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x 页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劄○封事○疏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9H 页
辞归劄(戊申七月二十五日)
伏以臣昨在良才驿。伏见留臣善摄之批。窃以为 殿下只见臣三辞。而告归劄字。时未上达。 殿下未及亮臣不得不去之义故也。今到龙仁县。礼官踵至。又下臣不堪当之教以留行。臣衔 恩感激。罔知所云。臣初非跳身物外。长往不仕。敢为沮溺之高者也。又非辞此而受被。知进而不知退。甘为宦子之态者也。特以年既衰暮。疾病侵欺。万无行世之望。而耽恋 恩宠。强颜肉食之列。不独臣自愧于心。人所具瞻。皆加嘲侮。是臣先丧其有为之具。将以手援邦国乎。臣之不得不去。此一义也。臣累上章疏。具陈不敢之义。不堪之情。不得不去之势。靡有底蕴。而又复迟留 都下。还享爵禄。则所言与所行。掣肘矛盾。前一人也。后一人也。环顾身心。岂得无愧。虽不自愧。人岂得不疑。不独人疑之。恐 殿下亦不得无疑也。臣之不敢复留。此又一义也。抑 殿下谬倚臣以安社稷。今社稷已安。又将何安也。臣于 殿下之教。不觉涕下。 殿下何取于无状之臣。遽以此期倚而欲其留也。诚使臣可倚而可留。奄奄馀生。无以冀朝夕。则在 殿下朝廷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69L 页
能几日也。不如早择臣僚之年富力彊。可以当此责者。委以重任。期以致远。则 宗社倚以为安。朝廷倚以为重。民庶倚以为命。 殿下倚以为股肱而无忧矣。 殿下在潜宫垂二十年。 先朝之大小臣僚。某也忠某也奸某也贤某也不肖。宜已知其梗概。则自当进忠而距奸。用贤而舍不肖也。昔宋臣朱某告于君曰。用君子。惟恐其不多。不复疑其为党也。必须人主为君子之党。然后可以有为也。此在 殿下审择而深交而已。臣窃以为今日之择士不甚难也。权奸之专制不远。黜陟惟其好恶。祸福任其爱憎。朝绅之终始敛避。不受其腻者。虽未必皆贤。亦君子路上人也。足不及其门。身不入保社。为其所憎疾者。必君子也。就其中。更加审择其明于义赤心谋国者。尊其位重其任。不拘常规。委心腹。寄以耳目。而不必求其备也。殷先二哲王之佐。伊傅二人而已。汉昭烈之臣。诸葛亮外无闻焉。伏愿 殿下。不以臣之不留为意。而亟递臣职。更求其人而授之。不使臣身在山野。犹带职名。以增罪戾。复如前日。则不胜幸甚。取进止。
辞归劄(戊申七月三十日)
 伏以本月二十六日有 旨。臣行到清州。二十九日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0H 页
祇受讫。臣伏睹 圣谕之旨。惶恐感激。罔知所措。窃自惟念臣虽无状。初非不仕之人。而受两朝 殊遇之恩。适 圣明副服之初。区区蜂蚁之性。岂不愿一致身于咫尺之地。窃仰 天颜。粗陈下怀。归死田庐。死且无憾也。臣不幸再到城下。或值嬛嬛在疚之日。或值 圣躬违豫之时。而身亦有病。病辄支离。滞留都下。食辄思呕。食饮日减。常思偃卧。昼亦昏睡。自料死日已迫。气力耗尽。恐一朝萎顿。将不免鬼还。故寸寸而行。尽六日仅到本州。本州距都城三日程也。不独身病未全瘳。去国之怀步步不忘。臣曷敢有弃 殿下之意也。臣前日所陈。义苟可进。虽在千里之外。亦当闻 命而奔趋。义若可退。虽在 辇毂之下。