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卷三
卷三 第 1a 页 WYG0485-0378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新安志卷三       宋 罗愿 撰
  歙县沿革
歙望县以县南有歙浦故名(此义似未安而旧/唐志有之不可略)或曰歙
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秦属鄣郡汉改鄣曰丹阳而以
歙为丹阳都尉治建安十三年吴使贺齐取黟歙乃分
歙县东乡新定里之地置始新县又分南乡安定武疆
里之地置新定县及置黎阳休阳并黟歙凡六县以为
卷三 第 1b 页 WYG0485-0378b.png
新都郡(吴志武疆叶乡东阳丰浦四乡先降贺齐表请/以叶乡为始新县而严州图经称淳安县本歙)
(县东乡新定里之地按淳安即古始新县而遂安即古/新定县也旧唐书亦云遂安县后汉分歙县南乡安定)
(里置然今遂安有武疆山武疆溪则/又当兼武疆乡地故录之广异闻)后郡更名新安梁
武帝承圣中分歙及海宁黟三县之地复置黎阳以四
县别为新宁郡陈省新宁郡及黎阳县隋义宁中徙新
安郡治于歙之乌聊山唐永徽五年析歙置北野永泰
二年析歙置绩溪北野至大历中废会昌四年十二月
升歙为𦂳县国朝为望
卷三 第 2a 页 WYG0485-0378c.png
  县境
县在郡东一里先是汉歙县境广大吴分之为始新新
定黎阳休阳四县始新新定今严州之淳安遂安是也
宋省黎阳入海宁海宁今之休宁唐又析歙置绩溪县
开元中析休宁置婺源县今自歙县休宁绩溪婺源严
州之淳安遂安凡六县皆秦汉歙县之故境(太平寰宇/记又云寿)
(昌县秦歙县地汉为富春县之境按寿昌本吴郡/地梁武帝普通中割属本郡耳元非歙县地也)数分
割则益小今东西七十七里南北二百四十里东至绩
卷三 第 2b 页 WYG0485-0378d.png
溪界四十里南至淳安界百二十里西至休宁界三十
七里北至宁国府太平界八十六里东南至临安府昌
化界百一十里别到淳安界百一十里西南到休宁界
三十五里东北到绩溪界七十五里西北到太平界百
三十里
  镇寨
镇旧有三岩寺镇在县西二十五里新馆镇在东三十
里街口镇在南百里今唯岩镇设官收酒税之𣙜而新
卷三 第 3a 页 WYG0485-0379a.png
馆街口不为镇然市井如故寨有四管界寨在县西百
八十步王干寨在东南百里黄山寨在北百里深渡寨
在南四十五里
  乡里
其乡十六其里八十明德乡在县东其里良干明化承
风怀金还城平辽乡在县西其里仁风乐平善福新平
黄池中鹄乡在县西旧曰游山南唐时以舒雅为进士
第一故改之其里迁乔礼教长林澧泉万年孝女乡在
卷三 第 3b 页 WYG0485-0379b.png
县南旧曰合阳唐以章氏女孝故改之其里孝女龙年
药潭延宾章湍长乐上乡在县南其里富思白杨沙溪
仙溪西村布政乡在县北其里安仁归化成果连溪连
山宁泰乡在县北其里仁祐仁爱宁信犹风儒宗长乐
下乡在县东南其里长乐龙潭傍溪铜山王干登瀛乡
在东北旧曰登龙其里折桂清平化成宣化永泰仁礼
乡在东北其里万安石干宁仁溪头永福永丰乡在西
南旧曰永昌其里安业长清永杨清泰寒山长寿乡在
卷三 第 4a 页 WYG0485-0379c.png
西南其里卒城龙宿龙还龙巷怀德仁爱乡在西南本
唐敬爱乡其里金山长沙富资宁固涌泉宁仁乡在西
南其里修集神山临江章溪仁福通德乡在西北旧曰
同德其里长春隐儒敦孝灵泉丰乐孝弟乡在西北其
里永安玉泉信行和睦万安
  户口
天禧主户万六千四百二十八口二万八千二十五客
户四十六口四百六十六未经界户四万四千五百三
