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x 页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章疏二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复除吏曹参议辞免第一疏(癸未九月)
伏以臣本一癈疾人也。被荐得官。于今十五六年。大小除拜无虑五六十。而臣无一日之供职者。诚以疲癃委顿。不堪从仕故也。今春。荐蒙 天恩。擢授堂上之官。揆臣痼癈。岂能供职。而 天书屡下。辞旨隆重。臣以一介愚贱。坚卧于家。使吾 君勤劳于上。而臣子晏然于下。殆非人臣所敢自安。故忍死而行。扶舆至京。只欲躬赴阙下。恭申辞免而已。既至京师。屡辞不获。则拜受职名。势所必至。遂使变易本志。滥纡朱紫。肃恩天门。于身荣幸。而臣心实惭。俯仰忧慄。唯思退归之路矣。惟是一入经帷。瞻望 日月之光。乃臣至情之所在。归死沟壑。诚无所恨。故宿留旬朔。以俟病歇。而适见言路攻击任事之臣。事系治忽。无一人言其得失者。臣辄不自量。拜章论列。而时议大激。政院三司论臣网打士林之罪。臣欲乞骸天陛。则被劾之人。理难自达。欲留待事定。则罪案深重。一日难容于都下。不得已晨夜逃遁。归还故里。待罪田野之间矣。不意今者 皇恩偏覆。荡涤罪垢。特除天官之枢贰。又下恳恻之温纶。至有待尔不诚之谕。招延自近之意。臣愚无状。不知何以得此于 殿下。祇奉恩旨。感极而悲。涕流被面。不知所言。窃念自古被徵之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士。鲜有得奸邪之名者。盖以望实素孚而语默有道也。臣则既非端方。妄言激祸。使朝廷大扰而根本杌隉。邪正交战而人心危疑。皆臣一言有以致之。律臣之罪。万死难赎。至于台章斥臣之奸。则实臣所以自入钩党。乐取多口。尚何一毫怨尤之有哉。臣之不仕。自始至终。国人所知。非因今日蒙犯世患。重遭按劾。而乃为退避仇怨之计者也。目今臣疾益甚。焦枯柴毁。危不容喘。而天时已寒。蛰藏方急。远赴魏阙。诚难自力。况望其夙夜在公。以从大夫之后乎。伏愿 圣慈察臣之愚终非可用之物。矜臣之疾决无从仕之理。绝臣召命。镌臣爵秩。俾臣得以涵濡 圣恩。保全馀生于乡里足矣。臣今自诉之言。皆臣已试之验。由中愿款。必孚于昭鉴矣。不然而如前屡召而不止。臣又病重而不进。则臣罪益深而置身无处。大声疾呼。求解于所 天之下。岂容己哉。纷纭烦渎。臣实大惧。干冒 宸严。战掉流汗。臣无任苍黄闷迫瞻望祈恩之至。
第二疏(癸未九月)
伏以臣沥血封章。毕陈哀悃。伏候批旨。庶遂微愿。而 天书重颁。不许辞免。温纶谆切。推出赤心置臣之腹。如家人父子提耳面命。训臣以事君终始之义。谕臣以入觐天庭之礼。臣奉读再三。心情陨穫。感泪自零。恭惟 圣旨丁宁。不可数得。岂合复有辞避以孤 睿奖。而臣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至愚反覆。终有所大闷而不能已者。不免昧死披肝。再渎 宸威。瞻顾彷徨。不知所措。伏念臣癃癈之状。著在众日。负罪之实。溢于国言。初非有一长小善可以供备管蒯之用者也。玆者天步艰难。需寸方急。而以隆重之旨。招一愚臣。四方闻之。固已失望解体。而人人之窃笑。不独归于臣身矣。臣以昏耗之人。焦枯柴毁。颠倒错谬如八九十岁老妪。冒昧而进。且颠且仆。长卧病坊。都废常仕。一谋不进。一策不设。而虚糜盛恩。荏苒时日。此臣昔年都下已试之验。而臣所云不知而误进。臣既惩于前者也。屡进而屡退。卒同归于不仕。既退而复进。其能强于从仕乎。非但此也。被劾之臣。必皆杜门循省。不敢出仕。乃近世士大夫之美风也。臣得罪当世。案律极重。幸赖 殿下至仁至明。怜臣之厚而终始保全。以有今日。臣若贪 天之宠。弹冠结绶。以为进取之计。则廉耻之风。由臣而益坏。臣之不敢萌入都之志。今日之势不得不如此。在廷大小之臣。孰不以臣为不敢复来也。臣又惟自古在野之臣。亦有赴阙朝见而归者。此大平之世接遇方外之礼也。后世君臣分定。各执厥事以见于上。岂敢有赴阙即归者乎。今使臣一入班行。承望清穆。草莱之情。于斯终切。而臣病未供职之臣耳。徒怀犬马之诚。希望昼晋之宠。则是以眷恋之常情。仰答际遇之大恩也。夫岂 殿下所以命臣之意哉。愚贱之臣。终始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负国。其于事 君终始之义。极知阙然。而才分不逮。大疾缠縳。臣虽竭思殚智。日夜皇皇。而卒无以少伸蝼蚁之忱。中情隐痛。如烈火烧心。众镝丛体。天时已寒。旧疾增重。粪土馀命。亦将溘先于朝露矣。伏愿 圣慈察臣烦渎之言。矜臣肤受之急。特收新命。镌削官秩。俾臣得以保全馀生于蓬荜。则由来 圣世每以闵劳惠养之恩加乎贱臣者。于是而毕矣。臣理穷势极。哀苦祝祷之辞无所不至。叫号往僭。不知所裁。伏惟 天地父母哀而赦之。臣无任战掉震栗之至。
诣阙申请辞免疏(癸未十月)
臣闻人臣之事君。君命召。行不俟驾。此非强为之礼也。乃人情之自不容已者。圣人但就为之制耳。唯臣则不然。常时除拜。循例平召。如不动念。必待恩礼超乎常分。温纶至于再三。然后方且徐行至京。而又不肯供职焉。君臣大伦。由臣而不立。致身之义。由臣而益泯。臣自知失事 君之常礼。干王法之大诛。皇皇不宁。亦已久矣。然臣岂乐为此哉。势有所不能而力有所不强者。此国人之所知。 天鉴之所照也。前月六日。臣蒙恩特拜天官之职。今五十有馀日矣。其间四被召旨。训辞隆重。臣益增惶恐。逡巡退缩。然以召一贱臣之故而 圣虑忧劳。臣若不至于委顿床席。则何敢在外而复辞乎。玆以扶曳疲癃。来伏阙下。申请辞免。伏愿 圣慈察臣之言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实出于悃愊。解臣之职。俾得归死沟渎。则臣之大愿也。臣非不感 圣恩。非不思报国。每一念至。不觉垂泣。而只缘焦枯柴毁。昏耗颠倒。虽欲委身从仕。图报万一。而亦无展效之地矣。呜呼。天实废之。谓之何哉。铨曹枢管。正须择人。夏用之除。臣已固辞而得蒙 天恩矣。安有前所不堪而今则可堪者乎。况今官限已满。据法应免。臣不能早辞阙下。使天工久旷。臣罪于是而益大矣。臣无任战惧震栗之至。
辞免吏曹参判第一疏(癸未十一月)
臣于前月蒙恩赐对。 天语丁宁。谕以供职。至于再三。臣虽知癃癈决难从仕。而亲承面命。不敢退而上章。遂至变易初心。冒昧叨恩。姑欲尽臣筋力之所可及。则臣焦枯柴毁。猝遇冬寒。尸居馀气。不任严冱。凡大小朝会。一切不参。至于冬至诞日。国之大礼。百僚骏奔。无敢后先。而臣偃仰私室。不随贺班。所任官守。全废常仕。只得一赴政厅而已。名为供职。而实则瘝旷。臣于是益知臣之不可以仕矣。第惟微贱之臣。每以疏章纷纭乞退。极知惶恐。欲一诣榻前。毕陈哀悃。申乞骸骨。而讲筵之开。每以疾作。不克入侍。方俟他日以遂微愿。不意今者。 殿下擢臣置诸贰卿之秩。任以铨衡之重。臣承命惊惶。继以涕泣。臣登对之后退无辞免。 殿下必以臣为从仕而不复去也。如使臣早申陈乞。毕达幽隐。则 殿下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岂虚加重爵于不仕之人。以为朝廷之累耶。况隆恩宠秩。不可以能仕而得之。必在于审择其人。则以臣昏耗。决知其不能当是选也。且臣气力委顿。一日人事。常不自给。必闭户深室。阖眼牢卧。然后粗可以少延馀息。至于精神之昏耗。日甚一日。如蒙昏雾。如坐梦中。视听忘失。言动错谬。求之古今。安有被疾如臣而身居高爵者哉。人或气力不衰而精力先耗者有之。未有气力已惫而精力独存者。盖精力由气力而生也。臣之筋力。至于形容已毁。则精力之昏。举此而可知。臣今虽欲鞠躬尽瘁。粗效涓埃。其道无由。目今朝野不安。生民失所。用舍系于消长。举错关于治乱。如臣愚陋。岂敢居尊显之位。而任当世之责哉。伏望 圣慈察臣之情。矜臣之疾。特命改正新除。俾臣得因旧秩而乞归。则臣之至愿也。恩命之下。今已六日。而臣苦寒增疾。久稽辞免。尤增死罪。臣无任震慄战掉之至。
第二疏(癸未十二月)
臣恭承 圣批。申命尽瘁之义。臣有何说可以复辞。只是衷私所激。终有所不能自已者。玆敢控沥哀恳。更渎 天听。伏念臣羸瘵昏耗。不齿于人久矣。徒以馀息尚存而国恩愈厚。 圣眷猥加而臣心愈惧。卧家坚辞。有所不敢。故力疾而至。欲以粗伸臣子之情。躬请骸骨而归耳。服官奉职。非臣所能。虽复贪恋。亦将何为。臣前后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进退。屑屑无义。而其心所存。不过如此而已。顷因上章。妄有所论。使时议大激。朝廷骚扰。愚臣之罪。至此而难追矣。终免大僇。于臣实幸。而 圣意攸属。擢置高位。任以政事。臣庸才薄劣。本非当世之器。被疾衰耗。已迫死亡之域。其何以仰承 睿奖。少效涓埃哉。自古朝廷得失。人人皆可以言。其言虽是。而其人未必皆可用也。是故。论事则易。做事则难。听其言而取其人。其不至于偾事而败国者几希矣。况臣盗名侥冒。骛虚售伪。上以误 圣主豋贤之美意。下以起缙绅无穷之争端。才既不逮。言亦无取。臣之本末。至此而尽露。臣何敢不自量已。遽当崇高之位。自取负乘之诛哉。伏愿 殿下洞烛幽隐。哲于知人。斥臣之愚。镌臣之秩。益务难慎而敷求贤士。则世道隆平而消长判矣。如其不然而 殿下终不许臣。则臣逃遁无路。求解不得。日以哓哓于 殿下之前。其迹愈慢。其罪愈重。至于终不得已而拜受。则不过揽取高爵。还归故里。而羞愧以死。其为叨滥。有甚于恩倖之人。臣虽至愚。亦知其非。何忍故犯不忠之罪。以负 殿下之大德乎。伏望 圣慈终始全恩。特允所辞。放臣归家。以尽馀龄。则生死肉骨之赐。实 天地生成之惠也。臣贱疾连仍。不得日趋阙下申乞辞免。尤增死罪。臣无任恳悃瞻望祈恩之至。
第三疏(癸未十二月)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臣伏承 圣教。怜臣疾病。使之调理供职。尤不胜感激之至。嗟呼。使臣德可以称爵。能可以任官。超阶越级。允孚人望。则虽有疾病。量力从仕。无害于义矣。今臣有是疾病。无是才德。盗名猎誉。上欺 君父。除目之下。众心不服。臣虽无耻。何敢强颜侥冒。以辱清朝之名器乎。抑又伏闻。古之用人。必试其能。必考其绩。虞舜之圣。犹被历试。九官之贤。必待三考。今臣不过痴騃痼病。布衣书生耳。无一日践历之劳。而遽从大夫之后。中外瞻聆。固已惊怪而指日矣。抱瘵支离。名为供职。而实无所事。只得一赴政厅而已。曾未二旬。奄升亚乡。不试其能。不考其绩。历观古昔。官爵之滥。未有如今日者。传笑四方。贻讥后世。岂止于一愚臣而已哉。臣诚窘迫。逃遁无所。必将幽忧丧心。颠仆道路矣。伏惟 圣明天地父母。岂不重为之哀怜乎。如使微臣稍有可用之才。亦可因其旧秩而器使之。观其能否。以为进退。何必汲汲超升。上拂公议。下乖私衷乎。伏望 圣慈曲察义理。亟命改正。使臣得因旧秩而乞骸。则举措得宜而恩有终始。公私幸甚。臣非虚为辞逊以取克让之美耳。苍黄闷迫。情发于中。言不知裁。尤增死罪。臣无任惶恐陨越之至。
第四疏(癸未十二月)
伏以臣三上封章。辞情殚竭。而 圣批敦勉。谕令就职。臣不胜闷郁之至。窃以古人辞逊之礼止于三让。故人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臣乞解。必以三辞为度。臣恐 殿下视臣之辞为应文备礼。而不出于中情之恳迫也。臣被荐得官。于今十有六年。而不能数日供职。唯以乞骸之请仰渎 天听者。前后不知其几。则疲癃昏耗。不能从仕之实。固已彻于昭鉴矣。揆臣私义。唯当杜门穷山。待尽沟壑。而滥膺朝命。冒进班行。不量痼疾。谬欲供职。又复瘝官。进退纷纭。唯见罪累之积。而误恩含垢。反加宠秩。擢置亚卿。升于宰列。臣诚惶恐。不敢拜受也。恭惟国家设官分职。以熙庶绩。其迁进之序。虽甚细微。咸有格例。贰卿之位。品秩崇高。责任至重。从前简拔。心在俊乂。如臣微贱。本无历试之功。而一岁之内。骤升太滥。初非国家用人之体。况臣疲癃昏耗。百病垂死。而贪冒荣利。偃然受之。则亏损国法。贻玷士风。天下后世。其谓臣为何如也。且臣已试之验。依前癃癈。决知其不能供职。而扶曳受命。退卧病坊。徒以揽取高爵。还归故里为得计。则其诡诈叨滥之状。抑有甚于钻刺媒进之流。人情所唾鄙。王法所必诛。臣虽至巧。至是而无所逃其罪矣。伏念为官择人。古有难慎之戒。陈力就列。圣许不能者止。臣之仰首呼 天。踯躅哀鸣而不能自已者。岂但为一身私便之图哉。伏愿 圣明回光下照。曲全微物。特许辞免。镌削新秩则于公于私。实为两幸。臣无任闷迫祈恳之至。
