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x 页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附录上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0H 页
赠嘉善大夫,礼曹参判兼同知 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弘文馆提学艺文馆提学。通政大夫。行成均馆大司成,知制 教松川先生行状。(外裔韩州李潗。谨撰)
先生讳应鼎。字公燮。姓梁氏。系出耽罗。上古之世三神人降于瀛州汉山中岳之下。与檀君同时开国。分长三都。其长曰良。后改良为梁。仍为氏。有讳洵。始渡海来朝新罗。以翰林学士。封汉挐君。世称十二世翰林之门者。自此始。暨胜国之朝。有讳淳。登壮元科。直文翰署。位至赞成事。至讳遵,讳硕材。踵入翰苑。名重一代。讳汉贤。生员。被荐不仕。讳悌。判书云观事。讳思渭。直长同正。曾祖讳湛。 赠司仆寺正。祖讳以河。 赠承政院左承旨。考讳彭孙。弘文馆校理。际遇 中庙文治之盛。与赵静庵,金冲庵诸先生。师友讲磨。出入馆台。启沃弘多。慨然有尧舜君民之志。协赞同志。羽翼斯文。逮己卯。群小为清议所不容。大起士祸。静庵及同时汇征之贤。一网殆尽。坐党籍。归乡废锢。二十七年而终。号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0L 页
学圃。 赠吏曹参判。三世之 赠。皆以先生遗也。妣贞夫人锦山金氏。进士敬行之子铦女。县监庆州李在仁外孙女。闲妇道。贞正温柔。以己卯正月十四日某时。生先生于绫州月谷里。即 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我 中宗大王十四年也。天姿英迈。气度轩豁。自在能言。稍解文字。游戏有度。迥出凡儿之伦。五岁时。学圃先生。连登凶 启。有意遁世。弃月谷旧舍。筑一室于中条山中双峰里。及成新架。先生以大笔书诸壁曰。文王之子武王出。又对书学圃先生讳及先生小字曰。某之子某出云先辈长者。莫不叹服其字画之雄劲。器局之颖达。五六岁。善属诗文。才华捷敏。酬应如流。自是不待提撕。学业就将。声名大著。学圃先生训导亦严正。尝曰。士君子当志于圣贤之学。无以猥杂等事介怀。可也。又戒饬曰。流光可惜。无为小人之归。先生佩服庭训。博学力行。一时名流。谈经论文。莫有跂及。白休庵仁杰适访学圃先生于双峰精舍。是时。先生读中庸。休庵欲试其才学。反覆详问。先生应对无遗。休庵归语申灵川潜曰。吾见梁童子。文章已成。而颇有经术。他日当师表矣。甲午。遭母夫人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1H 页
金氏忧。先生年才十六。居丧之制。一依文公家礼。虽在柴毁。讲礼究经。终始不懈。经学诸贤往复就正者。日多。弱冠。以文章鸣世。为词翰家宗匠。三家九流之书。无不精通。性又内和外严。高简少可。为侪友所推重。金河西麟厚尝赞其气像曰。梁友气岸凌凌。无与颉颃。奇高峰大升亦尝称其学识之精。词藻之博。 中庙三十五年嘉靖庚子。生员壮元。与兄参议公连壁。声闻益振。学者传诵其文。为世程式。当时礼围禁册之令至严。笔砚纸墨外。无敢冒入场屋。故赴举之士。必先细书先生所制山立玉色义。塞鼻入场。时有义盈库之称。其简严之质。博雅之文。取重于世有如此。尝行学圃先生粹宴。先生兄弟八人。以次献寿。学圃先生。使八子各述所怀。永言进酌。于是。各称寿觞。歌舞以进。先生歌曰。时节太平。圣代父母。千岁万岁。和兄弟。乐妻子。朋友有信后。其馀富贵功名。复求何为云。闻者称善。时号八文章家。拟之于高阳才子。嘉靖甲辰。 中庙宾天。 仁庙即祚。是岁七月。 上又升遐。学圃先生以先朝旧臣。号痛倍极。竟以八月十八日。考终于家。先生居忧尽礼。一如前丧。是时。元衡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1L 页
