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附录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7H 页
行状
先生姓朴。讳光前。字显哉。竹川其号。系出珍原县。高丽门下侍中,益阳伯,谥忠义讳瞻之后也。至 本朝。益阳曾孙艺文馆直提学讳熙中。工草隶。名满 皇朝。尝使日本。能敷信义。大为 恭定大王所器重。以直见。忤于执政河演。退老于珍原县城上洞。其长子生员讳晖生。娶宝城居宣绫城时中之女。因居郡地。遂为宝城人。是先生之玄祖也。高祖司醴直长讳文基。曾祖成均生员讳胤原。祖宣教郎讳衎。考成均进士讳而谊。妣儒人崔氏。讲隶院习读命夔之女。以嘉靖丙戌正月十六日寅时。生先生。先生生而有美质。醇粹温柔。自幼游戏不凡。及年八九岁。已有成人仪度。性又颖悟。时洪相公暹。谪在兴阳县。进士公令先生受业于洪相。先生寓舍。去洪相所居几十馀里。而先生隆寒盛暑。徒步往来。不废日课。洪相嘉其笃志。训诲益勤。又使夫人梳洗。如抚已儿。一日。进士公使先生占一联。自道字止为字。先生即应声曰。道自天命岂人为。又使自为止道。先生即又应声曰。为一大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7L 页
成孔子道。父兄大奇之。及年十馀岁。进士公急于科业。责先生以词章。先生日课之馀。私取性理大全。潜心探赜。颇有所得。年十三。文理通晓。读书不赖师友。时去己卯士祸不远。人人讳言理学。争尚浮华。先生独于举业中。知有为己之学。玩绎深思。所就日兼进。二十以后。始念悦亲之道。无出科名。遂从事科场。于发解无不中。人皆以巨擘许之。肽犹不专意于举业。与韩胤明讨论古义。共榻一年。兀肰端坐。夜分明烛。鸡鸣盥洗。相与警责。做鍊工笃。己未夏。与诸友栖于天凤山。讲习之暇。筑台凿池。以为藏修游观之所。依仙家三清境界。作一别区。升降黜陟。皆有程式。其居常嬉戏。亦不妄杂。皆类此。丙寅冬。始执贽于退溪先生之门。退溪一见。许以相知。时退溪方抄朱子书节要。谓先生曰。立脚根基。专在朱门。许令受业。业既卒。先生以定省久旷辞归。临别。退溪以节要一秩赆之。又赠诗五章曰。勿为外人道也。别后。累寄简牍。以寓恋恋不忘之意。且教以自树立。不为流俗所夺。先生亦留心训诲。潜究节要。老而不衰。尝有质疑一卷。士多誊行。戊辰秋。中进士第二榜。未唱。闻先妣病重。径为南下。躬自汤药。昼夜不离。及没。丧葬祭祀。一依家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8H 页
礼。先生自少多疾。人皆危之。既服阕无恙。乡邻皆以为诚孝所感。庚午。柳眉岩希春为监司。自 上引见日。本道。士子之窟。卿其搜访以闻。眉岩到界。先令各邑荐其学行才德之士。进士宣应直等。以先生事亲尽孝。居丧尽礼。持身有法录上。眉岩拔一道之尤五人 启闻。而先生居首。应直等以荐得其人受赏。壬申。除全州 庆基殿参奉。殿在州内。后院多花果。娼妓杂类。日夕游戏。其来已久。先生以为殿上有 先王遗像。不当亵慢。一切禁抑。斋中静肃。癸酉。除 献陵参奉。前此。邑宰例与参奉。相约田猎。分其所获。一日。邑宰使人来请。先生日。陵寝非田猎之所。利之所在。尤不可从也。不许。未几。弃官而归。是年秋。进士公病没。先生执丧。一如戊辰。先生既失双亲。无意于仕宦。诱掖为己任。尝见小子。辄劝读书。以小学为先。庚辰秋。除东冰库别坐。遂赴 阙肃拜而还。时 王子将就学。朝廷以 中殿无嗣。择谨慎纯正之人。以责辅导之任。遂荐先生为师傅。以河洛为副。河进讲务多。先生以精明为主。 上考王子所读。 王子以是告之。 上曰。贪读不明。当从朴师傅讲。癸未夏。秩满。迁拜监察。冬。除咸悦县监。到县之后。俭素节用。仓储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8L 页
盈满。尝书视民如伤四大字于壁上。慈祥乐易。民皆亲之。公退之暇。躬往学校。与诸生讲论经史。先生自少喜怒不形于色。居家。未尝罪一奴仆。及在官。幸有滥出门外者。严杖不贷。衙中肃肰。亲戚谓家与县。有二道也。丙戌秋。监司某惑于营婢。所言皆从。列郡赠赂争先。时某为全州府尹。多赂营婢米谷。其事闻于御史。先生与御史相切。监司,府尹。疑先生传说。遂启罢。先生即日治行。计程裹粮。馀无所犯。仓谷元数外。羡馀多至万馀斛。人以为无所管摄。似归于虚。请报监司。以作国储。先生曰。后倅何敢私用。且近于矜誇。前日梁君子澄之赴居昌也。余赆以饯诗曰。要民倡支离。和者循其私。叩马耸御史。颂德刊云螭。见此辄泚颡。蹙蹙如躬罹。余岂敢忘此语哉。不从。既归。高卧故山。怡肰自乐。家用累乏。不以为念。丁亥。除掌苑。途中又除怀德。为县残弊。用虑营画。倍于咸悦。有一宗亲与村民争讼奴婢。积年不决。已历十一官。而又移怀德。前倅亦怯于势力。故为延拖。先生阅其文籍。考其情状。排众论。决许其民。宗亲自恃权势。搆呈宪府。宪府取见文案。曲直显肰。宗亲沮怛而退。又有一女。无后寡妇之婢也。族侄交争不得者。仗监司之威。名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9H 页
