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x 页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论学
论学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4H 页
谦虚说
谦。谓谦谦君子之谦也。谦则德日新而无骄泰之气。虚。谓君子以虚受人之虚也。虚则心有主而无胡乱之思。易谦之为卦。以山之高而处于地中。是以贵下贱之象也。易咸之为卦。以山之实而虚中贮泽。是虚中受人之象也。天地谦虚而诚。故万物盈乎天地之间。君子谦虚而敬。故百行备于一身之中。观圣德之巍然而顾已业之如何。则自然不得不谦。观天衢之廓然而顾我。心之如何。则自然不得不虚。
含章括囊。卑以自牧不识不知。
右谦底气象。其效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包荒纳妇。有若无。实若虚。
右虚底意思。其效明而灵。简而人不厌。
此皆圣人之能事。学问之极功。大舜之乐取诸人。大禹之不自满暇。文王箕子之用晦而明。皆是谦虚之实也。学者其于处已待人。常照顾此圣人意思。而抑其骄盈。日日新又日新。则自然得到圣贤地位矣若谦虚而无实。则无物矣。无行矣。不几近于王恭七贤之清虚乎。
至于就有道而正焉。审问明辨之际。击蒙启愤。谆谆善诱之时。则学者不可以谦虚自托。而不尽其所质问。教者亦不可以谦虚自居。而不尽其所叩竭。唯当尽辞尽列尔。此详说及约之道也。
人君不谦虚。则作聪明逆忠直。而未免为桀,纣。人臣不谦虚。则执肺肠偏好恶。而未免为师尹。学者不谦虚。则挟私智吝改过。而未
谦。谓谦谦君子之谦也。谦则德日新而无骄泰之气。虚。谓君子以虚受人之虚也。虚则心有主而无胡乱之思。易谦之为卦。以山之高而处于地中。是以贵下贱之象也。易咸之为卦。以山之实而虚中贮泽。是虚中受人之象也。天地谦虚而诚。故万物盈乎天地之间。君子谦虚而敬。故百行备于一身之中。观圣德之巍然而顾已业之如何。则自然不得不谦。观天衢之廓然而顾我。心之如何。则自然不得不虚。
含章括囊。卑以自牧不识不知。
右谦底气象。其效尊而光。卑而不可踰。
包荒纳妇。有若无。实若虚。
右虚底意思。其效明而灵。简而人不厌。
此皆圣人之能事。学问之极功。大舜之乐取诸人。大禹之不自满暇。文王箕子之用晦而明。皆是谦虚之实也。学者其于处已待人。常照顾此圣人意思。而抑其骄盈。日日新又日新。则自然得到圣贤地位矣若谦虚而无实。则无物矣。无行矣。不几近于王恭七贤之清虚乎。
至于就有道而正焉。审问明辨之际。击蒙启愤。谆谆善诱之时。则学者不可以谦虚自托。而不尽其所质问。教者亦不可以谦虚自居。而不尽其所叩竭。唯当尽辞尽列尔。此详说及约之道也。
人君不谦虚。则作聪明逆忠直。而未免为桀,纣。人臣不谦虚。则执肺肠偏好恶。而未免为师尹。学者不谦虚。则挟私智吝改过。而未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4L 页
免为安石。可不惧哉。
事天工夫。不可不尽。
夫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心也。是心也。天所赋而身所主也。则天之心。即人之心也。人之心。即天之心也。本无间于彼此之殊。而人自不察。故常视以天为高高。以已为渺渺。而邈然如不相开。是以。于应事接物之际。役于形气而悖于天。则日复日夜复夜。骎骎然自趋于禽兽之域而不自知。呜呼。是岂人之本心也哉。盖元亨利贞者。天之性也。而人得为仁义礼智之性。生长收藏者。天之情也。而人得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其所以元生亨长利收贞藏者。天之心也。而其所以仁爱义恶礼让智知者。人之心也。心者。盛贮该载。敷施发用。性情底道理也。天以是为天。人以是为人。其所以然之妙。则非体元之君子。夫孰能知之。请试详之。天地之尊卑。阴阳之贵贱。我得以生者也。草木之刚柔。禽兽之飞走。我得以备者也。我得以生者。我法之。我得以备者。我化之。观天地之尊卑。而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理。观阴阳之贵贱。而知天子诸侯公卿大夫之礼焉。则礼义名分。自不能不念。而惟恐事天之不遑。又何暇纵欲败道乎。至于我得以备者。则以之养生送死。宫室衣服。无不各当其用。而自无化物之患矣。事天之要。不过曰存心养性。存养之要。不过曰君敬而已。敬者。穷理正心之地头。苟能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使吾心寂然不动于事之未来。感而遂通于物之方接。而不使人心得以杂乎道心。天理得以流于人欲。则凡其所言。自然有物而无不当其理。所行。自然合义而无不得其中矣。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不著安排而自然听命于吾心。何患于役形气悖天则哉。不能如是而惟情是徇。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一身血肉
事天工夫。不可不尽。
夫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心也。是心也。天所赋而身所主也。则天之心。即人之心也。人之心。即天之心也。本无间于彼此之殊。而人自不察。故常视以天为高高。以已为渺渺。而邈然如不相开。是以。于应事接物之际。役于形气而悖于天。则日复日夜复夜。骎骎然自趋于禽兽之域而不自知。呜呼。是岂人之本心也哉。盖元亨利贞者。天之性也。而人得为仁义礼智之性。生长收藏者。天之情也。而人得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其所以元生亨长利收贞藏者。天之心也。而其所以仁爱义恶礼让智知者。人之心也。心者。盛贮该载。敷施发用。性情底道理也。天以是为天。人以是为人。其所以然之妙。则非体元之君子。夫孰能知之。请试详之。天地之尊卑。阴阳之贵贱。我得以生者也。草木之刚柔。禽兽之飞走。我得以备者也。我得以生者。我法之。我得以备者。我化之。观天地之尊卑。而知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理。观阴阳之贵贱。而知天子诸侯公卿大夫之礼焉。则礼义名分。自不能不念。而惟恐事天之不遑。又何暇纵欲败道乎。至于我得以备者。则以之养生送死。宫室衣服。无不各当其用。而自无化物之患矣。事天之要。不过曰存心养性。存养之要。不过曰君敬而已。敬者。穷理正心之地头。苟能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使吾心寂然不动于事之未来。感而遂通于物之方接。而不使人心得以杂乎道心。天理得以流于人欲。则凡其所言。自然有物而无不当其理。所行。自然合义而无不得其中矣。是非得失。吉凶祸福。不著安排而自然听命于吾心。何患于役形气悖天则哉。不能如是而惟情是徇。则人欲炽盛而天理灭息。一身血肉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5H 页
而万事差谬矣。然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伦。外焉而不念物情事势耳目口鼻之欲。役焉而不暇。父兄之教。师友之训。又何能念闻哉。然降衷秉彝。终非可殄灭。虽化物成性。至于此极。苟能反躬居敬。则所谓天理之本然。岂其远哉。但旧染难除。日新难断。自非知耻笃行之君子。不足以复其初矣。若欲知耻笃行。则莫如讲明师友。沈潜经典。日知其所未知。月行其所未行。烝烝不已。念念不忘。使吾心归宿于诚敬而已。岂可任形气之役。而自悖于天则哉
内外工夫说
或问于余曰。人之所以为人。以其心也。心苟正矣。体亦胖矣至于衣冠容止之间则小德耳。虽出入。亦无妨否。曰。不然。或问于朱子曰。主敬。只存之于心。小宽四体。亦无害否。曰。心无不敬则四体自然收敛。以此观之。则岂有心正而容止少宽之理乎。若徇外为人者。已矣不足道也。以其为已而论之。凡人容止。不十分收敛者。其心亦不十分收敛故也。观汤之检身若不及。孔子之言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曾子之言动容貌斯速暴慢矣。则可知其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夫恒性。受之于天而不失者心也。物则。行之于身而不背者亦心也。夫心也者。该诚神(海翁神恐明之误)备体用。大极于无际而无不通。细入于无伦而无不贯。故寂然不动。则具众理而诚也体也。感而遂通。则应万事而明也用也。以其大而言之。则洋洋乎发育万物之理无不具。以其细而言之。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则。亦无不备。而施之于身。则头容直足容重居处恭执事敬以至于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长幼也朋友也。日
内外工夫说
或问于余曰。人之所以为人。以其心也。心苟正矣。体亦胖矣至于衣冠容止之间则小德耳。虽出入。亦无妨否。曰。不然。或问于朱子曰。主敬。只存之于心。小宽四体。亦无害否。曰。心无不敬则四体自然收敛。以此观之。则岂有心正而容止少宽之理乎。若徇外为人者。已矣不足道也。以其为已而论之。凡人容止。不十分收敛者。其心亦不十分收敛故也。观汤之检身若不及。孔子之言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曾子之言动容貌斯速暴慢矣。则可知其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也。书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孟子曰。存其心养其性。夫恒性。受之于天而不失者心也。物则。行之于身而不背者亦心也。夫心也者。该诚神(海翁神恐明之误)备体用。大极于无际而无不通。细入于无伦而无不贯。故寂然不动。则具众理而诚也体也。感而遂通。则应万事而明也用也。以其大而言之。则洋洋乎发育万物之理无不具。以其细而言之。则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则。亦无不备。而施之于身。则头容直足容重居处恭执事敬以至于父子也君臣也夫妇也长幼也朋友也。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5L 页
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然之理。出入起居之际。亦莫不各有当然之则。而其所以管摄主宰而运用商量。权其轻重而随应之。别其是非而时措之。莫非吾心之为也。传曰。诚于中。形于外。焉有心正而容止不如心者乎。先儒氏曰。古人衣冠容止之间。不是要作意矜持。只是循他天则。然则古人之深衣大带。张拱端坐。良有以也。岂徒然哉且夫心者。身之所主。则耳之听。非耳听之心听之。目之视。非目视之。心视之。至于四肢之举措起居。莫不皆然何则。有耳目而心不欲见闻。则不见闻。有四肢而心不欲举措。则不举措。传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谓此也。余故曰。容止不十分收敛者。其心亦不十分收敛故也。大抵世之学者。其病不一。所谓高明洞达。识见绝人者。则王于知者也以为小事细行。不必为也。不必行也。终至于张皇迫躁而无次潜之味。所谓刻 意厉行。勇于有为者。则主于行者也以。为学聚问辨。不必拘也。不必强也。终至于含糊昏缓而无警切之功。是皆气质之偏。而不深考尊德性道问学之患也。若愚不肖。固不足道也。贤智亦如此。宜乎圣人之不世出也。夫学问。所以穷理正心。变化气质之谓也。人能勉强学问。敬直义方。而涵养日久。则自无知行一偏之患。而知心与身之无间矣。知心与身之无间。则容止自不得不正矣。易曰。视履考祥。书曰。天秩有礼。诗曰。敬尔威仪。记曰。礼仪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古之圣人未尝不以礼义检身。安有惰慢邪僻之气。斯须可设于身哉。
论立志
学者。所以学圣人也。而志者。所以成其学也。故不可不立者志也。而志立而不强毅。则鲜不为物欲之所挠夺而众口之所迁动也。
论立志
学者。所以学圣人也。而志者。所以成其学也。故不可不立者志也。而志立而不强毅。则鲜不为物欲之所挠夺而众口之所迁动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6H 页
然而志之强毅。在于知之明守之固。而非可以强捉摸而定也。盖人有是形。则有是心。而不能无感于物。感于物而不节其欲。则物将引人而人将化物也。故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以垂训于万世。而欲使学者。知而行之。以复其本然之性。有志于学者。其可不致其如舜之忧。而不强其吾何畏之意乎。然而从善如登。从欲如流。自世远人亡之后。年代之所谓学者。靡然入于功利之说。其孰能强其如登之难而以存天理。脱其如流之易而以遏人欲乎。以此而观。则毅然特立于疾风横流之际而不屈。介然守正于建功成名之世而不移。以成其学者。天下有几人哉。是知立志之不强。学圣之不能也。而皆由于平日之知不明守不固。而强把捉以定也。至如当不期而会者八百馀国之时。天下之心。无一人之或异。而以藐然之身。扣翰如之马于黄钺白旄之中而以抗其是非。譬如决万丈之障堤而放奔猛之横流。高山壁岩。靡不崩圮。而屹然不汩万仞之柱。其强毅为如何哉。学者之立志。其强如是。则必无挠夺之患。而将见其学圣之功矣。然当强而强。君子之强也。而不当强而强强者之强也。不可不尽于明善之功也。
善恶皆天理论(二)
论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气之流行未尝不本于理也。故天下之道。有善有恶。而恶之为歧。亦未尝不出于善也。夫冲漠无兆朕者理也。而其所乘而流行之机则气也。著显有施为者气也。而其所浑而主宰之妙则理也。无兆朕。故无情意计度。而纯粹至善于未几之前。有施为。故能凝结运用。而清浊偏正于方动之际矣。其曰诚无为。则至善于未几之前可见。而所谓太极也。其曰几善恶。则偏正于方动之际可审。而所谓动而阳静而阴也。夫气之动也。
善恶皆天理论(二)
论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而气之流行未尝不本于理也。故天下之道。有善有恶。而恶之为歧。亦未尝不出于善也。夫冲漠无兆朕者理也。而其所乘而流行之机则气也。著显有施为者气也。而其所浑而主宰之妙则理也。无兆朕。故无情意计度。而纯粹至善于未几之前。有施为。故能凝结运用。而清浊偏正于方动之际矣。其曰诚无为。则至善于未几之前可见。而所谓太极也。其曰几善恶。则偏正于方动之际可审。而所谓动而阳静而阴也。夫气之动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6L 页
理为之主。则万▣而有一本之同。固其宜也。人物之生。得是理而为性禀是气而为形。则虽其气发而有善不善之殊。而原其本则未尝不出于理也然而既曰理无不善。而气有清浊。则固知恶之非理之本然也。而程子之言曰。天下善恶。皆天理也。以愚而观之不能无惑焉。孟子。亚圣也。而其言曰性善。则天理之固善无恶而不汨于气也明矣。而今乃曰善恶皆天理。何也。曰。不然。理虽至善。而因气而运行者也。朱子所谓性本善而已。才堕入气质中。便薰染之说也。不可不察也。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道也善也性也。则固至善之理。而曰阴阳曰继之曰成之。则可以见理之乘气机而流行也。知乘气机而流行。则朱子所谓此性为恶所汨之说。可得而言矣。知性之汩于恶。则善恶,皆天理之说。因可讨寻矣。大抵理。只是搭付在气禀上。而气不能无美恶之殊。既是气禀恶。则便和那性坏了。故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故朱子论之曰。恻隐是善。于不当恻隐处恻隐则是恶。虽是恶。原头若无这物事。则却如何做得。本皆天理。只是被人欲反了。故不善而为恶耳。以此而求之。则所谓善恶皆天理者。盖指其发处而言也。故朱子回孟子性善之言而说之曰。是就用处发明人性之善。回明道继善之言而说之曰。却将来就人发处说。以此数说而原程子之意。则其意岂不曰此理固本善。而不发则无以见其善。而及其发见而后。始知其善也。如水之在山。其清不可得而见也。流出而见其清。然后知其本清也。然则与周子所谓诚无为几善恶之说。暗与之合矣。非谓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盖谓水为泥沙所混而不成不唤做水。性为恶所汨而不成。不唤做性也。是以。朱子之言曰。放火杀人。可谓至恶。若把那去炊饭杀其人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7H 页
所当杀。岂不是天理。只缘番了道理。有背有面。顺之则是。背之则非。缘有此理。方有此恶。又。曰沟渠至浊。当初若无清冷底水。缘何有此。旨哉斯言也。气之动也。理为之主。而天下无理外之物之意。多少蕴蓄于其间矣。谨论。
又
论曰。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顺。固天之道也。而愆阳伏阴。果非天乎。刚柔定。固地之道也。而山崩水溢。果非地乎。仁义行。固人之道也。而姑息刚果。亦不可不谓之人也。故程子之言曰。天下善恶皆天理。其不以此也哉。曰。然则曰至善。曰性善。彼皆非欤。曰。善固理也。恶亦不可不谓之理也。盖理不能无动。而动必以气。气不能无主。而主必以理。理气之不相离。犹水地之不相离也。水无地则流何所比。理无气则行何所乘。水比地而流。则不能无浊清。固水之本然也。而指浊何名。理乘气而行。则不能无恶善固理之本然也。而指恶何名。今指浊而非其水之本然则可。谓非水可乎。指恶而非其理之本然则可。谓非理可乎。请试详之。春雨秋霜。天之正道也。而设若春霜秋雨。则以为非天乎。山峙川流。地之正道也。而设若山崩水溢。则以为非地乎。当恻隐而恻隐。当羞恶而羞恶。人之正理也。而若不当恻隐处恻隐。不当羞恶处羞恶。则其可不谓之人乎。霜雨之灾与祥虽异。而不可谓非天。山川之常与变虽异。而不可谓非地。恻隐羞恶之当与不当虽异。而不可谓非人。则善恶皆天理之说。其又何疑。况彼所谓至善性善者。即阴阳气质之中而指其本然之纯粹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程子所谓皆天理者。即本然纯粹之善而指其动必以气之理。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也。知理气之不能
