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x 页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御制赐祭文(正宗丙午四月初四日。遣左副承旨朴天行致祭。)
孝陵有臣。曰金学士。宫绡古墨。盛际绘事。千载省识。筠碧心丹。年年七月。泪入乔山。竹外穷檐。楚骚兰猗。硕人薖轴。君子明夷。煌煌钤印。紫阳壹编。抱书徜徉。光霁无边。遂倡绝学。大本中正。只手三纲。闻者起敬。看花玉栏。左右仙寝。满腔衷赤。泣诉敷衽。珠丘躬禋。圣祖诞辰。頫仰宿昔。忾慕弥新。阅劫障子。云水同白。留后人观。累欷击节。乃命有司。乃酹于庙。英灵上征。帝乡杳杳。
御制赐祭文(正宗丙辰十一月初六日。遣右副承旨李勉兢致祭。)
予为斯文。揭大一统。书必尊朱。愿则学孔。天地二人。先正有诗。允矣文正。百世可师。于戏 孝陵。洒落君臣。殷傅汉葛。公实其人。莲烛临筵。画竹在抱。世方期公。天德王道。空山七月。楚骚一阕。云谁之思。泪尽继血。飘然墨绶。鸿去冥冥。高风宇宙。大伦日星。良史特书。君子尚论。观乎所立。可推其存。圃老肇倡。静翁丕阐。斯道中否。不坠如线。公起南州。杰然人豪。道淑寒暄。德邻退陶。早奋绝学。高处独见。晚益精熟。表里微显。雅言则礼。从事于敬。一部曾传。平生本领。天心霁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4L 页
月。座上春风。万理一原。触目圆融。颜瓢点瑟。周图张铭。乃集厥成。会统考亭。群儒说梦。正义棼汨。认道为器。求中未发。一言抵掌。炳若龟烛。文成四七。盖公先觉。云水劫寒。谷兰香歇。韦编旧稿。惜矣今佚。华阳有碣。笔岩有祠。曷云崇报。知德者稀。旷数百载。独契予心。天运往复。若待于今。万世宣尼。普天芬苾。四圣十哲。升配咸秩。如公及门。优入升堂。儒林定评。昭代阙章。乃诹吉辰。阳复之月。跻之圣庑。五贤之列。三百州郡。环海以东。从与享之。一视頖宫。乃赠涣诰。乃新节惠。文藻故宅。亦祀以世。振古殷礼。夙昔大义。隆师阐学。 孝陵志事。宫墙弥崇。俎豆孔涤。予揭大统。有辞千亿。
赐祭文(显庙壬寅。笔岩书院宣额时。○知制 教申恦制)
维岁次壬寅二月乙巳朔十六日庚申。 国王遣臣礼曹正郎尹衡启。谕祭于先正臣金麟厚之灵。煌煌明哲。夙挺殊姿。九苞灿然。仪于德辉。际遇明时。式赞弘猷。直而温如。和而不流。金华玉署。启沃密勿。责难陈善。雍容吁咈。天胡降割。 二圣继陟。阴邪闯然。伺隙煽慝。君子明夷。兆足以休。进退随时。与道俱谋。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栖迟衡泌。硕人之轴。龙蟠凤逸。抱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5H 页
德怀贞。恋君一篇。金石精诚。身虽在野。忠岂忘心。清风峻节。百代之钦。乡人起慕。建祠妥灵。俎豆时修。未有嘉名。爰锡之额。奠此菲薄。爽灵不昧。歆予泂酌。
文庙从祀教书(艺文提学具庠制)
王若曰。真儒后千载生。政合崇报之典。公议待百年定。爰举跻享之仪。表而出之。道所存也。顾寡德任君师之责。伊崇儒为标准之方。扶正抑邪之谟。宪章列圣。继往开来之学。寤寐前贤。惟一念大阐斯文。庶八方咸归有极。第近日士趋之不古。逌吾儒道统之未明。世道之污隆斯关。政急挽回之术。前哲之典型已远。若为矜式之图。惟卿海东濂溪。湖南洙泗。性命阴阳之奥。沕乎太极图同归。格致诚正之原。直于小学书著力。卓然独见大意。求之自有馀师。道器混一之论。断然黜诸家之谬。理气四七之辨。沛乎释同志之疑。刚毅直方之蕴乎中。则大冬松柏。光明温粹之发于外。则清水芙蓉。绰乎九分地头。展也三代人物。幸值 孝陵大有为之际。伫见醇儒展所蕴之休。受知储宫。固已画图中寓意。赐临直署。别是讲论外输心。盐梅之契暗符。若殷宗之得傅说。君民之责自任。类伊尹之遇成汤。嗟皇天未欲平治。而大贤遽决敛退。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5L 页
