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x 页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年谱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1H 页
年谱
皇明世宗嘉靖十七年( 中宗大王三十三年)戊戌十二月六日乙巳(亥时)。先生生于安东府临河县之川前里第。(先生之先。自七世祖工曹典书讳居斗。始居安东府。至曾祖考 赠通礼公。始授室于临河县之吴氏。居于是里。)
 十八年己亥(先生二岁)
 十九年庚子(先生三岁)
 二十年辛丑(先生四岁)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五岁)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六岁)始受孝经。(自少已有济物之志。见流丐。必得米以与之。尝与群儿共游层岩上。一儿坠地。他儿惊散。先生即奔告救活。闻者异之。至比之司马公击瓮事。)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七岁)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八岁○先生自在髫龀。颖秀出人。群游嬉戏。崭然见头角。如有不合。决然舍去。未尝少屈。先判书公奇之曰。此儿他日。必不俯仰矣。)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九岁)六月。丁母夫人闵氏忧。(执丧。哀慕如成人。)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十岁)有志力学。发愤读书。(判书公就傅岩傍。构书堂一区。聚子弟及乡秀才。立学令严科程。尝命自进夏楚二物。先生择大者以进。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1L 页
或问其故。曰。楚不痛。无所惩。)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十一岁)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十二岁)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十三岁)
 三十年辛亥(先生十四岁)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十五岁)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十六岁)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十七岁)冬。从伯氏药峰公(克一)之洪原任所。(一日。城中失火。人皆奔救衙门。先生独背负书箱。手奉 殿牌。避于屏处。药峰谓人曰。异哉。其必为笃学忠荩之士乎。)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十八岁)冬。还乡。○十二月。聘夫人安东权氏。(部将德凰之女)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十九岁。)是岁。始受学于退溪李先生之门。(尝与弟南岳公复一。读书绍修书院。一日。喟然叹曰。士生斯世。但务举业。不知为己之学。可耻之甚也。退溪先生。今之儒宗。盍往求教乎。遂请于判书公。公喜而许之。即与季。徒步往谒。先生见其容止。已心爱之。自是往来求进不已。同学之士。皆莫之先。)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二十岁)冬。读书于广兴寺。(寺在鹤驾山中)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二十一岁)二月。长子潗生。○六月。与南岳公讲书传于陶山。(请问人心道心之分。璿玑玉衡之制。退则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2H 页
兄弟相对。讲磨不辍。先生嘉其诚笃。期许不浅。尝与人书曰。金士纯来寓陶山。冒极热。踰山往来质疑。此人敏而嗜学。与之共业。甚觉有益云。○(补)又尝曰。金士纯。行高而学精。吾目中未见其比云。)秋。讲易学启蒙。(先生与其孙安道书曰。金士纯,禹景善。今欲读启蒙。汝须下来同读。又曰。近看金,禹两友。志趣甚好。能专意此事。立心之诚切如此。何求不得。何学不成云。先生家贫。每赍书粮。麦米菜根。时或不给。而不以为意。惟恐为学不力。坚苦刻厉。求进不已。同门之人。莫不推服。)冬。同三兄云岩公。(明一)质心经,大学疑义。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二十二岁)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二十三岁)
 四十年辛酉(先生二十四岁补)十一月。谒退溪先生。(以先生甲日也。仍留受业。读大学,太极图说等书。)
 四十一年壬戌。(先生二十五岁)草疏论迁 禧陵。不果上。(初。 文定王后用妖僧普雨说。奉迁 禧陵。移卜 靖陵。尹元衡当国主张。举朝莫敢言。先生慨然草疏。辞气抗直。无所回避。竟为父兄所力止。不果上。作近体一律。以寓感愤之怀。补)秋。讲朱子书节要于陶山。(惕然奋励。至手自传写。常自服膺。○有诗三绝。上退溪先生。先生和诗。有得君偏喜眼湖青之句。)陪退溪先生。夜登天渊台。(退溪先生赠诗云。半夜游仙梦自回。起呼幽伴上江台。清风有意吟边吹。明月多情送酒杯。)
 四十二年癸亥(先生二十六岁)正月。哭节妇柳氏姊。(夫人。士人柳城妻也。早丧夫。截发誓死。以谚文译家礼。葬祭一从仪节。即三年终。不食自尽。后事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2L 页
闻旌闾。先生抚教二孤。一如己子。亦为之经纪家业。曲有条理。)秋。中乡解进士试。
 四十三年甲子(先生二十七岁)七月。中进士会试二等。(与兄云岩公弟南岳公三棣联芳。一时荣之。先生以为大丈夫事业不在此。立志愈坚。进修益笃。)
 四十四年乙丑(先生二十八岁)二月。游大学。(动止语默。不肯苟同流俗。议论明快。取舍果决。人巳知其为远大之器。)九月。欲废举从所好。书禀于退溪先生。(先生答书曰。有父兄在。何可辄循己意。但内外轻重之分。不可以不明。须记得个中自有超然处。肯学儿曹一例忙及不用丁宁防曲学。寒窗久矣。共心期之句。为处心第一义。可也。)冬。同云岩公讲业于陶山。(云岩岁暮归觐。先生仍留守岁。补)夏。留陇云精舍。质业溪斋。(退溪先生赠诗云。感君来往谈名理。清暑冰霜句句生。)六月。以儒疏事。进禀于陶山。(时 文定王后升遐。馆学生请诛普雨而未得请。岭南儒生通文一道。将诣阙上疏。先生以此进禀。退溪先生曰。以复雠为名。则不当其罪。相率诣阙。亦非事宜。苟有所言。则自陈疏可也。何可苟同。于是。永嘉宣城之士。独不赴阙。)
 四十五年丙寅(先生二十九岁)正月。还自陶山。(时退溪先生新有 召命)退溪先生题寄屏铭。历叙尧舜以来圣贤相传心法。自尧钦舜恭。(恭退溪集作一)至渊源正脉。凡八十言。手写以与之。盖其密付之旨。非偶然矣。 同诸兄弟。肄业于仙游亭。(判书公尝就药山岩洞。构仙游亭。有水石幽绝之致。先生兄弟往来肄业。殆无虚月。沈潜存省之功。盖多有得于此。尝以铨郎休告还家。读书于此。有种竹诗一律。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3H 页
见仙亭诗帖。亭畔有老桧一株。亦先生所手种云。)
穆宗隆庆元年丁卯(先生三十岁)六月。 明宗升遐。
 二年( 宣祖大王元年)戊辰(先生三十一岁)正月。同云岩公谒退溪先生。(郑寒冈逑适来在座。退与讲论终夜。以退溪先生新被 召命。故不得久留而还。归路。访赵月川于其家。)四月。赴((补)增广)乡解中试。○六月。及第出身。○秋。选补承文院权知副正字。○ 月。子湙生。
 三年己巳(先生三十二岁)春。升正字。○三月。追送退溪先生于东湖。(退溪先生以前年七月赴 召入都。至是乞退还乡。出宿东湖。梦赉亭名。士倾朝出饥。各赋诗叙别。先生次奇高峰韵二绝。其一曰。末路无人退急流。名缰挽得几人留。此行绰绰无馀憾。一念犹关去国愁。○退溪先生尝称先生曰。此人他日必为大器。乞退之日。 上问朝臣及门下人材。以李浚庆,奇大升及先生荐。见崔大谏晛所撰言行录。)秋乞假省亲。暇日游清凉山。(有游山诸作○(补)退溪先生有书云。某悄悄山居。秋兴感人。殆难拨遣。以待同人之至耳。于是。先生进谒。仍作清凉之游。)十月。还朝。上书于退溪先生。问立身行己之方。(退溪先生答书云。立脚之谕。能虑至此。可不至坠堕。幸甚幸甚。延平所称渚宫梅花诗。最可赏味。虽云在位者。义有所不能尽如此者。然大概不可无此意云云。渚宫梅花诗。见延平问答。)
 四年庚午(先生三十三岁)三月。哭云岩公。(云岩天资近道。见重师门。至是赴省试。遇疾还乡。道卒。先生哀恸不自胜。初丧诸节。一一禀正于退溪先生。)荐授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以史体书法等事。有问答书。详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3L 页
见退溪先生文集。)十二月。退溪先生讣至。为位哭之。(与一时及门之士。会哭于京邸。)
 五年辛未。(先生三十四岁)升待教。○ 月。子浤生。○(补)二月。有挽退溪先生诗。(与人书曰。职业所拘。未得会葬。生三之恩。报之何地。南望恸哭而已。)直史局。(记载有法。又有论燕山立后议小说。○退溪先生登对时说话。在堂后日记者。悉加抄录。送之本家。俾编年谱。又有退溪先生史传。)
 六年壬申。(先生三十五岁)升奉教。○上疏(据言行录奉教上疏两条当在辛未疏语与年谱少异盖疏本时在乱藁未出故行状神道碑未及照勘而年谱因之也)请封植 鲁山墓。复六臣官爵。仍及君德时弊。(疏凡累数千言。其后封植鲁陵。收用六臣子孙。盖由先生发之也。(补)疏见续集。直请 鲁陵复位。六臣复爵。宗亲叙用。)
 神宗万历元年癸酉。(先生三十六岁)升成均馆典籍。迁刑曹佐郎。(时狱讼积滞。先生举皆立辨。堂上诸宰。莫不称赏。)移兵曹佐郎。寻拜司谏院正言。(时金戣为司谏。将行相会礼。戣夤缘肺腑。骤躐清班。先生尝鄙其为人。及是诣阙独 启。直斥戣。遂不容于朝。先生亦递。自是朝著肃然敬惮。金公应南贻书称贺曰。直节壁立千仞。三十年来所未有。铁面风采。何幸亲见之。○尝赴宰臣柳顺善之葬。方相呈戏。百态竞出。满座无不顾笑。先生疑然若无睹。晚全洪公可臣深叹服。又尝于一卿宰丧次。阍者报金正言至。座中稍稍引避。李公俊民曰。一言官之来。何其不安席乃尔。咸曰。金某胆强舌直。不欲以无心动作。犯皮里春秋也。先生既入吊毕。雍容叙话而去。皆曰何其恺悌温雅。与向所闻者异耶。)移拜成均馆典籍。○七月。选授弘文馆副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俄迁兵曹佐郎。(以修撰呈告下乡。秣马路傍。见有坐田间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4H 页
者。同行友人指之日。此孝子也。先生即请与相见。乃村阎贱人。许坐堂上。待以宾礼。友人怪其太过。先生曰。不善之人。贵穷卿相。固无足观。如有善行。岂可以微贱而忽之乎。)九月。还司谏院正言。入侍经筵。 上从容问。卿等以予视前代帝王。可方何主。正言郑以周对曰。주-D003尧舜之君也。先生对曰。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纣。 上曰。尧舜,桀纣。若是班乎。先生对曰。克念作圣。罔念作狂。 殿下天资高明。为尧舜不难。但有自圣拒谏之病。非桀纣之所以亡乎。 上动色改坐。筵中震慄。柳成龙进曰。二人之言。皆是也。尧舜之对。引君之辞也。桀纣之喻。警戒之言也。无非爱君也。 上为之改容。 命赐酒而罢。 十二月。乞假省亲。○(补)十一月。入侍夜对于丕显阁。(一日。 上召近臣讲书。李珥及先生入对。讲讫。先生进曰。当今 朝廷之命。壅而不行。守令无担当国事者。如此而能治者鲜矣。 殿下不能正心以修本源。则人心岂能从化乎。见国朝宝鉴。)请 赠退溪先生谥。( 上以不待行状难之。金宇颙请以墓志叙述为据。先生曰。是待大贤。犹拘以常规。李珥曰。李滉言论风旨。东方道学之人。未有其比。先生曰。此人之学。岂可以言论风旨言乎。翌年 赐谥。不待行状。盖从先生之言也。)
 二年甲戌。(先生三十七岁)以弘文馆修撰。赴 召还朝。转司谏院正言。
 三年乙亥(先生三十八岁)正月。拜兵曹佐郎。○二月。因事递职下乡。○三月。寓居景出山斋舍。(先夫人闵氏墓所在也。时值 仁顺王后葬日。自晓至日晏。露伏庭下。终无倦色。○有赠琴景休见访韵。)七月。至陶山。(是夏。陶山书院新成。月夜见梧竹满庭。徘徊感涕。有诗一绝云。幽贞门掩暮云边。庭畔无人月满天。千忍凤凰何处去。碧梧青竹自年年。)与裴临渊。(三益)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4L 页
游浮石寺。(有唱酬韵)浴椒泉。(泉在浮石寺近处○(补)有诗云。此行拟作汤盘水。不独神功在涤痾。)冬。叙用拜兵曹正郎。还朝。○(补)备祭器。送陶山书院(以祭器不中礼式。广考制度。精造以送。)
 四年丙子(先生三十九岁)春。拜吏曹佐郎。(用人行己。至公无私。曹吏尝袖先生官教而来。计仕量级。朔数未准。吏曰。曹中古规也。先生曰。虽有古规。我则不为也吏惶谢而退)夏。 赐暇(湖堂录 赐暇在甲戌)读书。(先生承 命瞿然曰书堂之设所以预养人才也。退溪先生在书堂时。诸僚放浪。而独闭户观书。况我后学。其可不勉乎。每居书堂。辄危坐终日。不以燕嬉自废。)七月。承 命赐寒暄,一蠹两先生谥。(所受礼币皆送之书院)十二月。承 命赐退溪先生谥。(送礼币于书院如前○(补)过丹阳。有怀退溪先生。诗云。奉 谥南行路。谁知此夜情。又次二乐楼韵云。凭槛欲寻当日迹。武城弦断不胜愁。)
 五年丁丑(先生四十岁)正月。差谢 恩兼改 宗系奏请书状官。(以 宗系恶名两件。辨诬 天朝。虽许改撰。而会典旧谬尚袭。因循故也。与正使尹斗寿,质正官崔岦偕。)二月一日。辞 朝。(路过临津访李栗谷珥)二十日。渡江。○二十六日。到辽东。访正学书院。(书院在辽东城里。学舍颓废不修。学生只数人。壁上大书魁字。先生问其义。则答曰。欲读书取魁科也。先生曰。然则士子事业。止此已乎。其人无以对。至闾阳望医闾山。有忆贺先生钦诗。至永平府。谒夷齐庙。观清风台,采薇亭诸古迹。)四月三日。入 皇都。○七日。诣阙。就午门外御路上行礼。(前后受燕。皆诣阙谢 恩。暇日谒文庙。观郊坛。纵观 皇朝文物之盛。)二十一日。诣阙辞。仍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5H 页
