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x 页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赞
  
高丽太祖真赞
梦协海塔。符著市镜。不显其生。神佑天命。乃武乃文。克明克仁。抚勃优金。绝丹取甄。西岳为根。北野其扃。礼乐未遑。规模自宏。业创一三。统垂半千。遗像凛然。监后光前。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铭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1H 页
斩蛇剑铭
乾坤孕秀。山泽效奇。欧冶百鍊。巧殚精罢。木魅遁影。水怪潜光。秦人失镜。宇宙劻勷。输辉斗牛。敛彩芒砀。猛势颖脱。雷腾电掣。半夜一挥。妖蛇失穴。应刃糜碎。阴灵泣血。芟奸刈暴。孰我敢承。云披雾撤。四海清澄。倏然龙摅。雄威远仍。愚哉始皇。压之何能。万人敌摧。矧矣棘矜。产铁龙鸣。其怪无徵。壮哉是剑。神明所凭。为邦家宝。罔缺以正。降及季世。太阿倒柄。屠牛喻切。斩佞是仇。渐台之举。有光前休。陵夷不掉。九有瓜割。金刀死灰。莫诛苞蘖。剑兮剑兮。长终剑阁。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颂
  
耕者让畔颂(并序)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1L 页
惟先公后稷。登庸帝室。俾生民立食。有国惟邰。公刘起中古。缵玆远绪。曰豳乃家。传国至古公。始都于岐之阳。厥德不回。诞生神孙。克配彼天。至泽旁流。畅溢区宇。尚钦钦不敢自居。奉朝廷愈谨。皇天眷祐。福庆大来。不可殚记。姑取其硕美之在人者。以赞扬圣化。极知僭妄。窃自恐摸天地写日月。其光明盛大。真不可拟议于万一。然其欢欣鼓舞。感仰神休。自不知咨嗟咏叹之出于口者。故敢献颂。其辞曰。
天生我后。伯我西土。恭承祖业。万物咸睹。抚我元元。厥施既普。士安其化。民兴其俗。惟卿惟士。揖让其禄。有夷之行。男女异列。皤皤老艾。不提以挈。田惟多稼。既耦以耕。执耜相须。庸敢先行。春日载阳。礼让谆谆。乐此生生。万物化醇。风行雷动。罔或有愆。惟彼二君。相与争田。讼起靡决。历世弥年。遥钦德义。有来就正。忽暨我境。以观圣政。群黎百姓。不争以让。返驾相告。嗟我无状。为君罔君。愧彼周民。爰瞻所争。已閒为榛。悠悠令闻。赫彼八垠。万国归德。谓父斯母。汉之广矣。棫朴维槱。中林兔罝。武夫赳赳。于皇缉熙。我拜稽首。不骞不崩。维千万寿。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笺
  
贺册封 王世子笺(代方伯作○辛巳)
圣德重光。咸仰吾 君之子。皇心载悦。特优我 王之邦。幅员齐欢。臣邻胥庆。恭惟诚殚事大。道极体元。于时保之。既有此侯度有恪。承天宠也。孰不曰帝命不违。永赖无疆之休。益膺攸同之福。伏念远縻鹑野。阻缀鹭班。职供巡南。材虽愧于召伯。忠悬拱北。祝敢后于华封。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2H 页
辞弘文馆校理笺
日月无私照。天光下及于蓬茅。草木有微情。葵心上切于霄汉。兢惶罔措。陨越难容。伏念臣早以迂儒。骤从近侍。论思失职。曾汗背于经筵。辅养迷方。重腼面于讲院。恩弥隆于海岳。报未效于涓埃。哭勋华之未几。失怙恃而无及。攀号陨绝。顿无望于生全。疾病支离。幸仅免于死灭。心热扇而上痞。肾冷激而下虚。齿发浸以摧颓。形神日以凋丧。岁月逾迈。徒抱犬马之诚。记问昏忘。奈申帷幄之命。累 三朝之殊眷。岂一个之堪膺。矧亲养之永违。忍身荣之独享。虽欲孝谁为孝也。怛风树之不停。父生我母鞠我兮。哀蓼莪之罔极。顾涣渥之踰分。履霜露而增伤。伏望 主上殿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2L 页
下曲回 圣聪。倾纳愚恳。悯疲癃之难任。许毕命于松楸。抡俊彦以改除。亟收成于纶綍。爵不僭于朝政。愿获伸于田庐。臣敢不激昂桑榆。罄竭芹曝。在陋巷不改其乐。纵未窥颜子之明心。处江湖而忧其君。窃庶几宋臣之大节。臣无任感天荷 圣激切屏营之至。
谢 赐食物仍命病愈乘驿上来笺
纶音至再。恒怀违命之忧。玉律才周。又荷非常之宠。荣踰分外。惧溢情涯。伏念臣学未及人。才不适用。名浮有耻。已误 二圣之殊恩。病懒无能。复辱 睿眷之特异。虽未亟乎趋谢。讵敢忘于生平。属旧业之倾颓。仍累世之灾患。维风及雨。悯祖先之靡依。白露为霜。哀享祀之无所。计巢鸠之同拙。疾扁鹊之难医。终致屡空之言。上彻盖高之听。曾是不意。命方伯以周穷。益所未安。传驿路以递骑。情罔措乎进退。感既极于幽明。玆盖伏遇 主上殿下日月照临。天地覆载。俱收并蓄。不遗尺寸之或长。发政施仁。必先煢独之无告。不爱旷世之隆旨。谬及荒野之馀生。臣敢不鼓舞仁风。涵泳圣泽。精诚眷恋。托南云以自陈。疾病支离。瞻北辰其何许。臣无任望天仰 圣激切屏营之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3H 页
至。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启
  
谢柳氏纳采启
一路追迹。夙仰声气之同。万里通神。遂讲婚姻之好。及玆幸会。良慰病怀。惟令子义方有闻。既慎好逑之择。而憃女德容未习。亦愿吉士之家。饬礼币而忽临。枉函书而远暨。吾衰已甚。适增舐犊之悲。之子于归。傥遂乘龙之喜。其为忻荷。曷可愈云。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上梁文
  
大麦洞新营寝堂上梁文
儿郎伟金鳌县界。大麦阡头。穷谷深林。久作烟霞之窟。连墙接屋。倏为稻鱼之乡。既川媚而山明。又风淳而俗厚。人多寿考。岁少凶荒。亲衰倦勤。曾属望于起废。儿痴裕蛊。未奉意以营新。已无及于目前。徒遗恨于身后。顾惟孤露。幸全馀生。是以。方丧未终。遽徵工而举事。及祥而反。庶奉先而奠居。昧代斸之多妨。信欲速之不达。梁先挠庙。瓦未茨堂。岁再周而靡成。人疲久役。匠累更而始得。室喜见功。伊祠宇之稍完。乃寝居之改作。矩绳则直。栋楹其宜。将家众协心。免讥道傍之舍。而地灵垂祐。永庇林下之居。作为歌词。举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3L 页
升梁欐。丘原错辅。草树扬灵。
儿郎伟抛梁东。菉竹猗猗映碧空。庙宇有成神在此。儿孙终古锡无穷。
儿郎伟抛梁西。一带南回碧玉溪。日夜东流终及海。休言圣路不能梯。
儿郎伟抛梁南。耸珍云接锦城岚。盈畴禾黍秋方醉。闾井年年圣化覃。
儿郎伟抛梁北。魏阙三千瞻斗极。皞皞当年尧舜民。江湖不隔长天色。
儿郎伟抛梁上。海邦自古多卿相。兢兢惟守世箕裘。有本从知枝叶畅。