卷三 第 4b 页 WYG0485-0379d.png
十经界户二万二千七百有十六乾道八年主户二万
五千五百三十四客户四百有九而无其口数
  田亩
田园山地祖额二十五万二千九百八十四亩四十五
步经界四十六万有奇今为四十五万八千一百五十
六亩二角四十九步半塘千二百七处堨二百二十六

  租赋
卷三 第 5a 页 WYG0485-0380a.png
夏税䌷千二百四十三匹三丈一尺三寸六分绢万二
千一匹一丈五尺八寸七分布二千三百四十四匹一
丈八尺七寸一分绵八万七千八百八十五两五钱七
分小麦二千七百五十二石八斗五升九合钱万一千
二百三十三贯三百九文军布千五百一十二匹夏租
课钱百一十九贯四十五文租课麦三斗八升内二升
折麦茶一片秋税糙米五万六千二百八十七石六斗
五升七合四龠盐钱二千四百二十五贯六百八十四
卷三 第 5b 页 WYG0485-0380b.png
文三分租课糙米三百一十五石七斗八升熟米八石
一斗九升黑豆十八石一斗七升和买䌷五千一百三
十七匹有半绢万五千四百六十五匹
  酒税
岩寺镇酒税以绍兴十七年所收为额酒六千六百三
十六贯二百六十一文税四千九百三十五贯三十八
文坊场二十六处
  城社
卷三 第 6a 页 WYG0485-0380c.png
县即州所治社在东山上太平兴国五年自州徙于此
先圣庙及县学本在县南南唐保大八年置今附于州

  官廨
县厅在州城东有松风亭元丰中王荐为宰时知州事
张慎修易之为岁寒亭少苏公在绩溪为赋诗而发运
使蒋之奇为作赋刻石亭上丞厅在县侧主簿厅在县
后东尉厅在县西西尉厅在县南
卷三 第 6b 页 WYG0485-0380d.png
  道路
驿路东出绩溪由宁国宣城南陵青阳贵池至池州凡
七百里小路北踰箬岭经太平石埭青阳界径至池州
才三百七十五里
  桥梁
冯桥在县东十五里金坑桥在东十八里良干桥在东
二十里清化桥在东二十九里冕辇桥在西七里岩寺
桥在西二十五里甘露桥在北三里
卷三 第 7a 页 WYG0485-0381a.png
  津渡
深渡在县南四十五里街口渡在东南百里扬之水自
县南流百二十里入淳安界又六十里至其县又九十
里至严州凡三百六十里
  山阜
乌聊山在县西北三百五十步高二十八仞周八里汉
建安之乱歙人毛甘以万户屯此山为吴将贺齐所破
因置新都郡隋末越国公起兵亦屯于此及义宁中州
卷三 第 7b 页 WYG0485-0381b.png
自休宁迁治此山之下则城东北南皆践山为之西有
四水合流山上数石圆而白号落星石唐中世迁越国
公庙于此俗因谓之庙山别呼山之东峰为东山云
黄山旧名黟山在县西北百二十八里高千一百八十
仞东南则歙西南为休宁西北则蔽于宁国府之太平
县汉末会稽太守上虞陈业絜身清行遁迹此山而世
复相传以为黄帝尝命驾与容成子浮丘公同游合丹
于此(山经引周书异记及吴地/神仙传甚详今不复录)其后又有仙人曹阮之
卷三 第 8a 页 WYG0485-0381c.png
属故有浮丘容成之峰曹溪阮溪唐天宝六年六月十
七日敕改为黄山(黄山图经云改黟山为黄山而祥符/州图经乃云改黄山为黟山今按郦)
(道元注水经云浙江又北历黟山县居山之阳故县氏/之然则黟县本以黟山得名未闻前世谓之黄山也至)
(天宝中好道家之说故以黄帝为尝游于此因/名之耳寰宇志又以黟山为北黟山北盖衍字)按江南
诸大山有天目天台之属郡国志称天目高万八千丈
而低于黄山者何也以天目近连浙江天台俯瞰沧海
地势倾下百川所归而新安乃江之上游海之滥觞今
计郡之平地巳与二山等矣而此山又特高然则邻郡
卷三 第 8b 页 WYG0485-0381d.png
诸山要皆此山支脉也西北山势中坼望之类太华故
自前世亦名为小华山有峰三十六其水源亦三十六
溪二十四洞十有二岩八灵迹至不可胜数水流而下
