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x 页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杂著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1H 页
重刊养正编跋
三代既远。教豫之道无闻焉。人之在幼蒙也。为父兄者。爱踰于礼。养无其正。始之以戏嬉欺诳。终之以句读文义。丧其良心。坏其德性。贸贸胥溺。人才职此污下。无惑乎风俗之日偷而善治之不复也。呜呼。虽无其教之行。岂无其书可以维持此心。使之感发而兴起者乎。顾人无有以是为念者。可胜叹哉。余读养正编。窃有感于心者久矣。夫人之生也。孰不知爱其亲而敬其兄哉。然其劬劳之状。伦叙之笃。则虽至长大。而能真切念省者。盖无几焉。今读孝悌孝顺之歌。而有不惕然警动者乎。至于吴陈之诗箴。文公之规训。则无非进德之工夫。为学之大端。孙氏所编之意。厥惟旨哉。第以列邑无板本。虽有志于是者。或不知有此书。故乃命工寿之。因颁于乡之子弟。使知自勉焉。但余于身无所有。不得如孙氏设教之为者。是可愧已。时嘉靖纪元之三十四年乙卯夏四月下浣。西河卢禛。谨跋。
高灵世稿续编跋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1L 页
灵川先生藉文献之世。挺绝特之资。少与名公前辈游。务自砥砺。充之以学识。发之为文章。蔚然为当世伟人。推其绪馀。足以鸣于大雅。而黼黻国家之治矣。不幸方当盛壮之年。即被锢谪。晚虽暂试州县。其于公之志业。何有哉。观其为诗。得之天分甚高。格律秀爽。音节和畅。趣味幽远。不为险绝奇诡之语。而能蝉蜕污浊。洗涤荤血。殆不颓东震气习。岂吟弄云月。学为偶对者所可觊其藩篱耶。惜乎。公之事业。既不显于时。又无嗣胤以世其家。况望其稿之可传也哉。余晚获从公游。辱知最深。今幸待罪于秋城。谌所以寿梓。则适方伯李公文馨。闻而助其力。旁邑若宋相公纯,李锦城俊民,梁玉川应鼎等。亦皆资其费。于是。募工始事。阅数月而告讫。遂移藏于泰山。附于世稿之后。其以续编称者。所以别于元集也。但公早有见于实地。不肯用力于诗文。又性不喜著述。故其可见者止此。而独冠山之作为最夥焉。盖离亲久谪。羁穷抑郁。乃人之情。故不免形诸诗咏。而或多愁叹憾慨之辞。后之读是篇者。宁有不想慕其为人。而悲时命之不偶者也夫。时嘉靖昭阳大渊献仲秋上浣卢禛。谨跋。
书卢氏族谱后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2H 页
卢氏之先。出自黄之西河。吾鼻祖国子进士讳裕。避贼戈。始刈宅于昌原之东村。历七八世。吾曾祖参判公。授室于咸。遂宇焉。咸之有卢。自此始。厥后。昌与咸。隔百里相夐。未尝往还。不知孰是同根于一人之身。而又无系谱之可考。故又莫知其卢之有姓几历其姓也。禛托生百载之下。未及承颜于先祖。不能亲禀其世系。尝自叹曰。在中国之人。虽陋商贱隶。尚有系谱。俾后我生者。得有所考。而况忝于卿士之裔。不能详识其所自出。可乎。时或拭泪。独慨不自己。一日。往从父参奉公舍。因请阅所藏书籍。偶得一秩。乃谱卢氏之系者。而参奉公在世时所自录成之者也。其所录。虽不能历数其世系。而于族派之分。根支之蔓。则记之颇详。异日某亲与某亲相遇于百里之外者。因此可以知其初实分于一人之体。而其终乃若是也。其必相亲相爱之笃。而孝感之心。足可长也。于是。遂请假手。旋遍见诸兄。因誊录如右。而又继之以金与郑之系。以示后之生者。俾无余今日之慨焉。其并我为兄弟者。后我为子孙者。庶因此而有所考。其曰某属之亲。某宗之裔云尔者。则必相笃爱之。毋或疏且忘哉。时嘉靖丙申初春。后孙禛。谨书。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2L 页
书尊尧集后(月课。以下七首同。)