以大恶。必欲杀焉。先生曰。岂畏监司。杀一不辜。累报冤枉。监司激怒。巡到招先生诘责。先生举其首末。画地分疏。监司愧服。居县未几。见忤于灾伤御史禹俊民。罢归。岁时伏腊。会父老宗族。以遨以游。多得江湖之趣。又招门族而谋曰。先祖茔域。在水多院山谷。年代已久。子孙疏远。各丰于私。力未追远。草木茂郁。若更数岁。永无寻处。深可恨也。以书相通。无少长。各备奠具。与之展省。祭毕。移坐于广滩川上。共饮馂馀。兼以修睦。人人欣慕。异姓之族。亦有来参者。壬辰。倭变猝起。列郡望风奔溃。国势汲汲。莫保朝夕。先生与任公启英。倡募乡兵。得精兵七百馀人。先生以病不行。遂推任为义将。把截锦,茂。守御星,开。皆有功。及 明兵大来。凶贼退屯岭南。 东宫监军于完府。先生力疾趋拜。且陈时事之可言者十馀条。 东宫嘉纳焉。因命本道监司曰。朴某于子。有甘盘之恩。别加优恤。食物题给。留数日辞归。宣酝以送。甲午。任公以义兵论功。除军资正。先生曰。虚受 国恩。至于三品。心实未安。将欲陈疏。人皆言非但同受赏职之人有所未安。于任公有害。先生令任公上疏自明。而备局寝不举行。肰识者义之。乙未春。拜翊卫。以老病乞归。 东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59L 页
宫引见。情意恳至。先生拜曰。臣老且死矣。愿讲学修德。以致玉成之地。 东宫恻肰曰。师傅非不多也。始学三年。辅益实多。情意倍它云。及归。以腹冷。动辄倍痛。常扫一室。读周易及朱子书节要。小不间撤。晚好琴。常寓怀焉。一家问老何苦也。先生答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丁酉。贼又犯本道。南原陷没。路塞不通。隐于天凤山谷间。或云。贼已入京城。 大驾不知所在。人心汹惧。至于附贼屠戮者有之。多士等推先生以为义将。应募者云集。军声稍振。列邑守令投窜山海者。忌其成功。竟沮挠之。诬诉于监司黄慎。慎招先生诘问。往还珍原。未几病卒。同年十一月十八日也。配淑人文氏。 赠户曹参议行佥使亮之女。性温柔塞渊。事舅姑以孝。御僮仆以和。亲戚则尽其爱。穷乏则极其恤。人皆谓真先生之配也。不幸与先生相继隔月而终。兵乱孔棘。趁不能葬。己亥秋。 东宫令侍讲院。谕本道监司。致赙甚优。合葬于沙谷艮坐坤向之原。荣宠极矣。有男二。长根孝。成均进士。因左义兵功。除军资正。后又除长水县监。以持服不赴。次根悌。以左义兵功。除军资参奉。根孝有子二女二。春秀始就学。春长在孩提。一女适前府使崔庆长之子弘有。次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0H 页
女适同郡前府使任百英之孙喜。根悌有子春豪。娶军资正梁山抗之女。女适石川林亿龄之孙曦。次适同郡进士朴弘仁。噫。吾湖南。素号文献之地自。丽末。至于 本朝。以学名世者。唯金河西,奇高峰,李一斋柳眉岩及我先生而已。河西之学问操行。节义文章。卓乎其不可及。高峰之议论明快。一斋之刚毅不屈。眉岩之博识多闻。亦世所罕见。而至论其践履笃实。则彼三贤。其与我先生未知其孰优。只以名位不逮。世无知者。宁不为之慨叹。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者也。噫。先生之世系出处。今因长水公家藏旧草。更加删润。略叙其大概。至于言行。则非浅见薄识所能形容其万一。故广滩宣丈所著遗事。并付于下。以俟也日知言之君子云耳。年月日。门人通政大夫。工曹参议安邦俊。谨状。
遗事
先生功而颖悟。性复端醇。游戏动作。不习而暗合规束。自始有知。即取性理大全。日加功于斯。乡邻皆以为神童。
先生平居循循。无大异于众。而及临利害决大义。确肰不可夺。虽于游戏之际。必以其正而不容其私。以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0L 页
至翰墨词章。殊绝于时辈。而荒诞浮华之说。不出于口。且以诚心厚意接物。故人无贤不肖。皆不厌焉。
奉进士公。正衣冠。终日侍侧。未尝少违膝下。以营外事。盖至诚爱亲。天性自肰。非出矫揉。故乡邻莫不叹服。