合扬之水为浙江之源山高而灵雷雨在下峰上往往
有笙箫之声第四峰下有泉沸如汤出香溪中号朱砂
汤大历中刺史薛邕就立庐舍设盆杅以病入浴者多
愈后至大中年刺史李敬方以风疾比岁凡再入浴感
白龙而疾瘳乃作龙堂于汤之西陵后命僧主之今祥
卷三 第 9a 页 WYG0485-0382a.png
符寺是也元符三年正月休宁太平县民三人来浴凌
晨水变赤如流丹惊相视不敢发言顷之地势倾动波
沸涌声如雷屋舍皆震驰以告寺之人寺之人曰是必
朱砂发见也急以瓦器二十馀贮而缄藏之山下民闻
者争来汲饮至二月砂复发差减于前久之视所藏水
其新器中者宛然香甘泉清而砂沉旧器中皆臭坏不
可近好事者往往澄其砂以为药至八月耿公南仲以
部使者巡按因至山僧文太以一器献公嗟味久之而
卷三 第 9b 页 WYG0485-0382b.png
主簿徐元龟亦乞其一器归以遗亲由是人始信为朱
砂泉焉旁近有昔人墨窑(音𡏟/灶也)数处
飞布山在县北二十里高百七十仞周二十七里旧名
主簿山新安记云昔因寇乱县主簿率百姓保此山获
金天宝六年六月十七日敕改为飞布山旧有庙甚灵
建中末旱祷不雨刺史刘公彻其庙有人夜闻暴风雨
西去如人马声继梦神告之曰吾将寄于灵山
灵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三百五十仞周七十七里新
卷三 第 10a 页 WYG0485-0382c.png
安记云灵村有山生香草名曰灵香又有黄精木上有
灵坛道士祈请不烧香自然芬馥人射猎经践之者忤
犯山神终无所获或失火烧网人则疾病故曰灵山舆
地志云山甚高峻天欲雨先闻鼓角声有圆石高数丈
上有石如车盖
城阳山在县南二里高百九十仞周四十里有观唐世
许宣平隐山之南坞坞今别号南山近每夕有神光
凤凰山在县北十五里高三十仞周十五里尝有凤集
卷三 第 10b 页 WYG0485-0382d.png
于此旧产茶岁采制不过三二斤熙宁中丘寺丞名之
为甘白香
问政山在县东五里唐有于方外者自荆南掌书记弃
妻从太白山道士学养气之术周游五岳名山时从弟
德晦为歙州刺史方外来访之德晦为选胜筑室于此
号问政山房县人聂师道少事方外后入吴为国师因
号问政先生今有观(问政之名见于碑记及豫章黄太/史所书问政先生语后盖其始因)
(方外得名而祥符经云唐光化中有聂道士隐居于此/刺史陶雅深所推重尝访以为政之要故名问政山恐)
卷三 第 11a 页 WYG0485-0383a.png
(于义/未尽)
柳亭山在南百里高二百五仞周四十里旧名昌山天
宝六年改
黄蘖山在县北九十里高五百六十仞周百里
厚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旧名武山天宝六年改
窍山(音/峤)在县北十里高百五仞周二十五里
黄牢山在县西南三十二里高十仞周八里
紫金山在县东三十五里旧名金紫山与绩溪石金山
卷三 第 11b 页 WYG0485-0383b.png
偕号甘露大士道场暮夜见种种光相映绍兴十八年
尚书郎章侯睹而异之因取佛语改其山曰紫金而徙
置白莲院焉
披云峰在县西南二百步高百仞周五里山势峭拔太
平兴国中知州苏德祥为亭于峰顶名披云亭
箬岭在县北八十里黄山之东高四百八十仞多箬竹
上有官路通宁国府太平县隋末越国公所开
蔺将军岩在县南十五里隋蔺亮尝屯此岩
卷三 第 12a 页 WYG0485-0383c.png
跳石在县西北三十里石在溪中去岸数丈相传昔有
罗腰居溪口膂力绝人尝跃过之石上有足迹云
  水源
扬之水出绩溪大尖山东流六十里至临溪入歙县界
抵郡城西合四水南入新安江布射水出黄蘖山南流
至县北三十里合扬之水溉田十六顷丰乐水出黄山
东流至县西五十里合扬之水春夏胜小舟溉田三十
