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x 页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附录中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69H 页
旌门疏草(生员洪逴制)
全罗道生员(臣)洪逴等。诚惶诚恐。顿首百拜于 主上殿下。臣等伏以。湖南虽僻在遐荒。而忠臣义士孝子贞女。前后相望。不知其几。则节义之窟。莫如湖南也。遍道内士大夫家何限。节义之聚。莫如罗州故副提学臣梁应鼎之门也。当倭寇充斥之日。三京陆沈。 大驾西巡。平日肉食之徒。皆捧头鼠窜。未闻有一人临危蹈难。出死力卫 君父者。独应鼎子生员(臣)梁山龙幼学臣梁山璹。痛哭奋励。入告其母朴氏曰。 国危如此。子等将死 王事。母曰。吾家世受 国恩。非他人比。汝等努力。山龙等。于是。倡义传檄。收集乡兵。推前府使臣金千镒为将。冲冒凶锋。入次江都。山璹即募壮士十馀人。持主将蜡书。自江都达于 行在。时贼兵㳽漫中外。道路梗塞。 行朝命令。不通南方者已久。 宣庙及闻山璹之至。大喜。即召以入。山璹伏地痛哭。因达两湖声息及起义等事。 宣庙为之流涕。即除山璹工曹佐郎。因授 教旨。使归报军中。其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69L 页
略曰。龙湾一域。天步艰难。塞雁南飞。边城早寒。地维已尽。予将何往。聸彼长江。亦流于东。思归一念。如水滔滔。人心已激。理宜思复云。山璹还到江都。陈其兵马。宣读 教旨。大将以下莫不沫血饮泣。益思效死。至于癸巳。倭寇退屯岭南。千镒与诸军协力。追讨及晋州。山璹以疾在后。兼程而进。人谓之曰。贼必欲得其城。城且甚危。何必急急以往。山璹不听。遂入共守城。捍御备至。迨城陷。扶千镒北向再拜。与兵使臣崔庆会复雠将臣高从厚。从容赴水而死。城之未陷。千镒劝山璹出城。山璹曰。既与。同事。当与同死。遂不去。竟立杀身成仁之节。其忠烈至今凛然。山龙则当千镒之在江都。出入两湖。谋聚财谷。转漕不绝。万人粮饷。恒有馀裕。其忠勤干局。人莫不服。及丁酉祸。与其弟山轴。奉母朴氏。避贼于州南三乡浦。乘船未及出洋。贼船猝至。朴氏知其不免。急呼二子曰。吾为大夫妻。义不可辱。遂耸身入海。一家遑遑。拯救而出。朴氏怒曰。吾计决矣。拯之何为。旋投于海。山龙山轴共扶同溺于海。翌日。兄弟共抱母尸而浮。平生诚孝。验于此矣。是日。从而溺者。即山龙妹士人金光运妻梁氏,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0H 页
山龙妻柳氏,族女金斗南妻梁氏也。山璹妻李氏。则婢子辈授出登岸。伏于林薮。索婢子佩刀曰。吾不即死。苟延残命者。吾姑氏及兄弟五六人。皆入于海。将俟潮退。庶收其尸耳。然而贼若迫至。则我当自裁。不可无备。及贼搜山。望见李氏。直前而来。李氏即以刀刎颈而死。贼却立嗟叹而去。及收李氏之尸。刀犹在颈。其夫木主。亦在其背。人益悲之。皆曰。李氏之事。尤人所难也。山龙孽女为县令臣林欢妾者。亦遇贼溺水而死。将溺。呼其夫曰。妾今洁身而死。閤门之节。无贵贱一也。呜呼。或死于 国。或死于母。或死于夫。前后引节者。凡八人焉。历观前代同死节义之家。或父子而已。或夫妇而已。母子,兄弟,夫妇之忠孝贞烈。萃于一家。未有若此者也。虽其天资之过人。其家训之耳濡目染者。亦岂无自然而然也。应鼎之父校理臣梁彭孙。乃己卯名贤。而应鼎之所以训子女者。无非纯深之行。义烈之事也。然则其一家之同光并烈。有辞于时者。实本于乃祖乃父之家法也。噫。其事迹炳炳如是。而尚未得褒旌之典者。何也。以本州凶徒金佑成等。树党沮抑之故也。反正之后。亦尝以此呈书本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0L 页
