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x 页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年谱
孝宗弘治十四年(燕山君七年)辛酉。
十一月二十五日己亥。(辰时)先生生于礼安县温溪里第。(先生先祖居真宝县。五代祖松安君。避倭寇移居安东府丰山县南磨崖里。后又迁于周村。至祖判书公。爱礼安县北温溪泉石之胜。始卜居焉。)
十五年壬戌。(先生二岁)
六月。赞成公卒。(按先生撰先妣贞敬夫人朴氏墓碣云。先君病殁时。伯兄仅授室。自馀幼稚满前。夫人痛念多男而早寡。将不克持门户。益修稼穑蚕桑之务。不失旧业。及诸子渐长。则拔贫资给。令就学于远迩。每加训戒。盖不惟文艺是事。尤以持身谨行为重。未尝不丁宁警切曰。世常訾寡妇之子不教。汝辈非百倍其功。何以免此讥乎。观此则先生虽蚤孤。而其得成就于大夫人者为多。)
十六年癸亥。(先生三岁)
十七年甲子。(先生四岁)
十八年乙丑。(先生五岁)
武宗正德元年( 中宗大王元年)丙寅。(先生六岁)
始知读书。(邻有老夫。颇解千字文。先生就学。朝必洗栉至篱外。默诵前授数遍而后入。俯伏听受如严师焉。)
二年丁卯。(先生七岁)
三年戊辰。(先生八岁○仲兄刃伤手。先生抱泣。母夫人曰。汝兄则伤手不泣。汝何泣耶。对曰。兄虽不泣。岂有血流如彼而手不痛乎。○先生温恭逊悌。对尊丈。不敢有惰容。虽中夜熟寐。长者有呼。即觉。应唯甚谨。自六七岁已然。)
四年己巳。(先生九岁)
五年庚午。(先生十岁)
六年辛未。(先生十一岁)
七年壬申。(先生十二岁)
受论语于叔父松斋公堣。(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惕然自警曰。人子之道当如是矣。一日。将理字问松斋曰。凡事之是者是理乎。松斋喜曰。汝已解文义矣。松斋性简严。于子弟。少有许可。先生与兄大宪公瀣同受业。松斋每称之曰。亡兄有此两儿。为不亡矣。又谓先生曰。持门户者。必此儿也。)
八年癸酉。(先生十三岁)
九年甲戌。(先生十四岁)
好读书。虽稠人广坐。必向壁潜玩。(爱渊明诗。慕其为人。)
十年乙亥。(先生十五岁)
十一年丙子。(先生十六岁)
十二年丁丑。(先生十七岁)
十三年戊寅。(先生十八岁○有游春咏野塘一绝云。露草夭夭绕水涯。小塘清活净无沙。云飞鸟过元相管。只怕时时燕蹴波。)
十四年己卯。(先生十九岁○有咏怀诗。独爱林庐万卷书。一般心事十年馀。迩来似与源头会。都把吾心看太虚。)
十五年庚辰。(先生二十岁)
读周易。讲究其义。殆忘寝食。(自是。常有羸悴之疾。○后先生与赵士敬书云。仆早年妄尝有意。而昧其方。徒以刻苦过甚。得羸悴之疾。)
十六年辛巳。(先生二十一岁)
聘夫人许氏。(进士瓒之女)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二十二岁)
二年癸未。(先生二十三岁)
十月。子寯生。○是岁。先生始游大学。(谨按。先生手笔录金河西赠诗后小序曰。癸巳秋。西入泮宫云云。此条当在癸巳游泮条下。时经己卯之祸。士习浮薄。见先生举止有法。人多笑之。所与相从者。惟金河西麟厚一人而已。先生未几还乡。河西以诗赠别。有云夫子岭之秀。李杜文章王赵笔。)
三年甲申。(先生二十四岁)
四年乙酉。(先生二十五岁)
五年丙戌。(先生二十六岁)
六年丁亥。(先生二十七岁)
秋。赴庆尚道乡解。进士试居首。生员第二。
○十月。子寀生。
○十一月。夫人许氏卒。
七年戊子。(先生二十八岁)
春。中进士会试二等。
八年己丑。(先生二十九岁)
九年庚寅。(先生三十岁)
聘夫人权氏。(奉事礩之女)
十年辛卯。(先生三十一岁)
六月。侧室子寂生。
十一年壬辰。(先生三十二岁○先生自中司马试。无意举业。兄大宪公白母夫人劝之赴举。是年。文科别举初试居第二。自京还乡。宿路边村舍。夜中遇盗。同行惊惶失措。而先生凝然不动。)
十二年癸巳。(先生三十三岁)
游泮宫。(流辈多敬服)秋下乡。道经骊州。见慕斋金先生。(是行。随权忠定公拨同行。慕斋名安国。时罢官居骊州梨湖村。先生晚年。自言见慕斋。始闻正人君子之论。)赴庆尚道乡举。居第一。
十三年甲午。(先生三十四岁)
三月。及第出身。
四月。选补承
年谱
孝宗弘治十四年(燕山君七年)辛酉。
十一月二十五日己亥。(辰时)先生生于礼安县温溪里第。(先生先祖居真宝县。五代祖松安君。避倭寇移居安东府丰山县南磨崖里。后又迁于周村。至祖判书公。爱礼安县北温溪泉石之胜。始卜居焉。)
十五年壬戌。(先生二岁)
六月。赞成公卒。(按先生撰先妣贞敬夫人朴氏墓碣云。先君病殁时。伯兄仅授室。自馀幼稚满前。夫人痛念多男而早寡。将不克持门户。益修稼穑蚕桑之务。不失旧业。及诸子渐长。则拔贫资给。令就学于远迩。每加训戒。盖不惟文艺是事。尤以持身谨行为重。未尝不丁宁警切曰。世常訾寡妇之子不教。汝辈非百倍其功。何以免此讥乎。观此则先生虽蚤孤。而其得成就于大夫人者为多。)
十六年癸亥。(先生三岁)
十七年甲子。(先生四岁)
十八年乙丑。(先生五岁)
武宗正德元年( 中宗大王元年)丙寅。(先生六岁)
始知读书。(邻有老夫。颇解千字文。先生就学。朝必洗栉至篱外。默诵前授数遍而后入。俯伏听受如严师焉。)
二年丁卯。(先生七岁)
三年戊辰。(先生八岁○仲兄刃伤手。先生抱泣。母夫人曰。汝兄则伤手不泣。汝何泣耶。对曰。兄虽不泣。岂有血流如彼而手不痛乎。○先生温恭逊悌。对尊丈。不敢有惰容。虽中夜熟寐。长者有呼。即觉。应唯甚谨。自六七岁已然。)
四年己巳。(先生九岁)
五年庚午。(先生十岁)
六年辛未。(先生十一岁)
七年壬申。(先生十二岁)
受论语于叔父松斋公堣。(至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惕然自警曰。人子之道当如是矣。一日。将理字问松斋曰。凡事之是者是理乎。松斋喜曰。汝已解文义矣。松斋性简严。于子弟。少有许可。先生与兄大宪公瀣同受业。松斋每称之曰。亡兄有此两儿。为不亡矣。又谓先生曰。持门户者。必此儿也。)
八年癸酉。(先生十三岁)
九年甲戌。(先生十四岁)
好读书。虽稠人广坐。必向壁潜玩。(爱渊明诗。慕其为人。)
十年乙亥。(先生十五岁)
十一年丙子。(先生十六岁)
十二年丁丑。(先生十七岁)
十三年戊寅。(先生十八岁○有游春咏野塘一绝云。露草夭夭绕水涯。小塘清活净无沙。云飞鸟过元相管。只怕时时燕蹴波。)
十四年己卯。(先生十九岁○有咏怀诗。独爱林庐万卷书。一般心事十年馀。迩来似与源头会。都把吾心看太虚。)
十五年庚辰。(先生二十岁)
读周易。讲究其义。殆忘寝食。(自是。常有羸悴之疾。○后先生与赵士敬书云。仆早年妄尝有意。而昧其方。徒以刻苦过甚。得羸悴之疾。)
十六年辛巳。(先生二十一岁)
聘夫人许氏。(进士瓒之女)
世宗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二十二岁)
二年癸未。(先生二十三岁)
十月。子寯生。○是岁。先生始游大学。(谨按。先生手笔录金河西赠诗后小序曰。癸巳秋。西入泮宫云云。此条当在癸巳游泮条下。时经己卯之祸。士习浮薄。见先生举止有法。人多笑之。所与相从者。惟金河西麟厚一人而已。先生未几还乡。河西以诗赠别。有云夫子岭之秀。李杜文章王赵笔。)
三年甲申。(先生二十四岁)
