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x 页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28H 页
阏逢执徐书筵讲义。晴窗手录。(录中上御臣字。皆追称。)
守慎以大簇甲子。至南吕己巳。忝侍书筵。岁暮。上即位。明年秋。上宾。尝阅乱稿。执之以泣曰。尚忍读诸。顾不敢亵焉。欲删落日记标写讲义。以藏箱箧。未几。罢归桑梓。又明年二月。丧祖考。今春服除。俄谪升天。居八阅月。复遂过海。死在朝夕。叹曰。 圣学始终。盛德大业。感在人心。竟不可诬。尚念此稿埋没。当日盛事。谁复纪存。入岛明日。略具纸笔。惟务速录。不拘楷草。凡七日而毕。呜呼。系院二百五日。进见者百。其非一曝而十寒也。公私之故既多。出入之番亦间。犹以官卑员少。又乐入侍。故视他人亦已数倍。常窃自幸。但入仲夏之初。宾僚循例固请停讲。为可恨已。且进讲之际。专意上感。反覆引喻。退复急于讨论继讲之书。不遑毫墨。多所全失。间草大略。或不达意。今亦不敢辄有增损。岂足以见当日盛事万一。然其所陈。不外尽孝。悌。辨贤邪。则无待多靡然后可见。呜呼。臣子欲陈。皆尧舜之道也。尧舜之道行不行。天也。今 成昭在上。安得以斯道陈于前乎。吾且死。犹有区区孤忠。后之观是录者。其殆有感于上下之志云。强圉协洽闰无射戊子晴窗。书于珍岛。以遗舍弟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28L 页
无悔甫。
夹钟癸未
昼讲纲目自唐主从厚。至赵季良为司空平章事。臣司书卢守慎及弼善郑希登入侍。讲讫。臣因致治之志而言曰。事无大小。必有志而后成。然不知其要。则志为虚用而无功矣。故程子云。论治须要识体。朱子云。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夫所谓大根本者。不出于人主之心术。所谓要切者。凡论政处事修己用人。无不各有当然之要。苟得其要。勉强学问。则宽柔少断之气质。可以变化而薰陶涵养之尔。伏愿于此加详察焉。又曰。从厚虽有其志。然不知圣贤之书。帝王之言。而徒能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而已。故宠倖用事。宽柔少断。卒至身祸国灭。尚不保明宗少康之业。此虽皆不知其要之过。亦由当时无有臣能启发其士心而成就之耳。详留省焉。
甲申
朝讲书传自九州攸同。至分侯服五百里而为三等也。臣及右宾客成世昌正言金铠执义韩澍郑希登入侍。 讲讫。成世昌曰云云。郑希登因祗台德先而言云云。臣继之曰。按先儒言曰。求作贡之法。当求祗德之心。大抵古之帝王之学。不越乎敬而已。故尧之钦明。舜之温恭及此祗德。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29H 页
皆一意也。由是观之。不待十六字相传。而心法授受。若可占知。汤之圣敬日跻。文之小心翼翼。武之敬胜怠。伊尹以克敬告太甲。召公以疾敬德告成王者。无非从此而渊源矣。自汉以来。无人识敬字。虽或稍有欲释其义者。直以恪慎恭谨当之。至于宋。而伊洛诸儒始发明之。曰主一无适。曰整齐严肃。曰具心收敛不容一物。曰惺惺法。曰惟畏为近之等语。然后帝王精一工夫。始有所下手处也。此敬之一字。真圣学始终之要。彻头彻尾贯动静。兼体用也。故曰。修齐治平。都少个敬不得。虽然。古人云。有死敬。有活敬。若只渊静默息。而遇事不济之以义。辨其是非可否。权其轻重缓急。则是槁木死灰。而其敬死矣。以是知禹之敬乃活敬也。不然。其能治水作贡。以致不距朕行之绩及下文文教声教之效哉。不徒曰行其所无事而已。伏愿于此。兼体用。合动静而察之。则庶不为异端之敬。而能继二帝三王之绝学矣。又进曰。尝观朱子敬斋箴。云动静不违。表里交正。敢愿时时潜玩体认之。
丁亥
昼讲纲目自吴徐知诰黜其押牙周宗。至乃趣潼关。臣及文学白仁英入侍。 讲讫。臣因清君侧而言曰。当是时。朱冯用事。而从珂反矣。乃以惧倾社稷。以清君侧为名。其凶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29L 页
谋不轨。不足议也。若戆直狂疏之人。不知事君之义。徒愤奸人蒙蔽其君。将祸国家。而无以退之。而为此举者。则虽实无一毫邪心矣。而动干戈于君侧。其不可不受大罪也明矣。但迹固不得分其轻重。而心亦不容不知其所在也。古之帝王之观人也。于心迹之间毫釐之辨。常深察之。此皆学问之事也。须于此等处明辨之。
戊子
朝讲书传自五百里绥服。至圭以玄云。臣及右副宾客许磁司谏许伯琦掌令权勿白仁英入侍。 讲讫。许磁曰云云。臣仍进曰。朱子云。禹贡地理。不须大段用心。夫山川形势。固宜无所不知。亦不应费精强索。大率为学。必须知要。盖圣人之治。不勤远略。而务先德教。故禹之疆理。止以五服为制。而其声教沛然洋溢乎四海。亦由上文祗德自然之应也。若后世则不然。先事乎拓大境土。而不知德教为何物。故虽或一朝而混合区宇。一家天下。反不能保其门屏之近。或速祸于萧墙。或生衅于边陲。以至夷狄猾夏。而百孔千疮。随补随毁。卒无以收拾之。无非不知其本之致也。故记禹贡者。必以祗德为本。读禹贡者。亦必以祗德为要。大抵斯敬也。非徒为一篇之要。实为一书之要。更当于此一敬字。常常体察焉。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0H 页
乙未
朝讲书传自甘地名。至岂为过哉。臣及左副宾客郑顺朋,掌令庆浑,郑希登,正言尹玉入侍。讲讫。希登,顺朋,浑相继云云。大抵皆因恭而发也。臣仍曰。古人解恭固多端。程子曰。发于外之谓恭。主于中之谓敬。然内无敬者。必不能恭于外。外能恭者。必先能敬于内。岂有恭而不敬。敬而不恭者哉。如形影相随。毕竟是一物。窃意恭字。对言则似微有所分。专言则实合内外。该体用。由是观之。恭字之训虽多。而此所言之指。可知也。所当明辨。
昼讲纲目自唐潞王从珂至长安。至亦因侯骑请降。臣及郑希登入侍。讲讫。希登因王思同。论君子小人之辨。臣曰。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故为人君者。苟能推诚信以与之。虽昏愚顽悍之人。皆欲为之死焉。若思同则非有推诚信之意。徒能结之以节将之恩耳。结之以恩。犹欲以死必报。况诚信乎。当时如思同者鲜矣。然使闵帝。结之以诚信恩义。则虽如冯道刘煦李愚辈。何至忍为迎降劝进。如恐不及哉。又因君子小人之说而言曰。人君之好恶而下随之。故必先使好恶明白。然后可以辨矣。所以中庸。明善居诚身之前。大学。诚意在格物之后。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0L 页
丁酉
朝讲书传自五子太康之弟也。至申结其义也。臣及许磁许伯琦兼弼善权辙掌令白仁英入侍。讲讫。磁辙云云。上问曰。此言不见是图。其与中庸所谓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隐。莫见乎微。大学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同其异。磁辙曰。无以异也。臣进曰。此言与庸学之旨。固不相戾。但彼就心上说。此就事上说。盖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即所谓几善恶。是也。当于念虑欲动之时。而察其几曰。是善耶。是恶耶。此虽己所独知。而实显见视指之地也。若不见是图之云。姑指其事几未形之时而言之也。然心之几著于事。事之几系于心。由体而达用。由用而本体。要其归则一也。顾以用功缓急为言。则庸学之说较密。诚即于谨独上做工夫。以审其几焉。则民心怨背之几。不难图矣。当常于此等语。潜思详察之则日进矣。
