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x 页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附录(六)
附录(六)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18H.gif)
洪叔龟祥。于先君子为再从表弟也。与其弟致祥同受业。尝曰。吾兄弟自少侍先生受学。至长。未尝见其与人有私语密言。尝谓学者曰。士君子持心处事。当如青天白日。使人人得而见之。真可谓言行表里如一也。(出年谱草稿)
尝思韩文公所谓考之言行而无瑕尤。窥之阃奥而不见畛域。明白纯粹。光辉日新者。此实善形容有道者气象。考之今古。则惟栗谷可以当此矣。(出沙溪语录。下同。)
栗谷与人言。不閒亲疏。必豁然无所碍阻。倾倒无馀而止。可见其德量之宏大。而其见陷于小人者。亦以此也。
栗谷于精微肯綮处。必明白说破。虽文理未通者。皆能晓解。龟峰则不肯剖析。其意盖谓吾虽言。而人未必知也。其气象不侔矣。
谒石潭祠宇。其中有及门之士。言先生风仪简洁。言语坦荡。与乡人接。无少长愚智。各得欢心。或有所思索。端默移时。既而如初。(出畸庵杂录)
石潭书开缄三复。不但心知处长进而已。石潭兄容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18L.gif)
叔献来访。先志。送于朴思庵。删点以还。更视叔献。似甚未安。而叔献自求见。出而视之。略无几微现于辞色。此人此德。不可及也。(出松江日记)
牛溪尝与先生泛小舟于花石亭下。忽风起浪盛。几不能定。先生在船头。吟眺自若。牛溪瞿然曰。岂不闻处变之道耶。先生笑谓曰。吾两人岂有溺死之理。俄而风浪遂息。(出尹宣举鲁西记闻)
先生入城日。适赴松江悬弧之会。先生及阶。见红粉在列。语主人曰。彼红粉。恐不宜于今日之会也。栗谷笑曰。涅而不缁。是亦一道也。先生遂升座。(出牛溪言行录。)
拜成先生。先生曰。君过栗谷之门而不见。何意耶。对曰。曾未纳拜。司马公作相。刘元城以门人。不复往来。曾未纳拜之门。岂可轻自投进乎。先生曰。栗谷今在林下。则异于此矣。后日行过时。须一见其面目。必以前言为悔矣。(出禹庚溪伏龙杂录)
公尝曰。每对先生。如登高阁。洞开入窗。使人自无邪僻之心。又曰。吾于山见枫岳。于人见栗谷先生。(出申晚退应矩遗事)
栗谷。虽千百世下。想见其心事如青天白日。(出金农岩昌协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19H.gif)
栗谷先生母。即申氏少女。性贞静刚方。能文且解丹青。闺范甚严。动以女则律身。先生之学。得于胎教者为多。(出阳川覆瓿稿)
生而神异。廓然有大志。聪明夙慧。七岁。已能通经。著书不事雕篆。而文章夙成。名闻四方。(出李泽堂植杂稿)
四岁。就外傅。受史略初卷。至齐威王初不治。诸侯皆来伐。傅误于侯下著口诀。先君子默然拱手。审视不读。良久乃曰。皆字在诸侯下。以文势观之。则当于不治下作句读。闻者叹服。(出年谱草稿)
叔献之敏。得之天资。凡看文字。与人谈笑。而披阅周览。略绰见之。疾如风雨。已得其大义。其后虽加潜玩。意味不长。渠之所自言如此。(出牛溪文集)
一学老宿尝言。少从栗谷游山。行过一处。有小泉出石窦。众皆聚饮。栗谷亦命酌取一啜曰。此水绝味也。众皆不知有异。栗谷曰。凡水清者佳。清则斤两重。浊则虽杂以泥沙。斤两不及于清水。同行者争试之。果然斤两倍于他水。乃知哲人于物。无所不通。皆此类云。(出畸庵杂录)
栗谷答人疑问。略不思量。应声辄对。而皆中理致。(出沙溪语录。)
栗谷问先生曰。兄之看书。未知几行俱下耶。答曰。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19L.gif)
十九岁。入金刚山。从事戒定。山中哗言生佛出矣。既而省悟其非。反而专精正学。笃信力行。(出泽堂杂槁)
栗谷入山时。自号义庵。盖亦志乎集义生浩然气也。(出沙溪语录。)
逮知为学。绘藏朱子遗像。中夜必兴。整饬衣冠。自告日用之云为。行若中宜。则告以允合于遗行。若有差失。则讼而自贬之。其笃行晦翁之道。盖无一日之间也。(出崔絣坡有海文集)
栗谷于孟子。表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之语。常自勉而勉人。学者不可不知也。(出宋尤庵时烈文集)
前月之晦。历见叔献于栗谷。案上展开诗传国风。浑问之曰。今年读得几多书乎。答曰。今年读四书三巡。巡三遍。总计九遍矣。今又始读诗至王风矣。浑闻之。不觉叹羡。以余长间。又胜于叔献之修屋干家接宾多事。而终年不读一卷书。如此而望有见于道理。殆却步而图前也。(出牛溪日记)
栗谷于理气说。通透洒落。横说竖说。根节分明。虽如我之钝根者。无不晓然。(出沙溪语录。下同。)
退溪理气之论。终有未透处。若闻栗谷之言。则必相契合矣。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0H.gif)
克己复礼。论语本注。不翅通贯明白。又栗谷先生所呈诏使说。极正且详。今何敢更为赘说乎。(出尤庵文集。下同)
人心道心。栗谷说一遵朱子。更无可疑。
格物物格。退溪初年所论。使后学见之。未能晓解。至于晚年所改之说。愈有可疑。朱子于或问及语类。论之详矣。栗谷之说。一主于此。故明白洞快。无可疑矣。
权思诚尝诵其先人晚悔公之言曰。物格之说。惟栗谷洞见朱子之意。退溪。终始可疑云。
偕叔献谒白参判先生。翌日。谒城主于州馆。观叔献从容自持。处心中正。不为险僻自贬之事。深自感慕。庶思砥厉。以礼律身。少袪余暴慢之失也。(出牛溪日记。下同。)
见叔献无病神清。敏于义理。终不可及。又见修身自信。应务从容。而气势自大。人不可轻。若官爵之来。亦当然事也。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0L.gif)
十一岁。赞成公疾革。先君子割臂进血。请以身代曰。某年少多才。可以能事鬼神。若父则年耋。不若某多才。翌日。赞成公乃苏曰。梦白头老人指此儿曰。这是东国大儒。其名玉边耳也。遂以命焉。(出年谱草稿○清江李济臣小说云。李郡守璥少字叔献。梦神人谓曰。此是汝尊者之字。汝则速改。遂改以叔温。其后同年榜出后。乃知叔献为栗谷字也。)
