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x 页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书(四)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答郑季涵(澈○戊辰)
示喻恳恳。深荷厚赐。仆退计已决。即日可引去。而一家人事。有不能拨置者。迁延度日。直至五月閒。当向东耳。此计思之已熟。若进锐退速。则无以为人矣。侍从台谏。皆不可居。而台谏尤重。决不可一日处也。明日署经后。当以任便自恣。径升五品之事。引嫌而退。若以公论 命出仕。则只出官之明日。即呈病为计。馆官只以进讲为事。比之台谏似缓。势若不可免。则未退之前。不必强辞也。退去之际。欲上疏极陈学问空疏。不可从仕。祖母无依。情当归养之意。期于 允俞为计。珥若有诚。必回 天听矣。杜门求志。岂可以岁月期耶。若如此则欲速不达矣。学者。只据目前。为其所当为者而已。后日之事。不可逆料。亦不能预知也。珥之下人尽散。欲伻求回报而不可得矣。烦遣人更示何如。谨复。
答郑季涵(辛未)
正朝秋夕。是兼朔望。故曾以朔望例设馔矣。寒食端午。则只设果饼诸汤。而不设饭羹无妨。盖致隆于墓祭故也。朝夕上食仪。说者之云。亦有理。但恐如(如当作与)家礼上食仪有异。难于创制耳。前行之仪。则仿家礼。而只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增其拜耳。朔望祭。不可仿虞祭。依朝夕上食仪。而加以降神等仪。故与参礼相似耳。此何妨。节祀者。四名日之外。又有俗节者乎。愚意如此之类。随时荐以时物。不必设饭羹也。练服之说。前已面论矣。珥则守初见而不改。未审哀意何如。家礼此段不备。何必以此为拘乎。哀说得之矣。
答郑季涵
方欲伻人问安。未及之际。先承哀札。感感。但审哀證祭后益甚。仰虑曷喻。十分慎重。区区之望也。珥顷得寒疾。今虽差歇。尚畏风不出。气弱如此。可叹。哀示丁亥事。鄙意恐无轻重。若不卜日。则常用先遇之日矣。祫祭事。此閒无礼书可考。但以愚见窥测先贤之意。则祫祭三年。且有祧迁。安得不一举盛祭乎。虽无祧迁之事。行之亦可。但若行于禫祭后翌日。则所重在于新主。非慎重乎尊祖考之意也。别用禫后丁日为宜。其閒日子。虽远无妨。南君之论。不无所见。但人君之祫。悉合废庙主而祭之。而此则只祭庙中之主。其实不同。宁有僭上之嫌乎。人子丧中不能祭祖考者三年。虽拘于礼。岂无追远哀慕之情乎。丧毕。别卜日。遍祭庙中之主。求之情礼。必无所失。岂以其名偶同。而辄疑以僭礼乎。愚见如是。伏惟哀照。
  别纸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吉祭之后。乃复平日之所为者。是古礼。朱子家礼。已不能遵用矣。盖二十七月之禫。已过圣人之中制。则安可延丧制。更俟禫后逾月吉祭乎。鲁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非之。夫子曰。逾月其善也。夫逾月尚可歌。则况吉服乎。珥意禫后之参及他礼。自当如平日。不必更俟吉祭也。若以为宁违朱子。必复古礼。则又非愚见之所及矣。
 古之禫祭。在二十五月。故可俟逾月吉祭。今之禫祭。在二十七月。违古制。故不可俟吉祭。商量何如。
答郑季涵
谨承哀伻。仰感仰感。哀询之礼。珥于礼意无所见。只考古文而已。家礼祔庙杨注。固为宛转得礼之意。但此为昭穆迭迁而发也。今者。尊先考已正位次。新主直祔而已。无迭迁之事。有何所据而权安东壁乎。鄙见不过如此。哀商量以处。何如。
 副学之说。以权安东壁为甚无据。所论终始如此。此亦不为无见矣。
与郑季涵(壬申)
谨问哀候何如。仰虑仰虑。珥舁疾入城耳。珥證不过脾胃伤败致然。若调养脾胃。必得速痊。昨者。因浩原谨悉哀證危重。尚以祥日为期。无意从权云。不意哀侍太执至此也。从权只是服药之例。病中服药。宁可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有所等待耶。若至于不可救。则虽欲从权。噬脐无及。可救与不救之几。閒不容发。何不商量预处耶。揆之情礼。皆为失中。深为哀侍憾恨也。昔者。明道之女。丧中致毁。临没乃恨曰。吾死无憾。但以不胜丧为恨耳。妇人之见。亦甚明莹。而犹不免不孝者。亦必有所等待。而终至于不可救也。可不惧且戒哉。伏望善处。幸甚幸甚。若哀侍已能从权。则珥言妄发也。并伏惟照示。病中气困。不能一一。哀询事。随后录禀为计。
与郑季涵
谨问哀證即今何如。每见朋友。莫不以哀疾危重(缺)忧。尚无从权之意。不胜闷虑。珥病无他所伤。只是伤于素食。故从权之后。渐不如初。病根似不深远也。盖珥与哀侍。受气不同。珥则禀得素弱。暂有所伤。辄至成疾。惟其易发。故亦得易瘳。哀侍禀气之刚。倍筛于珥。非至大伤。则必无形现之證。譬如反速祸小。反迟祸大也。今哀侍危證已发。而尚以祥日为期。胶常而不知变。反复思之。未喻其旨。更为示破何如。病不能趋进面议。尤可闷也。哀询事。敢陈鄙见。病中不能精思。想多乖舛。更教伏望。银带纱帽。近当还上。
答郑季涵别纸
卜禫之告。当依家礼。
祫祭。当于禫后预告。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妇人封爵。据国法则当从实职。但有古例。则或可从也。在哀量处。
改题时。当尽洗前面改粉。不然则斑驳不精。
用牲。若依礼用羊猪。则当于禫用一牲。又于祫别具一牲。若用家鹿。则只是从俗。虽分肩支。先藏亦无妨。
