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自动笺注)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五
 書
  
公元1566年
鄭子精(丙寅)
昨蒙枉顧羅門
感荷感荷
第因病思昏茫
又似人多。
不能抽一二於百千。
以爲恨。
留示詩三冊諸贈行一束
送還
至爲佳。
就中盛製行錄
固善。
其與君唱諸作
波瀾浩汗
亦甚佳好
鄙意猶有所可慮者。
夫詩雖末技
本於性情
有體有格。
不可易而爲之。
君惟以誇多鬭靡
逞氣爭勝爲尙。
言或至於放誕
義或至於厖雜
一切不問
信口信筆
胡亂寫去。
取快一時
恐難傳於萬世
以此等事爲能。
習熟不已
尤有妨於謹出言放心之道。
切宜戒之。
仍取古今名家
著實加工師效之。
庶幾不至於墜墮也。
客使問目如此
未知其所如何
答語記來
可得略見否。
然昨見公說
客使能詩文者云。
竊料此問。
非甚該博善辭令者。
似難條對
若彼所不及。
而問之如此。
適足以發其羞吝。
終歸於失問也。
如何如何
 爭勝諸詩。
好者居三分之二。
一分中。
亦非
無可喜。
但其未滿一分不好
足以盡掩其二分之好。
其好之二分
受累不好之分。
而皆歸於不好
是爲可惜
故古之能詩者。
千鍛百鍊
非至恰好
不輕以示人
故曰語不驚人不休
此間有無語言
寒疾腰痛復作
不能一一。
不獨學詩。
凡學皆然
公元1563年
金舜擧(八元癸亥)
朴君遊山錄。
來此非不久。
病未謄寫
今被索還。
惘然如失
余觀是錄。
文思瀵涌
議論縱橫
其於千峯萬瀑競秀爭流體勢脈絡
高下遠近
面背往復
無不包羅囊括
縷析毫分
自非胸吞海嶽
通化妙者。
何以形容得此。
可謂傑然之作。
難得之寶矣。
可疑者。
其文亹亹乎似有好奇尙異之意。
故談山。
必及於域外荒茫無當之說。
以爲以爲終。
論學
必涉於事外遼闊不貼之證。
以言此以言彼。
是以
總其全篇而取其好處
則能使人鼓舞踊躍不暇
其中細考之。
往往不免使人聽瑩而滋惑。
詰屈而難讀也。
夫遊名山者。
其說固主於奇。
然其奇也各有分劑
其言也各有攸當。
若每喜於詭論
而或爲之强
說。
則其勢必至於心蕩不返
學流而爲異。
如莊釋之倫是也
鄙意須兼此等盡去之。
然後方爲盡善也。
如何如何
朴君遠示之辱。
妄以私見
塞其厚意
舜擧轉以語之。
幸甚幸甚
公元1550年
白雲書院諸生(庚戌)
長夏靜院
羣居講習之樂。
大勝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令人艷聳無已
滉尪瘁餘生。
屛處田里
無朋磨切之益。
直是憒憒陸陸
歲不我延。
恆用懍然
沈監司書。
本不足觀
院中爲謄存故實
欲得元稿。
亦事之所不得已者。
聊寫一通
付閔生應祺呈上
伏惟僉賜裁幸
所欲陳於僉契者何限
難於率然
不敢也。
惟願諸君
毋把第一件事讓與他人
千萬爲道爲時
努力珍鍊。
不宣
答鄭子明(士誠)李宏仲(德弘)
示喩理卽禮也。
淡者。
禮之發也。
(發也之也。
一本無。
)和卽情也。
和者。
情之爲數語。
似略見髣髴
而辭未達意。
大抵由禮而生。
樂聲之淡。
可以言禮之發。
(禮之發。
一本作理之發。
)理卽訓禮字。
所謂天理節文之理字也。
故註言淡者理之發則可。
今言淡者禮之發則不可。
(若言理。
指禮之理而言則可。
直言理卽禮也。
不可
)樂聲之和。
由人情之和暢而成。
故註言和和之爲則可。
言和者情之爲則不可。
若言和者주-D003情之和暢而言則可。
直言和卽情也。
不可
今樂形之。
之者
形而相較之也。
此言是。
但其下語未盡
故改之曰。
古人之情。
和而不流
其樂象之。
則只言和而已盡。
不須更言淡也。
今以今樂之流蕩雜亂者。
比之古樂
古樂之本於莊正齊肅之意。
形見而可覩。
故周子必復言此淡字以明之。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主靜
周子太極圖說中語也。
今此論樂而云云
亦與圖說主靜之意同云
主靜之意。
(所喩淡者本於莊齊肅
靜字之意。
說是也。)
大抵通書所論諸說。
皆原於太極圖說
條條互發。
句句相應
朱子註中。
指明無漏
讀者不由太極圖說而推其來歷
則茫不知通書所以作矣。
答鄭子明
辱書。
欣慰無量
老拙
去陶入溪未數日。
諸人
勸挽。
避暑於易東書院
因共讀心經壹過。
殊有警發人處。
亦有省改迷惑處。
第以阻水爲患
僅十餘日而散去。
