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五 (自动笺注)
欽定四庫全書
 新安志巻五宋羅願
  婺源沿革
公元740年
婺源望縣本休寧西南之回玉鄉唐開元二十八年正月九日以為縣治清化鎮(寰宇志及祥符經皆言有婺水繞城三靣故以為名今有古縣記言開元二十八年庚辰置縣在清化凡百四十三歳中和二年壬寅武始於潰州之右㴗灘蚺蛇港旁為營至天祐三年乙丑營為縣號新縣舊縣改為清化鎮然則縣雖以婺水為名至新縣始繞三靣耳)以縣旁婺水為名按東湯記云東湯上應婺女舊與黟歙接境隋文帝嘗廢黟歙二縣併入海寧以屬婺州海寧即今休寧是嘗與婺州通封壤因以水流入其州者為名也(此縣直以婺水流入婺州故曰婺源耳而寰宇云縣又為婺女星之津與婺州同義未必然)元和六年九月上縣咸通六年刺史盧肇於縣界内置弦髙五福二鎮中和二年弦髙鎮将汪武百姓於㴗灘立營决遣鎮事天復元年就立婺源都鎮天祐三年死以朱環為新縣制置廵轄婺源浮梁徳興祁門四縣舊縣清化鎮南唐因之國朝不領三縣而因新縣治所既又升望
  縣境
縣在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廣長百六十里南北百三十里東至衢州常山界八十五里西至饒州樂平界百一十里南至饒州徳興界百三十五里北至休寧界百三十里東南衢州開化界三十五里一西南到樂平界百一十里東北休寧界百三十里西北浮梁界百一十里
  鄉里
其鄉六其里三十萬安鄉東北其里松巖千秋靈屬長城大鱅來蘇鄉在西北其里安豐長夀何暮苪平來蘇浙源鄉在縣北其里□川臨城大嘉福孝弟金鄉在西舊曰懷玉其里懷金黄岡游汀三谿福臨丹陽在西南其里瑞亭雲亭環石還珠新定游汀鄉在西其里杭谿延賔符溪婺安鳳
   戸口
天禧中主戸萬三千五百二十三口二萬九千六百七十七客戸千九十一口千六百六十四未經界前戸三萬五千一百五經界二萬六千二百二十二乾道主戸四萬一千九百五十五客戸九百有九
  田畝
田園舊六十七萬九千七百七畝二角經界為七十九萬有竒今為七十九萬五千七百八十七畝二角五十五歩陂百五十七處堨十有七處
  租賦
夏稅錢萬八千四百七十二貫四百一十九文絹四匹七寸三匹二丈六尺綿九十七兩八錢租課百二十七貫七百一文片茶錢六十九貫九百三十七文秋稅糙米萬九千五百六十四石九斗七升七合鹽錢千一百三十三貫九百五十五文租課糙米五百三十八石一五合和買紬四千九百八十八匹絹萬四千八百一十三匹
  酒稅
公元1139年
酒以紹興九年所収為額萬七千五十五貫七百四文商稅㑹要熙寧十年縣務四干七百八十二貫七百五十文清化鎮二百四十四貫五十九文今縣務以紹興五年所収為額千八百七貫八百九文清化鎮不復収稅
  城社
公元882年
縣城九里三十歩髙一丈八尺中和二年弦髙鎮将汪武為山於此判鎮事天復初就立婺源都鎮建鼓角樓并挾城樓自是不復舊縣南唐昇元二年檢校司空劉津為都制置使乃集所轄四縣増築新城作記云爰選三農之隙㸦(音互)招諸縣之衆同其力役全此邊郵西建衝山一營添新一里其北則築平蛟穴接出蛇城周環十里以來斧鍤半年之内閭閻盡易雉堞皆新啟昇元二門建東南兩市終聞悅辦略不告勞葢其規模見於蛟穴者上北湖是蛇城者舊名蚺蛇港今埂城下是社在縣西北
  廟學
廟學縣東先是熙寧中秘書丞鄱陽劉定為縣從學率常百餘人舊學之庳相與於州縣治西為屋百二十楹乾道中知縣彭烜又請於部使者以迎恩驛更為之而縣之先進允恭李知已皆助以地至後政洪邦直成之
  官廨
縣㕔在城正中丞㕔東主簿尉㕔並在西倉在東酒稅在西(祥符有鹽倉都倉今無)坊塲七處河渡一處
  鎮寨
公元865年
