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箴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7H 页
时习箴(并序)
道之浩浩。恶乎着手。圣门用功节目。其大要不过曰知与行而已。昔者。舜禹始相受授以言曰。惟精惟一。盖精则知而不杂。一则行之不杂。可谓循循然善诱人也。吾夫子实传其道。而复曰学而时习之。何也。夫所谓学者。精一之也。然必以时习之于心。则心与理相涵。无枯燥生涩之病。而所知者益精。必以时习之于身。则身与事相安。无危殆杌𣕕之患。而所行者益一。使人从容于朝夕俯仰之中。优游于日用温熟之后。无少间断而不能自已者。必于此而得之。其视十六言为尤密。此学者所当书绅而猛省者也。呜呼。经残教弛。而儒者之学。不传久矣。夫人不能不处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间。而不求所以处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道。于是乎学为无益。废而不复讲矣。而乃以记诵词章之陋。顿悟事功之迂。当其所谓学焉者。则其功倍于古人。而终于无用。恐非圣贤时习之义也。晚生好古。后进寡与。所见未必皆正人也。所闻未必皆正言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其为学亦难矣。将何所据而时习之也。然苟予之志于学。而稍知向方焉。则岂无先觉之所为可以效之。而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7L 页
明吾之善。复吾之初。以习于心身也哉。顾其远方之朋友。不愠之君子。非所敢期。姑予之所取者。时习二字。而所以持之者敬也。仍箴以自警。箴曰。
储精赋予。天地无私。备我万物。均此秉彝。日用饮食。须臾可离。惟天命微。况人心危。气亦近焉。习方远而。岂使智愚。终无可移。太上安安。不待勉思。其次惑者。或奔他歧。明若昼蔽。淳未全漓。何以复之。先觉是师。维师伊何。效其所为。行所未行。知所未知。知行虽造。所存几希。必加习焉。尚克无亏。间断亦失。必以时时。维心维身。念玆在玆。物理之极。牛毛蚕丝。聚辨问思。温古于斯。䌷绎浃洽。警觉提撕。万理昭彻。查滓靡遗。是习于心。知益日滋。三百礼义。三千威仪曲尽人事。酬酢天机。不闻不睹。如斋如尸。百骸莫放。外物能窥。是习于身。行曰益。 言与行顾。心不身违。收拾束敛。造次毫釐。惺惺之法。洞洞之祇。勿忘勿助。在乎熟之。身之熟矣。心不外驰。心之熟矣。身自措宜。表里交养。大小相资。优游涵泳。玩适犹夷。推其所悦。同志影随。乐只君子。无闷无悲。习与性成。圣贤同归。一息之怠。马牛而衣。圣狂之分。间不容氂。莫谓糟粕。有训昭垂。恭惟渊源。远自黄羲。精一以授。三后曰咨。盘警曰新。学就缉熙。不知老至。大成仲尼。周旋自中。欲不踰规。不倦不厌。揭此一辞。继十六字。示三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8H 页
千子。欲罢不能。回也庶几。日三省吾。参乎曰唯。私淑人亡。圣谟其微。不须言者。异端纷披。云胡学者。二三其逵。涩廨章句。俳优文词。朝益暮习。精费神疲。兀兀穷年。日流污卑。贸贸向方。虽勤何裨。蓬蒿寸灵。禽兽四肢。尚曰是学。君子为其。顾瞻若人。小人嗤嗤。河汾讲学。江西下帷。升堂未室。圣域几追。习矣不时。小醇大疵。实践古训。噫噫其谁。幸玆秉彝。极天罔坠。济济濂闽。彬彬洛伊。唱鸣儒学。圣贤之基。探讨服行。非在毛皮。圣言其明。如豢如饴。折衷紫阳。厥功丕丕。推以及人。开我众稚。江西顿悟。永嘉设施。已失其真。时习是疑。矧伊暴弃。自是人非。千载攸攸。道学之讥。然人情善。或难显诽。杜门求志。孰敢侮台。坐此枝叶。嘐嘐生迟。不获于己。能得其推。发愤遑遑。如渴如饥。黄卷之中。可对可依。奉我二字。鸡鸣孜孜。孜孜伊何。敬以自持。时而又时。庶无自欺。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赞
  
伊川先生画象赞
学贯天人。使尼惟时。心存诚敬。舍达如斯。道大而化。貌久愈新。钟形戴巾。篆文垂绅。
投壶赞
先正内志。既直外体。乃审乃固。雍容中礼。失尔罔怨。得我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8L 页
靡盈。赐灌敬养。君子攸争。
书篝灯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寝终夜。坐以待朝。岂不尔欺。尔罔自欺。惟其继之。是以有之。
木枕赞
外面方。承元像也。中心虚。含极样也。头既直体不倾。鬼神临窹寐诚。
  又
外承容直。中藏日新。独寐窹言。觏尔维神。
玉山书院诸额赞
  
体仁庙
生物之春。在我为仁。体之以身。何不长人。
  求仁堂
心德何损。放而曰远。一念知反。即此是本。
  两进斋
择善惟明。反身惟诚。孰重孰轻。圣贤同行。
  偕立斋
敬直义方。内外交相。惟操弗忘。天德之光。
  无边楼
靡欠靡馀。罔终罔初。光欤霁欤。游于太虚。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9H 页
