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x 页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书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H 页
与李宏仲(甲子)
闻出山寓屏庵。想必因旧坚坐。吾辈立志坚固。如君者几人。更加千百功力。以塞朋友之责。仆前月往椒井。呻吟奔走。已至岁暮。修身治心。邈然放置。卑污苟贱。毕竟如何。不任惭恧。天命图及先生书。并各一通还纳。借来时。期以一月之限。而仆才拙。天命图摹写不得。请一画工。始传一本。以故失约。伏惟恕亮。仆今念间西笑。切欲进辞陇云。退与公讨论。以冀一曝之益。而以外祖小祥。将赴闻韶。往返之间。日期不足。玆未果焉。千里云远。怅怅何极。冬秋之交。可得共立庭雪。摅破未尽之怀。馀冀学问益饶。
答李宏仲
忽奉玉音。出于意表。苏慰万万。况承规示兼三幅质疑。非徒情厚。实深辅仁。擎玩再三。开豁如何。但本无定见。更汨尘中。他日归乡。见君何颜。且于念时。入觐海西。奔走悠悠。岁月几何。想君坚坐山中。不间他念。治心养性之外。质问潜玩。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3L 页
日将月就。进进不已。一羡一喜。望须益加策励。别得一倍见识。更垂警责。以破愚蒙。心经若得数本。何吝与共。李棐彦近在城外云。若闻入来。当传尊简。
与李宏仲(丁卯)
龙病未快瘳。今闻先生西行。力疾来谒。意欲与佥君从容叙展。以慰隔年愁思。而劳热大作。几不可支。急速舆还。未遂初心。伥恨不可言。新作书舍于江上。佥君若欲一访。不无栖迟之所。早晚须放剡溪之舟。是所望也。若欲来访。而示其行期。则送人马陪来。亦不难矣。
答李宏仲(戊辰)
心经质疑。为病所侵。眼不一过。可愧。仆闻非言之难。行之难。今读心经。有何难事。恐于行之实未易也。如君笃学者。盍亦知所勉哉。倒耘人田。虽仆之不自量也。乐与为善。区区望于公也。先生方此炎蒸。复占远行。伏悯。就道鸟岭云。然耶。质疑一册。晦庵书一卷送之。照达何如。
与李宏仲(壬申)
溪上相逢。每在哀遽之中。空抱脉脉。未得展布。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H 页
寻常依恋不已。仆日就灭裂之域。未见开发之期。悯不可言。一失先师。虽月疑晦。无所控正。面墙之恸。死而后已。启蒙。因病故未及承诲。今欲究读。若海茫茫。无处下手。苟非朋友之助。终身未免望若之叹。而义仲诸人。各以事无暇。难与共栖同理会。日月如流。聪明渐减。深恐此生未得窥其门户。长在醉梦之里。空作失路之走肉也。中夜以思。有泪盈襟。朋友之中。不事举业。专尚学问者。无如吾子。而未易相聚。以听馀论。怅恨何极。今欲一造易东等处。邀正所疑。而身病事故。又难远去。若此相违。何时得成此计耶。吾家斋舍在中路。甚便于相会。伏望尊公扫除万故。望间约会于此。收拾旧闻。以发新知。为一月计如何。此事非徒有益于无似。抑且增功于足下矣。其间薪蔬之费。吾当办之。幸勿留念也。来时启蒙袖来亦望。如无代步。于人还示之。当临时送之。千万曲照。
答金止叔(丙申)
料外承书。辞旨恳到。今世何能有此。三复以还。感叹无已。示谕江院事。无非血诚所发。爱人以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4L 页