右尊尧集者。陈忠肃公瓘之所著也。始金陵之得志也。变更祖宗制度。流毒天下。而性又偃蹇骄恣。私撰日录。以记当时之事。大率慢君右已。肆为诬妄。其罪固已大矣。及夫绍圣以来。群奸并兴。愤疾元祐正人。协谋报复。不遗馀力。倡父子之说。以逞私忿。藉绍述之名。以济邪志。恶司马之力废新法。则欲毁通鉴之板。至以神考制序。为少年之文。怨宣仁之崇正抑邪。则倡以保佑不谨。自作废黜之诏。或比之吕武。犹以为未也。又复改修裕陵本史。专以安石日录为主。变乱是非。眩惑真伪。搆捏增益。横加诋枉。至有臣子所不忍言者。甚矣。小人之恣行不道。无所忌惮。一至是哉。于时。公以爱君忧时之志。旷世绝物之学。愪群邪之得意。悯国史之失实。其在谏省也。进日录辨。请速修正。其被窜合浦也。又复作为此集。深辟诬妄。搜摘憸小之情伪。表正君臣之大义。纰缪者复真。幽蔽者得伸。使天下后世。晓然知善恶邪正之实而不复疑。然则是集之作。其为世道扶持之助。为如何哉。大抵是非之在人心。虽百世不可诬也。而道学不明。习俗靡靡。一有当国之士鼓邪说而倡之。则始怵于威福。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3H 页
终溺于见闻。岁月既久。流传浸广。终至于是非颠倒。贤邪逆置。贸贸焉莫知所之。况国史之传信方来乎。宜公之拳拳作书。必为之昭雪辨明也。惜乎。以公蓍龟之识。廊庙之材。不得少见于世。又罹谗谤。窜徙岭海之远。此集之作。又为身祟。窘辱困苦。至不复忍言。读史而见石悈迫䝱之状。犹使人扼腕抆泪而不能已。何其遭时之不幸。至此其极耶。虽然。公之所以勤恳于斥逐艰难之域。必为此书而不自悔。则固非以此动其心。而使当时善恶是非之实。因此有定焉。公之志则为无憾矣。呜呼。良史之不作。久矣。传记之失实者。多矣。倘有如斯人者。时出而正之。则庶几谬误之不行于后世乎。于是。题其篇后而为之说云。
书昭烈永安遗诏后
尝观昭烈之崩也。遗诏敕太子。其言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呜呼。帝之此言。某见者诚高矣。夫人之情。于其恶之小也。则以为无伤而为之。终至于丧身偾国。于其善之小也。则以为无益而不勉。终为小人积恶之归者皆是。观夫水火之为物。始虽涓涓。而其终也滔天焉。发于炎炎。而其末也燎原焉。况山岳之高大者。以其土壤之聚也。河海之深广者。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3L 页
以其细流之会也。凡天下之物。孰非由积而盛。自溦而著者乎。况人心之操舍不常。而圣狂之分。随其所向。则为人君者。可不审其几微而知所用力哉。故伊尹之告太甲曰。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斯言也。唯伊尹能道之。唯圣人能明之。而帝起于干戈扰攘之际。其见识之高明。至于如此。则非特聪明才略足以兴复汉室而已。必其天资粹美。暗与道合者欤。其以寿夭为言者。特以慰太子之心也。不复谆谆以大事者。以后帝非拨乱之才。而唯孔明为能任之也。况国家之兴亡。由于一念之善恶。则大事之寄。未尝不在于是。而于事丞相如父之言。亦已尽之矣。且其遗命诸葛之言曰。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帝之于亮。虽曰君臣一体。无所嫌疑。而自非其心矌然大公。无一毫系恋之私者。不能也。后世之君有称其贤。而其立六子也。至于泫然下泪。则若是者。何足以与于此哉。倘使天假之年。而复能辅之以学问。则非但光复旧物。克缵令绪而已。其必为太平盛德之主。而不可概诸三代以后矣。惜乎。后帝不能戒恶之微而崇信奸回。不能勉善之小而甘于庸闇。卒亡其国而不祀忽诸。可胜惜哉。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4H 页
范仲淹答欧阳脩论不谏书