用事。士祸又起。先生深恨时世之夷险。清流之殆尽。尝自慷慨。不觉流涕。及服阕之后。专心讲学。日省匪懈。然己卯乙巳之祸。检饬之士。罕有完人。先生实有惩于是。不以学问自处。恢谐汎博。而践履之笃。操守之约。人无异辞。至于气数之变。性理之分。通其源而尽其变。 明庙七年嘉靖壬子。登文科第七。即拜弘文正字。直入翰注。移拜讲院说书。选入湖堂。才华倾朝。以先生有家庭之学。博文之工。日侍经筵。拜弘文副修撰。历艺文奉教,待教。升修撰。进退 经幄。经义透彻。文辞浩荡。每日进讲应制。并伏一世 上亦嘉奖。一时清望。尽归于先生。时辈多有厌猜者。遂出外历全罗都事淳昌县监。为政简易。罢归后。邑民竖石以颂。还朝历拜司谏院正言,献纳。侍讲院弼善。司宪府掌令持平。工礼曹佐郎。转拜兵曹佐郎。即嘉靖丙辰也。时南倭,北胡甚强大。乙卯。倭犯全罗道。陷达诸镇。 朝廷遣李相公俊庆讨却之。方设备边司。以备阴雨。议者不一。 上悉庭文臣。问南北制胜难易之策。以试经纶。时议以谓先生及姜翠竹克诚,金黄岗继辉宜进异策。而今榜壮元。不外于此。应对之时。金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2H 页
公使人往见先生所对策。即折券以出曰。壮元已出。及出榜。先生果冠榜。姜公副之。后金公言于考官曰。姜之策。胜于梁之对。考官曰。姜。锦绣之章也。梁。深博如江河。炳蔚如虎豹。姜不及于梁。远矣。金公然其言。由是。人望洽然。名振一国。升资拜吏曹佐郎。转拜议政府检详舍人,司仆掌乐两寺正。历践三司。教授诸学。李梁之徒。仄目猜沮。遂不容于朝。出为关西评事。转拜关北评事。先生尝自谓吾不能佔毕。但解强弓射胡云。后李泽堂植为佐幕。有五评事咏。盖有感于先生之离骚也。自此。先生居散班。坎坷家食。亦不屑进取。自绫阳移居于罗州之朴山。作朝阳台,临流亭。图书满壁。诗酒自娱。而讲学不厌。教人不倦。远近学者。辐凑请业。至于英才可教者。则启导以进。如郑松江澈,白玉峰光勋,崔孤竹庆昌诸贤。即其门人也。皆以文章行谊。鸣于当世。教训之方。必因其才而扩充之。故从游质学者。如高苔轩敬命金健斋千鉴。亦特立也。各以苦忠峻节。诏于后世。古语云。不见其山。愿见其木。先生之学与所守。于此可见矣。先生讲磨之暇。种竹于园后。植松于川上。绿竹苍松。茂密成林。学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2L 页
者称松川先生。 朝廷惜其才学。复起拜。自是。更入三司。历弘文馆修撰副校理校理副应教应教,艺文馆奉教应教,侍讲院辅德。转拜司谏院司谏。疏斥奸党。同僚危之。先生正色不挠。未几。又为李梁所忤。遂外补。拜稳城府使。移拜庆源府使。镇抚惟宜。罢归。州人颂惠刻石。还 朝。复拜弘文应教。移典翰。升迁拜两馆直提学。转拜弘文馆副提学,承政院左右承旨成均馆大司成。甲子。为考试官。以天道策士。对策之士。恐其失对。不能抽笔。请为改题。先生素知李栗谷文德俱全。有经济之学。至是举初试。故先生特以天道为问目。欲试其学识。不许改题曰。此场中必入李珥。须访问。多士遂访栗谷先生。论理而后以对。先生乃以栗谷冠榜。时议斥以入山之失。先生不以群议动摇。俞相公泓同以考官。协意孚见。擢以为榜首。其榜下诸公。亦多当世贤类。以得人最盛称焉。后华使见其策与题。叹曰。天下文章之所题。一代贤士之所作。见者诵之。闻者传之。名满中夏。华使之往来 本朝也。先生累为制述接伴官。唱酬之际。辄动容敬服。朴思庵淳尝曰。吾再使远接。率礼无愆者。赖有公燮。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3H 页