亦乐门
闻风则回。望道而来。不亦乐哉。邦之英才。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祝
  
二子请其字甚勤。字闵诚曰仲明。徐友谅曰景仁。仍祝云云。
诚之必明。明之必诚。有斐君子。体用之备。(闵)
取友以信。谋我则忠。不知其仁。仁在其中。(徐)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教
  
教议政府右赞成李滉书
王若曰。呜呼。莫难于知贤可好。莫甚难于好贤有诚。有诚则士皆愿立。而不仁者远。不诚则近者不稽。而远者不来。夫诚之不可掩如是。彼贤人者。顾亦何负于国哉。予以冲子。入纂大统。惟不克负荷是惧。谅闇之中。须有命令。经席之上。不替讲读唯知急亲贤之为务。畴可与共天位。治天职。以光我 祖宗。以济我生民。唯卿经术德义。为士人所宗仰久矣。予闻之烂熟。亦可谓知其真可好者矣。虽其爵禄不入心。恬静以养性。有若不可得而夺者。诚得致敬而尽礼焉。则庸有不动者。幡然改图。以共予天位天职。为 祖宗生民之寄。岂不贤于梦卜哉。于是。谕以予意不一再而止。卿执前志不欲变。呜呼。予之好卿。其亦末矣。何其宜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09L 页
起而莫之起。使予长抱如渴之怀而不可已也。呜呼。君臣相遇。自古以为难。岂予好之之诚有所未孚而尔欤。往者贰公之除。非因于左右。实出于予衷也。非以悦于卿。实协于舆情。卿每以退为义。以病为势。以媒爵为嫌。以不学为辞。卿意固然。予实疑之。仕止久速。圣人所以。不仕无义。厥有明训。士之处世也。安得洁身而已乎。长往而已乎。揆之于今。非有将大有为之君矣。未必无宣仁之临乎上。范吕之处乎下。而贤人君子。亦安敢诬其不在列乎。卿不可见义则翩然而来。不合则脱然而去乎。不可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乎。呜呼。臣邻攸属。常恐孔文仲之见欺。人才将兴。岂恤蒲宗孟之不取。即今春夏之交。风日妍暖。正病者稣。老者安之时也。卿年龄虽高。精力不衰。诚欲一出而相就。或舆或轺或驲或舸。其势无不可者。而道路观听。必有加额之望矣。况爵者。非求之可得也。学者。非己之可私也。予实谙焉。卿何疑为。卿昔在 先朝。屡被 徵旨而辞。最后一命而至。岂不以奖进职重而制述官轻乎。然亦 先王好贤之诚。有以致之也。及 先王宾天。卿遽以疾归。而予莫之知。殆孟子所谓昔者所进。今曰不知其亡者。予甚愧焉。予小子不诚于贤。久矣。其不克致卿。宜也。卿独不能推未报 先王之盛心。以及予眇躬乎。卿意一受人笼络。便不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0H 页
得自由。殆不然矣。殆不然矣。鱼水际会。千载一时。义苟不安矣。病苟不已矣。盖亦浩然有归志。夫孰能御之。呜呼。予自问安奉奠之外。惟务经筵。冀有以专精问学。比因灾变。遽见撤帘。而万机之政。萃于一身。将焉有攸赖。弥不知所出。卿庶几一顾。予日益望焉。予不敢劳卿以职事。以重卿病。虽卿疏出于恻怛。然皆非予所期于卿者。是可慨息也已。昔。晋人谓安石不出。当如苍生何。而况不为安石者。其如苍生何。士林何。国家何。不宜过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孤苍生士林国家之厚望。只得慎饮食。少思虑。补助医药以自持。从容上道。用副予如不及之诚。呜呼。有感必有应。卿固有以绎之矣。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序
  
皇华集序
万历元年正月。我 殿下出 皇华集二帙。俾有司入梓。命臣为之序。臣谨受以卒业。即翰林院编修敬堂韩先生,吏科左给事中锦江陈先生。奉新 皇帝登极诏若敕来。宣我朝鲜。实上年 隆庆壬申十一月一日也。凡其来往所经江山亭馆风土民俗暨人物接遇。有参于前觉于中者。率多以诗发之。盖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者。宜 殿下爱之重之。欲寿其传。岂非所以钦 天子命也欤。臣因仰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0L 页
而言曰。东壤虽偏小。号秉礼义。既太师敷教。文献益彰。历汉迄宋。使盖相望。如吕政惠公。其最杰然者也。钦惟 皇明。一扫纯夷。薄海内外。文轨毕同。乃谓我邦。世虔侯度。凡有大缛礼。必简遣内臣以宠异之。自倪马以下诸老先生。文章妙天下。炳炳乎琅琅乎在东人耳目者为已盛矣。今两先生。辍论思补拾之班。联翩戾止。符彩交映。有如威凤翔乎千仞。览辉而下。人争先睹之为快。而 殿下重承天下之庆。乐遇天下之贤。所以恪勤笃敬。欢欣悦慕之者。无所不极其至。惟恐棠不可憩。而驹不得维也。比其登车则有光矣。望之若神仙中人蹑苍霞而不少留。所留者咳唾霏屑。散而为琮璜珩瑀。炳炳琅琅。直与诸老先生齐鸣并照。而相先后。使东人耳目。日新而不已。又何其盛也。夫音者生人心。人心之感。由于政治。故先王慎其所以感之。非皇朝政治温柔敦厚。熏为太和。安有见于诗者若是其安且乐乎。而人才之众多。抑可因而验之矣。世谓诗也文之靡。律也诗之变。此特指其雕锼纂组之巧者耳。夫理性情。达风教。非诗而何赖焉。变而不失其正。乃所以为贵也。窃惟两先生。色谐而神清。辞婉而操厉。大事小仪。情文俱尽。夙夜晨昏。忠孝屡形。至其为诗。亦皆纯粹平澹。无非出乎性情之正。发其风教之醇。则殆将推一心之得。明大雅之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1H 页