昼讲纲目自唐主出奔。至举两镇之地降蜀。臣及权辙入侍。讲讫。臣因事当务实之语而言曰。事当务实之言。极善矣。然偏持此言。则弊不无矣。非徒处人主废兴为不可。凡在大事小事。皆不可也。故后世苟简自恣之徒。乐放纵。惮绳检。乃以容貌辞气威仪言语。为非务实者。遂至废礼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1H 页
蔑法。任其所欲曰。是乃真也。伤风败俗。莫此为甚。故看文字。不可不审。
姑洗丁未
昼讲纲目自五月唐以韩昭胤。至三司吏怨之。臣及权辙入侍。讲讫。辙因卢文纪姚顗曰云云。臣因徐知诰幽其主之弟濛而言曰。知诰蓄不轨之心久矣。徐温常废濛。故忌之也。于此又搆作虚状而幽之。复至于杀。天下宁有是耶。大抵兄弟。天属也。天属之亲。分于一气。喘息呼吸。相为流通。秉彝之良。得于天性。故虽至无知之人斩伐销铄之馀。而终不能无之也。然而或不得相能而至于变者。非无秉彝之性也。必有谗贼之人。乘间抵隙以行其胸臆也。故终至于如此。孟子曰。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乎。吴主虽享一国。而弟在幽焉。则其必痛悼悔闷之思。生于中而不能已也。然而不能救者。为知诰所制也。上卷。言唐闵帝于潞王。无嫌而朱弘昭孟汉琼之徒横生猜间。闵帝不能违。以至祸败焉。自古及今。何代无权奸。夫骨肉之变。多于帝王之门者。类以权奸为己之谋。而贼人之兄弟也。是以。欲其免于是者。则必友爱素著。诚意交孚。熏蒸浸灌。无有罅隙。则谗谋何从而入哉。孔子曰。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欲为尧舜。莫如孝悌为先。伏愿于如此等处。常常动念。使孝友之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1L 页
道。无少间断。
夕讲纲目自唐李愚刘煦罢。至竟不报。臣及权辙入侍。 讲讫。辙因诏开言路而言云云。臣继之曰。诏开言路。可谓善矣。但刘延朗之徒居中用事。壅蔽上下。而无敢言者。以至灭亡。盖虽曰诏开。而无好直言之实故也。不特此也。凡事有文具而无其实者。皆止若是也。其身焚国丧。宜矣。且是时群邪满朝矣。虽能不罪在德。而不能举行其策。是可谓开言路乎。是故。务实为贵。辙又因杨洞潜而言云云。臣又进曰。此云国之冢嫡。宜亲端士。夫人君皆当以端士为亲。然冢嫡之亲。为尤切。所谓亲者。为熏陶气质。涵养德性。亦以讲问论辨为急也。今三时书筵。于亲之之道。至矣尽矣。但未尝论难讲明。此外人所未解也。古人以疑为善。须学而至于疑。疑而至于无。乃可。虽以生知之圣。必好学者。为义理无穷也。今如臣者亦在筵中。深为惶恐。虽有下问。必不能仰塞。然臣不能解则退而思之。思之未得则考之载籍。又未得则质诸朋友。以待后日上达。固无妨也。设臣终不能仰达。而后之人进陈。亦何害焉。自 上学问固已高明。然问辨之际。意思自油然矣。且在下所陈。岂能尽善。亦须赐辨决。至当至今虽有亲之之形。而无亲之之实。良以此也。辙继以极陈。臣又进曰。弼善之言极好。愿无以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2H 页
为常而更加念焉。上曰。予所不及问者。须尽言不讳为善。仍读鹰犬微效皆社稷之灵而曰。此何谓也。辙详释其文义。臣曰。此不居其功之意也。又曰。此意甚好。昔孟之反。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以为不伐而美之。夫人能操无欲上人之心。人欲日消。天理日长矣。况居崇高之位者乎。玩味此义。则于学问。亦岂无所益。
戊申
昼讲纲目自契丹寇边。至三日哭。臣及权辙入侍。讲讫。辙云云。臣因事应严密而言曰。古人言。人臣之有密启者。非邪则佞也。夫小人。阴物也。故必忌阳明。而每寻暗昧之径如此。使人君以为密而信之。则小人所以一网打尽之术。得以施矣。古今一辙。岂不殆哉。但观史。不可执一也。若以偏信为戒。而泛泛于群臣之列。不倚任于重臣。则治体不立。而政令无所统矣。故古之帝王。必有信任之者。而使大小之僚。各陈所怀而取衷焉。此意亦不可不知。仍指好咨访而言曰。若李专美辈果是儒士。则更直与语夜分。乃为佳事。又何害焉。惟其与小人密谋。故人得伺之耳。详察之。
己酉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2L 页
朝讲书传自简贤附势。至乃其昌矣。臣及权拨,金铠,辅德韩㞳,持平尹雨入侍。讲讫㞳曰云云。臣因不迩声色而言曰。此篇之言尽好。而此文尤觉有味也。上文。言生民有欲。盖人之生也。性仁义礼智。然寓在形气上。则不能无耳目口鼻爱恶之欲。舜所谓人心也。古人云。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夫声色货利之心。尧舜与桀纣无异。但中理中节。为天理。无理无节。为人欲。若二者杂于方寸。而不知所以治之。则人心之危。其发也如铦锋悍马。任情纵意。骄逸放肆。念虑之顷。天飞渊沦。火焦冰凝。其于声色货利之间。亦茫然莫之觉也。则夫以至微之道心。所存几何哉。故圣人必加精一之功。使道心常为主宰。人心听命。则本源澄澈。而用人处己之际。岂有不得其当者哉。中庸九经曰。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古人又云。后宫盛色。贤人隐微。此持衡之势。此重而彼轻。必然之理也。故以纯乎天德言之。所谓纯者。不二也。不息也。程子曰。圣人之心。纯亦不已。纯亦不已。乃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其要只在谨独。夫谨独又为此文之要也。愿于深宫蠖濩之中。常如十目十乎之指视。而又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涵养焉。于其将发之几加省焉。无有间断。则声色货利不特绝于身。亦且息于念虑之微矣。此所谓无身过非难。无心过为难也。程子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3H 页
又曰。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便是欲。常以程子两语。参看以琔。则其于此文。日知有味。
昼讲纲目自荆南梁震。至其门如市。臣及韩㞳入侍。讲讫。臣因经史自娱而言曰。帝王经纶之学。与韦布有异。然其所以为学者。初无二也。但以书史自娱。尤不可也。按魏文帝为太子时。手不释卷。少诵诗书。及长备五经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唐文宗性俭素。听朝之暇。惟以书史自娱。声乐游畋。未尝留意。二君者若可谓好学也。然文帝居丧不哀。好乐远物。同气恩薄。无罪杀妃。文宗柔懦不立。听用非人。益张阉寺。自比赧献。其于经史。何得乎。何益乎。此无他。但知自娱耳。真德秀曰。好书而以之资空谈销永日。未有不为文宗者。可不戒哉。程子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夫人心虚明。具众理应万事。一有系滞。则心志必为昏塞。读书。将以存心而明理也。徒以博为务。则书史亦外物也。亦可戒也。愿以真,程二子之言。为读经史戒。又举翘谏曰而言曰。事有轻重。春燕。昶之父之婢也。而翘不能谏正之。乃以新爱为咎。其不识轻重甚矣。孟子所谓是犹或殄兄之臂。而子谓之姑徐徐云者。正谓此也。其谏之■入。宜矣。
夕讲纲目自唐以吕琦为御史中丞。至希杲知朗州。臣及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3L 页
