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x 页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字训(程端蒙撰稣斋小说)
字训(程端蒙撰稣斋小说)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6H 页
命
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
天者。天之形体。而不以地对则理而已。理。玉之肤也。其文最为微密。故凡不紊不杂者。皆谓之理。必以天冠之者。原其自然之所从出也。流如水之流。行如路之行。皆言其运而不已之义。盖阴阳之为也。命。犹诰敕也。言天以元亨利贞之德。乘金木水火之行。化生万物。畀付此理。犹诰敕焉。所谓命也。即易所谓太极也。按本原之奥。有非初学所能骤闻。而特标于篇首者。使必先知其名义。有所向望而已。
性
人所禀受。莫匪至善。是之谓性。
人惟万物之秀。而性即理之全体。人所得而生者也。言人之一心。禀得天之元亨利贞。则为吾性之仁义礼智。皆极其当然之分。寂然之静。所谓性也。
心
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
主者。宰制。客之对也。统者。总摄。主之权也。理具于心。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者。以其形则圆外窍中。谚所谓灵通也。以其理则神明之舍。即所谓身主也。言为吾躯壳之主。内总未发以为体。外摄已发以为用。兼其动静而主之。所谓心也。朱子曰。古人制字。亦只先制得一个心字。性与情。皆从心。盖心也性也情也是一理。然心包情性。故言于其间。
特以见重焉。
情
感物而动。斯性之欲。是之谓情。
感之为言。触也。物犹事也。动犹作也。性体无为。及其感动而为用则亦性之欲也。所谓情也。情无有不善矣。或不中节。何也。动者情也。所动者性也。要动者意也。性之方动。何尝有恶。及心之几。而有不中焉。此情与意之别也。朱子曰。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设。心则其人也。程子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性动为情。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才
为性之质。刚柔强弱。善恶分焉。是之谓才。
质犹才干也。刚果毅。强暴戾。柔慈祥。弱懦退。言为人性之材干。有此四者。而善恶以判。所谓才也。虽然。性既善则谓才有恶。可乎。盖亦朱子所谓兼气质而言者也。不及气。主材干而为言也。
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
天者。天之形体。而不以地对则理而已。理。玉之肤也。其文最为微密。故凡不紊不杂者。皆谓之理。必以天冠之者。原其自然之所从出也。流如水之流。行如路之行。皆言其运而不已之义。盖阴阳之为也。命。犹诰敕也。言天以元亨利贞之德。乘金木水火之行。化生万物。畀付此理。犹诰敕焉。所谓命也。即易所谓太极也。按本原之奥。有非初学所能骤闻。而特标于篇首者。使必先知其名义。有所向望而已。
性
人所禀受。莫匪至善。是之谓性。
人惟万物之秀。而性即理之全体。人所得而生者也。言人之一心。禀得天之元亨利贞。则为吾性之仁义礼智。皆极其当然之分。寂然之静。所谓性也。
心
主于吾身。统乎性情。是之谓心。
主者。宰制。客之对也。统者。总摄。主之权也。理具于心。未发为性。已发为情。心者。以其形则圆外窍中。谚所谓灵通也。以其理则神明之舍。即所谓身主也。言为吾躯壳之主。内总未发以为体。外摄已发以为用。兼其动静而主之。所谓心也。朱子曰。古人制字。亦只先制得一个心字。性与情。皆从心。盖心也性也情也是一理。然心包情性。故言于其间。
特以见重焉。
情
感物而动。斯性之欲。是之谓情。
感之为言。触也。物犹事也。动犹作也。性体无为。及其感动而为用则亦性之欲也。所谓情也。情无有不善矣。或不中节。何也。动者情也。所动者性也。要动者意也。性之方动。何尝有恶。及心之几。而有不中焉。此情与意之别也。朱子曰。命犹诰敕。性犹职事。情犹施设。心则其人也。程子曰。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性动为情。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
才
为性之质。刚柔强弱。善恶分焉。是之谓才。
质犹才干也。刚果毅。强暴戾。柔慈祥。弱懦退。言为人性之材干。有此四者。而善恶以判。所谓才也。虽然。性既善则谓才有恶。可乎。盖亦朱子所谓兼气质而言者也。不及气。主材干而为言也。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7H 页
志
心之所之。趋向期必。皆由是焉。是之谓志。