第五疏(癸未十二月)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伏以臣闻先王之世。愚下之臣。处之既当其分。其所不能。又不使强为。故臣有辞避之路。君有听许之恩。下不得罪于上。上不失举于下矣。苟为不然。而为下者当辞而不辞。则臣有蝇营狗苟之羞。为上者当许而不许。则君有牛维马絷之嫌。廉耻丧而礼让衰。用舍乖而民志乱矣。可不戒哉。愚臣辞避之言。至此而烦渎极矣。倘非肤受之急。则安敢仰首呼 天。一至于此哉。臣之在外。癃癈委顿。孰不以为不当来也。臣情则异于是。 殿下之召臣。曰。来见予面。上章而辞。于礼为得。臣祇奉 德音。以为至当之理不易之训。而思欲勉慕企及于此耳。今玆殊异之擢。决非如臣人物所敢近似。而 圣朝之处臣。又岂可踰越其分。使之失举于上。获罪于下哉。窃观古来君臣之际。人君未有如 殿下之待臣。人臣亦未有如臣之遇 殿下。臣每读 圣旨。未尝不涕流沾臆。臣宁复辞一死于今日哉。唯是焦枯柴毁。精神最耗。一事当前。浑迷前后。一言未终。顿失首尾。昏昏终日。如八九十岁眊聩之人。而滥受高爵。名为宰相。黄金横带而无少报效。祗以辱国。则臣以为至耻。宁就留令之诛于未受之前。以求臣心之所安。不敢既受而负 殿下也。呜呼。自古臣子受恩而不报者多矣。然孰有如臣之甚者哉。旧恩未报。而今又增益之。受恩愈重则报愈难。责任愈大则力愈微。愚臣闷迫之情。至是而无所控诉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矣。伏愿 圣明体先王用舍之道。循古者退人之礼。特许辞免。镌削新除。俾臣终遂来辞阙下之志。则臣死且瞑目。无所恨矣。累渎 宸严。臣无任震怖战慄之至。
乞归焚黄疏(甲申六月)
伏以臣乡闾之贱。斗筲之流。而因缘侥倖。位跻二品。遭遇特达之知。际会风云之庆。褒嘉之训。至以国家生民为谕。而臣不知小器不可以大受。虚名不可以欺天。腼然拜命。退而称疾。一卧经时。于今半岁矣。当此之时。世道多难。生民困苦。外寇凭陵。腹心将溃。天灾切迫。举国皇皇。罪已求言。 圣心虚伫。而臣既不能夙夜在公。竭股肱之力。又不能拜章言事。效一得之愚。默默而处。如未尝有官职者。是虽出于疾痛昏耗濒于死亡之故。而惶恐跼蹐。宁不内愧于心乎。臣之际遇。夐绝千古。而蔑无报效至于如此。呜呼。臣实万世之罪人也。 圣明之朝。又安用此物为哉。虽然。臣之癃疾。久而愈深。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非臣可仕而不仕。乃臣欲仕而不能已。目今暑热渐张。气息愈微。柴毁委顿。不能一日供职。以此而名在宰秩。巍然二品之列。虽欲自安于都下。其可得乎。窃念臣负国如此。而荣赠之典。及于臣父。臣虽不肖。岂不自以为感幸乎。伏见人臣凡有追荣。皆躬奉制书。祭告其先。追远报本。礼之当然也。臣欲及未死之日。还归故里。设祭臣父。告以追爵之恩。而第念近来绝臣僚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归祭之请。盖缘畿甸凶荒。朝绅出外。弊及州县故也。臣不敢请。而抑又有可请者。臣本寒士。今虽暴贵。实无异于布衣。家在百里之外。可以朝发而夕至。自与家僮数人。杂出行旅之涂。安有干扰州县之事哉。方今国法申明。率励廉耻。士大夫不通州县馈遗者有之。臣虽庸陋。亦知惧罪而畏法。则臣之归祭。可以无扰于州县。而臣疾如此。失今不归。终抱遗恨而目不瞑也。伏愿 圣慈哀臣之志。特许归祭。俾臣乌鸟之情获伸于分外。则区区感泣。曷有穷已。臣久稽谢恩。远过官限。重犯宪章。难逃刑诛。呻吟未绝。扶曳伏阙。情发于中。言不知裁。干冒 宸严。尤增死罪。臣无任惶怖震栗之至。
焚黄后乞骸状(甲申八月)
臣恭奉 圣恩。归祭故里。宣告锡爵。光荣父母。感彻幽明。糜粉何酬。臣以垂死之疾。舁归百里之外。颠仆危笃。久而未苏。今月之初。方得行事。受由之限。已过旬日。既不能及期还朝。又不能具状陈启。逋慢之诛。甘伏常刑。窃念臣受 天地罔极之恩。际遇之隆。夐绝千古。而臣昏耗谬妄。无丝毫报效。徒以揽取高爵。荣归故乡。自就闲适。(一作逸)便利其身。又以受由常例仰请于朝。以求归路。而称疾不还。不忠之大。莫有甚于此。臣岂不知如此大不安于事理。人臣分义亏缺不可复补。而臣在朝列。全癈供职。每以癃陋之状仰渎 天听。僭横无分。无人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臣之礼。此等负犯。尤非臣子一日自处于其间也。臣于今日。进退无据。出入皆咎。而在外则秖成臣罪。在内则污辱朝廷。故不得已而以退死为急耳。然其心岂以为是而少自安乎。至如癃癈之实。天地鬼神实监临之。非敢诬饰。规以投闲而避祸(一作患)也。臣伏承 圣谕。前后丁宁。俾臣即还京师。目今秋气乍寒。旧疾增重。内积心热。痰郁交痞。羸毁委顿。食不下咽。臣虽欲奔走上京。祇命阙下。因以陈乞骸骨。而亦不可得矣。伏乞 圣慈俯赐哀矜。丐臣馀命。镌臣爵秩。令臣退守愚病。待尽沟壑。云云
辞召命疏(甲申九月)
伏以臣癃癈馀生。归乡俟死。罪戾既积于厥躬。涓埃无报于公朝。谓当亟就鈇锧之诛。以为人臣之戒。而 圣恩含垢。犹加收召。特降明旨。俾臣还朝。臣惶恐震越。罔知攸措。即当奔走赴命。待罪阙下。而澌毁委顿。不能豋道。乃敢具疏陈情。重渎 天听。臣尤不胜陨越之至。窃念臣际会昌辰。受知特达。眷顾之隆。超越千古。臣岂不思鞠躬尽瘁少答 天地父母之恩。而大疾缠縳。气力摧残。昏耗谬妄。失其常度。平时常仕。亦不能随行进退。则欲报之心。展布于何地。只得中宵悲叹。感慨流涕而已。去岁之冬。滥膺峻擢。臣五辞天陛。血诚吁呼。冀回冲鉴。而且曰。揽取宰相之位。还归故乡。为臣之大罪。则臣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已自首于罪未至之先矣。既而果如臣言。长告卧家。至于半岁而方得闲局。其为无状。死有馀责。以如臣之际遇。作如臣之报效。未知其人可用与否何如也。抑未知天下后世其将谓国家拔取在野之士而收其用又何如也。且既未能供职。则其敢据高位而处都下乎。此人情之所不安。而辞退之必不得已也。是以臣请归祭之章。深陈不敢在京之意。而 殿下许臣以归祭。亦知臣之将退也。虽然。 殿下又命臣以事毕还朝。臣亦以受由常例求得归路。既归而引疾。以便私计。如此踪迹。不近于人情。臣怛然疚怀。忘寝与食。彷徨踯躅。如无所容。然臣入朝而负国如此。其罪之大抑有甚于今日。则臣宁归罪于一身。不忍使举错之累。为天下后世笑也。夫所谓仕者。服官政之谓也。必日日趋朝。然后可以祇服厥事而无旷天工。臣则留京岁馀。供职之日。未满一旬。春夏以来。退卧私室。虽国有大事。百僚骏奔。而臣息偃床第。优闲自如。惟以癃陋之状。仰烦 宸听。如是而尚可谓之人臣而仕有官职哉。虽蒙朝廷容忍盖覆。不加刑诛。而臣何敢一日自处于是乎。此臣之不可复进者一也。自古任事之臣。夙夜匪懈。公退之馀。亦不得休息。引接宾客。惟恐不及。以之通议论而察事情。考贤否而辨淑慝。以合成天下之务。是故。杜门谢客。远避嫌疑者。乃匹夫自守之事。具臣保位之计。而非尽忠竭节者之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所为也。臣虽无疾。亦不能当是任。况臣柴毁之馀。不堪劳伤。出语而气乏。对人而思卧。牢关深闭。罕接外人。一事不相闻。利害不相知。昏昏终日。无所猷为而已。如使臣真有才智可堪任使。而全不省事如此。将焉用此物为哉。古之贤臣。任大政而寄心膂。有疾则退。不敢留于朝廷。况以臣之愚妄。虽进处都下十年之久。无丝毫裨益于时事者哉。此臣之不可复进者二也。持此二不可。臣虽欲贪恋官爵。保位持禄。而亦不可得。闭门不已。必至于请告。请告不已。必至于解官。卒同归于斥退而已。抑何益之有哉。况臣犬马之齿今已五十。少婴痼疾。老益衰耗。志虑颠错。形神已离。疾痛昏弱。与死为邻。一日一食。冬衣至夏。焦枯澌瘁。若将不保朝夕。则其能负荷名位。进为于世。自任以大夫之责哉。伏愿 圣慈哀而怜之。绝臣召命。镌臣爵秩。使粪土馀息须臾毋死。得与舍生之类同沾 圣化于田壤之间。公私之幸也。臣被召旨。于今踰月。而苍黄闷迫之馀。旧疾增剧。久稽辞免。尤增死罪。臣无任震惧战慄之至。
谢命使长吏存问给食物疏(乙酉正月)
伏以臣事国无状。归乡俟死。包荒虽贳于刑诛。省愆方切于内讼。何意闵劳惠养之恩犹加乎臣身。下书监司。俾遣长吏存问。仍给食物。褒嘉之旨。宠踰华衮。有非虮虱微臣所可近似者。闻命惊惶。继以感泣。窃念古者人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臣进退之义固非一道。然不得于君。言不行而去者多矣。未有其君欲用而一向辞退者。臣受 圣朝特达之遇。擢置高位。试以政本。不以臣为癃癈。而以臣为可用。则臣当勉竭驽钝。知无不言。鞠躬尽瘁。继之以死可也。而满岁京师。噤无一言。托名受由。奉身而去。今臣之退。可谓无义。而罪在于臣矣。虽然。臣之所以至此。夫岂其心所愿欲者哉。臣少小婴疾。焦枯柴毁三十年于玆。恒病苦楚。精神昏耗。如蒙昏雾。如坐梦中。眩瞀迷惑。一如丧心之人。一言未终。顿失首尾。一事当前。浑迷先后。出语而气乏。对人而思卧。重以去岁大病之馀。精力益竭。奄奄垂死。而滥据宰秩。专废供职。惭惶窘迫。不知所为。乃于陈乞归祭之章。深陈不敢久留之意。因得受由而归。臣从前乞退。叫噪天陛。冒渎 宸严。不知其几。臣常以为至悚。故其归也不以乞骸。而乃以受由。此臣谬妄之愚见。所以重得罪于分义者也。臣方席藁私室。深自克责。自谓不复齿数于人类矣。臣之进退本末。不过如此。非欲不事其 君而自放于山野也。臣之事君。犹子事父。服勤陈力。唯上所命。无所复辞。臣舁曳病躯。一至京师。有何所难。高爵厚禄。荣华富贵。有何所厌。今使臣一进于朝。而有丝毫裨益。则区区躯命。亦非所惜。臣蓄诚含泪。痛自思惟。计臣驽材。终不能仰助清平之理。而昏耗委顿。不可复用。如此。虽复十到京师。不过依前乞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退。无益于国事而徒为纷纷。已试之验。臣实知之。而亦 殿下之所深恶也。臣诚惶恐。不敢既退而复进也。方今岁凶民饥。邑里萧条。赈贫之令。未先鳏寡。而臣以有罪无用之微物。独蒙大赉。以为一身之荣宠。中情愧慄。悲惧靡宁。惟当躬佩训辞。益自感厉。以求无负 天地父母至隆极厚之恩。而无可报塞以效尺寸。茫然如失。垂首呻吟。恋阙流涕而已。臣无任瞻 天仰 圣受恩感激之至。
申辞同知中枢府事疏(乙酉五月)
伏以臣癃癈不仕。不敢在朝。受由还家。以安愚分。进而辜恩。退不以礼。罪戾之积。死有馀诛。虽得苟活于田里。岂能自安于朝夕。窃念人臣受爵则在朝而陈力。既退则纳禄而休官。安有带职而不在朝。已退而不辞职者乎。臣自前岁以来。屡辞职名。未蒙开允。亟欲身到京师。待罪阙下。自陈负国无状。因乞骸骨。而沈痾委顿。不克登道。唯有力辞职名。不敢一日自居。乃臣今日之义。而只念臣实孤 圣恩。中情惭惧。惶怖屏息。不敢烦渎。欲言而还止。将发而复已者屡矣。玆者日月愈多。带职愈久。疾病困殆。益无趋赴之期。敢昧万死。仰申哀号。伏望 圣慈特命镌臣官秩。俾臣未死之前得为无官之人。则臣之大愿也。臣今日岂敢复为辞逊以烦 天听。而伏候朝廷。久未有镌削指挥。臣又不得不自陈乞。故敢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冒昧而言之。干渎 宸严。涕泣惶恐。臣无任战栗恳迫之至。
复除同知中枢府事辞免疏(乙酉七月)
伏以臣五月上章陈乞辞免。未蒙开允。惶闷益深。即欲再具辞章。而烦渎是畏。迟回数月之馀。乃者曲被 圣造。特赐轸念。命递臣职。臣不胜欢忻感激之至。犹以滥秩未镌。禄位未绝为惧。方思再辞以惬退死之愿。而今因在京亲旧言臣今月十七日蒙恩复授以同知中枢府事者。臣惊惶震骇。不知所为。臣以草莱之贱。愚妄之人。滥被 天恩。位跻二品。莫思致身之义。唯知逃遁而去。虽曰癃癈难仕。才不逮位。而人臣分义。诚有未尽者。臣中情隐痛。食息未宁。窃自伤悼。无以自立于天壤之间矣。今既退伏民伍。望绝 云天。百病焦枯。朝夕且死。而遥据高位。久而未革。其敢自以为安乎。以臣罪累。免于刑诛。犹云优幸。况复尊之以宰相之位。而不自辞避乎。古者人臣抱病不职而退。或坐累而归。皆降罢其官。或禠职勒停。朝廷若未有指挥。则皆自请追还新旧职名。未有敢保其爵位者。自臣之归。今已周岁。而官品名位。历年如故。揆之法义。实为叨滥。此正辞章免劄廿上十上。期于得请之日。而喑默屏藏。忧畏拘掣。徒知烦渎之小嫌。不能自力于控辞。臣之无耻之罪。于是而益大矣。今者大愆未录。 天慈过恩。旬日之间。除书继下。将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以涤荡瑕垢。保全始终。臣虽至愚。岂不感泣。然由来无状。积累已深。未容湔洗。既不足以仰承德意。而适足以增臣罪戾。徒使臣哀号不辍。重以冒触 天威。自抵邦宪。而不知止也。伏愿 圣明察臣残疾放弃之由。矜臣惶恐固辞之情。特命镌削官秩。还臣门荫九品之资。俾臣未死之前得为无官之人。则生而返本。死而瞑目。万万感戴。无有遗憾矣。臣无任震怖战栗恳迫俟命之至。
被论后自劾第一疏(乙酉九月)
伏以草莽愚臣。辜恩辱国。敢抗疏章。重渎 天听。诚知惶恐罪死不赦。而名在朝籍。罪衅既彰。不容自默。须至哀号于仁覆之下。伏祈少宽鈇钺之诛而垂察焉。臣七月辞章。备陈自古人臣抱病不职及坐累而归。皆收还其新旧职名者。请镌削臣官秩。而未蒙开允。方深惶闷。思所以固辞者。而窃闻台谏论外戚沈义谦之罪。并论臣与义谦相结。列臣党与。书名天府。又论臣浊乱误国之罪。臣益自骇惧。无地自容。窃念戚里之人。与士大夫清浊异流。为士者自守甚严。常惧受其污蔑。不欲与之交结。臣先世以来皆为名士大夫。家法相传。臣少为诸生。颇闻守身之义。而乃与戚里之人交结附托。非但失身败德。重辱门户。而法义之严。有不可容贳者矣。况臣迹涉山野。远居乡村。与权势之涂。势不相接。臣身百病。朝夕且死。虽结权要。若无所利。而敢生遥附之计。以干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朋邪之诛。臣之为罪。抑又甚于在朝而相结者矣。至于浊乱误国。邦有常刑。 殿下虽欲哀怜覆冒而终始保全之。不可得矣。臣于今日得保首领。安居田里。诚荷 天地再造之恩。而在朝廷则失刑甚矣。岂可置诸高位。而不早为之所乎。臣席藁待命。今已旬月。而伏候朝旨。未有指挥。竟使臣抗颜自请。不知人间更有羞耻事。则臣亦难于自处。而不知所为者也。伏愿 圣明谅臣被劾而无自安之理。察臣有罪而无可恕之道。亟命先行镌削官秩。而议刑于其后。俾有罪者不可以苟免。盗名辱国者不掩其邪秽。则惩一厉百。亦有补于清化之万一矣。臣无任惶怖战栗之至。