四顷富资水出昉源南流至县北一里合扬之水溉田
卷三 第 12b 页 WYG0485-0383d.png
七顷昌溪水出柳亭山东南流四十八里至双馆合扬
之水溉田二顷绵溪水出绩溪佛论岭西流四十五里
至州东凤池村西十里合扬之水溉田二顷四十亩武
洪水出梢云山半壁中南流二十一里经武洪村又南
流四里合扬之水溉田七顷苦溪水在县东南从扬之
水下抵深渡名曰八十里苦其中乱石碊碊洪港斗折
淙流腾激其疾如箭虽三峡不过故名苦溪(右按寰宇/志所云如)
(此而新经辄云以傍/有苦竹坞为名非是)深渡水在县东百一十里新安江
卷三 第 13a 页 WYG0485-0384a.png
中接严州界从此而上穹山峻流秀爽尤异峰峦掩映
状若云屏实百城之襟带
黄墩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阔二十馀丈长三百步众
水所潴湖旧有蛟湖侧居人程灵洗者好勇善射夜梦
白衣道士告曰吾数为吕湖蛟所困明日当复来君能
见助当有厚报灵洗问何以为识道士曰束白练者我
也许之旦日率里中少年鼓噪于湖上顷之波涌大声
如雷有二牛相奔触其一肩白者甚困灵洗射黑牛中
卷三 第 13b 页 WYG0485-0384b.png
之俄而阴晦廓然湖水皆变明日有蛟死于吉阳滩下
吕湖由是渐塞后名其滩曰蛟滩(以上蛟及此蛟滩/本字并辰下虫)
几灵洗偶出有道人过其母乞食食巳令母随行至山
上以白石识地曰葬此可以骤贵灵洗还母语之因葬
其父于此巳而灵洗官仪同封侯宅在湖东二里南有
大䡤可数十围号千年木乡人立祠其下墓在湖西北
黄牢山下云黄墩地广衍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者
相与保于此及事定留居新安或稍散之傍郡今人即
卷三 第 14a 页 WYG0485-0384c.png
灵洗墓处为坛水旱祷者八十馀社(灵洗事见祥符经/与欧阳公所书张)
(龙公事相类姑载之自馀鳄滩鼍井及/祁门蛟潭之属尤怪诞无补者皆不录)
铜井潭在县东北四里扬之水中周二百尺傍有井深
不可测一名石壁潭唐乾元中尝投龙(阙/)
釜底潭在县南二里扬之水中潭底稍敛如釜(或云/斧底)
吕公滩在县南十二里扬之水中滩长二里本名车轮
滩湍悍善覆舟唐刺史吕季重以俸募工凿之遂成安
流因以为名然今人亦谓之车轮湾(祥符经云募军/壮丁凿毁滩石)
卷三 第 14b 页 WYG0485-0384d.png
歙浦在县东南十五里源出扬之水一名新安江歙之
名县由此浦也南流百五里入严州界
殷公井在县南罗城内井甚大不假淘渫自然蠲洁下
有二穴一通铜井一通釜底每井遗物多于二潭得之
  古迹
阶坑在县东百二十里方舆志云自阶村入二十里即
吴废太子和之地阶迹犹存和者吴主孙权长子权薨
孙峻夺和玺绶徙新都又遣使者赐死和与妃张辞别
卷三 第 15a 页 WYG0485-0385a.png
张曰吉凶当相随终不独生活也亦自杀邦人伤焉何
姬曰若皆从死谁当养孤拊皓及其三弟孙休立封和
子皓为乌程侯自新都之本国及皓即祚追谥和改葬
明陵
孔灵村在县南三十里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惠帝
末东迁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以稼穑读书为务
信著乡里后忽舍去皆谓之神人而为立祠事见晋书
本传而世说亦云孔车骑少有嘉遁志年四十馀始应
卷三 第 15b 页 WYG0485-0385b.png
安东命未仕宦时尝独寝歌吹自箴诲自称孔郎游散
名山百姓谓有道术为生立庙今犹有孔郎庙是其事
也今此村祷赛犹及孔愉先生云(愉别传云永嘉大乱/愉入临海山中而晋)