先生仲兄素迂疏。每事。招先生而使之。先生既位至贰相。而服役无怠。门生曰。以先生三达之尊。无乃过恭乎。以子弟代之。不亦可乎。先生曰。父兄命我。我岂敢俨然使他子弟代劳乎。大抵父兄之前过恭。礼也。傥来之物。非天性也。位之高下。非所论也。况日月如流。兄殁之后。则虽欲执礼。其可得乎。(出门人李有庆所撰遗事)
老兄璠。颐使先生。子弟盈座。先生未尝移劳。剪纸进茶。靡不躬行。位跻贰公。敏若年少。(出绀坡文集)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1H.gif)
先生庶母悖恶绝异。先生起敬起孝。终于底豫。先生尝对客而坐。有人献一盘红柿。先生意客饥。以一枚与客。又自取一枚以侑之而入送。庶母见两窠之空。大骂曰。如此欲之。则何必入送。先生亟取两柿入谢曰。来客有饥色。故径与之。吾果失误矣。庶母遂解怒而食。此其一事也。(出尤庵文集)
处家克复古礼。饮食有时。男女分坐。颁食必均。位必以齿。井井如也。奴仆之食。亦使渍水必精。监以子弟。(出绀坡文集)
闺门如官府。会食一堂。弦歌游处。皆有礼节。(出泽堂杂稿)
我东先贤如退溪,栗谷。皆祭高祖云。(出疑礼问解)
顷得家兄报。兄将分禄相贶。是兄欲久留意。兄非素飧者也。前书所谓积诚回天。庶有其日。举国其苏。岂但病仆分禄苟活而已。(出龟峰简帖)
先生曾为黄海监司时。巡到黄州。有少妓柳枝者。士人女也。年未二八。有姿色。以房妓来侍。而未尝有情欲之感。其后。先生或以远接使。或以省姊。往来黄州。柳枝必在房。有侍寝之愿。先生明烛不近。制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1L.gif)
其在石潭。日中不食。子弟问其故。答曰。粮绝。欲日中一食。俄崔岦以载宁倅。送米斗。先生不受。子弟问曰。粮绝却米。有道乎。先生答曰。国法。脏罪甚严。与受者同律。我 朝守令。非国谷。无他物。大抵守令之赠遗。皆不可受也。崔立之。少时友也。若以自家私物周急。则岂有不受之理乎。
栗谷以副提学。退休坡平。崔海城滉。历拜栗谷。对食馔甚薄。海城不堪下箸曰。何以忍此寒苦也。栗谷曰。日晚而食。不知其苦也。(出沧浪寓言)
与叔献登花石亭。其舍新创。而未构閒架焉。叔献之来此。本欲广辟田园。完聚宗族。以为同居之计。而事不如意。家业伶仃。饘粥不继。诚可怜悯。今时有如此人。而使之食贫于穷谷中。世道其可知也。(出许篈朝天录)
近世。慕斋先生废居骊州。亲往监穫。不使一粒遗弃场中曰。尽天物也。栗谷先生居海州。起冶造锄。卖以自资。义所当为。大人不耻为之。(出李白沙恒福文集)
小学集注跋曰。吾友德水李侯叔献。谢事而归。讲道海山之阳。造士之规。悉举成法。揭是书为入德之门。(出牛溪文集)
劝诸同游以惇尚小学诗曰。君不见朱文公小学书。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2H.gif)
己卯。东人得志。坏弄国事。先生乃知道不可行。遂以教导后生。为终老之计。赵宪,金长生,李贵,李有庆,洪致祥,赵光玹,崔淀,许克谌,金光运,洪千璟,李培达,姜海等。来会精舍。州中学徒及四邻乡士之闻风者填集。学宫不能容。讲授之暇。喜与学徒游泳山水閒。如首阳山之藏仙洞,潜阳洞,升仙岩。西海之浩然亭,阿郎浦等地。皆所游赏。(出年谱草稿)
栗谷庶属年少者。来游文房。窃取重器。子弟黜之。过一旬。复呼其人。待之如初。子弟以为不可。栗谷曰。彼必改过。不须永弃也。(出沧浪寓言)
俞公泓为监试考官。得栗谷李文成公将冠。多士或嫌其少日学禅。公曰。初学之误。程朱所不免。今既反之正矣。又何咎焉。议遂定。识者韪之。(出张溪谷维文集)
李栗谷在玉堂时。 命制摩尼山醮青词。公上劄曰。殿下既知其为左道。不敢强使谏官制进。而乃 命小臣。是谏官不可以左道事君。而讲官犹可以左道事君。此真儒者之言也。若非栗谷。则其有不帖然承当者乎。(出李芝峰晬光类说)
李校理珥。持近思录来问疑难。及夕讲。多用吾说。真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2L.gif)
庚午五月二十五日政。李珥入校理首望受 点。珥曾于读书堂朔计。著东湖问答。极陈郑顺朋等五奸之罪。又尝于领相李公。略言乙巳忠贤被杀之端。极言而力争之。以为当改正伪功。至是。 上擢置经幄。盖嘉其骨鲠。而欲施其言也。
六月初九日禺中。以李校理珥所制劄子(文逸)进入。其中有宦官宫妾或胁于威。或诱于利。不明是非者有之。无乃 殿下听其言而迟疑不断乎。以 殿下圣明。必无是理。而臣等不能无疑耳。 上答曰。是何有此无理之言乎。莫大之事。岂妇寺所得干预乎。玉堂学士。读古人书。犹有此言耶。
臣师事李珥。尝问之曰。 经筵官俯伏不得见 天颜乎。珥曰。何为其然也。吾则言事时。仰见 天颜云。(出沙溪筵席问对)
叔献卖京家。辞官之计。从此益坚。其视声利海中头出头没者。何翅百千万里哉。(出松江日记)
司谏院劄曰。国家以人才为本。人主以用贤为务。国非人才。则是作舍而无材。君不用贤。则是涉川而弃楫。臣等伏见直提学李珥。好古力学。行方言直。其所蕴抱。决非凡伦。顷因羸病。久在田野。今者特承非常之 命。谢恩阙下。矧其疏辞切中时弊。当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3H.gif)
甲戌正月。右副承旨李珥上万言疏。 上优批嘉纳。政院 启曰。臣等伏睹答李珥疏批。嘉纳之诚。修省之意。溢于言表。不胜感激。今此疏辞。一言一句。皆非空言。切中时病。 君上万机之暇。虽或一二遭垂览。恐不能寻常留省也。 命书一通。置诸左右。日赐省览。治心为学之要。苏民革弊之策。尽在是矣。 上纳之。(出眉岩日录。下同。)
诣领议政李公铎。语及李承旨万言封事。相与叹美。以为有经纶之才。当助成其策云。
引见于丕显閤。讲毕。进曰。顷日李珥之疏。 上之答辞。极其奖许。臣以为今之宏纲急务。李珥之疏已尽之。珥是识时务者。非如疏阔书生。诚宜采用。若因珥疏。讲求贡物选上军政之事而施行。则民之困苦。可苏息矣。
金宇颙启曰。百官家供之法。请行之勿疑。旧例。百官坐府。则官供饮食。国用大耗。典仆离怨。至是。请令百官自供。李珥主其论。而竟不行。(出泽堂杂稿)