又
论曰。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顺。固天之道也。而愆阳伏阴。果非天乎。刚柔定。固地之道也。而山崩水溢。果非地乎。仁义行。固人之道也。而姑息刚果。亦不可不谓之人也。故程子之言曰。天下善恶皆天理。其不以此也哉。曰。然则曰至善。曰性善。彼皆非欤。曰。善固理也。恶亦不可不谓之理也。盖理不能无动。而动必以气。气不能无主。而主必以理。理气之不相离。犹水地之不相离也。水无地则流何所比。理无气则行何所乘。水比地而流。则不能无浊清。固水之本然也。而指浊何名。理乘气而行。则不能无恶善固理之本然也。而指恶何名。今指浊而非其水之本然则可。谓非水可乎。指恶而非其理之本然则可。谓非理可乎。请试详之。春雨秋霜。天之正道也。而设若春霜秋雨。则以为非天乎。山峙川流。地之正道也。而设若山崩水溢。则以为非地乎。当恻隐而恻隐。当羞恶而羞恶。人之正理也。而若不当恻隐处恻隐。不当羞恶处羞恶。则其可不谓之人乎。霜雨之灾与祥虽异。而不可谓非天。山川之常与变虽异。而不可谓非地。恻隐羞恶之当与不当虽异。而不可谓非人。则善恶皆天理之说。其又何疑。况彼所谓至善性善者。即阴阳气质之中而指其本然之纯粹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也。程子所谓皆天理者。即本然纯粹之善而指其动必以气之理。不离乎阴阳而为言也。知理气之不能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7L 页
相离。则其曰至善性善。非有欠于善恶皆天理之说。其曰善恶皆天理。非有碍于至善性善之言。因可与论矣。故程子亦曰。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以此而求之。则引而不发之意。因可得以言矣。试以一二喻之。则借如水火。本活人之物也。而失其用则有时而杀人。兵甲。本卫身之器也。而失其动则有时而亡身。杀人虽是恶。当初若无活人底水火。缘何致此。亡身虽是恶。当初若无卫身底兵甲。亦缘何致此。唯其有善。因有是恶。只缘翻了。而天理则皆天理也。故愚引大易之理而发明程子之意如右云。谨论。
善恶皆天理说(丙子七月初十日申时得)
理。万物之所以而无声臭无经营无做作。只是冲漠无朕而已。气则能经营做作而妙运此理。以生成万物者也。理初无善恶之分。而当其乘此气而动静。搭此气而流行以生成万物之际。因其气之清浊而有善恶之别。非谓理中本有此善恶而生此。善恶之物也。以其气有清浊而然也。虽其气之所为。而其所以。乃理也。故曰善恶皆天理。譬如人用水以为酒浆。以为饮食。自有酸甘辛苦之别。非水本有此许多般味也。只是人用而为之也。虽其人之所为。而其本则乃水也。
或谓天下善恶之事。皆本于天理。亦得。
禀其气之和厚纯粹开朗通快者。为圣贤。和厚纯粹而无开朗通快底气。为猉獜凤凰。禀其气之凉薄衰颓昏暗暴戾者。为愚不肖。昏暗暴戾而又有猛洌赑屃底气。为虎豹蛇蝎。以此类而推之。则寿夭穷通。富贵贫贱皆禀于有生之初。而实由气之有清浊也。非其理之有等差也。(次日卯时得)
论凡圣心地
善恶皆天理说(丙子七月初十日申时得)
理。万物之所以而无声臭无经营无做作。只是冲漠无朕而已。气则能经营做作而妙运此理。以生成万物者也。理初无善恶之分。而当其乘此气而动静。搭此气而流行以生成万物之际。因其气之清浊而有善恶之别。非谓理中本有此善恶而生此。善恶之物也。以其气有清浊而然也。虽其气之所为。而其所以。乃理也。故曰善恶皆天理。譬如人用水以为酒浆。以为饮食。自有酸甘辛苦之别。非水本有此许多般味也。只是人用而为之也。虽其人之所为。而其本则乃水也。
或谓天下善恶之事。皆本于天理。亦得。
禀其气之和厚纯粹开朗通快者。为圣贤。和厚纯粹而无开朗通快底气。为猉獜凤凰。禀其气之凉薄衰颓昏暗暴戾者。为愚不肖。昏暗暴戾而又有猛洌赑屃底气。为虎豹蛇蝎。以此类而推之。则寿夭穷通。富贵贫贱皆禀于有生之初。而实由气之有清浊也。非其理之有等差也。(次日卯时得)
论凡圣心地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8H 页
人之性。本纯粹至善。初无物欲之累。故见闲静洒落之地。则便好而悦之。临扰杂溷秽之地。(海翁溷。恐当作溷下皆仿此。)则便恶而厌之。然而有悦之厌之之心。则。可以见未尽夫廓然大公物来顺应之道也。故虽可去而反处之。虽可处而反去之。若圣人则见洒落而以为洒落。临溷秽而以为溷秽。而可处而处。可去而去。无乐之厌之之心。盖以其心常洒落别无悦之之心。譬如山家幽趣山人视之为等闲以其心不磨涅别无厌之之心譬如犬豕卑污。天道容之以并育。唯此可以见尽其廓然▣公物来顺应之道矣。至其甚于气禀之偏。物欲之累者。则虽其见洒落临溷秽。而亦无好恶之心。以其失其本体而安于污染也。呜呼。人性一也。而有此数等之别。学者其可不勉乎。
自觉告诸朴思庵(淳)书
某始也。谓学。徒以取利禄荣一身而已。未知夫所以为学之如何。及其读书。粗知学之所以明人伦也。自以为得其要领。思所以明。之之方何自。日夜游心汗漫。张皇迫躁。未得其要。及读大学。始知格致诚正修。乃所谓明之之方也。然而禀气浊而赋质驳。不纯乎慎独。内志弱而外欲诱。未免乎自欺。乍得乍失。或作或辍。甘为半上落下之人。而自处于半生半死之虫矣。如此五六年。架漏度日。牵补过时。而几至于禽兽之域。及游京师见先生。教之以熟读大学。又教之以熟读或问。闻命以来。俯而读之。仰而思之。日月已久。工夫稍多。而后乃知前日之非。今日之得然亦未详其所以如此者何所求。一日读论语。到克己复礼为仁处。即掩卷而思之曰。克己者。克去已私之谓也。其工夫必在格物致知。以知公私之分。诚意正心修身以实所已知。久而至于积。则自然心正身修而得其
自觉告诸朴思庵(淳)书
某始也。谓学。徒以取利禄荣一身而已。未知夫所以为学之如何。及其读书。粗知学之所以明人伦也。自以为得其要领。思所以明。之之方何自。日夜游心汗漫。张皇迫躁。未得其要。及读大学。始知格致诚正修。乃所谓明之之方也。然而禀气浊而赋质驳。不纯乎慎独。内志弱而外欲诱。未免乎自欺。乍得乍失。或作或辍。甘为半上落下之人。而自处于半生半死之虫矣。如此五六年。架漏度日。牵补过时。而几至于禽兽之域。及游京师见先生。教之以熟读大学。又教之以熟读或问。闻命以来。俯而读之。仰而思之。日月已久。工夫稍多。而后乃知前日之非。今日之得然亦未详其所以如此者何所求。一日读论语。到克己复礼为仁处。即掩卷而思之曰。克己者。克去已私之谓也。其工夫必在格物致知。以知公私之分。诚意正心修身以实所已知。久而至于积。则自然心正身修而得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8L 页
本然之性。复其天理之正矣。其所以如此者。求仁而已。夫仁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也。浑然至善。绝无私欲。敛之方寸。则无一理之不具。感而应物。则无一事之不当众善之源。百行之本也。尧舜之执中。孔曾之一贯。不外是矣。大学之旨曰敬。居敬之久。则自然至于至善而为仁矣。孟子之旨曰遏人欲。遏人欲则自然存天理而为仁矣。中庸之旨曰诚。诚实无妄。则自然与天地为一而无事乎仁矣。至若论语之书。则多记孔门弟子之言行。而直曰敦乎仁。然则古人之所谓学。可知矣。且夫易之云理。书之言钦。春秋之谓道。以至于思无邪之诗。毋不敬之礼。莫非执中之要。求仁之方。学者学此而已。然自秦汉以下。寂然无闻其执中求仁者。以其有人欲之私而知之不明。行之不笃尔。唯宋之程朱子。深知其理而力求其精。继其已绝而开其未来。大有功于圣门矣。惜乎天不憖遗。而使其未至于化而卒也。然则圣人之道。巍然若登天之高矣。呜呼。以吾扑鲁之质。其敢仰望其万一乎。然而以禽鸟之微。尚有数飞之习而终戾于天。而况禀天地之灵。含五常之德。人与尧舜。初无少异者乎。孔子曰。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吾前此半生之岁月。虽已虚度。来此半生之岁月。曷其不勉。必也始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以至孝于亲悌于长。进进不已。则自然克己复礼而为仁矣。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美哉斯言。其敢不事。事斯言。则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而向所谓利禄荣身之累。自然脱洒。而渐进于为仁之域。无入而不自得焉。岂不乐哉。半生荆棘。困莫迷复。今日坦途。幸然知复。先生之赐岂不大哉。岂不重哉。
论学
论学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9H 页
人之所以为学。道与德。而管摄施为者。心也。心之为物。体具众理。用运万事者也。而操而存之。则可以尊受天之德性。穷而格之。则可以道在我之问学。此所以尊之道之之方。在于存其心致其知。而修德凝道。岂有阙一而可进之理乎。盖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有吉凶善恶之不同。有是非邪正之异趋。使其知不明而不能精于择之之功。则真妄杂糅。好恶不明。无以尽此心之全体。而所见或有陷于认欲为理者矣。然而徒事乎博文之教。不勉于约礼之地。有迫躁之患。无沈潜之味。则所行或累于私意。所守或蔽于一曲。而知行偏重。体用不备。终未免于诐淫邪遁之归矣故朱子之言曰。尊德性道问学二者。如车两轮。如鸟两翼不可阙一。盖言不以存心。则昏昧含糊。无以穷众理之妙。不以致知。则偏狭固滞。无以全此心之德也。若能尊德性于端庄静一之中。而极其道体之大。以为穷理之本。道问学于学问思辨之际。而尽其道体之细。以为笃行之地则智之尽仁之至。本末兼举。先后相须。而自无偏废之患。不能如是。或专务于存心之上。而不屑于致知之功。则陷于一偏而归于异学之空虚矣。呜呼道学之废久矣。苟有圣贤之君作于上。而推穷行明教化。以振起斯文。则格致诚正之学可复。而德性之必尊。问学之必道。不待教而士习日就于正。风俗月将于淳矣。
遁世无闷
儒者之学。专务在己。而不求人知。盖其为学。欲全天命之性。而不使人欲得以害之也。则人虽知而于吾性分。有何加焉。人虽不知而于吾性分。有何损焉。知其无少加损。而不屑屑于人之知不知者。世几人哉。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亦伤今之不见
遁世无闷
儒者之学。专务在己。而不求人知。盖其为学。欲全天命之性。而不使人欲得以害之也。则人虽知而于吾性分。有何加焉。人虽不知而于吾性分。有何损焉。知其无少加损。而不屑屑于人之知不知者。世几人哉。故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亦伤今之不见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39L 页
其人也。若假儒者之学而求知于人者。其犹穿踰之盗欤。
涵养之功
涵养纯熟则心之用。方酬酢于外。而心之体则元澄静于内。无偏胜之毙。此所谓大本既立而发必中节。扩然大公(海翁扩恐当作廓)而物来顺应者也。学者常用功于主静居敬。外而衣冠容止。内而思虑往来。无少间断。则必将有以渐进于中和境界。而彷佛乎孔颜之乐矣。
内外交养
敬义夹持云者。内直外方。无偏着之谓也。如此然后可以达天德也。若内面虽直而外不方。外面虽方而内不直。则皆倚于一偏而不得为直上。何上达之有哉。世之所谓学者。往往有自谓工夫在于正心。何必屑屑于衣冠容止之间哉。呜呼惜哉。
君臣职分
天之生民。惠之以六府三事。使之保养口体。秩之以三纲五常。从而维持心志。人之生也。宜各保其身。各持其心。自和顺于天理。而当并生于覆载矣。然而人有是形。则不能无因气禀之不齐而滥口体之嗜欲。循外感之万端而纵心志之玩好。以自至于逆天乱伦而罔克胥匡以生。故天必命其首出以统御之。则为人君者。当念其后克艰厥后而君不能独万机。而必求贤才以左右之。则为人臣者。亦当念其臣克艰厥臣矣。原是而论。则君臣之所以为君臣。其所职唯在于奉天而惠民。呜呼。逆天而虐民。其可乎哉。书。曰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旨哉圣训。
天人相赖
惟天之命。于穆不已。自然无息。又何须于斯人哉。然而道之行不
涵养之功
涵养纯熟则心之用。方酬酢于外。而心之体则元澄静于内。无偏胜之毙。此所谓大本既立而发必中节。扩然大公(海翁扩恐当作廓)而物来顺应者也。学者常用功于主静居敬。外而衣冠容止。内而思虑往来。无少间断。则必将有以渐进于中和境界。而彷佛乎孔颜之乐矣。
内外交养
敬义夹持云者。内直外方。无偏着之谓也。如此然后可以达天德也。若内面虽直而外不方。外面虽方而内不直。则皆倚于一偏而不得为直上。何上达之有哉。世之所谓学者。往往有自谓工夫在于正心。何必屑屑于衣冠容止之间哉。呜呼惜哉。
君臣职分
天之生民。惠之以六府三事。使之保养口体。秩之以三纲五常。从而维持心志。人之生也。宜各保其身。各持其心。自和顺于天理。而当并生于覆载矣。然而人有是形。则不能无因气禀之不齐而滥口体之嗜欲。循外感之万端而纵心志之玩好。以自至于逆天乱伦而罔克胥匡以生。故天必命其首出以统御之。则为人君者。当念其后克艰厥后而君不能独万机。而必求贤才以左右之。则为人臣者。亦当念其臣克艰厥臣矣。原是而论。则君臣之所以为君臣。其所职唯在于奉天而惠民。呜呼。逆天而虐民。其可乎哉。书。曰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旨哉圣训。
天人相赖
惟天之命。于穆不已。自然无息。又何须于斯人哉。然而道之行不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0H 页
行。必待其人。而天之位不位。物之育不育。有所系乎藐然之身者。何哉。盖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天地之于人。犹身心之相赖以安。是以。此之气有乖。则彼之气。亦不顺。此之理有塞。则彼之理。亦不行。故必也吾人。修德凝道。以为之财成辅相。然后不已之命。著明于天地。而雨旸燠寒。无不时若。幽明人鬼。莫不以宁。此人之所以参三才于两间。而士之所以任重而道远也。呜呼。世之所谓学问者。知此而勉焉。有几人哉。
君心人事
民之劳逸。系乎君心。故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时之否泰。在于人事。故休徵时若。咎徵时若。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善少恶多说
盈天地之间者。无一物非太极之所自出。则宜乎无物不善也。而以人而言。则善者少而不善者多。以物而言。则猉獜凤凰。世所罕闻。而虎豹鸺鹠。遍满山野。芝兰之香。梧槚之材。求或不得。菉葹之蔓。荆棘之丛。剪或不尽。推此而求。则举天下之物。莫不皆然。万殊原于一本。而其所以然者。何耶。盖太极乘气机而动静。而二五之运。参差不齐。清明和厚之气常少。阴浊乖戾之气常多。观其天时气候。中和少而阴沴多。此其验也。夫理本无营为。而气能做作。当其人物之生。虽同得其至善之理。而成形是气。则其善少恶多。理势之当然也。然而物得其昏塞。而人得其秀之秀而最灵。则岂可以任气质之禀。而不自强于变化之功乎。
言之烦寡以时
君心人事
民之劳逸。系乎君心。故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时之否泰。在于人事。故休徵时若。咎徵时若。又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善少恶多说
盈天地之间者。无一物非太极之所自出。则宜乎无物不善也。而以人而言。则善者少而不善者多。以物而言。则猉獜凤凰。世所罕闻。而虎豹鸺鹠。遍满山野。芝兰之香。梧槚之材。求或不得。菉葹之蔓。荆棘之丛。剪或不尽。推此而求。则举天下之物。莫不皆然。万殊原于一本。而其所以然者。何耶。盖太极乘气机而动静。而二五之运。参差不齐。清明和厚之气常少。阴浊乖戾之气常多。观其天时气候。中和少而阴沴多。此其验也。夫理本无营为。而气能做作。当其人物之生。虽同得其至善之理。而成形是气。则其善少恶多。理势之当然也。然而物得其昏塞。而人得其秀之秀而最灵。则岂可以任气质之禀。而不自强于变化之功乎。
言之烦寡以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0L 页
尧釐降二女。但曰钦哉。至周公制礼。必曰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禹之征苗。苗但曰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汤之放桀则曰。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至武王伐纣誓师之辞。愈密愈多。而降及费誓。其烦细周详。又有多于武王。于此可以见世道之污隆。人心之善恶矣古人之心。质直恭恭逊。无所违逆。故虽临大事决大策。不烦辞说而统合人心。至于后世。人心险陂颇僻。信不由中。故虽小事。不可以一言相结。况于大事。安可不致其丁宁之意而固结其人心乎。教人亦如是。故孔孟程朱之设教其约其详。不得不异也。
惟辟奉天说
天之于物。生长收藏。各适其时。而少无先后缓急之差。故物得以各正性命矣。
君之于民。政教禁令。各得其宜。而少无彼此当否之失。则民可以各遂分愿矣。此所谓惟辟奉天者也。
论人君之学(乙亥年得)
人君之学。至于躬行心得之地。则上下化而人心悦豫矣。人心悦豫。则天地之气。亦应而和泰矣。阴阳和而风雨时若。则凡天地之间。凶邪乖戾之类。自缩自沮。不得以干吾仁之博施。而亦与之化矣。此唐虞三代之治所以隆于上美于下。而无弑逆妖薛下之变矣。盖人君者。为天之子而作民父母者也。其治乱兴亡。无不系于一心之正不正。可不慎哉。
人君之学。至于心得仁义礼智之理。躬行仁义礼智之道。则馨香之德。升闻于天。而天降百祥。滂沛之泽彻于地。而地祗效灵。山川鬼神。莫不以宁。鸟兽鱼鳖。莫不以若。况天生烝民。孰有一夫之不