(传又以谓会稽有新安山然世说既称游散名山明非/一处今此地以孔名而寰宇志祥符经皆言是愉隐处)
(不可/没也)
废北野县在北三十五里唐永徽五年分歙县二乡置
大历五年废
废归德县在西南五十里唐永泰元年方清陷州县人
卷三 第 16a 页 WYG0485-0385c.png
割八乡之地保于此山贼平因请置县大历五年废
  祠庙
方储庙在县南柳亭西小山上今赐号真应庙
浮丘先生庙在黄山第十三浮丘峰下峰上有浮丘仙
坛尝有至者见楼台及白莲华池左右有盐米之积还
率人取之迷不知处庙在唐尝为浮丘观会昌中毁观
今有庙存
飞布庙灵山庙窍山庙各在其山自浮丘以下四庙郡
卷三 第 16b 页 WYG0485-0385d.png
昔尝以春秋祷赛
  道观
天庆观在县西大中祥符元年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
为天庆节诏东京建玉清昭应宫天下置天庆观五年
十月二十四日有延恩殿之祥闰十月诏天庆观各置
圣祖殿令玉清昭应宫降像及侍从之式焉(新书经皆/言祥符五)
(年闰十月赐观额非也/此自建圣祖殿年月耳)
乾明观在郡城内唐乾封元年置号龙星观八年改龙
卷三 第 17a 页 WYG0485-0386a.png
兴观天宝元年改开元天宝观太平兴国六年太宗以
诞圣之日为乾明节敕改今名
紫阳观在城阳山本许真君祠天圣二年四月奉敕赐
观额
兴道观在问政山唐世筑室号问政山房道士于方外
聂师道相继居之顺义七年三月师道柩自扬州还葬
此山杨氏为立坛给田以其故居为归贞观天禧四年
敕改今名绍兴中诏以御书黄庭内景经及临魏晋六
卷三 第 17b 页 WYG0485-0386b.png
朝唐人书凡十卷藏于山
龙兴女贞观旧在县西五里唐神龙二年置开元十八
年改灵星观二十八年敕改龙兴今立通德乡长春里
长春素有古观近岁稍葺之为此额焉
  僧寺
报恩光化禅寺在州城北隅旧名护国天王院唐中和
元年州经焚爇光启三年修筑北城乃给文宣王庙后
论堂故基使修建景福元年赐额庆历三年僧省先募
卷三 第 18a 页 WYG0485-0386c.png
人为塔十三层高三十仞广十丈其下为屋百馀间至
治平四年成赐名普安塔崇宁二年十一月以为崇宁
寺政和八年改天宁万寿绍兴七年改报恩广孝十三
年改今名
太平兴国寺在县西南唐至德二载建号兴唐寺寺门
踞两峰间下瞰溪流州西胜处也始唐有圣像阁后营
葺寖盛僧房经阁飞跨岩谷大历末吕渭为州司马尝
于寺之隙为堂读书晨入夕还既去以遗寺僧故至今
卷三 第 18b 页 WYG0485-0386d.png
有吕侍郎祠(旧不显吕侍郎所以建祠本/末后访得祥符经其说云尔)唐末杨氏改
为延寿寺南唐复为兴唐寺国朝开宝九年复为延寿
太平兴国四年敕改今名而民间亦呼为水西寺寺有
戒坛国朝之制岁以诞圣日开坛为沙弥受三百六十
戒祠部给戒牒凡天下坛七十有二云寺旧有院二十
四今兹起废仅十五六处其应梦罗汉院者唐末寺僧
清澜与婺州僧贯休游休为画十六梵僧象相传国朝
尝取入禁中后感梦歙僧十五六辈求还遂复以赐汪
卷三 第 19a 页 WYG0485-0387a.png
内相诗所谓秪应梦乞归岩寺要使邦人习气移者也
(按野人闲话云贯休当王氏建国时来居蜀中龙华精/舍水墨画罗汉十六身并一佛二大士皆古貌与佗画)
(不同或曰梦中所睹觉后图之谓之应梦罗汉蜀主曾/宣入内叹其笔迹狂逸经月却付院中翰林学士欧阳)
(炯歌云或然梦里见真仪脱去袈裟点/神笔然则应梦之名久矣今两载之)今画本犹一二
存福圣院者雪窦长老嗣宗出家处宗有同受业僧智
珍尝为长芦寿禅师延寿堂主亦有学卒八十馀
开化禅院在县西唐天祐元年建旧号十方院大中祥
符元年二月敕改