先生平生不以功名介意。辄辞尊居卑。辞内居外累历清班。而立朝不多月日。动辄忤权奸。而不得安于 朝廷。丁卯。出拜光州牧使。戊辰。 宣庙即祚。锐意修文。命儒臣柳眉岩希春等。撰次郑圃隐,金寒暄,郑一蠹,赵静庵李晦斋诸贤言行之为后学标准者。为儒先录。眉岩既受 命。以先生为博文强记。且学圃先生。以静庵先生道义之文。出处又同。宜有家庭所受。请与同事。先生遂与卒业。多所裁定。由是。与眉岩交契益深。每相讲学。推之以博雅。语人曰。梁友心平好善。庚午。以光州牧使。移拜晋州牧使。光人立石以颂。及莅任晋州。政得其要。民望其惠。公退则以匹马访曹南冥。讲论终日。又时访李龟岩。难疑经旨。尝叹曰。余适宰峤南。幸友两贤。而独恨少一。即访陶山精舍。有感兴诗。盖惜退溪之已逝矣。于时。申判尹砬为通判。先生一见器之。谓申公曰。吾观公将大用于国家。不可不学。须从吾学。申公自是挟册来学。有如师弟。少无难色。先生亟称之。时有猛虎横行州境。伤害人命。先生使往捕。申公亲领军卒围捕。虎负隅咆哮。人皆气慑。莫敢先犯。申公斩都训导一人。悬于旗竿。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3L 页
士卒皆冒死突入。遂得捕。先生闻之曰。他日必为名将。后果如先生之言。立鸣世功名。人莫不服先生之明鉴。翌年罢归。寻拜大同谏。历拜兵吏曹参议,成均馆大司成,弘文馆副提学,承文院副提调,兼同知 经筵春秋馆事。拟文衡圈点。未几。出拜庆州府尹。甲戌。凶徒佑成欲挤陷先生于不测之地。嗾谏院论劾人物之粗杂。行政之不廉。遂被罢。朝廷知其非辜。即伸拜礼曹参议。又拜中枢佥知。竟不就 召。先生性本亢介。不与世俯仰。故才学未展。仕路蹇滞。立朝而猜沮者众。内不能协赞 邦猷。治民而诋讦者多。外不安分忧百里。自知其前蹶后踬。不合于世。遂屏退田园。潜心经籍。教授生徒。为晚年乐事。或啸咏于山水间。以取其适。时柳眉岩希春。当诸经吐释详定之任。告由下乡。先修四书。知先生前有诸经吐释与口诀。而庸学则并小注有吐释。乙亥。抵书索之者再三。丙子。先生乃送诀与释于眉岩。眉岩见其曲畅旁通。取以订定。诸经吐释。自此详定。是岁。眉岩承 召入朝。复伸先生被论横逆。因 启经学之士不宜置闲。是秋。拜义州牧使。先生感激 恩霈。黾勉赴任。前日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4H 页
之猜沮者。益惮其才器。怨憝者。又恶其收用。是冬。又被驳论罢归。丁丑正月。拜吏曹参议。差圣节使。复 命后拜成均馆大司成。先生累为国子先生。以开导后学为急务。训诲多术。士多成就。权晚翠慄年四十。犹未试。先生于稠人中笑谓曰。他日经济。赖有此人。何必介意于科宦之早晚。劝令笃学焉。崔兵使庆会亦门人也。先生每称其气节曰。临乱不苟者。必此人也。劝读兵学。盖先见如此。 宣庙朝因才任官。不许超升。故先生又拜大司成。及罢归后。连有 召命。竟不赴。专心经传。授徒训子。分阴犹惜。理致之渊奥处。则必毫分缕柝。使学者拨蒙。修齐切近处。则设疑受讲。使学者潜心渐有充养之工。