岁庚午。大小儒生。交章连状。共荐于监司。监司素闻其名。即荐于 朝。除 庆基殿参奉。后又除 献陵参奉。及为 王子师傅。辅翼实多。历咸悦,怀德二县。治绩昭著。退归田庐。安静自守。不复荣进。溪山樵采。怡肰自乐。
先生置散之馀。值壬辰之乱。与任公启英,金公益福,文公纬世。奋起倡义。募得精兵七百馀人。而先生病不能行。推任公为左义将。命长子根孝参谋幕府。捍蔽要害。皆有功绩。及 大驾还都之日。以病不能勤王之意。上疏自陈。特除翊卫。以老病乞归。
又值丁酉之乱。生员朴士吉诸人曰。先生长者取信于人久矣。愿为义将。以应众心。先生曰。余虽老且病。一息尚存。死于 王事。可也。遂与约束。募兵募粮。以前判官宋弘烈为副将。入同福地。冲破贼穴。军声稍振。守宰之投窜者。忌其成功。反沮挠之。未几。先生竟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1H 页
以疾不起。呜呼。
先生之学。不求诸外。而本于孝悌。行之以谨慎恭逊。其见于容。则一团和气耳。尤遽于性理之学。有所自得。而人莫能窥其际。是故。发于诗思文章者。有典重温雅之致。金河西先生见先生歌咏。恨其相知之晚。赵校理希文览先生词赋。愿见其面。
先生丙寅冬。趋拜退溪门下。及还。退溪深加叹赏曰。晚逢好友。遽尔相别。乌得无言。书七言绝句五首。勉以云谷为入道之程。而以朱书节要一帙赠之。乃退溪平日所尝点考句读。且书质疑处者也。先生敬受服膺。以为终身事业。
戊辰。先生中进士。居泮宫时。 华使谒 圣。仍坐明伦堂。诸生礼谒。而先生亦在排班中。不意两下。诸生奔走。趋避东西斋檐下。先生遍谕前后一二行以无得溃散之意。故一二行独坚立不动。诸溃散者。稍稍还集。及退。一二行乃从容随行而罢。是时。退溪先生以哭临赴 阙。亦参见其状。谓先生曰。方其一二行不散之时。其力重矣云。
进士公有不安节。则忧形于色。寝不解带。奔走汤药。病已复初。数十年间。色养兼至。及其丁忧。过哀成疾。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1L 页
难于目保。而犹以礼从事。丧祭一遵家礼。是时。先生年几六十。气貌甚衰。执丧愈敬。而无蜣阕服。人皆以为孝感所致。而亦云先生平生。以循欲忘身。为深耻之验也。
先生少时。与诸友会于大原寺读书。余亦从焉。一日因流憩。见两溪合流于丛薄之间。而水清石奇。去寺门百步许。可为游观之所。而人莫能知者。于是。删翳荟。筑石坛。名之曰遇溪。仍刻遇溪二大字于岩石。南张甫所书。而记则先生所作也。梁松川见其记。赏叹曰。人莫能及者也。
先生生于兆阳。晚迁龙门。最后移琼谷龙门。乃与余同里而至近之地也。一乡文风之兴。自先生始焉。兆阳南临沧海。西对五峰。山海之雄。擅胜于南中。而播于讷斋之歌咏矣。降神聚福。以生先生。故秀丽峻拔之气。混涵停滀之量。讵无应之而肰欤。惜乎。才不为世用。位不满其德。不能无遗恨于后世也。先生尝以海峤为号者。盖取始生之地所见山海而云耳。琼谷。乃晚迁地名。亦因以为号。竹川。乃先生所居北一里许大川也。
先生于物无所好。而惟以菊梅为庭实。盖因进士公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2H 页
之所尝好。而不改其乐也。
先生谦恭自虚。一向为己。不求人知。故平居。虽诲人不倦。而亦不聚生徒。
先生长子根孝甫。能继先业。早登司马。官除长水县监。不幸早世。次子根悌甫。除参奉不就。有志于学。而遭乱不能专业。窃恐先生行状遗稿。无人撰集。而流落人间者。不得收拾于兵火之后也。余于先生。族疏而情密。义重而恩深。情当一往奠刍。收集遗文。俾无失坠。而干戈阻绝。星霜荏苒。死日已迫。玆用略述其平昔死尝闻见行迹。以寄吾永慕之思焉。且与湖南撰先生之行状者。俾无遗失之迹于后日云。
遂为之赞曰。相不加追。章不以琢。非水而澄。非山而嶷。年月日。门人生员宣廷达。谨书。
墓志铭(并序)
盖当我 康陵,穆陵之世。 上方隆推儒术。山林抱道之士。蔚肰辈出。于时珍原朴公。亦以学行鸣。其讳光前。其字显哉。其号竹川。其居湖南之宝城。其先曰直提学熙中。事我 恭定王显名公六代祖也。五代祖晖生。生员。高祖文基。进士。仕司酝直长。曾祖胤原。生员。祖衎。宣教郎。考而谊。进士。妣崔氏。习读命夔女。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2L 页