辱书。责仆以不能亟谏。晓譬明白。论议慷慨。欲其不负所职。而使得自立于贤人君子之域。足下之爱我诚多矣。足下之责我诚是矣。仆虽无似。岂不知所感徼哉。虽然。仆闻忠臣之谏于其君也。不唯以一时之沽直为安。而必欲君举之无过不但以天下之讥责为惧。而必欲国政之无疵。故古之人。非不欲尽言而不讳也。然其谏之也。或以讽焉。或以谲焉。或以戆焉。其为道也。固已多端矣。况天下之事。不可易而为之。道有先后。时有可否。政有大小。体有缓急。君子之任其职也。必揣摩审度。思始虑终。察其迟速之宜。推其轻重之分。其言之必以渐。其处之必有道。岂可见一阙事而哓哓不已。闻一疵政而强聒不舍。徒受尽言之名而不能成吾君之美。图免百世之讥议而无救于国家之患哉。仆之意则诚有见乎此也。大臣之讥。乌可得兔乎。有待之责。亦所甘心焉耳。当今之时。天下之事。可言者多矣。仆虽非直节之士。其自处则固未尝不在于古人。自除此职。风夜忧惧。思有所匡救。以尽吾心。而其未发者。特机未至也。虑未周也。足下若知仆之用心。则吾恐足下之不暇责我而悯我也。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4L 页
虽然。仆虽不能朝拜官而夕奏疏。何至为七年之阳城耶。徐观仆之所为。少安毋躁。仲淹顿首。
均田议
夫井田。古矣。固难行于后世也。子张子曰。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今欲使之一贫富。而使吾民无兼并侵削之患。则唯汉,隋所议均田之制。为稍可行焉。然则田可使之均。而贫富亦可使之一欤。田固不可不均。而不可猝均也。贫富可使之一。而亦不可易一也。大抵人情安于已然。流俗狃于故习。今有上之人。将兴一事革一法。虽明知其利之什倍。而欲为之则民莫不骇然以怪。哗然不悦。或至于生乱。今民之各私其田。几何特也。执其券而为高曾之世守焉。资其业而为一家之青毡焉。一朝取而与之他人。以连阡陌之富。而使同于昔日无卓锥之贫。则民其安之乎。其不至于怨且乱乎。然则以今日之人情习俗。而知均田之决不可行也。虽然。法之古者。皆归于时之已下而不可复。事之便者。一诿于势之难行而不能为。则天下之务。将至于废弛不举。而法度之美。卒不可复见于后世取。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苟上之人。先行仁政。使吾民无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5H 页
憾于仰事俯育之愿。行之以百年。期之以一世。则人心其有不淑乎。风俗其有不变乎。然后审其利害可否之宜。不为群言浮议所摇夺。毋急近效。毋欲速成。处之有道。行之以渐。而又必以诚意而将之。使吾民知上之所以出号施令者。皆在于利民便民。而非以厉民病民之为。则虽井田之制。可复而行之。何均田之不可为哉。大抵上之所欲。下必趋之。从欲变移之机。捷于影响。安有为君上者处置得宜。而终于难行者乎。故始之以为不可行者非不可行也。而行之之机。则诚在君上焉。盍亦深思熟虑。触其类而长之哉。
调停辨
有宋元祐中。宣仁临朝。群贤并进。而熙丰旧臣。久处散地。争起邪说。以撼在位之人。吕大防,刘摰等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宿怨。于是。有调停之说焉。呜呼。天下之理。安有贤邪之并进而能致其治者哉。夫君子小人之不相与。久矣。犹冰炭之不同器。薰莸之不同臭。迭其消长。相为盛衰。 君子进。则众小人皆退。一小人进。则众君子皆退。其不可与并立而有成。明矣。况小人之性。必邀结朋比。以援其数。夤缘和▦。以固其势。如鬼如蜮。千歧万辙。必至于胜君子而去之然后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5L 页