韩㞳入侍。 讲讫。臣因希范杀弟而言曰。兄弟之情。如足如手。虽至愚夫。皆有友爱之心。然不能保者。以诚意不足。而谗贼得乘其隙耳。如使吾之诚意交孚。而无隙可乘。则虽百谗者。何因哉。希范于兄弟之天。暂蔽而又非同出也。亲爱之情薄焉。故仁煦一言。而信听以疑之也。苟于兄弟之天。无隙可入。则百仁煦何为。惟其不尔。终使人伺希杲。杲称疾求归而不许。是有志于杀也。使医鸩之。可胜痛哉。宜于此动心惕省焉。 上指胡氏之论而问曰。欲内修政事。明义惇信。其道何由。臣对曰。天下有大本。无出于人主之心术。故孟子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当时群小满朝。岂敢望大人哉。盖政事义信。固有要切处。如用人赏罚。皆其具也。夫君心。出治之本。不能清其本。虽规规于一号令之间。将不及措矣。且和亲下策之言。尤当。昔宋以和之一字亡焉。但虽能不和。而苟不知内修。则其亡也。可免乎。文遇。鄙人也。安知其理。宜从珂之身且不保而自焚也。又因彊项而言曰。人臣不论君子小人。孰敢有凌上之心哉。人主之势。不患不尊。而后世之君。如唐主之怒者多矣。愿察之。
庚戌
朝讲书传自德日新。至其可畏如此哉。臣及成世昌,韩㞳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4H 页
持平姜应台,尹玉入侍。讲讫。世昌,㞳云云。臣因以义制事。以礼制心而言曰。此语尤切于为学。盖合内外之道也。程子曰。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正谓此也。以义制事。外而体也。以礼制心。内而体也。然内外亦各有体用。夫义在内。为体以制之。则不可专指为外也。礼作外。为用以制之。则不可专指为内也。此所谓体用之云也。然颜渊问仁。孔子以礼答之。则天理节文。人事仪则。该内外体用而言也。后之学者。见威仪容貌之在外曰。皆虚文也。何事绳墨。是岂知礼之所由作者乎。张子以礼教学者。盖欲学者先有所据守也。所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潜心以居。对越上帝。真的论也。
昼讲纲目自唐以石敬瑭为天平。至倾国赴援。臣及韩㞳入侍。 讲讫。臣因断自圣心而言曰。优游不断。与刚锐而断。其弊同归于乱亡。然以臣计之。优游之弊尤大也。夫阴邪之人性。以窥伺为常。当事机在前。而优游左右之。则奸人乘隙生变。其祸为无穷焉。若于刚锐者。则不得不有顾虑。以是知其弊有轻重也。大抵天下万事之本。在于一人。一人之本。在于一心。必先正此心。明睿照物。使权衡在我以酬酢焉。则虽议论纷纷于前。而执其两端。就正于权衡。方无忧于断矣。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4L 页
壬子
朝讲书传自汤伐夏归毫。至兼人已而言。臣及许磁,金铠郑希登,白仁英入侍。 讲讫。希登磁云云。臣曰。忱字最为吃紧处。传曰。不诚无物。夫不忱则既无其物。岂复有终乎。上言恒性。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姑以仁言之。孝弟便是仁之实。若不诚实。则无此父子兄弟。何可以终孝弟之道乎。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仁包四德。诚使孝友之实。积于中而著于外。则岂特可以保天性终始之恩。殆亦御子家邦。终于四海矣。故传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人法之。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孝弟。在下人皆其大本。况为人上而敷教者乎。宜致意焉。
昼讲纲目自八月唐张敬达。至先褫其魄乎。臣及郑希登入侍。 讲讫。臣因知远用法而言曰。知远凶徒也。只用法无私而人皆无贰心。况心之权衡适宜。无所偏倚而发于法制之上。孰有不服者乎。古人云。法制。道德之显。道德。法制之隐。故必先要吾心之无私。然后方见得用法之无私。用法无私。而后始致人心之感服。然吾心一正。则法公人服。自然之效也。夫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惧。岂其力足以胜亿兆之众哉。处之中理。而能服其心耳。且虽欲用法无私。而不知是可是否。不能辨焉。则反陷于私矣。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5H 页
是以。贵使知行兼造而不已。则法行人服。有不足务也。又因希登论大学而言曰。此说甚切要。夫大学。虽约而规模之广。节目之详。未有若此者。须使一部。瞭然于心上。而遇读此等书曰。是事为格致条。是事为诚正条。至于齐治平。皆如此填看。则可谓读书人耳。且观史。遇事变则即掩卷思量所以处置者。然后却究见终始与吾所见同否。则日觉有益。此右人读史之法也。潜心焉。
丙辰
朝讲书传自伊尹乃言曰。至以发次篇之义。臣及许磁执义罗允明,献纳李首庆,文学金澍入侍。 讲讫。磁,澍云云。臣曰。止字之义切矣。大学。已详论之。无可言者。然不知所当止。则虽口能止不迁。而止非其止矣。故大学。格物在诚意之前。中庸。诚身居明善之后。须当以知止为先。所以下文。便说率乃祖攸行。其意可见。又曰。此言王惟庸罔念闻。而辑释云。虽以为常。而不闻其怒。所以至于思庸欤。然庸与怒不类。而其为不听则同也。盖虽闻善言。而谓之寻常不足为轻重。则岂止人言不足恤而已。毕竟言者。使我不得遂所欲。则其至于怒也不难矣。今书筵之中所言。皆是简策上圣贤之言。而屡陈说于前焉。则其言宜若寻常矣。顾文义之间。义理之际。亦各有攸当者。岂得皆以为寻常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5L 页
乎。而未尝论难问辨。则殆亦出于惟庸欤。且书筵官之说。岂尽合于 上意乎。遇有不合处。即问曰。此与予意不合。何欤则下人亦自起发志意。陈以所见。必归于明白无疑之地。不亦可乎。 上曰。皆所以劝勉之也。虽以自己私见言之。无非文章家所自。况皆广考诸书圣贤之格言也。其敢以寻常听之乎。文义之外。如字之高低。释之语辞。皆细琐之事。虽或少有差谬。诚不关于大义。至其所言之非。未尝闻也。首庆,允明相继云云。臣因人之言。而问于左右曰。欲变气质。将何以为功。澍曰云云。又问曰。所以学问。其方柰何。首庆曰云云。又问曰。从事于五者。而所以主之。何事欤。首庆云云。臣仍曰。敬所以成始成终。何适而可舍哉。臣因人之言诚而问曰。诚与敬是一般否。讲官各有所答。极论而罢。
丁巳
朝讲书传自惟三祀十有二月朔。至无所厌斁也。臣及,成世昌,许伯琦,韩㞳,白仁英入侍。 讲讫。成世昌,㞳云云。臣因惟明惟聪而言曰。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所以思聪明者心也。所以治心者。亦不越乎懋德而日新焉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6H 页
耳。 上即曰。然矣。但汉帝明见万里外者。亦可当此视远惟明耶。世昌论其不同。臣曰。孔子曰。亿则屡中。盖谓资识之明敏。亦能料事而多中也。汉君明见。正是此类。若所谓明者。当自一心虚明。事物毕照。即始而见终也。世昌,㞳云云。臣进曰。舜明四目。达四聪。广四方之视听。以决天下之壅蔽。惟此真可谓帝王聪明之实。
昼讲纲目自春正月日食。至契丹圭甚重之。臣及韩㞳入侍。 讲讫。臣因周本而言曰。本自以杨氏旧臣。不肯劝进徐诰。亦可谓义矣。卒为其子所强。而不免焉。何耶。胡氏以持义不力断之。是矣。以臣观之。乃见义不明也。使真知其义之所安。则舍生取义。虽万乘之威。犹莫能夺。况其子耶。苟明义者。虽为石碏之举。可也。持之不力。乃见之不明也。君臣之义不明。则父子之间。亦或为谗间之所搆。权奸之所制。有不能如心者矣。然使本明君臣之义。忠节凛然。则孰敢强焉。弘祚之强之。亦本之不诚有以召之也。故古人在君臣父子之间。存诚而明义。