唐有弦髙五福二鎮咸通六年五福鎮還珠是也弦髙鎮後以為縣今縣治是也唐開元中舊縣天祐國朝清化鎮在縣西北六十里其營寨之制天祐中刺史陶雅遣朱環為縣制置時有衝山營左右威武指揮見於古縣記按楊行密初起廬州陶雅左衝山将今州烏聊山下亦有地名山營者是皆因為名國家承平縣治不置兵今有中平廵檢寨在縣東七十里
  館驛
新安驛在縣東七里舊曰來安新定驛在西八十里舊太白
  道路
陸路東通常山西通樂平南通徳興北通休寧水行縣東婺水通鄱陽江勝船二百石
  山阜
浙源山在縣北七十里亦曰浙嶺髙三百五十仞周二十五里北連黟縣亭山舊有石英鍾
大廣山在西北五十八里舊大尖山髙四百一十仞周三十里
山在東北七十里髙二百仞周八里由浙嶺東分為此山
大鱅山在縣東百三十里髙三百三十仞東南衢州方輿記云堯時洪水谿谷皆滿有大鱅上至此及水涸而斃鱗骨鰭鬛如山
小斂山在東南七十里髙九十八仞周十五里南接衢州界有水西流縣界
梅源山在縣西百二十里髙三百二十仞西北連浮梁舊名梅山天寳中加源字山産楊梅梁任昉太守不復
公元747年
濬源山在西南百里髙三百一十仞西南浮梁樂平舊名游山天寳六年西連梅源山有水南流入呉溪
倚衡山在縣南百三十里髙八十五仞西南樂平縣山西連回嶺有水流樂平
公山在縣西北七十里髙四百餘仞周十五里昔有張公隱此山采合丹數十年後不知所之
山在縣南五十里髙百五十仞周十里又有惡山隔溪對聳祥符經云善山神為王惡山夫人兩處致祭則為災居人惡山神就善山祭祀俗謂之妻壻山三靈山在西九十里髙二百八十仞周五十里晉時三人此山修鍊不知所之
大連山在西北百二十里髙四百仞周九十里昔因冦亂鄉人相與保聚於此
甘子嶺在縣西七十八里四十二仞周二十五里舊云縣甘子唯此嶺有株
芙蓉嶺在縣東七十五里髙二百仞周三十五里
對鏡嶺在東八十五里髙三十仞周十里羊鬬嶺在東九十五里髙三十仞周二十里塌嶺在東北百五里髙二十八仞周九里芙蓉以下中通驛路休寧之新嶺凡號嶺縣走郡之道也舊由大坂趨郡數苦水潦後更從此五嶺幾及百年或亦自浙嶺往來(山川之名歳久不可强通而新經每山之下輙為臆說解之今皆不取)龍尾山在縣東南百里髙二百仞周三十里西連武溪開元中獵人葉氏見石瑩㓗鐫麤成研子孫持以令令訪匠琢之由是世始傳一名文山石理所似為名
靈巖三洞西北百二十里中洞靈觀觀之東北曰慶雲洞巖竇皆五色兩崖瀑流之上有真人鸞鶴雲霞之象泝流秉燭而入者行可四五十歩則芝田靈草羅列左右春雨暴漲有破帆爛槳流出西曰蓮華洞入百歩大石室廣十丈有像髙丈八旁有羽葢幡節獅子罇罍丹芝草乳石所成遇拜章投龍往往僊樂慶雲珍禽竒獸致花菓於像前又有天井深不可測南昌含虚洞洞二重外狹内平積雪沈香峰及唐神僊所盡龍是為三洞襟帶浙嶺聯連率山舊說者以為三天子都在率東豈謂是耶又有洞曰靈磨集僊魚龍張公垂鍾㑹僊合前為九大厯初有武姓者自黄山旋風所吹入石龍洞傍行至此洞聞空中語笑之聲開成中浮梁全福好游深入窮谷與其相失暮有老人導游諸洞及出有鹿引上山之半坡自是結茅居之因修鍊道士後徙蓮華洞之石室将游天井乃求麻為緶轆轤而下中極寛廣徐歩桃花谿上有老人鐡船其中全福揖之願借船還老人曰已渡上須還耶曰欲傳之人間老人如是速濟虎豹且至後三年當復來至岸循緶而上已七日矣又三歳開成九年年百餘歳語門人曰必葬我浮梁水鄉及卒弟子二百餘人與鹿俱送至夕陽嶺上覺棺空發之唯履杖而已鶴翔引鹿亦失所在山有研石紫色如肝産巖之左右無定處瑩者可擬端溪絶少大率燥慢而多瑕
石龍洞在縣西百十七里石龍山東北丈二尺廣五尺中有石室數十人西南有門四尺二尺兩石對聳有如鑿成有人入數里懼而復反下有池水
青苓洞在縣西八十里南北相通中有物象靈巖
  水源