第二疏(乙酉闰九月)
臣罪积厥躬。久稽天诛。逃死无地。不敢不自陈首。而帷盖之恩。不遗犬马。至于 天书下颁。谕以勿辞之旨。臣祗奉德意。不胜感泣。退伏旬日。深自循省。而粪土之情。终有不能自安者。乃敢仰首呼 天而再请焉。窃念人臣引嫌之义。处嫌疑之地。形迹近似而有所辞避者也。若臣则举国皆言其有罪。则非疑似之比也。其罪皆凶邪之发。败乱其国家。则非一眚之可赦也。台章屡发。指目非常。名在宰秩。不可容覆。故惶恐震怖。不顾烦渎。而为之请罪者也。夫安有引嫌而辞逊者哉。且臣罪名已定。但未受罪耳。人臣有此罪名。当伏刑诛不可少缓。而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臣视之恬不为意。遥据官位。晏然如平日。则其恣肆无忌惮之罪。又有不可胜诛者。故臣亦皇皇闷迫不得已。而仰渎 天听至于此耳。臣每念臣之饕窃。必至于辱国。臣自知之而臣屡言之。至是而益验矣。是虽臣自败于身。遗臭于后。而亦由朝廷之处臣者每每失当。以至于此。何可胜言。今玆之事。宁可待臣自言。而又岂可使臣至于再请乎。伏惟 圣明照临无私。旌别淑慝。一付之外廷之公议。亟命先削臣官秩。而议刑其后。俾臣负罪而除名勒停。则差可以一日自安于下。而蔽罪受罪。次第皆得其正矣。臣无任祈 天俟命蹜踖屏营之至。
复除吏曹参判。辞召命疏。(己丑十一月)
伏以虮虱微臣。穿窬欺天。速戾召灾。获罪于时。独赖 圣慈保全涵育。安居田里。六载于玆。乃者贼臣构逆。中外大震。凡在闲退之人。莫不奔赴阙下。而臣名在罪籍。不敢自就朝列。彷徨中野。不知所适。不意今者 圣恩包荒。除书复下。以臣为吏曹参判。惊惶感激。涕泪交零。臣既不能赴国难于初。惟应振起疲薾。奋身前进。以求死所。而臣所有痼疾。遇寒辄加。暖室深蛰。亦不自持。流汗虚乏。澌然欲尽。是以欲行而还止。将发而复已者已七八日。昼夜煎迫。忘寝与食。心痞热煽。冷痢交作。疾势弥重。莫知差痊矣。臣伏枕思惟。自古人臣身处愆尤。皆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不能展布四体以效其职。非不知致身之义也。其势使然也。臣辜恩负国。自贻罪衅之积。昏耗垂死。莫任丝毫之报。虽得扶曳颠顿。不死道路。而得达于都下。亦不过如前长卧。纷纷乞退而已。如今讨贼之日。非臣子求退之时。晏然在家。抗章辞免。尤不敢为者。臣怵然大惧。痛自悼责。而终无以奔走阙下。表著臣心。以申臣子事君之常礼。分义亏缺。常刑罔赦。臣亦不知所以自免矣。天日猝寒。重疾忽发。稽留严命。为日已多。天曹要重。不可久旷。情势蹙迫。不得不具疏乞解。伏愿 殿下察臣哀穷之辞。亟命禠臣职名。案治臣身。论以大不敬之律。以正人臣不忠之罪幸甚。臣无任惶怖震慄席藁俟命之至。
赴召谢恩后辞免。仍待罪启辞。(己丑十一月)
臣于今月二十二日。祗受 圣旨。谕以国有大变。不可退在之义。臣惊惶罔措。舆疾豋道。今始到京。谢恩阙下。逋慢之诛。在所不赦。伏念臣曾在癸未冬。滥授本职。当此之时。臣疾未至于今日之甚。犹且长告卧家。莫任供职。不久禠免而去。况臣犬马之齿又加七年。昏耗谬妄。前忘后失。颠倒错乱。澌毁骨立。颠仆委顿。而尚堪从仕乎哉。臣本村野一庸人耳。由前被 圣朝待贤之礼。高爵隆礼。悉加臣身。冠绝古今。而臣之所以报效者如此。臣虽无耻。岂不𢥠然失魄。震惧流汗。仰思朝廷之羞辱。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俯念一己之诟骂乎。愚臣已试之验。有不待臣言而 圣鉴固已洞照矣。臣今欲极陈愿款。痛写情实。而文辞俱拙。言不足以尽其心。闷然郁结。无以自解。伏愿 圣朝亟禠臣职。案治欺负之罪。以振颓纲。公私幸甚。且臣懵不知人。莫辨邪正。贼臣郑汝立自十馀年前。访臣于坡州几至三四。寒暄讲问书尺。臣皆酬酢。至甲申年而止。今闻臣僚有一通书而解职者。臣则抑又甚焉者也。伏愿命治臣罪。以肃朝纲。惶恐敢启。
庚寅封事(四月)
伏以天运属于艰难。贼臣起于从班。逮捕之下。民先受害。四方骚然。将成厉阶。 殿下闷斯世之扤捏。虑国家之安危。赫然震动。深惟既往。躬自克责。下教求言。辞旨哀痛。一念之诚。天地为之感动。凡有血气。孰不欢忻鼓舞。仰睹 天心之蔼然。臣受恩不报。归死田园。重被收召。来赴阙下。思竭刍荛之言。以毕愿忠之志。惟 圣明之财幸焉。窃观今日之事。偏党坏之于前。变故连仍于后。国纪朝经。荡然无一可恃。苟不深探大计。极天下之至虑。不惮改过。及时正救。则积年伤败之势。何能收拾于时月之间乎。臣请以救时之急务者而陈之。窃惟为天养民者。人主之职也。盖天以生物之心付之元后。使之作民父母。临乎人类之上。覆冒而子畜之。苟失其职。则子而不得食于父母。使天地生物之心遏而不行。生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人之类。困苦焦灭。而天下之大乱作矣。可不惧哉。可不戒哉。恭惟 主上殿下聪明睿知。首出庶物。受天明命。为民父母。天固已付之以养民之责矣。既处其位而任其责。则一国之饥寒劳苦者。举皆求养于 殿下。不啻如赤子之望哺于其母。一有不得。则人人皆含怒怨咨于 殿下。如讨债而不还。私怨而不释者。 殿下安得不以为忧。而思所以尽其职哉。夫惟生物之心。坱然充塞乎两间。人得此心以为心。故恻隐之端。周流贯彻。赤子入井而怵惕自生。道有饿莩而所食不美。一念之真。自内而动。如泉之达。则其所以养民者。本于深仁厚爱。而使之各得其所。以充吾爱人利物之心耳。非由劝勉程督而聊欲应其责也。夫如是则 殿下安得不以为急。而思所以尽其心哉。窃惟今日民失其养久矣。饥寒困苦愁冤痛楚之声。有不忍闻者矣。 殿下至仁覆帱。恻怛惠爱。足以孚感于上下。而顾民不蒙其泽者。其故何哉。盖以推恩不及于民。而养民之方。未尽其道故也。古者人君节俭。什一而税。无他赋役。故家给人足。我国家山海僻壤。外无强邻。非如中原四战之地。赋役可以轻矣。而民之困苦。莫甚于我国。此由贡法之弊有以重困民力故也。顷年以来多有以此论列者。 殿下固已留念矣。臣尝仰承清问。今民何以赋重至于此乎。臣不究其要。对以泛论。退而询访。窃得其实焉。臣闻国初。楮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漆鸡豚蔬果地产之类。皆令州县官自莳养而上供。故法典所载贡物之出于民者。其目不多。今则不然。诸道列邑。荡无旧规。凡一蔬一果之细。皆赋之于田结。田结之民。虽有土产之可供者。一切为防纳吏所遏。不敢纳其本色。而输以十倍之直焉。又州县所自用者。亦皆赋之于田结。故田结之赋其目繁多。而无有纪极焉。大抵国初赋民。足以供奉日用而已。历年既久。所费渐广。古今气习。奢俭之异几于倍筛。则国用之多。从可知矣。此今民之所以赋重而不胜其苦者也。非但此也。贡案之法。不以州县田畴之多寡。而徒据官秩之尊卑。为之高下。是故。小州之民。偏受其苦。逃入他境者甚众。且京中各司或费多而所贡少。豫徵来岁而犹不足者。或费少而所贡多。充牣委积而化为尘土者。有南物而赋之于近道者。有陆产而收之于海邑者。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其为民害。可胜言哉。至于进上之献。乃万民惟正之供也。而民之不供本色已久。其中亦有草叶木实初不足以供儿童一戏之资。而使吾民卖衣与食而进之。呜呼。此诚何心哉。使 殿下而知此。则宁不欲辍一朝肥甘之享。而免吾民一日涂炭之苦乎。今之言者曰。进上。上供也。倘非自上裁损。则臣子不敢言蠲减之事。乃忠孝之至也。是不然。昔者唐羌请蠲荔支。孔戣请蠲蚶蜊。而其君赏之。良史书之。千载之下。皆以二臣为忠者。诚以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事君之道不在于奉承。而在于安民故也。今之进上。有日献月献岁献之规。固不可尽废。而京营之日献。出于孙舜孝市宠之计。贻害于民。君子固已非之。其馀岁月之献。岂无无益之物可以裁损者乎。目今军民之役。苦歇不均。田畴之赋。轻重无章。 殿下重于改作。狃于因循。而不为之整理矣。独不可一霈鸿恩。蠲除无益之物。以苏民力乎。臣所居地连黄海。民之疾苦。闻之熟矣。此道自庚辰年以来无岁不歉。民之失所。甚于他道。而平安道赴防。最为一道之苦。盖由债帅旁午。贪虐无厌。一番赴防。千里期会。赍绵布三四十匹。犹不能充其溪壑之欲。三四十匹绵布。即中人一家之产。而岁岁行赍。贫者流为饿莩。富者卖尽田宅。本户既破。则州县责办于一族切邻。头会箕敛。勒人代立。邻族之弊。由近及远。欧民而纳之沟壑之中。嗷嗷怨毒。惨于寇乱。其流之弊。至于此极。岂一朝一夕之故哉。良由兵官择帅。唯视请托。武人发身。唯事赂遗。苞苴稛载而私门日富。生民流散而千里萧条。呜呼。朝臣之所以椓丧邦本。破败边圉者有如此。可胜痛哉。至于载宁凤山之屯田。尤为民害。当初大起民力。筑堤引水。程督惨刻。民之死于狂澜者甚多。作田之后。抑勒傍近居民。使之并作。分画区域。敷俵种子。以少为多。所收秋谷。准以丰年。虽有水旱。取赢乃已。名为并作利民。而实豪夺于民。是以近堤之民。几尽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流亡。其抑勒之患。延及远村。转辗逃徙。百年闾井。莽为丘墟。两邑之民。怨入骨髓。此无他。任事之臣。锐于僝功。惟思竭泽。不虑无鱼。使两邑之民归怨于上。贼臣遣其党招诱之曰。南方有异人出。欲使汝辈身无赋役。闻者皆喜。人人响应。自古不逞之徒。必因民心愁怨。敢生乘时作乱之计。民若不怨。孰肯从乱。唐之建中。不税间架则朱泚不反。宋之宣和。不设造作局则方腊不起。已试之验。章章甚明。以此言之。今之取民深者。实为寒心。以一道而可知他道之民心。以一役而可知他役之生弊矣。臣又闻。市井之民。困于贸易。贸易之令一下。有其物者辄邀索高价。价增四五倍。皆敷合市民之货而贸之。官给元价。则该司色吏揽为人情。而市人不得食其利焉。大抵有司各备其物以供上用。岁有常数。而下吏窥伺奸利。每以储乏。例请贸易。因缘操纵。以为受赇之计。又防纳之徒。曾受民贡。潜藏于家。贸易令下。则以倍筛之直。求售于市人。饱饫之后。徐以平价买纳于本司。渔夺之害。市人不胜其苦。惟恐贸易之数下。其为毙蠹。近于唐家之宫市。辇毂之下。有此横敛。而 殿下不知。况千里之外军民之枉耶。伏愿 圣慈亟命罢屯田。以赐贫民。以解两邑倒悬之急。治屯田官奉使无状之罪。以泄西民之怒。令该司详覈平安道赴防利病。善为绥怀安集之策。贸易之物。务要节俭。以慰都人之望。幸甚。凡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此数条。俱系养民之事。诚及此时而善为之方。则疲瘵之民。稍能自保于田里矣。民安田里则皆有乐生之心。而大盗不起矣。斯岂非国家之大计乎。为今之务。莫善于养民。养民之要。莫切于轻赋役。昔者霍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而汉室复盛。宋朝减经总制钱。而东南之民少得苏息。自古变通之宜。损上益下。班班可见。况今 圣明之世。岂可使海隅残民。久困于暴敛重征之中。而莫之救耶。当今愁怨之气充满寰宇。上干天和。旁召沴气。水旱疠疫。仍岁荐臻。自古民困如此。而能保其国者未之有也。 殿下其忍坐视。而不思所以恩结民心祈天永命之道耶。臣伏见帝王御世。劳逸不同。有承藉太平。居安而无事者。有履艰蹈危。劳神而焦思者。以其所遇之时适然耳。恭惟 殿下遇胜残之运。莅积衰之俗。可劳而不可逸。可危而不可恃。苟非 君臣上下汲汲皇皇。忧勤惕虑。坐而待朝。使嘉靖邦国如殷高宗。扶衰拨乱如周宣王。则小小补塞。亦无救于土崩之势矣。今日 殿下之志。如日方升。早寤晨兴。策厉身心。自强不息。以缉熙于光明。则根本盛大而时措有序。知人安民。次第而立。虽有一时宵旰之忧。适足为动忍增益之资矣。不然而外警内急。姑济一时。欲得办事之臣。以为富强之计。则本原之地。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喜怒或偏于私己。好恶终归于利害。而今日出一令。明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日行一事。欲以安民而益重其扰。虽尽祛宿弊。新纪律。而徒法不能以自行。纷纷丛脞。既非君道所宜。而忧劳勤苦。不见为善之效。则 圣心索然。不能持久。而懈意生矣。懈意一生。则物欲渐多。逸豫渐加。其为可忧。不但四境之多虞而已。