答郑季涵주-D001
别来岁换。思之杳然。日伫嗣音。忽承情札。苏感可言。第审胀證未殄。仰虑罔喻。居閒善调。应必有喜。珥病既不歇。宦兴又索。此生可笑。从前鄙见。不合雅旨。固难苟同。但兄我之閒。当尽言相正。而略无诲语。不能无憾。及见兄遗他友书。备尽曲折。使珥得闻。此是不屑之教。承厚意深矣。不欲分疏。而终难缄默。试陈首末。幸垂察焉。某也之为人。固是轻浅。但论议忼慨。遇事刚果。当初岂徒珥以为可人哉。兄亦不相弃矣。自去春夏以来。兄之所见。顿异于前。深以为可忧之人。珥初未之信。闻兄言既熟。渐有疑焉。及请推左相。出重晦之后。珥疑转深。且见厥朋侪。翕翕相吹嘘。因致有势焰。珥意若不少摧其锋。将有后弊。且沈,金之名。角立日久。若只出金也。则年少士类。必以首谋归之于沈。将有朋党之虞。故为两出之计。通于右台。厥后又恐显白 经席。反致纷纭。欲使两人自处之。其计不过只摧其锋。消融镇定而已。此意未及更通右台。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而适谏院 启递吏曹。右台反疑沈势偏重。遽达于经席。及金拜富宁之后。彼年少辈。固皆丧胆。公心中立者。亦忧其过重。而平日与金不相得者。群起而称快。议论嚣然不息。珥意某也病重。若使僵死塞上。则反使士类不安。故 启移内地。事之终始。不过如此而已。非摇漾不定。乍舍乍取也。且此人。兄则以为无状小人。必至败乱国家。斩伐士林。珥则以为好名之人也。若公论相与。则因而得势。能行其志矣。若公论不许。则必不求旁岐曲径而强入也。若柄用则误事。而为他人所使。则其才亦可取也。今者。杀其势则可也。若嫉之太深。治之太急。则必致士类之不安。鄙见如此。故终不能受高诲。珥之不能使兄为我。亦犹兄之不能使珥为兄也。且置此事。徐穷他理。亦未为不可。方今某也失势。不足深忧。兄每以后日之祸为虑。此则不然。若使彼之为人。一如兄言。毫发不爽。后日复得要路。睚眦必报。斩刈士林。则兄以先见之明。含笑入地。无少愧怍。其死也荣矣。珥则护奸恶名。百世不湔。偷生为辱矣。后患在珥。不在于兄。兄何戚戚焉。彼人全盛时。侪辈畏之。犹恐一言之泄。辄取大祸。而出外之后。又欲如缚虎。不揣轻重。只欲深攻。又将延及比伍。使人心汹汹。而皆借兄为重。珥恐若此不已。则偾事之责。在兄而不在珥也。兄若未忘斯世。则当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力疾上来。相时度宜。安定士林可也。若遁世无闷。则当相忘江湖。读书穷理。存心养性。力于为学可也。何必日积愤怼不平之气。轻信道听之说。致疑于不当疑之地耶。此由兄之朋友捃摭听闻。不论虚实。悉相告报。使静中心气不和。可恨。春閒。无埽坟之计耶。珥若向首阳。则消息亦难相接。悠悠此怀。何时可泄。伏惟下照。
答郑季涵(丙子)
南北杳然。消息稀阔。未审閒况即今何如。曾闻胀證。尚未快差。悯虑深切。前在海阳。得承垂札。词旨谆复。感叹迨极。珥既无当世之望。兄亦迄无还朝之意。同异之见。当置勿论。但兄我之閒。有未相悉。非故人相亲之道。玆复一谈。兄之疑我。固是也。但珥初未知金某为何如人。不过因兄言而有省。兄则指为大奸。而珥则疑之而已。推兄言而观察。则形迹多有可疑。而实未能的见也。方其气焰之盛也。珥果施摧锋之计。及乎一摧之后。平日不快者。坌起深攻。而士类之与金相厚者。相顾沮丧。皆有退缩之意。一金不足惜。而士林不可不慰。故珥欲调剂得中。以安士类。此所以前后有异也。使金势盛。将至作弊。则珥当独 启而斥之。使金得罪过重。使士林不平。则珥亦独 启而救之。抑其势而扶其危。事理当然也。兄则断以小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爱惜金某者。皆指为彼辈。虽平日相许者。无不疑之。一切挥斥。殊不知惜金者未必皆邪。斥金者未必皆正。只在心之公私如何耳。且珥所谓只欲深攻。延及比伍云云者。时辈非金过重者。借兄为主故云云也。非谓兄便如此也。更寻其语意何如。至如景进之事。珥非为金某而毁故人也。自 上斥朴以图免明川。珥悯其冤。故 启曰朴某之拜明川也。朴非边将才。自下论其不合。固宜。但出于 特命。自下达意而止。则可也。两司累日论执。此则未稳。但自 上疑其图免。此则臣意以为不然。朴某稍解义理。岂至于图免而来乎。若金之才。非不合于边郡。而病则反甚于朴矣。无病则虽拜富宁。何伤。珥主意。实明不图免。其他语。只是措辞耳。史官记事失实。以至传播。失珥之意。殊可怪也。若无 上教。则珥何故举朴事乎。病之轻重。珥意论其元气。则金强而朴弱。若论一时之病。则金重而朴轻。珥与金去年作同官。见其流汗如浆。恒有浮气。珥意置之沙塞。则必死无疑也。兄乃轻其病。无乃不知耶。抑出于恶之。欲其死耶。兄之朋友。固珥之朋友。但朋友之道。当相责以善。不见听然后乃止也。今则在京之朋友。皆无规诲。而千里飞书。远诉于兄。所诉亦未尽实。未知是何朋友乎。朋友相率而疑。珥固可怪惧。但亦有不相疑者尚多。则不可谓尽相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疑也。含笑入地。护奸恶名云云者。珥说出于不得已也。观近日士大夫平时谈道说义。自谓有立。而及临利害祸福。则骇目怵心。失其常度。兄亦不能无心于祸福。至以为后日之祸。由珥而作。故珥亦云云也。为士者。当辨是非而已。祸福何足道哉。珥说欲吾兄不动于祸福。此亦朋友切磋之道。非欲各守所见而已也。大抵金某好名而喜势。一世善士。相交殆尽。观其举措。只欲保持善名。兼固势位而已。非若无状小人荡然无防。只贪利禄也。