作。以黼黻乎皇猷。笙镛乎治道。荐之郊庙朝廷。及于天下后世。盖可知已。况乎文章实根于经术。其有观风化成之学。明道经纶之业。亦岂外是而求之。此我 殿下所以爱重是编。而必使之寿也。于是焉 皇上覆焘之仁。 殿下仰戴之诚。先生咨度之义。一举而同耀于无穷。吁亦休哉。臣猥蒙 恩旨。辱为馆伴。陪侍杖屦。饮名哜实。遂与闻乎摐金振玉之绪馀。何幸之大也。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同知 书筵春秋馆事卢守慎序。
晦斋先生集序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若吾文元公晦斋先生。其真所谓学问者哉。先生之学。专用心于内。基于诚意而发于致知。故事皆有实而明无不烛。以之为亲尽其孝。与弟尽其友。事君尽其忠。遇士尽其爱。至于御下莅民。处患临乱。莫不一本其所存而曲当其所应。非务于心学。其孰能与此。成仁知之德。立继开之业。吾三韩有人焉尔。予尝在辛丑年间。以书为贽而礼焉。望俨即温。亲承謦欬。窃窥有方寸之学。遂将程氏附注书。叩疑不已。仍请存心之要。久之。先生指掌曰。有物于此。握则破。不握则亡。退而省乎心。粗觉其为忘助之异名。而尤喜其亲切而有味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1L 页
也。既而。先师滩叟先生与先生论喜怒哀乐未发。为予道其详。予又窃自叹曰。此子贡所以不可得而闻。呜呼已矣。自予入海。先生出塞。岁才七周而塞讣至海。追悔悼惜。每中夜潸然。至恨冥顽独久于世也。暨 圣上始初清明。误首蒙 恩。复侍经幄。感念今昔之不暇。而面受 圣旨。雠正先生集。为之慨然而读曰。真布帛菽粟矣乎。其诗和平易直。其文明白缜密。书札證辨之切。疏劄规箴之深。与当消长危疑之际。言论风旨。无非出于诚而济以明者。比昔所见闻。鲜有不合。然后益验先生之心未尝一日而放也。盖此心既收。专一虚静。则道理昭著。自然流出有若是者。焉可诬哉。仍念孟子指出此窍。为已明矣。若予者。不知反求而曰。如此为俗学。如此为异学。如此为儒者之学。实先生之罪人也。亦可哀已。先生之孙浚袖板本四帙。踵门而告曰。按使卢公禛府尹李公齐闵。协议寿梓。属大人为序。是用不远千里。奉以为请。予既卒业。重自慨然曰。盛矣哉。二公之心也。即予何敢有言于其间。而亦有不得而辞者。顾先生集。朝夕印颁。而奉先杂仪,九经衍义,求仁录之要法。大学章句补遗之卓见。又皆不见于此帙。则奚必此序为。浚曰。官字用铸。一印便已。岂若此本在吾州。可以永传无坠者。且将继而刊焉。其无所为嫌。遂书所感以归之。且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2H 页
见三韩心学。惟先生有之云。万历甲戌孟阳既望。芝岭后学卢守慎谨序。
文山集序
宋丞相信国公。非所谓常伸于万物之上者欤。其生也非生。其死也非死。呜呼。其亦间气也夫。初入都也。乞斩臣铛。寻忤当国。及请诛逆衅鼓。则国事已去后也。虏至明日而授相。又明日而使虏。正社稷为重之日。其与虏抗陈大谊。特幸成焉尔。又明日而降表来。其如彼。何哉。自以举坠续绝为己任。知有国不知有其身矣。不颜刘而华袁。亦义也。脱归江南。复相复出。乃复数州。所至响应。诸公忌之。军败再执。天也。当其困顿逃匿。备尝艰楚而不挠。道途狴犴。累厄贵酋而不屈。即公所自谓几死者十有六。非人所堪。大义愈厉。可见无时无处不仁志者矣。其必四年燕狱。何义。盖将以有为也。今不可为也。抑欲以暴白也。人不知。亦外也。使虏放而为民。亦当有以处之矣。大抵付死生于度外。惟以听乎天其可不可。岂不绰有馀裕。夫人久不榖死。不汗五日死。公既思之烂熟矣。卒能从容就义于市朝。岂非神明有以扶持之与。呜呼。公之孤忠壮节。盖至此无以尚之。谅亦足以表天常。整人纪。为天下万世防。玆其事业之伟。光明震动。烈烈耳目。如日月在空。自无容泯焉。尚复何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2L 页
俟于文章。文章虽其馀事。亦只是声乎心。心岂有表里大小而可遗乎哉。此刘陈诸君所以卷卷编集。欲寿其传者也。除附录续录并三卷外凡公所作曰。文集十七卷别集六卷。今读其言。原理达事。遣兴感遇。长篇短述。宏敷遒劲。皆自忠肝义胆中流出。不失好恶之正者。令人凛凛觉有生气。信乎不陨泪者无人心。怀二心者不褫魄。吾不信。唯我 圣上重世教之本。特表章之。俾亟绣诸梓。既又 命臣序之。臣不知末。焉知本。窃惟所为极难。殚于智灭之后。死而后已。决于刘蹶之际。非无所为而为者。不能。宋亡至崖山亡。七载一日。则公一人耳。此其所以能伸于万物上也。顾所伸者何也。气也。何气也。天也地也人也。人也参而得之。得而失之。公能不失而全归之。或者程子所谓实见得者。不应不为之相补也。不然。何其久而不馁若是。真可谓一世豪雄也已。至于斯集行而乱臣贼子惧。其为扶植也大。岂直顽廉懦立而止。呜呼。邦其永孚于休。 皇明万历十三年乙酉七月初三日。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卢守慎谨序。
