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读书劄记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8H 页
心经
  赞
赞。明也。 姚舜。姒禹。 皆克之皆。性理大全作当。宋宁宗名扩。西山讳为广。 子谅。读为慈良。 州。泉州。 棐。本作榧。文木。见晋王羲之传。
 简斋瓶中梅诗云。明窗净棐几。玉立耿无邻。盖棐滑净木。(坽。)谨录。(溪岩公所录低一字附此。下仿此。)
  颜氏孩
粤。越通。其山在蒲城县。县属福州。乃古越地。故曰粤山。即所谓西山也。有拱极堂。 端平。宋理宗年号。
  心学图
图。新安程林隐复心所作。见林隐四书章图中卷。
  帝曰。人心惟危。 大禹谟。
 附注。宋子曰。止中庸明善。
中庸二字。大禹谟小注。作至如。
 问人心道心伊川说
伊川说天理人欲便是。朱子初从此说。后来定论。谓人心非人欲。今中庸序说。是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8L 页
鲁斋王氏曰。
鲁斋名柏。字会之。谥文宪。何基弟子。金华人。 王氏此说。语多未莹。更详之。
  诗曰。上帝临汝。 大明。 閟 宫。诗曰。视尔友君子。 抑。易乾之九二
 附注。临川吴氏曰。
无邪闲邪。分作两项说。及物接乎外。闲之而不干于内。皆可疑。更详之。
  易坤之六二
曰上。恐当有子字。
 本义曰。不孤。言大也。习而后利。不疑则何假于习。附注。程子曰。(止)则欿然
欿。不足也。
 小注。问必有事。(止)较粗。
较。不等也。以此对被。不相等而此多也。
 小注。问夹持之意。(止)霎然。
霎。子叶,所洽二切。霎,𩂻霎。小雨。(益会所释)
 附注。朱子堂旁。
朱子先世居新安。父韦斋以尤溪县尉入闽。因方腊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9H 页
乱。道梗不得归。托妻子于刘子羽而卒。刘为筑室以处之。朱子名其堂。曰紫阳书堂。为之记。
 程子曰。切要之道
单言敬。
 又曰。有言未感时。止如何所寓。
又曰二字。疑衍。 近思录无如字。遗书有。
 程子曰。主一之谓敬。
发明敬字义。
 小注。祁宽问如何。止先生曰。
先生。指和靖。
  
益之象曰
 新安王氏
王氏名炎
 小注。建安叶氏。
叶氏名采。考亭门婿。
 随寓加察寓。恐遇。
  复之初九
祗。程传,本义。俱训抵。
  颜渊问仁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79L 页
小注。又曰载所以。止譬之延蔓。之下。恐脱被字。附注。问寻常遇事时。
此。沈庄仲问。
 极要与他打叠
与。犹当也。
 或问。颜渊问仁而。止益无所不至。月川疑益字为盖字○此论语之说。益字。是。
  仲弓问仁
 小注。东嘉史氏。
一统志。史伯璿。平阳人。精究四书。得朱子之旨。著四书管窥及外编。
 小注。然此不能谨。
 然此之此。恐而字之误。且史氏此说。似非程子本意。更详之。
 问克己复礼。止教仲弓。
杀教之教。疑有阙误。
 尝见朱子答朱飞卿处。有颜子未免有些私意。须一向克除教尽之语。以此为證。教字下。疑脱尽字。更按语类。则不能此条。乃合数段。裁节成文。公看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0H 页
以下。曾祖道录。譬如贼来以下。董铢录。又克己以下。合万人杰。曾祖道录。而多增损其董铢云云。他力量大圣人。便教他索性克去。比如贼来。颜子是进 步与之厮杀。教仲弓以敬恕。是教他坚壁清野。截 断路头。不教贼来。详此教仲弓云云。则颜子之进 步厮杀。亦蒙上文教他语看。乃夫子教使然也。篁 墩于颜子。既去教他以下数语。于仲弓。又去以敬 恕是教他等语。而独存此教仲弓一教字。失其本 意。所以使人难晓。然则非教下脱字。乃其上下有阙文耳。○月川疑教字为衍。亦非也。
  
