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x 页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附录(二)
附录(二)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08H.gif)
丙子四年(先生四十一岁)
二月。归栗谷。
先生决意退归。朴思庵每于 经席。称先生可大用。又请勿许其退。 上曰。此人矫激。且不欲事予。予何为强留。自古许退而俾遂其志者多矣。且贾谊。读书能言而已。实非可用之才。汉文之不用。真有所见也。或谓先生曰。 上以公之欲退为矫激。不欲留之。公不可迟留乎。曰。自 上不欲留。虽欲迟留。得乎。固将退也。闻许退而不退。是以去就为市道也。○时沈,金既出。朝论益乖。先生力主调剂。欲为保合。而前辈皆以金为小人。必欲深斥之。不从先生之言。后辈恨先生不用金。彼此皆以先生为非。或谓先生曰。天下无两是两非。公于近日事。不分是非。务欲两全。人心不满矣。先生应之曰。天下固有两是两非矣。伯夷,叔齐之相让及武王,夷,齐之不同。是两是也。春秋战国之无义战。是两非也。近日沈,金之事。非关国家。而乃相倾轧。至于朝廷不靖。真是两非也。虽是两非。而俱是士类。但当和解消融。可也。必欲是此而非彼。则方生之说。相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08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09H.gif)
拜右副承旨,大司谏,吏曹参议,全罗监司。皆病辞不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09L.gif)
十月。归海州石潭。
先作听溪堂
十二月。入京。除兵曹参知。辞递。
仁顺王后祥祭。在翌年正月。故有是行。
丁丑五年(先生四十二岁)
正月。还石潭。会宗族作同居戒辞。行司马氏朔望仪。
立祠堂。作正寝。请伯嫂郭氏奉神主来居。以主祭祀。遂与兄弟子侄同爨。因作同居戒辞。每朔望。率子弟行参礼于祠堂讫。会于正寝。先生坐东。庶母及郭氏与夫人坐西。受子侄及妇女拜。令子弟一人读戒辞后。婢仆分立于庭下。行拜礼。以方言译戒辞。谆谆警饬。率以为常。出入则告于祠堂。与夫人相拜。侧室以下。拜于庭下。女婢迎送于中门内。男仆迎送于大门外。○先生待庶母。奉养起居。无异亲母。要为得其欢心而后已。至于朔望位次。多与牛溪,龟峰争论。而亦务主情。学者疑而问之。先生曰。我自意见如此。他人不必法也。○时 上将亲祭于大院君庙。玉堂上劄以为不可。先生闻之曰。所后之义。固重矣。所生之恩。亦不可轻也。虽得一意于正统。岂可尽绝于私亲。 主上亲祀于私庙。情所不免。而于礼无违。玉堂何所见而请止乎。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0H.gif)
十二月。击蒙要诀成。
先生患初学不知向方。略叙立心,饬躬,奉亲,接物之方以教之。凡十章。别以祭仪附其后。 仁祖朝。命颁赐于诸道乡校。
议立乡约会集法及社仓(文见原编)
先生欲与州人有志者。议行乡约。以正弊习。乃将吕氏旧法。更为参酌。增损节目。要以宜于今俗。而不背古制。又定会集读约法。每閒一月。讲约于崔文宪公冲书院。遂读约文。讲论而罢。又于野头村。略仿朱子遗意。设社仓。春秋敛取二分之息。以救士民艰食者。因作约束。其条例视乡约加详。以便庶民。且有讲信位次等仪。○海俗初甚偷薄。自是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0L.gif)
戊寅六年(先生四十三岁)
作隐屏精舍
首阳山一支。西走为仙迹峰。峰之西数十里。有真岩山。有水出两山閒。流四十里九折而入海。每折有潭。深可运舟。偶与武夷九曲相符。故旧名九曲。而高山石潭。又适在第五曲。且有石峰拱揖于其前。先生筑精舍于其间。取武夷大隐屏之义。扁之曰隐屏。以寓宗仰考亭之意。精舍在听溪堂之东。先生作高山九曲歌。以拟武夷棹歌。自是远近学者益进。
拟立朱子祠于精舍之北
先生以为自濂洛以来。集群贤之大成而折衷之。博约两至。路脉分明。使学者可据而入道。莫如朱子。而吾东方能倡明道学。以尧舜君民为己任者。无如静庵。谨守朱门成法。躬行心得。可为后生矜式者。无如退溪。遂拟立朱子祠。以两先生配。规仪已成。仍又立条约。训饬学徒。其有志于学者。勿论士庶。皆许入籍。非圣贤之书性理之说。不得讲读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1H.gif)
作文宪书院学规(见原编)
三月。拜大司谏。赴 召谢 恩。四月。归栗谷。
时有 恭懿大妃丧。先生不敢辞职。且欲入对论事。因乞身而归。乃赴 召进慰。谢 命讫。即辞免。时朝廷互相猜疑。诸公咸请先生暂留调剂。郑松江亦回前见。颇主持平之论。欲与调和士论。共济国事。挽先生益力。先生曰。某今行非出也。只谢 恩命耳。无端供职。于义无据。尺既枉矣。恐寻亦难直也。李土亭之菡。与诸名流来见。土亭曰。当今事如人元气已败。无下手救药之路。只有一奇策。可救危亡之势。客请问甚切。良久曰。今日叔献留朝。则虽不能大有所为。必不至危亡。此乃奇策也。楚,汉相距。以得韩信为奇策。关中初定。以任萧何为奇策。岂于得韩,萧之外。更设他策乎。识者以为的论。先生临行。谓松江曰。以调和之策。付公而去矣。舟中有舟行不忍南山远。为报篙师莫举帆之句。
五月。复拜大司谏。上疏辞。 许之。复上万言疏。(疏见原编)
初疏有曰。 殿下欲知臣可用与否。则当问以时事。不可用则愿勿更召。 批曰。谏长久阙。故玆递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1L.gif)