州。报于监司。而于今十年。迨无褒录之 命。盖亦士气销铄。不能直陈吁呼之致。(臣)等伏在遐方。徒切慨然者久矣。窃闻顷者。台臣 启请申明褒录之典。自 上亦以为可。闻者感叹。公论益激。咸以为山龙家忠孝。不可不为之陈疏。列邑之士。诸会共议。叙其实迹。因州道仰达 天阍。伏愿 殿下特加留念。使朴氏,李氏之贞烈。山龙,山轴之至孝。山璹之精忠。梁氏,柳氏之节行。得蒙旌表之典。大显于时。则死者衔恩于九泉。生者益劝于一世矣。若乃山璹之实录。则载在先臣李恒福所论及前察访臣安邦俊所撰湖南义录,晋州录事中矣。臣等于山龙家事。如有片言溢美。则当伏欺罔之罪。谨昧死以闻。
崇祯八年。 命旌。
节妇贞夫人竹山朴氏(先生之妻)
孝子成均生员梁山龙(先生之第二子)
忠臣 赠通政大夫,承政院左承旨兼 经筵参赞官,宣教郎守工曹佐郎梁山璹。(先生之第三子。纯庙。加判赠吏判。)
节妇 赠左承旨梁山璹妻淑夫人光山李氏
孝子学生梁山轴(先生之第四子)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1H 页
节妇进士金光运妻梁氏(先生之女)
烈女县令林欢侧室梁氏(生员公山龙之庶女)
三纲传(韩州李潗。谨书。)
粤在壬辰之岁。当倭寇充斥之日。松川梁公应鼎子生员公山龙,幼学山璹山轴等。痛哭奋励。入告其母夫人朴氏曰。 国危如此。子等将死 王事。母夫人曰。吾家世受 国恩。非他人比。汝等努力。山龙等。于是。倡义传檄。收集乡兵。推前府使金公千镒为将。冲冒凶锋。入次江都。山璹持主将蜡书。自江都达于 行在。时倭寇㳽漫。道路梗塞。 行朝命令。不通南方者已久。
宣庙闻山璹之至。大喜。即召以入。山璹伏地痛哭。因达两湖声息及起义等事。
宣庙为之流涕。即除山璹工曹佐郎。因授 教旨。使归报军中。其略曰。龙湾一域。天步艰难。地维已尽。予将何往。聸彼长江。亦流于东。思归一念。如水滔滔。人心已激。理宜思复云。山璹还到江都。陈具兵马。宣读 教旨。大将以下莫不沫血饮泣。益思效死。至于癸巳。倭屯岭南。山璹与千镒戮力追讨。及晋州。共守城。捍御备至。迨城陷。扶金千镒北向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1L 页
再拜。与崔公庆会高公从厚。从容赴水而死。城之未陷。金公千镒劝山璹出城。山璹泣曰。既与同事。不可独活。遂不去。竟立杀身成仁之美。崇祯八年。