未能加積久之功爲大欠耳。
安道輩。
啓蒙未暇熟讀
轉入心經
心經纔畢
安道則又以其母病侍往椒井。
心(心。
一本作深。
)自撓悶而去。
讀書如此
無益耳。
龜巖傳疑本。
其僧已還去。
不甚急急
隨後亦可。
其後亦有修改處。
安道表識各處
報知于君等矣。
公元1567年
裴汝友(三益丁卯)
別後悠戀。
伻來接翰。
函丈從容
淸福益茂
滉積謗之餘。
召命異常
震越罔措
幸賴姑停之旨。
苟偸度日
第以春和後作如何出場
撓慮不淺
佔畢翁果有如南冥所云。
然亦甚有扶植處。
何可深斥。
作院立祠
不可不爾也。
幸勿疑貳
勸卒成之爲佳。
公元1570年
答南義仲(致利○庚午)
別後思悠。
書至開慰
老拙苦此虛眩。
雖賴陽月不甚寒。
日坐齋中。
朋友講論
了得三人日課
頓無餘力可及於自讀書
每念前日心事一何長之句。
而有愧於心。
承示再讀啓蒙
想所
得更富。
爲之警起偸懦也。
第示目滿紙細字
燈下不成讀。
姑留案上
以待後報
拙詩又改。
別紙呈去。
惟珍勵。
公元1562年
應見(雲龍壬戌)
辱書。
欣審侍履茂福。
西行
勢固至此
君無嘆是然也。
只在隨處自勉
毋虧志業
材器之成。
不期而至。
不在區區得失間也。
閉戶隴雲
餘寒尙冽。
臥念諸君
未緣晤款。
但有離索之懷。
惟冀侍行珍勝。
不宣
公元1565年
景文(仲淹)應見而見(成龍乙丑)
流聞意欲讀書文憲書院。
其亦遂意阻礙否。
禁子不得入院
武陵竹溪故規。
於彼不有此禁耶。
世之謗書院者。
首以文憲口實
不知何故至此
想是文風久衰。
士不知恥
紛華汚壞所致
此雖始謀不審之故。
不思改圖
而因欲例訾書院而盡廢之。
何意耶。
可歎可歎
景文春來
欲歷松都觀朴淵。
奇遊壯觀
堪羨如何
應見
別後爲況想佳。
前留近思或問兩書送去。
視至。
近得趙士敬書云
見來傳滉意。
一有一與上文四者之四相對。
蓋四者之一。
非一偏之一。
前說不動。
累日沈思
至於苦思
反覆思之。
不得其說。
於是極論鄙說之非。
滉雖未知己說之是非
士敬之說。
非獨士敬云云
南時甫亦以爲然。
今世人人皆從其說。
亦何敢盡揮斥
而必欲其從吾說也。
亦且從衆爲宜。
古人兩存或說之例。
鄙說迂闊
猶可備或說。
不可廢耶。
未一一。
近檢朱子大元本
其答黃子耕書。
大學或問正心修改處曰。
或問喜怒憂懼
人心所不能無也。
而曰。
有是一者
則心不得正而身不可修。
何哉云云
又云。
一有不誠。
則物之未感。
而四者之私。
已主於內云云
周舜弼問曰。
忿懥等。
人之所不能無者。
然有一于此
則心不得其正。
何哉云云
又云。
喜怒憂懼一萌于中。
則心有係累云云
 以此揆之。
士敬之說。
失本意。
曾錄寄此語而告之云云
士敬不答。
先入爲主
不能
看理
未免尙自己見而不答也。
應見
示諭避喧就靜。
甚善。
然而未免繳繞舊習
欲靜未得。
想是見理未徹。
功夫未熟之故。
老夫亦自不免
何以爲君謀耶。
正當彼此共勉
庶幾萬一耳。
巴鼻之說。
新奇
巴之爲大蛇
固然
然猶有可疑者。
巴鼻二字中已有不可把捉之意。
只當云全爲巴鼻可矣。
今更下無字於巴鼻之上。
是全無不可把捉之意矣。
其於上下文義。
何如也。
當更思之。
未可卒定。
惟珍毖。
不宣
公元1566年
應見(丙寅)
溪上臨行
病甚無憀
別意草草
追思缺然
至枉伻問。
遠及於豐。
感怍何勝。
老拙多蹇。
出山以來
風雪屢作。
春寒異甚。
諸病迭侵。
正使欲行。
不可得矣。
捧狀人。
約六七日當還。
而期盡不至
未知何故
以爲撓。
川上狀後。
俟命本處
不必來豐。
久留煩溷未安。
前至此今已四五日。
煩溷又甚矣。
雪嶺橕天。
將此危病。
難登越。
況又有來示之虞。
所以忍辛留此。
得命便可退歸
萬一不幸而有未可便退之勢。
亦當
少退。
伏枕於榮川村舍
以思處之之宜。
但此舍荒廢非常
一安病身處爲慮耳。
時事絶不得聞。
其中開城一事
亦甚可憂。
後生狂妄
不識事體。
徒以尙氣爲諉。
擧事如此
安得不爲他日之患乎。
不可說不可說
昨。
曹奴二人
除目過此。
趙士敬爲恭陵參奉
未知何人薦拔也。
雖云美意
無益於事。
而反有所慮者。
十年祠官
九十老親
不相爲謀
無益也。
鞍馬奴僕
必未辦謝恩之行。
人或指以非議
此其可慮者。
如何如何
旅枕無寐
呼燈作書
不成字
應見
前見辱報。
所患非輕。
每深懸懸
頃者夜夢
不知何事安東黌舍留數日。
忽念及公。
將伻人問候
又念欲往見則有力應接之弊。
不往見則情未盡
思忖如何
遣人而寤。
自怪何以有此夢也。
其翌日。
兒子來示公與渠簡。