珥于 经席。详 启沈,金相失之由。且曰。因见一事之失。辄欲永废前程。则固过矣。若见人非己。而辄欲报复。则尤为非矣。沈,金岂至于此乎。金也今则欲为善。且欲为国事云。只以人言不靖。大臣为镇定。故 启以两出。臣意亦以为然耳。所 启如此。而流传失真。以为极陈其贤云。论沈金相失。自是主论金过。何谓极陈其贤耶。果以为贤。则当请留京。何故请补外乎。且兄既以金为小人。而又不欲深治。何耶。果是无状小人。则放流之未为不可。何故不深治乎。前日左相之推。重晦之出。后日细闻。则未必是金手段也。珥亦未免窃鈇之疑。故前日为兄云云也。近年以来。士论出一。庶几无事。而一朝生自中之乱。此则金之咎也。金既出外。可以帖然无事。而又复纷纭造语。触事相疑。终不宁靖。则斥金者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过也。斥金者。皆引兄为證。可叹。人之所见。非过则不及。奈如之何。若无主东主西之说。则士论定矣。珥则欲破东西而一之。力未能也。使珥若主东或主西。则岂至于两边皆不快乎。呵呵。兄试以珥书徐察而究之。珥果私党于金乎。抑公愿士林无事乎。为一身谋乎。为国家计乎。如有馀疑。母惮更咨也。兄欲不言而全旧义。此则未然。二十年相知。一朝相疑。而又复相缄。不尽所蕴。则谓之全旧情尚不可。况可谓之全旧义乎。时气方热。伏惟保啬万安。珥守拙田园。凡百粗保矣。
答郑季涵(壬午)
连承手字。感慰千万。令履珍胜。幸甚。珥眩疾弥留。才释吏部。又忝刑官。闷不可喻。示事权遇之狱。虽不快。何至以此轻为去就乎。方讲求救民之策。似难中止。若条陈民瘼。而自 上泛然不肯嘉纳。则方可去矣。窃观天时人事。恐无进步之望。然父母之病虽革。岂有不用药之理。第尽吾诚而已。
答郑季涵
连二度谨承手札。感慰深仰。令胤之證。深可忧虑。谨当力救矣。守令事。深愧深愧。珥苦不知人。只资访问。而虽贤者。亦多误荐。奈如之何。安得如尊兄者同在铨曹。得免聋瞽之病耶。 启草。览后还上。训导之任。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曾为人所贱。今则大改前辙。虽自重之士。亦须赴任。以承朝廷择差之意可也。愿兄敦劝也。
 汝式昨昨丧小室。深可怜悼。李嵘今十八日。以痘疮化去。失一奇才。恸悼罔喻。
与李景鲁(希参)
久绝音信。无乃已折桂枝耶。恋想可言。珥保閒江阁。别无疾恙。良荷腆念。来月之初。欲向首阳。其前幸可枉话否。鹅溪闻已上来。必被引见。所 启之言幸细闻录示何如。流芳遗臭。决于一言。为亲旧者忧念。为如何哉。
与李梦应(济臣○癸未)
春寒。伏惟令履安稳否。恋仰恋仰。边报甚急。而如珥腐儒主兵。未能出策。可叹。流闻道路之言。则令威太严。将士知畏而不知爱云。信然否。主将得士之欢心。然后可得其力。愿令公威行而济之以宽仁也。京兵调发。事势极难。愿令钞道内杂色军应敌也。
与李梦应
小丑匪茹。至勤 宵旰。痛愤可言。徵兵不至。最是深忧。民散久矣。势固然矣。可叹可叹。幸赖 庙社默佑。诸将力战。焚荡巢穴。使之穷蹙。令功亦不浅矣。城中流言。耳不忍闻。自 上亦不能不动。初虽 命拿。旋即深悔。令公可安心上来矣。弓弦当考多少而处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武库所藏。甚不优云。珥以腐儒适主兵柄。值此孔棘。欲辞不得。只自包羞而已。馀奉晤之不远。不多及。
答李梦应
连承令示。感慰深仰。近日捷音叠至。将士论功。而主将拿来。轻重不伦。深可叹惋。珥以临战易将为不可。虽力争。而人言沸腾。万口一谈。牢不可破。奈如之何。天心旋悟。终必无事。愿安心上来也。前书所谓不可徒尚严威者。乃言待将士之道耳。若此叛胡。宁可缓讨。庙算亦以令计为得矣。季涵是书生。金节度太老于事。故其言如此。令人不快矣彼。若不捕首恶来降。则虽欲怀绥。其可得乎。伏惟好来。千万至祝。
答崔彦明(滉○丁丑)
臣民无福。 王大妃上升。遐迩同悲。罔极罔极。谨承下札。以审冲裕。感慰感慰。弟仅保。且下示事。珥意有不然者。珥是文宪外孙。岂不为文宪地哉。第以士论皆以为文宪之教诲。只是科业。而且制佛寺碑文。只赞功德。无少讥贬。如此之人。当祀以乡贤。不可全享书院之奉。人意如此。故入院者多怀未满之意。多不谒庙。至有就庙不拜而揖者。良由尊之太过。故侮慢反生焉。为后裔者。心诚未安。今若别立孔庙为正位。而移祠其侧。祀以乡贤。则非徒多士兴起。而于文宪公。大有荣幸。无异于配享矣。以弟所见。反覆思之。未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见其未安也。更思之如何。
答崔彦明
前日哀遽之中上答书。未悉所怀。方欲更禀而无便。今者窃承来示。反覆丁宁。良感不鄙之惠。但两閒之意终未融释者。缘尊兄不知此閒举事本意故也。移祠之计。非以文宪为不可专享一院也。弟今衰病。于当世无所为。欲于书院作山长。教诲士子。以送馀年。而书院专祀文宪。于表准多士。已为不足。而乡校则有孔庙。而训导乃微官也。今弟阶忝堂上。而乃为文宪书院山长。则高下倒置。决不可行矣。别择他处。建书院立孔庙。则岂不尤好乎。但今院宇之制。廪士之具。莫备于文宪书院。今建孔庙而院宇之制。廪士之具。若下于文宪书院。则大妨事体。欲胜于文宪书院。则何所办出乎。一州之力。有所不给。故于一书院尚有烦弊之议。况可容二书院乎。夫所谓夺之黜之云者。道不同而相抗之谓也。文宪虽于道德无闻。若其推尊孔子。则岂翅子之于父乎。父临子室而谓之夺。可乎。子避父位而谓之黜。可乎。今以祀孔子。疑圣灵不安。则以蒯聩入卫之情窥圣意也。