 朝廷嘉其忠。 赠其父爵参判。立祠于晋,罗二州。又旌其闾。山龙则当千镒之在江都。出入两湖。谋聚财谷。转漕不绝。一军粮饷。恒有馀裕。其忠勤干局。人莫不服。及丁酉。与其弟山轴。奉母夫人朴氏。避贼于海岛。贼船猝至。朴氏知不免祸。急呼二子曰。吾为大夫妻。义不可辱。遂耸身入海。一船遑遑拯救而出。朴氏怒曰。吾计决矣。拯之何为。旋投于海。二子共扶其母同溺。翌日。抱母尸浮于海云。崇祯八年。朴氏以节妇旌闾。山龙山轴以孝子旌闾。山璹妻李氏。则婢子辈援出登岸。伏于林薮。索婢子佩刀曰。吾不即死。苟延残命者。吾姑氏及兄弟一家。皆入于海。将俟潮退。庶收其尸。然而贼若▣至。我当自裁。不可无备。及贼搜山。望见直前而来李氏即以刀刎颈而死。贼却立。嗟叹而去。及收李氏之尸。刀犹在颈。其夫木主。亦在其背。人益悲之。皆曰。李氏之事。尤人所难也云。崇祯八年。以节妇旌闾。盖梁氏。湖南望门也。其世始于罗。中于丽。其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2H 页
迹载古史。播人口。逮近叶名贤则官天官员外学圃公彭孙。己卯。与赵静庵同祸同祠享。文章则学圃公子官国子先生松川公。伏一世。有文集。忠孝则松川公子兄弟,夫妇,母子,姊妹。或死于 君。或死于母。或死于夫。死于母者。即处士公山轴也。好学而特有行。女仪则松川公内子朴氏。使其子死于 国。遇贼锋。仗义自死。处士公夫人高氏。霁峰之子复雠将之女。而袭馀烈。闲妇道。能书史。教子以法。湖南有义母传。猗欤一门。何其备也。应教公曼容。即处士公一孤子也。文章气局才华继家风。不坠其声。擢巍科。历清班。又倡义于丙子之乱。其亦盛矣。吾尝闻前辈言。湖南人若不立高,梁两门。为羞耻事。以其忠孝,节义,文章萃于其门也。应教公之子世南。以诚孝名于世。啜粥三年。有白鹊之异。 朝廷除一命官。终不肃谢。终于庐所云。潗。后生也。于外家事。恨不得亲接其万一。从慈老详闻其世世忠孝馀韵。谨次其颠末如右。
旌门重修赞(锦城林象德。谨赞。)
于天有命。降民为性。播为五常。统为三纲。惟纲惟常。与生俱生。惟其俱生。贵在俱亡。俱生俱亡。是谓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2L 页
归全。身虽或毁。性则孔完。大哉死生。君子难几。有妇人焉。厥事愈伟。惟贞夫人。古之女士。笃生三良。邦国之器。往在 穆陵。岛夷东猘。烈烈员外。布衣投袂。麻鞋蜡书。恸哭 行在。移军度岭。往遏南噬。从师死君。拜辞孔扬。哀哉矗石。事光睢阳。天刘于我。赤鸡再氛。二子同舟。翼母而奔。愿愿江子。遭贼不仁。母曰嗟子。吾夫大夫。子曰母教。儿敢有渝。溟波叠天。我履如地。娈彼诸妇。各靖其志。人孰无夫。孰无君亲。呜呼此事。旷古孰伦。东晋卞家。南宋杨门。噫人大节。当观素养仓卒勉慕。其气不壮。惟此梁氏。何养致然。恭惟学圃。静冲渊源。绳前启后。厥有松川。两世毓秀。成此群仁。季氏有子。宁庙彦臣。斯为善报。以昌厥孙。博山之里。乔木依依。孝孙不匮。新其门汇。精灵若在。岁月攸同。凡今旧家。谁保遗风。我歌其德。推爰所自。行人之式。子孙之思。
书重修赞(达城徐命均。谨书。)
梁氏三纲。罕古所有。而林老村象德赞其事矣。余不能有一辞。而敬书其文于龙岩精舍。要揭门闾者。盖有兴感而然者。尝闻松川梁公文章气节。为当世标准。而子孙忠孝。如彼其照人耳目。火传于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3H 页
气。气所及者遐。木返于根。根复萌于芽者。不可诬也。丁酉八月望。书。
孝子生员公行状(坡平尹舜举。谨撰。)