德之意。何以加于此哉。云龙于此人。最亲且切。寻常以父执见待。只见其恭巽。不见其他。每戒以如此才器。加之以收敛之功。其进未可量。渠亦倾领。不以为逆。每刮目以伫成就之期矣。其戏动戏言之因酒而发者。不能无过。则相规之益。不容但已。顷见渠书。方退伏省愆云。己知过之能改矣。虽非通文。渠必自知。不复入院。若遽绝太峻。则渠甚可惜。而师友相正之道。恐或有所未安。姑待其自处而进退。使彼此皆能无憾。如何。大概老先生平日。令后生于平实的确处加工。故一方风俗。最为敦厚。非他道之所可及也。今若厌弃绳墨。游荡于茫茫无据之地。则风俗不几大变。而终归于无可收拾者乎。此正任世道之责者。不得不惊呼而急救之也。倭贼滔天之祸。到今犹有甚焉。则岂非所谓人谋之不臧者。有以名致之邪。抑时运不顺。横溃之势。益无所底止。浩叹塞胸。柰如之何。当壬辰六月。唐将祖承训将数万之兵。来迫平壤。几于胜捷。而逢九败北。则似乎天不佑之。厥后李如松提十万之兵。攻复西京。破竹之势已成矣。其时天雨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H 页
弥月。道路泞甚。唐马死者以万计。三军锐势。似乎销歇。提督轻敌小败。不复有连城驱逐之意。退屯大同。日思龟缩。不得不出于羁縻之一事。此则人事之不齐。而天意亦不知如何也。寇退海上之后。天兵留屯八莒月城等处。以为久驻遏绝之图。则我国粮饷。不足以相支。此天兵之所以撤去。而不得终始把守也。四五年相持之际。我国自强之道。犹可及措。今乃不然。非但不能于自强。崩散之渐。有甚于昔日。不久虏骑突至。则更以何计抵当。且人心忧惧。如水之流而不回。此何等时节。痛心疾首。宁欲死而不知也。感下询之勤。竭尽贱见。辞甚烦猥。云龙无气未苏。怯寒闭户。未得躬趋座下。以取裁处。临纸怅溯。文集校正事。须十分敦勉。若锓板则必得担当此事者。始可倚仗矣。
答郑子明(士诚 丁酉)
贼船往来不绝云。秋高谷稔。不无再动之患。军器之用。一日为急。亦望速为飞报。生。百无所用。只有衰病日甚。不足齿于诸老之后。当初不自量已。妄为追随。以此乡论乖张。久未成绪。非尊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5L 页
兄处置得宜。结末亦难可冀。追思益增愧惧。此非徒一身计。亦恐乡风之自此益坠。而无益于事也。
答郑子明
有司之任。非公更无可为之人。闻往临医院。为之一番料理。深慰所望。第未知主倅处置如何。色吏不可不出。而权英俊为主倅任使。累请不许。凡百稽缓。皆由于无干吏之致。先出色吏。然后诸事当次第修举耳。如不可得。则书院人尹泰仁。解事可为云。故前于凤停。已议差定。此亦迄未随身干理否。须下问李迟。督令为妙。定所医院。理固当然。但事力不齐。乡中难可办出。故令李迟从其便宜处为之。不然则供馈任役。百用俱乏。此不可不预料也。觅给箭竹及匠人。则其后诸事。李迟皆能担当。
答郑子明
弓箭已为造成。所乏者箭镞。若于米太未收之人。徵纳铁物或箭镞。则不劳而准插无本之箭。如李迟者闻此令。则必应不惮于心矣。其他未纳者。亦岂敢爱寸铁。自陷于乡罚乎。如此而终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H 页
始拒逆者。则所当甘心于受责。论以重罚。亦不足惜也。盖虽升斗未收。空弃则大非当初约束之意。俱罪则亦非细过不遗之意。今更出令。尚不动念。则举其尤甚者而治之。未为晚也。
答郑子明
再承书。审干事已毕。深贺。尊兄敏于措办。恨不得置之于盘错之地也。生。适以事故。未得趋进。以副盛教。然当初不得不僶勉追随。今则事已就绪。不须更为抗颜。以博笑侮也。报府事转报。体面为当。但闻闲山陷没。事机已违。虽文报往来。亦恐不易。千万速图。幸甚。但聚粮一事。李横城首事。生等之更为收拾者。非有他意。深欲添得一分也。
答郑子明
示谕曲折。惊怪。小人之不乐成人之美。一何至此。令人伤叹。箭之用不用。今可见而知之。虽有言百车。不攻自定矣。何害之有。当初事无头绪。几于废坠。赖兄尽心区处。以有今日之成。彼袖手傍观者。何敢飞谤乃尔耶。不过无赖之徒。浪说如此。岂出于有识之口乎。只可付之一笑而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6L 页