逊志斋集序
成己而成物。圣人之心也。上焉物成于天下而身教以达。下焉物成于后世而言教以明。是道德功业文章。一而已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3H 页
矣。专己不及物。徒物不本己。千数百年。学者皆然。若逊志先生。其得伊周孔孟之志与。其志既得矣。其节不得不随时见焉。正所谓好学成仁者非耶。呜呼。先生之生。固天所以有期也。甫髫。慨然欲学圣人。长而益慕濂洛。大肆其力。养精纯。修端洁。杜门著书。若将终身。洎擢教授。遇聘为宾师。俾一方有声。竟召入朝则卓尔首出。浑乎天成。将经济宿望。陶甄老手。谓吾君吾民皆可以为尧舜。庶几周官法度焕焉可述。盖其学极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鬼神之妙。而终不离日用彝伦之内。故其为言也无不本人合天。不泥不局。含咀英华。沦浃膏腴。施之为一世泽。笔之为万代式。是所谓比之春气方至。真液满宇。飞潜动植。各有生意。而天下莫不信焉者也。夫文章。蕴于心为道德。著于事为功业。即此知其为不易不惑矣。奈天不欲使玆人有知。何哉。呜呼。后儒或以词藻配欧苏。后宋杨。已乖拟伦之公。至谓变更不得时措之宜。滋莫之晓也。矧伊以身徇君。固自有义。但得当乎分而安乎心。今其从容毅莹。靡一发可指。益验夫无杂无息焉已。乃有反咎其不死金川。卒累九属。以为忠而过者。是欲优王魏而甚夷叔也。岂不异哉。大扺自古死节者。或得而见之矣。未见其死而仁者也。信道者。或得而见之矣。未见其信而学者也。学至养性修身以俟之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3L 页
者几人。而独于先生见之。呜呼。可谓真好学也。臣受 命作先生集序。窃不胜惶恐感激。疾读未半。不觉泪落。徐而考之。得杂著,表,笺,启,书,序,记,题跋,赞,祭文,行状,传,碑,表,志,诗总一千三百八十首并附录凡二十四卷。既而叹曰。醇矣哉。先生之文也。理逼周程朱子。而考亭之密。昌黎之严。合而为一。其亦菽粟焉而已矣。讵可使片只。不传于天下后世。不传。无以考其德业之全。而所谓存十一于千百者。非赵,黄裒采之力。亦几乎随六书而尽矣。呜呼。岂亦天意也与。古圣典籍火于秦。大儒文字毁于宋。终莫能销铄而无之。今斯文也复纡 圣眷。重其学。大其仁。而周孔之教。盖以彰焉。其天乎。 皇明万历十三年乙酉七月初三日。卢守慎谨序。
圃隐集序
恭惟我 主上殿下以丽相郑文忠公。可班宋明二忠臣。命臣并序其集。臣谨就而读之。伏见 太宗大王亟赠谥以旌之。四 圣迭御。以列三纲传。配崇义殿。祀孔子庙。 
赐院额书田。至于 圣上。又锡扁致祭。今复有是命。益叹夫宏规远猷卓越前古万万也。臣尝谓勋为社稷臣。法为王者师。是必有使之为生民万世者以之。岂人力可及。惟公神秀文岳。象表星斗。孝悌行于家。忠义孚于国。如创庐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H 页
墓,庙主。革胡服,冗官。部学乡校,义仓,水站之设。监司,守令田赋,经费之正。所以化成利便多类此。其制作盛矣。建议首归义主。中罹荐衅。敷奏辨明。凡七赴京师。无不俞者。遂减岁贡。一方永赖。其筹画奇矣。尝从征和州云峰东北面。皆捷。后再使倭。谕以祸福。莫不听命。还俘禁侵。其威信大矣。状称内外多故。机务浩繁。而不动声色。处大事。决大疑。左右酬答。咸适其宜。非命世王佐之才。夫孰能与于此。会衰否之极。莫可如何。乃谕人曰。受人国。岂敢二心。吾已有所处。夫以一身。当五百末运。蹈白刃而不之避。凛然与严霜烈日争光。正所谓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人也。苟非所养之熟有素。焉得所守之确如是。盖自少有大志。日诵中庸大学。学问精粹。讲说渊微。超出人意。暗合集注。及得胡书。诸儒惊服。其文风学术。翕然有所矜式。真可谓儒林中宗主。呜呼。五者备矣。何间然。亦曰本于学而已。毕竟世教以植。王业以巩。而东人受其赐于无穷。其不可与号为忠良。显于一时者。同年语也。审矣。庸非天意而何。至于有诗三百二篇行于世。臣今味之。豪逸雅健。雄深和厚。多本性情。该物理。往往有若自发于心得而无假于外求者。信乎有德者必有言也。顾其当世。有能治经深于文义者。相命曰理学。不知牧老所指何居。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4L 页
然横竖当理。亦须闯藩者能之。独恨无少论著可以寻其绪耳。呜呼。以方正学所遭。尚有得于炉烬之馀。况公所立。为 圣朝所奖。而子孙徒弟绝莫能收拾其遗文散语。以传诸后。吾邦文献不足。乃至此乎。虽然。观所为所立。而于诗数章。咏叹之淫泆之。亦足以知其学矣。何事于以多为贵。 皇明万历乙酉七月初三日。卢守慎谨序。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跋
  
困知记跋
