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x 页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序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4H 页
理学通录序
考亭倡道。门弟子甚盛。然其学问事迹。多逸而不传。今玆裒辑而编录。所可据信者。自宋史有本传外。惟有朱子实纪及语类,大全,一统志等书。然实纪,一统志。叙事本略。语类大全。则又初非纪事之书。其他志铭等文字。得之尤为希鲜。然则诸子之学行志业。将何所徵而得见乎。愚窃以为孔孟门人之于斯道。其浅深高下。有得有失。或只因师门教诲之言。抑扬进退之间而得之。故今于诸子。亦当以是为法。其幸有史传或志铭之属者。既据此以叙事实。而兼摭语类,大全。则固为完备。(如此卷黄勉斋诸子史传,何叔京碣铭,程正思墓表之类是也。○凡有史传志铭者。虽见实纪而略。实纪者。取其详者故尔。)其无是者。只得以实纪中所载。略叙事于前。而以师训之见于二书者继之。则其人品学问之梗槩。因可知矣。(如此卷辅庆源以下至四卷陈彦忠。凡无史传志铭者皆是也。)若其于此三书。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4L 页
或见于二而遗于一。(如五卷金敬直以下至郑信之。见实纪,语类。六卷刘云庄以下至七卷李伯谏。见实纪,大全。蔡伯静以下至甘叔怀。见语类,大全是也。)或见于一而遗于二。(如陈复斋至赵南纪。见实纪。游连叔至周贵卿。见语类八卷。石子重至池从周。见大全是也。)亦各以类相从而录之。又有但有姓名于实纪。而无师说于二书者。若在所略。然以其曾经先儒。收录于门人之列。亦不敢遗。(如郑成叔至刘子晋是也。)又有得之他书。而不见于三书者若干人。于末并录焉。(如张叔澄至吴梅卿是也。)或疑录之所取。太多可而非精遴者。是不然也。大抵为是录者。非但欲知其人。欲因以明夫道学之要。而况当是时。伪学之禁。怀襄一世。诸人乃能奋志向道。不顾祸福。而登门请业。捧书质疑。以发其师传之旨。虽其人所疑所问。随所诣所见而不同。若先生之所答。一抑一扬一进一退。无非为至教也。是则至教之发。由斯人而得。以之著录而垂世。宁不同归于有裨斯道乎。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愚亦曰。能尊考亭之道者。是亦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5H 页
考亭之徒也。不知后之尚论者。以为何如耶。
自省录(小序)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今与朋友讲究往复。其言之出。有不得已者。已自不胜其愧矣。况既言之后。有彼不忘而我忘者。有彼我俱忘者。斯不但可耻。其殆于无忌惮者。可惧之甚也。间搜故箧手写书藁之存者。置之几间。时阅而屡省。于是而不替焉。其无藁不录者。可以在其中矣。不然。虽录诸书。积成卷帙。亦何益哉。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跋
  
伊洛渊源录跋
有论语则孔,颜之道不坠于地。有渊源录则周程之绪可传于后。南渡以来。道学中兴之盛。追踪乎伊洛。而浚发其渊源矣。而言行录所载。仅止于朱,张诸先生而已。自馀诸子之彬彬。并未有纪传之者。此天台谢公所以有渊源续录之作也。就其二录之中。元录已行于东方。而又幸有南原刊本。续录则未也。故人莫能知有是书。往者金江陵添庆。得之燕肆而来。洪佐郎仁庆。转借寄示于滉。已而泗川李龟岩桢。出尹东都。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5L 页