簡云前患快復。
且有湖山烟雨之興之言。
心甚喜慰
乃知所夢之有以也。
老病所錮。
不得已至此
時論不以爲然
心甚惶愧
然又不可以此而妄
進。
不可悶默結末
近當復上一辭免文字
復俟譴罰
柰何柰何
就中傳喩尊丈令公又欲刊朱子書於定州
固知令公此意甚盛。
但此雖前賢大訓
鄙人有節約。
如是廣布
無乃益爲不樂詬病耶。
公與而見。
不可不時度宜。
具白故而止之。
爲善也。
海州本初卷。
近方尋得畢校。
多有闕誤
已皆修改
修改處。
一一付標。
所以然者。
恐公昆仲景文有此本者看標改正
則不讎校而得爲完書
爲功甚易故也。
雖知試近不暇及此等事
而適有之安奇便人
謾附寄去。
幸視至。
餘祈自慶加護
應見
重得惠書
具悉示意
非不皆善。
其中極有不能得盡如意者。
以滉非其人而適又丁時之有不可也
校正所以寄君者。
君等旣皆有其本。
訛誤不改
誤人自誤必多。
欲其依此修改故也。
等當白令前。
停刊布之擧上也。
萬一未蒙聽許
則又不可刊誤本。
此則在昆季所處
目錄
每欲爲之。
病倦未及
紙頭註釋
星,海二本
往往註入刊。
但多疎略而又未盡收。
校本
前差勝。
然猶掛一漏萬
豈足於人見耶。
圈點
所以自表警發意思處。
覺於昏滯有益
然以之幷刊示人
則大恐得罪具眼識理之人。
何可安心爲之。
序文
向者率然爲之。
語頗支蔓
不入矩度
又思自爲之尤未穩善
故罷之。
仲擧跋語中。
多用滉意處有之。
若不廢。
見者可知滉之爲有罪於此書矣。
又何更待序文而後足耶。
跋語糊紙云云
不可
故當錦溪草本抹去
不聽而幷刻之。
至爲非矣。
大抵元書太浩汗。
不得已節損
僭罪則多。
何功之有
極口稱揚耶。
昆季深悉此意。
凡有印本者。
皆請去其語。
幸甚幸甚
滉自兩重得釋後。
庶有天放之望。
近日傳聞
極有惶駭
事有不可知者。
方此悶迫。
不知所爲
故云時不可耳。
惟在昆季凡事勿煩。
善處爲佳。
星本。
紙薄毛起
海本新件紙好。
傳送
修改不計早晩
收回亦佳。
秋熱
將護珍毖。
公元1567年
應見(丁卯)
近未相聞
殊用懸懸
伻來辱札。
具審近況
甚慰思渴
舊證未盡快。
時復有作。
此亦常事
以君方
盛之年。
愼將護。
自當康健有裕矣。
示喩云云
固知左右志尙非凡
嚮學拳拳之意甚篤。
眞不易得也。
未免病患纏繞
遷延歲月
有如來書所慮有志未就之歎。
豈不可惜哉。
尊親朋友所以訶責者然也。
然嘗聞之。
童蜚卿欲勿事科擧
問於朱子
朱子曰。
非他人所能預。
在賢自處之如何耳。
亦何能爲君謀
亦在君自度如何
蜚卿未聞有親
而君則有父兄在。
切恐孔子所謂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者
不可不念也。
但一卜仕而終身乾沒者有之。
若是回視初心
抑又何如耶。
所謂不義之習。
積惡之多。
不知何等事耶。
知其爲不義爲惡。
則當一刀兩段
斷置不爲可也
何必問人。
自聞君營舍立巖。
未嘗往來其間
裴汝友見過
能言景致大槩。
恨病蹤匏繫
不得寓目焉。
柰何柰何
去就之說。
鄙意所在
如前云云
未孚於世。
不信於人。
虛名欺天。
轉轉益甚
頃蒙下召
已上辭狀
今則特下敎書
遣官來召。
稱引非倫。
震怖殞越
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適此隆冬
勢將道斃。
進退兩難
腷臆靡訴。
魂魄飛遁
不能一一。
柳公(名藕)碣文
留意謄示。
其人猶有未可知者
無乃成君(悌元)所見
不能無差。
故其言如此作怪耶。
公元1570年
應見(庚午)
再承書問
近況佳裕。
欣釋無已
滉在易東。
因雨阻礙
溪上
潦鬱作患。
氣多不平
調攝度日耳。
示諭徐君志趣如是
果爲可人
前日書云云。
亦非謂其人不可有言
只謂吾學未足達禮
而妄論禮之變節告人
未當故也。
其來目。
當如戒謹藏。
以俟奉面之日。
令弟玉堂趨庭
懽意可想。
所云漆室之憂。
如來喩。
人身帖席
柰何
公元1563年
柳而見(癸亥)
書來。
知舊患未差。
深憂慮。
以公靑年盛氣
調藥又不疎。
何故如此嬰纏耶。
恨訝不淺
身恙常在
遠來尋人
寧得如意
至於所業不能盡力
亦固其勢然也。
隨時隨處
量力加工
常以義理
澆灌栽培
勿令廢墜
則如延平所謂此箇道理時常在心目之間者
庶幾於吾身親見之矣。
蓋爲仁在己。
無與別人
若無此根本田地
則雖日與師友相從
終歸無益耳。
如何如何
滉畏寒不出山舍
加以歲時應接紛紛
殊無好況
安有講治之樂耶。
公元1569年
柳而見(己巳)
