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牛溪先生集卷之六 (自动笺注)
牛溪先生集卷之六
 雜著
  
政府右參贊白公行狀
公元1497年
公諱仁傑
字士偉
姓白氏
其先系出開城府
中移于水原遂爲水原府人
高麗侍中景臣之後
政堂文學天臧之七世孫也。
曾王父諱效參。
憲府持平
承政院都承旨
王父諱思粹。
承文參校
贈禮曹參判。
考諱益堅。
王子師傅。
吏曹判書
皆以公貴追爵
判書孝友正直
志存大節
治經學。
不惑神怪
未及中身而卒。
人皆惜之。
初娶李氏無後
繼室丹陽禹氏。
司直從殷之女。
高麗侍中寶之後也。
二男
公其季也。
公以弘治丁巳七月十二日
生于京師彰善坊第。
未晬而孤。
穎異
孝友天出
母夫人順其志。
事兄如嚴父
凡有所得於人者。
必進於母。
無私藏焉
燕山荒淫
民家
公年八歲
出拜中使
周旋應對成人
中使異之。
與之言曰。
吾當免而家。
不毁。
鄕黨嗟嘆
其後再撤。
屋竟毁焉。
母夫人僦舍以居。
貧甚。
達夜執女紅
公必侍坐
母夫人就寢
然後乃眠。
母夫人懼其年幼得疾。
每韜燈假寐
誘令先寢。
稍長。
力學自立
慨然求道之志。
是時金公湜爲大司成
諸生講學國庠
就列
諸生退。
執冊請疑。
從容問難所聞義理之奧。
益進
靜庵先生趙文正公世儒宗。
委己而師之。
就其宅旁構書室
公元1519年
幾。
文正公被禍
公痛斯文不幸
金剛歷年乃還。
愼公居寬爲友。
一日
謝絶交游
閉門靜坐
九容九思座右
三月
愼見之驚曰。
容貌辭氣大異昔時
何修而致是乎。
游大學
時新己卯之禍。
敎弛士偸。
矩步折旋其間
衆皆指斥
時議將構以罪。
乃始韜晦
磨去崖角
漸事和光焉。
母夫人年高家益貧。
遂治擧子業
中辛卯生員。
丁酉文科
時輩初詆爲己卯人物
擯屬成均館。
明年
學諭
明年
始藨授藝文館檢閱
奉敎
故事朝廷除拜
文館一員
政事堂書其得失
是時不擧
公執筆往唯謹
銓曹者皆憚之。
辛丑
拜禮曹佐郞
便養乞外
南平縣監。
安輿上官
始至。
興學養士先務
書堂四境
脩士爲師。
敎授童蒙
頒廩課學
月朔巡至其所
登講坐。
兒童讀書
親爲正句讀
由是皆知學。
視民如子
均賦薄稅斂。
撫摩惠愛
闔境孚感
官廨久不葺。
破壞狼籍
一新之。
倉廒廨舍
無不修整
而捐公廩善計度。
不及民而事集。
民至邑者歎曰。
是皆吾役而吾輩無與焉。
眞吾民之父母也。
民有訟者齎權貴關節而至。
公兩造于庭中告之曰。
決訟觀事曲直
何用請托爲。
人大慙。
自是一道難斷之訟。
就決焉。
居四年。
監司治行第一聞。
命特陞一資以褒之。
母夫人
養志無違
壽筵之設。
妓樂備水陸。
不下三四。
小設則無常數。
公元1604年
孫迭前爲壽
佳辰令節
奉安輿出遊
親舊近地者。
迎致之以助歡
可以慰悅母心者。
無所不至
甲辰
召拜諫院獻納
會有忌之者言於上。
歸舊任。
乙巳春
拜司憲府持平
轉戶曹正郞
春秋記注官
于時仁廟大漸
公以本官進。
藁席于闕庭
一人蓬首自內而出與大臣語。
問知尹任之子。
同列曰。
危疑之際。
大臣入侍顧命
豈可使戚里子弟左右乎。
歎息而出。
八月
拜獻納。
文定王后降密旨尹元衡。
使除去尹任灌,仁淑三人
兩司長官從風而靡
會議
主謀者使許磁先諭指于公。
磁是公故舊也。
磁要說百端
公拒不從
磁色怒日。
知子老母
所以先事委曲
非細故也。
公起與愼居寬出門
愼曰。
未可辭疾乎。
公曰。
如此則可避矣。
然臨亂而避。
不爲也。
且自不可復得相見矣。
唯君自愛
悶然曰。
吾友力爲善
吾豈忍止之哉。
明日
會于中學
臺諫不從者衆。
不得發論
於是鄭順朋,李芑,林百齡,許磁詣闕直啓。
尹任
灌。
仁淑而不列罪名
公謂同列曰。
密旨罪人
不正甚矣。
吾將廷爭之。
聞者皆縮頸無敢應。
公乃獨啓曰。
國家事。
當出光明正大可也
內降密旨尹元衡。
尹任三人而不廷議
不列罪名
外戚密旨行事
何以後世
且將使姦臣邪逕
暗地構扇以陷大臣
其流之禍。
不可勝言者。
尹元承順內旨
使國家事不
公元1605年
得出光明正大
大司憲閔齊仁內旨之下。
伺候二三宰相之家。
有同傳■令軍卒
臺諫逡巡觀望
失言齎之義。
請俱治罪
文定震怒
招諸大臣曰。
尹任等謀危宗社
而此托正護賊。
予實痛心
下公于獄。
事將叵測
鄭順朋之子𥖝諫其父曰。
白某忠直
今若見殺。
父將得罪萬世
赴闕也。
牽袂極諫
順朋乃疏言。
白某不知國家重事
徒言密旨之非。
愚妄之發。
不必深治。
臺諫言事得罪
恐爲聖德之累。
由是文定霽威
遂得釋。
褫官坡州田舍
越三年丁未
鄭彦愨取良才壁上獻之
其書曰。
女主執政
奸臣弄權
國之將亡。
可立而待
朝廷乙巳罪人
或死或流。
公謫安邊府。
先是公在南平
崔輔漢爲方伯
置之中考。
常自疑公嗛己。
其後漢拜仁廟陵官
抵言有疾
臺諫劾罷之。
及公在薇垣
漢敍命下。
臺諫又欲之。
公曰。
事貴得中
斯人一罷其職足矣
豈合永廢之乎。
事遂已。
漢深德之。
言必稱白某公正
及議配流
漢判義禁府
公遂得安邊近地
戊申三月
母夫人京城
以疾卒。
公服喪于謫中。
號擗倍常
辛亥
王世子生。
推恩大赦
公得放還
居于坡州
素貧
且經流徙
生事益薄。
斗屋蕭然
幼稚盈室
而公不問家之有無
唯以閑淡自適
中夜太極圖說,易,四書
程朱之書亦未嘗不在左右
客至觴酒歌呼
談論自若
不少避縮
意氣偉然
不見愁居⊙
公元1540年
處之容也。
退閑二十年
至乙丑夏
尹元敗死
國是稍開。
十二月
公復通德郞。
承文校理
明年
陞司䆃寺僉正,繕工監副正,奉正大夫繕工監正
八月
夫人安氏卒。
年耆艾。
不樂仕于朝。
其冬
舊廬
丁卯春
楊州使赴官
州吏有豪猾姦利更。
前守不能治。
公初視事
卽庭杖之。
一郡翕然
稱爲神明
是歲。
嘉靖皇帝崩。
繼而明廟昇遐
三天使頒詔
州縣供億蝟毛
應供之目。
綺羅錦縠,絹苧,豹皮床席什器及他珍奇之物。
無慮百餘品。
州据前例
攤賦于民以充用。
公曰。
不可重困也。
出庫米詣市貿易
民初不知有差科事。
官廨都城十里內者
工部繕治
迎曙驛舍十里
抑配楊州
已成故事
申牒監司
戶曹再三堅執
京司理屈
各治分守如法焉。
居數月。
治化大行
民庶戶祝之。
歌曰。
白雪之白。
與君同白。
心乎愛矣。
胡不爲傑。
去官而愈思慕之。
立碑頌德
是時今上初服
求賢甚急
公負朝野之望。
不久于外。
七月
被召爲中訓大夫
弘文館副校理,知製敎
經筵讀官春秋記注官
八月
陞直提學
九月
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
經筵參贊官春秋修撰官。
十月
右副承旨
校理
未盡一月
擢拜提學
旋陞承旨
倚重頗涂。
十二月
辭疾承旨
戊辰正月
吏曹參議
二月
遷司諫院司諫
仁順王后臨朝
問羣臣以垂簾久近。
大臣對曰。
期月
矣。
公進曰。
嗣君不至幼沖
女主不可以久聽國政
仁順不悅而罷。
未幾
撤簾
公首爲上進箚子言。
東方道學
鄭夢周金宏弼以來始有淵源
逮至趙光祖
傑出之才。
闡明程朱之學
循蹈規矩
非禮不動。
大礪名節
興起斯文
得君致理
脩行德政
庶幾復見二帝三王之盛。
姦臣南衮沈貞等肆其鬼蜮
構成貝錦
竟致冤死
朝野之痛。
久而彌新。
宮中姦邪蒙蔽之深。
未之知耳。
中廟晩年
用光祖輩流之賢才
仁廟末。
追復光祖已褫之官爵。
公論可謂少伸。
物情猶爲憤惋者。
光祖道德忠義未盡暴白故也。
當今臨御伊始
四方風動
國論不可以不定
士習不可以不正
謂宜追奬眞儒
極其褒崇
贈以高官美諡
列諸從祀文廟
明天淑人心。
一道同風俗。
豈不足爲淸時盛擧乎。
又進箚曰。
人主一心
朝廷之本也。
心正朝廷莫不一於正矣。
是以古之聖王
必先正厥心以立其本。
所謂精一執中
卽其學也。
而堯,舜以來帝王相傳心法也。
誠使殿下精一之道。
皇建有極
則表端影正。
羣下取則
莫不精白一心
丕應徯志矣。
聖敎有曰予生長閭閻
不知學問
大禹克艱之心也。
商王舊勞於外。
作其卽位
小人之依而天下歸仁
殿下生長閭閻
乃作聖之基也。
誠能終始典學
遜志時敏
而施諸有政。
莫非體驗推行之寶。
則政與學相成
心與理爲一。
公元1508年
不患學之不專矣。
聖敎有曰夙夜憂懼
憂懼二字
所謂敬也。
聖學所以成始成終者也。
殿下念玆在玆。
動靜勿失
參前倚衡
持久不息聖敬日躋
功業自臻。
中庸所謂篤恭天下正者。
正謂此也。
上答曰。
陳戒之辭。
其敢忘諸。
當置座右以自警焉。
是時
一名善趨時營譽。
黨友推轂
登三事。
公素知其奸。
力排之。
披摘其處心
發露情狀
由是皆知陰邪貪黷
淸議不容
時望遂格。
四月
改工曹參議。
五月
復拜大司諫
德興大院君夫人小祥
朝廷遣祭之議未決
公獨進啓言
禮緣人情
殿下入繼大統
私恩不可盡絶
無嫌名義所宜遣祭以申至情
上從之。
憲府以爲不可
駁遞上護軍
轉工曹參議,大司成
遂歸坡州
其冬
兵曹參知,大司諫再徵。
不起
己巳正月
命陞嘉善大夫憲府大司憲
上章辭免
上下手札曰。
君子生於世。
揚于王庭
致君堯舜
垂名竹帛
準則後世可也
而梏於一言
遠引而去。
豈爲士之道哉。
忠誠可以貫日月
