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x 页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38H 页
困斋先生行状
先生姓郑氏。讳介清。字义伯。其先铁城(今固城)人。六代祖讳可勿。仕丽末。官至令同正。以事贬。世居罗州锦城山下大谷洞。考讳世雄。母罗氏。高丽相国英之十三世孙也。先生天资笃实。立志坚确。初见世之人以科第悦亲。学举业。连中乡解额。尝读四书。讲究精微。知义理之所在。惕然觉悟。遂专意学问。负笈往栖于瀛洲山寺。寺北索幽绝处。筑土为室。兀然端坐。大,小学节目,庸,语,孟诸书。次第研穷。心经近思录。循序读诵。至于太极图二气五行之妙。先后天之数。无微不讨。无奥不赜。而书传期三百。璿玑玉衡注。周天度数。星纪躔次。日月运行。无不精究。筹之于手。画之于心。辨之于口。若合符契。适于洪范纲一函三之说。有所未莹。发愤忘食。沈思默会。块坐湿地而不动。至有蚯蚓之矢满衣。若是者八九日。然后乃始涣释。其勤苦攻业。类如是。若至易学及邵子律吕新书,皇极经世书。用功益笃。而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算数战阵之法。皇王帝霸道德功力之术。靡不历究。尝以所居遐僻。闻见孤陋。乃游京师。广求书籍。又从游徐花潭(敬德)门下。得有异闻。然后平生疑难。一皆归正。触处洞然。遇事廓如也。其博约之功如此。而其心谦抑。不自为能。谓已困而得之。自号困斋。晚年卜居于务安之淹潭。筑精舍于轮岩而讲道焉。远近志学之士云集。先生乃结为讲义禊。立约束以时课。其所学。如罗德峻,罗德润,安重默,崔弘宇,罗德元,宋济民,罗德显,郑湜,柳瀁之徒。最被亲炙。其自远而来。则有南以恭及宗室花川正寿鹏等。馀不可殚举。先生因诸生资禀。尽其教导之方。谆谆勉勉。必使盈耳充腹而后已。虽甚昏庸者。渐至成就之域。其
先生姓郑氏。讳介清。字义伯。其先铁城(今固城)人。六代祖讳可勿。仕丽末。官至令同正。以事贬。世居罗州锦城山下大谷洞。考讳世雄。母罗氏。高丽相国英之十三世孙也。先生天资笃实。立志坚确。初见世之人以科第悦亲。学举业。连中乡解额。尝读四书。讲究精微。知义理之所在。惕然觉悟。遂专意学问。负笈往栖于瀛洲山寺。寺北索幽绝处。筑土为室。兀然端坐。大,小学节目,庸,语,孟诸书。次第研穷。心经近思录。循序读诵。至于太极图二气五行之妙。先后天之数。无微不讨。无奥不赜。而书传期三百。璿玑玉衡注。周天度数。星纪躔次。日月运行。无不精究。筹之于手。画之于心。辨之于口。若合符契。适于洪范纲一函三之说。有所未莹。发愤忘食。沈思默会。块坐湿地而不动。至有蚯蚓之矢满衣。若是者八九日。然后乃始涣释。其勤苦攻业。类如是。若至易学及邵子律吕新书,皇极经世书。用功益笃。而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算数战阵之法。皇王帝霸道德功力之术。靡不历究。尝以所居遐僻。闻见孤陋。乃游京师。广求书籍。又从游徐花潭(敬德)门下。得有异闻。然后平生疑难。一皆归正。触处洞然。遇事廓如也。其博约之功如此。而其心谦抑。不自为能。谓已困而得之。自号困斋。晚年卜居于务安之淹潭。筑精舍于轮岩而讲道焉。远近志学之士云集。先生乃结为讲义禊。立约束以时课。其所学。如罗德峻,罗德润,安重默,崔弘宇,罗德元,宋济民,罗德显,郑湜,柳瀁之徒。最被亲炙。其自远而来。则有南以恭及宗室花川正寿鹏等。馀不可殚举。先生因诸生资禀。尽其教导之方。谆谆勉勉。必使盈耳充腹而后已。虽甚昏庸者。渐至成就之域。其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38L 页