四年乙酉。(先生二十五岁)
五年丙戌。(先生二十六岁)
六年丁亥。(先生二十七岁)
秋。赴庆尚道乡解。进士试居首。生员第二。
○十月。子寀生。
○十一月。夫人许氏卒。
七年戊子。(先生二十八岁)
春。中进士会试二等。
八年己丑。(先生二十九岁)
九年庚寅。(先生三十岁)
聘夫人权氏。(奉事礩之女)
十年辛卯。(先生三十一岁)
六月。侧室子寂生。
十一年壬辰。(先生三十二岁○先生自中司马试。无意举业。兄大宪公白母夫人劝之赴举。是年。文科别举初试居第二。自京还乡。宿路边村舍。夜中遇盗。同行惊惶失措。而先生凝然不动。)
十二年癸巳。(先生三十三岁)
游泮宫。(流辈多敬服)秋下乡。道经骊州。见慕斋金先生。(是行。随权忠定公拨同行。慕斋名安国。时罢官居骊州梨湖村。先生晚年。自言见慕斋。始闻正人君子之论。)赴庆尚道乡举。居第一。
十三年甲午。(先生三十四岁)
三月。及第出身。
四月。选补承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1L 页
文院权知副正字。荐授艺文馆检阅兼春秋馆记事官。即递还为承文院副正字。(先是。先生外舅权礩。乃正言权磌兄。磌以己卯士类。与安处谦之狱。被罪死。礩亦坐废。至是。谏官承权臣风旨。以为某礩女婿。不可为史官。其荐之者亦非。 启请推艺文馆官。而递先生史职。于是论说纷然。一馆皆坐罢。而先生遂递。金安老有田庄在荣川郡。乃夫人许氏乡也。安老以同乡之故。愿见先生。先生不往见。由是衔之。嗾台谏论之云。)
六月。升正字。
○七月。乞假下乡省亲。
○十月。升著作还朝。(廷试文臣耆英会图排律十韵。先生居首。)
十二月。升务功郎博士。
十四年乙未。(先生三十五岁)
六月。差护送官。送倭奴于东莱。(过骊州。与牧使李纯游神勒寺。有诗云。问数可能探理窟。谈仙直欲谢时流。先生自注云。公注皇极内篇。积功二十馀年而始就。是日。论内篇及参同契修炼之法。○是行。取道乡邑。省大夫人而去。)
十五年丙申。(先生三十六岁)
三月。授宣务郎。
○六月。升成均馆典籍。兼中学教授。
○七月。乞假省亲。
○九月。拜户曹佐郎。
十六年丁酉。(先生三十七岁)
四月。授宣教郎。
○五月。授承训郎。
○九月。授承议郎。
○十月。丁母夫人朴氏忧。(先生自升六品。欲乞外便养。而为当路所沮。至是。自京奔丧。服中柴毁成疾。几至不救。)
十二月甲子。葬朴夫人于温溪树谷之原。
十七年戊戌。(先生三十八岁)
十八年己亥。(先生三十九岁)
十二月。服阕。○拜弘文馆副修撰。是日。升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时金安老已败。故先生选入玉堂。兄大宪公方以舍人兼春秋。先生避嫌。不带记事官。)
六月。升正字。
○七月。乞假下乡省亲。
○十月。升著作还朝。(廷试文臣耆英会图排律十韵。先生居首。)
十二月。升务功郎博士。
十四年乙未。(先生三十五岁)
六月。差护送官。送倭奴于东莱。(过骊州。与牧使李纯游神勒寺。有诗云。问数可能探理窟。谈仙直欲谢时流。先生自注云。公注皇极内篇。积功二十馀年而始就。是日。论内篇及参同契修炼之法。○是行。取道乡邑。省大夫人而去。)
十五年丙申。(先生三十六岁)
三月。授宣务郎。
○六月。升成均馆典籍。兼中学教授。
○七月。乞假省亲。
○九月。拜户曹佐郎。
十六年丁酉。(先生三十七岁)
四月。授宣教郎。
○五月。授承训郎。
○九月。授承议郎。
○十月。丁母夫人朴氏忧。(先生自升六品。欲乞外便养。而为当路所沮。至是。自京奔丧。服中柴毁成疾。几至不救。)
十二月甲子。葬朴夫人于温溪树谷之原。
十七年戊戌。(先生三十八岁)
十八年己亥。(先生三十九岁)
十二月。服阕。○拜弘文馆副修撰。是日。升修撰,知制 教兼 经筵检讨官。(时金安老已败。故先生选入玉堂。兄大宪公方以舍人兼春秋。先生避嫌。不带记事官。)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2H 页
十九年庚子。(先生四十岁)
正月。拜司谏院正言。被 召还朝。
○二月。授奉训郎。升奉直郎。
○三月。兼承文院校检。
○四月。知制 教。(自是通政以下除拜。内职例带。)拜司宪府持平。(入对 经筵启曰。近日旱气太甚。如避殿减膳撤乐等事。虽皆文具。而行之当以至诚也。若因旱数赦则甚不可。古人云。数赦则众善受害。奸人致喜。近者。奸细之徒。意谓旱极必赦。作罪者希望。故犯者无忌。其弊不少矣。 上嘉纳。)移拜刑曹正郎。既而因事罢。
○九月。叙用。复拜刑曹正郎兼承文院校理。除弘文馆副校理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
○十月。升校理。
○十一月。授通善郎。
二十年辛丑。(先生四十一岁)
三月。入对 经筵启事。(时牛疫甚。先生 启曰。五行志云。土生万物。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于是有牛祸。前冬。有地震之变。而今疠疫牛疫。一时而作。古人之言。信不诬矣。且春方忧旱。土脉不润。凶荒之兆已见。农事亦可占矣。灾异叠出。莫甚今日。愿 上更加修省。后入侍夕讲。又 启曰。汉明帝时天旱。钟离意上疏谏。明帝即罢营缮。晓谕所失于百官。应时大雨。近有灾变。而 上忧勤惕虑。罪己之辞。亦甚恳切。而天适雨焉。以此见之。天人之应。其理不爽。大抵内实尽诚。则其应至矣。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凡举措之事。务合人心。人心和则灾异可去矣。)赐暇读书。(堂在东湖。乃国家储养人才之地。极选文学之士以充之。轮番读书。与其选者。荣比登瀛焉。然被选之人。
正月。拜司谏院正言。被 召还朝。
○二月。授奉训郎。升奉直郎。
○三月。兼承文院校检。
○四月。知制 教。(自是通政以下除拜。内职例带。)拜司宪府持平。(入对 经筵启曰。近日旱气太甚。如避殿减膳撤乐等事。虽皆文具。而行之当以至诚也。若因旱数赦则甚不可。古人云。数赦则众善受害。奸人致喜。近者。奸细之徒。意谓旱极必赦。作罪者希望。故犯者无忌。其弊不少矣。 上嘉纳。)移拜刑曹正郎。既而因事罢。
○九月。叙用。复拜刑曹正郎兼承文院校理。除弘文馆副校理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
○十月。升校理。
○十一月。授通善郎。
二十年辛丑。(先生四十一岁)
三月。入对 经筵启事。(时牛疫甚。先生 启曰。五行志云。土生万物。土气不养。则稼穑不成。于是有牛祸。前冬。有地震之变。而今疠疫牛疫。一时而作。古人之言。信不诬矣。且春方忧旱。土脉不润。凶荒之兆已见。农事亦可占矣。灾异叠出。莫甚今日。愿 上更加修省。后入侍夕讲。又 启曰。汉明帝时天旱。钟离意上疏谏。明帝即罢营缮。晓谕所失于百官。应时大雨。近有灾变。而 上忧勤惕虑。罪己之辞。亦甚恳切。而天适雨焉。以此见之。天人之应。其理不爽。大抵内实尽诚。则其应至矣。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凡举措之事。务合人心。人心和则灾异可去矣。)赐暇读书。(堂在东湖。乃国家储养人才之地。极选文学之士以充之。轮番读书。与其选者。荣比登瀛焉。然被选之人。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2L 页
