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x 页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3H 页
行状[郑弘溟(畸庵)]
先生讳大升。字明彦。姓奇氏幸州人。幸州有高峰属县。因自号曰高峰。奇氏在丽朝。以武艺为将相者颇多。入我朝。有讳勉。为工曹典书。是生讳虔。
世宗朝官至判中枢院事。 文宗末年。年未五十致仕。及
世祖即位。使权揽强起之。终不应卒谥贞武。于先生为高祖。曾祖讳轴。丰储仓副使。 赠丞政院左丞旨。祖讳禶弘文馆副应教。 赠吏曹参判。考讳进。与弟遵。俱以藏修著名。及其弟被罪。绝意世事。屏居光州古龙乡。以大臣荐。授 庆基殿参奉。谢 恩不仕。后以先生参光国勋。 赠议政府左赞成德城君。娶晋州姜氏。司果讳永寿之女。文良公希孟之曾孙。以嘉靖丁亥十一月十八日。生先生于古龙里第。先生才离髫龄。俨若成人。始七岁。知读书。每日晨起。正坐诵读不辍。人或劳问其勤苦。则曰。吾自乐此。八岁丁母夫人丧。号泣悲哀。人不忍闻。稍长。先生自以在家为学。多所拘碍。遂就乡塾读书。日有课程。不懈益勤。又于暇日。略通六甲衰
先生讳大升。字明彦。姓奇氏幸州人。幸州有高峰属县。因自号曰高峰。奇氏在丽朝。以武艺为将相者颇多。入我朝。有讳勉。为工曹典书。是生讳虔。
世宗朝官至判中枢院事。 文宗末年。年未五十致仕。及
世祖即位。使权揽强起之。终不应卒谥贞武。于先生为高祖。曾祖讳轴。丰储仓副使。 赠丞政院左丞旨。祖讳禶弘文馆副应教。 赠吏曹参判。考讳进。与弟遵。俱以藏修著名。及其弟被罪。绝意世事。屏居光州古龙乡。以大臣荐。授 庆基殿参奉。谢 恩不仕。后以先生参光国勋。 赠议政府左赞成德城君。娶晋州姜氏。司果讳永寿之女。文良公希孟之曾孙。以嘉靖丁亥十一月十八日。生先生于古龙里第。先生才离髫龄。俨若成人。始七岁。知读书。每日晨起。正坐诵读不辍。人或劳问其勤苦。则曰。吾自乐此。八岁丁母夫人丧。号泣悲哀。人不忍闻。稍长。先生自以在家为学。多所拘碍。遂就乡塾读书。日有课程。不懈益勤。又于暇日。略通六甲衰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3L 页
旺之理客有试先生以联句者。举食字为题。先生即应声曰。食无求饱君子道。客称赏久之。叹曰。尔季父德阳公。以道德文章。为士林领袖。能继家业者其在尔乎。尝手记先人训戒。作小册以自览曰。余自稚蒙。承奉庭训。以至今日。庶几有所进益。而气质凡庸。卤莽如初。念来常自竦惕。尝闻古人有闻见录。学者须存劄记以备遗忘。自是专心为己之学。不以俗习科白经意。甲辰。
中庙升遐。哭临食素。至卒哭乃已。及于 仁庙丧。亦如之。乙巳。闻士林祸作。垂涕却食。杜门不出。己酉。中司马试。乙卯。丁外艰。庐墓三年。远近来学者甚象(一作众)。戊午。登文科乙科第一名。权知承文院副正字。荐入艺文馆为检阅。由待教升奉教。时请告在南中。有 旨趣还京。癸亥。拜丞政院注书。俄以病递。迁 翰苑 赐暇湖堂。以吏文居中考。递职南归。当是时。李梁用事颛恣。以先生不一私觌深衔之。嗾台官目之以假托士论谤讪朝政。至于削黜。及梁败。复叙升授弘文馆副修撰。入侍 经筵。启曰。国家安危。系乎宰相。君德成就。责在 经筵。经延之关重。与宰相无异。然君德成就。然后能知宰相
