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x 页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论学
论学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2H 页
学庸心性说
或有问于余曰。仁。人心也。则心性不可偏举也。而大学言心。中庸言性。孟子则合而言之曰。存心养性。传受一也。而立言不同。何也。余应之曰。朱子曰。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盖曰全无兆朕之可验而有未尝息者。性也。犹有痕迹之可寻而有时而昏者。心也。窃谓无兆朕而不容安排者。可论于教者而不可告于学者。有痕迹而可用巴鼻者。可授于学者而不必烦于教者。圣贤受授之妙。虽一揆。而立言之意。各有攸当。以其所与言之人。异故也。何则。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也。夫初学之士。心志不明于性理。工夫未及于中和。骤以性理言之。则必有幽深恍惚之毙。而未知切近修为之方。曰用事物之当。故直言心。而心则人之神明所以具象理应万事者也。而形气之私。有时而昏。欲学者于应万事之际。因其有痕迹而省察之。遂明之也。中庸。君子明道之书也。而君子之事。智勇已趋于格致。德性不局于诚正。渎以心意告之。则必有支离延蔓之病。而不求涵育浑全之实。天人合一之理。故专言性。而性者。天之命令。所以真纯善常昭晢者也。而本体之灵。有未尝息。使君子于常昭晢之地。原其无兆眹而涵养之。欲全之也。此所以言心言性而所与言之人。异故也然而性非心外之理。心非性外之物。其立言。虽有彼此之殊。而其实未尝不同。且夫吾心得之于天。则非离性而言也。天命禀之于气。则非离心而言也。故朱子于序大学。特论仁义礼智之性。以明性外无心。于序中庸。专言危微执中之心。以示心外无性。岂可以性为一物心为一物。而有疑于圣贤之言
或有问于余曰。仁。人心也。则心性不可偏举也。而大学言心。中庸言性。孟子则合而言之曰。存心养性。传受一也。而立言不同。何也。余应之曰。朱子曰。性犹太极也。心犹阴阳也。盖曰全无兆朕之可验而有未尝息者。性也。犹有痕迹之可寻而有时而昏者。心也。窃谓无兆朕而不容安排者。可论于教者而不可告于学者。有痕迹而可用巴鼻者。可授于学者而不必烦于教者。圣贤受授之妙。虽一揆。而立言之意。各有攸当。以其所与言之人。异故也。何则。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也。夫初学之士。心志不明于性理。工夫未及于中和。骤以性理言之。则必有幽深恍惚之毙。而未知切近修为之方。曰用事物之当。故直言心。而心则人之神明所以具象理应万事者也。而形气之私。有时而昏。欲学者于应万事之际。因其有痕迹而省察之。遂明之也。中庸。君子明道之书也。而君子之事。智勇已趋于格致。德性不局于诚正。渎以心意告之。则必有支离延蔓之病。而不求涵育浑全之实。天人合一之理。故专言性。而性者。天之命令。所以真纯善常昭晢者也。而本体之灵。有未尝息。使君子于常昭晢之地。原其无兆眹而涵养之。欲全之也。此所以言心言性而所与言之人。异故也然而性非心外之理。心非性外之物。其立言。虽有彼此之殊。而其实未尝不同。且夫吾心得之于天。则非离性而言也。天命禀之于气。则非离心而言也。故朱子于序大学。特论仁义礼智之性。以明性外无心。于序中庸。专言危微执中之心。以示心外无性。岂可以性为一物心为一物。而有疑于圣贤之言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2L 页
哉。至若孟子之书。则在当时。为辟异端之邪。传后世。为闲先圣之道。其间答问。虽若干万言。而其旨义之归。不过曰遏人欲存天理以事天也。夫事天者学者之极功。君子之能事。故合而言之曰。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又况战国之际。去圣浸远而尚力方兴。当时之所谓学者。如告子之徒。以生为性。以义为外。绝然以心为一物。以性为一物。而不知心性之理。皆禀于天。则孟子安得不如是云尔。以救学者之病哉。此所谓圣贤授受之心。虽一揆。而立言之意。各有攸当者也。合而言之。心也性也天也。一理而皆吾所禀之本然也。私欲害之。全之者鲜矣。人之欲全体是心而常为一身之主者。必也尽其致知之力。专其主敬之功。精察其公私之分。诚实其好恶之别。以至于诚正修。则所谓无兆眹者。常昭晢于方寸之间。而明德之体所以立。所谓有痕迹者。常诚正于事物之应。而中和之用所以行。夫如是则体常涵用。用不离体。而体用浑沦。人能事天。天常福人。而天人相贯。自无彼此之患矣。何有说于心性之间哉。又曰。大学之诚正。中庸之戒惧。孟子之存养。抑有先后轻重之可言欤。曰。戒惧者。持敬之谓也。持敬于不睹不闻之时。则诚正存养。在其中矣。而未有不能诚正存养而能戒惧者。岂有先后之可论哉。既以此答人之问。而谩笔之于书。以为质问先生之资。
格致诚正说
人莫不有虚灵不昩之心。而为气禀物欲所拘。有时而昏。则虽有所具之理。而不能以应万事矣。然而本体之未尝息者。时时呈露于日用事为之际而不容自己焉。学者因其呈露而穷格之。以致其知。穷格一物之理。则吾之知一分明穷格二物之理。则吾之知。亦二分明矣。穷而又穷之。以至于无所不穷则吾心之知。亦随而
格致诚正说
人莫不有虚灵不昩之心。而为气禀物欲所拘。有时而昏。则虽有所具之理。而不能以应万事矣。然而本体之未尝息者。时时呈露于日用事为之际而不容自己焉。学者因其呈露而穷格之。以致其知。穷格一物之理。则吾之知一分明穷格二物之理。则吾之知。亦二分明矣。穷而又穷之。以至于无所不穷则吾心之知。亦随而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3H 页
无所不明矣。是所谓格物致知而物格知至也。至是则天理人欲是非善恶之理。一一区处。理会于吾之心矣。进而加诚意之功。是为善而好之。是为恶而恶之。诚如好好色恶恶臭。则心之所发。无不一于理。而前日已昏虚灵之体。始得而正矣。虽得而正。而不能存养于事物未接之前。以正其体。省察于事物方接之际。以正其用。则向也已正之心。或累于物而又昏矣。故曰正其心。
论志意先后
丁卯六月日。后生某。惶恐再拜。上书于大先生相公閤下。前者志意之说。已详闻命。似无纤毫之碍却。然犹后生于体认之实。多所欠阙。故未能通贯而不得无疑。日夜之间。造次之顷。思虑之及。未尝不在于此。而深究经传。细思诸说。则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章句云。知止(海翁知字恐行)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由是论之。则志意之说。概可想矣。后生以为知之则志有定向者。吾心之知。向那至善之所在而不动之谓也。朱子所谓志者。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是也。虑谓处事精详者。吾心之知。精察详密于做至善之时也。朱子所谓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脚。是也。盖致知而知是非。则心便之于是非之地。而是为善而好之。是为恶而恶之。是志意之序也。知与之一时事。志与意似有间焉。若以意为先而志为后。则是以心之好善恶恶为先。而知是非而向那是非之地为后。然则八条之序。何以知是非为先。而实好恶为后也。知止能得之次。亦何以有定为先。而能虑为后也。大抵吾心之知。通贯乎事物之始终。而之于事物。谓之志。营于事物。谓之意。其命名虽殊。
论志意先后
丁卯六月日。后生某。惶恐再拜。上书于大先生相公閤下。前者志意之说。已详闻命。似无纤毫之碍却。然犹后生于体认之实。多所欠阙。故未能通贯而不得无疑。日夜之间。造次之顷。思虑之及。未尝不在于此。而深究经传。细思诸说。则有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章句云。知止(海翁知字恐行)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虑谓处事精详。得谓得其所止。由是论之。则志意之说。概可想矣。后生以为知之则志有定向者。吾心之知。向那至善之所在而不动之谓也。朱子所谓志者。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是也。虑谓处事精详者。吾心之知。精察详密于做至善之时也。朱子所谓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脚。是也。盖致知而知是非。则心便之于是非之地。而是为善而好之。是为恶而恶之。是志意之序也。知与之一时事。志与意似有间焉。若以意为先而志为后。则是以心之好善恶恶为先。而知是非而向那是非之地为后。然则八条之序。何以知是非为先。而实好恶为后也。知止能得之次。亦何以有定为先。而能虑为后也。大抵吾心之知。通贯乎事物之始终。而之于事物。谓之志。营于事物。谓之意。其命名虽殊。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3L 页
实皆吾心之知也。记曰。物至而知。知而后好恶形焉。朱子曰。知则心之神明所以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则论志意之序而不原其心知。是犹论枝业而不探其根。论流派而不本其源。实有所未安者。是以。有意先志后之说。先生之意。以为凡有事物。心之所之。必先有心之经营而后之。安有遇事物不经营而心便之也。此说最为的确。更不得容喙于其间。然以后生观之。则与朱子所谓志者。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是那志底脚之说。相为矛盾。是则可疑矣。后生以为凡有事物。吾心感而遂通。知而向之而后。有经营谋度。其不知不向之前。寂然不动。本无物事。何事可经营也。假如为孝者知事亲。而志有定向。然后可以经营谋度事亲之事。后生故曰。知事物者。心之灵也。所谓人心之灵。莫不有知是也。向事物者。心之之也。所谓志有定向是也。营事物者。心之谋度也。所谓处事精详是也。知止能虑之次序。亦窃以为如此。据朱子之说而总论之。则性者。心之本体之明也。凡遇事物。心之会做底情也。心之一直去底志也。心之经营谋度底意也。心之气力能做底才也。此所谓心是管摄主宰者也。荒乡晚生。心无体认之功。身无践履之实。安敢测其志意之端倪哉。如是反覆。必有妄议。极知僣越无所逃于识者之责。固执有所误于一身之学。然区区鄙见。不可含糊而不质正于有道。亦不可自是而不迷复于未远。敢以强辨之。将以荡涤前日之左见。伏惟大先生详察而明教之。心地冥顽而无涵养之功。识见浅陋而无融会之才。伏待惠喻。不胜甚于坐夜而待日之至。以先生之高明广大。岂有待于后生之说而详察之也。然好察迩言而不自用。大舜之所以为大智也。起子者商而喜助我。孔子之所以为大圣也。拟是而敢烦。又况孺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4H 页
子之言。尚有可取。刍荛之人。亦与询谋。伏愿勿以愚妄罪责之。矜其茅塞而教导之。千万幸甚幸甚。
志似知。 意似行。是说亦何如。
且如恻隐之事。突然触于目前。则恻隐之心。油然自生乎。经营谋度而后生乎。后生以为油然自生者。吾心固有之知觉。所谓良知也。而感而遂通者。亦如此。才知觉。心便之于彼而经营谋度。以求得其轻重之当矣。朱子曰。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恶之者。情也。又曰。性只是理。情是流出运用处。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窃谓此等说。亦皆情含志意而言也。此说亦何如。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释义
大学经一章血脉
或问。朱子称大学传曰。文理接续。血脉贯通。经一章。亦可得以连续其文理欤。曰。详味朱子之说。则于连续之辨。何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夫至善者。事理当然之极。而所谓中与仁也。凡物莫不有当然之则。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一人之心。欲明明德而新民者。先知至善之所在。以为准则而求必至于是。如射者先知正鹄之所在。以为标的而求必中其中。故下文即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者。知明德新民至善之所在。能得者。得明德新民至善之地位。盖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之势。必有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之间。必有终始。故结之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者。大学之道也。盖曰能知事物之先后。则虽未及于行道。而即不远于道矣。此一节。揔括三纲而张本八条。恐学者未详
志似知。 意似行。是说亦何如。
且如恻隐之事。突然触于目前。则恻隐之心。油然自生乎。经营谋度而后生乎。后生以为油然自生者。吾心固有之知觉。所谓良知也。而感而遂通者。亦如此。才知觉。心便之于彼而经营谋度。以求得其轻重之当矣。朱子曰。物至而知。知之者。心之感也。好之恶之者。情也。又曰。性只是理。情是流出运用处。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窃谓此等说。亦皆情含志意而言也。此说亦何如。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释义
大学经一章血脉
或问。朱子称大学传曰。文理接续。血脉贯通。经一章。亦可得以连续其文理欤。曰。详味朱子之说。则于连续之辨。何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夫至善者。事理当然之极。而所谓中与仁也。凡物莫不有当然之则。而其用之微妙。实不外一人之心。欲明明德而新民者。先知至善之所在。以为准则而求必至于是。如射者先知正鹄之所在。以为标的而求必中其中。故下文即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者。知明德新民至善之所在。能得者。得明德新民至善之地位。盖明德新民两物。而内外之势。必有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之间。必有终始。故结之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者。大学之道也。盖曰能知事物之先后。则虽未及于行道。而即不远于道矣。此一节。揔括三纲而张本八条。恐学者未详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4L 页
先后之所指。而不知功力之所施。故系之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至致知在格物。逆推其功。使学者。求其先字之意而不阙其功。以为溯流求源之地。又虑语意紧密而工夫难进。故曰。物格而知至。至国治而后天下平。顺推其效。使学者。寻其后字之意而不乱其序。以为盈科后进之地。既言先后之所在而忧未知本末。故于逆推之中。拈出修身而正结之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既以本为重而于顺推之中。拈出身与家而反结之曰。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圣人所示入德之方。莫详于此。而自孟子没后。推程朱外。未有能明明德新民而求止于至善者。以其不考乎此篇。而不知其本体之过。其能成己成物而不谬者鲜矣。曰。然则如之何。曰。物之理。具于吾之心。吾之心。管乎物之理。苟能因固有之良知而穷自然之本体。以至于真积力久而物格知至。则事物之是非。自不逃于吾之权度。而吾心之虚灵。能自管于事物之妙用。由是而诚其意正其心。则知行有序而工夫不乱。意之经营。必有诚于好恶之际而决无自欺之患。心之管摄。必有专于视听之时而洞明本体之正。以至修身则身修。而无亲爱之僻而得其慠惰之正。极自明之功而立新民之体。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书所谓克明峻德。即大学之明明德也。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即大学之齐家而家齐矣。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即大学之治国而国治也。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即大学之平天下而天下平也。然则尧舜以下。孔孟以前。所谓学专在于自明明德而不在于为人。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也。后之学者。或恃其资质之美。计虑之精。背圣人之学而欲并圣人者。犹舍规矩之器而欲为方圆。其可得乎。曰。然则今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5H 页