中庸天命之谓性
 附注。问莫显乎隐止昔人弹琴。
蔡邕在陈留。邻人以酒食石。邕往。客有弹琴于屏。邕潜听曰。有杀心。何也。遂反。主人追问。邕以告。弹琴者曰。向敱琴。见螳螂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恐其失也。邕笑曰。此足以当之矣。
 小注。问程子弹琴杀心事。
 苏杨。中庸或问作吕游。 否下曰上。当有朱子二字。
  注。苏炳问止中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0L 页
遗书小注云。思与喜怒哀乐一般。
 问吕氏言(止)则不可时。近思录作前。然遗书作时。恐时字为是。
吕氏二字。遗书作吕学士。问上有又字。
 或问。喜怒哀乐之前(止)须有物。
中庸或问。宋子曰。静中有物。只是知觉不昧。
 小注。朱子曰。
与湖南诸公。论中和书。
 胡氏季随曰。戒惧者。
胡大时。五峰之子也。 大全。惧者下。亦无所字。然当有所字。 又按此季随与诸友论学。而季随以质诸先生者。此条下。有友恭字恭叔云。则此是潘恭叔语。篁墩偶失照管。以为季随耳。
  诗云。潜虽伏矣。
 朱子曰。三国朱然。
宋然。吴人。见三国志。
 小注。临川吴氏曰止能慎独者也。
史记。叔子独处一室。夜大雨。一女投之。叔子令女秉烛。烛尽。破屋柱继之。至明不贰。 伯起却金。见史。司马君实见上。 赵抃字阅道。日所为事。夜必衣冠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1H 页
露香九拜手告平天。应不可告者。则不敢为也。
  大学所谓诚其意
 朱子曰。独者(止)皆务决去。
大学。决上有自字。
 刘忠定公(止)日之所行
刘元城安世。 括。当从木。
  兰溪范氏
范浚。兰溪人。绍兴间。举贤良不起。笃志求道。称为香溪先生。
  有欲炙心
晋顾荣宴饮。见执炙者有欲炙之色。割炙啖之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哉。
  目动而言肆
秦 伐晋。晋臾骈请深垒固军以待之。秦人欲战。乃出战交绥。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军之士。皆不憖也。明日请相见。臾骈曰。使者目动而心肆。惧我也。秦师夜遁。
  视 远而足高
柯 陵 之会。单襄公谓鲁成公曰。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1L 页
能久。(单襄公。周大夫。晋侯。厉公也。)
  问刘栋
刘栋。朱子门人。问。朱子问之也。
 小注。又曰。自欺。只是自欠了分数。
又曰以下。答李敬子所问。见语类论诚意章处。是自欠了分数下。有或人问辞。而答引荀子说。公删节为一段。故意不相贯。
  问自欺止赚却下文
赚。韵府直陷切。卖也。又市物失实也。礼部韵。重买也。
 又曰。诚于中(止)祗自欺。
祗或秖。皆无 下一画也。
  又曰学者
李果斋所闻。见语类总论为学之方条。
  只是不为己图好看
本作只是不为己不求益。只是好名图好看。
  赵致道
名师夏。朱子门人。
  诚几图。證胡氏说。
说。性理大全作失。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2H 页
附注。程子曰止物来夺之。
有主之实。理之诚实也。无主之实。欲之蔽塞也。
问忿懥章止如秤一般如。恐与字。 秤。音称。(去声)
 问忧患恐惧(止)都不得
都 不得。言虽外面来底。亦皆不得。以为不由自家。而不勉强也。盖忧惧虽外来。所以处之之道。在我故耳。
 小注。仁山金氏曰止当惧则惧。
当惧下则字。或云当作而是。
  伊 川涪陵之行
伊洛渊源录。载此一段云。舟中有老夫。问曰。公何独无惧。曰。心存诚敬尔。曰。存心不若无心。伊川欲与之言。径去不顾。 此段载渊源录者。见邵氏闻见录。又语类。朱子详论此事。记录有二本。其一。即此注所取。而与此多不同。其一。渊源录所载。而亦多异同。 又朱子谓达舍。只是一事。安得有分别耶。鹤林则谓达是智舍是勇。问道为达。死可为舍。 按鹤林玉露记涪陵一段云。既及岸。有樵夫。问曰。公是达后如此。是舍后如此。伊川登岸。欲与之言。已去不可追矣。又解曰。余谓惟达故舍。惟舍故达。达是智舍是勇。夫子曰。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2L 页
朝问道。夕死。可矣。使未闻道。必有贪生怖死之心。安能夕死而可哉。可者。委顺而无贪怖之心也。朝闻道是达。夕死可是舍。达须是平时做王夫。舍则临死自然如此。(罗公所记英所解。与此不同。姑驭之改▣参考。) 遗书作达后如此舍后如此
 小注。一警惧于。
警。当作惊。
  乐记。君子曰。礼乐。
中心。记作心中。
 注。孔氏曰。
 