中庙升遐。哭临食素。至卒哭乃已。及于 仁庙丧。亦如之。乙巳。闻士林祸作。垂涕却食。杜门不出。己酉。中司马试。乙卯。丁外艰。庐墓三年。远近来学者甚象(一作众)。戊午。登文科乙科第一名。权知承文院副正字。荐入艺文馆为检阅。由待教升奉教。时请告在南中。有 旨趣还京。癸亥。拜丞政院注书。俄以病递。迁 翰苑 赐暇湖堂。以吏文居中考。递职南归。当是时。李梁用事颛恣。以先生不一私觌深衔之。嗾台官目之以假托士论谤讪朝政。至于削黜。及梁败。复叙升授弘文馆副修撰。入侍 经筵。启曰。国家安危。系乎宰相。君德成就。责在 经筵。经延之关重。与宰相无异。然君德成就。然后能知宰相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4H 页
贤否而任用之。则 经筵为尤重。方今 圣德夙成。留心性理之学。若自今勤御经筵。则日有进就。岂非幸甚。又以开言路。受直谏反覆陈戒。以病递馆职。拜成均馆典籍兵曹佐郎由兵曹迁吏曹正郎。请暇还乡。移拜礼曹正郎。辞病不就。连授校理,献纳。召还于朝。先生本欲居閒。尽力学问而旬月之间。 恩命屡降。强起趋赴。道拜议政府检详。例升舍人。于宪府再为掌令。
明宗升遐。 宣庙嗣服。诏使许国魏时亮入境。先生以远接使辟幕。诣阙西。两使俱以中朝名儒。时有问难。摈相一委先生酬应。咸得其宜。还朝拜执义因朝讲进启曰。天下之事。必有是非。是非不明。则人心不服。而政事颠倒矣。往在
中庙初年。赵光祖倡明绝学。以尧舜君民为己任不幸被奸小辈所构捏。至于窜谪而死。至今为士林冤痛。光祖之学受之于金宏弼。宏弼受之于金宗直。宗直以郑梦周为师法。其渊源所自。淳正无疵。李彦迪以一时名儒。枉被罪谴。远谪西塞而死。是二儒者。名在罪籍。久未湔涤。当今 圣明临御。洞烛事情。宜先表章而尊尚之。如是则国是定而人
明宗升遐。 宣庙嗣服。诏使许国魏时亮入境。先生以远接使辟幕。诣阙西。两使俱以中朝名儒。时有问难。摈相一委先生酬应。咸得其宜。还朝拜执义因朝讲进启曰。天下之事。必有是非。是非不明。则人心不服。而政事颠倒矣。往在
中庙初年。赵光祖倡明绝学。以尧舜君民为己任不幸被奸小辈所构捏。至于窜谪而死。至今为士林冤痛。光祖之学受之于金宏弼。宏弼受之于金宗直。宗直以郑梦周为师法。其渊源所自。淳正无疵。李彦迪以一时名儒。枉被罪谴。远谪西塞而死。是二儒者。名在罪籍。久未湔涤。当今 圣明临御。洞烛事情。宜先表章而尊尚之。如是则国是定而人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4L 页
心服。不可诿以事在先朝。而有所留难也。详在论思录中。是日。拜典翰兼艺文馆应教。时大臣献议致祭大院君私庙。先生于筵中启曰。自上八承大统。大统重而私亲轻。在礼有所压屈。今者越礼致祭。极为未安。宜令礼官十分讲究。必使合于礼而无歉焉。戊辰。拜直提学兼校书馆判校。俄升通政阶。入银台。由同副至右丞旨。以病递。拜大司成,大司谏者再。庚午。解官南归。因召命至。上疏累百言。陈以痼疾不能从仕之意。即于清凉峰下构小庵。号以归全。为终老计。屡以副提学吏曹参议,犬司成召。皆辞病不就。朝廷方以 宗系辨诬。奏请 天朝。擢先生为专对。先生不得已力疾应命。拜工曹参议大司谏。病不供职。决意南归。一时名胜皆出饯汉江。舟中坐客有问先生曰。士大夫立朝行已。有可以终始持守者云何。先生答曰。几势死三字。足以尽之云。其意盖谓君子出处。当先审其几。不违于义。而且复知时识势。无苟且之患。终以守死善道。为期而已。闻者叹服。行到中道得病。抵古阜子妇父金坫家。疾转革。顾谓傍人曰。脩短有命。吾无奈何。但学不及古人。斋志末究。是为恨耳。进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5H 页
药不服。问家事不应。夜四更属纩。享年四十六。