婺水出大廣山南流五十八里還繞縣城南流四十里合斜水舟行鄱陽江溉田二十二頃六十畝
武溪水出浙山南流五十里至縣西北婺水溉田十三頃四十三畝
陽水今符溪源也出浙山西南流百八十三里至三溪合流樂平溉田三十五頃三十四畝
水出斜山南流九十里合婺水南入樂平通舟溉田三十九頃十一畝
大鱅水出大鱅山西北流十七里合斜水溉田九頃二畝
小斂水出小斂山西南流四十里入樂平溉田十八頃七十一畝
源水出梅山東流三十七里合浙水溉田八十頃七十六畝
濬源水出濬源南流合呉溪水溉田三十二頃二十二畝呉溪在樂平
杭溪水出石龍山南流至杭口入樂平溉田三十八頃四十一畝
牛潭縣南十里旁有巨石如牛歳旱塗其背則雨
石門灘婺水兩石夾溪踊起如闕中間通流昔人以其險比灧澦
  古跡
呉村在縣北七十里有呉太子方輿記云昔呉王為越滅勾踐流其三子子鴻於此死因葬焉遂名其葬處為呉山里三國呉時嘗徙太子和於新都郡遣使賜死歙縣有階村是其謫居處此亦當是太子和音轉而為不可考因以勾踐附㑹之耳唐中和年中延賔里(寰宇志及新經皆言改為安里今從祥符經)
  祠廟
公元1109年
東嶽廟城隍廟在縣東婺女廟在縣西北忠顯縣南五龍廟在縣東南靈順在縣西其神五人舊號五通廟大觀三年三月廟額宣和五年正月封通貺通佑通澤通惠通濟紹興二年五月加封四字十五年九月六字乾道三年九月八字淳熙元年進封顯應顯濟顯祐顯靈顯寧公汪司空在縣東南唐汪武始遷今縣者也斂溪廟在縣南(祥符經又有髙溪中雲勅封史君廟)
  道觀
公元947年
紫虚觀在東北五十歩舊名棲真南唐保大五年政和四年勅改
元觀靈巖舊名靈觀
  僧寺
公元882年
報恩光孝禪院在游汀鄉舊中峰寺唐中和二年崇寧四年閏二月天寧萬夀禪院後改今額
公元895年
大起禪院萬安鄉唐乾寧二年
公元875年
智林禪院縣城唐乾符二年
公元923年
保安禪院縣城呉順義三年
公元860年
雲興禪院丹陽唐咸通元年
公元883年
普濟院在縣城舊名萬安崇福唐中和三年大中祥符六年十月勅改
公元1008年
隆興院在萬安鄉舊名永泰大中祥符元年勅改
公元740年
如意院在浙源鄉舊名荷恩唐開元二十八年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勅改
公元904年
靈隱禪院浙源鄉唐天祐元年
公元886年
荷恩院在縣城唐光啟二年
公元847年
鳳林院在萬安鄉唐大中元年天王院丹陽唐乾符元年天復二年賜額(州新經云天福二年建非天福是後年號南唐不以為稱此自唐昭宗天復耳)
公元885年
感恩院在萬安鄉唐中和五年
公元961年
資福院在游汀鄉建隆二年
公元905年
金剛般若院在浙源鄉唐天祐二年
公元1042年
香嚴院在丹陽鄉舊名西千院慶厯二年七月勅改
□崌院在丹陽呉順義年中
公元827年
大田在西南七十里唐大和元年龍泉院在游汀鄉呉順義七年
公元882年
湖田院在懷金鄉唐中和二年
公元923年
湖山院在丹陽呉順義三年
公元974年
沙門院在游汀鄉開寳七年
公元1043年
白塔院在縣西八十里呉乾正三年置龍祥院在游汀鄉唐中和元年
公元929年
山房院在懷金鄉呉大和元年
公元1102年
靈僊院在萬安鄉南唐天祚二年王提刑總角時每游戲寺中或指之曰君若登第者此井欄亦爛也及得官作詩云鄉人笑我無官分爛却靈僊石井欄里人至今誦之
公元892年
松溪院在萬安鄉唐景福元年
公元901年
黄蓮院在萬安鄉唐咸通中置(院記咸通創基光化四年賜名)
公元863年
靈河院在縣西七十里唐咸通四年政和七年賜額曲院在游汀鄉唐大和元年
公元1065年
普利院在浙源鄉舊名養田院治平二年三月勅改
