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新安文献志 卷七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a 页 WYG1375-0123a.png
钦定四库全书
 新安文献志卷七    明程敏政 撰
  奏疏
   建言时政        曹子纯
臣闻继天立极由禀上圣之资济世安民皆荷神武之
略钦惟皇上德配唐虞功隆汤武犹虑一夫不获一官
不职访求俊乂使一介书生入觐清光屡闻圣训官民
利害各许进言臣子纯生长山林见闻寡陋既承下问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b 页 WYG1375-0123b.png
忘其狂愚辄有荛言冒干天听
 一儒者之用本以经邦辅国致君泽民然能立天地
  之常经适古今之通义为致用之学者每不多得
  朝廷取士拳拳于安生民而资治道者至矣厚矣
  见取到儒士多系未曾谙历若且选为卑官下职
  使学为政以试之数年之后有能裨圣化励廉耻
  则以次进秩亦未为晚果有文学德行政事才能
  者委之有司职任待其功绩显著量加升擢若即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a 页 WYG1375-0124a.png
  委之重任才不称职则又为后日之悔
 一礼禁于未然之前法施于已然之后圣人用刑不
  得已也故舜之刑罚弗及嗣文王罪人不孥夫人
  之为恶父母妻子多所不知陛下远绍唐虞三代
  遵舜文之典著于简册颁行天下使圣子神孙永
  为定律则立生民之命建太平之基端在于此
 一古之贡赋随地出产赋则如夏秋税粮之徵贡则
  土地所生以时而献今秋粮出自田亩多折收布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b 页 WYG1375-0124b.png
  疋以便于民惟茶课出于山场尽徵粮米且产茶
  之地多系高山大野往往农废其业于异郡百里
  外负米输纳民留囹圄吏苦催徵自暮春及终年
  未脱桎梏陛下视民如伤岂不恤此然有司位卑
  而不敢言下民草莽而不能诉臣幸近九重僭敷
  蒙陋若于秋粮徵本色却就茶粮收钞及布疋或
  折收军国百须之用则民又两便(洪武/年上)
   请赎父罪书       叶真寿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3a 页 WYG1375-0124c.png
臣闻鲁论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大学曰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臣止于敬臣幼蒙父师之训服膺
圣贤之言立身行已必以忠孝为本是以入而事父出
而事君期不负忠孝之实而已伏念臣父早习诗书期
忠孝之道通王霸之略值中原乱离避兵江东举义保
障王师渡江邓平章胡参政克取徽州府彼方山寨负
固抗拒邓平章察臣父姓名令李克鲁访寻臣父知天
命有归奋身劝谕元帅汪同等同诣军门投降郡邑宁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3b 页 WYG1375-0124d.png
谧退身田里值婺源邻境土兵反覆杀害官民陛下照
见万里察用人言除臣父为婺源知州不敢辞避奔走
赴任此州彼时三边敌境山寨占据人民离散臣父披
草莱立官府奉宣朝廷德意招谕一方修筑城栅区画
粮储且耕且守后院判汪同弃军逃去头目军士背恩
为恶互相仇杀臣父忍死坚守劝谕元帅俞茂方清一
心向义诛杀叛人汪助等保全城池仓库军马迎接亲
兵王指挥尽心赞助指挥深知臣父忠义同安静方面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4a 页 WYG1375-0125a.png
历任六年并无公私过犯任满赴京命臣父奉使西川
夏国继而中止寻授鄱阳知府到任四月朝夕奉职本
府粮储军需依期办集民庶安业为因按察司官委问
刘方寨叛卒程先锋掳掠民妇事本人身故坐臣父枉
勘罪名迁谪无为住坐九重天远无由申诉丙申三月
间天日开明取回京师听差后省府将江北官吏发下
兴筑大城臣父以公罪未发今次与一般官吏发下垒
砌砖城实臣子所当报效已尽将所有家私竭力见行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4b 页 WYG1375-0125b.png