首夏惠書
迨今稽報。
逋慢爲愧。
未死之前
蘄免吏議而退。
有何可稱。
而今云云
相知肝膽相照之語耶。
幸勿輕言取笑於人也。
但今旣反舊。
可得溫理舊業
其間非無味趣可以樂飢
唯其苦於衰劣
不能覃思大肆力。
或恐中途而廢
懍然以爲戒耳。
奉先儀。
頃承尊大人書。
亦云當入梓
以後語見囑。
滉非敢憚作。
但纔出都門
謗言不絶
至於近日
所聞尤可懼。
當此之際。
此等事。
不但自累
累及於其書。
事屬不便
未敢也。
須轉求于他處事。
傳達大人前。
爲佳。
澤手之義。
謬見在別紙。
十圖刊畢云。
兒輩得數寄示
始覺其太長且廣。
不便於作帖舒卷看。
深恨當時不審
而今旣已畢。
難追改耳。
  別紙
共飯不澤手
舊亦深疑之。
古人質略
至於此等禮敎訓人之時。
已非窪尊抔飮之世。
何至與人共器。
而以手取飯之理。
他食猶可
以飯尤不當然也。
舊疑如此
未見張子說如此
恐當從之。
不知何故呂氏說又只用古註也。
捼莎
詩薄汚我私註。
汚。
煩撋以去汚也。
小註
煩撋
捼莎也。
韻書
捼或作挼。
奴禾切。
兩手相切摩也。
本作挱。
摩挲之挲。
亦手摩之義。
呂氏之意。
當謂旣曰共飯。
與共不同
蓋云共食
則或指他食物而言也。
今云共飯。
是止飯而已
非他食也。
柳而見
近。
兒輩自京傳致閏六月十六日書。
敍意諄悉
不任
且審其後已有覲省之行。
報書之難。
甚於在京之日。
今忽接書。
來自奉化
喜幸可知也。
所諭分形色類界限之患。
厥終必至不好
若非自天如日燭破。
如山鎭定
何以收拾彌縫
永爲祚宋之地耶。
只如辭銓長一事
亦可見時事難爲矣。
不勝憂煎之至。
且如論學諸說。
皆出於身親經歷
實諳病痛處。
其與未見
料度
不病而呻吟者。
相去萬萬。
能持循此意。
久而不輟
至於純熟
自然有心神解
灑然超脫處。
滿腔俗累
不待洗濯而自無痕矣。
公元1570年
柳而見(庚午)
公以淸羸神觀
冒寒遠遊
憂想不淺
數日前。
傳聞好還
不及修賀。
而適奉珍緘。
來自西原
備悉途中諸況。
稅駕後動履之詳。
老懷不勝欣豁。
洗脚之餘。
不能無少憊。
亦在善養。
何慮之有。
一生醯甕
不作觀周之行。
每有槎客之還。
健羨難禁
矧於公還。
此懷何限
恨不得聯床細叩也。
今以辱示觀之。
京師
四方之極。
聲名所萃。
士習學術
汚舛如彼。
不知是天(一本
天下有使字。
)然耶。
抑人實爲之。
以今云云
前日尹子固問答魏時亮諸說。
陸,禪懷襄天下如是
令人浩歎不已
然入燕者數多。
能遇此等人。
此等話頭者亦無幾。
公能遇數百諸生
發此正論
點檢其迷。
不易得也
吳京欲相送。
與之相違
是果爲恨事耳。
啓蒙翼傳。
今始刊於星州。
後行貿來。
則其闕板。
猶可追補刊也。
啓蒙意見
向在
人家一本來看。
往往有發人意處。
西原人還。
附此一書
未一
一。
公元1561年
李宏仲(德弘辛酉)
人之爲學
趨向正當
立志堅確爲貴。
觀此自陳之言。
所向已正。
更須志氣堅定
不爲澆俗移奪
刻苦用工
久而不輟
何患無成
但恐一時徒有悔前之失學
而後不能繼今之做工
終歸無益耳。
所問工夫先後
立程規模
則須先小學大學
規模節目
各具於其書。
在吾盡心盡力以求之耳。
若視此爲尋常
以爲繁多
而別欲求捷徑新法從事
則非吾所敢知也。
胡文定敎子
明道希文自期待。
本註已詳之。
大槩明道聖人爲必可學。
希文以天下爲己任
文定所欲法者非一
大端在於此也。
忠信不欺爲主本。
熟讀論語忠信章。
大學誠意章。
潛心玩味
涵泳體驗
久久自當知之。
九容九思做工
乃是放心之法甚善。
若李棐彦所云。
眞是躐等
程子出門如見大賓
便是心廣體胖
動容周旋中禮
始得。
不遷貳過
地位亦甚高。
初學卒難著脚
與其做工
於此
不如非禮視聽言動上著力也。
飮食男女切要
飮食男女
至理所寓。
大欲存焉。
君子勝人欲而復天理由此
小人之滅天理窮人欲亦由此
治心修身
以是切要也。
末段云云
中庸博學以下至人十己千。
變化氣質之法。
故曰。
果能此道
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必强下。
一本
懈意生而有作輟之患。
他人何預分毫其間哉。
在君自勉强二十四字。
)而已
孔子顔淵曰。
爲仁由己。
由人乎哉
李宏
由其淸濁定於有生之初。
故其有生之後
淸者能知。
濁者不能知也。
由其粹駁定於有生之初。
故其踐履之際。
粹者能全。
而駁者不能全也。
拘者。
指其不能不能行者而言耳。
然則陳氏(一本
陳氏下。
有吳氏二字