臣闻汉之和熹太后临朝之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朝不寐。躬自减撤。以救灾厄。减太官,䆃官,尚方,内署诸服御珍膳靡丽难成之物。郡国所贡。皆减太半。自非陵庙。米不得䆃择。朝夕一肉饭而已。离宫,别馆储峙米炭。悉令省之。免遣掖庭宫人。实覈伤害。除其田租。罢鱼龙曼延之戏。减黄门鼓吹厩马之食。罢公田之赋。与之贫民。飨遣卫士。元会撤乐。省荐新物二十三种。是以天下复平。岁仍丰穰。自古明君。遇灾而惧。易危为安者非一二也。今之国势岌岌如此。 殿下之明圣。劬身瘁志。损上益下。以救兆民。安有不及女主之理耶。昔周太祖谓其臣王峻曰。朕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即命疏四方贡献珍美食物悉罢之。彼不学之君。犹知以爱民为本。况 殿下以不忍人之心。体元居正。而不以位为乐者乎。今以人事观之。则民困已极。以天道测之。则灾害叠见。救焚拯溺。已过其时矣。然以理而言。固无不可为之时。转移之机实在 殿下。殿下于此而犹且不思警省。姑息时日。以苟冀无事耶。汉臣徐乐有言曰。民不安者。土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崩之势也。今日之民。非但不安而已。呜呼。人心易离。天命难保。厥监不远。深可畏惧。惟 殿下深留圣意而亟图之。幸甚。且近世以来朝有朋党之论。士有分开之趣。朝廷之上用舍之际。唯以合于时论者取之。礼义廉耻。为时弃物。迎合附会。为世利器。是以廉洁之操不立。趋利之涂渐开。驯至于昏椓得志。贪婪堵立。贿赂公行。四方薰染。万民不服。乱之生也。不可御矣。孟子所谓先利后义。不夺不餍者。岂非可惧之甚耶。窃伏惟念。天下之治。在于正朝廷以立纪纲而已矣。然而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纪纲有所系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以正也。臣伏见今之外朝不治如此。窃恐 殿下之所以典学诚身。刑家御邦之道有所未至而然也。伏愿 殿下深察治乱之几。益浚出治之源。 圣学已至。而犹当自以为不足。义理已精。而犹当虚心而逊志。察病加药。务进实德。使动化率由于身教。廉让兴行于朝著。而 君臣相誓。大戒于国。存大禹菲食之志。效成汤六事之祷。至诚恻怛。上以谢皇天。下以谢吾民。凡宫府之间所以病民害政之端。苗耨发栉。一切罢去。然后下命法司。申严 祖宗朝赃法。纠察朝绅之尤贪浊无状者数人。治其罪而斥退之。士大夫之清脩廉介。素著冰檗。久而不变者。表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章而褒嘉之。以尽彰瘅之道。使一国民庶欣耸感动。快若睹青天见白日。则庶几稍回欢心而天下归仁矣。夫惟明善将以知人也。进贤将以安民也。贤邪之进退。国以之而兴丧。民以之而畔服。可不慎哉。昔者刘挚进言于其君曰。人才难得。性忠实而有才识者上也。才虽不高而忠实有守者次也。其怀邪观望。随势改变。此小人终不可用也。王岩叟曰。陛下今日进圣学者。正欲理会邪正两字。正人在朝则朝廷安。人君无过举。天下平治。邪人一进则朝廷便有不安之象。非谓一人便能如此。乃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蒙蔽。人主无由得知。不觉酿成祸患。司马光曰。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三贤之言。实出于真经历。诚天下之至论也。今者朝著之间。一进一退。迭为乘除。国家之元气亦随而病矣。大病之馀。扶病之齐。莫先于辨君子小人。用舍之际。尤宜审察。苟知其贤也。任之勿贰。苟知其邪也。去之勿疑。贤邪是非之极一定于内。而用舍进退之权由之而立。勿间于亲疏新旧之分。勿系于多寡轻重之伦。勿观同异之归。勿言彼此之别。而一以辨邪正察忠佞。持中道消朋党为务。则群贤萃聚。公论盛壮。人有望治之心。国有修政之实。治化之美。惠泽之远。旁及幽隐。而养民之功成矣。臣尝见史传。国有朋党则王室微弱。盖以其臣争权植党。互相倾轧。因私以害公。挟势以报怨。克伐怨欲横挐于中。志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虑谋为。惟在于私。其势不暇及于王事故也。先儒言人君能辨邪正。则朋党无自以生。朝廷有党则人主当以自责可也。然则今日之事。其可不重轸 圣虑。而不以举直错枉为破朋党之道欤。朱子曰。治道别无说。人君恭俭好善。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如斯而已。臣亦谓知人别无说。求诸逆志逊志之间。贤愚邪正不难辨矣。伏愿 殿下之三致意焉。窃惟方今贼已讨矣。首从芟夷。根株㪬折。无可忧矣。第近年以来天灾流行。变异层出。讹言扇动。国人惊疑。当此之时。正宜急施安民之策。以镇抚四方。凡辞连逆贼。枝叶之人。勿使送京。以减沿道疲民昼夜迎送之苦。各道囚系之人。苟非情犯。速宜放遣。以慰远近之心可也。臣闻逆贼包藏祸心。积有年岁。广行诳诱。每以爱民之言。感动愚氓。愚氓翕然信之。从乱如流。此由州县不能宣布朝廷德意。诛求无厌。夺其衣食。使之饥寒而死。所以求一朝赊死之地。以至此耳。是以逆贼既诛。而民之思乱未已。或以为汝立未死。或以为其死可惜。或以为大兵将起。或以为反状未明。流言噂沓。道路喧传。亦足以动摇人心。臣之所忧。不在于讨贼。而在于善后之图也。自古反乱之作。有一起旋灭而邦域永安者。有始倡虽诛而仍为祸阶者。昔者张角死而山东乱。山童捕而汝颍反。人心既摇。如火燎原。不可扑灭。今日■乱之馀。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抚定之谟。岂合光自处于太平之盛。而不为之长虑耶。歼厥巨魁。贺从罔治者。仲康之至仁也。大赦天下。以安反侧者。陆贽之献忠也。合此二者而观之。则诛乱讨逆。必以招安为先。亦可知矣。臣愿 殿下之加意也。岁首之月。盗入 太庙。火近 神御。莫大之变。前古罕有。此虽人火。而实天降之至谴也。 殿下孝思罔极。恐惧修省。以正厥事。格于皇天。宁可一日而少缓耶。雊雉升鼎。犹是闲事。高宗之侧身修德如彼。况震惊之灾。上及 九庙者乎。伏愿 殿下毋徒归咎于顽民之恶逆。而有未尽省身克己之实心也。周书曰。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惟 殿下之留神焉。臣之所欲言者不止于此。而唯以养民保邦之道。律贪进贤之说。为之反覆者。诚以今日怨已结于民心。财已尽于闾阎。百姓离散。风俗淆漓。小民犯上。侵盗之事。相继而起。敢怒之心。怨上之言。日以滋甚。恰如衰亡之世。礼乐之崩毁。民彝之溃决。将不可以堤防。严刑不足以戢奸。法律不可以惩恶。惟有急施宽大之政。加以惠爱之实。使人人自安于温饱之域。潜消其怨毒不平之气者。此实时务之大。养民之要。而不可不先者也。律贪则征利之风息。进贤则治世之具张。庶几奋发有为。一新德业。重整纲维。国事由此而立。庶绩由此而熙。方见 殿下修身正家由内及外之治精纯粹白。无不如志。而所谓天付养民之责。于是而尽其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职分矣。岂不休哉。臣至愚无所知解。窃尝仰观俯察。慄慄危惧。常恐国家莫大之祸。伏于耳目之所未到。思虑之所未及。私忧过计。不胜耿耿。敢以将死之言。毕此哀鸣。彻于冕旒之下。迂愚狂妄。不识忌讳。忤犯时贵。切劘事机。罪当万死。惟 殿下哀怜裁察而择其中焉。呜呼。古之言事者。先事而言则不信。事至而言则不及。伏愿 殿下毋令臣为无及于事之言则幸甚。窃惟正月之变。 宸心震惊。百僚骏奔。上下皇皇。而臣身居宰秩。不能从大夫之后。进于陈慰之列。分义亏缺。常刑罔赦。癃癈之人。尚带职名。久留都下。不供常职。人臣之罪孰大于此哉。臣具疏已久。而大病数月。经历三时。不能赴朝。使寸草之忱郁而未宣。蓄诚衔恤。留时后事。(臣窃见前史治叛逆亲党之人。用律未尝皆同。或轻或重。重则止于流窜。又以不多及士大夫为贵。今之与逆贼深交者。苟非参预逆谋。则革爵闲住。足以省愆矣。案以流窜之律。不已重乎。 皇朝李梦阳与宁王宸濠交通。而罪止于禠职。可以想见仁厚之风矣。况平日相知。岂可尽罪之乎。一世人材。拂拭而用之。宽容而待之。乃圣王御世之道也。郑彦信不学无术。自陷欺罔之诛。罪之可也。黜之可也。然位登三事。任以股肱。尝体儿而礼接之矣。一朝下之牢狱。身亲三木。系颈絷足。驱之都市之间。使堂陛不严。国体未尊。贾谊所谓刑不上大夫者。恐不宜如此。臣窃耻之也。伏愿 殿下察于哀敬。以议狱缓刑。幸甚。○右一款。先生初起草如此。入于以慰远近之心可也之下。既而疾作。数月伏枕。未能脱稿。及疾间而拜章。则事已结末。言之无及。故还削之。所谓留时后事者指此也。)尤增死罪。臣无任惶悚震慄席藁俟命之至。
乞骸疏(庚寅五月)
伏以君令臣行。人道之大伦。东西南北。唯命之从。自古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8H 页
及今。无所逃于天壤之间者也。苟或便身自营而不服君令。则蔑伦废义而诛罚随之。可不惧哉。臣以草莱滓秽。被 圣朝特达之遇。报效涓埃。已无可言。夙婴沈痼。老而不死。冬月赴召。一卧三时。职在宰列。未尝造朝。国之大庆大灾。皆未得随班。常为不仕之人。以失为臣之礼。臣之为罪。可胜诛哉。臣虽痛自克责。怵迫危惧。而亦无如之何。唯有祈免职名。归死沟渎。是臣可为之事。亦不敢陈章乞骸以渎 天听。只欲循例辞免。舁出国门。而不意 圣慈包荒。曲赐涵育。三度呈辞。特命给由。异恩殊绝。鸿私偏覆。惊惶感激。不知所喻。自念臣癃癈之疾已不可为。积病之馀。因遂大惫。焦枯柴毁。危不容喘。丝毫馀息。虽未殄绝。而血肉之躯。摧残几尽。虽欲感奋自力。服勤就列。而已试之验。秪成罪案。徒使有罪苟免而朝纲不肃。侥倖在位而具僚解体。久留京师。偃然自适。僭横无分。臣之罪戾。至此而无以加矣。臣每一念至。不觉发悸。悼恨之深。不乐其生久矣。伏愿 圣明加意综核之政。迸黜不职之二。镌臣官秩。丐臣馀生。俾臣犹及未死之前还到故土。待尽蓬荜之下。臣之至愿也。干冒 宸严。臣无任战惧震慄之至。
大阅不参自劾疏(壬辰四月)
伏以臣于庚寅五月。呈辞乞骸。得蒙恩许。归死故里。臣还家之后。老病日臻。焦枯柴毁。朝夕且死。不意今者国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8L 页
有大戒。整饬戎备。举朝具装。大阅于都下。臣癃癈在野。不及期会。重犯军律。罪不可赦。而特蒙 天恩。下旨免罪。臣闻命感泣。不知所喻。臣当初还家。久而后知有新除之命。惊惶感陨。将欲具疏辞免。而臣筮仕以来莫思报效。唯知乞退。哓哓烦聒。罪不容诛。垂死之日。不敢复有所言。默默屏息。但俟该曹禠夺指挥而已。不谓馀命至今犹存。又有负犯。冒触 天宪。臣之为罪。至是而无所逃矣。伏念臣矫诬为资。揽取高爵。受 圣朝隆恩厚礼旷世未有之体貌。而报蔑涓埃。讥重丘山。臣退处寂寞。每自循省。而不觉发悸。揆以法义。则臣当得罪。而不当得官矣。而况在朝夙夜之贤服勤匪懈。而不得实职者多矣。安有负国如此。退伏民伍。而犹令系之朝籍。使举错不服。沮劝违理者乎。且法典。除官不拜。过限则递免。玆法之行。唯在小官。堂上官以上则任其自行自止。无有管摄。此又法之不行。自贵近始也。伏愿 殿下亟命镌臣爵秩。付之有司。按以军法。施之画一。庶几颓纲振肃。侥倖杜塞。犹有补于万一也。粪土贱臣。抗章陈乞。重渎 宸严。此臣每切惶恐。不敢复为者也。而今玆冒陈。实出于不获已焉。臣既不得辞免于前。又不得自言于后。则是以 君父之命。漠然不以为意也。不能谢恩供职。而欲令官位久加于其身。则是以朝廷王爵。为己私物也。臣子分义。宁容一日自处于是耶。此臣所以不避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9H 页
烦渎之诛。而终不敢不自言者也。伏惟 圣明哀怜慰幸焉。臣少婴沈痼。老益澌惙。进不能竭股肱之力。退不能陈刍荛之言。泯泯昏昏。以就于死。瞻望 云天。永辞丹陛。臣无任呜咽流涕激切屏营之至。
上 王世子劄(壬辰七月○今 上为世子时。自行朝受权署国事之命。出驻伊川。时,先生避贼在朔宁。今 上下教召之。而先生患痢委顿。不能即日赴召。故先上是劄。)
天以生物之心。覆冒人类而子畜之。必命一人为之主。付之以养民之责。是以天下之匹夫匹妇。举皆求养于其君。不得其所则怨怒责罚。相率而叛之。祸乱作而君亦莫保其身。良由天之所命于君者。以养民为之职分故也。是以。明王不以得位为乐。而以思尽职分为忧。劳身焦思。不敢遑宁。唯恐一物不得其所。何暇徇物欲而图逸豫哉。虽然。非强受责于天而劳已而从之也。天以生物为心。而人得之以为心。故盎然爱人利物之心充溢于中。赤子入井而怵惕自生。道有饿莩而所食不美。欲使人人各得其所者。乃是良心之真切。本体之呈露。不能自已。而推扩其所大欲耳。非由劝勉程督而聊以塞其责也。是以人君欲为善治。当先知职分之所在。欲尽职分。当先保本心而勿失。欲保本心。当先治帝王之学而师法之。亘古亘今。道理如此。不可移易。建诸天地。著在人心。质诸鬼神。而无疑矣。是以宋之宁宗初即位。朱子为讲官。进劄子于行宫便殿。其言曰。为学之道。莫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69L 页