以诸友之意。来索其本。将以刊行之。且要滉考订其谬讹。滉不得辞。略正其显误。而阙其疑者。龟岩以为续录之行。不与元录同之。则如水之有委而无源。于是。合两录而通为一帙。用以白于监司南宫公忱。分诸数邑。而绣之梓焉。 使此道之传。前后毕备。庶几学者因是疏瀹其源流。而有得于心焉。其有补于此学。而嘉惠于后来者。为如何哉。抑朱门授受。成德达材之伦。如彼其盛。而谢公独取夫若干人而止。且其意似若归重于天台数公。或者疑焉。然尝见宋潜溪之言曰。自我文公绍伊洛之正传。传道授业者。几遍大江之南。而天台为极盛。其所称杜氏,赵氏诸人。皆谢公之所取载也。则其以天台。为道学之盛。固亦天下之公论也。若谓谢公以乡郡之故。未免有私于取舍之间。则其待谢公也。不亦太疏乎。读者详之。嘉靖壬戌春三月己酉。真城李滉。谨跋。
书李庇远所藏晦庵诗后
右晦庵诗三十二首。皆与朋友相规切之辞。噫。大贤德业之盛如彼。若可以小已。而其责己责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6H 页
人之际。恳笃而诚悫如此。无一毫自恕自足之意。亦无一句为人相谀悦之辞。盖学问之道。不日进则必日退。操心之法。不警惧则必怠慢。在大贤尚有此。况其下者乎。类聚而观。令人惕然有离索钝滞之忧。吾知庇远亦将有感于斯矣。嘉靖庚戌夏六月。真城李滉。书。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碣铭
  
中训大夫李公墓碣铭(并序)
公姓李。讳薰。字子馨。阳城人也。高丽金吾卫大将军梴之后。金吾生典书靖。典书生判枢密事守义。入仕元朝。赐名那海。枢密生领侍中春富。侍中生嘉善工曹参判浣。工曹生资宪兵曹判书孟常。判书生崇政判府事纯之。判府生嘉善户曹参判拱。户曹生御侮副司直元守。司直娶宣务郎通赞星山李瑞之女。以成化癸卯九月二十二日生公。公少。学书不成。去事弓马试。为禁卫士。阶至四品。以事递归乡里。后以叔父牧使钦守任。为中训大夫。公谨于持身。临事不苟。利有不取。善有所勉。孝诚尤异于人。事亲奉祭。务尽诚意。其遭丧也。六年庐于墓侧。断置家事。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6L 页
躬厨设供奠。不以为劳。饘粥之食。毁瘠之容。有过于礼制者。丧毕居家。晨夕之礼。不废于祠堂。至老无怠。人莫不称其孝。公之于子职。尽心如此。其他可知矣。嘉靖庚子正月三日。病卒。享年五十八。是年十二月壬午。葬于所居海平县东加卢浦。公娶进士朴元温女。无后。再娶昌宁士人曹世豪女。按廉天靖之后也。生四男三女。长曰思清。业儒。娶佥知琴元福女。次思洪。丙辰武科。为漆浦万户。娶士人李铎女。生一男二女。次思温。早殁。次思淳。娶参奉李汝霖女。生二男。女长适白惟信。次适张昆。生三男。次适蒋嵚。生一女。公之诸孤。以既葬之明年辛丑。树碣于墓道。进士朴君云所铭。后十三年甲寅。岁凶。饥民阑入墓山。剥松皮。诸孤恳止之。众遽怒。搥碎其石。又九年而今改树石焉。思清。滉姑氏外孙女婿也。书来请铭。铭曰。
人有孝思。百行之则。苟能竭力。未学谓学。嗟惟内禁。赋性之笃。事亲承顺。唯惧不克。风树不止。终天痛极。六载庐墓。如电过隙。执劳厨井。躬不仆役。屏其菜茹。惟饘惟粥。事亡若存。终始不忒。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7H 页
世德如彼。无愧嗣续。孰谓内禁。惟事武力。谁非人子。孰不好德。咸曰休哉。尔类永锡。有如不信。请视斯刻。
承仕郎权公墓碣铭(并序)