礼记本注。易直子谅之心一句。从来说得无理会。却因见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字。则无可疑矣。据朱子此注。则孔氏之注。恐误。韩诗传。汉韩婴所作。
  附注。程子曰。学止切问而近思。
   论语本注小注。切问近思之下曰。此致知之鞭辟近里者。 倚于衡以下。此力行之鞭辟近里者。(李逢原录)
 小注。又曰今人止退产相似。
退产之说。又见语类百二十一第十二板云。如人交易。情愿批退帐待别人典买。今人情愿退批学问底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3H 页
多。(右廖谦录注中本语。龚盖卿录。)
 元城刘氏(止)此虚荡之事
荡。一作伪。
 龟山杨氏曰(止)转椅勿背
椅。隐纪切。坐椅也。
 又曰朱公掞(止)三十六槅
槅。益会车责切。大车辄也。
 朱子曰陈才卿(止)针之劄身
劄。竹洽切。刺著也。
 廖晋卿(止)九容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声容静。口容止。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办奸论。苏老泉作。
 叶贺孙(止)仙乡人
叶字味道。处州人。居温州。温州近天台。故谓之仙乡。
 西山真氏(止)犹于污泥
衍义。犹下无于字。更详之。
  君子反情。以和其志。
 注。孔氏曰(止)比拟善类也。左传。择而从曰比。小注。西山真氏曰(止)志能不为气所流。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3L 页
时志上下。疑有阙误。
  君 子乐得其道
 注。王信伯。
王蘋字信伯。程门人。
 致堂胡氏曰(止)班伯所谓
伯。彪之叔父。此伯谏成帝之语。见叙传。
 朱子曰乐记(止)不自觉知
礼记大全。作知觉。
  孟子曰。牛山之木。
 注。朱子曰良心止心之同然也。
 
然。即然否之然。尽人心之所同以为 然者。必当于理。故以仁义之心。为人心 之所同 然者。
 此心。必 犹有发见者。
 必犹。疑当。(乙)
 附注。范纯夫之女。
遗书。此女后 嫁耿氏而卒。
 朱子答石子重书(止)兼出入两字
 兼。犹言又也。盖子重误谓舍亡。故出 入无时。莫知其乡。先生论卞其误。不但如上文而 已。兼又有如下文所云何可谓皆是舍亡所致耶。盖出入两字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4H 页
皆恶。则或如子重之说。可也。入为存为善。出为亡为恶。岂可并指存而善者。为舍亡之致也。(先 生所释)
 方起 方灭方字最宜深味。心起而方归于静之时。谓之 灭。非如寂灭之灭。方起。心之初动时。方灭。心之既 动而还归于静时也。(先生 所释)
 或问牛山之木一章(止)不容他 转动以械祰之事言之。上他。如所作之罪。下他。即 其身也。
 问人心纷扰时(止)他不去
 
把持不得胜他不去八字。句读文义可疑。 语类。状此事曰。一人在门内。一人在门外。互相牵引。若内人力弱。则不胜而被其引去。惟人是从。若力能制 之。则不为他所转动引将去。若一谓把持不得胜他而去之。则此室不为他人之室也。幸矣。(一谓之谓。恐或为字。○先生所释)
 丨程子曰(止)尽有商量
 谓能立个心。然后可以商量。犹立屋若无基址。则岂有商量立屋之事乎。
 又曰人多思虑(止)止于事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4L 页
事兼言其理此一句。义极圆活。学者若能有见于此。则不患不至矣。又于此一段。深味而实体之。则久久自见。颜子不违仁气像也。(先生所释)
 又曰人心(止)怎生柰何
 아리엇뎰고
 天祺(止)自上著床
 名戬。横渠之弟。亦苦于为学者也。 古人坐卧必于床。故云上床。即管宁穿床之意。
 小注。他日又曰(止)渐较𢞀。
 마초아보건댄장
 
注。又曰有谓止慎生不恣意。
慎生。故能不病。不恣意。故无倦怠。
 又曰。司马子微。
司马承贞字子微。唐天宝中。隐居天台之赤城。尝论八篇。言清净无为坐忘遗照之道。
 问程子尝教人静坐止要多虑
或疑要多之要字误。此语两出语类。训徐寓,刘砥处及性理大全。皆有要字。而虑上或有思字。
 又曰。心未尝遇事。
 此黄子卿所录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5H 页
邵伯温
字。子文。
 又曰入道莫如敬(止)不可恶也
 一物▣合当히업시못者▦可히恶치못쥴을알디(▦)
 小注。或问事为之主(止)心主曰。
丨曰上。当有朱子二字。
 注。问居常持敬止而后为敬。
语出庄子。擎。举手也。跽。跪也。拳。与卷同。举手跪膝。曲躬屈身。皆拜跪之状。(卷平声)
 