子弟益修上达之业。先生虽喜其成。而亦不肯与。每延侪友切偲辅仁。而必设讲。使子弟学者。侍立观听。知其向方。有所兴起。同时经学之士。莫不钦叹。先生尝训诸子女曰。女有女之行。男有男之行。然大而三纲五常。细而一事一物。皆备于吾。而修行之道。无男女一也。又曰。学之成。在于诚敬。为已为人。行成名立。莫非自忠信慎独上做去。无自欺三字。为为学之要的也。令三子受学于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4L 页
牛栗门曰。乃父猥忝科第。徒得虚名。诚为识者耻汝辈当以学问为先。每诵朱夫子万事不求忠孝外之句以警之。及其才学之各就。讲业之暇。亦授阵图曰。军旅之事。非儒者所先。而此亦穷理之一事。先儒尚有所究。儒亦不可不知也。闲居。或语及国家事。辄慷慨而叹曰。国势危如累卵。备御之方。莫此空疏。而恬嬉度日。不思无患之策是甚可忧也。顾谓诸子曰。南忧当在迩。而吾不及见。汝等须无负素学。以答乃父肉食之恩。其忧国爱君之诚。著于外者。如此。己卯。遭继妃韩氏之忧。先生早受育养之恩。而事之以礼。及丧。哀毁过节。不以衰老废礼。只以餰粥疏食自全。门人子弟或因礼经以谏。先生曰。余非不知。筋力尚可扶持。为人子者。岂可以老自安。终始如一日。竟未终制。辛巳九月十二日。考终于家。享年六十三。葬于罗州北獐本村负癸之原。讣闻。官庀丧事。遗礼官李景㟳吊祭。李五峰好闵制进其文。略曰。家食多年。善诲孜孜。谈书说诗。人望其惠。李清江济臣特书墓志曰。公之文章。实自经学中做来。先生之平生大略。见于此矣。呜呼。我 朝休明之治。莫盛于 中明两朝。经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5H 页
学之士。需世之器。蔚然作兴。先生以聪明简严之姿。承家庭之学。有薰陶充养之工。外虽太通。而内实刚毅。笃信经传。以为制行修已之本。敦尚节义。以为饬躬扶纲之要。孝爱之性。忠敬之心。发于言语。著于文章。立朝行行。不与人苟同。居家谆谆。启后进以善。至于出入郎署。罔非正大之言。深远之虑。进退 经筵。劈破精微之旨。蕴奥之理。以是。一世山仰。而从游之贤。莫不成切磋之工。先生之学。益验于此矣。柳眉岩,金河西两先生。亦尝推诩其经学之精。气像之俨。其才其学。可以赞襄弘猷。励世道立朝纲。而戾气干于清明。妖祲翳于盛际。君臣之际遇未亲。班行之猜惮倏起。内不得安于 朝廷。屏逐南北。外犹忌于字牧。罢黜二三。幸赖公议之不泯。诸贤之伸 启。得免于挤陷。而使权奸不得中计。然其踪自晦。其学未展。岂非天道之否泰互有消长者耶。及其婆娑林泉。尤用力于斯学。以指导后进。训勉子弟为已任。讲究诸经。定其吐释。以为一册。名之以口诀。授之诸生。逮眉岩之受睿命。釐正经书也。取先生之口诀与释。参考详定。其嘉惠后学。发挥经传之功。厥惟大矣。不幸壬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5L 页
辰之难。丁酉之祸。全家殉节。先生之平生著述及章劄,经书口诀。溧失于海岛中。惜乎其为说者。不传于世也。先生之孙应教曼容。掇拾其略干诗篇及杂著。藏于家。有若昆山片玉。可宝也已。先生卒后。士论齐发。以俎豆之礼。建请于 朝。而本州凶贼佑成极诬沮之。事遂寝止。噫。彼佑成当初学于先生。而以心术身行之不正。先生绝之。惟不知不屑之教诲是亦教诲。而反有憾于卒后生前者。其亦天欤。 崇祯四年。以子佐郎公宣武原从一等功。推 恩赠礼曹参判。兼如例。配兆阳林氏。察访崇杜女。有一男。墓在长兴之兆阳。继配竹山朴氏。判官仲允女。吏曹判书文正公元贞玄孙女。