买办奈力小家贫一时措手不及日夕愁苦臣祖父远
年间曾于徽州府置买田土急欲变卖缘隔越数千里
不能接济诚恐工程迫近触犯罪责臣实痛心禀知臣
父愿将本户产土尽行入官外愿以己身上事东宫效
力行伍以赎臣父馀生昔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其少女
缇萦愿身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帝悯其孝忱而释其
父罪臣今年踰弱冠视彼女子之义深有所愧洪惟陛
下聪明神武远过汉文如天之仁同乎尧舜曲赐怜悯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5a 页 WYG1375-0125c.png
哀臣蝼蚁微忱愿乞臣父骸骨归老山林或察臣父始
终事上之心俾得如秦之孟明齐之管仲立功补过俱
为至愿臣闻王霸之君义动天下使智者献谋勇者献
力富者献财臣之父子家财不足以助国愿效老马之
志一夫之力或能补报国家之万一当今景运天开立
圣子神孙亿万世无疆之基传曰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明忠孝之道请自臣始将见忠臣孝子不一而出光昭
史册岂臣父子之私幸实天下后世之大幸也伏望圣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5b 页 WYG1375-0125d.png
慈乞赐怜悯臣冒犯天威死罪死罪(洪武十/年上)
   论边计事        杨 宁
臣窃见正统十四年八月边塞烽警独石龙门一带及
永宁怀来边将皆弃城不守以致数十年之经营数十
万之蓄积一切委诸草莽罪不容诛事往难论比闻欲
调官军复守独石龙门等处斯固攸宜臣切惟为政当
理内及外守边当自近及远京师者四方之本永宁怀
来宣府直抵大同皆京师藩篱也各处见在军马以之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6a 页 WYG1375-0126a.png
专守尚虑未足为固而又分之以守独石等处则兵愈
寡而势愈弱一旦边报卒至救援不及切恐人心惶惶
事如前日未可知也独石等处一摇则永宁诸处人心
必不自安诚不可不虑又况足食而后足兵今宣府大
同皆告缺粮以近边犹尔又安能远供馈也今之计边
储者或曰军运或曰民运或曰纳粟冠带或曰开种盐
粮或曰银货杂买言者纷纷而皆不求其本夫有播而
后有穫春耕而后秋敛奈之何不务其本而惟末之图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6b 页 WYG1375-0126b.png
古人屯金城屯渭滨屯塞下具有成法实边之道无以
逾此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之于外患来则禦
之去则备之法之良也不赏边功以沮外侥生事之人
议之善也今之为边将者士卒不恤而一意希求升赏
外侮不禦而一概妄报功次有斩获一二首级而报功
至一二百人者有止称杀败敌众斩获首级而全不开
数者其为欺妄不言可知此果何功于朝廷何益于边
徼至如临阵死亡者固皆可悯然军胜而死此勇进而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7a 页 WYG1375-0126c.png
至丧生其忠可褒军败而死此退走而被追杀正当论
主将之罪今一概升一级是死者以退走为功而生者
不以败亡为惧又非所以示劝惩也臣愚以为永宁怀
来宣府直抵大同京师藩篱当益兵积粮选将固守彼
固则此自安独石龙门等处姑候此有馀力然后议及
遗下粮米设法陆续就近搬运给军卫拉特新来和好必
不即为边患一带田地可以趁时设法屯种令总兵参
将等官及侍郎刘琏都御史沈固任宁并巡按御史分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7b 页 WYG1375-0126d.png
投委官提督亲行劝课如是田多军少先尽军种遗下
馀田听令近边有力之家尽力开耕无种子者官为借
给秋成抵斗还官明行榜示景泰二年子粒并地亩税
粮俱免徵纳所得花利令自粜卖仍行纳粟冠带开种
盐粮银货杂买等法人人见利而趋则耕者不劝而勤
得谷必倍可资边储北直𨽻山东山西河南近边去处
宜令各卫所府州县官专委一员提督春农布种仍与
