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x 页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启辞
启辞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0H 页
请 中宗大王陵殿改号启辞(乙巳)
请改 禧陵及殿号曰。卑不援尊。万古常道。昭如日月。非微眇难知之事。安于苟简。不必事事合礼。惮改已定之论。有异于舍己从人之意。自 上学。问高明。轻重尊卑之间。必辨析毫釐。岂不知 大王冒袭后妃陵号之不可。牵于众议。不以礼断之。不胜缺望。臣等以尧舜望 殿下。虽小事。皆欲必合于礼。况丧葬大事。轻重失宜。尊卑失序。岂可苟循众议。而不尽言于 殿下乎。请速改 陵殿之号。
再启
陵殿改号事。屡日论 启。未蒙 允俞。不胜缺望。送终大事。一失于礼。后悔无及。如知其非礼。当即改之。岂可援引前例。以贻无穷之悔乎。古人云。亲丧固所自尽。一事不合于礼。不可谓自尽。 献陵不别建 陵号。时援引唐太宗昭陵故事。则高宗昏乱之主。不足法也。况考文献通考。则唐太宗预造山陵于九峻山之上。此太宗之寿陵。非为后妃而作也。文德之葬虽先。而陵则实太宗之陵也。名陵以昭。亦非为后妃
请改 禧陵及殿号曰。卑不援尊。万古常道。昭如日月。非微眇难知之事。安于苟简。不必事事合礼。惮改已定之论。有异于舍己从人之意。自 上学。问高明。轻重尊卑之间。必辨析毫釐。岂不知 大王冒袭后妃陵号之不可。牵于众议。不以礼断之。不胜缺望。臣等以尧舜望 殿下。虽小事。皆欲必合于礼。况丧葬大事。轻重失宜。尊卑失序。岂可苟循众议。而不尽言于 殿下乎。请速改 陵殿之号。
再启
陵殿改号事。屡日论 启。未蒙 允俞。不胜缺望。送终大事。一失于礼。后悔无及。如知其非礼。当即改之。岂可援引前例。以贻无穷之悔乎。古人云。亲丧固所自尽。一事不合于礼。不可谓自尽。 献陵不别建 陵号。时援引唐太宗昭陵故事。则高宗昏乱之主。不足法也。况考文献通考。则唐太宗预造山陵于九峻山之上。此太宗之寿陵。非为后妃而作也。文德之葬虽先。而陵则实太宗之陵也。名陵以昭。亦非为后妃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0L 页
也。其时礼曹误引此事。为一时苟简之礼。厥后因循不改而已。岂出于 祖宗之意乎。请断之以礼。速改陵殿之号。 陵殿之号。当入志文。志石今方改刻。未刻前改之可及。故敢 启。
日记
乙巳闰正月十五日。有 政事。 十九日。有 政事。二月。两司请改 禧陵及殿号。 两司又 启 陵殿改号事。
三月二十七日。有 政事。
四月二十日。大雨。有旱徵。得雨。舆情胥悦。 二十一日。 赐祭。诏使等十九日渡江。平安道书状入来。 二十三日。有 政事。封 王诏使二十四日越江。先文书状入来。 二十八日。上使太监郭仿,副使张承宪入京。 上迎 敕于慕华馆。行下马宴于太平馆。五月初二日。两使臣行 钦赐吊祭于 思政殿。虞之。用是日寅时。自 景思殿。移安于 思政殿。未时。还安于 景思殿。 命领相尹仁镜。摄行焚黄祭。 上未宁故也。 十一日雨。封 王诏使张吴二大监入京。 上迎诏于慕华馆。二使臣直诣 景福宫。颁帝命。行封 王礼。大赦境内。 十二日。 上幸太平
日记
乙巳闰正月十五日。有 政事。 十九日。有 政事。二月。两司请改 禧陵及殿号。 两司又 启 陵殿改号事。
三月二十七日。有 政事。
四月二十日。大雨。有旱徵。得雨。舆情胥悦。 二十一日。 赐祭。诏使等十九日渡江。平安道书状入来。 二十三日。有 政事。封 王诏使二十四日越江。先文书状入来。 二十八日。上使太监郭仿,副使张承宪入京。 上迎 敕于慕华馆。行下马宴于太平馆。五月初二日。两使臣行 钦赐吊祭于 思政殿。虞之。用是日寅时。自 景思殿。移安于 思政殿。未时。还安于 景思殿。 命领相尹仁镜。摄行焚黄祭。 上未宁故也。 十一日雨。封 王诏使张吴二大监入京。 上迎诏于慕华馆。二使臣直诣 景福宫。颁帝命。行封 王礼。大赦境内。 十二日。 上幸太平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1H 页
馆。开翊日宴慰二使。 还宫后。玉堂上劄驳两司。 上命递两司。
六月十九日。 上不豫。自两度天使迎送。强支羸毁之馀。至是。发积危證。上下惊惶。罔知攸措。 二十七日。大雨。震庆会楼之柱。楼在 寝殿最近。左右丧色罔措。 上强声传于政院曰。迅雷。无乃惊动我 慈殿乎。其遣使问 安于 昌庆宫。 三十日。 上疾大渐。手书传大宝于今 上。
别记
靖陵升遐之月。已入深冬。景气冱严。 孝陵散发。跣临宫庭壁上。宫僚极虑。劝进白襦𢄼及足巾。却不御。服前不进浆饮。葬前犹废浆食。毁戚之过。虽以常夫之顽健。且不保其生。况以 玉体累伤于久侍 汤药。奄奄仅扶之馀乎。群臣外焉。初不知毁过之至此。遑遑奔号。至于已不可为。然后虽庭立固谏。其将何以。此固关于 国运。而重群臣之无禄。噫。以臣为言。我朝 君臣情阻。内外势隔。除 经筵引见外。虽以军国重务。至于问医用药等事。皆凭宦侍之传。积习已痼。终岁之久。得接 龙颜无几。而毕竟至于 君父之疾。已成膏肓。而下无知之者。漠然无忧。痛迫荆
六月十九日。 上不豫。自两度天使迎送。强支羸毁之馀。至是。发积危證。上下惊惶。罔知攸措。 二十七日。大雨。震庆会楼之柱。楼在 寝殿最近。左右丧色罔措。 上强声传于政院曰。迅雷。无乃惊动我 慈殿乎。其遣使问 安于 昌庆宫。 三十日。 上疾大渐。手书传大宝于今 上。
别记
靖陵升遐之月。已入深冬。景气冱严。 孝陵散发。跣临宫庭壁上。宫僚极虑。劝进白襦𢄼及足巾。却不御。服前不进浆饮。葬前犹废浆食。毁戚之过。虽以常夫之顽健。且不保其生。况以 玉体累伤于久侍 汤药。奄奄仅扶之馀乎。群臣外焉。初不知毁过之至此。遑遑奔号。至于已不可为。然后虽庭立固谏。其将何以。此固关于 国运。而重群臣之无禄。噫。以臣为言。我朝 君臣情阻。内外势隔。除 经筵引见外。虽以军国重务。至于问医用药等事。皆凭宦侍之传。积习已痼。终岁之久。得接 龙颜无几。而毕竟至于 君父之疾。已成膏肓。而下无知之者。漠然无忧。痛迫荆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1L 页
湖而割心肠。无补于事。何嗟及矣。染指知痛。折臂成医。因今臣民之情。剧知此弊之大。玆表而书之。以为医国者之见也。(乙巳 仁庙升遐之后。先生伤痛当时事。己酉初夏。鸡龙谪舍。修别记于遗稿中。)
中圣之丧。既卒哭有月。 仁庙毁戚。愈至(缺)饘粥。未有命令。群臣咸闷。朝廷夙夜大小之官。咸集于昌德宫之内庭。二三元老建议曰。凡人遭丧。悲号罔极。上下固无间矣。然居养所移。礼不能苟同。即今 圣体羸惫极矣。一不回意爱护。朝异夕深。日就难全。其如宗社生灵何。立庭泣请。 上意犹坚。外答谆谆。间示不可动之语。哭泣之哀。饮歠之恶。与始丧无异。群情尤汹汹。罔知计所出。有议特推入外舅于内。反覆悲诉上下皇皇情状。以冀动 上意万一者。两司首员参听而来。议实发于政府。而诸大官皆同云。有一末僚(先生自谓)奋然独建曰。所议苟且无谓。不可再闻。夫君。父也。臣。子也。父病而子不得见。阻之内外之势。绝然莫相望。只凭宦侍之口。仅闻君父之候。以为当然者。此叔世之事。危乱之基。樊哙卒伍之尤。犹知父子之义。毅然不嫌乎排闼而直入亲问。今群臣纵不能齐入。以烦 内殿。一二大臣谁阻乎其入。而区区欲借