惟辟奉天说
天之于物。生长收藏。各适其时。而少无先后缓急之差。故物得以各正性命矣。
君之于民。政教禁令。各得其宜。而少无彼此当否之失。则民可以各遂分愿矣。此所谓惟辟奉天者也。
论人君之学(乙亥年得)
人君之学。至于躬行心得之地。则上下化而人心悦豫矣。人心悦豫。则天地之气。亦应而和泰矣。阴阳和而风雨时若。则凡天地之间。凶邪乖戾之类。自缩自沮。不得以干吾仁之博施。而亦与之化矣。此唐虞三代之治所以隆于上美于下。而无弑逆妖薛下之变矣。盖人君者。为天之子而作民父母者也。其治乱兴亡。无不系于一心之正不正。可不慎哉。
人君之学。至于心得仁义礼智之理。躬行仁义礼智之道。则馨香之德。升闻于天。而天降百祥。滂沛之泽彻于地。而地祗效灵。山川鬼神。莫不以宁。鸟兽鱼鳖。莫不以若。况天生烝民。孰有一夫之不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1H 页
获其所者乎。若人君不能絜矩。独享富贵之乐。而不恤斯民之饥寒。独快耳目之悦。而不屑斯民之怨咨。则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之意。果安在乎。况斯民也。本吾同胞。视彼流离沟壑而嗷嗷口吻。无所控告。岂不恻然而思所以救之之道乎。救之之道。在乎学而躬行心得而已。(此一篇平本不载今依弟子本附录。)
论命数有二种(丙子二月二十三日记)
贵贱贫富。死生寿天。犹春夏秋冬之不易清浊偏正。智愚贤不肖。犹阴晴风雨之无常。孔孟之贫贱。桀纣之富贵。颜子之夭。盗蹠之寿。是不易之命也。汤武之反之。太甲之克终允德之类是无常之气。不易之命。不可变也。无常之气。可以变也。故经曰五福六极。曰富贵在天。死生有命。又曰。惟狂克念作圣曰习相远也。盖清浊之气粗。厚薄之命精。亦如水之浊者可以澄治。而其味则不可变也。清浊有形。而其味则无形。有形可变。而无形何可变也。
又疑富贵贫贱死生寿夭。一在人一在天。变化清浊则在我。在我我为之。而在人在天非我所能致故孔子颜子。不得位不得寿。在人者似亦可变而君子有命焉。(海翁君子下。恐脱以为二字。)不为性也。故不屑于变也。
从陆子者个个学得不逊悖慢无礼说(在语类)
天儒者之学。以忠信笃敬为主。而以博文约礼为功。盖忠信者。质实而无伪之谓也。笃敬者。恳切而不放之谓也。以此而博文。则审事物之理而明善恶之别。以此而约礼。则履节文之序而安义理之正。此所以智崇如天。礼卑如地。而自无径约妄尊之毙也。夫陆子初无博约之序。而专以存心为主。卒陷于作弄精神之归。自谓独见大悟。而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意想。故其为徒。亦效尤而
论命数有二种(丙子二月二十三日记)
贵贱贫富。死生寿天。犹春夏秋冬之不易清浊偏正。智愚贤不肖。犹阴晴风雨之无常。孔孟之贫贱。桀纣之富贵。颜子之夭。盗蹠之寿。是不易之命也。汤武之反之。太甲之克终允德之类是无常之气。不易之命。不可变也。无常之气。可以变也。故经曰五福六极。曰富贵在天。死生有命。又曰。惟狂克念作圣曰习相远也。盖清浊之气粗。厚薄之命精。亦如水之浊者可以澄治。而其味则不可变也。清浊有形。而其味则无形。有形可变。而无形何可变也。
又疑富贵贫贱死生寿夭。一在人一在天。变化清浊则在我。在我我为之。而在人在天非我所能致故孔子颜子。不得位不得寿。在人者似亦可变而君子有命焉。(海翁君子下。恐脱以为二字。)不为性也。故不屑于变也。
从陆子者个个学得不逊悖慢无礼说(在语类)
天儒者之学。以忠信笃敬为主。而以博文约礼为功。盖忠信者。质实而无伪之谓也。笃敬者。恳切而不放之谓也。以此而博文。则审事物之理而明善恶之别。以此而约礼。则履节文之序而安义理之正。此所以智崇如天。礼卑如地。而自无径约妄尊之毙也。夫陆子初无博约之序。而专以存心为主。卒陷于作弄精神之归。自谓独见大悟。而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意想。故其为徒。亦效尤而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1L 页
无不悖慢无礼。其视圣门学者修己以敬。居处以恭出门如见大宾与夫非礼勿视听言动之气象。为如何哉。呜呼。流之清浊。在于源。影之邪直。由于表。则为人师者。可不慎其为师之道。为人弟子者。可不择其义理之所在乎。若论斯世之学者。则既无忠信之本。又无笃敬之实。是以。所谓博文者。一以涉猎经史。强探考索为功。而无真知实有之本。所谓约礼者。徒以记闻度数。彷佛威仪为务。而无固守力践之实。徒区区于形似影响之间。而自以为知之甚易。行之无难。骄矜倨傲。妄自尊大。亦有至于悖慢无礼者。可胜痛哉。今当以此为戒。而博文以明善。约礼以诚身。循序以进。勉勉不已。则古人所谓威仪中度之气象。自然形于外。而其悖慢无礼。虽赏而不自设于身矣。丙子四月十八日。记。
与崔监司书(应龙字见叔○丙子五月二十日)
介清谨再拜言。拜违命席。忽已三候。瞻慕风范。未能自置。仲夏向热。伏惟顺时之宜。起居万福。感蒙知遇。无以称效。只将所为文一通。再拜以献。冀其万一之补焉。幸勿以示人。使相一身。同为一道之望。而所系重大。惟千万慎重。伏惟令察。
某向得拜下风。创见閤下于簿牒勿冗(一作丛杂)之中。披阅语类。穷讨义理。不胜誇美之至。而又闻人心难制。闻过不惮之论。是所谓古人仕优之学。克己之功。叹服钦仰。自不能抑。因为之说以献。夫人之所以立乎两间而参为三才者。以其心能主宰一身。酬酢万变。而可以位天地赞化育也。然而心之为物。忽出忽入。若存若亡。渊沦而天飞。焦火而凝冰。不可以力而御。不可以强而制。唯能敬用五事。守以四勿。勿荡眩于外玩。勿苟恕于内省。动静交养。表里无间而后。可以操存摄伏而气不逐于已私。省发警悟而事必循于
与崔监司书(应龙字见叔○丙子五月二十日)
介清谨再拜言。拜违命席。忽已三候。瞻慕风范。未能自置。仲夏向热。伏惟顺时之宜。起居万福。感蒙知遇。无以称效。只将所为文一通。再拜以献。冀其万一之补焉。幸勿以示人。使相一身。同为一道之望。而所系重大。惟千万慎重。伏惟令察。
某向得拜下风。创见閤下于簿牒勿冗(一作丛杂)之中。披阅语类。穷讨义理。不胜誇美之至。而又闻人心难制。闻过不惮之论。是所谓古人仕优之学。克己之功。叹服钦仰。自不能抑。因为之说以献。夫人之所以立乎两间而参为三才者。以其心能主宰一身。酬酢万变。而可以位天地赞化育也。然而心之为物。忽出忽入。若存若亡。渊沦而天飞。焦火而凝冰。不可以力而御。不可以强而制。唯能敬用五事。守以四勿。勿荡眩于外玩。勿苟恕于内省。动静交养。表里无间而后。可以操存摄伏而气不逐于已私。省发警悟而事必循于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2H 页
义理。以之酬酢。以之参赞。何所往而不得其当者乎。此士之所以任重而业广者也。然而物有善恶之殊。事有是非之别。若不先务学问思辨之功。而不知天理人欲之所在。则寅夕所为。徒区区于应接之末。虽或一言一行。偶合于道。而其田地本领。则固非圣贤摸样。安能与天地同其大。而顺事物之当然者哉。故当其酬酢应接之际以为天理而实是人欲。以为人欲而实是天理颠倒好恶眩惑取舍。以至于化物穷欲而失其心之本体者多矣。是以。大学之教。必先致知格物而后。诚意正心修身。而推而及于齐治平者。欲使学者。先知善恶之所在。而实其好恶之当。谨其念虑之发而心常存于躯壳。身不陷于一偏而后。家国天下以是而措之耳。此古人所谓明德新民之学而成已成物之道也。去圣虽远。遗经尚存。读其书以治其心。则何古人之不可及哉。世降俗末。道学不明。其为士者。专务记诵。以取科第之计。而得其所愿欲。则视圣贤之书为何物。而任重业广之责。何足与论哉。惟閤下位高而不废读书。智明而不耻下问。知人心之难制而勉克己之功。虑改过之或吝而加喜闻之量。是皆贵达所不能。而惟閤下能之。于此可以见高明之资。含弘之度。迥出常情。几及圣功。区区敬叹。自不能一日释然而忘于怀也。敢以狂瞽之言。冒浼尊严。以代诗人授粲之诚。书。勉且以效其恩顾之万一伏惟。高明垂察留意。不自贤智而加功读励不自矜满而更勉谦虚。审义理而处事物。广聪明而察是非。善而力行。恶果决而速去。勿以人之毁誉而易平生之定志。勿以已之利害而害天下之公道。则吾心可制而无过可闻。非复而无已可克。立两间而参三才之赍。庶可塞矣然则閤天理可一家之德。而为天下之大德。閤下之荣。非一时之荣。下之德。而为万世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2L 页
之长荣。林下书生。不胜恳悃祈望之至。无由瞻晤。写此郁纡。切冀深为人望。千万自重。伏惟垂察。
天理人欲交战说(丙子五月二十九日书)
盈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而有物必有其则。物合其则为天理。物违其则为人欲。且其以心言。则静而寂然。动而顺应。则合其则而为天理。静而胡乱。动而流荡。则违其则而为人欲。以身而言则头容直足容重之类为天理不直不重则为人欲居处恭执事敬之类为天理。不恭不敬为人欲。以其应接而言。则父而慈子而孝。以至于朋友信之类为天理不慈不孝不信为人欲。推而万事万物。莫不有天理人欲之别。人有知人欲之可去。天理之可复。而不能充其知者。以其格致不到。持守不固。所以欲寂然而胡乱乱之。欲顺应而流荡荡之。欲直而不能直。欲重而不能重。居处虽得一饷之恭。而忽自不觉其惰慢。执事虽得一饷之敬。而忽自不觉其怠忽。强其孝慈而或不能强。勉其信友而或不能勉。以至于日用细微之间。本欲为而终不为。本欲不为而终为之。常若有一人在内。抑其外人之为而使不得。一人在外。禁其内人之欲而使不遂。内人胜则外人退。外人胜则内人退。此正天理人欲交战之时。不以频复频失为戒。而只管挨将去。无一念之或忽。无一息之或忘。凡遇事物。须要理会这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而固执之。知其为人欲而决去之。积习既久。涵养纯熟则自然天理胜而人欲退听矣。只此古人所谓克己复礼之学也。然其要只在居敬穷理。居敬则穷理有本而无杂扰之患。穷理则居敬益笃而有进为之力。须是齐头进。方得。若于此二者。有所未尽。则瞢然不知其理是甚欲是甚。虽欲交战。尚不可得。况望其胜乎。呜呼。天理受于
天理人欲交战说(丙子五月二十九日书)
盈乎天地之间者。皆物也。而有物必有其则。物合其则为天理。物违其则为人欲。且其以心言。则静而寂然。动而顺应。则合其则而为天理。静而胡乱。动而流荡。则违其则而为人欲。以身而言则头容直足容重之类为天理不直不重则为人欲居处恭执事敬之类为天理。不恭不敬为人欲。以其应接而言。则父而慈子而孝。以至于朋友信之类为天理不慈不孝不信为人欲。推而万事万物。莫不有天理人欲之别。人有知人欲之可去。天理之可复。而不能充其知者。以其格致不到。持守不固。所以欲寂然而胡乱乱之。欲顺应而流荡荡之。欲直而不能直。欲重而不能重。居处虽得一饷之恭。而忽自不觉其惰慢。执事虽得一饷之敬。而忽自不觉其怠忽。强其孝慈而或不能强。勉其信友而或不能勉。以至于日用细微之间。本欲为而终不为。本欲不为而终为之。常若有一人在内。抑其外人之为而使不得。一人在外。禁其内人之欲而使不遂。内人胜则外人退。外人胜则内人退。此正天理人欲交战之时。不以频复频失为戒。而只管挨将去。无一念之或忽。无一息之或忘。凡遇事物。须要理会这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而固执之。知其为人欲而决去之。积习既久。涵养纯熟则自然天理胜而人欲退听矣。只此古人所谓克己复礼之学也。然其要只在居敬穷理。居敬则穷理有本而无杂扰之患。穷理则居敬益笃而有进为之力。须是齐头进。方得。若于此二者。有所未尽。则瞢然不知其理是甚欲是甚。虽欲交战。尚不可得。况望其胜乎。呜呼。天理受于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3H 页
天而存之。则听天命也。人欲生于身而穷之。则化外物也。人孰不知听天命之为是。而化外物之为非也。及其临利害处事物。无不背天理而徇人欲者。只是心之陷溺未尽脱。而理之浸灌未及透之病。只管读书讲明。常不间断。则持守自固。而天理可复欲。为君子儒。须是起来恁地方是。
舜周公(丙子六月初十日记)
大舜周公。见天理人欲之分。如常人知水火之用。不能相通。故虽知象之将杀己而友爱之。天理湛然。不少摇动。此所以象喜亦喜。非伪喜也。至于周公。尤难处。盖当时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虽有友爱之笃。不以一家之私。害天下之公道。不以兄弟之爱。赦宗社之罪人。此其所以诛管蔡而全天理也。事虽异。而全天理之心。未尝不同也。学者于天理人欲之辨。须要如此而后。可以至于观会通而行典礼也。
身心相须说(丙子六月)
有如人心能知做某事建某功。而身不到其地。则不能成其志。身虽居其地。而心不明则亦不能行之于身。必得心明身到。为后可立事功。盖心非身。无所使而无以为心。身非心。无所主而无以为身。有是心而有是身。天之生此人也。至矣妙矣。而人之禀此生也。岂徒然哉。此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此所谓任重而道远者也。
物来顺应说(丙子七月十五日午时)
盖凡天下之事物。莫不有天然之节。当然之则。应接之际。不可以毫釐过差也。且以日用言。则冬而饮汤。夏而衣葛。昼而动作。夜而静息。舟于水车于陆。蓑于雨裘于寒。乘其马服其牛。安其老怀其少之类。以处心而言。则当敬而敬。当慠而慠。彼可怒而怒之。彼可
舜周公(丙子六月初十日记)
大舜周公。见天理人欲之分。如常人知水火之用。不能相通。故虽知象之将杀己而友爱之。天理湛然。不少摇动。此所以象喜亦喜。非伪喜也。至于周公。尤难处。盖当时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虽有友爱之笃。不以一家之私。害天下之公道。不以兄弟之爱。赦宗社之罪人。此其所以诛管蔡而全天理也。事虽异。而全天理之心。未尝不同也。学者于天理人欲之辨。须要如此而后。可以至于观会通而行典礼也。
身心相须说(丙子六月)
有如人心能知做某事建某功。而身不到其地。则不能成其志。身虽居其地。而心不明则亦不能行之于身。必得心明身到。为后可立事功。盖心非身。无所使而无以为心。身非心。无所主而无以为身。有是心而有是身。天之生此人也。至矣妙矣。而人之禀此生也。岂徒然哉。此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此所谓任重而道远者也。
物来顺应说(丙子七月十五日午时)
盖凡天下之事物。莫不有天然之节。当然之则。应接之际。不可以毫釐过差也。且以日用言。则冬而饮汤。夏而衣葛。昼而动作。夜而静息。舟于水车于陆。蓑于雨裘于寒。乘其马服其牛。安其老怀其少之类。以处心而言。则当敬而敬。当慠而慠。彼可怒而怒之。彼可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3L 页
喜而喜之。十分之哀。以十分而哀之。一分之乐。以一分而乐之之类。皆是顺应之道也。然非格致之至。无以知天然之节。非诚正之深。无以顺当然之则。故君子之学。必贵穷理而重诚正也。
人之一心。本与天地同其大。而胶梏于习俗之见闻量浅局狭。故于圣贤之言行。天理之节文。以为迂而不能行。如春秋战国之不用孔孟也。若能明善诚身。而心之所存。廓然大公。则事物之来。莫不随其分数而顺应之。唐虞三代之礼乐。孔孟程朱之言行。自无咈逆于心志而乐其行。岂有为迂而厌弃之理乎(丙子七月二十四日辰时。观周礼。至大札大荒大灾素服而自觉。)
论气禀可变不可变(丙子九月十七日)
气者。理之所乘也。心者。气之所帅也。理本无形。而因心气以成形者也。故气聚则无形乃有形。心专则难成乃易成。以此而论。则人生所禀之气。皆可以随其所欲而变其所偏矣。然而究圣贤之言。则清浊贤愚可变。而贫富寿夭。不可变者。何也。盖贤愚在我。而贫富寿夭在人在天。在我由自家。众人皆可勉。在彼不由自家。虽圣贤。亦有所不能焉者。所谓命也。然而朱子曰。寿夭亦可变。此亦一义。盖朱子之意。以为气无不可变者。养精神则亦可以延生。屑枉尺则亦可以得位云尔。此皆诡遇而不循天理者也。圣贤之心。所存者至正。而所乐者循理。自不肯屑为。而在众人则汨于人欲而安于逆理。故专心以致其所欲之效也。所谓圣人所不能者。谓不能以正理自得其效之云尔。非以诡遇勉强而不能也。孔子之富贵在天死生有命。张子之寿夭不可变者。亦此之云。由是而观。则心专而为之以苟。则虽不义或可成。心虽专而为之以正。则虽当然。或不能得。此亦命焉尔。所谓命有二焉。有不易之命。有可变之
人之一心。本与天地同其大。而胶梏于习俗之见闻量浅局狭。故于圣贤之言行。天理之节文。以为迂而不能行。如春秋战国之不用孔孟也。若能明善诚身。而心之所存。廓然大公。则事物之来。莫不随其分数而顺应之。唐虞三代之礼乐。孔孟程朱之言行。自无咈逆于心志而乐其行。岂有为迂而厌弃之理乎(丙子七月二十四日辰时。观周礼。至大札大荒大灾素服而自觉。)
论气禀可变不可变(丙子九月十七日)
气者。理之所乘也。心者。气之所帅也。理本无形。而因心气以成形者也。故气聚则无形乃有形。心专则难成乃易成。以此而论。则人生所禀之气。皆可以随其所欲而变其所偏矣。然而究圣贤之言。则清浊贤愚可变。而贫富寿夭。不可变者。何也。盖贤愚在我。而贫富寿夭在人在天。在我由自家。众人皆可勉。在彼不由自家。虽圣贤。亦有所不能焉者。所谓命也。然而朱子曰。寿夭亦可变。此亦一义。盖朱子之意。以为气无不可变者。养精神则亦可以延生。屑枉尺则亦可以得位云尔。此皆诡遇而不循天理者也。圣贤之心。所存者至正。而所乐者循理。自不肯屑为。而在众人则汨于人欲而安于逆理。故专心以致其所欲之效也。所谓圣人所不能者。谓不能以正理自得其效之云尔。非以诡遇勉强而不能也。孔子之富贵在天死生有命。张子之寿夭不可变者。亦此之云。由是而观。则心专而为之以苟。则虽不义或可成。心虽专而为之以正。则虽当然。或不能得。此亦命焉尔。所谓命有二焉。有不易之命。有可变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4H 页
命。不易之命。犹春夏秋冬也。可变之命。犹阴晴风雨也。变其不易之命。逆天者也。鍊丹蝉蜕。枉尺直寻之类是也。变其可变之命。敬天者也。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类是也。然此特论其浅见而已。若以圣贤之言论之。则书曰。天监厥德。用集大命。中庸曰。大德必受命。盖有大德者。德以胜己。故不局于己。而天地鬼神。尚且不违。况于名位禄寿乎。寿夭亦可变者。疑亦以此。然而天地之间。有常有变。舜禹之得位得寿。常也。孔颜之不得位不得寿。变也。圣贤之言。特语其常而已。