節義可以凌氷霜。
不待人言而知矣。
宜速赴召
公卽趨朝
三月
同知樞府事兼同知禁府事。
其後大司憲者再。
改工曹參判兼同知經筵
同知中樞
庚午二月
拜兵曹參判。
兼職如故
天旱求言
公上疏略曰。
近日非常之災疊見層出
臣生七十餘年。
尙未切迫之災有如今日者也。
臣僚之言。
非不累上。
公元前196年
殿下之答。
一則過越
二則過越
或斥之以訛言
或諭之以不可行
邈然無所可否
然則殿下求言
文備而已
漢臣劉陶有疏曰。
天災不有痛於肌膚
震食不卽損於聖體
故蔑三光之謬。
上天之怒。
此眞今日藥石也。
伏願殿下惕然自省
君臣相誓。
痛洗弊習
悉心推訪
講求治道
進上貢物
量宜減損
諸色卒隸
式均苦歇。
一族切隣之弊。
禁列邑無名之稅。
可以便國利民者。
期於必行。
及今猶可爲也。
殿下旣命疏放滯囚
因天災而推好生之德
今日之冤。
孰有大於乙巳己酉罪籍者乎。
誠願渙發作解之音。
乙巳己酉籍沒之物。
悉令還給。
士林之名在罪籍者。
復職牒。
如是忠魂感泣幽冥
士類興起昭代矣。
謹按
卒贈領議政文正公趙光祖
性理存心
繩墨律身
以達不離爲事業。
致君堯舜規模
不幸橫罹讒口
不得考終
然其流風遺澤
沒世逾著。
至今士林尊尙道學
貴王賤霸者。
斯人之烈也。
丕闡絶學之功。
優於鄭夢周金宏弼遠矣。
伏願力扶道脈
念賢儒。
使得從祀足以矜式多士
裨益風化矣。
且當今人物。
無出李滉之右。
好學問
講明性理
如欲圖治
委任斯人則不可。
伏願殿下先定聖志
涂改昨非
下書招迎
至誠待之
言聽計從幸甚
不學衰老
還歸桑梓以全晩節
目覩饑饉荐臻
邦本顚蹶
故只欲
公元1508年
一言而退耳。
多采用之。
還給乙巳己酉籍沒貲産
賢士之在罪籍者。
申雪收敍
廷議欲削乙巳勳券。
有用事者不欲曰。
何必削勳。
然後至治哉。
公面責之曰。
不得削勳則公之罪焉得後世之譏。
又對當軸大臣
責以無宰相之量。
且是時朝頗有新舊携貳之漸。
公欲調護之。
時議不悅
兵曹一年
同知中樞
公先居官
不受騶直。
兵曹
取以施諸親故之貧者。
十一月
副提學
翌月。
同知中樞
辛未五月
改刑曹參判。
六月
大司憲
洞達城府
稠人廣坐中。
每道朝貴得失而公言之。
不少回互
人益憚之。
于時李元慶者。
領相浚慶族弟也。
居近公舍
時來陪話
忽有飛語
李元慶移書戚里
白公朝貴
願與君協力
有一宰相自言見其書者。
洛下喧動
萬口噂沓
云疏章已成。
或云蹤跡詭祕
皆以平日議論公是公非者而投合之。
公聞之曰。
心事靑天白日
不容於世固其所也。
安用黯昧汚衊爲哉。
第恨我不早退耳。
棄官而歸。
不復出焉。
其後義州使郭越上疏
言白某謀陷士林
不售而退。
上怒曰。
白某精忠貫日
而郭越敢爲此
當欲究問
大臣不可而止。
公旣老病
無甔石之儲。
居第足以風雨
食官以資朝夕。
監司尹根壽貧窶聞。
特命賜米菽者再。
公分鄕黨親舊曰。
君賜也。
與共之。
上章謝恩
且言我國從祀
唯鄭
夢周協于士望
其餘薛聰崔致遠安裕輩。
皆出趙光祖下遠甚。
尙享盛禮
而以光祖之學之功。
獨無報祀。
臣實痛心
伏望商議大臣
列從祀之典。
士類觀瞻
斯文丕變矣。
先是楊州使南彦經。
文正公書院于道峯山下。
公欲詣闕申請從祀賜額
戊寅七月
力疾入城。
書院儒生
上章請之不許
公知天意難回。
還家
大臣聞公之入。
不知已還
爲白上除奉朝請
八月
陞資大夫政府右參贊
下書徵之。
公上辭免
以爲臣以老退殘齡。
再入脩門
只爲申請趙光祖從祀
而竊聞書院賜額
尙阻兪音
老臣彷徨悶默而歸。
豈意因緣觀聽
遂饕峻擢
由臣妄動
攬取九列之位。
國人將謂臣何。
臣雖駑劣
欲以晩節餘生自取譏笑
再批不許
入朝控辭
上下敎曰。
卿在予忝位之初。
弼違弘多
及今年高
予用爲嘉。
肆特超授
勿辭。
謝恩
旣至
歎曰。
年耄
未死時復天顔
入侍
上動延問曰。
久不見卿。
眠食佳否。
禮意甚隆。
進對百言
國家時務
衰憊重聽
常日所欲言者
不能盡述
退而涂自慨歎
具疏畢陳。
自是覃思苦索。
累月不能止。
心氣勞耗疾益甚
然志一意盛。
不自覺其病也。
上聞不供職故不受祿
寓京貧乏
有司賜祿米。
因天求言
己卯五月
疏始上。
首言賜祿米。
聖恩殊絶
老臣感激思報。
不忍默默
請先陳祖宗
來召變之大者
後及當今致災之由。
又吉殿下英明才氣首出庶物
而治效蔑聞。
請陳殿下受病之根。
又言臣前侍經席。
老耄昏暗
不能仰答聖語
退而聞同時侍者之言。
聖敎有曰今時朝廷何如
此正老臣所欲言者也。
在草野。
竊聞搢紳間有沈義謙,金孝元分黨之說。
當時大臣近臣有憂之者
相議作鎭定之計。
啓於經席。
出補外。
然猶朝著不靖
浮議雲興
稍涉於儕輩者則指謂之西。
稍涉於孝元儕輩者則指謂之東。
朝士若非特立獨行
庸碌闒茸者。
皆入東西指目之中。
駁論一人則衆必譁然曰。
某是某黨故被駁也。
薦用一人則衆必譁然曰。
某是某黨故被薦也。
一駁一薦
無不以爲私情
臺諫銓曹無不措手足焉。
士類者雖欲慷慨論劾
而恐上疑其相攻擊也。
下疑其斥異己也。
相顧憂嘆
莫敢發言
邦本日以困。
國脈月以傷。
東西二字亡國禍胎也。
嗚呼
士之特立者世不多見。
庸碌闒茸者亦不可用。
今日可用之士。
皆入東西之目矣。
其所謂東者多指年少新進
勇於謀國
銳於爲善
誠心方盛。
此當扶植裁成
不可排抑以沮其志也。
所謂西者多指先輩舊臣
經歷變故
力去權奸
功在士林
此亦眷待刮磨
不可疏斥以失其心也。
東攻西不可
以西攻東不可
若欲盡斥東西
則是殿下朝廷也。
必欲調和鎭定
使之同寅協恭者。
君子之論乎。
又言成渾李珥爲可用之士。
又言殿下不許趙光祖從祀文廟
不敢更瀆聖聽。
姑擧光祖事功
粗陳一二。
我國箕子仁賢之化。
道學無傳
鄭夢周金宏弼倡之於前。
而猶未大著
光祖自年十七。
奮志絶學
終日肅容
端坐泥塑人
讀書則以大小學,論語近思錄爲先。
踐履以孝忠信爲本。
孜孜不怠
如恐不及
是以眞積力久。
充於中而溢於外。
聲名洋溢
人皆心悅而誠服
及其立朝事君。
興起斯文己任
行道濟世爲己責。
上格宸衷
下聳儒林
德化人
幾成至治
士知向方
俗尙孝順
至於市井之民。
亦皆慕效
德化入人之深如此
光祖旣死。
羣兇得志
斬伐銷鑠
無遺跡。
嘉言善行
沒沒無傳
殿下何自而知之乎。
是以書院賜額
非聞大體
而亦允許
所以只陳事功
不敢從祀爲言也。
又言飭邊備
軍政
器械
西北山戎南邊海寇甚悉
凡數千言
上優敎答之。
令政院謄書一本入內
時論方指西人爲邪。
而公打破東西
唯賢是用爲言
二司交章劾之。
公初草疏時使李珥述己意。
時事一款。
其後更加刪改
且與賓客談說不隱。
由是皆知公與相訂也。
繼至
東西處與公略同
言者草疏
誘白某匿跡欺君
詭祕不直
將置罪網。
公乃疏言。
文墨不如李珥
使就將臣意修潤其辭。
昔者程頤呂公
公元1545年
著作應詔疏。
此等事先儒亦嘗爲之。
改臣之
臣亦向人無小隱
其實如此
人言李珥假臣之名。
上已疏。
老臣將死。
不敢欺罔。
釋然慰諭之。
是時時輩不與公。
而公不以爲意
命駕道峯書院
倘佯泉石
俛仰文正公舊踰。
自爲祭之。
以廟初成。
諸生大宴以落之。
棲遲半月而還
祿米及官騶白直
皆歸之書院
九月
疾篤
遣醫問疾賜藥餌。
二十九日某甲
卒于京師寓舍
疾革
內外安靜
神思不亂
怛化之意。
亦無一語與子女爲訣。
二十日而終。
享年八十有三。
訃聞
上下敎曰。
賢相卒逝。
予心極爲驚動
輟朝二日
遣官弔祭
賻賚有加。
爲人高邁疏曠
慷慨有氣節。
少而慕道希賢
不在溫飽
應擧登朝
砥礪名義
中更廢斥
困而不挫。
老退居
經世之志。
未嘗少貶也。
晩際登庸
雖復齟齬
而忠君許國之念。
白首不渝
事獻言。
極其意而後已
末歲上章
屬疾思慮精苦
不舍晝夜
子姪交諫。
斥退之。
欲言之志。
如水萬折而必東。
不可遏止
未上之前
猶恐未成。
轉側增疾。
旣上之後
意氣舒展
以爲畢志無恨也。
立朝
危言正色
指斥時忌
無所顧籍。
乙巳之秋
鶚立朝端
蹈赴萬死
抗言密旨之非。
直欲以隻手扶持世道
表正人紀
以不負言責之義。
其孤忠正氣。
可以貫虹霓而摩星斗
是以直聲振乎一時
士論翕然歸之。
而後愈著也。
其草啓辭時。
柳希春見公之爲。
吐舌曰。
壯哉。
翰林趙璞在旁。
公直不撓
退而書諸策曰。
白某有漢汲黯之風。
閔齊仁讀至有同傳令軍卒之語。
輒曰。
白某之言。
誠確論也。
不覺嘆服羞愧以死。
嗚呼
此豈勢利所使然哉。
英偉出人寬弘夷坦
與人不設畦畛
一言之出。
洞見心腑
聞人之善。
稱道傾向
以爲不可及
橫逆之來。
受而不較。
於聞過。
卑幼者言之。
無不虛受
中心嘉悅
達於面目
平居嗜好
未嘗一物爲己有。
服食麤疏
凝塵滿席。
視之泊如也。
自號休菴
大耋之年。
猶喜性命之學。
晝思夜索。
輒述于
草藁藏于家者若干卷。
儒士來訪則與之講明疑難
辨析同異
劇論亹亹
夜分不寐
以爲樂而不知疲也。
平生誠服趙靜菴爲人
讚德美。
不足以盡其情。
口誦心醉
沒世無斁
是以從祀之請。
至於四疏而不已
旣退而復入
專欲力言于朝。
最後疾甚憊。
祭祠宇。
瞻仰高山
益切窹嘆。
亦可以見公之所存非偶然也。
嗚呼
使天相斯文
士禍不作