中圣之丧。既卒哭有月。 仁庙毁戚。愈至(缺)饘粥。未有命令。群臣咸闷。朝廷夙夜大小之官。咸集于昌德宫之内庭。二三元老建议曰。凡人遭丧。悲号罔极。上下固无间矣。然居养所移。礼不能苟同。即今 圣体羸惫极矣。一不回意爱护。朝异夕深。日就难全。其如宗社生灵何。立庭泣请。 上意犹坚。外答谆谆。间示不可动之语。哭泣之哀。饮歠之恶。与始丧无异。群情尤汹汹。罔知计所出。有议特推入外舅于内。反覆悲诉上下皇皇情状。以冀动 上意万一者。两司首员参听而来。议实发于政府。而诸大官皆同云。有一末僚(先生自谓)奋然独建曰。所议苟且无谓。不可再闻。夫君。父也。臣。子也。父病而子不得见。阻之内外之势。绝然莫相望。只凭宦侍之口。仅闻君父之候。以为当然者。此叔世之事。危乱之基。樊哙卒伍之尤。犹知父子之义。毅然不嫌乎排闼而直入亲问。今群臣纵不能齐入。以烦 内殿。一二大臣谁阻乎其入。而区区欲借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2H 页
赖乎彼人。因请入药房。察视汤剂。有人言例而不可者。又为峻责曰。许世子止不尝药。圣人书以弑之。君父之疾。但委之于医官可乎。且或大臣虽终碍滞于可革之势而不敢入。尚有二三诸父宗室耆旧者。彼于 内殿其在平时。当无间于出入。有维城之懿。其视外舅之疏。不啻为霄壤。今无及于诸父之懿。而倒责于疏地。此何所见。大抵我邦不亲内宗而重外家。上下之偏失。今为 国家莫大之虞。而其为计先误于偏失之习而莫之顾。其安能回 上意。而于正始之道。又为何如。僚中间有喜之者。劝首员两公。归告政府。老事之熊。其谁为若(缺四字。)至于 上證已不可救。尚蹈其失。而卒令任入侍。猥率子偕。毁防无忌。内贻不肃之失。外生不测之疑。以酿成大祸。谁任其咎。呜呼天也。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杂著
高宗好学录
韩愈曰。吾师道也。无贵贱无少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诚志学之士所当服膺而勿失者也。岂惟在士为然。潜心乎圣人之道。人主之尤不可不省者也。高宗先韩愈未言之前。举傅说于胥靡。作曲蘖于酒醴。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杂著
高宗好学录
韩愈曰。吾师道也。无贵贱无少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诚志学之士所当服膺而勿失者也。岂惟在士为然。潜心乎圣人之道。人主之尤不可不省者也。高宗先韩愈未言之前。举傅说于胥靡。作曲蘖于酒醴。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2L 页
盐梅于和羹。此高宗所以承汤之后者。夫高宗。殷家天子。尧舜禹汤所传之位。天下之尊也。傅说。傅岩筑徒。安贫乐道。所安之役。天下之卑也。恭默思道。帝赉良弼。旁求惟肖。屈天下之尊。下天下之卑。爰立作相。俾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汤之于伊尹。学焉而臣之。此师其所乐之道。乃尧舜禹汤之所传。天下所尊之所归也。而非天下所卑之所累也。夫乌知天下之尊在此。而天下之卑在彼也。其尊德乐义。而其势不如是。则岂足以高宗为哉。此高宗所以为贤圣之君也。高宗之后。有遇太公望于渔钓者。文王之为周宗也。齐桓得宁戚于饭牛。秦穆举百里奚于自鬻。于忘势之理。亦庶几焉。惟敩学半。苟非其人而尊之。则既于其人。失所的归矣。将安得道人以天下之当由乎。非当天下之由。而臻天下之理。世宁有是。三代而下之弊是已。所尊非德。所乐非义。而崇之以位。隆之以禄。君之所望。不妨吾之私。苟趋吾之令。臣之所务。自守者曲谨少廉。无厌者无所不至。上无忌省。下惟容尸。卒之国败而家毁。何其愚哉。嗟夫。羊质虎皮。言尧行蹠。滔滔天下。往往而是。诚能见其皮之虎。而必本其质之非羊。听其言之尧。而必要其行之非蹠。皮必虎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3H 页
而质必虎。言必尧而行必尧。然后一如高宗之于傅说。则君即是高宗。臣即是傅说。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古既有其美。今何独不然。非道远人。人自远耳。
宪宗听言录
听言之道。以耳受之者其存暂。以心受之者其存久。受之以耳者。闻之在外。外不可以蓄。故所以暂也。受之以心者。体之在内。内不可以襮。故所以久也。此言语之美。不如知行之实也。唐宪宗之于杜黄裳诸人。贡于下者意圆辞博。纳于上者貌悦耳明。力于下而锐于上。诚可谓大有为之会矣。登良举俊。改修事理。先平夏蜀。慄河南北。几复二祖之规。收员幅之大。元和初元之治所以光于贞观,开元也。大业未半。满溢已生。先贞之浅。不能胜后黩之深。崔,李之亲。换以镈,逄吉之疏。自后天竺金石之说杂进。正道消而怪术长。虽有言者。惟子言而莫子违。其欲观乎永贞之时。已不可为矣。卒之刑馀之构孽。宫车晏驾。受祸之酷。孰有甚者。何前之盛而后之败。一此极耶。顾彼杜,李诸人之言。想宪宗于地下。其颡有泚矣。岂非听杜,李之言。受之以耳。而不以心。能暂存于元和之初。而不
宪宗听言录
听言之道。以耳受之者其存暂。以心受之者其存久。受之以耳者。闻之在外。外不可以蓄。故所以暂也。受之以心者。体之在内。内不可以襮。故所以久也。此言语之美。不如知行之实也。唐宪宗之于杜黄裳诸人。贡于下者意圆辞博。纳于上者貌悦耳明。力于下而锐于上。诚可谓大有为之会矣。登良举俊。改修事理。先平夏蜀。慄河南北。几复二祖之规。收员幅之大。元和初元之治所以光于贞观,开元也。大业未半。满溢已生。先贞之浅。不能胜后黩之深。崔,李之亲。换以镈,逄吉之疏。自后天竺金石之说杂进。正道消而怪术长。虽有言者。惟子言而莫子违。其欲观乎永贞之时。已不可为矣。卒之刑馀之构孽。宫车晏驾。受祸之酷。孰有甚者。何前之盛而后之败。一此极耶。顾彼杜,李诸人之言。想宪宗于地下。其颡有泚矣。岂非听杜,李之言。受之以耳。而不以心。能暂存于元和之初。而不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3L 页
能久存于其终也耶。夫受之以耳者。固以言语也。受之以心者。亦以言语也。而用耳者。以言语记之外。用心者。以言语著之内。内者。必以心知其所以然。行其所以然。知之明行之诚。而知行俱造乎至。则事物之理。迎心以解。而天下无复为吾之阻碍。古之人能有始有卒者。用是道也。宪宗只恃刚锐之资。志欲已遂。其归乎怠忽。无足怪也。杜,李之徒所责望于君者。拘拘于既往之迹。而于日用应接燕閒之际。未闻有以胜私窒欲复礼为仁之说。为之谆谆。所进如此。而欲其归宿于大公至正之地。外诱之杂。不得以之引。为有始有卒之美者。不亦迂乎。孟子曰。惟大人然后格君心之非。惜杜,李之未及也。
孟庄子孝友录
谨按。孟庄子。献子之嗣也。献子之贤。著于当时。闻于后世。而庄子则以不改父之臣与政。而见称于孔门。无他见者也。是庄子则已。如使为人出等庄子者。当献子之后。则亦将诿之无改。块然守旧。不可以为匡救整顿底人乎。夫献子。鲁国谓之社稷之臣。又自知义之为利。利之不为利矣。抑于后嗣。有何事在匡救整顿者乎。三家出于桓。世擅威福。至于此三君矣。孟
孟庄子孝友录