上闻先生病重。遣内医。赍药往视。而至则已无及矣。讣闻。 上震悼。别致赙有加。京中士庶。相聚哭于终南旧寓。无不咨嗟相吊曰。哲人云亡。国家何恃。谏院启曰。大司谏奇大升。自小从事圣贤之学。见识高明。与李滉论辨义理。发前人所未发者多。入侍 经幄。其所敷陈启沃者。无非圣帝明王之道。一世推重。以为儒宗。不幸有疾。还乡中道而卒。家势清贫。无以庇其丧葬。请令本道优加顾护。以示国家崇儒重道之意。 上从之。以万历元年二月初八日。克葬于罗州治北乌山里卯坐酉向之原从先生平日所自卜也。远近会葬者数百人。先生天资超卓。早志于学。僻处乡曲。无所师承。而能自奋发。沈潜经籍。探赜微奥。常汲汲有不得不措之意博通古今。精练典故。至其立朝事君。动以古人为法。去就进退。要合于义。而无愧于心。昵侍帷幄。惓惓以引君当道。挽回至治为心。每于入侍之时。不徒解释文义。讲明义理。参以治乱贤邪之辨。其言论委曲详备。有足以感动天听。厌服众心者。至于猷为施设。必欲遵守成宪不喜变更。而及见
上闻先生病重。遣内医。赍药往视。而至则已无及矣。讣闻。 上震悼。别致赙有加。京中士庶。相聚哭于终南旧寓。无不咨嗟相吊曰。哲人云亡。国家何恃。谏院启曰。大司谏奇大升。自小从事圣贤之学。见识高明。与李滉论辨义理。发前人所未发者多。入侍 经幄。其所敷陈启沃者。无非圣帝明王之道。一世推重。以为儒宗。不幸有疾。还乡中道而卒。家势清贫。无以庇其丧葬。请令本道优加顾护。以示国家崇儒重道之意。 上从之。以万历元年二月初八日。克葬于罗州治北乌山里卯坐酉向之原从先生平日所自卜也。远近会葬者数百人。先生天资超卓。早志于学。僻处乡曲。无所师承。而能自奋发。沈潜经籍。探赜微奥。常汲汲有不得不措之意博通古今。精练典故。至其立朝事君。动以古人为法。去就进退。要合于义。而无愧于心。昵侍帷幄。惓惓以引君当道。挽回至治为心。每于入侍之时。不徒解释文义。讲明义理。参以治乱贤邪之辨。其言论委曲详备。有足以感动天听。厌服众心者。至于猷为施设。必欲遵守成宪不喜变更。而及见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5L 页
朝廷举措。系世道臧否。而论议不定者。则辄引古据义。析破群疑。时相李浚庆力主 仁庙径迁之议。许晔诸人靡然和附至于奏可。先生时为谏长。争之甚力。终得其正。
明庙之丧。议者以为 恭懿殿于大行王为嫂叔。古者嫂叔无服。先生曰。兄弟传国继序。自有君臣父子之义。岂有无服之理乎。于是作兄弟相继及服制礼议以明之。尊信吾道。出于至诚。建请伸雪二贤冤枉。以扶植士林根柢。使一世知所矜式。与退溪先生论辨义理。初相枝梧而至于晚年。退溪多从先生言。详在往复书中。或问退溪曰。高峰行处不及知处。退溪答曰。事君以礼。进退以义。何谓知行有异。退溪之辞退也。自 上问当今为学问者有几。对曰。向学之士。今亦不无其人。而奇大升博洽超诣。鲜见其比。斯可谓通儒矣。先生平日奏对言语。当时史官。考诸国乘。录为二卷。名曰论思录。其所著诗文若干卷及与退溪往复书疏。刊行于世。庚寅以先生曾撰改宗系奏文。录勋 赠输忠翼谟光国功臣。正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经筵,义禁府,成均馆,春秋
明庙之丧。议者以为 恭懿殿于大行王为嫂叔。古者嫂叔无服。先生曰。兄弟传国继序。自有君臣父子之义。岂有无服之理乎。于是作兄弟相继及服制礼议以明之。尊信吾道。出于至诚。建请伸雪二贤冤枉。以扶植士林根柢。使一世知所矜式。与退溪先生论辨义理。初相枝梧而至于晚年。退溪多从先生言。详在往复书中。或问退溪曰。高峰行处不及知处。退溪答曰。事君以礼。进退以义。何谓知行有异。退溪之辞退也。自 上问当今为学问者有几。对曰。向学之士。今亦不无其人。而奇大升博洽超诣。鲜见其比。斯可谓通儒矣。先生平日奏对言语。当时史官。考诸国乘。录为二卷。名曰论思录。其所著诗文若干卷及与退溪往复书疏。刊行于世。庚寅以先生曾撰改宗系奏文。录勋 赠输忠翼谟光国功臣。正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经筵,义禁府,成均馆,春秋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6H 页