处家也。鸡鸣盥栉。就省亲庭。既退。妻子婢仆。以次相谒。礼法严正。门庭肃肃。家贫屡空。饘粥不赡。而每于朔望。必具膳以享亲。其处乡也。尊卑长幼之序。问讯庆吊之礼。无不曲当。温谆款厚之诚。感动人心。其执丧也。式遵朱文公家礼。参用礼记士丧礼。柴毁哀戚之容。人皆称叹。至于冠昏之礼。时俗专废。而先生为其子敏复。始行古礼。士大夫家多慕效之。先生于非礼上。尤加四勿之工。气像严疑方正。望之可畏。人自敬惮。而及至言语接应。则和气蔼然。尝做太极舞。以教门人。制桐为琴。皆用舜文王制度。长大异于诸琴。其声清壮。讲读之暇。引置膝上。铿然鼓之。又作浑天仪。青黄赤白之道。晷刻淹速之度。不差尺寸。其于产业。淡然无欲。尝曰。道积为富。不以财为富。德盛为贵。不以位为贵。得仁为荣。轩冕非荣。苟利为辱。困厄非辱。尝于朱子书。甚矣人之无行也。壮而食其力。老而屠之之语。感叹不已。遂绝黄肉。又以为学者。莫先于正心修身。而其要莫切于正衣冠尊瞻视。其上下衣服。循环浣濯。常使洁净。冠屦巾绅。亦极整饬。先生笃信圣贤。不欲以一善成名。常以远大自期。治心则必主存养。存养则必主持敬。行已则必主谨独。谨独则必察危微。务在存天理净人欲。实见高明而常若未透。造诣精深而常若未进。德美蕴畜而不自表现。乾乾夕惕之工。食息不怠。呜呼。吾东方道学之传。有自来矣。而五贤之后。尚无闻焉。先生能崛起南服。慨然以斯道自任。与晦斋,退溪两先生。其立言行事。颇相发明。岂非犹兴之豪杰乎。思庵朴相国(淳,)鹅溪李相国(山海,)苏斋卢相国(守慎。)皆一代名贤。而许先生以道德之粹。或论难治道。或辨释礼文。书简联翩。荐辟亦不一。罗德润等入洛见思庵。思庵语之曰。乡无可从游之士。惟郑介清道成德立。得程朱嫡传。尔其亟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39H 页
往从之。 宣祖以东夷为忧。尝于榻前谓曰。苟有倭乱。谁可为元帅者。相臣朴淳对曰。以臣愚见。郑介清可为八道都元帅矣。臣观其为人。不但学行。其人物才智。鲜有出其右者云。万历丁丑。除先生为北部参奉。先生肃拜即还。庚辰。除 延恩殿参奉。亦如之。辛巳。除童蒙教官。 上赐二伦行实一卷。罗德峻等立书斋于罗州之大安洞。设乡饮酒礼。奉先生为尊宾。牧使柳侯梦鼎闻而往观之。叹曰。古礼之行。乃复见于今日。岂非盛事也此土。人才之府库。而惟词华以为务。须得先生。可以变士风。遂封疏曰。臣见郑介清会徒于大安。讲礼盛仪。真可合师表。请授本州训导。为多士矜式。上特允之。即壬午年也。先生再三辞。不许。不获已强赴任。聚儒生行谒 圣礼。分直东西斋。每黎明。先生具冠带坐明伦堂。诸生列立堂下。揖先生毕。又东西相分揖。执册升堂。再拜承教。自圣经贤传。以至性理大全,心经,近思录。间以家礼仪礼礼记。莫不各有次第。行之岁馀。孝悌礼义之风。日长于乡党之间。而文人才子。以词华自高者。争嘲戏之。校生有洪千璟者自骄矜。一不入校。先生告牧伯施楚罚。