谨按。孟庄子。献子之嗣也。献子之贤。著于当时。闻于后世。而庄子则以不改父之臣与政。而见称于孔门。无他见者也。是庄子则已。如使为人出等庄子者。当献子之后。则亦将诿之无改。块然守旧。不可以为匡救整顿底人乎。夫献子。鲁国谓之社稷之臣。又自知义之为利。利之不为利矣。抑于后嗣。有何事在匡救整顿者乎。三家出于桓。世擅威福。至于此三君矣。孟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4H 页
氏之专。虽不若季氏之甚。而声势相依。为国蟊蠹。其为不利于公室则均也。所尊乎贤者。将医国家之病而药石。如使不于病痛所在而医之。环其外遗其證。习方书集良饵。而的不知下手处。熊经鸟伸而曰骨是续也。吐旧纳新而曰肿是消也。病日困而无如之何。则将焉用彼医。献子为社稷之臣。盖亦治小遗大。徇外忘里之归。勤于将命专对之间而已。见其此善于彼之迹而已。何尝知鲁国受病之原。实在夫吾三家。而药石之当急。又何尝知药石之要。必在夫贬私门张公室而下手之当先乎。已五十年历相之劳。虚归于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其亦骨终折而何续。肿终坚而何消。献子之为贤。如斯而已矣。献子则已矣。而继献子者诚得其人。而敬其父能致之臣。守其父能立之政。敬之守之。出于至情。因其所及而益励焉。思其所未及而必行焉。致父未能致之贤。立父未能立之善。百年之病。必须乎咨诹之周。历试之谨。从容谈笑。优游而处之。行之自我而后及人。德不孤必有邻。其谁敢拒之。还君威福之重。改臣枝末之大。而使私家贬而公室张。由是而之周公,伯禽之盛。无不可也。夏禹之子崇伯。蔡仲之盖先人。庶几其续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4L 页
弦矣。昭公何至于居郓。孔子何至于围成。虽然此非庄子之所可致。而因其能不改之难而遂言之。
高宗祖甲字爱录
耳之不如目之。目之不如身之。耳之曰闻。目之曰见。身之曰行。闻故泛。见故略。行故尽。泛而识之。非亚于圣。不能。略而存之。非至于贤。不能。若行而体之。则不待于贤。况待于圣乎。所以不如之有此三等也。武丁。资禀之粹。圣贤之地。而祖甲。无忝乃父者也。武丁于汤以下贤圣之君。则耳之者也。祖甲于武丁。则目之者也。二王以圣贤之资。得于耳有如是。得于目有如是。而足以识之。足以存之。而上承圣祖之烈。下子乎殷民矣。而武丁旧劳于外。爰暨小人。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必待于身之。身之之功。合耳之目之之备。或泛而识之。以为末也。或略而存之。以为末也。惟行而体之。庶几无底蕴之遗焉。武丁所以至于小人。无时或怨。嘉靖殷邦也。祖甲所以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也。人主之要。无急于知小人之依。稼穑艰难。上供乎国。下给乎家。终岁之苦。没身之劳。而位乎生逸。苦之不知。劳之不闻。一分上下。上自为秦。下自为越。肥不以之喜。瘠不以之忧者。自时厥后之弊也。
高宗祖甲字爱录
耳之不如目之。目之不如身之。耳之曰闻。目之曰见。身之曰行。闻故泛。见故略。行故尽。泛而识之。非亚于圣。不能。略而存之。非至于贤。不能。若行而体之。则不待于贤。况待于圣乎。所以不如之有此三等也。武丁。资禀之粹。圣贤之地。而祖甲。无忝乃父者也。武丁于汤以下贤圣之君。则耳之者也。祖甲于武丁。则目之者也。二王以圣贤之资。得于耳有如是。得于目有如是。而足以识之。足以存之。而上承圣祖之烈。下子乎殷民矣。而武丁旧劳于外。爰暨小人。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必待于身之。身之之功。合耳之目之之备。或泛而识之。以为末也。或略而存之。以为末也。惟行而体之。庶几无底蕴之遗焉。武丁所以至于小人。无时或怨。嘉靖殷邦也。祖甲所以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也。人主之要。无急于知小人之依。稼穑艰难。上供乎国。下给乎家。终岁之苦。没身之劳。而位乎生逸。苦之不知。劳之不闻。一分上下。上自为秦。下自为越。肥不以之喜。瘠不以之忧者。自时厥后之弊也。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5H 页
虽有耳之。泛而不识。虽有目之。略而不存。终莫若二王之盛。可胜惜哉。自非创始之主起于闾阎之间。习于愁叹之中者。则九重之邃。守之虎豹。万里之隔。蔽之山川。地严势绝。耳之不过诚臣之言。目之不过诚臣之色。一人之位。圣贤之作。黄河之清。千载之期。岂寻常邂逅见之。而既无身之之行。而耳于言而识之。目于色而存之。有几人哉。人主之势。身之之功。固不可容易言之。惟见二王之必身之而后为贤圣之君。则耳于诚臣之言。不以耳闻之。而一如身之身之。目于诚臣之色。不以目见之。而一如身之身之。深乎罔使罔功之训。必以一人而忧天下。不以天下而娱一人。则庶乎其可也。
宪宗
宪宗元和十四年。遣中使诣凤翔府法门寺。具香花。迎释文佛指骨一节。入大内留三日。乃送诸寺。韩愈进表极谏。宪宗怒。谪潮州。明年。宪宗为陈弘志所弑。懿宗咸通十四年。又迎其骨入禁中。言者以宪宗为戒。懿宗曰。生得见之。死亦何恨。不数月崩。懿宗昏庸。古今鲜俦。不足道也。宪宗则唐之贤主耳。愈之表。天下知言。引喻谐赡。敷叙明白。辞严义直。诚深理到。可
宪宗
宪宗元和十四年。遣中使诣凤翔府法门寺。具香花。迎释文佛指骨一节。入大内留三日。乃送诸寺。韩愈进表极谏。宪宗怒。谪潮州。明年。宪宗为陈弘志所弑。懿宗咸通十四年。又迎其骨入禁中。言者以宪宗为戒。懿宗曰。生得见之。死亦何恨。不数月崩。懿宗昏庸。古今鲜俦。不足道也。宪宗则唐之贤主耳。愈之表。天下知言。引喻谐赡。敷叙明白。辞严义直。诚深理到。可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5L 页
以回悟。蹙然前非。奋然新是。庶与斯人。膏车复路。勒辔不迷。而反以为罪。远斥万里之陬。魑魅是乡。蛇虺是侣。则宪宗之志荒矣。谈者以宪宗见弑。以为迎骨入内之徵。则未必然也。久枯之骨。赖其徒藏袭之勤。幸脱于消飞。与瓦砾同其残馀。残馀之骨。出入之间。岂得以生杀人哉。以此咎佛。非啻冤也。理弱而语怪。不几乎浮屠以崔浩辟佛而死于魏。韩愈辟佛而贬于唐。得为口实乎。惟其英明之资。初立举事。拔乎流俗。任贤用能。诛乱伏叛。庶几再造唐室矣。一朝大业未半。志溢气盈。无复锐进。有此蹜退。已为欠乏之期。及得忠义忘死。勿欺而犯。又无愧悔。至有暴怒。暴怒不胜。将以为戮。此其心之死已尽。心死之人何以久存乎。况服金丹。已发躁急。左右宦官。获罪有至死者。人人自危。以促其祸乎。呜呼。徒恃天资。未下学力者。天资所及。操施一当。学力所阙。骄肆乃因。骄固之后。无复禁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卒之前善俱丧。后恶同委。精神策厉。倦困无馀。顽然土块。无耳无目。虽有相者指语先后之忠。殆归画脂镂冰而已。岂非宪宗之谓。而后王之戒乎。
德宗
德宗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6H 页