诣礼部准请。(前此屡度呈文。至是始见翰林唐鹤徵所撰。疏漏失实。多方陈吁。尚书马公使郎中沈玄华改纂。亲加涂改。添入数行语。比唐本明甚。时崔岦以能文名。该部称真文章手。然以先生所作。为辞恳意到。得章奏体。前后呈文。盖多出先生之手。使 宗祊被诬之冤。 列圣吁天之诚。俱得伸雪。异日颁降会典。祇奉 圣敕者。皆此行所正也。)二十三日。发北京。(先生风采峻整。直声振朝。及差书状。群下竦惮。自平壤至玉河馆。摘发探捡。一切不饶。诸译相戒曰。宁空手而归。慎无得罪书状云。)七月初。复 命。寻乞假省亲。○松岩权公。(好文)来访猿谷。(猿谷在临河县东三十里。即先生别业也。先生中年以前居于此。尝种松数百株。至今称为舍人松。以其为舍人时所种也。权公委来访之。先生有赠别韵三首。)冬。升吏曹正郎还朝。
 六年戊寅(先生四十一岁)春。乞假省亲。(有壶隐亭十二咏。亭在川前里中。先生叔父参奉公所构也。)七月。以弘文馆校理赴 召还朝(时有一宰臣。受人船运赂物。先生于 筵中。极陈贪风大肆。苞苴显行。仍 启曰。不谓 圣明之世。有此事。 上厉声问之。先生即一一历举。左右为之缩颈。又斥言瓦署提调私贩瓦之非。其人适同入侍。伏地谢罪。至汗流沾背。)冬。还吏曹正郎。○十一月。侧室子潜生。
 七年己卯(先生四十二岁)正月。例兼春秋馆记注官。○二月。乞假归觐于青杞。(时判书公。寓居宁海英阳县之青杞别业故也。有青溪亭八咏。)三月。雪月堂金公(富伦)来访猿谷。○四月。与日休堂琴公(应夹)兄弟。会于水多寺。(寺在府东卧龙山中)是月还朝。○六月。拜司宪府掌令。(犯颜敢谏。弹劾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5L 页
不避。人谓之殿上虎。河源君珵。怙宠犯法。先生捕系其奴。严鞫。闻者危之。先生不为动。 上于筵中问曰。近来廉耻日丧。何也。先生对曰。大臣不耻受赇。廉耻之丧。无足怪也。卢相守慎在座。避席伏曰。臣族人有为边帅者。以臣有老母。寄小貂裘。臣受而遗母。诚一言是也。 上曰。台谏直言。大臣引过。可谓两得之矣。先生素与卢相厚。而面斥不饶。卢相出而谢曰。古道复见于今日。非公。其孰能之。○时有一邑宰。多行贿赂。以结权要。尝以节日。满载土产入城。戒下吏毋令先生知。又有一阃帅。以一册子录其所赠遗朝士。独无西厓及先生姓名云。) 启请于 贞陵。立阁置官。(其 启略曰。 神德王后。以 太祖正妃。主位中壶。一国臣民。北面臣事。其于生事葬祭。自有正礼。而园陵荒废。享祀永绝。神人之憾极矣。 国家之羞大矣。幸今 命以封植。凡有血气。孰不感激。第寝字不建。则妥 灵无所。斋官不置。则奉 陵无人。此臣等所以廷争不已者也。且 太宗之于 神德。情则母子。义则君臣。是以于迁 陵也。分百官以扈卫。于荐祭也。命二品以典祀。可谓尽其礼矣。当初一二臣。做出谬议。使 先后陵寝。埋没草树中。未知此何制礼。而 殿下每诿之于 先王所定哉。 殿下平日奉先追远之诚。无不用极。独于 贞陵一事。草率苟简如此。臣窃未知 圣意之所在也。连 启见文集。)移议政府检详。寻升舍人。(中书故习。以声色放旷相尚。虽号庄土。或多不免。先生凝然自持。终不为所污。)未几。又拜司宪府掌令。○秋。还议政府舍人。○撰竖先祖文睿府左司尹府君墓碣。(府君讳台权。于先生为八世。墓在京畿之竹山府山城北门外。先生与府居外裔。相议鸠财。治石竖之。○按东冈金文贞公所撰始祖詹事公墓碑。亦先生为天曹郎时所倡建云。)九月。差咸镜道巡抚御史。(道内污吏。或有望风解印绶径去者。)二十一日。辞 朝。○十月二日。到永兴。谒浚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6H 页
源殿 太祖御容。○四日。到咸兴。阅军器。往牧场。看审移牧便否。○七日。登黄草岭露宿。(岭在北青三水间。上下数十里无人烟。岭上有短碑。新罗真兴王所立也。有短律一首。)十六日入三水。阅军器。巡仓谷。颁衣襦。招郡守边将。该吏捧条决罚。(所至点阅摘罚招抚等事。一以至诚。守令边将少有不法。辄囚禁课罪。不少饶假。州县无所容其奸。)十一月二日。到吉州。上三 启。(时逃军一族侵徵。为一道巨患。牵连流散。十室九空。如通事滥驮。藩胡阑入之弊尤甚。先生首先询问。疏目以 启。朝廷逐条施行。宿弊少纾。流亡还集。)十一日。到明川招见向化胡人。(以 朝命飨藩胡。见一胡容止异众。问之乃孝子也。即优给酒食。别加奖赏。群胡耸励。)十二月十一日。到钟城。(见柳眉岩希春谪居时受业儒生。有吊眉岩二十韵。)十二日。到稳城。(有吊奇服斋遵韵。奇公遭己卯祸。谪是州。 赐自尽。故有伤心旧甲子之句。)二十九日。到庆源。(守岁客舍。感吟一律。有故园春树下。彩舞想联翩之句。)
 八年庚辰(先生四十三岁)二月二日。还次稳城。登童巾城。(城在山顶。四面皆岩岫。独有一条路通东南。中有一池。冬夏不渴。池上有碑。元泰定中元将童巾来镇时所立云。周览形势。令画工图之。)三月五日。还至吉州。(将上长白山以雨雪不果)四月二十五日。复 命。(北路寒甚。行李多艰。风雪驱驰。未尝暂休。或言其太劳。先生曰。戍卒冻苦。授衣方急。何敢留连自便也。历尽边堡。抚绥兵民。转入胡境。悉探形便而还。边氓爱戴如父母。○有北行诸作。)明日。乞假省亲。○闰月。丁先考判书公忧。(归觐之日。判书公已寝疾。先生昼夜侍侧。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6L 页
亲调尝药饵。及丧。水浆不入口。委顿庭下。卒哭之前。哭不绝声。寝不设席。丧葬之礼。一遵家礼,仪礼。参以杜氏通典,丘氏仪节及乡校礼辑等书。子弟门生。莫不讲习服行。妇人女子。亦皆闲于礼文。)七月二十九日。葬判书公于景出山先夫人墓前。(既葬。庐于墓侧。衰绖不释。杖屦不出洞门。家事一无所问。○(补)远近学子。有来从者。亦不强拒。盖从朱子寒泉讲学之意也。)撰判书公行状墓志及先夫人墓志。
 九年辛巳。(先生四十四岁)撰丧礼考證。
 十年壬午(先生四十五岁)六月。服阕。与仲氏龟峰公。(守一)屏居于白云亭。(亭在川前南传岩上。判书公所卜。而龟峰公所构也。北对家庙。南望松楸。丧毕。犹未归家。盖以馀哀未尽。而寓其追慕之诚也。)是月。拜司谏院司谏。不赴。○七月。拜成均馆司艺。不赴。(有白云亭十二咏)移居于府西金溪里。○八月。拜议政府舍人。还朝。(先是。判书公有庶弟名奇石。流寓湖西。其子犯法。囚忠州狱。当死。奇石邀路请活。先生曰。重囚岂容私嘱。行抵州。牧使出见。不一言及。及发行。取路狱傍。令狱吏引囚近圜户。执手泣曰。犯重律将死。可哀也。脱近身襦袍与之曰。死即以此裹尸。遂掩涕而行。狱吏以告牧使。牧使为之感叹。得缓狱免死云。)
 十一年癸未(先生四十六岁)正月。拜司谏院司谏。正言宋应泂。以斥李文成珥为玉堂所论递。先生上劄伸救。주-D005其略曰。朝廷者。公论之所在也。公论者。是非之所由定也。玉堂。公论是司。则所当公其是非。方可服人心。而定国是。苟有一毫偏党比周之失。何以主一国公论。而定人之是非乎。珥之贤。非但玉堂知之。臣等亦知之。应泂之失。非但玉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7H 页
堂非之。臣等亦非之。今臣等不是其贤而反非之。不非其非而反是之。何哉。使珥无失。而应泂攻之如彼。则诚有罪矣。若珥不能无失。而为言者所论。则断不可护珥之失。而斥人之言也。珥之代述时事。固非掇拾流闻之比。仁杰既言之。 经幄之臣。又发之。任言责者。独无所论乎。若曰其贤可惜。其失不可论。则是贤者可以肆意为非。而人无敢言者矣。此岂公是非无偏党之意耶。措辞虽或过当失中。其不可以此罪言者明矣。 二月。拜议政府舍人。○三月。差黄海道巡抚御史。주-D006(时军政解弛。赋役烦重。民不堪命。先生慨然有更张苏瘵之志。具疏条陈弊瘼。其目有七。其一曰。一族侵徵。其二曰。老除当次人笃废疾。未得除军免役。其三曰。水陆军留防赴防。其四曰。武备隳弛。其五曰。额外虚张名目。其六曰。贡赋不详定除役。其七。缺不传。)十日。辞 朝。○五月。到海州。(到界之后。号令风动。兵民咸得其理。摘发贪污。不饶威势。○有首阳山赋并序○(补)到界条。当在五月以前。盖巡抚列邑。至五月方到海州。)次芙蓉堂韵。(其诗云。玉楼飞步趁轻凉。爽气朝来接莽苍。脚下芙蓉花未动。水心藏得几茎香。壬辰之乱。倭据本州。尽撤壁上悬板。独留先生所作。笼以彩锦。一境官廨尽被烧燹。而芙蓉堂独全。为其所敬服如此。)六月。哭仲氏龟峰公。(龟峰以察访赴谢。疾卒于旅邸。先生追哭于江上。(补)七月。护丧到骊州。)七月。未及复 命。特除罗州牧使。((补)兼春秋馆编修官。海西管内百姓。为一时宰方秉铨者所占夺海田。呈䜣纷然。既又按得数邑文书。有以公债百斛。赂其宰者。其邑宰惊惧驰告。时宰患先生刚直不挠。夤缘戚里。行浸润之谮。及先生还至松京。有筵臣白 上曰。罗州新缺守。地大人民众。素号难治。必须刚直内臣乃可。翼日。 特旨除罗州牧使。先生既复 命。旋即拜辞。不得面对。其事遂寝。故先生祭药峰文有曰。去岁京师。仲氏云丧。二弟一兄。送柩江上。相携痛哭。有泪彻泉。我时负罪。遑遽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7L 页
南迁。又曰。逝将赋归。相从丘壑。顾余湘累。进退维谷云云。○(补)先生祭龟峰公文曰。王事未了。作吏南荒。其上云闻兄南返。期在首秋。以此而推。罗州 除拜。似在六月。)八月。赴任。(既下车。日具帽带以临民。不以寒暑或废。为政必以恤鳏寡抑豪右为先。尤严于律己。又惧民情阻滞。置一鼓下令曰。有欲诉冤者。就击之。于是。事无壅阏。上下相得。一道词讼咸萃。剖决如流。抚民束吏。治声大振。 上赐表里一袭。下书褒谕曰。知尔刚明为治。听断不挠。奸猾甚忌。田里知便。至为可嘉。○州有林罗大讼。积年不决。先生一觑其伪。而即断之。又有争伪造而莫辨者。先生命取水湿其粘连处。以辨其真赝。详见行状。○金汝岉以巡抚御史将入城。先生整冠带候客馆。汝岉先入族人家。酣饮至夜深。先生曰。御史先宣 王命。后及私亲可也。何敢委 君命于草野。我边臣也。日暮。城门不可开。戒下吏关城门。去沟桥而待之。御史夜至。见闭门去桥。大惊。令关吏受钥于府使。开门下桥而入。刑下吏。论者以先生所处为得藩臣体。汝岉刑吏为非是云。)侧室子深生。
 十二年甲申(先生四十七岁)春。刱大谷书院。(州素称多士。未有藏修之地。先生亲相地于城西五里锦城之麓。以祀寒暄,一蠹,静庵,晦斋,退溪五先生。使学者知所师宗。其规制一依白鹿洞故事。暇则与诸生讲论经义。课其勤怠。以尽其作成之方。赋诗一律。有谁知俊造藏修地。只在寻常城市间之句。)
 十三年乙酉(先生四十八岁)正月。哭药峰公。(哀恸废衙曰。吾禄不及养。欲以事父者事兄。而兄又至此。吾何以为心哉。葬祭诸需。尽心营办。有祭文。)七月。受由还乡。(道过智异山。怀退溪先生。有诗一绝云。鹤背风高凌紫烟。天游方丈几多年。可怜白首门生事。溪月琴徽恨莫传。)八月。还任。○(补)刊退溪先生圣学十图。○又刊溪山杂咏。(绣梓毕。又以为后人爱玩。莫如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8H 页
并与其遗墨而传之。乃取先生手笔。精加摹刻。成二本。又以文集编摩未成。不及在官时登刊为恨。见与赵月川书。)
 十四年丙戌(先生四十九岁)七月。游福川之赤壁。(时雪月堂金公。为同福倅。先生以暇日。来与之同游赏。为文以记其事。)十二月。解官归。(先生始之任。首诣社坛。见其坛壝卑湫。位牌慢藏。以为不敬莫甚。稽式相方。筑坛建壝。春秋祭享。躬亲蠲洁。吏民始知社稷之重。一日火起。斋庐全烬。州人请即新之。无申使台。先生曰。社稷火。罪在长吏。若掩匿之。增益罪也。遂具报见罢。事出奸讼。人皆指摘愤惋。而先生竟不问。○先生简于自奉。而厚于待人。大小宾客。皆接之以礼。族党贫乏。无不轸念周恤。及归。室如悬罄。而怡然自适。绝口不谈时事。有人自京来。但问 圣体安否而已。杜门观书。接引后进。远近就学。充衍斋舍。终日讲磨。了无倦色。补)秋。刊朱子书节要,退溪先生自省录。(先生以为此等文字。私藏巾衍。后学不得早见。实斯文欠事。乃与仪礼图,乡校礼辑等书。而并梓于本州。)
 十五年丁亥(先生五十岁)正月。与弟南岳公。省扫外先茔于青松之安德县。○二月。游周王山。(有游山诸作)筑桥岩台。(台在落帽峰沙川之上。与权松岩。有唱酬韵。)清明日。省扫景出先墓。(有感吟一绝云。万柏中间一路明。年年此日拜佳城。音容咫尺寻何处。泪入松涛彻夜鸣。)游上洛台。(台在府西洛水上。即金公方庆游赏处也。有感旧吟一绝。)游孤山亭。(亭在上洛台北稍上。亦有诗一绝。)三月。营石门新筑。(亭在府西青城山洛水上。岩壑瑰奇。波潭净绿。真绝境也。先生至是始得之。爱其幽迥。将筑室为终老计。有短律记其胜。)访权松岩。(先生与松岩居最近。尝有分山之约。唱酬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8L 页
韵亦多。)四月。编次退溪先生文集。○七月。哭权松岩。(其葬也。为文以祭。极道其伤惜之意。撰墓碣铭。未及成篇。)八月。同诸友游星山寺玩月西台。(青城山一名星山。旧有寺今废。有短律一首。)是月。石门精舍成。(亭西畔有二石对峙。谽谺若门。故扁以石门。一室明莹。图书满架。端居其中。喜符初心。而玩索持养之工。至是愈密。后虽迫于 恩召。强起从仕。而久于朝。非其志也。)谒庐尊道祠。(即今之虎溪书院也。在府东洛江上万历丙子。乡人拓白莲寺旧基建院。以祀退溪先生。是行赵月川适来相访。○后士林以先生及西厓先生配食是庙。)九月九日。上石门精舍。(怀松岩感吟一绝。有回首山阳感旧处。平芜一笛独登台之句。)冬。川前宗家火。(先生闻。即奔哭于庙。建议门中。量收米布。监董工役。堂室户牖。一依旧制。稍宽厅事。以便行事。)撰奉先杂仪,吉凶诸规。(一本朱子之说。参以诸儒之论。情文咸备。使门中子弟。咸遵而行之。可久而无弊也。)侧室子沈生。
 十六年戊子(先生五十一岁)正月。上石门精舍。(有鹊来巢岩树。树碍精舍。伐之。又巢其傍。赋一绝以记其事。)二月。种碧梧,红桃于石门西畔。(用石曼卿种桃石室故事。有诗一绝。)四月。上石门精舍。(有寄西厓诗)六月。校正退溪先生文集于屏山。(老先生门下诸人。既裒稡文集。久未脱藁。至是与一二同志。重加雠校。商确去取。而终始句管。则先生实主之。有感吟一绝。)闰月。叙拜宗簿佥正。○七月。还朝。(有答西厓赠别韵一绝。其末句云。天际轻阴犹极目。门前仍有路千岐。其退亦忧进亦忧之意。至今犹可想见。)八月。升宗簿寺正。寻迁奉常寺正。(时士论携贰。有东西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9H 页
南北之分。各执所见。论议矛盾。闻先生赴朝。相与语曰。某若来。当主何论。及先生至则曰。异已者未必皆小人。同己者亦岂尽君子也。无论彼此。惟贤者用之可也。先生素刚介。而其论议不偏又如此。)冬。除京畿推刷敬差官。(始 朝廷移三南人户。以实北边。至是逃归者甚众。而一人在逃。族邻连坐。民怨嗷嗷。愁惨载路。及先生受是 命。深知其弊。推覈详悉。吏不得弄奸。人无有含冤者。异日先生之家。避乱过畿邑。则争奉箪壶。以报其恩。犯罪受刑者。尤著其诚。)
 十七年己丑(先生五十二岁)九月。又拜议政府舍人。○十月。迁礼宾寺正。(日本人平秀吉。灭源氏代为关白。遣其腹心亦苏,平义智。来请通好。久留东平馆。先生以该官接待。周旋以礼。引喻以义。彼虽异类。已知敬服云。)十二月。差日本通信副使。( 朝廷方议报聘。而贼情叵测。人皆规避。先生谓家人曰。速治装。我必往。果以先生充副使。知旧皆来唁。则曰君命。虽水火且不避。况风涛险阻乎。但恐才不足专对耳。)