公安东人也。姓权。讳欚。字叔泛。高丽侍中幸之十九代孙也。曾祖讳启经。横城县监。祖讳琨。副护军。 赠兵曹参判。考讳士彬。成均生员。 赠吏曹判书。妣坡平尹氏。司宰监主簿塘之女。大明成化壬寅三月。公生。嘉靖壬戌六月甲戌。以疾终。享年八十一。慈详谦慎。与物无竞。少多疾病。不乐仕宦。公之仲氏赞成公橃。妇弟参判金公希说联在于朝。而知其素志。不强补官。任其閒适。卒老于家。及年六七十。更觉康健。接待乡党宾友。莫不曲为之礼。其于子侄辈。必冠带后见。称家有无。皆尽欢情。虽甔石不裕。亦不介怀。鹤发清臞。精力未衰。人以期颐之算期之。一疾不瘳。奄至于斯。呜呼痛哉。公娶顺天金氏木川县监若枰之女。生一男一女。男曰东弼。司酝署直长。女适习读安洵。直长生二女。长适进士文元凯。次适幼学金勖。习读生四男一女。长曰景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7L 页
老。中辛酉生员。次二老。次国老。女适申霖。馀幼。庶子曰东颖,东俊,东敏,东老。先是壬申六月。金氏没。至是年十二月壬申。葬公于奉化卧丹里子坐午向之原。金氏祔焉。铭曰。
侍中遐裔。贰公亲弟。布衣终身。匪曰命屯。享寿八耋。乘化一疾。乡党称善。故旧涕泫。顺天名门。配祔丘原。儿孙嫡庶。孝有誉兮。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杂著
  
回示 诏使书
吾东。自箕子来封。九畴设教。八条为治。仁贤之化。自应神明。士之得心学明畴数。必有名世者矣。四郡,二府,三国分争。干戈靡烂。文籍散逸。不惟传道之无人。其前人姓名。亦不得而闻矣。新罗统三为一。高丽五百馀年间。世道向隆。文风渐开。士多游学中原。经籍兴行。易乱为治。慕华变夷。诗书之泽。礼义之风。箕畴遗俗。犹可渐复。故吾东见称为文献之邦。君子之国。有由然矣。然二代之儒。其归重终在于言语文章之间。逮于丽末。程朱之书。稍稍东来。故如禹倬,郑梦周之徒。得以参究性理之说。至于 国朝。获蒙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8H 页
皇朝颁赐四书,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书。 国朝设科取士。又以通四书三经者。得与其选。由是。士之诵习。无非孔孟程朱之言。然而或习俗因循。而不著不察。或狂简斐然。而不知所裁。其中超然独见。慨然发愤。而从事于圣贤之学者。往往有之。而亦不多得。今所举若干人。皆已往者耳。其见存者。非所敢言也。且是数子者。生千载之后。处穷海之中。不得亲授受薰灸于圣贤之门。谓之能传心学。固难矣。然其一生用力于此。则岂不得为心学者之徒也欤。若箕子洪范。朱,蔡之说。发明义理无馀蕴。学而知之者。固亦有焉。其为数则九峰内篇图说见存。苑洛子发明亦在。而吾东未闻有能明之者。近世有李纯者。自谓能通其说。而至著为注解。亦未知其果无谬否也。
崔致远,薛聪,崔冲,安裕,李穑,权近,(以玉堂议论。抹去。)吉再,金宗直,金安国。(已上。礼曹所录。)
禹倬,郑梦周,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尹祥,李彦迪,徐敬德。(已上。滉加录。)
安文成公享图 (配位同)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8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谨按。竹溪志本图。右二豆用软蜜果。周氏之意。岂不以文成诸公东人也。循国俗而祭用蜜果。固为无妨也耶。虽然。东人既祭于学。则所当仿古而行。岂可以蜜果亵味。用之于学中乎。且果而盛于豆。尤非所宜。故今去蜜果。代以鹿醢。左一笾亦对此而去果。代以鱼鱐。则左右笾豆。醢菹两两相对。无参差矣。若鹿醢,鱼鱐有未备。则宁以芹菹代鹿醢。而仍以果代鱼鱐。庶不失礼之本意。蜜果恐不可用也。嘉靖己酉秋。郡守李滉。识。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9H 页