之欲学者。当如何。曰。学有二。为己为人尔。为人之学。有所欲而为之。得所欲则止。不足道也。为己之学。无所为而为之。人不知而不愠矣。然其学有要。记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夫琢玉者。必用椎错(海翁错恐凿字之误。下同。)沙石。以成其器。为学者。必须讲习讨论。以知其道。虽有椎错沙石。而非工人。不能成其器而反害其玉。孟子之所谓必使玉人雕琢之。正谓此也。虽有讲习讨论。而非朋友。不能成其学而反违其道。大易之所谓丽泽兑朋友讲习。亦谓此也。自古圣贤。未有舍朋友之讲习而能独成者也。尧之咨四岳。舜之乐取人。大禹之拜昌言。孔子问官礼之类。莫不皆然。以圣人之生知。尚且如此。况学者之困知乎。人之欲明大学之道者。必也亲贤就道。切磋琢磨。居敬而讲习乎经传。尽力乎格致。使知之明。如水火之用不可易。存心而诚实其好恶。精察其偏正。使行之笃如饥渴之欲不能遏。则吾心之知。能贯通乎天下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实昭着于吾心方寸之间。而身可修矣。身修则身之存过。自神化于人物。而家可齐国可治天下可平矣。但后之学者。不能深知其理。勉励其行。而大学之道。不明于世。可胜惜哉。
蒲芦说(丙子十月初八日)
以蒲苇为果裸者。谓人之于政变恶而化为善。犹果裸之取虫而化为蜂也。取譬虽善。而其于敏政之意。固为疏矣。不若以为蒲苇而人之易感于善政。犹蒲苇之易感于阳气而合着于敏政之为愈也。
修道以仁说(丙子十月十一日)
道者。人所共由之路。而仁则指人身所得于天之生理而言。盖人具此生理而有是身。则自然有施为发用。而自不能无恻怛慈爱
蒲芦说(丙子十月初八日)
以蒲苇为果裸者。谓人之于政变恶而化为善。犹果裸之取虫而化为蜂也。取譬虽善。而其于敏政之意。固为疏矣。不若以为蒲苇而人之易感于善政。犹蒲苇之易感于阳气而合着于敏政之为愈也。
修道以仁说(丙子十月十一日)
道者。人所共由之路。而仁则指人身所得于天之生理而言。盖人具此生理而有是身。则自然有施为发用。而自不能无恻怛慈爱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5L 页
之意。隆杀等级之节故修其所共由之道。必以此仁而义之分别。礼之节文。无非此仁之推也。孔子所谓逊接者。仁之能也。节文者。仁之貌也者也。而其所以知此者。智也。故朱子训此仁曰。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也。盖本经文仁者人也之意也。仁者人也。非指偏言之仁也。但不连看上文。只以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文说之。则虽似偏言。而实不然也。观其人也宜也之文。则非仁义对言。可见。
仲尼祖述尧舜章传兼内外该本末说(丙子十月十一日)
以尧舜之心。行尧舜之道。以文武之心。行文武之法。法本于道而道行于法也。心主于内而道法施于外也。律天时者。以心而言则纯亦不已。以事而言则泛应曲当。此所谓法其自然之运而无少勉强也。袭水土者。以心而言则一于善而无杂。以事而言则处各当而不易。此所谓因其一定之理而无少更改也。心者。内也本也。事者。外也末也。故曰。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然细论之则内本亦有外末。外末亦有内本。阴阳相涵之理也。刘氏惟寅所谓孝悌存于心为内。(海翁心下恐脱者字)见于事者为外。存于心之中。则以主爱敬为本。推爱敬为末。见于事之中。则以得乎亲顺乎亲为本。以定省温清之属为末之类是也。
律天时。谓时寒而有处寒之道。时燠而有处燠之道。以至于时可以速则速。久则久之类。袭水土。谓当高而因其高之宜。当下而因其下之宜。以至于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类。
仁者人也一节。是行仁之序也。谓修道以仁。而行仁之序。必自亲亲始。而推之于尊贤而礼由此生也。有子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者也。(丙子十月十六日记)
仲尼祖述尧舜章传兼内外该本末说(丙子十月十一日)
以尧舜之心。行尧舜之道。以文武之心。行文武之法。法本于道而道行于法也。心主于内而道法施于外也。律天时者。以心而言则纯亦不已。以事而言则泛应曲当。此所谓法其自然之运而无少勉强也。袭水土者。以心而言则一于善而无杂。以事而言则处各当而不易。此所谓因其一定之理而无少更改也。心者。内也本也。事者。外也末也。故曰。皆兼内外该本末而言也然细论之则内本亦有外末。外末亦有内本。阴阳相涵之理也。刘氏惟寅所谓孝悌存于心为内。(海翁心下恐脱者字)见于事者为外。存于心之中。则以主爱敬为本。推爱敬为末。见于事之中。则以得乎亲顺乎亲为本。以定省温清之属为末之类是也。
律天时。谓时寒而有处寒之道。时燠而有处燠之道。以至于时可以速则速。久则久之类。袭水土。谓当高而因其高之宜。当下而因其下之宜。以至于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类。
仁者人也一节。是行仁之序也。谓修道以仁。而行仁之序。必自亲亲始。而推之于尊贤而礼由此生也。有子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者也。(丙子十月十六日记)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6H 页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三一节。又详言修道必以知行。其所以知道者。仁之知也。其所以行道者。仁之仁也。能自强于知行而不已者。仁之勇也。是皆人身所具之生理也。(十月十六日)
诚者何谓也。物之所以自成。乃所谓诚也。道者何谓也。人之所当自行。乃所谓道也。其意若曰。物之自成者诚也。人之当行者道也云尔。
诚者。自成也。泛言夫诚者。天地万物所以自成之实理也。在吾身上为实心。道者。所谓自成之物之中所当行之理。人须以此实心。行此所当行之实理也。
夫人禀此自成之实理而为人。则自不能无实心。所当行之实理。须以此实心而行之也。(十月二十日)
诚自成。道自行。
诚셩은스스로成셩(거시니거시니)道도(는스스로)行시니랴
愚之自得则谓诚者自成章。释自明诚之诚字。子思之意若曰。诚者。自成己也。以诚而成己。则在我当行之理。亦无不行。而物各得当然之理也。故结之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其间一节则曰。诚者。所以成己。而其实乃事物之终始也。人若不诚。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故君子之学。以诚之为贵也。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又曰。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在知道本而诚之耳。朱子曰。程子此说。乃与下文相应。愚因此思之而有得如右。但朱子不明言此意于章句。愚之管见。必不然也。姑存而笔之。以待知者云。(丙子十月二一日)
诚者何谓也。物之所以自成。乃所谓诚也。道者何谓也。人之所当自行。乃所谓道也。其意若曰。物之自成者诚也。人之当行者道也云尔。
诚者。自成也。泛言夫诚者。天地万物所以自成之实理也。在吾身上为实心。道者。所谓自成之物之中所当行之理。人须以此实心。行此所当行之实理也。
夫人禀此自成之实理而为人。则自不能无实心。所当行之实理。须以此实心而行之也。(十月二十日)
诚自成。道自行。
诚셩은스스로成셩(거시니거시니)道도(는스스로)行시니랴
愚之自得则谓诚者自成章。释自明诚之诚字。子思之意若曰。诚者。自成己也。以诚而成己。则在我当行之理。亦无不行。而物各得当然之理也。故结之曰。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其间一节则曰。诚者。所以成己。而其实乃事物之终始也。人若不诚。则虽有所为。亦如无有。故君子之学。以诚之为贵也。程子曰。诚者自成如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又曰。学者不可以不诚。虽然。诚者。在知道本而诚之耳。朱子曰。程子此说。乃与下文相应。愚因此思之而有得如右。但朱子不明言此意于章句。愚之管见。必不然也。姑存而笔之。以待知者云。(丙子十月二一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6L 页
诚自成。道自行。
诚셩은스스로成셩요미니호미니道도ㅣ스스로行니라리라
中庸第三节。许多天道人道。皆发明自诚明自明诚之意。惟天下至诚章。发明自诚之诚。其次致曲章。发明自明之明。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章。发明自诚明之明。诚者自成也章。发明自明诚之诚。故至诚无息一章。总自诚之诚明诚之诚。而极言其诚之著见。与天地同其功。其下三章。发明自明诚者。由教而入之意。而推而至于与圣人同其德。又其下三章。发明自诚明者所性而有之意。而极言其与天地合其德。朱子所谓反覆推明此章之意者盖如此。盖始以天道。终以天道。以明人生天道之中而法天道之意也。子思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以开示后学之意。于此焉益深切矣。(丙子十月二十一日)
正心修身两章之别
忿懥等四。亲爱等五。都是从心上做出来。有以念虑上说。有以事为上说。何也。盖忿懥。固主于心。其施则事也。似不可专谓心上说。然事之未来已过。犹或期滞焉。是知虽无物而所以于心不正之病。言忿懥。亲爱。虽接于物。其存则心也。亦不可谓专指身上说。然物未接已去。无以见其亲之爱之形。而方接乃见其偏向。所以于身不修之病。言亲爱。其命名所指。各有攸当。读者不以辞害意。而详看其有字僻字之义可也。
敬用五事说
貌言视听思。一身之用而受命于天者也。具于仁义礼智之性。而行于水火金木土之气也。其具而行之者。心也。而能不失于具而行之者。敬也。盖五事之理。具于性。而性无有计度。五事之用。行于
诚셩은스스로成셩요미니호미니道도ㅣ스스로行니라리라
中庸第三节。许多天道人道。皆发明自诚明自明诚之意。惟天下至诚章。发明自诚之诚。其次致曲章。发明自明之明。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章。发明自诚明之明。诚者自成也章。发明自明诚之诚。故至诚无息一章。总自诚之诚明诚之诚。而极言其诚之著见。与天地同其功。其下三章。发明自明诚者。由教而入之意。而推而至于与圣人同其德。又其下三章。发明自诚明者所性而有之意。而极言其与天地合其德。朱子所谓反覆推明此章之意者盖如此。盖始以天道。终以天道。以明人生天道之中而法天道之意也。子思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以开示后学之意。于此焉益深切矣。(丙子十月二十一日)
正心修身两章之别
忿懥等四。亲爱等五。都是从心上做出来。有以念虑上说。有以事为上说。何也。盖忿懥。固主于心。其施则事也。似不可专谓心上说。然事之未来已过。犹或期滞焉。是知虽无物而所以于心不正之病。言忿懥。亲爱。虽接于物。其存则心也。亦不可谓专指身上说。然物未接已去。无以见其亲之爱之形。而方接乃见其偏向。所以于身不修之病。言亲爱。其命名所指。各有攸当。读者不以辞害意。而详看其有字僻字之义可也。
敬用五事说
貌言视听思。一身之用而受命于天者也。具于仁义礼智之性。而行于水火金木土之气也。其具而行之者。心也。而能不失于具而行之者。敬也。盖五事之理。具于性。而性无有计度。五事之用。行于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7H 页
气而气能有运用。故其视听言动。必理与气合而后成形。朱子所谓理未有觉。气聚成形者是也。而其所以使之然者。心也。其理则本善。而其气有清浊。故五事之行。不能无邪正之杂。非心之管摄。何以能正为。然而心犹阴阳。或累于物而有时而昏。则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必也以敬为主宰而收敛操存。然后能得其本体之正。而终至于不勉不思之归矣。此所以必以敬而用五事者也。夫五事受命于天。则当听其天之命。不从其己之欲。乃可以为人而敬天也。盖言而慎其言视而审其视以至于应万事。无不皆然。则所谓肃乂哲谋圣。敬而听天命也。言则信其口视则信其目。以至于接万物。一皆如是。则所谓狂僣豫急蒙。不敬而从己欲也。听天命。顺理者也。从己欲。逆理者也。顺理之至。休徵若而五福随之逆理之至。咎徵若而六极从之。呜呼。顺逆在于人而休咎应于天天人相感之理信不僣也。以圣人诰圣人。特曰敬用五事。则可以见人之身。不能无五事。而五事之行。不能不以敬也。夫子亦曰。修己以敬。非礼勿视听言动。古昔圣贤之学无有过于修己。而修己之道。莫切于敬五事。盖可想矣。汉唐以下之诸儒皆不识敬之一言。而谩劳于博通之功。此所以无闻其有明德新民之学也。幸天运之循环。复圣学于程朱。揭一敬于中天。表万世之来学。而使不失其圣学之传。可谓忧之深惠之至。而传不绝者也。然而近世之学者。不深究持敬之道。而自安于放肆。以为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而不须检也。呜呼敬者。礼之实。礼不过于威仪之间。则五事之外。更有所谓用敬之地乎。敬五事。所以修己。而修己所以敬天也。不敬五事而谓修己者。非为已之学。乃为人之学。欲知其君子小人之分。则但于此观焉。
在义为理说
所以然。理也。所当然。义也而盈天地之间者。莫不有理有义。姑举其大概以言之。则夫天当位乎上。地当位乎下。阳当健始。阴当顺成。日当生东。月当生西。春当生物。秋当收物。以至于父当慈子当孝。君当仁臣当敬。昼当动夜当静。马当健而牛当耕。鸡当司晨而犬当守夜之类。皆所当然也。而是孰使之然。皆自然而然。所谓所以然也。故在义为理。若言物则物或有违其当然者。言义则物在其中而切于心。有善恶之答。
在义为理说
所以然。理也。所当然。义也而盈天地之间者。莫不有理有义。姑举其大概以言之。则夫天当位乎上。地当位乎下。阳当健始。阴当顺成。日当生东。月当生西。春当生物。秋当收物。以至于父当慈子当孝。君当仁臣当敬。昼当动夜当静。马当健而牛当耕。鸡当司晨而犬当守夜之类。皆所当然也。而是孰使之然。皆自然而然。所谓所以然也。故在义为理。若言物则物或有违其当然者。言义则物在其中而切于心。有善恶之答。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7L 页
洒扫应。对至理存焉说
洒扫。犹风以疏畅。雨以涤洁之意。应对。犹阳动则生长。阴静则收藏之意。是皆因天地自然之教而自不能已焉者。故曰至理存焉。(丙子四月初四日记)
粪不得不扫。尘不得不洒。皆不待勉而自然不已。犹风之披雾。雨之浥尘之意也。
论心性情之名
心者。管摄主宰之谓。统性情之名也。以心之理谓之性。以心之感识谓之知以心之发动谓之情。以心之能为谓之才。以心之定向谓之志。以心之营度谓之意。心一也。而随其用而异其名。犹水之随其处而异其名也。溪涧川泽江海之类是也。大抵性则具万象而无兆朕之谓。其发则情也。所以发。以其有知觉也。能为发而能为之才也。发而有定向。志也。定向而谋度营做。意也。观大学致知诚意之文。可见。朱子曰。意者。心之所发也。愚谓此是兼情之说也。故亦曰好恶是情。好好色恶恶臭是意。又曰。意因有是情而后用。又曰。知则主于别识。意则主于营为。知近性近体。意近情近用。以
洒扫。犹风以疏畅。雨以涤洁之意。应对。犹阳动则生长。阴静则收藏之意。是皆因天地自然之教而自不能已焉者。故曰至理存焉。(丙子四月初四日记)
粪不得不扫。尘不得不洒。皆不待勉而自然不已。犹风之披雾。雨之浥尘之意也。
论心性情之名
心者。管摄主宰之谓。统性情之名也。以心之理谓之性。以心之感识谓之知以心之发动谓之情。以心之能为谓之才。以心之定向谓之志。以心之营度谓之意。心一也。而随其用而异其名。犹水之随其处而异其名也。溪涧川泽江海之类是也。大抵性则具万象而无兆朕之谓。其发则情也。所以发。以其有知觉也。能为发而能为之才也。发而有定向。志也。定向而谋度营做。意也。观大学致知诚意之文。可见。朱子曰。意者。心之所发也。愚谓此是兼情之说也。故亦曰好恶是情。好好色恶恶臭是意。又曰。意因有是情而后用。又曰。知则主于别识。意则主于营为。知近性近体。意近情近用。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8H 页
此而求。则知与情意之分。亦昭然矣。(丁丑八月念问)
性之发情。主感动而言。心之发意。主营为而言。凡遇事物。必先感动而后。有所营为故朱子曰。意因有情而后用。(丁丑八月二十九日)
仁包四德说(丁丑九月初八日)
仁只是生意之动而公也故生意之动而得其当然。义也。生意之动而合其节文礼也。生意之动而别其是非。智也。仁只是理而曰动而公则涉乎情。何也。曰性不可见而可见者。情也。故因其可见者。以明不可见之理而已。朱子曰。仁便有个动而善之意。亦此意也。
仁含义礼智
仁中义礼智具焉。如亲亲。仁也。而亲亲而宜其分际。义也。亲亲而节其隆杀。礼也。亲亲而别其当否。智也。若徒知其亲亲而不知有义礼智。何以为仁也。且如春为仁而其生意流动而温和公溥。仁也。春之春也。生物之大小长短。各有定限。义也。春之秋也。生物之次第光华。各有条理。海翁理下恐脱礼也二字春之夏也。生物之青黄赤白。各有分别智也。春之冬也。若徒能生物而不能为大小次第分别。则何以为春也。至于义礼智。则各主一事而不能含四德矣。但仁之生意则亦各带来。
礼字说
理无形而发见于阴阳者。谓之节文。圣人因其节文而品节之。使人践履。谓之礼也。
公而以人体之为仁说(丁丑九月十五日)
公者无私之谓。体者。效法之谓。盖曰。将公来。以此身体之云尔。朱
性之发情。主感动而言。心之发意。主营为而言。凡遇事物。必先感动而后。有所营为故朱子曰。意因有情而后用。(丁丑八月二十九日)
仁包四德说(丁丑九月初八日)
仁只是生意之动而公也故生意之动而得其当然。义也。生意之动而合其节文礼也。生意之动而别其是非。智也。仁只是理而曰动而公则涉乎情。何也。曰性不可见而可见者。情也。故因其可见者。以明不可见之理而已。朱子曰。仁便有个动而善之意。亦此意也。
仁含义礼智
仁中义礼智具焉。如亲亲。仁也。而亲亲而宜其分际。义也。亲亲而节其隆杀。礼也。亲亲而别其当否。智也。若徒知其亲亲而不知有义礼智。何以为仁也。且如春为仁而其生意流动而温和公溥。仁也。春之春也。生物之大小长短。各有定限。义也。春之秋也。生物之次第光华。各有条理。海翁理下恐脱礼也二字春之夏也。生物之青黄赤白。各有分别智也。春之冬也。若徒能生物而不能为大小次第分别。则何以为春也。至于义礼智。则各主一事而不能含四德矣。但仁之生意则亦各带来。