公美质而夙悟。词藻溢发。华誉蔼郁。肰公已知有向上事。意虽不屑也。父兄念门衰。劝使赴举。公不敢违。而私取性理全书。蚤夜研赜。间游胶庠。所与友。必学问士。已又束脩退溪先生门。先生一见。即心许之。赠诗五章。期勉切至。授以所修朱子书节要公终身服习。心体而力行之。戊辰。中进士。壬申。因柳眉岩希春荐。拜 庆基殿参奉。转 献陵。奉职惟谨。已除冰库别坐。一谢而归。时极择师傅。教 王子。公膺命。辅导以正。迁监察。出监感悦县。还为掌苑。出怀德县监。两邑俱著治化。壬辰。倭寇至。列郡瓦解。公方里居。倡募义兵。得七百馀人。以任启英为将。而方略皆出于公。任以闻录勚。除军资正。公力辞不受。拜 世子翊卫司翊卫。亦以老病辞。丁酉。寇再逞。众推公为义将。应募者云集。有逋守忌其功。沮挠之。亡何。疾卒。是年十一月十八日也。享年七十二。配淑夫人文氏。与公隔月而终。合窆于本郡沙谷之艮原。子根孝。行长水县监。 赠司宪府执义。根悌。参奉。孙春秀。行 宗庙署直长。 赠承政院左承旨。春长。进士。长出。春豪。察访。季出。 肃宗朝。多士建祠。 上闻特赐额。遣官致祭。公之世远矣。如不佞陋见。何敢妄论。惟其自奋于孤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3H 页
寒。归依硕师。克有成就。志气可谓不群。而安处士邦俊。至以比挈于一斋,高峰诸公间。此可以徵公也欤。铭曰。
真城倡道。若宋徽婺。公闻而兴。卑受厥铸。处夷尚志。当难仗义。有守有为。儒迂焉此。龙山之庙。沙谷之原。边俨苾馨。后人攸奠。戊午季冬。大匡辅国崇禄大夫。领中枢府事李宜显。铭。
墓碣铭(并序)
退陶门人之贤者。在湖南则有曰朴公光前。字显哉。竹川其号也。其先出珍原县。 国初。有直提学熙中。其子晖生。生员。赘于宝城。子孙仍家焉。高祖文基。进士。仕司酝直长。曾祖胤原。生员。祖衎。宣教郎。考而谊。进士。公少善文辞。父兄命以科业。而意殊不乐。间取性理全书潜心玩索。欣若有得。自己卯士祸以来。士大夫。讳言道学。公能奋发自立。其志固已卓肰。而晚始请业于退陶之门。先生方手抄朱子书。顾语公曰。此为学根基也。临别。赠诗五章。奖勉甚至。 隆庆戊辰。进士。柳眉岩希春为监司。搜访人才。以公应 命。除 庆基殿参奉。移 献陵。既而弃归。复除冰库别坐。时 国无储嗣。以辅导 王子为急。公及河洛为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3L 页
师傅。每讲。河务多。公务精。 上考王子所读而曰。多则不精。当从朴师傅。秩满。迁监察出为咸悦县监。慈良乐易。民皆亲之。公暇诣乡学。引邑子与讲。以事忤方伯罢。后由掌苑。为怀德县。其决狱讼。不畏权势。又不苟徇上官意。旋罢归。壬辰之难。同任公启英倡义兵讨贼。及 王世子监军南下。公进见。陈时事十馀条。乱定。用募粟劳。拜军资正。公愀肰曰。无功。敢安其赏。因任公以实自列。遂寝不行。识者义之。除翊卫。一谢而归。丁酉。寇又犯湖侥。乡人推公为义将。公曰。吾虽老。敢爱一死。室文氏。卒于乱中。公疾亦甚。犹能以忠义自励。军声稍振。守宰之鸟兽窜者。忌其成功。反沮挠之。未几卒。时十一月十八日也。寿七十二。葬于同郡沙谷艮坐之原。后 赠左承旨。公内行纯备。事父母。未尝少违其志。老而执丧愈固。笃于奉先。厚于亲族。平居。矩度甚严。而诚心接物。和气蔼肰。无贤不肖。皆不厌焉。其学专务为己。积之既厚。晦而益章。教人。先以小学。丧祭。悉从家礼。盖一以朱门为准。而先生尝授节要一帙。公终身读诵而不怠。有质疑一册。行于世。淑夫人文氏。进士 赠参议亮之女。男根孝。行长水县监。 赠司宪府执义。根悌。参奉。孙曰春秀。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4H 页
行宗庙署直长。 赠承政院左承旨。春长。进士。春豪。察访。曾孙曰震亨,益亨,贲亨,同亨,济亨,有亨,泰亨,世亨,蔓亨。婿之显者。判书李光迪。馀不尽载。公没既百有馀年。其造德浅深。有未易窥测者。而门人叙述。犹可徵信。安牛山邦俊之论湖南名儒以河西为首。高峰,一斋,眉岩及公次之。其言非阿好者。而其称公则又曰。践履笃实。呜呼。若公者。岂古所谓可知为先生弟子者耶。铭曰。
退陶之学。实本朱子。一部节要。乃其宗旨。谁当授者。曰汝为己。公起且拜。小子无似。积诚单心。庶几于是。造次颠沛。毙而后已。我考其用。孝有终始。义无后君。忠不惜死。人道之大。要不外此。不负所学。噫其贤矣。惟公德行。有源有委。我徵牛老。以揭厥美。戊午季冬。嘉义大夫。原任司宪府大司宪兼守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李縡。铭。
墓表
竹川朴先生没。门人牛山安公邦俊。状公曰。湖南号文献乡。以学名世者。有金河西,奇高峰,李一斋,柳眉岩及我先生。皆世罕见。至论践履之笃。彼诸贤与我先生。未知其孰优。呜呼。安公。亦南士之宗主。所谓汗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4L 页