而俾公竭才於師門
則其學之所就豈止於此
強盛之年。
不使坎壈羈窮以老其身。
則其功業之及民。
豈止於此而已乎。
公初娶平澤林氏末孫之女。
生一男曰惟恭
繼室興安氏。
萬戶璨之女。
文成公之後也。
二男五女
男曰惟恒
丙子進士
拜恭陵參奉
惟咸
庚午生員
丙子文科
承政院注書。
義禁府經歷趙堪,士
公元1446年
人安守基,進士世英宗室義寧監胤祖,士人任穡。
其壻也。
惟恭早卒。
有妾子女一人
惟恒■娶縣監金磧之女。
二男三女
皆幼。
惟咸娶縣監金鍧之女。
四男一女
皆幼。
趙堪生一一女
男曰毅道。
女適成文濬
安守基生三三女
男曰鍵。
女適李景震。
餘幼。
世英生一女。
金義元。
義寧監生一男一女
男曰李春英
女未行。
任穡生一女。
幼。
其年十二月某甲
諸孤葬公于楊州石積里墨坊村己坐之原參判兆次判書五里
貞夫人安氏祔焉。
夫人女範甚盛。
在室
事親無違禮。
歸于公。
公同志。
事姑極孝
一於愛敬
閫內事無大小
悉稟姑命。
雖有勞瘁
竭承惟謹
通曉大義
順時委命
善處廢興之間。
常語諸子曰。
爾輩做仕宦
知止足之義。
急流勇退可也
公居明夷
言語或不畏忌
夫人從容進戒。
公每納焉。
撫愛前夫人之子如己出。
御稗僕慈惠和肅。
能使畏愛盡力
治家育子
勤苦困蹙
能阨而不怨
綜理微密
維持窮約
協相君子
皆人所不可及者。
不事生産
超然塵俗之表。
而夫人之德所以之者如此
亦可謂無愧矣。
丙寅八月初八日某甲卒。
享年五十五。
諸孤以渾嘗受業于公。
授以家傳
使最其跡。
以請銘于當世立言君子
文學昧陋
不足以當此
出入門墻三十年。
知公行事爲最詳。
故有不得辭者。
謹第錄如右
謹狀
昌寧成渾
狀。
堂叔大谷先生墓碣
公元1497年
先生姓成。
諱運。
字健叔
號大谷
昌寧人
有諱汝完。
事我太祖
位至領議政(先生下世宗人留善。
以兼春秋官得見史筆
則公於國初
耆老檢校門下侍中昌寧府院君
未嘗爲領議政
先世族譜
誤以領議政書之。
故因之而未及考正耳。
)是先生六代祖也。
曾祖諱得識。
漢城府尹
祖諱忠達。
縣令
吏曹判書
考諱世俊
繕工監副正。
妣比安朴氏。
司諫孝元之女。
弘治丁巳正月旣望
先生京師
嘉靖辛卯
選登上庠
壬寅
用大臣薦。
社稷參奉不就
癸丑
除光陵參奉
供職數日。
棄歸。
丙寅
擧經明行脩
明廟命驛召赴朝。
將訪治道
以不次。
先生辭不獲免
自載至
拜通禮院引儀。
登對
固辭以疾。
再遷造紙署司紙。
謝恩
上章乞骸
竟退。
命賜食物
今上初。
特徵拜官不至
隆慶辛未
監司存問米肉
萬曆癸酉
下書特召者三。
上章辭。
超拜司贍寺正
表裏一龍
本道海郡輸送周急之資。
賜鷹
乙亥得疾。
遣醫賚藥。
戊寅
司宰監正
命賜
己卯五月
疾篤
上命醫馳視未至。
其月二十六日卒。
享年八十有三。
命賜祭賻
官庀葬事。
八月十七日
葬于鍾山
墓在舊廬三里
先生慶州金氏副司直碧之女。
金氏報恩鍾谷
先生就家焉。
無子。
敎育妻兄郡守天富之子可幾。
妻以兄之子
以後事。
噫。
先生居林四十年
其所杜門求志者必有其學。
謙退確守者必有其見。
玩而忘
飢。
不知老之將至者必有其樂。
人但見考槃澗谷
琴書自娛而已
若其所存則鮮能窺測
平生不欲人稱述。
遺旨不可違。
不敢請銘于當世立言之士。
只敍世系遷除卒葬之日刻于石。
後人先生衣冠之藏在是云。
宗簿主簿趙君墓誌銘
公元1586年
萬曆十四年秋八月六日
朝散大夫宗簿主簿趙君克已卒于京師
設位而哭。
哭之慟。
其孤毅道遣使奉書涕泣
墓銘爲請。
嗚呼
渾尙忍銘吾友也哉
嘉靖辛亥
余年十七。
受業白先生之門。
君在甥館
望之知其爲賢士
卽之忠厚夷曠
飮人以德而罔覺其醉。
遂與之定交
稚年相長大。
相得益歡。
往來遊從
於今四十年矣。
然余早嬰沈痼
以死自期
君彊健壯盛。
方享脩塗
孰謂遽舍我而歿。
使我抱無涯之痛耶。
顧余與君知之深。
君亡而誄君之賢。
莫如余者。
余雖不文
不忍辭也。
君諱堪。
咸安人
高麗元尹諱丹碩之後
高祖
進士諱旅
贈都承旨
曾祖
郡守諱銅虎
贈參判。
祖諱舜。
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考諱庭堅
穆淸殿參奉
妣晉山河氏。
官諱就洪之女也。
參奉府君居嶺之晉陽
仁孝魁偉
風義儒學
好賢樂士
賙人之急。
禮法治家
怡愉肅穆
門內率化
家世富盛
賓客輻輳
聲樂滿前。
而意不在豪俠也。
白先生之賢。
求聘其女爲君之室。
旣而乙巳禍作。
公元1616年
先生直諫獲罪
禍且不測
府君不爲動。
如期成親
千里資送
受學焉。
君年甚少。
生長綺紈
未習淸素之風。
一朝來就貧家
草屋數間。
不蔽風雨
頹然其中
糲飯菜根
如飴蜜。
一毫幾微出於言面
余同在學舍。
不覺嘆服
而知君之遠度也。
君在先生門。
讀書爲學
觀感訓厲
多聞前言往行文獻之懿。
是以器業益就。
先生嚴父
左右致養
盡其愛敬焉。
丙辰六月
參奉府君卒。
廬墓三年
遵用家禮
母夫人家居
蔭補官。
長水察訪
隆慶庚午
司馬
辛未五月
丁內憂
居廬致哀
一如府君時。
服闋
般家而北。
白先生年老
就養其旁也。
補司圃署別坐。
遷義禁府都事
旋罷旋復
進平市署直長
乙酉
宗簿主簿
嗚呼
君之履歷
於此矣。
疾病時。
陽陽平日
賓友談笑自若
呼其子授遺旨
或曰
是可筆之書。
以爲後記者也。
君曰。
我子雖無書記
粗可奉父命者也。
顧笑堂弟曰。
爾之筮占當驗矣。
蓋其弟先告以今歲氣運不佳者也。
君嘗欲取金海魚甥女
養于家以歸京族
至是而嘆曰。
不得成此志也。
嗟嘆再三
又命其壻曰。
亟招某親來。
同治予喪可也
婦女號泣其側。
君諭之曰。
死生常理
無足悲者。
吾已老矣。
亦何恨乎。
又謂其壻成文濬曰。
往告爾家君
不得相見也。
言畢。
婦女使退。
恬然而逝。
嗚呼
君閑於死生之際又如此
非人品之高所見之正
曷能
公元1590年
至是哉。
古人陶靖節視死如歸
臨凶若吉。
斯豈凡夫所能勉慕而爲者哉。
君德性甚好。
孝友忠信
敦厚質實
居官威重
風力幹局
所難及。
輕財重義
撫愛親戚
昏嫁孤貧者數人。
舊産在南。
委輸不至
假貸於人而不顧也。
賙恤窮乏
惠及隣黨
外姨適人無後而亡。
其室者久食田民。
不肯還。
君告母夫人推與太半
奴婢二十七口田九石
皆許其自擇
中人一家之産也。
德水李珥叔獻父每心服之。
察訪時被檄監隣邑租
號令明肅
條敎詳盡
吏卒植立庭中
無敢喧譁者。
大悅爭趨之。
不數日而畢輸。
京官
奉公嚴辦
鋪陳幄帟器皿之細。
無不修整
不擾而集。
同官嘖嘖稱嘆
嗚呼
君之志嘗欲得百里而治之。
推其有以及於物。
而竟不得少試。
不克高壽以沒。
豈不可哀哉。
君配水原白氏
白先生之女。
先生諱仁傑
淸忠大節
卓行高範
世名儒。
位終右參贊
君有一男一女
男曰毅道。
娶金遠慶女生四男
曰鐸,鐻,鎰,釴。
皆幼。
適進成文濬
同學時君與余指腹而約。
結昏姻之好。
生一三男
皆幼。
君生于庚寅
卒于丙戌
得年五十七。
以是十一月某日
墓在坡州西南十里峨岢山金之後向之原。
其銘曰。
二氣交運
屈伸不窮
孰究其微。
原始反終
君不怛化
笑言嬉嬉
坦其徐徐
樂天奚疑。
載此餘休。
以適其丘。
峨岢
之宅。
遠山崷。
垂裕無彊
百世長。
勿替繩之。
有永彌昌。
公元1647年
自書誌(丁亥七月)
公元1586年
成其姓。
渾其名。
浩原其字。
昌寧本貫也。
其父曰聽松先生諱某
其母曰坡平尹氏
其祖曰思肅公諱某。
曾祖曰贈判書諱某也。
其外祖曰判官諱某也
年弱冠得羸疾
澌毁昏弱
以終其身。
受學家庭
每聞古人脩身爲學
慨然歆慕之意。
讀書窮理玩索微旨
而竟不能得。
操持涵養以免過惡
而終無所執守
以疾自廢。
不少就。
悲夫
資性輕淺
不能著實
每以沈毅篤行美德
而亦不能自近。
至於氣質之滓外物之淈。
則有不可勝言者。
又頗指摘過失
以此多忌憚之。
三十餘。
薦拜參奉
明年
薦陞六品
又數載。
薦入臺官
皆以疾不仕
萬曆庚辰冬
下召命。
辭旨隆重
惶恐辭避不能得。
自載至
辛巳二月
登對思政殿。
上問大道之要。
退而上封事萬言
出入經筵
于時朝廷待遇甚隆。
喜事者多建請優賢之禮。
禮貌殊異
驚懼
人亦竊笑之。
未幾
辭免而歸。
癸未夏
兵曹參知召。
五上章辭。
不許
乃復至京移軍職
又移吏曹參議
迸西凡五。
辭不得請
拜命數日。
三司論劾兵曹判書李珥專擅國柄
驕蹇慢上。
上章盡忠
三司朋讒。
三司網打士林
歸家
其秋
復以吏曹參議召。
固辭不獲
赴闕
公元前217年
辭。
不許
不得已供職半月
陞拜其曹參判。
五辭不允
力疾拜命
遂贈其父母如己職。
在職踰月。
呈辭
同知樞府事。
甲申七月
還其家。
其後朝廷論劾外戚姦黨
濁亂誤國
朝野目爲小人
或有謂非小人者。
得官進退大略也。
自少病不赴擧
則曰不事科擧
羸瘁不仕
則曰不慕榮宦。
守先廬於坡山
則曰隱居求志
在廷交薦
轉展僥冒
以至高官
其實一無所有
不能任職
他人強名者。
而卒以此世患
嘗語其子曰。
平生
盜名負國恩。
自古人臣
負恩有如我者哉。
吾罪大矣
死目不瞑矣。
汝當以我遺意賻祭恩數
前書昌寧成渾五字
使子孫知其處足矣