廣福院在縣北百里
公元887年
西廣福院在縣西九十里國寧東尼院縣東唐中和年中置(祥符經云刺史汪武置)國寧西尼院在縣西唐光啟三年
明節尼院縣東呉乾正三年
  賢宰
公元877年
汪武唐乾符中仕州為游奕使先是州遣羅芟為弦髙鎮将追寇於銅歩以溺死四年繼之乃於口剏鎮至中和二年又於㴗灘為營自口徙判婺源都鎮事戰守有功龍紀初楊行宻録其功有云昨者趙乾殘黨經過遽能出軍戰敵擒節級六十餘輩殺凶徒二百餘人獲樊津之素書収熊秦之朱記行密寧國節度留後遂補為節度押衙光化三年遥領汀滁二州刺史私財買民地置縣城邑以其稅入戸左戰守凡數歳遷縣入焉因以制置二十餘年使其人不為外寇侵擾陶雅歙州刺史暴増民賦不為以故迄武之世縣人頼之天祐三年二月使衙内指揮朱環代之因制置廵轄四縣劉津為都制置使縣人至今汪司空子衮天復三年楊氏承制左押衙長劍副指揮使檢校工部尚書(呉乾正中萬景中以左右建威都指揮使知政事官銀青光禄大卿檢校尚書上柱國左僕射兼御史大憲見於汪台符所作如意院記則是正中不轄四縣也至南唐昇元中劉津乃復為都制置焉)
公元1085年
鮮于侁子駿閬中人登景祐中第授江陵府左司理叅軍慶厯中天下大旱有詔中外臣僚實封言事上書災變興言切直黟縣又常攝婺源其治皆為諸邑豪强之後多所更厯哲宗即位司馬公為門下侍郎京東轉運使公曰子駿不當外顧東土使者聚斂之後民不聊生子駿往救之耳比行又謂所親福星往矣安得百子駿者布在天下元祐初左諫議大夫侁為政經術自輔所至有迹其去民追思
  績溪沿革
公元654年
績溪望縣唐志云永徽五年北野縣後改績溪方輿志云本華陽鎮梁大同元年置良安縣未詳所屬(寰宇志作良安)唐武徳中永泰二年宣州旌徳縣王萬入冦脇其居人賊平置縣以界内乳溪與徽溪相去一里詰曲並流離而復合故以為名(方輿寰宇志皆言以華陽鎮為縣而新舊唐書乃云北野縣改為績溪無置績溪年月北野舊城在今歙縣北三十五里其地與績溪不相直若據績溪永泰二年置則北野縣當時尚未廢也昔先正蘇公來縣自號其詩為華陽雜詠則有取於方輿寰宇志所載舊唐書作漬溪他皆作績溪)唐為中下本朝為望
  縣境
縣在郡東北六十里東西廣長百三十三里南北六十五里東至臨安府昌化界八十三里西至寧國府旌徳界五十三里南至歙縣界三十里北至寧國府寧國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西南歙縣界各三十里東北寧國界三十五里西北旌徳界五十三里
  鄉里
其鄉十其里二十有六仁慈鄉在縣城内外其里龍泉龍宣良安鄉縣南其里新合寧泰花干新安鄉縣東其里龍山新興永寧遵化鄉在東北其里石門新建徣溪宣政鄉在縣北其里楊溪斜溪歸仁新華鄉在縣西其里分流幽山隨溪楊山鄉在縣西其里徽陽修仁髙峰修仁鄉在縣西其里常溪守節歸善惟新上鄉縣東其里新安惟新下鄉縣南其里感化麟福
  戸口
天禧主户七千七百八十七口萬五千四百七十九客主四百四十八口五百二十五未經界户萬一千一百六十經界九千一百六十乾道主戸八千五十客户三百四十一
  田畝
田園舊十萬四千五百三十八畝三十三歩經界為二十九萬六千畝有竒今為三十萬九千五百六十六畝三角三十一歩塘九十五處堨百一十七處
  租賦
夏稅紬三百六十四匹三丈三尺六寸四分絹四千五十三匹三丈二尺五寸七分布八百九十八匹一尺五寸三分綿三萬二千六百五十七兩四錢雜錢千五百七十一貫四百九十文軍衫布四百一十九匹三丈八尺小麥八百三十三石一七升一合秋稅糙米萬六千九百七十七石一九合六龠鹽錢七百三貫二百五十四文七分和買紬千六百一十三匹絹四千九百一十三匹
  酒稅
公元1143年