不阿所好。后之尚论者。观于此。其庶几知公也。公之为学。固笃于践履。而不止善其身而已。著于施为者亦大。尝与河公洛为 王子师傅。河公授学务多。公以精约为主。 宣庙考诸 王子所学曰。贪读不明。当从朴师傅讲。及为县。座右书视民如伤四字。爱民庶。务节俭。听讼不饶贵近。至归。计程赍粮。谷羡馀万斛。其为政。廉约诚恳。皆本诸心。壬辰。倭 猝创。列郡奔溃。公慨肽手草檄文。与任公启英。募得乡兵七百馀人。将剿贼。公忽病作。让与任公义将。遌锦山贼。蔽遮湖岭间。辄有功。皆公所授指挥。时 王子受命监军。公力疾进完府。上书言十馀策。丁酉。贼又猖獗。陷南原。多士推公为义将。应募云集。军声雷动。守宰之鸟散鼠缩者。忌其成功。竟沮挠之。惜哉。与重峰诸贤之致死者。虽幸不幸。存其慷慨死 国之义。特一致耳。平日素学。不在忠义树立。曷能若此。此公之学之著于事者也。盖自儿时嗜学。课读之暇。取性理大全。独潜心玩宄。已自有得。晚乃贽拜于退溪之门。老先生一见心许。勉朱门规法。手授节要一帙。又赠诗奖劝之。公益自励。成已成人。一功以此事为己任。制行。必由于仁义。为政。必本于孝悌。其温慎之积。著见于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5H 页
容。则一团和气耳。发于文章者。醇真雅重。知其为有德言也。河西先生见公所为文。恨相知之晚。此公为学之大略也。公质粹而悟八九岁。大人进士公。占道为二字。使公属首尾作句。公即对曰。道自天命岂人为。改以为道属首尾。又应声曰。为一大成孔子道。其文艺知见。早成如此。性孝。事亲尽诚。戊辰。中进士第二名。未应榜。闻母夫人病。病即驰还。躬侍疾不懈。及丧。丧祭尽礼。后居外忧。一如前丧。眉岩为湖南方伯。荐学行才德之士。以公为首。除 庆基殿参奉。迁 献陵。即弃归。前后历内职者六。而外则咸悦,怀德二县。其除师傅也。 宣庙正宫无嗣。 王子将就学。 命极择才行纯正人为传。公膺是选。进士公讳而谊。祖讳衎。生员讳胤原。直长讳文基。曾高祖也。朴氏籍珍原。高丽侍中益阳伯。寔鼻祖。我 朝有熙中。官艺文馆直提学。其子生员晖生。居实城。因为湖南人。公讳光前。字显哉。竹川号也。丁酉十一月十八日卒。寿七十二。配文氏。生员亮之女。性温柔。孝舅姑。和亲戚。人谓真君子之配。先公一月没。兵连不克葬。己亥。同葬于本郡之沙谷坐艮原。 王子实受学于公。完府之行。待之特优礼。乙未。公以翊卫乞归。 王子引见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5L 页
公。意勤恳。公以讲学修德陈勉。 王子曰。师傅非一人。于公有启键之益。至是。令讲院。谕本道赙葬甚优。二男。长根孝。以义兵劳。擢拜军资监正。次根悌。亦以义兵劳。除参奉。春秀,春长。女为崔弘有,任喜妻。长房出。春豪。女为林曦,朴弘仁妻。次房出。今公五代孙凤锡。因公弥甥尹君在晋。谒坡平尹凤九表公墓。公没后百五十二年之 崇祯甲申后再戊辰。凤九谨撮安公状。略书于石如此云。
谥状
肃庙丁亥。宝城儒任致堂。疏陈本郡赠左承旨朴公光前道义之实。请祠额。下礼曹。忠翼赵公泰采时判曹事。覆奏许之。宠其额曰龙山书院。 纯宗戊子。道儒复请加 赠赐谥。又下吏曹。曹言正二品系超赠。请议大臣。大臣以为难。只请加 赠。实 翼宗代理时而越七年甲午。下 赠诰。为吏曹参判兼成均馆祭酒,侍讲院赞善。始以儒贤之礼贲之也。翌月。三南诸儒。又言 赠谥事。至 当宁乙未冬。吏曹请 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如例。而谥事。仍请礼曹禀处。又越七年辛丑春。礼曹判书徐憙淳 筵禀蒙许。法当以状告于太常。于是。其后孙重洪。以寅永曾忝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6H 页
太史。请为文。寅永窃惟。师友渊源之正。后贤崇奉之盛。皆合于国典所载儒贤 赐谥之文。而儒吁曹覆。历二百年始得施。艰哉。虽然。国家尚贤之典。固不轻。公议久而愈好。此所以迟之迟欤。昔者李文纯先生倡道于陶山也。堂室门墙之间。大抵多岭南人。而湖南之学者。能谨守师说。不失规矩。卓然有树立者。惟公是已。是以。公之门人安文康公邦俊。为公状曰。湖南文献之地。以学名世者。惟金河西,奇高峰,李一斋,柳眉岩及我先生。河西卓乎其不可及。高峰之议论明快。一斋之刚毅不屈。眉岩之博识多闻。亦世所罕见。而至论其践履笃实。则彼三贤。其于我先生。未知其孰优。安公贤者。其于师弟之间。断然非阿好。则此可定百世言也。公字显哉。系出珍原。高丽益阳伯瞻后也。 本朝有讳熙中。用才学。受知于 献陵。官艺文馆直提学。退居珍原。其子生员讳晖生。迁宝城为郡人。生讳文基。官司醴署直长。即公高祖也。曾祖讳胤原。生员。祖讳衎。宣教郎。考讳而谊。进士。妣孺人崔氏。习读命夔之女。公以 嘉靖丙戌生。卒于万历丁酉十一月十八日。寿七十二。配 赠贞夫人文氏。佥使亮女。温和有妇德称公之配。卒先公一月。合葬于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6L 页