又曰吕与叔(止)大小大直截
 大小。犹言多小。直截。似有分明之意。言不独君臣父子。凡事物各有定理。事物之来。各以定理应之。而物各付物。则彼自不干于我。自然无纷扰之患。(此段。朱子于卧云庵中。▣滕德粹。○先生所释)
 问敬通贯动静(止)且去静坐
 事多也我(乙)扰乱(亡)아직가静坐(▣)说치못(▦디니)
 沈庄仲所录
 问一向(止)衰飒
 衰飒해호又토타叶味道录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5L 页
问当官事多止主静
主静。谓主正义。
 截断二字。最紧要。
 问者患多思虑。故以截断二字。为紧要。
 小注。又曰人每欲不见客(止)不知他门。
 指他人曰他门。门字。疑是语辞。与下文公门之门同。
 朱子答许顺之
名升。泉州人。久从先生学。卒陷禅寂。
 答张敬夫(止)此二字
二字。疑当作一字。
 
一动一静(止)动之端焉
 静中之动。思虑未萌。而知觉不昧处。动中之静。物各付物。而止于事处。
 敬字工夫。贯动静。
贯字上。本有通字。
 必如所谓
必。朱子大全作至。
  孟子曰。仁。人心也。
 小注。邢和叔问(止)勿好著书。
 好著书。龟山病处。若无是病。其道纯矣。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6H 页
注。又曰。解义理。
 解义理(오。)此吐似误。(오)(乙。)何如。
 小注。朱子曰。学者吃紧。
 紧다긴히吃。语辞。
 又谓门人曰
门人石洪庆。字子馀。将归。先生召入语云云。
 又曰人常须收敛(止)百十斤担相似
 百十斤(▦)(乙)(▦)▦▦니上担字。担之也。相似
 二字不释。疑语辞。(告沈庄仲)
 又谓一学者曰(止)今公问学
问。当依语类作门。或疑门字是。然语类又一条。谓庄仲曰。公门心都粗大。语意正与此同。门字为是。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
 小注。西山真氏曰。
附注。篁墩所纂。小注。作西山语。恐误。(士敬云)
 更详之。则恐自程子(止)学者。乃西山有此语。篁墩附注。故下是篁墩语。而脱西山上按字。(此条及上大小犹言条。事兼言其理条。语类状此事条。方字最宜疾味条。兼犹言又也条。皆先生所释。)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
 注。张子曰止攻取之性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6L 页
攻。如攻伐之攻。其所以攻伐之者。欲取其物。以入之于已。
 小注。又曰人于一切世味(止)常自激昂。
 一切。即一是之意。 激昂。即激厉之志。人无是心。
 则难为士君子矣。
  公都子问曰
 注又。曰虚壹而静(止)神明之主。
 神明二字。非直是说心。只言心之所以虚灵不昧者也。然则可不谓之主乎。心本为一身之主宰。而神 明之主也(先生所释○而字之下。疑有阙误。)
 
小注。新安倪氏曰。先师。
先师。 陈新安栎。
  孟子。鱼我所欲也。
 朱子曰本心(止)人心之固有然
本文无然字
 附注。谢良佐(止)便至于此下小注。
 不谓全无知识。则为恕。可知。剖判义理利欲于毫发之间。则其为人谋而忠。可知。
 朱子曰某(止)句当甚事
 句当。아라히夕。一说主管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7H 页
孟子曰。鸡鸣而起。
 杨氏曰舜蹠(止)深察也
 非指大段甚显之利而言。乃言其心术精微处也。
 故有学者所当察之云。
 又曰世间止误用其心矣
 人世间。此等人多有之。欲为君子之事。而未能去其偕世取容之心。以至此耳。苟其学不明知不至。则免于此者。鲜矣。此非作恶无所不至之类也。
 南轩张氏曰(止)虽在已之事
曰利下。疑当有则字。
 