所之之之。往也。即心所存主处。趋向。定而无他。期必。决而不疑。是指所之也。言此心有所存主。而决定不可回。皆自此始焉。所谓志也。或问志比情意孰重。曰。情只是遇物发路。意亦不过为志之经营往来者。则志固重矣。又张子曰。志公而意私。
仁
为木之神。在人则爱之理。其发则恻隐之情。是之谓仁。
木者。东方之气。而神则其气之妙也。金火水仿此。爱者。生物之心也。恻。伤之切。隐。痛之深也。言禀得木之神气。具在人心。则是为爱之道理。而发见于外。则为恻隐之情。所谓仁也。或疑爱之为体。曰。朱子谓理是根。爱是苗。
心之所之。趋向期必。皆由是焉。是之谓志。
所之之之。往也。即心所存主处。趋向。定而无他。期必。决而不疑。是指所之也。言此心有所存主。而决定不可回。皆自此始焉。所谓志也。或问志比情意孰重。曰。情只是遇物发路。意亦不过为志之经营往来者。则志固重矣。又张子曰。志公而意私。
仁
为木之神。在人则爱之理。其发则恻隐之情。是之谓仁。
木者。东方之气。而神则其气之妙也。金火水仿此。爱者。生物之心也。恻。伤之切。隐。痛之深也。言禀得木之神气。具在人心。则是为爱之道理。而发见于外。则为恻隐之情。所谓仁也。或疑爱之为体。曰。朱子谓理是根。爱是苗。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7L 页
下文皆然。
义
为金之神。在人则宜之理。其发则羞恶之情。是之谓义。
宜。行而宜之也。羞。耻己不善。恶。憎人之恶也。
礼
为火之神。在人则恭之理。其发则辞逊之情。是之谓礼。
恭。温恭也。辞。解使去己。逊。推以与人也。
智
为水之神。在人则别之理。其发则是非之情。是之谓智。
别。辨别也。是。知其善以为是。非。知其恶以为非也。朱子谓人禀五行之秀以生。故木金水火土之神曰。仁义礼智信。则爱宜恭别。实有之理也。而其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忠信。是皆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所以为妙也。四训盖本诸此。其不列信。何也。实有之理。无乎不在。而上既举性情。下别言信。亦可见矣。
道
人伦事物当然之理。是之谓道。
义
为金之神。在人则宜之理。其发则羞恶之情。是之谓义。
宜。行而宜之也。羞。耻己不善。恶。憎人之恶也。
礼
为火之神。在人则恭之理。其发则辞逊之情。是之谓礼。
恭。温恭也。辞。解使去己。逊。推以与人也。
智
为水之神。在人则别之理。其发则是非之情。是之谓智。
别。辨别也。是。知其善以为是。非。知其恶以为非也。朱子谓人禀五行之秀以生。故木金水火土之神曰。仁义礼智信。则爱宜恭别。实有之理也。而其发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忠信。是皆天理之固然。而人心之所以为妙也。四训盖本诸此。其不列信。何也。实有之理。无乎不在。而上既举性情。下别言信。亦可见矣。
道
人伦事物当然之理。是之谓道。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8H 页
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而即上所谓仁义礼智之道也。言人之大伦。事事物物日用之间。莫不各有当然之理。所谓道也。虽然。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与命奚以异。彼皆就统体一太极说。此是就各具一太极说。盖道犹路也。人所当行。亦天所叙已矣。子思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德
行此之道。有得于心。是之谓德。
道。人所共由。德。已所独得。言践履是道。而有所得于吾心。如行孝于身。而心得其孝。所谓德也。但得于有生之初者。性也。亦德也。既得之。或失之。非德也。故须著行字说。朱子又曰。躬行心得。
诚
真实无妄。是之谓诚。
真实。无虚假也。无妄。不二杂也。言礭然真实。自然无妄。所谓诚也。朱子曰。史记作无望。谓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义亦通。又曰。以自然之理言之。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实而无妄。以德言之。有生之类。惟圣人之心。为至实而无妄。至于随事而言则一念一言一行之实。亦皆诚也。又曰。程子以无妄为诚。不欺为次。无妄者。实理之
德
行此之道。有得于心。是之谓德。
道。人所共由。德。已所独得。言践履是道。而有所得于吾心。如行孝于身。而心得其孝。所谓德也。但得于有生之初者。性也。亦德也。既得之。或失之。非德也。故须著行字说。朱子又曰。躬行心得。
诚
真实无妄。是之谓诚。