卷三 第 19b 页 WYG0485-0387b.png
昭庆禅院在县东唐光化中刺史陶雅建旧号宝相禅
院大中祥符元年二月敕改
大中祥符禅院在黄山天都峰下先是唐刺史李敬方
作龙堂于汤之西天祐九年刺史陶雅建寺号汤院南
唐保大二年改灵泉院大中祥符元年十月敕改今名
挂石为鱼其声清越
乾明禅院在登瀛乡清平里南唐建号安国院太平兴
国五年三月敕改与前观名同义是时赐两京及诸路
卷三 第 20a 页 WYG0485-0387c.png
无名寺额凡数百大率多以乾明太平兴国为名
水陆院在宁仁乡神山里吴顺义年中建
白莲院旧在县治侧唐天祐二年建绍兴十八年院徙
紫金山其址今为定光堂隆兴初宋尚书贶自南安舁
致定光圆应普通大师像于此
城阳院旧在县南三里隔溪面城阳山唐景福中建宣
和中焚毁僧如净为请其额于长寿乡建之如净县南
项氏子壮岁为弓手饮斗酒啖肉数斤一旦弃妻子求
卷三 第 20b 页 WYG0485-0387d.png
事长老道才后住州之天宁寺太守赵详之尝跋其遗

普安院在宁仁乡乾宁二年建号永安后改有水玉色
里人号白水寺
西峰院在通德乡隐儒里唐至德二年建
惠化院在仁爱乡唐乾宁中建号天王庙天祐十四年

白阳院在长乐上乡西村里唐太和元年建
卷三 第 21a 页 WYG0485-0388a.png
金城院在仁爱乡长沙里开宝二年十二月敕建
禅林院在登瀛乡宣化里唐永昌元年敕建
江祈院在孝悌乡千秋里吴顺义二年建
灵山院在平辽乡新安里唐天祐三年敕建今为禅院
清泉院在孝悌乡玉泉里唐大中二年建旧号玉泉院
泉在方丈之前宣和后院稍迁泉今在蔬圃中矣
竹会寺在宁泰乡仁爱里唐大中元年建
溪头院在仁礼乡溪头里唐景福中建
卷三 第 21b 页 WYG0485-0388b.png
杨干院在孝女乡漳湍里唐咸通二年建
古城院在永丰乡安乐里唐太和中建旧在杏潭东宣
和后徙潭西其傍有杏城潭极平广相传古尝以为城
寻以土轻弃不用
汉洞院在仁爱乡富资里大中二年建(此据祥符经云/尔今院有南唐)
(保大中碑称院历会昌中废大中咸/通中复则寺亦不特始于大中也)此地初入险狭其
中夷广傍连簸箕山山上有昔人屯聚遗迹坏垣废瓦
可数百家其东披山上亦然相传黄巢乱时民相与保
卷三 第 22a 页 WYG0485-0388c.png
于此其称为汉洞者当是汉末巳尝保聚如乌聊林历
山之类俗云汉帝尝驾至此以为名非也宣和贼退后
院东迁半里许对石耳山
古岩院在永丰乡寒山里唐会昌元年建有石岩
兴福院在中鹄乡迁乔里唐光化中建
坦平院在仁礼乡万安里唐太和五年建
黄坑院在仁爱乡金山里唐太和中建
灵康院在永丰乡溪上一径通太平兴国寺唐天祐八
卷三 第 22b 页 WYG0485-0388d.png
年建
葛塘院在平辽乡唐天祐八年建
仁义院在中鹄乡礼教里大中祥符元年建
富山院在仁礼乡唐景福中建
杨干禅院在宁泰乡仁祐里至道元年建
向杲院在永丰乡梁大同元年建
小溪院在仁爱乡唐太和五年建
任公寺在宁泰乡仁祐里莫知始所建大中祥符元年
卷三 第 23a 页 WYG0485-0389a.png
用旧额起废先是寺侧有富资水梁太守任昉每行春
至此累日不能反傍有大石往往坐钓其上后人因名
其溪为昉溪村为昉村大中九年刺史卢潘以贤守名
宜讳始改为任公溪任公村而寺旧亦以昉名僧籍则
稍变其音为榜寺元丰元年本县始为立任公寺户而
僧籍犹如其故
周流院旧在永丰乡岑山上郁然孤峰溪水环之故寺
以为名唐天祐八年建今稍徙溪西二里许
卷三 第 23b 页 WYG0485-0389b.png
保安院在孝悌乡唐天祐五年建
傍溪寺旧在长乐下乡铜山里大中祥符元年建绍兴
中徙乌聊山
资福院在明德乡唐天祐元年建
溪子寺在长乐下乡铜山里大中祥符元年建
香油院在长乐上乡佛溪里吴顺义六年建