作一书。欲使栗谷停谢 恩之行。(黄海监司时)略曰。高明去就。不敢议为。然似无名义。且与前疏意大相径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3L.gif)
昼讲启曰。 殿下非不好善。而诚或未至。如李珥久在帷幄。 殿下亦知其人矣。有学有才。虽有疏处。其材具自合大用。今日群臣。罕有其比。若用之不尽其材。臣恐有后世之恨矣。(出金宇颙经筵讲义)
谏院以黄州判官崔世瀣官库荡然。请罢得 允。方伯李叔献。即令掷奸。则官物充积过数。即陈世瀣善政之状。终之曰。以台谏一言之误。凡百千直言。皆归摭虚之地。今臣一言。增长 圣明轻视台谏之习。请罢臣职。以重台谏体貌。(出松江日记)
完平李公行状曰。甲戌。大籍兵丁。选拜黄海都事兼敬差官。观察使李文成公奇其才。日邀左右曰。君本职都事也。须先助我治文书籍兵之务。有卯申馀暇。在凡肯綮。辄询公裁决。(出泽堂文集)
栗谷为吏曹参议时。李泼以佐郎。欲大用赵重峰。谓栗谷曰。汝式用之则大用。不然则置而不问。可也。栗谷曰。汝式虽有经济大志。而才不逮。太固执。不量时势。遽以三代之治。期望 君父。不如意则必有牵裾折槛之患矣。君与汝式既为心交。而徒以汲汲拔擢为能事。则于汝式无益而反有害也。闻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4H.gif)
苏斋于 筵席。三荐栗谷。一日。自 上问贤才。对曰。李珥,许晔。一日。荐李珥可大用。一日。自 上问可为大提学者。荐李珥,李山海,具凤龄。(出尹月汀根寿漫录)
李珥之为吏曹判书也。一国宰相名士布衣。皆往其门。或问礼或问书。夜深后夕食。其弟瑀言于珥曰。今日接许多宾客。其如伤生何。答曰。若厌客则在石潭。可也。我乃铨衡也。见后可以铨之衡之也。此任非厌客之人所能也。见其人。然后各用其才也。若厌求官之人。则赴举之士。皆有求官之心。尽斥不见乎。所闻所见。人才高下。别书于一册。临政。誊钞小册而去。(出门人李贵登对录)
栗谷秉铨时。龟峰列书若干人以荐。栗谷粘之窗閒。余往见而大惊。请去之。栗谷曰。此何妨。泛论人才。是伊川之所不辞也。(出沙溪语录)
领相朴淳。以郎官权重。 启于 榻前。请罢吏曹郎荐。时李珥为吏判。犹不敢自专堂下清望。而还委于郎官。故郎荐虽罢。而郎权迄未还夺。(出李贵登对录)
先大夫言。岁癸未人日。郑南峰芝衍以右相。李栗谷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4L.gif)
栗谷入 经筵。请养兵十万。西厓沮之。及退。谓栗谷曰。方今太平。 经席劝勉。当以 圣学为先。而军旅非急务。公有何见。而不与吾辈相议。径自陈达若是耶。栗谷曰。俗儒何知时务。笑而不答。鹅溪曰。而见误矣。叔献岂无所见。馀皆默然。栗谷顾谓曰。诸君何无一言以定其可否。东冈曰。此非吾辈所敢论也。不知而言。古人以为如何。鹅溪曰。肃夫可谓谨慎君子也。相与戏笑而罢。(出牛山文集)
癸未五月。复命许庶贱许通许良。自备装戍边满三年者。许通许良。又庶孽纳米于边。亦得许通。良妾子贱妾子。所纳有差等。某又以兵曹军士阙番赎布。积置楼库。官员视为私藏。用之如泥土。而司赡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5H.gif)
栗谷立朝后。凡有家国重事。询问于其姊。及癸未北衅。栗谷长本兵。患军饷之不赡。其姊曰。今日急务。必思人心乐从者而行之。乃可济也。庶孽之有才废锢者。已过百年。皆怀愤郁。今若许其纳谷通仕路。则军食可立办矣。栗谷叹服。即 启请行之。(出畸庵杂录。)
癸未。北兵使李公济臣上防胡策二十条。 上命二品以上会议。备局诸宰毕会。先君子以主兵急务坐本曹。未及参。时柳西崖成龙亦有重望。自 上有两贤之教。至是。西崖以都承旨亦在座。三公使执笔起回 启草。西崖未即下笔。左右亦不出一言。日已中而中使催促。往来不绝。领相思庵朴公曰。时急之事。迁延至此。甚为未安。请兵判来议何如。皆曰。诺。先君子入座。即命书吏一人。粘付草注纸一卷。又令一人磨墨。乃执笔顾左右曰。愿各陈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5L.gif)
癸未。舟下海州。有诗曰。四远云俱黑。中天日正明。孤臣一掬泪。洒向汉阳城。爱君扰国之志切矣。又曰。风尘局促二毛生。一苇归来万事轻。江上青山不相厌。世间交道在无情。伤时叹俗之意深矣。(出牛山杂录)
癸未以前。东西皆是士流相争。故栗谷每为保合之论。癸未以后。则邪正分为二党矣。(出沙溪语录)
宣庙既命赐纲目。继催玉堂书堂之选。栗谷方典文衡。实主是事。(壬午。命选才臣。俾专讲读。以备顾问。先生以奉教李恒福,正字李德馨,检阅吴亿龄,修撰李廷立,奉教李嵘应选。 上各赐内府秘藏纲目。)当癸未之后。朝议携贰。可否不济。明甫以后辈。声名藉甚。余亦謏闻。俱有应选之望。有一宰相夜访栗谷。屏人曰。两李果有人望。未知意向。不可轻荐。致坏时事。栗谷曰。二人声誉方盛。何可蔽贤。且荐人贵得才。何论意向。其人至夜分争之。不能得。(出白沙文集)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6H.gif)
其疾也。证势危苦。常欲倚物。门人请自为倚。先生曰。己所不欲。不愿施人。此非吾所欲。玆不可为己。(出绀坡文集)
先生幼时。梦谒上帝。赐金字一障。开视之。曰。龙归晓洞云犹湿。麝过春山草自香。皆以为异祥。至先生易箦后。识者始知其不祥也。龙归麝过。皆是奄忽之兆也。云湿草香。指遗泽高名之独存也。大贤生没。夫岂偶然哉。(出长贫子胡撰)
答或人书曰。治巫蛊之喻。鄙见则有异矣。栗老之死。关时运系安危。固非幺么左道所能为也。今若治之。则是此兄之死由于蛊。而世间左道。真能生人杀人也。栗老任运迁化。有何怨尤。君子之终。决非小小诅祝所能左右也。(出牛溪文集)
壬辰。李镒,申砬。领兵相继南下。兵曹判书洪汝谆束手无策。如绵布等物。亦不引例请给。以慰其行。将士怨愤。大呼癸未年李珥于道者相续。盖思先生也。(出朴南郭东说手录)
鹅溪与人言。言必称栗谷为圣人。松江为多病痛君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6L.gif)