有物必有数。有数必有理。远之天道。迩之人事。既有其始。必有其终。则有数之谓也。所以为始。所以为终。则有理之谓也。有唐虞之始。而有唐虞之终。以圣绍圣。唐虞之数所以纯乎盛。而无闻可衰者。有纯盛之理也。有三代之始。而有三代之终。以狂承圣。三代之数所以病乎盛。而不能无衰者。有病盛之理也。使三代之后。以圣绍圣。一如唐虞之隆。则为纯盛之理。为纯盛之理。则为纯盛之数。焉有圣人抚世而有病盛之理。既无有病盛之理。则又焉有病盛之数哉。理可信。而数不足言者此也。夫物不能逃乎数。数不能外乎理。言物而不要其数者。不知天也。言数而不要其理者。不知人也。若夫知天而不知人者。术士之浅见。桑道茂之请城奉天是也。知天而又知人者。君子之远识。李泌之云造命。其庶乎。泌之见能及乎是。可谓贤矣。抑所与言者德宗之庸陋。非其识之所到。而奸邪之杞(杞下愚夫漏)。愚妇之洞烛其状。而独信其忠清彊介。则见其造命之责。负荷之不克矣。殆犹责瞽者以离娄之明。责聋者以师旷之聪。其何以成方圆。其何以正五音。而德宗不足责也。(缺)言于君者似矣。而好谈神仙诡诞。为世所薄。(缺)造命之云。盖亦蹈袭前人糟粕。而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6L 页
其无实见。可想矣。譬如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之。耘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之。宜乎言之未孚于上也。
宋艺祖
夫钟。撞之则声。撞之而其不声者。天下之弃钟也。夫镜。照之则影。照之而其不影者。天下之蒙镜也。夫人爱之则应。爱之而其不应者。亦天下之不人也。于他人相交尽然。而况于兄弟之至乎。宋艺祖之于太宗。能尽其爱。而不见其应。则艺祖之不幸。而太宗之不人也审矣。而艺祖之爱太宗也。其微见乎分灸。其著见乎传国。则固撞之照之爱之而已。及其用偏私之心。听再误之言。至于杀一弟二侄。又至有烛影之疑。宋后之之葬不成礼。则太宗之于艺祖。何不应之甚也。其亦不声之钟。不影之镜而已。虽然撞之在我。不声在钟。照之在我。不影在镜。爱之在我。不应在人。我不可先其不声不影不应。而废我撞之照之爱之。亦不可后其不声不影不应。而撤我撞之照之爱之。夫我唯知撞之照之爱之而已。又乌知夫不声不影不应乎哉。如使艺祖。精神未泯。陟降在天。则臣知其必以臣言为然耳。
宋艺祖
夫钟。撞之则声。撞之而其不声者。天下之弃钟也。夫镜。照之则影。照之而其不影者。天下之蒙镜也。夫人爱之则应。爱之而其不应者。亦天下之不人也。于他人相交尽然。而况于兄弟之至乎。宋艺祖之于太宗。能尽其爱。而不见其应。则艺祖之不幸。而太宗之不人也审矣。而艺祖之爱太宗也。其微见乎分灸。其著见乎传国。则固撞之照之爱之而已。及其用偏私之心。听再误之言。至于杀一弟二侄。又至有烛影之疑。宋后之之葬不成礼。则太宗之于艺祖。何不应之甚也。其亦不声之钟。不影之镜而已。虽然撞之在我。不声在钟。照之在我。不影在镜。爱之在我。不应在人。我不可先其不声不影不应。而废我撞之照之爱之。亦不可后其不声不影不应。而撤我撞之照之爱之。夫我唯知撞之照之爱之而已。又乌知夫不声不影不应乎哉。如使艺祖。精神未泯。陟降在天。则臣知其必以臣言为然耳。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7H 页
魏孝文
苏颂有言。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木久则蠹。以户而不蠹。水久则腐。以流而不腐。皆体夫天行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为不匮也。太上。与天同其德。其次希圣。又其次希贤。则学者也。人之为品。若是其班也。而其生在勤。勤则不匮。亦各随其班也。自强不息之谓勤。勤无所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太上之合德于天也。日夕乾乾。学而后知。勉而后行者。贤其次于太上也。必事于勤。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者。学者之追乎贤也。自太上。以至下学不匮之路。皆以一勤而生。有太上之勤。则有太上之不匮。有贤人之勤。则有贤人之不匮。有下学欲追乎贤之勤。则亦有时至之不匮。不匮之义大矣哉。尧之允执。舜之精一。禹之思永。汤之日新。文之不已。武之惟日不足。则太上之勤也。用之于揖逊而不匮。用之于征伐而不匮。学于伊尹而无时豫怠。学于周公而乃罔后艰。贤人之勤也。用之承汤之烈而不匮。用之绍文武之绪而不匮。则至于学者。何独不然。在行其勤而不匮随之耳。元魏孝文好读书。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好贤乐士。情如饥渴。何其资之不凡也。其亦明夫户
苏颂有言。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木久则蠹。以户而不蠹。水久则腐。以流而不腐。皆体夫天行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以为不匮也。太上。与天同其德。其次希圣。又其次希贤。则学者也。人之为品。若是其班也。而其生在勤。勤则不匮。亦各随其班也。自强不息之谓勤。勤无所事。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太上之合德于天也。日夕乾乾。学而后知。勉而后行者。贤其次于太上也。必事于勤。困而知之。勉而行之者。学者之追乎贤也。自太上。以至下学不匮之路。皆以一勤而生。有太上之勤。则有太上之不匮。有贤人之勤。则有贤人之不匮。有下学欲追乎贤之勤。则亦有时至之不匮。不匮之义大矣哉。尧之允执。舜之精一。禹之思永。汤之日新。文之不已。武之惟日不足。则太上之勤也。用之于揖逊而不匮。用之于征伐而不匮。学于伊尹而无时豫怠。学于周公而乃罔后艰。贤人之勤也。用之承汤之烈而不匮。用之绍文武之绪而不匮。则至于学者。何独不然。在行其勤而不匮随之耳。元魏孝文好读书。在舆据鞍。不忘讲道。好贤乐士。情如饥渴。何其资之不凡也。其亦明夫户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7L 页
枢不蠹流水不腐之理。而自知为勤者乎。用是勤可以追太甲,成王。以达于尧舜禹汤文武之地。其谁有阻当者。惜其生索头之丑秽。中原板荡之世。老庄肆行。孟子道丧之后。松柏之初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无以自拔于流俗。无以自举于道学。所得李冲,王肃之徒。词章之英。训诂之雄。皆可臣之之人。而非可师之之贤。又不能引之于当途。责难而陈善。自牖而纳约。所告施行者繁文小节。拘拘于耳目之馀毛皮之外。不揣其本而齐其末。至使万机之上。要心于雕虫篆刻。风云之壮。月露之丽。下侵臣工之职。诏笔皆自为之。而君臣方且动色以为能。而莫知其为非者。何也。史称制礼作乐。蔚然有大平之风。不知所制者何礼。所作者何乐。君行非事。臣尸其官。圣道沈。而曲技张。不可谓序也。君行非事。则衮职阙。臣尸其官。则民业失。衮有阙。而民有失。又焉得为和也。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孝文于为君。诚用乎勤矣。诚戒夫怠矣。而及己而扫如。临事而茫然。乌在于不匮也。岂非勤于不当。而不勤于所当者乎。所以有可达太上之资。而犹未及其下之效者。学术之不可不正也如是。真可惧也哉。虽然自古及今。人禀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8H 页