守慎晚得困知记。见其言正大精微。多发未发。大有功于程朱之门。顾以随手劄录。前后互见。恨未易融会也。昔朱子答门人。谓程氏遗书。类编也好。只恐言仁处或说着义。言性处或说著命。难入类耳。却终编成近思录。后仍复有续别二录。至今学者赖之。辄敢撮取记言。汇属十四门。拟为后录。独其间数条。不免分截迁就。噫。此朱夫子所以有难意也。噫。此特慎自以便于参究而融会焉已。嘉靖庚申上冬四日。后学卢守慎。书于沃州之稣斋。
己卯年荐举科榜目跋
呜呼。削科非 先王意也。昔我 中宗大王。谓为国在得人。顾其进之也。必本词章训诂。或一或兼。亦只在此。不者。虽贤且能。自有限拘。无所于实用。乃仿汉遗制。令大衙门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H 页
暨八路。各荐有学行者。得一百有二十。策取大庭。数应列宿。尽一时彬彬闻人。于是 上出喜言。士振气于朝。民拭目于野。未几。风雨北起。滔天蔽日。法罢至此。特细事尔。久则 上意自解。渐恢收复之路。即我 仁庙善继 先志。思有以明之。五月末命。凭几乃发。及我 明庙冲年在位。遇用事者改之。晚而大悟。遽尔 上宾。岂不重可恸哉。今我 主上殿下聪明睿知远迈成,昭。承 慈殿开旨。遂次第行之。焕然可述。非光前启后之孝。孰能与于此。呜呼。一科罢复。若无轻重于国。尚可以观世变。验士趣焉。则斯举也。岂非斯文一大机。而四 圣相传之意。亦以著矣。何其休哉。予尝语金君让曰。靡榜不录。繄我独无。莫孤上宠而没先迹乎。寻闻有安君璐实主其事。与沈君喜寿金君颖男。议以克合。访止外孙。集钱谋锓。悉依故例。复索当时传旨等辞。冠之卷端。并于先讳下。略叙荐目,历官子孙。既又要予为跋。噫何异也。咸谓惟其异也。不可不跋。乃谢曰。甲子周而录成。亦一异也。予是滩叟先生门婿。悲喜又甚。万历黄兔复月。光山卢守慎跋。
晦斋先生大学补遗后跋
孔氏遗书。莫详大学。亦莫错大学。肇二程子釐正未尽。及朱子则完如也。乃董文靖公特拈知止物有听讼三节。为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5L 页
格致传。如王,黄,宋,方,蔡公诸见皆同。惟虚斋以中节居首。至吾先生说。与之暗合若符节。但断以其末节。上系经文。为结语曰。从程子者为独异。试就补传而读之。以表里精粗。释本末终始。全体大用。释知止能得。不见其有不合。非耶。或疑虑得属行。吁。岂有穷理不以思。不要得者。判而二之。非道也。古人释经。取其大略者如此。至如无讼。与为本正相合。不知朱子何故。不作八条修身之本。以成说约之结。乃作两物相对之本。以起无例之释。又不知董蔡诸公亦何为以联于二节之左。固皆有意义。而莫之晓也。窃念先生。挺生东荒。夙契道妙。谴居西徼。专精玩索。截有馀。补不足。以全经传本义。据中庸。證虞芮。以充程子定意。夫岂苟焉而已。若夫以虑为思。以至善为中。因论为治而归之仁。盖又前贤所未发者。其旨矣乎。呜呼。发明经籍。非一家事。迁就少差。何损于道。顾众信既久。指一得为妄。亦只是辟。岂公论哉。守慎自受读章句。奉之如神明。独未解纲条外传有何义。又焉知格致元传有不亡。乃叹曰。后之儒者。其无以后生为不幸矣夫。先生之孙浚尝见嘱曰。先祖此书。不为人知。冤痛在心。惟先生一言。悟天下后世。后与其弟淳。作辨寄示。勉督之尔来且十馀年矣。今复叩庐。不得见。滞侨固请曰。前事也。继闻淳亡。为之惊呼。且曰。敢不敬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6H 页
诺。子姑去。万历甲申二月既望。芝岭后学卢守慎谨跋。
晦斋先生年谱后叙
予既重浚请。僭序先生集矣。浚起拜谢。且愿次辑为谱。使一披在目。尽得平生。噫。惟朱夫子能谱程先生。若朱谱。未免后儒惜其任意增损。今予何人。敢当斯托。顾虽不得考亭心。亦尝见伊川面耳。为之就本集行状家藏拾遗。详其爵里世系出处进退。与夫学问,德业,言论,风旨在人耳目者。前后次第。一二粗备。噫。其尚有所考也夫。如其冗复疏脱。俟后君子得因以删补之。阏逢阉茂姑洗上旬。后学暗室卢守慎书。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记
  
溪滩书院记
院子溪而联滩为号。尊同也。岳三山之东曰俗离。顶有水。分派西流而北。为槐津。抵中原治南。南北山夹之者兔溪也。迤风流山下。峭壁巉峰。束耸环列二三里者剑岩也。雾豹云虬。锦屏玉镜。纡上下而映左右。绵亘不可断。经细浦历獐项。至丹月。部曲而峡尽。为峡窈而爽。辟而廓。真隐者所盘旋者。天作而地秘之者几劫。己卯祸起。韩山李先生参赞公退寓雪城。濯缨于溪而乐之。辄卜其北岸。直压剑面。搆屋以居。广陵李先生校理公同时而摈。仍卜小筑龙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6L 页