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其下分段立说。明白切至。发微诣极。精义入神。自有君臣以来。格君之言。未有如此说之明备者。诚为天地间一大议论。发千古之道源。为人君之指南。人君当写一通。置之坐侧。操持玩索。不可造次而或违者也。至如入德之门。则小学养其本。大学备其法。或问推其详。或问之书。首言道之大原出于天而具于身。中言主敬之方穷理之要。工程意味明白毕备。欲求帝王之学。则必以此书为入处。其馀诸书次第。先儒之言尽之矣。所患者。志不立而行未笃耳。窃惟匹夫不学。其弊止于自弃其身而已。帝王而不学。则民受其殃。乱亡随之。求为匹夫。不可得也。然则天下之为学者。莫急于帝王。莫大于修己而安民也。以事理推之。可不谓然乎。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恭惟 邸下聪明首出。早牧元良。当国家艰危之日。受抚军监国之命。驱驰戎马。不遑启处。此正扶衰拨乱克承重寄之时也。军旅之际。事务丛委。虽不能日开书筵。所宜数召儒臣。商榷政事。虚心听纳。克己从善。如有馀力。即以从事于书册。讲明义理。体认持循。造次颠沛。无或少违。则庶几 圣学日将。德业成就。应务有馀。群情日附。恢复之本原。培植于此矣。 邸下好学则天心悔祸而丧乱弭。不好学则主德日孤而寇贼炽。国之存亡。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0H 页
决于此矣。臣至愚极陋。癃癈垂死。滥被收召。不敢辞疾。扶曳前进。增病委顿。留落在后。不复省事。窃见天步将倾。危不容喘。而 邸下始初清明。如日方升。厉精匡复。 王业之隆兴。指日而可待。臣敢以人君职分帝王为学之说。略开其端而陈之。是皆老儒常谭。迟回迂远。不足以裨赞 皇猷。而臣之所知。止于此说。芹曝之献。不敢不自尽也。并时务便宜十五条。谨随劄投进。狂瞽之言。庶或有一得之可采。惟 邸下留神财幸。取进止。
时务便宜十五条(失家本。得于人之传录。)
一。事变之后 乘舆远避。命令不至。道路不通。内服之地。有同弃捐。凡在士民。引领瞻望。雪涕无从。贼兵充斥。郡县残破。小民之心。以为无国已久矣。今玆行朝临御伊川。四方始知吾 君所在。民情所系。可胜言哉。若使行朝出次少迟旬月。则数县之地亦必从贼。而国必亡矣。然禁旅单弱。若遇零贼。小有声息。则辄欲远避。群情溃散。何以责臣下之逃遁哉。当齐之破。若使莒,即墨不能固守。则无根本而终必至于亡矣。今日之计。亦宜自强奋厉。多聚武士于行朝。择士卒得精兵数千。使诸将部分环卫。日夜训鍊。拊循爱养。以为迎敌之计。变畏怯为勇敢。改避匿为战守。有必死之心复雠之志。则根本稍立而兴复可望矣。不择精兵。杂以羸弱。屯则军资匮竭。战则望风先溃。必败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0L 页
之道也。四方始知吾 君所在。人心归向。声闻流通。道路传说。安有寇贼不知(疑落行字)在所之理也。惟宜自强。以兵自守。使敌不敢轻侮而已。自强之道。在于勤励不怠。措画得宜。以服人心。似宜日御行宫便殿。引接臣僚。召见立功将士及献策请见人状启陪持人等。商榷军机。访问贼情。用兵利害。勤劳终日。宵旰励精。然后明习时务。聪明一达。而下情上通。群策毕举矣。
一。行宫所临之郡。召军民父老。亲出临问民间疾苦。可蠲除者即令蠲除。则人情胥悦。仁闻远布矣。
一。治平之世。当以人材为急。况拨乱之日。岂非急先之务乎。士大夫避乱流离者。士族庶孽凡民有才德之人。皆当汲汲收用。随才任使。似宜下教州县。搜访人物。土著流寓。悉皆具名申闻。以备朝廷择用。武艺之人。全数超送以充行伍。则庶望人材毕出。应用无阙矣。
一。我国禁锢庶孽。古今天下。曾无所有。如今多乱。立贤无方。似宜变通近法。使庶孽通仕路。随才任用则实合三代圣王之制。而不拂于天地生物之心矣。
一。军律不严则虽貔貅百万。不可使之赴敌矣。今日则战败之将。终始无罚。至如军官率领将能射人辈。自战地逃还。潜伏山谷。晏然无事者比比有之。军法不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1H 页
立。何以御敌。似宜先下赦令。丁宁宣谕。艰难之日。不可追罪前事。故姑免其罪。使之白衣从军。立功自效。自今以后一以军法从事。修明军律。三令五申而后用之。则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今日非战胜。国必亡矣。而军律不严。诚可寒心者也。
一。自古军赏皆不旋踵者。诚以感动军心。忻耸士气故也。今则不然。必欲待事定之后。尽取四方文簿。以差次等第而后施之。此虽似矣。而非危急存亡之秋所宜胶守旧例者也。似宜凡有斩贼献级战胜退敌者。明据倭变初元降军赏事目。一依其律而论赏。则可以耸动观听。人怀奋勇之志矣。
一。三京陷没。 乘舆远避。杳无声闻。远近溃散。州县之官。虽欲发兵。民不应命。多以恶言詈国。或欲射杀官吏。盗贼蜂起。劫掠肆行。及闻南方义兵为国团结。来阵京圻。捷音相继。然后人心稍定。始有向国之心。州县稍能自持。发兵稍有应命者。以此观之。国家中兴。专系南兵之来也。南兵胜则 宗社存。南兵不利则亡国决矣。南方将士忠义奋发。屡摧虏锋。厥功甚茂。伏愿遣使宣慰军中。褒嘉奖谕。颁布赏格。使三军之士欢忻感悦。益坚报国之心何如。
一。新罗一国。僻在海隅。土地狭小。而人材最盛。伏节死义之士。前后相望。风俗激烈。臣死于君。子死于父。视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1L 页
为当然而莫之少沮。良由其君崇奖节义。凡赴敌战死之士。追赠官爵。不爱崇秩。官其子孙。抚其妻孥。恩泽深洽。有以感动兴起故也。国家褒忠之典。诚愧新罗。李大源鹿岛之死。议论多岐。褒赠稽时。无以劝忠。今岁临津之战。刘克良先登陷阵。以一死报国自许。冲冒白刃。刳斫而死。闻者莫不流涕。似宜下教褒崇。赠以高官。官其子孙。廪其寡妻。使死事之臣昭报其烈。将卒力战死于阵上者。悉皆搜访。遍加恤典。复其妻子。将帅。赠官追奖。士卒则赐米优恤。公私贱人。许令免贱。则庶慰忠魂。感慕馀人矣。
一。我国兵精。闻于天下。前朝高丽时。将帅辈召募勇士为亲兵。故所向有功。我朝之初。革去家兵以除其弊。而武略渐致不竞。至于今日。则虽大将元帅。无一亲兵。奔败之时。只(疑有落字)单身。所以极败无(此下恐有脱误。)守令又无亲兵。贼到其境。下人尽散。无以号令村民。村民轻视。多有谋害之心。所以号召不应。不能起兵矣。今日战争方始。军官外许与(疑令字之误)召募亲兵。置之帐下。官供其食。以名位高下限其人数。使为腹心爪牙。则临战有功。临民有威。而略成模样矣。事定之后还复革罢则似无后患也。
一。我国百度奢靡。赋敛烦重。军民愁怨。邦本先摇。土崩之势。为日已久矣。及今多难。公私困竭。蓄积扫地。而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2H 页
一二山县。残弊之馀。贫民无几。新谷未登。以此内奉行朝。外供军粮。极为可虑。似宜一以节俭为先。上则食不重肉。下则恶衣菲食。与士卒同甘苦。卧薪尝胆。一以讨贼为急。则庶几科敛稍省。劳而不怨矣。进上贡物及杂汎催科。色目甚多。民不堪命久矣。似宜蠲除此等不急杂汎征敛。明示 上意。宣布于村落之间。使小民欢忻感悦。则庶望少回愁怨之心。为思汉之讴吟矣。但命令之下。村落小民。漠然不闻。凡恩泽蠲除及召募事目约信之事。全然不知。似宜道路稍通州县。别遣使臣。宣布德意。安抚遗民。谕以讨贼军需外凡非时征敛苛耰之事。一切除之。事定之后。一意安集。与民休息之意。且变初特命蠲除恩数惠泽及民等事及召募军赏事目。一一开录。挂榜官门。招集各里品官父老。大声宣读。再再反覆。丁宁开告。使之传写一通。归语小民。莫不通知。则国恩深浃。孚感庶情矣。
一。行朝在伊川。而贼到谷山,麻田。倘一处透漏。则震惊行朝。军民溃乱。大事去矣。伏愿使大将屯重兵于伊川,平康,铁原之境。又使他将聚兵兔山,朔宁,涟川之境。沿江屯守。使贼不得渡江。则南军渐近。收复京师。指日可待。此为根本莫大之计。汲汲措画。俾无疏虞何如。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2L 页
一。国家升平二百年。民不知兵。倭贼则篡夺之馀。用兵累年。习于战斗。器械精利。我国则暴敛重征。军民怨叛。土崩瓦解。至于未阵先溃。城门不闭。士卒不战。为千古所未有之羞辱。诚可痛心。士卒狃于溃散。以此为习。或有一倭见形。万人奔溃者。今日列大阵交锋相战。似难大捷。欲令官军坚壁固守。深沟高垒。连营相近或二十里。气势连络。互相应援。勿与交锋。选敢死士伏兵于险阨之处。出其不意。射杀贼锋则如此控扼。贼势自挫。可以保护乡民。贼不敢肆掠而粮食日乏矣。
一。远斥候。明间谍。用兵之大法。而我军不务此法。每为贼所乘。殊可怪也。宜申令军前。以远斥候明间谍为先。则贼之所为(此下有落句)士心不惧。可以全胜矣。
一。内地无兵。守令无意御敌。村民官属。每为虚声恐喝。弃仓廪而逃。阑入官廨。破库剽掠。贼未到境而州县残破。诚可痛甚。守令旋闻虚惊。仅能还官。则官储荡然。不得已收合村民米粟。以供军资。民间甚苦。无以继之。窃谓公私贱良人士族辈。亦有窖藏米粒之人。倘令秋成之前许纳稻米五石。或田米麦米通计七石。或太豆七石。公私贱免为良。从自愿良役。良人则影职四品。士族三品。士族有前资者。六品则赐堂上加资。庶几军粮稍裕。可以宿重兵而无乏军兴矣。公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3H 页
私贱从良者。旋除良役。则此皆军士。在 国家无损而有益矣。
一。屡败之馀。器械荡然。未易卒办。窃闻临津,杨州战败时弓箭刀鎗。弃在山野。近村之民。皆输入其家。又闻京中军器寺及内弓房所在军器。京中之人。三江之民。皆偷取以去。倘令晓事一官人潜入坡州,长湍,杨州,高阳,交河,三江等地。晓谕人民。使之内献。计数定限。虽官物不罪。但论以重赏。或免贱或除职。则可以多得矣。
东朝除检察使。让开城留守李廷馨状。(壬辰▣月)
臣于今月十三日。祗受左承旨书状。以臣为检察使。与开城留守李廷馨协心谋议。可否相济。亟图进取事有教。臣闻命惊惶。不胜陨穫。窃以事不辞难。臣子之常分。况在今日危急存亡之秋。岂合辞免职任。以便身图。第惟臣早婴沈痼。柴毁骨立。四十年千玆。流虽避贼。困迫增疾。形神澌顿。气息奄奄。受命来此。昼夜呻痛。不得专心所事以尽致身之义。今玆检察使之任。为一军统领。凡干军政。举皆检察。又当驱驰戎马。策应攻讨。以臣垂死。决难自力。非惟瘝旷。偾事为大。臣伏见李廷馨年力方强。才诚兼济。精鍊庶事。细大不遗。乞以臣所任回授李廷馨。臣则以前资常随军中。参谋军政。俾臣癃癈得在可处之地。一息尚存。死生以之。臣不敢不尽其心也。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3L 页
臣又见开城留守不得管摄州县。州县不相承。应召募军。每被侵役。文移禁止。号令不行。是以召募军身在行间。役由州县。侵渔怨詈。将至溃散。方来可虞之端。实在于此。倘蒙下教。优恤应募从军人。勿令少有劳役。庶几收合散亡。粗立军府。(云云。)
成川东朝启辞(壬辰十月○时今 上自伊川移驻成川。而先生被召来赴。)
小人(今 上权署国事。臣民皆当称臣。而其时未及议定。故臣僚用旧例称小人)。再蒙引见。感激惶恐。措躬无地。窃惟故事宫僚进见。行答拜之礼。特施于师傅之尊。为隆师亲友之道。不可混加凡品以乖典常者也。小人草莱贱臣。滓秽微夫。受恩大朝。报蔑涓埃。今玆被召。效死无所。而接见之礼过于常典。瞻聆骇异。尊卑失序。小人何敢承当。自陷于僭妄之诛哉。伏愿亟赐停辍。以正名分。不胜祈祝之至。小人退诣私室。伏蒙特赐绵䌷珍馔等物。惊惶感泣。不知所谕。伏见群臣从 邸下于荒寒之域。夙夜宣力。勤劳无比。所宜轸念寒衣。赐以绵䌷可也。如臣癃癈。留落后至。最无可矜。岂合猥沾恩赐。厕于诸臣之列哉。伏望还收异锡。以昭综核之理。不胜幸甚。惶恐敢达。
初入义州行朝待罪启辞(壬辰十一月)
小臣惶恐敢启。臣在国难之初。欲奔赴阙下。而朝廷方有党人之论。不敢自诣班行。逮 乘舆渡江之日。事出仓卒。家在十五里外。未及闻知。不得奔问起居。执羁靮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4H 页
以从。人臣分义。扫地尽矣。流离滨死。负此大罪。且惧且悲。西望行在。每自流涕。隐痛之情。欲往靡从。道路阻绝。不能自拔。贼兵四合。以死自誓而已。不意 东宫邸下下教。命臣就李廷馨军中同任军事。以臣癃癈。岂堪驱驰。第以国事危急。不敢辞死。扶舁至军。而继有 东宫召命。又不敢以疾病为辞。赴朝四百里间。或卧或行。二旬而后得达。留一旬而请入大朝。蒙被恩许。前月之末。起行成川府。冬日寒冱。臣澌毁益甚。寒疾重发。濡滞道路。至于今日。来诣行宫之下。留落迟缓。无以自白其素心。惶恐愧慄。死有馀辜。敢来待罪。