儿郎伟抛梁下。享祀春秋及冬夏。子孝臣忠弟敬兄。谁知仁义元非假。
伏愿上梁之后。尊卑和顺。室家康宁。歌于斯哭于斯。每无忘古人之善祷。祭以礼婚以礼。永不失先王之定规。以勖师而有常。于时保而匪懈。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祭文
  
祭尹士栗文
自君相识。且馀一纪。幼长追随。惟业与比。偲偲切切。倡予和尔。百年肝胆。谓相终始。奄然夭扎。君胡至此。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4H 页
呜呼哀哉。君有敏质。日诵万言。君有英词。高出宋元。清癯俊越。非郊则原。落落新斋。有抠其门。秀然眉宇。奖遇弥敦。中投橘亭。千里徒奔。公笃其志。许以讲论。业虽未卒。其意可尊。天假之年。洋溢词源。寻常千百。敢望藩垣。风鹏未举。竟守溟鲲。秋风三叠。使我心冤。呜呼哀哉。惟君薄命。幼失慈母。有天之高。无地之厚。学问师友。饥寒奔走。风窗雪榻。病中腋肘。既愈复发。积岁斯久。于末之年。以砭以灸。治乖饵误。暗伤厥寿。玉折兰焚。未发其有。呜呼哀哉。泉石襟期。君与我独。山阴夜雪。沂上春服。有兴登探。岩崖溪瀑。杳霭葱茏。岚蒸露沐。龙飞凤舞。偃蹇腾蹙。有濑其泠。有集其矗。奇音异羽。野花古木。徜徉终日。凝神注目。有泛长川。泓澄渟滀。傍花随柳。沿洄往复。扣舷吟风。皓月盈掬。寻师山郭。课制州牧。穷湖涉汉。向顺道福。路遇胜境。天开神凿。同吟共赏。移寒变燠。鸣琴雪月。庭树横屋。雨涨前郊。狂波走陆。时乎不留。已矣难逐。昔焉谈笑。今焉痛哭。呜呼哀哉。往年冬月。我觐于庭。适我还日。君已南行。岁暮冰雪。难以于征。遂阙驰省。缓至洛城。及君归宁。但闻其声。指秋为期。犹来(一作。未)合并。莫春得书。有自容兄。前月廿四。君隔幽明。投书痛怛。如欲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4L 页
无生。且信将疑。不能为情。属余病喉。几殆于京。俯仰人世。倏焉梦惊。区区得丧。忽忽枯荣。浮云柳絮。曷其能评。以此益伤。心裂肠倾。呜呼哀哉。余赋二鸟。言旋故里。路中行窘。未入奠跪。一心耿耿。君其知矣。既返于门。旋往趋鲤。历时因循。一至于是。自君在世。知吾行止。君其恕我。我犹知耻。经年怅别。十朔哭死。吞声恻恻。不知所以。行吟语笑。琅琅盈耳。追寻面目。欲见无视。君念我怀。其将何似。呜呼哀哉。君之馀巧。妙智万变。神机独运。规绳不偭。雕琢天成。我榻有砚。裁割新编。我箧有卷。及馀什物。惟君是编。往往手迹。今犹宛转。人亡物存。有泪如溅。呜呼哀哉。君怀怛然。本无畦畛。不事拘检。放以天真。许我特异。有同天伦。至诚款爱。旧而益亲。赠有书玩。不悭其珍。若姊若甥。情义与均。有颜斯怡。无有或嚬。诙谐极乐。朝夕訚訚。数月不见。已离形神。髣想昔欢。今其曷因。呜呼哀哉。玉楼重修。君秉笔兮。三十人间。万事毕兮。岂有我室。如琴瑟兮。岂有儿息。终继述兮。春闱未老。棣又实兮。送终追远。尚无失兮。将逮君宅。辰之吉兮。郁郁佳城。静以谧兮。赋隧乐融。侍萱室兮。伯兄大妺。共追帅兮。保佑生人。无病疾兮。死生康庄。或可必兮。探环树穴。且有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5H 页
日兮。薄奠既设。辞难悉兮。呜呼哀哉。尚飨。
祭崔新斋文
维嘉靖十七年岁次戊戌越四月甲辰朔十四日丁巳。门人进士金麟厚。谨再拜遣人。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新斋崔先生之灵。惟灵高山大壑。龙虎之姿。长身美髯。神骨魁奇。偃仰流波。天绝磷缁。豁然雄放。风月襟期。词倾三峡。气盖一时。落笔乾坤。风惊鬼驰。金绳铁索。上抵轩羲。悠扬行草。羽毛襂襹。豪横纵酒。跌宕斗棋。弯强发劲。无适非宜。始冠游都。柏梁之诗。试于司马。名在榜眉。怒起垂天。决乎南为。突兀瀛洲。章汇陆离。九迁华省。栖息凤池。遭时勇往。许身皋夔。经纶远志。肯务污卑。群猜一发。竟抵险巇。岁丁单阏。惄焉孤羁。索居丘林。与世相遗。爱彼壶觞。吟啸以嬉。忘怀得丧。付之一炊。尚念魏阙。清洛之涯。爰及高堂。鹤发其垂。桂枝延伫。白云遥思。万里炎凉。踰二七期。韶颜已皱。霜满于髭。敕放故里。宸眷以施。斑衣载舞。凯风还悲。疾成羸惫。身未脱衰。天何不仁。而遽夺之。昔余获见。丁干亥支。载酒黔中。相遇不疑。快谈千古。囊箧旋披。二三君子。与相追随。黄昏一试。赖此大医。下扫众作。独讲屈词。二十五篇。历历肝脾。内激哀怨。外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5L 页
以华摛。呵风叱电。雷迅雨㳽。间见层出。水怪山魑。不忍宗国。将胥以危。狂叫永号。鬼神其知。千年紫阳。非子云谁。嗜逾刍豢。明析毫釐。亦曰斯编。有助伦彝。讴吟点掇。曲折委蛇。优游饫沃。理顺心怡。陟高临清。花坞柳湄。从游累旬。所得不赀。逮玆有成。非训曷资。尔后不继。时历岁移。始获一至。亦其暂而。犹将卷轴。品题黄骊。短韵长篇。蝼蚓蛟螭。刻磨粗粝。借与毛皮。点妆嫫盐。得列西姬。汲引奖谕。惟日孜孜。护短扶长。望驽以骐。怪我迂疏。文乏葳蕤。见许特异。如铁遇磁。窃蓄斯疑。幸玆騃痴。补舍国学。适售有司。经辛及壬。庆礼既罢。至庑将命。俟于门墀。轻衣曳杖。出先解颐。曰吾新来。今且何居。官池东閤。海棠满枝。临风告别。饮咏依迟。溪山路阻。林麓蔽亏。越明年冬。天脱系累。依然破屋。带以疏篱。拜门惊喜。笑语熙熙。堆盘海介。卧壶倒卮。首言衰朽。雨露复滋。汉庭虽远。敢忘恩私。敬保馀生。倾心藿葵。次言比者。慈病且弥。得有今日。出入扶持。室家康宁。燕及仆儿。末乃属余。和以埙篪。或诵古作。提耳指撝。断云归鸦。斜日半规。平生江海。此其永辞。静言思之。心陨涕洏。痛毒数载。川岭逶迤。飘泊东西。迹绝屏楣。吊疏再发。皆沮中逵。益惭无状。腼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6H 页
焉忸怩。丙申维夏。余在京师。承凶内怛。沈痛切肌。月落峰摧。若之何其。新居未落。念彼孤嫠。薄命之作。重我赍咨。人生自尔。行止有縻。殡未临次。窆不导輀。祥期奄至。且未躬祠。远供薄具。爰侑以玆。载念今日。亨嘉有基。枭狼既磔。公论在斯。士气骎骎。续乎方隳。向来群杰。联翩羽仪。独未有年。见此清夷。永叹增伤。吾道之衰。惟应精爽。配神与祇。超氛得一。箕尾是骑。东穷旸谷。西薄崦嵫。雷车日毂。玉鸾云旗。高驰遐举。泛滥赫戏。俯聣尘寰。辴然以嗤。拟赋些章。神其来祁祁。尚飨。
祭赵景任文