设法置买牛具种子俱从巡按御史管屯佥事比较其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8a 页 WYG1375-0127a.png
有用心勤得谷多者指实具奏量加褒赏以劝其馀则
家给人足可资供馈沿边守将遇有声息且须预将在
外人畜收入城堡婴城固守俟敌人气惰然后乘便击
之如彼肆无忌惮越关内侵则内外合兵令其腹背受
敌计无不克有功官军升赏以信如有似前弃城不守
率众在逃无分贵贱不限亲疏必杀不宥然后人知劝
惩其有斩首少而报功多及妄报杀败敌众斩获首级
希求升赏者其功皆不必录军胜阵亡官军与军败失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8b 页 WYG1375-0127b.png
陷者升赏亦须量行节减以止贪冒以戒退怯庶得爵
赏不滥臣诚愚昧仰蒙圣恩莫能补报比因议及边事
不得长策昼夜思惟寝食不安辄有所见不敢缄默(景/泰)
(元年/上)
   奏甘肃边务六条     程 富
先奉敕谕命臣于甘肃参赞总兵官宁远伯任礼军务
除钦遵外今将访到合行边务开坐请旨
 一曰城堡防护臣观兰县过河直至甘肃递运所马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9a 页 WYG1375-0127c.png
  驿俱有军夫及馀丁不下一二百名各设城堡防
  护往年番寇犯边多被掳掠详其所以皆因各堡
  军人平日止是走递不曾操练及至番寇侵犯缩
  手不能抵禦未免仰乞官军往来策应今边境宁
  谧诸事减省各堡军人安閒无事乞敕总兵官宁
  远伯任礼等取勘各堡见有军夫屯军及各户内
  少壮馀丁实数将各卫退下在库军器照名给散
  除走递外空闲军馀每月操练十日或十五日就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9b 页 WYG1375-0127d.png
  令掌堡掌驿等官分队管领仍令总兵官选保精
  熟武艺公勤都指挥往来提督比试如此则在堡
  军馀操练惯熟遇有警急内可以保妻子外可以
  相救援
 二曰禦敌殄寇臣惟禦敌殄寇全仗勇敢之士非平
  日恩义奖劝临时何以责其效力且如甘肃凉州
  庄浪等十四卫所及腹里调拨在彼操备官军多
  有勇敢之士即今边境宁谧正宜加意恩奖养其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0a 页 WYG1375-0128a.png
  锐气遇有警急可责成功近者给事中薛谦奏准
  命总兵官宁远伯任礼等拣选精壮军士设法操
  练实为良法然所选军士日逐操习武艺比之其
  馀军人劳苦加倍而其月粮赏赐仍前一体关给
  非所以倡勇敢养锐气也乞敕该部会官计议转
  行甘肃等处总兵官将军士严加再选如果膂力
  过人气识勇敢者另编队伍专委都指挥一员管
  领操练每名一月或全支本色米一石或加赏冬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0b 页 WYG1375-0128b.png
  衣布一二匹使之异于常军彼必感戴殊恩心怀
  补报遇有寇贼必能效死尽力
 三曰土军粮差臣观陜西平凉等府静宁等州原有
  土番人民洪武年间收集寄名安插与民一体当
  差永乐十八年选作土民前往迤北征进优免杂
  泛差役宣德十年又各选调凉州等处操备所用
  军装脚力俱是自备遇有倒死马匹照例追赔户
  内遗下人丁有司不行照例除豁切照各卫旗军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1a 页 WYG1375-0128c.png
  选调备边者岁关冬衣布花行粮家属在卫关支
  月粮又无别项民差今土军土民馀丁本同一户
  一家居住三下备边俱无粮赏所用军装脚力及
  追赔马匹俱在家馀丁措办其馀家下馀丁自要
  办纳子粒应当民差又令备办在边军馀衣装马
  匹不免典卖孳畜等项殊属艰难乞敕该部行移
  陜西都布按三司从公取勘各卫如有此等土民
  馀丁一户三人或二人在边者本户一应民差尽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1b 页 WYG1375-0128d.png
  行优免其在营如有馀丁屯种亦免合纳子粒或
  一二石令其自办军装赔买马匹如一户止有一
  名在边者不免子粒仍免杂泛民差如此则在边
  土军知所感戴可以责其效力矣
 四曰屯军备禦看得洪武年间各卫旗军守城者岁