 十八年庚寅(先生五十三岁)三月五日。辞 朝出都。(与上使黄允吉,书状官许筬。偕及陛辞。 上赐酒阙庭。既退赋诗一律。)十六日。行至家。(有 旨许历扫先垄)十九日。上石门精舍。(黄内翰汝一适来相访。先生赋五言诗一篇以见志。有云。今来过山下。猿鹤皆生嗔。但念王事重。我何小逡巡。会当仗忠信。一成两国亲。然后赋归来。永作山中人。)二十一日。归川前。省家庙扫先垄。○二十三日。辞家就道。○四月三日。次东莱候风。(有短律一首)二十七日。发船。宿多大浦蓑笠山下海口。(有诗一绝)二十八日。过木岛。遇风还泊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89L 页
多大浦。○二十九日到。到大浦馆。(是日。泊大洋。飓风忽作。碇绝樯摧。舟中人皆号哭。先生端坐吟诗。令写字官大书风席上云。布帆饱长风。人间万虑空。孤臣判死生。独立大荒中。既泊岛。有问临危无怖色何也。先生曰。死生有命。惟静以待之。遂作天风海涛辞以写怀。后有人问先生曰。舟楫倾危。先生独静坐吟诗。真可谓不动心。先生笑曰。吟诗亦是强把捉。乌得为不动心乎。识者以为可见先生随处体验猛省处云。)五月一日。发船。水宿三日。初四日。到对马岛。传 命岛主。(倭使未及来迎。上使以朝廷指挥。无留待宣慰之语。欲不待而发。先生曰。我朝于常倭往来。尚有接待。况以我信使之行。而无迎护乎。闻彼亦差官以来。路阻中滞。若不待而行。不惟自处不重。彼将以宣慰有无为不关。安知此后。遂援以为例乎。上使坚执不回。其后平行长。果以宣慰使来。待风一岐岛矣。)登东峰。望一岐岛。(副官平义智来设小酌。即事赋一绝。有 王事关心归意急。不须惆怅望乡台之句。)游国分寺。(平义智等。以国分寺有游观之胜。请使臣往见。玄苏迎坐中堂。义智后至。乘轿历阶而升。先生恶其无礼。请共避出。上使不听。先生曰。若仍坐交酬。是辱 君命也。即起出。书状随之。义智怪问译官。陈世云以疾作告。先生对倭使杖世云。数之以遁辞要悦。误一行体貌。都船主使人致谢。义智亦不胜惭悔。归罪舁轿者斩之。屏驺从。徒步入门。卑辞以谢。自是屈节服义。不敢少懈。)与许书状书。论国分寺被辱事。(书状以先生之杖世云为已甚。又闻义智戮仆。尤不平贻书以为待夷之道。不可概以常规。古人亦曰。怀绥而已。何尝说体貌字来。上使亦言夷狄不足与较。小礼不必与争。先生复书。以尊国体重体貌之意。反覆争论。累数千言。详见文集及行状。)六月。发船泊一岐岛。(其待风龟峰也。上使,书状日遣世云。请行于义智等。至徒步随都船主马后乞行。先生以为世云之辱。即使臣之辱。且有格倭先导。使臣若发。彼将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0H 页
追蹑之不暇。何必禀命于义智乎。固争之不得。及至一岐州。倭人来致米斛。上,使,书状与倭交船亲受。先生又以大义争之。宣慰使,国王使皆留待于此。上使,书状请与相见。先生又以主当请宾。宾不当自请之义。论辨不已。两人皆不听。直请倭使。不见许。)十六日。渡海次界滨馆引接寺。与上使争西海道倭书中来朝二字。(初到寺。有西海道倭来致礼馈。书中有朝鲜使臣来朝语。一行初不致察。及觉而问之。则已分诸从者矣。先生谓上使书状曰。辱国甚矣。将若何。曰。夷狄无知。何足较乎。先生曰。夷狄固无知。使臣亦无知乎。受辱国之馈。其耻不翅呼蹴。彼其所馈。皆出市贸。今若照数贸还曰。汝主失辞。既觉。不可仍受。可归报尔主云尔。则辱可洒也。上使,书状初甚难之。先生论之不已。群议遂定。其人辞以倩写失言。非主所知。乞容改书呈纳。摧谢不已。两人欲许之。先生遂勉从。)七月((补)二十二日。)入日本国都。(自入倭境。上使,书状喜乘倭轿。先生以其或免冠。或曲腰以取容身。非自重之道。出入必具冠带。及至倭都。两使仍前亵服。先生言其非。犹不从。乃独礼服以行。是日。倭都士女。倾国出观。至宫娃达官。亦聚阙下。皆向先生叉手致敬。其他则睨而过之。)八月二日。与书状游大德寺,大仙院,正受院,兴临院,金毛阁等处。(有岩洞松篁。奇花异卉之胜。暇日游历。赋诗记所见。)与书状((补)书)论见关白节目。(前此 朝廷误认关白为其国王。 国书用敌礼。使臣相见。又无一定指挥。至是始知其非国王。先生以为当升拜楹外。书状以为当拜庭下。争论数日不决。先生以书辨之曰。日本。我朝之与国。而主日本者。伪皇也。关白特其大臣耳。待以敌礼。其降屈甚矣。况前此使臣。皆已拜上。今何独先自屈辱乎。借曰 国书书 御讳。称秀吉为国王。当初 朝廷不审。有此过当之礼。今虽不可追改。使臣相见。自当如仪。何可执此为言成之为国王。而必行庭拜。甘作伪皇之陪臣乎。反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0L 页
覆数千言。又虑玄苏辈既庭拜我国。或欲与之相方。故微问。玄苏亦曰。使臣之言良是。将先生之意。通于关白。定为楹外之拜。)二十八日。登舟山观倭国都。(舟山倭都镇山也。有诗记其事。)九月。辞副官请伶乐。(时在总见院。平义智等来请伶乐。一行欲许之。先生著说以为奉使未及传 命。犹处子未嫁者也。 王命委于草莽。而伶乐放于都中。为悦人之资。则与处子卖歌者何异。况无恒者。常人之心也。伶人抱乐器。达夜在都中。安保其无虞乎。竟不许。)撰朝鲜沿革风俗考异。(倭僧宗陈。来示大明一统志。其所载我国俗。多鄙俚无稽。先生乃举国中通行礼俗。各注其下。以辨其诬。为一册以与之。宗陈感悦。即传示关白。)十月。与书状((补)书)论观光之非。(关白东征久在外。九月初。始还都。平义智来言关白明早。当诣天宫。使臣可观光。先生辞以 王命未传。固请而终辞之。倭僧来言义智之请。实关白之意。不从且有悔。一行忧惧。以为必遭堤上之祸。相对涕泣。书状趣驾入都。闻关白停行而止。明日又蓐食催进。怃然空返。三往乃得见之。先生又贻书切责之。)撰客难说。答上使。(关白既还。托以宫殿未成。久不受 命。上使惧见留。欲托以礼币。厚赂左右以图之。先生撰是说以示上使。其略曰。使臣衔 命出疆。虽一于礼而不苟。犹惧失身而辱 命。况可行货于左右乎。且宾主之间。固有礼币。然行之于传 命之后。则为礼物。行之于今日。则为货物。吾等既不能宣扬威德。乃反行货以媚灶。则辱国甚矣。虽死不可为也。上使为之屈。)十一月七日。始传 命。十一日。出次界滨馆引接寺。(关白既受 命。四日。使人来言书契从当修送。使臣可往待界滨。一行皆以脱虎口为幸。闻即趣驾先发。先生曰。不受书。是事未竣也。不可径出。且界滨在百里外。如有事当相往复者。将柰何。论执方勤。行迈已远。势难独后。遂出界滨。)撰入都出都辨。(入都时。上使,书状皆以便服行。出都时。又不受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1H 页
书契。径出界滨。先生皆争之不得。故作此辨以见志。)撰倭人礼单志。(入海后受职倭人。争致下程。使臣一皆受之而行回礼。前既以西海倭礼单有来朝之语。有所争执。至是肥前州源久成等。来致礼馈。其书辞又如前。陈世云私告其使以前事。令改呈。先生以不听使臣处分。径自却之。是世云为使臣也。欲杖而止。谓上使书状曰。前倭失辞。却之不严。故今又如此。其辱大矣。义不可受。上使,书状谓宜包荒。何可太分明也。终受之。先生度无可柰何。请于回礼时。不书先生名。且不分赐从者。因著说以辨之。)二十五日。书契至。(其辞甚悖慢。至以 殿下为阁下。礼币为方物。又有一超直入大明国。贵国先驱入朝等语。)与玄苏书。(先生见书契大骇。据理却之。为书与玄苏曰。书契不改。使臣有死而已。义不敢还。玄苏辞屈。许改阁下方物领纳六字。以超入大明国先驱入朝等语。诿以入朝大明。终不许改。)答玄苏书。(上使,书状。信玄苏诡辞。不欲更请。先生正色折之。再与玄苏书。历举书契中语。逐段辨破。且曰。我国以礼义为重。与贵国交贽垂二百年。未尝以慢语相加。亦贵国之所知也。今贵国还俘献馘。请修旧好。我 殿下嘉其信义。时遣使价。乃于书契中。略其报谢之意。反张皇震耀。上窥大国。傍胁邻邦。肆为恐喝之言。以礼交邻。岂宜如是。愿尊师善达关白。改撰以付。庶几两国交欢。邻好弥笃。)重答玄苏书。(玄苏见前书。对译官亹亹称道。即答书以先生言,为是。然入朝犯大明等语。犹执前谖。先生再为书答之。期于必改而后已。详见文集。)与上使书。(上使以下。既幸许改阁下方物等语。又惧激变生事。以为不必强辨。故先生又以书与上使争之曰。若不改入朝二字。则本 朝为倭奴之藩邦。而一国衣冠。举为陪臣。不亦痛乎。宋高宗已臣事金人。一以诏谕为名。则胡澹庵宁甘蹈海之死。而不愿苟活于小朝。况堂堂我国。与彼为邻。反甘入朝之辱。而不以死争乎。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则专之古之道也。况此辱国之言。死争请改。岂有专辄之罪。而为一身利害虑。惴揣焉不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1L 页
能出一口气。载辱遗 君父乎。言念及此。扼腕痛心云云。)拟答宣慰使平行长书。以我 朝至诚事大。不忍党邻犯顺之义。反覆辨论。期于必改书契中语。赍书将致之。一行皆以生事为惧。互相扇动。百般沮抑。使不得专(专一本传)。盖玄苏既以先生言为是。颇有愧屈之意。而一行之事。制在上使。书状又与之合。故先生终不得行其志。乃投书洋中。因作诗以写愤。有水底鱼龙应识字之句。 十二月十一日。发船还次兵库关。(行还。诸酋各有赆。悉分与其所馆缁徒。一毫不以自累。)十七日。泊蓝浦。(自兵库关暮夜扬帆。行数十里泊蓝浦。与车五山天辂呼酒柁搂。有次五山诗一律。)二十日。发蓝浦过灶户关。次赤间关。阻风旬馀。(以上记行唱酬诸作。见海槎录。)
 十九年辛卯(先生五十四岁)正月十日。自一岐岛还次对马岛。(平义智设宴饯别。出宝剑分献使臣。将发先生命授候倭还岛主。以故所带员役。畏威服义。绝不交市。不赍一物来。○上元日。登鹤岳城望海有作。○(补)有灵龟诗云。尔性长指南。我心长拱北。君看黄河水。万折必东域。所趋虽异方。此理本一极。)二月初。渡海次釜山。(行橐萧然。只有石菖蒲,棕榈木数盆而已。○(补)在路除议政府舍人。见金云川涌所撰言行录。)是月。还朝复 命。(有书 启)特升通政大夫。拜副护军。辞 不允。行过安东。不入家。○西厓柳文忠公手记曰。允吉还泊釜山。驰 启情形。以为必有兵祸。既复命。 上引见而问之。允吉对如前。诚一曰。臣不见其有是。因言允吉动摇人心。非宜。余问诚一曰。君言与黄使不同。万一有兵。将柰何。诚一曰。吾亦岂能必倭终不动。但黄言太重。中外惊惑。故解之耳。○壬辰乱初。平昌守权斗文被掳。撰虎口录云。倭将源介缘攻陷平昌。掳斗文及其子𪐴。一日。书问先生姓名。今作何官。答曰。见任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2H 页
征讨在岭南。又问李德馨何在。答以扈 驾。又问汝国如金,李者几人。盖深有所敬惮也。自万历庚寅至今百有馀年。前后奉使日本还者。皆言倭奴愈益尊先生不衰。嗟乎。先生专对之节。为异类所敬服如此。而间有为横议者。侵斥不少假。至于安邦俊壬辰录而极矣。可胜痛哉。今以辨證数段。附于下。○金尚书时让涪溪记闻中。论先生奉使日本时事。有曰。悻悻节目之间。不得为专对。又曰。不得要领而还。如遇汉高。难免前使十辈之诛矣。其书行于世。拙斋柳公元之。移(移恐贻)书其子徽辨之曰。昔晋伐齐。齐使国佐请成于晋。晋人欲令齐田尽东其亩。盖欲齐示屈服意也。国佐毅然折之。宁以国毙。不肯从。晋人不敢夺。遂许其成。宋理宗时。元人来侵。宋遣使求和。凡元人所求索。一皆与之。真西山上奏以为。适足以启其滋慢我之心。因举国佐事为證。以今观之。田东其亩。似不关利害。犹以死争之者。何也。诚以许与不许之间。国势之轻重。系焉故也。然则先生之起出国分寺与却馈西海道者。既皆有辞。而其欲观光于关白之行。欲不以礼服入倭都。 国书未传之前。欲行贿左右。 国书未答之前。欲径出界滨。至欲庭拜关白。甘心屈辱者。皆关 国家大体。乌可不言。亦安得不辨乎。界滨出来之后。关白答书始至。其言绝悖。尤不可不改。则前后往复辨争。期于必改而后已。凡若此类。视国佐所争。不翅悬远。岂但小小节目之间而已乎。深折岛夷桀骜之心。伸吾华夏之气者。如秋霜烈日。其不可诿以小小节目。而不争也明矣。况先生之与倭奴辨者。惟折之以理。以创其顽而已。初无激发召怒之事。则所谓悻悻字。亦下不得矣。至于前使十辈之云。又甚迫切。恐不宜以此施之于先生也。尝观先生复 命时书 启。只曰臣则未见其必来。退与我先人言。亦曰吾岂必倭之必不来。但黄言太重。有若倭踵使臣而来。故解之耳。此果硬定坚执。以为必不来者耶。且黄使之谓倭必来者。亦岂真知贼情而然也。不过欲文在彼时巽愞恇怯之失而云然耳。况 朝廷初不以此。懈于防倭。则又乌可以先生为误事。而归罪于先生乎。记闻中此一款。似当删去也。○安邦俊者。湖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2L 页
南长兴人也。为人阴险能文。侵诬前辈。无所不至。指无为有。指虚为实。腾诸文字者。不胜其狼藉。其诋先生奉使日本时事。即其一也。今以有文字可徵信者。逐条辨證如左。邦俊之言曰。黄允吉等。与倭使偕来。玄苏,平义智由鸟岭。平调信由竹岭。分路上来云云。而先生使还。平义智元不偕来。又无分路上来事。又曰。黄允吉,许筬以下。皆言贼必大举。独某谓贼万无来理云云。而先生书 启及与柳文忠公言者。只出镇定之计。初未尝有万无来理之语。又曰。书 启中有云。平酋亦是庸常底人物云云。而书 启中元无是语。又曰。 庙堂以某为善使。悉罢防备诸事云云。而先生玉堂劄子有曰。修军政。以固边圉。又曰。关防古有之地。岁修金汤。以为之固。则 朝廷初不以此。懈于防倭。又曰。允吉所带军官黄进。愤忿扬臂曰。以黄,许愚劣。尚知贼情。以某慧黠。岂不知乎。不过书契中。多有犯上国不道语。而无一言受来。故某恐得罪。宁陷不知之地。其心罔测。欲上疏请斩。为人所止云云。书契中。既已力争改阁下方物领纳六字。而犯上国不道之语。左牵右掣。终不得改。其曰。无一言受来者。又岂非构捏之甚者乎。或谓壬辰西 巡时。史官焚史草而逃。政院日记。亦为乱民凶燹所烧烬。故 反正后。李泽堂植。承 命修 宣祖实录。取中外诸臣行状及闾巷间文字以成之。邦俊知其如此。恣意所欲。谓可以涂一世之耳目。然不知是非之在人心。终有不可得以泯者。小人之无忌惮。一至此哉。 三月。拜成均馆大司成兼承文院副提调。辞 不允。(己丑变后。士气沮败。馆学之间。议论横驰。甲乙分朋。各立赤帜。为馆长者。亦皆党私。无意镇定。 上欲择当世名儒以表率之。用廷议特拜先生为本职。形迹疑贰者。多怀遁思。先生从容告语曰。学者事。惟在读书穷理。讲道肄业而已。 朝廷是非得失。非儒者所宜与。况明伦。非私斗之场。贤关。岂竞进之路。不顾本分。日事游谈。则无益身心。为君子弃。 国家养才之意。夫岂然哉。至诚诲诱。不设畦畛。又教以心经近思录等书。导以圣贤之学。于是多士翕服。皆有自新之意。异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3H 页