沙谷艮坐之原。有二男。长根孝。次根悌。俱因义兵功。根孝拜县监。根悌拜参奉。孙曾以下。远不能悉记云。公生有美质。粹而温。与凡儿异。及八九岁。已具成人仪度。时洪相国暹谪兴阳。公以亲命。往受业。所居几十里。日徒步往来。虽甚寒暑不废。洪公极嘉之。训诲有方。及洪公入相。闻公游泮。使人要之。卒不往。后为斋郎。始拜之。洪公握手曰。何不相见耶。对曰。某布衣也。岂敢蹑相门耶。盖公素性如此。十岁后。进士公督以课艺公每于科馀。私取性理大全。潜心探颐。多自得者。学问日就。不资师友。弱冠。又从松川梁公应鼎学。时去己卯士林之祸不远。人人讳言学。争尚浮华。公独慨然发愤。自任以为己之学。虽以亲意赴举。屡发解。名声噪甚。然专心经礼。造诣精深。筑精舍于竹川上。每兀然端坐。夜分明烛以为常。其后。学者称公为竹川先生。辛酉 诏使之来。尹尚书毅中为接伴使。请儒生中能文而娴于礼者一人。以备从事。遂荐公充其选。辞不行。至四十馀。始贽于退翁之门。退翁一见许相知。方抄朱书节要。谓公曰。立脚根基。专在朱门。许受业。业既卒。辞归。退翁以节要一袟赆之。又赠诗五章曰。晚逢好友。乌得无言。后又寄书曰。道之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7H 页
浩浩。何处下手。惟圣贤遗训。才方是下手处。而就其中。求其至切至要。莫先于朱书。苟能以为终身事业。则庶几得见人生一大欢喜事。不但如老谬徒揽虚声。而卒无实得也。公服膺师训。老而弥笃。有往复质疑一卷。行于世。戊辰。中进士榜。未唱。闻崔儒人病径归。能及于药饵之节。及丧服阕。眉岩柳公希春。按本道。以 上命荐学行才德之士五人。首题公曰。事亲尽孝。持身有法。舆论也。壬申。除 庆基殿参奉。移 献陵参奉。 殿在省城。旧多妓类之献。而 陵例与邑宰同猎。公以为 殿有 御真。不宜亵。 陵非弋猎之所。并斥之。未几弃归。旋丁外忧。自是无意于仕宦。独以诱掖后进为己任。南方之士多从之。庚辰。除东冰库别坐。一辞而还。是时。 上无嫡嗣。王子将就学。朝廷择可以辅导者。除公王子师傅。而河公洛为副。每讲。河公务多。公务精。 上考王子所读曰。贪读不明。当从朴师傅讲。王子尝欲问宫中事。公曰。当尽孝为子职而已。馀非敢闻。王子悚然。王子以珠玉为饰。公曰。妇人且不可。况男子乎。王子入宫。请解去之。姆曰。祓除不祥。故事也。王子曰。师傅之训。敢不从。王子。即废主光海君也。其初年令誉。亦由公训诲之力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7L 页
也。癸未。由司宪府监察。出为咸悦县监。慈详乐易。民皆亲之。公退。辄诣校宫。与诸生讲论。适全州尹罫绣论。而公与绣衣有旧。巡使疑之。构他事罢。公计程裹粮。羡馀谷至数千包。或请报营。公曰。饰以干誉。欺也。吾谁欺。欺心乎。久之。除掌苑。仍监怀德县。有宗亲与民讼。历十一官未决。公立断之。不为势訹。又巡使循人嘱。诬寡女欲杀之。公白其冤。巡使怒。面责之。公画地力辞。巡使愧曰。吾误矣。后忤灾伤御史罢。居数年。壬辰倭变起。公与任公启英等。傅檄募乡兵七百馀人。公病甚。推任公为将。把截锦山等地。多有功。及光海君抚军完山。公以师傅旧恩。诣军门谒。陈时务十馀条曰。当此门庭充斥之时。尘土抢攘之日。乃以收人心。劝耕作为言。迂远之讥。在所不辞。虽然。五十里之滕。介于齐楚。虽以亚圣之才。亦曰强为善而已。愚臣所见。不过如此。于此可见公生平所学也。后因倡义事。拜军资监正。公曰。身不行。虚受国恩可乎。因任公辨其实。寝不行。识者义之。癸巳。 上自西狩还。公疏陈未及扈从之罪。 上慰谕之。连除翊卫司翊卫,新昌县监。恳辞以老病乞归。丁酉。贼又犯本道。南原陷。道内士佥曰。先生。长者。信于人久矣。愿得先生为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8H 页