以移祠为文宪之辱。则以辄拒蒯聩之情窥文宪也。天下安有如此粗俗之见乎。大凡学宫尊祀只观义理如何。无嫌于改正。故古之文庙。祀周公为正位。自唐以后。出周公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而祀孔子为正位。厥后万世因之。先贤之论。未闻以唐为失礼也。夫以周公避孔子。则君避臣也而不为辱。以孔子代周公。则臣代君也而不为僭。只是义理之当然。故不可以常情测度也。况以文宪而避孔子。有何绌辱矣。圣灵有何未安乎。尊兄又以为文宪不可与孔子同享一院。此则未然。文宪之学。只是不堪为多士标的耳。要其归则圣人之徒也。若与孔子同享一殿。则果有所未安矣。别为祠宇。祀以乡贤。则十分无愧矣。何不可之有。且前所谓侮慢云云者。非出于无识之辈也。若其揖庙者。则固不足道矣。其馀有识者。皆怀未满之意。至如弟者。乃文宪裔孙。而亦不敢庇护先灵。则况其他乎。其论亦不至皆悖义理。不可概视以无识挥斥之也。今若祀以乡贤。则事得其宜。士心帖然矣。岂有他议哉。星州书院。初祀李兆年。士子以兆年画像手执数珠。疑其奉佛。禀于退溪先生。移兆年之祠。祀以乡贤。而以程朱为正位。未闻士论以兆年与程朱同院为不可也。况文宪一生。尊奉孔子。今得同院。有何不可乎。大抵此事。非弟欲为山长教诲。则岂必如此致纷纭之议乎。一院之享。非其人者。固多矣。中国尚有祀苏东坡者。文宪岂不胜于东坡乎。只缘欲聚多士。作些少功夫。不得不尔。今祀孔子为正位。则多士得标的而兴起。祀文宪以乡贤。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则先灵安荐享而无愧。两得其宜矣。今若仍旧。则弟不能为山长。而书院所聚者。只为文字之学耳。于事何益乎。且闻尊兄欲与同姓子孙上疏争辨。其果然乎。殊可惊叹。此事本不可自擅。当禀于朝廷。事之成否。未可知也。尊兄何遽戚戚乎。此事当一任公论。不可以祖孙私情争辨也。周公之出文庙也。未闻周公子孙上疏争辨也。勿生此计。幸甚。恐被人言也。从愚弟之所见。则文宪于孔子。同作一家之人。两全无害。其意似抑而实扬。其事似贬而实尊。从尊兄之所见。则文宪与圣灵分边作敌。拒战于冥冥之中。非徒侵犯圣灵。亦为不知文宪也。其为未安。何可胜言。以此深思。则庶见义理之当然矣。人之所见。难以强同。当观义理之如何。勿以先定之见为主。然后忠言得入而理趣渐明矣。弟亦不敢必以为自是也。若高见犹未合。则因便更示。幸甚。
答沈文叔(礼谦○癸酉)
恋想之剧。忽承下书。以审抚字清迪。感慰交至。示以学不进。可谓勉勉矣。殊可叹服。但为学在于日用。居官尽职事。此亦学也。何有二岐之患乎。若必舍仕而求学。则恐其偏也。珥近日求卜筑之所。冒热行山水閒。气似不平。可笑。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代肃川府使。上平安兵使金秀文。(府使即先生妇翁卢公庆麟○丙寅)
顷者。官军轻敌。以致挫威。愤不可释。贼不可纵。庙堂密算。莫窥端倪。而关西一路。则选兵调粮。皆以为出师之期。非朝则夕矣。某以书生。素无知识。但于此路。往来颇熟。耳闻心想。抑有一得。伏冀閤下俯采焉。某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今玆出师。恐非时势。何以言之。戎狄如野兽。不恒厥居。既与我 国有衅。则包裹扶携。深入避兵。其理明矣。我军虽入。不见影响。则徒劳动众。此非时势者一也。彼若自知生衅。合众整兵。据险设伏。以待我军。则我以不教之民。冒天设之险。主客之势既异。勇怯之形自别。能保其必胜乎。此非时势者二也。北土早寒。山路阻雪。人马难通。而胡性耐寒。弓劲马肥。我军抱冻。不能奋勇。此非时势者三也。某意以为无已。则必待明年春夏之交。付种既毕。乃可出师。夫如是则彼虏既弱我 国。而又无问罪之举。必慢不设备。肆然耕种矣。我军出其不意。蹂践田畴。荡覆巢穴。此所谓疾雷不及掩耳者也。且时非苦寒。士马舒气。木叶未敷。探望亦易。揆之时势。甚为得宜。但议者必以经春乏粮为辞。此固然矣。目今民閒。有田不收。租税之外。已无储粟。虽秋亦春也。若明春则方以常平救民之时矣。赢粮难易。与今何异哉。抑某闻先声而后实。以威敌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者。兵家之正也。有先声而不出兵。以怠敌人者。兵家之奇也。今者秘密之封。才出 北阙。而出塞之声。已播西塞。欲密不得。而既有先声矣。彼虏之众。虽寡于我。而地险性狡。岂可以威声恐喝。使为之备哉。莫如将计就计。欲发未发。使彼弛备而始议征讨也。彼谍者之言。虽不可尽信。而来寇之计。则或有之矣。我既示弱。潜为之备。待彼来寇。乘机邀击。亦兵家诱致之策也。与其冒险而以客待主。曷若凭城而以主待客乎。且选兵之术。务精不务多。兵多而不精。召败之道也。今以弊邑观之。调发疲残。必欲充额。星火相催。逋逃继踵。想今民閒。已似石壕村矣。裒聚试才。且阅军器。则控弦甚鲜。锄棘为兵。似此军卒。可以冲突朔方乎。念之寒心。与其驱市人而致败。莫如精选壮者之为愈也。会闻西海坪有路缘江。骑不得周旋。人不得并立云。虽有武夫千群。岂可并进乎。伏惟閤下老于韬略。被 上委任。决胜帷幄。虽在廊庙。而专制阃外。实在閤下。今日之举。当出万全。伏望深明时势。简鍊精卒。蓄锐待机。以伸国威。不胜幸甚。窃思聋瞽之愚妄。越分言事。无任汗慑之至。
答安应休(天瑞)