多游放自逸。先生每番必往。往必以读书为事。于南楼左偏起小堂。名以文会。有逐年书堂唱酬诸作。)
四月。拜司宪府持平。
○五月。拜弘文馆修撰。○以咨文点马赴义州。(有义州杂咏十二绝)升副校理。承催 旨还朝。(还朝下。脱九月差京畿道灾伤御史一条。)
○十月。兼 世子侍讲院文学。
○十一月。拜司宪府持平。
○十二月。以病辞除成均馆典籍。又拜刑曹正郎。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四十二岁)
二月。拜弘文馆副校理。兼如故。(三月。入侍 经席。临文 启曰。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规模。东汉光武。不尚外戚。而及其亡也。专由于外戚之手。刱业之君。亲立规模。而子孙不能守之。以误国事。章帝亦贤君。而其时始有外戚专擅之渐。凡读史。须看治乱之所由。然后有益矣。○先生趣尚高洁。常有急流勇退之志。虽处荣宦。非其所乐也。是年春。在玉堂直庐。有忆梅诗云。一树庭梅雪满枝。风尘湖海梦差池。玉堂坐对春宵月。鸿雁声中有所思。其雅意所在。可见。)拜议政府检详。仍差 御史。下忠清道。检察郡邑救荒能否。
四月。复 命。( 上引见。问救荒形止。先生 启曰。古云国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今一岁凶歉。而公私窘匮如此。今年若又失农。则救荒之事。不能成形矣。常时经费。撙节蓄储。然后虽有不虞之灾。而无窘急之患也。又 启公州判官印贵孙悖戾贪污。不谨荒政。请治其罪。 上从之。)送晦斋李先生于南郊。(时。晦斋归觐庆州。)
五月。授通德郎。升舍人兼承文院校勘,侍讲院文学。
○八月。送聋岩李公(贤辅)还乡。(有送别诗)差灾伤 御史。往江原道。(有过清平山诗序)
十二月。拜司宪府掌令。
四月。拜司宪府持平。
○五月。拜弘文馆修撰。○以咨文点马赴义州。(有义州杂咏十二绝)升副校理。承催 旨还朝。(还朝下。脱九月差京畿道灾伤御史一条。)
○十月。兼 世子侍讲院文学。
○十一月。拜司宪府持平。
○十二月。以病辞除成均馆典籍。又拜刑曹正郎。
二十一年壬寅。(先生四十二岁)
二月。拜弘文馆副校理。兼如故。(三月。入侍 经席。临文 启曰。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规模。东汉光武。不尚外戚。而及其亡也。专由于外戚之手。刱业之君。亲立规模。而子孙不能守之。以误国事。章帝亦贤君。而其时始有外戚专擅之渐。凡读史。须看治乱之所由。然后有益矣。○先生趣尚高洁。常有急流勇退之志。虽处荣宦。非其所乐也。是年春。在玉堂直庐。有忆梅诗云。一树庭梅雪满枝。风尘湖海梦差池。玉堂坐对春宵月。鸿雁声中有所思。其雅意所在。可见。)拜议政府检详。仍差 御史。下忠清道。检察郡邑救荒能否。
四月。复 命。( 上引见。问救荒形止。先生 启曰。古云国无三年之蓄。国非其国。今一岁凶歉。而公私窘匮如此。今年若又失农。则救荒之事。不能成形矣。常时经费。撙节蓄储。然后虽有不虞之灾。而无窘急之患也。又 启公州判官印贵孙悖戾贪污。不谨荒政。请治其罪。 上从之。)送晦斋李先生于南郊。(时。晦斋归觐庆州。)
五月。授通德郎。升舍人兼承文院校勘,侍讲院文学。
○八月。送聋岩李公(贤辅)还乡。(有送别诗)差灾伤 御史。往江原道。(有过清平山诗序)
十二月。拜司宪府掌令。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3H 页
二十二年癸卯。(先生四十三岁)
二月。病辞。拜宗亲府典签。又拜掌令。迁典设司守。
○六月。授朝奉大夫。
○七月。拜成均馆司艺兼承文院校勘,侍讲院弼善。
○八月。授朝散大夫。升司谏院司谏。病未拜。除司仆寺佥正。(有送金厚之修撰乞假归觐诗云。我昔与子游泮宫。一言道合欣相得。君知处世如虚舟。我信散材同樗栎。富贵于我等浮云。偶然得之非吾求。秋风萧萧吹汉水。海山千里君先去。)
十月。拜成均馆司成。○乞假还乡省墓。
○十一月。除礼宾寺副正。不赴。(按先生后与曹南冥书云。某自少。徒有慕古之心。缘家贫亲老。亲旧强使之由科第取利禄。某当时实无见识。辄为所动。偶名荐书。汨没尘埃。日有不暇。他尚何说哉。其后病益深。又自度无所猷为于世。始乃回头住脚。益取古圣贤书而读之。于是惕然觉悟。欲追而改涂易辙。以收桑榆之景。乞身避位。抱负坟典。而来投于故山之中。将以益求其所未至。庶几赖天之灵。万有一得于铢累寸积之馀。不至虚过此一生。此某十年以来之志愿。而 圣恩含垢。虚名迫人。自癸卯至壬子。凡三退归而三 召还。以老病之精力。加不专之工程。如是而欲望其有成。不亦难乎。又郑惟一撰言行录云。先生本少宦情。又见时事有大机关。自癸卯。始决退休之志。自是以后。虽屡被 召还。常不久于朝云。)
十二月。授奉列大夫。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四十四岁)
二月。以弘文馆校理 召还。(有读书堂梅花暮春始开。用东坡韵二诗。)
四月。除 世子侍讲院左弼善。以病不拜。除司宪府掌令。
○六月。病辞。移拜成均馆直讲。又拜弘文馆校理。病递。除宗亲府典签。(有奉赠宋圭庵麟寿赴京诗)
八月。拜弘文馆应教兼 经筵
二月。病辞。拜宗亲府典签。又拜掌令。迁典设司守。
○六月。授朝奉大夫。
○七月。拜成均馆司艺兼承文院校勘,侍讲院弼善。
○八月。授朝散大夫。升司谏院司谏。病未拜。除司仆寺佥正。(有送金厚之修撰乞假归觐诗云。我昔与子游泮宫。一言道合欣相得。君知处世如虚舟。我信散材同樗栎。富贵于我等浮云。偶然得之非吾求。秋风萧萧吹汉水。海山千里君先去。)
十月。拜成均馆司成。○乞假还乡省墓。
○十一月。除礼宾寺副正。不赴。(按先生后与曹南冥书云。某自少。徒有慕古之心。缘家贫亲老。亲旧强使之由科第取利禄。某当时实无见识。辄为所动。偶名荐书。汨没尘埃。日有不暇。他尚何说哉。其后病益深。又自度无所猷为于世。始乃回头住脚。益取古圣贤书而读之。于是惕然觉悟。欲追而改涂易辙。以收桑榆之景。乞身避位。抱负坟典。而来投于故山之中。将以益求其所未至。庶几赖天之灵。万有一得于铢累寸积之馀。不至虚过此一生。此某十年以来之志愿。而 圣恩含垢。虚名迫人。自癸卯至壬子。凡三退归而三 召还。以老病之精力。加不专之工程。如是而欲望其有成。不亦难乎。又郑惟一撰言行录云。先生本少宦情。又见时事有大机关。自癸卯。始决退休之志。自是以后。虽屡被 召还。常不久于朝云。)
十二月。授奉列大夫。
二十三年甲辰。(先生四十四岁)
二月。以弘文馆校理 召还。(有读书堂梅花暮春始开。用东坡韵二诗。)
四月。除 世子侍讲院左弼善。以病不拜。除司宪府掌令。
○六月。病辞。移拜成均馆直讲。又拜弘文馆校理。病递。除宗亲府典签。(有奉赠宋圭庵麟寿赴京诗)
八月。拜弘文馆应教兼 经筵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3L 页
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承文院校勘。
○九月。乞假还乡。
○十月。还朝。