时先生以岭右节度。有金吾之 命。则馆学诸生。共拟陈疏吁冤。会有 宥命而止。)上疏辞 录勋。(前年录光国勋时。前后奏请之使。奉 敕颁典之臣。皆与焉。而先生独不参。当时译官。有上书讼屈者。于是。先生以光国功臣原从一等。封父爵吏曹参议。进母号淑夫人。先生闻之。即陈疏自劾。)七月。移拜弘文馆副提学。辞 不允。((补)是月。又荐拟大提学。 上召诸大臣。令荐主文衡者。且曰。勿拘常例。务在得人。于是。大臣荐拟三人。而先生居首。)入侍 经筵。极论崔守愚永庆之冤。(时新经郑汝立逆变。权奸用事。设机阱以戕士类。崔公行义高世。见重士林。而媒孽逮系。瘐死狱中。大臣以下屏息莫敢言。至是先生历陈其横被诬罔之状曰。臣未识其面。而熟闻其立心行事。乃伏节死义之人。缘其平日论议堂堂。无所回挠。大为奸人所仇怨。乘时构陷。指为党逆。万古冤痛。孰加于是。 上评问不已。先生论 启愈详。左右皆为先生危之。先生辞气如一。俄而 命复崔公官爵。于是。人知 上怒始霁。而舆情大快。自是 眷倚益重。朝野想望。先生亦感于知遇。以安危自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屹然为中流之砥柱。)冬。连上劄论君德时事。其一。请过灾修省。仍陈五事。一曰。贡赋之事。二曰。力役之事。三曰。军政之事。四曰。朝廷之事。五曰。建储副教王子之事也。○其二凡十条。一曰。正朝廷。以正百官。二曰。兴学校。以明教化。三曰。严内治。以齐家政。四曰。祛民瘼。以固邦本。五曰。修军政。以固边圉。六曰。审刑狱。以伸冤枉。七曰。任大臣。以尊朝廷。八曰。纳谏诤。以开言路。九曰。明圣学。以立治本。十曰。禁奢侈。以崇节俭。○其三。请停内地筑城。仍陈时政阙失。而言生民怨于下而 上不知。矫诈兴于内而 主不闻。泯泯棼棼。终为无政之国云云。每一劄上。言益剀切。四方传习。(习草本诵)至拟于陆宣公奏议。而不避触讳。同僚或渐求退。戚里权贵深嫉之。三公至欲待罪。西厓柳文忠公以书贺之曰。直辞一达。 天心感动。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然其在玉堂前后所进。非止三劄。而今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3L 页
皆散佚,不传。惜哉。○壬辰西。 狩之日。自 上下哀痛之教。深海前事之失。如城池之役。宫禁之弊。 王子渔利之害。刑狱伤和之端。无非先生劄 启中所陈。则其言之切中时病。可知矣。十一月(十一月▦作八月)。哭季氏南岳公。(有祭文)十二月。迁同副承旨。辞 不允。(政院弊习。如市纸厚薄之类。无不改弦从轻。纸司诸下人。无不感激相贺。)未几。因事递付佥知中枢府事。(刑曹罪囚。越狱失捕。先生适以代房入直。故递付本职。补)筑玉屏书斋于落渊之南岸。(岸称藏六原。在仙游亭北。隔江相望。山环水回。有幽绝之趣。先生尝有藏修之志。至是令县人聚资作舍。为蒙学肄业之所。)
 二十年壬辰(先生五十五岁)春。特拜刑曹参议。(本曹除 启覆重罪外。例徵赎。故他司罪囚。咸愿移囚本曹。奸猾日滋。无所惩畏。先生审覈情罪。一绳以法。本曹肃清。各司风厉。尤严屠牛之禁。)四月。侧室子溟生。○十一日。特 除庆尚右道兵马节度使。(自信使之回。 朝廷全以修筑城池。为防备之策。括民签丁。处处筑城。内地旧无城处。一并新筑。更张无渐。人心大崩。先生前在玉当时。上劄以为今日所可畏者。不在岛夷。而在人心。人心若失。金汤何用。谓宜姑停。以镇人心。仍陈内地新筑之弊。岭伯 启以为。岭南士大夫。厌小弊鼓异议。沮抑百端。戚里不悦者。亦飞语以訾毁之。及 朝廷议择阃帅。拟武弁之号知兵者。 上下教特差先生为本职。政院防启。 不允。先生承 命即行。朝之贤士大夫。咸嗟惜。或有出唁于道者。先生曰。罪大任重。 天恩罔极。此身未死。惟当尽瘁。成败非所道也。渡汉江有诗一绝云。仗钺登南路。孤臣一死轻。终南与渭水。回首有馀情。)闻倭陷釜莱。倍道直赴昌原本营。(行到忠州丹月驿。闻倭已登陆。连陷釜山,东莱。遂晨夜疾驰。至宜宁县。贼已阑捣江右矣。麾下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4H 页
将士相与谋曰。鼎津之路。迫近贼所。直进必危。莫如由晋州出咸安。以观势。而主帅必不听。宜托以他辞。嘱先生仲子湙入白曰。鼎津无船。趋晋便。先生使军校金玉往视之。玉还亦诡言无船。先生曰。事急。不可迂路。直驰往。至则有船。即下玉及湙。将斩之。群下叩头争言欺罔之罪。实出群情。子弟权辞。是亦一道。且金玉壮士。幸贳死以责来效。玉亦自愿效死。乃赦之。○赵掌令靖辰巳日记云。四月十七日。闻右厢行取路尚州竹岘。即迎拜于马前。昨夕在忠州闻变。终夜疾驰。平明已入本州。未暇饮水。急赴本营云云。郑统制起龙日记所言亦然。)至昌原界。遇贼斩首级。驰 启献馘。(未到营三十里。前兵使曹大坤弃镇退屯。将遁走。不意见先生。错愕迎。交印讫。欲辞去。先生峻辞。责其以金海与贼。律所不赦。且以世臣宿将。当此时。义可逃乎。适其褊裨追至曰。本营陷矣。先生知其瞒。即斩以徇。大坤禠魄。翼晓。探报贼至。相距已五里矣。即选锐士以待。俄二骑贼著羽衣银盔金面。挥剑而前。将士初见贼锋。皆股慄。先生踞胡床。令无动。贼疑整暇。不敢进。先生命所选数十人突之。令曰。不急上马者。斩之。且呼金玉曰。汝今日不先登耶。玉挺身上马。与数十人一时突进。赶逐数里。遇贼伏战良久。军校李崇仁射倒金面贼。馀贼皆奔。乘胜斩二级。获健马金鞍宝剑而还。自贼下陆。无或撄其锋者。先生乃以孤军。能挫其锐。军心稍振。知贼之可遌矣。遣李崇仁驰 启。首言一死报 国臣之愿也。遂收兵退阵。剋期进讨。)闻有 拿命。即日就道。(始先生还自日本。中外恟惧。如不保朝夕。先生虑外寇未至。腹心先溃。颇为镇定语。至是边报日急。京城大震。 上追咎先生言。 命拿鞫。左相柳成龙及台官极力救解。 上犹不听。一日忽有邮卒。来传 拿命已下。金吾郎路塞中滞。先生闻即启行。从间道急趋。军皆鸟兽散。兵防全解。监司金睟遇诸道。有嗟劳语。先生辞气如常。但云 国事至此。愿公努力。)道拜招谕使。还岭南。(李崇仁既至。 上问宰臣曰。金诚一状 启。有一死报 国之语。其果能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4L 页
之乎。柳成龙,崔滉对曰。诚一所见。虽或未及。忠则有馀。其不坠此言。臣可任之。 王世子亦力救。 上乃霁威。就授招谕使。先生行到稷山。闻宣传官疾驰来。从者皆惊惶号哭。先生神色不变。指授后事。既至。乃 恩命也。闻 大驾已西 幸。北面拜受。奉读流涕。即草 启具陈贼情及防守之策。遂趋南还。○是行至云峰。有一士人来见痛哭。因密语曰。湖南人以巡察使李洸。缓于勤 王。欲声罪讨之。愿公毋往岭南。岭南已无可为。洸诛义伸。人皆鼓勇。纠义旅荡腥秽。取日虞渊。在此一举。匹马东归。徒死何益。先生曰。我不知利害。只知奉 旨行事耳。且诛巡察。于义不可。时湖南列邑守宰。合谋欲诛洸。闻先生言乃止。○金尚书时让。荷潭破寂录曰。东阳尉申翊圣。辛未年间。印布其父象村集。其东征录。有壬辰。倭贼从竹岭上来之语。余谓东阳曰。壬辰倭贼。从鸟岭,秋风岭上来。竹岭一路。贼踪不到。而录云然者。何也。东阳色变而去。丙子年间。又刊象村集以行。东征录削贼从竹岭之语。更添贼兵初至。右巡察使金某以为。贼艘不满四百。一艘不过载数十人。总之不满万人。某之论。闻于 朝廷朝廷。亦以为然等语。壬辰夏。 宣庙以某倡贼不来之说。特 除岭南右兵使。未及到镇。而贼已至。 宣庙 命拿鞫。及西 幸。更以某为招谕使。某到稷山闻 命。更就岭南。秋间。监司金睟罪罢。以某为右监司。以此推之。象村集中杂录。非其所录者多矣云云。夫以一己之好恶。撰出无根之语。涂改先集。随意增减者。非但白沙集晋州本己丑录为然也。如安邦俊鬼蜮辈。又何足言哉。尚幸金公觑破其赝。有此记录。独恨有阙者。贼艘多少之说。元无出处。而不并为之辨破也。象村集东征录。今作诸将士难初陷败志。○安邦俊壬辰录曰。壬辰夏。平酋入寇。 上曰。为金诚一所误。国事至此。其令某急下岭南御贼。某惶恐即日发程。 上不胜愤怒。后数日。令禁府都事李通还拿某来。时某自湖南由全州南原。迂下岭右。通直下至岭界。路塞不得达而还云云。呜呼。先生初受右节度之 命。至忠州。闻贼已陷釜,莱。倍道兼程。直赴本营。见于一时纪载者非一。及至就拿。以岭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5H 页
路已塞。故从间道由湖南路上来。其勇往直前。奋不顾身之义。至今凛凛。犹可想见。而邦俊之言。变换事实如此。若以先生为避贼迂路。逗遛观望者然。岂急于党同伐异。不觉其自陷于造言之科耶。且先生闻金吾郎先声。即日束装就道。则其曰。都事路塞不得达而还者。亦不足多辨。)五月初。由湖南路进次咸阳。前县令赵宗道,前直长李鲁来见。(初。赵,李二公。因事入京。闻边报日急。约还乡倡义讨贼。如不克济。当同沈于水。义不可辱。至是来见先生。先生大喜曰。天赞我也。)草招谕文。布告道内。(时一路横溃。列邑已空。士民奔窜山谷。远近人烟断绝。先生立草招谕文。以君臣大义。人心所同然者。激励奖劝。累数千言。一道风动。至有泣下者。○李鲁素以能文名。先生令制招谕文。鲁即制进。先生览之曰。君之作尽佳矣。第文胜耳。乃立草。悉从肝膈中出。笔不暇濡云。)差各邑召募官。以金沔,郑仁弘为义兵大将。(先生令赵,李二公。通文各邑。择有名望堪为。人信服者。为各邑召募官。使之劝励徵发。时金沔起兵于居昌。郑仁弘起兵于陕川。其馀团结乡兵。以讨贼为名者亦多。而官义兵互相掣肘。先生乃以沔,仁弘为义兵大将。使之纠率协守。又于无守宰处。择忠勤纯实者为假守。勇敢有才略者为假将。并具由驰 启。于是官有守军有主。远近相应。渐有恢复之势。)移书义兵将郭再祐。(再祐。宜宁人也。乱初首先倡义。散家财以饷士。或取弃置税米。或发无守宰处仓谷。以供军粮。日以讨贼为事。人或指为狂妄。邻邑宰有以土贼申使台。至移关追捕。军情沮丧将散。再祐知不能有为。将弃入头流山。先生至则贻书奖之。再祐于是感奋。即以先生书。揭旗竿示乡里。人人始信其为义举。而监司守令不敢沮挠。军势复振。)自咸阳历山阴,丹城。进次晋州。(山阴宰金洛进盛馔。先生召洛谕之曰。此非今日臣子所宜食。虽食。且不下咽。因愀然含泪。洛惭谢。至丹城。郭再祐以赴战冠服来谒。先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5L 页
生与语。大奇之。同行至晋。以前牧使吴沄为召募官。得兵数千。以助再祐。所至士人争来迎谒。先生为之披露肝肺。陈说义理。莫不感泣思效。先生又以晋乃湖南保障。为贼所必争。令判官金时敏收兵得数千人。修城壕缮器械。计垛分队。为死守计。屡入贼薮。未尝变服。麾下诸人。皆红衣羽笠。鼓吹而行。前此监兵使守令。皆废衣冠混常流。至是观者。皆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先生初到晋阳。牧使李璥窜伏山谷。空城无人影。惟见江流沄沄。先生与赵宗道,李鲁。举目山河。不堪悲恸。宗道欲握手同入江。先生笑曰。一死非难。徒死何为。相与挥涕。作诗云。矗石楼中三壮士。一杯笑指长江水。长江之水流滔滔。波不竭兮魂不死。见诗集。○(补)时李舜臣以舟师据西海。金诚一守晋州。贼由金山路入湖界。屡见挫伤。还从来路退归。湖西亦免沦陷。国家赖此二道。以济军兴。一时将士防守之功居多矣。见国朝宝鉴。)定科条。传令列邑。(以军无纪律。聚散无常。定条下令曰。十名有逃。斩统将。统将有逃。斩都训导。一军尽逃。斩领将。不执者。与之同罪。设施弛张。恩威并至。军情耸惧。无敢或逃者。)分遣幕下观兵列邑。(赵宗道赴丹城,山阴,咸阳。李鲁赴三嘉,宜宁,陕川。)六月。自晋州历三嘉。直抵居昌。(先生将巡宜宁,草溪,陕川以至居昌。道闻开宁,金山,知礼三邑贼合力。将踰牛岘。金公沔方留镇岭上。势不能制。遂自三嘉驰赴之。适邻邑兵皆来会。先生从后督战。军皆殊死战。贼退去。是行。见金沔于阵中。信宿以劳之。○是时作家书。寄兄子涌,澈,瀹及甥柳复起,柳仁荣曰。国事至此。痛哭何言。吾四月中。奉 命来此。贼四面充斥。然死生已决。尚何虑哉。其处义兵。安集使不为之倡耶。列邑窜伏。有同降附。举国终必为左衽矣。生为烈士。死作忠魂。汝等亦宜勉之。后涌以前检阅。道梗不得 扈从。募兵守城。暂获甚多。澈进士。以乡兵。赴义兵将柳宗介阵。亦有斩获之功。)前正郎朴惺来见。(惺本先生故人。至是来见。约与同事。留置幕下。)遣义兵将李净往咸安。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6H 页
收兵募粟。(净。咸安人。早游南冥门下。素称仁信长者。至是行收兵。旬月得数千人。募粟亦多至数百千石。先生回帖曰。冒死入贼窟。收聚数千乡兵。非忠义素著。何以得此。时咸安郡守柳崇仁坐再弃城。以白衣守晋州城门。净以郡不可无守。请还崇仁。先生令崇仁星驰还郡。听净指挥。)自居昌还次陕川。(见郑仁弘于阵中。遣李鲁,朴惺等。募粟列邑。以助诸义旅军饷。)差灵山,昌宁,玄风。假将,别将,召募官。草檄谕士民。时岭路中分。江右(右行状作左)空虚。贼无所忌。任行剽掠。士族家尽入伽倻山。馀存吏民。为贼服役。先生叹曰。左界内地已矣。隔江三邑。其可弃乎。各差其邑人为假别将召募官。因草檄勉以忠义。令出没晓谕。于是。吏民附贼者。相与悔惧。争先应募。 置列邑善恶籍。(讨贼者。录善籍。附贼者。录恶籍。于是。附贼之民。争持敌级。愿赎前罪。)七月。闻贼冠晋州。进督诸军力战。贼潜师夜遁。遂复泗川,镇海,固城等邑。(先生久驻居昌。贼之据昌原者。觇知晋州无备。乃与镇海贼相应。大举寇掠。先生星驰至丹城。悉发咸阳诸邑兵以赴之。敕金时敏坚守。郭再祐亦先已入城。军势颇盛。贼至南江。不敢逼。先生继至。诸将益用命。贼宵遁。遂复三邑之陷贼者。)遣郭再祐。进讨玄风,昌宁,灵山三邑贼。(于是。三邑贼皆退。金,郑两将及草溪全致远,李大期等。击逐沿江诸贼。自茂溪津以下至鼎津。贼不得阑入。江左右始通。)又移书郭再祐。(初。监司金睟。行文列邑。军兵隶义将者。多所移夺。义兵溃裂。群情大怫。再祐传檄欲斩之。先生贻书晓以义理。再祐大感悟。即驰援晋州之围。)移书观察使金睟。(睟以再祐移檄之故。陈兵自卫。以叛贼 闻。事将不测。先生为书力救解。使之释憾同事。)驰 启伸救郭再祐。(先生又虑 朝廷偏听睟言。不察再祐之心。加以悖逆之诛。则失刑而失一道心。即具由驰 启。遂以无事。使再祐立奇功。显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6L 页
当世。不失为忠义之人者。皆先生之力也。)差前奉事权应铢为左界义兵大将。仍差各邑义兵将。遂复永川。(永川郑世雅,曹希益,郭怀瑾等六十馀人。使人昼伏宵行。上书愿奉节制。且陈诸守将窜伏山谷。沮抑义兵状。先生温辞慰谕。以训鍊奉事权应铢为义兵大将。傍近数邑。皆定义兵将。令受其指挥。应铢感先生推举。益自奋励。领诸邑兵。掩永川据城贼。歼尽无遗类。)差前检阅郑经世,前察访权景虎,士人申谭。为尚州,咸昌,闻庆召募官。(先生以尚州一路。声闻不通为虞。会闻李逢聚军讨贼。即进逢为义兵将。仍差三邑召募官。)八月十一日。拜左观察之 命至。( 行朝以左道为贼所据。而专制方面。未得其人。用大臣荐除本职。六月初一日。 除命下。而至是始至。 教书略曰。卿刚直方严。闻于缙绅。忠信笃敬。动于蛮貊。既是本道之人。又效尤异之绩。今欲刬削丑类。克复旧疆。舍卿其谁。呜呼。平居无犯颜敢谏之士。临乱无伏节死义之臣。予于卿之纳诲。既知其出自忠赤。所以望卿。今日之树立。亦出于寻常万万也。先生既拜 命。闻箕城失守。 大驾移幸龙湾。东宫回驻安峡。抚膺悲号。辞情慷慨。左右皆泣。莫敢仰视。)条 启右道机宜。翼日移向左营。(先生以为既膺左臬之 命。不合句管右道。犹以自初管摄义兵。遂一一条陈其便否。由草溪向江左。右道人士。涕洟遑遑。如鱼失水。诸义兵皆心丧。莫可收拾。李鲁,郭再祐至请罢兵从行。先生以义不可带行。慰谕而遣之。于是。士子奔波。日立庭下请留。至攀辕上书。先生辞以既有 君命。不敢自任。)九月四日。渡江。历玄风,昌宁,灵山,密阳,清道,庆山,河阳。至新宁。承还授右观察之 命。(以朴惺为假都事。同行渡洛。左道人民闻先生至。欢忻踊跃。守令将士逃窜山谷者。望风禠魄。至有欲削发为僧者。而右道列邑儒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7H 页