精微之理。吾友发之太早。不切于日用。当劝吾友以下学。以待渐有所见。而今已开端。不得不说破也。理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有体用。固也。一本之理。理之体也。万殊之理。理之用也。理何以有万殊乎。气之不齐。故乘气流行。乃有万殊也。理何以流行乎。气之流行也。理乘其机故也。故朱子曰。太极者。本然之妙也。动静者。所乘之机也。理本无为。而乘气流行。变化万端。虽流行变化。而其无为之体。则固自若也。此等处。不可草草理会也。吾友见此理之乘气流行。变化不一。而乃以理为有动有为。此所以不知理气也。朱子所谓天道流行者。指理之乘气者也。又何疑哉。故张子曰。由气化。有道之名。气化。非道也。理之乘气化者。谓之道。故有道之名也。天命之性。理之在人者也。人非气耶。率性之道。理之在事物者也。事物非气耶。达道之道。理之在情者也。情非气耶。是故。情非和也。情之德。乃和也。情之德。乃理之在情者也。若以情为和。则将放情纵欲。无所不至矣。其可乎。人之喜怒哀乐。犹天之春夏秋冬也。春夏秋冬。乃气之流行也。所以行是气者。乃理也。喜怒哀乐。亦气之发动也。所以乘是气机者。乃理也。大抵有形有为而有动有静者。气也。无形无为而在动在静者。理也。理虽无形无为。而气非理则无所本。故曰无形无为而为有形有为之主者。理也。有形有为而为无形无为之器者。气也。是故。性。理也。心。气也。情。是心之动也。先贤于心性。有合而言之者。孟子曰。仁。人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心是也。有分而言之者。朱子曰。性者。心之理是也。析之得其义。合之得其旨。然后知理气矣。情字命名之意。从性从肉。是血气行理之名也。今以先儒之说證之。朱子曰。爱是情。爱之理是仁。今君以情为理。则是以爱为理也。爱若是理。则又岂有理之理乎。其不可一也。朱子常以人情天理并言者非一。今君以情为理。则是朱子以两理并言也。其不可二也。程子曰。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今君以情为理。则理亦有炽而害性者乎。其不可三也。且君既云情有善恶矣。而犹以为理。则理亦有善理恶理乎。其不可四也。先贤多就情上论天理。以情之善者。为天理之流行。君有见乎此而偏执之。故不问是非。而惟先入为主。殊不知此非以情为天理也。谓天理流行于情上耳。夫理必寓气。气必载理。未发也。理在于心。而其名为性。已发也。理在于情。而其名为道。若夫情之不循理者。只是私欲而违达道者也。如此立言。则可以颠扑不破矣。
答安应休
情是心之动也。气机动而为情。乘其机者。乃理也。是故。理在于情。非情便是理也。性发为情。其初无有不善云者。是单举善情一边耳。非通论善恶之情也。四端。即明德之发。名目岂异哉。合心性而总名曰明德。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指其情之发处曰四端耳。善情。是循天理者也。于情上见天理之流行。非谓情是天理也。程子曰。心如谷种。其生之性。乃仁也。阳气发处。乃情也。阳气发处。是芽也。今高论以桃仁为仁。以芽为仁之发。而不知生理之妙在芽。而非芽为生理。则是昧乎理气之分也。朱子所谓温和慈爱底道理者。即所谓爱之理也。底字之字。同一语意。何有不同乎。大抵性即理也。理无不善。但理不能独立。必寓于气。然后为性。气有清浊粹驳之不齐。是故。以其本然而言。则性善而情亦善。以其兼气而言。则性且有善恶。情岂无善恶乎。若曰情无不善。则是指圣人而言也。非通论天下之情也。性虽有善恶。而当其未发之际。几微不动。四德浑然。气未用事。故中庸谓之中。中者。大本也。及其既动。其气清明。惟理是从。则乃中节之情而是达道也。岂有纤毫之疵累乎。惟其气质不齐。其动也。气或不清。不能循理。则其发也不中。而驯至于恶。自其初动而已然。非厥初必善而厥流乃恶也。故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诚无为者。未发也。几者。动之微者也。动之微也。已有善恶几。乃情也。意者。缘情计较者也。情则不得自由。蓦地发动。意则缘是情而商量运用。故朱子曰。意缘有是情而后用。近世儒者多曰。情无不善。而意有善恶。此徒知有本然之性情。而不知有兼气之性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情也。徒知意之名。而不知意之实也。余故曰。心之初动者为情。缘是情而商量者为意。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人心道心。通情意而言者也。人莫不有性。亦莫不有形。此心之知觉。旁由形之寒煖饥饱劳佚好恶而发。则谓之人心。初非不善。而易流于人欲。故曰危。直由性之仁义礼智而发。则谓之道心。此则既无不善。务在扩而大之也。只是精微难见。故曰微。所为而发者有二名。而其知觉则一也。故曰人心道心。非二心也。人心道心。既非二心。则四端七情。亦非二情也。情之总名曰七情。而拣择其善情曰四端也。朱子发于理发于气云者。只是指四端之主理。七情之兼言气耳。传录未必无误。若必以七情四端分二边。则人性之本然与气质。亦分为二性矣。安有是理矣。天理者。无为也。必乘气机而乃动。气不动而理动者。万无其理。性之乘气而动者乃为情。则离气求情。岂不谬乎。然则以情为理者。可见其非矣。若曰理在于情。则可也。温和慈爱者。情也。所以温和慈爱者。理也。是乃仁也。若便以温和慈爱为理。则是不知道器之分也。理之未发也。浑然全具。则仁之体也。理之既发也。此心温和慈爱。而理亦寓焉。理之在温和慈爱者。乃理之用也。非温和慈爱。便是理也。理之浑然而不可名状者。则所以然者也。理之发用而在于温和慈爱者。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则所当然者也。天之元亨利贞。是人之仁义礼智也。春夏秋冬之温暖凉冷者。犹人之慈爱恭敬断制分别者也。今若以温暖凉冷为元亨利贞。则非知道者也。岂可以慈爱恭敬断制分别。直谓之理乎。此处极精微。恐难草草思绎而便晓也。