公讳山龙。字宇翔。姓梁氏。出于 宣庙之际。有道而不仕。访师讲为己之学。逮夫壬辰岛夷之猖獗。起义讨贼。丁酉再乱。奉母殉节。至今南方人尚传诵。可想其遗风馀烈。悦服当时。以宪来世也。夫梁氏之先。始于耽罗。檀君之世。三神人降于汉山趾。分长一岛。梁其一也。后世。朝新罗动星象。遂世袭星主王子号。改良为梁。有讳洵渡海。仕为翰林学士。还封汉挐君。暨丽。多显官闻人。入我 朝。亦以文行。世济其美。祖讳彭孙。弘文校理。当己卯祸。坐党籍废锢以终。号学圃。 赠吏曹参判。考讳应鼎。为权奸所忤。坎坷田园。位至成均馆大司成。号松川。 赠礼曹参判。妣贞夫人竹山朴氏。判官仲允女。文正公元贞玄孙女。生公于壬子九月某日。即 皇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我 明庙八年也。公生而有异姿。端直沈重。年未龀。自知读书。便晓文义。志气远大。度量渊深。松川先生甚奇爱之。稍长。学业日进。不烦教授。性理之源。象数之文。通解无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3L 页
碍。至于圣贤书。必潜心服膺。德器早成。操履卓伦。次弟山璹亦清粹端雅。才学天成。若鸾峙而鹄立。见者称誉。目以双璧。十五六岁。文章大成。学问浑厚。柳眉岩希春亟称文行俱全。遂书其日录曰。梁友之第二子文行俱全。其深许有如此。公自弱冠。益专意于经术。其学。以诚正为治心之本。以格致为进德之方。而以忠孝为修行之大头脑。每见忠臣烈士之迹。孝子节行之传。必敛衽更坐。慷慨诵读。与弟山璹。或讲究兵学及松川公所授阵图。未尝优游度了。居家之节。接人之礼。亦未尝或怠。由是。醇粹之容。孝友之行。人无间然。早登国子上庠。游于泮学。人望洽然。莫不才其才而推之以有士君子风。辛巳。遭松川公忧。守丧尽礼。躬执祭典。不脱经衰。哀敬两至。宽慰母夫人。无不用其极。及服阕。常以学无师友为恨。访重峰赵先生于沃川。讲论经学。辄忘年归贽。赵公以栗牛嫡传。道学精粹。而一见公。嘉其学识之精博。待之以畏友。由是。出入栗谷,牛溪两先生门。时两先生为世儒宗。从学者甚众。及见公兄弟性质温醇。文藻简洁。益许以大有为也。己丑。凶逆汝立谋不轨。伏法后。自 上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4H 页
用宽典。不治党与。而反侧之徒。不自惩励。国势岌嶪。是冬。公与同志倡沐浴之举。概以正伦纲讨逆党。规斥时宰之用事。 上虽烛忠义之所激。而 传曰。贤相名卿。无不指斥。必欲空国而后已。揣其本心。将欲何为。此必听奸人指嗾。的然无疑。拿来鞫问。按律定罪事。下义禁府。慰谕被论大臣。拿囚疏头以下十人于 王狱。赖两司及馆儒上疏伸救。月沙李相公廷龟等出力救解。更 命勿鞠。于时公之言。虽不容于当世。而正大之言。切直之论。足使逆徒褫魄。时宰寒胆。知公者益敬重之。公自此退归田园。无意科宦。兄弟怡怡。以讲究经传为乐。尝见时事之艰危。朝廷之恬嬉。慷慨叹曰。天时人事。已不可为。或悲歌流涕。时弟山璹寓居州南三乡里。相居百有馀里。日日必徒步省亲。不少懈怠。公亦时时往从。每以芒鞋徒步。知公者或曰。何乃自苦如此。公曰。我之志不在逸豫。独不见陶侃运甓事乎。先是。南使无虚岁。 庙堂亦不知戒。及金诚一之自日本还也。大言倭之万无渡海。公闻之曰。诚一岂不知倭情。甚可怪也。逮壬辰。岛夷平秀吉率诸酋寇我。乘胜长驱。公闻我军辄北。鸟岭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4L 页