已。且事已成绪。兄不可以不理之故。轻自中辍。益致不好者齿舌也。文报必欲待鄙生而成之。则鄙生之有故不进。负罪益深。实增惶愧。然事机已迫。不可不于数日内为之。江院则远矣。病身难可易致。恐益稽迟。至如水洞或三百庵等处。可以一进。须通于佥正及前后有司。一番会罢如何。迥也不须挂念。会日招致诮责。可也。大抵朋友间。要当责善求正而已。不当以此相隔。兄亦不须置怀也。会日其所造军器。各一色看品如何。此亦可止谤矣。边声日急。舟师已无可为。贼势急急。巢堂之雀。岂可保其安乎。近日弘仲以从事下去。若及其行。则甚为便好。如何。与兄肝胆相照。千万随事指示。
答郑子明
乡粮处置。欲一更论。要得十分停当。若令各面有司。递为输去。则远处如北县等。必不能也。况许多纳者。其能听从乎。欲置辋川壁中与鹤山。亦难守直。与弃之原野何异。愚意姑倩付一二石于近居富民可信者。各以其意坚藏以待。如水洞可付一二百石。古谷糟谷丰山等处。亦无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H 页
不然。谕以此米聚在一处。必惹贼来。散布无迹。庶可免祸云。则如水里之民。或不甚拒逆。与已物同藏。亦或有秘密坚置之理矣。
答郑子明
成算已定。极为周详。如此处之。未为不可。况诸有司皆会。则难可进退。但辋川之壁。鹤山之上。决不可移谷。盖壁则无守。鹤则欲移官谷故也。鄙有一策。试言之。望须一笑。欲从市直。优给贸木。分诸各有司藏置。则轻而易输。最甚便宜。虽才山等数日之程。有何难运之弊哉。且京中方戒严。 主上亲自整军。所乏者军需也。若贸木载之数驮。直送京师。则于一乡鸠合。寸寸效诚之意。岂不有光万万。欲禀于金道源或卢弘仲。令各官次次输送。则不过六七日。可至京中。盖金公留屯商山。而弘仲在忠州。句管体府之事耳。或令弘仲。付船送之尤好。
答郑子明
伏承十二日书。感慰贼报。弘仲必不在中原。故数日寂无所闻。道路之传。疑信相半。虑郁。处置乡粮。前已曲尽。更无馀策。虽承调度传令。此外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7L 页
别无可措之计。柰何。只传此意于各有司。使之勉力。亦一事也。我国无饷军之法。徒为侵虐。不见有效死之益。可叹。诸处山城之谷及卖官卖狱之谷。无一粒入于吾民之口。或为煨烬。或为盗粮。有何益哉。固结民心。恐不如此也。尤可叹咜。乡粮之散在各有司处者。几石乎。欲知其数。望令下人书示。如何。闻郑生宪则已分属诸人。各自藏置云。散给后处置。在于有司之能不能如何耳。且闻体公将来住本府云。若然。禀处尤好。但未知虚声与否耳。闻两湖之民。流入近境者十百为群。饥饿将死云。何无收拾赈救之举乎。若以此谷分赈。而收其丁壮为军。则可令奠安。无盗贼之忧。仁政所及。一举而三善存焉。然闻之者。又必齿冷矣。狂妄之言。极无伦次。伏惟恕鉴。
答郑子明
闻都城一空。 中殿亦出城。贼之游骑。已及于忠州。釜山新贼。又弥漫出来。忧悯夜不能寐。官谷积出民间。若因而安堵如旧。公私与有其福。第未知天之祚宋与否。而民心方负戴不宁。亦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H 页
深可虑。天寒霜重。罔措罔措。
与郑子明
伏惟迓岁万福。生病中添齿。无复可道。只以清野令急。奉老母无处可往。悯极。前者迷儿襑。自凤停来传绪论。即欲披展而未能。为之怅怅耳。今请彦晦共会广寺。尊亦未可一会叙论耶。 国事至此。岂可坐视。况荣川通文已到云。尤欲与之相议耳。私作通文一道。送于彦晦。使传尊案。亦望赐览指诲。
与李圣与(咏道 壬辰)
仰慕之心。无异饥渴。而仆既抱病。自贻伊阻。恨叹何极。仄闻公枉驾李器成家。多日留连。高风邈然。虽欲追攀。其可得乎。增恨而已。又闻公为副将于荣川。或为乡兵之任于吾乡云。未知何言为的乎。文集因洞主递易。又时事未定。有意还停柰何。清野之令甚急。未知所适。公可指谕否。
答李圣与(丙申)
无妄之事。可胜叹哉。世道如此。柰何。河阳作故。宏仲之丧。尤出意外。零落之叹。不知所裁。早晚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8L 页
