝家之用。则云龙之志愿。毕矣。是役也。前后方伯。皆致其力。而权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69L 页
达城文海,柳星山梦鼎,李亚使憙。皆乐于成美。而资给相继。亦云幸矣。院宇正据冈峦体势。后背萝月峰。前对孝心峰。金乌镇其西。流岳控其南。天生城凤翥于震维。冷山龙腾于坎极。河流萦带。浩浩汤汤。樯帆相接。汀洲缥缈。郊原弥望。烟林莽苍。数百里佳山好水。举收入于斋堂衽席之间。虽谓之南藩第一江山。未为失评也。抑吾于此。有所感焉。云龙之于先生。世旷数百馀载。又无抠衣执鞭之素。而能奋起颓懒于积病委顿之馀。犯笑骂焦夙夜而不容己者。是孰使之然哉。盖尝论之。先生道成于身。而教垂于后。孝达于家。而忠显于国。脱屣轩冕。刍豢义理。特立颓波。始终不二。富贵不入心。威武不能屈。其诚贯金石。其节明日月。贞风励俗。汉鼎有赖。则其有功于斯民斯世。庸有极乎。凡流芳播芬之处。尚且追慕赡想之不暇。况于衣冠所托之地。而漠然无崇奉之举。至使行道嗟伤。志士扼捥。其于 国家右文兴化之意。如何耶。于后生景仰先正之道。如何耶。此云龙之所大惧。而惓惓不知止者也。今幸庙院见成。依归有所。诸生登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0H 页
斯堂。拜先生之庙者。宜何所用其心乎。孝为行仁之本。忠为推孝之馀。居家尽孝悌之道。居官效忠贞之节。惟其所在而致死焉。则是为真能追慕先生者矣。不然而规规于决科。碌碌于寻章。背义趋利。惟日不足。则虽尽诵五车。荣耀一身。有何益哉。独不为先生之罪人也欤。呜呼。此诸生之所当警省。而不可不深自惕厉者也。古者凡有作必书。况先生之清名懿德。有以感动人心。辉映方来。不可以无记。而经始之初。凡百草草。未及周章。院中阙事。无甚于此。良用介介。第以草创虽在于首事。润色必待于继成。庸讵知后之继今者。将多于前功。而益有所发明欤。傥有后世之子云者出。不以鄙举为僭妄不足取。而请记于大人先生。以为多士之矜式。又转而 闻于朝。得蒙颁赐书额之 明旨。则其于敦教善俗之方。尤为万万。窃恐物换星移。事迹泯没。无从凭考。故略叙立院梗概如右。以俟其采择云尔。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论
  
范仲淹劝诸寺大兴土木之役论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0L 页
论曰。君子存心以仁。制事以义。存心以仁。故视民如伤。若保赤子。制事以义。故正大光明。不杂功利。苟急于救民之切。而不顾其义埋之如何。则虽或有一时之事功。而君子不贵也。昔范文正之领浙西也。吴中大饥。殍殣盈野。公见之蹙然。讲求荒政。遍劝诸寺。大兴土木之役。以赈颠隮之民。赖是全活。无虑数万人。世皆以是多之。愚则以为此特论其功耳。其于措画之方。诚有可议者矣。吁。君子之论事。其可徒观其事功之美。而不计其义理之当否耶。仲淹此举。虽出于爱民之诚心。而赈救之策。岂无其宜。而必劝诸缁徒。营建佛宇。资其仰食。以为之生活哉。其为吾道之累。有不可胜言者矣。阻饥之民。虽因是而生活。西方之教。亦由此而益炽。则虽有一时之功。而其为异日之害。庸有极哉。君子之于异教也。固当抵排攘斥。犹惧吾力之不克。而反有以扶益之耶。此虽与迷溺而尊奉者有间。而其为扶护而助成之害。则夫岂异哉。以仲淹之深虑远识。宜无此谬举。而今其如是。何也。盖急于救民之切。而有所不暇虑耶。将学问之功。有所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1H 页
未至。而邪正之分。有所不严于胸中而然耶。呜呼。今以仲淹之平生行事而观之。则天资虽美。而学问之功。诚有所未至者也。以故。其处心行事。率多流于习俗之见。而不能粹然一出于正大光明之域。盖有学问之功。则有以见其义理之源。而其于天下之事。纤微曲折。无不各得其宜。而应务有馀矣。朱晦庵之提举浙东也。值岁失稔。尽心荒政。至废寝食。拊问存恤。所活不可胜计。其规模措画。纤悉备具。皆可为后世法程。君子之处事。固当如是。岂可徒煦煦于不忍人之心。而率意妄作。以失义理之正哉。此君子所以贵乎问学。而气质有所不足论也。然而仲淹诚心爱民。募民发粟。为术甚备。一境晏然。民不流徙。其视世之为民父母。恝视民之填壑。而无意存恤者。其亦贤乎也已。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识跋
  