六月。又除大司谏。上疏辞。
拜吏曹参议。辞不就。
自陈不可用者四事。未上。 上因先生前辞召命。遂递谏职。谏院,玉堂。争之不能得。盖 上意欲奔走应命。而先生不然故也。
七月。哭土亭李公。
有祭文(见原编)
冬。还石潭。
行前。往别牛溪。有雪中骑牛访浩原诗。(见原编)
己卯七年(先生四十四岁)
三月。作道峰书院记。(见原编)
庶子景鼎生
小学集注成
先生以为小学是初学急务。而诸家注解。杂乱多误。乃集众说而折衷之。略补己意。名曰小学集注。凡六篇。
五月。拜大司谏。上疏辞。陈保和朝廷之道。
先时李铢狱起。尹斗寿,根寿,尹晛皆被逐。公论甚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2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2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3H.gif)
七月。跋九容帖。(见原编)
听松成先生所书也
八月。哭休庵白公。
有祭文(见原编)
庚辰八年(先生四十五岁)
五月。撰箕子实记。(见原编)
先是。尹公斗寿朝 天。中朝人问箕子事迹。尹公不能对。既还。成一书。名曰箕子志。犹未甚精。先生以为我东有民。不后中国。未闻睿智有作。以尽君师不责。檀君首出。文献罔稽。惟箕子来临。不鄙夷其民。养之厚而教之勤。变魋结之俗。成齐鲁之邦。盖箕子既陈大法于武王。道明华夏。而推其绪馀。化洽于三韩。苟非元圣。乌能如此哉。然今人鲜能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3L.gif)
十二月。以大司谏 召。遂赴谢。入对丕显閤。
时 上新经大病。思见先生。召旨恳恻。不得已赴谢讫。辞免。 上引见曰。久不相见。无乃欲有言乎。先生拜谢。仍曰。 殿下嗣服之初。臣民有太平之望。厥后因循。未见振起。若因旧守辙。则决无可为之望。朝廷之上。纪纲大坏。大小之官。不事其职。已成风习。此不可以一时威力治之。收召俊乂。委任责成。持之悠久。治道可兴也。人君欲用贤才。则必先修己。何则。彼贤士不求富贵。只求行道。人君不先自治。则贤士必不为之用。而求富贵利达者。充斥朝廷矣。古者。为官择人。久任以考其绩。今则不论才之当否。朝迁暮移。如是而求其不瘝厥官者。未之有也。因请曰。自 上加礼成浑。近古所罕。未知欲用其人乎。抑欲一见而止乎。 上曰。其贤固已闻。其才何如。对曰。其为人也好善。好善优于天下。此岂非可用之才乎。思庵曰。叔献赴朝。吾喜而不寐。
撰静庵赵先生墓志(见原编)
辛巳九年(先生四十六岁)
正月。上劄请修政事。以弭天灾。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4H.gif)
三月。以病三辞。不 许。出谢又辞。不 许。
时思庵为相。引进清流。先生在台阁。主张论议。牛溪先生赴 召。一时士类。多聚于朝。士气益励。人皆想望有为。
四月。请 命会议救民之策。
先生谓同僚曰。去岁西道既歉。今春霖雨。两麦伤损。救民之策。必须预讲。乃 启请三公六卿三司长官。会议朝堂。 从之。大臣以 上不欲更张。只请移粟西道。设常平仓。量减贡膳军役而已。○柳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4L.gif)
五月。驳尹毅中,朴谨元等。
毅中谨元。俱被升擢之荐。先生将劾之。大司宪郑公芝衍曰。叔献独忧时事。为国任怨。吾辈岂可不助。于是。两司俱发。先生 启曰。善恶无别。举措失宜。则虽尧舜不能为治矣。尹毅中以不廉致富。为清议所鄙。若升此人。则导一世以征利也。物情皆愤。请 命改正。朴谨元托病规避守 陵官。用心无状。而铨曹近日连拟清要之望。至欲升擢。甚为非矣。 上命推吏曹。○时吏曹拟金孝元司谏。上曰。备庶官郎僚足矣。先生曰。一人之用舍。虽非大关。但东西之说未消。则士类疑忌。无有妥帖时。自 上必须消融。使无毫发痕迹可也。孝元若无才气。则弃之何惜。其才可用。而乃牵于东西之说而不用。则甚为士类不安之根本矣。
上劄请变通弊法。改定贡案。并省州县。久任监司。用贤修己。去私朋和朝廷。(劄见原编)
时旱灾方炽。 上于经筵教曰。凶歉如此。西道尤甚。计将安出。颁相朴淳 启曰。须预蓄财力以救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5H.gif)
制进辨诬 奏文(见原编)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5L.gif)
六月。特升嘉善大夫司宪府大司宪。再辞不 许。兼艺文馆提学。辞不 许。八月。递。
先生既就职。叹曰。都宪国之重任。立纲纪正风俗。其在斯乎。乃因西山政经。参以己见。为化俗仪五十馀条。榜示通衢。使人人诵习。不待发禁。而自不犯纲。大要不出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上死长之义。其或犯禁者。一犯而教之。再犯而申之。三犯而治之。人情莫不悦服。至于市人。咸曰。自我公之临也。各司无横敛之事。行路时亦必致恭。齐首展拜。有一老妪诉其女不孝。先生并招二人而语之曰。如我者为都宪。故风俗之不美。至于此耶。因以人伦慈孝之理。反覆开喻。二人感泣悔过。遂为母子如初。○时有流言。沈义谦于 主上宅宗之时。夤缘宫禁。密图起复。欲以专擅权势。李泼,郑仁弘。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6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6L.gif)