亦当不俟终日而去。岂必以所在之远近为意者。臣之情也。虽在 都下。身苟有病。虚留时日。则与远在千里之外者。何异。若 殿下既收勿药之喜。日开经筵。引接儒臣。讲究治道。而义或可进。身若不死。则自当闻命而行。岂复以道路之远近。官爵之有无。为行止哉。独念臣以区区情悃。陈闻于 圣鉴之下。盖非一再也。一则曰义有所不敢也。一则曰情有所不堪也。一则曰势有所不可也。举此三者。屡请退去。若义不必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0L 页
去。则初不当请也。既为请去。则义不合遽止。或有召而可返。则初不当轻出国门。既出国门。则决不当被 召而遽返。请去而终止。出国门而遽返。其意欲何求也。迹涉有要。要君。臣子之大罪也。况臣蒙被 圣明谬加骤升。居大臣相偪之地。又与大臣异同。指斥臣劾。一向辞避。而俱不安其位。则臣今日之势。为不当请去乎。既出国门。则亦可闻 命而遽返乎。窃念古人三宿而后出画者。失在齐王。庶几其或改。庶几其返已也。今臣义不敢也。情不堪也。势不可也。此三者俱在臣身上。而初不涉于 圣躬。则去国恐不可泥于古人已行之涂辙而求其必同也。诚使孟子。可去之义。只在于己。而又无望于齐王之或改。则恐不须濡滞于齐境而致有尹士之言也。然孟子之言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然则道之行不行。不必在身之远近进退。而只在其言之行与不行如何耳。臣前后章疏。不独乞无状之骸骨。亦举平日所愿陈者一二。留为 圣明图治之一助。若可底绩。益于国及于民者。则是臣虽在岭外。亦犹在经幄之下。朝夕纳诲而无旷阙也。不必以老丑之身。还入都下而后可也。如使臣言。不合时措。适足以偾事。则无用一块肉。耽恋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1H 页
宠荣。只增罪戾。毕境进退无所据。则此亦 殿下宜有所怜恻也。伏愿 殿下。察臣微悃。亟递臣职。不复以臣为果于忘 君去国。则臣不胜幸甚。取进止。
辞二相劄(戊申八月二十四日)
 伏以礼官赉来本月初五日 圣旨。臣以月十三日祗受。继以本道巡察使。输致 赐给食物及药材数目优厚。臣又拜受讫。惊惶感激。不容于心。罔知所为。臣于路间。再承旋返之 命。而义不合遽还都下。势不得中路留住。行道迟迟。得返田庐。日夜悚缩。以待诛谴之至。 圣明犹复优容。不加之罪。而又下 召还之命。臣窃自思犹。身虽无状。岂不愿留 阙下旬月。以待 圣侯勿药之喜。一近 天日之光。粗陈所怀。归死故山。为无缺于义。无憾于心也。特以义不容不去。势不可更留。则 圣恩固不可负。而去就之义。亦不可苟。若苟于去就。将何以报 殿下知遇之意也。窃意 殿下之所以眷眷于无状之身者。岂不以臣稍知礼义之粗粕也。若或冒昧。不知所以自处。则 殿下何小于鄙夫。而必欲其还朝也。故不敢承命。冒万死遂行。今此礼官之行。远勤于五六百里之外。臣之罪至此为大。无所逃遁矣。臣岂不知行不俟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1L 页