春生秋杀。天时之正也。而纵斧斤而伐之。则春不得以长之。护花草而藏之。则秋不得而凋之。坑卒之不得终其寿。修养之得以引其年。亦犹是也。天下之事。类多如此。是皆逆天理而不屑为者。圣贤岂肯为之哉。子朱子曰。死生寿夭。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深体此言。则富贵不可以苟处。贫贱不可以苟免。而死生寿夭皆当顺受其正而已。彼不苟得。我当戒之。(丙子九月二十日)
感通说(丙子十月初)
鬼神者。气之屈伸而已。天地屈伸之气。与吾屈伸之气。相流通无间息。人心才动。鬼神已知。故此诚于感。则彼诚于应。实理之流行发见。盖如此。然其感于善则应之以福。感于恶则应之以祸。天道之公。亦如此。
答人以僧舍为讲堂书(丁丑元月初七日)
前所论以僧舍为讲堂。初若稳便。再思之则其意思气像。殊不好者非一。虽曰僧舍。彼不肯而我有之。强占便利之气像。集象施而勤搆。无一功而晏处。腼无廉耻之意思。况其移置佛像。大为主张之气像将为养蒙以正之地而。先示不正可乎。想士君子行事。必
春生秋杀。天时之正也。而纵斧斤而伐之。则春不得以长之。护花草而藏之。则秋不得而凋之。坑卒之不得终其寿。修养之得以引其年。亦犹是也。天下之事。类多如此。是皆逆天理而不屑为者。圣贤岂肯为之哉。子朱子曰。死生寿夭。富贵贫贱。这却还他气。深体此言。则富贵不可以苟处。贫贱不可以苟免。而死生寿夭皆当顺受其正而已。彼不苟得。我当戒之。(丙子九月二十日)
感通说(丙子十月初)
鬼神者。气之屈伸而已。天地屈伸之气。与吾屈伸之气。相流通无间息。人心才动。鬼神已知。故此诚于感。则彼诚于应。实理之流行发见。盖如此。然其感于善则应之以福。感于恶则应之以祸。天道之公。亦如此。
答人以僧舍为讲堂书(丁丑元月初七日)
前所论以僧舍为讲堂。初若稳便。再思之则其意思气像。殊不好者非一。虽曰僧舍。彼不肯而我有之。强占便利之气像。集象施而勤搆。无一功而晏处。腼无廉耻之意思。况其移置佛像。大为主张之气像将为养蒙以正之地而。先示不正可乎。想士君子行事。必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4L 页
不如是之苟也。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前日垂问。率尔妄对。故追及之。
论张子厚事。正淳云。与人同休戚。陆子寿曰。此主张题目说。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者也。若人之心。无一毫人欲之私。而与天理同流行。则天下事物。无一非吾心之管摄。而应得其当。处得其宜。其所忧喜之事。皆顺其理之自然而不为主张也。如其不然。而人欲未甚净尽。天理未甚昭著。而少有利害之私。则虽子厚闻皇子生喜甚。见饿殍食便不美。尚可谓之主张。况不知理之自然。而徒与人同休戚者。岂非大为主张乎。然则子厚之事。正淳之言。在圣人则心之管摄。在众人则事之主张也。学者其可不尽心于克己复礼之功乎。(丁丑元月十日未时)
君子小人相反说(丁丑二月初二日)
天理之公。本乎理。人欲之私。生于气。主于理者为君子。役于气者为小人。是以。天理之言。逆于小人之心。人欲之言。背于君子之心。两不相入。如水火之不相容。所以君子小人之每每相反也。天理之言。合于天理之心。人欲之言。合于人欲之心。此君子小人之各有其类也。若在上者。使人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则何小人之可畏乎。
论禅学(丁丑二月初六日)
今古为禅学者。其初本欲屏思黜虑。以养精神。离形坐忘。以洁其身而已。其终鲜不至于悖常乱伦。以覆人之邦国者。盖其心厌烦世务而废了职分。贪慕清虚而灭却性分。放手放脚。终日无为。自以为直截高妙。能应万事。而一有物事来到面前。则曾未有明善诚身之功。七颠八倒。惘然不知其所以措为。此其所以为害不细。
论张子厚事。正淳云。与人同休戚。陆子寿曰。此主张题目说。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者也。若人之心。无一毫人欲之私。而与天理同流行。则天下事物。无一非吾心之管摄。而应得其当。处得其宜。其所忧喜之事。皆顺其理之自然而不为主张也。如其不然。而人欲未甚净尽。天理未甚昭著。而少有利害之私。则虽子厚闻皇子生喜甚。见饿殍食便不美。尚可谓之主张。况不知理之自然。而徒与人同休戚者。岂非大为主张乎。然则子厚之事。正淳之言。在圣人则心之管摄。在众人则事之主张也。学者其可不尽心于克己复礼之功乎。(丁丑元月十日未时)
君子小人相反说(丁丑二月初二日)
天理之公。本乎理。人欲之私。生于气。主于理者为君子。役于气者为小人。是以。天理之言。逆于小人之心。人欲之言。背于君子之心。两不相入。如水火之不相容。所以君子小人之每每相反也。天理之言。合于天理之心。人欲之言。合于人欲之心。此君子小人之各有其类也。若在上者。使人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则何小人之可畏乎。
论禅学(丁丑二月初六日)
今古为禅学者。其初本欲屏思黜虑。以养精神。离形坐忘。以洁其身而已。其终鲜不至于悖常乱伦。以覆人之邦国者。盖其心厌烦世务而废了职分。贪慕清虚而灭却性分。放手放脚。终日无为。自以为直截高妙。能应万事。而一有物事来到面前。则曾未有明善诚身之功。七颠八倒。惘然不知其所以措为。此其所以为害不细。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5H 页
如东晋之尚清谈。梁武之崇佛教。以致社稷丘墟。王安石之出入老佛。陆子静之专养精神。皆为误国家乱名教而其祸至于贻后世。其初亦何尝有意于此极也。只是本原不正。义理不明。以至此耳。所以学者贵穷理也。
老庄(戊寅二月十六日)
老庄之学。其心思智虑高虚玄妙。所知者皆无实无形。不可得以捉摸。所言者皆如风如影。不可得以形容。是其设心措身。超出乎规矩之外。而以礼法为刍狗以事物为土苴。此所以终至于绝灭彝伦。悖乱风教。而得罪于圣人之教者也。
理气说
夫理而无无气之理。气而无无理之气。故理之所在。气亦聚焉。气之所动。理亦著焉。若无彼此之别。然而理者。浑然至善而无营为。气者。淳漓清浊而有运用则似有彼此之别。此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盖太极生两仪。而两仪本太极也。则冲漠无朕而万象已具。万物散殊而一以贯之。固不可以为一。亦不可以为二也。故衮理气而为一。则任其已私而渐流于作用是性之毙。判理气而为二。则欲求妙道而卒归于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其不可偏。均也。学者须知为一之实。而又知为二之义。乃能克己复礼。而常使道心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孔子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须知上下皆着形字。又分着道器之意。乃能知理气之妙也。(丁丑二月十三日书而闰八月初九○手本。初九下字缺。不可考。)
盖无理。气无所凝做。无气。理不得流行。二者相须而能生成万物。此可见理气之分。然而万象已具于冲漠无朕之中。则初非二物也。
乐记散殊合同说(丁丑二月十四日)
礼者。制于心而设于身。尊卑贵贱。揖让进退。各有定仪。故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乐者。感于外而乐于心。上下大小。欢忻动荡。同无邪思。故曰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大抵以阴阳对待言之。则礼主敬乐主和。而为二物。故程子曰。礼胜则离。乐胜则流。以阴阳流行言之。则乐之知。常行乎礼严之中。故朱子曰。严而泰。和而节。二先生之说。皆本于乐记。而所指直不同。学者知其理则知其不同之同矣。
老庄(戊寅二月十六日)
老庄之学。其心思智虑高虚玄妙。所知者皆无实无形。不可得以捉摸。所言者皆如风如影。不可得以形容。是其设心措身。超出乎规矩之外。而以礼法为刍狗以事物为土苴。此所以终至于绝灭彝伦。悖乱风教。而得罪于圣人之教者也。
理气说
夫理而无无气之理。气而无无理之气。故理之所在。气亦聚焉。气之所动。理亦著焉。若无彼此之别。然而理者。浑然至善而无营为。气者。淳漓清浊而有运用则似有彼此之别。此所谓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盖太极生两仪。而两仪本太极也。则冲漠无朕而万象已具。万物散殊而一以贯之。固不可以为一。亦不可以为二也。故衮理气而为一。则任其已私而渐流于作用是性之毙。判理气而为二。则欲求妙道而卒归于诬天地日月为幻妄。其不可偏。均也。学者须知为一之实。而又知为二之义。乃能克己复礼。而常使道心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孔子曰。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须知上下皆着形字。又分着道器之意。乃能知理气之妙也。(丁丑二月十三日书而闰八月初九○手本。初九下字缺。不可考。)
盖无理。气无所凝做。无气。理不得流行。二者相须而能生成万物。此可见理气之分。然而万象已具于冲漠无朕之中。则初非二物也。
乐记散殊合同说(丁丑二月十四日)
礼者。制于心而设于身。尊卑贵贱。揖让进退。各有定仪。故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乐者。感于外而乐于心。上下大小。欢忻动荡。同无邪思。故曰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大抵以阴阳对待言之。则礼主敬乐主和。而为二物。故程子曰。礼胜则离。乐胜则流。以阴阳流行言之。则乐之知。常行乎礼严之中。故朱子曰。严而泰。和而节。二先生之说。皆本于乐记。而所指直不同。学者知其理则知其不同之同矣。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5L 页
上思庵(丁丑三月八日)
后生某。谨稽首再拜言。窃以季春之令。淑气暄畅。伏惟承相国公荗。对 明恩。神人协相。台候起居万福。贱子仰赖陶镕。寻温旧学如昨尔。但索居穷僻。无与问难。深愿就正于左右。父时年七十有九。食贫穷巷。办养无暇。且未忍远。离。无由偿愿。而草野书生。声迹孤贱。又不敢时时贡起居之问。然而山斗之仰。授受之倚。未尝一日忘于怀也。久辱知遇。称效无路惟将贱见。冒尘聪听。非敢以为少补。只备警睡之资而已。愚不自揆。窃冀少垂察焉。千万幸甚。
年月日。后生郑某谨奉书再拜。奉献于承相国公大人先生閤下某常谓无外之大。天也。无外之广。地也。参立两间。能参赞化育者。人也。其所以参赞之实。则惟仁而已。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以为心者也。则天地人物。本无彼此之间。但物则蔽于气而性不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能扩充此心而与天地同其大。此其所以参三并立之实也。然而有此血气之身。则不能无己私之蔽。而或自与天地不相开。故形虽人而心与物不远。非所以
后生某。谨稽首再拜言。窃以季春之令。淑气暄畅。伏惟承相国公荗。对 明恩。神人协相。台候起居万福。贱子仰赖陶镕。寻温旧学如昨尔。但索居穷僻。无与问难。深愿就正于左右。父时年七十有九。食贫穷巷。办养无暇。且未忍远。离。无由偿愿。而草野书生。声迹孤贱。又不敢时时贡起居之问。然而山斗之仰。授受之倚。未尝一日忘于怀也。久辱知遇。称效无路惟将贱见。冒尘聪听。非敢以为少补。只备警睡之资而已。愚不自揆。窃冀少垂察焉。千万幸甚。
年月日。后生郑某谨奉书再拜。奉献于承相国公大人先生閤下某常谓无外之大。天也。无外之广。地也。参立两间。能参赞化育者。人也。其所以参赞之实。则惟仁而已。盖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所得以为心者也。则天地人物。本无彼此之间。但物则蔽于气而性不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故能扩充此心而与天地同其大。此其所以参三并立之实也。然而有此血气之身。则不能无己私之蔽。而或自与天地不相开。故形虽人而心与物不远。非所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6H 页
责望其实也。是以。能克己复礼。以尽此心之德。廓然大公。物来顺应。而道天地之大。德日月之光。以至奉天。开人。因时立政。时雍咸若。召和致祥。能使位育者。推士君子自当其责也。此其士之所以任重而道远者也。礼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其亦谓此欤。然而有是德而无是位。则德无以施。有其位而不遇其时。则位无以称。故虽以孔孟之道。程朱之德。尚且奈何不下。况其下者乎。窃以相公大先生。德以渊源之学。位以台辅之躔。若虚若无之量。好问好察之诚。无愧于古人。拨乱追正之功。镇时兴学之力。超显于斯世。其为德业之隆。事功之大。书史载传。震今耀古。天地神祗。亦必有相参三并立。任重道远之责。馀外谁当。然而近年以来。相公颇有归咎于时。而怀却立缩手之意。不知相公之所见如何。既有其德居其位。则其进退。岂为绰绰然有馀裕者之比哉。愚谓强此将衰之力。艰彼渐进之势。固君子之所不得已。在父母之国。居大臣之位。与时休戚。亦仁人之所当勉。伏愿相公勉勉循循。不忘其纳约自牖之意。而更加功于居敬穷理之实。进德修业之方。以益厚其田地根本。而读书则黜子史而玩经传。操心则省放过而笃慎密。处事则精义理而忘利害。取人则尚德性而远才气。不以身之死生而易平生之所守。不以人之毁誉而屈公议之所定。则幽必有默佑。明必有显比。诚足以格天。正足以压邪。阴阳顺风雨时。国家宁民物安。岂非伊周之事业乎。而况在下而观瞻感化。薰陶兴起。以继先生德业之盛者。岂无一二其人乎。然则先生之心。可传于来学。先生之德。可延于后世。岂若区区进退而自经于沟渎者之为哉。大抵士君子之处世。惟尽其义理之在我者。而事之成败。功之全亏。当一一听命于天而已。不审相公之意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6L 页
为如何。某感荷知奖。敢以狂瞽之言。干冒威尊。俯伏震惧伏惟宽容有以裁之。
缺题(此篇弟子本。误合于丁丑示学者下。今考手本则别为一篇而字缺。题不可考矣。)
盖人之所以为学之义。只欲全其天与我之理而已与我之理。合下完具。但以气禀物欲之所使而或不能自全耳。是以。学者读圣人之书。效圣人之为。则可以变化其气质。消磨其物欲。而天理之全。亦复在我矣。其效圣人之道。则凡遇事物。欲视而思圣人非礼勿视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视勿之。欲听而思圣人非礼勿听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听勿之。至于言动施措之际。莫不皆然。则当时夫子之训。为今日面命之受。而我之克复。自不愧于颜子之为矣。然克复之本。在于明善。明善之功。在于格致。其要只在从事于敬。而读圣贤之书而已。若泛然读之而不实切己之功。则非所谓学者之学也。
以水喻心与理之公(丁丑八月初七日)
水无主色。故施之于五采而无偏。此水无采而万采具也。若先有所主之色。则不能遍施于五采之彰矣。心无主事。故应之万事。各因其事之当而无偏。此心无事而万事具也。若先有所主之事。则不能顺应于万事之来也。理无主形。故赋于万物。各因其物之形而无偏。此理无物而万物具也。若先有所主之形。则不能遍赋于万物之形也。吁其至矣。
水公理公而心亦公。不公则私欲。呜呼惜哉。
无题(手本每篇纸头以朱或墨书题目。而此篇六章。则连书而未有题耳。)
万历五年丁丑四月初三日庚申。加冠于子敏复之首。而以安基贤(即重默字也)为宾礼则一以仪礼为定。字曰志仁。(海翁此段无端。无乃本有字脱而夫
缺题(此篇弟子本。误合于丁丑示学者下。今考手本则别为一篇而字缺。题不可考矣。)
盖人之所以为学之义。只欲全其天与我之理而已与我之理。合下完具。但以气禀物欲之所使而或不能自全耳。是以。学者读圣人之书。效圣人之为。则可以变化其气质。消磨其物欲。而天理之全。亦复在我矣。其效圣人之道。则凡遇事物。欲视而思圣人非礼勿视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视勿之。欲听而思圣人非礼勿听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听勿之。至于言动施措之际。莫不皆然。则当时夫子之训。为今日面命之受。而我之克复。自不愧于颜子之为矣。然克复之本。在于明善。明善之功。在于格致。其要只在从事于敬。而读圣贤之书而已。若泛然读之而不实切己之功。则非所谓学者之学也。
以水喻心与理之公(丁丑八月初七日)
水无主色。故施之于五采而无偏。此水无采而万采具也。若先有所主之色。则不能遍施于五采之彰矣。心无主事。故应之万事。各因其事之当而无偏。此心无事而万事具也。若先有所主之事。则不能顺应于万事之来也。理无主形。故赋于万物。各因其物之形而无偏。此理无物而万物具也。若先有所主之形。则不能遍赋于万物之形也。吁其至矣。
水公理公而心亦公。不公则私欲。呜呼惜哉。
无题(手本每篇纸头以朱或墨书题目。而此篇六章。则连书而未有题耳。)
万历五年丁丑四月初三日庚申。加冠于子敏复之首。而以安基贤(即重默字也)为宾礼则一以仪礼为定。字曰志仁。(海翁此段无端。无乃本有字脱而夫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7H 页
之欤。)
太极动而生阳云。则知太极之体本静也。故曰圣人定之中正仁义而主静。
夫子之道忠恕云者。言只是在内者。流通于外云尔。在内忠。流通于外则恕也。
忠只是心之诚实。恕只是事之各当。谓一心通万事而无不各当也。(丁丑闰八月初八日)
自欺者。知其为而不为之知其不为而苟为之谓也。知其为而为之。如好好色。知其不为而不为之。如恶恶臭。所谓自慊也。才毋自欺。即自慊也。才自慊。即毋自欺也。(丁丑八月二十九日)