礼字说
理无形而发见于阴阳者。谓之节文。圣人因其节文而品节之。使人践履。谓之礼也。
公而以人体之为仁说(丁丑九月十五日)
公者无私之谓。体者。效法之谓。盖曰。将公来。以此身体之云尔。朱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8L 页
子曰。公是仁之方法。人身是仁之材料。又曰。将公字体之。及乎脱落了公字其活底是仁。亦谓此欤。(自注仁之材料。犹言为仁之具也。又曰作季通曰。见语类卷六。)
方其体之之时。不能无间断。可谓之志仁。而不可便谓之仁也。及其纯熟。不待勉强而自然无私欲以间之。而天理流行。然后乃可谓之仁矣。
泛应曲当用各不同说(丁丑九月十六日)
泛应。谓泛然而应也。曲当。犹言至当也。谓事物之来。泛然应之而自然至当也。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之意也。如即父子。不待勉而应之自然有亲。即君臣不待勉而应之自然有义之类。用各不同者。如于父子有父子之用。于君臣有君臣之用之类也。谓泛应曲当之之用。各有不同也。(自注此说有疑。后当考。)
礼字义(丁丑九月十六日)
礼者。循理之名也。理有自然之节文。循自然之节文。谓之礼也。事虽理而非已所当循者而循之。则亦不可谓之礼也。
道字义(丁丑九月十六日)
道者。循性之名也。性有自然之条理循其自然之条理。谓之道也。
知字义(丁丑九月)
知有二义。体用是也。知觉之知体也。知好恶之知用也。体主心而言。用主事而言也。以吾之心。穷物之理。体用端的。故乐记曰。物至而知知。朱子曰。上知字。是致知之知。上知字体。下知字用。上知字是知觉者。以此而观之。则知止之知。用也。致知之知体也。
忠恕信字义(戊寅二月十二日)
忠是孚诚之在内者。恕是流出者。信是无违者。譬之木。忠如生气
方其体之之时。不能无间断。可谓之志仁。而不可便谓之仁也。及其纯熟。不待勉强而自然无私欲以间之。而天理流行。然后乃可谓之仁矣。
泛应曲当用各不同说(丁丑九月十六日)
泛应。谓泛然而应也。曲当。犹言至当也。谓事物之来。泛然应之而自然至当也。所谓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之意也。如即父子。不待勉而应之自然有亲。即君臣不待勉而应之自然有义之类。用各不同者。如于父子有父子之用。于君臣有君臣之用之类也。谓泛应曲当之之用。各有不同也。(自注此说有疑。后当考。)
礼字义(丁丑九月十六日)
礼者。循理之名也。理有自然之节文。循自然之节文。谓之礼也。事虽理而非已所当循者而循之。则亦不可谓之礼也。
道字义(丁丑九月十六日)
道者。循性之名也。性有自然之条理循其自然之条理。谓之道也。
知字义(丁丑九月)
知有二义。体用是也。知觉之知体也。知好恶之知用也。体主心而言。用主事而言也。以吾之心。穷物之理。体用端的。故乐记曰。物至而知知。朱子曰。上知字。是致知之知。上知字体。下知字用。上知字是知觉者。以此而观之。则知止之知。用也。致知之知体也。
忠恕信字义(戊寅二月十二日)
忠是孚诚之在内者。恕是流出者。信是无违者。譬之木。忠如生气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9H 页
之藏于根。恕如生气之流注枝叶。信如枝叶之各有定形而不易也。又如生气之流注无间断也。
四端七情(戊寅二月二十二日)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有正善底意思。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推此求之。则可见其为理之发也。故其发也。不暇思虑而发。如见孺子入井而床惕恻隐。非为纳交要誉而然也之类是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有流危底意思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推此求之。则可见其为气之发也。故其发也。有所思虑而发。如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之类是也。然四端不中节。则亦为不善。七情中节。则为善。中节不中节。只在存养省察之功如何尔。
论四端七情之发(壬午七月十一日申时)
四端七情。皆是性发。但四端不暇思虑而便发。理为之主。七情则或有所计虑而引发。气为之主。理为之主则谓之理发可也。气为之主则谓之气发亦可也。故朱子曰。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也。非谓四端之发无是气也。七情之发。亦无是理也。故叶氏贺孙曰。论来七情。亦自性发。朱子答曰哀惧是那个发也。只是从恻隐发。七情自于四端横贯过了。玩此意味。足以知四端七情之有分也。
知属气行属质说(己卯九月初八日)
朱子曰。阳之轻清无形。阴之重浊有迹。愚因此思之。阳属乎气。阴属乎质。是以。人之知属阳而气也。故知之所及。远而彻于天外。深而入于泉下。而无古今大小之间。犹气之流行。通透不滞于彼此
四端七情(戊寅二月二十二日)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皆有正善底意思。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推此求之。则可见其为理之发也。故其发也。不暇思虑而发。如见孺子入井而床惕恻隐。非为纳交要誉而然也之类是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有流危底意思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推此求之。则可见其为气之发也。故其发也。有所思虑而发。如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之类是也。然四端不中节。则亦为不善。七情中节。则为善。中节不中节。只在存养省察之功如何尔。
论四端七情之发(壬午七月十一日申时)
四端七情。皆是性发。但四端不暇思虑而便发。理为之主。七情则或有所计虑而引发。气为之主。理为之主则谓之理发可也。气为之主则谓之气发亦可也。故朱子曰。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也。非谓四端之发无是气也。七情之发。亦无是理也。故叶氏贺孙曰。论来七情。亦自性发。朱子答曰哀惧是那个发也。只是从恻隐发。七情自于四端横贯过了。玩此意味。足以知四端七情之有分也。
知属气行属质说(己卯九月初八日)
朱子曰。阳之轻清无形。阴之重浊有迹。愚因此思之。阳属乎气。阴属乎质。是以。人之知属阳而气也。故知之所及。远而彻于天外。深而入于泉下。而无古今大小之间。犹气之流行。通透不滞于彼此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69L 页
也。行属阴而质也。故行之所分。先而不兼乎后。小而不侵乎大。而有贵贱上下之体。犹质之凝凑区别。不通乎彼此也。以此处心行事。岂不有益于吾身哉。但知虚而行实。故知易而行难。我当深戒之也。
业广说(己卯九月二十四日)
朱子小学题辞曰。德崇业广。本出易系辞上传。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之文。朱子说之曰。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则礼卑如地而业广。又曰。这事也合理。那事也合理积累得多。业便广。又曰。凡事践履将去业自然广又曰诚意正心修身是礼卑之事又曰安土敦仁。主礼而言。是业广事。拟此数说而论之。则所谓业广者。似皆以身之所行而言。然其推行之意。亦在其中。盖自家日用应接事物。皆是业也。则论业。岂必舍治平哉书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传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国。陈氏之说业广。夹带齐治平。亦不妨也。且其题辞之言德崇业广。乃说大学之事。则尤无害义。但其意语未莹。宜为见疑于后学之见也。然题辞之说业广。乃谓大学之事。则陈氏之意。亦得凡看文字。随文解意。乃可以得其旨矣。不必执彼而解此也。
一故神说(庚辰正月初八日)
凡物在此则不能在彼。在彼则不能在此。动则不能静。静则不能动。以其有形状有方所不能相通而然也。唯神无形无方。不行不至。而忽然在彼。忽然在此。无所不在。无所不显此所谓一故神也。犹曰物虽万殊。而万殊之所主宰则一。是以神也云尔。
糟粕煨烬说(庚辰六月初五日)
糟粕煨烬。无需用可弃之物。人若见此自悟而治心修身。不为自
业广说(己卯九月二十四日)
朱子小学题辞曰。德崇业广。本出易系辞上传。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之文。朱子说之曰。穷理则知崇如天而德崇。循理则礼卑如地而业广。又曰。这事也合理。那事也合理积累得多。业便广。又曰。凡事践履将去业自然广又曰诚意正心修身是礼卑之事又曰安土敦仁。主礼而言。是业广事。拟此数说而论之。则所谓业广者。似皆以身之所行而言。然其推行之意。亦在其中。盖自家日用应接事物。皆是业也。则论业。岂必舍治平哉书曰。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传曰。不出家而成教于国。陈氏之说业广。夹带齐治平。亦不妨也。且其题辞之言德崇业广。乃说大学之事。则尤无害义。但其意语未莹。宜为见疑于后学之见也。然题辞之说业广。乃谓大学之事。则陈氏之意。亦得凡看文字。随文解意。乃可以得其旨矣。不必执彼而解此也。
一故神说(庚辰正月初八日)
凡物在此则不能在彼。在彼则不能在此。动则不能静。静则不能动。以其有形状有方所不能相通而然也。唯神无形无方。不行不至。而忽然在彼。忽然在此。无所不在。无所不显此所谓一故神也。犹曰物虽万殊。而万殊之所主宰则一。是以神也云尔。
糟粕煨烬说(庚辰六月初五日)
糟粕煨烬。无需用可弃之物。人若见此自悟而治心修身。不为自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0H 页
弃于世。则其为教。岂不大哉。此亦见不善内自省之遗意耶。
糟粕煨烬。皆有理。穷其理而致吾之知。则知益明。非教而何。朱子所谓示人以理之言。意谓如此欤。(自注此说未稳)
气质说(辛巳五月二十四日)
阴阳五行之气。流行发育。人得之以有生。气之清者灵而为知觉运用。浊者凝而为躯体血肉。所谓气质者也。然自其资始而言。则质亦气也。资质。天质之谓也。自其资生而言。则气自气质自质也。气质。形质之谓也。今所论者。气质也。而通言之则所谓刚柔强弱。明快迟钝。对言之则所谓气是那初禀底。质是成底模样了底者也。其灵而为气者。有清浊。凝而为质者。有粹驳。为学者必变浊化清。变驳化粹。乃可言学。有难之者曰。气则可变。质如何可变。曰。夫气率质而质从令者也。气变则质与俱化。然舍其质则气无所施故功必两进。而所谓可变者。非九窍部伍之谓也。其耳目口鼻之役。饮食男女之欲。皆因其躯体血肉而其运用营为者。气也。勿役于耳目。节欲于男女。以至九容必以规。四勿必以礼。而其符验之著。粹然其面。盎然其背。而动容周旋。无不中礼。非所谓变化气质者乎。此所以言气而兼言质者也。然其统体一身。管摄气质者。心之为也。而心则气之精爽者也。有言以质为无形而类魄者。似是而实非也。夫以刚柔强弱。贴气而言。则似矣。以成这模样对气而言则实非。盖质虽非专指形体而言。亦不可舍形体以为质也。胡泳论魄也者。鬼之盛也云。四肢九窍与夫精血之类皆是魄。但耳目能视能听而精明。故谓之鬼之盛。朱子曰。是如此。又曰。魄是个晶光坚凝物事。然则魄虽无形。亦可以言有形。况其质乎。若曰魄之有形类质。则犹或可矣其曰质之无形类魄。则非但眛于魄之
糟粕煨烬。皆有理。穷其理而致吾之知。则知益明。非教而何。朱子所谓示人以理之言。意谓如此欤。(自注此说未稳)
气质说(辛巳五月二十四日)
阴阳五行之气。流行发育。人得之以有生。气之清者灵而为知觉运用。浊者凝而为躯体血肉。所谓气质者也。然自其资始而言。则质亦气也。资质。天质之谓也。自其资生而言。则气自气质自质也。气质。形质之谓也。今所论者。气质也。而通言之则所谓刚柔强弱。明快迟钝。对言之则所谓气是那初禀底。质是成底模样了底者也。其灵而为气者。有清浊。凝而为质者。有粹驳。为学者必变浊化清。变驳化粹。乃可言学。有难之者曰。气则可变。质如何可变。曰。夫气率质而质从令者也。气变则质与俱化。然舍其质则气无所施故功必两进。而所谓可变者。非九窍部伍之谓也。其耳目口鼻之役。饮食男女之欲。皆因其躯体血肉而其运用营为者。气也。勿役于耳目。节欲于男女。以至九容必以规。四勿必以礼。而其符验之著。粹然其面。盎然其背。而动容周旋。无不中礼。非所谓变化气质者乎。此所以言气而兼言质者也。然其统体一身。管摄气质者。心之为也。而心则气之精爽者也。有言以质为无形而类魄者。似是而实非也。夫以刚柔强弱。贴气而言。则似矣。以成这模样对气而言则实非。盖质虽非专指形体而言。亦不可舍形体以为质也。胡泳论魄也者。鬼之盛也云。四肢九窍与夫精血之类皆是魄。但耳目能视能听而精明。故谓之鬼之盛。朱子曰。是如此。又曰。魄是个晶光坚凝物事。然则魄虽无形。亦可以言有形。况其质乎。若曰魄之有形类质。则犹或可矣其曰质之无形类魄。则非但眛于魄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0L 页
理亦并与其质而失之矣。夫气质之相附。犹心目之相须而不相无也。若必以为无形。则气何所搭附乎。周濂溪曰质则阴阳交错。凝合而成。气则阴阳两端循环不已。朱子曰。以人身言。呼吸之气。便是阴阳。躯体血肉。便是五行。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气之清者为气。浊者为质。知觉运用。阳之为也。骨肉皮毛。阴之为也。质并气而言则形质之质。若生质则资质之质。李氏希濂曰。有形体而分峙于昭昭之间者。质也。无形体而默运于冥冥之表者。气也。详此数说。虽或以阴阳五行造化万物而为言。远取近反。则一身还有一乾坤。岂有彼此有间之理耶。且以质为魄而为无形。则使夫学者。必张皇摸索于玄虚幽妙。形似影响之间。以为日用操存。而其于正衣冠尊瞻视。九容四勿。制外养中之实。则专不加功。而曰变化气质之学可乎。程子有未有箕踞而心不慢之戒。亦此之谓也。大抵近世学者。以为容貌词海翁词恐辞之误气。肌肤筋骸。不必修饰。而但以治心为务。夫心无形。以身为用。身无思。以心为主。故心非身。无以操存。身非心。不能检摄。身之与心。一而二二而一。今欲彼此而取舍之。是所谓判断身心之学。终必以礼乐法度。为刍狗之馀。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而倨傲之习。放倒之态。未免有节义清谈之遗风焉。盖其初深恶其饰外诈善。以钓声誉之习。而其矫革之过自不觉其不中规矩。以悖中和之德。故其为学粗疏脱略。设施注措不能精深缜密。而往往做时不如说时。动处不如静处。是乃务内遗外。不从事于敬义夹持直方内外之功也然则以质类魄之说。其为害。岂不深且大哉。或曰。朱子有言。气曰魂体曰魄。又曰。魂是气。体魄是质。若子之言。则彼皆非欤。曰。朱子之意。盖曰气之精者曰魂体之精者曰魄魂之粗是气。魄之粗是质云尔。非以质为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1H 页
无形而云也。又况朱子论始化曰魄。魄是胎中初略略成形时。又答吕焘问曰。魄有个物事形象在里面。又安知不以是为言也。大凡圣贤言论。似此者非一。其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其曰仁者人也义者宜也其。曰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其曰爱曰仁宜曰义之类。皆借粗喻精。借精喻粗之说。非谓衮精粗为一也。且朱子亦云。气质是实底。魂魄是半虚半实底。又曰。魄者。形之神。魂者。气之神。魂魄是气质之精英。谓之灵。此亦可见。愚见如是。非敢自以为是而取必于人。特欲就质于君子之见而已矣。
气质说(辛巳七月十八日)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所谓器者非质乎。夫器成于道。道具于器非器。道何所凑泊乎。质生于气。气充于质。非质。气何所搭附乎。孟子曰。气。体之充也。朱子曰。天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所谓气质之质。非形体而何也。然气有象焉而已者。阴阳是也。有形体者。天地万物是也。质有象焉而已者。天质之类是也。有形体者。形质之类是也。若以气质之质。为无形而类魄。则于学者收敛操持之实。必有所缺焉。此不可不察尔。
论气质(壬午二月初十日丑寅觉)
气质之质。形质之质也。耳目口体。形质也。视听言动。其用。(海翁用下恐脱也字)所谓变化气质者。变化其用也。非谓变化其九窍部伍也。如曰体胖者。非身体之形变也。乃其身体之用变也。如曰天地位者。非天地之形。今始位也。乃其天地之用位也。夫质有明快迟钝之不齐。而见于耳目口体视听言动之间矣。其辞令容止。轻重疾徐。乃其用功之最切者程子曰。视听言动四者。身之用也。愚谓学者之用功。初下手处其在此。而极功之验。亦不外是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论礼
气质说(辛巳七月十八日)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所谓器者非质乎。夫器成于道。道具于器非器。道何所凑泊乎。质生于气。气充于质。非质。气何所搭附乎。孟子曰。气。体之充也。朱子曰。天欲生此物。必须有气。然后此物有以聚而成质。所谓气质之质。非形体而何也。然气有象焉而已者。阴阳是也。有形体者。天地万物是也。质有象焉而已者。天质之类是也。有形体者。形质之类是也。若以气质之质。为无形而类魄。则于学者收敛操持之实。必有所缺焉。此不可不察尔。
论气质(壬午二月初十日丑寅觉)