朱子曰义也者(止)广前圣之未发
广。大学或问作扩。
 象山陆氏曰(止)斯喻于利矣
朱子曰。伊川唯其深喻。是以笃好子静必要云好后方喻看来人之于义利喻而好者多若全不晓又安能好。然好则喻矣。毕竟伊川说占得多。
 小注。陈芝问(止)睹当自家。
睹当。疑是商量见得之义。
 如取解后
解。贡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7L 页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
 存者虽理。而使之不存者。即梏亡之故耳。
 注。张子曰(止)失其所好。
表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注谓。仁之难成。私欲间之也。私意行。则非所当好。故曰。失其所好也。(士敬考)
 问于外间
问。伊洛渊源录作物。
 树木有根
 凡事必有其根。非言须使之有根也。如要富贵。亦寻其根也。
 问养心莫善于寡欲(止)不要人学作诗
孟子本章小注。要上有贪字。
 要字有病。若只以为合当为而为之。则可。若一有要好之念。则便是心病。皆非自然也。学者当深味不要二字。
 要得寡欲。存这心。
 语类本语。作只是要得寡欲。存这心最是难云云。
 篁墩节去只是字。今当存本文。
 又曰人最(止)俭啬之甚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8H 页
啬。吝于财用之谓。薄于自奉者。亦谓之啬。
 勉斋黄氏曰止寡欲之谓也
朱子谓欲是好底。欲不是不好底。欲不好底。欲不当言寡。又云。未说到事上。只是才有意在上面。便是欲。观此等说。似与勉斋以非礼勿视听言动为寡欲之说。微有不同。更详之。
  周子养心说
先生名张宗范之亭曰养心。而为之说。
 注。又曰诚立(止)实用流行。
 互相看了。始得非贤者止于诚立。而不能明通也。
 
非圣者止于明通。而不能诚立也。但圣贤之间。不能无诚立明通之高下 精租而已。
  叶氏
叶采注近思录
  周子通书
 注。又曰周先生(止)崖去。
崖。性理大全作挨。推也。
  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
 朱子答何叔京书曰。由乎中而应乎外。此一句。但说理之自然。下句制于外所以养其中。方是说下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8L 页
工夫处。以箴语考之。可见。
 小注。庆源辅氏。
 名 广。字汉卿。号潜庵。庆源人。居崇德。学者称传贻先 生。朱子称其身在声利中。能闭门自守。
 又曰 四箴旧见(止)旨义精密
 问。 所以旨义精密者。何也。良久而教曰。如此处。言语 形容不得。在自家深味而实体。以求自得也。子不 当问而问之。如问别人食味如何。必食其食味其味 而后。乃可知之。自家本不曾食。而问味于他人。 可乎。学者不可不深验之也。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棒。杖打也。掴。手打也。杖打则随杖而有一条杖 痕。
 手打则随手而有一掌血渍。谓其痛著如此 也。
  范氏心 箴
 注。问所载(止)问似恁地。
上下问。皆一 人。
 或问佛者(止)所请操存者
操存下。有尽心知性。存心养性。参前倚衡等问语。此皆删 去。
 谓之操 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H 页
大全。操下又有存字。也下有答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参前倚衡等说。此删去。
  朱子敬斋箴曰。(止)折旋蚁封。
蚁封。蚁垤也。北方谓之蚁▣。如小山子。乃蚁穴地。其泥坟起如丘垤。中间屈曲如小卷道。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言蚁封之间。卷路屈▣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语类)
 弗贰以二。弗参以三。
 贰。二之也。参。三之也。下二下三。即二件事三件事。
 ○二로써贰타만▦三으로▣参티말디니
 
问敬斋箴止意思多耳
 解作语助辞看。 那人▣工夫做(参)大段히追切▦然后아니어他乙迫디맛劝。 不解之解。上同。觉得之觉字。未详。
  求放心斋铭
本集。相下有之字。非是。
 答何叔京书止几重公案
公案。官家文案也。公家文案。重重相报。如县报府。府报使。使以之 启闻。启下该曹。曹又下本道。本道又下本府若县。如此重重相报。或不能无差失。如因诸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89L 页
公。以求程氏。因程氏。以求圣人。重重求去。或不能无差失。亦如此。
 勉斋黄氏(止)失其至理
至理。疑作正理。
  尊德性斋铭
 注。宋子自序云。内弟程允夫。
 允夫。先生内弟。凡内弟。异姓四寸兄弟。朱子祖母程氏。则允夫于先生。恐六寸兄弟。号见斋。
  冯作肃
 名允中。邵武人。
 
