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书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9H 页
上天使徐给事(戊戌三月十三日)
等伏以 天威远震。诸爷戮力。海窟凶丑。扫群而喙駾。湖岭两路。一鼓而平收。小邦君臣上下。感 皇朝再造之恩。戴天地覆载之功。欢忻抃跃。罔知报效。岂谓今日庆喜方深而冤痛遽极也。等伏见丁应泰奏本。惊惶拊膺。不知所措。我寡君。遑遑恤恤。欲一死以自明。等实不知应泰有何感于小邦。而必欲陷诸大逆之罪也。意者。小邦不逞之徒。因缘抵巇。荧惑人听。以致大戚。此等之所以心痛气塞。相率吁呼而不能已也。等窃闻天不容伪。人不可欺。凡为善为恶。天及出王。人亦具知。在匹夫尚尔。况千乘之国。大段举措。天日照临。国人瞻聆。虽有人言。盖不足为意。而 皇鉴昭昭。明见万里。亦不须支辞赘说。急急为自明计也。然小邦末路。世道险疲。人心倾邪。谗说罔极。奸计叵测。欺天下之耳目。陷君国于冤枉者。自古如斯。应泰独不见前日国系事乎。一本之天。人不可诬。而且犹敢焉。况其佗乎。何幸离明洞照。数百年积冤才雪。不幸昔时奸人。复出于今日。既欺应泰。仍罔 天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29L 页
听。寡君方在推勘之中。区区蜂蚁之情。岂忍括囊而已也。请明其一二。惟老爷留听焉。在昔新罗武烈王。并合丽济。有功于民。庙号太宗。盖袭汉苍梧王故事。而中国不之罪。自后因循不察。以私情掩公义。例为称号。此小邦士大夫。深追其失。已不可及。然此不过臣子欲尊君父。而不知所以尊之耳。妄作固可罪。而其情或可恕也。至三浦倭户。则往在百馀年间。果款边来附。遍满三浦。正德庚午。戕害我镇将。不可复贷。举兵剿除。靡有遗类。今既九十年。事在本国舆地志及考事撮要等书。昭昭可考也。岂复有引犯中国。为臣子所不忍者。而夹江之说。尤无理甚矣。小邦土地如武昌闾迎等三邑。境逼野人。彼常承突。害及生民。故弃之不守。今为虏地。况复以夹江地为意耶。三邑之既弃。而夹江地必复。则是弃地不惜于犬豕之戎虏。而反靳于父母之 天朝。此何等情理也。况我小邦。父事 皇朝。享于子天。义同一家。环千里封彊。为 皇朝土地。则岂有谋复芥子地为私有者乎。古之谋国者。或有为一时权宜之计。晋侯和戎。亶父事獯鬻。而殷周不而为贰。况小邦于倭奴。非和也。非事也。特以狡虏。喜人怒兽。常为边患。故羁縻之。不拒不追。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0H 页
即古人治以不治之意也。易尝有事以珠币犬马。信使不绝者哉。和戎之晋侯。事獯鬻之亶父。不见罪于当时。独我寡君。获戾于 天朝。则此诚小邦之不幸。亦无如何。海东记略之书。当初誊取倭史文字。录其风俗与接待等事。以备博考。而大书倭人年号者。特仍其本书。详载其某年。是 皇朝某年耳。非如史家记年首事者比也。至其序文。则大书成化年号。以弁卷首。其情自见。了无可疑。况古文诸书刊行序跋及士大夫墓道碑碣楼观题咏。皆揭 皇朝年号。亦可考验。岂合执此闲冗一书而疑之也。凡此诬捏。盖非一二。独念为臣子者。反逆之恶。既加于身。则无地自容。求死不暇。其馀小节。初不足恤也。大段数件事。构捏既明。则自馀细故。亦可信其虚伪。自不待辨说而知也。噫。天下之恶。一也。王者之诛恶无外。今此被诬等事。在王法可罪。则阴害本国。构捏君父。逞其私感。蔑大义者。独不当诛乎。昔诬国系。今诬反君。岂独本国君臣痛心切骨而已。 天朝一视同仁。亦当深恶而痛惩之。一正其卖国陷君之罪也。不然而只加推勘于寡君。使奸人。自幸其计得行。而终逭义刑之加。则在皇朝字小之仁。天地之度。恐不能无憾也。等窃以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0L 页