馆事德原君。夫人淑夫人李氏。为贞夫人。忠顺卫保功将军讳任之女也。生四男三女。男长孝曾次孝闵孝孟。女适士人金南重。其男一人女二人皆夭。孝曾军器寺佥正。娶延恩殿参奉金玷之女。生一男二女。男曰廷献。县监。女适丞旨赵缵韩次适韩履谦。孝闵娶参奉梁弘度之女。生一男二女。孝孟娶丞旨郑淹之女。生一男。廷献娶郑骘之女。生一女。侧室子曰国柱。丁酉之乱。孝闵孝孟中路遇贼而死。金氏女与梁氏郑氏。见劫不屈。皆投水死。
谥状[李植(泽堂)]
公讳大升。字明彦。世称高峰先生。或称存斋。奇氏本幸州人。幸州今属京畿高阳郡。其先世显于高丽。将相勋戚之盛。具在国史。入我 朝有讳勉。工曹典书。生讳虔。判中枢府院事致仕。
世祖朝录清白吏。召复官。不起谥贞武。于公为高祖。曾祖讳轴。 赠承旨。祖讳禶。应教。 赠吏曹参判。考讳进。号勿斋。与弟服斋遵。俱以学行名世。己卯祸作。退居乡曲。以大臣荐。拜参奉。不仕。以公勋典。追 赠左赞成。锡号封君。配晋州姜氏。司果永寿女。文良公希孟曾孙也。嘉靖丁亥十一月十八日。
谥状[李植(泽堂)]
公讳大升。字明彦。世称高峰先生。或称存斋。奇氏本幸州人。幸州今属京畿高阳郡。其先世显于高丽。将相勋戚之盛。具在国史。入我 朝有讳勉。工曹典书。生讳虔。判中枢府院事致仕。
世祖朝录清白吏。召复官。不起谥贞武。于公为高祖。曾祖讳轴。 赠承旨。祖讳禶。应教。 赠吏曹参判。考讳进。号勿斋。与弟服斋遵。俱以学行名世。己卯祸作。退居乡曲。以大臣荐。拜参奉。不仕。以公勋典。追 赠左赞成。锡号封君。配晋州姜氏。司果永寿女。文良公希孟曾孙也。嘉靖丁亥十一月十八日。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6L 页
生公于光州召古龙里第。甫五六岁。凝重若成人。自七岁。便劬书课诵。晨起正坐。咿唔终夕。僮仆试叩其意。答曰。汝等何知此味也。八岁。母夫人卒。号哭尽哀。人不忍闻。既终丧。即厌家间。烦扰。就学于乡塾。学业益勤。聪明强记。兼通同学群儿所业作诗,句惊人。勿齐公尝有训戒之文。公佩服从事。定志为己之学。惟日孜孜视科举之业蔑如也。
中宗 仁宗相继陟遐。公以布衣,童年。素食而终卒哭。及闻士林之变废食垂泣。仍闭户不出者有年岁。己酉。始应举。登生进两榜。弱冠。己名著士林。文章擅场。尹元衡忌之。认其卷在高等。故黜之。公亦不屑也。乙卯。勿斋公卒。庐墓终丧。年三十二。复就举。登戊。午文科。适值退溪先生承召在京。就与论学发难。有四端七情之辨。其后退溪与书云。戊午入都之行。极是良贝。犹尚以自幸者以得见吾明彦故也。权知承文院副正字。升正字被史官荐。久不应试。辛酉夏。始拜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例升奉教。癸亥。迁承政院注书请暇还乡。复为奉教。以不应考课贬递。先是尹元衡当国乱政。
明庙末年。欲挫其势。进用李梁以适之梁复依姻戚。
中宗 仁宗相继陟遐。公以布衣,童年。素食而终卒哭。及闻士林之变废食垂泣。仍闭户不出者有年岁。己酉。始应举。登生进两榜。弱冠。己名著士林。文章擅场。尹元衡忌之。认其卷在高等。故黜之。公亦不屑也。乙卯。勿斋公卒。庐墓终丧。年三十二。复就举。登戊。午文科。适值退溪先生承召在京。就与论学发难。有四端七情之辨。其后退溪与书云。戊午入都之行。极是良贝。犹尚以自幸者以得见吾明彦故也。权知承文院副正字。升正字被史官荐。久不应试。辛酉夏。始拜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例升奉教。癸亥。迁承政院注书请暇还乡。复为奉教。以不应考课贬递。先是尹元衡当国乱政。