内院议药之请。无赖叩心之忱。深山奉讳之恫。几洒化血之泪。惟终始孤忠直节。亦自学问中出来。而出处至正大中。益验规矩上推去。身自许纲常之重。世皆称博约之工。霁月光风。自是有道气象。精金美玉。兼以馀事文章。蔚然众美之俱该。允矣多士之攸则。惟其造诣之妙。有难测知。尚此尊奉之方。未遑克举。寔为邦典之欠阙。每切予心之慨叹。天意殆有相焉。便多旷百世之感。今时若不偶尔。讵缓大一统之规。扶伦正俗之章。固激切而有契。明理觉后之训。亦昭融而无间。窃幸知卿莫如。是谓在心惟简。予志先蔽。奚翅重言复言。佥议攸同。非止一疏再疏。玆以卿从祀于文庙之庑。辟异端而斥偏诐。政属定民志之时。从圣庑而享春秋。傥为励士风之会。次联邻德之先正。庶周旋而无违。位亚在座之圣师。尚瞻仰之有所。清风直气。妥英灵于文床。明荐精禋。赍虔诚于泂爵。于戏。莫谓当时之志业未究。可使来世之风声永垂。明善诚身。诏后昆而斯范。考功度德。质前圣而奚疑。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文庙从祀颁教文(艺文提学具庠制)
王若曰。天降真儒。丕阐文明之运。德合崇报。聿举跻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6H 页
享之仪。庸副群情。先蔽予志。言念圣庑配儒贤之典。实为斯文明道统之要。夫子之宫墙斯尊。非盛德而孰与。后学之模范攸在。庶正路之不迷。肆予自承 祖宗洪基。恐负君师丕责。末路之习尚已痼。奈趋向之或岐。先哲之阃域难窥。恐议论之易谬。伫期皇道同归之化。益轸金秤称来之方。缅昔河西大儒。蔚为海东正学。诗出天性。咏枫树而寓丹心。资近生知。劈葱根而探玄理。平生心契。独推天地间二人。本原工夫。专在大小学两部。理气互发之辨。折衷大贤。道器一物之非。剖析诸说。纲常自任。秉执则至正大中。规矩是循。践履则下学上达。是以百世师表之评。已为一时公共之论。其道也继濂溪开后人之功。于时则际 孝陵贲太平之治。离筵出入。已自青邸而受知。龙光便蕃。亲锡墨画而寓意。鱼水密勿之契。幸有其人。黼黻协赞之休。伫见当世。那意上天之不吊。遂自下邑而永归。七月穷山。几洒苍梧之冤泪。一片短旐。不改玉果之旧衔。嗟事业未展于当时。而功化尚赖于末学。备道德节义之盛。宛然三代上典型。明君臣父子之伦。允矣千载下标准。撑天之大纲永树。隔晨之旷感深深。祥麟瑞凤之仪。几切时不同之恨。良金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6L 页
温玉之质。实有知者希之叹。终始进退之间。惟义是视。雍容出处之际。无迹可寻。于是孟氏之统有传。始知子思之功为大。瞻鳌山杖屦之所。非无妥灵之祠。顾芹宫笾豆之班。宜备啜食之礼。事不偶尔。幸群议之佥同。表而出之。若天意之有相。玆以赠领议政文正公金麟厚。从祀于文庙之庑。国人赖以矜式。多士举有依归。接洙泗洛闽之流。渊源远矣。跻静退牛栗之列。春秋飨之。于戏。文在玆足徵。道自此不坠。菁莪乐育。伫见作兴之休。衿绅耸听。孰无观感之效。故玆教示。想宜知悉。
文庙升配祝文(知制 教朴载淳制)
天眷吾东。真儒继作。有俨圣庑。一体配食。曰维文正。遹承道嫡。纯粹中正。光明洒落。伟然大节。卓尔邃学。剖析道器。发挥太极。书辨四七。功垂千亿。若宋之周。屹为先觉。斯文永赖。后学攸式。寡昧旷感。景仰深笃。从祀之请。寔循举国。吉辰载涓。缛礼在即。互庑序配。时代不错。先告厥由。祇荐泂酌。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7H 页
河西先生全集序
有一个人。自废其身。而宇宙以为栋梁。日月免夫晦蒙。其迹逾泯。而其名逾传。然而人莫知其所以然也。能言之士。亦不能以一辞赞其幽沕之妙者。曰故河西金先生。讳麟厚。字厚之也。先生生于正德庚午七月十九日。自能食能言。出语作句。动惊四座。嘉靖庚子。以进士登第。时 仁宗大王毓德春宫。 中宗大王专委辅导之任。 仁庙深知先生道德学问之懿。诚心敬礼。召对频仍。先生亦以为潜龙之德。度越千古。异日唐虞之治。必臻无疑。际遇日益昭融。期待日益隆重。 仁庙既德成闻著。臣民愿死。则世之期望于先生者。可知也。 仁庙三朝之孝。益尽于异颜之母后。中外以是益知其孝德克臻乎舜文之域。而先生涵养薰陶之效。亦不可诬矣。岁甲辰。 中庙上宾。仁庙即位。皆以大猷是程。望于先生。而先生不无神于知几者矣。虽初服之庇倚切至。而先生观变玩占。感之于进退之际矣。乙巳。先生猝闻 仁庙奄弃臣民。号擗屡绝。如不欲生。每于 仁庙讳辰。往入深山。痛哭而归。 明庙即位。文定垂帘。屡有除拜。召旨勤恳。而一切辞以疾病。庚申正月。以疾卒于正寝。享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7L 页