若得拜叙。可尽此间情事矣。
与李圣与(庚子)
霾热比甚。谨问雅候如何。不意 国忧至此。臣民之痛。何极。前者因人传闻。公将上京复 命。其后又闻停止。岂有病患。抑有他故耶。奉虑。文集之刻已成。斯文之幸也。奉玩之馀。感念旧事。不胜悲叹。想在尊怀。尤甚也。先生平日。有杂记时事一册。往时逢原尝示之。其后不知在处。大概如此等遗迹。若大若小。趁此时一一收拾。别成目录。藏之净椟。锁钥而坚守之。勿令泯没。或待后日更有考索之事。不可以刻板已成。而使之散失。此在盛意。必已善处。而愚见所及。敢并告。何时可一奉叙。偶屏山人将往其处。凭候动静。
与权定甫(宇 癸未)
因嘉仲闻静况佳胜。慰仰。龙近因心事不好。得上气證。似非轻小之疾。深虑。前约欲于旬间。待病歇为往陵寺。伻告共会为计。而未卜西厓能容易起动也。其事势之难。前书已达之矣。先生文集。迄未结末。岁月如流。人事大变。失今不图。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H 页
恐尤无以为计也。如公辈千万相与商量。何如。意所耿耿者。故漫及之。
与郑子孚(丁酉)
岁功蔑如。秋风已起。白发飘飖。怀想何如。袸行不违于七日否。以一依尊丈指挥谕之。未知渠如何。尊伯氏于乡兵。有何妨碍之事。欲闻其一二耳。此事人各尽心。又至垂成。若复辞避。谁更担当而有终乎。每喜尊伯氏诚意恳笃。庶几有成。以免傍人之窃笑。而今复云云。则适足为儿戏之归而已。虽有嚣嚣。不过孟浪簧舌。只可听若不闻。而忍耐勉副耳。千万陈达此意。
与郑子孚
乡兵事。前因尊谕。陈其忍耐终事之意。昨日又因辛上舍。仰乞姑为勉副。伏想关听参量矣。虽庭闱微有侍药之忧。已有成算。只当劝励诸有司而已。造箭已至二百馀部云。何其神速乃尔。令人叹服。但箭竹不足云。其措处如何。体相在星山。复请未为不可。此意诠达为妙。
答 卓卿(壬辰)
承问可感。方伯之留。应接必挠。仰虑。仆自迷原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39L 页
移寓小雪寺。今又入龙门山。道中病妻落马。方苦痛不能运身。欲南向义山。而不知为计。京城及诸处。贼势如何。闻岭南日肆焚荡。鸟竹二岭。更无所阻。京城之贼。路脉定应相连。为虑万万耳。
答府伯
淫霾虐炎。俱极备无。瞻仰清尘。悬悬何极。玆承下书。伏审令候万福。仰感仰慰。无以为谢。云龙待罪关防要津。官储已竭。民力亦尽。诛求之烦。细入秋毫。搬运之劳。络绎道路。已到极地。无以吹起。惟愿无讹不知耳。外则凶寇睢盱。内则土贼恣行。天时人事。无一可恃。痛哭柰何。其中挽输之绵。尤极难堪。若非次次输运。虽被诛责。万无可转之势。未审于,令意如何。一运自本郡。由奉化,礼安,真宝,青松。达于庆州。一运自本郡。由荣川本府,义城,义兴,新宁,永川。达于庆州。稍稍前期输运。如水之源源归委。不甚费力。而使之不竭。如何。本郡一番输运者。多至七十馀石。而兵营军粮。则每朔运送。尤可悯也。数日之后。其何以办出乎。降倭之前来者。才送于京。而复此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H 页
分送。些小军粮。耗费殆尽。后来之忧。果有如前所云云者。未知何处复得此耗蠹米耶。诸将之不协。此虽出于人谋之不臧。抑恐天公误事发也。柰何。其未可复合为一。而得看同人之美乎。金任甫遽至于此。邦国之不幸。赖令监勉留都事。少止其行。得免颠仆于道途之间。感祝感祝。
与易东书院会中
前月晦。闻佥会院斋。收写先生遗稿。即欲趋进。仰观盛举。兼看手泽。以少纾忧郁。而老母苦眼病。又连有忌故。迁延之际。时日已过。想今竣事。已无及矣。家藏手札及遗文。收拾誊写。谨具录呈。伏望鉴察采择。大贤人片言只句。无非妙道精义之发。以此传后。尤可见其德业之盛。而使后学开卷。瞭然如承面命焉。则岂无感发而兴起者。其为教化定无穷也。恐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况其中有发明止行去就之义者乎。伏望广取博访。俾无一遗。都成外集。则当与语录等书同功。而述先生之事业。始可无遗欠矣。未知佥意如何。过忌后乘凉一趋。以承佥教也。