酒以紹興十三年所収為額計七千四百九十三貫六百三十文商稅熈寧十年収一千四百三十六貫七百二十九文今紹興九年所収為額計二千六百五十九貫二百八十文
  城社
公元1155年
城周五里其坊七曰崇賢崇仁歸徳連城敦里清寧臨河社在縣西學縣東紹興二十五年知縣滕㢗増建學為一堂二位四齋合三十餘間白州試藝官田五頃放生池在縣北源通龍陂可數畝
  官廨
縣㕔在城東南隅舊有秋風堂後改為景蘇堂刻蘇公像并三十六詩主簿㕔在縣㕔西尉㕔在東常平倉東北酒稅在城東南隅坊塲六處河渡
  驛亭
公元1136年
良安驛在城東南隅翠眉亭在城西一里元豐中蘇公為縣行平岡上見雙嶺眉勢作亭對之名翠眉且以志故鄉峨眉思亭焚于宣和中紹興六年知縣賈詡復新
  橋道
溪橋在縣西徽嶺下臨溪橋縣南三十里路道東通昌化西通旌徳南通歙縣北通寧國
  山阜
公元745年
大鄣山縣東六十里髙五百五十仞周百五十里祥符經云即三天子鄣山按郭璞三天子鄣山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王山浙江出其邊此幾是乎舊出銀唐天寳四年嘗采八年罷今無復有(三天子鄣山鄣或作都故顧野王以為永康縉雲山或又以為廬山婺源靈巖三洞以為當之唯此山有鄣名而盧潘以為丹陽郡舊名鄣郡由此蓋自秦鄣丹陽郡都尉皆治歙今此山與吴地分界又去故鄣不逺鄣郡有平去二聲山直去聲)
公元1120年
石金山在東北三十里高六百仞周三十里出衆山之上相傅為甘露大士道塲每夕常顯光大率五臺廬嶽所見然不知所始宣和二年旱僧元立披榛晝夜勤苦禱雨於此所見多異由是寖聞元立作室於山之左脇力田種藥奉香火
巃嵸山在東北二十九里周二十五里其山四合中有官道寧國縣亦與寧國分界立柵於此今人謂之叢山
大獒山在縣北六十里高四百仞周百里舊説以為上排層漢前壓澄潭蹲形矯首如獒猛犬焉
郎山東北十五里髙二百三十仞周三里亦謂之郎㟳山下有郎溪驛路在焉兩旁石道長數百歩直下百尺翡翠巖不生草木有類石洞
溪山東北八十里髙五百五十仞周百四十里西連巃嵸山有水流縣界
山在西北三十里髙四百五十仞周十五里
古塘山在西北五十三里髙三十五仞周十五里西至黄石坑與旌徳分界
蒿山西北五十三里髙四十五仞周十五里東至黄石坑與旌徳分界
山在縣北四十里髙五百五十仞周八十里有水西北流十三里入黄石
石照山在縣東五里二丈可以鑑泉味尤甘旁有石照
徽嶺西北十里髙四百五十仞周三十里舊大尖山其上為官道走旌徳道凌曉常行雲氣中(王荆公江東提刑時有度麾嶺詩用此旌麾字又有詩云曉度藤溪霜落後夜過翬嶺月明中則又用此翬雉字然太平記載績溪有大徽村又宣和中改州為徽說者以為取此嶺為名則徽字近是)
佛論嶺在西北四十里髙四百五十仞周四十里祥符經云昔嘗有髙僧講論於此故名
  水源
臨溪水源出縣北三十里又名乳溪西南流七十八里合揚之水方輿云臨溪石在縣北三里溪岸上其万二丈其平如砥溪水甚宜浣紗數里婦人悉來浣紗去家既逺遂績其旁以守之春時麗服羣績於此雖不浣紗者亦㑹績焉縣名亦兼取此
溪水徽嶺水分為二其東北流者入旌徳界此水入縣經修仁詰曲四十里南入常溪合揚之水歙縣
水出溪山南流九十里合揚之水歙縣界溉田二頃
水出黄蘖山南流五十里合揚之水歙縣溉田一頃三十三畝
龍洞在縣北十五里山峻㧞回顧如立壁中怪石瀑水如簾其下為龍池遇旱禱之有應亦有石可鑑慈雲院在其側
  祠廟
忠顯有二一在縣側一在七里越國公故城井在焉梓山廟東南一里方輿記云初於山下置良安縣舊有方白石忽化為雙白烏飛向山遂於山下烏棲立廟邑人敬之行立種殖不敢背又有將軍廟呉山太婆司徒廟歸善廟溪口廟郎㟳廟並在縣東
  僧寺
公元980年
太平興國禪院在良安鄉新合里舊華嚴院太平興國五年二月勅改