明庙末年。欲挫其势。进用李梁以适之梁复依姻戚。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7H 页
据权煽焰。公与一时名流尹斗寿兄弟。李文。馨许晔等力挽清议。梁恶其异已。指为朋党。嘱台论劾。削职出外。将起搢绅之祸。中外大骇后数日。玉堂上劄。
明庙大悟。窜黜梁等。复叙为史官升弘文馆副修撰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 赐暇读书湖堂。自是。士林归重于公。 明 宣之际。朝廷复正。甲子。辞递为成均典籍。选知制 教。未几复拜修撰。历兵曹佐郎成均典籍直讲。升吏曹正郎兼校书馆校理。乞暇还乡。除礼曹正郎弘文馆校理。皆不拜。丙寅十月。以献纳赴召。升议政府检详舍人。丁卯。迁掌令。即递为司艺。复拜舍人掌令。公自以学未大成。虽屡践华要。而常求閒地。丁卯五月。以弘文馆应教。辟为远接使从事官。迎送许魏两使。会
明宗升遐。诏使中路闻讣。宾主间礼文多变许魏两使皆博约儒臣。询问讲定。多出规外。公独当应接。皆中其意。还朝。转司宪府执义。八侍 经筵。首论先正赵光祖为小人所谗而死。
中庙末年。始审其冤。同时被罪者。或蒙收叙。及至
明庙大悟。窜黜梁等。复叙为史官升弘文馆副修撰兼 经筵检讨官春秋馆记事官。 赐暇读书湖堂。自是。士林归重于公。 明 宣之际。朝廷复正。甲子。辞递为成均典籍。选知制 教。未几复拜修撰。历兵曹佐郎成均典籍直讲。升吏曹正郎兼校书馆校理。乞暇还乡。除礼曹正郎弘文馆校理。皆不拜。丙寅十月。以献纳赴召。升议政府检详舍人。丁卯。迁掌令。即递为司艺。复拜舍人掌令。公自以学未大成。虽屡践华要。而常求閒地。丁卯五月。以弘文馆应教。辟为远接使从事官。迎送许魏两使。会
明宗升遐。诏使中路闻讣。宾主间礼文多变许魏两使皆博约儒臣。询问讲定。多出规外。公独当应接。皆中其意。还朝。转司宪府执义。八侍 经筵。首论先正赵光祖为小人所谗而死。
中庙末年。始审其冤。同时被罪者。或蒙收叙。及至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7L 页
先王幼年初政。小人又诬士林有学行者。以为浮薄之徒。倡起己卯之习。而终致于乱逆之律。李彦迪希世大儒。得罪窜死。今虽禁网已开。是非犹不分明。请表章光祖彦迪。以正是非。以正人心。又论卢守慎柳希春等皆以学问儒臣。久在窜谪。今虽放还。年已耆艾。若循序而进。则不及大用。宜加超擢。以尽用贤之道。 上从之。俄升典翰直提学兼校书馆判校。俄进阶通政。承政院同副承旨。转右副兼如例。承命饯慰 诏使于义州。还为成均馆大司成。旋递为工曹参议。复拜右承旨。递拜大司谏。复为左承旨。初。尹元衡以 仁庙在位未逾年。不祔 文昭殿。人心愤郁。及 明宗当祔。士论欲因此时并祔 仁宗。公主张其议。与大臣不合。公入侍极言其谬误。以此悟大臣意。大司宪金铠久废复入。内忌士论。先诋己卯士类。又斥朝廷亦有此习。 上意颇向之。公与同僚请对。言铠阴邪害正之状。 上不以为然。先是。礼官请遣官致祭私亲庙。称以皇伯父。公在外闻之曰。此与昌邑即位。以太牢祀哀王。同失矣。至是入侍。因论礼学不明。致有初服过举。且言皇伯父之皇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8H 页