戊午
朝讲书传自伊尹申诰于王曰。至庶几其监视此也。臣及权橃,韩㞳,掌令庆浑,尹玉入侍。 讲讫。㞳云云。臣曰。曰敬曰仁曰诚。其理一也。盖天地间只一理。随其对。分得详多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6L 页
名字。皆所以存此心也。主于敬。公于仁。实于诚。亦莫非此心之德也。然以全体言之。诚为大。以工夫言之。敬为切。盖敬以直内。维持主宰。则自然有总会处。仁与诚。在其中矣。故于此虽历言之。而必以敬德蔽之。其意可见。但敬摄动静。动时用敬。似可模捉。若静则喜怒哀乐未发。冲漠无眹。最难下手。故古人恐只渊默无为。乃曰。静中须有物。此意似当细省。橃,浑,玉曰云云。臣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不先致知。则更涵养何物。故欲主敬者。必须致知为务。玉问致知之道何如。臣曰。读书以讲明义理。师友以分别是非。至于一草一尘之微。天人性命之奥。无所不当究者。是也。但古人云。立诚意以格之。此诚字。乃诚笃求学之诚。非如诚其意之诚。然立诚以格之。卒至于克诚也。浑曰。不可以杂书分精云云。臣问曰。所谓杂书。何等书耶。浑曰。只当专精于一书。勿以他书杂之云云。臣曰。先儒云。勿观杂书。恐分精力。所谓杂书。非徒庄老异端之云也。特恶其杂而不专耳。然臣尝阅已往日记。见有书筵官言。虽老庄之书。或于燕闲中而知其非。有所檃括于心。则亦无妨也云云。臣之意以为此言不为无理。而实有过高之弊。殆非所以陈于前者。夫圣贤在下。继绝开来。而欲究观是非。参订疑似。故于百家众技之流。无不搜索则有之矣。至如学者。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7H 页
只遵已行之迹而行之。犹恐惑于他歧。况帝王之学。一身而攻之者众。则当如淫声美色而远之。岂容以为无妨。而近于几案间哉。臣恐自 上以为信然。故特达焉。浑橃,玉相继云云。臣曰。凡文人之事此者。为文词也。有志之士。犹且不屑为之。况学者其近之乎。况人君乎。况今进学之初乎。先儒不以人废言。故曰。有主而观之。无害。此特言吾之定力既固。则虽百外物。无得而诱之云尔。朱子答弟子曰。苏轼之学。以雄深敏妙之才。煽倾危变幻之习。被其毒者。沦肌浃髓而不自知。今日正当拔本塞源。以一学者之听。若方且惩之。而又遽有取其所长之意。窃恐学者未知所择。而一取一舍之间。又将与之俱化。而无以自还矣。观轼之书。且不可。况庄老之近理乎。是故。读其言者。卑则固不敢从焉。高则清虚恬静。鲜不乐趋。故程子比之淫声美色。盖恐其骎骎然入于其中也。其意深矣。宜密察焉。浑曰云云。 上曰。曩者果有言此者。然内无如此之书。岂足观乎。臣曰。臣固非以前日书筵所达为劝读。亦非以 上为必读也。但恐学问方进之初。才近则便害。故敢陈之。
夜讲近思录自伊川先生曰公则一。至有始便有终。臣及韩㞳入侍。臣临文曰。阴阳屈伸之理。正好静观。自得生生之理。自然不息。而释氏谓既屈之气复伸。故有轮回之说。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7L 页
夫释氏之言。殊为近理。实难无惑。此云屈伸之义。观于鼻息。此一言。可以辨矣。鼻息出而已散。岂有出者复入为出乎。乃是绵绵之生不穷矣。又闻朱子云。今年花落。后年又发。自是他生意。非是所发之气复归而发也。此亦可明之一事也。大抵古云。佛不识阴阳昼夜古今死生。盖形而上者。性命也。阴阳昼夜。乃天命之流行。二气之屈伸。释氏指为轮回。可谓幻妄。其谈性命。亦异乎圣人矣。细察焉。又因冲漠无眹而言曰。此以心末应之前。万象已具而言也。则人主虽未及于为政之。日。而其为政之具。已素定于未及之时也。岂可无事于平日。及执政然后方有所施为也。况人主万机。当于此时。预为学问。以修其具以待之。仍极陈所以。又因无妄不欺而言曰。无妄者。自然之诚。天之道也。不欺者。着力去做。人之道也。以臣意观之。不可遽期于无妄。当自不欺始。则亦将至于无妄矣。故司马公曰。自不妄语入。仍极论云云。 上问曰。自不妄语入则可诚否。臣曰可矣。言于口者。似不涉于心。而心之发。因言而宣。则虽或饰口于一日。而不能不违于寻常矣。且不欲妄语者。诚也。此内外交养之道也。用功最切云云。又因公则一而言曰。所谓一。即仁也。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夫人之手足一痿痹。则气已不贯。安得谓之仁云云。上言万物生最可观。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8H 页
此意好玩仁处也。然仁道至大。实难体认。莫若以恕。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孔子曰。能近取比。可谓仁之方也。此皆以恕求仁之术也。又孔子于颜渊,仲弓之问仁。而所答不同。而先儒云。克已复礼。乾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则所入之方之难易。亦可见矣。然古人云。无忠做恕不出。有忠然后斯可谓之恕矣云云。愿加察之。 上因凡物之条而问曰。此只言洒扫应对。何欤。臣对曰。臣已尝疑之。然治心修身。本也。洒扫应对。末也。本末皆有其然所以然。故只举末之细者。以见本之大者尔。程子之说约。朱子之说备。合二说而观之。似无疑矣。乃引程说。以明本末。仍备陈世人不识本末之一理。乃咎小学之书。至于以为祸祟之故。上为之动容。臣且陈知好乐意思及颜禹易地皆然之意。与韩㞳论用贤之急。知人之难。乃罢。臣将趋退。上止之。乃馈酒馔席前。上曰。从容论说。可也。臣引唐太宗事极陈之。酌六巡。醉而退归院。夜已二更四点矣。仍 下馀馔。复与㞳饮。夜半醉卧。自 上问答及其间讲说。百不记一。可惜可惜。
己未
朝讲书传自若升高。至必有为而发。臣及郑顺朋,韩㞳,持平尹雨,李首庆入侍。讲讫。㞳,顺朋云云。 上问曰。君罔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8L 页
以辨言乱旧政。而传曰。不思不为。安于纵弛。先王之法废矣。能思能为。作其聪明。先王之法乱矣。欲使思为得中。则其道何由。首庆曰。知止而后有定云云。臣曰。臣不识的指某事为得中之功。但能使一心权衡。平正不差。而喜怒哀乐。发皆中节。则其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患矣。大抵自非大贤中和之德。则气质之偏。变之甚难。此云矫乎情之偏。盖以五者为之推致也。昔吕祖谦少时。性气粗暴。饮食少不如意。便打破家事。后见论语躬自厚章。遂终身无暴怒。谢良佐见程子。程子曰。相别一年。做得甚功。谢曰。只去矜字。按伏此罪过。方有向进处云。盖能自知病痛所在。而变化之如二子。然后始可谓之学矣。学以变之之功。无他焉。亦曰谨思笃行而已。谨思笃行。又必从事于五者。而以敬仁诚主之也。顺朋陈能思为之害为尤甚。臣曰然矣。然二者之毙等耳。盖聪明者固乱矣。使不为思为则事皆纵弛。而无复可以收举之。其害为无穷矣。传所谓甚特因警王之病而言也。不当以废为轻于乱也。更加察焉。
昼讲纲目自三月吴越王元瓘。至武宁节度副使。臣及韩㞳入侍。臣因元瓘杀弟而言曰。帝王之门。率多骨肉之变者。以位势相逼也。然苟无间隙而亲爱之。则孰能间之哉。惟其不相亲爱。故如庙吏与左右搆虚。必杀之。可胜痛哉。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9H 页