孙敬甫
 名自修。宣州宣城人。
 出于异端。而犹不失为己。
 如学象山之学者。
 汪太初
 名楚材。休宁人。朱子称其德学之盛。
 答刘公度(止)下梢
 下梢。犹末梢。
 捏合
捏。乃结反捻取也。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H 页
答 刘定夫(止)不务佔毕
 佔视。毕简也。见礼记。
 刘季章
 名黻。庐陵人。 基趾之趾。当作址。
 朱子曰伊川(止)一个坏字
坏子。瓦未烧者。
 小注又曰如今理会
此段。训李方子。见语类。或疑个头之头上。亦当有源字。而本文凡三称个头。皆无源字。
 小注问向蒙见教(止)全无巴鼻
 
巴鼻자불偓又다힐偓
 叶贺孙问(止)不看身已
看。当作著。
 夹。尊道二工 而说之也。
 廖德明
字子晦。剑州人。朱子曰。 学有根据。
 答项平父(止)陆国正
平父名安世。 陆子静时为 国子学正。
 答何叔京书(止)知仁矣
 观鸢飞鱼跃。则此理之全体呈露。妙用显行。可见。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0L 页
此就天地间化育流行上下昭著处言。人能必有事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则理之全体呈露。妙用显行。与彼无异。才有一毫正助等病。则体隐而用废矣。
 答黄直卿(止)定本之误
定本 之误。大全。只作差误。罗整庵答王阳明书。亦云监本。只云向来差误。无定本字。
 临川吴氏
按罗整庵与王阳明书云。草庐晚年所见端的与否。良未易知。盖吾儒昭昭之云。释氏亦每言之。毫釐之差。正在于此。即草庐所见。果有合于吾之所谓昭昭者。安知非其四十年间钻研文义之效。殆所谓真积力久。豁然贯通者也。盖虽以明道先生之高明纯粹。又早获亲炙于濂溪。以发其吟风弄月之趣。亦必反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但其所禀。邻于生知。闻一以知十。与他人极力于钻研者不同耳。又安得以前日之钻研文义为非。而以隳此科臼为悔。夫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可也。矜鱼兔之获。而反追咎筌蹄以为多事。其可乎哉。然世之徒事钻研。而不知反说约者。则不可不深有儆于斯言也。抑草庐既有见夫所谓昭昭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H 页
者。又以不使有须臾之间断。为庶几乎尊之之道。其亦然矣。而下文乃云。于此有未能。则问于人。学于已。而必欲其至。夫其须叟之间断与否。岂他人之所能与。且既知所以尊之之道在此。一有间断。则继续之而已。又安得以为未能。而别有所谓学哉。是则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也。宋鉴澄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其弊必偏于言语训释。故学必德成为本。议者遂以澄为陆氏之学云。
困知记。又云。草庐初年。笃信朱子。其进甚锐。晚年所见。乃与陆象山合。
程敏政。徽州休宁人。早举神童。成化丙戌。罗伦榜及第。官至礼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与李东阳为会试考试官。给事中华暴,林廷玉等。劾受赂鬻题。遂下敏政狱。仍令致仕。未出京愤卒。所编著有皇明文衡宋遗民录,道一编诸书。
汪循休宁人日录曰。程篁墩若摆脱得势利二字。当为我朝第一等人。惜其不能。可叹。
陈建曰。我朝公卿大夫。能摆脱得势利二字者。实绝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1L 页
无仅有。不独一篁墩为然。按程篁墩平生。著述论辨甚多。他书不知何如。只道一编。牵合朱陆。颠倒大谬。盖朱子于陆象山。早岁犹去短集长。略有取焉。至晚年。益相冰炭。二家年谱文集。俱有明徵。篁墩欲弥缝陆学。乃取二家言论早晚。一切颠倒变乱之。遂牵合二家。以为早异晚同。矫诬朱子。以为早年误疑象山。而晚年始悟。而与象山合。自此说既成。后人之忘源失委。一切据信。而不知篁墩之颠倒为变乱为诬为诳也。其误后学甚矣。愚间阅焉。不胜愤慨。因效法家翻案法。著为学蔀通辨。编年考證。以究极二家 早 晚同异是非之归。宁得罪篁墩。不敢矫诬前贤。诳误天下后世学者。(见皇明通记)
大学
  篇题
论语。政事言语。日用当行之路。故曰入道。大学。穷理正心。变化气质。故曰入德。
不言中庸。圣门传授极致之言。非后学之所易得。故未遽及之。
  大学之道
三纲领工夫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H 页
学字兼知行。效先觉之致知。以知此理。知。效先觉之力行。以行此理。行。
明德。成已之仁。新民。成物之智。止至善。不迁之勇。明字兼知行。格致。知。诚正修。行。
新字兼知行。自知。知。新民。行。
止字兼知行。知至善所在。知。得至善所在。行。
  知止而后有定
三纲领功效。 此言明德新民。得止于至善之由。定静。存养。 安 虑。省察。
知止。知。能得。行。 大分。定静安虑。知。得。行。 细分。定静。知。安虑。行。得。兼知行。
小注。言明德则新民不入。言新民则明德 不入。
  物有本末
明德在已。新民在彼。彼此相对。而形象著焉。故曰物。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相对。故曰本末。
知止其用力。能得其成功。功力相因。而作为形焉。故事。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终始。 先言终者。有终则必有始。以见 循环之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八条目。逆推工夫。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2L 页
教人做工处。必溯流求源。然后有力。故先言逆。古者。伤今思古而言也。
格物致知。一时事。故不曰欲。先曰在。
  物格而后知至
八条目。顺推功效。
格物。推吾之知。以至于彼。物格。物之法度。自至于法度。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逆推工夫中。拈出修身。正结。 逆推。文势虽逆。而曰诚意正心。则语有顺。故正结。
  