  给冬衣布花下屯者例不给与近见陜西都司所
  属屯军调拨甘肃等处备禦者冬衣布花照例不
  与臣以为彼先屯军为因自种自食可以自备故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2a 页 WYG1375-0129a.png
  不给与今调拨边上与马步军人一体被坚执锐
  劳苦不殊优恤有异乞敕该部行移陜西都布按
  三司今后腹里屯军调拨在边操备者一体给与
  冬衣布花如是不敷将各军户内馀丁屯粮免纳
  一二石使其自备供给如无馀丁者官为供送如
  此则恩赏均平军皆效力
 五曰番人散处访得永乐年间甘肃寄住回回杀伤
  都指挥刘秉谦据城抢劫屠戮居人及有永昌番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2b 页 WYG1375-0129b.png
  人逃叛劫掠出境正统三年甘州北关回回潜藏
  阿尔台细作被尚书王骥擒获枭首示众切见甘州
  北关仍有寄住回回等项番人玛哈穆特彻尔等一
  百八十一户指以牧养羊马取讨钱债为由出入
  无常往来惯熟道路险易烽堠远近莫不周知倘
  有警急恐生异谋乞敕总兵官并陜西行都司照
  洪武年间将前项夷人除通事指挥哈克伞伊彻千
  户沙布迪音等通事三五名以备各番使臣往来不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3a 页 WYG1375-0129c.png
  动外其馀悉差人管送腹里散处福建浙江沿海
  卫分居住庶得烽警永绝亦消边患之一端也
 六曰科举名限臣惟古人立贤无方取士非一途至
  唐宋以科举得人为盛然有文学者或迂于政事
  有政事者或劣于文学若不广取恐未能尽人之
  材得人之用乞敕礼部行移各处乡试不拘名数
  至于会试亦然登科之后授之以职严加考察则
  科举之得人胜于他途取士多矣(正统七/年上)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3b 页 WYG1375-0129d.png
   奏𦂳急军情事      程 信
钦差守城吏科给事中臣程信谨题为𦂳急军情事节
该奉敕今命尔往京城西边一带协助太监尚义都督
王通左副都御史杨善守护城池严督军民整顿器械
务在精利申明号令务在严明可守则守必固必完可
攻则攻必捷必胜京城在外四面军民人等但闻声息
不无搬移惊动尔须抚谕安插务令镇静得所九门内
外守禦通塞等务尔须处置得宜务使敌不能窥有事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4a 页 WYG1375-0130a.png
须与提督太监尚义等计议而行无或顷刻怠忽致有
疏虞取罪非轻钦此除钦遵会同各官督令官军将各
门严加守备外谨将合行𦂳急事宜开坐请旨
 一新号令以振军威臣观大军自土木之败人无战
  志非大新号令无以责其效死如都督孙镗领军
  与彼对敌各路正当分军策应则军威自张其势
  可败然皆各以分地自诿袖手旁观臣于城上遥
  见西北军马约有三四千人一见上首挫锋其馀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4b 页 WYG1375-0130b.png
  不战乱逾城濠致令五六敌人乘势追赶臣与都
  督王通督令军士将短鎗火器于西北城楼放打
  当时敌人四散奔溃然已遁之军既不加诛未遁
  之军又不用赏都城安危系于顷刻而号令犹复
  如此臣诚寒心乞严敕总兵官石亨尚书于谦等
  将大营移出关厢外面驻劄彼众则坚壁不动设
  伏以待敌寡则分军截杀互相策应如有退缩摇
  众即时处以军法不许坐观成败以误大计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5a 页 WYG1375-0130c.png
 一募勇敢以备警急切见京城召募军匠人等或赏
  或升故皆乐于效用然近察其议则曰有功则今
  日可得官赏无功则未免他日有为军之累是以
  中间多有勇壮匿而不出乞敕兵部再行出榜晓
  谕不分军民官舍土人匠役但有果敢奋勇出奇
  制胜者初立为勇士之名照例给赏有功不次升
  擢无功事宁不愿者听如此则人疑释而功可图
  也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5b 页 WYG1375-0130d.png
 一召勤王以遏南侵臣观敌人见我城池完固军马
