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x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劄
劄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2H 页

一曰。正朝廷以正百官。朝廷之不正有三焉。贤邪不辨也。请托公行也。贪污成风也。二曰。兴学校以明教化。学校之不兴有三焉。师道不立也。士习不正也。科举累人也。三曰。严内治以齐家政。内治之不严有三焉。女谒盛行也。 王子教诲不预也。货利崇殖也。四曰。祛民瘼以固邦本。民瘼之不祛有五焉。聚敛太甚也。族邻侵督也。徭役繁兴也。贡赋不均也。防纳害民也。五曰。修军政以固边圉。军政之不修有四焉。军律解弛也。防戍不均也。债帅侵渔也。操鍊无法也。六曰。审刑狱以伸冤枉。刑狱之不审有三焉。法令不一也。官吏枉法也。大狱蔓延也。七曰。任大臣以尊朝廷。大臣之不重有二焉。体貌不敬也。政出多门也。八曰。纳谏诤以开言路。谏诤之不闻有三焉。谀佞得志也。士气摧折也。公论不张也。九曰。明圣学以立治本。圣学之要有三焉。明道术也。体天德也。崇敬畏也。十曰。禁奢侈以崇节俭。奢侈之弊有三焉。土木成妖也。衣服僭乱也。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2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启
论金戣避嫌启(癸酉)
臣赋性疏暗。前为本职时。辄将金戣之事。发论于同僚。而只举验包一事而已。若其 榻前云云之说。则实未之言也。及其辞避之际。妄意臣子有怀。不可不尽于 君父。故不知独 启之为罪。而并及愚臣平日之见。心虽无他。有违近例。其时同僚。以不言径 启劾臣。亦其宜也。缘臣任职无状。处事疏脱。下以见斥于同僚。上以见轻于 君父。从前所无之事。日后可虞之机。实自臣始。使 国家待言官之体貌。埽地于今日。微臣之罪。至此尤大。何敢腼然再冒。以辱名器乎。请亟 命递。以重诤臣之职。
论沈喜寿,慎彦庆启。
近来国纲解弛。人怀自便。凡 除授外任者。如有不惬于心。百计规避。积习至此。诚可寒心。忠清道都事沈喜寿。初为咸镜道都事。别无身病。而过限见递。旋为本道。乃即赴任。其厌远就近之失著矣。副司直慎彦庆。前为良才道察访。赴任未久。厌其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3H 页

论李杨震启
军卒之役。其苦莫甚。完恤之政。不可不急。近来国纲解弛。人皆玩法。虽有 下书革弊之事。废阁不行。泽靡下究。极为寒心。各浦领船革罢事。上年 下书各道。而前庆尚左水使李杨震。不顾 下书之意。旋即复立使。如伤之政。归于虚地。其不恤军卒。不有 命令之罪大矣。请 命罢职。以惩其馀。
论许晋启
台谏被论见递。则不得即拟于显职。此近来成规也。顷者宪府。被玉堂之论。一时左迁。而同副承旨许晋。以执义亦在被论之中。而反蒙超擢之 命。滥厕喉舌重地。恬然若无过之人。非但政体颠倒。其自处亦甚苟且。请 命递差。
论许晋启[再启]
同副承旨许晋。为人轻浅。素多物议。曾玷清班。已有不称之讥。超升之 命。遽出人望之外。况台官被论见递。不即拟于显职。已为常规。论递虽在于升迁之后。物议已发于退待之前。则被人论斥。实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3L 页

论许晋启[三启]
同副承旨许晋。素有物议。不合清选。况同僚一时左迁。而已独超升。如有廉耻之心。则固当辞避之。不暇。而晏然行公。不知公议之嗤点。其自处之苟且甚矣。臣等之论 启。岂得已哉。请勿留难。亟 命递差。
论许晋启[四启]
臣等昨日论 启许晋之事。实出于公论之同然。非有私意于其间也。晋之为人。素有物议。不合清选。而超升之 命。遽出于引嫌退待之日。同僚皆左迁。而独膺显擢。偃然行公。恬不知耻。物情尤以为卑贱。故臣等不得不论。而自 上乃教曰。曲为之说。且以其人为可合。臣等待罪言地。不能备论其失。致有未安之 教。其不职大矣。请 命递臣等之职。
论铨曹启
为官择人。责在铨曹。进退用舍之际。所当博采公论。使人器相称。乃其职也。近来注拟乖当。殊无难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4H 页