故仁人之于兄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况无怒怨乎。然或有为强臣所制。而不得如心者。则皆吾亲爱不足而然也。舜处顽嚣傲之间。犹能感之。况不如此者乎。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人情天理。于是为至。仍陈舜心事云云。又因胡氏之论而言曰。此时事势。极难处置。盖北狄有援立之功。实有如胡氏所虑者矣。上卷。言和亲下计。非上策也。当此时。固无上策。然欲为中策。亦难矣。然岂可坐为虚礼。而不修其本。以自就亡哉。然则胡氏非谓无其策。特恨无上策。而引而不发。以俟人主量时揆势以处之也。且和凝之为人。虽不可的知。然考之载籍。则亦有气节而好善之人也。仍引孔子所谓公叔文子之臣。孟子所谓好善优于天下等语。备论好善之道。乃曰。在下犹如此。况人君以众为一己者乎。勉焉勉焉。
庚申
朝讲书传自伊尹致仕而去。至所以任君子也。臣及许磁,郑希登,姜应台,尹玉入侍。讲讫。希登,应台,磁,玉云云。臣曰。臣闻为治。以辨人才为先。不辨人才。无以为国。而辨之甚难。昔李德裕以松柏藤萝明之。其后宋张浚继论之。其发出奸邪情状。极为明白。若取而观之。亦辨之之一端也。但德裕谓小人竞为朋党。殊不知君子指小人为朋党。则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39L 页
小人亦指君子为朋党。岂可以此辨之哉。故裴度言。君子之徒同德。小人之徒同恶。欧阳脩言。进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须知此二言。然后乃可得而明矣。夫朋党之祸。起自牛,李。至宋而惨矣。元礼之后。元祐诸贤。济济布列。及高后之崩也。绍述之说兴。而目以朋党。一网打尽。国已空虚。几至颠覆。其后或有诸老成之士忧之甚。乃欲兼收元祐,绍圣之人。以调柔之镇静之。此皆姑息苟且之计。而不公不正之大者。盖杜门自守。孤立无朋。此一介之士也。乃若宰相则黜幽陟明。收天下之人。济天下之事。安敢自存形迹。而避党之名哉。又安有并用贤邪。以安国家者耶。后来贤者往往故为迷乱昏错之态者。篕恐上之有疑也。而几亡人之国。古今之祸。所宜痛察。磁希登玉曰云云。
乙丑
朝讲书传自王若曰格汝众。至申言从康之害。臣及权橃,司谏庆浑,姜应台,金澍入侍。讲讫。 上问曰。此曰汝猷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而大学或问。谓与明德新民同义云。臣对曰。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故传谓尽天理之极。而无人欲之私。则亦黜乃心之意也。但此主勉迁。都而言。则其本旨似微有不合。然盘庚能先黜其心。故能黜人之心。其要归不越乎明德新民两事而已。大抵傲上从康。不特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0H 页
为迁都之患。在学问尤可畏。盖人情惟安之求。故孔子以怀居为戒。夫居者。意所便安处也。适已自便。以私灭公。凡可以害天理者。皆人欲之私也。愿并此意思体认焉。澍,浑云云。臣问曰。纪纲于朝廷者。可的指而言之欤。澍答云云。应台曰。正心云云。臣曰。正心之外。无以加矣。但所谓正心者。非特渊静默坐。全无作为而已。凡用人处变之道。皆具于未动之前。则必以施设之宜为务。然后方为有用之学。夫义理无穷。事变多端。岂容静守而已。必有此意思。始得。浑继曰云云。
丙寅
朝讲书传自汝不和吉。至不可悔也。臣及郑顺朋,罗允明,李首庆,金澍入侍。讲讫。澍曰云云。臣继曰。不掩尔善。人之大善也。况为人上者。以天下之善。为一己之善。故尤贵于不掩也。舜隐恶而扬善。其广大光明如此。故言之不善者无愧。言之善者愈喜。则天下之善。皆吾之善也。岂有他哉。好善有诚也。且赏罚。人君酬酢天下之大权。不可不慎也。但后所谓赦。厚则厚矣。实私意也。君子治小人。政当以其罪罪之。无过不及于本分。乃天讨也。如宋蔡确罪在流放窜殛。而范纯仁诸老成之士务存忠厚。固欲曲贷。而朱子以为私意之发。非天讨有罪之义。后世不识此义。乃曰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0L 页
小人不可治。终使害善良。此君子之过也。大抵赏罚。当于功罪。然后人心服而王道行矣。故以轻赦为过。顺朋曰。善人得罪而知其误。当速赦云云。臣曰。善人得罪而后释者。乃反正也。非所谓赦也。后世。于小人则不欲以罪罪之。在善类则虽知其无辜。而诿诸已定。不伸其冤。是未知何以然也。澍继言云云。
仲吕己巳
夕讲纲目自春正月日食。至欲以间晋。臣及辅德丁应斗入侍。臣因应斗言赦而曰。曲者幸免。直者御冤则赦之可否。可知也。古之人主率多赦者。岂皆以是为美哉。盖由平日不知悦民之本。而一朝祸变之生。危疑之际。潜虑暗虞。苟焉以此。镇定人心。慰藉物情也。故赦之举。居多于昏乱之朝也。不必远鉴。惟此张允之论。亦约而尽矣。更究察焉。又因应斗言求言而曰。君子不没小善。故朱子特书之。盖善之也。然当此时。大人则必长往不返而已矣。若智谋计能之士。似可乐为之言。而数月无十人。则晋主之不诚。可知也。然则求言之善。不可不取。而无求言之实。亦不可不知。伏惟察焉。应斗因殿讲时儒生有以老子能明德而不能新民为对而言曰。有所未尽。故敢达云云。臣继曰。以大学章句见之。德者。具众理而应万事也。具体也。应用也。老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1H 页
氏静守。似具众理矣。而无发用底意。故古人因其近似而言之矣。儒生徒见文字而粗举耳。诚为未尽云云。
庚午
朝讲书传自盘庚作。至相首尾之辞。臣及许磁,丁应斗,持平李铎,李首庆入侍。讲讫。应斗,磁云云。臣因磁修德以胜之说而言曰。所谓胜者。亦非他求。不外乎君承民而民保后而已。盖君之与民。犹身体之相资以生。故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夫民至微贱也。而君必敬之。君至尊贵也。而民则保之。何也。君为民之父母。则民是君之子也。故民受若保之保。以保其君。君得敬上之敬。以敬其民。君民之交相与也如此。是以。或有天时之灾。易为人力之胜。古云。无道之君。与天隔绝。故天之灾也常迟。若有道之君。则与天贯通为一。故天必仁爱而扶持之。或见其少有过失则即出灾异以警动之。然所谓天。亦非指苍苍在上者也。特民心而已。故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诚能与民同其忧乐。则灾自弭矣。此敬字虽若止指民而不是全体大用之谓。然究其要。则敬民乃所以敬天也。其敬亦大矣。详省之。
夕讲纲目自九月范延光复降于晋。至剖棺暴其尸。臣及丁应斗入侍。讲讫。上问曰。弘操将兵救之。而曰攻。何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1L 页
也。应斗曰云云。臣曰。兵莫惨于志莫。铘为下。虽不兴兵。圣人犹诛之。况已兴师远涉乎。故朱子直以攻为文。而没其救也。且继应斗言而言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夫信以实之谓也。而此信字。谓约信也。然其集注云。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盖不先度其宜而约之。则后日。将践则害义。不践则失信。其所进退。极为狼狈。而未有不为晋主者。故须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也。虽于一政事一号令之间。皆当以此度之。则无悔矣云云。馀失。
辛未