驾。踵礼官就途。剋期入城。待罪于 斧钺之下也。第以臣自在 都下时。湿疮发于两脚。及在鞍马间。又有所伤。其势转剧。或仍以成肿。屈伸坐起。痛苦不堪。针药虽施。俱不见效。旧疮才差。新疮又生。遍满一身。了无完肤。微寒不止。头痛亦作。决不可计日差复。指期登途。瞻望 北阙。魂神飞越。噫。臣生此 圣明之时。蒙被知遇之恩。而义有所不安。势有所阻碍。疾病又每每如此。不得效涓埃于山海之大。此实臣之不幸也。行或使。止或泥。而行止非人之所能为者。诚哉是言也。抑臣闻古人之言曰。君子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臣窃以为不由其道而仕。固可恶也。不由其道而去。庸非苟乎。故不欲为苟去。是君子之心也。未知 殿下以臣之去国为何如也。如以为不苟。则不须勤勤召之使还也。如以为苟也。则其人固不得为君子。又不足强之使还也。 殿下见自古人臣之去国。不知几人也。程灏,江万里于宋。许衡之于元。礼遇非不至也。援留非不固也。终于必去而不留者。义有所不安。势有所不可也。义不安势不可。而不能去。则彼数人者。以今视之。果何如也。夫士生于世。一向乐于独善。而徒有遁私者。此特沮溺之徒。非君子之所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2H 页
贵也。义不安势不可。而不苟于去就。舍车而贲其迹者。不失为君子之徒。臣之无状。非敢以古人之道自许也。特区区之心。有不能自安者。违拒朝命。而不自疑外。窃意 殿下怜察其情而许其退也。今臣之衰病如此。而 殿下之攸召如此。使臣逋慢之罪。愈久而愈深。将不容于 天地之间。此臣所以慄慄危惧。不知所以自处者也。况窃见 殿下初嗣历服。人心一新。庶明励翼。协辅 圣躬。靡有阙失。恐不须使偏挟无用不识时宜之物。介于其间。妄为异同。坏了国事。不免鬼怪之诮。毕境无益而反有害也。独念臣既蒙 殿下谬加崇秩。而不听其退。身虽有病。病岂得以道之云远。往来屑屑为意也。愿加旬月凋治。若得少差。可以起身。则敢不扶曳前进。甘伏不恭之诛乎。伏地待罪惶恐。取进止。
答谕曰。顷者卿远涉炎程。以赴 先王即远之日。予于其时。方在遑遑罔极之中。未暇请见。大礼才毕。而予病继作。渐至沈绵。不能视朝。致卿久留于馆所。亦不得晋接咨访。而冥鸿忽举。莫予肯顾。此实由予诚意之浅薄。予甚恧焉。然卿遇知于 先王。可谓至矣。而穷养达施。以济时艰。亦贤者之志也。虽在浩然决去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2L 页
之时。岂无迟迟吾行之叹。玆用追谕予意于中途者累矣。今者礼官之返。得见卿陈劄。有凋治前进之辞。予甚幸焉。予以凉德。嗣无彊惟恤。人心日散。国事日危。当此之时。非卿重望。谁与图回。目今卿疾想已痊。可以天日渐寒。宜速乘驲上来。以副予如渴之诚。故谕。 本府书吏赉来。
再辞二相封事(戊申九月十六日)
伏以臣逋慢之罪。愈久愈深。瞻望北阙。祇俟斧钺之诛。臣病未能随礼官趋造于朝。揆之分义。寝食不安。医治身疾。无所不用其方。庶或差瘳。而百药不效。非徒不效。返增其势。膝胫浮疼。屈伸不利。行步蹇涩。不能出门庭一步。甚于跛躄之人。虽欲扶曳就途。岭外荒陬。 都下千里。衰病萎顿。中路狼狈。则臣虽不敢自惜。其于败 殿下之意何。以此迟留。遂至于今。不独疮肿不差。自近日来。胸腹之痛。又从而发作。往往至于闷绝。臣于甲辰年间。尝得此病。转成痰痈。苦痛踰月。几死者非一再。竟至脓下。仅得不死。不幸今者旧疾复作。盖以不堪肿痛之苦。要济目前之急。投以对病之药。旋致旧病之作。加以胄气亦伤。口不思食。食辄思吐。元气日惫。转为百疾所乘。且用艾灸。不可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3H 页