)許氏之說。
不見其有不同也。
氣質二字之異亦明甚
氣如俗言氣運
質如俗言形質
人物稟生之初。
氣以成質。
有生之後
氣行於質之中。
(氣陽而質陰。
氣以知。
質以行也。
)夫呼吸運動
氣也。
聖人衆人皆有之。
聖人能知。
衆人不能知。
氣之淸濁不同故也。
耳目形體
(體。
一本作骸。
)質也。
聖人衆人皆有之。
聖人能行。
衆人
能行。
質之粹駁不齊故也。
李宏問目
 按陳氏曰。
大學序第二節四箇性字。
融貫看透
德弘今因指敎
似有見焉。
仁義禮智之性。
是就天賦於人說。
不能知性所有而全之。
是就衆人說。
盡其性。
是就生知安行聖說
敎之以復其性。
就中下之人觀感興起
學知勉行上說
四箇性字融貫看透之說。
大槩看得是。
爲學須如體認出來
而又加以涵泳玩味之久。
自然有會於心而有悅豫處。
方是心得也。
訓義斷制裁割
如以利刃裁物。
長短大小
各得其宜也。
(當就處事上看)
訓智曰分別是非
如以明鑑照物。
姸媸黑白
莫遁其形也。
(當就見理上看)
朱子云
分別是非道理
平說智字名義也。
胡說衆理
沈說天理動靜之機。
胡說萬物
沈說具人是非之鑑。
皆兼體用而言。
辭異而旨同。
此等處。
若看未透徹
不宜强求速通。
時時拈起。
硏思玩味
久久不置
自然
融釋曉解時耳。
李宏
爲學只在勤苦
篤實間斷
則志日强而業日廣矣。
切勿倚靠他人
亦勿等待後日
可也
若曰今姑悠悠
必待他日陶山而後爲學
則其立心已差
他日雖往陶山
不能爲學矣。
公元1562年
李宏仲(壬戌)
固有寂感。
而靜則其本也。
下下感字。
上文雖論未發前寂然之中。
至此則要發明靜爲動之本。
故通寂感而兼言之。
蓋必下感字。
方見靜爲動之本處
若如君言。
只說寂一邊
所謂其本也之其字。
虛而無著落矣。
其可乎。
(其字。
指動處言。)
李宏
來喩
極言收斂身心之際。
氣餒神疲
晝夜加工
無一著手處。
無他
向來雖云向學
不曾下工夫
今始欲實做工夫
手脚生澁
田地臲卼
心與理不相入
氣與習不相隨
何怪如來喩所云之患乎。
常人之學。
所以至於無成者。
只緣一覺其難。
遂輟而不爲
能不不輟
以欲速而過於迫切
毋以多悔而至於撓奪。
講究踐履
久久漸熟。
自當見意浹洽
眼目明快
讀書玩理。
隨時隨處
可以用工矣。
安有晝夜之外
別求用工之地乎。
朱子嘗曰。
做到辛苦不快活處。
方是好消息來。
正謂此也。
中庸疑義
錄在別紙。
可更詳之。
金而精,申啓叔書來。
好在
精意欲下來云。
然何可必也。
韓永得病
久未差云。
可念也。
不到淸涼七八年矣。
洞府烟霞
發於夢寐
每欲一進
(進。
一本作遊
)而怯於危險
未果也。
羨君高栖
悵想而已
  
別紙
誠明明誠之說。
本章章句小註已詳。
能細硏究
無不曉之理。
若不於此
而別求他說以通之。
他說豈能强人而使之知耶。
幬訓襌帳。
襌音單。
單帳也。
覆幬之幬。
非此義也。
韻會號韻有燾字。
音道。
覆也。
通作幬。
其下引如天之無覆幬
說是也。
悠遠
按語類。
悠。
長也。
悠是自今觀後。
見其無終窮之意。
久是就他骨子裏
鎭常如此之意。
又云。
悠是據始以要終。
久是隨處常在
只說悠
久。
未說悠遠
然以鄭氏所云至誠之德著於四方等說觀之。
恐悠是以時言
故曰據始以要終。
是以地言。
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之類。
不動而變。
天地非無動。
動而不見其迹耳。
然而四時自行
萬物自生。
是不動而變也。
聖人之不動而變。
猶是
維天之命
於穆不已
之流無息所以說命字者。
太極之有動靜天命之流行。
同意
優優大哉云云
總而言之
莫大於三千三百。
分而言之。
莫細於三千三百。
道之粲煥明盛。
可指而易見者。
莫過於禮。
故獨以禮言之。
居上不驕。
爲下不倍
上下先後之異。
未必別有他意
先言爲下不倍
而後居上不驕。
與其極言至聖至誠經綸天等處。
相接順矣
不然
中間揷入爲下不倍一段
則語有斷續不順
以愚自用居上
自專爲下
非是
雙峯肫肫其仁
爲率性之道
恐推得太深遠不親切也。
古人制器。
皆有法象
而車制尤所愼重
周禮考工記一篇
可見也。
特擧而言之。
竝育不相害。
只是大綱言之。
小人之道。
只以其所行謂之道。
韓子亦曰。
虛位
有凶有吉。
知風之自。
風乃設譬之意。
以吾氣所發而謂之風也。
所喩首章卒章動靜先後之說。
未然也。
太極圖說所謂一動一靜
互爲其根者。
陰陽氣運消長交易變易處言。
故曰無先後之可言耳。
若在人而言。