不一。有沈于声色。而怠于自治者。有荒于游畋。而怠于政事者。春从春夜专夜。娱乐目前。忘弃背后。败身亡国者比比焉。前车后车。结辙不悟。则孝文于斯。自以读书讲道为务矣。所用所由。虽非圣人之道。而不能臻大猷之盛。亦能见所至之不匮。以措小康之业。此善于彼则有之。于三代以下之君。岂无一日之长哉。人生在勤。不其然乎。
与姜君保谈。所及可存若干条。(丙辰)
八月望后三朝。君保投余寓轩。留与日夜做话。所发于口者皆皇王之理。所根于中者岂利名之谋。荒草间。无与为娱久矣。阙事之馀。诚是幸会。最可存者。实君保独得之言。其一曰。若我 国家。虽偏处东海。而殷王子大师播教之地。世秉忠孝之彝。其不与夷狄禽兽之为归者尚矣。然道有升降。俗有厚薄。自汉文易月之行。人主之尊。独无父子之亲。比诸氓隶之卑。不可得也。宁不哀哉。道日降。而俗日薄。在尧舜禹汤文武所莅之中华。已不足观矣。况至于吾邦之陋耶。颓波之不可回。尚志君子所以慨念于玆也。至如王子诸君之位。非可班于人主。而父母之丧。又非大夫降之地。而上蒙于人主之尊。下毁于天性之伦。直过
与姜君保谈。所及可存若干条。(丙辰)
八月望后三朝。君保投余寓轩。留与日夜做话。所发于口者皆皇王之理。所根于中者岂利名之谋。荒草间。无与为娱久矣。阙事之馀。诚是幸会。最可存者。实君保独得之言。其一曰。若我 国家。虽偏处东海。而殷王子大师播教之地。世秉忠孝之彝。其不与夷狄禽兽之为归者尚矣。然道有升降。俗有厚薄。自汉文易月之行。人主之尊。独无父子之亲。比诸氓隶之卑。不可得也。宁不哀哉。道日降。而俗日薄。在尧舜禹汤文武所莅之中华。已不足观矣。况至于吾邦之陋耶。颓波之不可回。尚志君子所以慨念于玆也。至如王子诸君之位。非可班于人主。而父母之丧。又非大夫降之地。而上蒙于人主之尊。下毁于天性之伦。直过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8L 页
卒哭之后。饮酒食肉。冠服言笑。乃与平人同。略不顾忌嫌避。岂其人之尽愚昧而为不孝不忠也。原其制之不详也欤。彦平以为一人礼制。古今难之。固不得轻言之。王子诸君。于父母之丧。言情则昊天罔极也。言势则人主自别也。三年通制。何所执。而莫之行也。前后无所执。而莫之行。可谓惑也已。差出守陵官于宰臣中一人。是人于君父之亲。同是天性也。孝于父忠于君。岂有异性耶。孝者。忠之本也。忠者。孝之理也。用宰臣守陵。良有故也。虽然孝之移为忠。忠之来自孝。初无移之来之可隙。而其本立其理行者。孰如王子之为尤切于守陵者乎。弃许多王子之尤切。而求于宰臣中。其人果皆仁人孝子之尤者。吻于情合于理。又岂若王子之平人乎。仁人孝子之怨不得为守陵官。以自尽其终天之恸者。间有人焉。而事势不得与王子懿亲抗也。况有时承乏其任。因缘权臣。百端窥避。独非臣子无人臣礼。如崔辅汉之无状者乎。其二曰。癸丑军籍之修。其弊在外为甚。至于王臣承命。臆见自任。淫刑是逞。方伯束手。县官捧头。以死为生。以逃为存。以老为少。以弱为壮。奸胥因利。赂货恣行。死生坦途。逃存浑名。老少非年。壮弱失实。百千御侮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9H 页
之簿。类是虚张之纸。彼此鸡犬之区。还为狐兔之奔。今之多。反不如昔之小。今之实。反不如昔之虚。昔之小。犹有多之望。而今之多。又有小之愧。昔之虚。犹有实之望。而今之实。又有虚之愧。宁有厌小而务多。多不可希。而小又不如。厌虚而务实。实不可希。而虚又不如之理。岂非厌之务之之皆失其道也。平料天下国家本无事。自庸人扰之。凡为治操得其要。则施得其宜。军之有籍。其来久矣。今国家内有汉城府。外有八道。府有尹。道有方伯。尹之下。有左右尹,庶尹以下及五部之官。方伯之下。有都事州县之职。内外上下许多之官所职何事。而必命他臣。以任军籍乎。民之物故生产。无岁无之。比年。抄其物故。三年。书其生产。此大槩也。先王之典也。诚得方通仁智之人。或为尹为方伯。以总其领。又得廉明干能之人。或为庶尹以下为州县之职。以分其绪。方以正其事。通以达其权。仁以久其道。智以行其宜。廉以辨其际。明以照其伪。干以固其立。能以利其用。则由此而国家之地。经界正矣。国家之民。户口实矣。山泽奠其居矣。狱讼得其平矣。而京兆之任。何独难于军籍乎。都监之官冗矣。不必设局也。由此而九重分忧之大。一面专制之重。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59L 页
庶不素飧。而行有显效。民之父母之。我之子弟之。而方伯之责。何独难于军籍乎。敬差之官冗矣。不必别命也。修籍之际。言无谓者。其都监之设与敬差之遣乎。只有其弊。而了无其益。宜为政者之猛省者也。若夫兵部总内外兵。合而是非之。则兵部之职也。而假于别设局耶。保曰。得其人而守先王之典。无所行而不可。岂独军籍哉。量田亦然。噫。得人之益于人国家。其止于是而已耶。(王子军籍二条。所包甚广。恐其遂无传焉。略述如右云。)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序
昌原丁氏族谱序(辛亥)
今夫水浩浩其归。而昼夜不舍者。源之流也。今夫木郁郁其翠。而生意无穷者。根之发也。奔千里之远。而不知其所自本。秀参天之久。而不知其所自萌。则其于为水为木。虽不足为之加损。而岂不有乖夫原始反终之理耶。而人戴天履地。中立为三。而灵且贵乎庶类。以眇然之体。天下之物。无得与之竞焉。或者自以为智穷天人。识博古今。而问其姓之所由生也。则其能推父而上连其系。至于十世者。盖鲜闻矣。甚者。自身不及高曾之人。间或见之。则是水之无源而流。木之无根而发也。宁不反于理欠于事者耶。此谱之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序
昌原丁氏族谱序(辛亥)
今夫水浩浩其归。而昼夜不舍者。源之流也。今夫木郁郁其翠。而生意无穷者。根之发也。奔千里之远。而不知其所自本。秀参天之久。而不知其所自萌。则其于为水为木。虽不足为之加损。而岂不有乖夫原始反终之理耶。而人戴天履地。中立为三。而灵且贵乎庶类。以眇然之体。天下之物。无得与之竞焉。或者自以为智穷天人。识博古今。而问其姓之所由生也。则其能推父而上连其系。至于十世者。盖鲜闻矣。甚者。自身不及高曾之人。间或见之。则是水之无源而流。木之无根而发也。宁不反于理欠于事者耶。此谱之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0H 页
所以作也。丁氏出于昌原府。本新罗之畿近地。远祖军将及大相。仕新罗光显。推军将以前。则世远无文籍以考之。岂不哀哉。然则以军将为始祖。岂得已哉。厥后典书公无载录于史。其仕也。或罗季或高丽。亦未的知之。自检校以下。则为高丽信矣。伯氏任庆尚道亚使日。巡到本府。遍会乡老。询及吾姓之存否盛衰。则无一著名者。为姓亦希有之。徊徨悲感。挂诗于乡射之堂曰。阳海前头是义昌。薄游人到久徊徨。追惟天地生民始。歘感根枝发后长。日下古壕情岂限。春回宿草露应香。乡中父老多厖厚。争把壶浆夜已央。尝有意作谱。其卒哀遽未遑也。不肖自伯氏卒后。仕于朝不久。未能继志。今系于此。适与根本之地。隔水程一日。乡人之过是者必历问之。仍修伯氏之询。则亦无得之。尤叹吾姓之果不繁也。微吾护军公因侍中之业。以徙南原。则知吾姓之几其无闻矣。入本朝。副丞公孝友著于家邦。朝庭宠之以爵。主簿公袭美传家。直道不回。及吾先君。薰于庭训。资禀慈祥。以继家声。历世忠孝。奉先诚敬。邻乡推之。为号其里曰。礼法梯谷云。或曰。凡书名以著代也。副丞以上。名上必冠以讳字。其下或讳或不讳者。何也。名上冠讳字。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0L 页