以风寒。不可以时月待差。登途趋 命。恐亦无日。臣被 君父眷遇之恩。出于寻常万万。而嵇缓趋朝乃至此。其罪将不容于天地之间。臣将何以为心。将何以为地也。况臣身忝贰公之职。久未递免。以山野闲慵之物。带 庙堂弘化之官。在愚贱分义。其为罪不既大乎。此臣所以恐惧忧煎。又为一病而不自堪者也。臣蒙被国恩。既深且厚矣。若年不甚衰暮。身亦无疾病。则虽无官爵之縻系。何敢偃蹇自逸。坐负无前之殊 遇乎。此非臣平生之所志也所学也。伏愿 殿下。亟命递免臣本职及兼带之官。使得自安于心而调护其疾。则心安。疾或可瘳。困得不死。少住 圣明之世。则身虽衰朽。庶或一近 天日之光。以偿平生之所愿矣。臣不胜愚闷之至。言涩支离。伏愿 殿下怜察焉。抑臣窃有所未解者。臣顷在阙下。适值 朝廷多事。不免冒滥开喙。请毋以逆珒见唐官。而使之请罪陪臣。一也。请拿致使臣。以明本国事情。二也。论奏本中不请使臣之罪。知护党而不知有国。三也。论大臣遽请全恩。眩乱 国论。远近传说。若以珒逆为冤者然。四也。窃意 殿下仁明则至矣。而或不足于武。故请存威如之义。五也。凡此五者。虽出于区区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3L 页
犬马之诚。而俱不偶于时议。终不合于施用。则臣之疏迂偏滞。全无适用之材通达之识。大可见也。至于威如之说。尤为时论所诋排。无所不至。此实臣昏劣轻率而失口于人。岂有失口于人而能为君子者乎。此亦臣决不足为世用。而 殿下不欲舍之。必欲召还。此乃臣之所以不知其由。 殿下虽不欲舍臣。臣岂合冒昧而不难其进。臣常自环观。无一枝一能可备鞭策。而又无他朝之佞美。动与世龃龉。了无足观。则臣岂不知 殿下图治甚切。求贤是急。而姑从隗始也。然臣之偏滞无状。亦何敢以郭隗自当。而取讥诋于当时及后世也。臣闻孔子曰。君子难进而易退。臣非敢曰难进也。义未安也。非敢曰易退也。势不可也。孔子又曰。三违而不出境则尸利也。人虽曰不要。吾不信也。夫士之出境。列国时事也。今一国一君。无境可出。而臣窃计前后今三违矣。犹夫不思义不度势。易进而失足。则固不涉于有要而自干 圣门之诛乎。此又臣之恐惧不知所以自处者也。臣固病不能登途。而一段情事。又复如此。故冒万死发口。以冀 圣明之怜察。伏愿 殿下。亟下递免之 恩命。使复为山野之旧物。则此正臣调病之剂。而为他日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4H 页
趋 召之地也。臣不胜幸甚。伏愿 殿下。留神鉴察焉。
答曰。省疏。知卿昔疾复作。无意上来。此由予待贤之诚未至。而为造物之所障。深用缺然。卿之正议。日烈霜严。足以振颓纲而立人极。闻者起敬。见者叹服。亦可谓耸动一世也。卿何以自嫌于失口而为易退之计乎。予甚惭腼。愿卿谅予至意。善摄幡然。以副予侧席之望。(录事赍来)
辞二相劄(戊申十月十五日)
 伏以政府书吏。赍来前月二十五日 谕旨。臣以今月初五日祗受讫。继而顷日上疏 圣批。府录事持来。俱是 命使还朝而不许递职。又 命医官远来视疾。臣虽无状。亦有血气。岂不感激于心而行不俟驾也。第以臣身上疾病。医官所见知。臣不敢重累。以溷 圣听。区区闷郁之情。不得不更尘 天日之鉴也。臣去国已数月。久在山野。病不趋 命。而职名犹在于身。宁有人臣。既不供职。退伏远外。而身带职名之义乎。此臣昼夜忧惧。梦里犹惊。而不知逃遁者也。况臣闻孔子之言曰。事君先资其言。拜献其身。以成其信。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臣尝见诸葛亮,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4L 页