朝讲书传自今子命汝一。至因其俗之善而道之者也。臣及许磁,庆浑,郑希登,姜应台入侍。讲讫。希登曰云云。臣继曰。所谓义利。利有清浊。贝玉是具。则利之极也。下又云。不肩好货。无总于货宝。穆王戒伯囧曰。惟货其吉。则风俗之毁乱极矣。盘庚。德之衰也。以货防小民。已下矣。况防其共天位者乎。然而不退之者。岂非若周公所谓不使大臣怨乎不已。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云者。而又当时病根之所在。则不得不以告戒乎盘庚之为。不可知已。大抵下之贪污。皆上所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故贱货。所以贤也。劝夫人之于货。大欲存焉。方其血气之强也。强制亦易矣。及血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2H 页
气已衰。不能自制。则不知其流焉而志气亦随而梏。盖血气有盛衰。志气无加损。必须养其志气。以制其血气。然后年弥高而德弥邵也。故仲虺称汤曰。不殖货利。
昼讲纲目自楚王夫人彭氏卒。至邀击尽诛之。臣及郑希登入侍。讲讫。臣曰。治家有法。而希范敬惮之。若使敬信之则岂不美哉。昔周宣王晏朝。夫人待罪于永巷。而王忽感悟。自是早朝。则夫人之内治有助也如此。且色者人。之所能绝者。而以色为意向分歧。则左右便嬖必将逆探阴伺。以逢迎之媒孽之。使君之伦义乖情。变故百出。至有父子兄弟之不相保者。历代踵相寻也。切戒惧之道也。又因曰。李从曮之为人。不可知也。厚文士。薄武人。爱农民而严士卒。未为不可。而终不免见杀。何也。盖不识其机。而为之无渐而偏一也彼小人。固不可不痛绝。而犹不可无渐而偏一。况武人士卒。本不当一向薄以严乎。况此时全以兵革爪牙为用者乎。宜从曮之见杀也。
癸酉
朝讲书传自呜呼今予告汝不易。至震动万民以迁也。臣及权橃,罗允明,右弼善郑希登,李首庆入侍。讲讫。臣曰。敬者。无时无处而不在。故盘庚当艰难迁徙之时。而拳拳言之。使永敬之。然君先敬民。故民敬其君。上所言罔不为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2L 页
民之承是也。而此谓无胥绝远。明君民一体也。且中者。极至之理也。而人所固有。则宜不待设矣。而谓之设者。以其有之而不知焉故耳。如使真知极至之理。而无一毫之惑则虽浮言横议。岂得而动摇哉。人君虽有大有为之志。苟有一毫之疑。则小人必动摇之。网打殄瘁邦国。而其祸有不可胜者。故古人以伤于虎者为真知。所当细察。首庆问曰。中者。中立也。极者。极至也。何为以中为极耶。臣应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也。则亦极至之理也。若十分而一分未至。则岂可谓中哉。且虽常人之心。静则中矣。及其发而不中焉耳。希登答云云。
丁丑
朝讲书传自说命总百官。至亦其时而已。臣及权橃,金铠,左辅德郑源,掌令韩㞳入侍。讲讫。上问曰。奉若天道。与中庸所谓天道人道之天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命。异乎。臣对曰。天道人道。以用功言之也。指其着力处。谓之人道。指其自然处。谓之天道。则修其人道。乃所以奉若也。要之终无二焉。源曰。未尽也。源问曰。但曰天聪明。惟圣时宪。则若无据依。何如。斯可谓之聪明。臣应曰。天非有视听也。亦非谓苍苍者也。特理而已。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当阴必阴。当阳必阳。靡所愆违。当淫而祸。当善而福。无少差谬。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3H 页
皆天聪明之实也云云。
戊寅
夜讲近思录自明道先生曰天地之间。至人之生道也。臣及右辅德丁应斗入侍。讲讫。上问曰。大学以心为主。此以命为先。其次序如此。何。应斗对云云。臣继曰。大学晓学。故主心。中庸明理。故主言命。其意为此也。上又问曰。此云。训人非也则中庸所谓仁者人也者。非耶。应斗未及闻。臣对曰。仁者。所以为人之理也。以为人之理。体之于心则可谓人矣。若指其本体。则非止人而已。非以中庸之云为非也。谓非言仁之全体也。又曰。喜怒哀乐之未发已发。中庸已备言之。然未发之前云云。恻隐之端。体认之功问答云云。退而神昏不记。可惜。
甲申
昼讲纲目自冬十月晋主立其叔母。至岂忍效彼所为乎。臣及右文学姜应台入侍讲讫。上问曰。晋主所为。不祥极矣。群臣至于皆贺。何甚耶。臣对曰。晋主于人伦间。灭绝久矣。岂复有君臣哉。宜其至于贺也。且胡氏云云。乃为晋主人伦言也。若论其礼则礼之粗末。亦不可遗也。程子云礼因人情。人情之所宜即是义。则节文度数。亦不外于父子君臣之义哉。凡事当谨于微。微而不谨。则犯分踰节。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3L 页
而于君臣父子之间。有不可救者。岂免于晋主之所为乎。且引譬目前之事。以證先圣之教之言。真读书之律令也。潜念焉。
乙酉
朝讲书传自微国名。至此先答之。臣及许磁,庆浑,白仁英,姜应台入侍。讲讫。臣曰。纣之恶多矣。微子之伤。武王之誓。皆以酗酒为首。盖一心明则万化皆从出。一心昏则众恶所由生。人岂有酗酒而志不昏者。故一心昏而恶无所不有。所以深戒之。又曰。畏其当畏则老成之人。斯弗咈矣。孔子三畏之言。莫大于畏天命。天命即天理也。能畏天命。则大人圣言。岂有不畏之理。昔宋王安石有天不足畏之说。富弼闻之曰。人君所畏者天。天而不畏。何事不可为者。此必奸人欲进邪说。以摇上心。使辅弼谏诤之。臣无所施其力。此治乱之机。此言亦可为人主所常警省者也。但畏者敬也。则中庸戒慎恐惧。皆其工夫也。朱子以畏为近。语意尤有味。然畏字有二义。中庸与大学所云自不同。若直以恐怖为畏。则失其旨矣。又曰。孔子言三畏。而继以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云云。夫知之。不得不畏。不知。何所畏哉。不知而徒畏者。不过退缩懦怯之人而止耳。知之之道。在大学工夫次第。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4H 页
丙戌
朝讲书传自今殷民。至当详于是。臣及成世昌,金铠,罗允明,姜应台入侍。 讲讫。世昌云云。臣曰。微子一篇。可见三仁至诚恻怛之意。所宜痛念也。殷先哲王。六七作矣。纣去武丁未甚远。风俗政教未尽废。辅相有如微子,微仲,箕子,比干,翏鬲之贤。而纣一失身。遽至亡国。虽贵戚之仁者。亦无如之何。则天命之可畏也如此。然天命者。岂一绝而不可复续哉。纣虽无道。自绝之馀。若一日听祖伊之谏。顺三仁之谋。而革心改图。则天命续焉。一日之间。一念之微。而天命去就。吁可戒哉。夕讲纲目自楚作九龙殿。至将兵御之。臣及姜应台入侍。臣因拓拔恒之言而言曰。此言。实人主所当监也稼穑艰难。如臣者不亲稼功。故尚未深知之。况人主生长深宫。耳目之所不及。其知之也难矣。故周公戒成王。诗之七月。书之无逸。皆备述农桑稼穑勤劳之状。而宋张敬夫谓帝王所传心法。端在于此。盖曰每念此艰难之意。则心常存。心常存。则骄逸何由而生哉。愿常以周公所戒诗书自警焉。则东方之福也。又因恒与刘赞而言曰。人臣之谏。莫不爱其君发矣。而历代之主。皆以为谤讪彰过也而怒之。殊不然也。听言之际。须以有言逆于心以下自念焉。则常知人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4L 页
言之我爱也。又曰。宋君言伏节死义之士。难得。张敬夫对曰。当于直言敢谏中求之。平时不能直言敢谏。则临难岂有伏节死义之人。此真格言也。又曰。孟子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自常情观之。责难闭邪。可谓彰君过而不爱君者也。而孟子反谓之恭敬。此意思之为当。又曰。曦曰卿欲效徵耶。此意非美谈也。人臣谏君。初非效人。其间岂无为名沽直者。然其言是也。则彼之诚否。于吾何与焉。当虚怀听纳。惟善是从而已可也。且元弼以陛下为唐太宗之对。特以解其怒耳。若太宗则虽于谏诤。无所不从。而处心行事。本于不正不诚。故末流于徵尚多负。而惭德亦甚矣。何足为法。然其从谏之事。非后世所可及。其迹则不可及也。师之可也。不没可也。又进曰。臣闻杀谏臣者。必有亡国之祸。今于此条观之。可戒。