维嘉靖十九年岁庚子二月甲子朔丁亥。进士某。谨以酌羞之奠。祭于亡友赵君之灵。君之犹父。为世硕儒。志存经济。不事近图。激扬颓波。拟致唐虞。时乖命舛。饮恨长吁。君时尚少。及承指受。兰薰玉栗。易直和厚。偲偲切切。善我朋友。见人一能。如己斯有。闻人一善。喜不容口。俨乎有持。确其有守。顾余驽缓。幸厕一榜。许以肝腑。谆谆开奖。相观而善。赐何敢望。庶几鞭策。一其趋向。天胡不仁。而遽至此。甲午冬月。聚于泮水。斋居左右。朝夕相就。好言相与。情意益笃。相逢海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6L 页
阳。牵袂累朝。侍疾慈闱。色忧心焦。未敢开颜。洽我清谈。君反先违。亲恸曷堪。前年游学。历冬徂春。君居且迩。来往斯频。既醉既饱。和乐且湛。四月维夏。我还于南。伫眙轩楹。零雨其濛。赋诗相别。忧心有忡。秋来发解。君奉晨昏。远于关西。相隔晤言。尚期后会。欢娱有时。谁知一别。便尔长辞。肄业山堂。元礼有书。报以君讣。虚欤实欤。谓天生子。初有托付。不幸短命。谁识其故。入城而闻。果知非虚。一过君门。拜此灵居。载悯孤嫠。心焉如陨。且闻有日。爰发其引。敬修薄具。于以祖行。知乎不知。漠漠幽明。神其来哉。庶鉴余诚。尚飨。
祭梁氏女文
维嘉靖庚戌十一月庚寅朔己亥。乃父某。衔哀抱病于丧次。远具醴饼。送奠于梁氏女之灵。汝之生也。既顺而贞。汝之嫁也。能静以承。乃生男子。喤喤载路。六亲咸庆。矧伊尊章。饮食失节。邪祟旋婴。庸医妖巫。惭痛不慈。内厥夫家。古今通义。自克者鲜。在哲或难。于何有得。是重是切。抵死谆谆。音犹在耳。拜舅庙见。汝曾不及。灾荐襁褓。俗云义绝。眷眷一念。岂欲其远。女子有行。惟适其从。汝既知止。宁间存亡。汝病之辰。不得手抚。衰麻在身。恐妨婴孩。汝病既殆。视之无及。阳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7H 页
春玉冰。去我何之。满腔悲酸。实激心恙。忍泪吞声。夫岂有他。大故方罹。慈亲衰疚。径情轻生。有所不敢。今又天寒路远。不克临省以一诀。呜呼哀哉。敛殡葬祭。允惟终始。姻恩偶义。汝自知之。汝之姻亲。皆吾通家。旧好。连墙接屋。蔼然有忠厚之风。其谁欲薄汝者乎。且昌平为县。实汝母党之乡。四顾无非族里。汝之归也。益不为无聊。长号送哀。我情曷已。呜呼哀哉。尚飨。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墓志铭
  
先府君墓志
先府君讳龄。字仁老。姓金氏。庆尚道蔚山郡人。先世在高丽。累封君。至末季犹显。及高祖讳稳。仕 本朝。官止密阳府使。妣淑人闵氏。葬于长城。子孙因家焉。曾祖讳达源。司正。妣李氏。祖讳义刚。直长同正。妣洪氏。考讳丸。金沟训导。妣稷山金氏。 世子左司经知孝之孙女。以成化十年十二月辛卯。生府君。三岁而归于宗。朴氏姑无子鞠之。既有知。外家且十里。往来省侍。致养无不至。及长。委曲迁就。卒得迎奉于私室。后数年。金氏卒。丧除。每有荐。哀哭如初。继妣朴氏。没于疠疫。诸弟尚幼。府君入奉袭敛无憾。生辰令节。拔贫营办。盛致乡父老。务极亲欢。嘉靖十一年。丁外艰。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7L 页
衰年夙疾。犹哭泣哀慕。逾少壮者。终身语及亲。必泣下。比葬极寒。上下监省。不以风雪少懈。致美乎祠宇。专心乎祀事。祔朴氏姑以班。极其情礼。训导公末年。以彦阳金氏居。其终也。奉遗意为之丧。既又配享之如仪。诸弟妺。皆与府君异母。友爱终始无间。虽贱庶之顽悖者。犹恐伤其意。二十八年。在淳昌。秋。病痎疟。八月壬寅。乃瘳。辛亥。夙兴。例荐岁事。临祼献。且不克为礼。月馀疾遂作。寖以日剧。十月戊申。朝起执麟厚手。只以不得归奉祠墓。再三丁宁。泪亟下。号咽不自胜。己酉卒。年七十有六。府君闻人有善。喜形于色。隔世歆赏。如身亲见之。横逆之来。不强与之校。财虽己分所当有。人有争。辄推以与之无悔惜。自奉甚约。于世俗华靡事。退然若无所容措。教子孙。未尝不恳恳于勤谨诚信脩身顺命之说。人之有疾病死丧。救药周恤。咸尽其情。金学士溉。少小比邻同业。哀毁致疾。浴于西海。遂不救。柩还。惟幼孤孑然随舆后。府君独出迎中路。自远痛哭。护归于家。刚而能柔。老益慈恕。目前僮使。无一不察其饥寒。不喜笞扑。谆谆教诲。勉其所不及。以至畜植之微。无不欲遂其性。十二月庚申。返葬于长城家西南愿堂洞面南之原。归之日。望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8H 页
门而朝于祖。志也。先妣赵氏。全罗道淳昌郡姓。高丽侍中玙之后。父讳绩。安阴训导。娶天安全氏。生夫人于成化十二年五月己酉。年二十有五。归于我先君。性仁厚安重。逮事舅姑。更历诸母处女妹叔娣。孝顺谐翕。有人所难能者。奉养祭祀。必诚敬。辅先君。必以道。有所怒。必为之宽解。虽犬马。不轻欧诃。麟厚平生。不能恶言詈人。衣食无所择。教使之然也。待婢妾。有恩而无忌。营为智巧之私。无所用其心。晚岁。担石屡空。而急于济人。施予无少靳。门内之治。虽细必亲。纺绩之勤。至老不衰。麟厚早违膝下。荒坠训戒。愚戆疏迂。不适时用。贫病困蹙。无以为养。而先君及夫人。处之裕如。未尝以得丧荣悴为欣戚。先君卒之岁。夫人随在淳昌。先有疾。越明年秋。始奉以归。三十年六月戊午朔卒。亦年七十有六。九月丙午。从葬于府君。异穴同兆。男麟厚。尝从侍臣后。乞养蒙 恩。出补玉果县监。居二岁。病罢。女适士子卢宗孙。男二。从龙,从虎。女四。长适赵希文。权知校书馆副正字。次适梁子澄。方业儒。次尚在室。梁氏女及季夭。不孝子麟厚攀慕号绝。敢叙次姓系志行梗概。以埋于圹南。又请铭于今善山府使宋公纯以表之。昊天罔极。呜呼痛哉。有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8L 页
明嘉靖三十二年七月十七日。男麟厚。谨书。
通训大夫杨州牧使金公墓铭
金太容讳若默。禀贞刚参学识。服师丧尝兄药。荐两忧终始恪。庚子秋亚文榜。训学校士多向。历郎官宰韩杨。老得养民知方。明勤简又慈祥。绩上闻承宠光。题烛泪见如伤。缺杨政才二日。疾乃病正以卒。娶尹氏骊江源。镇安女壮元孙。配德音妥一原。男有二福庆亿。朴而萱女所适。公之舅天官宋。旧注书有先颂。可于斯考宗统。监玉果金麟厚。早连袂同志久。此为铭垂不朽。
资宪大夫议政府右参赞朴公墓志铭(并序○别)
公讳守良。字君遂。泰山县人。少受学于乡先生金学士溉。沈潜勤敏。未尝一字放过。出入场屋。不挟一卷书。为文词。有法度。选正德八年进士。九年。中乙科第二名。入成均馆。分教广州州学。金公世弼。牧于州。尝与为国学师生。特爱公专精好问。及是论文讲学。亹亹不倦。越明年。移入承文院。自副正字。至博士。阶宣务。转成均典籍,礼曹佐郎,司谏院正言。出为湖西都事。兼春秋记注官。佐孙公仲暾。秩满。迁刑曹正郎。兼馆职如故。拜司宪持平。往来秋官者三。移郎于兵。以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9H 页