老佛专尚虚寂。其与圣人财成辅相之道。绝不相关。盖圣人之心。乃天地生物之心。视天下犹一家。老佛之心。乃一己自私之心。虽君父亦不恤。此其所以为异端也。
道学之要
丹书曰。敬胜怠义胜欲。孔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商书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孔子曰。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愚谓千圣相传道学之要。不过敬义礼而已。
天地之心大而细(丁丑十月初二日)
年世极乎亿万之久。而莫非天地之数。品汇极乎亿万之多。而莫非天地之生。所以见天地之心大也。其时刻节限之分。羽毛花叶之精。各有条理而不相杂。此则见天地之心细也。人生天地。禀此天地之心以为心。学者须要体其大以立其志。效其细以密其功。若志大而功不密。则所行粗疏而无以致其精。功密而志不大。则所事繁细而无以极其大。其不可偏。均矣。欲见天地之心。居敬穷
太极动而生阳云。则知太极之体本静也。故曰圣人定之中正仁义而主静。
夫子之道忠恕云者。言只是在内者。流通于外云尔。在内忠。流通于外则恕也。
忠只是心之诚实。恕只是事之各当。谓一心通万事而无不各当也。(丁丑闰八月初八日)
自欺者。知其为而不为之知其不为而苟为之谓也。知其为而为之。如好好色。知其不为而不为之。如恶恶臭。所谓自慊也。才毋自欺。即自慊也。才自慊。即毋自欺也。(丁丑八月二十九日)
老佛专尚虚寂。其与圣人财成辅相之道。绝不相关。盖圣人之心。乃天地生物之心。视天下犹一家。老佛之心。乃一己自私之心。虽君父亦不恤。此其所以为异端也。
道学之要
丹书曰。敬胜怠义胜欲。孔子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商书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孔子曰。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愚谓千圣相传道学之要。不过敬义礼而已。
天地之心大而细(丁丑十月初二日)
年世极乎亿万之久。而莫非天地之数。品汇极乎亿万之多。而莫非天地之生。所以见天地之心大也。其时刻节限之分。羽毛花叶之精。各有条理而不相杂。此则见天地之心细也。人生天地。禀此天地之心以为心。学者须要体其大以立其志。效其细以密其功。若志大而功不密。则所行粗疏而无以致其精。功密而志不大。则所事繁细而无以极其大。其不可偏。均矣。欲见天地之心。居敬穷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7L 页
理而已。欲得天地之心。诚意正心而已。
毁誉说(丁丑十月十八日)
夫富贵之得失在人。仁义之得失在我。故要其富贵者。喜人之誉。怒人之毁。为其得于誉而失于毁也。若求其仁义者则嚣嚣然于毁誉之间而自无顾虑之意。盖为仁在己非誉所能益。非毁所能损。何与于人之知不知乎。观其人于毁誉之间。足以知其心之所存矣。且夫仁义者。天不得以夺之。况人乎。敬之戒之。坚其所操。
君子小人(丁丑十月十九日)
凡遇事物。不顾人之是非而一以正义明道为心者。必君子人也不顾义理之得失而一以谋利计功为心者。必小人也。宜以此省吾身也。
论朱子先后所见(戊寅十二月初六日夜)
朱子早年所见。喜于禅学。以安心觅心为主。而以守。书册泥言语。为专无交涉。既而因程子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之言。遂以为心体之流行发见。乃天命流行不已之机。未尝有少停息未发之峕也。又因大学以格物致知为先之训。遂以察识事物之端倪。为初下手处。以故其日用意趣。常偏于动而缺却涵养一段工夫。盖不照管其大学格致之基本。乃小学涵养德性之功也。至于中年。始觉其前日所见之非。而知其心有未发已发之体用。学有居敬穷理之相须。以此自悔其自诳诳人之失。而遍告诸生。使知尊。德性道问学之功不可偏着而两尽其极也。又以警学者之偏于讲学。而不着身心之毙也。非谓象山专务尊德性之学。为是而效之也。后之学者。不察其朱子悔悟之原。而却以为晚同象山。岂不误哉。陈氏之通辨虽甚明备而只以朱陆异同为说。而亦不察其
毁誉说(丁丑十月十八日)
夫富贵之得失在人。仁义之得失在我。故要其富贵者。喜人之誉。怒人之毁。为其得于誉而失于毁也。若求其仁义者则嚣嚣然于毁誉之间而自无顾虑之意。盖为仁在己非誉所能益。非毁所能损。何与于人之知不知乎。观其人于毁誉之间。足以知其心之所存矣。且夫仁义者。天不得以夺之。况人乎。敬之戒之。坚其所操。
君子小人(丁丑十月十九日)
凡遇事物。不顾人之是非而一以正义明道为心者。必君子人也不顾义理之得失而一以谋利计功为心者。必小人也。宜以此省吾身也。
论朱子先后所见(戊寅十二月初六日夜)
朱子早年所见。喜于禅学。以安心觅心为主。而以守。书册泥言语。为专无交涉。既而因程子谓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之言。遂以为心体之流行发见。乃天命流行不已之机。未尝有少停息未发之峕也。又因大学以格物致知为先之训。遂以察识事物之端倪。为初下手处。以故其日用意趣。常偏于动而缺却涵养一段工夫。盖不照管其大学格致之基本。乃小学涵养德性之功也。至于中年。始觉其前日所见之非。而知其心有未发已发之体用。学有居敬穷理之相须。以此自悔其自诳诳人之失。而遍告诸生。使知尊。德性道问学之功不可偏着而两尽其极也。又以警学者之偏于讲学。而不着身心之毙也。非谓象山专务尊德性之学。为是而效之也。后之学者。不察其朱子悔悟之原。而却以为晚同象山。岂不误哉。陈氏之通辨虽甚明备而只以朱陆异同为说。而亦不察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8H 页
此意。故劳于考索而似稍费力。深可叹也。
论孔孟之仕(己卯六月二十日)
孔子之历聘。以天下无统一之君也。盖当是时。皇纲王迹。寝弛寝息。列国诸侯。日强日僣。政教号令。不由天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滔滔皆是无复有君德王道。以正其名分。三纲五常。坠地扫荡。天地万类。翻覄夷灭。势不可振救。而周既不用我。则以文没文在之身。其不以拯援天下为己任乎。若遇文王之君而兴西周之业。则自不害为尊周。而讨强僣攘夷狄。正人伦于既斁。拯生民于己溺。天理以行。人欲以消。皇纲之振。周室之尊。其视齐桓管仲之功。奚啻天壤之不侔乎。其不遇而历聘七十二君。盖以此也。圣人忧世之仕。自无彼此之私也。抑亦所谓如有用▣者。吾其为东周意耶。失子答沈僩吾其为东周而其如周何之。问曰。这▣处难说只看挨到临峕事势如何。若使天。命人心。有个响合▣▣。自不由圣人了。使周家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岂不贤于赧王之自献其邑而灭亡乎。此亦一意也。逮乎战国。天下不复知有周室。人心已离。天命已改。孟子之游事齐梁。勉行王道。乃其宜也。
又(六月二十九日)
盖君臣以义合。道不合而义绝。则可仕于他邦。岂有二君之嫌乎。所谓事二君者。义未绝而以利之他国者也。孔子历聘七十二君。孟子游事齐梁。皆以道不合而去也。有何不可焉。礼有为旧君。而有老而致仕者。有废疾而致仕者。有待放未去者。有待放已去者。杂记曰。违诸侯之大夫。违大夫之诸侯。檀弓。曰仕而未有禄者违。而君薨弗为服。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
论孔孟之仕(己卯六月二十日)
孔子之历聘。以天下无统一之君也。盖当是时。皇纲王迹。寝弛寝息。列国诸侯。日强日僣。政教号令。不由天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者。滔滔皆是无复有君德王道。以正其名分。三纲五常。坠地扫荡。天地万类。翻覄夷灭。势不可振救。而周既不用我。则以文没文在之身。其不以拯援天下为己任乎。若遇文王之君而兴西周之业。则自不害为尊周。而讨强僣攘夷狄。正人伦于既斁。拯生民于己溺。天理以行。人欲以消。皇纲之振。周室之尊。其视齐桓管仲之功。奚啻天壤之不侔乎。其不遇而历聘七十二君。盖以此也。圣人忧世之仕。自无彼此之私也。抑亦所谓如有用▣者。吾其为东周意耶。失子答沈僩吾其为东周而其如周何之。问曰。这▣处难说只看挨到临峕事势如何。若使天。命人心。有个响合▣▣。自不由圣人了。使周家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岂不贤于赧王之自献其邑而灭亡乎。此亦一意也。逮乎战国。天下不复知有周室。人心已离。天命已改。孟子之游事齐梁。勉行王道。乃其宜也。
又(六月二十九日)
盖君臣以义合。道不合而义绝。则可仕于他邦。岂有二君之嫌乎。所谓事二君者。义未绝而以利之他国者也。孔子历聘七十二君。孟子游事齐梁。皆以道不合而去也。有何不可焉。礼有为旧君。而有老而致仕者。有废疾而致仕者。有待放未去者。有待放已去者。杂记曰。违诸侯之大夫。违大夫之诸侯。檀弓。曰仕而未有禄者违。而君薨弗为服。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8L 页
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玩此数说而拟议圣贤之已事。则古之仕者。义绝而仕于他邦。盖其常例也。但其势有不可去者。危邦之卿也。贵戚之卿也。若孔孟未尝为危邦贵戚之卿也。而况其仕。行其义也。其为道。无可无不可。而其于世也。无不可为之时者乎。然此皆以封建而论之。若其郡县之世。则虽违而更无可之矣。
论风教(己卯七月初十日)
天地之于物以风而鼓之。犹圣人之于民。以德而振之。风鼓之而物成。德振之而民化。物因风而有声。民感德而有言。天地恒古。圣谁斯今。
胎教(己卯九月初四日)
人之成形。必以气而当其成形之初。所感之气正。则形容才识。亦与之正。故为母之道当其妊子。凡耳目口鼻之感。无不以正。此列女传胎教之意也。盖胎中所凝者。真元之气身外所感者。外气也。真元与外气。通透一身。本无表里之隔。胎教之训。不亦宜乎。
颜子之乐
颜子理与心契。自有无形之乐。不可以事物形容其乐也。
论顺天命
命莫大于天命。而父命君命次之。盖人之为名。以其禀天赋之性。而循性分之固有也。夫仁义礼智。万善之根柢。百行之枢纽。而仁之恻隐。义之羞恶。礼之辞让。智之是非。各得其当而无一毫之不尽。则全天赋而奉天命矣。以之事父则为孝之至。以之事君则为忠之至。以至处事接物。无不泛应曲当矣。故古之学者。所以必先
论风教(己卯七月初十日)
天地之于物以风而鼓之。犹圣人之于民。以德而振之。风鼓之而物成。德振之而民化。物因风而有声。民感德而有言。天地恒古。圣谁斯今。
胎教(己卯九月初四日)
人之成形。必以气而当其成形之初。所感之气正。则形容才识。亦与之正。故为母之道当其妊子。凡耳目口鼻之感。无不以正。此列女传胎教之意也。盖胎中所凝者。真元之气身外所感者。外气也。真元与外气。通透一身。本无表里之隔。胎教之训。不亦宜乎。
颜子之乐
颜子理与心契。自有无形之乐。不可以事物形容其乐也。
论顺天命
命莫大于天命。而父命君命次之。盖人之为名。以其禀天赋之性。而循性分之固有也。夫仁义礼智。万善之根柢。百行之枢纽。而仁之恻隐。义之羞恶。礼之辞让。智之是非。各得其当而无一毫之不尽。则全天赋而奉天命矣。以之事父则为孝之至。以之事君则为忠之至。以至处事接物。无不泛应曲当矣。故古之学者。所以必先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9H 页
以明明德为务。仕进行道。乃其后一节事也。世之学者。不顺天命而所行。皆悖于义谋于利矣。何足与议于事君父哉。
论俗尚(庚辰六月初五日)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气各不同。故古今历代时尚不同。如上古之淳朴。唐虞之逊让。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春秋之智力。战国之游说。秦之惨刻。汉之名节。魏晋之旷荡。隋唐之辞章。是皆习尚有然也。尚有是非。循是违非。君子之道。故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而孟子劝齐梁行王道也。曰不随四时之气可乎。曰处时之方虽异。而其心则一也。随所处而异其心者。凡陋不足道也。噫。不随非尚者。其可得见乎。
论初学用功地头(辛巳六月初八日)
初学用功下手之地。在居敬读书。而紧鞭约身心。令归此天理中来而已。夫居敬则心存。读书则理明而心存则察理必精理明则存心益力。实非二事。而紧鞭约则行在其中矣。然其所谓存心者。非但于静时收敛。不容一物而已。亦如视听言动。遇事接物。讲学读书。每每着精神照管。不随物流放之类皆是也。是其心存则可以制外。而制乎外。亦所以存其心也。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朱子所谓如洒扫应对学问思辨。皆所以求放心者也。又所谓凡日用间。涵泳本原。酬酢事变。以至讲说辨论。考究寻绎。一动一静。无非存心养性。变化气。质之实事者然也。故小学之教。专在事为。而其心自养得己好了。到得大学。穷其理熟其事。而身心内外。益交修交正矣。或曰。大学之教。亦为学者之事。而诚意正心。以及其身。子之言。又似反以检身。为存心之要。无乃失先后之序而误学者趋向之方乎。曰。大学之教以诚中形外者。为主
论俗尚(庚辰六月初五日)
天有四时。春夏秋冬。气各不同。故古今历代时尚不同。如上古之淳朴。唐虞之逊让。夏之尚忠。商之尚质。周之尚文。春秋之智力。战国之游说。秦之惨刻。汉之名节。魏晋之旷荡。隋唐之辞章。是皆习尚有然也。尚有是非。循是违非。君子之道。故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而孟子劝齐梁行王道也。曰不随四时之气可乎。曰处时之方虽异。而其心则一也。随所处而异其心者。凡陋不足道也。噫。不随非尚者。其可得见乎。
论初学用功地头(辛巳六月初八日)
初学用功下手之地。在居敬读书。而紧鞭约身心。令归此天理中来而已。夫居敬则心存。读书则理明而心存则察理必精理明则存心益力。实非二事。而紧鞭约则行在其中矣。然其所谓存心者。非但于静时收敛。不容一物而已。亦如视听言动。遇事接物。讲学读书。每每着精神照管。不随物流放之类皆是也。是其心存则可以制外。而制乎外。亦所以存其心也。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朱子所谓如洒扫应对学问思辨。皆所以求放心者也。又所谓凡日用间。涵泳本原。酬酢事变。以至讲说辨论。考究寻绎。一动一静。无非存心养性。变化气。质之实事者然也。故小学之教。专在事为。而其心自养得己好了。到得大学。穷其理熟其事。而身心内外。益交修交正矣。或曰。大学之教。亦为学者之事。而诚意正心。以及其身。子之言。又似反以检身。为存心之要。无乃失先后之序而误学者趋向之方乎。曰。大学之教以诚中形外者。为主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49L 页
而言。然其所论诚正。不以虚静灵妙。又必以格物而后接物为言则制养之义。亦未尝不在其中矣。此所论。以制外养中者。为主而言。然其所谓制之养之者。莫非心之所为。而诚形之功。实由此而益进步矣。亦未始有异焉者。且其诚中者。必能制外。制外者。又能诚其中。而诚中之实。非因小学涵养之力。无以得制外之要。非因大学格致之功。无以明。是则言虽有彼此。而意实相涵也。况所谓操则存者。谓操视听言动而心便存云尔。犹书所谓以礼制心之谓也。答河叔京书。朱子之意盖如此非愚创端之言也。但其性之之圣。成德之君子。则不须制外。而自不踰于规矩。其若未及乎此。则岂可舍此径约哉。夫头容不直须直。足容不重。须重之类。以至形之触于目。必察其可视与勿而可则视。声之及于耳。必察其可听与勿而可则听。言发于口。必思其可出与勿而可则出。事物感于身心。必思其可动与勿而可则动。与夫学而问思而辨切而磋琢而磨。此甚么样细腻底工夫。而其心紧约在此。而自不容外驰。所谓收敛操存者。不过如此。此所以中自养德自基。而理可明圣可学者也。夫神明不测。无迹捉摸者。心也。若必以是为浅近支离。而欲悬空默守。以致涵养之实。则吾心之全体。常得其半于空寂无为之地。失其半于流行运用之际。而其所得之半。亦如乘虚接渺之恍惚难据。而释老所谓禅定觅心。以无为用者也。终无可得之理。故圣门教人。必以眼前修为者。便着实做将去。其曰其言也认。其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其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其曰非礼勿视听言动者。皆求仁之方也。夫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为心之德者也。无有形状方所之可寻。虽以恭默渊冲。清净完养为教。似亦可矣。其必如此云者。盖谓吾身之修为中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0H 页
礼。则天理便在其中耳。至若曾子之言所贵。必以容貌。孟子之论养气。必以集义。程子之言敬。必以衣冠瞻视。为下手之地。朱子之论存心。必以视听言动。为用功之先。古之圣贤。何尝以没巴鼻之教。为指引后学之方乎。若以假外徒饰为货。以媒其声价者。已矣。固不足道也。其所谓为己之学者。顾亦惮烦于自将以礼。堕肢体(海翁堕恐惰字之错)披衣冠。而欲人无已疑曰。心苟诚矣。身不必拘检。何其有乖于圣贤之教。一至于此耶。夫身者。主于。心者也。其动静云为。皆心之使也。安有箕踞而心不慢者。安有心肃而容不敬者乎。其实身不检者心亦不敬者也又有一种所见依阿循中以取容悦为高致者。此所谓随俗同流而揣摩精巧者也。何足与论其学哉。曰。制外之实。固如此也。若一向区区于事为之末。而无复有沈潜纯一之意。则其流必至于徇外为人。而于涵养本原之功。大有欠却。用子之学而率后进之徒。则无乃太劳攘乎。曰。用是而积功。则威仪气像。雍容谦逊。无怠惰悖慢之尚。应接事物。思量郑重。无疏旷脱略之习。而内之所存。亦与之诚笃忠悫矣。若以制外为事为之末。而不屑点掇任其暴用。则正象山所谓目能视。耳能听。鼻能知臭。口能知味。心能思。手足能运用。如何更甚存诚持敬者也。亦所谓脱略文字。直趋本根者也。其与孔孟程朱之设教。大相牴牾。必使学者。沦陷于释老之见。吾不信其然也。且夫天之生此人也。赋之以许多道理。近以身心。以至三纲五常三百三千之道。远而天地。以至阴阳五行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管摄于吾人一心之中其所以范围大化之流行。以财成辅相者。非人而何。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所谓人便是妙于天地者。皆谓此也。今以渺然之身。参立两间而为三。则其责任之重且大。为如何哉。然其所以能奉天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0L 页