真实。无虚假也。无妄。不二杂也。言礭然真实。自然无妄。所谓诚也。朱子曰。史记作无望。谓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义亦通。又曰。以自然之理言之。天地之间。惟天理为至实而无妄。以德言之。有生之类。惟圣人之心。为至实而无妄。至于随事而言则一念一言一行之实。亦皆诚也。又曰。程子以无妄为诚。不欺为次。无妄者。实理之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8L 页
自然。而无一毫伪妄。故谓之诚。不欺者。知实理之当然。而不自为欺。乃思诚也。云峰胡氏曰。汉儒皆不识诚字。宋李邦直始谓不欺之谓诚。便以不欺为诚。徐仲车谓不息之谓诚。中庸言至诚无息。非以无息解诚也。至程子。始曰无妄。朱子加以真实。诚之训尽矣。
信
循物无违。是之谓信。
循。依也。违。悖也。无违。谓不悖于理。言依事理之实。而无所违悖。所谓信也。朱子曰。程叔子更云以实之谓信。便更稳当。学者亦当参玩。
忠
发己自尽。是之谓忠。
发于己心。无少不尽。所谓忠也。或问诚信忠之别。曰诚并指本原说。忠指人用力处说。而信又忠之发也。尽得忠信。即是诚。
恕
推己及物。是之谓恕。
信
循物无违。是之谓信。
循。依也。违。悖也。无违。谓不悖于理。言依事理之实。而无所违悖。所谓信也。朱子曰。程叔子更云以实之谓信。便更稳当。学者亦当参玩。
忠
发己自尽。是之谓忠。
发于己心。无少不尽。所谓忠也。或问诚信忠之别。曰诚并指本原说。忠指人用力处说。而信又忠之发也。尽得忠信。即是诚。
恕
推己及物。是之谓恕。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9H 页
推己之心。以及于人。所谓恕也。周礼疏。言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亦通。夫忠与恕。犹首尾形影。恕由忠出。忠因恕行。故夫子合以释之曰。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然而曾子直以为夫子之道。何也。借言以晓之也。在圣人则曰诚与仁。
中
无所偏倚。是之谓中。
此心未发。无所偏邪。无所倚着。所谓中也。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子释之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和
发必中节。是之谓和。
此心已发。无所乖戾。皆中其节。所谓和也。子思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子释之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详见中庸章句。
敬
主一无适。是之谓敬。
中
无所偏倚。是之谓中。
此心未发。无所偏邪。无所倚着。所谓中也。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朱子释之曰。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和
发必中节。是之谓和。
此心已发。无所乖戾。皆中其节。所谓和也。子思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朱子释之曰。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详见中庸章句。
敬
主一无适。是之谓敬。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399L 页
心主此一。更不走作。所谓敬也。无事时。此心湛然常存。此静而主一。即上所谓中也。有事时。此心应此事。更不杂以他事。此动而主一。即上所谓和也。程子曰。整齐严肃。谢氏曰。惺惺。尹氏曰。收敛。朱子曰畏。此数说。可见其义。且朱子敬斋箴。言动静表里工夫周悉。最当玩味。或谓敬有异于诚乎。曰异。诚者。实而已。敬者。一也。但对诚而言则敬为用。敬则诚。
一
终始不二。是之谓一。
自初及末。一而不二。所谓一也。一则无一毫之杂。无一息之断。即所谓敬也。周子曰。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朱子赞之曰。无欲时心岂不一。人只为有欲。此心便千头万绪。一之为义亦明矣。
孝
善事父母。是之谓孝。
能顺承父母。所谓孝也。盖善者。当然之极致。必如居致敬。养致乐。谏致几。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然后方可谓善事也。孟子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悌
善事兄长。是之谓悌。
能敬兄及年齿长我者。所谓悌也。孟子曰。徐行后长者。谓之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按训十八训之后。始言敬,一,孝,悌。何也。敬者。圣学之成始成终。孝者。百行之原也。故约之以用功之切要。归之于躬行之本实。其旨深矣。