公元1064年
光相院在良安鄉寧泰里舊寧泰治平元年十月勑改
清福禪院惟新下鄉咸化里舊清塘治平元年十二月勑改
普照院在仁慈義興治平元年十二月勑改慈雲院在仁慈龍泉里舊慈恩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求安院在新安鄉龍興里舊名新恩院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公元1071年
石門廣福院在遵化石門里舊名石門熙寧四年三月改為夀聖隆興中夀聖例改廣福有三廣福故還以石門别之(按五朝隆平治平三年一應無額寺院屋宇及三十間以上並賜夀聖為額以英宗誕聖日號夀聖節故也)
公元1064年
廣化院在宣政鄉斜溪里舊名宣化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覺乘院在宣政鄉斜溪里舊名釋迦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靈鷲院在新華鄉山里舊名山院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清隱院在楊山髙峰村舊名髙峰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盧山廣福院在楊山修仁里舊盧山院其改夀聖廣福石門廣福同時
兜率院在修仁鄉常溪里舊名彌勒治平元年十二月勅改
正覺院在修仁鄉常溪里舊名菩提治平元年十二月改天廣福院在仁慈義興里舊天王院夀聖廣福石門盧山同時
公元899年
崇福院在修仁鄉常溪里唐光化二年
公元743年
興福院在修仁守節唐天寳二年
公元878年
新興院在惟新上鄉新安唐乾符五年
公元905年
藥師院新安鄉永寧里唐天祐二年
公元864年
前山院在宣政歸化唐咸通五年
公元1019年
義林院在惟新下鄉麟福里天禧三年
  賢宰
公元1085年
蘇轍子由眉山人自簽書南京判官謫監筠州鹽酒元豐八年奉議郎知縣事有朝江東諸郡市廣西戰馬江東素乏馬每縣不過十餘匹而諸縣括民馬吏縁為姦有馬之家為之騷然公謂尉郭惇愿曰廣西馬使臣至事忌太遽徐為之備可也吾邑孰為有馬者尉曰邑有遞馬簿歳月逺矣然有無之實尚得其半也即取簿封之又曰何從馬牙人乎曰召諸牙詰之則馬牙出矣果得曽為人賣馬者辭以不能曰吾不責汝以馬但為我文書耳曰諾州日至督責買馬乃以夏稅過期為名召諸鄉保正副問之曰汝保誰為有及格馬者相顧不知保正不知誰當知者第勿以有為無無為有則免罪矣汝等所具吾将使衆人訴其不實而陳其脫畧不可不實也人知不免皆以實告復喻之曰買馬事止此矣廣西取馬者至郡則馬出若不至則已矣再拜邑人幸矣然取馬者卒不至哲宗即位秘書省校書郎門下侍郎
崔鶠徳符雍丘人父毘有聞於時雍丘徙陽能文工於詩貎瘁氣剛進士第元符末頻年四月日蝕詔求直言上書司馬温公抵時宰相蔡京使以邪正二等差定上書者列下坐廢三十年政和中績溪縣後嘗召為殿中侍御史不果靖康初右正言力疾就職凡三疏論列諫官馮澥及請斬蔡京病甚乞解官直龍圖閣管幹西京嵩山崇福宫京師婆娑三十巻行於世中書舍人晁說之以為前世黄叔度元魯山本朝王子野江鄰幾之流說之頃與同書邪籍者也
  黟縣沿革
公元前19年