○十一月。 中宗升遐。(朝廷遣使 天朝。告讣请谥。两表皆先生所制并书。及到 中朝。礼部官叹赏曰。表辞甚好。书法亦妙。使臣还 启其事。 命赐马。)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四十五岁)
正月。差远接使从事官。病不行。(有送林士遂赴义州诗)
三月。病免。除内赡寺佥正。
○四月。授奉正大夫。移拜军资监佥正。
○五月。授中训大夫。
○六月。拜弘文馆应教。升典翰。兼如故。
○七月。 仁宗升遐。 明庙即位。上疏请许倭人乞和。(先是庚午岁。三浦倭奴作乱杀边将。朝廷遣柳聃年,黄衡等讨平之。遂绝倭。不许纳款。至是。倭人屡乞和。朝廷因前事更却之。时国有大丧。人心危惧。先生忧其启衅构祸。上疏论之。其略曰。往者岛夷蛇梁之变。不过狗鼠之偷耳。既杀贼徒而却之。又扫留馆而逐之。国威既震。王法亦正。彼乃怛威赧德。革心改过。俛首而祈哀。摇尾而乞怜。王道荡荡。不逆诈。不亿不信。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方今天变见于上。人事阙于下。大祸重叠。国运艰否。此东方何等时也。且国家已与北虏构衅。设使南北二虏。一时俱发。则将何所恃而能办此乎。闻朝廷绝倭之请。心窃怪叹。以为此事关百年社稷之忧。系亿万生灵之命。愿以臣此章。禀于 慈殿。而博谋在廷之臣。折衷而审处之。)
八月。授中直大夫。病辞馆职。除通礼院相礼。
○九月。除司饔院正。又拜弘文馆典翰。兼如故。
○十月。李芑启请削职。(时权奸用事。士祸大起。诛窜相继。人皆重足以立。右相李芑尤凶险。知士论不与。欲尽去异已。以钳制众口。诣阙独启。近日定罪。各适其当。但朝士坐罢者。有所未尽。李
○九月。乞假还乡。
○十月。还朝。
○十一月。 中宗升遐。(朝廷遣使 天朝。告讣请谥。两表皆先生所制并书。及到 中朝。礼部官叹赏曰。表辞甚好。书法亦妙。使臣还 启其事。 命赐马。)
二十四年( 仁宗大王元年)乙巳。(先生四十五岁)
正月。差远接使从事官。病不行。(有送林士遂赴义州诗)
三月。病免。除内赡寺佥正。
○四月。授奉正大夫。移拜军资监佥正。
○五月。授中训大夫。
○六月。拜弘文馆应教。升典翰。兼如故。
○七月。 仁宗升遐。 明庙即位。上疏请许倭人乞和。(先是庚午岁。三浦倭奴作乱杀边将。朝廷遣柳聃年,黄衡等讨平之。遂绝倭。不许纳款。至是。倭人屡乞和。朝廷因前事更却之。时国有大丧。人心危惧。先生忧其启衅构祸。上疏论之。其略曰。往者岛夷蛇梁之变。不过狗鼠之偷耳。既杀贼徒而却之。又扫留馆而逐之。国威既震。王法亦正。彼乃怛威赧德。革心改过。俛首而祈哀。摇尾而乞怜。王道荡荡。不逆诈。不亿不信。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方今天变见于上。人事阙于下。大祸重叠。国运艰否。此东方何等时也。且国家已与北虏构衅。设使南北二虏。一时俱发。则将何所恃而能办此乎。闻朝廷绝倭之请。心窃怪叹。以为此事关百年社稷之忧。系亿万生灵之命。愿以臣此章。禀于 慈殿。而博谋在廷之臣。折衷而审处之。)
八月。授中直大夫。病辞馆职。除通礼院相礼。
○九月。除司饔院正。又拜弘文馆典翰。兼如故。
○十月。李芑启请削职。(时权奸用事。士祸大起。诛窜相继。人皆重足以立。右相李芑尤凶险。知士论不与。欲尽去异已。以钳制众口。诣阙独启。近日定罪。各适其当。但朝士坐罢者。有所未尽。李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4H 页
天启,李滉,权勿,李湛,丁熿。请并罢。于是。先生与丁公熿等数人。同日削职。朝野骇愤。○十二日。 仁庙梓宫。发引山陵。先生不得入班次。独往郊外。望哭行礼。)命还职牒。(芑侄校理李元禄素重先生。力谏芑。林百龄。芑之党也。亦言于芑曰。李某谨慎自守。人所共知。今若罪此人。人必以为前日被罪者皆诬枉。由是。芑又诣阙。谢前启不审。请还给牒。故有是 命。)叙用。拜司仆寺正。兼承文院参校。
○十一月。授通训大夫。差迎接都监郎厅。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四十六岁)
二月。乞假还乡。葬外舅权公礩。
○五月。病未还朝。解职。
○七月。夫人权氏卒。
○八月。除校书馆校理兼承文院校理。
○十一月。除礼宾寺正。皆不赴。○筑养真庵于退溪之东岩。(先是。构小舍于温溪之南芝山之北。以人居稠密。颇未幽寂。是年。始假寓于退溪之下数三里。于东岩之旁作小庵。名曰养真。溪俗名兔溪。先生以退改兔。因自号焉。)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四十七岁)
七月。除安东府使。不赴。
○八月。拜弘文馆应教。兼如故。被 召还朝。(有古意雪竹歌,病中读史有感等诗。)
十二月。病辞。除仪宾府经历。(时国论愈乖。两司弘文馆交章。请罪凤城君。先生知力不能止。以病免。)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四十八岁)
正月。求外补。拜丹阳郡守。(先生乞外有深意。求青松不得。授丹阳有诗云。青松白鹤虽无分。碧水丹山信有缘。○先生治郡。诚信恳恻。政事清简。吏民皆便之。郡地多奇胜。如龟潭,岛潭等处尤佳。先生于簿领之暇。游陟吟赏。萧然有出尘之趣。有续丹阳山水可游者记及二乐楼,花滩等诗。)
二月。闻子寀丧。
○十一月。授通训大夫。差迎接都监郎厅。
二十五年( 明宗大王元年)丙午。(先生四十六岁)
二月。乞假还乡。葬外舅权公礩。
○五月。病未还朝。解职。
○七月。夫人权氏卒。
○八月。除校书馆校理兼承文院校理。
○十一月。除礼宾寺正。皆不赴。○筑养真庵于退溪之东岩。(先是。构小舍于温溪之南芝山之北。以人居稠密。颇未幽寂。是年。始假寓于退溪之下数三里。于东岩之旁作小庵。名曰养真。溪俗名兔溪。先生以退改兔。因自号焉。)
二十六年丁未。(先生四十七岁)
七月。除安东府使。不赴。
○八月。拜弘文馆应教。兼如故。被 召还朝。(有古意雪竹歌,病中读史有感等诗。)
十二月。病辞。除仪宾府经历。(时国论愈乖。两司弘文馆交章。请罪凤城君。先生知力不能止。以病免。)
二十七年戊申。(先生四十八岁)
正月。求外补。拜丹阳郡守。(先生乞外有深意。求青松不得。授丹阳有诗云。青松白鹤虽无分。碧水丹山信有缘。○先生治郡。诚信恳恻。政事清简。吏民皆便之。郡地多奇胜。如龟潭,岛潭等处尤佳。先生于簿领之暇。游陟吟赏。萧然有出尘之趣。有续丹阳山水可游者记及二乐楼,花滩等诗。)
二月。闻子寀丧。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4L 页
○八月。行释奠于乡校。
○九月。受假还乡省墓。
○十月。换授丰基郡。(兄大宪公为忠清监司。丹在部下故换。)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四十九岁)
二月。行释奠于乡校。○寒食。省先茔。
○四月。游小白山。(有游山录及石崙寺次李白紫极宫有感诸诗)
九月。以病呈辞状于监司。