不敢直名之也。乃尊之之辞也。或讳或不讳。尊吾之所自出。而尊不可贰之也。其讳上加后字。或加子字。何以异也。自彼至此。其为子为孙。不能详知。而考其时世。其间相去甚远。而其代之相承有甚促者。则世谱只凭口而传之。不无代之有脱漏。是不可以子书。亦不可以孙书。加之以后字。不得已也。若其为子于父也无疑。则遂子之耳。谱为丁氏作也。而吾之祖吾之父暨吾之兄。独与先祖。其娶其仕其行。享年几。某日卒。葬某地。得书焉也。而他不及者。法乎古也。谱乃吾作也。或又曰。苏氏族谱。略远祖。而为一人之分为兄弟。兄弟至于路人而作也。今特详于祖先者。岂不戾于古欤。曰。老泉之谱。重乎敦族。今吾之谱重乎追远。追远则民作于孝。敦族则民兴于弟。孝弟之道行。而民之德厚矣。今吾之族。同祖乎吾先。今吾之祖。同视乎吾族。则追乎远者。乃所以敦乎族也。敦乎族者。岂独不追乎远也。况乎详乎先代及夫后支者。非吾谱乎。追远之诚。敦族之义。庶乎其兼之于是耳。嘉靖三十年季夏。不肖孙熿。谨序。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记
安宅记铭(壬子)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记
安宅记铭(壬子)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1H 页
天开子。地辟丑。人生寅。曰有其宅。则仁也。非一人之私而天下之同。而圣人安之。众人违之。而吉凶生焉。圣人与天地合德者以此。而在天曰元亨利贞。在人曰仁义礼智。合言则一。分言则四。以元统天。犹以仁举人。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而仁其配乾元之无疆乎。舍神明对上帝。居天下之众。而廓其有容。寓万品之理。而条其不遗。存天地于方寸。由鬼神于范围。语其大则莫能载。语其小则莫能破。远而太古。迩而即今。靡此事彼物之不俱(俱疑具)。静而室中。动而天下。有泛应曲当之相济。一本而万殊。死生以之。荣辱以之。今女下民。或敢侮余。尧舜之盛而不为之得。汤文之厄而不为之失。周召之达而不为之加。孔孟之穷而不为之损。以至逄干之死而自献焉。夷齐之去而独立焉。富矣其有也。则并天地。勇矣其守也。则恒古今。非固聪明睿智。极天理之正。尽人欲之邪者。其孰能与于此乎。先儒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以是传之孔子。孔子以是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前圣后圣以一宅也。宅旷且千有四百馀年。运启文明。挺濂洛之生。得洙泗之传。尊信表章。发挥旁通。纲举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1L 页
正脉。镜照罔象。目击道存。皇皇我闼。虽不复二帝三王之隆。而化无时雍。封无比屋。为生民立极。为万世垂训。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岂特破说梦而已。可谓无忝尔孔孟矣。紫阳夫子善继善述。其勤又倍。发前人之未发。程后人之未程。集大成之美。其殆乎孔子之于群圣人也。呜呼休哉。自经秦火。黄老佛氏之相承误天下。民流离失所。未定厥居。乃禽乃兽。名为学士大夫。犹且贸贸焉迷东西南北之归。滔滔而是。则况在蚩蚩惷惷。草上之风必偃者乎。士生今日。去中国几译之。偏陬眇眇焉洋海一粟。且于文字糟粕上。其知尊孔孟而黜老释。有区区指天之矢。谓所依者固吾之所有。而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无终食之间离于是。由是而庶几执鞭乎孔孟之门人者。其谁之赐乎。洚水滔天。不有大禹。民其鱼矣。战国异端。不有孟子。民其夷矣。秦汉之后。又不生有宋诸夫子。则免战国之夷者。其保其不下乔木而入幽谷乎。茫茫九州之大。礼乐文献之地。传紫阳之统者。意必有人矣。既为天下之同而非一人之私。则仁远乎哉。求之则是。似不得独推中国而有是。而画海外而亡是也。当仁不让于师。圣谟洋洋。吾党小子其不如鼎铛乎。厥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2H 页
宅无守。主人出游。游既无方。复多踰时。或一日一至。或二日一至。或三日一至。过此以往。其至尤迟。其至尤迟。其行尤卑。苟由牛之言讱。推仲弓见宾承祭。以达颜子克己复礼。至于欲罢不能三月不违之后。卒与圣人同造。则天下归之。达则周公以上。穷则孔子以下。宅无古今。才有贤愚。既以铭心。恐心或忽。笔以存之。以励将来。又作铭曰。
后开辟关古今。历千圣以一心。统性情包四德。鼎厥居安盘石。生也荣死也哀。嵩与华不足巍。河与海不足深。道中庸民鲜任。蹈白刃非轻身。辞爵禄非乱伦。蓄和顺发英华。隘不损通不加。茅茨宫乐耕凿。辙环路明道学。微馨辍故宅荒。幻魍魉恣主张。且千年生周程。至紫阳集大成。述旧业垂后昆。圣门洞邪径昏。入左衽迄皇明。孰精锐能为名。升堂希矧入室。哀我东学不及。今季世才其难。余其中最庸顽。离所安靡所之。趣姑息昧厥危。谓悦目是可思。谓悦耳是可为。外诱行内德亡。蔽厥明失文章。塞厥聪角物我。舍如许争幺么。主蟊贼窘室庐。恶积小性遁初。舜所同蹠与归。既迷途盍觉非。敬直内义方外。惟直方不期大。圣有训庸无力。恶
后开辟关古今。历千圣以一心。统性情包四德。鼎厥居安盘石。生也荣死也哀。嵩与华不足巍。河与海不足深。道中庸民鲜任。蹈白刃非轻身。辞爵禄非乱伦。蓄和顺发英华。隘不损通不加。茅茨宫乐耕凿。辙环路明道学。微馨辍故宅荒。幻魍魉恣主张。且千年生周程。至紫阳集大成。述旧业垂后昆。圣门洞邪径昏。入左衽迄皇明。孰精锐能为名。升堂希矧入室。哀我东学不及。今季世才其难。余其中最庸顽。离所安靡所之。趣姑息昧厥危。谓悦目是可思。谓悦耳是可为。外诱行内德亡。蔽厥明失文章。塞厥聪角物我。舍如许争幺么。主蟊贼窘室庐。恶积小性遁初。舜所同蹠与归。既迷途盍觉非。敬直内义方外。惟直方不期大。圣有训庸无力。恶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2L 页
于刚甘自贼。恶于柔甘自绝。绝以弃贼以忽。是下愚余罪人。刚于欲柔于仁。当刚柔是柔恶。当柔刚是刚恶。谓辛刚谓赧柔。赧于欲岂谓柔。辛于仁岂谓刚。恶于柔恶于刚。惧二王曷不蘉。丧乃安并周商。士一身中天地。穷独善达博施。所安何曰一宅。孔孟师群贤席。孔泛论孟逼喻。泛言理逼言放。二书存讵无徵。手足痹病股肱。矧不推杜我门。门由人宅乃尊。视以礼听以礼。言以礼动以礼。勿四从颜具体。虽无状有阶陛。由阶陛堂庶迩。然堂高室何以。画不可犹云至。实至难云至易。一日至天下同。圣谟的慎始终。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论
周勃狄仁杰优劣论。(丙申)
臣论。君子于古人之行事。有观终则同也而观始则异焉。是不可拘于同而置其异也。亦不可略其异而苟于同也。盖始者。基是事之本也。终者。验是事之端也。故事未有阙其本而收其端也。则其端之显于后。必其本之善于初者。是理也势也。今有二人焉。其所归也同。其在道也同。一人遵周道之如矢。而不遑他矣。其一人则出入旁曲。奔走山野。而靡一息之停。而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论