授同知中枢府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7H.gif)
辞疏略曰。当今急务。在于打破东西。保合士类。而臣不能镇定。请为庶官。以尽葵藿之诚。
十月。升资宪大夫户曹判书。辞不 许。因灾入对。仍请以赵光祖,李滉从祀文庙。
启曰。今欲明教化。则必须崇奖先贤。使后学有所矜式。近日贤者。虽不可悉入祀典。如赵光祖倡明道学。李滉沈潜理窟。此二人诚可从祀。以起多士向善之心。 上曰。此事不可为也。
著晦斋大学补遗后议(见原编)
晦斋李文元公。著大学补遗。以听讼一节。还置经文之末。以定静安之安。谓与孟子居之安之安同。以能虑之虑为思。以经文第二节三节。移置格致之章。以仁为治国平天下之本。而以朱子为未尽。至是。先生著议辨之。
请设经济司
时 上以天灾。延访群臣。先生进 启。略曰。人君将大有为者。必立心远大。不拘于俗论。以三代为期。必务实学。躬行心得。以一身为一世表准。可也。然若不施诸政事。则是亦徒善也。且人君必知一世之弊。然后可兴一世之治。今日之弊。诚难枚举。大概病根在于不任贤才也。至于革弊一事。臣有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7L.gif)
跋击蒙编(见原编)
编即朴龙岩云所作。金公就文跋其尾。引朴松堂语曰。为学之道。有所得。然后操存养之。先生辨之曰。学者必操养之。然后乃有所得。若不操不养。则宁有所得乎。退溪评松堂之学带得禅味云。无乃指此等处耶。一字之义不明。而误人知见者多矣。先正固当尊敬。而至于论道。则不可以不明辨也。
跋学蔀通辨(见原编)
时 中朝学者。多尊陆九渊,王守仁之学。正学几废。清澜陈氏建。始著是书。以辨其非。论议甚确。先生乃为之跋。统论古今异端之弊。其归颇奖陈氏。至于所论得失。亦皆备存焉。
十一月。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成均馆事。四辞不 许。
先生每叹俗尚浮藻之习。及典文衡。凡科试取士。必主理胜之文。
经筵日记成
先生自出身以来。常记朝政私议关于大体。可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8H.gif)
壬午十年(先生四十七岁)
正月。拜吏曹判书。三辞。不 许。
启辞略曰。古人有言。欲法尧舜。当法祖宗。 祖宗之朝。铨衡之长。必极一时之选。或以三公领之。或以重臣兼之。主张一时清论。而郎僚只补其不逮而已。今则馆阁清选。一委之郎僚。只以注拟微末之官为己任。而亦复瞻前顾后。以请托高下为轻重。昔者。该官各执其职。格王正事。 恩命虽出于上。而不合公论则必覆逆。今则该曹只奉文书。如有内除之 命。则惟 上命是顺。真所谓三旨宰相也。吏曹有考功之司。检察百僚。有不称职。则随现汰去。今铨曹只掌除授。而其于考课。不知为何事。用是百司解弛。庶绩皆败。今欲以孤根弱植。自奋于群讥众笑之中。效愚输忠。则必将左右掣肘。无所裨益。如欲随行逐队。以循俗例。则亦将上负国家。下负所学。生当抱羞。死不瞑目矣。○先生既就职。专以革旧弊。清仕路为务。如简贤士以充台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8L.gif)
四月。哭黄冈金公。
有祭文挽词(并见原编)
七月。奉 教制进人心道心说。
略曰。天理之赋于人者。谓之性。合性与气而主宰于一身者。谓之心。心应事物而发于外者。谓之情。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未发已发之总名。故曰心统性情。性之目有五。曰仁义礼智信。情之目有七。曰喜怒哀惧爱恶欲。情之发也。有为道义而发者。如欲孝其亲。欲忠其君。见孺子入井而恻隐。见非义而羞恶。过宗庙恭敬之类是也。此则谓之道心。有为口体而发者。如饥欲食。寒欲衣。劳欲休。精盛思室之类是也。此则谓之人心。理气浑融。元不相离。发之者。气也。所以发者。理也。非气则不能发。非理则无所发。安有理发气发之殊乎。但道心虽不离乎气。而其发也为道义。故属之性命。人心虽亦本乎理。而其发也为口体。故属之形气。发道心者气也。而非性命则道心不生。原人心者理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9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19L.gif)
奉 教制进金时习传(见原编)
奉 教作学校模范及事目(见原编)
上尝于经席。论及士习偷薄。师道废弛。命先生作择师养士之规。既成。 启曰。臣受 命以来。夙夜惕虑。此是作成人才。挽回世道之一大机会。必须深思熟讲。以为经远之图。故累月商量。以择师养士为事目。又作学校模范十六条。以补学令之未备者。傥 命依此施行。持之以悠久。则狂澜之倒。庶可回矣。 教曰。观此书启。用意甚勤。从当举行。
八月。拜刑曹判书。
九月。拜议政府右参赞。上疏辞文衡。不 许。特加崇政大夫。拜议政府右赞成。三辞不 许。遂上万言疏。极陈时弊。
其略曰。 殿下当覆隍之运。危亡之象。明若观火。世污于循俗。绩败于食志。政乱于浮议。民穷于积弊。此四者其大目也。古之论为治者。必以格致诚正为本。今为老儒陈言。孰不以为迂且远哉。然欲舍格致诚正而求治者。终无是理。何则。不格致则知不烛理。不诚正则心不循理。不烛理则无以辨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0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0L.gif)