陈塘院在孝悌乡唐会昌以前有之大中七年复
临塘院在中鹄乡礼教里至道二年建(右此诸寺凡为/吴所建祥符经)
卷三 第 24a 页 WYG0485-0389c.png
(多作伪唐/今各正之)
天王院在仁爱乡唐景福元年赐额先是天宝初大食
康居五国寇安西遣救未至诏不空三藏祈护世天王
为助帝昼见神人铠仗五百不空言此毗沙门第二子
领兵救安西来辞耳巳而安西奏城东北三十里云雾
晦冥中有人皆金甲长丈馀鼓角鸣振五国奔溃又有
鼠金色齧其弓弩弦及器仗皆不堪用城楼现天王像
无不见者乃图以进因敕诸道州府于城西北隅各置
卷三 第 24b 页 WYG0485-0389d.png
天王像至佛寺亦别院安置毗沙门者北方天王也故
设之北隅此院旧亦在郡城北角今有唐世祠部牒目
为北城护国天王院置僧七人崇宁中郡以为崇宁寺
故绍兴间取其废额建于此
  丘墓
羽林将军卢元卿母墓在厚山之侧元卿县人也刺史
陶雅墓在明德乡良干里地名陶湾俗间痞作者取其
土怀之而县南长垓有堆阜岿然其上如冢聚者二三
卷三 第 25a 页 WYG0485-0390a.png
十处号萧王墓民间请雨必祭萧王及孙王孙王当是
吴太子和而县东负郭有吕状元祖墓又有墓列石人
石羊之属传云国朝王丞相尝为县主簿母夫人卒葬
于此不知为谁
  碑碣
新安之石不宜于碑露暴岁久则剥泐不可读加以中
更寇攘存者益寡祥符中所录凡十一碑兴唐寺碑唐
司马吕渭文重建越国公庙记唐乡贡进士汪台符文
卷三 第 25b 页 WYG0485-0390b.png
问政先生碑铭吴顺义中银青光禄大卿方讷文归真
观碑江南徐锴文重修郡廨碑通判太子右赞善大夫
孙彭文通判厅壁记黄庆长文御前三榜碑端拱中通
判著作佐郎冯起文夫子庙记景德中知州直史馆赵
昂文应梦罗汉碑雍熙中通判梁鼎文许真君祠堂碑
二其一梁鼎文其一通判太常博士王皋文此其文或
尚传或碑与辞皆亡甚可惜也因为登载其目自馀及
近岁作者益多其辞义之美者方行于世不待详载
卷三 第 26a 页 WYG0485-0390c.png
  贤宰
庾沙弥颍川𨻳陵人父佩玉宋长沙内史升明中坐事
诛时沙弥始生及年五岁所生母为制采衣不肯服问
其故流涕以对及长遂布衣蔬食终身为中军田曹行
参军嫡母刘氏寝疾沙弥晨昏侍侧衣不解带针炙辄
先以身试及亡水浆不入口者累日初进大麦薄饮经
十旬方为薄粥终丧不食盐酢冬不衣纩夏不解衰不
出庐户昼夜号恸邻里不忍闻所坐荐泪沾为烂宗人
卷三 第 26b 页 WYG0485-0390d.png
都官尚书咏表言其状应纯孝之选梁武帝召见嘉之
以补歙令还除轻车邵陵王参军事
李纮字仲纲应天府楚丘人参知政事李昌龄之从子
也登大中祥符元年进士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歙县
初县产金以代赋后金尽而输赋如初纮奏罢之历于
潜南新剡县所至有惠爱民生子多以李为名天禧二
年诏荐州县吏御史知杂吕夷简荐之官至龙图阁学
士纮长于吏治笃于交游方范公仲淹被谪朝士畏宰
卷三 第 27a 页 WYG0485-0391a.png
相无敢过者纮独出郊饮饯之
王荐字继道宣城人常从学于蒋之奇登第后以雄州
防禦推官知歙县事其为政捐利于民专务兴崇学校
招后进使就学作劝学文以率之蒋之奇为作岁寒亭
赋其略曰遵教条布慈惠巳逋责宽田税斥掊敛之百
为寝货财之末议射利无猛鸷之发诠奸见犬尨之吠
吏绝侵冤人无淹系以至道遗莫拾户辟不闭讼庭则
丹笔不施学市则青衿聿至其用心亦可槩见矣
卷三 第 27b 页 WYG0485-0391b.png
 
 
 
 
 
 
 
 新安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