遂致含忿诟辱。己丑搆捏。盖萌于此矣。先生仍欲辞归。思庵闻之。亟贻书劝留曰。人心污下。中外皆然。浩无津涯。是可闷也。愿勉留教诲。毋以人言为介。侮辱之来。孔孟所不免。况今末俗颓波耶。先生重其意。不果。末几。柳侯递。先生遂辞归。癸未秋。鹤峰金先生(诚一)来代之。以礼敦请。愿卒其业。先生牢辞不复至。甲申。除司饔院参奉。乙酉。除昭格署参奉。又除校正郎厅。丙戌。以公荐升典牲署主簿。皆 肃拜即还。丁亥。上万言疏。陈君德。 上嘉之。教曰。曾闻有老亲。以此不得供职云。邻近邑守令除授。遂除谷城县监。戊子二月。之官。劝课农桑。爱养民力。率士民以恩礼。旬月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39L 页
间境内大治。民爱之如父母。未几先生以色养久旷。欲弃归。县民男女数千。提携来告于先生之父。以祈其勿归。先生之父不颔肯。民不肯去。其来者日增。村舍不足容。迤及原野。结草为幕。以得请为限。炊㸑之烟。蔽截长郊。道路观者。莫不兴叹。先生之父。感激民情。命留月馀乃还。在官凡八阅月矣。其去思碑曰。为召为杜。去后益思。是年秋进疏。己丑又疏。皆开陈君德。郑澈之在湖南也。猖狂酒色。凌蔑礼法。恶拘检乐放肆者。靡然效之。先生喟然叹曰。人之易沈溺。莫如酒色。郑以此诱引后进。习俗坏败。将不可救。岂不惜哉。先生又尝读朱子语类。至三十四卷子谓颜渊章及二十五章论节义处。有所感愤。采其语。遂著一说。名之曰东汉节义晋宋清谈所尚不同说。其序说。备在愚得录。盖欲著明圣贤所论真节义。以矫时俗习尚之弊者也。澈深蓄憾怨。思有以中之。见思庵肆然极毁之。思庵默然不应。其后语人曰。郑义伯真践实履。程朱后一。人。吾有同升诸公之意。而公卿中有不悦者。恐不能禁。盖谓澈也。时郑汝立以伪学能文。厚诬一世。搢绅间名人淑士。皆被其欺。先生亦偶同校正郎厅。得识面。及己丑冬。汝立狱起。祸延士类。进士丁岩寿(同福人)等受澈颐指。斥名流与澈异议者。皆以为党逆。先生之名。亦在其中。有曰与汝立埙篪邪说。曰尝著排节义一说。盖于先生所著说。伪加排字。欲以成案者也。 上知其诬。 传曰。丁岩寿等为乘国家逆贼之变。敢肆搆陷之术。捏造无形之言。阴陈邪谲之疏。贤相名卿。无不指斥。必欲空国而后已。此必听奸人指嗾。拿来推鞫。按律定罪事。下义禁府。岩寿以下十人(丁岩寿朴大鹏,任尹圣金承绪,梁山龙,李庆男,金应会柳思敬,柳瑛。)并被拿。台谏入启。太学生曹麒瑞李廷龟等亦上疏。以为不宜蔽言路。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40H 页
当时之事。足可想矣 上命勿鞫。疏中事。更无所问。庚寅夏。 朝廷又分付各邑。搜问与逆贼相切人。盖意有所在也。罗州儒生九十馀人齐会。以本州无其人回报矣。俄而。郑如陵思报其叔之怨。与洪千璟及品官柳泼。劫牧使尹又新曰。逆贼门徒。在此境内。今不摘发。后必有罪。又新畏之。乃以为州人赵凤瑞学于郑介清。从往汝立家观基。状于方化。于是。先生与赵凤瑞。同就州狱。是日严霜夜陨罗州咸平等地。屋瓦皆白。朝则雨雹。大如枣。三四日乃止。先生诣禁府。供辞剀切。 上下委官议启。时澈为委官曰。观基之事。一向称冤。至欲与郑如陵凭阅。似为不实。而尝作排节义一说。眩惑后进。其流之害。甚于洪水猛兽。请刑推得情。遂杖一次。又启曰。渠既以节义为排。则必好与节义相肯之事。