生。既不可擅留。则列名封疏。西走  行在。叫阍请留。疏入即 命还授。)至安东。省庙展墓。留一日即还。赵月川,金雪月堂皆来访。(先生闻新 命以为。还渡江。必须本道军兵来迓。盍暂往省扫乎。即驰赴之。至青松省外先茔。府使首禀祭奠事。先生怒曰。当此时。不以讨贼为言。顾为上司说此私享事乎。至安东。展省讫。即发还。一家临别攀号。先生旷若不见。顾诸子勉以保全家族。与国存亡之义。令次子湙随之。二子哭辞。左右莫不掩泣。或问动心否乎。先生曰。岂不动心乎。知无益耳。)十四日。进次大丘桐华寺。左兵使朴晋领兵来候。(一日夜。军中虚惊曰。贼到门矣。褊裨下吏皆散伏林下。先生独不动。俄还定。左道义兵。多为晋所沮抑。先生见晋力言其不可。既又驰 启。极陈左道忠义可尚及晋沮遏义旅状。于是战死人郑宜藩,柳宗介等俱蒙 褒典。权应铢升兵使。义兵亦不为晋所挠。)十六日。还渡江。(率精兵百馀人。疾行百馀里。乘夜渡江。是晓大丘星州之贼。东西集河滨。行若少稽。事应不测。人以为有神佑云。)十九日。会旧观察金睟于居昌。移次山阴。(先是。右界义士。皆散入山中。及闻先生交印。赵宗道自咸阳来。李鲁,吴长自智异山出。土民相庆曰。我公来。吾其苏矣。恢复可期矣。)督金时敏还守晋阳。(初。金睟以晋阳为不可守。令时敏就佐金沔牛岘之阵。先生至则押令还守晋阳。)十月十日因 朝廷指挥。以便宜甄拔差除。具由驰 启。(时守令多阙员。因 朝命。以郑起龙为尚州判官。金俊民为巨济县令。姜德龙为咸昌县监。朴思齐为宜宁县监。朴廷琬为居昌县监。卞浑为闻庆县监。吕大老为知礼县监。李净为沙斤察访。郑仁弘为星州牧使。既差遣讫。一一 启闻。布置用舍。大协众望。人心翕然。凡诸阵献馘必亲检。以防其虚伪。由是。斩级者莫敢行诈。)闻贼又寇晋州。驰至宜宁。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7L 页
督战大捷。上功状。牧使金时敏遂升右兵使。(先生在山阴。闻昌原贼与釜山,金海贼合势。众且数万。将欲报晋州之败。时金时敏已升为牧使。先生勉以效死酬 恩。遂驰至宜宁。督诸将协力控制。或耀兵鼎津。以遏贼归路。而贼已围州城十匝。漫延数十里。先生募敢死者。多赍弓矢。夜从南江缺处。潜入送城中。励将士以死守。多行间诇贼势。又通湖南义兵来。会阵萨川以助势。人皆感奋效死。时敏一听指挥。设奇畜锐以应之。贼环攻七昼夜不得志。焚屯幕烧。积尸遁去。捷书夜半至。先生明烛坐。审问守城节度。谓幕下诸人曰。若此城失守。非但城中鱼肉。一道馀城难保。湖南受兵。亦在朝夕矣。即传檄列邑。以安人心。军校入贺。多归功于先生。先生曰。此牧使诸将之力。白发腐儒。何与焉。因勉以歼贼立功。即褒 启时敏功。升兵使。)推治郭再祐违令之罪。(始耀兵鼎津也。令再祐留阵宜宁,咸安之境。出奇击败归者。再祐不听指挥。使贼安归。故拿入庭。将治以军律。朴惺,吴沄力请乃止。其友谓再祐曰。尔何不若昔日之倔强也。再祐曰。非此人。何能制我之命。我亦安肯受制也。)遣都事金颖男。劳晋州将士。驰向三嘉。(先生将亲劳晋州将士。会开宁贼犯知礼。星州贼犯高灵报甚急。遂遣都事于晋。疾驰往三嘉。分遣麾下将士。以助金,郑两将之势。仍以馀军为声援。贼皆偾败而归。)令诸阵收瘗战亡人胔骼。(李净还自咸,晋言。战骨成堆。请令诸阵收瘗。时夜将半。先生即命行文曰。善言不可宿。)推治郑仁弘军校。(时战阵之间。例多虚伪。少有胜捷。辄冒张皇。真赝莫辨。人情愤惋。士气解弛。为一道通患。先生明查审覈。痛加警责。尝牒郑仁弘曰。誇张希赏。武弁所为。大将麾下。宁有是事。宜严敕管下。俾无虚伪。又以不禀轻动。取败星州。推致首牙。论以军律而杖之。○金沔,郑仁弘负重名耻受制。郭再祐亦强伉自专。不听节度。先生于行文传令之际。临之甚严。或有以为言者。先生曰。 行朝绝远。命令不通。何可任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8H 页
诸将违令乎。此吾所以褒尽忠。而防自用也。时两人名位俱高。彼此麾下门生。互猜贰不相能。先生为言其当协心共济。不宜听浮薄成嫌隔。自今有构孽生谗间者。当按律不敢贷。由是。浮薄少沮。诋谤稍戢。)十一月。特 授嘉善阶。( 上嘉先生劳绩 传于政院曰宜加资以勉他人)十二月。 启请褒赏力战有功人等。(其 启略曰。将士终年荷戈。虮虱生刀槊。虽无临阵杀贼之功。其劳亦多。况献馘有功之士哉。当初捕倭赏格之令下。士皆感奋。有兴起之心。但 朝廷论功行赏。必待边臣上功。故或不能一一皆当其功。此固理势之必然者也。将士颇解体。窃言当此大乱之日。士不乐战。则虽有良将。亦无如何。其斩一级及屡次力战之士。各其名下开录 启闻。 朝廷参酌行赏。俾无留时之弊。道内事势。已无可为。外而凶贼日益鸱张。内而兵粮荡尽无馀。加以民力已竭。军情日离。不于此时。收拾人心。则臣虽万死。不知所以为计。)行关列邑。开场设赈。(兵燹之馀。饥馑又至。一道流民。到处呼号。拥路盈庭。先生所至。必将盐米随处散给。仍令列邑设场分赈。敕令尽心。不以文具。或不时取尝其食。病甚者剂药以救之。其于关牒。虽小必亲。或至夜分乃寐。劳悴烦渴。将成大病。亲友或规其烦琐。先生嗟惋久之曰。廷绅不靖。人心畔涣。驯致岛夷之祸。吾侪罪不堪赎。敢惮烦琐之劳乎。且大事不能治。小事又忽略。岂吾心之所安乎。及闻天兵大至。则喜其剿灭有期。而预忧来岁谷种。前后 启请非一。或中滞或外沮。先生忧国忧民。彻宵耿耿。须眉为之尽皓。)
 二十一年癸巳(先生五十六岁)元朝。除本官所进岁馔。(主倅与麾下及诸人入谒。先生愀然泣下曰。岁换。寇犹满国。西关杳杳。消息不传。未死孤臣。何颜见天日。仍戒主倅除岁馔。)二月。进次居昌。会兵使金沔。(时沔新代。时敏为兵使。先生对酌数碗。握手吐怀。或至泣下。及曙而罢。进其陪吏而数之曰。为义将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8L 页
则或不顺指挥。在兵使事体。不可以自专。)遣李鲁往候天兵于西路。仍牒体府。(初屡遣褊裨。探候天兵。皆传闻行言。半道而回。于是。特遣李鲁。往候西路曰。师老粮尽。天兵又至。农时谷种又急。一国存亡。系于此行。具书及牒。送体府。鲁以时无天兵驰报。则即令列邑姑缓支待。民以不扰。)三月四日。又遣军校。 启请酬功移粟事宜。(极陈论赏失信及凶馑民流之状。请亟下空名告身。许通免贱等帖。以行赏典。仍乞早移湖南谷数万斛。以赈饥御贼。及时播种。庶完湖南保障。以为恢复之基。)有 旨特题给湖南谷二万石。(李鲁到稷山。闻西厓柳文忠公。以体相驻节临津。路梗不得达。因便顺付。文忠公见先生书牒。即具辞 启请。 上为之恻然。特命湖南伯题给二万石。先生分遣从事。水陆并运。散粜列邑。使之及时耕种。)十二日。驰 启右兵使金沔死事事。(沔升兵使未久。遘疠不起。先生惊恸曰。长城坏矣。国事去矣。即驰 启极陈其倡义起兵。誓不与此贼俱生之意。沔自为义将时。虽听先生节度。而号令之间。或多颉颃。先生尝病其褊滞。颇有不慊言色。人或疑其两不相好。至是悼死褒 启如此。人又服其处心公平也。)四月。还次晋州。(所至饿殍载路。蓬头鬼面。且泣且祝。先生令牧使徐礼元专主赈济。判官成守庆专掌军器。而作粥煮药。必亲看护。巡城阅兵。必亲检敕。时疠疫处处鸱张。饥民咸聚城中。啼呼呻痛。惨不忍闻。先生恻然垂泪。临食辍匙。左右曰。废食成疾。柰国事何。先生曰。自不能下咽。或请卧閤治事。以避疠气。先生谢曰。代人行事。例不称意。非不自惜。不得已也。且死生命也。乌可避哉。)十九日。寝疾。(先生自受 命以来。夙夜忧劳。至是内伤外感。疠气乘之。日渐危剧。有老医来诊曰。疾不可为也。时朴惺李鲁等在傍。请进药物。则曰吾非饮药而生者。诸君且休矣。子湙亦遘疠在傍室。问不一及。惟谓朴,李两人曰。天兵当到。何以支待。诸君勉之。虽在昏迷不省中。喉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9H 页
中语如梦谵者。皆国事也。有侧室流寓近境。遣女仆来问疾。挥之不纳。○时吴沄,赵宗道亦来候。沄曰。天兵长驱南下。京城已收复。一路屯贼。当次第退遁。先生瞪视曰。志未就。身先死。其如命何。且贼若退归。恢复可期。朝廷朋党。谁能打破。)二十九日。卒于晋之公馆。朴惺,李鲁,赵宗道及姊子柳复立。自初常在军中。同卧起。至是主其丧。时城内外仰活士民。扶携颠仆。拊膺顿足。呜咽不成声。分散四去。如不知所之曰。天夺爷娘。命之尽矣。讣出远近莫不惊痛。如闻骨肉之丧。至于道路行旅。亦皆惨然相吊。○柳复立。先生姊节妇柳氏夫人出。而于次为季。即先生所抚育二孤之一也。出后伯祖小宰润德家。居畿甸。幼有气干。乱初从先生南下。与幕府诸贤同事。比先生殁。犹婴城固守。竟以身殉。 肃宗朝畿伯以状闻。 命追赠吏曹参判。其终始效死不去。亦可谓无负先生平日勉励之意云。○西厓柳先生素简重。少许可。每敬重先生。尝语人曰。士纯非吾所可及也。及见先生晚年诗文叹曰。信乎有德者必有言。遂荐文衡望。以通政拟文衡。盖绝无而仅有也。既而先生殁。则深恸之日。平生知友。惟士纯一人而已。不幸今亡矣。至临终。犹称道不已云。○崔大谏晛所撰言行录曰。岭南之不胥为夷。虽曰义士倡率之功。而义兵之终始成就。实由先生处置之得宜。晋城之坚守不陷。虽曰时敏力战之功。而亦由先生指授之有方。其身存而使一道人心。倚为长城。其身殁而使大小士民。涕泣相吊。李正言鲁题龙蛇事迹后日。学有渊源。能得师也。节义动世。乘间气也。尽悴死国。出天性也。馀事文章。从韩杜来。不朽芳名。并山岳存。后之论者。以为皆实录云。○(补)庆尚左(左当作右)巡察使金诚一卒。诚一誓死讨贼。平生不解军旅。而至诚谕众。调剂官义诸军。保全一隅。皆其统率之效也。见国朝宝鉴。 棺殓讫权厝于智异山(柩行至一村停树下。后人名其村曰停柩。树曰大树。以寓没世之思云。既权厝讫。诸人相与失声号痛而归。先生殁两月而城陷。江右稍完之地。尽被屠衄。一道保障。皆为贼薮。论者以为天若缓先生一死。事岂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299L 页
至此乎。○寒冈郑先生所撰行状后论曰。公资挺英特。气禀刚方。质直而毅。才敏而豪。自少激昂。志趣不凡。长益慷慨。力行所闻。持身必以孝弟为本。制行必以忠恕为主。及登师门。心悦诚服。知学之有本末。而取舍已定。于书无所不读。而最爱李先生节要朱子书。体认服膺。以为持身标的。潜心玩味至忘寝食。鸡鸣而起。必抽诵一二牍。然后方始明灯盥栉。终日端坐。精思明辨。不少放过。如近思录,心经附注。皆所爱赏不释。诸生有请业者。剖柝开晓。倾倒切至。必竭其两端焉。家居从容雅饬。未尝见其有异于人。至于立朝当事。纠纷错综之际。则发越精悍。断以义理。无所回避。虽贲,育莫夺。而诚心悃愊。则蔼如也。迨其晚岁。所造益平正。无复少年凌厉之容。而人自生敬。不敢慢也。及其奉使海外。则几微无所见。操履若素定。凶狡变幻不测。死生在于呼吸。而守正不挠。神疑益厉。理必审于毫釐。义必争于颠沛。必欲使本国威灵。益尊重而不敢慢。当一国存亡之机。奉招谕征讨之 命。人心涣散。时事已去。虽一时负重名专方阃者。仓卒苍黄。缩手而却步。公以经幄宿儒。军旅之事。非所尝闻。而道内无乾净之地。手下无尺寸之兵。惟将血诚。鼓发士气。片片赤心。推置人心腹。言必涕泣而道之。文必和泪而写之。处置举错。动适机宜。赏罚号令。大服民志。卒能收拾创残之馀。吹嘘灰烬之中。保全江右一带。作恢复之根基。惜其长星径坠。大勋未集。而扶持人纪。撑拄一方。则功不可与汗马被创而并论也。既殁之后。朝野翕然称服以为。乱后纯臣。宜为第一。而识者谓之夷险一致。临大节而不可夺。实非阿好之言也。僻区构斋。拟为暮境退藏之所。庶几优游閒静之地。专意问学之工。上承先师之遗绪。下迪后生之成就。而时事艰虞。君臣义重。黾勉不得自由。而竟值大乱。忧劳毕命。勋业则光显矣。而志愿则莫伸。岂非公之遗恨。而斯道之不幸也耶。惟此一段。足以尽先生之蕴。故节约附见焉。)五月。长子潗闻丧。间道南奔。庐墓下。(屡经贼锋。终无所犯。人谓有所扶佑而非人力也。)十一月。始奉柩还乡。(虽当丧乱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0H 页
之馀。而所经诸邑。士民举皆至诚悲嗟。奔走致力焉。)十二月庚申。葬于安东府北嘉树川午向之原。(从先兆也)
 二十二年甲午(按金东冈 经筵日记甲午当作乙未下乙未当作丙申)二月六日。朝讲。大臣诸宰请追 赠。(领府事金应南进曰。金诚一尽心岭南之事。当追 赠副提学。金宇颙曰。诚一为招谕使。收合义兵。尽心捍御。倭不得大肆。而湖南尚有孑遗。皆诚一之力也。其功甚大。 上曰。此则然矣。但渠为秀吉所欺。谓其不足畏。黄允吉则以为可忧。此人却有见识。金宇颙,郑经世曰。诚一正直不挠。倭人敬惮云。 上曰。必是欺之也。李恒福曰。当时臣为承旨。见诚一问日本事。诚一却深忧之。但云南方防御诸事甚烦扰。民心骚动。敌未至而将先溃。故如是言之。欲以镇伏人心耳。)
 二十三年乙未((补)二月)。副提学金宇颙上劄请追 赠。(其劄略曰。金诚一奉使日本。抗节不屈。使异俗有敬惮之心。虽以玄苏之狡黠。犹不敢不以尚节义为言。其不辱 君命。可知矣。及受任岭南。当创残之馀。乃能收拾人心。纠率义旅。把截防守。使贼兵不得恣行蹂躏。而孑遣之民。得免鱼肉。其功甚茂。慷慨焦劳。僵死军中。南人思之。无不陨涕。当时如金沔,郭再祐之徒。倡义讨贼。显立功勋。无非诚一主张成就之力。今追赠之 命。及于沔。而独遗诚一。 恩典欠阙。民情怫郁。何以答一道之望。而为他日激励之地哉。其后关东巡察使郑逑 陛辞引见时。亦请 赐祭以奖其忠。)
 三十三年乙巳((补)九月)。 朝廷录宣武原从功一等。 赠嘉义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 世子左副宾客。(并封父母爵○先生勋业。如彼其巍显。而庚寅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0L 页
乙巳。俱未录勋。莫不嗟怪。然先生之道德勋业。自可留宇宙而垂无穷。其录勋与否。于先生。有何加损哉。○(补)乙巳当作甲辰。盖庚寅录光国勋而先生不与。甲辰录宣武勋而先生又不与。至是因诸臣陈请。始追 赠。此云未录勋。当为甲辰无疑。)
 三十五年丁未。建临川乡社于临河县西。奉安位版。(一乡士子以为。先生桑梓之乡。不可无俎豆之举。遂就县西古书堂。立庙以祀之。)寒冈郑先生。以地主操文祭墓。(有忠义骨髓。道理心肠。古人此言。公实承当等语。)
 三十七年(光海元年)己酉八月。遣官(礼曹佐郎李天枢) 赐祭。
 四十六年戊午。升临川乡社为书院。(从寒冈郑先生之议云○(补)后庚申。位版移奉于庐江。更以不可无本院。议复设于鹤皋而未就。)
 四十七年己未夏。刻墓傍石。(先生之葬。得异石于圹中。形如贲鼓。腻理可剞劂。转置墓左。寒冈郑先生为文以刻之。略曰。奉使日本。则正直不挠。而 王灵远畅。受 命招谕。则至诚感动。而控制一方。忠存社稷。名载竹帛。早登退溪李先生之门。得闻心学之要。德行勋业。皆足以辉映百代云。)立墓表。((补) 纯宗癸酉。以旧碣不载加 赠及节惠。改竖新碣。参判金㙆撰碣铭。)
 光宗泰昌元年庚申十一月。配享于庐江退溪李先生之庙。(移奉临川书院位版。与屏山书院西厓柳先生位版。东西并配。)
 