与校中(庚子)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0L 页
云龙每于春秋。猥忝致膰之列。极为未安。累欲辞还。而士子临门。拒而不受。亦涉不恭。不得已奉承者非一再矣。窃念致膰大夫。虽是古礼。岂门荫末官之谓乎。况中古以来。所谓斯文先生者。别有其人。圣庙礼馂。无不相关。乃所以尊道崇教。而名实交孚。亦可以倡励后进之士也。今以无似之人。强谓之大夫。而致此莫重之礼。不几于反贻斯文之羞辱乎。佥尊必虑及此。而未之救正者。何也。今后虽荣赐谬加。亦不敢虚辱。伏望亮此微情。止废误例。不胜区区切祝之至。
与人(己亥)
青松与都事为昏。以十六日为定。而事理极有所未安者。不得已退请于临到之时。其为颠倒窘迫。何可胜言。盖守令与上司为昏。于法有禁。去年某官与左兵为昏。以无忌惮 下教。递罢其职。况今彼此皆是名流。非他小官末职之比乎。拟于谢官归家后成之。乃素定计。而青松未及致思。定日太迫。适会其时火色再动。事势叵测。众议以为触冒邦宪。在此时尤不当为。苦复致勤 上教。悔不可追。其为未安。不但递罢而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H 页
已。故惶恐陨越。不知所出。姑请停退。以待归家。实出于相爱之至情。小无他意于其间也。凡悔吝。恒出于没可商量处。不可不慎。都事必察此间情实。好样处之也。佐郎以青年逸轨。不鄙贱门。牢守前约于再经寒暑之后。非高义之出人万万。能如是乎。以此尤用景慕而不敢忘也。

义城碣石。监司令营吏李擢英造。欲趁寒食营立。此旷世之事。不可不汲汲成之。君须出见石之善恶。且议写字事如何。此乃标其茔兆。以防后患。如事急则君虽亲书。未为不可也。外曾祖官衔宣教郎。行知礼县监。若从华职。则曾经评事。然此则参下官。恐未可书也。衔下直书姓名曰某之墓云云。可也。外曾祖母本贯。广问于诸族丈。此亦当书曰宜人某邑某之妻某氏之墓云云。可也。外祖父墓。书曰进士安东金某之墓。祖母墓曰某之妻顺天张氏之墓。如何。称讳似未安。而欲令后人明白知之。为承遵计也。但进士府君。欲称曰松隐处士。又如何。
与金昌远(弘微 壬辰)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1L 页
国事至此。痛哭痛哭。贼入京城。 上西巡平壤。厓到松见罢。因从行。仆率一家百口奔避。今寓加平地悬灯寺。复有声息。故欲移花岳山中。未知税驾何所。痛哭痛哭。公辈避在何处。而侍奉凡百如何。道路不通。两地生死。了莫闻知若得再相见。何幸何幸。我军奔溃。战又不利。奄奄仅馀临津一带。罔极罔极。
答金昌远
似闻贼有合势之奇。此边防备极紧。仄闻兵相以进击为难。若然则尤不可说。权斗章自贼巢还。详知贼阵形势。故送之。即白使相。虽夜急令还送。盖与其自募者约会。数日后为再举之计。若迟留则事违矣。僧军亦欲出送境上。故更为申禀。亦望即为传令。
与金昌远(丁酉)
谏院人持去书。照察否。时事至此。内外俱竭。 天兵充满京外。支待之事。百无所出。而贼势亦复出没于右道等处。悯不知所云。令之所带。皆是紧要。非徒夙夜之劳而已。如何如何。儿辈尚在顺天否。安否何如。君女年已长成。未有所归。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H 页
当此乱离。于何依泊。悯虑。仆欲向道心。而亦不知久留与否。户判前有一书。陈其曲折。虽似自明。亦不得不尔耳。
答金昌远(戊戌)