丁亥
朝讲书传自周文王国号。至奉天之政乎。臣及许磁,持平李彦忱,姜应台入侍。臣曰云云。且举先儒之憾而言曰。汤武。皆是反之之圣也。不可优劣。但朱子曰。汤之反之之功。较为精密。汤有惭德。恐武王未必有此意。然汤承尧舜授受之后。而纣罪浮于桀。故傲有所不同如此。而无一毫私天下之心。应天顺人之义。则岂少异乎。大抵汤誓,泰誓。当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5H 页
观其汤武应天顺人而不敢违为急。
辛卯
夕讲纲目自二月晋主至澶州。至讨岩明。臣及左文学金澍入侍。讲讫。上临文问曰。此云朝廷设文官。何所用。且欲澄汰徐当尽去之。其不祥甚矣。昔仇士良谓勿使亲儒士。勿使读书。其设心。孰为甚焉。臣对曰。此宦者之将去。教其辈之术也。今彦韬之计。固已险暴矣。然视仇士良巧曲阴密。必使人主无所觉者。则似不及也。夫小人情状。亦多端矣。而类皆喜结嬖倖。盖嬖倖者。近习也。能结之则人主之动静语默。好恶爱憎。可以阴伺周察。而逢迎之媚悦之。故能蔽君之耳目。惑君之聪明。则其至于外黜将相。无不如意矣。可不惧哉。人主之明。莫大于君子小人之辨也。贤邪进退消长之机。乃国家安危治乱之道也。人主岂可不以为大哉。小人之诬陷忠良。古今一辙。前朝毅王之时。武夫得志。尽杀文士之祸起矣。我朝往年。小人尽斥忠贤。而革其类之道。故至以 经筵之时。自上读过为不关。乃曰。圣学高明。不必读过云。上以逢迎圣意之懈。下以排抑儒臣之为。其不祥亦大矣。澍曰云云。臣又进曰。古今一辙。不但观古事而已。至如今世之事。朝廷人物消长进退之际。必思之曰。某也贤而无辜枉被。某也邪而搆巧陷人。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5L 页
定好恶是非之心。明君子小人之情。则下人无不感激。影响而随之矣。且小人之性。好寻暗昧之径。幽隐之途。故古人以为惟宦官宫妾所不知者则可也。此言亦观人之一端也。此门一开。小人必从其门以入陷贤之谋。或以谶语恐动。或以邪气荧惑焉。而朝廷为之一空。宋时小人之相与谋也曰。君子斥之甚难。若以朋党斥之。则一网打尽矣。以不轨斥之。则君心惊惧矣。此小人挤陷之术也。且小人之言先入。则虽幸后日公论沸腾不可遏矣。而终不肯回天者。以小人之言先入也。澍因臣言言谨宫闱之事。而及于向者起祸之由。臣因曰。宫闱严则内外斩斩矣。于是。人主有不得知外事之虑焉。然日接贤士大夫。则虽民间疾病。亦可以细知之。岂若小人之嬖徒举鄙陋细琐之事。以陈之者哉。且 上举仇士良之事。可谓得知人之明矣。士良之言。小人情状之极也。澍与辨论古今。反覆圆长。挂一漏万。其记。
壬辰
朝讲书传自天视自我民视。至敬行天罚乎。臣及郑顺朋,庆浑,掌令郑希登,金澍入侍。讲讫。臣曰。放黜师保。囚奴正士。是言纣自绝结怨之极也。然不必放黜囚奴。然后上帝不顺而降丧也。才有忌惮厌怠之意焉。则已是丧亡之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6H 页
几矣。故古人云。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今师保宾客。书筵之际。必须亲之信之。常情笑语。亦所不禁。而反覆讲明之可也。臣之入侍数矣。上所问者。不过一发而止。而侍员所对。岂必尽合于上意。了无一毫之疑乎。而未尝反诘而穷索之。至为未便。若命曰。予意则有如是者云尔。则下人亦自起发其意。而言无所不尽矣。此所以贵学问之益。而中庸所谓弗措之意也。加详察焉。顺朋曰云云。
癸巳
朝讲书传自古人有言曰。至统百人之帅也。臣及成世昌,丁应斗掌令李滉李首庆入侍。讲讫。应斗曰云云。臣曰。树德务滋。除恶务本。实此篇切实之言也。此虽武王喻纣为众恶之本。在所当去而发。亦可为近里着己之要也。德则务其滋长。恶则务绝根本。以中庸观之。即存养省察之地也。故其集注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此存养以务滋也。又曰。遏人欲之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隐微之间。此省察而务本也。苟得其养。无物不长。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摧山。亦无非树德除恶之实也。是以。原宪之克伐怨欲不行。而孔子但以为难而已。盖力制而不行。则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而容其有潜藏隐伏于胸中矣。故以克己复礼为贵也。然必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6L 页
先有以制之。而至于克复。则人欲不留。而天理常存矣。此八字本义无此意思。亦须从外入里看。为善。应斗继曰云云。
蕤宾己亥
朝讲书传自庸蜀羌髳。至读者其味之。臣及权橃,持平李英贤,姜应台,正言南宫忱入侍。讲讫。臣曰。此只言母弟者。注疏云。母弟犹弃。别生可知。故举亲以见疏。此说极为非矣。或者当时有是事。故武王特因而称之止此欤。大抵兄弟之间。非可以亲疏言也。而常人之于兄弟。视别生不如同母。此天理之蔽。人伦之斁也。第五伦自言兄子疾。则十视而安寝。吾子疾。则不视而不安。此吾之私也。程子谓不待安不安。其于视不视。已是私也。是故。圣人立法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夫兄弟之子与己子无异。则同为一人之子。而分其母之同异。可乎。左氏,公羊氏以同母为加亲。而程子甚非之。以为不知人理。近于禽兽。齐僖公已事。可监也。后世不明此义。徒以常人之情区别。而不相能者相踵也。舜之于象。亦异母也。象之傲亦大矣。舜犹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人情天理。于是为至。更潜思焉。橃云云。
癸卯
朝讲书传自列爵惟五。至读者详之。臣及郑顺朋,郑希登,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7H 页
李首庆,金澍入侍。讲讫。澍云云。 上因惟食丧祭而问曰。论语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云者。其本于此乎。澍,顺朋对云云。臣曰。孔子称民食丧祭。而门弟子曰慎终追远。曰丧思哀。祭思敬。无非本此而渊源矣。五教之中。就孝上说则孔子所谓生事之以礼。祭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者。约而尽矣。盖良心之发。无待修为。而蔽拘之间。不能无过不及之差。故必以礼裁制而就中焉。夫民不能以自中。故亦必待人君建中于上而作兴焉。舜之敬敷是也。故人君主张教化。无出于敬。亦宜潜念。
昼讲纲目自冬十月晋遣杜威。至攻城不克。臣及金澍入侍。讲讫。臣曰。此弘亿所谏八害尽好矣。但第八条。不经之说也。第七条。甚善矣。而亦不可胶固也。古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又曰。立一法不如除一弊。则先王之法。岂可轻变乎。创业之君。皆圣人也。故垂法于后者。必有大经大法。万世无弊而不可变者。岂敢轻变乎。至如有或因一时权制。而行之之久。时移事变。不能无弊。则岂敢坐视其弊及无穷。而委之先王。而不少变以通之乎。故古云。当继述而继述。固继述也。当变通而变通。亦继述也。昔安石变法。孰不以为非乎。如陈了翁辈皆咎之。而程子以为其时正当变通之时也。朱子引而辨之。以为谓安石之变法。不当则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7L 页