已。君子则挺身孤立。直道而行。难进而易退。难亲而易疏。一有不合。则辄奉身而退。纳履而去。今以孤立直道之行。而处夫朋比盘结之间。以务胜必去之心。而沮难进易退之人。则其势必至于君子日远而小人类进矣。孔子曰。远佞人。大学传曰。见不善而不能退则慢也。圣人之斥远邪佞。其严如此。故如知其人之不善则必云之。非徒去之。而必至于流放窜殛。不与之同中国而后已。夫岂为已甚矣。诚以一近其人。则其国必殆。不可不深恶而痛绝之也。自古及今。何尝有招而纳之。与之共事。贤邪混处。忠佞杂糅。和调均停。能有以成天下之务哉。况当是时也。彼憸人者方在散地。犹且争起邪说。以倾在位。则一与之地。能保其帖然无后患耶。以蓄愤积憾之极。而一朝起而用事。则其报复仇怨。戕害正士之祸。将何所不至哉。夫放虎而出柙。引盗而纳门。欲其无抟噬之患。剽夺之祸。宁有是理也。刘吕二公等。暗于学术。而短于智虑。巧为自全之计。而曾不悟异日之患。实基于此。其计不亦疏乎。然则调停之说。其是非得失之归。不待智者而后知矣。虽然。二公智术之浅则然矣。其情则亦可悲矣。当是时。幸而太后贤明。能听苏辙之说而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6H 页
用之耳。以哲宗之为君而能保其明。于邪正不为所感乎。奸憸之人。退居散地。蓄愤既深。积怨已极。狺然欲噬。侗影欲射者。非一二日矣。以后日绍圣之祸。而当时小人之情状。可想见矣。二公之为此论者。既不能明于学术。而默虑君心之未定。目击时事之难处。亦出于不得已焉耳。不然则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固君子之至愿也。二公之贤。何至为此无据不可行之论哉。故臣平日读史至此。未尝不为二公恨。而亦未尝不悲其事之出于不得已。呜呼。为人上者。盍亦因是而有所省哉。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奏
  
奏广宁都御史某。请辽东兵马。勿调赴苏州等处。专力防备。以御獭贼之患。
广宁都御史臣某。谨奏为备御獭贼事。该本年某月日。钦奉敕旨。节该广宁地方。既系山东冲要枢辖之处。兼且密尔寇虏。累肆猖獗。其患不细。你其承命前去。抚绥有众。兼督军兵。观其形势。量其机宜。凡所规画。任你自处。钦此钦遵。臣于某月日。前到▦管外。近据辽东都指挥使司呈。有不记獭贼抢掠金州卫等处。焚烧庐舍。杀掠人口回还等因。得此。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6L 页
续据巡按御史呈。准都司呈。据海州卫等处守堡官飞报内。前项虏兵。迤向本处。作耗杀伤人畜。不可胜计。汉兵单寡。奔窜败北等因。得此。除行各处营堡。别加设备守御外。臣窃照。蠢玆丑虏。委因边圉失固。敢肆猾夏之暴。屠烧郡邑。殆无虚岁。攻劫城堡。不止一方。妇女被其抢攎。头畜在其夺攘。里闬萧条。烟火一空。跳梁之患。无有纪极。凶逆之锋。诚所难当。兼且近年以来。辽阳地西。旱涝不时。以致▦▦▦▦。家之▦食。老幼颠仆。少壮流移。民之▦▦。▦▦寒▦。一有寇虏声息。辄怀奔避之计。▦无守死之心。兵力单弱。营堡颓塌。以守以战。皆难为力。备御之方。诚不可以寻常筹也。臣又▦自来蓟州地方。迫近皇畿。根本不可以不固。腹心不可以不卫。每将辽东等处军马。调发入赴。委是祖宗重内之深意。窃念目今虏恶不悛。䲭张日甚。辽阳岁馑。危迫已极。虽专一方之备。尚难支吾。分其徵发之烦。势无两利。大坁事有更张。▦难循蹈。岂可以全盛一时之规。而▦株于后日艰危▦际哉。如蒙乞敕兵部。看落辽东等处军马。免赴蓟州地方。使之得专兵力。心为一方之守备。▦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7H 页
庶几寇虏之祸可弭。而边维之患或息。缘系备御贼虏。事理未敢擅便。谨具奏闻。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论
  
死病无良医论