与崔时中(云遇○丁卯)
春寒甚严。雅履何如。恋想日切。顷者。因便上鄙复。未谙下照否。珥汩没世故。未遑穷格上功夫。将未免为圣门之罪人。可愧可愧。大抵吾东方学者之病。正坐于不穷其理。而务以礼法自守。绳趋尺步。但制其外。只守此为持身之法。而不致力于穷理。则何以见其实理之本乎。此所以终不能有所见也。珥以是告于成君浩原。浩原便叹服。今又以闻于左右者。实所以告浩原之心也。盖于事物之理。真知其实。如知饮食衣服之切于身而不可废焉。则虽欲已。得乎。左右更加致力焉。珥受气轻薄。持心浅露。与人居。多露圭角。以是取笑于人。如兄之宽裕浑厚。窥其外而无甚异于人。人谁笑之。处世之难。难于泰山。须衣锦尚褧。可以免矣。退溪之言。谆谆于韬晦二字。伏惟左右识之。
答崔时中(癸未)
千里相思。忽承情翰三复。感慰无以言喻。珥滥荷 天恩。复叨重任。将必偾事。其悯可言。造船运米钞兵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等事。出于不得已。且有不善区处之事。令民力大伤。恨叹不已。奈如之何。从今可为善后之计耳。合并州县事。恐尊见有未然者。若以大和合于平昌。则诚为有弊矣。若平昌旌善之合。则非移其民也。只去其邑宰而已。于民甚便。而乃有移民之说。传者误矣。但先改贡案。然后可以合县。不然则无什倍之利矣。如珥孤立者。愿得尊兄在京。有所挟助。而小宦孤冷。不能致尊驾。深叹。(大和。江陵属县。)
与朴舜卿(汝龙)金子张(振纲○辛巳)
别后。未闻消息。恋仰恋仰。新岁。想惟学履神相。进德日就。珥谢 恩之日。即承引见。 天语温谆。窃覵 天心。似异于前。或有万一之望。故为姑留之计。家属不可置之远处。故来月十三日。欲率来。人马出处罔由。其闷可言。乞须佥图于诸友及乡中诸相识有力处。限碧澜渡借以人马。俾得上来。切仰切仰。珥之行止久速。不可预料。如此骚扰。甚非所安。而事势适然。奈何。精舍立庙。则当待珥下去矣。其材须善藏。而租布则敛散生殖。为他日之用。亦望石潭农庄诸事。迷奴独守。愿入思议看护。一别恐作隔年怅惘。但珥岂能久于立朝乎。未前惟冀勉修德业。以副鄙诚。
与精舍诸生(辛巳)
春暄海曲。佥学履安稳否。日用閒作何功夫。频频聚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会讲学否。随俗应接。能无怠惰否。学问之功。只在存心不苟。应事以正而已。此心诚实在义理上。则终日应俗。而能不失其正。此心不诚。若存若亡。则虽终日正坐读书。亦无所益。切冀佥贤竖立此心。恒在诚实之域。以为讲明事理之根本耳。勉旃勉旃。后日相见。使鄙人刮目。则其幸可言。珥一番劳动。便得重疾。沈眩日甚。卧吟旅榻。家属已来。不可决归。可叹。
答李泼(庚辰)
半岁相望。未闻消息。深用恋想。时复成劳。获承六月十六日手札。感幸无比。三复之馀。继以怃然失望也。鄙人曾不见弃于高明。相与讲论时务者。要在和平镇定。而今日时论日峻。更无和平之望。意谓此论必非君意。故鄙疏中所谓深虑远识者。正指君辈二三人也。今者。君意亦(亦字上下疑有误)过激之论。相与滚合。则更何言哉。大抵近日士夫之所争。至于举国骚动。而极其要归。则不过金优沈劣而已。君试思之。自古及今。安有以一二人之优劣。举士林而血战者乎。此不可使闻于天下后世也。金优沈劣。珥固知之。一言而决矣。何待多费辞说乎。惟曰东是西非。故人心不平。而议论终未归一也。何以言之。沈固不及于金矣。若以结衅一事言之。沈未必非。金未必是也。沈之当初遏金之进取者。非有私嫌也。只是见不明。此何尤哉。金之诋沈。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虽不可谓有私心。而旁观者因此交构两閒。则此岂独沈之过乎。珥之上疏。非采取道路之言也。只见宪府之疏而发耳。年前倚楼之被劾也。此真公论。而旁观者尚疑其有妨于调剂。继发三尹之劾。则人心始不服。而显以倾轧目之。只是年少士类相从。自为一论。而他人畏缩。不敢斥言。故士类不知人心之不服。而自恃以为公论耳。意谓止于此。而今者又无故而显斥沈为小人。西人为邪党。则一节深于一节。真是捉人底手段也。安可讳也。沈虽不可惜。西人皆不可惜乎。此果君辈之本意乎。如其本意。则与珥相讲论者。皆面从也。无乃未安乎。如非本意。则君在玉堂。方主清论。当上劄明其不然。而劾递宪府。则人心帖然信服矣。更有何事乎。今乃深赞其忠。而又略言其过当。则未知以宪府之论为是耶。为非耶。顷者。有人言玉堂疏。乃出于君之手。余甚疑之。以为君之平昔所怀。断不如此。恐是妄传。今承来示。尤失所望矣。人臣告君。当不计祸福。而一以诚实可也。曾见疏中论沈,金结衅之事。以为在于金作铨郎之后。又以乙亥摇动大臣之谤。为出于沈,尹之造言。此果是君之所见乎。沈与金之相失。实以遏金铨荐故也。果在作铨郎之后乎。摇动之谤。则其时吾辈疑之耳。沈,尹何与焉。君不记忆乎。君与士强。来珥寓舍。则对疑叹恐是不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吉之人。而厥后细闻其实。然后乃解其疑。此时君与我果闻沈,尹之言乎。