○十二月。上监司书。请白云洞书院扁额书籍。 启闻颁降。(白云洞在郡北小白山下竹溪之上。乃前朝安文成公裕故居也。周世鹏为郡守。始刱书院于其处。祀文成。且为诸生游学之所。先生以为东方旧无书院。今始刱见。然教不由于上。则恐遂废坠。上书监司。请转闻于 上。依宋朝故事。颁降书籍。宣赐扁额。兼给土田臧获。使学者有所依归。监司沈通源以闻于朝。于是 赐号曰绍修书院。令大提学申光汉作记。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书院之兴。始此。)以病三辞于监司。请解官。不待报而归。(行橐萧然。惟书籍数箧而已。)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五十岁)
正月。以擅弃任所。夺告身二等。
○二月。始卜居于退溪之西。(先是。得地霞明洞紫霞峰下。营室未毕。又迁于竹洞。又以洞狭隘。且无溪流。乃卜于溪上。盖三迁而定居焉。)构寒栖庵。(堂名静习。读书其中。有诗曰。身退安愚分。学退忧暮境。溪上始定居。临流日有省。自是。从游之士日众。)拜聋岩李公于汾川。(有和东坡月夜饮杏花下诗)
四月。凿光影塘。(在寒栖庵前。取天光云影共徘徊之义名。)
八月。闻兄左尹公瀣讣。(左尹公曾在宪府。论李芑不合为相。至是。为芑所构陷。杖流殁于道。)
三十年辛亥。(先生五十一岁)
是年。先生不仕家居。(有次诸人唱酬韵十四首)
三月。往省安东马鸣洞先祖茔。
○九月。受假还乡省墓。
○十月。换授丰基郡。(兄大宪公为忠清监司。丹在部下故换。)
二十八年己酉。(先生四十九岁)
二月。行释奠于乡校。○寒食。省先茔。
○四月。游小白山。(有游山录及石崙寺次李白紫极宫有感诸诗)
九月。以病呈辞状于监司。
○十二月。上监司书。请白云洞书院扁额书籍。 启闻颁降。(白云洞在郡北小白山下竹溪之上。乃前朝安文成公裕故居也。周世鹏为郡守。始刱书院于其处。祀文成。且为诸生游学之所。先生以为东方旧无书院。今始刱见。然教不由于上。则恐遂废坠。上书监司。请转闻于 上。依宋朝故事。颁降书籍。宣赐扁额。兼给土田臧获。使学者有所依归。监司沈通源以闻于朝。于是 赐号曰绍修书院。令大提学申光汉作记。颁降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书。书院之兴。始此。)以病三辞于监司。请解官。不待报而归。(行橐萧然。惟书籍数箧而已。)
二十九年庚戌。(先生五十岁)
正月。以擅弃任所。夺告身二等。
○二月。始卜居于退溪之西。(先是。得地霞明洞紫霞峰下。营室未毕。又迁于竹洞。又以洞狭隘。且无溪流。乃卜于溪上。盖三迁而定居焉。)构寒栖庵。(堂名静习。读书其中。有诗曰。身退安愚分。学退忧暮境。溪上始定居。临流日有省。自是。从游之士日众。)拜聋岩李公于汾川。(有和东坡月夜饮杏花下诗)
四月。凿光影塘。(在寒栖庵前。取天光云影共徘徊之义名。)
八月。闻兄左尹公瀣讣。(左尹公曾在宪府。论李芑不合为相。至是。为芑所构陷。杖流殁于道。)
三十年辛亥。(先生五十一岁)
是年。先生不仕家居。(有次诸人唱酬韵十四首)
三月。往省安东马鸣洞先祖茔。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5H 页
三十一年壬子。(先生五十二岁○有立春二绝。其一云。黄卷中间对圣贤。虚明一室坐超然。梅窗又见春消息。莫向瑶琴叹绝弦。)
访聋岩于临江寺。(有诗)
四月。拜弘文馆校理,知制 教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承文院校理。被 召还朝。
○五月初八日。入侍进讲。(临文 启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凡人为恶之时。自以为此事何害。而其恶渐积。则终至于大祸。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皆当服膺乎精一执中之训。一以守之而无杂于私。则邪念自尔不萌。而其所主者。一于公一于正而已。公私义利之辨。愿 上省念焉。)拜司宪府执义。辞 不允。
○六月。与同僚上劄论事。以病辞。拜弘文馆副应教。
○七月。升通政大夫成均馆大司成。(时大司成有阙。吏曹以大臣意。 启请择堂下官能文有才行者拟望。于是。先生首拟。超升。○跋周慎斋 世鹏 游清凉山录。)
十一月。病辞。拜上护军。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五十三岁)
四月。拜大司成。( 上以学校废弛。下劝学节目。令申明举行。先生辞谢。乞更择任师长。 不许。)通文四学。谕诸生。(其略曰。学校。风化之源。首善之地。士子。礼义之宗。元气之寓也。国家设学以养士。其意甚隆。师生之间。尤当以礼义相先。师严生敬。各尽其道。自今诸生。凡日用饮食。无不周旋于礼义之中。惟务更相饬励。洒濯旧习。推入事父兄之心。为出事长上之礼。内主忠信。外行逊悌。以副国家右文兴化设学养士之意。)
六月。 赐学田。率诸生上笺谢。
○七月。制进 大王大妃还政教书。○以病辞。拜副护军。
○八月。差 亲试对读官。
○九月丙辰。景福宫灾。制进慰
访聋岩于临江寺。(有诗)
四月。拜弘文馆校理,知制 教兼 经筵侍读官,春秋馆记注官,承文院校理。被 召还朝。
○五月初八日。入侍进讲。(临文 启曰。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凡人为恶之时。自以为此事何害。而其恶渐积。则终至于大祸。古人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皆当服膺乎精一执中之训。一以守之而无杂于私。则邪念自尔不萌。而其所主者。一于公一于正而已。公私义利之辨。愿 上省念焉。)拜司宪府执义。辞 不允。
○六月。与同僚上劄论事。以病辞。拜弘文馆副应教。
○七月。升通政大夫成均馆大司成。(时大司成有阙。吏曹以大臣意。 启请择堂下官能文有才行者拟望。于是。先生首拟。超升。○跋周慎斋 世鹏 游清凉山录。)
十一月。病辞。拜上护军。
三十二年癸丑。(先生五十三岁)
四月。拜大司成。( 上以学校废弛。下劝学节目。令申明举行。先生辞谢。乞更择任师长。 不许。)通文四学。谕诸生。(其略曰。学校。风化之源。首善之地。士子。礼义之宗。元气之寓也。国家设学以养士。其意甚隆。师生之间。尤当以礼义相先。师严生敬。各尽其道。自今诸生。凡日用饮食。无不周旋于礼义之中。惟务更相饬励。洒濯旧习。推入事父兄之心。为出事长上之礼。内主忠信。外行逊悌。以副国家右文兴化设学养士之意。)
六月。 赐学田。率诸生上笺谢。
○七月。制进 大王大妃还政教书。○以病辞。拜副护军。
○八月。差 亲试对读官。
○九月丙辰。景福宫灾。制进慰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5L 页
安 宗庙祭文。○拜忠武卫上护军。(有洪应吉游金刚山录序)