夫人生于嘉靖十一年壬辰十一月初四日。时幼而贞淑聪敏。及归先生。妇德端庄。令闻外著。有古女士风。先生卒后。教诸子女。无异严师。治家以礼。御下以义。不失先生之遗规。当壬辰岛夷之变。子山龙,山璹,山轴等。痛国家之艰危。念先生之遗训。入告夫人曰。子等将死 王事。夫人曰。吾家世受 国恩。非他人比。且救国而死。死得其死所。于母之心。有可喜无可恨。汝等努力焉。三子受教。遂决意讨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6H 页
贼。飞檄集旅。推前使金健斋千镒为盟主。及其西上勤 王之日。山龙留山轴使之将母。收聚义谷。晋州之战。山璹殉节。山龙以运粮在后。未及于城陷同死。常自痛恨。丁酉再氛。夫人与二子山龙山轴。避贼于罗之三乡浦。猝遇贼船。夫人知不免祸。急呼二子曰。吾为大夫妻。义不可辱。耸身投海。一家遑遑拯救。夫人怒曰。吾计决矣。拯之何为。旋入于海。二子共扶夫人而同溺死。山龙妻柳氏,女金光运妻,族女金斗南妻皆从溺死。山璹妻李氏,山轴妻高氏。为婢子辈授出。登岸。李氏索婢子所佩刀佩之。匿浦边僧达山。高氏匿浦中芦苇田。以为潮退后一家收尸之道。贼又搜山。李氏以刀自刎而死。高氏与婢子潜伏得全。贼过潮退。收夫人遗体。附于先生墓。先生刑家之道。先见之明。顾子之教。至是备验矣。 崇祯八年。事闻于 朝。以节妇旌闾。男长山海。早卒。 赠户曹参判。次山龙。生员通德郎。以孝旌闾。次山璹。宣务郎工曹佐郎。以忠旌闾。 赠承政院左承旨。次山轴。处士。以孝旌闾。女长金弘汉。次李庆男。生员军资监正。次金光运。进士。以烈旌闾。侧室一子。希志。能文章。早死。山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6L 页
海生一男一女。愿容。同中枢。李喜熊。文科佥知。山龙无后。有一庶女。县令林欢妾。以烈旌闾。山璹无后。山轴生一男。曼容。生进文科应教。号据梧。即我外王考也。弘汉生一男一女。峻。崔弘宇别提。庆男生一男一女。硕臣。李丘。金光运无后。内外曾玄。不尽记。呜呼。先生在世。而德未施于当世。则宜庆流云仍。克昌厥复。而运值丧乱。子若女或死于 国。或死于母。或死于夫。虽各杀身成仁。子姓无继者过半。岂不诚慨然也哉。且文献无稽。官职拜罢。犹未详其月日。赵重峰宪李清江济臣所撰行状,志铭。或传于先辈之口诵。而劫运之馀。并逸其文。先生实迹。几乎其泯矣。何幸言行见闻。略出于门人白玉峰光勋之所自记。而外王考据梧公。亦尝采得诸贤劄记中可据者。以为碣铭之资。而庚午。托沙溪金先生撰墓道矣。明年。金先生没。外王考亦以丧乱。竟未暇捐馆。呜呼惜哉。谨叙如右。以俟知德者之择焉。
赐祭文(礼▣李景▣)○五峰李好闵。制。
惟灵锦岳毓精。挺出英隽。风仪拔俗。才调捷敏。早游艺园。华闻日振。摛藻绚锦。鼓思涌泉。再擢嵬科。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7H 页
鹏翼高骞。翱翔郎署。出入论思。中踬于行。一麾南邮。留心字牧。积惠弛威。遂专大府。抚摩攸宜。间罹非辜。伸不逾时。家食多年。善诲孜孜。谈书说诗。人望其惠。一恸终天。病未胜制。竟逝不起。天亦何心。不亡者存。庶几一歆。
祭文[门人郑澈]
呜呼。小子之游先生门。二十有七年。独文乎哉。余有奉以周旋。迫而阨。可导而宣。佻而疾。可久而绵。至于言善不言恶。道吉不道凶。性能而然。今夫世之议夫子者曰。何太通。夫孰知毅确乎中。然不同于流俗规规声利。龊龊趋营者。方先生疾革之日。余在锦城。自不知忘寝与食。魂一夕而屡惊。尤可恨者。六十居丧。礼有明文。不以礼吾辈之羽说。而怵于多口。先生谋不使闻。至于病入膏盲。悔之何及。已不可为。残不与敛。葬不会哭。澈于门人之列。无以自立。临行一杯。此岂朝阳寿耶。西林之志至落空。我心如剖。呜呼痛哉。