古人亦有命勿書官於墓者。
其意有在。
若我則有罪自貶而書姓名
事同而情異。
不可比而同之也。
衣以布衣
斂以紙衾
載牛歸葬
毋違我志可也
嘉靖乙未
死▣▣▣▣。
得年若干
葬于聽松先生墓下。
自書此。
俾納于壙中以爲誌云。
 墓前立小石五字
石後略書鄕里世系死葬之日及子孫名而刻之。
銀娥傳
娥名銀。
不知誰氏女
楊州人也。
宗室城守居交河南村
一日
家中傳說其奴携楊州良家童女
將以嫁人之無妻者。
召見之。
爲之製衣給食
其時年十三。
越二
歲。
遂納爲妾。
守常二妾
自得是女。
專房之寵。
娥性和婉
奉事承順
主饋十餘年。
治家撫下。
甚有美稱
守年益老。
自疑少女厭倦之意。
語之曰。
我死汝當從人乎。
守信乎。
對曰。
此事未可豫言也。
屢問。
以是對。
遘疾沈綿
侍人俱困。
侍疾左右
必先嘗。
衣不解帶
深夜
一呼而唯。
未嘗少懈
守感其誠。
臨沒
立文田産曰。
汝若守義
以此爲食終其身。
不然
吾子而去。
哭泣哀慟
斷髮斷指殉葬
守制三年
祭之盡誠。
遺衣寢具于舊榻。
侍守其傍。
喪終不輟。
哀思轉篤如一日。
不問家之有無
日侍守舊堂。
端坐讀書
新紙塗窓。
必使精潔
得時物。
必奠拜焉。
隣嫗當春姸之時。
酒食往造而慰之曰。
娘子靑年美意
獨守空屋
如花之零落
可惜也。
怫然不答。
其後屢至屢說。
辭益切。
娥益惡之。
後聞持酒來。
稱疾閉門而拒之。
孤居累歲
生事轉微。
飯菜根。
有時而乏。
或告之曰。
盍賣其田以自潤乎。
娥曰。
吾爲農家女
麤糲其分也。
今日安忍持所授之田向人斥賣乎。
守之諸孫有謹事娥者。
或又謂之曰。
盍依此人以傳所受乎。
娥曰。
吾當歸之諸孫
使之均一
乃君之意也。
豈可專於所愛。
以爲我私恩乎。
娥性明敏
通文理。
常讀列女傳以爲矜式
守之速客
娥必隱身樽俎間親酌其酒。
使中守之酒量
銖兩無差。
事人精懇類此
居喪
髮不一梳
菜不入口
哀毁成疾。
終得嘔血證。
逾九
年而死。
年三十九。
死之日。
取筆書身後棺斂之宜。
從葬君子之志。
又錄先時所有遺衣家間什物
條具詳備
所以記識之意。
在於謹守傳授之也。
諸孫治喪
書冊几案一如平時
家事細小無一不在者。
相與嘆服
不敢違其忘。
祔葬先人之側焉。
嗚呼
娥出於流離瑣尾之餘。
美質貞心得之天。
而全其所之正
雖古之順婦。
無以遠過之。
豈非婦德卓然不假修爲
自底于善者歟。
使其早服姆訓
厚養服禮
圖史以進其德。
則所就之高。
寧止而已乎。
且惟兵戈蒼黃之際。
慷慨捐生
不汚其身者亦難矣。
從容無事之時。
易奪物情利害之私。
貞信守死
身殉義。
豈非尤難矣乎
噫。
世之君子陽剛之質。
讀書談道
不能蹈常執德
以失其身。
嗚呼
其亦可愧也夫
其亦可感也夫
孝子林秀福傳
公元1592年
林秀福。
南陽靈興島人也。
在西海中
林茂土沃
牧子十五六家居之。
秀福卽其一也。
萬曆壬辰
倭賊入京師
晉暉子舒避亂妻子
客于其家凡三月
其人容貌端而直。
解文字。
禮恭而言遜。
不與凡氓庶同。
生心異之。
熟察其行則有母垂白在堂
事之盡孝
晨起
入省其安否
出行必拜。
反必如之。
母性嚴多迕。
不如意
擧杖擊其背。
秀福俯伏
和顔色而受之。
退無怨言
治田煮鹽
捕魚爲業。
皆獻于其母。
無私藏。
夙興
作。
奉母不匱
妻子居。
泊然若無所累於其心。
且無疾言遽色
沈默厪事。
專一整齊
未嘗一日游惰也。
以姜生士人也。
敬奉之。
戒其妻不得喧鬨其側。
得魚
進母之餘。
時饋姜生。
未嘗與姜生款言歡笑也。
少無客氣。
做事服勞
目不轉眄
姜生見其手無一指
問其故。
抵言他事
不以實對
後聞隣人之言。
皆曰。
往年其母疾病濱死。
秀福日夜號泣禱于天。
斷手指以進。
母病卽愈
一島之人。
莫不嗟歎
將上其事于府。
兵亂未果云。
其歲十二月
秀福得班疹。
熱極而亡。
其將亡也。
使其妻扶而坐。
洗面沐髮
從容辭訣于母。
復臥而逝。
年三十矣。
嗚呼
斯人也生于島嶼之間。
長于氓隸之流
善言莫聞也。
善行莫覩也。
唯其天賦之粹。
獨全氣質之美。
無淈至性
馴行暗合古人
豈非聖人所謂善人而不踐跡者歟。
使其居於通都之中。
聞敎化之澤。
其所慕而自進豈止於是歟。
必將旋師友。
講服聖賢之學。
深造自得
升堂入室
張思叔之在程門。
亦可期待也。
嗚呼
東之國。
人有貴賤
俗不好善
凡民美質
率令沈淪下賤而死。
又値運氣不好
外寇入國。
國中大亂
干戈糜爛
癘疫流行
生民之類將滅而且盡。
斯人之賢。
不幸之而死。
可勝惜哉。
可勝痛哉。
余聞姜生之言。
不覺喟然興歎
書其事以告世之好善者。
公元1639年
大谷先生文(己卯八月)
公元1592年
維年月日
從姪渾。
謹遣奉酒時羞之奠。
敬祭于從叔父故正大谷先生靈筵
先生之生。
岳降精。
氣溫質良
沖澹和平
早歲力(一作篤)學。
志慕聖涯。
沈涵深造
兼茂文辭
中年懷寶
天嗇其施。
旋遭世否。
叔氏凶禍
羅織大張。
不能及我。
時乎不可
浩然高衡泌洋洋
得我好。
我簞我瓢。
浮雲富貴
虛恬靜一
淡乎無味
淡乎無味
得味之眞。
安土順天
萬物
有水有石。
避喧煩。
嬉嬉琴酒
聊與晤言
絶類離倫
孰窺其藩。
不出戶庭
令聞日章
天書鼎來
聘幣是將。
安車就徵
執德彌謙。
弗造前席
進退謹嚴
同時被薦。
匹休其鮮。
卷懷而歸。
抱負不展
蹈常守素
旣安且固。
眉壽至耋。
不憂不懼。
朝家隆禮
養以大老
世人咸慕。
知尊其道。
林下高風
鳳翔千仞
庶敦薄俗
習尙忠信
云胡一疾。
遽至不憖。
小子嬰疾
各處一方
不擧扶。
歿不臨喪
千里承訃。
設位號哭
儀刑永隔
遺躅莫續。
一訣終天
痛纏心曲
惟我先君
親兄弟
歲月幾何
今無在世
孑孑孤露
誰念我悲。
窀穸旣卜。
卽遠有期
尙阻奔赴
悼我抱羸。
辭致誠。
往奠薄具
不忘者存。
鑑此哀慕
尙饗
公元1639年
白參贊文(己卯十一月)
維年月日
門人成渾謹遣文濬
奉酒米麪食之奠。
敬祭于卒議政府右參贊白先生靈筵
恭惟先生
河嶽毓英。
淸曠秀邁
旣大而宏
凌空趠遠。
奇偉間發
登師
公元1592年
門。
從事正學
古作程。
匪安小成
庶幾卒業
兩進明誠
忽焉時屯
禍匹焚坑
梁木其摧。
絃歌輟響。
禮毁樂崩。
士趨淫放
于時先生
內志不爽
心悅誠服
高山鑽仰
祿仕隨時
致養高堂
豸冠入院
鳳在朝陽
大安危。
拚一死爭。
百辟縮栗
(一作震慄)先生氣盈。
湘纍棲遑
百鍊彌剛。
還家杜門
踰二十霜。
屢罄。
帝飢滿前。
處坎心亨。
其守確然
而後章。
淸名愈烈。
世事重新
先生華髮
注倚毗。
褒升直節
華人望。
民爭手額
謂究厥施。
匡贊皇猷
云胡不然
衆楚羣咻
遄反于山。
婆娑林丘
慺慺之忠。
永矢不諼
邦家休戚
慷慨必言。
君子所悲
不肖所怛。
小子顓蒙
摳趨敎席
稚年經童
豈識大方
病癈而荒。
悼我倀倀
時陪杖屨
誨詔諄悉
顧託警勵
猶子姪。
秋夜
款承名理
性命之微。
亹亹不已
將謂此樂。
永歲無斁
何期一日
而有大戚。
旣退而進。
奏章金闕
期頤考終
竟以喪歸。
不潔去就
我心誰知
忠言有無
爲國輕重
小子抱羸。
聞訃不行
設位號慟
痛徹心曲
不擧扶。
歿不憑哭。
辜負恩義
悲恨罔竭。
靈輀載道
遠届玄宅
謹具薄饌
子代奠。
辭致哀。
情因辭見。
明年春夏
幽蟄乃動。
尙待不死
往哭新隴。
凄風一觴
告以永訣
陟降如在
庶垂歆格。
嗚呼哀哉
尙饗
公元1644年
谷文(甲申三月)
維年月日
昌寧成渾謹遣文濬
奉酒米食之奠。
公元1602年
祭于亡友先生靈筵
嗚呼
惟兄與我。
情同兄弟
義重師友
弱冠相友
于今三十年
而兄則康強
世道之重。
我抱羸疾
死亡而爲隣。
孰謂今日兄亡而我存
使我失聲長呼
號天而痛哭耶
嗚呼
兄之志大而遠。
學遂邃而明。
才英而富。
量宏而毅。
天之生材
若有意焉。
早見大道之原。
而不自以爲足。
自任生民之責。
而不愛其身。
遇事沛然
盤根錯節不足嬰其慮。
與物無競
小夫窶人不得窺其際。
若是者天果使兄負荷其大。
而推天地生物之心於吾民也。
際遇明時
君臣相得
去而復還
跲而復奮。
抑揚頓挫
似若培植發揮事業
一朝遽復奪之。
示其兆而不畀其終。
何不仁。
以兄爲戲。
而忍使吾民終困而莫之捄耶。
嗚呼
孔明希文死於前。
伯淳君實亡於後。
夫惟國家治亂
時運盛衰
天必以賢者爲之榮悴
而使之消長其間
則天之爲不仁
其已久矣。
何獨見於今日乎。
嗚呼
渾實顓蒙
加以癃疾
初遇兄而稍有所聞
欲事之爲師則其有得於兄可知
邇來老大
情義相孚而益深。
講磨相資而益切。
我若無兄。
則其不能自立明矣。
兄且憂我之疾而懼我之死
我謂先兄而死。
使兄作我之傳。
而今反易常道
一至於此
所謂天者不可測而理者不知也。
嗚呼
世路未平
利欲充塞
兄獨何心。
棄我而先。
使我獨留人世
彷徨旅舍
不知所之
飮泣中夜
抱玆苦心耶。
展閱舊書
寧諭我以留仕之義。
其言深切
不覺執書而泣。
何苦留我而不自留
忍棄君父而去無顧戀耶。
嗚呼
死生壽夭
往復屈伸大化之中。
理之常也。
亦復何恨。
舊山之阿。
山靑水綠
返眞宅。
旣順而安。
浮雲大空
任其舒卷
悠然而散。
無有蹤跡
我今猶在血肉軀殼之中。
故有情而有知