为接伴人于汉官。一动静一语默。一人之出入。一物之取与。无不相知。应泰于数件事。宜有所听闻。前后奏本。无虑千万言。其为接伴者。何敢曰不知也。虽不身犯。迹疑者亦未必不知。狐鼠之徒。误了应泰。眩感天聪。诚非细故。伏愿老爷既察寡君之冤。仍诛捏诬之贼。则老爷功烈。岂特斩倭酋而已。寇贼之害。止于亡国。反逆之恶。得罪天地。人臣宁亡其国。义不伏反逆之诛也。不知老爷以为如何。等虽或处散地。或在草莽。常从大夫之后。亦添缝掖之末。既闻君父之戚。敢避斧钺之诛。玆忘僭妄。冒渎严威。不胜惶悚屏营之至。
答李尔瞻
别纸所示。实是忧国虑远之大计也。然老物之见。以为八岁稚童。不知利害趋舍之所。特匍匐入井之一赤子。圈中之一豮承也。杀一不辜。得天下不为。千圣之心事同也。故先贤继之曰。于此不同。便不是圣人。夫以利害计者非为私也。为国权宜。或不得不已。在义理则虽阔非事情。乃不易之常经也。圣人于凡人不辜。常不欲杀一。况同气乎。故周公于三叔。管则与武庚同诛。蔡囚而霍降。非有厚薄。罪有轻重故也。圣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1H 页
人权度之精审。此尤可见。蔡霍于管叔之谋。初既不与之而或囚或降。末减亦皆有差等。今㼁年且少弱。初不与知。使周公处此。㼁在所重乎。在所轻乎。迫于一时之权宜。有乖于万世之常经。不能无不慊。况君父乎。虑他日未然之患。杀目前少弱之同气。殊害于义理。不免累于圣德。故无状前后陈达。不及于罪㼁者此也。百官请按律。而无状敢请伸恩者。欲使归美于圣躬也。 圣上于逆珒。既不施刑诛。况遽法于孺子㼁耶。向者凤城一事。与今日迥别。今垂百年。人有所憾。今 圣明在上。大资当局。若失此一着。异日之害。其如累圣德何。其如君子之讥何。若朝廷必欲杀㼁。更请按律。则无状恐终不能苟同也。惟大资勿以祛㼁为务也。
答都堂
议者谓烝乂之道。未孚于嚚之间。大梜之走。自及于谋盖之日。包荒无外。是帝王之盛德也。君臣子母之名义。出于天而不可易。故以宁王之圣。太公望之贤。同三千八百之一心。诛残贼一夫之殷纣。而伯夷叔齐挺然独立。进叩马之谏而不惑者。只惜此名义。故宣圣称其求仁而得仁者。盖以此也。今 圣明之处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1L 页
此者。与臣民自不同者在此。议者之为圣明惜者。所争亦在此耳。圣笔于哀文。逊于之外。无加罪之辞。光武于高后。犹存园庙之祀。今 大妃果有哀文吕后之失。而朝廷拟议于废黜之典乎。若果烝乂之道未孚嚚傲。大杖之走自及谋盖。则无状之见以为。各处一宫。与大内同。可保无虞。仍得终始保全。甚得处变之道。圣明包荒无外之德。无撼于天地之大也。不知更有何道理可以快人意耶。无状之身。缩在远外。病且未赴。只握疏愚之见。倾倒如此。惟诸公采择焉。
答李宗勖
得此手札。就谙被疫患之苦。奉虑不浅。老物自首月。山阴子女六个儿一时染痛。仅仅无事尽行尔。承谙内子时未行。又有一男之虞云。所谓痛之后。思当痛之时。何以自处者。正此之谓也。早晚疫患既熄。则宜有相就之期矣。企仰企仰。惠来江鲜。感领感领。示及事所谓峻截之说。不知何谓也。以废杀为可然后为峻截耶。以子母名义为重然后为峻截耶。凡此事。在臣民则有格君非之义。在子母则有相全之道。不可一概言也。必欲以废杀然后可也。则将置君父于何地。若废格君非之义。则将以君臣之义安在。自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432H 页
有母子之道。自有君臣之义。必并行而不相悖。然后始安于心。不知更有何道理可以快人意耶。是老物之见。不得其说也。如何如何。惟照不宣。
答金仲时
近日疝症。渐到快叠。慰可慰可。扁额自山阴尚未寄来。其书当于七月旬起便云也。来示大论之严断一字。曾何所居耶。虽大忤时论。岂可作俑于斁伦之指南乎。老物顷年榻前面达。备悉衷曲。其后答都堂问也。以为别处相全得宜。亦缘身在外。事机之如何。未能目睹故耳。如或烝乂之道有孚。则子母之天。不可以别处为得宜。而况可以别处拟议耶。老物之断。不过欲吾君无过而姑缓陈劄者。终欲使美德归于 圣躬也。若于子母之大。必待外臣之纷纭疏笺。然后可以尽其职。则将不免掠上之美。以为己有。而终使君父。不免有后世之疵累。此不亦不商量者耶。君岂自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