公曰。大乱之馀。欲有所为。人情狃旧。不晓时势。余曰。到今乃知李栗谷心公才高。栗谷在世。庶与公相济。公亟加称赏曰。叔献处事甚果。侪辈在彼时。视为轻率不谅。其养兵改贡之言。皆洞见时病而发。叔献。才高平坦乐易底人也。(出李汉阴德馨所记西崖遗事)
洪晚全可臣。知海州事。即访石潭。从容谓景临曰。栗谷知余详而许之深。故当初荐扬。皆因栗谷也。不知者。以东西议论为相较。设或议论有不合处。岂以此为閒乎。况栗谷本无所偏。每以调剂为务。余则深知其然。相信终始如一。夫以栗谷之才。为 主上倚重。担当世务。每陈更张之策。使其说得行。则可以有为。而如柳而见者并生一世。每沮其策。栗谷更张之策不行。都是而见之为也。景临问曰。柳相才则固美。而气魄不足。故短于事业。亦岂量狭而然耶。晚全笑曰。而见才与气魄俱盛。第处心不正尔。壬午年间。余以掌令。入侍于思政殿。适栗谷封事至。 上以其疏遍示左右而问曰。更张何如。右赞成自前每请。予则以为重难也。余即出位白曰。此实当今急务也。因指殿宇曰。此殿固是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7H.gif)
先君子尝曰。而见才气尽美。而第有忌克之病。不欲与吾同事。吾辈死后。方必施其才耳。壬辰后。西崖担当国事。每于朝堂。盛称先君子先见才调。或有以西崖为追许。牛溪先生闻之。笑曰。而见本如是也。渠岂不知栗谷之贤也。但以胜己者厌之。死后追许。有何益乎。南冥有诗曰。人之好正士。好虎皮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7L.gif)
先是。朝论携贰。东人以沈为外戚。西人以金为报怨。时金应南负时望。以攻外戚为士论。公以后进。见金之论议如此。心颇信之。其后。见应南行事少无可取。及读栗谷文集。知其行己立心。光明正大。卓然为百代儒宗。然后顿变前日所见。尝语余曰。栗谷学力高处。虽退溪亦或有未到矣。余因请为行状。公曰。吾何敢摹状大贤。然亦不为牢拒。尤以打破东西之说为是。陈劄自讼其前日误坠一边之失。而又以无偏无党。陈戒 榻前。终不为党论。可见其敬信之深矣。(出李贵所撰汉阴遗事)
观先生荡涤东西疏及诸往复书。则平平荡荡。无党无偏。真如程明道之于熙宁也。至于癸未秉铨。进退举错。渐次成绪。平日打破东西之计。庶几得遂。而生民无禄。天夺斯速。呜呼。以先生至公血诚。当时犹不免为群小媢嫉。及至身后。齮龁愈甚。彼媢嫉者。固不足道。而至如金宇颙辈。实先生交游中人。非不知先生大中至正之心。而乃与浮薄之徒合而为一。排摈诋斥。不少假借。诖误人心。斲伤国脉。士论横溃。不可收拾。可胜痛哉。(出牛山杂录)
某资禀甚高。充养益厚。清明和粹。坦夷英果。待人处物。一出于诚信。恩嫌爱恶。一毫不以介意。人无愚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8H.gif)
吾宗栗谷公。资禀学识。不下于静,退。而加有经济才略。既受知 宣庙。不许退去。遂以国家安危自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概欲变通弊法。安民固国。以防大乱之渐。而欲先和朝廷集人才。然后有所施设。故便为党人所陷。赖 宣庙镇定。仅免静庵之祸。得没于牖下。道之难行如此。(出泽堂文集)
先生之仕于朝也。疆场乂安。民庶宁谧。若无可忧者。其勤勤惓惓于献纳之际。设为注措布置者。悉皆汲汲皇皇。如有乱亡之祸。生于朝夕。当时论者。孰不以为迂远而不可施哉。自今日言之。先生之说。凿凿如合符契。向使得行于世。而膏泽不屯于上。风化丕变于下。则民生之涂炭。必不若是烈也。(出申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8L.gif)
珥之困也。议者以为更贡案。不便也。列邑置额外兵。不当也。输粟授爵。不宜也。通庶孽。不可也。更筑城堡。不合也。逮兵后。朝廷孜孜讲磨。求所以抗贼便民者。不出此五者。何也。盖珥先见已烛于数十年之前。虽知数者之施。在平日为苟简。而思患预防。不得不更张。故犯众忌而敢言之。俗士挛于拘见。以为扰。以为不妥。纷然齮龁。宜其身之不容而国之不可为也。然今之论者。力斥珥无遗力。而奉行此五者。犹不及焉。是大可笑也。(出阳川覆瓿稿)
参奉权是经。赵月川穆之表侄也。偶得栗谷先生击蒙要诀。进于月川。月川大加称赞曰。栗谷早游溪门。所见高明。乃著此书。可行于天下万世。奚独行于东方而止哉。是经自此敬信要诀。不翅若鲁斋之于小学。(出赵月川穆遗事)
叔献出圣学辑要草本以示余。盖欲以进于 九重也。其书始引中庸首章,大学经文。弁其端而标之曰统说。次则以修己为纲。而其目则曰统论修己。曰立志。曰收敛。曰穷理。大要。列经传圣贤最紧之言于上。而附诸说于下。末又断以己意。条理井然。不为支蔓之辞。而大意已跃如焉。但功绪才就。而尚未毕功。叔献谓余曰。若成书则可釐为三卷。其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9H.gif)
栗谷四书诀释及小注批抹。极其精详。可使后学感发。惜其未及毕工于经传。且未广布于当世。(出畸庵杂录)
小学注说多门。莫归于正。乃取诸家。删繁粹要。集长去短。一以不反乎经旨。明白平实。而或详或略。又以互相发焉。可谓执群言之两端。而善于折衷者矣。(出牛溪文集。下同。)
与朴舜卿书曰。日记最多格言。可以垂之于后。百世之下。见斯人之为青天白日。极为关系。然登木则必至流传。恐致大祸。只欲分写数十本。藏于诸友之家。待数十年后。刊于精舍。
又书曰。李泼了书题目。不书其字。而以答李泼书之。不以朋友之例待之。其书论东西甚详。斥泼心术甚峻。今留集中。使千载之下。知尊先生已看破此人。岂不美欤。
玄绳一编。得见诸老先生往复言论。其讲问之勤。友谊之笃。皆可想见。今世那有此事耶。栗谷之言。真率坦易。牛溪之言。温恭恳到。龟峰则意象峻洁。自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29L.gif)
栗谷集七卷先送。其践履造诣之深。非肤浅后生所可测。而一见立论。令人爽然。其为閒气之发。愈益敛衽矣。(出汉阴手帖)