亲老乞养。得守古阜郡之命。乃嘉靖四年也。居三岁。丧考。终制。拜献纳。历掌令,奉常佥正,司谏,司䆃副正。十年。以司成。为母夫人又辞归。守宝城郡。踰年而以司艺还朝。又为司成及内赡,军器寺正。十五年。判校承文院。兼春秋馆编修。特升通政大夫兵曹参知。拜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经筵参赞,春秋修撰等官。次迁左承旨。又命加嘉善。拜户曹参判。事在十六年。出按咸镜道。三移病。改军职。寻为汉城右尹,同知中枢府,工曹参判。又移户曹。十八年。由都总府副总管。复参判于礼曹。又乞养。拜潭阳府使。尽三年。仍留侍。二十一年。大夫人终。服除。朝命累下。而病偏头重听。不克仕。实 上即位之明年。二十五年。始以上护军拜命。进阶资宪。知中枢府事。赏清德也。历汉城判尹,刑曹判书。二十九年。拜议政府右参赞兼知经筵义禁春秋事,五卫都总管。三十年。朝廷拟本道观察使。推崇秩可镇服者。即命公带京职以兼之。一年。入兼都总管。再以判尹。还右参赞。改户曹判书。又为判尹。三十三年正月庚申。以知中枢府事。病卒。享年六十四。讣闻。 上为之辍朝二日。辛未。遣礼官谕祭。其文。有内实有馀。外似不足。家无馀粟。益用嘉惜语。命有司特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49L 页
以礼葬。又下监司。厚恤其家。盖经筵官。服其清贫。因进讲以启也。公简重慎密。以礼律自居。自胜愈强。而退然如不胜衣。有文而不露。酒无定量。刚制不乱。与人不为翕翕交。居乡惟谨。常以止足为戒。其在潭阳。母夫人患痢且剧。躬自汤药。衣不解带者数十日。取尝粪甜苦。疾因以瘳。服丧勤礼。步不出墓庐之外。既免。犹切切不已。以有宗兄。奉魂帛自随。朔望斋祭。极其诚敬。为全罗监司也。直抵斋庐。瞻扫封茔。上下周省。卒无惰容。行成政修。而移治于官。所在无不举其职。非其义也。人不敢以一毫及之。立朝三十有八年。以至卿相。无数椽之宅。壬子冬。 上又褒廉谨臣僚。锡宴于阙庭。给物有差。酒乐皆用一等。且命从容醉罢。至暮归以宫烛。有天灾边警。恒以为忧。常语二子曰。我自草泽。滥升入命。荣幸踰分。我死。慎勿为请谥立碑。二月丙申。发还于长城县。以五月庚申。葬于狐丘先茔之左丑首未趾之穴。曾祖御侮将军,虎贲卫大护军讳文雅。赠通政大夫左承旨兼经筵修撰官。祖宣略将军讳贤孙。赠嘉善大夫兵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考讳宗元。赠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妣李氏。赠贞夫人。公娶通政大夫前行副司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0H 页
直庾玉辂之女。亦封贞夫人。生二子。长思愚。进士。行义禁府都事。次思鲁。丰储仓奉事。孙二。尚敬,尚谨。公之侄孙甥吴大朴。以都事之言。托铭于族人金麟厚。麟厚病且拙于辞。无以发扬德美。然义有所不得辞也。敢作铭曰。
金精玉栗。畜内制外。约奉卑牧。不交于害。荣穷祖先。数异身后。勖哉承庆。勿替永久。
罗原君吴公墓志铭(并序○以下二首增)
公之吴氏。世家罗州。有讳季真。高丽中郎将。其后有讳颖达。终益山郡事。益山生进士慎中。进士生嘉善大夫兵曹参判罗城君自治。 世祖朝。讨叛奴。策敌忾功。是实生公。公讳世勋。字国桢。中成化丙午司马选。弘治乙卯。承先荫。补义禁经历。公善书艺史材。府中有难事。诸长贰辄以属之公。越三年。以课迁司宰主簿。转缮工判官。未几。历忠清,江原二都事。辛酉。荐授荣川郡守。五年而升通政。筮仕仅一纪。 中宗即位之初。拜富平府使。府尝革于燕山。弊甚。 上引见公谕遣。乃正德元年丙寅也。戊辰春。丁母夫人忧。服除。出守文川郡。以疾还京。甲戌正月二十日甲申。卒于正寝。享年五十有六。公言温气和。孝友廉介。行于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0L 页
家。无往不通。疾革临终。坦如平生。公先娶谷城金氏。生一女。适宗室巴陵君璥。后夫人平山申氏。有三子。长曰谦。登嘉靖壬辰文科。今进阶嘉善。袭封锦阳君。以故复追命公吏曹参判,同知义禁府事。封号以罗原君。次曰讱。甲午进士。次曰謜。庚子生员。女长适艺文检阅郑光胤。文忠公梦周之裔。次适泰川县监柳健。政丞廷显之曾孙。季适甑山县监慎弘济。政丞承善之孙。孙男七人。彦厚,彦龙,彦麟,彦麒。馀三。幼。公殁之岁九月二十九日戊子。从葬罗城君兆次。即罗之耸珍山西麓坐艮向坤之原。盖公之遗命然也。时锦阳君亦尚幼。后四十有一年甲寅。因申夫人之葬。且志于公之墓。铭曰。
有作有述。维德有邻。温温锦阳。允矣为仁。勖师乃翁。于公有光。我敬以怀。追列幽堂。
贞夫人申氏墓志铭(并序)
贞夫人申氏。嘉善大夫罗原君吴公世勋之妻。其先谷城人。至崇谦。佐高丽太祖。配享庙庭。以勋赐籍平山府。曾祖讳槩。与黄喜,许稠。为 世宗朝三公。又配享于 庙庭。祖讳自准。通政大夫黄海道观察使。考讳末平。宗亲府典签。典签之子鋿。早历清显。官至吏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1H 页
曹判书望。中宗己卯间。士林以清望推之。进爵典签公议政府左参赞。夫人幼养于外王母。即左议政翼平公权揽夫人也。以弘治戊申岁。归于吴氏。夫人聪明精敏。曲达女工。虽幼时细微之事。无不记其年月。罗原不事营产。夫人四十二而寡。丧祭无所阙。教养婚嫁。咸尽其宜。营赀买田。累倍旧业。夫人生三男三女。男谦。嘉靖壬辰。登第。今以嘉善大夫。袭祖勋封锦阳君。讱。进士。謜。生员。长女适艺文检阅郑光胤。次适泰川县监柳健。次适甑山县监慎弘济。季。先夫人而早殁。锦阳君为养南平,南原,潭阳,全州。以至光州。甲寅五月十九日戊午。夫人以疾卒于任所。享年八十有二。夫人从养五邑。以二三女仆自随。惟事纺绩。未尝有一毫非义之念。精神志虑。无间老壮。是年九月十九日。葬于罗州耸珍山西麓罗原君茔域之东艮首坤向之原。铭曰。
岳降生神。台鼎以世。吏部克缵。增光于裔。硕人之歌。奚独专美。配贤毓德。以昌乃祉。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杂著
  
李至男字说
李君至男氏。笃学好问。执大学。比与余讲论之。卷未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1L 页