顷承惠书。仍审令候支胜。为慰。第以女息尚在远地。落落相望。疾病又为相仍。忧虑千万。 天兵先捷后退。直向京城云。此后事不可说也。大兵所过。里落萧然。民不安居。府内尤甚。令叔母避寓山谷。春耕已迫。无计住札。延生之策。尤无所出。柰何。仆亦欲还故土。而未得自由。意欲过今年于道心看如何。而非但朝夕可虑。奴仆将尽溃散罔措。然不得不尔耳。承宣之望。何以及此弃物。可骇。吾心如此。况外议乎。况方今挟弹者相环。令与厓公久在齿舌中。尤不可添此波澜也。
答金昌远
铨务何以久支。可虑。仆事太不相近。况此睢盱之时乎。深恨公之不相知。而不能图止于未成也。盛满积猜。平日相知。皆为按剑。寇敌不足畏也。衰谢日甚。白发满头。保老避乱之外。固无他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2L 页
念矣屯。谷之见阻。皆关时命。何可怨尤。全守吏奉子昂前一书去。如未传。推还为妙。
与金昌远
献纳奉老。移寓道心穷村。未得上去。岂非未安之甚欤。厓亦劝起而未得矣。南方守令。此时尤重。不可不慎择也。顷日许某。乃令所荐拟乎。骄傲之徒。何事可理。
答金昌远(己亥)
为官之道。惟尽其在我者而已。情外纷纷。不足深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乃止谤之道。传闻之实不实。何可知也。更勿挂念。惟随事猛省。不使有失。幸甚。
答金昌远
再度承书。备审證候向平。秀孤松声。可助閒适之味。何慰如之。前者人还。不告厓前而去。欲答书而未果云。可恨。明甫书亦来而未付。今皆付至矣。西奇已来。亦无便。未易时付。道路之传。至于百官齐起云。果若此言。殊可虑。未知终如何也。岂知郎当至于如此乎。令人发叹。仆灸疮未合。虚汗如浆水。度日如年。林泉之间。顿无幽閒之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H 页
兴。柰何。
答金昌远
承碧树蝉声之示。可占證候向歇。为慰。但闻秀孤背阳引风。不合于调摄。秋凉切宜慎之。昨见狼川小录。任判与宋淳。府 启驳罢。未知何人所为。尹宖嗾李海。时方被囚云。此际谁人能担当国事。廓清妖氛耶。白足之杖何木耶。老人非此。不能运动。后须寄付。茯苓大块。可为久用。感感。唾壶亦老病。切用垂惠。何令之老老若是厚也。弘仲失骑。又欲于望前挂冠而归。未知入手与否。而亦未知得计否也。
答金昌远(庚子)
见辞草。已决退归之志。未知方伯处置更如何也。俞杨孙辞中及京伯 启中。有病不能支待天将之语。自 上特命拿鞫。然则令亦不当举论 天将。直以病为辞。可也。秀孤一坐。愆违复如此。则虽閒僻之地。勉劳官事。实所难便。惟祝量力处之。无致悔吝于后也。
答金昌远
昨朝恭闻 中殿升遐。惊恸罔极。凡举哀成服。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3L 页
待公文到日为之否。本府虽不待公文。已举哀云。故吾等亦于玉渊行之耳。当著布纱帽。而无匠可造。亦无布可制团领。可悯欲成服于府中。而凡百草草。未成模样。故看势行之于书斋。如有所见。示破。
答金昌远 国恤问目
 前教段㔶头改用木为可云。故以白绵布造著矣。且坐衙时。常著衰服。更思之。非丧事而临政著衰。亦似有妨。著直领则虽白布亦可。而带亦用粗白布乎。
退溪答人问。常著粗布直领云。然未能卒备。姑著白布粗升直领。似不大妨。如何。带则亦云用布云。亦必如此矣。
 刑杖。成服坐衙后则旧例为之云。未知的否。
刑杖。卒哭前何可全废。依故例恐当。他官皆当有例。广问无失。幸甚。
 青障泥。用生布里之乎。所著帽子。用白䌷乎。
退溪先生云。或布里。或用旧件无色云云。变无漆黑色如何。
 卒哭前。不为吹角乎。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H 页
不为最可。必于他官有例。闻见为之。然久废何关。
答金昌远
闻堂上耆老等。哭送于路祭所事。八日中有公文云。而本府迄未知委。怪事。虽 国令如此。垂死可能起动乎。见京书。亦令厓公哭于 阙下为当。此何义理耶。俗见至此。可骇。
答金昌远