可。谓当时之法不可变。则不可。澍与相继详论。
戊申
朝讲书传自三八政。至为不通矣。臣及权橃,左弼善权勿,持平李天启,李首庆入侍。 讲讫。臣曰。五数居中。故此篇以皇极为之总会。夫刑政之发。号令之行。亦须得人焉然后可也。然其道必本于一人。故归之于皇极。极者。只是于人伦之间。尽其当然之理而已。而不外乎一人之心。夫以一人一心所存之微。若不足以感天地万物而致灾祥焉。故自古人君。多不之信。由不识此篇之义也。必于皇极之中体得焉。天启橃云云。
昼讲纲目自唐遣使如契丹。至欲与出帝俱自杀不果。臣及权勿入侍。讲讫。勿发读史之义。臣继曰。程子云。人主读经。须读尚书。读史。须读唐纪。书载人君善恶。唐之事变亦多故也。以今观之。莫若纲目也。须观治乱等事如何而已。其间文字等事。则一人聪明。固不能尽记也云云。又论五代相篡夺。宋亦如之之事。盖因论知远之志在篡也。病未能记。
壬子
朝讲书传自无虐茕独。至举小以见大也。臣及师尹殷辅,权橃,成世昌,郑顺朋,丁应斗,右辅德韩澍,权勿,右弼善韩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8H 页
㞳,李英贤,金澍,姜应台,正言李元禄,左司书金鸾祥入侍。讲讫。或云云。臣曰。此云凡厥正人。既富方谷。而注云。正人。在官之人。朱子亦有曰。正字只是中常之人。此等人须是富。方可与为善。但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与此似有异也。然上文有猷有为有守。指有德之人言。此有能有为。指有才之人言。所以不同也。大抵中人之资。可道以上下也。故宋英宗问多士盈庭。孰忠孰邪。传尧俞对曰。大忠大佞。固不可移。中人之性。系上所化。盖表率养育。其机在人君好恶如何尔。故此下。即以好恶言之。须是人君好恶分明。然后下得以定其趋向矣。苟为不明。则忠邪杂进。邪正混迹。而无以辨矣。幸而得君子以用。而小人得眩乱是非。荧惑聪明。必欲搆陷挤排。国随以瘁。而主先入之言。崇信蛊惑。终不能觉悟。宋元祐,绍圣之已事。可以鉴矣。大学于诚意章。言好恶而必先格物致知。盖有深意。须于好恶之间。必明必诚。则在下之趋向定矣。孔子曰。惟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可谓约而尽矣。而与此正合。又宾客。皆说极为中。臣力辨其不然。僚属归院一会。俄 下退膳。继使承 言色。捧生姜一盘并白纸一封命给。乃 御笔也。辞曰。予观论语。记夫子饮食之节。有曰不彻姜食。此非为口腹。但为通神明去秽恶故然也。诸若子。动慕夫子者。虽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8L 页
于饮食之末。亦必有取法焉。今以是菜。送于院中。幸一尝何如。臣感激之至。含泪伏读。
壬戌
昼讲纲目自八月汉河东节度使刘崇。至守贞犹以为然。臣及韩㞳入侍。讲讫。㞳论冯道事。臣继曰。冯道为人。想是忠厚有智虑者。故时人皆以为贤。而无知其奸者矣。胡氏此论。可谓尽之。后人如王安石文章学行。而犹好冯道。以为屈身安人。如诸佛菩萨之行。尝与唐介。于君前论至此人。介曰。道易四姓。事十主。岂得为纯臣乎。安石曰。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者。为安人而已。岂可亦谓之非纯臣乎。介曰。有伊尹之志则可。安石为之变色。凡人之有忠厚智虑。而无气节者。鲜不为冯道者。然人之气节。在时君培养之如何耳。且因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皆温辞色而受之。违忤不怒。小过不责而言曰。威之此事。心虽有在。而迹则可观也。人虽至愚。无不有一得。况贤者之言乎。然亦皆有得失。并须虚怀以听之。诚心以察之。岂可以违忤而怒之哉。伊尹告太甲曰。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诸道。此意极好。孔子告仲弓政曰。赦小过。夫过。失误也。朱子释之曰。大过。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惩。小过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故其效至于归心则同也。人非尧舜。何能每事尽善。亦是用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9H 页
人之法也。但于人贵赦而于己贵责。书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其可忽哉。故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约而尽矣。详察为当。
癸亥
朝讲书传自予仁若考。至深以著三叔之罪也。臣及成世昌,左辅德韩澍,李英贤,李元禄入侍。讲讫。上问曰。易,中庸所谓鬼神与此言鬼神。如何。澍,世昌对云云。上难曰。所指固不同。其理亦有异乎。臣对曰。阴阳屈伸。其理一致。要之人之鬼神。岂外于天地之鬼神乎。臣问左右曰。伊尹放太甲。视周公为已专矣。而无有流言者。何耶。世昌答云云。又问曰。汉昭帝十四岁。能辨上官桀之谗。成王是岁。而反不能焉。或其明睿不及昭帝耶。世昌答云云。臣仍曰。窃意之。此非周公为不及伊尹,霍光。亦非太甲,昭帝为优于成王。特以事势有不同故耳。当是时。王室未安矣。王方以幼冲在位。公以至亲摄政。而三叔流言。故未免于疑惧。夫嫌疑之际。于是为甚。世昌曰云云。臣继曰。尝闻前汉。多封同姓而延长。后魏。殄灭亲族而促亡。亦其验也。且刘向,赵汝愚皆王室至亲。而可为大用者也。竟以此见绝焉。当孝宗崩光宗疾。而汝愚能定策嘉王。以安宗社。收召名德之士。而韩侂胄欲排之而难其名。问计于京镗。京镗曰。彼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49L 页
宗姓也。诬以谋危宗社。则一网打尽矣。乃使李沐。奏汝愚以同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遂斥之至于暴卒。而朱子以下诸儒士。并皆奔窜。而伪学之祸极焉。自古及今。欲陷士类者。必以如此嫌疑之事。恐动之荧惑之。其意惨矣。为人君者所当谨察。
甲子
朝讲书传自周公乃告二公曰。至金縢书之显晦也。臣及郑顺朋,执义任虎臣,右辅德罗允明,李首庆入侍。讲讫。臣曰。当此之时。三叔流言。不独动摇周公。实欲觊觎宗社。可谓危之甚者。二公在位。曾不闻有所辨明。世儒多以为疑。或谓二公恃天而已。此言似矣。然窃意人之悔悟之念。由己而不由人。况今冲子深惑。事势极难。而周公之元圣。自有终不可得而不还者。故二公之意。以为徒将口舌喋喋于勿遽方疑之际。则不能开悟。而适足以重其疑。宁姑少缓。以待成王之自悟也欤。顺朋曰云云。臣仍曰。仁人之于兄弟。有怨于身。则不藏宿焉。获罪于天下。则不嫌必诛。皆至公之心也。然而骨肉之情。有不得少弛焉者。故周公常有伤闷恻怛之怀。今于常棣八章。昭昭可见。后世。于兄弟之间。有所相轧。则动引周公为口实如齐桓公,唐太宗。有不可忍言者多矣。故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
稣斋先生内集上篇侍讲录一 第 350H 页
之志则篡也。苟非若三叔之罪。周公之圣。而欲为此举。则其不为齐唐之主者鲜矣。大抵处常犹易。处变实难。而处变之道。当于处常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