緊縣自秦以為縣屬鄣郡縣居黟山之陽故名或曰黟與䃜同以縣南墨嶺石墨故也(此據水經舊唐書寰宇志又言置在黟川因名)漢改鄣為丹陽郡縣屬如故成帝鴻嘉二年以黟為廣徳王國立中山憲王弟孫雲客於此三年而絶平帝元始二年以故國立廣川惠王曽孫倫為廣徳王傳至子赤王莽簒位明年廢而改縣曰愬鹵及漢建安之亂縣人陳僕祖山以二萬戸屯林歴呉使賀齊攻之僅免遂以歙分五縣與黟為六置新都郡晉太康元年更郡為新安而割故廣徳王國為廣徳縣𨽻宣城郡隋開皇十一年歙州治黟大業中州復為新安郡休寧唐永泰元年方清因其壘析本縣地及饒州浮梁祁門縣又析本縣浮梁池州秋浦石埭縣國朝宣州廣徳縣置軍又自析出建平縣大抵黟縣祁門池之石埭廣徳廣徳建平五縣皆秦漢黟縣故境而今黟則狹矣元和六年九月婺源皆稱上縣國朝緊縣
  縣境
公元811年
縣在州西百五十五里東西廣長五十三里南北百十二里東至休寧界五十里西至祁門界二十五里南至休寧界四十五里北至寧國府太平界五十里東南休寧界四十五里西南祁門界五十里東北太平百五西北石埭界八十里
  鄉里
其鄉四其里二十㑹昌鄉在縣西北其里連城嘉祥歴陽延福蜀里敦義順仁鄉在東北其里古城長寧懷仁順化新政鄉在東南其里清德明徳魚亭東亭雲巖懷逺在西南其里昇平靖節安寧新城豐樂
  戸口
天禧中主戸六千二百一十六口萬七千九百七十四客戸四百三十三口五百三十七未經界戸萬二千三百六十五經界九千四十一乾道主戸五千九百有一客戸一千八百六十八
  田畝
田畝舊九萬二千一百三十五畝經界為三十三萬四千四百三十畝二角五十八歩今増十畝堨一百九十處
  租賦
夏稅紬二百二十七匹一丈七尺五寸七分絹二千八百二十七匹二丈五尺八寸二分布六百一十匹六寸一分綿二萬四千二百七十三兩二錢四分小麥五百九十八石一一升九合錢二千二貫五百二十三文軍衫布三百四匹二丈一尺秋稅糙米萬三千二百三十五石三斗七升鹽錢五百四十二貫一百三十七文和買紬一千八百七十五匹絹四千六百八十八匹
  酒稅
公元1132年
酒以紹興二年所収為額計九千六百七十五貫三百三十六文商稅熈寧十年収一千二百七十九貫五百八十四文今紹興十三年所収為額計二千一百貫九百七十二文
  城社
縣城二里三百五十歩社在西南學在南
  官廨
縣㕔在城正北主簿㕔在其東尉在西南省常平倉縣門内酒稅務在㕔東
  鎮塲
西武鎮在縣西二十里廂口鎮在西北二十里(縣今無西武只有廂口鎮在縣内)坊塲二處
  驛道
臨黟驛在縣城魚亭驛在縣東三十五里道路東南各通休寧西通祁門北通太平
  山阜
公元1143年
牛泉山在縣北五十七里髙九百五十仞東接太平輿地志牛泉自山下至九里一頓凡有九頓並山為路狹處纔七八寸臨不測之深上嘗風木合抱而長不至南向乃有之雖盛夏亦須衣襦頂有水方廣丈許冬夏増減牛泉相傳舊無水牛以足跑土成池山上往往有古人累石為路處蓋昔往丹陽郡之道也
武亭山在西南十八里接祁門界髙二百仞周五十里有水東流縣界
魚亭山在縣南三十五里髙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水東流休寧方輿記云每歳西江魚船祁門縣捨舟登陸上此山東水次淹流待船故曰魚亭(按黟縣舊有四亭八墅魚亭其一也方輿所說以為停留之停未知果否)
復(扶又切)山在縣南三十六里髙二百六十仞周二十九里方輿云山孤峻石壁四絶亦謂之五硠二礫兩邊石壇中央有溝纔五六尺許水甚懸捫蘿時有至者山翠激流為羣峰之秀東南水流休寧界(硠音痕礫音樂)
厯山又名頂游山在縣西南十里髙三百仞周三十里漢末陳僕祖山所屯
公元747年
戢兵山在縣北十五里髙百仞十里舊名石鼓山石鼓石人石驢俗傳石鼓鳴即驢鳴長官不利後鑿其鼓破之遂不復天寳六年改名戢兵姑山一名吉陽山在東北十五里髙二百五十仞周三十里其山三峰地輿志云三姑山多二年一遇野火自然燒盡故老相傳三姑云若非磨年百姓放火輙有雨中峰有瀑布新安云天将雨此山先有鼓角之音