又以为是仁伯者。虽流俗。皆公心。是方叔者。虽士类。皆私心。此果是诚实无妄之言乎。仁伯。珥初不细知。而渐观其所为。渐闻于可信之人。今则始知其可用矣。沈则本与之相知。只是外戚之稍优者。虽无此人。无损于时。既与士类相失。虽不用。可也。但不可谓之小人耳。珥意如此。珥非不右金也。但恨君告 君上不以实也。无乃害于心术乎。来示以鄙疏一半说话。发于忿怼云云。此恐不然。辨论之文。主于明确。反覆抑扬。故平心者观之。则以为明辨。一偏者观之。则以为忿怼耳。君曾见朱子章疏及劾唐仲友事否。朱子岂发于忿怼哉。水本无声。遇岩石硗确处则有声。此岂水之过哉。避锋铓云云者。今者不论心之公私。而一言不合。则疵议横生。此非锋铓而何。君等不砺锋。则何不仰制砺锋者乎。强定是非及倾轧云云者。亦是真个如此。更何分疏。优劣与是非不同。今日之事。当以优劣言。不当以是非辨也。以彼此是非不分明故也。丑诋云云者。只是形迹已著。君自目睹。珥果妄言乎。避嫌云云者。亦君察理未精也。避嫌。固非君子之先务。而有时不可不避。故朱子亦以为或有当避之时矣。非谓避嫌而误国事也。仁伯之不避嫌。君则以为是矣。无乃思之不审乎。沈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也虽不可柄用。而别无显著之罪过。若比于当今擢用之卿大夫。则有过焉。无不及者。他人之居要地而不及于沈者。肩相磨也。而仁伯不彼之诋。独此之訾。以至起人疑而生厉阶。至今为梗。则未知仁伯之不避嫌。为利于国乎。为病于国乎。若使仁伯自守。而士类渐盛。无分歧之患。则清论大张。而沈也自不至于用事矣。岂非 国家之福乎。听言而未莹。则何不以实事观之乎。不避嫌而病国。不如避嫌之为愈也。且裕后云云之说。只为沈不可柄用而已。非谓锢其身而不叙也。无乃览疏不详乎。鄙意外戚必生祸阶。故莫如不用之为得也。鄙疏深欲两全士类。以安朝廷。本非骚扰之计。而只是一偏者。恐其轧己。故自生骚扰。我亦安能如之何哉。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年前。季涵偏执主西之见。反疑鄙人。珥与君缓颊苦口。极力挽回。此时。君以季涵为何如哉。今日君之主东。亦无异季涵之主西。何不以责季涵者。反而自责乎。乙亥西人之失。在于举措失当。今日时辈之举措。果胜于乙亥乎。尽斥西人以邪党。何如乙亥之独劾公著乎。西人之贤者。皆不拟于清望。何如乙亥之独不以重叔荐铨郎乎。乙亥倚楼之受赏。诚不厌众心。今日则趋时附势。攘臂大言。自明得志者。又未知几倚楼乎。人心之危惧。有识之忧叹。甚于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乙亥。而方且哓哓然向人争辨曰。东是西非。此言只是同类求进取者信之耳。他人谁则信之乎。若使今日处事得中。则孰不曰东是西非乎。今者既效其尤。而且自是如此。则名为君子者。虽冥行倒施。亦不害其为君子乎。大抵君子。不以言取人。亦不以言废人。然后乃(缺)人。今日之取士。不问人物本品之如何。而只以议论之同异定取舍。故新论百出。怪鬼驰骋。彼辈何知。曾见倚楼之受赏。亦欲做好官耳。君历览古今安有君子得志。清论方行。而坏弄国事如今日者乎。朝廷之上。识见为先。识见不明。虽贤不济事。许鲁斋有言曰。仁慈礼让。孝悌忠信。而亡国败家者。皆是也。珥尝以为过言。今始验之。古人之言。不可轻也。今日之事。辨之亦不难。天下之事。莫不有当然之理。今日事理之当然者。若不在于和平。则必在于排斥。和平排斥之不可并行。犹笑与哭之不可并发也。鄙论主于和平。宪府之疏。主于排斥。此是则彼非。今者君辈所见。则既以排斥为公论。而又欲和平。进退无据。不成模样。若使胸中明白莹澈。则此等鹘突识见议论。何从而出乎。若欲和平。则金,沈区区是非之辨。有何大关乎。置而勿问。只观者优劣而用舍可也。若欲排斥。则亦当明正其罪。何故口谈和平。而心主排斥乎。此犹扼其亢批其颊。而求与之相欢也。安得名正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言顺而事成乎。今日之事。百尔思之。终无善后之策。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窃念仁伯开明。今经变故。所见必进。若使主论。则必不至如今日之溃裂也。景涵平日读书。欲做何等事业。而今日立朝。费尽机关。只得成就扶东抑西而已乎。儒者之行道。果止于此乎。今日若于死中求生。则当主论曰。沈也虽无形现之过。既是外戚。又与士类相失。此当只保爵禄。而不可更居要地也。三尹自作不靖。大忤士类。此亦不可更参清选也。其馀西人。随才授职。少无猜防。而东人之议论过峻者。裁而抑之。若其乘时附会者。斥而外之。如是秉心公明。日久月深。则或有好消息矣。但恐无人办得此事。肃夫为久住之计否。君与肃夫,而见。同心协力。则或可匡救。但闻而见之意。则同于过激者云。若然则非所望也。未知果然否。但念肃夫欲全出处之义。则难于挽留。是可忧也。若君与而见。则处事失中。已不免虎兕出柙之责。须勉留收杀时事。不使吾辈至于过岭。亦一道也。但恐时论更进一格。则君辈亦将为祭后之刍狗。自不得立脚矣。呜呼苦哉。呜呼苦哉。吾人所争者。义理耳。珥实无一毫偏私忿懥之心。但鄙性弛缓。本于祸福无心。理若不屈。则假使铁轮旋于顶上。珥不少摇。况举世丑诋。何足以动吾一毫哉。如其理屈。则虽三尺童子。使之泥首负荆。亦甘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心不辞。君须与肃夫。将此书商量。指示谬误。使珥晓然自知理屈。则珥当即改所见矣。如以鄙见为不悖。则亦望反而思之也。习之虽不可参此议论。亦可共辨是非也。昔者。尹士深诋孟子。意若不回。及闻孟子之言。乃自服罪曰。士诚小人也。珥每爱此气象。今之君子。若尹士者甚鲜。可叹。珥更有一纸送于浩原处。可推见而参證也。若答鄙书。则可送于李别坐宜仲处。使之传也。