字。藩国不当称。宜先正名又请印布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使士大夫习知礼学焉。公前后入侍 经筵。因文讲说。剖析精微。依傅时事。献替规益闻者叹服而不悦者亦多。是时。群才方进。急于经济。多所建明。论议纷然。而公则请以立志求贤。委任责成。为大纲先务。盖志在正本。先教化而后法制。故颇与更张之议相左。而大臣尤不平。时退溪先生已南归。与公书论去就。引张南轩。与虞允文不合。而去位不仕事以比之。公由是决意退归。拜大司成未久而递。庚午春。乞暇还乡。士大夫倾都出饯既归。筑书室于顾马山南。取退溪书中贫当益可乐之语。扁以乐庵。以为修藏之所。弟子从游者益众。除大司成。又除赴京使。公再上章辞疾待罪。因言圣贤出处之义。且及触忤大臣。义难进取之义。因此得递。辛未夏。以弘文馆副提学召。又除吏曹参议。皆不赴壬申。以宗系辨诬。为选奏请副使。仍拜大司成。公以使事重。不得已赴朝。途拜大司谏。入朝辞递。旋以他事停使行。历拜工曹参议大司谏。皆辞递。归乡里。行到天安郡。猝患臀肿到泰仁县。疾弥剧。儒士金坫。公长妇父也。自古阜驰来问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8L 页
疾。公曰。备短死生。命也不须关念但自少肆力文翰。仍致意于圣贤之学。中年以来虽有所得。只以工夫不笃。不副素志。日以凛凛若接承古圣贤颜面。有所商论。则吾亦无愧。但事业不及古人。以是为慊耳。然天假以年。得优游林下。与学者讲求。此亦一幸。而病已至此。奈何。玷问家事。答曰。有薄田数顷。子孙自,当生活。又曰。君家有子妇。无异吾家也。吾欲就死病虽重。尚可往赴也翌日。命促行。侍者以病革请止。公曰。吾不。可死于公廨。遂整冠上轿。至金公家。再宿而卒。顾谓子孝曾曰。汝性轻薄。若涵蓄意思。则吾无忧也。言讫而逝。乃十一月初一日也是夜。公方属纩。而忽疾风大雷电。入皆异之。寿四十六。上闻公道疾。遣御医。赍药驰救御札慰问。皆不及焉。 上闻讣惊悼。赠襚有加京师士大夫。莫不伤悼。就公旧寓舍。设位而哭。谏院 启曰。奇某自少。有志圣贤之学。所见超诣。与李滉往复书尺。讲明性理之说。发前贤所未发者。入侍 经幄所陈无非二帝三王之道。一世推以为儒宗。不幸有疾归。乡中道而卒。家势清寒。无以为葬。请官庇丧葬。以示国家崇儒重道之意。 上允之。明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9H 页
年癸酉二月。卜葬罗州治北乌山里通岘山广谷卯坐之原。公平日所指处也。远近会葬者。数百馀人。及庚寅录勋。以公曾参论议撰出奏文。 赠输忠翼谟光国功臣。正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 经筵义禁府成均馆,春秋馆事德原君。公资禀卓伟。志气高迈。年才志学。便以古圣贤自期待。博综经传。精究微妙。旁通古今史传。无物不格。天人性命之理。瞭然在目。国家兴废。人物得失之辨。如指诸掌。尤邃于礼学。自邦朝以至家乡。情文常变。仪节度数。靡不探讨折衷。九流百家异端之学。亦皆汎滥求其指要。最精于算法。虽专门名家。举不能及。盖其颖悟过人。触处冰释而然也。玩心高明。持己方正。辞受取与。进退去就。必以其道。廉而不刻。和而不流。虽英气发越。而处身行事。常主谦挹。鲜有不合中行者。至诚孝友。常痛儿时失恃。不及持服。每临讳日。必一月素食。哀慕不衰。色养严亲。长而愈笃。伯兄大临。长于公一岁而事之如严君。家事必禀而行。居家丧祭。一以古礼从事。闺门之内。乡党之间。内端外温。一无间言。 明宗末年。正色立朝。士大夫望之若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89L 页