十月。改订郑之云天命图。(之云字静而。号秋峦。作天命图。且有说。先生为之改订。而叙其后。略曰。滉自筮仕来。寓居汉阳之西城门内者前后二十年。而尚未与邻居郑静而相识往来也。一日。得所谓天命图者。其图与说。颇有舛讹。因人叩静而求见本图。已而。又求见静而。皆往复数三而后肯焉。静而曰。向者。学于慕斋,思斋两先生门下。闻其绪论。顾患其性理微妙。无所准明。试取朱子之说。参以诸说。作为一图。捧以质疑于先生。请其误处则曰。非积功未可轻议。厥后自觉其非。而改之者亦多。尚未有定本。滉曰。两先生所以不轻议者。固必有深意在。今日吾辈讲学。如觉有未安处。则又安可苟同曲护。终不辨其是否也。遂引證太极图及说而指点曰。某误不可不改。某剩不可不去。某欠不可不补。如何。静而皆言下领肯。无咈吝之色。惟滉言有未当者。则必极力辨难。要归之至当而后已焉。而并举湖南士人李恒所论情不可置气圈中之说。以为集众长之资。既数月。静而以所改图及其附说来示滉。复相与参校整完。虽未知其果为无谬与否。而自吾辈所见。殆竭其所可及者。于是揭诸左右。朝夕潜心玩绎。庶几因图自牖。启发其衷。而有少进益云。)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五十四岁)
二月。制东宫上梁文。
○四月。制思政殿上梁文。
○五月。拜刑曹参议。
○六月。移拜兵曹参议。
○七月。哭周慎斋。(有挽词)与卢伊斋(守慎)书论夙兴夜寐箴注解。(伊斋时谪在珍岛。注解夙兴夜寐箴。先生以书论之。略云。夙兴夜寐箴。旧日亦尝服膺。而犹未知条理之密。工程之严若此其至也。得见注解。分章析句。正议崇论。恢游肯綮之处。而独到昭旷之原。不胜叹服。第于其间训语数处。不无有疑。谨为掇出而录在别纸。以取正焉。)书景福宫新修诸殿扁额。○跋延平答问。(清州新刻答问。牧使李公桢以书来请。故跋其后。)
九月。递拜上护
十月。改订郑之云天命图。(之云字静而。号秋峦。作天命图。且有说。先生为之改订。而叙其后。略曰。滉自筮仕来。寓居汉阳之西城门内者前后二十年。而尚未与邻居郑静而相识往来也。一日。得所谓天命图者。其图与说。颇有舛讹。因人叩静而求见本图。已而。又求见静而。皆往复数三而后肯焉。静而曰。向者。学于慕斋,思斋两先生门下。闻其绪论。顾患其性理微妙。无所准明。试取朱子之说。参以诸说。作为一图。捧以质疑于先生。请其误处则曰。非积功未可轻议。厥后自觉其非。而改之者亦多。尚未有定本。滉曰。两先生所以不轻议者。固必有深意在。今日吾辈讲学。如觉有未安处。则又安可苟同曲护。终不辨其是否也。遂引證太极图及说而指点曰。某误不可不改。某剩不可不去。某欠不可不补。如何。静而皆言下领肯。无咈吝之色。惟滉言有未当者。则必极力辨难。要归之至当而后已焉。而并举湖南士人李恒所论情不可置气圈中之说。以为集众长之资。既数月。静而以所改图及其附说来示滉。复相与参校整完。虽未知其果为无谬与否。而自吾辈所见。殆竭其所可及者。于是揭诸左右。朝夕潜心玩绎。庶几因图自牖。启发其衷。而有少进益云。)
三十三年甲寅。(先生五十四岁)
二月。制东宫上梁文。
○四月。制思政殿上梁文。
○五月。拜刑曹参议。
○六月。移拜兵曹参议。
○七月。哭周慎斋。(有挽词)与卢伊斋(守慎)书论夙兴夜寐箴注解。(伊斋时谪在珍岛。注解夙兴夜寐箴。先生以书论之。略云。夙兴夜寐箴。旧日亦尝服膺。而犹未知条理之密。工程之严若此其至也。得见注解。分章析句。正议崇论。恢游肯綮之处。而独到昭旷之原。不胜叹服。第于其间训语数处。不无有疑。谨为掇出而录在别纸。以取正焉。)书景福宫新修诸殿扁额。○跋延平答问。(清州新刻答问。牧使李公桢以书来请。故跋其后。)
九月。递拜上护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6H 页
军。
○十月。书进思政殿大宝箴。
○十一月。哭洪上舍仁祐。(先生与人书云。此人有学有文。遽至不禄。每深叹惜。)拜佥知中枢府事。
○十二月。制进重修景福宫记。 命赐马。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五十五岁)
二月。书进康宁殿七月篇。○以病三辞解职。即出城。买舟东归。是日。拜上护军。○除佥知中枢府事。 赐食物。下 召旨令就医京师。先生上笺谢 恩。辞 召命。不允。
五月。再 召。(先生既归。李龟寿 启曰。李滉以病还乡几一月。而 上不知。古所谓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殆谓是也。滉之为人。有文章操行。而恬退山野。崇奖此人。则可以激励士风。申汝悰又 启曰。在京则便于寻医问药。可使之上来。于是。改授佥知 命召。先生奉笺陈谢。以病乞解职名。既而郑惟吉又 启曰。滉有学术才华。一时人才有限。如此人者几何。由是再 召。有旨云。惟尔才全文翰。德备清谨。方欲置于京师。以备顾问。何以一疾。遽退乡村。今观状辞及谢笺。予心缺然。安心调理。不计久近上来。)祭告家庙。(以有 恩赐故也。)
六月。哭聋岩于其第。(先生撰行状)撰先妣贞夫人金氏朴氏墓标。(先生。朴氏出。金氏。前母也。)
冬。入清凉山。踰月而还。(有游山诸作)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五十六岁)
五月。拜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被 召。(先是。左相尚震与赵士秀。在 经席同辞请 召。士秀曰。某之为人。可扶颓俗。 上以御札 召之曰。惟尔卓越清简。间世文章。不贪功名。閒居村巷。嘉其恬退之节。常冀返洛之日。而诚乏求贤。不仕于朝。予心缺然。予虽无商文之德。尔岂好富春之隐。斯速上来从仕。以副恳求之意。又 赐食物。已
○十月。书进思政殿大宝箴。
○十一月。哭洪上舍仁祐。(先生与人书云。此人有学有文。遽至不禄。每深叹惜。)拜佥知中枢府事。
○十二月。制进重修景福宫记。 命赐马。
三十四年乙卯。(先生五十五岁)
二月。书进康宁殿七月篇。○以病三辞解职。即出城。买舟东归。是日。拜上护军。○除佥知中枢府事。 赐食物。下 召旨令就医京师。先生上笺谢 恩。辞 召命。不允。
五月。再 召。(先生既归。李龟寿 启曰。李滉以病还乡几一月。而 上不知。古所谓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殆谓是也。滉之为人。有文章操行。而恬退山野。崇奖此人。则可以激励士风。申汝悰又 启曰。在京则便于寻医问药。可使之上来。于是。改授佥知 命召。先生奉笺陈谢。以病乞解职名。既而郑惟吉又 启曰。滉有学术才华。一时人才有限。如此人者几何。由是再 召。有旨云。惟尔才全文翰。德备清谨。方欲置于京师。以备顾问。何以一疾。遽退乡村。今观状辞及谢笺。予心缺然。安心调理。不计久近上来。)祭告家庙。(以有 恩赐故也。)
六月。哭聋岩于其第。(先生撰行状)撰先妣贞夫人金氏朴氏墓标。(先生。朴氏出。金氏。前母也。)
冬。入清凉山。踰月而还。(有游山诸作)
三十五年丙辰。(先生五十六岁)
五月。拜弘文馆副提学,知制 教兼 经筵参赞官,春秋馆修撰官被 召。(先是。左相尚震与赵士秀。在 经席同辞请 召。士秀曰。某之为人。可扶颓俗。 上以御札 召之曰。惟尔卓越清简。间世文章。不贪功名。閒居村巷。嘉其恬退之节。常冀返洛之日。而诚乏求贤。不仕于朝。予心缺然。予虽无商文之德。尔岂好富春之隐。斯速上来从仕。以副恳求之意。又 赐食物。已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6L 页
而除副提学。 又召。)再上状辞。递副提学。
○六月。除佥知中枢府事。有 旨情意激切。故勉从。可安心调病。○编次朱子书节要成。(先生以朱子大全中。其书札乃与公卿大夫门人知旧往还问答之辞。各随其材禀高下学问浅深。而抑扬导救。尤切于学者。顾以篇帙浩穰。未易究其指趣。乃撮其尤关于学问而切于受用者。名之曰朱子书节要。)