半。其所以相长者不少。年已弱冠。未有字。余以为至字有至极之义。有必至之义。诚能择善固执。必求至乎其极。则至诚之道。可以推致。故始字曰诚之。后乃详其命名之旨。则君之生也。适当至日。诚之之称。似有未尽惬者。又改之以端礼。而为之说曰。天人之道。不过曰动与静两端而已。动阳静阴。继善成性。天之道尽矣。静虚动直。寂而能感。人之道尽矣。然而圣人。常本之以静。故天命之本然者全。而动无不善。众人。常失之于动。故物欲得以间之。而易以流于恶。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盖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乾剥为坤。诸阳消尽。则生生之理。或几乎息矣。而冬至子之半。一阳初动。则动之端。乃所谓天地之心。而万化之源。于斯见矣。善恶之几。亦犹是耳。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颜子之庶几乎圣人者以是。而夫子于复之初九。亟称之。以发明其不远复之义。所谓复云者。即克己复礼之复也。先儒曰。己者。人欲之私。礼者。天理之公。端在静一。而戒谨恐惧。视听言动。念念省察。莫不惟欲之克。而惟理之复。则几微之发。善端绵绵。成性存存。自不容已。呜呼至矣。
诛沙门论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2H 页
谨按史。拓跋太武帝改元大平真君之七年。用崔浩言。悉收境内沙门坑杀之。论者或以刚正不惑为快。窃以为过矣。且魏主。非真所谓刚正不惑者也。刚而不惑则似矣。而正则实未之有也。正也者。中之体也。动矣而不中。则不可谓之正矣。惟彼髡其头。缁其服。以入处于山林者。亦均是天民。初岂有异于人乎哉。既均是天民矣。则其所以迷惑没溺于虚无恍惚之境。而不自觉悟者。固宜所恻然于中心。而思有以救之也。非惟不能以救之。而刑戮加焉。则将焉所觉悟。而冤且不释矣。其可谓得其中而不失其正者乎。曷若明其教化。而道其良心。以潜销其非辟之端。而自趋于正乎。夫天之生人也。赋之以仁义礼智之性。而其字育之任。治教之责。委之于君上。三纲之道。五常之德。即其所以教之之具也。而犹必躬行以习之。心得以体之。使自有以观感而兴起焉。而其知之浅深与存之厚薄者。亦必齐之以制度之精微。品节之详明。则且将不善是耻。而自无他岐之暇及矣。惟其道不明于上。而教不行乎下。故异端之荒诞。邪说之纷纭。有得以病吾治而乱吾民。正道既明矣。善教既行矣。则何患乎异端之病治。邪说之乱民也。且况民吾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2L 页
民也。有见蚩蚩之徒。不知名教之为可乐。而为异端所诱。沦入于夷狄禽兽者。则为君人者。必自反曰。我无躬行之实也。我无心得之功也。故人各自以其心为心。而不可与至于圣人之道。夫如是则又何有于责彼。而以至于刑戮哉。若曰。沙门之在长安者。大具兵器。事涉谋乱。是乃自殄之几也。不若因此遂尽灭之。以快其除伪定真之举。则其在长安者。亦当诛矣。其馀则尚奚罪焉。传不云乎。杀一不辜。便不是王者事。先儒有言曰。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此实不易之公论也。彼沙门者。果能先知吾道之为可向。异端之为可背。而苟焉以趋之邪。既不能知之。则非其人之罪也。从而杀之。是亦不几于罔民者乎。先王有好生之德。不忍人之政。故其治天下。犹运之掌也。必且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以及乎万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干其间者。如是而犹或有不之率焉者。则于是乎取其中之尤甚者。纠之以乱民之刑。而明正其罪。又焉有不可者乎。今也设罔民之刑。而为除伪之举。难以在上矣。当其时。寇谦之方见信幸。既立天师道场。且诣道坛。以受符箓。则谦之之说。果可谓合于先王之道乎。又尝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3H 页
以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云。则静轮之构。费以万计。真君之号。归于矫诬。为有甚于彼者。而其于道教也。则汲汲然崇奉之。犹恐其不及。于沙门也。则必欲一朝尽灭之。不遗馀力。是犹明东而暗西。避火而溺水。多见其不知类也。虽自以为不惑于异端。而所谓道教者。果何物耶。又其心初不纯于抑邪与正。而特偏于快一己之私。则又何不惑之足尚乎。
佯狂为奴论
论曰。人之所恶。莫甚于辱吾身。而道之所存。则君子不为之辱焉。吾身之辱。莫贱于为奴。而义之所安。则君子不为之贱焉。辱与贱存乎外。而道与义存乎内。则吾知立乎其在内者。而其在外者。吾当顺以受之。无入而不自得焉。独夫受。骄奢淫佚。天厌人困。成汤数百年之宗社。将移于异姓。尽言敢谏。有死而已。奉先存祀。有去而已。既不至死。又不可去。则固当全其身。而不必取其死之无益也。守道行义。而无急于去之无名也。吾身之贱且辱。有所不避。而所存所安者。初亦无待于外。迹虽嫌于舍礼义。而道固自若也。事虽涉于轻其身。而义未尝亡也。何以言之。不可则止者。大臣之道也。与国同休戚者。贵戚之义也。况谏而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3L 页
囚。则无进言之路矣。国无人。则无可去之义矣。当其时。天下归殷久矣。故家遗俗之承袭。流风善政之犹存。先王之德泽。洽于民者。盖未尝泯也。人事迁易。机会无常。或犹可以变乱而为治。转祸而为福。则吾不知其任天下之责者谁也。岂不料其宁死而不见商之沦丧也。宁去而不待祸之及己也。死而无益。则不以死为是也。去而无名。则不以去为屑也。长思却顾。得其权而用其中。宜莫若以道徇身。以义处命。忘形于放旷。服役于厮贱。而惟处之安。有所不辱。此非以辱身也。乃以全身也。全其身。乃所以全其道与义。而终欲以全其国家也。至于事之不必济。时之不可复者。非其所豫虑也。事有或然。而时有适至。则不死不去。而甘心于贱且辱者。岂其他哉。世之人。或只以全身为至。而不察于道与义之所存所安。则何足以论圣贤哉。易曰。内难而能正其志。又曰。箕子之明夷利贞。其至矣乎。谨论。

 问。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说者归之于气化人事。开辟之初。气化未衰。以尧之圣人。事未见失。而有洪水之灾。何欤。周公伐纣。顽民屡叛。气化未尽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4H 页
盛耶。孔子有圣德。而不能化当时。人事未尽得耶。孟子放淫辞。息邪说。自以承三圣者。其功果不在三圣之下欤。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孟子距杨墨。邪说不得作。其致治之法。垂后世。而后世之治。终不复古。何欤。说者又谓佛氏之害。甚于杨墨。亦有辞而辟之者欤。气化不能使人事不失。人事不能使气化不衰。二者不相参如此。何欤。使气化恒得其盛。人事恒得其常。其道安在。愿闻其说。