论曰。天下之患。不在于势难救。而患在于无其人以救之。不患夫无其人而患在于不能听其言而用之。苟能得其人而用其言。用其言而尽其术。则势之难易。非所问也。患之大小。非所忧也。乌有难救之祸。不可为之事乎。今有人。疾在脏腑而药不可施。气已薾然。而饮食亦不得下。则其势可谓殆矣。然特患其无医而不善救。讳其疾而忌医之来耳。苟能迎天下之善医而使诊之。听用其言而尽其术妙。则必能知其受病之源而施其方补其元气。涤其肠胃。开其痞塞。次第而治之。安有死亡不可救之理乎。臣尝考诸史。死病无良医。魏孔斌有是言也。当是时也。斌聘于魏。陈大计不用而去。出而视山东之国。皆毙而不振。三晋割地以求安。二周折而入秦。皆屈己服事之不暇。而魏之君。又藐然于吾之陈计。则天下之势。岌岌如垂死之病。已不可为。而斌之言。诚可信矣。然斌之当初就聘也。岂不知天下之势将并于秦。而犹且进焉。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7L 页
改嬖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而又至于屡陈大计。则斌之意岂诚曰事势之难救而无可为之方乎。及其不用而去。然后有是言。则斌之意可知矣。伊摰在夏。而夏国不治。吕望在商。而商业日衰。孔斌在魏。而魏国见并。则岂其无其人乎也哉。唯其不能用其人而听其言耳。然则病之将死而谓良医不能施其术。国之将亡而谓良臣无所效其力者。臣不信也。故为人君者。当衰季之世。勿以其势之难为而废其自强之实。勿以其事之不可救而怠其政事之修。迎天下之贤臣而尽礼之。信之笃而任之专。谏行言听。使得展布四体。尽其智术。则四境之不治者可以治之。外侮之方张者可以弭之。民心之离者可以合之。国势之殆者可以固之。夫焉有危而不能持。弱而不可扶者哉。论天下之事者若以时势之难易而为用力之怠勉。谓病之将死而无良医。国之将亡而无良臣。则是沮人君用贤之诚。而废忠臣忧国之心也。将何以为劝哉。昔虢太子死。用扁鹊之言而苏。齐桓侯病。不用而死。夫病不信医。则虽良医。无所施其术。国不任贤。则虽贤者。亦将如之何哉。如此而谓死病无良医。亡国无良臣。其可乎哉。虽然。天下之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8H 页
事。贵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苟至于势不可为而无下乎之地。则虽有智者。无以善其后矣。夫疾在膏肓而不可救。则虽良医。亦或望而走之。为国家者恃其有可救之道。必待夫顷殆杌隉而后为之用力。则亦或无及于祸矣。故善养身老。必审微而预防。能于病之不深而治之。使不至于危。善治国者。必察近而虑远。能于国之不殆而图之。使不至于乱。为人君者。何不以是为戒哉。大抵父母有疾。虽甚不可为。而不忍不为之下药。孝子之至情也。岂可谓病之将死而废其救之之方乎。迨天之未阴雨。绸缪牖户。前圣之所戒而录之于诗。则岂必待患生而后救。乱极而后图之乎。故臣于此为之言曰。人君之治天下也。能先事而戒。能弭患于未然则可也。忠臣之事君也。不曰末如之何而废其扶持之力则可也。臣谨论。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记
  
游长水寺记
岭之南山水之胜。甲于东方。其巍然高而秀者。头流为之最。气积而聚。屹为巨岳。故灵区神境。亦多有之。列郡之苟近于其侧者。皆以幽胜著。山之北咸之郡。专据焉。咸之与林。境相属也。故林之为县。亦有胜闻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8L 页
