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x 页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杂著下(简牍)
杂著下(简牍)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5H.gif)
屡辱手札。猥荷廑款。但陋作与拙书。称许过当。何颜敢承。只增愧赧。倘卒教之。是则幸矣。灵川四言韵。不敢负严命。又此效颦。多见其不自量也。惟诸公和章。窃愿毕睹。而恐烦治书之侍者。未敢请耳。炷香一封。偶有得。玆附呈上。可备堂中一日之用也。生比年来。窃有意于学问。而已晚恐无及。又乏师友。靡所质正。诚不幸也。日侍左右。势固莫可。时得受诲。亦云不易。北望忉忉。谁喻寸怀。首夏日长。拟一乘便进拜未。卜果遂否。馀冀顺序万福。不宣。侍生宋 寅。再拜上听松先生座下。
又
寒天。未审动静。遥仰不弛。小生前日侍话。所得已多。但落暮未尽愚抱。唯此介介。今因差祭开城历觐。到此忽迫。且日寒。未敢进拜。只以京工所造猪毛笔二枝送上。可供挥扫否。明春乞告来省。拟遂造谒。不宣。姑此拜状问安。乙卯十一月十二日。侍生 寅。顿首。
又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5L.gif)
与柳眉岩书
谨伏问令候奚似。顷承辱临。迄未进谢者。适身不平。又有忌斋也。负慢负慢。前日所白成谨甫集送上。幸许附行橐。伺便图刻何如。急其送达者。欲于令监未发前。知此功役之不难也。馀在躬进不宣。谨此状上。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6H.gif)
答郑松江书(辛未)
再承书问感荷感荷。改岁之际。缅惟哀慕倍切。遥仰为慰。朔望祭礼。寅亦何敢知之。但家礼朝夕奠朔望奠。自有其仪。又于卒哭后。只云罢朝夕奠。而不为朔望改作节次。愚意虽仍初丧之礼。未为大失。其曰三年内。不用参礼云者。以朝夕哭拜与参礼有异云尔。若以时俗所行言之。亦是有哭之参礼也。折衷于此。只在尊意。伏惟哀谅。寒气比甚。只祈顺变自爱不宣。谨此状上。正月初五日。宋 寅。状上。
与白玉峰书
景仰风范。匪日月矣。顽惰延迁。迄未就拜。徒增怅恨。即者金学录士孝氏适至。欲做鼎坐之话。幸毋惮枉屈。何如。士苟声闻相熟。何必计其先后之嫌。而负此良晤哉。伏惟雅亮。
答原川君徽书(丁丑)
伏承下书。因审孝候平安。感慰之至。寅亦粗保。但闻执丧过礼。气力大伤。诸證已作。恐非药力可治。深用仰虑。此岂知道理有偏亲者所为乎。恐于旬月渐致紧重悔无及也。愿高明熟思之。须稍改变。庶望之安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6L.gif)
问目。寅未究礼经。不敢自答。乃问于朴枝华。则言第一件守庐而朔望归祭。文公之所自行。而时时省墓。亦其答门人之所问者也。二者皆所当法。在自家审而处之。恐不必广取议论也。第二件以出入之服。当墨衰云者。恐为得之第三件。大概同上。或可分墓位左右。而服其服哭之否。
志文蒙示。幸甚。此文。他人谁能办得乎。奉读数四。谨还上。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7H.gif)
昨见养叔。审知孝候差可一分。又今披奉手书。忻慰万万。金典籍书。得阅为幸。所示正如鄙见矣。意致则颇俊。而作字多生疏粗歇。且乏精刚。其屏簇书亦然。大抵劣于李磼矣。成彦功朴实图熟。何可及乎。沈正言笔。当为今时第一。不图成熟之易也。仆远不及矣。须令恳恳力请。取此书为妙。不然则吴学正沄次之。学得退溪而熟者也。韩佐郎准。精熟顾胜于吴。而风致不足。李别坐磼。当初出于韩上。而颇有生熟大小。相杂不纯之病。今则似出其下也。其果然乎。愚见如是。但韩笔。仆只见圣学十图印本。不知其稍大字样如何也。仆近患眼疾。忍痛草率。伏惟照谅。不宣谨复。寅。