气质之质。形质之质也。耳目口体。形质也。视听言动。其用。(海翁用下恐脱也字)所谓变化气质者。变化其用也。非谓变化其九窍部伍也。如曰体胖者。非身体之形变也。乃其身体之用变也。如曰天地位者。非天地之形。今始位也。乃其天地之用位也。夫质有明快迟钝之不齐。而见于耳目口体视听言动之间矣。其辞令容止。轻重疾徐。乃其用功之最切者程子曰。视听言动四者。身之用也。愚谓学者之用功。初下手处其在此。而极功之验。亦不外是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论礼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1L 页
论礼
朱子曰。礼者。仁之发。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是也。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也。仁发为礼。由乎中而应乎外者而言也。成德者之事也。复礼为仁。制乎外。所以养其中者而言也。学者之事也。其功效工夫之不同。有如此。德未成而未免为学者。则欲其博文以约礼而已。
夫人。出于天而法乎天者也。故天理之节文。人亦顺之。太一分而为天地。则有上下贵贱。转而为阴阳。则有升降进退。变而为四时。则有往来先后。列而为鬼神。则有屈伸同异。此皆自然之节文而人之所法者也。而人自不知。圣人因人之所当行者而为之制作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是也。学者有志于道。则莫若讲明义理。践履实地。而遵圣人之制作而顺天理之节文。拳拳于曰用之间矣。若曰吾志于道而学以致其道。其他皆末节也。则所谓道者。果不在于日用之间乎。在于日用之间。则三百三千之外更。有所谓日用者乎。呜呼。揖逊世远。尽礼圣去。文质彬彬。其可复见。
礼者。理之显设而有节文者也。圣人。清明在躬而自顺性命之理其所显设。无非有自然之节文。所谓由仁义行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气禀物欲之累。怎生得顺性命之理。必也制外以礼。勉勉乎视听言动之际。以复其性命之理。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也。记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须要将礼以成仁义。而谓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可乎。
圣人制礼。欲使人克己。以复性命之理。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知是圣人之所以教。学者之所以学。礼
朱子曰。礼者。仁之发。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是也。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也。仁发为礼。由乎中而应乎外者而言也。成德者之事也。复礼为仁。制乎外。所以养其中者而言也。学者之事也。其功效工夫之不同。有如此。德未成而未免为学者。则欲其博文以约礼而已。
夫人。出于天而法乎天者也。故天理之节文。人亦顺之。太一分而为天地。则有上下贵贱。转而为阴阳。则有升降进退。变而为四时。则有往来先后。列而为鬼神。则有屈伸同异。此皆自然之节文而人之所法者也。而人自不知。圣人因人之所当行者而为之制作若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皆是也。学者有志于道。则莫若讲明义理。践履实地。而遵圣人之制作而顺天理之节文。拳拳于曰用之间矣。若曰吾志于道而学以致其道。其他皆末节也。则所谓道者。果不在于日用之间乎。在于日用之间。则三百三千之外更。有所谓日用者乎。呜呼。揖逊世远。尽礼圣去。文质彬彬。其可复见。
礼者。理之显设而有节文者也。圣人。清明在躬而自顺性命之理其所显设。无非有自然之节文。所谓由仁义行也。未至于圣则不能无气禀物欲之累。怎生得顺性命之理。必也制外以礼。勉勉乎视听言动之际。以复其性命之理。所谓克己复礼为仁也。记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须要将礼以成仁义。而谓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可乎。
圣人制礼。欲使人克己。以复性命之理。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可知是圣人之所以教。学者之所以学。礼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2H 页
义而已。
与金士重(千镒)论礼书
承谕曲折。良荷不外。而且审高明学问有进。而恐人失见之意。慰谢十分。然所论仪礼约礼之浅深。虽若精备。而鄙意之感。终未能释然而无疑。不可以同声苟合。故敢尽所蕴。以达左右。而冀其徐察深思之万一。夫礼者。理之显设而有节文之谓也。未有徒理而无节文者也。亦未有徒节文而离乎理者也。以天文而言。则若天地之尊卑。阴阳之屈伸。刚柔之往来者。无一不发于理也。以人文而言。则若贵贱之等级。本末之隆杀。亲疏之厚薄者。亦无一不本于理也。理无形影之可凭据。而礼有着实而可归宿。故圣人之教人。必以礼。而学者之学圣。亦必以礼而后可至。若仪礼典礼之类。无非教之学之之礼也。斯礼也。孔子所说三代之礼也。所从先进之礼也。所问老聃之礼也。所雅言之礼也。所定一之礼也。孟子所谓节文斯二者之礼也。程子所谓日履安地之礼也。朱子所谓正经之礼也。而扶持宇宙之栋梁。古今人物之规矩。是乃学者所准则以视听言动者也。约礼复礼云尔者。其约之复之以此礼而已。盖仪典者。圣人之蕴。著于书。而学者所当行之礼也。复约者。学者之行。进于圣。而圣人所指教之功也。蕴与行虽异。而其所蕴所行者。皆礼也。于此可以见分仪礼约礼之不可得也。朱子答人复礼约礼之问曰。圣人之言。本无轻重。而伹人所造有浅深尔。训易礼卑曰。三百三千。无非卑底事。答张敬夫曰。三王制礼。不违乎义理之正也。深体此言。可见矣。愚谓为学者。姑置其浅深之论。而其复之约之。当遵守仪典之所著而进进不已。则将自见其圣人之蕴。而卒同归于天理矣。若反以仪典之所载。谓可言可书者而为粗
与金士重(千镒)论礼书
承谕曲折。良荷不外。而且审高明学问有进。而恐人失见之意。慰谢十分。然所论仪礼约礼之浅深。虽若精备。而鄙意之感。终未能释然而无疑。不可以同声苟合。故敢尽所蕴。以达左右。而冀其徐察深思之万一。夫礼者。理之显设而有节文之谓也。未有徒理而无节文者也。亦未有徒节文而离乎理者也。以天文而言。则若天地之尊卑。阴阳之屈伸。刚柔之往来者。无一不发于理也。以人文而言。则若贵贱之等级。本末之隆杀。亲疏之厚薄者。亦无一不本于理也。理无形影之可凭据。而礼有着实而可归宿。故圣人之教人。必以礼。而学者之学圣。亦必以礼而后可至。若仪礼典礼之类。无非教之学之之礼也。斯礼也。孔子所说三代之礼也。所从先进之礼也。所问老聃之礼也。所雅言之礼也。所定一之礼也。孟子所谓节文斯二者之礼也。程子所谓日履安地之礼也。朱子所谓正经之礼也。而扶持宇宙之栋梁。古今人物之规矩。是乃学者所准则以视听言动者也。约礼复礼云尔者。其约之复之以此礼而已。盖仪典者。圣人之蕴。著于书。而学者所当行之礼也。复约者。学者之行。进于圣。而圣人所指教之功也。蕴与行虽异。而其所蕴所行者。皆礼也。于此可以见分仪礼约礼之不可得也。朱子答人复礼约礼之问曰。圣人之言。本无轻重。而伹人所造有浅深尔。训易礼卑曰。三百三千。无非卑底事。答张敬夫曰。三王制礼。不违乎义理之正也。深体此言。可见矣。愚谓为学者。姑置其浅深之论。而其复之约之。当遵守仪典之所著而进进不已。则将自见其圣人之蕴。而卒同归于天理矣。若反以仪典之所载。谓可言可书者而为粗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2L 页
迹。以复约之礼。谓不容言不容书者而为妙道。以为心与迹二。道与事殊。务使学者。惘然措其心于幽深恍惚之境而敖然遗其功于著见着实之地。则不惟无所准则以为复约。而亦恐其将归于以形器法度为刍狗之馀。以度数刑政为仁义之判。而卒未免于七贤之放旷。东莱之疏略。而为后世识者之讥也。木喻以复礼约礼之礼为深。而学立仪典之礼为浅。愚不知其贤侍之所见。有何据而有是说也。夫礼。同一礼也。而其复之约之。学之立之。以其有资质之异而有浅深也。试举其一二而论之。则颜子资质刚明。故深知礼之所在。而不难于复约。仲弓资质未能刚明。故不能深知礼之所在。而难于复约。是则颜冉之知行。虽有浅深高下之不同。而其所知而行之者。则皆礼也。且如揖让进退。是礼也。而圣人能之。学者守之。其能与守。固有浅深。而岂其揖让进退。有二本而然耶。朱子说知崇礼卑之文曰。穷理为知。循理为礼。于此可以见穷循之有浅深。而礼则无二本也。若曰以节文而论。则仪典之浅深厚薄。必不能自违于复约之际矣。岂可以彼为浅而以此为深乎。且夫学礼者。方穷其天理之所在而立礼。则已得其天理而立之也。来谕比而同之。以證礼之浅。不惟无益于浅深之发明。而又并与其学立之意而不明也。若能立于礼。则已无摇夺于己私之患。何事于克与复勿与事之间乎。又来谕所引蔡氏之说约礼则曰。礼非特仪礼典礼之礼。凡天理之本然。人心之固有。截然有定则者。皆是也。审其非特皆是之字义。则可见其主于仪典。而非外仪典也。亦见其微有行仪典之礼而后。得本然固有之理之意也。其言若有浅深。而其意则实不然。程子曰。理文二而一道也。朱子曰。道德性命之与刑名度数。其精粗本末。虽若有间。然其相为表里。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3H 页
如影随形。又不可得以分别也。蔡氏之说。盖本诸此。而忧后世有如高明之论。而以礼法事变为粗迹。故兼举仪礼典礼本然固有。以发明约礼之礼。而使学者有所归宿之地也。今贤侍之说约礼而外仪典。何也。以仪典约礼。分而为二。又何也。审其指意之所在。则窃以为高明。以仪典之礼。为浅近支离而不必循也。若以为浅近则孔子亦何尝说之从之问之。而颜子亦何必复之约之乎。大抵礼虽多门。实不外乎视听言动之循理。而圣人则不待循而自循。所谓尧舜性之也。学者则必用力而循之。所谓颜子事斯语也。朱夫子曰。克己复礼。固非易事。然颜子用力。乃在于视听言动礼与非礼之间。未敢便道得其本心而了无一事也。若必欲论浅深。则但于此求焉。而无体之礼。著见之礼。从可想矣。且所引仰钻高坚之文。似于平日泛看胡氏之说。而不深究朱子之意。惟高明更详之。清之愚直迫隘。未能几及于相公之宽容深厚。此亦可见。然辨不可不明而议礼如讼。故敢整以禀。
问答礼(戊寅正月十四日)
舜禹皋陶之相拜。太甲伊尹之相拜手稽首。成王,周,召之相拜手稽首。君臣问答之起敬也。曾点之舍瑟而作。宾牟贾之起而避席。师生问答之起敬也。君臣师生。皆以义合。其致敬于言论之际。必不异也。惜乎记述者之不备也。后世人心不古。务从简便。反以起敬尽礼为非笑。呜呼痛哉。起敬者。所以重其言也。重其言而后。可以行其言。行其言而后。可以传其道。君臣师友之道。不明久矣。呜呼奈何。
简罗君以健(德元○丁丑十二月日)
介清再拜言。 国内不幸。 恭懿大殿(海翁殿恐妃字之误。不然则殿上脱妃字。见下文君
问答礼(戊寅正月十四日)
舜禹皋陶之相拜。太甲伊尹之相拜手稽首。成王,周,召之相拜手稽首。君臣问答之起敬也。曾点之舍瑟而作。宾牟贾之起而避席。师生问答之起敬也。君臣师生。皆以义合。其致敬于言论之际。必不异也。惜乎记述者之不备也。后世人心不古。务从简便。反以起敬尽礼为非笑。呜呼痛哉。起敬者。所以重其言也。重其言而后。可以行其言。行其言而后。可以传其道。君臣师友之道。不明久矣。呜呼奈何。
简罗君以健(德元○丁丑十二月日)
介清再拜言。 国内不幸。 恭懿大殿(海翁殿恐妃字之误。不然则殿上脱妃字。见下文君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3L 页
母之丧则可知。)不禄。虽以草野疏贱之人。思 先王之盛德而益切悼怛。今承俯示。仰认尊怀亦如。而相慰不易。私恨焉穷。所变节则闻 讣日。冠则自如而但着白衣白带。立哭四拜。成服则服其服哭四拜。此介清所行之礼。而亦未知得失也。五礼仪则无前御以下闻讣礼。而但有服制云。前衔三品以下及生员进士生徒。白衣白笠白带白皮靴鞋。成服礼则闻 讣第六日早晨。服其服。俯伏哭尽哀。四拜兴平身。然此则乃见任官所所行之礼。而前衔以下成服礼。不别指挥。五礼仪之疏脱不经乃如此也。大抵君母之丧在礼期。而庶人则无。今服。只从 邦宪耳。所欲论。当不止此。而气甚困惫。姑此不备。
国丧卒哭之礼。不知官家如何。而此间所行则哭四拜后着黑带。又哭四拜。此以家礼与五礼仪注参用之。亦未知是否。伏惟尊照。(戊寅三月初九日)
国君兄弟昭穆(丁丑十二月二十四日)
天下之道。有大小权经之不一。要在观会通以行典礼而已。故家有家道。国有国道。随其处而处之之道。各自不同也。夫父子兄弟之定分。以家而言。则万古不可易之常经。而在国之嗣位继统而言。则兄弟之分。或变为父子之位。随时取义之道然也。盖分定于生之先后者。在一家之私属。位定于嗣之先后者。在一国之公心。故人君兄亡弟继则兄分父位。弟分子位。各为一世。至于伯叔。亦不得不然。其所以然者。君之为君。以臣民也。臣民之所事者皆君。以先后嗣为先后君。不以为兄弟。此所以国天下。以臣民之心为心。而不得伸一家之私。以臣民之定为定。而不得屈天下之公。此虽似权。而实则经也。故程子曰。国家弟继兄则是继位。可为昭穆
国丧卒哭之礼。不知官家如何。而此间所行则哭四拜后着黑带。又哭四拜。此以家礼与五礼仪注参用之。亦未知是否。伏惟尊照。(戊寅三月初九日)
国君兄弟昭穆(丁丑十二月二十四日)
天下之道。有大小权经之不一。要在观会通以行典礼而已。故家有家道。国有国道。随其处而处之之道。各自不同也。夫父子兄弟之定分。以家而言。则万古不可易之常经。而在国之嗣位继统而言。则兄弟之分。或变为父子之位。随时取义之道然也。盖分定于生之先后者。在一家之私属。位定于嗣之先后者。在一国之公心。故人君兄亡弟继则兄分父位。弟分子位。各为一世。至于伯叔。亦不得不然。其所以然者。君之为君。以臣民也。臣民之所事者皆君。以先后嗣为先后君。不以为兄弟。此所以国天下。以臣民之心为心。而不得伸一家之私。以臣民之定为定。而不得屈天下之公。此虽似权。而实则经也。故程子曰。国家弟继兄则是继位。可为昭穆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4H 页
此之谓也。若以宋之继统论之。则英宗。仆王之子。程子论以为仁宗之子。徽宗。哲宗之弟。高宗。钦宗之弟。朱子定之为昭穆之列。以程朱之圣贤。岂有苟论以诬天下后世也哉。且以古昔观之。舜之受位于尧之所从受天下者。禹之受位于舜之所从受天下者。亦皆此义也。后世或有弟继兄而不为昭穆者。呜呼痛哉。愚既成此说。而或有难之者曰。国君弟继兄为昭穆之义。既如此矣。若兄弟相继至于三四。则当祧亲未尽之主奈何。曰以臣民之公议。则自当祧迁。更无可疑。若以子孙论之。则情有所不忍。盖当别立小庙于大庙之右以奉安。而祭享则当与亲庙同。俟其当祧而祧之。既不悖于义。又安顺于情。何为不可。所谓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者也。
论堂室制(与朴监司民献○甲戌年)
按堂室之制。五架而五间。中脊之南通三间谓之堂。堂后中一间谓之室。东一间谓之东房。西一间谓之西房。东房之东壁外。谓之东夹室。西房之西壁外。谓之西夹室。夹室一名厢又谓之廊。东西夹室之南谓之东西堂此即仪礼绖传所谓室有东西厢曰庙者也。且有二架而三间者。中一间为室。东一间为东房。西一间为西房。无前堂。此则经传所谓无东西厢而有室曰寝者也。夫庙在前而寝在后。庙乃接神之地。而视于藏衣冠之寝为尊。故在前庙非但接神而已。凡所行礼皆于此庙之堂。然右所论。古之殿屋厦屋之制也。而厦屋之制小异焉。至于后世宗庙之制。一如殿屋。而但室有主焉。右亲尽而祧。则藏于太祖之夹室。此宫室宗庙之大概也。又按语类。朱子答李丈问太庙宗室之制曰。室在堂后一间。从堂内左角为户。而入西壁。如今之啬上为龛。太祖居之。东向旁两
论堂室制(与朴监司民献○甲戌年)
按堂室之制。五架而五间。中脊之南通三间谓之堂。堂后中一间谓之室。东一间谓之东房。西一间谓之西房。东房之东壁外。谓之东夹室。西房之西壁外。谓之西夹室。夹室一名厢又谓之廊。东西夹室之南谓之东西堂此即仪礼绖传所谓室有东西厢曰庙者也。且有二架而三间者。中一间为室。东一间为东房。西一间为西房。无前堂。此则经传所谓无东西厢而有室曰寝者也。夫庙在前而寝在后。庙乃接神之地。而视于藏衣冠之寝为尊。故在前庙非但接神而已。凡所行礼皆于此庙之堂。然右所论。古之殿屋厦屋之制也。而厦屋之制小异焉。至于后世宗庙之制。一如殿屋。而但室有主焉。右亲尽而祧。则藏于太祖之夹室。此宫室宗庙之大概也。又按语类。朱子答李丈问太庙宗室之制曰。室在堂后一间。从堂内左角为户。而入西壁。如今之啬上为龛。太祖居之。东向旁两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4L 页
壁有牖。群昭列于北牖下而南向。群穆列于南牖下而北向。堂又不为神位。而为人所行礼之地。天子设黼扆于中。受诸侯之朝而觐礼。亦曰天子设斧扆于户牖之间。与朱子之言正相合矣。而聘礼几筵既设。注云有几筵者以其庙受。宜依神也夫觐礼。诸侯朝天子之礼也。聘礼。邻国相聘之礼也。而如此云尔。则知古人凡行礼。必于庙而不嫌其亵祖考之神。而抑或不自专而有听命之意也欤。据上数条而推之。则向所论 殿牌藏于北壁。而监司于中堂之南少东南向立受礼亦自不妨。然此则据古礼而论也。若以后世见用之礼论之则有路寝太室焉。有明堂太庙焉。凡朝廷之礼。岂必于宗庙而渎亵祖宗之神乎。况我 国家宗庙正殿。各在一处。凡朝廷之礼。不于宗庙而行于正殿。以其庙有主而尊不敢渎也。以此例而拟议。则藏于北壁而行礼于其前。反有所未安者。别立小间殿于大厅之北西边以藏之。亦不为非也。此则据礼贵时中而论也不审先生以为如何。
颜路曾晰文庙坐次说
夫天下莫贵者天理。莫贱者人欲。是以。君臣父子虽曰天下古今不可易之纲常。然而父子之尊卑。施于家而或不得施于国。君臣之贵贱。施于国。而或不得施于天下。至于圣人则天理之所在。君不得以贱之。天不得以违之。无他焉。以其理也。故子圣则尊于父。舜禹之为君也。臣圣则贵于君孔孟之为圣也。盖子之所极尊者父也。而压尊于君。则或不得伸其尊。人之所极贵者君也。而压贵于天理。则或不得伸其贵以此而论。则颜路曾晰之下坐于其子。以其压于天理也。若序父子于孔子之前。是伸一家之私。而不知天理之公。可乎。且天下万世之。宗祀。其以道德则宜乎以道德。序坐于天下公共之祀矣曾子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程子曰。