祥麟瑞凤。倚以为重。及遭遇 宣庙。久侍 经幄。惓惓以致君尧舜。追踪三代为。心每入对。指陈倾倒。非第一义不谈论其时事也。务为本根久大之规。不胶于俗习。不骛于虚远。必欲持满而发。待时而动。故于一时变通之论。犹不数数然也。至争论上前曰。此事后必不成。已而果然。盖其宏纲大用。素定于平日者然也。 宣庙之初。退溪在朝。追奉之典。文昭之议。皆公素讲定。而退溪多从之。其时以为恭懿殿于 明庙为嫂叔。当无服。退溪亦然之。公曰。兄弟继统。尝为君臣。便同父子。当服期。退溪大悟。贻书朝中曰。不有君子。其何能国。人皆多公达礼之变。而称退溪从善之速焉。承权奸浊乱之后。士气萎苶不振。公特立其间。师友仁贤。接引后进。激浊扬清。矻然若防之制水者数年。时人以小己卯目之。其有功于新政甚大。既而与相臣不合。解职还乡。其忧世之志。则未尝忘也。壬申入朝。虽仍事赴 召。犹不忘初志。欲小试而为之兆也。既至。而默观上下景象。退而叹曰。国事已非矣。自此益无意于进用。方欲卷怀静修。益求其所未能。训诲著述。以幸后世不幸年命限之。惜哉。公殁之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90H 页
后。世道便乖。东西之论。为国大患。凡诸公建设。皆不克行。而搢绅相轧。贤否混淆。朝廷遂大乱矣。至于丁亥。横议偏胜。有置籍锢党之举。先进名贤。务为调剂者。亦不得免焉。当时有欲追举公籍之者。而持论者以为不可以某党而延累于高峰。其论遂止。识者因此论公若不亡。则党论庶可调剂。其为国家关重如此。公姿近殆庶。河见道体。其与退溪所论理气之辨。格物致知之义。通透博辨。操戈入室。退溪多屈己见而从之。称其独观昭旷之原。退溪折衷朱子以后诸儒。痛辨陆王似是之非。有所疑碍。必问于公。他门人莫望焉。公又与卢苏斋论罗整庵困知记。所见之错。作说辩明。以卒退溪之志。具在文集中。退溪之辞归也。宣庙问朝臣孰为学问。伊时群贤满朝。而退溪辞以不敢知。惟云奇某博览文字。其于理学。亦有超诣。可谓通儒也。但收敛工夫未至耳。或问于退溪曰。奇高峰行处。不及知处。退溪曰。高峰事君以义。进退以礼。何谓行处不及知处。自退溪倡道岭南。而公远在湖外。其与公遇于京师者三焉。其他则惟以书尺往复而已。退溪谦冲庄重。公豪爽俊拔。气像又不同。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90L 页
而然公服事退溪。语默动静。惟退溪是式。退溪之门从游者累百。而及其契许推荐。惟公是先。盖其韦弦相益。宫徵相合。迨旷世一遇矣。故后来诸儒以为不但公实取裁于退溪。退溪亦多见益于公云。又谓公之于退溪。若横渠之于程氏。西山之于晦庵。斯言得之矣。呜呼。吾东方道学。启自圃隐。而四贤迭作。然于博文约礼之旨。距诐息邪之功。则犹未大备。及至退溪。而学的始正。异端邪说摧廓几尽。公之道盖与退,溪同。而不获展于明良之际。惟其所讲明而羽翼之者。垂于简策。实与关洛所遭同符。斯文兴废。岂偶然之数哉。公之在台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及其退归也。未尝为章疏。其意不欲为越位无益之言也。公殁后许篈为史官。始抄出奏对之辞。为论思录二卷。并退溪问。答二卷。文集若干卷行于世。其文不事模拟雕饰。而气力宏大。典则峻严。尤长于碑志简牍。信有德之言也。配贞夫人李氏。咸丰籍也。十九归于公。公家教克饬。夫人承奉惟谨。识虑绝人。勤于治家。寡居二十五年。教育子女。义方截然。其得于训化者多矣。有三男一女。男长孝曾。早有才名。登进士。官至佥正。
高峰先生文集附录卷第一 第 291H 页
次孝闵孝孟。女适士人金南重。丁酉之难。与孝闵孝孟。遇贼不屈而死。孝曾有一男二女。男廷献。县监。女长适承旨赵缵韩。次适佥知中枢韩履谦。公之言行。有家状有年谱有国乘之载。诸儒之评。难于尽载。今撮其大者。以备易名之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