东皋眼下无文。每称栗谷吐辞成章。胸中流出。人不可及。(出畸庵杂录)
崔简易岦尝曰。栗谷自少为文。不甚著力。而文章出于天然。平正明快。真所谓布帛菽粟之文也。(出年谱草稿)
两使到顺安。出示谒箕子庙赋。栗谷使诸从事和之。时日已昏。三从事与崔成川立之。方剧饮。相对吐舌。不能操笔。崔只次首二韵而已。栗谷晓起。一笔而就。令韩濩先往百祥楼净写。俟两使下轿。即呈之。两使拱手曰。俺等久钦大人道德。岂知文章之至此耶。(出南郭手录)
不佞奉使无状。朝 天有期。念 贤王尊礼郅隆暨执事多情缱绻。三旬款洽。千里追随。煦我以春风。惠我以白雪。文采巨丽。慰劳绸缪。不通者言。相通者心。弥月襟期。意气千古。奈靡监有怀。星言夙驾。绨袍空恋。古辙难留。匹马临岐。几番惆怅。盖离别销魂。自古叹之。况异乡倾盖。后会无期。语云泪为生别滋。信哉言乎。惟时诵瑶华。如觌琼树。寤寐反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0H.gif)
贵国主忠敬 天朝。而施及使者。眷眷之情。令人感动。乃足下将顺 君德。迎来送往。无论敬事之勤。即酬和一节。情真词蔚。玩之不翅隋珠和璧也。奚能忘。奚能忘。玆别矣后会无期。曷胜怅怏。顾言不能达意。聊托楮陈之。幸为我传谢 贵国主。兼致意诸大夫。至恳至恳。附白。拙作多孟浪语。其留赠各官之诗。凡仆之所有而敝同年之所无者。入梓之时。俱希删去之。庶不至多寡相形也。馀不备。知生王敬民再拜。上国相李栗谷先生。
栗谷诗集跋略曰。余窃记壬午年间。公远接黄,王二诏使。时辈谓公素不喜声诗。或者未优于赓酬乎。余方守关西之成川。值西来簪绅相续。辄独大言公必大为华使所重。既而宾主閒耸然相敬。欢然得得。远胜近古容斋,湖阴时事之在人耳口者。斯亦足以观公之未尝有诗。亦未尝无诗也。(出崔简易岦文集)
哭栗谷先生。先生恸曰。栗谷于道体。洞见大原。所谓天地之化无二本。人心之发无二原。理气不可互发。此等说话。真是吾师。其爱君忧国之忠。经世救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0L.gif)
牛溪先生尝谓景临曰。栗谷尽是五百年间气也。余少时讲论。自以为朋友相抗。到老思之。则真我师也。启我者甚多。忌日行素。昔不为而今始也。(出年谱草稿)
答吴孝元书曰。先先生天才之高迈。造道之超诣。卓绝之识。规模之正。非近世学者所可窥测其藩篱。(出牛溪文集)
栗谷为当代钜儒。此非一时同辈之见。实后世之公论。(出龟峰礼答问)
先生以迈往卓绝之资。抱尧舜君民之志。进则连章累牍。以格君心正时俗为己任。退则研精覃思。以明天理去人欲为大本。其所得之深浅。所造之高下。非末学肤见之可以概量。而若其光明炜烨。通透洒落。伸于万物之表者。则童孺下贱。有足以觑焉者。先生可谓人豪矣。(出象村文集)
朴守庵枝华,朴鼎山泂尝谓人曰。天为我 朝数百年宗社。生栗谷。为吾东方万古纲常。生重峰。其意非偶然也。(出牛山文集)
先生天资英明。清通和乐。学具体用。折衷诸说。集群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1H.gif)
吾于栗谷。心悦诚服。常以为不可尚己。而于牛溪不能无差殊观。故牛溪门下人。颇不能平也。其后往来熟习。见其气貌。听其议论。然后知栗谷之以为道义交有以也。(出沙溪语录)
权石洲韠。来访石潭。从容谓余曰。先人常以栗谷先生有明道气像。吾辈自少得闻家庭议论如此。故常以为吾东方集诸儒之大成。乃先生一人也。(出年谱草稿)
退溪善言学。栗谷善言理。(出农岩文集。下同。)
静庵,栗谷。天资皆属高明。然静庵简重温栗。栗谷清通洒落。静庵如精金美玉。栗谷如光风霁月。观二先生立朝行事。则静庵精白专一。精神足以耸动人。栗谷公诚坦荡。心事足以悦服人。然栗谷才较大。
栗谷。不及静庵之收束检制。静庵。不及栗谷之展拓开豁。
赵文正之倡明表准。李文纯之沈潜阐绎。李文成之发挥运用。当为本朝儒贤之最。
前后辨诬章疏
门人赵宪丙戌疏略曰。金铠以元衡馀党。忌李滉进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1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2H.gif)
又曰。臣见珥于海曲。适有李泼抵珥书。谓于 经席乞速招。珥时有奉家之讼。(应溉 启曰。佥知奉䜣世耕之田。非理抑夺。至于其兄打杀奉䜣之奴。而官不得问。为大谏赴 召之时。公然受谷百石于所经之邑。输送于本家。其蔑法自恣。行身无状。一至于此云云。) 天语谆谆曰。虽是厥兄之田。盍劝其尽与奉家。珥见其书而含泪谓臣曰。兄家之穷。汝之所知。泥生馀地。不干于奉家。故老兄倚以资生。今有厥家速讼。吾尝劝兄弃之而不听矣。时有李培达在坐受学。乃曰。洛中友朋。明知令兄被夺暧昧之由。相议各出木端。(俗称木绵布为木)买田一区。欲与令兄代耕以资生矣。珥谓吾无活兄之力。恼贫友亦极未安。而至承 圣谕丁宁。措躬无地。厥后珥之赴 召。切劝其兄并以立案。尽与奉氏。此则灼然之事。而谓夺人田。不是诬启乎。若以船粟之受为疵。(启语见上)则珥之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2L.gif)
又曰。其谓郑澈之崇酒嗜色。珥不当荐引云者。人谓颇中澈病。而实不知其心事。东方男子。自能摆脱于坑堑之辱者。李之菡,成浑之外。更有几人哉。澈按湖南。有兄嫂居于顺天。少妾随嫂以居。留顺天三日。日往省嫂。还宿于官舍。不敢一与厥妾为私语之计。是其慎独之功。人不可及者也。其遇父母忌日。一月断饮。其均民役。三旬止酒。其所设酌者。惟待宾养老享士之礼。而一老不举。则不敢先饮。四州之妓。未尝一近。是故。神气精明。能管庶事。数月之内。毕均五十官之徭。冰壶自洁。赤心奉公。人不敢干以私。其许国一念。炳炳于听潮之诗。及长宪府。市人皆谓李珥,郑澈二大夫之临。独无各司横敛也。是其外有崇嗜之名。而内无戕伐之实。干当大事。又有适用之才。其与宇颙,梦鹤之静言庸违。色厉内荏者。仁元,篈瞻之移性于凶险者。泼,洁,汝立,起莘之关弓而射师者。应溉,应泂之世济其恶者。何翅天渊之隔哉。若辈乃以荐澈后己之故。淫怒不休。吹毛觅疵。荧惑 主听。成龙稍黠。内惭先退。而宇颙,李泼。尤欲遂其前非。迟留都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3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3L.gif)