颜路曾晰文庙坐次说
夫天下莫贵者天理。莫贱者人欲。是以。君臣父子虽曰天下古今不可易之纲常。然而父子之尊卑。施于家而或不得施于国。君臣之贵贱。施于国。而或不得施于天下。至于圣人则天理之所在。君不得以贱之。天不得以违之。无他焉。以其理也。故子圣则尊于父。舜禹之为君也。臣圣则贵于君孔孟之为圣也。盖子之所极尊者父也。而压尊于君。则或不得伸其尊。人之所极贵者君也。而压贵于天理。则或不得伸其贵以此而论。则颜路曾晰之下坐于其子。以其压于天理也。若序父子于孔子之前。是伸一家之私。而不知天理之公。可乎。且天下万世之。宗祀。其以道德则宜乎以道德。序坐于天下公共之祀矣曾子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程子曰。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5H 页
所谓师者。理也义也朱子曰。天子自有尊师重道之意。礼曰。天子视学以齿。尝为臣者弗臣。又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将此数说而熟玩之。则可以见压天理之义矣。(丙子九月初八日得)
答花川正(寿鹏)书(丙子九月念后)
昏礼。妇之升降。由阼西阶之说。大概得之。盖妇之见舅姑馈舅姑时。由西阶者。卑不敢当尊者所由之阶也。曲礼所谓子事父母。不由阼阶者然也。家礼见舅由阼阶者。以其舅坐于东也。仪礼则皆从西阶升也。若舅姑飨妇而后。舅姑先西阶者。示将以此室传妇而妇自主之意。妇降自阼阶者。示承舅姑之命而将代之意也。故飨独于冢妇。而庶妇则不飨之也。飨者仪礼注。以酒食劳人曰飨也。
虞后虽罢朝夕奠。而朔日奠则未尝罢也。若不罢则时之早晚馔。之礼约。自当如仪。不须引用他仪也。但其拜与位则疑与虞祭同也。而参与降则参先而降后也。若未卒哭前。则疑无参神也。但政和仪。庶人无朔奠。而朱子曰。既有朝奠。则朔奠且当遵当代之制。不设无妨。此亦不可不知。
朱子答程正思书曰。未葬时。奠而不祭。酌酒陈馔再拜而已。虞始用祭礼。卒哭则又谓之吉祭。愚谓奠而不祭。未忍以神事之也。葬后则渐以神事之。而犹不忍。故无参神。若过卒哭。则哀杀。故自当吉祭而有参神也。既曰卒哭则哀杀可知。然亦未尝必然也。
祭于后土而酹者。非以降神也。犹祭天而燔柴之类。以其各从其阴阳神气之意思也。盖天神阳。故积柴实牲币于其上而燔之。以炬气升于天也。地祗阴。故祭山则埋币。祭川则沈币之类皆顺其
答花川正(寿鹏)书(丙子九月念后)
昏礼。妇之升降。由阼西阶之说。大概得之。盖妇之见舅姑馈舅姑时。由西阶者。卑不敢当尊者所由之阶也。曲礼所谓子事父母。不由阼阶者然也。家礼见舅由阼阶者。以其舅坐于东也。仪礼则皆从西阶升也。若舅姑飨妇而后。舅姑先西阶者。示将以此室传妇而妇自主之意。妇降自阼阶者。示承舅姑之命而将代之意也。故飨独于冢妇。而庶妇则不飨之也。飨者仪礼注。以酒食劳人曰飨也。
虞后虽罢朝夕奠。而朔日奠则未尝罢也。若不罢则时之早晚馔。之礼约。自当如仪。不须引用他仪也。但其拜与位则疑与虞祭同也。而参与降则参先而降后也。若未卒哭前。则疑无参神也。但政和仪。庶人无朔奠。而朱子曰。既有朝奠。则朔奠且当遵当代之制。不设无妨。此亦不可不知。
朱子答程正思书曰。未葬时。奠而不祭。酌酒陈馔再拜而已。虞始用祭礼。卒哭则又谓之吉祭。愚谓奠而不祭。未忍以神事之也。葬后则渐以神事之。而犹不忍。故无参神。若过卒哭。则哀杀。故自当吉祭而有参神也。既曰卒哭则哀杀可知。然亦未尝必然也。
祭于后土而酹者。非以降神也。犹祭天而燔柴之类。以其各从其阴阳神气之意思也。盖天神阳。故积柴实牲币于其上而燔之。以炬气升于天也。地祗阴。故祭山则埋币。祭川则沈币之类皆顺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5L 页
性之含藏也。
陈参降先后之说。盖亦得之。而伹祠堂则神不离常处之地。疑当异于时祭之时也。盖在祠堂则以木主礼之。而出就正寝则思成而以父母之形礼之。故参降先后不同。虽曰以形礼之。而若无主。则神何所依。故祭先则先降神也。
贤侍之服外祖母丧。脱俗近古。深慰深慰。但士大夫小功给暇十五日。既著于律令。而未免时仕。则待客之时。着网巾着白笠。疑亦当然也。
妇拜舅姑一节。于家礼则集诸家之仪。酌古今之宜而因存之。故云拜于堂下。于答李晦叔书。则别以朱子之意论之。故云拜于堂上。盖妇之初来。其礼当以严敬为主。而平常则以笃恩爱为主故也。仪礼则初来见舅姑。亦拜于堂上矣。
古者限丧。以月数为定。故除服必以月数。不以日数。后世以在职者给暇日数为服限。故除以日数。殊非礼经。若从古礼者。须以月为限。
与罗教官(德元)书(丙戌二月三十日)
某再拜覆言。春深风尚寒。伏惟哀候支摄。鄙人自外还在今朝。而得展贻帖。仰认哀眷。深荷深荷示问练服之节。某亦未知其详。但丧服贾疏云。凡丧所以表哀。哀有盛时杀时。服乃随哀以隆杀。故初服粗。至葬后练后大祥后。渐细加饰。故以冠为受斩衰裳三升冠六升。既葬后。以其冠为受衰裳六升冠七升。小祥又以其冠为受衰裳七升冠八升。自馀齐衰以下受服之时。差降可知。又杂记云。有父母之丧尚功衰。注云。三年之丧。练后之衰升数。与大功同。故云功衰。张子曰。练衣必锻鍊大功之布以为衣。故言功衰功衰
陈参降先后之说。盖亦得之。而伹祠堂则神不离常处之地。疑当异于时祭之时也。盖在祠堂则以木主礼之。而出就正寝则思成而以父母之形礼之。故参降先后不同。虽曰以形礼之。而若无主。则神何所依。故祭先则先降神也。
贤侍之服外祖母丧。脱俗近古。深慰深慰。但士大夫小功给暇十五日。既著于律令。而未免时仕。则待客之时。着网巾着白笠。疑亦当然也。
妇拜舅姑一节。于家礼则集诸家之仪。酌古今之宜而因存之。故云拜于堂下。于答李晦叔书。则别以朱子之意论之。故云拜于堂上。盖妇之初来。其礼当以严敬为主。而平常则以笃恩爱为主故也。仪礼则初来见舅姑。亦拜于堂上矣。
古者限丧。以月数为定。故除服必以月数。不以日数。后世以在职者给暇日数为服限。故除以日数。殊非礼经。若从古礼者。须以月为限。
与罗教官(德元)书(丙戌二月三十日)
某再拜覆言。春深风尚寒。伏惟哀候支摄。鄙人自外还在今朝。而得展贻帖。仰认哀眷。深荷深荷示问练服之节。某亦未知其详。但丧服贾疏云。凡丧所以表哀。哀有盛时杀时。服乃随哀以隆杀。故初服粗。至葬后练后大祥后。渐细加饰。故以冠为受斩衰裳三升冠六升。既葬后。以其冠为受衰裳六升冠七升。小祥又以其冠为受衰裳七升冠八升。自馀齐衰以下受服之时。差降可知。又杂记云。有父母之丧尚功衰。注云。三年之丧。练后之衰升数。与大功同。故云功衰。张子曰。练衣必锻鍊大功之布以为衣。故言功衰功衰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6H 页
上之衣也。杨氏复曰。谓锻鍊大功之布。以为上之衣。则非特练中衣。亦练功衰也。疏云。受犹豕也。锻水濯而已。勿用灰。某以为我国之布。皆灰治其缕而成布虽勿锻。亦可也。但小祥受服则须用冠八升衰裳七升。乃合于哀渐杀之义也。惟贫穷无可办。则从俗非得已也。困甚怠甚草此。伏惟哀察谨此。
答罗大之书
某谨拜覆言。瞻仰承手帖。审悉迩来。佥尊遭服遇患。殆无宁日。而在远未即闻知至阙慰礼。深愧不敏。且恨无良也。所幸许枉在近庶吐心胆。企仰企仰。祥服色亦未的其宜。但礼曰。祥而缟冠。盖古者朝服有白衣冠。故变凶渐吉之服。以缟亦可。后世吉礼无白衣冠。故家礼以黪纱为祥服。盖近古(海翁古恐吉之错)微凶。于义为安。惟高明酌其所从可也。从古则白笠。从家礼则浅墨布笠。恐未为失也。但白笠。乃 邦宪。更商之。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夫为妻与父在为母丧。并同其制。唯为母伸心丧独异。而伸心丧者。粗草笠。或黪布笠似稳。朝夕馈食。终三年不变。则朱子大全详矣。并录呈。父在为母者。虽练而后祔。旋即出主而安置别室。至于朔望。以心丧之节。恐于义为得也。然此皆衰朽之见。何足遽信。惟在高明商量行之耳。
礼记间传注(大祥祭。此日除脱。则首服素冠。以缟纰之。身着朝服而祭。祭毕而哀情末除。更反服微凶之服。首着缟以素纰之。身着十五升深衣。未有采缘。禫祭之时。玄冠朝服。祭讫则首着纤冠身着素端黄囊以至吉祭平常所服之物无所不佩。▣黑经白纬曰纤。▣缟。生绢也。或曰。黑经白纬也。▣素。熟绢也。▣李继善向。檀弓既祔之后。唯朝夕哭拜朔奠。而张先生以为三年之中。不撤几筵。故有日祭。温公亦谓朝夕当馈食。则是朝夕之馈。当终丧行之不变。与礼经不合。不 知如何。朱子曰。此等处。今世见行之礼。不害其为孝。而又无嫌于僣。且当从之。)
题主左傍说
答罗大之书
某谨拜覆言。瞻仰承手帖。审悉迩来。佥尊遭服遇患。殆无宁日。而在远未即闻知至阙慰礼。深愧不敏。且恨无良也。所幸许枉在近庶吐心胆。企仰企仰。祥服色亦未的其宜。但礼曰。祥而缟冠。盖古者朝服有白衣冠。故变凶渐吉之服。以缟亦可。后世吉礼无白衣冠。故家礼以黪纱为祥服。盖近古(海翁古恐吉之错)微凶。于义为安。惟高明酌其所从可也。从古则白笠。从家礼则浅墨布笠。恐未为失也。但白笠。乃 邦宪。更商之。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夫为妻与父在为母丧。并同其制。唯为母伸心丧独异。而伸心丧者。粗草笠。或黪布笠似稳。朝夕馈食。终三年不变。则朱子大全详矣。并录呈。父在为母者。虽练而后祔。旋即出主而安置别室。至于朔望。以心丧之节。恐于义为得也。然此皆衰朽之见。何足遽信。惟在高明商量行之耳。
礼记间传注(大祥祭。此日除脱。则首服素冠。以缟纰之。身着朝服而祭。祭毕而哀情末除。更反服微凶之服。首着缟以素纰之。身着十五升深衣。未有采缘。禫祭之时。玄冠朝服。祭讫则首着纤冠身着素端黄囊以至吉祭平常所服之物无所不佩。▣黑经白纬曰纤。▣缟。生绢也。或曰。黑经白纬也。▣素。熟绢也。▣李继善向。檀弓既祔之后。唯朝夕哭拜朔奠。而张先生以为三年之中。不撤几筵。故有日祭。温公亦谓朝夕当馈食。则是朝夕之馈。当终丧行之不变。与礼经不合。不 知如何。朱子曰。此等处。今世见行之礼。不害其为孝。而又无嫌于僣。且当从之。)
题主左傍说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6L 页
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故据地而序位者。皆以右为尊。以其西高而东下也。易所谓地势坤而顺倾者也。故人家之制。皆以东为阼阶。以西为宾阶。而凡所迎接。主人自谦。处于阼阶。而尊宾位于西阶至于一家行事之际。莫不皆然。冠子而醮于客位。丧父母而殡于西阶。祭祖先而以西为上。是皆尊右下左之道也。安有题主。独以西为下而书子孙之名。以东为上而书父母之名。以违顺倾之势之理乎。家礼题主注。其下左傍。书奉祀者之名。则是乃明言以左为下。而礼所谓冠于阼哭于阼之义也。说者谓左傍之左。乃生人之左。而非主身之左。题奉祀之名于主身之右。是子孙反居父母之上而无以西为尊之义也。其不为揆理而不合。考礼而无据者乎。盖其者。指主身而言也。如传所谓其。指先王之其也。既云其下则左乃主身之左甚明矣。而说者之言如是。无乃不深究义理之所安而脱略文字之过乎。愚不敢自是而姑著此。以待明者之辨。
凡人家有事于庙门。则必即位于门东。有祭于正寝。则亦必立于阼阶。是则人子事神之位。当在于神之左。盖神道尚右。地势倾左之义也。故朱子述题主之义而曰。其下左傍。题奉祀者之名。盖为此也。后人不深究义理之所在。乃以左为生人之左。而书奉祀者之名于主身之右。若是则名在神之右而位在神之左。无乃有乖于尚右倾左之义乎。说者又谓左乃序次。如左之左。殊不知神主之制。自与书册之制。大相不同也。盖神主自当其人之身。而书册则本为人之对看而设也。其言左右。势不得不异也。观于朱子大全祧庙劄子并图可见矣。
左右位说
凡人家有事于庙门。则必即位于门东。有祭于正寝。则亦必立于阼阶。是则人子事神之位。当在于神之左。盖神道尚右。地势倾左之义也。故朱子述题主之义而曰。其下左傍。题奉祀者之名。盖为此也。后人不深究义理之所在。乃以左为生人之左。而书奉祀者之名于主身之右。若是则名在神之右而位在神之左。无乃有乖于尚右倾左之义乎。说者又谓左乃序次。如左之左。殊不知神主之制。自与书册之制。大相不同也。盖神主自当其人之身。而书册则本为人之对看而设也。其言左右。势不得不异也。观于朱子大全祧庙劄子并图可见矣。
左右位说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7H 页
凡取左右而序位者非一。以地位之高下则宾主之阼西阶也。以阴阳之贵贱则朝廷之东西班也。以吉凶之象类则拱之尚左尚右。祝之读左读右是也。宾主尚相让。故自卑于阼而敬客于西。朝廷位尊卑。故左阳为上。右阴为下。至于神道尚右。兵事尊右。以其类凶也。拱手尚左。吉祝读左。以其类吉也。礼所谓客若降等就主人之阶。以地位之高下也。同姓西面。异姓东面。诸侯东阶。诸伯西阶。以阴阳之贵贱也。老子之言曰。上将军处右。偏将军处左。以兵戎之凶类也。至若汉初。以右丞相为尊者。习于战国之兵戎而然也。非三代所制之礼也。然则取左右而序位者。意各有所主。而质家文家。所尚不同。不可以一例拘也。若简编之分左右。则主人身而言。以其人之对看而设也。至于列书世位。则未尝不以其世位为左右也。盖文字以人书写之顺逆。观览之先后。故其分左右。宜不以书册而以其对人也。世位则自当其人之身。故其分左右。不以对人而据其位也。观于朱子大全祧庙劄子可见矣。
论禫服
古者吉服。有白衣冠皮弁素帻是也。故三年之丧。大祥而冠缟素。至后世无白吉服。故朱子酌古今之宜而撰家礼。大祥之后。以黪纱幞头。定为礼制。愚谓大祥。始变凶即吉之际。古之不黪以缟。以其吉服。亦有白也。朱子之不缟以黪。以其吉服无白也。吉服有白而服黪。则过于始吉之礼。吉服无白而服缟。则失于变凶之义。此古今黪缟之所以不得不异也。今之大祥而着白笠者。恐其未免有泥古之毙也。
降神说(丙子十月初七日)
爇而求诸阳灌以求诸阴者。盖人以生而言。则阴精阳气。疑合而
论禫服
古者吉服。有白衣冠皮弁素帻是也。故三年之丧。大祥而冠缟素。至后世无白吉服。故朱子酌古今之宜而撰家礼。大祥之后。以黪纱幞头。定为礼制。愚谓大祥。始变凶即吉之际。古之不黪以缟。以其吉服。亦有白也。朱子之不缟以黪。以其吉服无白也。吉服有白而服黪。则过于始吉之礼。吉服无白而服缟。则失于变凶之义。此古今黪缟之所以不得不异也。今之大祥而着白笠者。恐其未免有泥古之毙也。
降神说(丙子十月初七日)
爇而求诸阳灌以求诸阴者。盖人以生而言。则阴精阳气。疑合而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7L 页
有此身也。以死而言则魂升魄降而游散无依。故将祭之时。以火气而求于阳。以水气而求于阴。夫火属气与魂而气升于天者也水属精与魄而气彻于地者也。水者酒之谓也。求神于阴阳上下。各以其类而冀其感通之速也。
自悔
丁丑十月二十九日。因事在金士重家。而与罗大之共话。忽有新登科人来问云。明日将荣祖先之坟办备已尽。又有势不得已之事。而今闻姑夫之讣。处置奈何。介清以为无服之亲而非同宗不同居。祭则祭矣。时未见明文。不能无疑。虽迫于事势之不得已而祭之。不以为是也。大之以为主祭者。虽无服。受祭者有服。则于人情有所未安。其能安飨乎。决不可祭。金士重以为决可祭而无疑。介清疑信未决。请取礼记曾子问而泛考之。有曰将冠子而未及期日。闻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援此以證。不改前议。其人竟祭之。介清常怀可不可之疑。将考礼文而未及。是年季冬初三日。罗大之来访。问之则曰。其人之祭。乡邦贬议。并与其论礼者而诋斥之。且有或人举礼记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之文以论之。即取随手所录曾子问以审之。则果如或人之云。愧悔其粗疏轻率。不深考礼文而陷人于失礼之归者。介清也。而叹服其罗君之敦厚精详。躬笃恩爱之行于日用之间而能善推于人也。噫。介清平生言行。其不为此类者几希。此乃讲学不明。涵养未透之毙。非但误身。亦以误人甚可惧也。自此之往。痛艾前非。更加密察。至于将死之年。庶免其罪过之大也。然深察大义于礼文之中。则虽祭未为大失也。右论则主自责尔。
与思庵相公论骇俗说(庚辰正月二十一日)
自悔
丁丑十月二十九日。因事在金士重家。而与罗大之共话。忽有新登科人来问云。明日将荣祖先之坟办备已尽。又有势不得已之事。而今闻姑夫之讣。处置奈何。介清以为无服之亲而非同宗不同居。祭则祭矣。时未见明文。不能无疑。虽迫于事势之不得已而祭之。不以为是也。大之以为主祭者。虽无服。受祭者有服。则于人情有所未安。其能安飨乎。决不可祭。金士重以为决可祭而无疑。介清疑信未决。请取礼记曾子问而泛考之。有曰将冠子而未及期日。闻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援此以證。不改前议。其人竟祭之。介清常怀可不可之疑。将考礼文而未及。是年季冬初三日。罗大之来访。问之则曰。其人之祭。乡邦贬议。并与其论礼者而诋斥之。且有或人举礼记所祭于死者无服。则祭之文以论之。即取随手所录曾子问以审之。则果如或人之云。愧悔其粗疏轻率。不深考礼文而陷人于失礼之归者。介清也。而叹服其罗君之敦厚精详。躬笃恩爱之行于日用之间而能善推于人也。噫。介清平生言行。其不为此类者几希。此乃讲学不明。涵养未透之毙。非但误身。亦以误人甚可惧也。自此之往。痛艾前非。更加密察。至于将死之年。庶免其罪过之大也。然深察大义于礼文之中。则虽祭未为大失也。右论则主自责尔。
与思庵相公论骇俗说(庚辰正月二十一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8H 页