辞免右参赞启辞第一(壬辰十▣月)
小臣今月初七日行到安州。伏遇吏曹送臣官教一道。以臣为议政府右参赞。臣惊惶震慄。莫知其故。夜不能寐。臣之负罪。有如初启之辞。得免刑诛。于臣为幸。公议所责。何能自逭。付臣司败。律以后至之诛。实所甘心。而 圣恩天涵。不惟不以为罪。温纶下谕。辞旨恳动。感激涕零。不知所言。第念臣从前三十年来虚名矫诬。上误朝听。受恩罔极。终成欺负。 圣明下烛。无遁情矣。前资未收。尚据宰列。身虽荣贵。岂不知愧。仰惭俯慄。无地自容。玆者大盗入寇。国势垂亡。危不容喘。诚宜进用贤才。趋事赴功。拨乱反正。以启中兴之业。而如臣虚伪之徒。犹被超擢之命。其何以举错服民。戡定大乱乎。设令臣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4L 页
罪不至可废。才不至可弃。则因其前资。以备驱使。亦足以为国用矣。何必滥升而后得效其尺寸乎。有罪无功。遽升峻擢。观听骇异。臣僚解体。非小忧也。时势岌岌。小事尚宜慎重。况此大除。岂合施诸侥倖。伏愿 圣明镌臣爵秩。论臣后至之诛。俾有罪者不得幸免。无功者不得饕滥。则庶几赏罚严。必可以康济时艰矣。惶恐敢启。
第二(壬辰十▣月)
微贱小臣。每来辞免。极知烦聒无所逃罪。从前三十年来。每以辞免二字为臣退避之策。追思发悸。岂敢复然。况今国家多难。存亡未决。凡在人臣。岂敢以职任为辞。第臣所受新恩。极为饕滥。如前所陈。臣若免罪。保其前资。犹可以备数大夫之末。效死行间。何必升擢而后加之任使哉。伏愿 圣慈矜臣哀号。俯允其言。则公私幸甚。臣无任惶恐震慄。言不敢尽其心也。敢此来启。
第三(壬辰十▣月)
小臣惶恐敢启。当今军书旁午。听览至烦。臣以辞免之言。每来尘渎。岂不知增益其罪。而朝家举错。所关至重。臣不敢避斧钺之诛而不反覆尽言也。臣请自陈臣身之有罪而不可赦者。以明其无状之实焉。臣虚名欺负。不能报恩。其罪一也。每以癃疾。不供厥职。其罪二也。国难之后。不能奔问起居。其罪三也。历夏徂秋。最后而至。其罪四也。负此四罪。加之显戮。实合厉世之典。而超躐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5H 页
之除。遽出虑外。臣心惊惶。不能自止。必欲吁诉于所 天之下。乃事势之必至者也。有罪获赏。于理无谓。伏愿 圣慈勿以己行之事而难于改易。事苟合宜。百易何害。臣敢泣请。亟命改正。无任恳祈之至。
第四(壬辰十▣月)
小臣惶恐敢启。窃惟危急之秋。非人臣辞职之日。恩除既颁。臣久不谢恩。非不知其罪愈重。而拜命之后。便为正卿。无丝毫报效于国。而空受大恩。以为己利。其为叨滥。可胜诛哉。臣心惶闷。久而愈深。不能自止。冒死陈请。请以近日赏罚之已行者言之。朝廷既以扈从诸臣夙著忠勤。增秩升爵。台谏又以避乱宰相久不来朝。罢职示罚。臣既不陪驾。留落不前。最后而至。今才数日。以罪则莫重于臣。当从罢职之罚。以为人臣不忠之戒。而恩出侥倖。莫之裁抑。功罪同升。沮权违理。政刑紊矣。何以靖乱。方今大贼入据腹心。国势岌岌难保。人情惊散。怨诽易起。唯当处事得宜。以服其心。乃为急先之务。而小臣超躐之除。实乖赏罚之公。倖门一开。民志不服。非小事也。伏愿 圣明察此事理。俯烛危恳。垂允所辞。臣无任泣祷之至。臣欲以疏章备陈哀号。而恐烦 宸听。略此启达。尤增死罪。
行朝。上便宜时务。(壬辰十二月)
一。大盗入国。连陷三京。横贯腹心。扼塞咽喉。而平壤之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5L 页
贼。尤为切害之患。要须先讨此贼。然后平安一道。方为行在根本之地。庶可渐次进讨两京诸贼矣。今日。当以选将鍊兵聚粮三事为先务。选将则招集武将之善战者。勿论爵秩高下门地贵贱。知其可用则即分兵隶之。俾在前面。更迭进战。练兵则训练士卒。拣择壮勇。务精而不务多。又括出州县漏丁。试才而尽隶部伍。丰其馈饷。使其宿饱。聚粮则常贡常税。那移豫办。又多出募粟官于诸道。明示赏格。俾有粟者乐于应募。以此三事昼夜谋画。备尽方略。则恢复之本立矣。
一。臣窃见义兵官军各自为军。不可合而为一者。当初 乘舆西行。朝廷命令。不及于诸道。贼兵四介。守命尽逃。乱民蜂起。打破官库。若有号令发军。则引弓持满。欲射官使。倭贼使人招之。则俯首听命。以军粮鹰子酒蜜珍味处处投献。名之曰进上。至六月以后南方义兵初起。引军勤 王。道路传说。大张其声势。然后吏民方有向国之心。守令粗行其号令发军。而民亦稍稍应之。当此之时。少回民志。知有我国者。南方义兵之功也。自是之后。召募之人。处处有之。收集义旅。各自为军。不受州县号召者。名之曰义兵。守令调发军民。受元帅节制者。名之曰官军。义兵则多是乡里亲旧。私相结约。故遇贼必战。而不易于溃散。官军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6H 页
则平日困于暴敛重征。深怨其上。故望敌先走。鲜有交锋者矣。然义兵或有暴横剽掠。任便自逸。不肯力战者。又不管于守令。守今每被元帅添兵之令。无军可调。则必憎视义兵。以为吾民而入于他手。多般侵扰。使人人惴恐不得自安。义兵之将。心怀不平。与州县积不相能。其势终不能与官军合而为一矣。又倡义,召募。多是儒士。自以为忘身殉国。视方伯,连帅不能勤王者。深加愤疾。大言诟骂。互相恨怒。其势又不得合为一体。受其节制矣。臣伏闻朝廷使全罗监司权慄统合义兵官军。臣恐义兵有所疑惧。而或至于溃散也。不如命他将有声望识韬略为众情所向者为义兵大将。或就义兵中诸屯将。择贤为之。一道或设两人或三人。与官军左右合势。掎角此贼。则义兵官军各得其用。而无相猜之患矣。且义兵或多或少。不相统属。不受人节制。故其势零碎。终不足以制敌。小小斩级。虽或有之。游骑散卒。贼亦不惜。朝廷屡加爵赏。而贼势自若。无益胜败之数。必须命将总领。合成大阵。然后可以讨贼矣。
一。选将之法。似宜下备边司。使各荐一人。又下书八道方伯。审察守令诸将爱养士卒力战有功者。列其功能而上之。就其中加慎择而用之。则庶几名实相符。不眩于毁誉矣。国家自数十年来。注意择将。不爱高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6L 页
爵厚禄。金章相望。而不思报效。唯以酣饫富贵爱身自私为事。卒遇变故。率皆临阵先走。为士卒倡。以至于 宗社丘墟。可胜痛哉。大抵已贵之人。风声气习。汨没已久。难以倚靠。不如草莱寒士慷慨奋厉鼓勇先登者之可用。朝廷拔擢而器使之。奖厉而委任之。则名将必出于其中矣。我国家升平二百年。恬嬉之势。衰微至此。当今战争方始。选将择帅。最是急务。不可不尽心于今日也。
一。倭变之初。兵曹不先送武科出身东堂矢数赴战。故武士皆避乱而散之四方。至今潜伏不出。各道诸色军士。则纳赇色吏。在家优闲者亦多有之。今日诚难于搜括。然我国之人。最重科举。似宜于各道特设武科。防御最紧处则分设二三场。大举广取如平安道例。则潜伏者尽出而赴之。入格则为精兵。其馀矢数。则各于名下具乡里居住。故不得如前漏落。亦皆为调发之兵矣。至如已出身人。则令各道刷出。如前隐伏者。断以军法。诸色军士。若复委色吏括出。则重赂而轻生。依前隐没而已。就其里中士族土豪有知识者一里各差一人或二人为监官。从实抄发。又令开告密之门。得漏丁而来告者论赏。而以军法论其监官。则漏丁尽出矣。大抵兵务精而不务多。守令发军。不分老弱。驱出赴战。在行伍则粮食先匮。临战阵则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7H 页
望风先走。精兵亦随而溃。最为用兵之害。诚宜选士卒。备器械。丰馈饷。日加训鍊而用之。则所向有功。寇贼可平矣。
一。八道皆遭乱失农。军粮最匮。诚宜急急募粟。以供军兴。诸道虽有募粟官。其人不多。不足以遍募一道之粟。伏愿下备边司。商察募粟官之在诸道者。量宜加定。多给空名告身免役免贱帖而募之。或有远方上疏人来诣行在者。令其自募募粟。授职名而遣之。庶几人各尽心。军兴无乏矣。自今月至明年二月。可以募粟。过此则无着手处矣。且平安道滨海州县海泽堤堰。多是贵势之田。无税而食者已久。今当收税以补军资。可矣。
一。我国军法不立。败军之将。无毫发责罚。而领职如故。进战则有必死之忧。退避则有万全之安。其谁肯力战而蹈危哉。此所以每战辄败。而寇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者也。自今诸将显有不战先走之状者。即行军法。以明军律。可矣。
一。新罗风俗最美。士死于忠义者前后相望。其君又不爱高爵重赏。褒表而尊荣之。所以成此美俗。其国赖之。历年过千矣。今日我国家褒忠之典。不可不汲汲举行。如刘克良,高敬命,赵宪,边应井之力战死于阵上。宋象贤,金鍊光之守城不屈而死者。皆忠义之杰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7L 页
然者也。其馀所在伏节而死者必多有之。诚宜采访。一一褒赠。恤其妻子。慰彼忠魂。昭报功烈。以激一代忠义之气可矣。
一。平安道以十年凶馑之馀。流亡困竭之民。内奉万乘。外供军旅。民力之不给。可知矣。定州,安州。冬月有浚城堑之令。民皆惊散。定州旧设三鱼箭。使民轮日捕鱼。日送于州。民之流亡。实由于此。嘉山小县。供奉使命。与定州无异。而亦能支吾。定州岂必设鱼箭。而后给使客哉。又士大夫避乱入此道者。妻子驮载。多用州县刷马。或有乘轿发民以舁者。诚宜下教。禁止此三弊。以示 圣主优恤此道之民之意。
一。今日之祸。生于敌国外患。或者推之于气数。臣则以为未可专归之天而不反之人事也。夫人血气不虚。则外邪不得而入。大木腹心不蠹。则振风不得以击。国家之元气不衰。则虽有外侮。岂有城门不闭。士卒不战之患哉。夫如是则今日反躬修省。不可一日而或弛也。在昔帝王。遇如此之变。莫不痛自责躬。下诏罪己。或去尊号。或罪误国之臣。力反前失。见诸行事。使民心晓然知吾君改过迁善之实。孚感旁达。观听日新。虽骄将悍卒。莫不隐痛而挥泣。诚以至诚感物。有不言而喻者矣。伏愿 殿下忧深思远。长虑却顾。赫然奋兴大有为之志。勇猛前进。深惟既往。察病加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8H 页
药。下罪己之教。不但见诸空言。唯当施之实事。恶衣菲食。卧薪尝胆。痛自克责。以谢 七庙。凡诸贵势豪夺民产。罔利受赂。结民深怨之事。一切禁断。又以绝近习交通之渐。杜宫闱与政之端。勿开嬖倖之门。勿立私人之目。一以正直之士为腹心耳目之寄。则庶几人心悦服。天意重新。本原深培而纲纪张。将士效命而仇敌灭。此为恢复之大计。战伐之深谋。伏惟 圣明先其大者。而用力于平易切近之地。国家幸甚。
辞免大司宪启辞(癸巳五月)
小臣惶恐敢启。臣在定州。伤寒卧病。及追到永柔。疾势复作。数月之间。弥留不差。朝则增寒而头痛。昼则流汗而烦热。日渐焦枯。柴毁骨立。委顿之极。至于行路颠仆。势将不久而澌尽。近来呈病。实由不堪从仕。而 先王寝园。新遭酷变。 上下哀陨。皇皇罔极。臣未敢辞退。力疾趋朝。气息将绝。难保朝夕。不意今者蒙恩。授以宪长之职。惊惶震慄。不知所措。臣从前屡被简命。辄至辞免者。诚以筋力不堪供职故也。方今国家垂亡。纲维解纽。腹心四肢。坏败殆尽。拨乱持危。责在风宪。如臣癃癈。岂能任职。况病日益危。朝暮且死者哉。伏愿 圣慈俯烛愿款。亟禠臣职。臣无任恐惧俟命之至。
复命海州行朝后乞骸疏(癸巳九月○是岁五月。先生随 驾在永柔。闻京都收复。即欲乞骸。会有 宣,靖陵奉审之命。不果。至是始上此疏。)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8L 页
伏以臣少婴沈痼。老益澌毁。残躯摧圮。恒不自持。不幸遭乱。未克从 君。罪不可逭。合被诛谴。反蒙峻擢。冒罪为荣。 圣恩顾复。不思报效。每叨重任。纷纭辞免。揆臣所为。臣亦忧惧。况于宪纲。何以自免。至如奉审复命。初非难事。而经历半岁。方在中路。尤增惶战。不知所措。由来罪戾。积累已多。徒费公廪。偃然自便。国事危迫。无报丝毫。臣子之心。不得自安。伏愿 圣朝赐臣骸骨。俾臣退死沟渎。臣之至愿也。臣非敢思归乡井。以就闲适。贼入坡州。室庐焚燬。家业荡覆。生涯已空。畿辅之地。无复人居。臣彷徨中野。宁有栖身之所。秪以所职不供。其势不敢自留也。臣伏见宋史。南渡执政晏敦复。以羸老不任朝谒之故而许其辞退。臣今所患。非但古人而已。形容既坏。精魄先脱。昏耗谬妄。颠仆委顿。伏愿 圣慈矜臣癃癈。察臣难仕。俯允所请。特命镌秩。以覈功罪之实。以昭平明之理。臣无任涕泣祈望之至。
自海州赴阙待罪疏(甲午三月)
臣于去岁五月。受奉审之命。驰往京城。六月竣事。七月。还到延安府。羸病益甚。至载宁郡。病势愈重。伏遇 圣驾移跸海州。经由其郡。而臣不能省事。不得祗迎。逮至九月。舁到海州。复命行阙。则 车驾将还京师。已定行日矣。臣馀热未除。焦枯澌毁。不能骑马。不得扈从。不得已呈辞受由。于时天日已寒。危疾互攻。欲追赴京都而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9H 页