山在縣南十里孤峰如削
  水源
吉陽水出吉陽山東流至白茆渡入縣界屈曲九十里經黎陽口合南當東流三十五里下黄墩村北流四十五里出歙浦合揚之水通舟溉田四十四頃
章水出縣北十八里章山東南流二十七里至縣界又東南流五里横江溉田十一頃
横江水出武亭山東南流二十八里合章水魚亭溉田八頃
魚亭水出魚亭山東流二十里至魚亭口合吉陽横江東流休寧
牛泉水出牛泉山東南流八十里至魚亭口合吉陽水溉田三頃
釣灘縣南十八里亦名潯陽臺相傳李太白新安嘗釣於此作詩云磨盡石嶺潯陽赤魚靄峰似筆堪盡不堪
  古跡
石墨井在縣南十六里方輿記云墨嶺上出石墨土人採之以書採處成井今為水所淙其井轉深寰宇記墨嶺上有石特起十餘丈峰若劒峙有靈鼓潛發令長以為候鳴則不利嶺旁竇出石墨可書又新安圖經歳貢柿心墨木黟之字縣職此之由(據寰宇記石鼓則是戢兵山矣又云墨嶺山上有穴中墨石軟膩土人取為墨色鮮明可以文字按今石墨嶺墨極麋爛乃未聞採以書者用以染皁色深而香不假他物也)
公元1143年
樵貴谷方輿地志云黟縣北縁嶺行得樵貴谷有人山行七日至一斜穴入穴廓然周三十里土甚平沃中有十餘家云是秦時離亂入此避地又按邑圖有潛氏村事已見第一巻
城里在林厯山下以陳僕所屯為名俗說社日僕則遣人酒肉村人苦之遂以社明日為社至今猶然
獨母柴在縣南十五里昔有寡婦無以村人為覆以薪後人行經其處者皆以一枝草投之迄今不絶
  祠廟
土地廟石将軍頂遊廟在縣西横江廟靄山廟山廟在縣南城隍廟戢岳廟五郎廟在縣北石盂廟在西北祥符經所載今又有吉陽廟在縣東噎潭廟在東南
  道觀
公元1105年
靈虚在西一里舊名洞靈崇寧四年九月勅改
  僧寺
公元535年
廣安寺㑹昌嘉祥里舊永寧寺梁大同元年大中祥符元年勅改
公元903年
遵孝寺在㑹昌延福里舊名石盂崇福唐天復三年後改
公元849年
延慶院在新政魚亭里舊名阜口院唐大中三年大中祥符四年勅改
公元843年
子路院在順仁鄉懷仁唐㑹昌三年
公元849年
霞山院在新政明徳唐大中三年
公元898年
精林院在㑹昌厯陽唐乾寧五年
公元845年
石鼓院在順仁鄉順化唐㑹昌五年
公元535年
閑居尼寺縣城梁大同元年
  縣令
公元466年
呉茹公者黟縣泰始二年輔國將軍㑹稽郡事孔凱與潯陽内史行江州鄧琬謀反先遣安太守陽伯子及軍主任獻子襲茹公茹公固守不敵棄城走伯子屯據縣城茹公與臺軍主敬文李靈賜蕭伯夀攻圍彌時八月乃克斬伯子獻子二人何思澄字元東海郯梁天監中治書侍御史時始重此選車前依尚書二丞三騶執盛印青囊舊事官印在前故也久之秣陵入兼東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薨出為黟縣
庾仲容仲容潁川鄢陵人除尚書左丞推糾不直仲容博學少有盛名任氣使酒危言髙論唯與王籍謝幾卿情好相得二人時亦不調遂相追誕縱謀飲不復檢操久之復為諮議㕘軍出為黟縣
公元764年
薛稷蒲州汾隂唐文學館學士收之從孫少擢進士入官後坐左遷稍轉今有薛公廣徳二年所立其文可辨者贄賦平而邑里有革苦窳息而山谷知謹云稷官太子少保又有李子稱者汝陽王璡之孫袁藹者東郡陽夏人皆唐世為令者
汪澥仲容涇縣汪氏系本黟歙宣城相去為近不知其先黟歙何别也幼從安定先生質易中疑義又從王荆公遊首傳其經說太學初成選為録神宗書其名屏間年四十餘始登第後知黟縣專用靜治教條法常摘偽劵及築長堤水害至今為邑人所紀終大司成顯謨閣待制
 
 
 
 
 
 
 
 
 
 
 
 
 
 
 新安志巻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