焉。县治之西。远有东西两峰相峙。自德裕迤逦而至。蜿蜒十许里间。环屈而穷焉。为一洞府。其峰之稍拔而峻者。智雨山也。山之下。有水源源逶迤。蛇屈至一处。绝壁千仞。飞流奔泻。宛然如千尺脩练自天而垂者。瀑布也。瀑布之下。雪浪翻蹴。喷烟泄雾。白气射天𢥠不可窥者。龙湫也。由龙湫抵谷口。岩石平铺。溪流曲折。琮铮然作响。在在皆是。龙湫之上。有一巨刹。曰长水。梵宫禅寮。金碧眩耀。观游者咸投此而尽赏焉。其南偏搆楼三楹。下俯岩湫。老树数十株。扶疏绝崖。登而窥其外。则恍乎其天汉之下垂也。异乎其白虹之映空也。深潭泓黑。岩窦怪奇。可惊可愕。殆不可状。故旁郡之称山水之美者。必归之智雨。而评诸刹之胜。必以长水为首。然地仄而宅幽。文人儒士。多不识其胜。自远而游者罕至。故名亦不甚着焉。余家灆水之东。灆之流。即龙湫其源也。自  游学于是山。无岁而不往。岭猿山禽。往往多有识面者。厥后尘埃汩没。足迹之不入于岩洞者积五六年馀。煮鲜之游。观灯之会。常往来于怀也。伯氏曾游洛下。去壬辰。始家于此。余每詑智雨林泉之胜。则兄亦愿为之游。介介不已者久矣。今年春。余自湖南来。伯氏已谋诸从兄。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9H 页
景应氏遂有决焉之计。一日引余而谂之曰。物华方殷。薰风新至。探胜林泉。此其时也。况山花未谢。新绿正肥。今不趁节而一游。则溪山宿愿。获赏无期矣。尔其盍为我前导。余拱而对曰。是吾志也。    邀二从兄。大绥,  景应氏。亦偕焉。因策马而行。遂 憩行五六里。至所谓沈菜瓮岩石里。  由岩罅而流。喷放有声。旧有石凹。呀然周曲。深可一丈。所谓沈菜瓮者也。谚传有僧觉然。尝住是山。积菜于其中。淹以为菹。以自供故云。然今则沙石填塞。水才储数斗。乃傍近村氓。备孺子之匍匐也。俯流而息。飞雪溅面。徘徊采胜。久而乃行。日已脯。始抵寺前小丘。自沈菜瓮岩至此。路皆铺石。状若齿牙。往往谷水津溜。磴涧崎岖。历阻极劳惫。有新径一线。细分林莽间。截龙湫下流。以连于寺。问之。云。去岁之旱。太守亲祀于龙湫。令寺僧剪刜而通之。以便其往来者也。遂由之而行。以及溪口。距龙湫才十馀步。溪心巨石唅呀。水亦洄滀。其中稍深可厉。余所乘款段羸甚。跌足石罅。几至颠坠。赖苍头抱持。仅而获济。然自靴带以下犹湿。遂登岸去其湿。访诸兄所之。则已至龙湫下矣。披榛翳俛伏以入。各占小石以坐。苍崖怒浪。震荡依旧。但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89L 页
潭旁四面。硬石填积。矢黝黑矣。问之则云。乙未之 。崩崖折岸。势至于此故然。俄而。僧法崇来迎。从者先至而道行也。伯氏乐之甚。顾谓余曰。昔日居闲。尔每称龙湫之奇奥。余虽心知其胜。视之亦不过铺张詑谈。岂科  笑须  塔当庭。  颓圮若将坠。  旧矣。居僧六七辈来合掌。皆素住识面。或亡或徒。太半不存矣。僧堂之东。有记钉于壁。季氏所撰。昔有尚书朴公习者。锦还是乡。邀游山水间。卜建精舍于此。目愿堂。寺之有搆。始于时。厥后郁攸为灾。狐兔所家者积有年纪。有浮屠学了偶寻遗址。首其事而剑焉。法崇道琳等。缵其功而续之。不阅岁而断手。为请而叙其颠末。但恨空门不好事。为后人者力弱。不能锓印永寿。使苍色渊先之文。秪为湮没。良可叹也。览遍。因就律堂前廊。倚槛而息少选。由北墙而出。稍西迤抵屑玉潭。怒流回绕岩间。碎琼溅雪。落而为潭。方石铺底。中稍呀然而受水。有如造物者巧刻而成之者。潭旧无名。尹上舍宁。尝游于是。遂摽以今号。其称屑玉者。岂非取其流之象欤。潭之两崖。巨岩斗起。旧有大木横其颠。为略约以往来于玄水浮屠诸刹。而今无之。雨淫虫啮。寺僧不更修复也。自是潭一皆岩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0H 页