不能自达。又不得已书状请解职名。则 圣恩如天。许以递免。臣仰沐鸿私。感泣罔喻。退伏于海州村落。仅延馀息矣。伏见贼兵压境。举国皇皇。我势日益危迫。群盗又从而起。臣以高官。任便退处。其心岂能一日自安。而其罪岂止于病不供职而已哉。虽以癃羸委顿。不得自由。而揆厥分义。难逃■■之诛矣。自正月以来日气稍温。臣即欲上京待罪。而贫因且病。不能自拔。二月。方起身登程。而沿途疾甚。道路艰梗。今始达于都下。伏愿 圣明察臣有罪。镌臣官秩。付之司败。按以常刑则臣甘心伏罪。万万无所怨尤矣。臣每以癃癈之状。冒渎 宸严。尤增死罪。臣无任震怖战慄之至。
因批旨自劾疏(甲午四月○前疏之批。有过卿庐舍而卿不来问。自知罪重之教。故上此疏。)
臣于前月二十四日。赴阙待罪。具疏自陈。 圣批恳恻。辞旨痛切。臣惊惶感激。流涕而出。退伏私室。罔知所为。窃念国难之日。凡在人臣。皆当执羁靮以从。臣家在 车驾西巡之路。不及奔问起居。以致 圣教丁宁。谕以自责之意。臣子有罪。而 圣旨以为自责。臣虽即日死灭。不足以少谢万一。况敢苟延视息。而无所愧于心乎。曩在壬辰冬。臣晚赴义州。待罪行宫之下。具列罪名。甘伏斧锧。 圣恩涵育。赐以宽贷。又加之以峻擢。臣冒罪为荣。不知所处。自是之后。羸疾益甚。随 驾而东。每每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79L 页
落后。只此一事。亦不容于诛殛。况玆危急之秋。弃其 君而不省。临危逃叛背国负恩之徒。与之一律。为人臣子。有此罪犯。无可矜恕。臣伏俟刑章。为日已久。而外廷无举劾之论。臣又得病几死。不即请罪。晏然若无辜之人。臣之罪至此而益深矣。敢冒万死。再具哀号。重渎 宸严。伏愿 圣明察臣首实之辞。谅臣忧惧之情。早赐蔽罪。裁以法义。则臣深伏厥辜。死无所恨矣。臣无任涕泣祈请之至。
辞免备边司堂上启辞(甲午▣月)
微贱小臣。每渎 天听。极知惶恐。衷私所迫。不得不赴诉所 天之下。敢尔陈聒。尤增死罪。窃念臣罪戾已极。无可矜恕。 圣恩天涵。鸿私曲被。既除其罪。待以自新。洗濯垢污。拂拭滓秽。加以任使之荣。训辞恻怛。瞻聆挥泪。臣亦有心肝。岂不感泣思所以效死也哉。第以臣自义州定州永柔以来。饕冒备边堂上职名。首尾半岁。绝无裨益军国之事。人人所讥。况备边司。众务丛委。军书机速。宰枢多官。势难遍观。谟猷相关。亦不得普同。是以凡干机密。漠然不知。虽当世重望之臣。亦不得宣力其间。况臣积病澌尽。朝夕且死。昏耗老妄。颠倒错谬。安有少助军谋。讨平凶贼之理乎。臣不言而受任。厥罪尤重。玆敢自列。仰殚愿款。伏愿 圣慈哀臣癃陋。量臣昏劣。不令老耗之人苟充其位。则公私幸甚。臣大罪才实于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0H 页
其身。抗辞遽吁于 宸极。死有馀罪。无任惶怖震越之至。敢启。
便宜时务画一启辞(甲午五月)
小臣惶恐敢启。臣入备边司。仰睹去岁十月初八日 圣教。命本司堂上各献策者。臣老病昏耗。思虑谬妄。不足以献议。然蝼蚁微忱。不容自已。谨具便宜时务画一十四条。缮写投进。伏候 圣明垂察焉。愚妄之言。辄欲尘渎 宸听。尤增惶恐。敢启。
一。兵火以来。兵死饿死疠疫死。人民几尽。白骨蔽野。人烟断绝。 殿下隐痛恻怛。屡下明旨。蠲减进上贡物。而守令不体 圣意。徵纳于民。无异平日。其间或有凭公营私。以售奸利者。是以孑遗之民。不胜其苦。流离丐乞。转死沟壑。归怨于 上。以起其乘时作乱之心。根本撅拔。人心益离。将何以为国乎。今日国家大小祀典。什不举一。百官颁禄。凡百供奉。皆已停止。太官御膳。只存数器。国计所费。比之盛时。犹将什减六七矣。请命大臣与户曹及他才诚可干之人。别设一局。会计事定间合用国计。定为科敛之目。颁下八道。均敷州县。使之上纳。此外州县税民米一斗以上者。皆用赃法以惩之。则庶几民受实惠。科敛稍省。治田力穑。以保乡井。而国亦稍依于民。有保邦之道矣。
一。自古远方供奉御膳。为民之害者久矣。 皇朝洞见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0L 页
民隐。克己损上。凡供御之物。只令太官市易时羞而进之。诚冠古之至美。前圣之未发也。我国家兵燹之馀。州县无民。进上之献。势不可行。 殿下推恩恻怛。尽令蠲除。一念之仁。格于皇天。足以迓续休命。垂祐 宗社矣。然四方之献。别进而至者。犹未尽祛。请命司饔院。限事定间外献进上。一切停止。凡蔬果。莳艺于官圃而进之。其馀鱼肉。市易市上。一如 皇朝之制。则庶几民少息肩。而有乐生之心矣。或谓州县珍产。守令恣食而 君父不御。岂非痛惋之甚乎。臣谓今日之事。保邦安民为急。当深惟利害。而就其大者可也。 殿下不受四方之献。则守令何敢税于民而食之。宰相何敢受州县之馈遗乎。况市易御供。则新物必辐凑于太官而珍膏毕至矣。今日当以恶衣菲食茅茨土阶为法。以太康之莅一成。越王之栖会稽为准。志有在而不暇及于富贵。则可以救得目前之危急矣。
一。乱后州县军兴所需。率以见在应办为急。无复常准。万民失所。无处赴诉。朝廷远在西陲。纪律益以不振。守令因之。恣其贪虐。无所忌惮。苞苴盈于权门。馈遗盛于平时。或有买田宅于旁邑。充备家产者。侵渔之毒。闻见惨痛。监司不能救其横流。小民号呼填壑。大率皆守令不法之所致也。臣见大明会典。设监察御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1H 页
定于两直隶及十三道。凡数十百员。所以把持天下。振肃纪纲。使法令必行而奸猾屏息者。皆监察御史之所纠察也。伏愿朝廷择遣彊清文官于八道。地广处或一道二人三人。使之纠察守令贪赃不法。或暗行村落。廉访民隐。或直入官廨。搜括实迹。俾令详覈守令善恶而来启。如此循环不已。一岁中屡遣。则庶几惮压畏忌。不能肆其掊克。而民蒙国家之惠泽矣。
一。当今守令最切于民。而武夫出守。军功除拜。率多无识椎埋之徒。一经其手。便使其邑丘墟。国家切急之害。无过于此也。大抵经乱之后。朝士无多。守令除拜。每至乏人。请命吏曹博采公论。禀裁大臣。遴选贤士。勿论有官无官参下参上。唯取慈祥清慎有识有才存心爱物之人数十人。授之守令之任。则庶救目前之急。而民蒙其惠矣。或谓参上之职。岂可妄授白身之士乎。臣谓丧乱之日。国势岌岌。苟可以安民保邦者。当汲汲为之。今日军功募粟之人。田夫里胥。无不超升参上。何独于救民之事而吝惜靳啬乎。举十得五。犹为利益。况合众听而择其人。可望其有惠爱于民也。如其治邑无状。则罪其人削其职。可矣。
一。臣闻朝廷因科道官之来。下书抚军司。使之抄兵操鍊。臣闻湖西南两道付种不及前年。大概仅为五分之二。或有守令不职之处。阖境皆荒云。今若招兵操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1L 页
鍊。则付种之田。亦不得除草。其忧不但为小民之饿死而已。操练此军。不足以御敌。而适足以自残。南边诸阵。御敌于外。内地老弱。修农为急。请令抚军司只操鍊护卫军士。勿抄发州县军则庶救一半矣。臣见黄海道之民。自知不耕则饿死。故虽女子小儿。亦持镵而斲田。或有饥卧田间。起而服事者。然耕不过什三矣。臣闻将遣训鍊都监郎厅。操鍊军士。此道利害。正与两湖同。请姑命勿遣。专委兵使。便宜操练。俟秋冬之间。遣使视其勤慢而赏罚之则幸甚。且惟自古农出谷食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兵农不可阙一。而交相为用如此。况今日之事。邦内大崩。民物糜烂。不论贼退与否。势将残灭且尽。有一分耕芸则接一分国脉。至急至切之势。反有重于战斗。臣闻州县有全然废农者。有田野稍辟者。守令贤否之迹。昭不可掩者。惟农为然。请命所在奉使之臣。或令都事分邑巡视。付种多寡。一一驰启。行其赏罚。其不耕之邑。多给荞麦种子。俾及耕种。幸甚。
一。下三道武官守令。皆赴战阵。委民事于监官色吏。恣其侵渔。无有纪极。小民冤号。死亡略尽。阖境空虚。自古武夫在行伍而出斗。守令理民事而供军。未有武夫身兼兵民之事而委州县于胥吏也。窃惟朝廷除授武夫之意。出于赏功以悦其心。然生民之害有不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2H 页
可胜言者。请尽递内地武官之赴战者。代以才诚爱物干事之人。以纾倒悬之急。幸甚。大抵江原,京畿,黄海,平安州县之官。武夫居多。或有年少武锐绝伦而安坐内地者。亦宜简出赴战。择人而代之。使之招集流亡。十分劝农。庶几治民御贼各当其才。而根本犹有可恃也。
一。晋州围急时。朝廷发兵赴援。兵曹未曾团结精兵以备缓急。而仓卒抄发各阵状启中军功一等人力战人以赴之。此等人大怨曰。军功一等力战人。曾为国忘生赴死者也。而功赏不酬。先驱死地。武科出身者。精兵被抄者。太半闲卧。吾等奚罪焉。怨咨之心如此。安肯赴敌而力战乎。自是之后。军功一等力战人抄发成例。依前不废。臣请令州县泛抄精兵武科免乡免贱许通及军功一等力战人。毋问彼此。一例精抄。则军功一等力战人等不独先发。而怨无所起矣。且私贱平日自买其身。闲居无役者。亦无所属。并令无遗付籍。壮者赴征。老弱出米助军粮。则庶有益于讨贼矣。
一。两界监兵使设营属于州县。复户役而私护之。民之豪富者尽趋之。一营所属。无虑千馀人。赋绵䌷布子等物纳于营中。其来已久。大抵军丁绝户。毒遍邻族。多取富民。私自封殖。极为无谓。而或者言两界藩府。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2L 页
须蓄物力。不可废也。是以人无挠改者。及今倭乱。两界监兵使无有出营属以御之者。监兵使既调发一道兵马以御敌。又安用私属为哉。请命革罢。归之军伍。则一道邻族之害。可减什伍矣。又鹰牌头无补于国。适可以启后王禽荒之失矣。鹰师。择民实户以充之。多是弯弓田猎之人。臣流离伊川,安峡间。见有善马能弓矢蹻捷堪战者皆鹰师也。请罢鹰师以充战士。则可得精兵千数矣。
一。今日内外公私俱竭。军兴乏绝。虽武骑千群。无所用之。陆地则无完处矣。只有济州在海外。兵火不及。而素称谷贱。请量出军粮数万石。以济濒海军屯之食。幸甚。
一。国家募粟于民。势不获已。初间犹是自募。后来变为括粟。农民不胜其苦。富户最困而村多饿莩。春农极稀。职此之由也。臣在海州村落。见监兵使州官各遣人募粟。朝廷又遣官募粟。则各人驰入民家。勒定所纳之粟。先至者定为几石。后至者又定为几石。一人之家。四使皆往。出谷凡四度。民皆号呼。归怨于国。而民间之谷先竭矣。臣又闻全罗道募粟官梁长海每驰过民家。召而谓之曰。汝家定几石矣。又至于一村亦如之。联名计石。为数十而上之。受赏于朝廷。以其簿籍。下于本邑。囚妻与身而督之。冤号彻天。前史税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3H 页
间架括富商之酷。何至于此耶。国家以此重结民怨。极为寒心。又长海受赂于民。操纵由己。入京除职。至于三品。诚可愤惋。臣愿今秋以木绵和卖军粮。若不能足则只令州县收募。勿使多官并募。又先期出令。勿至于节晚后时谷贵而民困。则公私兼济矣。
一。自古外国有患。中国遣兵救之者多矣。然皆有本国兵。与中国相为掎角以讨贼。未有独遣中国兵击贼如我国者也。我国兵精。闻于天下。弓矢之艺。雄视万国。有举天下之力而取败于我者。今玆岛夷之来。一矢不发。至于城门不闭。士卒不战。中外工崩。自古丧败之祸。未有若此之甚者也。幸赖 天朝。得有今日。南边诸将。列阵向敌。亦可谓粗能自守矣。然兵不满数百。皆饥困不堪战斗。而旋逃旋收。系累其妻子。荡析其家业。内地先困。人心大怨。行军制置。不成模样。极为寒心。且贼情强弱。列阃不知。军前利害。朝廷不知。以此而望折冲强虏。图存于丧败之馀。不亦难乎。且远斥候明间探。用兵之常法。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而我国诸将。最不留意。贼能用我民来探虚实。而我军不能使我民哨瞭贼阵。行师之际。又不设斥候。每为贼掩袭而败。尤可痛心。且选将练兵聚粮修械。四者一不立。则不可以言兵。窃料今日之势。兵将器械善为则犹可矣。至于军食则人谋无所施矣。此所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3L 页
以农为最重者也。且列阵诸将。皆得以徵发诸道。列邑之兵。各有所隶。一邑之人。分属二三。见力分散。公私俱困。又朝廷指挥下军前者相续。使将帅不得行其志。此皆取败之道也。臣愚谬见。先选将帅。使之分地而守。又选士卒。使之分邑而隶。责以成功。莫令朝廷一一遥制。丰其馈饷。使士宿饱。又命有谋略威望者为大帅。临边节制。又命明达练事者。往视诸将治军能否。才诚尽节。来启榻下。以为驾驭之本。如此巡视。一岁屡遣。则足以知人善任。而兵可以用。国可以守矣。其馀小小使臣。一切罢之。以省民弊。兵粮之责。专委监司。则简而有要。专而不烦矣。且两南土兵。素称骁壮。今特为饥饿所困。不能战耳。有军食则不必远徵平安,黄海客兵。而兵可足用矣。他道之兵。千里远戍。心怨力微。亦不堪战。但抄精锐而助之可矣。分邑而隶。则臣之愚见。亦有说焉。泛徵各邑之军。一朝属于行营。则兵将不相识。所谓乌合之众也。见敌而溃。无以控制。倘令分邑而隶。则拊循有素。兵将相熟。简拔土豪为军官,领将。结以恩信。则帐下亲兵有固志矣。土豪各知其乡精兵。挑选拣鍊。无有隐漏矣。旬试日肄。三令五申。分番往来。迭相休息。则士豫附而有统领矣。今日战争方始。不如此专任。则不足以御敌。朝廷处置得宜。深服其心。则可以得将帅之死力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4H 页