乙巴索之流。龙伏草野。负抱材器。初不施用于时。而当世之君。一言相契。爱立百僚之上。成就功业。人不失望。乃所谓资其言而成其信。有责于身而死于其言者也。今臣之无状。学不适用。言不底绩。如前所陈五事者。则特一个已试无用之物耳。诚使臣。身无疾病。闻 命趋朝。亦一个要君利禄之徒耳。 殿下何取于此等人物。而终必欲收拾也。臣亦何以入于 圣明之朝。而望尺寸之效也。臣恐此非所以忠 殿下。而适足以累 先王知遇之明也。 殿下如使臣学不足用。言不足施。而犹欲其立于朝不耻谷。则是殿下。以一宦子。望于臣也。冒进于三违之后。则臣亦以利禄人自处也。平生志业。一朝而毁于朝廷。则殿下亦未必不为之恤念。臣独不怜然而自爱惜乎。且缙绅四裂。门路纷如。相猜相轧。抵此愈甚。臣前日所陈。有大不谐于时议者。何敢强颜于其间。终致失足之耻也。虽古之圣贤。亦有所不能于人。况其下者乎。故臣窃自以为拔第贞吉之爻象。实是愚分所安。而他无所望也。 伏愿 殿下。察臣闷迫之至情。亟命递臣职。则臣身与心俱安。仍得调息。幸而不死。少留圣明之世。终为有守之一老臣以死。则天地生成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5H 页
之恩。将何以报效也。枉僭冒昧。伏地待罪。取进止。
辞恩食物疏(戊申十二月二十九日)
 伏以十二月二十六日。本道巡察使崔瓘。奉承 谕旨。使陜川郡守朴明榑。输致食物数目。尤厚有加于前。臣拜伏稽首。 衔恩感激之极。惶恐颠倒。罔知所为。窃自思惟。优老恤贫。固是 殿下覆载之仁。臣是何人。滥蒙前古所未有之大恩也。臣窃见前代人君。如汉帝之赐郑均谷。行义是嘉也。魏主之赐高允粟。清苦是奖也。今臣则无行义足以动人。非清苦可以励世。只是无用一物耳。保田庐食土毛。已是 圣世之恩赐。而下以瞒一世耳目。上以欺君父聪明。窃取崇资。叨忝天职。则不独欺瞒君父。毕境至于欺天。常自危惧。无地容措。今则衰病俱深。退伏私舍。屡上封劄。请递职名。 俞音久閟。弘化旷废。荏苒一年。了无津涯。罪戾尤积。 天诛重犯。心病已成。梦寐常惊。岂谓优恤之 恩稠叠。又如此也。臣前在都下。既蒙特赐。旅寓之中。吃且不尽。南归数月。 赐命相续。一岁中所受。反厚于常禄。臣闻孔子曰。先事而后禄。今臣则不事而先食。臣虽至愚。岂不知畏圣人之言。岂不念蒙谬 恩之太过也。辞职而职未解。不事而禄犹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5L 页
在。野而有贰公之 命。不履而当处位之 宠。古今天下人臣体貌。有如臣者乎。臣常以古之山中宰相为耻。今老丑之臣。不幸而近之。言之至此。不独臣蹙蹙忧惧而不知逃遁。 殿下宜亦未必不为之闷然也。况臣禀质偏滞而学术空疏。白首悠悠。无一分变化之功。一方之见。不合时宜。胡乱论说。皆不适用。泥于古义而失于权变。此乃迂儒俗士不能为有无者。而惟能食粟。至糜公禀。正所谓天地间一蠹也。岂独臣之自知如此。知臣莫如君。 殿下知之亦审而无遁情矣。然则 殿下虽欲收拾而不肯舍。优恤而恐其饥。在臣分义。何敢冒昧隐默。偃然当之。若履事者常录(一作禄)然哉。孟子不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以为不恭乎。