滩上。滩折西下而溪之獭川会其左。或欲乘兴而往焉。则便从一力挐艇溯洄。可不暮而闻剥啄矣。尝以溪翁滩叟相命。每月扉风棂。清坐晤语。熟玩图书。参订古今。若将终身。不知老至。斯岂非二先生会心之境也欤。不幸未几。相继易箦。苔蚀侧础。兔窟荒蹊。过者怆然。为斯文羞久矣。岁壬午春。监司金侯宇宏。唶迹之亡。谋诸牧伯李侯。选推州士数辈。相故宅之北。因其向背而董之役。后倅刘侯汉忠吴侯沄。踵而用力。克底于成。其制则先建庙以奉二先生。曰崇德。次讲堂。曰好懿。次斋。东曰明诚。西曰敬义。遂缭以坦而门之。合扁曰溪滩书院。顾而四望之。峡里烟霞水石。尽为一院之有矣。未敢知大老之灵以为如何。今金侯伟闻而说之。将究厥绩。夫五君子者。殆能有以风厉而作兴之。亦休矣夫。 王子师传康复诚实主院事。屡属余文以记之。余惟书院奚为而创。乃就乡贤藏脩地。为学祠者也。思昔子朱子欲以待夫不屑科试之士。而今世非之。岂不以不可与乡校并欤。殊不念古者闾党皆有学。况此特家塾遗意。且其所以称书。盖曰是庋书之所云尔。书也何书。亦圣贤之籍也。圣人去矣。不籍之考。何所寻其绪而得其心。如使买其椟而还其珠。又因以为利。诚不若无籍之为愈也。幸而有志。亦曰。考其籍而效其为而已。为之何以。其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7H 页
事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其法曰亲义别序信。其功曰。学问思辨行。然其大要。亦只是求其放心而已矣。窃愿游是院者。进而瞻乎庙。以致尊尚之义。退而聚乎堂。以尽讲究之实。斋乎坐尸如也。门乎出宾如也。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异时处约处泰。遇险遇夷。无入而不自得焉。夫如是。始是读书人。岂不懿乎哉。呜呼。弟子今老矣。朝夕乞骸而归。常欲泊滩溪。复识江山之胜。新窥堂室之好。以偿宿债。耿耿难了。顾钟鸣漏尽。矫首南悲。犹以托名姓楣间为自庆。于是乎书。赤拘夷则归德。后学卢守慎谨记。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祭文
  
祭退溪文
呜呼。先生而至于斯。至大之道。至精之辞。至正之学。至高之行。今不可得而见之。已而已而。恸矣恸矣。成就君德之器。诱掖人材之才。黜伯行王之术。难进易退之节。终岂复得而闻诸。已而已而。恸矣恸矣。若余者。早免叶尹之问。晚笃了翁之知。联被西掖。资丽泽之多时。偕暇东湖。受寻顾其几夜。自论道讲性之外。惟忧国爱士之诚。一败涂地。万事听天。责余不止。勉余不挫。白首归来。复瞻德范。方且倚而稽疑。庶可从而补过。何此计之莫遂。遽此讣之相及。已而已而。恸矣恸矣。一恸二恸三恸而止。有老在堂。永失一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7L 页
临。此怀茕茕。又复一恸。遥奠绵渍。尚克歆思。
祭李佥知(元禄)
惟灵坦荡于旧。悃戚于后。不虞弹射之手。仅脱虎狼之口。其去也谁负。其归也自守。所以躬自厚而爵不右也与。西清损友。东湖僣耦。恩同异受。年均殊寿。戴 圣后将耋母。夫何滞之久而危之狃也。闻公之柳行月之丑。酒渍鸡灸。清泪皓首。其无其有。其知也否。呜呼哀哉。
祭许草堂(晔)
始遇于四十年之前。吾太辉也。复遇于四十年之后。吾太辉也。此吾之所以久而敬。丧而恸。惟生死焉依归。呜呼哀哉。
祭柳监司(仲郢)
居之同。生之年同。其为志也又同。爱公者我。知我者公。公有我无之才。而位不克。公无我有之过。而寿不崇。天乎时乎奈何于公。公克有子。吾恸也中。呜呼哀哉。
祭洪三宰(昙)
忠孝之性。贞固之行。自始至竟。罔敢或更。视予莩亲复 同寅。逮予窜身。以矜不嗔。观风海山。问及残顽。幸承 恩环。更接温颜。性焉行焉。老而弥坚。不盈稀年。却药而仙。群伤族疚。矧余伴旧。潸然白首。菲薄以侑。
遥莫李自阳祝
进取无巧。抚御弗扰。质厚文少。眷及孤藐。醥壶莱把。使我常荷。二竖为祸。惑我悼我。拘囚跬步。莫临焉祖。渍绵遥寓。中心如瘉。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科制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8H 页
车赋
先天地之未形。理各具于一极。巨细精粗无二致。岂物物刻而雕饰。观羁的之攸生。实由马而非人。圣人起而创智。特因之而运神。衣裳用之文身。宫室所以宁居。有可以行诸四方。车也于是乎权舆。感飞蓬之转风。默已契于俯仰。爰裁度自圣心。制有顺而无疆。地载物而为用。天体圆而为像。因双曜之并行。指列宿之环拱。著致远之功化。取不息之时义。规矩准绳之无不具兮。般倕始效夫巧技。辏三十于一辐。会二五于两轴。纷盖轸之有职。若轩轾之前却。惟厥模之叵测。要以胜重而远到。达天下为利器。谅有用之大宝。览斯制之靡一。曰同极而异路。有纯饰而重迟。格神祇于下上。或坚致而輶疾。又复取物而孝享。况浅收与梁辀。用以征夫不庭。谓三者兮非他。寔先王立政之大经。岂惟一制之为宜。举万物莫不欣睹。念轩辕之初载。且浑坚而朴素。焕人文之渐宣。被以大辂之嘉名。忠敬废而郁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8L 页
郁。饰金玉而益宏。顾乘载之为用。恐已泰而胜质。物无微而不化。坐枝叶之蘩蔚。舟又胶于楚泽。岂徒迹环于八区。慨晚辙之不西兮。周公其衰矣。春秋载太常之逶迤。俨祀事乎南郊。致百度之俱僣。起圣人之深惧。吁嗟乎一规之失中兮。适足为末流之难救。同乘兮招摇。羊车兮竹叶。毕竟毁裂而无馀兮。文何古制之不复。矧先王所以为重。寓军政于一物。苟不深究其本源兮。夫孰曰至理之所出。步卒尚兮奇法兴。射御废兮诡遇作。缤驰谲而骋诈兮。反笑涛斜之一跌。闷制度之日讹。遂乡异而国殊。惟文物既如彼。宜致上下之僣踰。我偏荒之阨陋。叹同文之无闻。仪章器物之莫备兮。待圣人而维新。虽度数未见乎彬彬兮。岂圣制之有忒。曰余幽昧而好古兮。感乘殷之遗式。究颜氏之为邦。佩子张之书绅。知无軏之不可行兮。祇以鉴覆辙乎吾身。又何敢犯不讳之罪。而议礼乐之伦也哉。