吾党有徐庆豹者。年少而质美人也。遭祖母及叔父丧而着白笠。人以为大骇而侮骂之。以至咆哮于门下左右。后生以为凡事有合义而俗以为骇者。有悖理而俗以为常者。又有宜今而不悖于古从古而无害于今者其不顾义理之如何。而一循流俗之非。则固当容悦于世而取益于已也。程子所谓闪奸打讹。朱子所谓依阿循中。庄周所称缘督以为经之术也。诚所未安。其谓执古非今而不屑屑于流俗之骇者。似涉乎矫俗千名而有违于因时制宜之道。亦不可谓会通旁达之智也。安得以辞其过耶。至若行而不悖于古。有补于今者。则断不可以人言之是非。为所行违也。夫为祖父母伯叔父母期丧。著于礼经载于国典。而无所禁。特以在职遭丧者。式暇之格。而只以期月。为衰世之常例。大小循之。莫有怪之者。此乃仁人君子所当急急救正而不暇他顾者也。反以骇俗而沮抑之乎。夫以为骇俗者。为其悖于理而害于今乎。为其不能容悦于世而失其所养之望乎。抑欲不大为善不大为恶。依逴循中。以全身避祸而得罪于圣贤之名教乎。与其晏然于期功之丧而服吉行乐。以自媚于衰俗之污。孰愈于笠白带布。以自别于平素而兆其复古之渐乎。程子曰。夫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盖彝伦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愚每诵此言而心服之。以为古今天下不可易之确论也。若师其意。不师其迹之说。则窃恐骎骎然入于心迹之判。未易与初学者语也。大抵士君子之行事。不论流俗之骇不骇。而但审其义理之如何而已。苟不恤义理。而只同乎流俗。则其于得失利害之际。驯入乎徇人欲灭天理之地。而终至于仰人鼻息。以为惨舒忧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8L 页
乐之归矣。可不惧哉。况临事而计利害者。其终未必不入于害也。以言论则苟合左右而不顾义理。以行事则巧避毁誉而见容流俗。自以为智能。而夷考其迹。则其诈善掩恶之肺肝。已彰露于十目之所视矣。后生以此深惧。凡百云为。见得是当。则一以直切而无意回互。此所以不见是于世而亦不以为悔也。不审先生之意谓如何。伏乞赐批。以警庸暗。千万幸甚。
夫俗者。人民所安习之祢也。三代之所安习者。纯乎义理之正。所谓骇俗者。皆悖理之事也。春秋战国之循习者。虽其人欲之流。而亦或有三代之遗风。不循其俗者。或得或失。而秦则天理已灭。无可言者。汉唐之智力。或有假仁借义之习。其见骇于一时者。有是有非。而五季则不见骇于俗者。皆随俗习非之人也。至于宋之治教。万目未尽举。污俗未尽变。当时士君子。或有见骇于俗而不见容于世者。是皆政有善不善而俗有美不美者然也。然则今之俗。三代之习耶。春秋战国之习耶。汉唐之习耶。五季宋之习耶。士君子处心行事之除。一循流俗而不顾义理之得失。乌乎可也。(庚辰正月二十三日)
论冠笠白黑(庚辰正月二十九日)
古者冠有玄冠素冠。弁有爵弁素弁。幞头有纱幞头布幞头。委貌有玄委貌素委貌。皆有吉凶之别。今我 国家之俗。着笠而不用冠。则笠有黑白。以别吉凶。有何不。可。夫冠者。着首之器而有玄素之不同。以其心之所蕴。有哀乐之不同也。心藏于内。无表。无以知其哀乐。故以其玄素。表于外也。笠亦着首之器冠与笠。其制虽不同。其所以饰其首则一也。今曰笠可黑而不可白。则冠何独无可不可乎。人但胶于所见之习。而不审其所不见之义理。深可叹也。
论期丧白笠(庚辰正月三十日)
丧服。人事之大节。而期衰丧服之大节。不可以忽之者也流俗之毙。晏然以期月为限。而冠服威仪。无异平日。饮食宴乐有同众人。自识者观之。甚可伤叹。呜呼。生而相亲。死而相哀。莫有切于期功之亲。虽不能顿复古制。而笠白以表其哀。则情所不能自己者。而抑亦有补于风化之本。无悖于先王之制者也。其可以骇俗而抑遏之乎。
夫俗者。人民所安习之祢也。三代之所安习者。纯乎义理之正。所谓骇俗者。皆悖理之事也。春秋战国之循习者。虽其人欲之流。而亦或有三代之遗风。不循其俗者。或得或失。而秦则天理已灭。无可言者。汉唐之智力。或有假仁借义之习。其见骇于一时者。有是有非。而五季则不见骇于俗者。皆随俗习非之人也。至于宋之治教。万目未尽举。污俗未尽变。当时士君子。或有见骇于俗而不见容于世者。是皆政有善不善而俗有美不美者然也。然则今之俗。三代之习耶。春秋战国之习耶。汉唐之习耶。五季宋之习耶。士君子处心行事之除。一循流俗而不顾义理之得失。乌乎可也。(庚辰正月二十三日)
论冠笠白黑(庚辰正月二十九日)
古者冠有玄冠素冠。弁有爵弁素弁。幞头有纱幞头布幞头。委貌有玄委貌素委貌。皆有吉凶之别。今我 国家之俗。着笠而不用冠。则笠有黑白。以别吉凶。有何不。可。夫冠者。着首之器而有玄素之不同。以其心之所蕴。有哀乐之不同也。心藏于内。无表。无以知其哀乐。故以其玄素。表于外也。笠亦着首之器冠与笠。其制虽不同。其所以饰其首则一也。今曰笠可黑而不可白。则冠何独无可不可乎。人但胶于所见之习。而不审其所不见之义理。深可叹也。
论期丧白笠(庚辰正月三十日)
丧服。人事之大节。而期衰丧服之大节。不可以忽之者也流俗之毙。晏然以期月为限。而冠服威仪。无异平日。饮食宴乐有同众人。自识者观之。甚可伤叹。呜呼。生而相亲。死而相哀。莫有切于期功之亲。虽不能顿复古制。而笠白以表其哀。则情所不能自己者。而抑亦有补于风化之本。无悖于先王之制者也。其可以骇俗而抑遏之乎。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9H 页
答罗有之书
答曰。师丧一事。言论至正至当。叹服其君子之正直也。朱子之于延平。但受学而已。受学云者。朱子曰。从游。盖所尊敬而不为师弟子之辞也。彼于李丈。受学而已。则今之所处。犹或可矣。若有发蒙函丈之恩。则馀无足可观。更何言哉。朋友犹当吊服加麻。况于重恩义之师。岂可无表。哀之变也。黄王金三君子之所服不同者。愚以为礼无定服。故特以恩之轻重。哀之深浅而表之以所服尔。后之服师服者。当以恩哀浅深为定尔。若曰既委质于君而不服三年之心丧。则为臣者。终无期大功之丧。其可乎。所谓唯其所在则致死者。谓如在君傍则为君死。在父傍则为父死云尔。非谓在君而不服三年之丧也。礼曰。若丧父而无服则解官可知。但当今之时。吾辈当以容众矜不能为心。似不可太白直以起争端也。不审尊侍以为如何。
又答师丧一事。考于礼。曰。心丧三年。又曰。若丧父而无服。又曰。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仪礼丧服疏曰。皆绖而出。是为师。出行亦绖也。程子曰。若颜闵之于孔子。则虽斩衰三年。可也。朱子曰。师之为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若论其服。则当与君父等。故礼
答曰。师丧一事。言论至正至当。叹服其君子之正直也。朱子之于延平。但受学而已。受学云者。朱子曰。从游。盖所尊敬而不为师弟子之辞也。彼于李丈。受学而已。则今之所处。犹或可矣。若有发蒙函丈之恩。则馀无足可观。更何言哉。朋友犹当吊服加麻。况于重恩义之师。岂可无表。哀之变也。黄王金三君子之所服不同者。愚以为礼无定服。故特以恩之轻重。哀之深浅而表之以所服尔。后之服师服者。当以恩哀浅深为定尔。若曰既委质于君而不服三年之心丧。则为臣者。终无期大功之丧。其可乎。所谓唯其所在则致死者。谓如在君傍则为君死。在父傍则为父死云尔。非谓在君而不服三年之丧也。礼曰。若丧父而无服则解官可知。但当今之时。吾辈当以容众矜不能为心。似不可太白直以起争端也。不审尊侍以为如何。
又答师丧一事。考于礼。曰。心丧三年。又曰。若丧父而无服。又曰。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仪礼丧服疏曰。皆绖而出。是为师。出行亦绖也。程子曰。若颜闵之于孔子。则虽斩衰三年。可也。朱子曰。师之为义。即朋友。而分则与君父等。若论其服。则当与君父等。故礼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79L 页
谓若丧父而无服。又曰。平居则绖。又按。仪礼丧服记朋友麻注曰。朋友虽无亲。有同道之恩。相为服缌之绖带其服则吊服也。其冠则卿大夫士弁绖。庶人素委貌也。吊服有三。王为三公六卿锡衰。为诸侯缌衰。为大夫士疑衰。诸侯及卿大夫。亦以缌衰为吊服。朋友之相为服。即士吊服。疑衰素裳疏曰。庶人则白布深衣锡衰者。锡麻之滑易者也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布。无事其缕。缌亦十五升去其半。有事其缕无事其布。疑衰。十四升疑之言。拟也。拟于吉也。将此数说而观之。则心丧三年之服。不可拟于吊服之制。愚谓师之恩义。有类于君父。则其服疑与齐衰之升数同。而绖带则疑与期大功之大小同也。而黄王,金三贤之师服。皆未免于吊服之制。准礼义则有未洽。但未知恩义之轻重尔。然此特论其古礼义之正而已。若以末世所谓贤者所行之事观之。则三贤师服之制。岂不巍巍然高不可及哉。呜呼。末世之所谓贤者。未必皆以义理。求于师。而或未免有以功利相从者。故其平日所与师友讲论者。不过言语文字之间。而期望者又不出乎求闻计获之私。其于格致诚正之实。明物察伦之本。亦未知其为何事也。是以。当其临事施措之际。未能正谊明理。而一以谋利计功为处之当。其不服师丧。尚何怪哉。但所谓师者。其恩义之轻重浅深差等不一。姑举其二二。则有句读训诰之师。有文章功利之师。有从游受学之师。有受业传道之师。或大圣或。大贤或次贤。观其道德之大小。恩义之轻重而权其服而已。或三年。或期功缌。自不能无等分矣。此亦不可不知。至若生而师事之。以济其所欲。死而遂背之。以忘其恩义者。则又何足与论哉。
附
附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0H 页
丁丑七月二十四日。罗君有之书曰。黄勉斋丧其师朱子。吊服加麻。制如深衣。用冠绖。王柏丧其师何基。服深衣加带绖。冠加丝。武柏卒。其弟子金仁山则加绖于白巾。绖如缌麻而小。带用细苧。黄王金三君子。皆朱门之嫡传。而所制之师服。不无少异。当何为准。且为师三年。其不去官耶。闻金都事千镒门人言则曰。先生今遭一斋(即李恒也)丧而既委质于 朝。故不去官。于愚意甚未安。乃告以此。无乃君有故。以所在而致死时事乎。昔孔子之门。惟颜闵不仕。及其殁也。七十子筑室三年。若丧父而无服。夫七十子者。非知礼者乎。且以身无衰麻之服而心有哀戚之心。若丧考妣之义。与程子所谓若颜闵之于孔子。则虽斩衰三年可也之义推之。则苟平日以师事之恩义兼至。则解官三年。虽不载于礼经。乃所当为也。以此金门多有诋责侍生之谤。不胜呵仰呵仰。金都事同在一城。固尝的知。早失父母。受学李丈颖悟善言。取重于世。至荐为名宦。今其死也。虽曰奔丧而来。一吊之后。不措襄事。即返于家。累茵而坐。至奉官供。应接宾客。是乃其生也。趋走善事以为钓名之资。而之死遂背之也。狷介之性。多发慷慨之怀。与其门人极言辨论。间发粗暴之气。由此金门深怀。不肯显说于乡人之来见者云。末世人心之巧险。不可言也。不可言也。然侍生之所见。果有合于义理之正乎。幸亦垂察开示何如。朱子不服延平而在朝论讨云然乎。亦乞示破。其间多有曲折。而此人之行。出于意外。日暮草草。心乱气短。胡写至此。惶恐惶恐。
与罗教官(德元)书(乙)酉八月二十五日
某谨拜覆言。傲然便坐。每承垂问。勤恳益切。感激无以喻。鄙人自
与罗教官(德元)书(乙)酉八月二十五日
某谨拜覆言。傲然便坐。每承垂问。勤恳益切。感激无以喻。鄙人自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0L 页
京奔来。气力大伤。抵今父病苏复。心念弛安。路困始发。食饮不甘。精神昏顿。至于面有浮气。为药最难。以故明间出向得药之方矣。哀贶红枾。深荷厚眷。自愧无以效。会哭土主之意甚善。哀侍喻诸乡人。以成美事何如。但未及见礼文。不知其仪如何。只着白团领草笠或布笠。若吊主丧子弟。则当用白笠似可。馀不宣。伏惟哀察。谨此。
论继后(辛巳八月初五日)
夫为人后者。谓同宗之支子。继承大宗之无后者也。盖尊祖重宗。子孙之道也。宗子无后则承祖之祀当迁。宗子情所不忍。大宗之尊当易。支子义所不安。两不得已。而宗子以支子为子。不迁其祀。支子以宗子为父。不易其尊。重祖先而尊大宗也。其至矣。为祖宗而非为身。故支子无后。则只祔于祖而不须立后。古之礼也。后世之所谓继后者。非为祖宗而与为人后也。所后者。特以占吝身后之产业。不欲分裂于族人也。为后者。亦贪恋所得之产业。利为子孙计。皆非为祖宗也。且其爱财利而割天属之爱以服期。重利合之父以服斩。逆理乱常。罪不容赦。流俗之毙。视以为常。不以为怪。深可叹也。昔孔子射于矍相之圃。与为人后者使不入。吕氏虽疑其辞之迫切。而其义理则诚天地万古不可易之鉴戒也。而人自不察。惑之难悟。一至于此也。又况继后之后。虽生己子。论者以为父子之名一定而不可复罢。此但知正名而不知所以正名之实也。愚窃以为若知其正名之实。则虽大宗之后。生己子则亦可罢矣。况以利合者乎。盖以宗子之正。则天属与义合。亲疏之分。固不可强安排。而祖先之享祀。亦安于直嗣之尽诚。以支子之情。则还。其父而服其服让其子而宗其宗。奉祖先安享之意定宗子天属
论继后(辛巳八月初五日)
夫为人后者。谓同宗之支子。继承大宗之无后者也。盖尊祖重宗。子孙之道也。宗子无后则承祖之祀当迁。宗子情所不忍。大宗之尊当易。支子义所不安。两不得已。而宗子以支子为子。不迁其祀。支子以宗子为父。不易其尊。重祖先而尊大宗也。其至矣。为祖宗而非为身。故支子无后。则只祔于祖而不须立后。古之礼也。后世之所谓继后者。非为祖宗而与为人后也。所后者。特以占吝身后之产业。不欲分裂于族人也。为后者。亦贪恋所得之产业。利为子孙计。皆非为祖宗也。且其爱财利而割天属之爱以服期。重利合之父以服斩。逆理乱常。罪不容赦。流俗之毙。视以为常。不以为怪。深可叹也。昔孔子射于矍相之圃。与为人后者使不入。吕氏虽疑其辞之迫切。而其义理则诚天地万古不可易之鉴戒也。而人自不察。惑之难悟。一至于此也。又况继后之后。虽生己子。论者以为父子之名一定而不可复罢。此但知正名而不知所以正名之实也。愚窃以为若知其正名之实。则虽大宗之后。生己子则亦可罢矣。况以利合者乎。盖以宗子之正。则天属与义合。亲疏之分。固不可强安排。而祖先之享祀。亦安于直嗣之尽诚。以支子之情。则还。其父而服其服让其子而宗其宗。奉祖先安享之意定宗子天属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1H 页
之情。彼此无憾而人道得宜矣。况非宗子而与为人后者。则其于罢。有何不可。但知父子之名一定而不可罢不知天属之情自然而不可遏。是靠于名而不知实。何其谬也。
论私着冠(海翁想其时世。无着冠之风故有此论欤。)
孔子答为邦之问而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圣人之心。未尝无如此之为。而不得为如此者。有其德无其位也。无其位则当不悖其为下之道。故不敢作礼乐而袭水土之宜。如猎较章甫逢掖之类是也。今士大夫居家私着冠意谓不是。若告于上而改此邦之风则可矣。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论理
画卦说
古者包牺氏之画卦也。只是因阴阳两端而已。观其天动于上。地静于下。而有奇偶象。故画一奇一偶为两仪。观其天有日月而日阳月阴。故于阳仪上画一奇一偶。为太阳少阴。地有山川而山峙川流故于阴仪上画一奇一偶。为少阳太阴。观其日有昼夜。月有盈虚。故于太阳上。画一奇一偶为乾兑。于少阴上。又画一奇一偶。为离震。观其山有鸟兽。川有甲鳞故于少阳上。画一奇一偶。为巽坎。于太阴上。又画一奇一偶。为艮坤。自此而推。以至于极。为六十四卦也。盖推原天地之所自。则本无兆眹之可指。故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虽然。画卦取义。固非一端。故又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学易者。要在活看。不可拘泥而固执一涂也。
论私着冠(海翁想其时世。无着冠之风故有此论欤。)
孔子答为邦之问而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圣人之心。未尝无如此之为。而不得为如此者。有其德无其位也。无其位则当不悖其为下之道。故不敢作礼乐而袭水土之宜。如猎较章甫逢掖之类是也。今士大夫居家私着冠意谓不是。若告于上而改此邦之风则可矣。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论理
画卦说
古者包牺氏之画卦也。只是因阴阳两端而已。观其天动于上。地静于下。而有奇偶象。故画一奇一偶为两仪。观其天有日月而日阳月阴。故于阳仪上画一奇一偶。为太阳少阴。地有山川而山峙川流故于阴仪上画一奇一偶。为少阳太阴。观其日有昼夜。月有盈虚。故于太阳上。画一奇一偶为乾兑。于少阴上。又画一奇一偶。为离震。观其山有鸟兽。川有甲鳞故于少阳上。画一奇一偶。为巽坎。于太阴上。又画一奇一偶。为艮坤。自此而推。以至于极。为六十四卦也。盖推原天地之所自。则本无兆眹之可指。故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虽然。画卦取义。固非一端。故又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学易者。要在活看。不可拘泥而固执一涂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1L 页
包牺仰观俯察以画八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天日昼。皆阳故为乾。
天日夜。二阳在下。一阴在上。故为兑。馀皆类此。
则河图以画八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一北三东七南九西。阳数也。为阳仪。自北而东。而南而西。犹圆图阳自北起。终南过西。
삽화 새창열기
天日昼。皆阳故为乾。
天日夜。二阳在下。一阴在上。故为兑。馀皆类此。
则河图以画八卦图
삽화 새창열기
一北三东七南九西。阳数也。为阳仪。自北而东。而南而西。犹圆图阳自北起。终南过西。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2H 页
二(南)四(西)六(北)八(东。)阴数也。为阴仪。自南而西。而北而东。犹圆图。阴自南起。终北过东。
四九太阳。九固老阳数也。而四本老阴位。所以同称老阳者。以其二老互藏其宅也。故河图之数。四合九而同居焉馀仿此。
九一七三数皆阳。故为乾。馀皆类此推之。
伸圆图为横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谨按乎本中。老少阴阳流注处。本以宋墨别之。今以墨白俾便刊印。)
二始相交为巽。即圆图姤复。
二盛相交为乾坤。即圆图乾坤。