豈可謂無動靜先後可言乎。
來喩
首章專言聖人事。
中間
學者存養省察之事而言之。
亦非也。
首章
言道出於天。
其下。
繼言君子存省之道。
是正說。
假說也。
故此處。
未說到聖人地位
至言中和位育之極致
乃是聖人事耳。
大抵首章成德言。
故先存後省
卒章以進德言
故先省後存。
其言之序當然故也。
不可以首章專爲聖人事也。
來喩此段問答
已先發問
而歸答辭或人
故及其再問再答。
結末定論之辭。
在於或人
問答無此例。
故今就來喩中。
易置數三往復之辭。
然後其說乃順。
幸更詳之
公元1563年
李宏仲(癸亥)
示喩汨於塵務
不可無之
日趨小人之域。
固自警之言。
然不眞切工夫可據爲實地。
悠悠之頃。
不覺忽墮在此域中矣。
東都之行。
親命如此
亦當無違
但觀今世爲守令子弟者。
亦每有善惡兩途。
從善途者十百僅一二。
從惡途者滔滔皆是
不知君之所自處欲從何途耳。
還山舍。
草草以報。
公元1564年
李宏仲(甲子)
示喩形而上下之說。
見得殊未端的
說得仍未明快
請略言之。
凡有貌象形氣而盈於六合內者
皆器也。
其所具之理。
卽道也。
道不離器。
以其無形影可指。
故謂之形而上也。
不離道。
以其有形可言
故謂之形而下也。
太極陰陽中。
不雜陰陽
云上耳。
非謂在其上也。
陰陽不外太極
依舊形氣
云下耳。
非謂在其下也。
然就造化而看。
太極形而上
陰陽形而下
彝倫而看。
父子君臣爲形而
下。
其仁與義形而上
就日用而看。
事物形而下
所具之理爲形而上
無物不有
無處不然
形而上
太極之理。
形而下
陰陽之器也。
今必以生物根柢
形而上之道。
所以爲生物之具。
形而下之器。
似爲滯泥不通
至以未判已判爲言
所見又甚疎謬
千萬更加硏玩精審
虛心涵泳
而後乃見洞然無疑處耳。
李宏
示喩周旋人事。
未卽入山云云
夫子曰。
弟子之職。
力有餘則學文
苟能隨時隨處
勤勵自彊。
讀書進學
何所不可
何必待入山。
然後做工耶。
應見昆弟書。
深荷委傳。
誤拆何病。
其所幽栖靜修
所得日富之說。
非但以爲愧。
滉亦有愧於其言矣。
知得太極圖說大全
可賀
但其朱子第五條所引子思大小之說。
來書中所云。
與別不同
今以兩說參看
書中者得之
別紙者非也。
中庸曰。
洋洋乎發育萬物
峻極于天。
註云。
言道之極於至大無外也。
優優大哉
禮儀三百。
威儀三千。
註云。
言道之入
於至小而無內也。
發育峻極
豈非以其統體太極爲大耶。
三百三千。
豈非以其各具一太極爲小耶。
別紙乃反以各具一太極爲大。
統體太極爲小。
不亦誤乎。
又謂大者兼道器而言。
亦非也。
此處只言道
兼言器也。
又謂小者指沖漠無聲臭言。
亦非也。
沖漠無聲臭處。
小字亦著不得矣。
可以見其全。
此全字。
性之全而言也。
人死木槁
及人作土木成塵。
其說詳見朱子徐子融書。
他日可來看也。
大要死槁土塵。
莫不有其氣。
有其氣。
便有其理。
惟其氣各有偏。
理之在是物者。
不能不隨而偏。
若指其一物而言之。
偏處固偏矣。
若總指其無物不在而言之。
可以見其全體渾淪矣。
何者
理之爲體。
不囿於氣。
不局於物。
不以在物者之小偏
而虧其渾淪者之大全也。
然非眞識理字。
難以臆度知得到此也。
至於五行各具五行之氣之說。
亦恐如此說不得也。
蓋陰陽之生五行
譬諸人。
猶父母之生五子也。
子之氣雖曰卽是父母之氣。
然子旣各有其身。
則甲有甲之性。
乙有乙之性。
豈可謂甲之一身旣是父母之氣。
必有乙丙丁戊之氣。
乙之一身是父母之氣。
則亦必有甲丙丁戊之氣耶。
其實五子各一其氣。
則亦各一其性而已
且周子旣曰各一其性。
則當就各一其性處看得其意。
不當牽拽作各具五行處强解矣。
  別紙
近得曹南冥書云
近見學者不知灑掃之節。
口談天理
計欲盜名
而用以欺人。
爲人中傷
而害及他人
豈非先生長者無以訶止之故耶。
十分抑規之。
此說雖有病。
吾輩於此
不可不痛自警飭
奉告之耳。
李宏
前日書來。
久未報。
近復得書。
合而答之。
於此先引朱子說。
而附以己見可乎。
朱子徐子融書曰。
枯槁之物。
只有氣質之性而無本然之性。
此語尤可笑
若果如此
則是只有一性
而人卻有兩性矣。
此語非常醜差
蓋由不知氣質之性只是此性。
墮在氣質之中。
故隨氣質自爲一性
正周子所謂各一其性者。
向使無本然之性。
則此氣質之性。
又從何處得來耶。
況亦非
獨周,程,張子之言爲然
孔子言成之者性。
又言各正性命。
何嘗分別某物是有性底。
某物無性底。
孟子言山之性水之性。
山水何嘗有知覺耶。