臣衰暮已甚。疾病已甚。矇聩已甚。茅塞已甚。自知不能。屏迹于陈力之列。职名虽尚在身上。未尝一日供职。则是实身无常职。而顾其赐于上者。乃有不世之恩数。则不恭之罪。臣无所逃矣。身负重罪。违圣贤谟训。将不容于天地之间。此臣惊惶闷迫。不知所以自处者也。伏念殿下既不知臣无状。盛不洁于玉碗。则 宠遇极矣。顾使臣终不免不恭之罪。身死之日。含而犹视。重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6H 页
泉之下。抱恨无穷。岂 殿下之本意乎。如此则 殿下虽念臣饥饿。荐施周恤。臣独何心。有赐必受。每施必食。徒承顺 君父之恩命。不求成 圣明之美意乎。古之人。有赐之钱布而辞之者。盖行一己之义而明君上之意也。伏愿 殿下。亮臣违礼犯分之闷。怜臣狼狈切迫之情。亟收优致之成 命。仍递臣所带职名。使垂死之身。获全愚分。山野自牧。则须臾不死。庶为无罪之人。朝夕入地。亦当含哭而全归。此诚 殿下生死骨肉之恩。臣将何以报效也。伏愿 殿下垂察焉。臣不胜幸甚。取进止。
答曰。省疏知卿卒岁安稳。良慰予怀。所致不敷。何足多穰。阳和渐舒。卿须善摄上来。以副予侧席之望。故谕。(录事赍来)
辞二相封事(己酉四月十五日)
 伏以礼曹正郎柳仲龙。赍来三月十三日 谕旨。臣以本月二十三日祗受讫。臣自正月上章请递之后。日夜颙望庶蒙命递之 恩。而不但不命之递。反有上来之 批。仍迁左赞成之职。今又委遣礼官。速令上来。臣衔 恩感激之馀。惶恐狼狈。罔知所为。臣常乞老退而爵位益崇。每请递免而 宣召反下。身有疾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6L 页
病而驰医远视。臣蹙缩陨越。若坠深渊。故前日疏中。亦不以身病。更尘 天日之鉴。 殿下岂知臣之疾病。一向缠绵而不止也。自发际肿发之后。颅顶间窣窣有声。旁人亦能听闻。而偏头之痛。发作无时。自去十二月。湿疮才差。左边肩臂筋骨酸痛。屈伸运用之际。推如折如。盥栉衣带。动必须人。针药俱施。迄未见效。今则核结肘间。大如丸子。外连手背。内及肩胁。纠引作痛。往往剧甚。坐立不能直身。举止不成样。荏苒时月。差复难期。此由元气内朽。疾病外乘。正如衰亡之国。内而纪纲坠坏。外而邻敌迭侵。夹攻不置。隶楚三年矣。其不能与之为敌。又似齐之于秦。宋之于元。终于必亡而已。决非针医之手所能为也。此实身虽被 召命。登途无望。不知所以自处者也。臣尝窃以为无状之身。衰暮已甚矣。居官任职。夙夜匪躬。固所不能。生逢 圣明之时。一致身于 天日咫尺之地。窃仰 龙颜。归供葵藿之倾。朝夕入地。庶得无憾于心。则若身无疾病。当此眷眷 宣召之日。国事多虞之际。臣复何心。坐负常日之愿。忤违 知遇之命。而自纳于逋慢不恭之罪也。且臣于上年扶曳起身者。实趁 先王即远之期。而不幸病作。竟未能随参郊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7H 页