天理
天命流行自然之理。人所禀受。五性具焉。是曰天理。
此复言天道运行自然而然之理。人皆得以禀受。为仁义礼智信之性以具。是曰天理也。下文。遂说情。
人欲
人性感动。不能无欲。耳目鼻口。斯欲之动。是曰人欲。
人性感触事物而动。则不能无所欲。故耳目鼻口之于声色臭味四者。皆是有欲之动也。是曰人欲也。按此下六训。皆因理欲而对举之。特所指微不同尔。
盖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谊
无为而为。天理所宜。是之谓谊。
无所求而为之。合于是理之宜。所谓谊也。
利
有为而为。人欲之私。是之谓利。
有所求而为之动于人欲之私。所谓利也。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即此意也。
善
纯粹无妄。天理之名。是之谓善。
纯美精粹。真实无妄。合于天理之名。所谓善也。
恶
凶暴无道。不善之名。是之谓恶。
公
物我兼照。旷然无私。是之谓公。
己之与物。相视如一。洞然八荒。一无所私。所谓公也。
私
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
蔽塞人欲。惟知有己。不能达乎大公之道。所谓私也。曰谊曰善曰公。天理也。曰利曰恶曰私。人欲也。其分乃在毫釐之间。而其差至于天渊之判。可不惧哉。但理有表里精粗之辨。欲有清浊轻重之异。随其所存所发而察
一
终始不二。是之谓一。
自初及末。一而不二。所谓一也。一则无一毫之杂。无一息之断。即所谓敬也。周子曰。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朱子赞之曰。无欲时心岂不一。人只为有欲。此心便千头万绪。一之为义亦明矣。
孝
善事父母。是之谓孝。
能顺承父母。所谓孝也。盖善者。当然之极致。必如居致敬。养致乐。谏致几。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然后方可谓善事也。孟子曰。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悌
善事兄长。是之谓悌。
能敬兄及年齿长我者。所谓悌也。孟子曰。徐行后长者。谓之悌。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按训十八训之后。始言敬,一,孝,悌。何也。敬者。圣学之成始成终。孝者。百行之原也。故约之以用功之切要。归之于躬行之本实。其旨深矣。
天理
天命流行自然之理。人所禀受。五性具焉。是曰天理。
此复言天道运行自然而然之理。人皆得以禀受。为仁义礼智信之性以具。是曰天理也。下文。遂说情。
人欲
人性感动。不能无欲。耳目鼻口。斯欲之动。是曰人欲。
人性感触事物而动。则不能无所欲。故耳目鼻口之于声色臭味四者。皆是有欲之动也。是曰人欲也。按此下六训。皆因理欲而对举之。特所指微不同尔。
盖欲学者察乎两间。而审其取舍之几也。
谊
无为而为。天理所宜。是之谓谊。
无所求而为之。合于是理之宜。所谓谊也。
利
有为而为。人欲之私。是之谓利。
有所求而为之动于人欲之私。所谓利也。董子曰。正其谊不谋其利。即此意也。
善
纯粹无妄。天理之名。是之谓善。
纯美精粹。真实无妄。合于天理之名。所谓善也。
恶
凶暴无道。不善之名。是之谓恶。
公
物我兼照。旷然无私。是之谓公。
己之与物。相视如一。洞然八荒。一无所私。所谓公也。
私
蔽于有我。不能大公。是之谓私。
蔽塞人欲。惟知有己。不能达乎大公之道。所谓私也。曰谊曰善曰公。天理也。曰利曰恶曰私。人欲也。其分乃在毫釐之间。而其差至于天渊之判。可不惧哉。但理有表里精粗之辨。欲有清浊轻重之异。随其所存所发而察
稣斋先生内集下篇养正录丙一 第 401H 页
之。自可见矣。
凡此字训。蒐辑旧闻。嗟尔小子。敬之戒之。克循其名。深惟其义。以达于长。以会于学。审问明辨。精思笃行。孜孜勉焉。圣可贤致。
此于训毕而特致敬戒之辞以勉之也。蒐。探索也。辑。裒聚也。嗟。叹惜声。小子。指幼学者也。克。能。惟。思。长。师长。学。同学者也。言凡此字义之训。无非探聚旧日所闻父师之言者也。遂叹曰。尔幼学之辈。其当敬其当为。戒其不当为者哉。若能随其字之名。深思其字之义。上以问于师长。下以询于同学。审其问。明其辨。精于思。力于行以自勉焉。则圣人地位。可以由贤而至矣。
凡此字训。蒐辑旧闻。嗟尔小子。敬之戒之。克循其名。深惟其义。以达于长。以会于学。审问明辨。精思笃行。孜孜勉焉。圣可贤致。
此于训毕而特致敬戒之辞以勉之也。蒐。探索也。辑。裒聚也。嗟。叹惜声。小子。指幼学者也。克。能。惟。思。长。师长。学。同学者也。言凡此字义之训。无非探聚旧日所闻父师之言者也。遂叹曰。尔幼学之辈。其当敬其当为。戒其不当为者哉。若能随其字之名。深思其字之义。上以问于师长。下以询于同学。审其问。明其辨。精于思。力于行以自勉焉。则圣人地位。可以由贤而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