时以 皇子诞生。翰林院编修黄洪宪,工科给事中王敬民。奉 诏出来。大臣 启以先生为远接使。先生以词藻非所长。力辞。不 许。○前此使臣专务事体。颇张威猛。一路萧然。先生痛革宿弊。刚以制慢。宽以代猛。取足以奉待 诏使而已。由是。事无阙漏。而民赖其惠。○义顺馆迎 诏之日。两诏使注目良久。问于译官曰。远接使有山林气象。无乃借出林下士以待我耶。对曰。这是三场状元。屡经侍从。中閒退居林下有年。今 王倚任已久矣。又问曰。这作天道策者乎。沿途酬唱。操笔立成。诏使叹曰。大手大手。(诗赋诸篇。见皇华集及原编。)
还朝。为 诏使作克己复礼说。
诏使入京。谒文庙。请先生讲解克己复礼为仁之义。且曰。毋拘宋儒窠臼可也。 诏使盖是陆学者。故其言如此。先生即著说以示。略曰。仁者。本心之全德。礼者。天理之节文。己者。一身之私欲也。人莫不具此本心。而其所以未仁者。由私欲间之也。欲去私欲。须是整理身心。一遵乎礼。然后己可克而礼可复矣。义礼智。均是天理。而独举礼者。礼是检束身心底物事。视听言动。悉循天则。动容周旋。皆中节文。则心德斯全。而义智在其中矣。颜子一闻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1H.gif)
十一月。伴送 诏使于境上。
副使回至安州。出示所述谒箕子庙赋曰。俺居在箕子古邑。尝得䌷绎范旨于洪范堂中。极以未悉东入事迹为恨。今幸至此。愿赐开示。先生既步韵以酬。且赠箕子实记。两使见之。敬叹不已。(副使见箕子实记。惊喜曰。中国本无如此之文。今远接使所记。若是炳炳。谨当赍归。绣梓而传后也。)至龙湾临别。遽出葱秀山观射猎长篇,玉溜泉短律。盖来时宿构。而欲于仓卒试先生也。先生就席上。呼纸笔写赠。 诏使大惊服称赏。谢曰。蒙手写为赐。不胜摧谢。谨当袭藏。永以为宝也。将别。两使皆有恋恋惜别之意。至于执手挥涕而去。 诏使知先生为有道君子。书词往复。必称栗谷李先生。礼敬备至。终始不懈。其后我人赴京。一路接待。顿异前日。怪而问之则曰。黄,王 诏使还时。戒俺等曰。朝鲜真个礼义之邦。今后使价来者。必礼接之。慎无慢忽。故如此耳。论者以为 诏使之致敬傧使。前古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1L.gif)
十二月。复 命。拜兵曹判书。上疏辞。不 许。仍陈西路民弊。
凡六条。一请 赐一年田租之半。二请救驿路凋残之弊。三请变通馆军之弊。四请令监司尽心救荒之政。五请革滥定官属之弊。六请革黄州判官。
癸未十一年(先生四十八岁)
正月。三告加由。出谢又辞。不 许。
恳陈病甚之状。且言故事主文之人。鲜有主兵。盖以文武重任。决非一人所兼。 上答曰。故事有无。不足言也。我朝兵力。固不及于前朝。而升平百年。兵政之散。久矣。予时思之。未尝不隐忧。而叹不得其人焉。卿常以更张改纪。前后眷眷。是卿之素志也。今卿诚能山奇运谋。革尽流弊。作为养兵之规。则于国家幸矣。时又有北胡入寇之报。不敢固辞。遂就职。本曹素号剧部。属当警急。簿牒旁午。先生剖决如流。纲举目张。细大不遗。曹中老吏咸叹以为曾所未见。
二月。 启陈时务六条。
一曰任贤能。二曰养军民。三曰足财用。四曰固藩屏。五曰备战马。六曰明教化。其足财用末端。极论文昭 廷恩两殿一日三祭。 山陵一月两祭。烦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2H.gif)
闰二月。上疏乞退。不 许。
时 上专意眷注。而首相亦极推重焉。先生遂以经济自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以格 君心正朝廷。为出治之本。又以激浊扬清。为正朝廷之先务。由是。不容于清议者。皆怀怨嫉。凡有建白。动辄沮挠。至是。先生因朝讲 启曰。臣欲陈所怀。第 经筵之规。必讲书后 启事。以致 临朝日晏。请于燕閒之时 赐对。 上许之。司谏权克智等论避。以为无时请对。虑有后弊。 答曰。尔等欲使君臣阻隔。心术可知。其递差。先生遂上疏陈情乞退。不 许。仍引见慰谕。
三月。承 命荐成浑等。
时 上命备边司各荐人才。先生言成浑可任经纶。成允谐逸民之有才德者。郑逑有英才。
四月。上封事极陈时弊。复申前请改贡案。改军籍。并省州县。久任监司等事。又请庶孽许通。公私贱有才者赎良。
上既不许退。眷倚弥隆。先生感不世之遇。以鞠躬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2L.gif)
请设纂集厅
先生于 筵中。启请设局。纂次 祖宗朝故实。勒成一书。以为一代考据之地。 从之。未几。先生卒。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3H.gif)
入对。请预养十万兵以备不虞。
先生于 经筵启曰。国势之不振极矣。不出十年。当有土崩之祸。愿预养十万兵。都城二万。各道一万。复户鍊才。使之分六朔递守都城。而闻变则合十万把守。以为缓急之备。否则一朝变起。不免驱市民而战。大事去矣。柳公成龙以为不可曰。无事而养兵。是养祸也。 筵臣皆以先生言为过虑。遂不行。先生退谓柳公曰。俗儒固不达时宜。而公亦有是言耶。仍愀然久之。壬辰乱作。柳公于朝堂叹曰。李文成。真圣人也。
六月。被三司构劾。引咎乞退。归栗谷。
时北胡再逞。以二万馀兵围钟城。边报日急。中外骚动。先生方在本兵。兼备局有司之任。专掌军务。夙夜忧劳。罄竭心力。昼则终日在公。夜则明烛达朝。一时措置策应。皆出于先生。号令明肃。施为有序。人情信报。不扰而事集。由是。 上益翕然倚仗。而媢嫉者媒蘖益甚矣。时当分等。钞京中射手万馀人。以赴战所。先生请以军资监绵布。计给战士衣资。且减百官俸禄。以恤其妻孥。又请募人以粟输边。军情大悦。粮饷亦足矣。及当战士之赴北。骑马难猝办。先生以为乙卯倭变时。赴战军士。掠马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3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4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4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5H.gif)