又曰。华使来。成龙为傧相。奉 至尊不由御门。乃其大错也。夹帷移幕之际。珥谓辛应时曰。吾尝谓柳善于治事。今相大礼。何其颠倒乎。应时指成龙依幕。劝低其声。珥厉声曰。知之何害。出幕而言之。是则君子之所用心也。而成龙则挟憾。伺隙而掎角之。
又曰。逄蒙杀羿。人所均恶。谗人罔极。国步斯频。师友道丧。莫甚于斯。今岂意泼,洁,汝立,起莘四人者。最敬珥,浑。初若泰山北斗。至于朝夕参候。而一荐不亟。反若豺虎毒药。起莘则日毁于卿相之门。又与金昌一迭下岭南。遍閒于名流。必务去之。然后快于其心。自古以来。曷尝有害师反道。而能爱其君者乎。
又曰。臣于斯世。所师者三人。李之菡,成浑,李珥也。三人学问所就。虽各不同。其清心寡欲。至行范世则同。臣尝欲髣髴其万一而不得。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4H.gif)
又曰。其于石潭精舍。推衍洞规十训之意。别为约束。以训来士。士多兴起。而所著击蒙要诀。又便于训蒙以正。开俗以礼。由是而入于小学家礼。由是而入于近思录,四书。甚易且近。
门人李贵丁亥疏略曰。昔东西之分岐也。兆虽起于沈,金。而其实由于前后辈之不相知也。惟其不相知。故同是士类。而疑阻起焉。疑阻起而谗閒行焉。谗閒行而排摈作焉。此首初东西分党之所以然也。自此以后。分朋各立。言议纷然。其势不可相容。珥以局外之人。明观当局之迷。以为两知前后辈而悉其心事者。宜莫如我。我不为之和解。谁则听之。乃扬言于朝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4L.gif)
又曰。自己卯陈疏之后。名为东人者。以珥为轧己而攻之愈力。名为西人者。亦以珥为救己而推之益深。皆不知珥之本心者也。东人中虽不无一二有士君子之意思者。而知识不远。偏见为主。非徒不能裁抑过激。而反为崇长。以起癸未之纷拿。其时三司之人。虽不无懦弱胁从如权德舆者。而其馀则率多乘时媢嫉之辈。全然以利害为心。不顾名义。惟以必胜为计。凡所构捏。无所不至。初以安石比之。安石不足以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5H.gif)
又曰。珥复入之后。形迹日变。万目睽睽。东人反以私意度人。一有举措。便生疑惑。而珥不避嫌疑。大张公论。贤才可用者。不问东西。举而进之。附会浮躁者。不问东西。裁而抑之。至于稍知名义。不为全然不佳之态者。亦不以异论斥之。持论之至公无私如此。而彼辈先怀自疑之心。乍出乍没。却立观变。不肯为释憾解仇。共为国事之计。噫亦误矣。
又曰。至于三尹。则以为前辈尝误事于乙亥。故珥秉铨之日。未尝一拟清要。其时有一门生往见珥。珥问曰。顷者。吾以尹斗寿拟刑曹参判。外议以为如何。对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5L.gif)
又曰。或有以弘文录猥杂。不合人望。为珥之咎者。然珥之于初。未尝有一毫私心。故其时正言金权。欲削罢其录。问于珥。珥曰。录甚猥杂。所参者多不厌人望。诚不可不削罢。但思前规。亦有虽参此录。而未厌人望。则终身不入馆职者。今若才选还罢。则非徒事体未稳。今日两司清要之官。多参新录之中。若削罢之议一发。则人争呈辞。旷官废职。大有骚扰之患。今且取此录中可用者用之。不可用者置之。虽不削罢。无害于事云云。而所谓猥杂者。皆不为注拟。此尤足以见珥虚心从善。无所滞吝之德也。
又曰。卒之前一日。闻徐益受命使北。欲招见之。侍病子弟交谒更谏。固请勿见。则珥以为益今使北。按察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6H.gif)
又曰。方病革时。谆谆如梦中语。皆国家事。无一言及于家事。只前日使人往坡州。召宗妇一事而已。郑澈来问病。珥责以酒失。且勖以用人不可偏重之意。
又曰。李泼既与珥,浑为故旧之交。则当有以发明珥,浑之本心。攻破党籍之诬。以镇人心。可也。而避嫌之词。探头作论。以为张皇眩乱之说。或可以诬世惑众。其曰同僚指论珥,浑之事。正中其病。故不以为非云者。(乙酉。两司 启曰。沈义谦与朴淳,郑澈等。表里相倚。声势相援。虽李珥,成浑之为人。皆以亲戚之厚。素有交游之密。亦受其笼络而莫之耻。又曰。终始缔结。与共谋议。织成厉阶者。朴淳,李珥,郑澈也。李泼以大谏追启云云。)泼果以珥为终始缔结义谦。与共谋议之人乎。果以浑为受义谦之笼络者乎。泼果以为然。则是从前推尊珥,浑之说。皆是自欺而欺人也。末曰。伏愿洞察始终曲折。保合镇定。图为和平之福云云。此语尤为颠错。李珥,成浑。至公之人也。而泼之排摈诋斥。不少假借如此。则况其他者乎。泼斥李珥,成浑。又将谁与为保合。谁与为镇定。谁与为和平乎。此其立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6L.gif)
又曰。呜呼。自有东西之说以来。西人之目。其说四变。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7H.gif)
又疏曰。辛巳论沈义谦时。珥尝言曰。癸酉年间。义谦为都宪。余承 召入京。义谦访之曰。吾之为此官。物议何如。余不答而谓之曰。青阳君官间秩高。于令公足矣。义谦不知余之讽己。晏然自肆。未几而败。其贪权无识如此。宜其有今日之事矣。
门人李有庆丁亥疏略曰。十五丧母。居丧之制。一依古礼。尝遇佳味。不为接口。护而藏置。以丰祭需。每忌辰。终夜不寝。临祭痛哭。哀毁如初丧。其父畜恶妾。败乱家事。事将不测。从容善谏。不至祸作。及其父死。事之如亲母。一家诸事。先禀乃行。少不违志。及为宰相。待之尤恭。凡执礼一如年少子弟。晨昏定省。亦不废焉。躬执馔物。备具珍味。其母少有不平之心。辄闭门而卧。终朝不出。则珥即著冠带。坐于门外。再三扣头。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7L.gif)