对。愚尝于蓬荜圭窦之间。研穷经传。参考书史。盖尝有疑于天人之际。古今治乱之机。而欲辨焉者久矣。今承明问。偶有及此。愚虽不敏。其可无说以对。窃谓天地之间。理与气而已。理则可常。而气则不可常。理无一日亡。亦无一毫欠缺。而气有消息盈虚之不齐。气之所存。则抑可谓之理。而亦不可专指乎理也。人事之未尽。则气化胜。气化之或然。而人能修人事以济之。则人事每为之胜。而气化之不容焉。理之有常者此也。在昔帝尧。克明峻德。而黎民于变。其治道无以议为。而尚亦有怀山襄陵之患。未免下民之其咨。周公相武王。除残去虐。而殷人之逆命者有之。孔子以天纵之资。而不闻有行道之效于当世。孔子没而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4L 页
有杨墨之说。惟孟子距之。孟子没而有佛氏之害。辟之者何人。是皆执事之所宜问者也。自开辟之初。有生之始。治乱相因。至于尧则气化之盛。亦既极焉。而不容不少衰也。其天之降灾。岂由于人事之有失乎。惟其不以气化之盛衰自懈。而其所以自反者愈严。故得禹而治之。使生民去巢穴之虞。而复平土之安。初不敢委之于天数。而人事未尝不修也。殷之馀民。染纣之恶。未能卒革以从善。且当其时。武王崩。而成王以幼冲嗣位。人心易摇。而前王之德。不敢忘。则服之难。故久而后定。亦何与于气化耶。而终至于刑措不用。囹圄空虚。则向之未服者。盖未尝不服。是则兼人事气化而尽得之也。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大道不明于天下。虽有圣人。莫有知而用之。非惟不得位。而有绝粮要杀之不期。其身之不能恤。其于化天下也。何有。然而观邪说暴行之有作。不得已而作春秋。使天下乱臣贼子。知有所惧。而作百王不易之大法。虽不能振当时气化之衰。而其所以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者。其为功。实有贤于前圣矣。至于杨墨之说。惑乱吾道。眩瞀群生。其祸将至于无父无君之极。孟子生于其间。恐人心之陷溺而终不能救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5H 页
也。深探而力排之。使不得贻患于天下后世。扬雄所谓辞而辟之廓如也。韩愈所谓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且彼佛氏之入于中国。其来已久。而其言易以惑人。其为害深而难辨。天地之气化既衰。而世无明君良臣以讨之。至隋唐而极矣。有韩子者出。毅然而麾之。终至于贬黜而不能救。盖其见道不明。而拒之不能如孟子。人事之不能尽。而气化之尚何济乎。执事于篇终。又教之曰。使气化恒得其盛。人事恒得其常。其道安在。愚之意以为气化之在天者。固不可必其常也。事理之在人者。苟能常得其宜而不失。则在天者又安有不应也。然亦在乎上之人躬行心得。无一毫之不尽。然后通乎神明。格于上帝。而天地可位。万物可育矣。然而君不能以独主。故尧必得禹而后。致平成之功。武王有周公之相。而成丕承之烈。臣不能以自专。故孔孟有德无位。而不能回唐虞之治。当今有尧武之君。而无大禹周公之臣。此固吾儒之所深耻。而有孔孟之不遇者。愚不信也。明二帝三王之道。而行孔孟未行之事。辅 圣主而参化育者。其必自庙堂之诸大人始。谨对。
 问。六经。皆经也。而夫子过庭之训。首及于诗。则诗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5L 页
之为经。学者所宜先也。诗有风有雅有颂。读者不能无疑于其间。二南。皆文王诗也。而系之二公。邶,鄘,卫。皆卫诗也。而分为三国。蟋蟀。晋风也。而谓之唐。七月。陈王业也。而系之豳。黍离。平王诗也。而同于列国。此风之不能无疑也。南有嘉鱼。美太平之君子也。而列于小雅。凫鹥。亦美太平之君子也。而列于大雅。宣王。剌于小雅。而大雅则无剌。厉王。剌于大雅。而小雅则无剌焉。幽王。大小雅俱剌。康王。大小雅俱无诗。此雅之不能无疑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而告于神明者也。周有颂宜矣。鲁僖。诸侯耳。曷有颂哉。三百篇。皆周诗也。商。异代之王耳。曷为而列于周之末乎。此颂之不能无疑者也。学者岂徒习其章句。识其鸟兽草木之名而已耶。因疑而究其义。斯可与言诗矣。至于风之正变凡几国。大小雅之正变者。凡几篇与。夫三颂之或先或后者何义。诸君闻诗久矣。必有起予之辨。
对。穷经。将以致用也。苟或滞心于章句之末。则亦奚以学为。夫诗之为经。有邪有正。有美有剌。而俗尚之美恶。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废兴。靡不毕备。文王之时。周公为政于国中。而召公宣布于诸侯。其风化之所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6H 页
由本。则文王也。邶,鄘二国。为卫所灭。而地入于卫。故其诗皆为卫。而犹系其故国之名。则子朱子亦尝疑之矣。唐。帝尧之所都。而叔虞之封也。旧号犹存。其谓之晋。则亦出于后世之所称。夫子之编诗。则盖因其始封之旧号尔。七月之诗。其所述。皆后稷,公刘稼穑之艰难。而豳乃公刘之国也。及其王室陵夷。教化不行于天下。则雅亡而为列国之风焉。嘉鱼。燕飨之诗。而凫鹥。受釐之作。则指意虽同。而其体制音律之长短缓急。不能无大小之差也。宣王。中兴之王也。而至于兴不急之兵。以致王师之败绩。则又孰能无怨。幽厉之恶。固未尝有异。而小雅之不刺厉王者。非其无可刺也。以无其诗也。且凡诗之善未为法。恶未为戒者。夫子固已删之矣。则康王之时。虽或有诗。而意或在于所删之中也。况康王之颂。又见于清庙之什。则康王之诗。虽不见于雅。而其德岂为无可考欤。周公有大功于王室。而成王赐天子之礼乐以祀之。鲁之有颂。盖始于此。而夫子。鲁人也。不得已而存之耳。夫岂不知其僭哉。武王克商。封微子于宋。而以宾礼待之。则所以继绝世之王也。既有以承其宗祀。则又焉得无颂。此亦周家忠厚之意。而夫子存焉者也。且二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6L 页
南之诗。风之正也。邶,鄘以后。风之变也。雅之正。则菁莪,卷阿而上。是已。至其变。则六月,民劳而下。是已。周颂。本代之诗。而鲁乃周之诸侯也。故次之。商之所以次于周,鲁之末者。盖以其异代之王也。愚尝诵七月之篇。而知周之所以兴。咏二南之诗。而知周之将兴。歌十月之章。吟板荡之雅。则见周室之所以东迁。而王纲之所以不振者。岂不慨然而三叹乎。当其时。虽鸿雁,斯干之作。有间于其间。而前厉王之残暴。后幽王之淫虐。既不足以大有为之时。而以及扬水之愁怨。黍离之悲思。终至于匪风,下泉。而周之乱极矣。且其列国之风。已不作于先王之世。则固无足多论。而猗那,玄鸟之颂。又可以见殷商基业之盛。终虽至于危亡。而要其初。则固未尝不与周室比隆也。又彼䲭鸮之进。成王既不能无惭德。而周公以大圣之资。为能正其变。以复其初。鲁颂之兴。又有以启三家之雍彻。季氏之八佾。而卒无以禁其僭上贼乱之臣。则岂非成王之过。而伯禽之不得辞其责者也。抑又有说焉。善乎子朱子之言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止。然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7H 页