右春秋二享例。卜季月上丁。上丁有故则改卜中丁。备三献官六执事。(有司前期七日。告本官及斯文。定献官,执事。)
삽화 새창열기
 
书院。旧有文成公庙祭笏记云。是周武陵所定。其仪大抵务从简易。未免有径率苟且之病。其间数条。又有与竹溪志祭式自相牴牾者。由是言之。殆非武陵所定也。今考据释奠仪及祭式。稍加订正。并录其所订之意于后。将以就质于院中诸君子而去取之。其可行与否。非滉所敢僭议也。
 一。谨按祭式。行上香礼。降复位。乃行初献礼。盖释奠盛礼。上香奠币与初献。自为两节。所以重其事也。惟朔望奠及先告事由等祭。则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09L 页
上香与初献。合为一节。一时并行。所以从简也。今此庙祭。无大于春秋享。固当备仪。而旧笏记。旋上香而旋初献。是为太俭。今从祭式及释奠仪改定。
 一。释奠仪及祭式。皆先饮福后受胙。旧笏记则先受胙后饮福。非礼之本。今从仪式改定。
 一。释奠仪。受胙后四拜。为受禧拜也。彻笾豆四拜。为祭毕拜也。凡礼之节。皆有意义。不可径削。祭式则本不载拜跪之节。故终之曰馀如校而已。欲人考礼而行之。犹可也。旧笏记。直削受禧之拜。只于彻笾豆后行再拜。非也。今改定。
天命图说(图与序。见文集。)
问。天命之义。可得闻欤。曰。天即理也。而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是也。(四者之实曰诚。)盖元者。始之理。亨者。通之理。利者。遂之理。贞者。成之理而其所以循环不息者。莫非真实无妄之妙。乃所谓诚也。故当二五流行之际。此四者常寓于其中。而为命物之源。是以。凡物受阴阳五行之气以为形者。莫不具元亨利贞之理以为性。其性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0H 页
之目有五。曰仁义礼智信。故四德五常。上下一理。未尝有閒于天人之分。然其所以有圣愚人物之异者。气为之也。非元亨利贞之本然。故子思。直曰天命之谓性。盖二五妙合之源。而指四德言之者也。(理本一也。其德至于四者。何也。曰。理太极也。太极中本无物事。初岂有四德之可名乎。但以流行后观之。则必有其始。有始则必有其通。有通则必有其遂。有遂则必有其成。故其始而通。通而遂。遂而成。而四德之名立焉。是以。合而言之。则一理而已。分而言之。则有此四个理。故天以一理命万物。而万物之各有一理者此也。)
  右第一节。论天命之理。
问。天既有四德而命万物。则所谓五行者。亦何道欤。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才有理。便有气眹焉。才有气。便有理从焉。理为气之帅。气为理之卒。以遂天地之功。所谓理者。四德是也。所谓气者。五行是也。而其于流行之际。元为始物之理。则木之气承之以生。亨为通物之理。则火之气承之以长。利为遂物之理。则金之气承之以收。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0L 页
贞为成物之理。则水之气承之以藏。(土则俱旺四季)此天之所以具四德五行。而成其道者也。
  右第二节。论五行之气。