失险。遂击釰痛哭。与弟山璹,山轴。入告母夫人朴氏曰。国危如此。子等将死 王事。言泪俱发。母夫人曰。吾家世受 国恩。非他人比。且救国而死。死得其死所。于母之心。有可喜。无可恨。汝等努力。公于是。受母教。感念松川公遗训。决意讨贼。与二弟驰往前府使金健斋千镒家。谋与敌忾恢复之策。传檄列郡及诸道。纠合义旅。收聚义谷。既而又闻 銮舆西幸。都城不守。号哭失声。即罔夜暴露。诚格神明。忠勤干局。人皆敬服。旬日之间。响应影从。募得壮士数百馀人。遂与合金公所募兵。械器精锐。兵威渐振。而兵不可以无统。故推金公为盟主。金公慨然登坛。以公之弟山璹为副将。以公为运粮将。以其子金象乾为从事。自此。军律整齐。号令严肃。遂誓决西上勤 王之计。六月。自罗州调发。公留弟山轴将母曰。母年已望七。保护无人。汝则归养母氏。收聚义谷。资助饷士。金公亦勉使归养焉。山轴拜诀。公遂以书告诀母夫人而行。先是。与高苔轩敬命同盟勤 王。高公收兵在后。金公直向龙湾。义士誓死。北首争先。部伍之兟兟。为诸义旅最。冲突凶锋。转斗入沁都。控引水陆。以观贼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5H 页
势。是时。重峰赵公超义湖西。以遏方张之寇。公以运粮在湖西。往候重峰先生于义幕。重峰大悦慰勉。叹其节度之精密。公自此。或上或下。出入两湖。雨沐风栉。不以为劳。办备军饷。转漕不绝。万兵之粮。恒有馀裕。又谋聚兵器。以助其势。号召义士。以益其旅。或以军粮兵器。补助他义师之不足者。誓与同仇。由是。两湖义士。莫不服公之义。而赖公之力。当其时。三京陆沈。七道腥闻。 行朝命令。不通南方。公之弟山璹慨奔问无人。付兵务于公。募士十馀人。赍主将蜡书赴龙湾。昼伏夜行。水陆倍道。出没死生。达于 行在。 宣庙闻其至。大喜。即召入。山璹伏地痛哭。仍条陈起义诸将事及贼势鸱张,官军勤慢甚悉。 宣庙为之流涕。若曰。久不闻南方消息。今见汝。始知旧物之犹保。不亦嘉乎。特除山璹工曹佐郎。拜金千镒倡义使。授以思复 教旨。拜高敬命招讨使。授以恢复 教旨。以御手亲置药物于山璹掌中。慰谕备降。山璹拜稽以退。及还军中。陈其兵马。宣读 教书。将士皆沫血饮泣。益思效死。公以前任。南下郡县。水陆漕运益勤。未几。倭酋清正与天将李如松战。败退屯岭南。金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5L 页
公承 命踪击。至咸安留阵。公资助备尽是春。天将与贼连和。京外诸酋。咸集岭南。兵势大振。清正闻于秀吉。请攻晋州。仍击湖南。秀吉许之。清正合酋兵数十万。直向晋州。倡义使谓诸将曰。晋州密迩湖南。纵贼长驱。祸必中于湖南。与诸义将移军晋州。以拒贼锋。而义士之饷。专委于公。公自咸安。直向湖南。转漕益力。未及还阵。贼围晋阳三匝。相持八昼夜。遂陷。公之弟山璹与倡义使及诸义将。同赴南江而死。即六月二十九日也。公闻城陷。义不欲生。事无及矣。遂驰往晋州。求山璹尸不得。倡义使第二子金象坤亦奔哭。求父与兄尸而不得。只得其父排和议七言十七韵以还。公恨深独生。恸结失尸。彷徨号哭。遂招魂江上而返。晋人莫不怜而悲之。公曰。礼不许招魂葬。而吾弟无嗣。又不置冢。则后人无有知之。没吾贤弟之名。葬衣冠于松川先生墓下。是时。贼退据蔚山等地。公更图举义。无与协谋。又积伤干戈病甚。不能果。及贼酋长为红衣义兵将郭再佑所击斩。公闻之。击釰而起曰。若人报我家国之雠。涕泣不已。丁酉再乱。贼兵直捣湖南。祸急朝暮。公与弟山轴。奉母夫人避贼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6H 页