修职者。唯此一心也。而此心存。则身以修而天职无不修矣。此心不存。则身亦随而亡。何暇言天职之修哉。夫心之为物。其体则寂然不动而万理灿然于其中。其用则感而遂通而本体流行于其间。而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故存之之道。当其无事之时。则凝然肃然。恐一物之或容。恐一息之或昏。以求寂然。当其应物之际。则察之审之。恐一毫之或忽。恐一事之或放。以求感通。而至于积久。则心之体用本末。无不存矣。以之治内则内无不正。以之治外则外无不顺。不违天命而能尽其职之本。其亦在此。然其心本非形迹底物事。若凡言操存。则恐学者茫然恍然。莫知其下手之地。终归于空寂故古之为教者。无不以实做底事言之。如向所论居处恭执事敬之类。谓专做着此事。则此心自无放逸而自不容不存也。且如做一事。欲紧着当理。则心便主一。胡乱放做。则心便二三。此其所以体验存不存之实事。故愚于论初学用功之地。以其制养为主而言者。将使学者。有所据着。以涵养德性而为致知力行之本领。以之奉天命修天职而不为有体无用之归。且使尊陆氏者。有所省悟也。操之约而功之博。真学圣之路径。子反以为劳攘。不亦误乎。所谓尊陆氏者。如何。曰。象山之见。虽是禅。自以为心无意见。可谓之学。故一切忿欲利害之私。犹自克治。后之祖述者。其外则一向懒废。其心则缴绕利害。而徒慕其言论风旨。反为象山之罪人。甚可笑也。故愚之所论。以制外养中。为后学之模范也。曰子之所论。诚如是也。则其曰寂然不动。其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其曰存心养性云者。皆为无用之赘言者乎曰。此是成德者之事。非初学所能遽及者也。然亦不可自以为初学而不用功也。盖寂然不动者。本为易体而言。在人则事已应而物未接之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1H 页
当亭当静虚而无有胡乱流注之谓也。戒慎恐惧云者。虽于无事之时。亦当惺然不昧而不可有所偏着之谓也。皆非谓力绝事物而徒守空寂之谓也。若其存心养性云者。则非但静专于无事之时。亦谓当应接事物之际。心不逐物而养其本然之体云尔。故朱子之说曰。存心者。气不逐物而当守其至正也。养性者。事必循理而不害其本然也。于此可以见又非悬空硬把捉之教明矣。曰。颜子四勿之功。非初学所敢遽到也。子引而拟之。如之何其可也。曰。颜子之知而便行。固初学之所难能也。以之为准的而勉强。有所期望。则岂但颜子而已也。虽其天纵大圣。似不可几及。亦可愿欲也。有何不可。在学者能勉之而已大抵今之学者。苟安于功利之近效。而无担当远大之志。故将第一等事。以为己不敢当做。而让与别人。自择其便易最下者。以为无矫拂独异之病。而正合乎时俗之中。故其为学。未见其卓然有。壁立万仞。以求至乎圣贤地位之气象。而多见其靡然有依违苟且。期必得乎时俗所尚之意态。而卒未免为趋避之归。深可惜也。呜呼。世远人亡。经残教弛。无其学而无其人。何足多怪。噫。吾晚学。其亦戒之哉。
圣贤设教不同(辛巳六月十五日)
夫子之教人。只是眼下着实可做底物事。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类。无非实事孟子则曰求放心。曰存心养性云者。皆无形迹可下手底工夫。此虽以其似是乱真之端蜂起。而惧此心之理。有所不明。为忧而言。然此亦所谓才高无可依据处。而朱子所谓是他自知得。馀人未有入头处。所以不及孔子处也者也。
大道之要(辛巳六月二十九日)
窃惟道者天地人物。贯古贯今所当共由之理。而无一物之或遗。
圣贤设教不同(辛巳六月十五日)
夫子之教人。只是眼下着实可做底物事。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之类。无非实事孟子则曰求放心。曰存心养性云者。皆无形迹可下手底工夫。此虽以其似是乱真之端蜂起。而惧此心之理。有所不明。为忧而言。然此亦所谓才高无可依据处。而朱子所谓是他自知得。馀人未有入头处。所以不及孔子处也者也。
大道之要(辛巳六月二十九日)
窃惟道者天地人物。贯古贯今所当共由之理。而无一物之或遗。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1L 页
无一息之或离者也。天由是而为天地由是而为地。人由是而为人。物由是而为物。在天地未判之前。则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所谓太极含动静之机也。天地已判之后。则阴阳动静而实理流行。所谓万物各具一太极也。以其人物未禀受而言。则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物已禀受而言。则率性之谓道。字宙之间。彻始彻终。惟此道而已。故元亨利贞之理。流而运行。为春夏秋冬之生长收藏。自天开以至于今。未尝有一日之或差。而万事万物。无非与道为体者也。仁义礼智之理。感而随应。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自圣人以至象人。未尝有一人之或无。而三百三千。亦无非与之为道者也。此所以为道之至大而无外。至小而无内者也。然天地无心而化成。非假思虑而万物自不能不生成也。若人则有气禀物欲之所累。故自非生知安行之资。则必修为而后有得。然其所由以修为之方。象人瞢然莫知其如何。是以。圣贤因其自然之理而品节以教之。六经四子之所载。无非是也。其曰精一执中敬直义方。其曰思无邪毋不敬。其曰克己复礼存心养性。其曰格致诚正修之类。皆其求道之切要者。譬犹千径万路。皆由之以达帝都者也。然子思之所谓智仁勇三者。乃忧道学之失其传而开后学入道之门路也。其言明切简易。无智愚可用功。诚千载体道之大方也。愚请得以明之。夫智所以知此道。仁所以行此道。勇所以守此道者也。别是非而判天理人欲之分。不使有一毫之杂。诚好恶而笃为善去恶之力。不使有一息之间。而知之又知。行之又行。果决敢进。不为己私所摇夺者。此智仁勇之实德也。无是实德。则所知者。或是而以为非。或非而以为是。无由真见其体。而终归于惑。所行者。当好而以为恶。当恶而以为好。无由实践其体。而终归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2H 页
于妄。其固守者非所当守。力去者非所当去。而懦由此生。盖德未已得而道不可行者如此。是以。君子之学。必有是实德而后。乃可以言行此道。然其实德非空言所能遽得者也。所由以实有诸已者。惟心之贞。而心之贞则敬也。敬者。存主而不放逸之谓也。放逸则欲致知而昧是非。欲力行而乱好恶。欲果决而失取舍。唯存主则精察事物而见道明。实定善恶而进道笃。果确知行而不为物摇。此可以见三德为体道之大要。而一敬为三德之骨子也。唯此一服药。人人皆可服。洗涤心肠。以去其昏愚之疾。补益精神。以开其聪明之德。而有国家者为尤切。其可忽乎。夫君人者。首庶物之上而为四方之表准者也。表正则四方亦正。而宗庙以享。子孙以保。不正则四方亦不正。而宗庙以覆。子孙以绝。此商汤周武之为君所以汲汲于建中建极者。亦以此也。夫建中于民者。因天锡之勇智。而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而得也。皇建其有极者。受丹书之敬义。而祗顺五行敬用五事而得也。皆不外乎由三德一敬。而以行此道之义也。然其道之浩浩。若无所下手。而实管摄乎自家身心。而见于日用彝伦处物应事之间知而行之。则是其道也。且以近取而言之。则日用之间。主于涵养而察其念虑之善恶。审其云为之是非。笃行其善与是。力绝其非与恶。而不杂不失。以为行道之本。以之处父子。则知父子之理而各尽其亲。以之处若臣则知君臣之道而各尽其义。以之处夫妇处长幼处朋友。无不皆然。推而至于知人物之理而尽人物之性。知天地之道而赞天地之化。则天且不违。况人乎。此其所以建中建极。而朝廷四方。观瞻风动。感发兴起。有以自新其德。而家国天下以治平矣。感休应徵而四时五行以若。山川鬼神以宁。而天地万物以位育矣。此人君所以用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2L 页
智仁男而行大道之实事也。其有不然。则知不明而用人之际。忠邪杂进。行不笃而好恶之际。善恶并容。守不确而从违,之际。彼此无定。在我者既如此。而民从所好。天下之人。将无不如此。则其心含糊冥顽。莫知其彝伦之如何。其所行。惟肆其欲悖其理而人道灭矣。人道灭则天地鬼神。亦不以宁。国家其安能独存乎。此其所关至大至广。而非穷而在下者。独善其身之类也伏愿(手本。此下缺数字。弟子本。无此二字。)
东汉晋宋所尚不同说(甲申三月初一日○海翁此题目没实恐是传写之误也。己丑录本曰。东汉节义晋宋清谈说今当从之。)
东汉节义。较以功名。则其高尚。犹可以激顽起懦。晋宋清谈。视之谋利。则其气岸。亦足以矫情镇物。其未知从事于圣学。而不循义理之安。张皇意气之发。以至于亡人之国而不自知其为非也。则亦无补于世教也较然矣。盖节义底人。其心高视天下。而傲睨一世。出乎礼义之规。不屑性命之正。使天下之人。皆有以自是而非人。终至于群狡并起。睥睨神器。至于清谈之类。则只是随波逐流底人。自以为不要富贵而能忘贫贱。然而这一边。虽似清高。那一边。实未免招权纳货。亦使一时之慕效者。相率而为骄虚浮诞。卒无以为振起恢复之策。以成其篡夺之势。盖其节义慕巢许。清谈祖庄老。而筑底为毙。至于如此。而源其所始。皆不知有明德新民之学。而独善于彝伦之外。不究其视听言动之理。而自逸于检防之节。是皆衰世之所尚。其得罪于圣贤中和之道。则通万古而犹必一谈。后之为国者。其可监。而为学者。亦可戒也。读朱子之书。因感漫笔焉。(朱子语类三十四卷。或云。看来渊明。只是晋宋间人物。曰。不然。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真个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或引伊川言。晋宋清谈。因东汉节义。一激而至
东汉晋宋所尚不同说(甲申三月初一日○海翁此题目没实恐是传写之误也。己丑录本曰。东汉节义晋宋清谈说今当从之。)
东汉节义。较以功名。则其高尚。犹可以激顽起懦。晋宋清谈。视之谋利。则其气岸。亦足以矫情镇物。其未知从事于圣学。而不循义理之安。张皇意气之发。以至于亡人之国而不自知其为非也。则亦无补于世教也较然矣。盖节义底人。其心高视天下。而傲睨一世。出乎礼义之规。不屑性命之正。使天下之人。皆有以自是而非人。终至于群狡并起。睥睨神器。至于清谈之类。则只是随波逐流底人。自以为不要富贵而能忘贫贱。然而这一边。虽似清高。那一边。实未免招权纳货。亦使一时之慕效者。相率而为骄虚浮诞。卒无以为振起恢复之策。以成其篡夺之势。盖其节义慕巢许。清谈祖庄老。而筑底为毙。至于如此。而源其所始。皆不知有明德新民之学。而独善于彝伦之外。不究其视听言动之理。而自逸于检防之节。是皆衰世之所尚。其得罪于圣贤中和之道。则通万古而犹必一谈。后之为国者。其可监。而为学者。亦可戒也。读朱子之书。因感漫笔焉。(朱子语类三十四卷。或云。看来渊明。只是晋宋间人物。曰。不然。晋宋间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渊明却真个是能不要。此其所以高于晋宋人也。○或引伊川言。晋宋清谈。因东汉节义。一激而至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3H 页
此者曰。公且说节义如何能激而为清谈。或云节义之祸。在下者不知其所以然。思欲反之。所以一激而变至于此。曰反之固是一谈。然亦是东汉崇尚节义之时。便自有这个意思了。盖当时节义底人。便有傲睨一世。污浊朝廷之意。这意思使自有高视天下之心。少间便流入于清谈去。如皇甫规见雁门太守曰。卿在雁门。食雁肉作何味。那时便自有这意思了。少间那节义清谈苦底意思。无人学得。只学得那虚骄之气。其毙必至于此。○三十三章。朱子曰。这时许多好官。也不是付宦官。也是儒生。只是不得入许多节义之士。固是非其位之所当言。宜足以致祸。○三十九章。朱子曰。后汉名节。至于末年。有贵己贱人之毙。如皇甫规。乡人见之。却问卿在雁门。食雁羹乎。学此可见积此不已。其势必至于虚浮入老庄。)
尝谓(一本。尝谓上。有介清二字。)唐虞三代之作人。只明其人伦。而曰五教九德。曰六德六行。而风化之美。人材之盛。熙熙济济。后世所尚。则百家众枝。而曰申韩。曰黄老。曰节义。曰清谈。而人心之慝。世道之污。日以益甚。其故何也。妄谓三代以上之学。明其体适其用。通万古而可行。汉唐以下之习。事其末遗其本。在当时未免有毙。此治乱安危之所以分。学者之所当讲究审择。国家之所当观省监戒者也。然而无所取正。而心有系疑者有年。及读朱子语类。有或引伊川之言。晋宋清谈。因东汉节义。一激而至此者。朱子曰。东汉崇尚节义之时。便自有这个意思了。盖当时(一本。时下有节义二字。)底人。便有傲睨一世。污浊朝廷之意。这意思。便自有高视天下之心。少间流入于清谈又曰。节义之士。固是非其位之所当言。宜足以致祸。又曰后汉名节。至于末年。有贵己贱人之毙。积此不已。其毙必至于虚浮入老庄。又曰建安后中州士夫。只知有曹氏。不知有汉室。至论晋宋人物。则曰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某之系疑。涣然若冰释。心有所悦。因著论东汉节义晋宋清谈之毙。而叹其不知从事乎圣贤之学。循序乎礼义之规。只能排讦朝政。臧否人物。而见事不明。施措失当。以至于身败功颓。促亡人国。而不
尝谓(一本。尝谓上。有介清二字。)唐虞三代之作人。只明其人伦。而曰五教九德。曰六德六行。而风化之美。人材之盛。熙熙济济。后世所尚。则百家众枝。而曰申韩。曰黄老。曰节义。曰清谈。而人心之慝。世道之污。日以益甚。其故何也。妄谓三代以上之学。明其体适其用。通万古而可行。汉唐以下之习。事其末遗其本。在当时未免有毙。此治乱安危之所以分。学者之所当讲究审择。国家之所当观省监戒者也。然而无所取正。而心有系疑者有年。及读朱子语类。有或引伊川之言。晋宋清谈。因东汉节义。一激而至此者。朱子曰。东汉崇尚节义之时。便自有这个意思了。盖当时(一本。时下有节义二字。)底人。便有傲睨一世。污浊朝廷之意。这意思。便自有高视天下之心。少间流入于清谈又曰。节义之士。固是非其位之所当言。宜足以致祸。又曰后汉名节。至于末年。有贵己贱人之毙。积此不已。其毙必至于虚浮入老庄。又曰建安后中州士夫。只知有曹氏。不知有汉室。至论晋宋人物。则曰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某之系疑。涣然若冰释。心有所悦。因著论东汉节义晋宋清谈之毙。而叹其不知从事乎圣贤之学。循序乎礼义之规。只能排讦朝政。臧否人物。而见事不明。施措失当。以至于身败功颓。促亡人国。而不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3L 页
自知其为非也。故因著以为说。
论涵养之功
以道理流行而言。则由体而行乎用。成德者之事也。以事为操持而言。则制用而养其体。学者之事也。故涵养一事。在成德者。则重在静而不必致力于动。所谓主乎静而涵乎动也。在学者。则重在事而不可专力于静。故小学之教。在于洒扫应对。礼乐书数之习。而德性自养。圣门之道。在于视听言动之功而仁体自立。若以涵养为专于静而不事乎事为。则终未免为坐禅入定。而亦不得为涵养。
无题(此篇九章。手本亦无题目。)
礼序则世治。礼慝则世乱儒者之礼。岂徒然哉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矣。(甲申十月)
阴阳之运。礼乐之制。天与圣人。示人至教。不循其教而听其欲。犹不由正路而由曲径。谓之最灵。可乎。
学者所学。只是个穷理循理而已。穷理躬其将循之理。循理。循其已穷之理。穷理则知识高明。故曰效天。循理则践履着实。故曰法地。
上古人心。简素质实无伪无欲。不须礼义而自不至于无节。后世人情。渐至于无节。不以礼义。无以防范。此所以礼之作也。虽有悖乱之人。至于行礼之顷。则无不慎节。此足以验天理之本然矣。
允恭克让。温恭允塞。温良恭俭让。圣人之盛德。而学者之当学也。少年高科。席势美官。高才能文。纵欲败度。古人之不祥。而学者之深戒也。今以当学为深戒。深戒为当学。人心世道。谁意挽回。吁可伤也。
论涵养之功
以道理流行而言。则由体而行乎用。成德者之事也。以事为操持而言。则制用而养其体。学者之事也。故涵养一事。在成德者。则重在静而不必致力于动。所谓主乎静而涵乎动也。在学者。则重在事而不可专力于静。故小学之教。在于洒扫应对。礼乐书数之习。而德性自养。圣门之道。在于视听言动之功而仁体自立。若以涵养为专于静而不事乎事为。则终未免为坐禅入定。而亦不得为涵养。
无题(此篇九章。手本亦无题目。)
礼序则世治。礼慝则世乱儒者之礼。岂徒然哉如有用我者。举而措之矣。(甲申十月)
阴阳之运。礼乐之制。天与圣人。示人至教。不循其教而听其欲。犹不由正路而由曲径。谓之最灵。可乎。
学者所学。只是个穷理循理而已。穷理躬其将循之理。循理。循其已穷之理。穷理则知识高明。故曰效天。循理则践履着实。故曰法地。
上古人心。简素质实无伪无欲。不须礼义而自不至于无节。后世人情。渐至于无节。不以礼义。无以防范。此所以礼之作也。虽有悖乱之人。至于行礼之顷。则无不慎节。此足以验天理之本然矣。
允恭克让。温恭允塞。温良恭俭让。圣人之盛德。而学者之当学也。少年高科。席势美官。高才能文。纵欲败度。古人之不祥。而学者之深戒也。今以当学为深戒。深戒为当学。人心世道。谁意挽回。吁可伤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4H 页
天动乎上。地静乎下。而人则处一动一静之间。妙一动一静之。理此其所以参三并立。任重道远者也。其道至大。而其要只在敬胜怠义胜欲。盖敬而义。则内外交相养而能全德性之广大。怠而欲。则内外交相臧(海翁臧恐戕字之误)而梏于形气之狭小。敬义胜而怠欲消尽以至于中和之致。则可以范化成能而得为天地之心也。居敬集义之极致。如此其盛大。而其造端。不外乎日用事物。每每着精神照管。处之不失其当然而已。