义将。公曰。吾病将死矣。然一息存。可辞诸。由是。应募者多。军声稍振。忌公者尼之。巡使檄公诘焉。公力疾而行。寻卒。公之事亲也。正衣冠。终日侍侧。未尝小违。亲有疾。未尝解带。其居忧。毁至成疾。而犹以礼从事。平居循循。无大异于众。而义利之际。确不可夺。其学不求诸外。而求诸内。本之以孝悌。行之以恭惧。而至于理气性命之原。潜心力久。实有所契。是以。李文简公宜显,李文正公縡,尹文敬公凤九。俱撰公碑志文字。而尊仰钦服之不已焉。则是岂謏寡如寅永者。复容赘说也。虽然。以安公之状。考其世。论其人。则当时湖南诸老先生。非不磊落相望。而公所依归。乃在岭南之退陶。然则其学问之沈潜。践履之纯笃。自有心悦之躬行之。不待勉强而然者。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惟公之于退陶之谓欤。此公一传而得安文康也。节惠之议。舍此何以哉。辛丑二月日。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右议政兼领 经筵监春秋馆事赵寅永。谨撰。
神道碑铭(并序)
竹川朴先生。以 万历丁酉十一月十八日卒。光海庚戌。 赠左承旨。 肃宗丁亥。 赐龙山院额。 纯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8L 页
祖甲午。 赠吏曹参判兼成均馆祭酒,侍讲院赞善。 宪宗乙未。 赠吏曹判书。辛丑。 赐谥文康。窃惟。先生师友渊源之正。后贤崇奉之盛。皆合于国与所载儒贤赐谥之文。而儒吁曹覆。历二百年而后。始得施。何其艰哉。岂非国家尚贤之典。固不轻。公议久而愈重故欤。先生后孙与诸章甫。以大碑之铭。属愚撰次。愚以后生末学。辞谢不敢。而其恳愈切。愚惟是役。但得此事属辞。徵前示后而已。是述而非作。宜亦不可以终辞也。谨按。先生讳光前。字显哉。竹川。其号也。珍原氏。以高丽侍中,益阳伯,谥忠义,讳瞻为远祖。四世有讳熙中。号苇南。直提学。以直见忤执政。退老珍原县。自是清白节行。世传其美。讳文基。进士。仕为直长。讳胤原。生员。讳衎。宣教郎。先生高曾若祖也。考讳而谊。进士。妣朗州崔氏。习读命夔女。先生以 嘉靖丙戌正月十六日生。生而有美质。颖悟端醇。年八九岁。已有成人仪度。时忍斋洪公谪兴阳。先生承亲命。往受业。所居几十里。不避寒暑。镇日成课。洪公嘉之。训诲益勤。及洪公入相。闻先生游泮。使人要之。不往。后为斋郎。始拜之。盖其素执如此。十馀岁。词藻夙就。父兄令习举业。閒就性理书。潜玩有契。既而。从松川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9H 页
梁公应鼎学。时去己卯士祸不远。世皆讳言道学。多尚浮华。先生独慨然发愤。专务为己。与恫庵韩公胤明。讨论古义。勤苦笃业。有来学者。告之以记诵之外。有为己之道。其劝读书以小学为先。绫城宰。先生友也。选少娥。侍四五日。竟不眄。宰叹服曰。吾兄操守。无愧古人。先生尝一见汝立。语人曰。此人不可再见。后果以逆诛。人服其先见也。 诏使之来。尹尚书毅中为接伴使。启请儒生中能文而娴于礼者一人。以备从事。遂荐先生。先生辞不行。丙寅冬。贽谒退陶先生。先生深加奖许。赠诗五章。期勉切至。授以朱子书节要。既而寄书曰。道之浩浩。惟圣贤遗训。是下手处。而求其至切至要。莫先于朱书。苟能以为终身事业。则庶几得见人生一大欢事。先生服膺师训。老而益勤。先儒所论理气先后四端七情之说。折衷而办析之。古今典礼。亦有考證而立说。使后人不失其趋向之正。而惜其佚于兵燹而无传。只有文集若干卷。行于世。先生至诚爱亲。正衣冠。终日侍侧。其有不安节。寝不解带。尽心汤药数十年。丁内外艰。丧葬仪节。一依家礼。自少多疾。而执制愈严。竟亦无恙。众谓诚孝所感。戊辰。中进士。庚午。眉岩柳公按湖南。以先生事亲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69L 页
诚孝。居丧尽礼。持身有法。诲人不倦。首荐于朝。辛未。除 庆基殿参奉。移 献陵。 殿在省城。旧多妓戏。而 陵例与邑宰同猎。先生以为 殿有御真。不宜褺。 陵非弋猎之所。拜斥之。未几弃归。庚辰。除冰库别坐。一谢而还。是时。 宣庙无嫡嗣。 王子将就学。命极选才行纯正之士为傅。先生膺选为师傅。而河公洛为副每讲。河公务多。先生务精。 上考王子所课曰。贪读不明。当从朴师傅讲。 王子欲言宫中事。先生曰。当尽诚孝。恭为子职而已。宫中事。臣不敢闻。王子亦不可言。癸未。由司宪府监察。出为咸悦县监。书视民如伤四字于壁。慈详乐易。民皆亲之。公退。躬往校宫。与诸生讲论道义。先时。全州尹罫绣论。而先生与绣衣有旧。监司疑之。构他事启罢。先生计程裹粮。羡馀谷至数千包。人虑其归虚。请报营为国储。先生曰。后倅何敢私用。且近于自誇。不从。丁亥。除掌苑。(职名失传)仍监懹德县。县有宗亲。与村民争讼奴婢。历十一官未决。先生按籍得情。决许其民。又监司徇人嘱诬。寡女欲杀之。先生白其冤。监司怒之。先生画地力办。监司愧服。后忤御史罢归。壬辰。岛夷肆猘。先生与任公启英等。传檄募乡兵七百馀人。先生病甚。推任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70H 页