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能如是。然后可以尽学诗之大方也。彼其诗篇之离合。国号之异同。美剌之详略。在学者虽不可不讲。而亦不必强为之论辨也。但当考其指意之所归。寻其性情之邪正。而优游咏叹。沈浸反覆之际。盖有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自有不能已焉者矣。执事之问。亦曰学诗者不徒习其章句。识其鸟兽草木之名。而至其所以为问。则似有以略其所当先者。故愚于是。辄不自揣。遂敢以臆见。欲以发明其执事之所未问者。得非愚且僭耶。幸执事恕而教之。
 问。君子之学。必先正其心术。而不惑于异端邪说。然后圣人之道。斯可得而入焉。苟惟心术不正。而异端邪说。从而陷溺之。望其入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而欲求至海。不亦难乎。昔吾夫子既没。而杨朱,墨翟者。窃仁义之一偏。而唱为我兼爱之说。以乱天下。幸而有孟子者出。辞而辟之。杨,墨之害息。而人心复归于正。孟子没。有申,韩刑名之学。黄,老虚无之说。簧鼓于世。其为害又甚于杨,墨。而世之儒者。往往堕于其间而不悟。以贾谊之美才。犹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7L 页
明申,韩。司马迁之博学。犹尚黄,老。况其下者乎。当时不惑其说。毅然而麾之者。一扬雄而已。自汉室之东而西方之教。流入于中国。时君世主。尊尚其说。遂与孔老并立。而王公卿大夫士庶人。陷溺滋甚。王通。隋大儒也。犹称其为圣人。白居易。唐贤人也。犹酷嗜之。晚节用其教以理性。况众人乎。当时不惑其说。毅然而力排者。一韩愈氏而已。夫异端邪说之移人也。愚者信之。可也。而智者惑之。何耶。不肖者信之。可也。而贤者惑之。何耶。里巷之人信之。可也。而搢绅士大夫惑之。何耶。岂异端之学。亦有以过人。而其道诚可与尧,舜,周,孔。抗衡于世耶。岂贾谊,司马迁,王通,白居易之徒。明之尚之尊之者是。而孟子,扬雄,韩愈之辟之麾之排之非耶。夫以其说为真可信也耶。则与吾尧,舜,周,孔之道。大不相似。以其说为可妄也。则世之屈己而尊崇者。又皆吾儒之杰然者焉。孟,扬,韩三君子不世出。则无有与之辨者。愿与诸君论之。
对。道之不明也久矣。世之君子。各以所见为学。其所趋异涂。其能尽其性。而不入于迂诞卑陋之归者鲜矣。今执事先生发策承学。拳拳然莫不以吾儒之得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8H 页
失。异端之惑人为之问。玆岂非志圣贤之志。而学圣贤之学。欲使圣贤之道。复明其未明者于天下乎。愚虽不敏。于居閒处独明窗净几之间。固未尝不留意而发叹者也。岂敢默默。窃谓道有邪正是非之分。而人有知愚贤不肖之不齐。正者何。二帝三王周公孔子之道。是也。贤知之所由也。邪者何。杨,墨,申,韩,老,佛之道。是也。愚不肖之所由也。由于正则是。不由于正则非。正者行。则正胜而邪废。邪者行。则邪旺而害正。二者相为之胜负。相为之消长。而不能以并立。如薰莸冰炭之不可以相入。其为是为非。为善为恶。固不待区区辨说而后。为可以明之也。吾夫子以上。圣人在位。大道以明。如日中天。不容有魑魅魍魉。暧曀清光。然世衰道微。生既不得位。不能有以大行其道于天下。三千之徒。讲问之说。皆附于空言。于是。有杨,墨之徒。乘间窃发。邪说横起。荧惑群生。其祸将至于无父无君。当是时。不有孟氏。吾其为禽兽乎。况复有秦氏者出。侮先圣。烧诸经。坑学士。欲后之学者无复见帝王之成法。然则秦之祸吾道者。惨矣。汉之兴也。鉴秦之失。悉革而新之。而至于明先王之道。以复前代之盛。则卒未也。自是以来。道学失其所传。虽号为儒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8L 页
者。不知其所学者何事。而不免其汨没于流俗之中。终未有以道自立者。闻申,韩之学。则思有以明之。听黄,老之说。则思有以尚之。以及佛氏之入于中国也。其为说愈高。而入人最深。则又有以疑圣人之道而悦之者。扬氏韩氏之所以斥之者。盖亦末也。夫岂真知其道之本哉。是以。虽当时勤勤辨诘于言语文字之间。而卒未能辞而辟之。如孟氏之廓如也。夫孟子之辟杨,墨。扬雄之麾申,韩,黄,老。韩退之之排释氏。其自处同。而其所学之浅深高下。又各有不同者焉。而惑之者。未必皆愚不肖也。不惑者。亦未必皆贤知也。孟子。醇乎醇者也。所谓上知大贤。而无以议为者也。韩退之。有贤知之见识。而未及于道之极至者也。盖亦孟子之次也。扬雄则假贤知之名以自处。而未闻道者也。尚何说哉。贾谊,王通。亦贤知之徒。而其所见。或拘于气质之偏。则此虽在所惑之中。而不可与不惑之子云同论也。至于司马迁,白居易之崇老,佛。则亦皆由于未闻道。而非真贤知之徒。其为惑也宜矣。且其异端之为害。莫甚于佛,老。而杨,墨次之。申,韩则又杨,墨之次也。杨,墨之害。未及于佛,老。而辟之者为能痛绝其根本。而为功也易。竟未能为患于后世。释,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9H 页
老害过于杨,墨。而麾之排之者。有如扬雄之伪学。韩子之未极其至者。故其用力尤劳。而为患愈深。至死而不能禁。又况扬雄既未能祛申,韩之浅陋。而欲黄,老之正。退之以六百年之久。而攻佛氏之源。多见其不自量也。故拒异端者。必有如孟子而后可也。非杨,韩之所可能也。背汉媚新。阿谀苟容。行同狗彘。虽自谓不惑于异端。而其所惑者犹在也。齐王伯。同孔墨。友太颠。疏封禅。虽自谓不惑于异端。而其所惑者犹在也。夫所谓不惑于异端者。惟上知大贤而已。其有不及乎此者。则又孰能无惑。是以。穷天地亘万古。惑之者多。而不惑者少。排之者寡。而不排者众。其所以若是者。亦岂必以圣人之道为之非。而异端之道为之是也。惟未能正其心。而自不知陷溺于邪。故此心之明。日益昏昧。而违道远矣。诚能穷其理以正其心。而复其本然之德。则吾道不期明而明。异端不期攻而自破矣。是以。异端之说。不行于孔氏之前。而行于孟子之后。千有馀年而至于宋。两程勃兴。以及考亭之生。则此道得以复明。而虚无寂灭之教。计较功利之说。人得以排之。而莫不知所归向。虽不如扬,韩之屑屑。而扶正道辟异端之功。愚未见其与孟子异也。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59L 页