秋候清稳。卧治之馀。时复闭閤静调。仆气證尚在胸膈间。动止不能任意。苦事。李公励以体察到星山。使军官问安于厓公矣。副使落后。从事李尚信姜签陪来。近日当向月城沿海等处云耳。 山陵。有朴子羽者。以水破不吉上疏。恐难行定日矣。
与卢弘仲(癸巳)
每患骚骚。未得稳展。别来依忆如何。仆昨因日暮。艰到平恩驿。今向丰基。见官谷板荡。民间一空云。为之忧虑万万。且 天朝不许通贡。倭奴有冲突之势云。亦为忧悯。行忙草草。
答卢弘仲(丁酉)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4L 页
得承书谕。审悉贼势已急。不胜忧虑。体相不知而动。则专制之意。果安在哉。此深可忧。而冲突之患则次之矣。然已动难止。不若列据形势。坚壁固守。贼亦似难轻动直前矣。但持久之兵。粮饷难继。若复解散。则其祸益甚。继饷坚守。不可不十分图之也。处处屯兵作农。其势甚盛。则贼必不敢轻犯矣。如何。闻下道之人。无意种麰云。此乃自绝其命脉。岂待贼至而縻烂哉。千万陈白。惟务镇定人心。使有乐生之意。而兼治兵农。如孔明之五丈原。充国之金城。可也。但统纪不一。恐无以施其长策耳。此处劝出乡粮。可得四五百石。若水运则可为数日之用。亦预为之所。幸甚。閒山舟师。不得应机遏绝。必有所以然而然者。今闻为人所构拿去。以元均代之。元与李相为水火。军心想应溃裂。此尤不可说。体相未可急 启姑留否。不然则舟师亦不可用。机会一失。岂不可惜。盖统制。乃厓所拔。故因事欲置之不测云耳。况韩副往督之。岂有逗遛之理哉。
答卢弘仲
道中书为慰。雨水阻滞。几日到幕下耶。贼势复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H 页
至晋阳丹城云。信否。此处依旧。水灾同丁未。陵谷变迁。野无所收。天谴可畏。民生可怜。尤可悯者。六十以下十五以上。迫令入城。某也欲以军令从事。老弱虽放。将何所赖而远避乎。不可说。况清凉峻隘狭险。非徒牛马难容。人亦多不能容。以此人情尤为悯迫矣。数三邑百万苍生。岂可寘之戏剧之地而不念。诚可寒心。
答卢弘仲
贼锋。闻已入怀德等境。虽不能相持遏绝。山谷危险之地。一不厮杀。则有何所畏而不入乎。此有乡粮。不能处置。欲贸木上送京师。或欲上于体府。以补军赏。而供应恐无及矣。领相之奇。未闻否。何处留驻云乎。
答卢弘仲
得承复书。为慰。西行势难及于殿最前则柰何。大概此事。不难知也。若欲永为隐沦。则虽不出。可也。早晚不免为一出。则今之不起。永为口实。不可不十分参酌而处之。幸更与德晦诸公。熟议为之。
与李甥兄弟(享灿焕)주-D001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5L 页
穷山攻苦。正为学习计。若不勤力。更复何望。千万勉旃。羔笔三柄。松墨三笏送之。各持一管一笏为可。昨送册子。精写好诗。逐日习之。唐音不知在处。汝一人下来搜去为妙。
答弟而见(丁酉)
书来。日夜忧念。李之孤寡。亦何以为生。尤极悲痛。时事想已有结末。何如。从前奉告者。正为此也。内省不疚。外至何关。但贼恶不远。人心或失。是所恨也。捏计想应非虚。陜人恐有所受于乡。可怕。山居深僻。公若得便下来。同侍膝下则天幸。惟祝天而已。吾望时往扫先松。仍感风龟缩。虽希玉。不得往见矣。奴子以探候事。并送两人。即为回视破悯。临纸怅惘。不知所云。惟愿随遇慎啬。不违素位之训。
答儿袾(壬辰)
贼踰驹岘。掠去浮石近处财物。荣川守方率军御之。今未知如何。父昨夜子时发行。到求水川。将向龙寿寺。如贼势小止。则当直走蒦田。大炽则欲上清凉山。不得已则亦欲出向临河沙真等处。人马多聚。费用不赀。毕竟难支吾耳。其处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H 页
事十分料理。细闻贼向。善避是望。
答儿袾
汝处近贼之地。虑虑。退溪书斋。李奉事持难。吾亦念眷率甚烦。恐为人弊。玆以趑趄。悯甚。闻裿已参任屹义兵。若然。何以更参乡兵。虽不参。纳米石可矣。