公为义将。命长子根孝参谋幕府。把截锦,茂等地。多有功。及 东宫监军完山。先生力疾诣军门。陈时务十馀策。后因倡义事。拜军资监正。先生曰。身不行而虚受国恩。可乎。因任公办其虚实。寝不行。识者义之。癸巳。 上自酉狩还都。先生疏陈病不能勤王之罪。上慰谕之。连除翊卫司翊卫,新昌县监。病辞归。丁酉。贼又犯湖徼。南原陷。多士推先生为义将。先生曰。吾病且死。誓不与贼俱生。使副将宋公弘烈。帅勇士直入贼穴。或惊或剿。军声稍振。有逋守忌其功。沮挠之。先生寻卒。越三年己亥。 东宫致赙。始克葬于宝城沙谷艮坐原。配 赠贞夫人南平文氏。 赠参议亮女。性温柔塞渊。妇德咸备。卒先先生一月。至是合祔。有二男。长根孝。进士。次根悌。俱因义兵功。长拜县监。 赠执义。次拜参奉。孙春秀。直长。丙子。倡义。 赠左承旨。春长。进士。女适崔弘有,任喜。长房出。春豪。察访。女适林曦,朴弘仁。次房出。曾玄以下。远不能悉记。先生遽学硕德。今何敢妄自杜撰。惟据往哲前言而观之。退陶先生云。老病极惭多失坠。待君提挈更恢明。河西金文正公见其文。恨相知之晚。玄石朴文纯公东儒师友录。俱载先生道学节义。为百世公案。农岩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70L 页
金文简公诵先生遇溪记曰。好文草。其辞真实华丽。自非道学中流出。那得文质之若是炳焕哉。遂庵权文纯公制书院祝文。以学就先正业垂后进。孝友家庭。规范远近赞之。屏溪尹文敬公,陶谷李文简公陶庵李文正公。俱撰墓文。而极其揄扬。若夫先生门人牛山安文康公。则尤庵宋文正公。称以南士之所赖而极有功于世道者。而其状先生行。有曰。湖南之以学名世者。河西之学问操行。节义文章。卓乎其不可及。高峰之议论明快。一斋之刚毅不屈。眉岩之博识多闻。亦世所罕见。而其践履笃实。则与我先生未知其孰优也。陶庵于碣文。引此以结之曰。若公者。岂所谓可知为先生弟子者耶。呜呼。愚复何敢赘一辞于其间哉。铭曰。
帝降民衷。惟义与仁。苟非醇气。畴保厥真。显显朴子。生禀绝异。天命圣道。发自幼稚。涑水之诚。尤所服膺。大本既立。其道乃生。文纯正学。先生是传。直字真诀。远自朱门。小学家礼。用作基础。到老弥笃。奉循师矩。孝有终始。忠不惜死。寒泉有赞。八字尽矣。曰仁曰义。先生无愧。 列圣褒嘉。以爵以谥。树之泉道。用光 宠锡。我篆铭章。百世无泐。 崇祯二百九十一年戊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71H 页
午十一月。后学潭阳田愚谨撰。
龙山书院遗墟碑
直宝城治北十里大龙山下者。故文康公竹川朴先生讳光前龙山书院遗墟也。呜呼。先生以退溪李先生高第弟子。明于理气。行备孝悌。际我 穆陵治朝崇儒术慎名器之时。以荐应清选。历仕内外。咸著懿迹。尝以 胄筵讲精。蒙 睿奖。此其道学经济之蔚有范围也。值壬丁阳九。强寇再犯。猘锋凶狞。先生时年七十。前后皆倡义。敌 忾剿讨之功为多。竟被忌者沮之。不克扫清邦域。而病殉义将之任。有足堕千秋志士之泪矣。其以大耋癃病。奋不顾身。惟知 君国之可卫。而矢灭 敌。鼓动一方之士气。而捍御要冲。以助诸公之卒能成中兴大勋。亦可谓功存 宗祊。而其节义之卓烈古今。可以愧死草间苟活之流。诛绝贩君附虏之贼。追思百载。凛凛犹有生气存焉。呜呼其盛矣。 列朝廔赠。至吏曹判书。而节惠之成其美者。金陵南公,云石赵公也。士林院宇而俎豆之。倡其事者。牛山安文康公,兰谷郑公佶。二公皆其门人也。 肃宗丁亥。二忧堂赵忠翼公。因儒疏启请赐额。而蒙 允后先管院者。遂庵,丈岩,疏斋,归乐堂,寒
竹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71L 页
竹堂,陶庵,三山斋,梅山诸贤及我家寒溪尚书公也。朝野崇奉之如此其至。而 高宗辛未。因朝令撤享。士林至今思慕之不已。安玉淳朴济铉,朴泰时,任泳镒。将竖碑以表世。送郑毅铉。走京师。谒余文而记之。是亦秉彝之天。不可诬也。呜呼。百世之下。过此者。尚有咨嗟而必式也夫。时己巳肇夏日也。嘉义大夫。吏曹参判兼 内阁直提学, 侍讲院检校辅德,骊兴闵丙承。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