  尚多连日四散举火惊人其势似有南行之状若
  不预为禦敌之备诚恐州县居民闻风惊移事出
  不测乞写敕星夜差人调集山东河南等处勤王
  之师顺关南京所取在路衣甲或真定保定或河
  间霸州按兵待变相机以动敌近则完壁自守敌
  远则赴京夹攻如此则声援多而其计沮矣
 一设武备以防内变臣惟外城既固内门尤不可不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6a 页 WYG1375-0131a.png
  谨如西直等门虽有官军二百馀人各铺已分一
  百五十馀人又有缴闸等项分用门下止有五六
  十人亦皆老弱不堪又兼盔甲移用门外巷中城
  下虽有摆列官军不过攒聚闲坐倘有意外仓卒
  难为乞将城内官军著令分管头目每门添选二
  百人量给弓箭鎗刀庶几有备无患
 一养锐气以备战守夫军夫以食为天食足则气壮
  而后战可捷守可固且如西边一带多系上林苑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6b 页 WYG1375-0131b.png
  监四署人夫原非食粮人数称系守城月馀蒙每
  人给米三斗即今坐派通州未敢片时下城前去
  关给其各夫俱皆离城三五十里居住家下多被
  敌人惊散有称一二日无食者气馁无措乞照军
  匠事例给与口粮充养锐气庶几遇𦂳可以责其
  效力(正统十四年十/月初十日上)
   陈言中兴固本十事    程 信
臣切惟抚国家于多事之际中兴为难论政务于中兴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7a 页 WYG1375-0131c.png
之时固本为要本之不固而欲求中兴之治者未之有
也仰惟皇上嗣临大宝治化一新北敌求和南蛮授首
于兹二纪遂底丕平天下臣民皆已仰戴圣德神功如
祖宗之时矣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孔子之戒昭如日
星矧陛下日御经筵缉熙圣学固已知之明而讲之素
有不俟乎人言者矣臣一介凡庸以言为职不敢谓圣
德已至而不尽责难之恭谓圣治已成而不效拾遗之
义夫中兴之要虽在固本而施行之次必有节目谨将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7b 页 WYG1375-0131d.png
所见条陈十事以上伏乞万几之暇少垂睿览采而行
之岂独臣之幸哉臣无任伏阙战慄之至
 一曰敬天臣闻天者理而已矣人君一心上与天合
  则阴阳顺而寒暑时迩来日食星陨雷雨阴霾变
  生不一必有感召此固上天仁爱君人之心然修
  省之诚要不可一时而或替也仰惟陛下即位以
  来节供奉严祀典凡诸不急之务多已停止而天
  心犹若此者岂非修省之诚有未至欤夫人君一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8a 页 WYG1375-0132a.png
  心万理总会而求端莫先于孝弟故孔子曰孝弟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诗曰其仪不忒正是四
  国会子释之曰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
  也臣以为敬天之道非陛下湛然此心懋昭大德
  隆孝友于两宫示亲亲于天下恐未足以答天心
  之仁爱伏惟圣明留意
 二曰求贤臣惟国朝取人有常途用人有常制盖文
  以科贡吏胥武以荫袭功授中外任使自不乏人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8b 页 WYG1375-0132b.png
  然屡勤明诏俾吏部有人材之荐兵部有将才之
  举者何哉诚以多事之秋思得长才异能者共图
  治功故也奈何有司奉行全失初意所举荐者类
  多奔趋请托之人非廉正高洁之士大本已失将
  焉用之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谓其患得患失
  而无所不至也伏望陛下于左右文武群臣之中
  果有朝廷未究其用宫寺不知其名如古范仲淹
  富弼其人者留神简拔以为之倡然后敕所司通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9a 页 WYG1375-0132c.png
  行天下果有怀抱经济精通韬略隐于山林屈于