就四象而看。则二老交而而乾坤艮兑。乾坤二老对配。艮兑二少对配。二少交而生震离坎巽。震巽二长对配坎离二中对配。乾圆图看。阳下阴上相对。卦则乾坤对姤复对。
通分则左阳为下。右阴为上。圆图之阳在左阴在右也。细分则阳
四九太阳。九固老阳数也。而四本老阴位。所以同称老阳者。以其二老互藏其宅也。故河图之数。四合九而同居焉馀仿此。
九一七三数皆阳。故为乾。馀皆类此推之。
伸圆图为横图
삽화 새창열기
(谨按乎本中。老少阴阳流注处。本以宋墨别之。今以墨白俾便刊印。)
二始相交为巽。即圆图姤复。
二盛相交为乾坤。即圆图乾坤。
就四象而看。则二老交而而乾坤艮兑。乾坤二老对配。艮兑二少对配。二少交而生震离坎巽。震巽二长对配坎离二中对配。乾圆图看。阳下阴上相对。卦则乾坤对姤复对。
通分则左阳为下。右阴为上。圆图之阳在左阴在右也。细分则阳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2L 页
始为下。阳盛为上。阴始为上。阴盛为下。圆图之阳生于下极于上。阴生于上极于下也。
论数
数者。具于理而行于气。阳一阴二。天圆地方。而数之体立。日月昼夜寒暑往来而数之用行矣。天下事物之吉凶悔吝。何莫非此数之范围乎。
论太极图上下圈
太极图。上有太极之圈。下有阴阳之圈。实如图象。则却似太极自太极。阴阳自阴阳。各为一物。恐人误见如此。故朱子释之曰。非有离乎阴阳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盖曰太极虽不外乎阴阳五行。而其体亦有不杂乎阴阳五行者也。
论先天太极二图
先天图。但有书而而无文字。可寻唐虞以上之气象也。太极图。具阴阳五行而又有文字。夏商以下之气象也。孔子先天气象。却浑厚。孟子太极气象。却详尽以类而推之。则非但古今而已。人物之大小上下气众。无不皆然。
论形而上下
形而上形으로上을一云形호偓
形而下形으로下를
上指无形而不可见者。所谓理也。上属天虚。
下指有形而可见者。所谓物也。下属地实。
形而不可见者道也。形而可见者器也。
朱子说形而上下曰。即形器之本体而不离乎形器则谓之道。就形器而言。则谓之器。愚因此说而自得之如右。
论阳始于下阴始于上(乙亥年)
溪涧之草木。先受生长之气。以其阳气自下而始。于复可见。山顶之草木。先受肃杀之气。以其阴气自上而始。于姤可见。
论元亨利贞仁义礼智顺错
天道无为。故顺而言之曰元亨利贞。可以见相生而流行之妙也。人事作为。故错而言之曰仁义礼智。可以见相制而对待之实也。流行者。春夏秋冬天之运化也。对待者。东西南北地之定位也。禀其天之运化而成于地之定位者。人也。从其所成故曰仁义礼智。
论数
数者。具于理而行于气。阳一阴二。天圆地方。而数之体立。日月昼夜寒暑往来而数之用行矣。天下事物之吉凶悔吝。何莫非此数之范围乎。
论太极图上下圈
太极图。上有太极之圈。下有阴阳之圈。实如图象。则却似太极自太极。阴阳自阴阳。各为一物。恐人误见如此。故朱子释之曰。非有离乎阴阳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盖曰太极虽不外乎阴阳五行。而其体亦有不杂乎阴阳五行者也。
论先天太极二图
先天图。但有书而而无文字。可寻唐虞以上之气象也。太极图。具阴阳五行而又有文字。夏商以下之气象也。孔子先天气象。却浑厚。孟子太极气象。却详尽以类而推之。则非但古今而已。人物之大小上下气众。无不皆然。
论形而上下
形而上形으로上을一云形호偓
形而下形으로下를
上指无形而不可见者。所谓理也。上属天虚。
下指有形而可见者。所谓物也。下属地实。
形而不可见者道也。形而可见者器也。
朱子说形而上下曰。即形器之本体而不离乎形器则谓之道。就形器而言。则谓之器。愚因此说而自得之如右。
论阳始于下阴始于上(乙亥年)
溪涧之草木。先受生长之气。以其阳气自下而始。于复可见。山顶之草木。先受肃杀之气。以其阴气自上而始。于姤可见。
论元亨利贞仁义礼智顺错
天道无为。故顺而言之曰元亨利贞。可以见相生而流行之妙也。人事作为。故错而言之曰仁义礼智。可以见相制而对待之实也。流行者。春夏秋冬天之运化也。对待者。东西南北地之定位也。禀其天之运化而成于地之定位者。人也。从其所成故曰仁义礼智。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3H 页
近东多风说(在语类)
夫风之为鼓动。随阳气而生者也。地之东多风。天之春亦多风。盖东。阳生之方。春。阳升之时。阳本动物而当其发生之时。固宜多风人生少时。多动少静。亦其一验也。(丙子回月二十日记)
阴阳之势均力敌亦多风。此则阴阳相战之时。不可一概拘泥也。
论水火气
平庵项氏曰。水气升于上。水至木杪则为滋液。火气见于上火至木杪则为华实。愚因此说而思之。水属冬而冬之水气。藏于草木之根。渐升而极于春。则滋液发于草木之上而枝叶润泽。火属夏而夏之火气。融于草木之根。渐见而极于秋。则光华结于上而果实成熟。以其五行从母之气也。色亦然。水之黑见于春。木之青见于夏。火之赤见于秋。金之白见于冬。然草阴而木阳故草已成于春。而木则至夏而成。草已实于夏。而木则至秋而实。于此可以见阴躁阳迟之验也。可以见阴小阳大之义也。(丙子八月二十五日。读易鼎卦象而得。)
夫风之为鼓动。随阳气而生者也。地之东多风。天之春亦多风。盖东。阳生之方。春。阳升之时。阳本动物而当其发生之时。固宜多风人生少时。多动少静。亦其一验也。(丙子回月二十日记)
阴阳之势均力敌亦多风。此则阴阳相战之时。不可一概拘泥也。
论水火气
平庵项氏曰。水气升于上。水至木杪则为滋液。火气见于上火至木杪则为华实。愚因此说而思之。水属冬而冬之水气。藏于草木之根。渐升而极于春。则滋液发于草木之上而枝叶润泽。火属夏而夏之火气。融于草木之根。渐见而极于秋。则光华结于上而果实成熟。以其五行从母之气也。色亦然。水之黑见于春。木之青见于夏。火之赤见于秋。金之白见于冬。然草阴而木阳故草已成于春。而木则至夏而成。草已实于夏。而木则至秋而实。于此可以见阴躁阳迟之验也。可以见阴小阳大之义也。(丙子八月二十五日。读易鼎卦象而得。)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3L 页
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隔二位而胞。隔一位而生。当位而旺。生与胞在孟。旺在仲。(七日来复。自五月阳始无而至十一月阳始生。相去七月。故曰七日来复。▣自十一月阴始无而至五月阴始生。相去七月。亦当曰七月来遇。阳称日阴称月。)
五行(丙子十一月十三日)
水阴盛火阳盛。木阳稚金阴稚者。以五行生禀言之也所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者也。水木阳火金阴者。以五行生属言之也。所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者也。木火阳金水阴者。以五行运行之序言之也。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者也。盖生禀之性。含其运行之气也。运行之气。发于生禀之性也。故言其生禀之性。而运行之次。亦在其中。所以朱子答黄氏之问。但曰毕竟是可疑而已。终不肯改其章勾。
圣人画卦天地运气(丁丑十月初十日)
圣人书卦以示人。犹天地运气以教人。故吉凶悔吝与风雨霜露皆无言之教。而唯智者。为能信得及矣。
论岁月日定限(丁丑十月十四日)
盖太古圣人。仰观天文识其天与日月初相离处。而日一昼夜恰周其初。故以一昼夜为一日月二十九日半强。遂及而与日会故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其空半日弱为朔虚。积至十二月。则空五日强。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周其初。与日月会。故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而馀五日四分日之一。合朔虚而为闰。且验其寒暑之推而分为四时。时所谓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
삽화 새창열기
隔二位而胞。隔一位而生。当位而旺。生与胞在孟。旺在仲。(七日来复。自五月阳始无而至十一月阳始生。相去七月。故曰七日来复。▣自十一月阴始无而至五月阴始生。相去七月。亦当曰七月来遇。阳称日阴称月。)
五行(丙子十一月十三日)
水阴盛火阳盛。木阳稚金阴稚者。以五行生禀言之也所谓五行之生。各一其性者也。水木阳火金阴者。以五行生属言之也。所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者也。木火阳金水阴者。以五行运行之序言之也。所谓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者也。盖生禀之性。含其运行之气也。运行之气。发于生禀之性也。故言其生禀之性。而运行之次。亦在其中。所以朱子答黄氏之问。但曰毕竟是可疑而已。终不肯改其章勾。
圣人画卦天地运气(丁丑十月初十日)
圣人书卦以示人。犹天地运气以教人。故吉凶悔吝与风雨霜露皆无言之教。而唯智者。为能信得及矣。
论岁月日定限(丁丑十月十四日)
盖太古圣人。仰观天文识其天与日月初相离处。而日一昼夜恰周其初。故以一昼夜为一日月二十九日半强。遂及而与日会故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其空半日弱为朔虚。积至十二月。则空五日强。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而周其初。与日月会。故以三百六十日为一岁。而馀五日四分日之一。合朔虚而为闰。且验其寒暑之推而分为四时。时所谓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4H 页
岁者也。
论阴阳左右方(己卯九月初四日)
以节气配四方。则东北(海翁北恐南字之误)为阳方。西北为阴方。人坐北向南则右为阴左为阳。阳尊而阴卑。卑役而尊逸。义理之自然。故人之用手。右役而左逸。盖阴者。阳之役也。乾始而坤成。君命而臣行之类。亦取此欤。势不得不然。非自然而何。方(海翁方恐当作吴氏。见小学教以右手注。)取强之说。未必深信。
皇极经世书二纂图指要下(壬午八月初十日)
自乾一之一元之元。至坤八之八辰之辰。凡三万一千三百四五万六千六百五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万。以十二与三十相乘。积至于此数。是乃天地始终之数也。其十二万九千六百者。特一元消长之数而已。一元在大化之间。犹一年也。非天地永坏之数也。一元消长图下。临川吴氏注说。地之重浊凝结者。悉皆融散。与轻清之天。混合为一者。恐或未然也。
皇极经世书五观物外篇上
三百六十。变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十二万九千六百。变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变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
愚窃以为一元十二会之数。总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此天地小运之数。自子会至亥会。特山渤川湮而日月之光。晦而复明。人物之生。消而复息而已。至其天地高厚之体。则不尽消坏。犹一年自子月至亥月。日月之行。周而改度。草木之生。易而更新矣。岂有天地永坏之理乎。先儒所谓岩隙螺蚌壳之云。亦此之谓
论阴阳左右方(己卯九月初四日)
以节气配四方。则东北(海翁北恐南字之误)为阳方。西北为阴方。人坐北向南则右为阴左为阳。阳尊而阴卑。卑役而尊逸。义理之自然。故人之用手。右役而左逸。盖阴者。阳之役也。乾始而坤成。君命而臣行之类。亦取此欤。势不得不然。非自然而何。方(海翁方恐当作吴氏。见小学教以右手注。)取强之说。未必深信。
皇极经世书二纂图指要下(壬午八月初十日)
自乾一之一元之元。至坤八之八辰之辰。凡三万一千三百四五万六千六百五十。六万三千八百四十万。以十二与三十相乘。积至于此数。是乃天地始终之数也。其十二万九千六百者。特一元消长之数而已。一元在大化之间。犹一年也。非天地永坏之数也。一元消长图下。临川吴氏注说。地之重浊凝结者。悉皆融散。与轻清之天。混合为一者。恐或未然也。
皇极经世书五观物外篇上
三百六十。变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十二万九千六百。变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变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
愚窃以为一元十二会之数。总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此天地小运之数。自子会至亥会。特山渤川湮而日月之光。晦而复明。人物之生。消而复息而已。至其天地高厚之体。则不尽消坏。犹一年自子月至亥月。日月之行。周而改度。草木之生。易而更新矣。岂有天地永坏之理乎。先儒所谓岩隙螺蚌壳之云。亦此之谓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4L 页
也。
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
此天地大运之数。至此则天地昭融混合。无有遗形。只冯冯翼翼。先儒所谓天地之初。只是水火二气而已者如此。而始如此而终无有穷极之理。邵伯温所谓穷则变。变则生。生而不穷也。
无题(弟子本。此篇误与上篇合。今依手本。别作一篇。)
朱子解太极图动静阴阳曰。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此言动时生阳位。静时生阴位。人有言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曰。动而后生其阳。静而后生其阴。与朱子之意大不同也。朱子之意则动即生阳。静即生阴。(生犹成也。非生产之生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序记
初学切要序
夫学以治心。犹药以治病。治病者。必先知病之所自而后服其药而治其病。则药无不效矣。治心者。又必先知学之所以而后。读其书而治其心。则学亦无不效矣。此其初学切要之大义也。盖圣贤之书。无非切于学者治心之药。而论一事而正一理。言一病而命一药。救其偏而归之正。开其塞而通其流。则未有如朱子书之深切痛快。而其为书浩瀚宏博。初学者未易遍阅而得其切要愚。切病焉。抽录分门而便于观览。以示来学之士。若弟子职居家杂仪吕氏乡约。虽非朱子所著之书。而取以注解之。则必有意焉。而切于初学下手之地。故并录以存之。愿诸君熟读深思而有所得焉。则自知病之所自。药之所施。而治之之道。自不得不尽矣。病去而心平。习变而志定。然后循序渐进。读小学四子。如朱子之所云。则自无偏滞之累而卒敀于心正身修之地矣。 万历丙子正月下
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
此天地大运之数。至此则天地昭融混合。无有遗形。只冯冯翼翼。先儒所谓天地之初。只是水火二气而已者如此。而始如此而终无有穷极之理。邵伯温所谓穷则变。变则生。生而不穷也。
无题(弟子本。此篇误与上篇合。今依手本。别作一篇。)
朱子解太极图动静阴阳曰。动静不同时。阴阳不同位。此言动时生阳位。静时生阴位。人有言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者曰。动而后生其阳。静而后生其阴。与朱子之意大不同也。朱子之意则动即生阳。静即生阴。(生犹成也。非生产之生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序记
初学切要序
夫学以治心。犹药以治病。治病者。必先知病之所自而后服其药而治其病。则药无不效矣。治心者。又必先知学之所以而后。读其书而治其心。则学亦无不效矣。此其初学切要之大义也。盖圣贤之书。无非切于学者治心之药。而论一事而正一理。言一病而命一药。救其偏而归之正。开其塞而通其流。则未有如朱子书之深切痛快。而其为书浩瀚宏博。初学者未易遍阅而得其切要愚。切病焉。抽录分门而便于观览。以示来学之士。若弟子职居家杂仪吕氏乡约。虽非朱子所著之书。而取以注解之。则必有意焉。而切于初学下手之地。故并录以存之。愿诸君熟读深思而有所得焉。则自知病之所自。药之所施。而治之之道。自不得不尽矣。病去而心平。习变而志定。然后循序渐进。读小学四子。如朱子之所云。则自无偏滞之累而卒敀于心正身修之地矣。 万历丙子正月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5H 页
浣。铁城后学郑某。书。
讲义契序
讲者。讨论修治之谓也。义者。事物当然之名也。契谓声气应求而自不相离之称也。天下之物。莫不各以类聚。而类有善恶之不同。事为之异趣。为吾友者。当以讲明义理为类。而欲终始不相离背。故名契以讲义。愿诸君。凡百处心行事。一以正义明道为务。而不以。谋利计功为心。则千万幸甚。夫寻常之所讲者利也。而吾徒之所讲如此。岂偶然哉。盖物各有当然之法象。而吾心裁制以处之者义也。象焉者。礼所谓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之类是也。效焉者。(海翁效恐当作法)如位之为尊卑贵贱。裁之为升降进退。序之为先后往来。济之为张弛迟速。以施于君臣之仁敬。父子之慈孝。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而其他日用。莫不各有当然恰好之地。而人自不讲。是以。当其处之之际。懵然莫知其所当然。以至于犯礼义冒廉耻。乱名教斁彝伦。卒不免于禽兽之归。可胜惜哉。古之圣贤。为此惧恻。因象设教。以示后世。使学者讲其言循其教。自不迷于处物之义。而得天理之中正也。同此契者。惟当读其书讲其理。行其义践其形。以复其性命之全。乃所谓君子之儒也。其将勉之哉。然其讲义之要。在于存心。存心之要。在于居敬。敬非别是一事。只是存心于所当存之地。而不为他物引将去之谓也。谓如当静则只存于静而不引去于动。当动则只存于动而不引去于静之类。其他如入孝出悌之方。修身处物之要。大概指示条列如左云。