论兵曹启
近来兵政解弛。上番军士。厌其久留之苦。代立而下归者居多。兵曹下吏等。只徵米布。以充其欲。且与分军色书员。通谋阙立之额。互相掩覆。非但禁卫虚疏。见存之卒。偏被其苦。不独此也。入番军士。不问其军装之有无。而无遗抄阙。悉皆徵赎。其无谓甚矣。为官员者。所当痛革其弊。以解倒悬之苦。而恬不动念。一任奸吏所为。其尸官之罪大矣。请兵曹堂上色郎厅。并 命推考治罪。
论兵曹启
堂上之任。官尊秩高。非有茂材异能。则不可越阶而注拟也。许多武弁。岂无一佥使可当之人。而兵曹必以资级未准。人物不合者。至于 启请而除授乎。近来私情太胜。公道埽地。徇私市恩之习。无异权奸之时。物情极为寒心。请堂上色郎厅。并 命罢职。
论开城府 诏使宴启
开城府 诏使宴罢后。下人争攫之状。头目薄待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4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状
左监司时状(壬辰)
五月以后。臣四度状 启。道路阻绝。一未回还。 行在消息。无由得知。晋州初次 启本陪持人严玉年等。昨始来到。今又宣传官李克新。来传 圣旨。臣祇受前后有 旨书状三道。始审平壤府又为失守。 大驾移幸义州。 东宫回驻安峡之奇。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5H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5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6H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6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7H 页

倡义人等开录状
倡起义兵各人等。乱定后开录 启闻为当。而臣蒙 恩移拜左道监司。上项人等。不为 启闻。则在渠辈为国讨贼之意。虽无加损。于 国家褒功显忠之典。似为欠阙。故倡起人及从事服劳人员。并开坐于后。以备 朝廷参商奖励。谨具 启闻。
右监司时状
臣去八月十一日。左监司除授有 旨祇受。道路阻梗。不得赴任。九月初四日。由草溪寅夜渡江。潜行玄风,昌宁,密阳,清道等境。以达于河阳。初六日。到新宁。见本道驰报。乃右道监司相换之奇。即驰通于本道。令起兵来迎。往复之际。留连六七日。而新宁,义兴等官。一皆荡败。无留驻处。且去安东父母坟。才二日程。贼变之时。不能守护。神主埋置墓所。情理痛迫。暂到坟山省视。留一日即回程。十四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7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8H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8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9H 页

请力战有功人褒赏状
变生后。力战有功人等。乱定之后。自有 朝廷处置。固非藩臣所当先请。而将士终年荷戈。出万死苦战。虮虱生刀韣。霜雪蒙头面。衣不蔽体。食不充腹。暴露冻馁之状。不可形言。虽无临阵杀贼之功。其劳亦多。况献馘有功之士哉。当初捕倭赏格内。斩一级登科。二级六品云云。士卒皆有感奋兴起之心。及闻改定事目之奇。率多落莫。然其后战阵有功者。多蒙显赏。免役免贱之令。或及于行伍。自是战士皆欢呼感激。乐于赴战。但 朝廷论功行赏。必待边臣上功而为之。故或不能一一皆当其功。此固理势必然者也。臣历考战阵有功之士。或功多而见遗。或功少而先录。将士颇为解体。聚首窃言。当此大乱之日。士不乐战。则虽有良将。亦无如何。 国家存亡。亦系于此。其斩一级以上及屡次力战之士。各其名下开录 启闻。朝廷参酌行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09L 页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拾遗
移拜左监司时。论右道机宜状。
臣既为左道监司。右道事。今不宜勾当。而自初管摄义兵。若委以常规。目击可虞之机。而不为 启达。实非人臣之义。故冒陈一一条款。不避越俎之嫌。当初金沔。起兵于高灵,居昌。郑仁弘。起兵于陜川。军声颇振。形势亦张。今者金沔。蒙 恩拜陜川郡守。仁弘拜济用正。三邑之军。各失其帅。莫不解体。无意讨贼。诚非细虑。姑待事定间。各率其军。仍前击贼。而事定后赴任。似合机宜。前郡守郭𧺝。今为草溪假守。善于治官。军民爱戴。咸愿为真。新郡守郑讷。不知所在。郭𧺝仍守本郡。亦为便宜。宜宁县监吴应昌。弃官遁走后。倭寇焚荡。万无保全之势。郭再祐,权鸾等。首先起兵。前牧使吴沄。又为召募官。开谕一县。聚集二千馀人。除出老弱。以给其保。打造军器。以备战用。一县为一道保障。贼不敢窥觎江西。数人之功。实道内之所共知。新县监金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10H 页