公书当在吴韩之间。若除局促之病。且加熟之。则躐吴不难。 庆馀无妄见罢。慨叹奈何。
又
前因落暮忙迫。未遂久奉。为恨。即承手书。多慰。任判书墓标写上。但眼昏手战。荒涩尤甚。何可用也。近见沈佐郎公直所书李左相蓂碑草。笔法大进。其于今代碑碣。将独当之。又见吴学正沄笔。乃是专学退溪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7L.gif)
今此书强作细字。以答来书之格。甚妨病眼。愿后勿复尔也。
又
即承书问。欣慰欣慰。生老衰怯暑倍前。殆不能支。而犹日日随行。不至卧耳。闻君苦暑脾弱。试单煎香薷一二钱作茶汤。每于饭后一时顷。啜一小孛儿。似应有益也。圻儿脱儒冠从吏役。可愧也。生以其懒惰。想终无成。遽使趋尘。盖恐并失先世之衣冠也。然既得却有悔。叹奈何。龙仁闻有藏获几二十口。行应依法见递也。示谕墓表补文。深恐废文字益久。必不能成出也。然姑留之试草创。若终难可为。则奉还为意。惟谅之。馀不宣。谨此复上。 。寅。
笔墨间事。世多论辨者。而唯君所见。每与吾合。故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8H.gif)
又
承问多慰。但审体中尚尔不平。为虑。仆近怯暑。元气大损。精神乏少。力不及文字。今有催促之示。忧闷忧闷。碑文甚好可观也。笔迹亦胜前所见者。而犹有生梗之病。无自得之意。为欠为欠。才所不逮。力无奈何矣。二十年可惜可惜。君书殊胜殊胜。若后日气平功进。则当图独步。何忧落人后乎。馀祈善保。不一谨复寅。
又
尔来。不审气力奚似。寅粗保耳。此中新 陵志簇送呈。旧件并上。幸照察。仆书老退几分乎。抑不甚劣耶。金唐津溉之所写先碣并呈。此笔亦岂偶然乎。退溪所作郑秋峦墓碣及祭文。安府使鸿氏为图刻之。皆仆所写。望览过其文。仍加品第也。闻刻今志时。日期窘迫。使七人聚头于石上以刻之。肩相磨顶相抵。岂能效技。宜乎尤多失真也。大抵两志字体殊样。未知孰稍可耶。亦须示破。馀不一。谨白。 寅。
又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8L.gif)
又
敬问即今体候何如。仆颊肿齿痛稍歇。犹不便于食物。而眩晕遇寒辄发。是为闷耳。示药送上。但辣桂犹入用乎。照示可否。牛溪何日肃拜乎。其气力如何。不一谨问。三十日。 寅。
又
祗承问讯。感慰不浅。贵马疲劳则稳顺。骄逸则喜惊。近甚安顿罕骑。且见仪仗及钟楼柱画。又值纷扰。故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9H.gif)
仆不别致心恙。而只渐畏骑耳。
又
即承书问。且谕阴记事。忻慰忻慰。仆于今月。凡差祭者三。且以入斋及监膳与启事。晓出而午后归。或终日或经宿。如此者凡十五日。而唯初一二日在家。其劳苦如是。气血劳悴。精力昏倦。仅支随行。稍闲当勉草上。然荒废若此。何可成文。决不堪用也。牛溪笔法示及。幸甚。气骨雄健。意象宏大。虽间有似生处。不为病矣。如仆者流。软脆局促。无有气象。而乃得虚名。曷胜愧汗。牛溪在外。时势不相及。及今入洛。固欲即访。而缘身困。又虑名士之坌集。恐见者谓仆干名。亦为之趑趄。心与事违。人间事可叹。照谅。不宣。谨复。 寅。
碣本姑留数日。饫观还上。
又
日间。不审孝履如何。前日所示。皆合鄙意。多喜所见之相符也。其轴并须还送。要有考也。纸张一时回付好矣。馀留后日。不宣。谨问。
又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19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199L.gif)
铭句与序语似叠。而却有意不可一一。
又