涵养有二种。未发之前。不可着力。只是惺惺无事之时。常有存主。而耸然提起在这里。
省察有二种。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
义者。处事物得其当然之谓也。协义而定为典礼者经也。随时而称量合义者。权也。(丙戌二月所得)
心不可有一物说
心者。气之精爽。宰一身应万事。而虚明为体。虚妙为用者也。藏于中则寂然无朕。感于物则遂通不滞。此所为鉴空衡中。(海翁为恐当作谓中恐当作平)无气禀物欲之累者然也。(海翁然也恐当上下)若有一毫意见。碍却广大之体。则随事随应。无非是意见为之主张也。如必以此为重则要以彼为轻。必以彼为重则要以此为轻。其日用云为之际。常失之于偏而每不得其当也。朱子论听讼曰。如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此万世正心应物不易之大法也。人若信得及圣贤之明训。而欲行之于身。其必有道。不过曰
涵养有二种。未发之前。不可着力。只是惺惺无事之时。常有存主。而耸然提起在这里。
省察有二种。省察于将发之际者谓谨之于念虑之始萌也。省察于已发之后者。谓审之于言动已见之后也。
义者。处事物得其当然之谓也。协义而定为典礼者经也。随时而称量合义者。权也。(丙戌二月所得)
心不可有一物说
心者。气之精爽。宰一身应万事。而虚明为体。虚妙为用者也。藏于中则寂然无朕。感于物则遂通不滞。此所为鉴空衡中。(海翁为恐当作谓中恐当作平)无气禀物欲之累者然也。(海翁然也恐当上下)若有一毫意见。碍却广大之体。则随事随应。无非是意见为之主张也。如必以此为重则要以彼为轻。必以彼为重则要以此为轻。其日用云为之际。常失之于偏而每不得其当也。朱子论听讼曰。如心先有主张乙底意思。便只寻甲底不是。先有主张甲底意思。便只见乙底不是。不若姑置甲乙之说。徐徐观之。方能辨其曲直。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此万世正心应物不易之大法也。人若信得及圣贤之明训。而欲行之于身。其必有道。不过曰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4L 页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所谓敬者。提省此心。使其存之则虚而无欲。行之则节而不驰者也。所谓义者。照管随遇。待之各顺其理。处之各得其当者也。如此用力。至于积久。则其体用。自有以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尚何有一物之为累哉。然而真知敬义。之所在。而实用力者。唯读书讲明而已。何用他求。终夜不寝。终日不食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夫子岂欺我哉惟千万自力。
自警
余谓诚意。进德之基。基成则德著。故常鞭辟自彊。禁止自欺。而禀赋不淑。识见庸陋。物情事势。因仍苟且之际。未能无厌然之弊。恐终不获体胖之位。(海翁位恐当作效)爰作审几箴。用戒我不肖。箴曰。
人之舜蹠。在意诚不诚之有要。在审念头。譬彼惟几。若虞省栝。栝之不度。惟患不获。几之不善。终陷不测。坚冰积雪。始于阳极。流金砾石。渐自重坤。荣辱之故。祸福之门。世间何事。不由其原。故君子兮。必慎其独嗟彼不尚。胡为自慝。惟几成务。昭示大易。而欲为舜。审之反复。起脚少差。终累大德。发后追悔。病后之药。莫如病前。能自惕若。上帝临汝。其敢或忽。
壬申四月十三日偶得
天地中间。物类满盈。均是理气。同胞并生。物得偏塞。惟欲之行。人禀通正。操存克复。衣冠整齐。容貌严肃。视听思义。言动惟则。一物之来。一事之接。审其当否。察其理欲一毫未尽。十分改着。然滞已过。反为偏私。须是虚应。事去勿追。凝然湛然。如对神明。积久岁月。完养性情。中和境界。圣贤门户。昔与彼此。今我疆土。劳反于安。苦归于乐。乐者伊何。孔颜之乐。学者之学。惟此之得。呜呼小子。勉哉
自警
余谓诚意。进德之基。基成则德著。故常鞭辟自彊。禁止自欺。而禀赋不淑。识见庸陋。物情事势。因仍苟且之际。未能无厌然之弊。恐终不获体胖之位。(海翁位恐当作效)爰作审几箴。用戒我不肖。箴曰。
人之舜蹠。在意诚不诚之有要。在审念头。譬彼惟几。若虞省栝。栝之不度。惟患不获。几之不善。终陷不测。坚冰积雪。始于阳极。流金砾石。渐自重坤。荣辱之故。祸福之门。世间何事。不由其原。故君子兮。必慎其独嗟彼不尚。胡为自慝。惟几成务。昭示大易。而欲为舜。审之反复。起脚少差。终累大德。发后追悔。病后之药。莫如病前。能自惕若。上帝临汝。其敢或忽。
壬申四月十三日偶得
天地中间。物类满盈。均是理气。同胞并生。物得偏塞。惟欲之行。人禀通正。操存克复。衣冠整齐。容貌严肃。视听思义。言动惟则。一物之来。一事之接。审其当否。察其理欲一毫未尽。十分改着。然滞已过。反为偏私。须是虚应。事去勿追。凝然湛然。如对神明。积久岁月。完养性情。中和境界。圣贤门户。昔与彼此。今我疆土。劳反于安。苦归于乐。乐者伊何。孔颜之乐。学者之学。惟此之得。呜呼小子。勉哉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5H 页
无射。敬或少间。卒同偏塞。
规戒妇女箴(庚辰二月初三日)
妇人之德。坤道之义。厚重塞渊。贞固其志。静正幽闲。秉执其仪。声不喧聒。容不嬉戏。笑不见。矧怒不皱眉。言则可验。动则参知。听顺其夫。无越其思。敬孝舅姑。无怠其诚。教育子女。义以胜情。命令婢仆。礼以胜狎。内外宗族。亲以敦睦。远近邻里。恤以周急。凡百措为。思省谨密。能守此道。女中圣哲。
警学者
圣人之心。天理之公。其道一出于公。众人之心。人欲之私。其事或出于私。非其性之不同。而乃其气之不齐也。善学者。思欲变化其气质。而复得其本然之性也。欲复其性。而不循天理之公。则其犹索照而反鉴。求其得。不亦难乎。盖其气之浊者为众人。而学可以清其浊是以。君子不患其气之浊。而惟患其学之未至也。学之之道。当如何。惟在于舍己之私而从圣之教而已。夫圣人之心。著于经。而其为教至正至公。为万世不易之常典。而无一不本于天理之所当然者。如读至于入则孝出则悌之云。则试以是思之而我能如是乎。有所未尽。则思所以事亲事长之道。当如何而可谓孝悌乎。求之于经传。讲之于师友。而穷其理而明其善。然后因其已明而笃行其实。则孝悌在我而我亦为孝悌之人矣。读来读去。节节如是不已而至于用力之久。则己之私可克。而理之公可复向所谓。圣人之心在我。而我亦为圣人矣。此所谓变化其气质而复其本然之性也。若徒诵其言而不深究其理之所在。则书自书我自我。不明夫圣人之心而无望乎克己之私。是则虽曰学者。而其言其行。未免为常人而卒无可望之理。况才读一二卷书。而先以
规戒妇女箴(庚辰二月初三日)
妇人之德。坤道之义。厚重塞渊。贞固其志。静正幽闲。秉执其仪。声不喧聒。容不嬉戏。笑不见。矧怒不皱眉。言则可验。动则参知。听顺其夫。无越其思。敬孝舅姑。无怠其诚。教育子女。义以胜情。命令婢仆。礼以胜狎。内外宗族。亲以敦睦。远近邻里。恤以周急。凡百措为。思省谨密。能守此道。女中圣哲。
警学者
圣人之心。天理之公。其道一出于公。众人之心。人欲之私。其事或出于私。非其性之不同。而乃其气之不齐也。善学者。思欲变化其气质。而复得其本然之性也。欲复其性。而不循天理之公。则其犹索照而反鉴。求其得。不亦难乎。盖其气之浊者为众人。而学可以清其浊是以。君子不患其气之浊。而惟患其学之未至也。学之之道。当如何。惟在于舍己之私而从圣之教而已。夫圣人之心。著于经。而其为教至正至公。为万世不易之常典。而无一不本于天理之所当然者。如读至于入则孝出则悌之云。则试以是思之而我能如是乎。有所未尽。则思所以事亲事长之道。当如何而可谓孝悌乎。求之于经传。讲之于师友。而穷其理而明其善。然后因其已明而笃行其实。则孝悌在我而我亦为孝悌之人矣。读来读去。节节如是不已而至于用力之久。则己之私可克。而理之公可复向所谓。圣人之心在我。而我亦为圣人矣。此所谓变化其气质而复其本然之性也。若徒诵其言而不深究其理之所在。则书自书我自我。不明夫圣人之心而无望乎克己之私。是则虽曰学者。而其言其行。未免为常人而卒无可望之理。况才读一二卷书。而先以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5L 页
是非圣贤之言为务者乎。不思其所以变化之道。而反累于侮圣言之罪。甚可惜也。然天理秉彝。终非可殄灭者。自今悔悟而百倍其功。则将不患于人欲之私矣。
闻入谤己。只可责己。
好与。戎在彼。而出与兴在我不可不慎者。机也。故君子当慎其机之将发。而不怨其人之当怨也。不慎己而怨人。犹不深藏而患盗其可乎哉。盖常人之情。好议论妄是非于幽独得肆之地。而人或传之。而以至于人之怨己。则不归咎于不慎机。而反归咎于传者怨者曰。汝何不见金人之缄而传之轻乎。汝何不读圣贤之书而怨之妄乎。以此责人而人不服。孰若以此责己而已无咎乎。人不服则止怨不得而终必陷于不义。己无咎则不止自止而卒同归于君子矣。责己责人之相去。不亦远乎。且己不慎机则。传者怨者。将不胜其象矣焉得人人以止之乎。诸君其亦勉于慎其机乎。 古之学者。以诚求道。而事师以诚。故虽束脩之微诚在其中矣。不可不受。
今之学者。往往有以利求学。而事师以利者。虽车马之重利在其中。不可不择受。
君子之心。存乎正己。正己所以正人。故欲正其事而已。小人之心。存乎悦人。悦人所以利己。故欲悦其人人而已。
论穷经学圣贤以戒学者
经籍。所以载圣贤之言行。而穷经所以学圣贤之言行也。欲学圣贤而不循经籍之所载者。是犹欲为方圆而不从规矩之所正也。终无可得之理。未足与于圣贤之论也。盖人人同得其天之所以与我之理以为性。则宜若无凡圣之分界。而气禀之拘。物欲之蔽
闻入谤己。只可责己。
好与。戎在彼。而出与兴在我不可不慎者。机也。故君子当慎其机之将发。而不怨其人之当怨也。不慎己而怨人。犹不深藏而患盗其可乎哉。盖常人之情。好议论妄是非于幽独得肆之地。而人或传之。而以至于人之怨己。则不归咎于不慎机。而反归咎于传者怨者曰。汝何不见金人之缄而传之轻乎。汝何不读圣贤之书而怨之妄乎。以此责人而人不服。孰若以此责己而已无咎乎。人不服则止怨不得而终必陷于不义。己无咎则不止自止而卒同归于君子矣。责己责人之相去。不亦远乎。且己不慎机则。传者怨者。将不胜其象矣焉得人人以止之乎。诸君其亦勉于慎其机乎。 古之学者。以诚求道。而事师以诚。故虽束脩之微诚在其中矣。不可不受。
今之学者。往往有以利求学。而事师以利者。虽车马之重利在其中。不可不择受。
君子之心。存乎正己。正己所以正人。故欲正其事而已。小人之心。存乎悦人。悦人所以利己。故欲悦其人人而已。
论穷经学圣贤以戒学者
经籍。所以载圣贤之言行。而穷经所以学圣贤之言行也。欲学圣贤而不循经籍之所载者。是犹欲为方圆而不从规矩之所正也。终无可得之理。未足与于圣贤之论也。盖人人同得其天之所以与我之理以为性。则宜若无凡圣之分界。而气禀之拘。物欲之蔽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6H 页
有清浊厚薄之不一。而所以有智愚贤不肖之不同也。若任其拘蔽而安于愚不肖。则将失其天理而庶几于禽兽矣。故圣人有忧之。设小学大学之教以导之。皆所以明夫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也。后之圣贤。恐其传之泯灭而无所准则也。于是。摭往圣之言行而垂来学之模范。此经籍所以载圣贤之言行也。今之学者。诵圣贤之书。悦圣贤之道。则一言一行。当守圣贤之教而勿侵挠于世俗之口。一动一静。宜遵师友之导而勿乖戾于经籍之载。善勉焉而求至。恶决然而务去。则昏可进于明。柔可进于强。而不归于愚不肖之归。而得由于圣贤之由矣。奈何执一己之私见而非圣贤之言行。信众口之无据而悖师友之导率。昏罔揣度。颠倒是非。以眩惑同类而且自诬乎。用心之不正。行己之不类。不待言辨而无所逃于识者之见矣。愿诸君相与讲论而笃信圣贤。则异日所进。其可量乎。且诸君试以自思之。孔孟程朱与诸君。孰贤孰否。其不能与孔孟程朱比肩而较贤否。诸君其亦自知之矣。知圣贤之贤而患吾身之不如。则将如何哉。将信圣贤之言与行而已。拟血气之私。观圣贤之公。其可得乎哉。
莫论官休说
朋友。所以辅仁而非所以求势也。故但以文会友。而不以位取友也。夫仁者。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古之为学者。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将以讲明夫天之所以与我之理。而以辅其由己之未尽。而其为大夫者。亦友其德亲其仁。以讲其仕优之学。而利于行道也。故相与乐其道忘其势。而各尽其成己成物之仁智而已。是以。明德明于已新于民。而人伦明于上。教化行于下。此古之所以朋友之道也。后世圣学不明所谓学者。往往
莫论官休说
朋友。所以辅仁而非所以求势也。故但以文会友。而不以位取友也。夫仁者。天之所以与我。而我之所以为德者也。古之为学者。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将以讲明夫天之所以与我之理。而以辅其由己之未尽。而其为大夫者。亦友其德亲其仁。以讲其仕优之学。而利于行道也。故相与乐其道忘其势。而各尽其成己成物之仁智而已。是以。明德明于已新于民。而人伦明于上。教化行于下。此古之所以朋友之道也。后世圣学不明所谓学者。往往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6L 页
有专以求利为心。而不以求仁为志。是以。其取友。但择其势位之如何。而不择其仁贤之如何。虽有德行底人。苟无爵位之势。则人不以为尊。而徒贵其人爵。不贵其天爵。故朱子当士大夫来谒。各以坐次推逊不已而曰。吾人年至五十。后莫论官休。其旨微矣。而今世学不讲。士大夫一以官爵骄其学者。而为学者。亦以承奉。谄其士大夫。以援其上而图其利。无复有辅仁责善之道。尊德乐义之意。呜呼。仁在于人而不在于位。何其昩于求仁之方。而不务其明德新民之学。一至于甚耶。大丈夫之为大丈夫。居仁由义而已。何事于谄其士大夫之骄之以位者乎。有所感而为之说。以为之戒云。
自警
在昔宋朝。程朱两夫子躬行仁义。志屈时势。夫两夫子。岂不知苟容当世。以避群侮。然而危行中矩。至于斥以洛党。指以伪学。滨于死地而不自悔者。以其见道明而信道笃也。盖身心动静。本无外内之殊。岂有外损规矩。以容悦于人。而内全理义。以守其正者乎世之全身避患者。有时有此论。其计较利害之心。又有甚于乡愿者矣。学不明而志不笃。恐惑于邪说眩于流俗。故志于肠而坚其守云。
自警
所言虽善。不致思而遽言则妄也。所行虽善。不研几而遽动则亦妄也。须是思而后言。几而后动。
闲邪存诚。克己复礼。
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其内。若先有以敬直内之心则亦是私。毕竟不能直内。明道所谓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是也。
自警
在昔宋朝。程朱两夫子躬行仁义。志屈时势。夫两夫子。岂不知苟容当世。以避群侮。然而危行中矩。至于斥以洛党。指以伪学。滨于死地而不自悔者。以其见道明而信道笃也。盖身心动静。本无外内之殊。岂有外损规矩。以容悦于人。而内全理义。以守其正者乎世之全身避患者。有时有此论。其计较利害之心。又有甚于乡愿者矣。学不明而志不笃。恐惑于邪说眩于流俗。故志于肠而坚其守云。
自警
所言虽善。不致思而遽言则妄也。所行虽善。不研几而遽动则亦妄也。须是思而后言。几而后动。
闲邪存诚。克己复礼。
学者须是将敬。以直其内。若先有以敬直内之心则亦是私。毕竟不能直内。明道所谓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是也。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7H 页
权物以秤锤。权事以时义。
闻过怨人
凡人闻过恶。不自意于改攻。而徒恶其人之言。甚者或至于怨怒。使之威劫而不能言。呜呼生且不能以一手尽盖天下之耳目。况死而逃其公论乎。惑之甚也。余当以此为戒。喜闻过而迁善乎。
自伤
上不循礼。下无讲学。骎骎然已至于穷人欲灭天理。人之所知者。惟私惟利。所为者。斯悖斯乱。而无复有察义理顾廉耻。是以。朝廷之间。君子道否而小人势张。庠序之中。正士类客而憸人辈主。得意主张者。如枝如蘖之徒。失志困穷者。如干如根之类。事势之危。生民之困。可胜言哉。如此而不已。则国家之丧。殆无日矣。然世方浮沈于酬酢。以济其所欲。不自觉其非而改其为。呜呼吁矣。
论宰相荐举
为宰相而荐得其人。则是谓积善而必有馀庆。荐其非人。则是谓积恶而必有馀殃。盖举正士。以之居官处事。利泽充及于人而福庆归原于举主。举恶人。以之居官处事。恕毒多积于人而殃咎反报于举主。呜呼。为宰相者。虽不自为恶而实自为恶。不自为善而实自为善。可不慎哉。可不惧哉。
示学者(丁丑二月十九日)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富贵之极也而人或称比则无不怨焉颜曾贱为匹夫。贫而屡空躬耕贫贱之极也。而人有称此则无不喜焉。乃人心自然之发。非勉强有为而然也。是知所贵者在于天爵而不在于人爵。居今之世。虽不得自免于举业。先天爵后
闻过怨人
凡人闻过恶。不自意于改攻。而徒恶其人之言。甚者或至于怨怒。使之威劫而不能言。呜呼生且不能以一手尽盖天下之耳目。况死而逃其公论乎。惑之甚也。余当以此为戒。喜闻过而迁善乎。
自伤
上不循礼。下无讲学。骎骎然已至于穷人欲灭天理。人之所知者。惟私惟利。所为者。斯悖斯乱。而无复有察义理顾廉耻。是以。朝廷之间。君子道否而小人势张。庠序之中。正士类客而憸人辈主。得意主张者。如枝如蘖之徒。失志困穷者。如干如根之类。事势之危。生民之困。可胜言哉。如此而不已。则国家之丧。殆无日矣。然世方浮沈于酬酢。以济其所欲。不自觉其非而改其为。呜呼吁矣。
论宰相荐举
为宰相而荐得其人。则是谓积善而必有馀庆。荐其非人。则是谓积恶而必有馀殃。盖举正士。以之居官处事。利泽充及于人而福庆归原于举主。举恶人。以之居官处事。恕毒多积于人而殃咎反报于举主。呜呼。为宰相者。虽不自为恶而实自为恶。不自为善而实自为善。可不慎哉。可不惧哉。
示学者(丁丑二月十九日)
桀纣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富贵之极也而人或称比则无不怨焉颜曾贱为匹夫。贫而屡空躬耕贫贱之极也。而人有称此则无不喜焉。乃人心自然之发。非勉强有为而然也。是知所贵者在于天爵而不在于人爵。居今之世。虽不得自免于举业。先天爵后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7L 页