沙村外先祖坟墓识
按蒋氏葬于大谷山东向之原。最上大坟。是也。有石城石人。又有标石。为樵人所折破。其下一片。为墓下居百姓郑石同所得。其下一片。在墓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1L 页
下。又其下在旁一片。则无有矣。合二片而观之。字亦漫漶残缺。几不可考。其中大书深刻曰牙山县孺人蒋氏。其下缺破无字。以意推之。则当有之墓二字。其右旁书曰正统五年庚申五月十五日弃世。其左旁书曰孝子宣务郎咸吉道监牧。其下则残缺无考。亦以意推之。则当有官子瞻三字。盖监牧官公母夫人之墓。于奉举直长九鼎公。乃内子之墓也。万历甲申三月二十五日。云龙以外祖考妣墓前立标事。来到外乡沙村里。与诸族考验先祖墓所在处。则外祖考妣墓在义城北村大谷山乾坐巽向之原。其原最下双墓是也。今立标石。其阴所刻。乃外孙今观察使柳成龙所撰也。有床石在其前。其上第二墓。乃外祖之子金公溏之墓也。有标石又其上第三墓有床石。不知何人之坟。更审问之。则乃司直孝温公内子安东权氏之墓也。于知礼祖父。实是母夫人之墓也。金士元云。世传知礼公为咸镜道评事。拜辞于母夫人之墓。一乡齐会墓下。此其墓也云云。恐无可疑。当以此为正矣。但铁破山中冈西向之原最下一墓。监牧官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2H 页
子瞻公之墓。其上第二墓。直长九鼎公之墓。又其上第三墓。知礼公内子宜人延安康氏之墓。监司又立标石。自其冈越边北支。有大麓向西南。最为横截。其上只有知礼公墓。墓表床石。亦监司所营立也。诸祖墓所可考者。止此。第以司直公孝温之墓。监牧官子瞻内子宋氏之墓。直长九鼎公内子之墓。不知所在。相与怅然。寻求不可得。坐间。士元曰。向往大谷山见大墓。有标石。相传以为祖先之墓。取其标石观之。则如右所录。为直长公夫人墓无疑。里人权好仁云。向年在丧时。寻山至尹谷西向之原。有二坟连卜一冈。世传以为金氏祖先之墓云。疑是司直及司直母夫人宋氏之墓云云。然遗老已尽。文献无徵。未敢必以为是墓。托士元旁求證验。期于必得。未知果能寻得否也。呜呼。人之贵于有子有孙者。实在于继托后事。而数世之后。反不知墓所之所存。人理至此。可胜痛哭。谩记所言。以付士元。为他日寻求守护之左验云。
题吴山志
书院告成。享祀有日。不可无祭仪及院规。谨取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2L 页
陶山,易东,伊山,白云,金乌,川谷,屏山等书院定规及五礼仪。略加参述如左。类皆出于前贤酌定已试之效。一无起于贱末刱见臆探之说。后之览者。其无以曾经鄙人之手而忽之哉。
锦阳精舍完文跋
锦溪先生。从游退溪之门。晚年用功。最为亲切。若使天假之年。吾知龙门之响。定续于先生无疑矣。不幸早世。天丧之叹遽发。退溪之痛惜。庸有极乎。初。先生构精舍于锦溪之上。未就而先生殁。守僧为官役所侵。殆不能支。丙寅年间。退溪先生承 召过郡。闻其台榭荒废。因为之感叹。寄怀郡宰。托以永护之事。其时郡守赵公完璧。下帖维罗。特加完护。年代变迁。且经丧乱。权舆之不承。亦已久矣。今读壁间遗墨。不胜感怆。且其记与帖文。挂在山中精舍壁间。故后来者。莫知所以。使先生遗芳播馥之地。退溪眷念守护之计。堕于杳然而无传。岂徒守土者之羞。抑亦一乡士君子之耻也。今刻退溪记文及赵宰帖文于乡射堂壁上。以为一乡永守故事。继自今。乡所诸公。遵而不失。申敕维罗。具告守宰。守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3H 页
僧三人。永除官役。期无负退溪之至意。不胜幸甚。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祭文
  
祭退溪先生文