  下位者有司务在礼聘送赴京师或亲策以治道
  或命试其艺能随材器使用济时艰无则已之不
  必取具若有司仍前滥举即坐以罔上之罪
 三曰纳谏臣观经史所载历代帝王未有不以纳谏
  而兴拒谏而败者伏惟陛下即位之初实国家多
  事之际四方臣庶无不得以尽言陛下容纳亦无
  虚日虽尧之舍已从人舜之好问好察不过如此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19b 页 WYG1375-0132d.png
  迩日以来渐渝初政岂进言者亦多涉于泛常过
  于矫激而弗当圣心者乎虽然纵使有之亦未可
  执一以废其馀也如圣心简静厌见繁文臣愚请
  用宋仁宗开天章阁以十二事问近臣之例推而
  广之敕令文武群臣及山林草茅之士询以阙政
  如强敌之雠必何策而可复天象之变必何修而
  可弭诸如此类逐一条示俾之各陈所见各尽所
  言中间必有上补于聪明之万一者仍乞陛下于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0a 页 WYG1375-0133a.png
  时常进言之人当理者采纳狂妄者不问庶几周
  悉民情以幸天下
 四曰谨灾臣闻书曰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
  是知灾异之来非上下同加修省不可得而弭也
  迩者天变河决皇上下罪已之诏曰君失其德臣
  失其职臣捧诵之际知陛下一念之诚可以对越
  上帝矣然群臣之中能如陛下之敬天修省者几
  何人哉宋儒胡安国曰体元者人君之职调元者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0b 页 WYG1375-0133b.png
  大臣之事自汉以下遇有灾异策免三公盖为是
  尔乞敕台谏于内外文武群臣之中有引日偷安
  怀奸蠹政之甚者指实陈奏罢归田里庶天变销
  而人心慰
 五曰节用臣闻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而大
  学论生财必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
  之者舒四者反是而求天下之治不可得也今邦
  畿千里民多逃移江南数郡盗尚劫掠河道枯涩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1a 页 WYG1375-0133c.png
  漕运艰难而京师僧道之徒来自四方充斥街巷
  内府供事官员较之往时十增八九率皆以难运
  有限之粮供冗食无用之辈又闻河南山西转输
  边饷犯风霜之苦冒剽掠之虞辛劳何止万千费
  用不过数月臣以为朔方之役未举而中原之民
  已疲伏望皇上省财节费图雪国耻敕令沿边一
  带文武官员随机护军趁时屯种以免馈饷以防
  强敌并敕各衙门禁游食无役之人汰冗设不职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1b 页 WYG1375-0133d.png
  之官庶边备充而浮费少民力苏而根本固然后
  静以待动逸以待劳则无事不克济矣
 六曰祥刑臣闻兵乃刑之大者古之帝王于一夫之
  罪一刑之施尚且恤之而况行刑于用兵之后哉
  窃见福建广东浙江湖广等处叛贼邓茂七黄萧
  养叶宗留等本因贪官激变动劳大军征讨渠魁
  虽幸就诛良善多已被害近闻商贾耕凿之人一
  概绑縳到官将士收其功而平民罹其毒夫淫刑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2a 页 WYG1375-0134a.png
  以逞而不致伤和气者未之有也书曰歼厥渠魁
  胁从罔治臣愿陛下以为法敕令所司将解京犯
  人监候待其覆勘虚实之情然后处以轻重之法
  仍敕各处总兵镇守等官今后止将首恶解京其
  馀胁从量情释放俾之各相效顺庶人无冤抑而
  和气可召
 七曰选将臣闻三军之命系于将然将之贤否不止
  系军士之死生实有关国势之强弱不可不慎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2b 页 WYG1375-0134b.png
  也即今三营大将固亦有百战已试之人不可轻
  议至如坐营把司掌号领队数者之名即唐之所
  谓偏裨宋之所谓首领亦他日以次而备大将之
  选者顷自国家多事以来选设太滥不无贤否混