人爵。先明德后新民。先成己后成物之意亦不可不念也。
非礼勿视说
非礼勿视非合于义理则勿视之也。盖在彼事物。虽合于义理。而在我非所当视。则亦勿视之云尔非但邪淫不正之事而已也。若但邪淫不正之事。则非颜子亦知其勿视之矣。盖仁者。心常存于腔子里之谓也。若非己所当视而视之。则心驰于外而不在腔子里矣。非存心之道也。以下三勿皆然。 万历五年丁丑九月旬有四清朝。偶坐于窗间。远望人之有事。忽觉此心之外驰而不在躯壳。因书以自警。
与罗大之(德峻)书(丁丑闰八月二十八日)
以声气相求之说。(海翁说恐与悦通)作千里相思之别。日月向深。怀仰益笃。秋来幸奉手翰。远审侍省吉庆。动息顺适。少慰驰恋之怀。某碌碌依旧。诚无所表。只以一言敢致左右。伏惟垂察。幸甚幸甚。夫人之所以为学之义。只欲全其天与我之理而已。与我之理。合下完具。但以气禀物欲之所使。而或不能自全耳。是以。学者之学。读圣人之书。效圣人之为。则可以变化其气质。消磨其物欲而天理之全。亦复在我矣。其效圣人之道。则凡遇事物。欲视而思圣人非礼勿视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视勿之欲听而思圣人非礼勿听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听勿之。至于言动施措之际。莫不皆然。则当时夫子之训。为今日面命之受。而我之克复。自不愧于颜子之为矣。然克复之本。在于明善。明善之功。在于格致。其要只在从事于敬而读圣贤之书而已。若泛然读之而不实切己之功。则非所谓学者之学也。
论或人以不仕为学毙冒进为救世(丁丑十一月望时)
非礼勿视说
非礼勿视非合于义理则勿视之也。盖在彼事物。虽合于义理。而在我非所当视。则亦勿视之云尔非但邪淫不正之事而已也。若但邪淫不正之事。则非颜子亦知其勿视之矣。盖仁者。心常存于腔子里之谓也。若非己所当视而视之。则心驰于外而不在腔子里矣。非存心之道也。以下三勿皆然。 万历五年丁丑九月旬有四清朝。偶坐于窗间。远望人之有事。忽觉此心之外驰而不在躯壳。因书以自警。
与罗大之(德峻)书(丁丑闰八月二十八日)
以声气相求之说。(海翁说恐与悦通)作千里相思之别。日月向深。怀仰益笃。秋来幸奉手翰。远审侍省吉庆。动息顺适。少慰驰恋之怀。某碌碌依旧。诚无所表。只以一言敢致左右。伏惟垂察。幸甚幸甚。夫人之所以为学之义。只欲全其天与我之理而已。与我之理。合下完具。但以气禀物欲之所使。而或不能自全耳。是以。学者之学。读圣人之书。效圣人之为。则可以变化其气质。消磨其物欲而天理之全。亦复在我矣。其效圣人之道。则凡遇事物。欲视而思圣人非礼勿视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视勿之欲听而思圣人非礼勿听之训。察其礼与非礼而听勿之。至于言动施措之际。莫不皆然。则当时夫子之训。为今日面命之受。而我之克复。自不愧于颜子之为矣。然克复之本。在于明善。明善之功。在于格致。其要只在从事于敬而读圣贤之书而已。若泛然读之而不实切己之功。则非所谓学者之学也。
论或人以不仕为学毙冒进为救世(丁丑十一月望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8H 页
夫儒者之学。所以必先明德而后新民。先成己而后成物者。以其无体则无用可行。无本则无末可施也。世或有不务在己之德而先有心于忧世者。是犹已溺而拯人。北辕而适越。其不为同陷于不义而莫之救者鲜矣。盖并生于宇宙之间者。同受天地之理气。以有是形而有是心也。则视彼人物之不得其生而不遂其性者。岂不恻然有感于中而思所以救之之术乎。然其在我之德不明。则昧其所救之道而反害其生。故君子之学。必先穷物我之理而知天理人欲之所在以尽此心之量。又能勉克复之事而诚好善恶恶之当然。以明在我之德。以为仁民济物之田地根本。而待时量可。举而措之。则非但一国。至于举天下之物。无不浃洽于吾之仁爱。而有所感发兴起而自不能已者矣。此所谓明德新民之学也。若夫世之所谓学者。则其于致知力行之功。一未有得。惟汲汲于仕进。以为行道救世为心。而其实无可见之效。盖其心不明乎义理而时执偏见。以为自智而愚人。其行不免于己私而或饰过计。以为此是而彼非。此所以颠倒事势。违忤物情。以至于并与其有德者而共见愠于群小。遂致误人之事坏人之国。是乃所谓止燎而纵风。以速其焚。恶澜而推波。以益其汤。其为求益反害。孰有甚于此哉。与其登显仕而学未成。曷若穷林下而心日开。我当以此深戒而勿为此言之食。幸甚。
与宋以仁(济民)书(丁丑十一月初九月)
夫儒者事业。其效之极。至于位天地育万物。其功之积。实不外乎一心。心者。虚灵洞澈。寂而具理。感而应事者也。若不明此心而先有意于利泽。则事至物来。不知其孰为天理孰为人欲。而应不得其当。事过物去。亦不知其何为而戒慎。何为而恐惧。而俱不得其
与宋以仁(济民)书(丁丑十一月初九月)
夫儒者事业。其效之极。至于位天地育万物。其功之积。实不外乎一心。心者。虚灵洞澈。寂而具理。感而应事者也。若不明此心而先有意于利泽。则事至物来。不知其孰为天理孰为人欲。而应不得其当。事过物去。亦不知其何为而戒慎。何为而恐惧。而俱不得其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8L 页
全。骎骎然终至于化物穷欲而失其本心者多矣。奚望其利泽之及人乎。是以。圣人教人。皆以格致诚正。为万事之机本。(海翁机恐基字之误)而以徇外务末。为一心之病痛。后之学圣贤者。宜有戒而有勉也。世之所谓学者。不积其功而求极其效。不实其本而求茂其末。是何所见耶。高明之见识虽彻而功程课序。未免有疏脱之毙。愚窃惑焉而思之。则高明之意。以为事业可建而学问不必强。圣贤可做而规矩不必守。是皆志节功名之士所苟为。非吾儒之所当勉也。为高明计。莫若读圣贤之书穷事物之理。以知其本末先后之序。而孜孜以勉。循循以进。则在我之德崇。而有命之业。其必有所施之日矣。不幸而未得所施。自不愧于俯仰惟当乐天而听命尔。何必区区于小小施为而忘其大本也哉。固知此为无益之空言。而相爱之久。不敢不一试焉。惟高明。幸垂察焉。
示学者(丁丑十二月二十日)
学者之急务。惟在格致。若知识不明。则所事虽善。而其归也未免有毙。如好贤虽是好事。择之不明。则或以不贤为贤。而其毙至于使人亦误知推尊。而慕而效之者。皆为不贤之贤矣天下之事无不类此。故君子之学。大居敬而贵穷理也。要在存得此心。不为事物引将去。穷格物理。以辨是非而已。
与罗君有之德润书(戊寅元月初六日○有之后改字诚之)
别后三奉问书。意恳辞切。似有深于朝夕亟见之日。是知贤侍毅贞立之操。不以远近从违而有所变易也。叹慰十分。示谕读论语。其必有心悟默识。自乐于胸中而得效于身上。不胜健羡之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章。切须深究玩味。将来以为己任。立定脚跟做将去。以慰千里衰桁之望。贤侍之天资。固知其不患
示学者(丁丑十二月二十日)
学者之急务。惟在格致。若知识不明。则所事虽善。而其归也未免有毙。如好贤虽是好事。择之不明。则或以不贤为贤。而其毙至于使人亦误知推尊。而慕而效之者。皆为不贤之贤矣天下之事无不类此。故君子之学。大居敬而贵穷理也。要在存得此心。不为事物引将去。穷格物理。以辨是非而已。
与罗君有之德润书(戊寅元月初六日○有之后改字诚之)
别后三奉问书。意恳辞切。似有深于朝夕亟见之日。是知贤侍毅贞立之操。不以远近从违而有所变易也。叹慰十分。示谕读论语。其必有心悟默识。自乐于胸中而得效于身上。不胜健羡之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章。切须深究玩味。将来以为己任。立定脚跟做将去。以慰千里衰桁之望。贤侍之天资。固知其不患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9H 页
于做毅。而于做弘处。大段着力。方得。大抵论语之书。其圣贤问答几千万言。而求其直指。则不过曰存心。存心之熟。则仁在其中。盖存心者。存得此心于所当存之地而不为他物引将去之谓也。如读学而时习。如何而可以为学。如何而可以时习。如此推究。自然心不暇他念。又读克己复礼。如何而可以克己。如何而可以复礼。又穷极其已是甚底。礼是甚底。反求诸自家身心上。所行所存。是已欤礼欤。如或未至。则尽力克将去以求合乎天理。若此之功。虽非一朝一夕之见效。循循勉勉。积至岁月。自然变化气质。从吾心之所欲。莫非天理。岂不大快活乎。参三天地。唯此为大丈夫。贤须勉之。鄙人平生之志。亦不在他。而禀固难化。至于衰朽。呜呼惜哉。所可望者。唯如贤侍之刚毅。千万努力。花川正天禀可爱。其志操。亦不俗。可与有为者也。贤侍时有引接可劝则劝之如何。与人为善。亦君子之所当勉也。
与罗得恭书(戊寅正月初八日)
居牛马相风之地。怀云树相恋之情。人事迁乖。可胜惜哉。或虑往来之言。间我同志之乐乎。贤固尝知富贵功名之在天。而非人力所能致也。仁义礼智之在我而求必得之也。何前后计虑之不同若此耶。愚谓熟读四书六经。细论精辨。沈潜玩味。实得于吾心而见效于身上。则动静不悖于义理。德行无愧于圣贤。功名可取则取。事业可措则措。行藏去就。随时取宜。而吾心之快活。与天地同流行。言孝则孝莫大焉。言泽则泽莫厚焉。与其区区屑屑于记诵词章之末。欲速世俗之孝。而终不得在天之富贵。遂与草木同腐者。相去岂不远哉。虽使得之。圣贤所不取也。惟千万思之。
致知属乾阳。力行属坤阴说。(朱子之言)
与罗得恭书(戊寅正月初八日)
居牛马相风之地。怀云树相恋之情。人事迁乖。可胜惜哉。或虑往来之言。间我同志之乐乎。贤固尝知富贵功名之在天。而非人力所能致也。仁义礼智之在我而求必得之也。何前后计虑之不同若此耶。愚谓熟读四书六经。细论精辨。沈潜玩味。实得于吾心而见效于身上。则动静不悖于义理。德行无愧于圣贤。功名可取则取。事业可措则措。行藏去就。随时取宜。而吾心之快活。与天地同流行。言孝则孝莫大焉。言泽则泽莫厚焉。与其区区屑屑于记诵词章之末。欲速世俗之孝。而终不得在天之富贵。遂与草木同腐者。相去岂不远哉。虽使得之。圣贤所不取也。惟千万思之。
致知属乾阳。力行属坤阴说。(朱子之言)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59L 页
知有流动明豁腾扬高元底意思。犹乾之动而健也。行有沈静厚重谦抑卑逊底意思。犹坤之静而顺也。故务知而不务行者。其言通博而有尚气傲人。好高务胜之毙。无谦退自守之实。务行而不务知者。其言质壳而有抑节贬已。过恭甘下之态。无立作自进之气。是皆自滞于一偏而殊未知兼体乾坤之健顺也须是以此自警。讲明以致知。笃信以力行。如车两轮之行。如鸟两翼之飞。使不至于一偏之归。以全其阴阳健顺之德。则所谓成位乎其中。其亦庶几。千万自力。 万历己卯季秋初七。铁城后学郑介清。谩笔以自警。
乙亥二月。书以示愿入约者。
天之降衷。本无凡圣之别。人之循性。岂独判夫古今。但以世远人亡。风移化衰。而养不以正。教不以道。人之所知。惟利惟名俗之所尚。是富是贵。其有志于居敬进德。行义修业。以复乎天之与我之性。则未尝见其有一人焉。呜呼痛哉。继自以往。创悔前日之迷涂。惕复天赋之性命。切莫若小学四书之条理明备。而统摄各私之心。终归克一之德。又莫若增损乡约之周详简易。为吾党者更须读小学四子。以为田地根本。而行乡约以培之。无为外诱之所摇夺。千万幸甚。
若无田地根本。而徒欲区区于乡约之劝戒。则责聋盲以审声色舍称锤而权轻重。其不为执私见而较是非。以致分背者鲜矣。
自戒(庚辰元月初五日)
天理贵而尊。人欲贱而卑。故循天理者。匹夫之贱万乘不得而贱之。从人欲者。万乘之尊。匹夫不以为尊。是知所贵者不在爵禄而在天理。所贱者不在孤穷而在人欲。且以已验證之。则桀纣万乘
乙亥二月。书以示愿入约者。
天之降衷。本无凡圣之别。人之循性。岂独判夫古今。但以世远人亡。风移化衰。而养不以正。教不以道。人之所知。惟利惟名俗之所尚。是富是贵。其有志于居敬进德。行义修业。以复乎天之与我之性。则未尝见其有一人焉。呜呼痛哉。继自以往。创悔前日之迷涂。惕复天赋之性命。切莫若小学四书之条理明备。而统摄各私之心。终归克一之德。又莫若增损乡约之周详简易。为吾党者更须读小学四子。以为田地根本。而行乡约以培之。无为外诱之所摇夺。千万幸甚。
若无田地根本。而徒欲区区于乡约之劝戒。则责聋盲以审声色舍称锤而权轻重。其不为执私见而较是非。以致分背者鲜矣。
自戒(庚辰元月初五日)
天理贵而尊。人欲贱而卑。故循天理者。匹夫之贱万乘不得而贱之。从人欲者。万乘之尊。匹夫不以为尊。是知所贵者不在爵禄而在天理。所贱者不在孤穷而在人欲。且以已验證之。则桀纣万乘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60H 页
天子。富贵之极也。而引而比之。则虽甚寒贱者。无不怒而怨,之。颜,曾一介匹夫。贫贱之极也。而引而勉之。则虽极豪富者。无不喜而慕之。至若仆隶之类。少循天理者。人必推而尊之。荣显之中。纵行人欲者。人必贱而下之。是皆眼底所见之实验而无差者。其在学者。可不戒哉。
与罗州通判书(庚辰六月二十一日)
天之所命于人而人之所受于天者心。具仁义礼智之性而情顺万事也(海翁恐有阙文误字)不循其命而徇人欲悖天理者。醉梦生死。行走尸肉。其能为人世之有无乎。故君子之所谓学。究圣贤之言。知天命之所在。行圣贤之行。循所受之天命。道积为富。不以财为富。德盛为贵。不以位为贵。得仁为荣。轩冕非荣。苟利为辱。困厄非辱。故常泰然于得失。不以死生忧乐。动其心也。盖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而其可不思其所以然。而以实参三之责乎。
示学者(辛巳六月二十四日)
心者。气之精爽。气有清浊。故心亦有昏明。而耳目口鼻四肢。亦与之有昏明敏钝之不同。象人有任其胡乱。亦有不欲胡乱。而皆莫知其变化之道。感便信心应。声便信耳听。色便信目视。话便信口说。臭便信鼻嗅。手便信触执。足便信步行。其为所行。有违于禽兽者不远。可衰也哉。若学者则读圣贤之书。循圣贤范围之教。以变化其气质。乃其责也。如读明德。便定定着明明德。如读学而时习。便定定着学而时习。如读仁义而已矣。便定定着仁义。如读率性之谓道。便定定着率性。如读毋不敬。如读思无邪。如读九容四勿之类。莫不皆然。则昏者明。钝者敏。刚济柔。柔济刚。身心内外。自不容不中规矩。此所以循范围而化气质之方也。若买椟遝珠之
与罗州通判书(庚辰六月二十一日)
天之所命于人而人之所受于天者心。具仁义礼智之性而情顺万事也(海翁恐有阙文误字)不循其命而徇人欲悖天理者。醉梦生死。行走尸肉。其能为人世之有无乎。故君子之所谓学。究圣贤之言。知天命之所在。行圣贤之行。循所受之天命。道积为富。不以财为富。德盛为贵。不以位为贵。得仁为荣。轩冕非荣。苟利为辱。困厄非辱。故常泰然于得失。不以死生忧乐。动其心也。盖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而其可不思其所以然。而以实参三之责乎。
示学者(辛巳六月二十四日)
心者。气之精爽。气有清浊。故心亦有昏明。而耳目口鼻四肢。亦与之有昏明敏钝之不同。象人有任其胡乱。亦有不欲胡乱。而皆莫知其变化之道。感便信心应。声便信耳听。色便信目视。话便信口说。臭便信鼻嗅。手便信触执。足便信步行。其为所行。有违于禽兽者不远。可衰也哉。若学者则读圣贤之书。循圣贤范围之教。以变化其气质。乃其责也。如读明德。便定定着明明德。如读学而时习。便定定着学而时习。如读仁义而已矣。便定定着仁义。如读率性之谓道。便定定着率性。如读毋不敬。如读思无邪。如读九容四勿之类。莫不皆然。则昏者明。钝者敏。刚济柔。柔济刚。身心内外。自不容不中规矩。此所以循范围而化气质之方也。若买椟遝珠之
困斋先生愚得录卷之一 第 360L 页
学。自欺以欺人。深可戒也。
示学者(辛巳六月二十五日)
学者须先除去利害之私。若其利害横在肚里。则外面一功所为。甚无非是为人。虽得一饷欺人。以济其欲。终不可以欺天。以保可惧也。如王莽之谦恭逊抑。陆棠之凝庄容貌。皆败露于其身。当时。而亦遗臭于万世。虽众人且鉴戒。岂学者之效慕者乎。
论成败(丙戌三月)
天下之事。未有致一而不成。亦未有二三而不败者。故天地理一而万物生成。圣人德一而天下化成。是以。一身主一则百体从令。一家一心则九族亲睦。一国一心则百姓昭明。天下一心则四夷来王。若二三则生物不遂。人心携贰而家不家国不国。天地亦无以为天地矣。故天地之生物。物与无妄。而圣人之设教。欲使人人皆得其无妄之实理。而六经四子之所载。无非是道也。学者其可不尽心于主一之功乎。
论举子学毙
今之为举子业。无一人读圣贤书。据吾所见而为文者。惟饰词说工缀缉。以希悦于执事之目。盖其心术已坏。知见已误。而其计获谋利之心。实无以异于盛浓装。(海翁装恐妆字之误)以求媚于市门游冶之女也。及为选第。则所务者。惟计资考迁而已。间有仕优之学者。幸一二。而其外浑是前日坏心术误知见。其于任官受职。虽欲效忠尽诚。适足以害其事。又其下者。则蠢然无识。日以假公济私为计。民如何不怨。灾如何不降。国如何不危。而上之人。亦何所凭藉以为安乎。愚谓学校之政。须如程子之修。举子之养。须如朱子之议乃可以移风易俗而善为国矣。
示学者(辛巳六月二十五日)
学者须先除去利害之私。若其利害横在肚里。则外面一功所为。甚无非是为人。虽得一饷欺人。以济其欲。终不可以欺天。以保可惧也。如王莽之谦恭逊抑。陆棠之凝庄容貌。皆败露于其身。当时。而亦遗臭于万世。虽众人且鉴戒。岂学者之效慕者乎。
论成败(丙戌三月)
天下之事。未有致一而不成。亦未有二三而不败者。故天地理一而万物生成。圣人德一而天下化成。是以。一身主一则百体从令。一家一心则九族亲睦。一国一心则百姓昭明。天下一心则四夷来王。若二三则生物不遂。人心携贰而家不家国不国。天地亦无以为天地矣。故天地之生物。物与无妄。而圣人之设教。欲使人人皆得其无妄之实理。而六经四子之所载。无非是道也。学者其可不尽心于主一之功乎。
论举子学毙
今之为举子业。无一人读圣贤书。据吾所见而为文者。惟饰词说工缀缉。以希悦于执事之目。盖其心术已坏。知见已误。而其计获谋利之心。实无以异于盛浓装。(海翁装恐妆字之误)以求媚于市门游冶之女也。及为选第。则所务者。惟计资考迁而已。间有仕优之学者。幸一二。而其外浑是前日坏心术误知见。其于任官受职。虽欲效忠尽诚。适足以害其事。又其下者。则蠢然无识。日以假公济私为计。民如何不怨。灾如何不降。国如何不危。而上之人。亦何所凭藉以为安乎。愚谓学校之政。须如程子之修。举子之养。须如朱子之议乃可以移风易俗而善为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