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x 页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章疏
章疏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6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67H.gif)
人君第一法。当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专一凝定。不为物欲所胜。令志气常清。则本源澄静。义理昭著矣。然圣贤传心之法。虽有定本。亦无定本。有定本者。精一克复之谓也。无定本者。必就气质上。先究有馀不足。深察病痛所在。损其有馀。补其不足。轻当矫之以重。焉当矫之以缓。人人异法。各有切己之功是也。唯如此而后。精一克复之功。有所据依而进德。苟不知要守约。切密下工。则虽有美质。因有是德。而反为是病矣。大抵今日。先儒明理之功毕备。义理何患其不足。所患者真心耳。真心既立。则虽读一句。为平生受用而有馀。治化由玆而出。苟无其志。泛然博观。虽读尽经传。而与吾身心。有何干涉。臣所陈论。皆是陈言常谈。无足可观。然于培养本原。虚心切己之功。实为切要。非但为养心之大法。兼亦是养气摄生之至诀也。古人责难陈善。引君当道之语。亦不出于是矣。
治道只在人主恭俭好善。虚心顺理。处事之际。唯见是非。而不见利害好恶。以义理为权衡。而己不与焉。然后发政施仁。事事合理矣。然必得一世之贤人君子。立为辅相。委任责成。延揽人才。布之列位。然后治道可成。永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6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67L.gif)
登对思政殿启辞(辛巳二月○史官李嵘所记)
上曰。闻名久矣。大道之要。可得闻欤。对曰。臣以病人。学术荒昧。匹夫治心之要。尚且未识。况帝王之学。大道之要。何足以知之。然人臣进言。各以所见。则在臣之见。亦可言也。窃以道体无形。必因进修之道。而终至于躬行默契矣。臣请陈进修之方。人主第一法。必收拾身心。保惜精神。专一凝定。使志气常清。则本源澄净。而义理昭著矣。然圣贤传心之法。虽有定本。而又若无定本者焉。精一执中。克己复礼。定本之谓也。但人非上智。则于气质上。孰无有馀不足之患。是以古之善学者。必须先察吾身病痛之所在。损其有馀。补其不足。察病加药。人人异法。故又若无定本矣。必须切问近思。知要守约。察病加药。有切己立功。然后精一克治之学。有所据依而进德矣。不然则虽有美质。未免偏倚之私。喜其所长。怠其所短。随所长而生病。有是德。而反为是病。人臣进言。若直斥其阙失。则最加忌讳。不肯虚受。克治之功倍难矣。大抵后世。先儒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6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68H.gif)
上又曰。古今一治一乱。可得闻欤。对曰。治乱无常形。皆分于几微之际。几微之分。又系于人主之心术。何可一一枚举乎。人君必须恭俭好善。心平气和。虚心顺理。处事之际。唯见是非。不见利害。以义理为权衡。而己不与焉。然后发政施仁。事事合理。而万民得所矣。然必得一世贤人君子第一流。立为辅相。委任责成。广收人材。布列内外。然后治化可以成矣。三代贤君。必明良相遇。上下之交成。而治平之绩著矣。后世如唐武宗,周世宗。皆英明之主。亦须委任李德裕,王朴。君臣相得。故粗能康定一世矣。若人主独运于上。而群臣旅进旅退于下。君子小人。无所分别。则治化安得以成乎。
上又曰。朝廷时务得失。可得闻欤。对曰。小臣身在田野。朝廷时务。未能谙委。然窃闻朝廷之上。贤邪无别。旅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6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68L.gif)
上曰。予自即位以来。所用有小人乎。对曰。朝著之间。温恭畏慎。无所撄拂之士多。刚毅正直。引君当道之臣少。多寡之间。时尚乃成。终至于小人独留。而君子尽去矣。岂非可忧之甚乎。