七月。牛溪先生上疏伸辨。八月。特 命窜宋应溉,许篈,朴谨元。
先生既退。朝野愤激。物议欢哗。至于街童走卒。亦莫不咄嗟怒骂。皆以为小人陷君子。而举朝畏其势焰。无一人出一言辨之。牛溪先生时被徵至京。以为其义可以言矣。乃上疏陈三司构诬之状。略曰。伏见三司举劾李珥以无君误国之罪。使珥无所容而去。政刑之失。无大于此。臣受 圣朝罔极之恩。目见时事之非而不言。则是知朝廷过举。而畏祸以负 殿下也。李珥为人。疏通明敏。天分甚高。少有求道之志。慨然以学自励。其于众理。虽不能周遍。而义理大原。不可谓无见。非如拘儒曲士坐守章句之徒也。其爱 君忧国。出于至诚。惟知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5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6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6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7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7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8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8L.gif)
自栗谷归石潭
先生上疏。辞兼带文衡诸任。仍请追改已受爵秩。不 许。遂归石潭。○吏曹佐郎金弘敏上疏救三窜。 答曰。弘敏亦邪党。其言之如此。无足怪者。至于以李珥为党。其能以此说动予意乎。噫。苟君子也。不患其有党。惟患其党之少。予亦法朱子之说。愿入于珥,浑之党也。自今以后。以予为珥,浑之党可也。尔辈尚复有说乎。惟诋斥珥,浑则必罪无赦。命递其职。○大司谏金宇颙等伸救三窜。又论李景㟳,李徵当初措语之妄。请罢职。又以郑公澈为乘时倾陷。 答曰。国可亡。三奸断不可贷。如两李者。何足道哉。不过以无识摇尾之人。得除言官。为邪党之先锋耳。今此辈情状败露。技穷术尽。欲归罪于两李。图为自脱。可哀也已。实如初非攻击之意。而城上所自以己意添入慢擅等语。则其时三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9H.gif)
九月。除判敦宁府事。上疏辞。不 许。
批曰。噫。天未欲平治我邦耶。是何以卿之为人而不得于时也。意者。天使卿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任舟楫霖雨之责于后日也。天之于卿。可谓曲成而玉汝矣。今日之事。于卿何损。人言之哓哓。不满一咍。何足介意。卿不可不速来见予。兼陈怀抱。慰安众情。在此一行。其勿复辞。
拜吏曹判书。上疏辞。不 许。促召。
其疏略曰。臣窃念近日之事。不过出于搢绅之不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29L.gif)
十月。赴 召谢 恩。复上疏辞。不 许。
先生黾勉赴谢。即上疏陈主铨衡有四不可之义。仍乞致仕。 上引见慰谕。仍教曰。予如汉元帝之为君。不能斥远小人。国几亡矣。先生对曰。朴谨元,宋应溉固邪人。许篈则年少轻妄。其才华可惜。非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0H.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0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1H.gif)
甲申十二年(先生四十九岁)
正月甲午。(十六日)疾终于京城大寺洞之寓舍。
先生自岁初寝疾。十四日。闻徐益受巡抚北路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1L.gif)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2H.gif)
三月己亥。(二十日)葬于坡州紫云山卯坐酉向之原。
在赞成公墓后数十馀步。
丙戌十四年。提督官赵宪上封事。辨先生前后被诬。
先生既没。党议愈激。泼等诋诬日甚。至目之以邪党。宪上封事痛辨之。凡数千言。疏入不 报。
丁亥十五年。生员李贵,赵光玹及李有庆。相继上封事。极陈先生道德。因辨诸诬。
辛卯十九年。录光国原从一等勋。
先是。(己丑) 秦请使尹根寿奉会典全编以来。快雪宗糸之诬。 宣庙命录勋。先生在原从一等。
庚戌三十八年(光海君二年)
十月。儒生边就正上疏。请先生及退溪先生从祀文庙。
辛亥三十九年。文集成。
先生没。门人朴汝龙等。禀于牛溪先生。编次文集略备。诗集则为朴守庵枝华所选。至是年始成。开板于海州。○其后。续集外集别集。亦行于世。皆文纯公朴世采所编也。
癸亥 熹宗皇帝天启三年( 仁祖大王元年)
三月。 命赠
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 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遣礼官致祭。