于州南三乡浦。船未及出洋。贼船猝至。炮声震天。母夫人知祸不免。急呼公兄弟曰。君为大夫妻。义不可辱。耸身投海。一家遑遑拯救。夫人怒曰。吾计决矣。拯之何为。旋投于海。公与弟山轴。共扶母夫人赴海以终。即九月十七日也。享年四十五。其翌日。公之兄弟共抱母夫人尸。浮于海。人皆闻而嗟叹。公之配柳氏,公之妹进士金光运妻,族女金斗南妻。亦皆从公。同时赴海死。弟山璹妻李氏及山轴妻高氏。为婢子援出登岸。李氏索婢子所佩刀佩之。匿于浦上僧达山。高氏与婢子匿于浦田芦苇中。以为潮退后。收姑妹诸兄弟尸之计。贼又搜山。李氏以刀自刎以死。公之庶女县令林欢妾。亦同日赴水死。时年十七。宴尔新成。而闻变即归舅家。至是。同林氏船避贼于海。差后于公之船。公赴海后。贼又迫林氏船。遑遑之际。贼呼谓曰。汝舟中有女贵人。以此与我。则当活汝一船。不然。且屠之。遂以婢子示之者再三。贼怒曰。贱人也。有船陷之举。公之庶女素质端庄婉娈。乃言曰。妾是无异贱人。而幸以此得活全船。则妾何惜一身。遂着红裳登贼船。贼大喜。解送林氏船。促梁氏入船。梁氏曰。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6L 页
离送亲戚。人情自不能忍。愿少俟船过不见处。当入云。贼许之。独立船头。伫立望见良久。林氏船已出洋。料其贼不能追。乃耸身投海。而呼其夫曰。妾今洁身而死。一门全节。无贵贱一也。贼亦惊叹啧舌。林氏船去而回顾。则红裳果然落海。林氏之船。脱祸歇泊。梁氏之尸如矢直随而来。盖着红裳。欲使洁身入海。标著于远见也。是日。引节凡八人。世皆益服公之家训。耳濡目染。三纲萃于一门也。惟高氏为婢子救护得全。贼去潮退。收公遗体。葬于松川先生墓下。配瑞山柳氏。习读弘进女。天姿孝顺。壸仪夙著。及殉节。高氏亦收尸附公之墓。 崇祯八年。事闻于 朝。公以孝旌闾。柳氏独未蒙 恩。呜呼。公以清粹之质。颖达之才。早承庭训。晚受师教。学问深邃。行谊笃实。为先贤侪友所敬重推许。则其所抱负。可以经纶一世。泽究下民。而及登上庠。一进危言。捲归田园之日。断念公车。独善穷经。未展其素学。乌不慨然。粤当龙蛇之变。尺釰投袂。仗义奋忠。张皇义师。公之力也。冲冒凶锋。师次江都。赐军号倡义。公之力也。给饷调兵。兵无饥色。而转漕二载。一不败绩者。亦公之力也。则其忠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7H 页
其功。不让于汉代之萧何。而至若收人心于既溃。明大义于几晦。使东人能知卫 君向国。终免于被发左衽者。亦莫非公之一队人赐也。此则萧何之所不能有也。岂不盛矣哉。其于晋阳之陷。公以运粮。时在湖南。未及同日取熊。而炳炳之忠。烈烈之义。亦不贰于投江诸义士。湖南之得全。实由于晋阳之坚守。晋阳之坚守。实赖于公之资助。则或死或生。功为一体。而褒宠殊涂。公虽不伐于当世。后时志士之感。容有极乎。及其兵败之后。病伏丘园。不复出脚于世。而养其偏亲。克殚其孝。每当六月廿九日。辄痛哭失声。而恨不与其弟同归。从诸义士于江中。非素履之纯至。能有是哉。不幸丁酉。羯虏再举。直向湖南。甘心于壬癸未啮之雠。祸迫朝暮。未遑于准备御寇。则以老母不忍置危。与弟奉母暂避于海。遇贼不仁。翼母同死。卫 社之忠。养志之孝。素所蓄积。而发于言语行事者有如此。则后人之钦慕庄诵。其亦天彝之不可泯者也。惜乎全家殉节。文字漂失。而公之忠孝实迹。不得其万一。且以公之厚德清名。宜种福于百世。而终乏一嗣。主鬯无人。天道其可谓有知也耶。有一庶女。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7L 页