送兄而號咷也。
我亦在世寧復幾日。
而不隨兄於地下乎。
東里向陽
連山相望
庶幾游魂相接千秋也。
嗚呼
我今歸計益決。
移告臥家。
不得往送兄之歸。
引領哀號
腸裂無寸。
謹具薄奠
子代告。
我若歸家
往哭兄墓。
具文以告之。
伏惟英靈
鑑此哀訴
尙饗
公元1645年
祭辛副提學(應時)文(乙酉三月)
公元1602年
維年月日
昌寧成渾謹遣文濬
酒果米食敬奠于近故副提學辛兄之靈。
嗚呼
敦厚質實之資。
孝敬信讓之風。
吾聞其語。
未見其人。
及乎晩歲
出世路。
經歷夷險
而後知兄之有是德也。
愛之敬之
將謂推其有。
足以維持世道
鎭服朋黨之禍。
而天遽奪之而去。
斯余之慟。
豈但三十年故素之情而已耶。
去歲京師
往哭谷之喪。
與兄同在弔位。
相顧而悲。
今適期月而兄又亡矣。
天何茫茫
毒痡斯世若是之酷耶。
浮生如寄
大化無停。
今以壯者強者淪亡
余以百病餘生。
待死朝夕。
獨立人世
顧影無儔
幾何不相隨於地下
亦就不悲之眞境耶。
身在田野
不得省問於傍。
歿不得憑哭於床。
又知
靈車之過吾境。
抱疾濱死。
不得出拜道左
永訣一慟
每負此心。
何以余哀乎。
謹具菲薄
遣子酌酒而告之。
幽明雖隔。
誠意感通
庶幾英靈
垂鑑于玆。
尙饗
公元1648年
金正(行)文(戊子四月)
公元1610年
維年月日
昌寧成渾謹告近故友金君周道靈筵
聞君柩已到先隴之次。
卜日將葬。
敢以酒果菲薄之奠遣人奉祭
申一訣之慟。
君其永歸眞宅
與世長辭
無思無慮
復何悲乎。
唯有白首殘生抱病垂死之人。
向君含哀
悲啼躑躅窮山寂寞之濱耳。
我年十七。
與君相友
于今三十有八年
交情莫逆
肝膽相照
落落違世
英秀豪偉之資。
固非齪齪趨利者所喜。
好善樂施
無甔石之風。
亦非甘豢世味者所能知也。
士夫男子氣象
君實有之。
蹇産不偶
踽踽而終。
壽亦僅及於中身
嗚呼
其命也夫
君每憐我之癃尫。
念我之危厲
憂我顧我。
無有已已
今歲正月
寄書于我。
惠以所服之靴。
字畫如常
言辭不異
何知未滿一月
厭世長往乎。
嗚呼已矣
復何言哉。
我今病深。
不能往哭君之柩。
不能臨穴送君之歸。
引領西悲
有隕如瀉。
無疾而先。
固違其理。
有疾而久。
那復有此。
死而有知
會有相逢
惟君顧歆。
監我哀告
尙饗
公元876年
祭姜生(晉暉)文(丙申七月)
維年月日
昌寧成渾謹遣奉酒米麪食之奠。
致祭
公元1592年
于晉山姜子舒靈筵
嗚呼哀哉
我與子情深而義篤。
聞子之亡。
不能奔走而往哭。
似若與子相負者。
老而疾。
不能致其身耳。
在心之慟。
有窮已。
竊念二氣交運
參差不齊
賦生之類雜糅者衆。
而精者間或値焉。
其間値之難。
而子得其淸。
淸者或不能厚而長。
理勢然也。
秀而不實
聖人所悲
況吾之於子。
情深而義篤。
相託窮山垂死之中者耶。
孝悌忠信
足以有立
淸明志操
足以力學
不幸遭世之亂。
不免寒餓水火
而窮夭以死。
此余所以長慟深悲。
不能自釋者也。
莫非命也。
爲之何哉
今余抱病而濱死。
其在人世幾何時。
死而有知
不與相遇九原之下耶。
敬酹一觴
以告余衷。
亡者存。
庶垂歆格。
尙饗
公元923年
赴召祠堂告文(癸未)
公元1592年
羸疾柴毁
望絶從宦
每叨除命
不能供職
不意三月二十六日
蒙恩擢授兵曹參知
四以病辭。
聖批不許
非徒未允。
收召之旨丁寧懇切
期望之意又極重大。
以渾昏愚
兼罹癃疾
何以承天奬。
少報涓埃
義當終始固辭
守愚分。
臣子之心。
堅臥于家。
不能自安
躬詣闕下
拜章陳乞
今日輿病發行
拜辭堂下矣。
小子今日氣力委頓
得保殘喘
生歸舊廬
未可期。
伏願父母垂佑
俾得存全
早還于家。
躬奉烝嘗之事。
不勝至禱
謹告
公元971年
書室儀(辛未春)
書室者。
眛爽而興。
親自整疊寢具
少者操箒。
淨掃室中
以次盥櫛正衣冠。
就讀書處整冊對案。
端肅危坐
從容讀誦
不得胡思亂想
不得顧眄他事
不得與人雜談
不得出入起動
食時就食
以齒而坐。
從容整齊
不得戲嬉爭食。
食畢。
以齒而出。
逍遙于外。
少時復入書室
整頓冊子
以俟招入授書。
其間少隙
間書寫字
(不得亂草。
必作端楷
)或講論義理
不得怠惰放肆
任便自逸
授書之後
就讀所。
兀然端坐
終日讀之。
少有疑處。
輒來質問
再三反覆
不得少有放過
不得少時閑懶。
夕食就食如上儀訖。
或出溪上閑步
或入書室中看書論習字
旣昏。
張燈讀書
夜久而寢。
寢時招婢布寢席就宿。
齊手斂足
不作思惟
日間居處
須要恭敬
不得倨肆惰慢
言語須要諦當
不得戲笑諠譁
起居坐立。
務要端莊整肅
不得傾倚昏怠。
出入步趨
務要安詳凝重
不得跳走票輕
出入時以齒而行。
比肩
不得疾行先長。
溫謙自牧
和敬待人
無故不得出入
凡事切須謙恭謹勅
不得尙氣凌人
早晩頻自點檢所習之業。
思索義理
體認服行
不令少有放逸
切須服膺勤謹二字
造次不違
冠者出入
少者皆起立
 右二十二條。
書室相與遵守而責之於身。
或有違此條約
怠惰放肆
不勤讀書
諠譁調笑
戲侮褻狎
失己害人
不敬長上朋友
不受規責
作怒自恣
不改童心者。
諸生立議來告。
書示姜生(晉昇)
資稟安和
性氣溫恭
平居子弟之過。
亂離怨尤之色。
可謂美質矣。
然人有美質
因是德而有是病焉。
溫恭安和
天下之美德。
而少強毅發越之志。
頹靡衰颯之風。
汝亦未免乎此病矣。
汝早纏風樹之悲
長無棲泊之所。
仃伶孤苦
見者含悽
身自之者乎。
汝當永感而自悼。
憂涂而思遠
夜而垂泣
晝而奮厲
勤於讀書
堅忍刻苦
力學自立爲志可矣。
感慨不形于色
優游常安于心。
旣飽而嬉。
羣居笑語
頹然無事
日闋而已
此等氣習
雖由我不能使汝策勵而生。
然汝亦少振起之志。
可知矣。
自今惕然警省
勇猛奮躍
痛刮舊
習。
一以勤謹爲事
日間讀書
立定課程
熟讀精思
體認切至
常使志氣淸明所事專一
操持篤實
通貫動靜
朱子之言只從今日爲始。
隨處提撕
隨處收拾
隨時體究
隨事討論
一日之間。
整頓得三五次。
理會得三五事者。
爲日用工夫
汝學日進而汝日強矣。
今者學未就有室
物欲之私。
自奉之便。
又非前日之比。
吾之憂汝更深於此矣。
以吾念之深故憂之切。
願汝淸修進學
豈減於吾兒哉。
以禮自勝
毋流徇於夫婦衽席之間。
儉素爲資。
敬愼自將
衣取蔽體
食取充腹
手不釋卷
有在而不暇及於怠惰誠至願也。
留紙請敎
汝意甚好。
玆書此以告之。
書示邊生(慶胤○戊戌春)
古之所謂學者
非但讀書之謂。
所謂師友者。
又非能換人之骨。
奪人之胎。
立地變化
使之爲聖爲賢也。
讀書之外
自有喫緊工夫
通貫動靜
一息間斷焉。
師友是我異形之人。
他人食飽。
我能從而飽乎。
不過指引路脈
明證其所而已
今之爲士者。
不嗜讀書
固已怠忽
其嗜之者唯以奔趨欲速之心。
快意易讀而已
學而時習之功無聞焉。
師友之間。
但欲其蒙恩受惠
望德祈功而已
自家用力則不下手焉。
是以美質英才間或志於學者。
始初浮慕
亦無入處。
提空心而無實味。
忽然而棄之。
安有一人成就耶。
況今世師寂寞
倀倀
無從
爲士者閉門獨學可也
窮經自得可也
賢者遠來相訪。
令人深愧。
顧余老矣。
謬妄負罪
屛伏悚息
不敢外人相對久矣
近且得疾。
心腹虞日危重
非但舊聞忘失。
昏耗顚倒而已
賢者留此垂橐爲誤。
草屋焚毁
無棲食之所。
一也。
朝夕萊鹽。
苦淡生疾
二也。
山寺葺卓爲屋。
殘僧不能供飯
三也。
大者旣失其益。
旅宿有此三難
唯願賢者回轅亟歸。
稟學親庭
令芳歲虛時日
公元1592年
李應仁(榮)赴聞慶縣序(己卯八月)
古之爲縣者。
有書視民如傷四字壁上而愧視之者。
爲政之本也。
有使吏卒植立庭中土木偶人者。
立政之肅也。
二者不可闕一。
然後有本而民涵其仁。
有政而吏畏其威。
內外交脩而綱目畢張矣。
又明敎化厚禮讓。
敦勸孝涕。
興學劭農者。
其所當先也。
賦役均而平。
科斂時而法。
損上而益下。
政淸而令嚴者。
其所當務也。
是以古之居民上者。
根本厚而慈仁惠澤入人也深。
所操約而淸愼勤敏服民也大。
擧而措之。
無不達矣。
今時士則不然者。
本當不立
而去古益遠。
情弊法弊無一不有
民窮財盡
上下交征
嗚呼
今之爲縣也其難矣哉
夫法之弊。
上之人旣不肯更張則誠無如之何
隨時損益
務以行於公而不害於私。
斟酌秤停
與民宜之
則上廢法
下不病民
鮮于氏之三難可學也。
情弊
則作官規利。
士之自賊也。
不足深辨。
唯是廉恥不立
乞丐成風
親舊之求。
朝官之託。
擧集於州縣。
是以私事多於公事
應副甲於常供。
取之於民者頭會箕斂
而施之於人者如泥如沙。
凡有惠政
動遭牽掣
淸平之理。
由此而泯。
嗚呼
斯其爲弊也極矣。
不有卓然有立君子
孰能劘俗厲恥而反之正哉。
吾友李侯應仁補縣懷章。
來訪深山之中。
臨別而言曰。
有以贈我也。
渾僭告以此
而申其義曰。
吾友之學有其本矣。
而猶有所加勉也。
有其政矣。
而猶當將之以謹嚴也。
敎化厚禮讓。
敦勸孝悌
興學劭農者。
擧其綱耳。
其施之目。
在乎稽古周詳也。
均賦時斂
損上益下
政淸令嚴者。
儘有其節耳。
其莅之方。
在乎細事盡物情。
之無倦而持之切密也。
願吾友推而廣之
討論潤色之。