即承手札。如奉晤言。所论坦履公书。正与吾见同矣其欠处虽若是。而真意甚多。固胜粉泽者矣。年前沈进士镐苦要仆撰其先公碑。力辞不得。而书则惟良代笔也。日昨妆轴来。故附呈。初作之伎。生涩尤甚。而刻手亦拙。然今者永川君宅。亦愿使良写而填吾衔。其可许否。幸教之。知君有三昧眼。故相质耳。不宣谨复。 寅。
永顺公碑。已写刻耶。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0H.gif)
手复谨悉。此中君实所追送者誊上。幸照谅。谨白。寅。
又
每承问讯。多慰多慰。仆近有伤于 启事时。身不平而强行走耳。示来问答皆好。但欲质诸相知。而随后奉答耳。牛溪行草。酷似乃尊公。但气力欠老健耳。昔见正字亦好。未可轻重也。惟照。馀适客烦不宣。谨复。寅。
又
承审体中不宁。虑仰虑仰。李君之笔。近者连得见之岂是全无笔力者。今此二张。殊劣于前所见者矣。闻其执笔绝异常规。颇得运腕之法云。且其字画圆美。又有古意。仆深服之。但不得见其正书。正书若得。须以送示为望。惟照。馀不宣谨复上。
又
承悉不意。仆非敢有所不尽于君也。直以不曾究讨仪礼等书。且家礼。亦于丧中略有看过。非彻得首尾记忆者。故不敢妄有可否。只以取正于知者耳。君实虽常自谦。仆意此公所见所论。确实可信。故以报君。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0L.gif)
成笔即还上
又
每披手字。如得奉晤。开慰不浅。拙书前志。昧者或以为差有力也。然尚带生梗。后志气力似乏。而作字滑润要之稍熟也。秋峦碣评亦是。大抵君已得笔墨间意味。只在熟之而已。方砖押送。照纳不宣。谨复。
年来眼暗。且右臂无力战掉。故只得仅具字形。不能出得气力。是老病所致耳。恨不蚤用功也。若曾有功。则馀力可尚存也。自今以后。何堪更作此事乎。
又
近日未审孝候何似。常悬悬尔。寅免恙随行。但老逢书役不敢辞。想增丑劣奈何。此中李汝受公笔。亦借出于权经历看之。又欲使公见了。玆送呈。明朝须还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1H.gif)
又
敬问孝履何如。前日所示。送问于朴君实。得其所答送呈。幸照后。朴书终须还送为望。馀不一。谨白。二十五日。 寅。
又
前示事。问于朴君实。则言公之服问甚精。初不及此也。家礼更无可考。难于其对也。盖墨衰则其礼止于一献。与家礼改题递迁之仪。相去不能以寸。固先贤所疑其太简。而反有取于横渠之说者也。大凡古今异宜。圣贤礼制。未易窥测。处常犹有所失。况此既失祔礼于前。又拘丧纪于今乎。须精求博访。得先贤论议有可据然后可也。试问如栗谷公甚当。虽欲考于通解以答。而今则诚未暇也云。照谅。如仆元无所见只传朴说而已。非有外于左右也。不宣。谨复。十一日。寅。
又
谨悉所谕。且四条事。寅无明见。不敢轻说。欲见友朋徐质以复。幸照亮。不宣。谨复。 寅。
墨衰不能遽作。则布巾深衣似近之。或言白布直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1L.gif)
墓祭奴子代行时。岂可无参辞之拜乎。韩魏公家祭式。亦有奴婢陪祭行拜之礼矣。
又
伏承示谕。审又有服。惊虑惊虑。垂问两条。郑学士所答尽矣。鄙见不出此外。幸哀谅。但病中若欲尽礼。必有大伤。尤当斟酌略行也。伏惟哀察。谨此奉复。 寅。
又
谨承问札。兼获笔法。开慰实深。此本比之昔日先碣之书。大进无欠。盖心存默契。故虽不规规于临习而然也。唯淑字有不图妙。盖此字例致匾广。须令菽高出氵又之中。然后庶免此病也。且床褥之褥。当从衣边。而有不察而已。惟照谅。不宣。 寅。
又庆此字。今作庆。似欠一画。毋今作母。此画差向下似生。与今作与⊙似。非古法。葬今作葬。似欠一画。此等皆非大错商量。今世似无敌此者。如沈正郎公直规范虽异。犹多生处。况其馀者乎。
又