又曰。其在海州也。乡风薄恶。无识成习。博戏而赌财。侵僧而徵物。疏待正妻。弃置礼义。甚至兄弟之死。不为之服。珥于是慨然有兴学之志。乃结精舍。萃其学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8H.gif)
又曰。珥自少时学于贤母。动静云为。咸蹈规矩。有一兄一弟。而家甚贫困。其伯兄早世。率其妻子而同居。待之如父母。抚之如子。其他同服之亲贫残无依者。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8L.gif)
又曰。其在林泉。箪瓢屡空。子弟劝除家属。答曰。宁为共饥而同死。不忍分离而独生也。有一同姓八寸妹。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9H.gif)
又曰。庚辰。闻 玉候之未宁。废食涕泣者。至于累日曰。我当往近京之地。以闻 君父之消息。将欲发行之际。谏长之拜。出于不意。闻 命有幡然之志。有一学徒进问曰。今之欲仕者。何义也。答曰。珥非隐者之比。乃 经幄旧臣也。今闻 玉候之违和。岂不欲一见 天颜而退乎。此外无他义矣。及其入朝之后。宠命日新。超擢岁加。眷恋 圣恩。末由求退。时国事百孔千疮。将无以收拾。昼思夜度。尽心竭诚。欲以只手扶大厦之倾。身总百责。不恤神劳。虽隆寒盛暑。不废卯仕。一家子弟。虑其生病。谏以少歇则答曰。珥之诚到了处不足劳也。
又曰。病卧十三日。命以子弟弟子而侍病。若妇女则挥之。少不近寝。临卒气乏。喘息甚急。子弟扶而起。以身挟之而坐。珥止之。顾谓曰。使我剪爪沐浴。因稳卧。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39L.gif)
又曰。珥之拜谏长入朝之日。年少新进之士。争趋其门曰。东正西邪。珥答曰。东岂尽正。西岂盖邪。同是一国之人。而惟东西甄别。则才难之叹。不其甚乎。勿论东西。惟贤惟才而用之。同兴至治而已。不可如是执偏也。时郑澈大忤于世。珥乃救之。由此目之扶西。浮议日兴。而珥终不疏。游其门者。怪而问之。珥答曰。澈之为人。忠清刚介。一心忧国。孝友之行。出于天性。但量狭有酒色之病。不可以其短而并弃其长也。当是时。西人执政。攻东至此。则珥之救东者。必如此矣。大抵珥之心出于至公。而欲为调和镇定者。故见东则救西。见西则救东。其于秉铨之日。务举至公之道。凡为用人之际。众恶之。必察而用之。众好之。必察而弃之。勿论东西之偏。而惟见其人之贤否。旁观者不究其心。而徒执其私。使珥至公之心。不得行乎世。而又从而攻之。岂徒珥之不幸哉。
太学生宋时莹等乙亥疏略曰。噫。李珥之贤。虽以振后辈。无他可指之疵。只举其少时从事襌门之事。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0H.gif)
知事赵翼乙亥疏略曰。近日馆学儒生上疏。请以先正臣李珥,成浑从祀文庙。而乃有异论发于其间。肆其诋斥。窃恐 圣意或不能无疑于其言也。臣窃闻李珥幼而灵异。五岁。母病。潜入祠堂祷之。七岁。知邻居陈复昌之奸。必为异日之患。作传而明之。十二。父病。刺臂出血以祷。其聪明仁孝。正直乐善之性。自儿时已如此。早丧父母。事庶母如亲母。每日晨起省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0L.gif)
又曰。为文。水涌河决。一下千言。或众中立就。笔不停辍。如不经意。而不复点缀。于书无所不观。耳顺六经。贯穿今古。至于天人理气性情之奥。经传精义。圣贤微旨。超诣透彻。其所辨析。皆出于真见实得。非由掇拾凑合。其见解所到。直与程子朱子之旨契合。而非后之儒者所可到也。
又曰。立朝事君。其导之一以古之帝王为法。圣志必欲以帝王之心为心。圣学必欲以帝王之学为事。而以后世贤君其道有所未尽者。为不足为也。其论治。以三代之道为必可行。三代之治为必可致。可以万物皆得其所为心。因事进谏。则危言犯颜。恳恳竭诚。必以匡救为期。遇事论辨。则援据今古。明白剖析。必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1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1L.gif)
前察访安邦俊丙子疏略曰。顷闻二贤为蔡振后,权迹等所构。国是不定。祸将不测。臣何敢终默。上负 圣明。下负师友乎。振后,迹等。以年少乳臭之人。不知道德之如何。徒怀偏党媢嫉之心。诋谤儒宗。无所顾忌。振后则抽出李珥戊辰辞职时反道悔悟之语。以为自道尽矣。权迹之言曰。道德不出乎忠孝二者之外。隐然以珥,浑归之于不孝不忠之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迹疏曰。李珥入山之日。已过志学之年。则不可谓童稚也。道学之实。不出于忠孝二者之外。二人出处去就。有所歉然。则其不可为文庙之从享。灼灼易见矣。)李珥年才十九。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2H.gif)
太学生金寿恒等辛卯抗疏(宋尤庵时烈制)略曰。柳㮨等诬罔之状。诚难枚举。而其大有三。曰出处之是非也。曰事业之失得也。曰道学之醇疵也。其所为言。皆袭仁弘旧套。而若理气等说。则仁弘亦所不敢容喙者也。(㮨疏曰。李珥之割弃天伦。逃遁空门。固已得罪于名教。其时尚不许司马谒圣。巧诋忠贤。而曲护朋比。动称经济。而实务专擅。言论风旨。足以张皇而震耀。施措云为。未免偏蔽而疏缪。至其学术之蔽。则尤有大于此者。李珥早事异教。而旧习未袪。好为躐等。而实地未踏。蜃楼虚幻。既非吾儒家计。而剥换面目。以自济其私说。先正臣李滉。盖尝深恶而痛绝之。有新嗜靡甘。熟处难忘。五谷之实未成。稊稗之秋遽及等语。其意固有在也。且珥之学。专主气字为理。以理气为一物。而无复分别。至以为心是气也。四端七情皆气发。是其病根。元出于陆家不分道器之见。而其为害。同归于释氏作用为性之说也。李滉四七之分。殆启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2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3H.gif)