(仁祖大王二十七年)己丑。文集成。((补)赵龙洲絅撰序文。金鹤沙应祖撰跋文。李泽堂植识海槎录。)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1H 页
(孝宗大王六年)乙未。建英山书院于宁海英阳县。奉安退溪先生。以先生配享。(宁之士林。以英阳密迩陶山。青杞为先生往来之所。遂建院立祠。肃宗甲戌。 赐额。)
 
(显宗大王五年)甲辰九月。立神道碑。(愚伏郑文庄公所撰也。成侯后卨以知府至。士林会者数百人。)
 
((补) 肃宗大王元年)乙卯。士林(林下脱拟字)上疏请 赐谥。(疏略曰。故臣 赠参判金诚一。资禀忠义。气节劲直。少游先正臣文纯公李滉之门。服膺义理之学。心术之正。制行之高。已造正大高明之域。李滉亟称其贤。形诸笔札。既又手书尧舜以来。圣贤相传之统以畀之。所以奖与期许之者。至重且切矣。惟其蕴之为德行。而发之为事业。故立乎本朝。则有犯无隐。深得事君之体。奉使殊邻。则专对不辱。无负使乎之职。敷文 帝廷。感动天听。昭雪国家累世之耻。受任危乱。董率义旅。以抗方张凶虐之锋。卒乃鞠躬尽瘁。以身殉国。呜呼。若此辈人。求之往古。亦罕其俦。虽竹帛所载。圣贤所称。何以加焉。不幸多乱之际。事难摭实。后复媕娿莫有为之言者。爵不列剖符之勋。名不登太常之状。虽其忠贞自信。精爽凛然。必不以此为慊。而在 圣朝褒善报功之义。则议者犹窃恨焉。诚一以德则有临难不可夺之节。以功则有御乱勤事之劳。宜有贤者以谥尊名之典矣。见葛庵集。)
 