而妙年仓卒。能办百丈夫之所不能者。亦非公家训之素养。而岂如彼致然乎。尤有所恻然抑郁于古今者。以公之树立卓卓。穷天地。炳日月。而 恩典止于旌孝。爵谥俎豆。尚有所待而然欤。公之忠孝文学。非后生所能彷像其一二。而世远人亡。恐遂至于泯泯无传。遂据 国乘及群贤记实。胪记叙状。以俟立言君子之采择。若以是概公之忠孝功烈。则诚浅末焉。
墓志铭(并序○潘南朴宗正。谨撰。)
学足以羽翼斯文。而志业未克卒。才足以弘济屯难。而事功未大著。殁而名其庐曰孝子。则家祸之惨。而所值者然耳。余重为故上舍梁公悲之公。耽罗人。讳山龙。字宇翔。其先。有三神人降于汉挐山。分长一岛。良其一也。后改为梁。蝉嫣罗丽。入本朝。有讳湛。 赠司仆寺正。有讳以河。 赠左承旨。有讳彭孙。弘文校理。 赠吏曹参判。号学圃。有讳应鼎。大司成。 赠礼曹参判。号松川。即公高,曾,祖祢也。妣贞夫人竹山朴氏。判官仲允女。吏曹判书文正公元贞玄孙女。学圃先生以己卯名流。拜享赵静庵书院。松川公雅望重一世。忤权奸。不大用。胚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8H 页
胎前光。举丈夫子四人。公序居第二。而故忠臣山璹,故孝子山轴。又其次也。公生有异姿。弱不好弄。稍长。学业日就。悟解绝伦。上自性理之源。象数之变。下逮阵图兵学。无不涉猎。所向破竹如也。至于上达处。尤加精进。德器早成。柳眉岩希春一见。而亟称之曰。梁友有子矣。平居。与弟山璹。一室讲磨。深得埙篪之乐。时人目之以双璧。妙岁。小成而游于泮。士望籍甚。辛巳。遭外艰。易戚咸备。执礼不懈。制尽。慨然有求道之慕。访重峰赵先生于沃川。叩质经学。辄忘年归贽。重峰畏而友待之。由是。出入栗谷牛溪两先生门。才学俱优。大被师友所奖诩。己丑。逆魁汝立伏法。漏网者转相反侧。朝象不靖。公倡同志。抗疏讨逆。历诋时宰。言甚慷慨。 天怒遽震。意其有指使者。拿疏头以下于王狱。亟命讯鞠。两司及馆儒相继疏救。月沙李公廷龟出力救解。事遂寝。公言虽不行。能使逆徒褫魄。朝贵寒胆。清议无不重之。公遂退归田庐。绝意科宦。益肆力于典坟。暇则蹑屐百里外。往来弟家。有以自苦见规则答曰。平生之志。不在逸豫。独不闻陶太尉运甓事乎。先是。岛夷构衅。而金诚一还自彼。质言无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8L 页
他虞。公闻之。愤然义形于辞。未几而有龙蛇之变湖岭失守。 庙社西迁。公击釰痛哭。与二弟入告母夫人曰。国危如此。子等将死 王事。母夫人曰。吾家世受国恩。非他人比。死而为国。我复何恨。若等勉旃。公泣受命而退。决意讨贼。率二弟驰往前府使金公千镒家。合谋敌忾。传檄列郡。募得壮士数百人。皆敢死者。遂推金公为盟主。金公慨然登坛。部署军事。以公为运粮将。六月。自罗州调发。为西上勤 王地。公弟山璹以副将莅阵。公留弟山轴使之归侍曰。母氏之养。贤弟任之。而次则鸠粮助兵。可也。遂以书告诀于母夫人而行。道谓金公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遣宋济民募兵湖西。