此执事所谓吾儒之杰然。而彼区区数子。何足以当之。然而执事之问。终未有一言之及。是愚窃惑焉。又观汉之世。有董仲舒者。其所著三策。皆时有发明于吾道者。而又其中。有尊孔子之术。黜百家之流。息邪说。明法度。武帝初年。亦颇用之。则董子之学。又非扬雄之所可拟议。而先儒又推其功。以为不在孟子之下。则愚以为汉之世。惟董仲舒一人而已。而执事不之称焉。而反以扬子为问。斯岂非欲观诸生之所见也。执事之问。愚既略陈于前。而又为之一说曰。董子有言。王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一于正。而亡有邪气干其间者。盖人君者。万民之标准。而四方之所就正焉者也。为人君者。苟能正其心。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则为之下者。夫焉有不化者乎。是以。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也。上之人。既能自行其道。以明于天下。故天下之人。皆有以知圣人之道为可学。而俛焉以尽其力。尚何他岐曲径之是趋乎。厥后。贤圣之君既不作。而圣人之道。不能以自行也。则异端邪说。得以肆行于其间。侵寻蠹害。颠倒是非。虽时有一二大儒。能明其道。以淑其徒。上之人。既不能行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0H 页
其道。以大化斯民而复其正。异端之害。至于今未泯。方今主圣臣良。治化之盛。罔以加之。而犹时有驰邪妄不经之说。以惑生民。而与吾道争。有如上所陈者。君子之惑于彼者。盖亦见其十七八矣。而小人之不惑者。百无二三焉。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若有欲尧舜其君民者。盍亦于论道经邦之暇。动念至是。而上达于宸衷。终始典学。益进圣德。以至于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止。则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为可以复明。而使得大行于天下。且况吾东方一域。壤地褊小。其为教为易行。而其为俗为易革。则其于明德新民之功。岂不绰绰乎其有馀裕。而将见其家周,孔而户朱,程。岂非一国人民之幸也。执事若以为可。进而教之。
王若曰。云云。
臣对。恭惟 主上殿下。潜心正道。逊志圣学。以聪明之资。加缉熙之功。日延群臣。讲问义理。研磨古今。盖尝以道之不明。而人不兴于学为忧。进臣等于玉阶之下。咨之以先儒之事。以及乎当今之所可为者。臣虽愚昧。敢不罄一得之见。以对扬休命。臣伏读 圣策。曰。道学自洙泗绝传之后。止所以异者亦无可取者欤。盖自羲,农而下。三代而上。圣圣授受。同一心法。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0L 页
道明于上。而化行于下。人无不学。学无不正。周之衰也。政教陵夷。斯文将丧。吾夫子有德无位。诵书传道。空言无施。思,孟之没。言随以堙。学随以绝。而汉氏以来。不复有真儒矣。濂溪周子。奋乎百代之下。默契道体。提纲启钥。河南二程氏。亲受其说。而不传之绪。得以复续。时则若杨。若游。若谢。若吕。盖其高弟。而以子朱子之说考之。则格物之论。中庸之说。亦皆或流于支离。或滞于穿凿。而终不免淫于老佛。求其传之无弊者。龟山差可拟焉。是以。再传而得豫章。三传而得延平。以及乎紫阳。则其流派之正。概可见矣。若其南轩之天资绝人。东莱之践履笃实。盖与紫阳同其趋者也。故南山有对床之语。寒泉有同辑之编。然而终不能无讥于伯恭者。盖以偏信迁史。而象山之贵顿悟而废讲学者。均以害后学心术目之。则其所与异同者。不难辨矣。臣伏读 圣策。曰。予以寡昧。止予将观览焉。 圣问及此。实一国臣民之福也。天佑下民。作之君师。盖欲以治其不齐之禀。而教以当行之理。以复其本然之善而已。故唐虞之世。虽有司徒典乐之官。而其躬行之实。心得之妙。未有不先而能率也。人君立极于上。而群臣敷教于下。是以。士兴于学。民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1H 页
被其泽。治化之隆。有非后世所及者。厥今师道之不立久矣。而又有所谓进取之业者。以坏其向道之志。故士之为学者。不以华藻相尚。则必溺乎章句口耳之习。攻文者。易流于怪妄。谈经者。多失于固陋。其所以仅得之者。反归于媒爵取宠之资。得一名。获一官。则又并与所学者而弃之。俗何以美。而治何以成乎。是以。人私其身。士私其学。千岐万辙。旁骛别驱。不背于道者无几矣。臣又闻。古之君子。莫不涵养以立其本。穷格以达其用。存诸中者有主。故应于外者无不通。以之而身可修。以之而家可齐。又推之以及于治国平天下。无所往而不得其宜焉。然而其所以主宰乎一身者心。而所以能使之为主宰者敬也。盖事不外于理。而理实具于心。敬者。所以存心而明理也。故自下学之初。以至于为圣为贤。未可一日而离乎此。从事于斯。无少间断。使鉴空衡平之体。当其用而无所偏系。则其真是真非。或异或同。举不能逃。而有以立其极矣。又从而择其学明道尊者。以专师表之任。使学者有所据依而尊信焉。教之以治心养性务实向里之业。不徒为记诵文字之学。必其有以得之于心。而施之于用。所谓世之学者。一无所杂于其中。则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1L 页
学何患不兴。人才何患乎不能育。必将溯濂洛之流。而穷洙泗之源。正道以明。而异学无由起矣。风檐寸晷。挂一漏万。伏愿 圣明。姑以此留神焉。臣谨对。
家礼考误
 冠礼席右
右。即席之北也。
 即席西向跪
众子则南向
 丧礼。小敛设奠。
下文具字。当在奠字下。观大敛章。可见。
 
头𢄼掠头
掠头。如今之网巾。
 朝哭
即下所谓朝夕哭之朝哭也
 朝夕哭奠
此。礼之昏定晨省也。
 金银钱饰
钱。疑当作镂。
 吊奠。高氏之说亦然。
亦然。谓高氏亦以今人以奠为酹。而尽倾之于地。为
河西先生全集卷之十二 第 262H 页
非也。
 闻丧。又变服。如大小敛。亦如之。
亦如之者。柩东西向坐。哭尽哀也。
 已成服者。亦然。
亦然者。归家诣灵座前哭拜也。
 日子
日。十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十二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虞祭具馔。如朝奠。
或朝上有朔日字。或朝乃朔字之误。下同。
 
居丧杂仪
虽功,缌之丧。比葬。亦须素服带。虽已饮酒食肉。亦当尽其月数。不与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