答李泼
久绝金玉之音。倏焉岁阻。向恋方积。谨承情翰。词旨恳切。累千百言。皆吐肝膈之要。珥诚感动披阅。不能离手。苟非相爱之至。相信之笃。何以至此。且审担当国事。一意调剂。士林之协。当有期日。尤为欣幸。无以言喻。若其是非之辨云云者。只是珥与贤兄看沈某有深浅。固难相合。珥亦不敢自以为必是也。兄亦更思不置。何如。第兄之议。议其心也。鄙人之论。论其迹也。观人当以其心。赏罚当以其迹。若不论其迹。只赏罚之以心。则人心不可服也。此尧所以不诛四凶者也。今者。沈某之心。兄看固深矣。珥亦不敢保其后患也。弃之何惜。只是迹无显然罪过。而遽加攻击。连累西边善士。弃之不惜。而其推尊柄用者。皆流俗鄙夫。多出沈某之下。举错如是。则人心安得以帖服。国言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安得以宁息乎。此珥之所深忧也。且有一说足以尽袪群惑。兄幸虚心听之何如。沈也是外戚之稍出头角者耳。固不足道也。金也亦是轻量浅器。学术亦短。只可置之士类中耳。非可作儒林宗匠者也。此人是非。曷足为时运盛衰哉。二人是非之辨。不系于治乱。而反以辨是非之故。坏人材伤 国脉。举世滔滔。莫觉其然。此真儿童之见也。若使具眼长者见之。则未满一笑矣。乙亥年閒。西人攘臂。以为是非不可不定。珥甚笑之。而不至于骇叹者。以西人虽有善士。皆非学问之士。其识见之不明。不足深怪。而且如思庵,重晦辈。则皆同珥窃笑。故珥不至于骇叹也。至于去年是非之辨。则虽如贤兄者。亦明目张胆。必欲辨之。则珥望失矣。安得不深嗟永叹乎。鄙意二人虽有是非。其辨不关。而以辨之之故。反致骚扰。莫如不辨而调剂士类。激浊扬清之为得也。今者。分辨其淡墨者而去之。乃取其深墨者而用之。此是何等义理识见乎。昔者。齐景公欲用孔子。而晏平仲止之。平仲非嫉圣者。只是见不明耳。夫平仲不知圣人。而尚不失为贤大夫。则今日之不知仁伯者。何必皆是可弃之人乎。且流俗老宰。前日不得于西人。而今日得志。方欲贡忠于东。则其以调剂为非者。理势然也。此等乃发蒙振落者。时移势去。则又将斥东人矣。何足恃哉。且角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立之说。兄疑珥可与沈尹害士林也。兄之观我。无乃太薄乎。珥从前孤立。不得于西。不得于东者。良以欲调和两閒。以靖朝廷耳。若使附西而攻东。则宁附东而攻西也。与其后日党沈尹。失清名而得美仕。曷不于今日附贤兄。而清名美仕两得之乎。且兄既以害士林疑珥。则死生亦不足恤。何必欲救于今日乎。语序甚不伦。故疑兄之作戏语也。今曰非出于戏。则惭悚至矣。是珥无状。自取轻于贤兄。当自反而加省耳。且兄疑珥独勖于兄。而不戒西人。此则不然。珥先告兄之语。西人不闻也。其戒西人之语。兄岂闻之乎。大抵止人之斗。当止其胜者。若不胜者。则方愿解斗。宁有不听之理乎。乙亥。西人少胜。东人少败。故其时珥只向西人争辨。宁有勖厉东人之说乎。今则西人一败涂地。而东人方胜。则安得不向东人争辨乎。虽然。西人亦多错料者。故有时相告戒。则莫不信听。至于沈某。亦曰。士类若只排吾与三尹。而其馀西边善士。皆通用无碍。则人心必服云。沈言尚如此。则况他人之言乎。今日调剂之责。在东人矣。若其后日翻覆。则亦安能逆料乎。大抵君子之道。宁人负我。无我负人。逆料翻覆而先失举错。已不是矣。况事变无穷。安知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哉。明者加察。幸甚。而见南归。肃夫又决退。则时事诚可忧也。但而见之退。似于分义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为欠。兄不可劝留乎。兄既当事。虽众贤皆退。当独任其责。得罪而乃去。可也。如珥忍饥一壑。更无当世之念。只愿兄辈得调剂之策。以救岌岌之势耳。下惠腊剂。深感深感。承晤无期。临纸惘惘。伏惟为时益珍。
答或人
仁是温和慈爱底道理。是一味慈爱。故属于父子焉。义是断制裁割底道理。便有分别取舍。有长短高低广狭之不同。故谓之事之宜者。而属于君臣长幼焉。敬长之本。始于敬兄。故义之实。从兄是也。君臣长幼之閒。有许多节目。君有可事可去之义。长有庸敬斯须敬之义。不可枚举。而其实不过行吾敬。故义主于敬也。由仁而推。则亲亲仁民爱物。而博施济众矣。由义而推。则时行时止。赏善罚恶。而制度成万事理矣。礼所以节文斯二者也。智所以知斯二者也。孟子之说。以智先于礼者。欲以礼与乐并称故也。乐是礼之用。而君子之德。非乐不成。必以礼乐并称而著其效。然后乃可形容自得之乐。故举乐以终焉。
与或人
今俗以合卺之床。送于婿家舅姑之前。出于常俗苟且之习。非礼之正也。在礼经则唯冢妇得行馈食于舅姑。皆设新馔。以申供养之义。而介妇以下不敢设焉。况乎彻婿妇既馂之馀。以进之舅姑。岂非悖理之
栗谷先生全书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甚乎。然时俗只得行乎婿之父母。其馀诸亲。何敢当其礼乎。姜生父母既没。惟此俗礼。行之无所。殊可悲感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