祭文(并挽二首)[门人李长荣]
先生崛起于南服。卓乎超等夷而立于独。嗟余雌伏而索居。恨未得接檀宇而资丽泽。先生巍然为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7L 页
庚子二百之魁。余幸得齿群彦而崩厥角。取科第若摘髭拾芥。佳誉焜耀乎多士。再攀仙桂。折得最高之枝。乃先生之馀事。历翰苑而上玉堂。严衮钺而殚论思。亦尝从矍圃之旧事。支屈不愆于井仪。西北门锁钥。以牢幕中之评。当宠以昆巅之折昉。是宜九迁而三接。奈何一炎而十凉。迪简兮心西周。人皆昧天机而观骊黄。把一麾而苏残医瘼于淳,于光于晋于庆。皆作桐乡。万里专对乎上国。涎吴之观听惟明。矻矻记览之强。循循诱掖之诚。桑榆之年尚不倦。饮河之腹皆盈。尝辱一言之誉于丝粟。申之以羽铦砺镞。时属觞而吐款。未尝不敷其心腹。目骇景阳之䌽锦。耳悦彦辅之靡屑。虽事业功名之差池。谅埙唱篪和之如贯。自揣抢榆之翩翾。跂望扶摇乎汗漫。前春一造乎庐下。斩焉在衰绖之中。睹栾栾之戚容。实出于因心则友之深衷。惟辞气不减于曩昔。谓是神明之所扶持。拟将轶聃而跨铿。讵意二竖之未婴。竟一疾之不起。痛矣老苍之无知。来五百兮何迟。去六旬兮何速。岂玉楼之重建。抑修文之或阙。耳顺之年不为夭。较其仁则是促。二品之官亦云显。揆厥德则岂达。兰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8H 页
无香兮鹤无群。余小子将何考德。想平素襟抱之恢廓。视存亡其必夷。与天地周流而观大化。先生不悲我独悲。树欲静而风不止。大连小连兮何居。拈瓣香兮沥渍绵。神之格庶可以度。先生之前。不可以为文。聊以告余哀臆。谨挽曰。
 六十之龄官二品。彼苍何以答仁贤。凌云健笔风翻海。惊世高谈电闪天。玉署薰陶嗟少日。鱄书诱掖喜多年。不堪入耳山阳笛。衔恤争如大小连。
 大丈夫心君子群春风座上气氤氲。文章远倒韩山斗。笔法能追王右军。壮志每怀清海岱。诸生杳视聚河汾。(缺)论谩起观周后。一律终归动 圣闻。
 李泽堂植五评事咏曰。梁公名父子。风壑啸于菟。欲投五色笔。弯弓西射胡。逶迤金马客。落魄高阳徒。时来展志力。跅弛非凡夫。一麾谅所愿。高位焉足蹈。(泽堂本草云。公馀偶阅前任人名氏案。就余寡陋所简记得闻人数公。知向时不偶于内者犹在。仍拣次近世以诗鸣者五子。诵述其平素一二。盖叙先生自谓不能佔毕。但解强弓射胡。由内翰佐幕以不检束不得居内。出为稳城府使之意也泽堂后为佐幕。亦有感于先生之离骚。而作此诗。故追录焉。)
 
松川先生遗集卷之五 第 568L 页
徐晚沙(景雨)过松川旧居有诗曰。底意松翁卧此间。当年进退不应闲。终知教子惟忠孝。矗石三乡重泰山。
 洪沂川(命夏)过朝阳遗墟有诗曰。夕阳无语对黄花。秋水龙江渡一槎。先我松翁知出处。至今诗礼子孙家。(朝阳先生遗墟也)
 李白轩(景奭)题先生遗集后曰。阅劫遗篇已百年。文章不为后人传。先生事业惟忠孝。分赐子孙卓卓然。
 李青湖(一相)访先生旧居有诗曰。黄龙江畔画中如。此是松川旧卜居。学士文章传世业。别怀先寄数行书。
 李参判(廷夔)过先生遗墟有诗曰。临流亭号至今传。世谓先生晚学仙。 圣代举贤无一事。松阴剩借鹤为眠。
 林沧溪(泳)登朝阳台题诗曰。君子任行止。吾当于此求。夕阳多慷慨。遗迹古台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