清梗路之寇。通来援之师。金公如其言。果得二千兵。而尾继之。冒贼锋前进。入据江都。京民之脱贼者。归之如市。受而舍之。至地窄难容。公又办饷南下。时重峰起义兵住湖西。公就见之。为之劈画机宜。重峰亟叹异之。公弟山璹赍主将蜡书。奔问于龙湾 行在所。 宣庙引见流涕。奖谕至。即拜山璹水曹郎。授金公倡义使号。归而陈兵宣谕勉以忠义。一军莫不感奋。自是。出入两湖。转漕不绝。军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9H 页
食兵器。随处措办。而亦以其嬴馀。旁助他义师。誓与同仇。义声达于远迩。癸巳。倭酋清正围晋州。倡义使移军赴之。公以本任。分路向湖南。未及还。城陷。公弟山璹与倡义使及诸义将。同赴南江而死。公闻变驰往。则事无及矣。又求山璹尸不得。遂招魂江上。痛哭而返曰。是非礼法所许。而吾弟无嗣。又不置冢。则恐百世之后。没吾贤弟之名。以其衣冠。葬于先茔下。时贼退据蔚山等地。公深以独生为恨。谋欲再举。雾露所祟。病甚而未之果。丁酉。倭寇复炽。公与弟山轴奉母夫人。泛舟避贼于州南之三乡浦。未及出洋。贼船卒至。炮声震天。母夫人急呼公兄弟曰。我大夫妻。义不可辱。耸身入海。家人苍黄拯救。则夫人曰。吾计决矣。竟投水而终。公兄弟扶而溺焉。即九月十七日也。距其生嘉靖壬子月日。享年堇四十六。翌日。公兄弟共抱母夫人尸。浮海而出。人莫不怜而悲之。公配柳氏,妹进士金光运妻,女金斗南妻。亦随公溺死。弟嫂山璹妻李氏,山轴妻高氏。为婢子援出。匿于山中。李氏为贼逼。竟自刎死。公庶女为县令林欢妾者。亦同日遇贼。投海死之。一门之内。殉节者凡八人。独高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79L 页
氏得全于芦苇中。贼去后。乘潮退。与二婢子收公夫妇尸。归葬于松川公墓下。崇祯八年。 朝家以孝旌其闾。呜呼。夷考公平生。则姿质之粹美。行谊之笃实。与徐孺子,茅季伟。殆可雁行。而文之以学术经纶。则似乎过之。及夫出而用世。则尺疏叫阍。危言辨奸。胡澹庵之正气也。杖义投袂。力遏凶锋。颜果卿之孤忠也。千里转输。师饷以济。蒋公琰之干事也。晋阳之围。厕公其间。则南八之死。奚独后于睢阳。而幸而得免。非公志也。不幸荐罹凶焰。翼母入海。则江孝子之所尝免者。而公独不免。何哉。盖公忠孝大节。早讲于家庭师友之间。故毕竟成就。有以不负素学。及其家人殉节者。如彼其多。得非公家范之正耶。然而没而无嗣。遗韵寝微。则莫以为忠孝劝矣。天曷故焉。公之树立。若是卓然。而爵谥之赠。俎豆之典。尚且阙如也。忠孝之报。固如是乎。可慨也已。公配柳氏。籍瑞山。习读弘进女。孝顺柔嘉。壸范夙著。既死于烈。而棹楔独不及焉。乡人至今惜之。公弟处士公山轴七代孙锡弼。以公于其先。同气而又同传焉。不忍其幽竁之无徵。授状而俾余志之。呜呼。公之后事斩矣。百世之下。谁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六 第 580H 页
知公者。吾惧白杨之不老矣。后之览此者。尚识其为忠臣孝子之宅。而勿以耕犁加焉。铭曰。
维孝维忠。维妇之烈。是为三纲。或难其一。维梁为姓。三世八节。公以孝名。忠实莫将。其忠维何。倡义蓬荜。一旌一否。孰是轩轾。成就如彼。本之则学。我铭其坎。过者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