问。天以四德五行而成其道者固也。然于图。以四德五行同位合书。而五行则圈书于阴阳之中。四德则又就其里。为圈而书之者何欤。曰。理外无气。气外无理。固不可斯须离也。而其分则亦不可相紊而无其别也。况阴阳五行。本非二物。是以。于五行则置阴阳中而必含其四德。以示五行为一阴阳而各一其性也。四德则圈书于五行之里。以示理终不杂乎气而亦不离乎气也。
  右第三节。论理气之分。
问。既曰元为始物之理。而木之气承之以生。则其生物之源。宜本于木。而于图。必本于水者。何欤。曰。元固为始物之理。木亦为生物之气。而其所以为元之理。不出于元而出于贞。其所以为木之气。不出于木而出于水。故贞为成物之理。而亦有始之之理。水为藏物之气。而亦有生之之气。此水之所以承贞之德。以为生物之源者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1H 页
也。是故。凡物之生也。其形则虽待木之气而成。其所以形之之原。实朕于水之气矣。何以知其然也。盖物之所以生者。其初也莫不先禀乎水之气。渐以凝聚。久而后坚固而成形焉。至于天地之所以生者。亦莫不先以水气而成。此理先儒之论已悉。玆不复赘。然则生物之原。所以本于水者。何足疑乎。
  右第四节。论生物之原。
问。人物之生也。其所受之性。均是天地之理。所禀之形。均是天地之气。然则人与物。本无间也。今于人形。则必白其全体。以为五性傍通。于禽兽。则必于性圈上下。白其一线之路。以为或通一路。于草木。则白其性圈而黑其全体。以为全塞不通。此何义耶。曰。天地之间。理一而气万不齐。故究其理。则合万物而同一性也。论其气。则分万物而各一气也。何者。理之为理。其体本虚。虚故无对。无对故在人在物。固无加损。而为一焉。至于气也。则始有阴阳对立之象。而互为其根。故阴中不能无阳。阳中不能无阴。阴中阳之中。又不能无阴。阳中阴之中。又不能无阳。其变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1L 页
至于十百千万。而各不能无对焉。然则凡物之受此理气者。其性则无间。而其气则不能无偏正之殊矣。是故。人物之生也。其得阴阳之正气者为人。得阴阳之偏气者为物。人既得阴阳之正气。则其气质之通且明。可知也。物既得阴阳之偏气。则其气质之塞且暗。可知也。然就人物而观之。则人为正物为偏。就禽兽,草木而观之。则禽兽为偏中之正。草木为偏中之偏。故禽兽则其气质之中。或有一路之通。草木则只具其理。而全塞不通焉。然则其性之所以或通或塞者。乃因气有正偏之殊也。其形之所以或白或黑者。乃示气有明暗之异也。夫何有他义于其间哉。(人与禽兽草木之形。所以有圆方横逆之不同者。何耶。曰。人物之形所以异者。亦阴阳二气之所致也。盖阳之性。顺而平。阴之性。逆而倒。故人为天地之秀子而为阳。故头必如天。足必如地。而平正直立。物为天地之偏塞子而为阴。故形不类人。而或横或逆。然禽兽则乃为阴中之阳。故生不全倒而为横。草木则乃为阴中之阴。故生必逆而为倒。此皆禀气之不同。而气有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2H 页
顺逆之所致也。)
  右第五节。论人物之殊。
问。人心所具。可得而分言之欤。曰。天之降命于人也。非此气。无以寓此理也。非此心。无以寓此理气也。故吾人之心。虚(理)而且灵(气)。为理气之舍。故其理即四德之理而为五常。其气即二五之气而为气质。此人心所具。皆本乎天者也。然而所谓五常者。纯善而无恶。故其所发之四端。亦无有不善。所谓气质者。非本然之性。故其所发之七情。易流于邪恶。然则性情之名虽一。而性情之用。则不得不异矣。至于曰性曰情之所以该具运用者。莫非此心之妙。故心为主宰。而常统其性情。此人心之大槩也。曰。然则情在心圈之外。何耶。曰。五行本当在阴阳之圈。而濂溪之图。出于圈外。盖为图而别之。不得已而然尔。
  右第六节。论人心之具。
