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第 x 页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第 6H 页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郑宗鲁]
谦庵先生遗稿。西厓先生所编。集本十二卷。而敬庵卢公。尝寓河上松亭奉阅。尽漂失于万历乙巳之水。先生曾孙悔堂公。旁求历蒐。得若干篇。并年谱附录为四卷。至 元陵壬戌。始刊行焉。然先生文字之散落人间者。宜不止此。故宗孙宗睦与诸后孙。复为之竭力裒稡。凡得诗一十七。书五十五。杂著六篇。而合诸旧帙。总几卷。于是。士林谋欲重锓于梓。先生七代孙上舍象春氏。奉以示宗鲁。属为一言曰。吾先祖问学行谊德业之实。鹤沙金公跋及讷隐李公序。言之已详。先祖从孙拙斋公。于卷末言之又详。固无待于复为阐扬。然惟是增补颠末。不容不识。子又是契谊笃厚家人。而兼为外裔者。盍勉诸。宗鲁瞿然不敢当。辞之至再。而不获命。遂谨受而敬阅焉。则诗之上退陶老先生者二。而其馀亦本于性情之发。书则皆与同门诸贤。相往复切磋者也。而措辞遣事。类皆的确平实。寻常所蕴畜于中。固已可见于此。乃若杂著六篇。其曰师门问答,讲录私劄二者。或书教诱大略。或书字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第 6L 页
句训义。其所以亲炙盛德。而观感兴起于日有课程之间。谨受明诲。而真切体认于有问斯答之际。笃志笃学。弗得弗措者。皆出于有为若是。人一巳百之意。故其于读书之时。虽一字之微。一句之细。亦不敢放过。而必深求力索之如彼。则况于义理之大关系者。尤岂容丝毫有所汎忽乎。即此观之。亦可见希圣造德之工。出寻常万万。而至于吴山书院事迹。则先生之于往哲。其为之崇奉卫护。而布置规模。使百世之下。永遵无坠者。即一学宫中大典礼也。非其好德之至。而尤致意于扶植名节。旷百世与之心融神会。曷足以与于此哉。惟其尊贤如是。故亲亲之道。随之而亦尽。世系录,先君行年记,追远杂仪等作。无非诚孝笃慕。事亡如存。而必欲继志述事。以无忝所生。夙兴夜寐。以图报无穷之致。有是哉。先生之学。其有得于曾子传习之训。有子务本之意也。于是焉推而事君。其当龙蛇之乱。以丰基守。赈饥荒募兵粮。以为救民御暴之地。又使人从间道诣 行宫。以致数千里朝正之礼者。其尽节效忠既盛矣。而竹岭防守一疏。义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第 7H 页
阵立约数条。又可见筹略之切当于时务。惟所谓金刚一录。不过为閒漫纪胜之书。而斯亦不害为发舒精神。玩物适情之归。则并收入于遗稿中。以补元集之未备者。又岂可已乎。大抵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今以先生子孙追慕之极。其能收拾于漂流散佚数百载之后。以庶足当初十二卷之数者。亦其理宜尔。抑余于先生之号。窃有感焉。盖天下之受益。莫谦若也。是故。在易谦之彖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天地神人之所共益。而盈则反是。人苟知此。自不敢不谦。然此犹以众凡之有所畏而言之耳。至于君子之所以谦。则又异于是。苟有见于道体之无穷。则设令做得尧舜事业。不过如太虚中一点浮云。而进进工夫。不知何时而可足也。尚安得少自盈而不自谦乎。文王之望道而未之见。孔子之自谓某未能一。颜子之有若无实若虚。皆是之故。则先生之以谦自号。意者。实有见于此个意思。而自其游陶门以后。不论存诸心施诸事。惟务约损。恒谨而不放。言思拙讷。而
谦庵先生文集重刊序 第 7L 页
惟恐其或失于巧辩。行思退逊。而惟恐其或失于矜傲。专以虚自牧。而常如无所知无所能。故其文辞。亦只取达意而止。少无浮誇矜衒之意。读而味之。无一语不出于躬行心得之馀。温恭逊让之实。是则先生之谦。其受天下之益。由之而日进于道。又乌可量哉。而厓老晚年。所以敛却神功。寂若无者。亦安知不从友于中益得力来耶。且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者也。后之慕先生之德。而仰先生之光者。盍于此益思䌷绎焉。余之无似。其于弁卷之任。固不敢当。而既辞谢不获。且在外裔之末。义亦有不容己者。故遂略记颠末。并附陋见于后如右云。癸亥九月下浣。后学晋阳郑宗鲁。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