与节义相背之事。何事耶。请加刑。上特令照律。初配渭源。澈又改定庆源阿山堡。先生以六月到配所。因伤致疾。以七月二十七日卒。时罗德明,德峻,德润三兄弟同被祸。已先北谪。先生路过其次。相见少无嗟咄声。只以讲周易为约。及先生卒。德润等实袭敛之。阿山万户郑文立曰。先生虽窜死异于凡丧。苟不顾护。必有后议。殡敛之资。极尽其诚。其舁柩还。兵使亦厚赙。给二马以驮。逆律方严。而武人犹不惮祸及。德之感人如此夫。先生子敏复。始以翌年春奔哭。壬辰正月。方奉榇归至永平。时已四月矣。倭寇塞路。敏复道岭东。权葬于,延礼。其八月郑湜倅镇安。资敏复奉还务安。罗德修占葬山。罗德峻,德润,德显,罗德元,安重默等议葬事。遂葬于县南道山之麓。呜呼。先生起自草莽。行高一世。挽回世道。乃其素志。尝曰。时虽有古今。而人性本无古今。导之则士习可变。教之则礼义可行。所恨。立志未确耳。又尝自警曰。宋朝程朱两夫子。躬行仁义。志屈时势。岂不知苟容当世。以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40L 页
避群侮。然而危行中矩。至于斥以洛党。指以伪学。滨于死地而不悔者。以其见道明而信道笃也。盖身心动静。本无内外之殊。岂有外损规矩以容悦于人。而内全仁义。以守其正者乎。先生之平生树立。大抵类此。宜乎难免于叔世矣。花川正于先生被系之日。沐浴祈天。衣冠露立。终夕达朝。其门生权昕极谏不听。及闻讣。服丧三年。对客则权设酒肉而不食。先生被诬之初。儒生裴蓂(务安人)等封大疏辨释冤枉。先生贬死之后。则门生等以为师友间至冤。义不可不伸。罗德峻,德润首先叫 阖。(有乙未己亥两疏)安重默继之。(有癸卯疏)宣祖之批曰。尔等之论至矣。(答乙未疏)曰。郑介清初非指为逆贼而鞫之。(答己亥疏)西厓柳先生(成龙)之启曰。介清则于湖南人中。尤有名称。平生以学术行检自任。而因偶然一篇著论。以至灭身。(乙未回启)沈喜寿宋言慎之启曰。郑介清冤抑之状。申辨甚悉。不可以师生间所讼而置之。(癸卯回启) 上方持难于己丑诸人。以此事不施行其他在宣祖世。则有曹守弘(和顺人),罗德明,(茂长人),梁克遴,崔弘宇之徒。在今 上(光海)朝。则有罗德润罗德元,罗德显,姜凤览(罗州人),罗元吉( 罗州人)之徒。不可尽记。皆疏辨己丑冤滥。必极言先生事以至三司俱发。大臣协议。(梧里李元翼,白沙李恒福,鹅溪李山海,一松沈喜寿,清平韩应寅。)一皆伸释。人心之愈激。公论之大振。可见矣。其后章甫之流。皆以为先生不可不飨。进告于道臣。遂以丙辰岁。立祠于轮岩旧居之址。先生所著书有随手记九卷,愚得录三卷。当狱事时。金吾郎搜括以入。 上览之曰。此读古书人也。 命下县邸给本家。随手记。邸吏误传失之。愚得录幸不失。至今保有。呜呼惜哉。噫。天之笃生先生。宜若有为。使之展布于当世。则复古道兴至治何难。而上而见恶于权奸。下而见搆于互乡。学术未伸。含冤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41H 页
以终。使士林长抱无穷之痛。天道信难谌也。先生弟大清。字义仲。号宽斋。 宣祖朝以学行除顺陵参奉。天资之美。殆于先生。学问之正。得之先生。于先生。亲则兄弟。义则师生也。痛先生非命。遂为之服丧。辟肉十四年。至癸卯。枯悴自尽。临终。戒其子敏兴曰。兄守道含冤。而我不能雪。我死后祭祀绝不用鱼肉。 朝廷闻而悲之。收用敏兴。(初授刑曹郎官。后除松禾县监。)先生门人相聚而言曰。宽斋绍先生道。殉先生以死。宜乎先生庙配。佥曰。可。遂配焉。先生有子一人。曰敏复。庶子二人。曰敏行,敏德。敏复有二子。曰振业,昌业。先生生于嘉靖己丑。卒于万历庚寅。寿六十有二矣。(此状未知出于何人。或云正郎罗宜素编次。)