極夫才與誠可也。
又告之曰。
俗吏畏勢而不畏法
愛貨而不愛民
樂於居官悲啼還家者。
皆鄙患失之徒也。
古之循吏
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
愛民不知愛其家。
生人困窮
悼己志之不伸。
日日束裝還家計者。
不在溫飽也。
願吾友有本而竭才。
修政而立事。
力排乞丐之風。
以專在公之義。
一朝不樂
浩然賦歸去來也。
公元803年
安習之(敏學)赴牙山縣序(癸未正月)
王母之在京師也。
尊先府猶諸子
子每燕見
必呼名
公元1386年
以入。
命坐諸子之列。
是以先子之於先府也。
猶堂從然旣而先君子奉親歸于坡山
尊府退居洪州新平
晩歲相分
不得相見以歿。
丙寅之歲。
服喪畢。
孤居窮谷之中。
一日
衡門之外有客戾止
自言姓名
則乃君也。
外喪纔闋。
初來京師而相訪也。
兩家兒相見於兩父喪之後
不覺潸然以泣。
迎之于寢。
呼我以兄而我呼君以弟。
勞苦平生
留之數日。
考其志業則其氣孤峭潔淸
其學必以古人爲期
余益喜而悲。
相與爲友焉。
邇來二十年
久而益親。
則自君趣操之大。
以至意度之細。
不相關而相悉。
噫。
可謂知之深矣。
夫士之始也。
志新以銳。
其氣澹以淸。
雖有生硬齟齬之患。
大有進步之望。
春生草木
萌芽鮮嫩可愛
不以爲培養發達以底于成也。
及其用力稍久。
工夫稍苦。
則志之不能持久而弛。
氣之淸者不能常淸而澆。
其外
容貌辭氣雖若圓熟
其中所存則意已闌矣。
視其初心
何啻千里
嗚呼
今之爲士者孰不患此。
吾黨憂抑又甚焉。
吾與君相見之始也。
君之氣貌深山野人
俗子見之。
必指而笑之。
毅然不可犯之色。
根本豎立
見善必爲。
手必執書。
心常激昻
余愛敬之
謂必能成其學也。
數年之後
讀書稍多。
義理稍明。
言論日美於前。
遊歷京師
練閱世習
儀觀又美於舊。
交游日廣
名譽日盛
蔚然爲時名流
非復
公元1592年
曩時朴野
而又非復初志之方矣。
嗚呼
此心進退之幾。
以君之明。
豈不察識而知之哉。
今以退轉著者言之。
則氣之剛者。
不能以善養而施之於粗厲
德之好者。
徒困於所長而反助其病痛
義理不勝私己
偏向或失於公平
不喜聞過而承之以悁忿
常惡異論而斥之爲邪人
薄物細故而傷舊素之大體
公言外事而費性氣決烈
是以平日故舊一人全交者。
而其爲德日孤矣。
至如攻人之惡。
話頭常峻。
俗人聞之。
擧皆駭恐
是以仇敵滿前。
布在大官
世患之及。
方可憂懼
此不謹言之失也。
荒嬉麴蘖
日遊醉鄕
沈酗叫喚
罵座詈人。
不悅者指爲凶險
相愛者疑其恣肆
不檢身之失也。
有此二失而行乎世。
吾知其益難矣。
嗚呼
以君之淸明峻潔
不失初心省身克己
若不及。
則夫焉有今日悔吝哉。
雖然
豈可以遂己。
反而求之在君焉耳
今日之行。
奉親莅民之外
一以尋舊學爲事
淸坐縣齋
日有書冊之功。
持守之要。
玩索之方。
精粗巨細
無不融釋
主敬致知
摧驕破吝。
謹之於念慮隱微之際。
養之凝神靜一之中。
內外本末交相浸灌
爲學之功。
方爲實事矣。
如是則誠恭己
莊重和平
而私吝無所容。
養厚
物我不形
忿懥無所行。
處己處人
語默動靜
各得其所
汚下之事不設於身體矣。
若然蠻貊之邦可行矣。
何況於至近之州里
至厚之故
舊哉。
惟吾君勉之哉。
竊惟高堂康樂
黃耈無彊
奉安輿而往
地近桑梓
萊服歡娛
愛日無已
自此之後
無心北來
我居山中
抱病垂死
今日之別。
殆成永訣
故竭其忠告
以寓贈處之義。
其言雖俚。
其意則切矣。
世間寧有別人披此情懷向君者乎。
言之將終。
而更以爲縣之道告之。
古人有言
當官三事
一曰淸。
則君不勉而能之矣。
二曰愼。
則君氣疏而略於細微
不能周盡也。
三曰勤。
則君高邁
不喜塵俗之事。
縣道政事
簿書朱墨
米鹽宂雜
令人厭倦
深恐忽而不省也。
差科毫末
動係民瘼
誠宜盡吾之心。
取吾之所深厭者而先施之。
盛夏流汗
窮冬手瘃。
莫知其苦可也
損其有餘。
補其不足
歐陽公所常談政事者也。
山水高吟水石之間。
此君至好也。
胡文定公衡山之下。
愛其雄秀
欲一登覽
旣而思曰。
非職所在也。
遂輟不行
古人知所先後如此
皆可師法也。
嗚呼
末俗怨誹
險途難盡。
西江風浪
何時平乎。
瓜滿之後
宜西舊隱
讀書萬山中。
世相可也
公元1413年
皇明兵部主事袁黃書(袁盡力程朱之學
其說專主禪陸。
行朝諸公所以酬答
難於措辭
共推先生
不獲
起草
袁見之默然
未幾
學術邪僻
左道惑衆
逢科彈而去。
癸巳春)
小邦僻在遐遠
學本通方
常仰中國書籍以爲口耳之資。
伏遇皇朝頒賜五經四書大全
表章先儒之說。
學官
班行天下
小邦之人無不誦習服行
以爲此說之外無他道理也。
今玆小邦不夭
妖賊椓喪
老爺閤下受命來討。
贊畫軍謀
軍旅之外
旁及講學之事。
諄諄開導
牖以小邦迷昧之失。
揭示前古不傳之祕
盛擧也。
第緣某等末學膚淺
思慮荒蕪
其何能言下領悟
發微詣極
仰承老爺之至恩乎。
今者邦國垂亡
上下皇皇
凡在陪臣
久困行間
平日所知
失亡殆盡
不得紬繹舊聞求正有道
伏願老爺鑑微悰。
哀而憐之。
講學之事。
請俟他日
宣,靖陵奉審後書呈大臣議(癸巳六月是時山陵總護使崔興源
令奉審多官各盡所見以呈。
先生獻此議。)
宣靖兩陵三處發掘焚燒之狀。
大槪如一
玉骸經火未成灰者。
骨節分明可認。
灰色頗白。
異於草木之灰。
其重又倍於常灰者。
兩陵三處皆同矣。
灰與骸雖未知眞出於先陵遺體
而亦不可以爲非眞。
則靖陵又有玉體在壙中。
何哉
竊觀凶賊所爲
非出於士卒寶貨之計。
乃賊將所爲
深讐我國者也。
何獨於宣陵肆凶。
而靖陵好全玉體乎。
且靖陵發掘之穴。
而且深。
壙底只容梓宮
更無餘地。
焚燒梓宮之際。
必須移出玉體於外。
以俟火熄
然後還置壙中。
此賊窮兇之心。
何至委曲如此乎。
未可測也。
松山未奉審前。
事先朝宗戚及女侍
像想御容
先爲記錄以示諸
臣。
然後奉審。
非徒年遠枯損
無可指認肖似處。
其錄言。
先王龍顔長頤骨長。
而此似是方面之人。
先王腦後平而削。
妨於着笠。
而此似是有骨。
先王年衰稍瘦。
而此則胸間平闊。
似是平日肥大之人。
凡此所見
不與所錄同。
頭面皮膚脫落幾盡。
難於辨認
察識分別
無所深据。
不可以智慧求之。
無可以事證相參
臣子之情。
悶迫皇皇
罔有所極。
公元1456年
書得效方終卷(丙子)
公元1096年
潭陽印本得效方終卷。
李溭景淳
丙子之冬
來訪溪上
袖而與我。
蓋謂余之殘疾當得古人修養之法也。
一閱之。
竊觀立志之至健。
持守至剛
非無多欲者之所能爲也。
顧余雖不能一依其法以妨人道
所謂立志持守大者
有志焉。
于此自省也。
是歲十二月三日
默菴病夫
識。
壽親老書
公元1577年
晩聞是書宜於愛閑多病之人。
亟屬兪新甫
請印於慶尙使營。
旣至而觀其所名書
孤露餘生。
無所事此。
執書哽塞久矣
(一作之)嗚呼
爲人子而謹疾守身
豈非奉遺體之道歟。
于此
以志余悲
萬曆丁丑季冬
默菴病士。
書。
公元1580年
玉壺氷跋(庚辰夏)
此書編取愛閑之言。
欲以玩樂忘世
所謂玉壺氷者。
氷壺瑩徹之義也。
雖然
淵明之閑。
不在山水魚鳥
在於高情遠識
不有高情遠識
而要以外物爲閑。
非眞閑者也。
必也有其識足以達觀物理
有其守可以安土順天
然後簞瓢陋巷
可以不求人知。
不改其樂也。
不獨山陰道上秀水靑山可娛也。
輯是書者。
似乎好奇務外
而不探其本。
故書此于左方
欲使觀者有以其內
而毋求於閑云
小學輯註跋
古者小學
始敎八歲之蒙。
想其爲言易知而其爲敎易入也。
三代之盛。
其法必備
規模條制
列於職官
而秦火之餘。
其書不傳
晦菴夫子悶人道之不立
爲學之無本。
遂以聖人立敎遺意
蒐輯經史。
編爲小學之書。
由是
小學之敎復明天下
垂世大訓也。
第次輯之書出入古今
精深簡奧之言。
必有訓釋
然後其義可明
集註說不得不作於後也。
夫子以後家相踵。
各有成書
然讀之者咸病其不盡合於經意也。
吾友德水侯叔獻謝事而歸。
講道海山之陽。
造士之規。
悉擧成法
揭是書爲入德之門。
而且註說多門
歸于正。
乃取諸家
刪繁粹要
集長去短。
以不反乎經旨。
白平而或詳或略。
又以互相發焉。
可謂羣言兩端善於折衷者矣。
間送于一二執友
與之詳訂。
雖以渾之愚。
得以反復焉。
嗚呼
聖賢之書。
莫非服膺踐實
之要。
小學之敎。
加之幼稚之初。
良知而示趨向
蒙養而培本原
諸事爲。
無非家庭日用之常。
童子一日之敎。
擧足之始。
已立於循蹈之地。
非如大學之方兼有玩索之功。
業廣而思深也。
然則讀是書者。
不難於解其義。
而專於習其事。
不貴於說話鋪排
而主於深體力行。
要使明倫敬身之意浹洽於中。
淪肌浹髓
日用之間。
事親從兄
卽見孝悌當然
着衣啗飯
無待於外求
所謂涵養純熟
根基深厚者。
可得而言也。
童子固宜服事
純實如是
至於過時而學。
失序追補者。
不可以不知此意也。
渾。
晩暮收拾
根本不立
有感夫子妙敬無窮之旨。
每以嘗試勉之工程
自訟於心者久矣
叔獻書來。
跋文於余。
旣不敢辭
則書其說以諗之云。
萬曆庚辰七月朔
昌寧成渾
謹跋。
書內賜農直說
公元1581年