石铺之。平润广衍。联绵一里间半。岩有斜泐。水汩汩而由之。跳珠振露。流而为瀑布。僧言龙湫之上。旧无鱼。盖岩崖悬绝。鱼不能上下也。郑先正汝昌为倅于县。往来是山。取红鳞数队。舍于此。厥后。畜息以蕃。游鱼濈濈潭底。至今为游人好事者之爱玩焉。余尝游学于此。与二三年少。日饵取之。以为山盘之供也。噫。吾其尽之矣。先生以博施济物之仁。屈为小县。能使一境之民。获蒙煦濡之惠。而又继而及物。置诸咸若之地。其一段方寸底意思。诚可尚者矣。余亦天地间一圆方也。而懵识之与群忍残仁泽之所遗者耶。山川有知。必怒余而不赦矣。有顷。小沙弥来报厨具。遂盥洗漱齿以入。仍就东编广堂安焉。岁久漫漶。尘笼窗壁间。蒲团床枕。亦皆坏漏。不可处。时适云阴。山月韬彩。余六人枕藉暗室。齁齁而睡。壬戌。黎明而起。促晨餔。又由北墙而行绝屑玉潭上。遂渡及岸。岸口有草厂。倚流而搆。荫茅半落风雨中。有巨砧伏其下。引流而注其尾乃供佛时舂粳者也今而废久杵臼半坏。糠籺已成土矣。行百许武。至浮屠庵。碧草盈砌。凝尘蔽室。只有金泥一躯。埋没榻上。东壁有觉然画帧。为风雨所撤。跟肘已脱去矣。垣外有巨塔数层。然师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0L 页
头骨藏于是。庵之得称。取此云。余尝游息于玄水寺。往来于是庵。当此之时。画阁新峙。碧栋雕甍。辉映林木间。缁流牧竖之历瞩者莫不骇异叹赏。而自癸巳迄今。才阅五寒暑矣。破窗坏壁。岂料重寻于荒凉芜秽之乡矣。此虽吾家所欲庐者。细思物理。顾眄咨嗟。殊有惨然意思。坐久移筹。日已卓午。遂出寺西。转访玄水寺。外牖深闭。下钥甚牢。令从者由东郭邪户而入启之。香油瓶锡。俱在椙案间。若有人居。而周顾寂然。无跫音矣。疑讶方久。有草童自长水而至。问之。云。有一髡留居。而采山不还矣。嗟夫。癸巳之岁。缁徒云集是刹。呗音梵语。响振林谷。而不出五六岁。遽见残毁破缺之。皆是殊可愕已。不特此也。其馀普济机朴诸刹。亦皆空废无僧。噫。此山独何其落莫耶。抑为邑者将人其人庐其居。使变于夷者。尽化为耕凿之氓耶。其必有之者矣。东丘有老槐翼然垂荫。可坐而息。柱杖憩其下久之。抵罗汉堂。堂凡三间。亦无僧。有罗汉数十躯。环坐榻上。皆塑像也。眉目鬟髻。宛然可识。而奇形异状。不可忍视。遂出即行。遵前路历屑玉潭。抵龙湫上流。缺岩隆然而止于此。水激而下。汇为小湫。状洼樽极深黝。不可近。岩里铺连而入。周亘四面。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1H 页
流之下者必势涌而行。僧云。龙湫岩底有潜窦。空阔直通于此。神物所蟠处。乃剔苔题名于岩腹。遂书崔学士狂贲叠石吼重峦之句于其尾。有龙台在瀑布东崖。值岁旱。祀于此。别累小石填沙土以为高。太守亲祀时所修者也。因趺坐岩间。命取酒而来。寮主云。今日云气霏微。天将有雨徵。兴半投迁。恐未能尽此闲赏也。盍亦早为之图乎。余等曰。碧石晴矶。复添晚雨烟景。是天做吾侪十分清兴也。今以沾濡之苦而抛此奇赏。则得无烧琴煮鹤之归半。遂坐不起。僧亦不能强。即出盘饤。以供山肴野簌。亦皆可啖。有顷。小奚取纤鳞一贯而来。扬鳃吐沫。殊其可喜。命炙之以进。苍岩峻峰。峭崿前峙。霜涛雪浪。交坠半空。振摇地轴。隐隐然入耳。益为奇也。相与衎衎而笑。一以剧饮为量。无复有屈伏退让之态焉。酒半。伯氏称酌而言曰。安得君辈卜宅山趾。遨游岩谷。这里胜像。独取为已有。使造物者怨欤。已而。酒壶将倾。青山黯然。醉眼矇眬。细雨𩆌𩆷入面。甚可乐也。遂扶携而入。初昏毕会。住僧命作梵音。香烟袅袅。钟磬铿轰。缁衣回旋佛榻前。余辈相环而视之。醉里狂兴。殊为可笑。癸亥。晓日閟光。山雨成泥。诸兄皆默虑焉。余曰。三日观游。未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1L 页