於此看得通透
卽知天下無無性之物。
除是無物
方無此性。
若有此物。
卽如來喩木燒爲灰。
人陰(陰。
去聲
瘞藏也。
記。
陰爲野土
)爲土。
亦有此灰土之氣。
旣有灰土之氣。
卽有灰土之性。
安得枯槁無性也。
足下熟玩此說。
則所疑死枯土塵之說。
五行各具五行之說。
可以得其旨矣。
蓋性非有二。
只是不雜氣質而言。
則爲本然之性。
氣質而言。
爲氣質之性。
認作二性看。
誤矣。
朱子又答滕德粹書曰。
所問禱祠之惑。
此蓋燭理未明之故。
又爲憂患所迫。
故立不定
今雖未能遽明。
但且謹守自家規矩
一面講學窮理
聖賢有說此處。
便更著力加意
理會積累工夫
漸漬日久
一朝忽然開明處。
便自然不爲所惑矣。
今未能然。
且當謹守聖賢訓戒
以爲根脚
程子所謂不敢自信而信其師者。
始有寄足之地。
不然飄搖沒溺
終不能有自立矣。
滉亦謂鬼神情狀
怳惚幽遠
可知不可知之間。
而其憑於人者。
又是其中邪妄之鬼。
其爲巫覡此以欺人者。
率皆造妖捏怪
以衒其靈異
求問之人。
旣有吉凶禍福念先蠱其心。
而就聽其說。
亦無怪其易惑而深信也。
然其無益有害
不難知也。
且以避禍一事言之。
如人作罪繫獄。
讞獄輕重
自有士師
塗人所知所擅也。
乃賂問塗人而求免其獄。
塗人利其賂也。
誑說獄情
而且敎以獲免之術。
因以重取其財。
彼問者不察其故。
塗人能知人獄事而可脫人獄。
豈不愚哉。
又以求福一事言之。
如人入仕求祿者。
拔擢陞用
自屬君相
塗人所知所擅也。
乃託賂塗人而求得進身
塗人之見利誑人。
亦如前所爲。
賂者不察
而謂塗人通人仕而與人爵。
不亦惑乎。
夫人吉凶禍福
皆係於天。
非憑人邪鬼所知所擅。
亦明矣。
如以刑人爵人譬之
天是士師君相也。
巫覡之託妖衒術。
塗人利賂誑人者。
知此則知巫之不足信矣。
所諭學者盜名之罪。
出於有爲人之心。
此說甚當
學而盜名
不足謂之學者矣。
南冥不分其人之誠僞
而槩欲訶止之。
此雖憤世疾邪之心。
其言亦有病耳
至於人物賦命之定於初。
亦有說。
古語云。
麋鹿山林
其命固有所懸。
朱子曰。
木生於山。
取之或貴而爲棟梁
或賤而爲廁料。
皆其生時稟氣數。
如此定了。
以此觀之。
獸之被獲。
木之見伐。
皆定於稟命之初。
可知
其於人事
事之不期然而然
莫之致而至。
豈不定於初乎。
然此亦不可以一槩斷置
或問朱子曰。
如數家之學。
康節之說。
謂皆一定不可易。
如何
答曰。
只是陰陽盛衰消長之理。
大數可見
聖賢不曾主此說。
蔡九峯亦曰。
氣有醇漓
故數有失得
一成乎數。
天地不能易之。
能易之者人也。
然則命之在物。
不可易。
其在人也。
有可易之理。
至盡其道而不免
然後始可委之於命。
孟子有正命非正命之說。
又有有性不謂命之論也。
若無所爲而爲之語。
南軒以辨義利之分。
非所論命也。
書生數爲陽。
成數爲陰之說。
啓蒙詳之。
須就本文大根處子理會
乃可知其橫說竪說無往不通之理。
今舍本源大義所在
小小摘抉一二端旁支末流處。
問難思索
問答雖多。
徒勞而無
所得矣。
未敢一一條析也。
 鬼神之不可信
亦明矣。
若子雖的知其理。
而欲敬遠之。
家長使問諸彼而治己之病。
子有病而家長亦以彼救之。
則固可以不可信之理。
委曲開陳
若終不納則柰何
且當順從
而以誠意回惑爲期
可也
 所詠花發巖崖寂寂
鳥鳴磵樹潺潺
偶從山後童冠
閒到山前考槃之詩。
似有上下同流
萬物各得其所之妙。
如何
略有此意。
推言太過高耳。
 
未知命之在天地則不可易。
而在人則可易者。
何也。
天地
無爲任運
人道
積善回天
 心志不定
柰何
古人云。
不敢自信而信其師。
如今不足信
須信取諸聖賢之言。
聖賢不欺人。
李宏
示讀論語
未足遍數。
不足怪。
古人讀書
精熟爲貴。
不以疾讀遄畢爲尙也。
聖賢所說命字。
有易知處。
有難知處。
大要在我者盡道。
而猶未
免則吾無如之何
所謂命也。
非獨無如之何
自害我者言之。
無如之何
故曰。
無如之何
孟子亦曰。
臧氏之子
焉能使予不遇哉。
一意也。
孟氏云不立巖墻之下
尹氏有時不敢盡者。
所以盡在我之道耳。
若不如此
巖墻取覆壓。
處亂世而取口禍。
豈可盡命而怨天乎。
孔子所以稱命於顔,冉。
不稱命於季路也。
前書片幅所問。
徐子融名昭然
蜀人
滕德粹名璘
新安人
朱門高弟
公元1565年
李宏仲(乙丑)
頃奉來書
高栖普賢
讀書有味
欣慰欣慰
論語跨涉兩年
不無久於一書之病。
然久非所病。
或恐久而無得則爲病耳
疑立字達字。
朱子謂兼麤細說。
麤細