驰 启道内假差人状
云云。祇受都承旨书状内。守令边将。或阵亡或逃遁等处。当此军务方急之时。若待启闻差遣。则事必虚疏。道内见存可堪人。随阙假差。使之察任后。一一启闻事有 旨。三嘉典籍朴思齐。倡起义兵。居昌训鍊奉事卞浑。力战却贼。晋州主簿姜德龙。技长猿臂。可用于战。金山成均博士吕大老。起兵郡地。屡次献馘。晋州训鍊奉事郑起龙。骁勇绝伦。屡立战功。职次虽不相当。讨贼为急。故假差朴思齐宜宁县监。姜德龙咸昌县监。卞浑闻庆县监。吕大老知礼县监。郑起龙尚州判官。星州。自乱初。凶贼雄据。仍成贼窟。居民荡尽。生活无路。讨贼济民之事。固非人人所可能故。义兵大将济用监正郑仁弘假差牧使。沙斤道察访金宗武。阵亡之后。驿卒流散殆尽。将士所骑马匹。无人捡举。驿递几至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10L 页

请留义兵大将金沔状
本道义兵大将金沔。竭力讨贼。屡次取胜。杀贼甚多。贼颇挫气。藏伏不出。一道之人。方倚以为重。庶几共成掎角之势。而今者湖南之人。回自 日边曰。朝议欲招此义将勤 王云云。此将闻奇。不遑启处。即欲上去矣。本道陷没之馀。仅存者五六残邑。凶贼四面充斥。必欲殄灭乃已。当此之时。湖兵虽留此策应。亦恐未易。一朝捲甲而退。则贼洞知无援。长驱豕突之患。决在朝夕。此道既没。则湖南次第被兵。湖南不支。则 国家恢复根柢。恐无馀地。思之至此。心肝欲裂。罔知所措。伏愿 朝廷十分参商。许留此将于本道。以固保障焉。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公移
各官义兵将差定帖(壬辰)
招谕使为知委事。今送通文及各官义兵将差帖成送。勿为迟滞。星火传送。使之登时奋义。起兵击贼。万一置之寻常。趁不传送。不但当职区区之意。归于虚地。无人讨贼。则倭奴益无忌惮。一道终为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11H 页

谕大丘义兵假将崔诫帖(按此亦遍谕被陷诸邑。而随邑异号。)
招谕使为晓谕事。侧闻本府顽民。或赴(一本。附。)倭奴。向导作贼云。极为痛恶。各面有司。善恶籍成置。赴义讨贼人等。则录于善籍。窜伏不出人等。录于恶籍。赴贼向导者。一一别录。力可剿捕。则不禀行刑。一件上道。一件留置乡中。以凭后日赏罚。而窜伏不出人。事定后极刑。次家口推刷。田民财物籍没。牛马战士馈饷。亦务为镇定。毋使骚扰者。
各人等。召募有司差定。同心合力。招集散卒。以图大功。万一怯懦畏死。窜伏不出。乡中严加督罚。俾尽其任。自中虽有小憾。务相和协。共济急乱事。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拾遗
榜谕各邑文
招谕使为传令事。倭贼充满一国。横行自恣。无所忌惮者。以其人民窜伏。邑里空虚。无人捍御故也。其中陷没各邑。则民无依赖之地。避乱流离。势所难免。内地保存之邑。则坚守险要。初无朝夕之急。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11L 页

前以义理晓谕。而尚不听从。故今以威刑而督之。实出衰世之意。奉使者虽无状。无以感动人意。我民独无秉彝之天乎。更试思之。
传令列邑将领等
招谕使为上使事。各邑军卒等。或伏兵或赴战时。逃溃成风。虽有良将。束手无策。一道陷没。实由于此。逃卒等自以谓一时数多逃亡。则难于一一行法。尤为痛愤。今后则统将,都训导,领将。并成册上使。而十名内有逃亡者。斩统将。统将中有逃亡者。斩都训导。一军尽逃。斩领将。而抢军等。则各有户首及主户。各其名下。悬录主户,户首之名。逃亡后不即捉付者。与之同罪。一番逃亡人。籍没财产。以
鹤峰先生文集续集卷之三 第 212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