萬曆辛巳之春
赴召京師
羸疾不克早退
至八月
有出入經筵之命。
于時頒賜圖書臣僚
渾亦霑賜焉。
天文圖,赤壁賦小學集說農事直說
皆是歲所賜也。
渾以田野之賤。
進而蒙天之賚。
始願不及
摩挲寶什。
(恐是龍字
相似而誤耳。
)不勝榮幸焉。
就中一書
則眞學稼妙訣
農夫之所先也。
(一作農扈之當知也)今者恩許歸田
退伏民伍
隣翁野老桑麻於東(一作南)阡北陌之間。
讀是書而相講。
操耒耟以出野。
賤臣所以受用君賜者。
公元1582年
在於此書(一無書字)乎。
欽玩之餘。
不勝感嘆
因書于下方以爲識云。
翌年壬午七月有(一無有字)日。
前司直臣成渾
敬書。
梳帖銘
髮于身。
垢穢蒙之。
一日不治
如疾在肌。
夙窹晨興
千梳乃已。
或看懶夫。
頭蓬不理
儀乖心荒。
乃嬉于肆。
孰潔孰汚。
孰安孰危。
小子戒之。
其謹于習。
戒懼謹獨
每懷靡及
小體大體
日新洗濯
養以無愧
自有其樂。
偶書
爾平爾心。
不疾不俆。
淸夜安眠
白晝閑舒
安閑淸靜
天餉之厚。
雲水中間
黃卷爲友。
公元1585年
後事
書付文濬
(乙酉十月病中)
屋後山木作長杠。
其制稍長於時俗所用者。
載柩中間
前後駕牛。
兩旁各置一牛
一木於長杠之下。
繫木於牛背
以承中間之重則萬無所患矣。
此外切勿爲擔持計。
吾雖昏謬
竊聞先儒生而乘轎
用人爲非之旨。
故每聞擔持親喪者。
不覺蹙然
吾分甚賤。
生而騎牛
死而載牛
不亦可乎。
車載駕牛。
最爲合理
但恐車不可得
石路崎嶇
不如此制之便也。
勿用坡平里鄕約軍人
(自註
里人甚苦鄕約
吾甚知之。
吾奴及族人奴婢夫等可合爲二十餘人
足以扶櫬向陽矣。
)且勿用挽章
但於前路
紅小紙書昌寧成君之柩六字
使一人之前可也
官爵未及收還
朝廷
祭賻之禮。
則汝卽上章辭之曰。
臣父死時語臣曰。
不報國恩虛糜隆恩
傳笑四方
貽譏後世
平生所恨也。
我死。
朝廷若不論奪恤典
則汝可拜疏辭之。
故敢達云也。
雖未聽許
如賻物。
必待本家人往受。
然後給之。
若不往受。
誰肯授之哉。
葬畢卽反哭溪上
作一間祭廳於北場中。
三年所祭之地。
汝之喪次
冬居中室
夏居外室可也
公元1537年
奉祀田宅奴婢世傳宗家遺書(丁酉五月國俗
惟時祭宗子行之。
而其餘忌辰及俗節上家之祭。
內外諸孫
共輪行之。
忌祭則宗子諸子孫詣當行之家。
題紙榜置神座而祭之。
先是聽松先生時已置祭田及墓直奴於墓下。
掌節祀矣。
至是先生又立此制。
使一切祀事歸之宗子
而盡廢輪行之規。)
家禮祠堂章奉祀之儀。
各龕皆出家貲二十分之一。
我國法則三代
亦都出二十分之一。
以故宗家不能供祭祀。
吾思欲別出土田臧獲。
付之承重子孫
奉先之資。
深惟義理
今始成文付汝。
子孫世世勿分。
世世立文記以傳于後。
勿替引之可也
竊念我之爲此
欲令奉祀子孫得此田民。
恭承先父遺澤
庶幾扶持門戶
敬奉烝嘗
恪守先訓。
保士族而不淪於編氓也。
此出於尊祖敬宗大義
世適一統遺意
實非區區偏愛不公不平私心也。
惟我他子孫
莫嫌我此擧
深思義理所在
不惟不嫌
而又視傚我所爲。
稍加厚於奉祀子孫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于世世矣。
惟爾文濬
敬受之哉。
公元1595年
示子文濬三孫兒(乙未春)
受生于天。
得氣虛弱
一生羸病
以死自分
以此不能力學自立
父母遺體忝辱萬端
今到垂死
老邁無及
思之至此
痛不可堪
玆書余懷以示若等。
文濬
淳厚寡欲而又識義理。
氣質之美
可謂難得
氣虛類我。
不能讀書刻苦以就其學。
最宜看醫書
養生之道。
養心氣。
安其眠食
至於老壽
以副父母之心可也
又未諳塵俗之事。
且乏警敏
凡物情事勢。
奴僕制使
治家幹蠱
造次不能曉事
不如俗間伶俐之人。
以此居貧
深慮日困飢寒
不得承家俯育也。
今時大亂
士族流離
唯當撫奴僕以恩。
與之力穡
務本原之業。
此外敎子讀書
孶孶日夜
使吾先人傳家之學不墜于地。
文獻詩書不絶于後。
則余雖死。
可以瞑目九原矣。
三孫長育
可望成就
爾輩千萬力學
性命之精。
畢志於爲己務實操持玩索之功可也
漢龍。
幼時童心
頗蓄雜物
家人輩戲之。
指爲多欲
豈合以此目汝哉。
汝可旣長而觀此。
以爲深恥
廉恥辨義利。
淸脩自立
無忝所生可也
乙未二月
書于延安海曲角山民舍
雜記
鄭希良博學能文章。
治易善數
性卓潔寡合
登第翰林
年三十七。
丁憂
倚廬于豐德縣
推步
俯察仰觀
知時事將亂。
思欲脫身邁跡
山僧往來
相與定謀
時時獨登山隴
負手徘徊
入則垂泣
齋僕以爲思其親也。
五月五日
山僧至。
希良仍遣僕隸涉遠樵採
便與逃去。
及暮人還求訪
追到祖江沙壖。
但有喪冠屨杖而已
以爲赴水也。
後數十載。
慕齋先生按察
驛樓
壁上題詩云。
風雨前日
文明此時
孤筇宇宙
嫌鬧竝休詩。
墨跡淋漓
先生大驚
詢于驛吏
對曰。
俄有雲衲老僧携二沙彌登樓吟眺。
館人揮之使退。
不肯去。
望見騶幢。
下樓
先生知其爲希良也。
散騎旁搜
不獲
先生後遊一寺
見壁間詩有鳥窺頹院穴。
僧汲夕陽泉之句。
以爲希良莫能也。
頭顱居止
了無聲聞
駱賓王之於唐世也。
希良娶妻
疏棄不見面
其妻老居。
端午以爲忌。
委裘以爲墳。
之至今云。
(先生少作)辛未九月
安習之遊天磨山
宿靈通寺。
朝起循溪而下
山廻谷轉
水石淸幽
花潭
草屋數間。
荒園細逕。
不可辨。
步上後麓。
花潭先生墓。
纔數尺。
土階無砌。
墓前立小石碑。
刻曰生員徐某之墓。
再拜而作。
徘徊瞻眺
懷仰高風
悽然遐慕
小雨草廬
廬非先生舊居也。
圯而移葺于後圃者也。
隔壁一婢居守
渾問曰。
先生有子幾人。
對曰。
正室只有一子
妾子又二人
又曰。
先生之歿。
丙午七月
病革時。
侍者舁出潭上
澡浴而還
食頃乃卒。
渾問何爲澡浴乎。
答曰。
賢者之歿。
必須如此
正終之義也。
渾與習之相顧咨嗟
以爲小婢猶聞此義。
流風餘韻。
信乎其猶可徵也。
雨霽
潭上
潭皆石磯
高揷潭邊
或據溪心
水石淸激
小山環抱
秋葉蕭瑟
磯上有石竅二所
言先生張傘之處。
好事者先生鑿之云。
磯上苔深
山空水流
先生而不可作
則考德論世之感。
於是不能已焉。
先生高世之才。
求道遺經
玩而樂之
有以自守無求於外。
寒餓之極。
至於數日無食。
一褐蔽體
人有不堪其憂。
方且頹然處順
涵泳道義之腴。
睟於面背
充於門閭
不願人之膏粱之味。
則其深造自得之功。
有以積於中而形於外者
可知也。
是豈一節之士聞慕之徒有所指擬采獲
而可得於此哉。
若夫造道醇疵
契悟淺深
猶當姑置於感古之日可也
皐比撤座。
未一世。
舊廬無人
陳跡蕪沒
寒山野日
不可問。
遊人過士俛仰荒山之濱。
足以起頑廉懶立之志。
淸風卓範。
後世淑人心也深矣。
嗚呼遠哉。
昌寧成渾
謹書
高祖再從兄弟(自註
未知伯叔
)成校理熺。
成三問事。
廢錮終身
其子進士耼壽。
至性高識
屛居父墓下。
布衣麤食
處之晏如
未嘗一至京師
不以世族名胄自著。
村人視之田夫也。
其姪成夢井觀察京幾。
巡至本州
下令歷拜。
州人無有其所在。
物色然後得之
及至其門。
草屋蕭然
不蔽風日
土床容膝
坐客無席。
夢井嘆
公元1697年
息而去。
還家送方席十箇
耼壽揮而去之曰。
此物不合貧賤之家也。
其時罪人子弟
例除參奉以觀去就
無不俛首服役
而耼壽竟不拜。
有妹無居室
賣其家而市以與之。
靑坡集。
記其事。
性喜吟詩
援筆卽成。
釣魚江上
追逐雲月
悠然自適
人莫知其淺深也。
嘗有詩曰。
把竿終日江邊
垂足滄浪困一眠。
夢與白鷗海外
覺來身在夕陽天。
所居坡山南谷長浦之上斗文西麓
未老而卒。
三女
適金士奇趙鳳孫,李繼宗
趙乃申上舍光弼外曾祖也。
丁丑五月
成聞德而顯來訪溪上
渾如此。
成君曾祖校理耼年。
卽耼壽之弟也。
十月二十六日
申子方來外舍
來時歷見崔孝元碧蹄
孝元力言余說南冥病痛之非。
且曰。
未嘗先生之學。
未見先生之面而輕肆詆毁
是豈所當爲者乎。
推尊退溪過實
則於人心世道
姑無大害
輕視南冥過當
豈不爲人世道之所大害耶。
凡數百言
憤嘆不已
余思梁弘澍來讀溪堂
語次道南先生之學。
推尊過於退陶先生
余謂之曰。
退陶深於學。
南冥之學不如此
退陶之學。
專宗朱子
法門正當
後學學之有据依
南冥高節
不可及
而觀其言論風旨
有不帖帖地。
不可學云。
因言所聞言論少從容數事。
且謂之曰。
數其事而責之者
只有此疑而已
臧文仲不知者三是也
梁聞我言。
不平
是以傳說孝元如此
亦恐有傳
過當
孝元見責如此矣。
作書謝之。
以爲所見如此
其時所言如此矣。
第輕論先輩
豈非大罪。
末俗醜正
多肆譏訕
我又輕論以助邪氣
誠大罪也云云
聞龍宰閔丈赴縣時南時甫寄以毛衣曰。
冬寒北征
以爲餉。
閔丈辭不受曰。
未嘗毛衣
雖無之身不寒云
少南制行不受也。
因思余辭受多有可愧於心。
想望閔丈之風。
令人灑然也。
余深自思曰。
自此當息却許多議論
除却多少利害
一以養疾爲己淸脩自溓爲務。
篤信固守
履方居約以俟死可也
前輩得失
知之亦不能詳悉
且吾未及此地位。
何得輕肆議論耶。
辭受一以正。
莫以利害流徇之念雜乎其間
無愧於吾心可也