知 经筵李廷龟 启请今宜加 赠李珥。以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2L.gif)
知 经筵郑晔,黄海道儒生吴瀣等。并请先生及牛溪先生从祀文庙。
甲子四年
八月。 赠谥曰文成。
太常议谥文成,文靖,文忠。以文成 下批。道德博闻曰文。安民立政曰成。
乙亥 毅宗皇帝崇祯八年
五月。太学生宋时莹等上疏。请先生及牛溪先生从祀文庙。不 许。
三公尹昉,吴允谦,金尚容及玉堂沈之源赵锡胤等上劄。请从多士之请。○京畿道儒生辛喜道等,黄海道儒生尹弘敏等,坡州儒生俞应台等,平安道儒生洪僎等,丰德儒生崔时达等,开城府儒生高迥等,全罗道儒生金时𪰙等,忠清左道儒生尹坰,右道儒生闵汝耆等。相继上疏。并申太学之请。○知事赵翼上疏。论两贤道德。
丙子九年
十月。太学生尹城等上疏。复申从祀之请。
先是。有蔡振后等丑正之论。前察访安邦俊上疏辨诬。
己丑二十二年( 孝宗大王即位初年)
十一月。太学生洪葳等上疏请从祀。
诸道儒生等。亦相继上疏。
己亥三十二年( 显宗大王即位初年)
十一月。太学生尹抗等。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3H.gif)
诸道儒生等。相继上疏如前。
壬寅三十五年。
江原道儒生李模等。上疏请从祀。
太学生柳
癸卯三十六年。
太学生李积等。上疏请从祀。
丙午三十九年。
太学生权尚夏等。上疏请从祀。
辛酉十四年( 肃宗大王七年)
九月。太学生李延普等。与八道儒生。合请从祀。 许之。
李延普等既上再疏。 批曰。两贤道德。实为一世之景仰。士林之矜式。从享文庙。夫谁曰不可。而 累朝之未允。予之持难。皆出于慎重之意也。多士之请。愈久愈甚。终难强拂。其令该曹问于大臣。特从五贤从祀之请。时儒生并举宋朝杨龟山时,罗豫章从彦,李廷平侗从祀故也。礼曹议于大臣。领议政金寿恒,左议政闵鼎重,右议政李尚真,判中枢金寿兴,郑知和。皆请依 圣教施行。乃 许之。
壬戌五十五年
五月壬戌。 遣官(礼曹正郎韩洸)赐祭家庙。丁卯。从祀文庙。
位在东庑文纯公李滉之下○七月。奉安位版于八道州县乡校。
乙丑五十八年。
奉朝贺宋时烈。上章辨诬。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3L.gif)
丙寅五十九年。
朝命特立曾孙厚莳后。以承先生祀。
先是。(癸亥)先生曾孙厚莳殁。其子继乙丑又殁。无子。无可立继后者。士林忧之。与斯文长老。朝中诸公。议以厚莳从弟厚树子綖。立为厚莳后。以主先生祀。大臣陈白于 筵中。 上特允之。仍命录用。綖年长于继。故仍为宗孙。而继为别宗。
己巳六十二年
三月。辍享文庙。
东人馀孽。得志颛国。蔽惑 天听。嗾原州人安𤩴上疏。请黜先生及牛溪先生文庙之享。凶党充斥于馆学。台阁相继力请。 上从之。进士沈齐贤等。上章辨诬。窜林川。李师中,李竨,李炳等继有疏。皆不入。未几。 仁显王后逊于私第。士祸滔天。尤庵宋文正公时烈受后 命。
甲戌六十七年
六月。复享文庙。
上心开悟。迸黜凶党。 仁显王后复位。即 命复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4H.gif)
癸卯九十六年。( 景宗大王三年)
海州儒生朴蕃等上疏。辨尹宣举遗事中诋诬先生之语。
先是。尹宣举遗事中有曰。栗谷先从上达处入。学之无可依据。末段又曰。苏学与程学。并行于世。其书始出于丙申年间。丁酉。四学儒生沈凤威等。疏论宣举诬 孝庙之事。因辨上达苏学等说。 肃庙下该曹。命夺宣举父子爵。又令毁院。至是。其徒黄昱等陈疏庙堂。回 启复宣举父子爵。又令立院。朴蕃等具疏呈政院。三日不捧。持平柳时模论启。窜蕃会宁。今 上甲辰。放还。
壬子一百五年。( 英宗大王八年)
特命赐祭于紫云书院。
上进讲圣学辑要毕。亲制序文。弁于卷首。命近侍赐祭于紫云书院。特加嗣孙綖资。又命录用子孙。
辛酉一百十三年。
赐祭紫云墓所。
上幸松都。历过坡州。命赐祭于先生墓所。
甲子一百十七年。( 英宗大王二十年)全书成。
先生诗文。原集外有续外别集。文正公李縡与先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4L.gif)
庚辰一百三十三年。 赐祭于家庙。
上进讲圣学辑要。 亲制祭文。遣承旨(李重祜)致祭于先生家庙。(三月十三日)命道臣画进石潭书院及先生旧居基址。
癸未一百三十六年。 赐祭于家庙。
嗣孙仁林筮仕在京。移奉祠版于京第。 上闻之。遣官(礼曹佐郎沈鏶)致祭。(三月十二日)○时壮洞旧弟。贳卖于人。搢绅章甫。收合钱财。赎还之。而重葺祠宇焉。
丁亥一百四十年五月。 命除奉祀孙仁林邑宰。
时铨曹序迁仁林邮官。大臣 筵白以邮官不得奉祠版以往。殊非朝家使之官享之意云。故有是命。六月。除青阳县监。
辛丑一百五十四年( 正宗大王五年)七月。 特命赐祭于紫云书院。九月。又遣承旨 赐祭于绍贤书院。
是年夏。 命道臣画高山九曲以进。七月初一日。传曰。月前两先正(晦斋退溪)书院致祭时。此先正书院。岂不并设。而予自幼尊慕文成之学。而旷世之感。诚不浅浅。古所谓朝暮遇者。即实际语也。伊时。适因手编先正文字。拟待讫工。仍命赐祭矣。今则册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5H.gif)
癸卯一百五十六年
正月。 遣阁臣致祭于绍贤书院。仍 命阁臣。书揭崇儒重道纶音及传教。
时尤翁玄孙德相。背祖负国。附丽贼臣国荣。受其阴嗾。投进凶疏。逆节毕露。声讨方严。而湖海之变。继此而起。 上乃下崇儒重道纶音。仍传教曰。逖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5L.gif)