问。性情之目。必与四德五行。相准以列之者。何耶。曰。人之五性四端。固与天之四德相应。而各有攸属矣。唯七情之分。似为参差。然以类推之。亦各有合焉。若喜爱之于木。乐之于火。怒恶之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2L 页
于金。哀之于水。欲之配于土而无不在焉。是也。此天人之所以为一体也。
  右第七节。论性情之目。
问。意下有善几恶几之分。何耶。曰。意者。心之所发。而心者。性情之主也。故当此心未发之前。如太极具动静之理而未判为阴阳者也。一心之内。浑然一性。纯善而无恶矣。及此心已发之时。如太极已判而动为阳静为阴者也。于斯时也。气始用事。故其情之发。不能无善恶之殊。而其端甚微。于是意为心发。而又挟其情而左右之。或循天理之公。或循人欲之私。善恶之分。由玆而决焉。此所谓意几善恶者也。虽然。善之发也。原于固有。故直遂而顺。恶之萌也。出于本无。故旁横而戾。此赵致道诚几图之所为作。而于此取以为说者也。
  右第八节。论意几善恶。
问。人物通塞之分。由气有正偏之殊者。既得闻命矣。吾人也皆得气之正者也。然亦有上智,中人,下愚三等之殊。何耶。曰。人之气正则正矣。而其气也有阴有阳。则其气质之禀。亦岂无清浊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3H 页
粹驳之可言乎。是以。人之生也。禀气于天。而天之气有清有浊。禀质于地。而地之质有粹有驳。故禀得其清且粹者为上智。而上智之于天理。知之既明。行之又尽。自与天合焉。禀得其清而驳浊而粹者为中人。而中人之于天理。一则知有馀而行不足。一则知不足而行有馀。始与天有合有违焉。禀得其浊且驳者为下愚。而下愚之于天理。知之既暗。行之又邪。远与天违焉。此人之禀。大槩有三等者也。虽然。理气相须。无乎不在。则虽上智之心。不能无形气之所发。理之所在。不以智丰。不以愚啬。则虽在下愚之心。不得无天理之本然。故气质之美。上智之所不敢自恃者也。天理之本。下愚之所当自尽者也。是故。禹。大圣人也。而舜必勉之以惟精惟一。颜子。大贤人也。而夫子必道之以博文约礼。至于大学。学者事也。而曾子必以格致诚正。为知行之训。中庸。教者事也。而子思必以择善固执。为知行之道。然则学问之道。不系于气质之美恶。惟在知天理之明不明。行天理之尽不尽如何耳。
  右第九节。论气质之禀。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3L 页
问。心里之敬与存养及情意之省察与敬。何谓也。曰。人之受命于天也。具四德之理。以为一身之主宰者。心也。事物之感于中也。随善恶之几。以为一心之用者。情意也。故君子于此心之静也。必存养以保其体。于情意之发也。必省察以正其用。然此心之理。浩浩然不可模捉。浑浑然不可涯涘。苟非敬以一之。安能保其性而立其体哉。此心之发。微而为毫釐之难察。危而为坑堑之难蹈。苟非敬以一之。又安能正其几而达其用哉。是以。君子之学。当此心未发之时。必主于敬而加存养工夫。当此心已发之际。亦必主于敬而加省察工夫。此敬学之所以成始成终而通贯体用者也。故图之切要之意。尤在于此也。
  右第十节。论存省之要。(右图说。癸丑年间。先生在都下。与郑公参订完就。而其精妙处。悉自先生发之也。乙卯春。南归而精思修改处颇多。故与初本甚有同异。谨因改本。传写如右。先生尝曰。其义已具于图说中。至十节则有亦可无亦可。戊午春。赵穆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4H 页
士敬书。)
易东书院堂斋名号
五教堂
 凡学宫正堂。泛称皆曰明伦。与泮宫同。虽似无妨。然亦太无分辨。故改之如此。亦不失明伦之义。
五学斋