八月。会族人祭高曾祖墓于安东。
○九月九日。与温溪诸亲。登落帽峰。
○十二月。草乡约。(是时。国有乡徒之令。先生草约。因事不果行。)序朱子书节要。(谨按先生所著节要序末段年月。序文之成。在戊午夏四月。)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五十七岁)
三月。作树谷庵记。(树谷。先生先茔所在。)得书堂地于陶山之南。(有改卜书堂地有感二首。再行视陶山南洞等诗。)
四月。游太紫山。寻大方洞。
○七月。启蒙传疑成。(先生自序略曰。理数之学。广博微妙。未易研究。或出幽经僻书。必须考论而后。见其义类。至于隐奥之义。有不得不明。传印之讹。有不可不正。乘除之法。又不可不详。或因思有契。或考古有證。不免随手劄记。以便考阅云云。)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五十八岁)
三月。筑沧浪台。(后改名天渊)
四月。游鳌潭。(为禹祭酒倬。欲建书院于潭上。相其地。)
六月。跋鱼灌圃(得江)诗集。
○闰七月。上疏乞致仕。 御批不允。赴 召入都。(前此六月。领议政沈连源,大提学郑士龙于 经席。启请除授京职。令监司敦遣。先生闻之。遂上疏。极陈疾病难仕之意。略曰。臣虽无识。自少讲闻事君之道。岂不知不俟驾之为恭哉。其所以苦守一隅。处群非积疑之中。而不知变者。正畏其进大有乖于事君之义也。何谓义。事之宜也。然
○六月。除佥知中枢府事。有 旨情意激切。故勉从。可安心调病。○编次朱子书节要成。(先生以朱子大全中。其书札乃与公卿大夫门人知旧往还问答之辞。各随其材禀高下学问浅深。而抑扬导救。尤切于学者。顾以篇帙浩穰。未易究其指趣。乃撮其尤关于学问而切于受用者。名之曰朱子书节要。)
八月。会族人祭高曾祖墓于安东。
○九月九日。与温溪诸亲。登落帽峰。
○十二月。草乡约。(是时。国有乡徒之令。先生草约。因事不果行。)序朱子书节要。(谨按先生所著节要序末段年月。序文之成。在戊午夏四月。)
三十六年丁巳。(先生五十七岁)
三月。作树谷庵记。(树谷。先生先茔所在。)得书堂地于陶山之南。(有改卜书堂地有感二首。再行视陶山南洞等诗。)
四月。游太紫山。寻大方洞。
○七月。启蒙传疑成。(先生自序略曰。理数之学。广博微妙。未易研究。或出幽经僻书。必须考论而后。见其义类。至于隐奥之义。有不得不明。传印之讹。有不可不正。乘除之法。又不可不详。或因思有契。或考古有證。不免随手劄记。以便考阅云云。)
三十七年戊午。(先生五十八岁)
三月。筑沧浪台。(后改名天渊)
四月。游鳌潭。(为禹祭酒倬。欲建书院于潭上。相其地。)
六月。跋鱼灌圃(得江)诗集。
○闰七月。上疏乞致仕。 御批不允。赴 召入都。(前此六月。领议政沈连源,大提学郑士龙于 经席。启请除授京职。令监司敦遣。先生闻之。遂上疏。极陈疾病难仕之意。略曰。臣虽无识。自少讲闻事君之道。岂不知不俟驾之为恭哉。其所以苦守一隅。处群非积疑之中。而不知变者。正畏其进大有乖于事君之义也。何谓义。事之宜也。然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7H 页
则讳愚窃位。可谓宜乎。病废尸禄。可谓宜乎。虚名欺世。可谓宜乎。知非冒进。可谓宜乎。不职不退。可谓宜乎。持此五不宜。以立本朝。其于为臣之义。何如也。伏愿察臣迂愚。矜臣癃尪。仍以前除。永退田里。补过守病。以毕馀生。 上御札答之曰。今见疏辞。备录前后求退之事。至陈五不宜。牢执不来。虽欲得人致治。何能夺其志乎。予实寡昧。不足与有为。守道守义。断无来辅之意。予甚赧然。宜知予意。于是。先生承 命西行。九月晦。入都。)
十月。拜成均馆大司成。( 上命召。先生诣政院。教曰。学校。风化之源。而颓靡已甚。士习。所当养正。而浮荡不美。是虽予不敏。不能鼓舞教化之所致。亦岂不系于师长乎。惟尔能文清谨。合于教诲之任。故予委于尔矣。体予至怀。尽心勤诲。以振学校。以正士习。 赐貂皮耳掩。先生 启曰。臣病甚。前者再为此任。皆不能堪。今又受任。恐有如前不堪之患。又 命赐酒。)
十一月。病辞。除上护军。
○十二月。 御笔特升嘉善大夫工曹参判。以病辞。 不允。再辞三辞。皆 不允。始拜 命。又力辞。 不允。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五十九岁)
二月。乞假。归乡焚黄。病未还朝。上状辞职。 不允。(时先生以焚黄退来。不还。人或有疑问者。先生以书答之曰。古人于甚不得已处。亦有假他事以为去就者。岂不诚于事君而然哉。所恶甚于所托故也。况某焚黄请告。自循法例。而病未还朝。故因遂乞退。斯岂托事不诚如谈者之云乎。顾人不深考古义。而责人太苛耳。)
五月。又辞。 不允。
七月。又辞。 上勉许递参判。移授同知中枢府事。 令本道 赐食物。○答黄仲举书。论白鹿洞规集解。(集解。朴松堂英所著。有差误处。先生为之辨释。)作伊山书院记。(写扁额及定院中规约)
十二月。始编宋季元明理学通录。(朱子以后。道学之士甚多。而记载散出。其言论之同异得
十月。拜成均馆大司成。( 上命召。先生诣政院。教曰。学校。风化之源。而颓靡已甚。士习。所当养正。而浮荡不美。是虽予不敏。不能鼓舞教化之所致。亦岂不系于师长乎。惟尔能文清谨。合于教诲之任。故予委于尔矣。体予至怀。尽心勤诲。以振学校。以正士习。 赐貂皮耳掩。先生 启曰。臣病甚。前者再为此任。皆不能堪。今又受任。恐有如前不堪之患。又 命赐酒。)
十一月。病辞。除上护军。
○十二月。 御笔特升嘉善大夫工曹参判。以病辞。 不允。再辞三辞。皆 不允。始拜 命。又力辞。 不允。
三十八年己未。(先生五十九岁)
二月。乞假。归乡焚黄。病未还朝。上状辞职。 不允。(时先生以焚黄退来。不还。人或有疑问者。先生以书答之曰。古人于甚不得已处。亦有假他事以为去就者。岂不诚于事君而然哉。所恶甚于所托故也。况某焚黄请告。自循法例。而病未还朝。故因遂乞退。斯岂托事不诚如谈者之云乎。顾人不深考古义。而责人太苛耳。)
五月。又辞。 不允。
七月。又辞。 上勉许递参判。移授同知中枢府事。 令本道 赐食物。○答黄仲举书。论白鹿洞规集解。(集解。朴松堂英所著。有差误处。先生为之辨释。)作伊山书院记。(写扁额及定院中规约)
十二月。始编宋季元明理学通录。(朱子以后。道学之士甚多。而记载散出。其言论之同异得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7L 页
失。学问之浅深疏密。皆不可见。学者病焉。先生据朱子书及语类,实记,史传,一统志等书。采摭其言行事迹。各以类附焉。自南渡迄于元明。名曰理学通录。其为陆学者。别为外集。以附其后。而学术有所统一云。)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六十岁)
正月。跋曹南冥游头流录。