甲辰一百五十七年。
赐祭于紫云书院。
是年秋。(八月十八日)上幸坡州。谒 永陵。遣承旨(金载瓒)致祭于是院。并祭金文元公,朴文纯公。(祭文亲撰)
戊申一百六十一年。
上亲制先生手草击蒙要诀序及遗砚铭。
江陵人权汉纬。先生姨亲后裔也。以骑曹郎入侍。上问知先生手草击蒙要诀及遗砚。藏在乌竹轩。命取而见之。 亲制序文及砚铭。使阁臣李秉模书之弁 卷。砚铭则 上亲书。刻之砚背而归之。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6H.gif)
己酉一百六十二年。 赐祭紫云墓所。
是年春。(二月十五日) 上幸 长陵。历过坡州。遣承旨(韩晚裕)致祭。(祭文亲撰)
甲寅一百六十七年。 内赐三经四书于石潭书院。
后又 赐五经百编,春秋左传,乡礼合编,雅诵,奎章全韵等书。
辛酉一百七十四年。(今 上元年) 特命除奉祀孙宗孝职。
是岁春。宗孝中增广进士。以新恩入侍。 上知其为先生嗣孙。命当日除职。即拜 弘陵参奉。
戊辰一百八十一年。 赐祭紫云书院。
是年秋。(八月十日) 上幸坡州 长陵。遣承旨(金履永)致祭。
院享录
绍贤书院。即隐屏精舍。先生定居石潭。拟立朱子祠于隐屏。以静庵,退溪二先生配于东西。先生没后二年丙戌。诸生始建祠宇。奉安三先生位版。以成先生遗志。其后十一年丙申。奉先生位版。配于东二位。 万历庚戌。 赐额。至 显庙辛丑。又以牛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6L.gif)
紫云书院在先生墓下。 万历乙卯。创建。后移建于州南五里许泉岾。其后。又移于墓下。 孝庙庚寅。赐额。 肃庙丙子。并享朴南溪世采。至乙未。配以沙溪。仍移南溪就配位。
松潭书院在江陵。即先生胎乡也。 崇祯丙子。创建于石川。奉安位版。后壬辰。监司金益熙,府使李晚荣。移建于府南求正村。 显庙庚子。赐额。
竹林书院在砺山黄山。实两湖之交会也。沙溪倡士林创立书院。享先生及牛溪先生。又追享静庵,退溪二先生及沙溪。 显庙乙巳。赐额。 肃庙甲戌。追享尤庵。
莘巷书院在清州治东。先生尝守是州。 隆庆庚午。创建。依退溪所定迎凤之仪。隔截东偏。以奉先生。以李牧隐穑及庆徵君延,金冲庵净,朴江叟薰,韩松斋忠,宋圭庵麟寿,宋泉谷象贤同享。而李西溪思胤。则位西而面东。以配侑焉。
龟岩书院在丰德府西北。即先生姓乡也。 肃庙乙卯。创建。奉安位板。壬戌。 赐额。
飞凤书院在延安府东北二里许飞凤山下。 万历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7H.gif)
文会书院在白川治内。旧有书院。 宣庙御书赐额曰文会。回禄于壬辰之变。乱定重修。乞颁旧额时。适朱 诏使之蕃在馆。 宣庙命该曹求其笔以赐焉。 肃庙庚申。始立西东两祠。以先生及牛溪先生祀于西祠。以赵重峰配。又以乡贤安贞悯瑭,辛白麓应时,吴晚翠亿龄,金醒翁德諴。祀于东祠。仍请官给牲币。 肃庙特降御笔。遣近侍宣揭。其后。又以朴南溪配西祠。
白鹿书院在黄州治东十里许白鹿洞。旧享朱文公。肃庙丁卯。追配先生。辛丑。 赐额。
鹫峰书院在安岳治北二里许。 万历己丑三月。创建。享朱文公。以先生配。 肃庙丁丑。赐额。
景贤书院在载宁治南二十五里许清水里金藏山下洗心台上。台即先生所命名云。 仁庙丙戌。创建。至 显庙癸卯。享朱文公。配以先生。 肃庙癸酉。移建于其南二里许。乙亥。 赐额。
屏岩书院在青松。 肃庙戊寅。创建。享先生。配以沙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7L.gif)
文公书院在宣川。 肃庙辛巳。创建。享朱文公。配以先生。
云田书院在咸兴。 显庙丁未。创建。享圃隐先生。配以静庵,退溪两先生及先生,牛溪先生。后追配尤庵,赵重峰闵老峰鼎重。
龙岩书院在长渊治东十里巨文山下。 肃庙己丑。创建。享朱文公。配以先生。辛丑。 赐额。
道东书院在松禾治南二十里许龙谷。 万历乙巳。创建。享朱文公。配以静庵,退溪两先生及先生。肃庙己卯。赐额。
凤岩书院在殷栗治南二十里许院坪。 万历癸丑。创建。享朱文公。配以寒暄先生及先生。 肃庙辛巳。移建于县东三里许月岳下。未及 赐额。
凤冈书院在文化治西二十里许乌洞。 孝庙丙申。创建。享朱文公。配以静庵,退溪两先生及先生。肃庙己卯。赐额。
文井书院在凤山治南十四里许。 肃庙壬子。创建。庚申。享先生。配以沙溪及金慎斋。戊戌。追配姜月塘硕期。
花谷书院在瑞兴治西二里许。 肃庙丙戌。创建。并享寒暄先生及先生。未及 赐额。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8H.gif)
德水书院在肃川治南七里许德水洞。先生聘翁卢公守是府时。先生构草堂。往来旧址。多栗木。传言先生手植。 英宗壬子。诸生创建奉安。辛酉。因。朝命毁撤。 正宗戊申。复设。
门人录
金长生字希元。号沙溪。官刑曹参判。谥文元。师事先生。备闻圣学之奥。潜心力行。自任甚重。先生期许特深。卒传先生之统。有文集。经书辨疑,家礼辑览,丧礼备要,疑礼问解。有书院。 肃庙朝。配享圣庑。
赵宪字汝式。号重峰。官佥正。壬辰。起义兵。殉节于锦山。 赐吏曹判书。谥文烈。学于先生。实体力行。动慕圣贤。先生尝谓汝式每以唐虞可猝复。未免骚扰。俟其练达。可大用。牛溪亦曰。汝式之学。日就月将。甚可畏也。盖先生早没。未及见其学问长进云。丙戌。上封事讼先生。有文集书院。
郑晔字时晦。号守梦。官参赞。谥文肃。有文集。近思释疑, 周易释疑, 国朝宝鉴续录。
李贵字玉汝。号默斋。癸亥。奉 仁庙反正。策元勋。封廷平府院君。官左赞成。谥忠定。自十五岁。师事先生。从学于石潭。丁亥。上封事讼先生。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8L.gif)