答儿袾
贼来阵平昌云。可虑。父雨歇欲徙乌川耳。汝弟已去一直否。若从军则其所率奴子。择给壮健之人。
答儿袾
官人还。见书。何慰如之。汝之事。京书以见递为言。必止于递罢而已也。若然。随分归农。以养病身亦无妨。汝性执而滞。寻常人马调发之事。每不及期。使方伯多积不平。若复有贼变。难免重责。然则今日之罢。未为不幸也。我则于簿领之事。无不即施。只以一番未及支应。疑其依势。待之甚薄。未知有何谗说。甚可怪也。退溪文集。恐或遗失。如不得书。姑送黄之焕处为可。云岩事。吾等在时不理。必不可为矣。
寄袾,裿,襑三儿。(丁酉)
政丞自闻庆还来本府否。或云麻提督已入府。吴总兵以下。归于下道。或云杨经理亦已下来云。未知如何。何不送人来报耶。今去政丞前书。汝须亲传。或令可信下人传上。勿浪为浮沈。政丞前前书已传乎。不传。还送可也。新宁移转。已发送否。小邑之民。三四运输。转而吾府一番。亦迁延迄今。可叹。他日若一时叠输。何以当之。汝叔前书。若不亲传。更重封传上。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6L 页
答儿袾(戊戌)
山谷冒雨为虑。书来知好还。甚慰。此处依遣。但冰灾颇甚。田亩漂汰。西成失望。岂是细忧。京城官料久绝。政丞及参议家。窘急可知。雨霁一番伻候。可也。
答儿袾
意汝历觐而不果。怅然。此处粗寄山中。慈候稍平。但时事至此。汝叔尚在郊外饥困云。日夜忧悯。如得罢归。欲送人马相迓。汝急走一人通示。汝弟已赴任否。远甚且残云。可念。
寄袾,裿两儿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H 页
裿之赴任。尤非吾愿。去后何无一音闻。以台评落职下来云。苦待。政丞仍在郊外否。李文英不起。痛哭。其妻子寄于何处。道心亲候粗安。觉华寺有僧。欲造道心川边精舍。若得藿同。可为之资云。有觅得之势。其僧送之。
答儿袾(庚子)
见书知支保为行。何慰如之。未知今到何处。千万勤力奔走。以报 国恩。此处修幕毕。欲入道心。而事力不建。为悯。送物依受。此虽为亲。于心未安。且来马脚伤。尤为未安。城主不意罢去。此后事。不知如何也。
答儿袾
闻汝来。到中路而还。怅然。奔走服役。乃臣子之常事。况此时乎。千万尽心供职。勿以为劳。则疾病亦或不生。盖心定故也。此亦无事。
答儿袾
汝不意上京。恐有颠沛之虞。闻支保还来。可喜。但即迎使云。未知已还驿否。千万远酒弃色。一以终孝父母立志。
答儿袾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7L 页
汝气如何。我偶有感候。加以应接烦多。悯悯。闻 朝廷以滥率衙眷为非。至令掷发云。未安。汝子不学閒游。与儿童作罗。可憎。汝须率去。置驿中。令一驿童次知。每日来学。虽在彼。无异于此矣。
答儿裿
见书深慰。但险路连雨。其间关可想。即在京。为向邑计乎。此邑距家乡甚远。虽有缓急。势不相助。千里悬邈。长费思想。与汝母不能无怅然之怀也。况已入于疏中。尤为未安。汝叔尚在郊外。未得罢退否。将至绝粮云。闻来悲惋。若得下来。当送人马及行粮。速示之。汝家好在耳。
寄儿襑(壬辰)
何以下去。音闻甚阻。恋极。我今月十四日。拜司仆佥正。仕务极苦。恐或难堪。悯悯。汝天性怠惰。专不留意于读书。年岁渐加。柰何。在膝下之时。尚不肯念老我之意。况此千里外乎。千万思量父母之情。
寄儿襑
贼由金陵。则汝于何处避在。生死了莫闻知。罔
谦庵先生文集卷之三 第 48H 页
极。我去月二十八日。出避东大门外。晦日复移丰壤地新门外李佐郎山所。今月十三日。复移加平地悬灯寺。又闻倭贼来到声息。故欲移本郡地花岳山山寺。时未决计。罔知所措。金察访一家如何。而察访亦无事否。汝叔时在平壤。而汝兄亦在涟川地检察使幕下。何日得再相见。望善避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