 问。贤人君子之相与。尚矣。虽地之相去千有馀里。世之相后千有馀岁。亦莫不神交而尚友。理所然也。或有并生一世。相遇而不相得者。不能无后人之疑。晏婴不知仲尼。臧文仲不用展禽。李泌不荐陆贽。富弼不悦韩琦。甚者。孔文仲攻伊川。张浚排李纲。胡瑗之于孙明复。同在太学而相避不见。赵抃之于周濂溪。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9H 页
共任一路而临之甚威。其故何欤。诸生尚论有素其各悉陈。
对。愚也晚生偏荒。静坐一室。对圣贤黄卷中。常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其地同。生之时又同。相与欣慕爱敬。如入芝兰之室。弗亦乐乎。执事先生从容自治之馀。历举先正同而异者。欲观诸生所见之如何。噫。比方人物。而较其长短。亦穷理一事也。敢不乐告而求正。尝闻志于仁而无恶者心也。知其善而必好者智也。盖心之所处虽正。而智之所及未广。则以善为恶。以好为恶。而失其本心者多矣。虽然。智之所蔽有三。器量之深浅也。术业之精粗也。议论之是非也。是故。吾之器浅。则不足以测人之深。吾之术粗。则不足以择人之精。吾之论非。则亦不能从人之是。必使三者。足乎己无待于外。然后酬酢应接之中。自无所悔者。顾以有测人之器。而无择人之术。则失乎左。有择人之术。而无从人之论。则失乎右。左右前后。辗转相仍。其不至于遗善蔽贤者几希。而其心之无恶有善。终不可得而诬者。则君子未尝不原其心而恕其智。以俟夫迁改焉。请夷考古人所已行者而推明之。能以其君显。而不知圣人之大。能急病让夷。而不用圣人之和。何欤。术业之未精也。器量之未深也。宜其沮君好善之心。惮人胜己之长乎。白衣宰相。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19L 页
得人以自代。则所荐者非忠义刚直之人。忧国如家。共贤而协政。则不悦者惟德望盖世之贤。何欤。术业之既粗矣。论议之或非矣。宜其好谈怪诞之事。常怀不平之念乎。吁。贤者之相遇幸矣。而不幸有如此者。况至于不幸之甚乎。大儒唱道。群儒影从。奈何以忠谠劲直之士。而诵言斥之。故相入来。方成朝廷。奈何以扶持人纪之贤。而上章劾之。亦莫非器量之浅深有以召之。而好讦而暗。喜事而疏。皆可见矣。海陵之经。湖州之学。同入国子。则实大启斯文之兆也。宜相与讲明切磋。以致其道。而反相訾警。至不会面目焉。清献之使。濂溪之守。共责建州。则亦补保方面之秋也。宜相与大小可否。以成其务。而反听谗言。至不假辞色焉。亦无非论议之是非有以致之。而严毅之过。超然之气。亦可分矣。吁。两贤岂相厄哉。虽其三者之蔽有以使之。而非不智之甚者。讵至是乎。愚尝慨然而怪。泯然而疑。复以臆说为之解曰。平仲善交。而为伯者之佐。臧孙能国。而为战国之士。山人善谋。而为神仙之流。其在士师。宣公之不遇也宜矣。况以天纵之将圣而不见容。何足怪乎。韩富两公。心协德侔。赵氏社稷之臣也。胡孙二子。志同揆一。宋朝道学之儒也。其不相悦而不相见者。特其论议之不合耳。然而两公。虽在上前未尝苟合。而及退。和颜婉语。亦未尝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0H 页
迁怒焉。以卒就庆历宏规。而使人称之曰。富韩则其争也君子之争。而正夫子所谓和而不同者也。视彼二子所以分门教授。而终不能一语。则愚未知其智之何如。而其心亦未敢量也。独惜乎文仲见卖于苏氏。魏公见附于汪黄。阅道见欺于贝锦。使道学之士扼腕。忠义之臣觖望也。然而或为之呕血。或为之发叹。或为之执手。则其心之悔悟。可见矣。而其智之始终。为如何哉。然则贤人君子之相与也。不可不先审其术业。使大其器量。正其论议。而不得罪于当时。流祸于后世。庶乎其可也。噫。晏臧与李。固不足深责。彼孔氏之死也。徒白其心耳。安定之学也。孰为得乎。其他数公。尚能收之于桑榆。其亦不幸之幸者欤。士生斯世。幸于不幸。盖亦难矣。则其不谨于始。而虑其终乎。愚于执事之所指。乃敢攘臂其间。以论圣贤之世。其犯不讳之罪已极矣。篇将终而有感焉。须至再为尘渎。子张子曰。智矣而不知其人之是非。命耶夫。命有以气言者有二焉。知之不及。命也。时之不遇。命也。岂可独委之于人。而不归之于天乎。天未欲平治天下也。仲尼之不遇齐侯。天也。晏氏之子。焉能使夫子不遇哉。元公旧自南服。得不传之绪于遗经。两程勃兴河南。倡久绝之学于叔季。是皆若非人力之所及者。而乃不能少施其道于当世。何哉。不惟为孔赵之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0L 页
贤所不知。而道学之禁。迄数世而未已。以至于遁翁之世而极焉。是孰使之然哉。虽然。不能唱言以排周程之学。而犹得暗讥以斥周程之道。何也。非其秉彝之心。终有所泯灭而然也。实以其智之所不能及耳。顾其所以知所以不知。而终欲斩伐销铄而使之无。则庸非天意而谁耶。呜呼。世末矣。天将丧斯文矣。大夫之贤者。士之仁者。不可得以事友之矣。曷若归来一室。师友千古。以益辨数先生之疑。而心融神会于其间也哉。愚见如是。伏惟执事进而教之。谨对。
求士于三代之下。惟恐不好名论。