  杂且人材难得不有以储之于前则无以获用于
  后昔李光弼起自郭子仪偏裨岳飞起自宗泽首
  领则其选亦岂可以不慎哉乞敕总督总兵等官
  修明军政简汰贤否遇有阙员必须推访廉介智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3a 页 WYG1375-0134c.png
  勇之士具名奏闻以充不许私相补授重贻后患
 八曰练兵臣观周之成康皆守成贤主而其事见于
  书者一则曰诘尔戎兵一则曰张皇六师彼当承
  平之时尚不敢忘忽武备如此而况多事之际乎
  我国家养兵最厚月粮以赡妻子行粮以赡本身
  不时赏犒银两依期给散衣绵盖养之于无事之
  时欲用之于有事之日而管军官员不体朝廷恤
  军之心大肆蚕食公行贿赂反以操练为故事如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3b 页 WYG1375-0134d.png
  此而求克敌制胜比隆前代何可得哉伏望皇上
  降敕总督总兵等官严加戒谕仍有似前侵牟军
  士妨误操练者处以军法示众勿事姑息臣又见
  三营之制五军所以肄营阵神机所以肄鎗手三
  千所以肄巡哨今三营各自团操则武艺不能相
  通其临敌必难相应乞将三营军马一月同在一
  处相兼操习五日凛如对阵之时久久成熟庶几
  有效臣又闻之军中老稚相参有名无实闲居则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4a 页 WYG1375-0135a.png
  虚縻粮赏临事则负累精壮乞大行拣选不堪者
  退回守城精壮者加意训练庶兵将之意相孚而
  外攘之功可举也
 九曰尚俭臣观太甲之告伊尹曰欲败度纵败礼伊
  尹曰慎乃俭德惟怀永图而汉史之赞文景二帝亦
  不过曰恭俭而已是知俭之一字尤守成之主所
  当力行者也伏惟陛下即位之初无宫室之兴无
  游幸之举日讲圣学亲揽庶政恭俭之德可方前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4b 页 WYG1375-0135b.png
  王然而民食日艰民俗日薄何哉岂陛下以北敌
  请和国事稍暇而遂为之少变乎臣又见承平日
  久礼法渐隳结婚姻者不计户之高下送丧葬者
  不循家之有无闾阎得以服锦绣倡优得以饰金
  宝全无贵贱之等惟逞骄侈之风甚至千日之赢
  馀不禁一物之费用如是而求民食之足民风之厚
  不可得已伏望陛下愈励勤俭之德以先天下仍敕
  礼部申明旧制凡服食器用各分等第毋得违式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5a 页 WYG1375-0135c.png
  通行禁约庶几民德归厚国富可期
 十曰隆师臣闻先儒周子曰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
  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今府州县儒学官皆受
  朝命以为人师者也祖宗之时犹重其选或亲策
  而后命之近时以来有久在监学惧淹岁月而出
  身者有偶中副榜因念艰难而就职者有儒士不
  能应乡荐而干有司以举任者布列中外多不得
  人迁延岁时妨误后学九年之间使俊秀子弟长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5b 页 WYG1375-0135d.png
  者老而少者长甚可惜也无实才之用而望济天
  下之事岂不难哉乞敕所司照旧于南北直𨽻及
  各布政司推选御史或副使佥事各一员专一提
  调学校造就人才以副皇上求贤图治之意其各
  处教官先令提调学校官员考覈但有文理不通
  教条不立者就便送部别用其九年考满到部举
  人果有学识异常者所司仍加考察或试以台谏
  之职或授以州邑之长则人皆尽心才各当用时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6a 页 WYG1375-0136a.png
  贤辈出而国事可办矣(景泰二年/九月上)
 
 
 
 
 
 
 
新安文献志 卷七 第 26b 页 WYG1375-0136b.png
 
 
 
 
 
 
 
 新安文献志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