○十一月。答奇高峰书。辨四端七情。(奇大升明彦。以天命图四端七情。分属理气。离析太甚。是理与气。判而为两物。七情不出于理。而四端不乘于气。语意不能无病。以书来辨。先生答之。其略曰。四端。情也。七情。亦情也。均是情也。何以有四七之异名耶。来喻所谓所就以言之者不同。是也。盖理之与气。本相须以为体。相待以为用。固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所就而言之不同。则亦不容无别。且以性之一字言之。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性善之性。此二性字所指而言者。何在乎。将非就理气赋与之中。而指此理源头本然处言之乎。由其所指者。在理不在气。故可谓之纯善无恶耳。若以理气不相离之故。而欲兼气为说。则已不是性之本然矣。夫以子思,孟子洞见道体之全。而立言如此者。非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诚以杂气而言性。则无以见性之本善故也。至于程张诸子。不得已有气质之性之论。亦非求多而立异也。所指而言者。在禀生之后。则又不得以本然之性混称之也。故愚妄以为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性气禀之异也。然则其于性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独不可以理气分言之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何从而发乎。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尔。喜怒哀惧爱恶欲。何从而发乎。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缘境而出焉尔。四端之发。孟子既谓之心。则心固理气之合也。然而所指而言者主于理。何也。仁义礼智之性。粹然在中。而四者其端绪也。七情之发。程子谓之发于中。朱子亦谓之各有攸当。则固亦兼理气也。然而所指而言者则在乎气。何也。外物之来。易感而先动者。莫如形气。而七者其苗脉也。四端皆善也。故曰。无四者之心。非人也。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七情本善。而易流于恶。故其发而
三十九年庚申。(先生六十岁)
正月。跋曹南冥游头流录。
○十一月。答奇高峰书。辨四端七情。(奇大升明彦。以天命图四端七情。分属理气。离析太甚。是理与气。判而为两物。七情不出于理。而四端不乘于气。语意不能无病。以书来辨。先生答之。其略曰。四端。情也。七情。亦情也。均是情也。何以有四七之异名耶。来喻所谓所就以言之者不同。是也。盖理之与气。本相须以为体。相待以为用。固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然所就而言之不同。则亦不容无别。且以性之一字言之。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性善之性。此二性字所指而言者。何在乎。将非就理气赋与之中。而指此理源头本然处言之乎。由其所指者。在理不在气。故可谓之纯善无恶耳。若以理气不相离之故。而欲兼气为说。则已不是性之本然矣。夫以子思,孟子洞见道体之全。而立言如此者。非知其一不知其二也。诚以杂气而言性。则无以见性之本善故也。至于程张诸子。不得已有气质之性之论。亦非求多而立异也。所指而言者。在禀生之后。则又不得以本然之性混称之也。故愚妄以为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性气禀之异也。然则其于性也。既可以理气分言之。至于情。独不可以理气分言之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何从而发乎。发于仁义礼智之性焉尔。喜怒哀惧爱恶欲。何从而发乎。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缘境而出焉尔。四端之发。孟子既谓之心。则心固理气之合也。然而所指而言者主于理。何也。仁义礼智之性。粹然在中。而四者其端绪也。七情之发。程子谓之发于中。朱子亦谓之各有攸当。则固亦兼理气也。然而所指而言者则在乎气。何也。外物之来。易感而先动者。莫如形气。而七者其苗脉也。四端皆善也。故曰。无四者之心。非人也。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七情本善。而易流于恶。故其发而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8H 页
中节者。乃谓之和。一有之而不能察。则心已不得其正矣。由是观之。二者虽曰皆不外乎理气。而因其所从来。各指其所主而言之。则谓之某为理。某为气。何不可之有乎。大抵义理之学。精微之致。必须大着心胸。高着眼目。切勿先以一说为主。虚心平气。徐观其义趣。就同中而知其有异。就异中而见其有同。分而为二。而不害其未尝离。合而为一。而实归于不相杂。乃为周悉而无偏也。今之所辩则异于是。喜同而恶离。乐浑全而厌剖析。不究四端七情之所从来。槩以为兼理气。有善恶。深以分别言之为不可。是则遂以理气为一物。而无所别矣。近世罗整庵。倡为理气非异物之说。至以朱子说为非。是滉寻常未达其指。不谓来喻之意亦似之也。夫讲学而恶分析。务合为一说。古人谓之鹘囵吞枣。其病不少。如此不已。骎骎然入于以气论性之蔽。而堕于认人欲作天理之患矣。奚可哉。自承示喻。即欲献愚。而犹不敢自以所见为必是而无疑。故久而未发。近看朱子语类。论孟子四端处末一条。正论此事。其说云。四端是理之发。七情是气之发。古人不云乎。不敢自信而信其师。得是说。然后方信愚见不至于大谬。乃敢粗述区区。以请教焉。明彦又逐条辨论。往复数三。最后。先生答之曰。辨释义理。固当精博。顾其所论。条绪猥烦。辞说汗漫。往往临时搜采先儒之说。以足已阙。为报辨之说。此与举子入场见题。猎故实以对者何异。假使十分是当。于身已无一毫贴近。只成閒争竞。以犯圣门之大禁。况未必真能是当耶。由是不复作意奉复如前之勇云云。其后。明彦始悟前见之误。尽弃其说。而从先生作四端七情说云。孟子论四端。以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夫有是四端。而欲其扩而充之。则四端是理之发者。是固然矣。程子论七情。以为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夫以七情之炽而益荡。而欲其约之以合于中。则七情是气之发者。不其然乎。以是而观之。四端七情之分属理气。自不须疑云云。此非一年事。欲见辨论始末归宿处。故并附于此。)陶山书堂成。(自是又号陶翁。堂凡三间。轩曰岩栖。斋曰玩乐。精舍七间。名曰陇云。先生每至陶山。常居玩乐斋。左右图书。俯读仰思。夜以继日。家贫蔬粝仅充。而攻苦食淡。他人
退溪先生年谱卷之一 第 228L 页
视之。疑其不堪。而先生裕如也。盖先生于道。所见益亲。所造益深。有以自乐而忘外慕。故虽处穷约之中。而能怡然自得。不知老之将至也。其后。学徒于精舍之西。筑室以处。名曰亦乐。取论语自远方来之义也。)
十二月。被 召。(以 天使将至。与宋纯,林亿龄等同 召。)
十二月。被 召。(以 天使将至。与宋纯,林亿龄等同 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