哭之后。适值 圣候违豫。滞留 都下数个月。不免妄论时事。匆匆出城。九死南还。抚躬环顾。缺然无以为心。则星拱微忱。 天日照临矣。窃闻今者。 圣侯已得调摄。久膺有喜之庆。而 经筵尚今未开。儒臣尚未引接。无异上年云。则 殿下其必有以也。诚使衰朽之身。冒死寸进。幸而生入国门。小则乍往乍返。不过上年一番行而已。大则胡乱失足。生行而死归。取侮于人。不特屑屑不惮烦而已。毕境身病。如右所陈。不能出门庭一步。孤负 圣恩。瞻望 北阙。魂神飞越。伏俟诛谴而已。抑有难进一二情事。不得不重累其说。冒渎 冕旒之下。庶几 圣明之垂察焉。臣自叨忝崇秩。以迄于今。请递本职。盖非一再。多少微情。不自疑外。倾倒已尽。今则辞穷意竭。不知所言。然臣窃闻帝王之收召在野之臣者。非直为名美也。将以养贤。以及万民也。士之利用宾于王者。非直为荣贵也。将以展其志行所学。匡国而庇民也。故君不可不致其难慎。臣亦不得不量而后入也。今臣以分则学非适用。识劣权宜。无益于国。有害于事。担当世务。非力量所及。以义则受 恩于 先朝。无分寸报效。遇知于 殿下。病未能供职。言反谬忘。只取唇舌。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7L 页
腼然更进。非人心所敢也。以势则士类分烈。邪正相战。无一片乾净地可以容足。殊非拔茹之秋也。此臣所以汲汲乞骸骨归田庐。求以苟全性命。而诚未动天。职名犹带。屏伏南陬。今垂二年。则此与蔡谟三年不就职者。不相远也。如有顼,浩之徒。将加以忤违之诛。将何以解也。区区利害。或不足恤。身山野而带天职。是何义理。庸非罪乎。故臣不但不敢进。终始请递而不能自已。臣之不敢进者。此其一也。臣前在城中。尝进疏劄。语及大臣。大臣执之为辞。一时俱避。台位一空。而臣又忝贰公之位。地嫌势逼。亦不自安。于行出城。颠倒南归。不数日。三大臣俱即出仕。是臣以闲冗之物。动摇柱石之臣许多日矣。念及于此。悚然愧惧。无以为心。诚使臣耽恋 恩宠。不复有廉耻。亦不得不赧然而却走也。顷者本道儒疏之上也。 都下喧然以为。儒疏之动挠三公。实为臣地。噫。一道多士。同声齐起。尽言时事。此或出于人心之所同然。宜不容人言。而返有颊舌如此。不胜藉藉。独 殿下未之闻耳。臣衰病矣。将不得复入国门。则人言不足为意。诚使臣不衰不病。可以遄往。既有此物议。则其道逆闭矣。何敢突如其进。贻笑四方而不以为耻也。此易之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8H 页
训诫。所以有晋如摧如。曳轮濡尾之说也。在 殿下体群臣之心。其将以臣之难进。为可乎。为不可乎。臣之不敢进者。此其二也。况臣尝闻先儒之言曰。士志伊尹之志。学颜子之学。出必为有。处必有守。出无为处无守。所志所学将何为。然则无所为无所守。徒为面貌。往来频烦。则此所谓进退无据者也。臣学识空疏。才器短浅。非敢以古人自期也。第以偏滞之性。好恶失中。疾恶太过。于人寡合。泥古不通。动失时宜。此臣平生病痛而自知亦明。退而自守则或可。进而行世则不可。不独臣自知如此。知臣者君臣殿下。亦宜知之审矣。往在 先朝。臣尝忝台府之宦。论事过当而终守偏见。不欲苟同。呈告而归。 先王听其退去。久不 召还者。知臣明也。今 殿下虽不以为无状。不许递免。 宣召稠叠。然人犹其人。言犹其言。试可久矣。义合乃弃。犹复闻 命而进。苟取宠荣而已。则是所谓进无为退无守。终负素心。虚生天地间。衔冤入地。不亦冤乎。臣之不敢进者。此其三也。臣既衰病。不能有为于世。庶几有守于身。为盛时告老一个臣以死。则 殿下之处世。无憾于天地之大。而 之所以自处者。亦不入于匪据之罪。实是 圣明覆载生
来庵先生文集卷之六 第 378L 页
成之恩也。伏愿 殿下察臣闷迫之情。亟 命递臣职。使臣获免山野带职之罪。不胜幸甚。臣不胜恳迫屏营之至。谨昧死以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