二十八日
默存菴病士識。
(丁丑)
公元1698年
在我不能簡默
所以致謗。
雖其言甚誣。
而因玆內省
當益致自脩之功也。
戊寅春
入城。
又致外謗。
因思闕失
書此自警。
四月晦日書
(戊寅)
金耉文起周言開城鍮匠韓順繼之賢云。
事母孝。
勤作鍮器。
以致稍潤。
解文字。
間以讀書作詩
出語奇偉
留守勸令爲校生。
辭曰。
不作鍮匠則老母餓矣。
勤儉不怠
器皆完善不貳價。
是故
售者爭就之。
輒辭以分與他工曰。
何得專利爲哉。
族人不自聊
與以己貲。
不責其償。
族人由此致富
終不受其貲曰。
家業成。
公元1700年
吾所喜也。
觀此。
信其爲賢孝君子
錄之以爲廉問之資也。
(庚辰三月)
公元1698年
八月五日
長城參奉龍慶邊博士以中彦時幷轡來訪
一宿而去。
鄭君得勝地於長城,井邑兩縣之間蘆山山中
沿溪入山十里許。
蒼壁削立
水石淸幽
未至三里許。
舍馬而步。
到其處則北東南蒼崖壁立千仞
西有石門
東壁之上。
大溪流下。
懸瀑二十丈。
北壁石磴
以至東壁之上。
東北壁俱是一巖
上一石平鋪。
數百人
水流其間
玉潔光瑩
手弄飛泉
小菴北壁之下。
面陽燥爽。
東視瀑布七八十步。
前臨溪水
幽夐寥廓
灑落奇絶
不可殫述
丹崖翠壁
怳然如畫圖中。
參天
人跡罕到。
四面山不甚高峻
冬寒
菴前雪先消。
菴名霞谷書室
溪名蒙溪
皆是鄭君所名。
鄭君所居長城介溪村二十餘里云。
(辛巳)
公元1584年
夜夢
入深山之中。
衆壑瓌奇
羣峯環繞
溪水淸遠
白石灣崎。
松林蔽日
人跡不到
處處流泉
響合空山
落日在嶺。
松風蕭瑟
顧而樂之
不知爲何境也。
水聲松聲雖在。
洞壑靜極全寂之體。
幽深沖遠之趣杳不可言
令人飄飄然遺世獨立之感。
不知身在末俗汚濁之中也。
旣寤而書。
書以觀之。
嗚呼
古人不堪世俗
妄作而發長生度世之願者。
余之此夢。
其亦有所感而不得其平者歟。
萬曆甲申冬月
病翁
志。
公元1643年
抱病深山
世相遠。
初無嬰拂之端。
癸未赴召上章言三司之失。
身自風波深淵
鉤黨相挻
怨誹溢世。
無容足之地矣。
加以少日妄希激揚之風。
不思聖人勿言過之訓。
晩而知戒。
亦無及焉。
但見隨處睢盱
益覺居世之難矣。
乙酉初秋
獨臥溪廬。
有感而書。
公元1646年
丙戌正月十四日
穆淸殿參奉崔雲遇時來訪
一宿而別。
崔君壬辰生也。
江陵新里
襄陽地境也。
家旁數里外。
得一名勝之地。
曰香浦。
兩山環抱
前臨湖水
白沙長松
別有天地
眞仙境也。
瀟灑窈窕之趣。
勝鏡浦。
湖水十里
鏡湖周廻三十里云。
前數日。
進伯,金醇仲來訪
信宿談話
金君言去歲四月金剛山。
仍入嶺東
江陵鏡浦臺。
絶勝之景。
不可以言語形容
金君但咨嗟詠歎而已
又言臺之正相對海畔
長松擁翠。
白沙如雪。
海棠鋪紅。
望見一畫閣。
縹緲隱映松林間
如上仙宮
三山瓊島
不可攀。
策馬追之。
竝湖而行十里許。
乃到其處則淸幽灑落
不可名狀
其家之主曰金德璋
有奴守其家。
開窓煖突而迎之。
與同伴宿其舍。
神淸骨冷
怳然有爛柯之想。
將發。
遲回眷戀
十步而九顧云
以此語崔君則答曰。
德璋乃吾妻弟也。
金君之外曾祖金麒
瞿然答曰。
金麒仝乃我外祖母兄也。
然則君德璋之父。
乃我六寸妹夫也。
初聞鏡浦臺畔畫閣
疑是袖仙所住。
何知爲我
母黨乎。
相與一笑
余宿聞崔君名。
今始見之。
開懷款晤而別。
崔君因言金德璋族派。
乃錄于左。
(族派今不書)
江陵地負嶺面海。
襟抱拱揖
平野其內
瀛環其外
風氣甚暄。
土地沃饒
江山絶美
海錯又富。
府內人居櫛比
風俗極厚
若有京師人至則士子携酒來訪
盡境而至。
村中老人七十以上百歲者幾數百人
孝子節婦旌門相望閭閻
讀書爲儒五百餘人
四境之內。
名山勝水絶異之景比比有之。
非但寒松鏡浦流名於世而已
眞我國之樂土
士大夫留種處也。
公元1707年
丁亥三月旬後。
仁壽(庶人學者也)之弟禮壽過訪
開懷與語。
多有失語
朴也亦擧我過失以規。
因此反躬自省
一則大本不立
二則言語支離輕妄。
自省悟。
嘆責深矣。
白首今日
悔吝如此
其能少改舊習。
異分寸之進乎。
于此
以爲後日觀省焉。
旣望書。
公元1713年
癸巳五月四日
受命奉審靖陵。
行至麻田境。
水田太半陳荒。
至積城則官廨盡焚。
邑中無人
殘吏一二人出接。
巳時到家
雨堂盡燬。
舊廬一存者。
只有中書室獨存矣。
雨堂庭中盡哀
出神主于埋土中
奉安書室
二十八日
坡山楊州
境內無一耕種水田處。
官廨盡焚。
邑吏見人走匿
鄕校東齋一隅無壁房宿
廿九日
松山奉審所。
所經村落
室廬皆焚。
遺民僅存什一
男女老弱皆羸黑。
似將不久而死矣。
聞京
公元1646年
中宗社稷宮闕一存者。
其餘官廨亦無一在
士大夫民舍
鍾樓以北盡焚。
以南稍有存者。
白骨堆積
糞除之。
不能盡掩之。
京民屠戮之餘。
僅有餘息。
餓莩滿路。
就食賑濟塲者數千人
死者不下六七十。
南門外
家舍皆殘燬。
草生大道
瓦礫極目
所見之慘。
前史未之有也。
竊見倭賊寇亂之事。
自古以來未有如此之酷。
視我民如仇讐
務爲殘滅
逢人輒殺。
不分老弱
斬艾屠戮
意欲我國一人生者。
屋宇必焚之。
凡民衣食之資。
雖不齎去。
裂破之撞碎之。
飮食加以穢物
五穀散棄草菜
不欲其少救飢寒也。
嗚呼
天以生物爲心。
而此賊以殺人害物爲事
逆天悖理
其罪上通于天。
雖因我國衰微
得志一時
天必殪殄。
之無遺育
使天下劇賊
不容漏網於今日也。
侯景之亂
臺城被圍。
死相枕籍
人汁流滿溝渠
臭穢十五里。
不能行。
赤眉焚掠
所過殘滅
蒙古兵入西域屠城
盡殺人民
前史所載如此
今日之禍。
尤爲慘酷
天下安有如此凶惡毒虐之賊乎。
虎狼蛇蝎
不足以此其性也。
我生不辰
遭此大亂
嗚呼命也。
彼蒼者天。
謂之何哉
五月三十日
書于楊州松山民舍
二日
松山
鍾巖
白骨在道甚多
目不忍視
普濟院前
僵屍在道中。
入東大門鍾樓
凡有四五處。
松山門外
舁屍而行者甚多
城中百萬家皆
公元1713年
殘燬。
只有堆垣敗瓦。
遺民未死無幾
皆疊瓦爲墻壁。
取火餘之木。
架爲巢穴
鍾樓前有市。
相聚數百人
闕門宮殿無有存者。
但見慶會樓石而已
草生大道
行人僅有往來者。
頻聞哭聲。
遇人
面無人色
慘然無生意。
人之行步徐行
蓋以長飢故也。
嗚呼痛哉。
(癸巳)
公元1646年
五月三日
鄭君象武訪我永柔西谷山家
我家臧獲谷山西面頤寧坊鳥音洞。
夙聞深山絶境
可以避世
亂生之初。
京城慈親兄弟妻孥往赴之。
至則奴迎拜
正堂以居之。
凡留三箇月。
供奉倦色
觀其地在深山
長谷絶遠之域。
但有奴家三五舍。
覆以板子
四山高峻
穹林蔽日
石泉甘洌
蔬菜甚饒。
焚山種粟
豆菽富足
閱月經時
外人不至
世間音信
聲響斷絶
所謂人間無路訪安危者也。
倭賊所至
四面在數百里外。
擧國鼎沸
兵燹滔天
閉戶安眠
不知有何事也。
地高而寒。
洞澼而深。
君子居之。
近於同羣鳥獸
正宜今日避亂之所。
商嶺王官
不厭其深者也。
山郡西三十里。
有村曰明媚
山川灑落
洞府寬閑
大溪橫流其中
土沃而人稀。
有民六七家。
卜居其地。
兵火則入鳥音避之。
可以全身遠害於斯世也。
余聞其言。
不覺慨然
于此而時閱之。
以寓遐思焉。
五月十三日
書于遂安民舍
山中老宿
抱病深山之中。
人跡罕至
米鹽極貴
風寒感疾
一臥經時
隨身只有沙彌一人與之共處而已
沙彌下山求糧。
過期不至
則司舍僧具粥飯
或有時而絶。
一日日中
供一粥而已
老僧隨分安靜
心絶外慕
一念不生以想溫飽
起愁憂。
甘心枯死
方寸淸冷
與化爲徒。
此非有高識遠志超然事物之表也。
只是所處閑寂
所習之專一
目前紛華不到
一切世味屛絶
無所誘於物慾
有以全乎淡泊故也。
嗚呼
今之士大夫
一遇逆境
便生無限憂惱
戚戚嗟嗟
至於愁恚成疾者有之。
豈不老僧罪人也哉
癸巳九月
病臥載寧郡中。
有感而書。
靖禪師平安道寧遠西北行三日程
黑潭長飛脫。
九十九渡水至古寧遠
有本香山
又名掛山
香山祖宗山。
故名曰本香山
有寺曰石龍窟。
山之旁有村落
處處山谷
山民居之。
種黍蕎麥菽。
亦有五穀
牛之耕者大倍常牛。
外人此地
其民皆歡迎
做飯蔬菜
淳庬如太古
郡之胥吏絶遠不可到。
耕田採薪
自事而已
禾穀甚賤。
一匹木綿
得數石。
不知人間事。
花開葉落知春秋
地拆天崩非所云云
村落甚多
或有一二舍。
或有三四舍。
積穀山田
經冬而不收。
外人不至
山逕不開
草樹蓁合。
村落之前
方有小路
往來者唯石龍窟之路。
古人兩石相對立于谷中以誌
公元814年
之。
數十步必有一對
名其石曰童子石
靖禪師登掛山絶頂。
香山腋下螘垤云。
(自註
南望三角山
長白山在旁。
東北白頭山
甲午)
公元815年
凡人臨死時必荐遭困而後隨之以死。
所謂衰運運盡者也。
今年六十一歲。
俗忌所謂還甲。
而又將蒙被重罪
雖曰自犯憲章
氣運不佳可知已。
平生盜名
欺天欺人以竊高位
今而獲罪
反本還源
理之常也。
懽然無恨。
無有怨尤
唯當洗心遷改
以安餘日而已
乙未二月二日
書于角山海曲民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