 东夹室。程子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前拟堂斋之名。多未稳。今并改之。
典教堂
 五典之教。即明伦之义。
直方
果育
 东小斋。虽小在东。且近祠。为院中第一斋也。院名以易则宜取易中语。以名第一斋。易中嘉训。无如敬义。而临皋书院。既得此斋名。转作直方。其次则果行育德亦佳。二者或皆未安。佥议别择易中佳语。
 果育斋。或作闲存斋亦何如。乾卦闲邪存其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4L 页
诚。虽言圣人之学。程子用此语于听箴。则学者可通用也。而比果育。尤切于用工。
   书院诸名屡改。而辄与他处者相犯涉。今复更定如左。不知可否。
地名鳌陵
 闻之土人。称其地为鳌潭之丘。今当称为鳌丘。缘避圣讳为鳌陵。昔熊退斋筑书堂于武夷。名曰鳌峰。熊端操亦曰鳌峰则鳌之名称。古所尚也。
院曰易东书院
祠曰尚贤祠
正堂曰典教堂
 五典为教。明伦之义。
东翼曰精一斋
 舜禹传心之法。
西翼曰直方斋
 周孔体坤之厚。
藏书间曰光明室
 朱子藏书阁铭。惠我光明。
东斋曰四勿斋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5H 页
颜子为仁之功。
西斋曰三省斋
 曾子入德之要。
门曰入道门
台曰观水台
 位版书
高丽成均馆祭酒丹阳禹先生
 按丽史。先生本传甚疏略。只云。官至成均祭酒。不言爵秩。恐只得如右书之。若有自号之类可书。则丹阳似不须书。今无此等称。郡望书之。无乃可乎。
 服色
献官及祝。服时服。(即黑团领。)诸执事。依释奠例服常服。(红团领)何如。
落成请客。初计太即当。不知诸事诸具。可如计办得否。办得则固好。若不能如计。则虽临时裁减未安。然恐不如量宜善处之为愈也。如何如何。
第三日请客。或以坐次等事。有忿争不好之事。更须审思。十分好处。令无后悔。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5L 页
今送书院规约草。为伊山书院而作。彼中人不以为意。故掩置。未知今可用否。佥与商量去取为佳。
批具思孟四皓羽翼太子论
操纵开阖。眼高手亦高。但此事亦甚有难处者。自已然言之。吕雉固汉室之贼。当时大恶未著。高祖安得逆探其未至之祸。而遽废嫡立庶而可乎。既立如意。将何以处吕雉乎。存之则无两全之理。或废或杀。则非其罪。此高帝之所以欲易而终不易。非独四皓之力能回其意也。但此是良平诸公之忧耳。非紫芝翁轩眉耸袂之秋也。而轻此一著。卒招杜牧之讥。是可惜也。篇中。讥四皓则是。遂谓高帝欲易太子为得计则似未安。
松安君讳(子脩)封爵传疑
滉于正德庚辰岁。自京东还。见同宗允贞氏于丰基。允贞氏言。五世祖讳(硕)。始自县吏。中司马试。是生讳(子脩,子芳。)其后失司马白牌。前朝法。吏以科名免乡者。失牌则还役。故子芳子孙。今还本役。(子脩)公自以御倭功。封松安君。故得免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6H 页
云云。今按申公用溉所撰先祖考碑铭。讳(硕)官至密直副使。而讳(子脩)不言封君事。碑铭乃申公因我叔父松斋先生手作行状而撰者。如有允贞氏所言封君等事。则宜无略去不载之理。且失牌还役。亦恐无此法。然则允贞氏之言。不可取信。然允贞氏在彼时年已高。于吾李见存中最为尊行。先世事迹。亦或有所传闻而为此言也。顾以滉不肖。不幸既不逮事先祖考。而先考与叔父皆早世。无从而质疑。是为穷天之痛。姑记所闻。以俟后日有所考订而改正焉。
 