(二年)丙辰二月初八日。大臣重臣请加赠 依允。请赠谥。 令该曹禀处。(同知事洪宇远 启曰。 宣庙朝名臣金诚一。乃先正臣李滉之门人。而与柳成龙齐名者也。壬辰之乱。以岭南方伯。殁于劳悴。似当有 赠谥之事矣。领议政许积曰。金诚一学问高明。直节过人。壬辰。兴起岭南义兵。皆其功也。正二品以上。例有赠谥之典。至于名臣。亦不拘此例。且当初 赠职。只加一阶。故士论皆慊然。似当别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1L 页
例追赠。 上曰。正卿追赠赠谥事。令该曹禀处。○十二日。礼曹回 启曰。金诚一学问忠节。表表炳伟。此固通朝之所知。岭南人士。诵德不衰。将叫阍请谥云。不待其呼吁。特 赐易名之典。以示象贤之意。实合奖励之道。而事系恩典。 上裁何如。 答曰。特为赐谥。以表尊贤之意可矣。)三月。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五卫都总府都总管,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 赐额庐江书院。改为虎溪书院。
 
(五年)己未十一月。 赠谥曰文忠。(道德博闻曰文。危身奉上曰忠。○(补)延 谥之日。道内营镇州县。咸助其费。士林会者六百馀人。)
 