又曰。珥断然以赵光祖与滉拟议从祀之典。正如朱子以程,周上接孔孟之统也。今㮨等乃曰。李滉没后。所以攻滉之学。不遗馀力云者。其悖理伤化。抑又甚焉。若以辨论互发之说为攻滉。则尊信程,周。孰与朱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3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4H.gif)
又曰。珥年十九而误染襌学。周岁而即返吾道。往见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4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5H.gif)
又曰。东方儒者之学。莫盛于我 朝。而亦未有出而以经世自任者。惟赵光祖以纯正之学。遭遇 中庙。拔茅群哲。庶几一变。而至治未兴。奇祸旋作。李滉以精深之识。仪表儒林。而专意引退。不欲担当时事。故经世大道。未见展布。其后继光祖,滉而兴者。实维珥,浑。浑则虽负望斯文。而迹在山野。未尝自任以当世之重。然辛巳一疏。亦足以见其经纶设施之梗概矣。惟李珥以王佐之才。值 圣明之主。其眷眷于救时。极言竭论。终始一议。其所以论治者。为说甚备。而乃若其要。则未尝不以修己为出治之大本。安民为救时之急务。修己之道。则必以唐虞三代为法。而格致诚正之目。莫不一本于圣经。安民之术。则必以革弊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5L.gif)
又曰。人臣受君委任。担当世道。竭尽底蕴。其迹疑于专擅。而人君之所厌闻者。亦莫甚于专擅。故恭显用此题目。以为杀萧之机阱。此正人主之所当深察而明辨之者也。至若所谓巧诋忠贤。曲护朋比云者。是为藏头之说。以为荧惑之计。臣等莫测其指谁而发也。然推以仁弘之说。亦可知㮨等之所主而言也。昔在 宣庙壬申年。珥上章论故相李浚庆遗疏之失焉。辛巳年。仁弘论沈义谦。并及郑澈。而珥与之争执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6H.gif)
奉朝贺宋时烈乙丑疏略曰。窃闻宪臣投疏。提起李珥落发之说。而引臣师金长生为證。臣尝见故文忠公臣张维文集。有记故知事赵纬韩之言。(张溪谷维漫笔曰。赵承旨持世言于余曰。栗谷入山时。或云落发。或云否也。尝以问于沙溪。沙溪言似是落发。而惟金南窗玄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6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7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7L.gif)
进士沈齐贤等己巳疏略曰。顷者。安𤩴乘时投疏。隐然有探试之计。既而李玄龄等。又复簧鼓邪论。荧惑圣听。臣等窃痛之。其疏以李珥之少时耽襌。为一大关捩。而以善类调剂之事。理气互发之辨。反为疵类。臣等何可泯然无所辨明乎。珥之幼年染襌。盖出求道之简捷。则可见其资性之高明。而周岁即返。一变至道。则亦可谓迁改之至速矣。其所谓割弃天伦。被缁落发者。未知玄龄等何从而得之也。珥之下山入洛。宾客满座。而对众梳头。发长委地之说。昭载于先正之所记。十目之视。何可掩也。而诪张虚妄。若是其无忌耶。至于济其朋比之习云者。实有所未晓者。珥受知 宣庙。以经纶为己任。而不幸朝论横溃。搢绅不睦。珥独周旋两间。必欲调剂而后已。前后章牍。备陈党比之弊。则其至诚恻怛。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人孰不见。而人之为言。胡至于此。况天下之义理无穷。先儒之见释各异。其所谓发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之说。实是扩前人之所未发。若以谓先儒之论。后学不敢轻议。则昔所未遑。今不可复作。前所未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8H.gif)
海州儒生朴蕃等癸卯疏略曰。臣等窃闻黄昱者。称以尹宣举父子辨诬。张皇陈疏。敢请追复已夺之爵。更设已毁之院。事下庙堂。庙堂回 启。一如其指。噫。先朝之罪宣举者有二。一则以诬 圣祖也。一则以诬先正臣李珥也。而今昱疏及庙堂覆 启。惟于诬圣祖一节。略有分疏。至于诬先正之罪。则全不提及。岂以宣举诬悖之言。为当于理。在宣举为无可罪。而在先正为无可辨耶。吁亦痛矣。臣等窃伏惟念。先正臣文成公李珥。天分甚高。明睿绝伦。不由师承。自知为学。其功程次第。必以格致存养践履三者。为终身路径。无一不本于濂洛宗派。而得之考亭者尤多。故尝自信曰。吾幸生朱子后。学问庶几不差。其门路之正。阶级之严。虽质往圣俟百世而不惑矣。尝谓初学必先下学。作击蒙要诀。又谓学者当有准则。作自警文。删繁就要。而为小学集注。提纲挈维。而为圣学辑要。然后本末咸备。次序不紊。置水不漏。无少罅隙。而尤严于辨异端明正学之说。尝曰。 中朝之学。尊信象山。以至阳明之徒出。则尤为吾道之害。遂推穷源委。剖破诐淫。使之不惑。与先正臣文简公成浑论理气。往复长书。近数千言。剖析精微。发前人所未发。其所谓理通气局。不可谓互发等语。殆与孟子性善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8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9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49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八 第 4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450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