每承手问。感慰感慰。寅患眼赤痛四旬。近始少差。而视不精猛。可闷。妇人封号事。顷日金参奉从虎氏来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2H.gif)
又
谨悉示谕。感愧交并。鄙岂其然乎。长兴公讳字表状不差。而正书拙稿时遗落耳。且写名事。可分书于两隅。而文尽处。越三四五六许字。而书曰万历某年某月日追刻。恐无妨也。惟哀谅。不宣。谨复。 寅。
又
每承手书。凭审孝候粗安。多慰多慰。补志内改数字以上。幸照亮不宣谨复。 寅。
又
谨问孝履何似。前索补志文草上。极知不可用。聊塞厚望。惟哀谅。不宣谨白。 寅。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2L.gif)
伏悉前后手书。今所谕虽勤。奈寅未知礼何。试问友人。则曰。散垂三尺之说。家礼所载。果有可疑。今难定夺云。寅意恐尊意不远也。堂室随便处之。恐不必新造屋也。然形势大有未安。则既返后别造一室何妨。盖以返哭。似当设凡筵于旧所居处故也云。寅意亦然。所谓旧日神主奉安处者。虽地势稍高。体面不若中堂之正大。恐奉安于此无妨也。常时人家以别室或西。房房入处其子婿。而地势多有高于中堂者。然固无嫌也。此岂有异假家造作。今丧主所处。低于中堂则无害也。伏惟哀谅。不宣。谨复。 寅。
又
日来寒甚。遥虑不浅。即审孝候如宜。多慰多慰。所示数纸。即送君实。要为剖析。则其答如是。玆附呈。幸照谅。馀希行礼安稳。不宣。谨复。 。寅。
又
暑势。不审孝候奚似。前来碑文。忘惭效拙。幸览过。指云疏阙误错处是仰。且公墓与夫人墓。孰在东孰在西。相距几许。若可详则亦。欲追添若干字也。且金文良公拭疣集。适得而考之。则公之行状不在焉。公之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3H.gif)
碑阴记。亦草上。
又
昨承书问。得审孝候如宜。慰仰慰仰。寅亦粗保耳。所示栗谷手记亦悉之。适与朴君实商略答上。幸照谅后。掷还元草为望。馀不宣。谨复。 寅。
又
日间窃想孝履如宜。为慰。前来牛溪笔法还上。此公文章。亦曾累得见之。纯正宏肆。气魄阔大。以文名世者。少有其比。吾意先尊夫人墓记。若得牛溪撰了。极好也。仆非欲推诸人而自免也。仆曾撰先尊公墓志。今不必复撰此文。况又近苦耗竭。应复劣于前所为者矣。更求名人之文。以贲先德。是孝子之能事也。玆用敢劝耳。仆近以朴仁寿,权千同两人是非间事。遭齿舌不小。玆欲敛踪省事。所以如牛溪处亦为趑趄耳。俟后可尽。照谅。不宣谨白。 寅。
仆近日。入于百官 启事之班。未有底止。闷极闷极。
又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3L.gif)
又
谨悉前后手书三道。俊字义似差远。而亦训为大可明溥博。当从旧草也。今度所谕。皆甚的当。盖行状似不分晓。仆又孟浪。有此错谬。即依改之。但必有阙失。应不止此。愿更垂示。前来册子。姑留奉阅。幸容徐还也。不宣。谨复上。 寅。
又
闻左相(朴公淳)右相(卢公。守慎)以为卒哭(乙亥仁顺王后之丧)前。忌祭墓祭。皆不可行。领相(权公辙)以为忌祭。使子弟代行一献可也。近复闻领相送素馔于先墓近居孽弟。使行寒食祭云。洪礼判(昙)近发言于二品诸公间。则以为用素馔行一献为当云者过半。礼判将依此为之也。领枢(洪公暹)闻之。亦欲如之。寅亦欲如之耳。领枢前言甲辰(中宗大王之丧)乙巳(仁宗大王之丧)乙丑(文定王后之丧)丁卯(明宗大王之丧)等年 国丧。皆不行自家先墓祭云云。而今乃云将依众论而为之。大抵此皆为衰服朝士言之也。非服
颐庵先生遗稿卷之十别集二 第 2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162A/ITKC_MO_0162A_A036_204H.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