困斋先生传(许眉叟穆撰)
困斋先生郑氏。讳介清。 宣祖世徵士也。先生笃信好古。隐居教授。弟子日进。先生率弟子行乡饮酒之礼于大安学舍。州牧柳梦鼎往而观其礼。叹曰。三代之礼在此。荐其贤为州训导。先生严师弟子之礼。施教一以小学蓝田乡约。重冠婚丧祭。有乡校生洪千璟者。嘲笑不率教。州家责罚之。反造言诽谤始此。柳侯去。先生亦谢归。金公诚一来代之。更以礼请之。先生终不就。 宣祖闻其贤。累除官。皆不起。时校正经书义。大召诸儒。先生亦召。至京即辞去。后拜典牲主簿。上疏言道德立本之说。 上嘉之。下教曰。乃今得见至论。欲召用之。辞以亲老。得近邑以便养。遂为谷城县监。半年谢归。时日本倭将有变。试我多无忌。 上忧之。问群臣谁任将者。领议政朴淳荐之曰。郑介清既以儒术致名。而实有将帅才。其人真可任将。朴公家素多书。先生尝求观书。朴公心贤之。待以客礼。先生素不与议政澈之为人。或言其有清白操可取。先生不答。但
困斋先生传(许眉叟穆撰)
困斋先生郑氏。讳介清。 宣祖世徵士也。先生笃信好古。隐居教授。弟子日进。先生率弟子行乡饮酒之礼于大安学舍。州牧柳梦鼎往而观其礼。叹曰。三代之礼在此。荐其贤为州训导。先生严师弟子之礼。施教一以小学蓝田乡约。重冠婚丧祭。有乡校生洪千璟者。嘲笑不率教。州家责罚之。反造言诽谤始此。柳侯去。先生亦谢归。金公诚一来代之。更以礼请之。先生终不就。 宣祖闻其贤。累除官。皆不起。时校正经书义。大召诸儒。先生亦召。至京即辞去。后拜典牲主簿。上疏言道德立本之说。 上嘉之。下教曰。乃今得见至论。欲召用之。辞以亲老。得近邑以便养。遂为谷城县监。半年谢归。时日本倭将有变。试我多无忌。 上忧之。问群臣谁任将者。领议政朴淳荐之曰。郑介清既以儒术致名。而实有将帅才。其人真可任将。朴公家素多书。先生尝求观书。朴公心贤之。待以客礼。先生素不与议政澈之为人。或言其有清白操可取。先生不答。但
困斋先生愚得录附录下 第 441L 页
曰。其人饰情为行。非正人也。澈闻之深怒。未久有郑汝立上变事。狱既成。澈令郡邑廉问罪人党与当捕者。人莫知所以也。罗州人有五六辈发告郑介清与罪人通状。先生与罪人初不识面者。而校正经义时。得相接而已。澈客丁岩寿洪千璟等共为罗织云。及按问。皆无实。 上意始解。澈曰。介清虽自言无罪。尝著排节义论。惑乱人心。其流之害。甚于洪水猛兽拷问之。南方之俗。好气任侠。不循法度。以为高。先生作东汉节义晋宋清谈说以警俗。澈以排节义启 上以激之也。 上以方治叛逆甚怒。令学士草教。一一卞释其言。布告四方。以正士习。介清照律配去。初配渭源。澈改极北之庆源。六月。至阿山堡。月馀先生殁。柳相国成龙白 上曰。郑介清平生。以经术行谊自励。偶然因一著论。卒至灭身云。先生有所著随手记九卷愚得录三卷。当狱事。搜括罪人书至。 上览之曰此读古人之书者也。下县邸给其家。皆失之。惟愚得录传于世。后乡人立祠其乡以祀之。 孝宗时。澈党复用事。白 上毁其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