其 本乱而末治者
顺推功效中。拈出身与家。反结。 顺推。文势虽顺。而曰物格知至。则语有逆。故反结。 于推逆则正结。于顺推则反结。大抵顺逆相因。错综成文。言语之法也。
   
(右经一章)
盖。疑辞。经文。辞约而理备。言近而指远。非圣人。不能及也。然无他左验。疑其或出于古昔先民之言也。故疑之而不敢质。
旧本。郑玄注也。
经者。常也。万世之常法也。传者。传也。以传述为意。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H 页
康诰曰。克明德。
自明之始事。 发明明德之端。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自明之工夫。 示明明德之方。
  帝典曰。克明峻德。
自明之终事。 著明明德之效。
   
(右传之首章)
称 首章者。别于经一章也。
  汤之盘铭曰
新民之本。 发新民之端。
  
康诰曰。作新民。
新民之事。 示新民之方。
  诗 曰。周虽旧邦。
新民成效之极。 著新民之效。
  诗云。邦畿千里。
言知止之事。 衣冠礼乐之所萃。文物声教之所都。故咸欲止 之。
  诗云。缗蛮黄鸟。
言知止之专。 于止之止。以心言。所止之止。以处言。
 绵蛮(兯)丘隅(▣)(▣。)或曰止(▣乎▣。)或问曰。鸟于其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3L 页
欲止之时。以此详之。当释止(古쟐 졔。)
  诗云。穆穆文王。
言得其所止之事
止仁。视民如伤。
止敬。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止孝。朝王季日三。
止慈。不立伯邑考。立武王。
止信。虞芮质厥成。
先言子者。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 孝。
  诗云。瞻彼淇澳。
言至善之体所以立
道学。格致工夫。知。自修。诚正修工夫。行。恂慄。心正之效。威仪。身修之效。德善。齐洽平之效。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言至善之用所以行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无讼。本。听讼。末。 特言讼者。偶有夫子之 言。合于本末之意。故取之。
不释终始者。知止能得。皆成已成物之事。既言本末。
则终始在其中。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H 页
不论终始。何也。曰。古人释经。取其大略。未必如是之屑屑也。且此章之下有阙文。安知其非本有而并失之也耶。(或问)
  此谓知本
复出而他无所系。故曰衍文。
  此谓知之至也
以文义与下文推之。知其释知止也。以句法推之。知
其为结语也。以传例推之。知其有阙文也。(或问)
  间尝窃取程子之意
间。日间。犹近者。 圣经贤传之间。
程子曰。学莫先于致知。能致其知。则思日益明。至于久而后有 觉。
  所谓诚其意者
言谨独诚意之方
七章密察。八章加察。九章心诚求之。十章忠信得之。
皆诚意谨独之 谓也。
  小人闲居
言小人之意不诚。所以戒也。 形容自欺之情状。
上慎独。欲其自慊。此慎独。欲绝其自欺。
  曾子曰。十目所视。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4L 页
言诚意之 戒
传 十章。曾子之意。而门人推演记之。此则曾子所亲言。故门人引之。独称曾子曰。
  富润屋
言诚意之效。所以劝也。 形容自慊之意。
心广。心正之效。体胖。身修之效。
   