也。
一。我国军政不修。军无部伍。将不知兵。行师之际。殆同儿戏。以如此之兵。遇敌而败。辄行军法则势有所不可。故国家不复究问。一以姑息待之。败军之将。弃城之守。无所责罚。或有位任如故者。然如此姑息。如此解弛。则虽与之天下。不可一朝居也。虽倭贼自灭。亦无不亡之理也。臣闻 皇朝兵制。自什伍以上管辖相承。分数分明。号令一发。雷行风动。万人整肃。蹈赴白刃。至如军礼。相接极其严畏。统制所临。辄至庭参。以常时名分素定。等级难犯故也。我国则不然。兵使通关于巡察使。视为等夷。相遇之际。平揖如常交。节制所加。颉颃不承。皆无如之何。又因此而不相辑睦。各不相下。为朝廷忧。此良由朝廷未尝定为明法。使奉承无贰故也。请自今著明节制相承之令。诸帅相见之礼。颁下军前。使之一依 皇朝之制。如有违误。一一究治。败军失守之人。一以军法从事。则庶见作新人心。以战以守而可以制胜矣。
一。东方分为三国时。亦能各自富强。盖以善用人材故也。新罗风俗最美。十以进战而死为荣。退北而生为辱。父兄以此训其子弟。国君以此崇其奖与。士死于阵上者。不惜高官大爵追尊之。是故。将勇兵精。所向无敌。卒能变衮微为中兴。合并三韩。功烈■■。■■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4L 页
者变起仓卒。百城不守。间有死节之臣。阵亡之士。随例沾恩。或有一命不及者。其褒嘉之盛。终有愧于新罗。何以劝士之死王事者哉。请命详覈前后死节阵亡之人。加赠表章。令州县赐祭其家。恤其父母妻子。以慰忠魂。则士有感泣而兴起者矣。臣于变初。行到伊川安峡。贼兵四合。西路不通。村民一概皆有贰心。守令遣人聚兵则辄弯弓向之。肆恶言以骂之。且欲缚执守令及士大夫之避乱者以与贼。州县吏民载军粮鱼肉酒果以饷贼者。络绎于路。名之曰进上。俄而道路喧传金千镒起义兵而至。大破贼阵。避乱士族。奔走相贺。民之顽悍者稍稍慑伏。守令以此稍行号令。自是之后。亦有起义兵而杀贼者。民知有国。国势稍振。皆千镒倡义之功也。道路之传。虽曰过实。首事之功。不可诬也。又移兵入江华。以保天险。使行朝之命达于两湖。道路流通。亦千镒之功也。晋州之陷。赴水死之。守死之节。无愧古人矣。至如赵宪徒步起义。鏖战锦山。虽天不悔祸。大功不集。使国家不受忠义之报。然秉节而死。殉身无悔。又令乌合之众。张空拳蹈白刃。向敌争死。杀贼无数。使方张之虏不能自立。烧营夜遁。以之保全两湖。为国根本。赵宪之功也。右二人可谓恢复元功。请命收恤其妻子。以示报功之义。幸甚。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5H 页
一。为治有本有末。朝廷者。四方之本也。自古治乱存亡。皆由于本原。无少差爽矣。今日之事。危不容喘。区区图存于丧败之馀。衰微萧散。百度不立。诚可痛哭。然岂合付之天数。而不为之尽人事于其间哉。人君恭俭好善。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自古见成样子已如此。此朱子之说也。臣愚妄。岂敢识治乱之本。剖精微之原哉。然窃见近年朝廷之上直言不闻。言路不开。人人皆以循默浮沈为得计。容身保位为先务。百隶师师。视效成风。言涉 圣躬阙失。则悚仄危怖。不敢出口。是以宫禁不严。近习干政。生民冤苦。贿赂公行。凡系治乱之原。皆不敢言。此虽臣等之罪。而亦由 圣明虚心乐闻之道未尽而然也。自国难以来。此习犹存。古人言城门闭言路开。今日非但城门闭而已。而言路尚末开。只如前日之唯唯。臣之所忧。乃在于此也。伏愿 殿下奋发大有为之志。赫然震动。大戒于国。 君臣相誓。痛自修省。以 宗国将亡九庙不祀。为切迫之痛。血泣终日。坐而待朝。卧薪尝胆。不遑宁处。衣取蔽身。食取御饥。而惟思灭贼之大计。保邦之大猷。日夜研究。实体力行。务集众思以广忠益。诱之使言。从善如流。使人人乐告而无隐。下情必达而无壅。则转危为安。兴衰拨乱之机。不在高远。而实在于斯矣。 殿下尤宜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5L 页
勿自菲薄。奋厉自强。引访臣僚。日以为常。迎见 天朝诸将。尽其诚礼。经营四方。栉风沐雨。不惮勤劳。如宋孝宗之手引铁柱。身骑木马。如汉光武之还宫六日。自将讨贼。则根本盛大而事业日就。人心孚感而天意重回矣。伏惟 圣明垂察焉。
臣所列十四条。皆荒芜冗杂。不足以充献芹之诚。又欲权时制事。急于目前。是以多出于旧法之外。愚妄之诛。无所逃焉。然今日之事。决非坐循前辙可以成就。亦无奇谋异策立地富强之术也。唯当生聚教训。以期十年之功而已。会计国用。颁下八道则科敛太省矣。供御市进则约已便民矣。分遣御史。择士为守。则州县奉法而惠爱民物矣。湖海量行团操。递武士守令。则民不骚然而各安田里。力于农事矣。勿独遣军功赴战。则弭怨而博取民壮矣。罢营属鹰师。则战士可补矣。移粟济州募粟善为法。则军资可助矣。选将分地而守。练兵分邑而属。则士有固志。临敌死斗矣。修明军政。褒表忠节则有惩有劝。而萃聚民志矣。此外国家之制。维持纤密。常税屯田。足以峙粮。中外诸将。足以统兵。苟治之得其道。亦可以立国矣。至于朝廷之为本原。则专系 殿下之心法。 殿下圣学高明。其于帝王精一之道。克己求仁之方。得之深矣。亲贤远佞。制治保邦之要。体之至矣。言路者。格王正事。使本原常清而治体不挠者也。在昔衰叔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6H 页
之世。言责之职。尚有人焉。况以堂堂 圣朝。而使正直之气不在言路耶。恭惟 殿下履阳九之会。抚拨乱之运。必须劳心焦思。吃紧辛苦。忧深思远。长虑却顾。合内修外攘创业守成。而为一件事。定为小国七年大国五年之规。屈己俭德。节约减损。唯以爱民务农选将练卒为事。立为国是。固守而勿失。持久责成。积累将去。勿为邪说所摇夺。勿为因循所汨没。则一日有一日之业。而方可以匡济时艰矣。不然而中外臣僚怠缓悦从。架漏度日。事急则归之于无策。稍宽则暇豫而偷安。苞苴公行于外廷。忠荩少见于周行。纲维解纽而绩用不集。赋役繁重而怨诽日兴。大敌凭陵。兵力愈衰。臣不知国事税驾之所也。伏惟察斯二者。而加择术焉。臣又惟操持此心。最是难事。一失其养。便至舍亡。以成汤周武之圣。必寓戒于盘盂几杖之间。其操修之法。可谓密矣。后世古法不传。唯有理义浸灌之功专在于经筵。 殿下不御经筵。于今三载。臣恐 圣心或未免有所间断。而操修之法。疏而不密也。以宋德祐之时。朝衣抆泪。而犹讲学于舟中。况今还都已久。匡复旧章。一日万几。治忽由之。岂合先自懈弛。久废讲学之大方耶。伏愿 圣明亟复经筵之旧。时时出御。以慰臣邻之望。幸甚。
自劾疏(甲午六月)
伏以臣旦婴沈痼。老益澌苦。精神脱去。志虑谬迷。今已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6L 页
久矣。因缘盗窃。躐跻宰秩。遭遇国难。叨参机密。不量厥躬。抗颜班行。罪戾积累。每涵恩贷。臣亦自以为惧。而恒怀战兢之志矣。顷在入侍之日。不自戒谨。言语颠倒。辞不达意。固已犯谬妄之诛。及蒙清问。敢陈奏请之事。率意尽言。违悖正理。以致 天心弗怡。忧大义之不明。公议间发。责愚臣之邪说。臣退自循省。席藁俟罪。恭候台章。五日于玆矣。且念臣自暑雨以来柴毁日甚。困乏长卧。神识最耗。前忘后失。颠妄错谬。如蒙昏雾。如在梦中。有时眩瞀。不省外事。行步顿仆。形容枯瘁。如此之人。岂合置诸宰枢之列。使之传笑四方。贻讥后日哉。伏愿 圣慈察臣愚妄。矜臣癃陋。亟命罢免备边司堂上参赞职名。俾老丑无状退伏闾巷。待罪大夫之后。臣之至愿也。干冒 宸严。尤增惶恐。臣无任震怖战慄之至。
拟申上自劾疏(甲午)
伏以虮虱微臣。每烦疏章。仰渎 天听。极知惶怖。危厉罔极。而臣之本心。终未暴白。思欲一吐而死。玆敢仰首哀号。而不知止焉。臣在五月入侍之日。以重病之人。俯伏踰时。眩晕大作。精神溃乱。猝然进对。不觉言语过当。辞不达意。至于妄言。罪当诛死。更有何说。第念臣言语意思所从来。则臣往来延安间。闻李廷馣守城之事。当贼之攻城也。府使金大鼎面无人色。欲出走。廷馣不肯去。积草为屋。坐其中曰。城陷则焚之。毋令我污于贼锋。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7H 页
臣以为今世有如许人。每以伏节死义许之。及其进对之日。左右有深论廷馣之罪者。臣深惜其人。恐得重罪。初陈廷馣可罢之罪。又陈廷馣忘身忧国之心。虽今书状极为可骇。而其诚可取。且非不知言发得罪。而忍死以言。自以为拟作伏节死义之事。而为此言也。廷馣所言。与节义背驰。而臣之称道如此。岂非谬妄之甚乎。臣当伏妄言之诛。无所复辞矣。至于奏本之论。则我国受 皇朝罔极之恩。以保 宗社。庶几可以讨灭雠贼。而东征将士不肯力战。乃开和事。以为不战之计。谩言贼归。以做必和之说。贼不从命。肆凶如旧。则蒙蔽欺罔之事作矣。去冬奏请之中。乃发其欺罔之实。为科道所弹。则又不肯反躬自责。乃致怨于我曰。以怨报德。又曰。人心之险。一至于此哉。又曰。朝鲜狡诈。又曰。吾怕你国杀我了。其为激恼。亦已极矣。臣谓今日之所仰赖者 天朝耳。天下事皆出于将相大臣。今之怒于我者如此。将何以善其后乎。窃怀忧闷之心。及其胡参将之来也。留月馀而奏本之论未定。臣妄谓国之存亡在此。久留其使。深失其心。贼势依旧。都下屡惊。危不容喘。未知复有何事。而猝然承问。以为时势则 上所洞烛。未及敷陈。但言奏本之意。据顾侍郎咨文之言。为明白之说。欲以不激其怒。调柔其心。而庶冀发之不暴也。臣见咨文之意。曰。 皇朝不可再发大兵。虽发之。你国无军粮。无可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7L 页
奈何。以你国之兵力。不可敌此贼。如此相持则亦不战而自灭。贼据你国。则与辽左接境。必须徵天下兵粮以守之。如此则中国亦骚然。安危未可知也。此言虽出于胁持。其论事势则正是矣。臣又闻。 皇敕曰。朝鲜尺土一民。朕无与焉。朝鲜其善自为计。臣又闻退守鸭绿之论甚盛。撤还刘兵之令已至。臣诚恇怯。不胜危急。窃见顾侍郎手握大柄。高下在心。将欲摅愤于我。诚易为力。是以欲据依其咨。以奏形势之实然而曰。天兵既不再举。我又日入于危急。分阃大臣。将欲受降而退贼。小邦何敢沮止其事。而欲必伸己志乎。唯愿终始拯济云云。以之分明说破。则在我复雠大义。无所挠害。而将相大臣亦无所撄拂矣。盖其时奏文大指。但欲开陈贼情而已。不欲说及受降事。故臣以分明说破为言。臣之本心。唯此而已。臣尝见吴,蜀之际诸葛亮通使孙权。以为合从以抗曹魏。当此之时。关羽之隙未除。先帝之耻未刷。似难于合从连衡。而深惟天下之大势。以为汉家之大计。我国之于 皇朝。可合而不可离者。又非吴蜀之势也。前则为一家。情如父子。今则有离合之势将由此而分。愚臣以为至忧。故欲极力䌤缝以存大计而已。倘使 天朝受降退贼。以为我国稍缓之地。亦我之所愿也。臣之所陈。止于此身。至于与贼通和。则臣不萌于心。不作于意矣。呜呼。秦桧在宋。罪通于天。天下之人。皆欲刺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8H 页
刃其腹。千古之愤。愈激愈烈。臣虽谬妄。亦有爱惜名节之心。臣何所利。自陷于秦桧之故迹。要以得罪当时。遗臭后世乎。且贼之所畏者 天朝耳。视我国如无人焉。臣虽欲怀奸误国。亦知求和于贼。秖以取辱。而不足以弭国之祸也。伏闻庆安令瑶陛对之日。论臣为主和之人。又论臣援引他人以盖己罪。臣益增惶恐。不敢复留都下。即出国门。屏伏郊原之外矣。臣病重。恒不得出入。六月间。有亲旧瘟疫垂死者。臣力疾往见之。其还也。日已昏暮。路逢所识持服者在路旁民舍。臣暂入相慰。庆安令亦在其座。问臣曰。近有外谤。未知何事。臣答曰。顷日入侍。有妄发之言。妄论之事。因略道其实而曰。皆我之罪也。又问曰。朝廷咨奏文之意。毕竟如何。臣答曰。自后不敢参论。未知如何。然似闻胡参将迫胁。不得已而略顺其意云云。暮夜匆匆。旋即起去。亦无多说。未知瑶何所闻于臣而为此说也。瑶之所闻于臣者。即不过其时奏文臣所仰陈之说耳。非主和之论也。天地鬼神。临之在上。质之在旁。臣不敢欺罔 君父以自绝于天也。臣伏闻备忘降谕之旨。臣尤不胜其惶恐。臣虽不得为有识。名在大夫之后。国家治教所及。必先于如臣无状之人。以为彰瘅之道。然后可使愚者观感于下。臣请先服其罪。以示于国人也。臣所见不明。利害怵迫。欲以不拂将相巨室之心。又以妄言论救李廷馣。臣虽自谓主
牛溪先生集卷之三 第 88L 页
和不萌于心。安得以辞其罪乎。臣久欲陈请。而艰难之日。章疏缤繁。重劳宵旰。自欲受以为罪而去。姑俟异日得罪之日而自列焉。旬月以来癃疾益甚。窃恐一朝奄然命尽。使粪土微忱未得一吐而死。同将不瞑。故不避烦渎之诛而缕缕焉。伏愿 圣明削臣官秩。归之有司。俾议其罪。如臣罪不至于死。则许臣乞骸之请。革职为民。放而远之。使臣归死草泽。尤所愿望。臣无任涕泣屏营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