滉往以所闻。为传疑如右。恒以子孙昧于先迹。为恨叹。岁己酉。忝守丰基郡。郡即同宗昆季壕,堢,均,堧等所居。就其家求先世遗迹。始得公及第红牌一幅,告身十八幅,政案传准一幅合二十幅。然后乃知公出身以后实历之详。然亦无所谓得功封君事。益以为疑。是岁。家兄以忠清监司。巡到公州。有外姓族人朴承李来谒。是我族曾祖陜川公之分派。以其家藏公功臣录券来献。兄极喜幸。厚接其人而受之。改妆赍捧以来。今藏于家。伏睹券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6L 页
内。至正二十四年九月日。追论至正二十二年平定红贼功。赐公安社功臣号。录券成给。父母妻封爵。给田臧穫。时公见任奉常大夫。知春州事。当平贼时。公为寝园署令。据此则公之以功封松安君信矣。但以为御倭者误耳。大抵允贞叔之言。出于传闻。无怪于多误。则失白牌之说。亦似难信。但考东国通鉴。辛祦时。以州县吏出身多门。因此州县凋弊。凡吏以科名出者。审覈而还本。意或容有此事。未可知也。故姑存之。且密直之职。祖考碑铭。以为实仕。今据政案所载。则以为追赠。此亦当以政案为是焉。则失牌有无。固未可以是密直之职而定也。
曾祖兵曹参议公事迹
居安东府北周村。葬村西鹊山。俗呼可仓。有斋庵曰鹊庵。
性清简。晚年。自善山归。家贫。至称贷自给。
公在善山。嫁一女海平人朴谨孙。临去。以衙中所养万年松一盆与之。谨孙乃为之地植。而其子孙相传谨护。盘屈奇古。至今犹存。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7H 页
公天资恺悌。而以捷勇闻。射御亦绝人。其从崔相公征建州卫也。在途有大虎负险为穴。食人畜。众莫敢撄。崔相募有能捕者。公请自往曰。今欲灭北胡。当以杀此虎为验。乃策马直前。当穴而乍退。虎咆哮走出。自马后腾揽。垂及。公即跋马弯弓。一矢殪之。军中叹服。安东府西数十里。有院曰燕子。刻巨石为弥勒像。以阁覆之。飞空架壑。高可数十百丈。登览者𢥠悸。不能俯视。公少时登此。戏腾身倒踢。以靴尖著梁木而下立。其骁锐如此。然而未尝以是自伐。恂恂如也。公筮仕。不由科目。荫补知印。而终至显达。所历州郡。皆有声绩。留名后世。非材识之大过于人。何以及此。公参 世祖朝原从功臣。
先祖考兵曹参判讳(继阳)事迹
公娶英阳金氏。金氏家在礼安县西村。公初居县东浮罗村。为奉化县教导。一日。将往奉化。过温溪。爱其泉石之胜。徘徊寓目而去。憩于新罗岘。遇有一僧。亦自温溪来同憩。语及温溪风水之美。公喜符所见。遂携僧返抵温溪。陟降周览。指示宅基曰。居此当生贵子。公乃决意移居。时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7L 页
溪上。只有居民一户。田畴閒废。随处可耕。树木茂密。洞壑深窕。溪水清甘多鯈鱼。可引而溉田灌圃。公性恬静閒远。不务进取。以耕钓为乐。教子孙为业。有终焉之志。
公颜如玉雪。有出尘之标。
公兄训鍊参军。喜畜鹰犬。公忧之曰。此事最坏人志业。岂可以示子侄辈耶。
先君与叔父。少时读书于龙头山龙寿寺。公以一绝寄之曰。
 节序骎骎岁暮天。雪山深拥寺门前。念渠苦业寒窗下。清梦时时到榻边。
公闻子弟嗔怒婢仆。必戒之曰。使汝为人下。服事于人。日间能无差失乎。无知婢仆。当以情恕。何可苛责耶。
夫人金氏。庚戌十月四日生。生有厚德。中诚纯恳。事先祖考。披荆棘创基业。以勤俭修内职。慈惠养卑幼。能经始虑远。以至于成立门户。子孙蕃衍。夫岂偶然哉。我先君早世。叔父参判。立朝数十年。尽诚孝道。叔母李氏。又端一恭惠。荣养极矣。而夫人执德。终始有恒。无一毫富贵骄奢
退溪先生续集卷之八 第 218H 页
之习。子孙诸妇女相处。一无间言。诸孙进见。必以勤学立扬为劝。以废业亏行为戒。童颜鹤发。寿考康宁。享年九十三而没。葬树谷先祖考同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