上又曰。民生困瘁。何以则可乎。对曰。小臣居乡。民生困悴。岂不详知。我国土瘠民贫。而赋役烦重。下吏作弊。虽乐岁。民犹无食。况如今岁之凶乎。但仰官粜。饥饿之日多。愁怨满腹。顿无乐生之心。和气何由而臻乎。 祖宗朝。赋役不若此之重。而后来滥觞至此。国家如欲救民。当会计一年经费。量出为入。而以稍存赢馀。以备不虞为准。更定法制。损上益下。则赋役必轻。而恩结民心。为祈天永命之本矣。不然则圣主虽极忧勤于上。而惠泽不究于下矣。中原历代以户口多少。分定州县。或户口不满于数。则自州而降为县者有之。我国则州县户口。初无定制。但以州县职秩高下。为贡赋多少。地小之民。不胜其困。不公不平。莫甚于此矣。今日要须先究户口多少。物产有无。以此为率。平均分定。则民可以小被实惠矣。此两事。实救民之急务也。
上曰。毋以退为言。留补予之过失可也。对曰。人臣之义。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6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69H.gif)
登对宣政殿启辞(辛巳八月○史官李嵘所记)
启曰。臣无状。至陋极鄙。命使出入经席。揆以本分。不可一日冒居。今日入侍。非为经筵供职也。疏章不宜每渎。欲尽达情状于榻前而退死矣。 上曰。虽有病。岂至不得出入乎。不可退去也。启曰。前日登对。 上教有云。久在京中。未见予阙失乎。当时臣无所见。不能有所陈达。言未毕。 上曰。起坐言之。起坐启曰。天行至健。无一息间断。故能发育万物。以成造化之功。人君代天理物。履天之位。必须体天不息。方寸之间。虚明纯一。不以一毫私欲间之。然后应用酬酢。天理流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6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69L.gif)
又启曰。中庸九经。大学治平章。脩身为本。尊贤次之。治国之道。岂有他乎。大学以絜矩。为应事之要。此外则用人理财而已。今以用人言之。相臣虚位。此正得人才论相之时也。自古以相臣贤否。知君德之得失也。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0H.gif)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0L.gif)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1H.gif)
辞免吏曹参判启辞(癸未十二月)
臣自前月。旧疾益发。焦枯柴毁。渐致沈顿。是以。呈辞乞免。至于四度。在臣则踰越常式。僭横无分。而异恩涵濡。特赐优暇。伏枕踰月。尚未小歇。深痼之疾。日甚一日。最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1L.gif)
辞同知中枢府事书状(甲申十一月)
臣于九月十七日。祗受右承旨书状。恭奉 圣旨俾臣徐为调理上来者。臣受恩罔极。不思报效。唯知退归以便身图。罪已不容于诛。每念从前癃废。纷纷乞退。仰渎 宸严。尤剧震悚。窃见古之人臣。有请焚黄而归者。臣欲以受由常例。求还田里。冀于朝听无大烦聒。而不思托事而归。因留不还。为人臣不忠之大罪。臣前后所为。无状如此。甘伏常刑。死有馀辜。何意 天慈优容。曲垂宽贷。温谕从便。欲全始终之恩。臣抚躬思过。无地自容。亟欲奔走上京。待罪阙下。而沈痼之疾。一向澌毁。调理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2H.gif)
追至永柔待罪启辞(癸巳三月)
微贱小臣。每以疾病私故。仰烦 天听。极知惶恐。而又不敢默默不言。以致重渎 宸严。尤增死罪。臣素患流汗之疾。每遇春月。辄至增剧。暂出房外。寒气彻骨。才就燠室。流汗如泻。寒则头痛身热。汗则虚乏委顿。以此二端循环不已。澌毁之疾。甚于冬日矣。今月七日。 内殿,东宫移幸时。臣疾不能扈从。留落道路。十一日而乃至。微臣任便行止。自暇自逸之罪。可胜诛哉。当今国事罔极。存亡未判。凡在臣僚。莫不竭忠委命。奔走道路。而臣自义州以来。每至流落。虽曰筋力不逮。而臣之罪大矣。伏愿 圣明镌臣爵秩。付臣司败。以正常刑。以为人臣怠忽者之戒。
奉审复命后启辞(癸巳九月)