谓惬赏。今而忽雨。是山灵不污吾侪而故留之也。又何躁焉。俄而。云翳消散。崖谷明朗。遂步穿苔磴。渡石矼抵岸。盖惩往时颠踬也。既及谷口。追想昨日清游。徘徊眷顾。如别佳人而有不能释者焉。至柏吐溪畔网鲜。坐石间酌数杯而返。呜呼。地必因人而胜。故山阴之兰亭。使无右军。不过茂林脩竹而已。黄州之赤壁使无东坡。亦不过高山大江而已。不特中国为然也。其在东区则陜川之伽倻。使无学士。亦不过丹崖苍壁而已。曷足以名后世耶。今智雨之胜。其青嶂之耸秀。琼林之列植。虽有让于倻。而白石清泉宜于游衍则虽倻。亦退缩之不暇矣。苟有如孤云者。倘佯栖息于其中。则苍溪翠壁。腾播文字。为骚人墨客脍炙之资。而寥寥千百载间。仙曹逸士之眺赏者盖寡。又闻其胜而心想神游者为尤少。使清幽奥邃之境。泯没于宇宙间。夫岂山之不幸欤。况余辈既不足以增重是山。而偶偷时闲。纵得勇往一赏。未几复梏于尘龛间。块然昔时一形骸也。良可叹已。但余发未种种。游历于此。才阅五稔。而所及于目者有变移。所感于怀者亦随以不一。未知他日云林石泉。蜡屐重寻。则所及于目者几何其变移。而所感于怀者又几何其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H 页
不一耻。足不可以不识也。既游之五日。迂斋书。(先生自号之一)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序
  
司马斋题名录序
吾乡。素称文献之区。凡自乡而升于国学者。立司马斋之号。蓄货帑以资其费。隶徒夫以供其役。讲信于春秋。而相保于吉凶。其一乡斯文之美意。何其尚哉。第恨会游无其所。常侨于他宇。记名又阙。其案在后而无可徵。余每与同志者歉焉。既而。自思曰。营度在吾侪力微。诚无所容。其谋录案则顾前辈未遑耳。苟一日有志。则可不烦而就焉。今之中外庶司。皆有题名记。所以徵于前而传诸后也。今此司马之斋。虽非百司之比。亦吾乡斯文之一好事。而今之参于是者。皆一乡之先辈也。后之迹于是者。亦一乡之后辈也。其间。又有后裔而踵其祖先者焉。如是而可无题名之案。使之没焉无传哉。世逖人遐。不能尽记。始于宣德丙午之榜。以迄于今。凡若干人。继此来者虽千百人。亦当续书。传之不朽也。若夫备缮馆宇。大张其规模。则又俟夫后之有力者勉焉。时嘉靖庚子夏抄下浣。西河卢禛。序。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策题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2L 页
[师生传授之流弊]
问。学术之醇疵。系乎师门传授之如何耳。游于圣贤之门而亲炙之者。宜其所学必正。不畔于道矣。而多不免有疵。何欤。泆泗设教。不可尚已。然而孔子既没。弟子分处列国。各以所能授弟子。原远而末益分。至于子夏之学。再传而为庄周。何欤。其在孟氏之门则无一有推明其道者。其教有所不足而然欤。两汉,隋,唐之间。非无师弟子之讲授。而其于道。略无毫发彷佛者。何欤。至于赵,宋。运开文明。周元公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卒得二程先生而授之。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可谓盛矣。河南之教。一以居敬穷理为主。宜若可以无毙也。而当时及门诸君子率皆淫于禅学。至于亲承嫡统者。亦不免有是病何欤考亭夫子忧其若是。其教必使先明义理。辨析毫釐。使不迷于入德之方。宜亦可以无毙矣。而其门人又复缴绕于文义讲说之间。至有朱门末学之毙之讥者。亦何欤。将学术之毙。如忠敬文之相承。自不能无失而然欤。抑师门指授承救之方。犹不能无偏而然欤。其后有论学者曰。朱子主道问学。象山主尊德性。其说一行。其流波至于今日而愈盛。中朝之以道学自名者。多主象山而诋谤朱子。朱子之教。果专于道问学。而遗其尊德
玉溪先生文集卷之五 第 293H 页
性者耶。其亦以当时学者。支离于言语文字之故。而乃至于是耶。惟我东区积德百年。文教休明。然而学者果无曰师曰弟于云者。则其流毙之有无。不足论矣。虽然。圣贤之道。具在方策。求之则自有馀师。何以则能不失圣人之旨。而又无流于异学之毙欤。诸君子潜心道学。久矣。其各以平日所讲明遵守者。著之于篇。将以观其所得之浅深而为之进退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