(右传之六章)
单举诚意。上不连致知。分知行。下不接正心。其功不止于正心。以其自修之首功。不止于正心而已。
  所谓修身
有心者之病。 言心不可有所偏主也。
心与物接。惟怒最易发而难制。故忿懥先之。
四得正。 颜子不迁怒。 孔子畏于匡。 孟子喜而不寐。 文王拘于羑里。
  心不在焉
无心者之病。 言心不可无所存主也。
  此谓修身
承经文正结
  所谓齐其家
言身不修之病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H 页
身与事接。惟爱最易辟。故以亲爱先之。
四不辟。 尧舜不与朱均。 孟子与匡章游。 伊尹放太甲。 孔子取瑟而歌。
  故谚有之曰
言家不齐之病
  此谓身不修
承经文反结。 不曰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承经文结语。分本末。  贯诚。
  所谓治国
兼推化。 教成于国。是化。三所以。是推。
化者。自身教而动。推者。推此道而演。 不曰治国在齐其家者。承经文结语。分厚薄。故加必字先字。
  康 诰曰。如𠈃赤子。

  一 家仁。一国兴仁。
化。 仁让言家。贪戾言人者。善必积而后成。恶虽小而可惧。或问
  尧 舜率天下以仁
化。 所好。君上之好。 所藏乎身。身▣藏乎所▣恕(乙뭇▦거시五。)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5L 页
有诸已一节。继所今反其所好而言。是推。
  故 治国在齐其家
结前生后
  诗云。桃之夭夭。
化。 文王之化。自家而国。男女以正。婚姻以时。故诗人因所见以起与。 天下之未易化者。妇人。
  诗云。宜兄宜弟。
化。 人情之每易失者。兄弟。
  诗云。其仪不忒。
化。 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均平专一。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
胡一节。 矩(又)(▣)(乙둔▦。)
独 恤孤言不倍者。孝悌虽或有衰。而慈爱之天未泯。
故顺而不倍。
言所以有絜矩之道。 不倍以上。是化。絜矩。是推。
人 之心。本无间于已。是以。有絜矩之道。
此章复言孝悌慈者。人道之大端。众心之所同得。
明德。矩。新民。絜。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H 页
所恶于上
胡二节,朱一节。 释絜矩。 絜(▦)(▦)(▦。)
已之心。能不间于人。此之谓絜矩之效。
  诗云。乐只君子。
胡三节,朱二节。 就好恶。言絜矩。 能絜矩之效。
  诗云。节彼南山。
就好恶。言絜矩。 不能絜矩之祸。
  诗云。殷之未丧师。
胡三节,朱二节。 就好恶。言絜矩。
  是 故君子
胡四节,朱三节。 财用张本。 就财用。言絜矩。
  德者本也
能絜矩
  外本内末
(乙)(▣)(乙)(▣。) 不能絜矩。
  是故。财聚则民散。
就财用。言絜矩。 不能絜矩。 能絜矩。
  是故。言悖而出者。
不能絜矩
  康诰曰。惟命。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6L 页
胡四节,朱四节。 就财用。言絜矩。
  楚书曰。楚国。
胡五节,朱五节。 用人张本。 兼财用好恶。言絜矩。
  舅犯曰。亡人。
亲仁(▦。) 兼财用好恶。言絜矩。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
胡六节,朱六节。 万一有(▦) 又曰。万一有字不释。
 个。韵会。一夫曰个。左传。一个之使。
就用人。言好恶。
断断。能絜矩。媢嫉。不能絜矩。 前一人。似房玄龄。后一人。似李林甫。
  唯仁人。放流之。
就用人。言好恶。 大能絜矩。
  见贤而不能举
言用舍 之不尽其道。 不能絜矩。
  好人之所恶
言用舍之全失其道。 就用人。言好恶。 大 不能絜矩。
  是故。君子有大道。
胡七节,朱七节。 忠信。天理之存。骄泰。天理之亡。
雪月堂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97H 页
不分言好恶与财用之絜矩。但言君子有大道。
  生财有大道
胡八节,朱八节。 生财大道。亦絜矩之道。 此道字。
指一事而言。
洪范八政。食货为先。子贡问政。夫子告之。亦以足食为首。盖生民之道。不可一日而无者。圣人岂轻之哉。(或问)
人主不能絜矩。皆由利心之起。故循已欲。而不知有人。 此所以专言财用也。
  仁者。以财发身。
自君身言。 聚财散财之效。 即财货而以其效言之。非谓仁者真有以财发身之意也。
  未 有上好仁
自君身言。 以财发身之效。
  孟 献子曰畜马▣
自君之用人言。 言君子能絜矩而生财之利。 能用人则能理财。
  长 国家而务财用者
自君之用人言。 言小人不能絜矩。而生财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