壬戌年迁陵时。臣窃闻民间议论。丁酉年。以高阳治所为吉地。奉迁僖陵。 中庙圣意亦知其为异日寿藏。而既无五患。率然迁改不可云云。今者新靖陵。贼祸如此。又有水患。不可因用其地。则还卜于旧靖陵。似为允当。臣到京城。闻京师民日夜望 乘舆之至。其情哀切。盖以兵火之馀。人人绝食。束手就死。望欲 主上亲临睹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2L.gif)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3H.gif)
户曹堂上入京城。招防纳主人。令自具贡案以呈。凡米面鱼物。减半徵于诸道。拟将为 乘舆还京之用。兵曹徵黄海道前年诸色军士阙立番价布。每一月二疋。又令诸道。搜括军士之见存者。且令大索以生为死者。又籍流民之来寓者。民间骚然。无异军籍。有司举此三事。虽出于不获已。而殊不知民力已竭。催理逋欠。决不可行也。当今急务。抚安民心为最先。目今倭贼尚在南方。天兵犹未班师。中外大饥。人皆饿死。所在军兴。科敛万端。剥肤搥髓。民不堪命。军士从征。不解甲者二岁。海中渔采。亦不及常年什一。米面鱼物之徵。将何以应命乎。诸色军士。在前岁尽入官军义兵之中。无一日之休息。而谓之阙番。追徵价布。流离逃散。毒遍邻族之害。即此而生。无益于国计。而适以归怨于上而已。军士见存之数。何必汲汲搜括于贼未退之前。奸吏因之侵渔受赂。饥民流入他境者。必依主户。以资佣食。主户一闻籍军之令。皆自逐之。流民或有治山田艺菽粟者。皆弃而去之。以此道殣尤多。相聚为盗。又可忧也。兵曹未必行此无谓之事。恐或出于州县下吏侵渔之奸计。然不令禁止。则民受其殃。益生离叛之心矣。窃惟国家兵火之惨。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3L.gif)
臣到京师。丰原府院君柳成龙贻书于臣曰。时事危迫如此。为今日第一至务。收拾人心。明慎赏罚。审择守令。赈救饥民四者而已。京畿救荒。无粟可赈。煮盐为上策云云。臣因访问于京畿监司李廷馨。则以为黄海道有岛。最为煮盐之便易。有尹先民者有干事才。可任其事云云。更加廉问于人。闻丰川椒岛,长渊白翎岛,瓮津猉麟岛。林木茂盛。不可胜用。海水极咸。不如他处用功多而得盐少者。但取水于盐户草幕之内。不择晴雨而煮成。得盐之易。无如此地。今不烦官力。募人自为。使尹先民监临其事。官取其半。旁近之人。皆乐赴之。计日月而公私皆获其利云。尹先民。高阳人。曾赴禹性传军中。以募粟功。赏职至副正。三岛。自前以牧场之故。官禁煮盐。今日则事急矣。可以一设盐场。以济民困也。然一人监临。地广而事烦。或有未收拾处。又择一人。使之分主。则两屯心竞。耻居人下。各自赴功。庶望尽心矣。得盐而贸谷山郡。以赈饥民。诚为救急之切要也。伏愿下有司施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4H.gif)
论奏本事榻前启辞(甲午五月)
窃闻上本之意。但曰。顾总督未视师以前。贼势强梁。总督视师以后稍敛兵。且言我国日益危急。愿 皇朝终始拯济云云。若然则必未免顾总督之怒。似当吐实明陈事情曰。小邦之于倭奴。有不共一天之雠。虽死不忍与此贼言和。所以前后上本。请兵请粮。来灭雠敌。虽是小邦不量已分。仰渎天听之妄计。亦出于穷而呼天。疾痛呼父母之至情也。陪臣金睟之行。奏闻之辞。都是此意。不容他心。今者伏见总督军门分付咨文。极论小邦形势。切中情实。其言曰。 皇朝若再起大兵。来讨倭奴则千里行师。朝鲜残破。粮食不供。朝鲜兵力寡弱。又不能抵敌此贼。而相持累岁。亦不战而自灭。今幸倭奴欲归命圣朝。恪修职贡。不如许之为属国。凭仗皇威。稍加约束。驱之渡海。使尔邦无压境之贼。得因闲暇。生聚教训。以为报雪雠耻之地。则 皇朝无调兵之扰。尔国无目前之急矣。今若不许纳款。又使刘总兵班师而归。则尔国必亡。辽,蓟一带。与贼对境。又为中国之忧云云。小邦君臣。拱读环听。咸仰总督料事之审也。小邦危不容喘。于今保存。实赖 皇恩。指挥死生。唯命是从。何敢必行己志。欲使 皇朝。竭天下之力。扫灭此贼乎。小邦不忍言和。而 天朝容之为属国。亦出于哀怜小邦。拯济
牛溪先生续集卷之二 第 17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98A/ITKC_MO_0198A_A043_174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