周勃狄仁杰优劣论。(丙申)
臣论。君子于古人之行事。有观终则同也而观始则异焉。是不可拘于同而置其异也。亦不可略其异而苟于同也。盖始者。基是事之本也。终者。验是事之端也。故事未有阙其本而收其端也。则其端之显于后。必其本之善于初者。是理也势也。今有二人焉。其所归也同。其在道也同。一人遵周道之如矢。而不遑他矣。其一人则出入旁曲。奔走山野。而靡一息之停。而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3H 页
使道左之人观之。则其将以遵周道者。为得其所归乎。抑将以其旁曲之行者。为可以得其道乎。遵周道而得所归者。吾见其人也。未闻有由旁曲而得其道者也。其或得所归者。非独其遵周道之君子也。失其道者。未必其由旁曲之小人也。而君子而得所归者固矣。小人而得其道者亦有之。是固出于理也势也之外。而观古人之事者。不能无同异之岐焉者也。然而既有以异于始也。则其有以同于终者。是邻于御者之诡遇。射者之幸中。而初非君子有种有秋之道也。其与有始而有终。有不种也。种之必秋。有不射也。射之必中者。何敢争衡于万一者乎。昔者。汉高帝百战而得天下。得之未久而遽崩。几亡于吕后之乱。周勃与二三诸臣。周旋其间。卒安刘氏。及夫唐室大毁于武照之祸。狄仁杰立其朝。搂张柬之诸人。与之同朝。而办取日之功。其安刘存唐。同一功也。而臣所谓终则同者非谓是乎。夫高帝新得天下。王泽未洽于天下。天下之民心犹未定焉。而鼎湖之龙髯。已不可攀。孝惠之弃政。已无可奈。而吕氏从事于昔日。诸将大臣素所畏服。而主国而制群下。擅政而不复辟。造乱酿祸。以图危汉宗。当是时也。汉之为汉。岌岌乎殆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3L 页
矣。到于中宗废于房州。式微之叹已极。武氏攘子之国。而自为己物。九月之花已发。移唐为周。擅天下生杀废立之权。入其掌中。仙李之祀将不祀而忽诸。当于二朝之危急。而二臣之兴衰振废。拨乱反正。其得以缓缓乎。若使勃也。不取北军于此际。则汉氏至于惠而止耳。其何能传于文传于武。而绵马上之业于悠久乎。使仁杰不复中宗于此时。则唐室至于中而止耳。其何能逮于睿逮于玄。而延仙李之祚于无穷乎。而其能建诛诸吕之谋者。臣未知其人也。其能致配彼天之烈者。臣未知其人也。是则勃之于汉。仁杰之于唐。其功名之伟烈炳赫。同垂于史籍而并光于宇宙者。非幸也。宜也。是以周勃之功。在汉而为大而不为小。仁杰之功。在唐而为重而不为轻。而若未可轻重大小于两臣之为也。以臣料之。其志在于立功而不在于安刘者。勃是也。其志在于存唐而不在于立功者。仁杰是也。何以言之。勃也当其问王诸吕之际。其不如王陵之不惮。已可罪也。而忍发无所不可之言。其不在于安刘著矣。及其入军门之日。不坚其可(可上漏不)夺之节。而诡出左右袒之问。其志于立功苟矣。仁杰则不然。颠沛不离于正。以权而事武氏。其以母子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4H 页
天性为言者。是使彼之自感也。其荐正人。布列于朝者。是使己之有援也。其自感则其天有时而可启。其有援则其势必至于有成。是仁杰之志。切于存唐。不其明且显乎。呜呼。勃之安刘之功。是所谓有终。而其始则可愧者也。仁杰存唐之功。是所谓有始。而其终有不得不以之验也。其始也既与之乖戾若是其甚也。则其终之苟合于同。而若相类是取焉。而其于二臣之行事。其不可同年而语也。比霄壤之不可侔者而一视之耶。臣故于二臣也。以私断之曰。周勃之功。是御者之诡遇。射者之幸中也。若狄仁杰之功。则乃君子有种有秋之道也。然则仁杰之事唐。至矣尽矣。而无可言者乎。臣则以为仁杰亦不能无罪焉。昔者。文姜与乎弑而出奔齐也。夫子以大义绝之。而书其出曰。孙。仁杰于是时也。以大义明武氏之罪。唱天下之忠义。黜武氏之伪僭而正中宗之位。未为不可。顾乃区区屈节于其朝。仅能睹其成。其志愿则抑末矣。吁。此仁杰之所以仅优于勃。而未至于大人之为乎。臣谨论。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颂
甘露降 陵树颂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颂
甘露降 陵树颂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4L 页
于皇我朝。德洽仁浃。 至孝齐舜。盛德熙穆。 鬼神克享。无远不格。 圣孝所感。甘露浓洽。 降我陵树。陵树沃若。 陵树沃若。圣德之烈。 天下其同。泽我万物。 泽我万物。昭示无极。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祭文
祭亡姊文(己酉)
维嘉靖二十八年岁次己酉八月戊戌朔十二日己酉。负罪弟某谨遣文。敢以酒脯。敬祭于亡姊氏之柩。呜呼。吾家事今至此耶。父母之不可攀呼于昔日。所可慰心者。以吾兄弟姊妹四人之无恙。而慈亡练期。又丧伯氏于衰中。已如一间之屋。折其一隅之柱。屋之能完者几何。然犹为解于三人。则以三隅之尚全。能同其相存之幸也。顷吾以大累。滥蒙天地之庇。将归于千里松楸。会于木觅之寓舍。与之三四日夜。泣叙罔涯。及岁丁未。迫迁吾居。待死绝屿。相恋乎天之南地之北。情之脉脉何其邈哉。所赖乎心者。禽飞鱼跃。有时通乎音闻。慈以为有间于作幽明也。及姊之逝。讣闻乎初。心目娟娟。信疑互生。终于不诬也。则是三隅之柱。又折其一。屋之能不压而摧者。其间不能容发。姊乎。果无意于寡姊孤弟之念尔不已。继之泣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祭文
祭亡姊文(己酉)
维嘉靖二十八年岁次己酉八月戊戌朔十二日己酉。负罪弟某谨遣文。敢以酒脯。敬祭于亡姊氏之柩。呜呼。吾家事今至此耶。父母之不可攀呼于昔日。所可慰心者。以吾兄弟姊妹四人之无恙。而慈亡练期。又丧伯氏于衰中。已如一间之屋。折其一隅之柱。屋之能完者几何。然犹为解于三人。则以三隅之尚全。能同其相存之幸也。顷吾以大累。滥蒙天地之庇。将归于千里松楸。会于木觅之寓舍。与之三四日夜。泣叙罔涯。及岁丁未。迫迁吾居。待死绝屿。相恋乎天之南地之北。情之脉脉何其邈哉。所赖乎心者。禽飞鱼跃。有时通乎音闻。慈以为有间于作幽明也。及姊之逝。讣闻乎初。心目娟娟。信疑互生。终于不诬也。则是三隅之柱。又折其一。屋之能不压而摧者。其间不能容发。姊乎。果无意于寡姊孤弟之念尔不已。继之泣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5H 页
血。而能目瞑耶。姊虽寡矣。而能安其家。上奉姑氏。甘旨之是虞。祭祀之是诚。有或念姊之少间。而弟之孤也。则蛮海幽幽。瘴毒昏昏。家山渺茫。人阻路绝。风霜雨露。触物动时。狐兔之阡。草树之茔。有怀莫能奋飞。身拘迹滞。挥泪垂胸。孑孑七尺。踽踽影吊。重之以具尔多丧。所存无几。而病不能煮粥。以调其适口。葬不得临圹。以诀其终天。一日十二时。吞声呜咽。无减而有增。姊其能安于玆耶。然弟多负。万死无惜。凡今之能令我无以为情者。莫非咎累之所招。而姊亦无如之何。而姊之首男则有室。二男三男四女。穷无所归。号泣往随乎鳏父。衣男衣女。能如尔姊时耶。食男食女。能如尔姊时耶。丈夫事乎外。自不能如慈母之恩斯勤斯。鞠子闵斯。则三儿之呼饥与寒。其免于必无耶。何吾姊之又忍于是而莫之顾乎。抑亦弟之积殃贯乎天。而姊不能逃于其及耶。乙巳之阳月。寓舍之聚。知是为永诀。何其冤矣。何其冤矣。尺书之通。死生之相闻。绝于去冬。今箧其遗笔。以永其存。已矣。不可复见其髣髴。呜呼恸哉。呜呼恸哉。今与姊为言以相信者。弟以无状。分死此土。幸延牛马之齿。得返桑梓。则姊之所不忍于忘者。弟其无意在此(缺)中。语不能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5L 页