年五十有一矣。盖既没。而诸门人。裒稡平日著述。为全集。不幸烬于回禄。如西铭事天图,周易观象篇。世无伏生之口诵者。故仍不见于世。惜哉。今诗文若干卷。则文谷相公所游心致力。而印行于世。即古所谓焦尾者也。其论说理致之文。颇见于李文纯公小说。證订礼书之语。编入于金文元公辑录。悉皆精深粹白。颠扑不破。要非后世注家之所及也。窃惟易大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夫人以藐然之身而能与天地。并立而为三者。以其有仁义也。然而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今先生之义。既尽乎君臣。则其尽仁乎父子可知。而大纲立矣。然大纲既立。而万目不举。则道非其道矣。先生于经传史集。无不究极。置水不漏。其行于家。则仪章度数。一毫不敢放过。而至其讲论乎筵席。则以为道之大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乎天。而至论其用。则入于至小而无内。必须兼费隐包细大而不遗。然后王道备矣。呜呼。先生可谓豪杰之才。而见道分明者欤。如使 仁庙圣寿无疆。而先生展布抱负。则其范围天地之化。可庶几矣。皇天不佑。竟为志士之永叹。可胜痛哉。或疑先生晚岁沈冥之托。有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8H 页
非圣贤之规。余谓泰伯之裸以为饰。不害为至德。而箕子之佯狂为奴。亦为恻怛之仁。先生岂无所受而然哉。湖南章甫。立祠于笔岩。而 圣朝宣以恩额。崇报之典。至此而无遗憾矣。今先生之外曾孙李实之。来求遗集之序。略书平日所感于心者如此。而其诗文之声病华实。有不暇论云。 崇祯柔兆摄提格孟夏日。恩津宋时烈。谨序。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8L 页
河西先生全集旧序
大道。有不宰之功。至德。著无迹之化。是故。至柔而有不息之强。不言而定万世之论。物莫不遂。而不知其所以遂。人莫不悦。而不知其所以悦。知周万物。而众皆不见其明。忠贯日月。而举世不识其实。纲常伦纪。赖之以立。圣贤之道。赖之不坠。而不知其所以然。所谓禀元气之会。而有龙德之正。参天地之位育。而顺阴阳之屈伸。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吾于先生。见之矣。先生生而端正粹美。异于常儿。在襁褓。未尝啼哭。少长。未尝妄戏。数岁。能为诗句。意思深远。气象广大。已有非人所能及者。七八岁。文名大振。父母未尝导之以进取利禄之途。常视之以诚意不欺之方。先生少而承家庭之训。长而资师友之益。以清明纯粹之质。志圣贤诚明之学。致力于入孝出恭之训。而专精乎修己治人之道。规模极其大。而不骛于高远。节目尽其详。而不滞于烦碎。无事则涵养而存其德性之自然。读书则精思而察夫义理之无穷。沈潜反覆于四书五经。以求其实用。博考旁通于子史诸书。以订其得失。一内外显微。而本之于诚。贯动静知行。而主之以敬。工夫虽紧。不敢躐等以进。期限虽宽。不敢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9H 页