安天瑞字应休。先生有答公四七理气书。
沈礼谦字文叔。官府使。后 赠领议政。从学先生。有问辨书札。
李廷立字子政。号溪隐。官参判。广林君。谥文僖。从学先生。深有所得。尊信师道。不少挠改。有文集。
李岐字伯高。进士。与弟嵘同学于先生。
李嵘字仲高。官奉教。自少从学于先生。年二十三卒。先生撰墓碣。甚叹惜之。
边以中字彦时。号望庵。官寺正。先生特加敬重。
尹昉字可晦。号稚川。官领议政。谥文翼。学于牛溪。仍出入先生门。有文集。
韩峤字子仰。号东潭。官郡守。师事先生。讲性理之学。有小学续编,洪范衍义,家礼补注,四七图说辨疑,深衣考證。
成漤字 。号听竹。官县监。师事先生。夙闻儒者规模义理向方。不屑于世俗之所为。尚州有乡贤祠。
吴希舜字孝元。官直长。海州人。谨慎笃学。以礼律身。
朴汝龙字舜卯。号松崖。官正郎。壬辰。与诸同门倡义旅。扈 驾录原从勋。 赠左承旨。从学于石潭。特见亲信。从先生家于松崖。石潭精舍之成。皆公承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9H.gif)
赵光玹字季珍。官县令。先生称以好学。与松崖朴公同享傍贤书院。
赵光瑗字时献。进士。与从兄光玹。同受学于先生。
金兴宇字善庆。官参奉。蚤游先生之门。嶷嶷有立。弱冠。才业蔚然。
洪锡胤字善应。即先生姊子也。先生有赠说。
赵嶙字士镇。亦先生姊子也。自少受学于先生。未尝少离。
李有庆字天休。官牧使。尝为先生辨诬。
李培达字达夫。官郡守。早事先生。先生爱其向道之诚笃。至于通家。如奉祭接宾等事。悉使公管之。虽为荫仕。出处必视先生以为准则。
禹思仁字隐翁。长先生九岁。官参奉。以孝 旌闾。
李通字天衢。官郡守。先生再从族弟也。九岁。奉其父执义公遗命。从学于先生。先生爱重之。光海丙辰。见彝伦斁绝。遂隐不仕。
李景震字诚甫。官参奉。号临湖。先生伯兄子也。早孤。奉母或京或乡。惟先生是从焉。丁亥。上疏辨先生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39L.gif)
李景恒字常甫。官参奉。景震之弟。与兄同受学。
金振纲字子张。官判官。牛溪先生称金子张,吴孝元气质毅壮。立志甚笃。皆可敬之士。录壬辰原从勋。有理气心性情问答。
金义贞字公直。先生创立隐屏精舍时。公为有司。干事惟谨。
赵德容字汝润。官别坐。自十馀岁。端重清若。先生以兄子妻之。
李慎孝字子能。早卒。先生有挽诗。
李师善。尝裒集先生逸诗为一编。
许克谌字实夫。重峰称与其弟克诚。文学甚高。
许兄诚字信夫。即实夫之弟也。
韩汝复字士初。靖 社功臣西城君。谥襄惠。
吴洁字圣与。官参奉。即希舜之子也。八岁。受小学于先生。著四书辨疑。
任铎字士振。官直长。癸未。掌议太学。倡诸生抗章。辨先生诬。
尹耆献字元翁。号长贫子。官少尹通政。有所著胡撰。宋尔昌字福汝。号清坐窝。官郡守。受学于先生。浸灌渊源。为侪类所重。
崔洛字学源。进士两试。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40H.gif)
崔湑号秋浦与兄淀同学于先生
崔浚字彦泂。亦淀之弟。 官察访。有沧海寓言。
崔涣字彦深。亦淀之弟。有至行。先生深许之。年甫十七而没。
洪龟祥。官郡守。
洪致祥字应和。进士。与兄龟祥同受学于先生。
申葆。官参军。
沈友明。官参议。即先生姊婿。
许昕字景晦。官寺正。癸未。倡诸生疏辨先生诬。
辛庆晋字用锡。号丫湖。官参判。
尹起三。官监察。受四书于先生。
金光佑字邦辅。以牛溪书。来石潭受学。
姜宗胤字伯承。即先生友婿也。官县监。壬辰。倡义扈从录勋。
姜德胤字敬承。即宗胤之弟。 官参奉。与其兄并录勋。
奉圣民字时仲。官监察。壬辰。录原从勋。
安琠字君珍。少师退溪先生。又与曹南溟友善。号蟠松。长先生二十三岁。而执册受业。官县监。
安兴宗字士显。琠之子。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40L.gif)
俞瀣字淑夫。官直长。
许昭字晟甫。生员。
李璧字景昭。官参奉。壬辰。与朴汝龙,赵光玹倡义至义州。扈 驾还海州。录原从勋。
李轸字景任。官牧使。即壁之弟。壬辰。运饷。录原从勋。
金屹字士仰。坡平人。蒙优老典为通政。
尹兴字伯起。海平人。蒙优老典阶通政。
李质纯字景一。全义人。官参奉。
尹东老字期仲。号水心堂。官同知中枢。坡兴君。
吴兴门字起夫。生员。海州人。
吴禧年字仲老。海州人。
姜愐字而进。官都事。即宗胤之子。父子同学于先生。
尹旭字景明。坡平人。受小学于先生。
金截
李康济。仁川人。牛溪先生称其人辞气谦谦可取。
李橹。官判官。
吴梦男
李德元
沈友恭。皆海州人。
金光运。字希健。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三十四 第 3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201A/ITKC_MO_0201A_A045_341H.gif)
姜海字汝容。与金光运,洪千璟。自湖南徒步从学于石潭。
金景一
李成春
松津守瑾。字士怀。
康津守琓。字士温。松津之弟。与兄同受学于石潭。
尹聃字季叟。官监察。即先生姊子。先生与宋龟峰书。有论称号事。壬辰之乱。起义兵。直拜禁府都事。
卢孝蕃字永锡。即四印(寺正卢公号)公庶男也。官副正。
先生易箦后。精舍儒生皆加麻。更番宿听溪堂。晨省筵几。终三年。相向哭归。又修同门契。春秋会书院。其立规一遵先生乡约节目。岁收粟助祭。子孙相承不废。士林传为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