维年月日。门人柳云龙谨以清酌菜果。敢昭告于先师退陶先生之灵。惟灵。出尘之标。高世之识。早透利关。多少休歇。超然迥拔。外累何婴。商绮虽邈。愿与同盟。诚深禄养。志切彩荣。勉屈雅尚。俯就常途。东华几岁。计违都俞。悠悠迟暮。惕然警省。盍反初服。中心耿耿。浩然归来。寂寞之境。陶丘峨峨。退水活活。辟开榛荒。可以栖息。三椽风雨。一草乾坤。曲肱箪瓢。乐其中存。曰惟圣道。千载无传。不有嗣承。孰援滔天。我振其纲。我接其绪。毅然担荷。确然自处。进修之方。作圣之序。惟我考亭。重指诸掌。求之则是。舍此焉仗。圣谟洋洋。左图右书。仰思俯读。刃投游虚。益见端的。优入平实。循序而进。不差毫末。涵养之功。造次颠沛。肃然对越。常目不昧。焚香危坐。澹虑凝神。提掇惺惺。惟日新新。照管动静。表里洞澈。知行并进。如鸟斯翼。无微不穷。无显不格。近取诸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3L 页
身。远取诸物。旁通曲畅。烛照龟卜。明彼晓此。如辨黑白。不得不措。夜以继日。真是真非。卒归于一。知之则行。行之则笃。沛然由之。若决河渎。卑以应物。俭以处约。虚以服义。刚以制欲。见恶如臭。闻善易色。人伦之懿。日用之常。无细无大。咸理之当。勉勉孳孳。如恐不及。积铢畜寸。累岁计月。及其养深。焕然有成。施于四体。著于容声。谦恭敦厚。冲淡简洁。岂弟平易。慈详恻怛。雍容和顺。閒静无违。清曝秋阳。妍照春辉。言如理丝。玉振金鸣。形如璋璧。海蕴河盈。拱而徐趋。鹤舞鸾翔。休而燕息。山峙梅香。即之也温。望之也庄。有而若无。愚者效得。崇而不高。见者忘爵。不间贤愚。有问辄发。竭其两端。提耳倾肠。狂夫骄士。粗戾披猖。一望门墙。已自逊抑。各充其心。鄙吝冰释。不怒而威。为恶者敕。不言而信。为善者法。儿童诵名。走卒知恪。国家元气。斯文乔岳。道尊德立。义精仁熟。上接洙泗。下继濂洛。犹以任重。不遑寝食。加之数年。造诣尤极。天胡不憖。降祸孔酷。不传之统。已续还绝。复有何人。能绍此学。天实丧之。吾道之穷。攀号莫追。五内如烘。呜呼哀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4H 页
哉。昔我 先王。晚年侧席。寤寐宿儒。 纶音相属。一入修门。舜殿奄空。逮至今日。 恩命益隆。僶勉更起。庶乎可行。或图或疏。沥血殚诚。疾病连仍。进亦何益。徒崇爵禄。反深惧怍。宁还旧栖。毕义耕凿。三宿而出。逶迟而归。天不欲平。世复何希。呜呼哀哉。小子无似。猥登龙门。得侍左右。接闻绪论。含垢舍过。惟务提撕。免我坎险。示我坦夷。十年于今。不进日退。空负厚恩。难堪愧悔。去岁之冬。暂立庭雪。赐语款款。镌诲犹昔。末后赐诗。有镜不磨。承教瞿瞿。之死靡他。复期负笈。惟今之春。离违数日。两竖遽因。奔趋省问。已不及瘳。抚膺柰何。哀泪空流。自今以后。何所凭依。惟赖神明。誓无大非。将此哀辞。荐此微愊。不昧者存。其右菲薄。
  又
维年月日。门人柳云龙,成龙等。谨以糍粽酒果。遥祭于先师退陶李先生之灵。岁月如流。再期已尽。凭依无地。益增摧陨。云龙等。远縻官守。犹阻一哭。天地有穷。此恨无极。含哀送奠。泪尽继血。神鉴不昧。庶右菲薄。
冶隐先生墓标改竖祭文
噫嘻先生。百世之师。行同子骞。节并伯夷。道义崇深。山高水长。闻声者肃。感德者良。藐余懵陋。来守玆疆。丘垄不治。行道嗟伤。曰惟封植。实我职事。营祠建碑。岂尽微志。顾念旧碣。直犯所讳。其在瞻聆。孰不忌畏。玆焉改图。易竖三尺。镌刻粗完。功在今夕。端由斯告。荐此菲薄。其始自今。庶贲幽宅。有泚顽颡。有激颓俗。生忠降孝。锡类振振。清风穆如。凛凛千春。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4L 页
祭李逢原文
呜呼。公而至此。天实无知。彼苍者天。胡宁我悲。坠绪茫茫。伯道无儿。谁谓德门。降祸如斯。呜呼。湖楼奔慰。秋以为期。那知此日。正是永诀。彻泉有泪。吐臆无日。临奠一恸。我怀如割。呜呼。追随函丈。参质诗礼。名虽友朋。实同兄弟。准拟百年。永以为好。才踰半岁。何夺之早。呜呼。匍匐救之。未及初终。单杯献诚。有愧余衷。从此长辞。视天梦梦。神乎不昧。庶鉴微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