小学家礼及增损吕氏乡约。乃人伦日用之最急切。须先讲磨力行。以为入孝出悌之地。
讲义契序
讲者。讨论修治之谓也。义者。事物当然之名也。契谓声气应求而自不相离之称也。天下之物。莫不各以类聚。而类有善恶之不同。事为之异趣。为吾友者。当以讲明义理为类。而欲终始不相离背。故名契以讲义。愿诸君。凡百处心行事。一以正义明道为务。而不以。谋利计功为心。则千万幸甚。夫寻常之所讲者利也。而吾徒之所讲如此。岂偶然哉。盖物各有当然之法象。而吾心裁制以处之者义也。象焉者。礼所谓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之类是也。效焉者。(海翁效恐当作法)如位之为尊卑贵贱。裁之为升降进退。序之为先后往来。济之为张弛迟速。以施于君臣之仁敬。父子之慈孝。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而其他日用。莫不各有当然恰好之地。而人自不讲。是以。当其处之之际。懵然莫知其所当然。以至于犯礼义冒廉耻。乱名教斁彝伦。卒不免于禽兽之归。可胜惜哉。古之圣贤。为此惧恻。因象设教。以示后世。使学者讲其言循其教。自不迷于处物之义。而得天理之中正也。同此契者。惟当读其书讲其理。行其义践其形。以复其性命之全。乃所谓君子之儒也。其将勉之哉。然其讲义之要。在于存心。存心之要。在于居敬。敬非别是一事。只是存心于所当存之地。而不为他物引将去之谓也。谓如当静则只存于静而不引去于动。当动则只存于动而不引去于静之类。其他如入孝出悌之方。修身处物之要。大概指示条列如左云。
小学家礼及增损吕氏乡约。乃人伦日用之最急切。须先讲磨力行。以为入孝出悌之地。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5L 页
四书五经。循序而读。精其义以入神。以为他日利用安身之地。修身处物之要。莫大于此。
仪礼经传朱子大全,语类性理大全纲目及子史当于会集之时。抽出讲论。以为多蓄富有之资。
契中凡事。一依增损乡约。
学令则以白鹿洞规为准则。
老庄仪秦之术。晋宋清谈之习。虽时有讲说。以究其所以为异端。切宜戒之。勿使坏心术误知见。
契中人员。所犯过恶。明切规责。期于迁改。勿使容忍。以益其非。其有忌惮不悛。至于再三则虽会集之日。勿与言论。俟其悔悟而后如平日。
愚既序讲义。议者难之曰。讲义之名大矣。非学者所敢当。且或事有一不合于义。则人必侮骂而非笑。指的而排斥矣。其必将有患也。余应之曰。仁则天理之得于心。以为全德者也。无一物之不体。无一私之或间。固学者之所不敢容易体察。若义者。吾心裁制以处物之名也。吾之讲究有素。则物之撞着。处无不宜此所以名契之意也。且夫精义徙义由义。则宜乎吾辈之不敢当。若其讲义云。则乃所谓格致之功。实初学下手之地。其何不可之有。抑尝思之。三千之徒。固皆学者也。而未尝闻有以学夫子之道。为僣大而不敢当。辞避以某名目也。亦未尝有以事事未能尽合于夫子之道。为自贬而不勉企及也。孟子。学而知者也。其言曰。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是非不自期于大圣。而终不若舜孔子也。谁咎其不掩言。而何害于为亚圣乎。学者而预嫌其期望之或不克。而自画以近小。必半途而废者也。吾未见其可也。
仪礼经传朱子大全,语类性理大全纲目及子史当于会集之时。抽出讲论。以为多蓄富有之资。
契中凡事。一依增损乡约。
学令则以白鹿洞规为准则。
老庄仪秦之术。晋宋清谈之习。虽时有讲说。以究其所以为异端。切宜戒之。勿使坏心术误知见。
契中人员。所犯过恶。明切规责。期于迁改。勿使容忍。以益其非。其有忌惮不悛。至于再三则虽会集之日。勿与言论。俟其悔悟而后如平日。
愚既序讲义。议者难之曰。讲义之名大矣。非学者所敢当。且或事有一不合于义。则人必侮骂而非笑。指的而排斥矣。其必将有患也。余应之曰。仁则天理之得于心。以为全德者也。无一物之不体。无一私之或间。固学者之所不敢容易体察。若义者。吾心裁制以处物之名也。吾之讲究有素。则物之撞着。处无不宜此所以名契之意也。且夫精义徙义由义。则宜乎吾辈之不敢当。若其讲义云。则乃所谓格致之功。实初学下手之地。其何不可之有。抑尝思之。三千之徒。固皆学者也。而未尝闻有以学夫子之道。为僣大而不敢当。辞避以某名目也。亦未尝有以事事未能尽合于夫子之道。为自贬而不勉企及也。孟子。学而知者也。其言曰。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是非不自期于大圣。而终不若舜孔子也。谁咎其不掩言。而何害于为亚圣乎。学者而预嫌其期望之或不克。而自画以近小。必半途而废者也。吾未见其可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6H 页
惟后世之徇外务名者。畏人非笑而自弃于远大。不惮于同流。以取容悦。是则可戒而不可效也。但其工夫之纯不纯。各在其人当自勉之。毋为笑侮也。幸甚。
释奠祭记(八月初七日)
万历纪元之七年岁在己卯八月上丁初四。行释奠礼于县校。而城主(崔侯眉寿也)自为献官。校师次之。介清与进士罗君德元进士金德秀。亦参以献官。诸生亦盛会矣。介清与罗君入斋之日。入县告城主入斋。到校权歇斋室。盥洗冠章甫。着黑团领。(罗君所觉也)立庭北面西上四拜讫。诸生立西东向。介清等立东西向。诸生先揖。献官答揖。各还其所。迫暮。城主亦来。大门外改朝服。入立于庭壮向。唱通谒四拜讫。城主坐明伦堂。献官通名请见。城主堂中西向。献官堂西东向再拜。诸生堂东夹室。西向再拜。(当城主初来时。献官诸生。皆管下人民。礼当门外迎入。而以其为 先圣入斋故压不敢果。使执礼员出门外迎马头。告其由。而城主入门时。献官立于城主北面拜位之左东向。城主当拜时。少避于门内矣。)初三日。改陈殿上地衣席及 位牌坐席。坐席则城主命匠即刺马蹄文而行移还安酌献礼。及暮。奠具肩舆而来。献官诸生。皆出门迎揖入。腥鲜精洁。视已往为美矣。已上凡事。皆城主致意措画。而识者皆创见而叹美之也。当日行祭后。城主命献官以下。一依成均馆饮福。礼毕设小酌。于是。城主忾然有重修之志。命梓人周审颓毁而量其材之几何入。使校生罗德符林垣敦其事。而以郑大清掌之。既而诸生进禀校中。完议于城主。请押官署迹官印。以为校中重珍。而使不朽其传。览毕。城主谓曰。此以法令威诸生禁妨之。虽其末世之所不免。抑末也。莫若开导善端。以感发其良心而
释奠祭记(八月初七日)
万历纪元之七年岁在己卯八月上丁初四。行释奠礼于县校。而城主(崔侯眉寿也)自为献官。校师次之。介清与进士罗君德元进士金德秀。亦参以献官。诸生亦盛会矣。介清与罗君入斋之日。入县告城主入斋。到校权歇斋室。盥洗冠章甫。着黑团领。(罗君所觉也)立庭北面西上四拜讫。诸生立西东向。介清等立东西向。诸生先揖。献官答揖。各还其所。迫暮。城主亦来。大门外改朝服。入立于庭壮向。唱通谒四拜讫。城主坐明伦堂。献官通名请见。城主堂中西向。献官堂西东向再拜。诸生堂东夹室。西向再拜。(当城主初来时。献官诸生。皆管下人民。礼当门外迎入。而以其为 先圣入斋故压不敢果。使执礼员出门外迎马头。告其由。而城主入门时。献官立于城主北面拜位之左东向。城主当拜时。少避于门内矣。)初三日。改陈殿上地衣席及 位牌坐席。坐席则城主命匠即刺马蹄文而行移还安酌献礼。及暮。奠具肩舆而来。献官诸生。皆出门迎揖入。腥鲜精洁。视已往为美矣。已上凡事。皆城主致意措画。而识者皆创见而叹美之也。当日行祭后。城主命献官以下。一依成均馆饮福。礼毕设小酌。于是。城主忾然有重修之志。命梓人周审颓毁而量其材之几何入。使校生罗德符林垣敦其事。而以郑大清掌之。既而诸生进禀校中。完议于城主。请押官署迹官印。以为校中重珍。而使不朽其传。览毕。城主谓曰。此以法令威诸生禁妨之。虽其末世之所不免。抑末也。莫若开导善端。以感发其良心而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6L 页
自有所兴起焉尔。爰命介清等作开导之辞。辞不得命。乃尔曰。夫人以渺然之身。参诸天地。并立为三者。非以其耳目口鼻而谓然也。亦非以富贵利达而谓然也。祗以此心纯乎天理之公。而无一毫人伪之私。可以能范围天地之化。经纶天下之业也。然而天之生此人也。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所赋之理。虽其纯粹至善。而所禀之气。有清浊美恶之不一。故有未能纯乎善者。苟不以圣贤之言与行。为规矩准绳于自家身心。则一团血肉之躯。纵役于耳目口鼻之欲。如解维无柁之船。任风于大洋耸浪之中。其不为陷溺不义而丧身灭性者几希更望其范围经纶之责乎。愿诸君深自悚惕。痛革旧染之习。奋发日新之功。敬以读书。以讲明义理。敬以躬行。以践履礼让。发言须顾行。处事须顾言。使其言行无枘凿之乖。治心以修身。制外以养中。使其身心无内外之判。日实月诚。舋舋不已。以至于德进行成之科。则气之浊者。变而为清。恶者变而为美。所赋纯粹之理。复全于内。而所与并立之义。无愧于行矣。然则向所谓法令禁妨。不必设于身。而身已立于万善足焉之地矣。富贵利达。不必营于心。而心已到于铢视轩冕之位矣。举此而齐家。则家齐而成教于国。举此而治国。则国治而为法于天下。非但答扬国家设学养材化民成俗之盛意也。其于天命之责。亦庶几矣。较与务记览缀词章。取科第图利禄而已者。相去奚啻什佰哉。今都事柳公梦井。慨然有志于斯文者也。巡检湖南。留意风教。知其本之在于士习。于是。使郡县择其淳谨向学之人。镌定额内。以勉其义理之实。而今城主奉承奖勉又如此。更诸君。与之相摄相逊。相观相善。无负今日城主之大赐。而又慰记者之深企也。千万幸甚焉。若其制心循理之方。大概条列如左云(前卷学令。此卷自警)铁城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7H 页
后学民郑介清谨记。
学令(丁丑元月初七日)
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右尽人伦之要)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右处心行事之要)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古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右尽学问之要)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右变化气质之要)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右尽待人之要)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右尽爱物之要)
自警
读书讲学。一以明理为务。而不以誇多为意。
处心行事。一以循理为主。而不以悦人为意。
尊贤取友。必以诚信。而毋以私恭苟容为心。
待人接物。必以宽恕。而毋以犯校责备为心。
惩忿窒欲不但制之于已发之后。当讲明于平日论学之际。以知
学令(丁丑元月初七日)
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右尽人伦之要)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以义制事。以礼制心。
(右处心行事之要)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古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右尽学问之要)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右变化气质之要)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右尽待人之要)
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启蛰不杀。方长不折。
(右尽爱物之要)
自警
读书讲学。一以明理为务。而不以誇多为意。
处心行事。一以循理为主。而不以悦人为意。
尊贤取友。必以诚信。而毋以私恭苟容为心。
待人接物。必以宽恕。而毋以犯校责备为心。
惩忿窒欲不但制之于已发之后。当讲明于平日论学之际。以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7L 页
其忿欲之所自。
迁善改过。不但治之于见闻之后。当内省于平日操存之际。以察其善恶之所在。(已上两篇。皆平日所述。故旧本散帙在上矣。今依手注。移录于本记之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诗
有悔于迫切而自警一绝
人生禀厚德。迫切非良心。戒自今而后。毋为事峻深。
无题
豫前心可定。卒遇事多非。涵养工夫到。从容自不违。(海翁愚少时观濂洛风雅诗。有消磨利欲十分尽。免得临几剖判难。与此诗语意相类。参看则可以互相发明。)
隆庆五年(辛未)八月日。书花川正书后。
有孚盈厥中。无物缘何通。所以古人币。行之诚与同。
述怀
千年群圣奥。百帙遗经中。关户无人叩。穷探任屡空。
和徐孤青起韵
时虽今古道何异。敀怨乾坤人亦非。存省工夫精到地。中和物色便光辉。
原韵伤怀呈困斋(孤青)
虞韶闻尽淳风去。岐凤鸣残好事非。天地不回生物意。冻殍何处见春辉。
悔前日役形气而自警一绝
发于形气易流恶。克己工夫此痛加。取舍几头生苟且。纵能悔悟更如何。
咏怀(三首○丙子八月初九日夜)
中秋月色皎如昼。松下幽人伴影时。征雁一声天外远。个中心事
迁善改过。不但治之于见闻之后。当内省于平日操存之际。以察其善恶之所在。(已上两篇。皆平日所述。故旧本散帙在上矣。今依手注。移录于本记之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诗
有悔于迫切而自警一绝
人生禀厚德。迫切非良心。戒自今而后。毋为事峻深。
无题
豫前心可定。卒遇事多非。涵养工夫到。从容自不违。(海翁愚少时观濂洛风雅诗。有消磨利欲十分尽。免得临几剖判难。与此诗语意相类。参看则可以互相发明。)
隆庆五年(辛未)八月日。书花川正书后。
有孚盈厥中。无物缘何通。所以古人币。行之诚与同。
述怀
千年群圣奥。百帙遗经中。关户无人叩。穷探任屡空。
和徐孤青起韵
时虽今古道何异。敀怨乾坤人亦非。存省工夫精到地。中和物色便光辉。
原韵伤怀呈困斋(孤青)
虞韶闻尽淳风去。岐凤鸣残好事非。天地不回生物意。冻殍何处见春辉。
悔前日役形气而自警一绝
发于形气易流恶。克己工夫此痛加。取舍几头生苟且。纵能悔悟更如何。
咏怀(三首○丙子八月初九日夜)
中秋月色皎如昼。松下幽人伴影时。征雁一声天外远。个中心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二 第 388H 页
有谁知。
千乘景公同草腐。一瓢颜子柱天荣。是知仁义真良贵。莫道公侯谩姓名。
三椽茅屋一枷书。百岁人生半世馀。心上经纶贤圣事。世间无望冒簪裾。
咏一绝。以勉安基贤。(丁丑四月初五日)
迂疏千古无如我。明敏当今孰似君。相济相观要变化。同心同德任斯文。
丁丑六月初二日。次朱内翰廓然心境大无伦之诗韵。
散殊形象若无伦。类聚群分贵此人。明理开心唯讲学。如何暴弃昧经纶。
原韵
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性。莫于微处起经纶。
次朴思庵韵(乙酉正月)
都俞千载已苍茫。济楫还为浮海航。兴丧斯文天未测。不居何必倚鲸浪。
原韵述志示困斋(思庵)
乾坤纳纳水茫茫。卧疾蹉跎久系航。一棹飘然他日意。欲随渔父和沧浪。
拾遗
克敬自性偏难克处。行从身上可行身。常若鬼神临在上。朝昏随处敬持身。(右即金上舍世奎遗稿所载金公。先生高弟。号友松。和顺人。)
后识
此已上。 先生本草中所载。谨按。 先生本草之藏于家者。凡两册子。而祸难之际。置诸瓮中。未免雨漏腐败。今始搜出于其曾孙家。而字之漫灭。居五六之一。其上下之毁伤遗失亦多。其挟书改书朱书墨圈及年月日。手泽宛然犹存。而顾无以见其全。可胜痛哉。可胜惜哉。所谓弟子私藏本者。意亦必出于此。而传写既多讹误。其连行别行及大文小注。亦或有相蒙处。惜此本晚出而未及订于海翁手也。其存而可徵者。悉皆釐正。馀则以海翁注为准。噫。既经海翁眉爷二老之手。而更此仍革。极知僣踰。既有真本。则势不得不尔。览者宜有以恕之。 崇祯丙子后戊辰六月十一日。后生罗晚成。谨识。
千乘景公同草腐。一瓢颜子柱天荣。是知仁义真良贵。莫道公侯谩姓名。
三椽茅屋一枷书。百岁人生半世馀。心上经纶贤圣事。世间无望冒簪裾。
咏一绝。以勉安基贤。(丁丑四月初五日)
迂疏千古无如我。明敏当今孰似君。相济相观要变化。同心同德任斯文。
丁丑六月初二日。次朱内翰廓然心境大无伦之诗韵。
散殊形象若无伦。类聚群分贵此人。明理开心唯讲学。如何暴弃昧经纶。
原韵
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性。莫于微处起经纶。
次朴思庵韵(乙酉正月)
都俞千载已苍茫。济楫还为浮海航。兴丧斯文天未测。不居何必倚鲸浪。
原韵述志示困斋(思庵)
乾坤纳纳水茫茫。卧疾蹉跎久系航。一棹飘然他日意。欲随渔父和沧浪。
拾遗
克敬自性偏难克处。行从身上可行身。常若鬼神临在上。朝昏随处敬持身。(右即金上舍世奎遗稿所载金公。先生高弟。号友松。和顺人。)
后识
此已上。 先生本草中所载。谨按。 先生本草之藏于家者。凡两册子。而祸难之际。置诸瓮中。未免雨漏腐败。今始搜出于其曾孙家。而字之漫灭。居五六之一。其上下之毁伤遗失亦多。其挟书改书朱书墨圈及年月日。手泽宛然犹存。而顾无以见其全。可胜痛哉。可胜惜哉。所谓弟子私藏本者。意亦必出于此。而传写既多讹误。其连行别行及大文小注。亦或有相蒙处。惜此本晚出而未及订于海翁手也。其存而可徵者。悉皆釐正。馀则以海翁注为准。噫。既经海翁眉爷二老之手。而更此仍革。极知僣踰。既有真本。则势不得不尔。览者宜有以恕之。 崇祯丙子后戊辰六月十一日。后生罗晚成。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