少有间断。既严于为己为人义利公私之分。而尤谨于本末精粗道器上下之辨。誇记诵而无本者。既不取之。恃聪明而过高者。亦深忧之。(有曰。道心寂然不动。人心感而遂通者。先生以为圣人所谓人心道心。似皆指动处而言。有曰。求喜怒哀乐于未发之前者。先生曰。不如持敬涵养。而察之于动。有曰。上达天理。儒,释一者。先生以为老佛之教。本无天理。其上达。岂同于吾儒。有曰。周经。且说影中天者。先生以为圣人之言。即天地之道也。不可谓之影。有以为笃于行而略于知者。先生曰。知之不明。则行之必窒。知行二者。不可废一。有以为敦乎内而忽于外者。先生曰。外不整齐。则内不主一。敬义交修。须当两进。其他与一斋,退溪,明彦诸友。发明太极之蕴。又与苏斋。往复论夙兴夜寐箴。退溪极称其地位高明。平时。与门人指示用工真实之地。极论太极,西铭,近思录,大小学。以至周易诸经。议论精微。一出于正。今不能悉记。)众论纷然。而必知其要。察之于毫釐。而不惑于近似。辨不好胜。而取舍必严。尽究诸儒之异同。而谨守程朱之成法。可谓笃信圣贤。而真知实理者也。平生不见异端不正之书。不作世俗无益之戏。从容游艺。动息皆有其养。神明厥德。真草俱入于妙。天文,地理,医药,卜筮,算,篆,律吕之法。亦莫不深究其说。而发其归趣。学极其博。而未尝自多。必问于人。知极其精。而未尝自是。必质于人。发言则慈祥而简重。处事则精详而正大。温粹如精金美玉。不容一毫之杂。泂澈如冰壶秋月。不污一点之尘。不贰之诚。通乎金石。而至大之量。洪乎河海。毁誉不累于心。喜怒不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9L 页
形于色。神无方而动有常。不见其高。而人不可及。不见其深。而人不可窥。平居则寂然无语。得酒而豪气乃发。一觞一咏。愈醉愈多。而未见可删之句。纵论义理。间以善谑。而不闻可择之言。望之如瑞日祥云。接之如和风甘雨。闻之而人皆喜。见之而人皆悦。然其以天地生民为心。以吾道兴衰为己任。进而入侍经幄也。力救先儒之冤。而不避难犯之讳。退而閒居丘园也。确乎不屈之节。而不怵熏天之焰。祸福不能动其中。邪世不能乱其德。以善养亲。而重报本之礼。以正居家。而极和顺之乐。君臣之义。不以死生而移其守。朋友之信。不以存没而变其情。惟以进德修业为事。而常有忘身殉国之志。义理之勇。刚大之气。凛乎鈇钺。塞乎天地。有以扶植乎生民秉彝之重。而命脉乎斯文之大者。则知之者鲜矣。至于察乎盈虚消长之理。明乎乐行忧违之道。知几其神。而动之以天。出处之正。绰绰然有馀裕。而刚不折。柔不辱者。有非近代诸公所及。则知之者尤鲜矣。其教人也。不改绳墨。而必以其正。随才高下。而各有所得。不惠而爱。不严而尊。遗风馀韵。溢乎远迩。非独士林同志之人。仰之如山斗。下至村野之人。甲冑之士。方外之徒。亦莫不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10H 页
自然诚服。久而其道益显。此岂非有不宰之功。著无迹之化。俟百世而不惑者也。先生诗文。上溯乎唐虞三代。泛滥乎楚,汉,唐,宋。造诣之深。发前圣之蕴。措辞之妙。尽事物之情。莫非精义发见。一经一纬。如春风吹物。物各自荣。造化之真。不容人力。早年之作。多和平冲澹之味。而有豪放之气。晚岁。更觉高明纯正。而间有慷慨悲愤之辞。盖感乎目前之变。而发于不平之鸣。不得不尔。而哀而不伤。愤而不激。亦归于性情之正而已。呜呼。以先生道德文章之懿。遇阳道亨泰之日。与群贤共立于朝。其辅养 圣德。黼黻皇猷。固不可量。而天不慭遗。可胜痛哉。先生全集。厄于回禄。如西铭,事天图,周易观象篇诸书。今皆不见。尤可惜也。余搜辑遗稿。八年而得若干卷。倩白上舍光勋抄书。而上舍不辞以劳。监司宋相公,都事闵先生。鸠材聚工。以济绣梓之功。是亦岂非先生之德。有以深感于二先生与上舍好善之心也耶。顾以监刻之难。校雠之精。非深知先生之道而有诚心者。则不可。故遂邀门人梁君子澄,申君觉。而主其役。得之于先生之子从虎口诵者数百馀首。门人卢适,奇孝谏,卞成温。亦各持所得而来。手书以刻。以尽其诚。其他散在于
河西先生全集卷首 第 10L 页
诸门人而未至者。则当俟后日。更为别集也。役既告讫。相与诵其诗文。而寻其义趣。彷佛乎当时问答于函丈之间。令人自有敬慕之心而不能已。后之读是集者。亦必有同然之感。苟能常若亲炙于座上之春而私淑焉。则其学问事业。岂浅浅乎哉。 隆庆戊辰春二月既望。门人巴山赵希文。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