(十一年)乙丑三月。配食景山景德祠。(一县人士。依四令祠故事。就青溪公墓下。奉青溪公影像。以先生兄弟配。后移建洞门外。改号泗滨。)
 
(十四年)戊辰(按大谷遗迹追奉在癸酉) 月。奉安位版于罗州大谷书院。
 
(十五年)己巳七月二十一日。筵臣请复谥注 允。(特进官睦昌明 启曰。先正臣金诚一。 赐谥文忠。而初以道德博闻之文悬注 启下矣。其后李颐命谓之过滥。金寿恒亦以为金诚一是一节之士。道德博闻果太滥。以勤学好问。改其谥注。盖诚一非特节义之士。其学问道德。实非诸儒所及。而寿恒,颐命辈乃敢轻改谥注事。当还用旧注矣。祭酒臣李玄逸 启曰。诚一即先正臣李滉之高弟。早岁闻道。平生立心行己。皆从道义中出。李滉尝书尧舜以来道统真诀以畀之。可谓得师门衣钵之传矣。寿恒辈安得知其道德之浅深。而敢为轻改。士论莫不愤惋。今若仍用初注。实为士林之幸矣。 上曰。公议皆以改注为非。以初注道德博间。仍存可也。)十月。奉安位版于义城冰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2H 页
溪书院。
 
(二十五年)己卯十一月。建永溪书院于河东。奉安一蠹郑先生。以先生配享。
 
(二十八年)壬午九月。建松鹤书院于青松安德县。奉安退溪李先生。以先生配享。
   (补)
 
(英宗大王二年)丙午七月。年谱成。(李密庵栽撰)
 
(正宗大王六年)壬寅二月。续集成。(李大山象靖撰序文)
 
(纯宗大王二十三年)癸未四月。建庆林书院于晋州。奉安位版。
 
(宪宗大王十三年)丁未四月。复设临川书院于石门精舍之西。(以鹤皋地僻。移设于石门五里崦谷村。揭以旧号。)
 
(今 上二年)辛亥五月。重刊文集。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跋]
  
年谱跋[李栽]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3H 页
鹤峰先生年谱。尚不见行于世。日事时功。疏节细行。在人耳目者。久将湮没无徵。间有侵诬罔极之言。而亦未有辨破文字。因循以至于今。诚斯文之不幸。后学之所嗟痛也。属因其家藏草本。参以行状言行录等书。旁采诸子集小说。一二可徵信者。逐年编摩。随事辨證。久而后始成完谱。先生盛德大业。磊落轩天地者。虽不待是而著。然事之始终本末。无钜细。开卷瞭然。凡可以辨诬谤焯勤劳者。亦不能无赖于是。然则或以为行状已备。不必更为此架叠者。窃恐非通论也。谱既成。自虎溪书院。将刊布以广其传。终始干其役者。柳上舍元铉,金大雅命锡也。以栽之愚。尝与闻次辑之意。见属以识其后。僭率是惧。不敢猥有所称述。叙其编次颠末如此云。柔兆敦牂夷则中旬。后学安陵李栽。谨识。
年谱后识[柳致明]
  年谱既印行百许岁。广濑李徵士野淳有补遗。又有 国朝宝鉴数条可取录者。遂因重刊时有篇末补录事。仍又逐年附见。而标以补字者。以不敢任自增加于前辈成书也。其间亦或有数字见漏者。亦依上例补入。又不
鹤峰先生文集附录卷之一 第 303L 页
敢不书其由。谨识之。后学完山柳致明。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