分别。情以之晦昧。姊岂不念。但以人事。上父母下兄弟。不能兼备。天之理也。有上之欢。虽不得于下。可以遣也。其有得于下。在上之恸。犹以宽也。吾十三而哭父。二十八而哭母。又未四十而继哭兄与姊。则何天之忍吾有如不克。且吾之于世也。为如何也。姊氏在堂。念我之穷。饮不下咽。念我之远。寝不安席。既久废绝父母祠墓之荐。为天下不忠不孝之顽一悖丑。则吾之为姊哭者。岂独天伦之切永诀之哀而已。姊如有见父母伯氏于万一。则其白吾有生之无赖。宁死而泯灭无知之意。无遗哉。天涯寄书。情不能已。笔难如杠。薄送酒脯之资。庸纡大行之涂。呜呼恸哉。尚飨。
祭 宗室铁山副守文(庚戌)
嘉靖二十九年某月某朔某日。负罪从弟某谨遣星。以酒果。敬告于 宗室铁山副守几筵之下曰。是岁初秋。奴自京回。传吾兄仲举氏复简。有曰。铁山希闵捐世于初六日。同好渐尽。生非克乐。继见其孤㔦忠氏答状。至有读鄙简于几筵等语。茫然丧情。恍然为梦。卒然闻此迫切之痛于千里寤寐之思。初不知为戚。举吾形骸。顽然土木。久乃定情。不觉哭之为恸。非吾兄之为恸而谁为。已矣。德性之高。学问之精。孝友
祭 宗室铁山副守文(庚戌)
嘉靖二十九年某月某朔某日。负罪从弟某谨遣星。以酒果。敬告于 宗室铁山副守几筵之下曰。是岁初秋。奴自京回。传吾兄仲举氏复简。有曰。铁山希闵捐世于初六日。同好渐尽。生非克乐。继见其孤㔦忠氏答状。至有读鄙简于几筵等语。茫然丧情。恍然为梦。卒然闻此迫切之痛于千里寤寐之思。初不知为戚。举吾形骸。顽然土木。久乃定情。不觉哭之为恸。非吾兄之为恸而谁为。已矣。德性之高。学问之精。孝友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6H 页
之笃。忠贞之实。自此不可得而复见之。而吾之为恸。夫岂但骨肉之情。睽离之际。不能伸执手之诀。尽送圹之哀。一掩长夜。森然面目。不自己已者而已也哉。兄生长金玉之地。早辞严颜。旋赖慈夫人三迁之教。以全我粹美之禀。读圣贤书。能寻为学本意。晚娶吾外门。得与吾舍兄君。道同志合。焚膏继晷。望前路之何脩。忘己力之为微。簦笈远栖。山水精舍。啖苦吃粗。俛焉孜孜。不知岁月之将穷。时就国老先生(先生静庵)。质其所学。以信其归。岂孔子所谓好学者也欤。俄值时势乖变。学为大禁。消沮变化之馀。耳闻惨目见惩。好尚不同。一齐群楚。虽非冉氏之画。乌保其由也之进也。废追随琢磨之益。而尊闻行知。守孤陋存謏寡。独闷闷其曷已。抱经传而私淑者几馀三十年矣。所幸。吾舍兄君暨柳公直卿。有时相聚。温故知新。或连日夜。为验刮目之期。俱是操戈之勇。日察未足。岁计有馀。窥圣人户庭。駃往无他。异端之驳。世纷之眩。已辨之若日星。脱之如蝉蜕。固不可得而为乱朱之紫。害苗之莠也。而况于名为一端之士。亦或有所不屑如浮云之富贵乎。伯子有诗曰。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味其言。吾兄其男儿而豪雄也欤。婆娑于例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6L 页
禄闲班。眼高一世。志尚千古。微吾二友。吾谁与归。及吾舍兄氏持服南来。灭于毁中。兄乃写哀寄远。情深辞迫。有不忍读了。彷佛乎晦翁之哭西山。极其哀而致其情焉。不肖服阕返魂于京。吾兄不以不肖无行无似。日见宠信。告我无隐。居家大本。立朝大节。至于出处之要。行止之几。无不为我谆谆。言犹在耳。终不可谖也。以兄之高明。岂不见我之不足与议也。而其眷眷终始不已者。盖追吾舍兄氏之不可见。而寓元宾之思于不肖者耳。毕竟见败南窜。兄犹怜闷。其愚不炳微。扑烛之蛾。挂网之蝉。溘一触而无解也已。勉之以古人之穷不失义者以为赠。何兄之期我若是其僭也。穷屿一投。雁縿妄作。卒全岁日。仅传一札。于今六稔。追惟昔者。乃觉阙事。可叹可叹。岁之仲春。直卿公舟自镇海。一棹抵我。新霜满鬓。顿非旧样。语及吾兄。自无兴怀。夙恙发毒。颜容憔悴。气息萎薾。奄奄若不终日。岂能久作人世宝乎。仍与之为一泫然。自此一念。尝在吾兄曰。我今(缺)为期。又抱吟呻满体。兄又若彼。分知永隔幽明。然以兄疾比去年有间。庶见调安。齿又才过知命。岂意士林之无禄。一至于斯。何天之不右善人。既啬其时而屯其命。又吝其寿而孤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7H 页
其道。是可忍耶。虽然。吾兄之道。刑于家而著于友。留家懿政淑行。遗友格言精识。身穷于一时。而道通于后世。抑何其天之亨也。若其丁母夫人之忧。自袒括至祥禫。无一不本于古礼。颜丁之善居。高柴之所难。人见其有继矣。其兄益兴之妻。尝病毒疠。染之者辄毙。吾兄诚意恳笃。直痛其难救。无毫发畏疑动其中。终始医药不怠。遂活其嫂。亦不见染。为人所不为。宜疠气之不相污也。凡此之类。虽卓卓其不可及者。然以吾兄见之。则此特其道中之绪馀耳。夫岂可以此语吾兄云尔。呜呼。观今之世。其庶几万一如吾兄之所见所行者。几何人哉。吾虽不敢以必无断之。盖畏乎先哲之有训。而亦岂可以多有易言之。然则如吾贸贸同瞽无相。于何而辨惑。于何而砭愚。吾其终为禽犊之归也。而其谁援我以士君子之道哉。昔之有吾兄。吾不知其为可乐。而今之伥伥无之。极知其相者之为大也。将告于兄。而称道其德美而不知已。固畏其于冥冥中掩耳恶夫佞也。而强毕其说者。诚有所在。吾岂悦人以为务者哉。为囚一隅。不能奋飞。一管所写。远展几筵。荒丘何处。埋我万金。兄如有知。降监于玆。谨以菲薄。冀纡垂格。尚飨。
游轩先生集卷之三 第 67L 页
祭亡姊祥事文
维年月朔日。负罪弟熿谨以文。敬告于亡姊金室陟降之灵。日月不淹。星霜迭代。四尺一封。草宿其再。已矣重泉。孰挽其往。终天为恸。徒任遐想。追其髣髴。梦寐是凭。其接有时。吁其何仍。温玉其贞。精金其粹。孝悌之笃。酒食之仪。人无间言。以事夫子。善人之贤。推之不已。闵人之穷。陷之若己。无关雎化。有关雎美。美诚在我。化固在人。虽愧过存。亦遭不辰。食贫多岁。靡室靡朝。完厥宫职。粲然有条。姑氏悦豫。门亲胥爱。谁怙谁恃。子女之在。落此南蛮。伊弟之孤。将此德美。忍我弃迂。宜室之称。同堂之娱。今不可复。云何吁矣。袒括逮玆。终始不奔。越视于秦。累绁中存。用此尺纸。泣送天涯。几筵有监。冥冥同悲。呜呼哀哉。尚飨。
维年月朔日。负罪弟熿谨以文。敬告于亡姊金室陟降之灵。日月不淹。星霜迭代。四尺一封。草宿其再。已矣重泉。孰挽其往。终天为恸。徒任遐想。追其髣髴。梦寐是凭。其接有时。吁其何仍。温玉其贞。精金其粹。孝悌之笃。酒食之仪。人无间言。以事夫子。善人之贤。推之不已。闵人之穷。陷之若己。无关雎化。有关雎美。美诚在我。化固在人。虽愧过存。亦遭不辰。食贫多岁。靡室靡朝。完厥宫职。粲然有条。姑氏悦豫。门亲胥爱。谁怙谁恃。子女之在。落此南蛮。伊弟之孤。将此德美。忍我弃迂。宜室之称。同堂之娱。今不可复。云何吁矣。袒括逮玆。终始不奔。越视于秦。累绁中存。用此尺纸。泣送天涯。几筵有监。冥冥同悲。呜呼哀哉。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