论曰。天下事不过是与非两端尔。循其是为善。循其非为恶。善吾知其为君子。恶吾知其为小人。君子小人之分。是与非之间而已。事亲而孝于事。则得孝之名。不可谓不孝也。事君而忠于事则得忠之名。不可谓不忠也。以至夫妇兄弟朋友之伦。莫不随其事而得其名。亦其理势之宜然。奚暇问其伪与真乎哉。虽然。为伪者本以为人。而其终必至于丧己。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而有所谓惟恐不好名者。何耶。噫。此衰世之志也。盖自天生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物。而子之以仁义礼智之则。则者何也。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是以。有其是于内。而是之实立。施其是于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1H 页
外。而是之名生。此名实之宾主。犹形声之影响也。岂可掩哉。顾以禀赋之初。清浊其气。粹䮕其质。则有是物而或失其则。故不是于实。而徒是于名。于是乎名不贵。呜呼。将恶其实之不是。遂不好其名之是乎。世教衰。民不见是。而天之经。地之义。民彝物则之实。没没乎不明焉。则又将并与其名而亡之。岂不痛哉。夫为士者。既没其实。则名之又亡不足恤。独恐夫仁义礼智之名。不行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而人之类灭矣。夫所谓天下之是者。不复见于三代之下。而贤人君子往往以好名为戒。至沮人好实之心。其亦不思甚矣。夫子之言曰。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夫其无实妄费。而子必欲存羊之名。何哉。岂不谓夫名存则犹可以识之而举其实乎。吁。后世之所谓是者。不在于实而在于名矣。而君子不以为非。其亦存羊之志也。何也。仁义礼智之徒名。是亦羊而已矣。存其羊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中焉。则安知不有能复其实者哉。然则欲士之好其名。乃欲以好其实也。而后世皆欲去子贡之羊。亦独何哉。或曰。不诚无物。虽有其名。当如无物。何。是不然。不曰求士于三代之下乎。自为学者言之。主忠信以为己。故唯恐其好名。自求士者言之。循外而责内。故唯恐其不好名。而况乎人之气质不齐。必待矫揉勉强而后能焉。则岂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1L 页
可不先视其所以。乃逆察其所安乎。此陈氏之志也。虽然。圣人曰。毋为小人儒。夫上之求之。将焉用彼士哉。吁。是又存天下之大防也。春秋之世。三纲不立。四维不张。名不正而言不顺。于是乎举天下之是。斩伐销铄使之无。而驱人道于禽兽之域矣。五伯起而假之。名欲正而言欲顺。葵丘之会。五命之名。亦足以堤防一世之横流。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实。赖其名而犹存焉。而圣人与其一匡之功。夫圣人岂贵假名者。惟其能举天下之非。返之是。故不先责其实。而犹许其名。噫。孰有甚于三代之下。而敢以好名为嫌而绝之哉。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天理民彝之大。有国家者所以维系民心。纪纲政事本根之要也。今苟以好是名而绝之。是率天下而夷狄之也。何国之能为乎。锢东京之党。而名节扫地。则刘氏亡。伪南宋之学。而仁义茅塞。则赵业丧。是岂非求士者以名为戒。而訑訑之声音颜色。炎炎之严刑重罚。阴有以绝天地之纪。而空人之国乎。然而奸雄朵颐九鼎。而不易发。戎狄凭陵中国。而不易取。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绝如线之是。犹有所托焉者乎。余故知陈氏之言。乃衰世之志也。且名者。所以待中人也。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上不及于道德。下不入于富贵。而惟功名之志
稣斋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222H 页
焉者。虽不能优入圣人之域。亦不失为安社稷臣也。岂害于好之哉。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尝谓圣人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又曰。君子求诸己。必若此言。为不偏倚。若陈氏。特有激而云耳。岂足为后世法。然自今观之。吾未知其不可为后世法也。昔之人君有曰。道学岂不美之名。正恐假托为奸。真伪相乱耳。其臣之为鬼为蜮者。仍得指以为道学之邪气。而以四凶之罪随之。于是乎善人云亡。而国随而瘁。其祸惨矣。然则为人君师。而不通于陈氏之言。不几于一言而丧邦乎。斯言未出。已有能言之者。曰。避好名之嫌。则无为善之路。曰。作之不已。乃成君子。噫。此衰世之志也。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