猶言精粗也。
蓋此二字
就事爲之粗處說亦得。
就義理之精處說亦得。
只如本註上段朱子內外說處
說甚分曉
可更檢看
則無此疑矣。
又嘗見中庸上律天時
下襲水土
陳潛室解之云云
其末。
細底道理爲本爲內。
麤底道理爲末爲外之說。
見於小註
正與此麤細之說同。
幷考之。
幸甚
論語大旨
以爲
操存涵養
北溪陽村
則皆以仁爲言
雖皆大槩近似
然此書乃出於一時門人雜記
聖門師弟問答言行之類。
裒輯爲之。
妙道精義
頭緖多端
可以一二字判斷得下耶。
范氏因孔子思無邪蔽三百之詩。
而以毋不敬蔽三千三百之禮。
詩固主勸懲
禮固主恭敬
兩說皆非牽强也。
朱子以誠中庸大旨者。
子思作此書。
一理萬事
復合一。
立意如此
因而爲說。
亦非附會而云也。
大學或問之首。
以敬小學大學之本。
蓋敬固聖學之所成始成終者。
非專以是小大學書大旨也。
今人徒見此數書有大旨大要之說。
論語散記之書。
以一二字求大旨
無乃近於牽强附會邪。
言仁處。
求仁之理。
言義處。
求義之理。
孝悌忠信處。
孝悌忠信之道。
逐處硏窮
逐事踐履
積久漸熟。
以至於融通發見
所謂大要大旨者。
不待作意求索自得之矣。
不然
其於句讀文義
猶未窺藩籬
而先以一仁字。
包籠一部書。
爲其要旨
吾恐所得眞要旨。
而反失正意。
終無實得也
有人楊龜山讀何書。
龜山曰。
論語
其人問論語何者要切
龜山曰。
要切
熟讀可也
朱子稱嘆此語以勸學者。
襲蓋卿(朱門人)嘗言。
於長郡齋
諸生聽講
或問向蒙見敎
讀書須要涵泳
因看孟子千言萬語只是說心。
七篇之書如此看。
涵泳工夫否。
先生曰。
某說涵泳
只要子細尋繹
胸中所得爾。
如吾友說。
襯貼一件意思
硬要差排
看書豈是如此
自今觀之。
七篇之書。
固多說心。
然而非說心處。
亦多有之。
此人欲以心之一字
包籠孟子一書
又以涵泳二字
準擬爲言
朱子斥之。
來喩所云。
無乃有類於此所見乎。
南軒類聚言仁說者。
正欲於言仁處求仁。
以是論語大旨也。
克己復禮
博文約禮兩禮字。
分別不然
公所以要如此看。
豈不顔子復禮工夫彼其精微縝密
孔子約禮之訓。
以爲弗畔矣夫。
以是
疑二字所指有淺深不同耳。
然但看弗畔章下朱子說。
引視聽言動而爲言
又云約禮是尊德性之事。
於吾心固有之理。
一息不存
此其義豈異於復禮爲仁之事乎。
其論聖人之言本無輕重一段
規矩之喩。
深切分明
看此則不可分作兩義說
曉然矣。
仁字橫說直說內外遠近之說。
於何章。
不記本語出處
不敢答耳。
公元1566年
李宏仲(丙寅)
讀書
勤苦爛熟爲上。
質疑詳明
不上口洽心。
則終不爲己有。
何益之有。
公等每有不熟旋忘之患故云。
示及同姓三寸叔母夫。
本無服。
非徒此也。
三寸姪女夫。
四寸祖母夫。
孫女夫。
無之
所以無者。
不去故也。
三寸姪婦
四寸孫婦有服者。
婦人夫家
故爲夫黨三寸伯叔大功
四寸大父緦麻
故己亦以大功緦麻報服也。
至如叔母姪女夫等。
彼於我。
妻親不爲服。
故我亦無可服之義也。
三寸叔母服。
於禮不別言。
孼屬之服。
降等之制。
未詳何意
妄行短服。
追補日數
恐猶勝於遂不服也。
李宏問目
 心經贊。
義先於仁。
何也。
凡言有由本而至末者。
有由用而達體者。
此則由用達體之語。
或又疑偶然文字便於讀耳。
 不言禮智而曰中正
何也。
朱子嘗論此云。
中正親切
中是禮之得宜處。
正是智之正當處。
禮智說得猶寬。
中正則切而實矣。
且謂之禮。
或有中處
若謂之中。
則無過不及
無非禮之禮。
節文恰好處。
謂之智。
尙或有正不正
若謂之正
則是端的分明
乃智之實也。
 凡言此四者。
或以性。
或以情。
或以陰陽
或以存心制事
莫是以情言者乎。
此兼性情言。
非獨以情言之。
且以陰陽言者
以爲陰陽卽是四者。
只是陰陽
分四者之動靜爾。
 然則孰爲動。
孰爲靜。
太極圖說解。
則以正義爲體。
(屬陰靜)以中仁爲用。
(屬陽動)答南軒東萊兩書
卻皆以中仁爲體。
正義爲用。
(取義又別。)
 數說何說爲長。
何無一定之論。
相爲體用不相妨也。
滉亦向來致疑於此
玩索蓋久而得其
圖說立天之道章小註
或問朱子曰。
주-D001仁爲用。
義爲體。
若以體統論之。
仁卻爲(卻爲之爲。
一本作是。
)體。
卻是用。
朱子曰。
是仁爲體義爲用。
大抵
仁義中正
各有體用
惻隱是動。
便是靜。
羞惡是動。
便是靜。
又曰。
主靜者。
主正與義也。
又問。
於此心寂然無欲而靜處
欲見所謂正義
何以見。
答曰。
只理之定體便是
今以四者各有體用推之。
中仁靜處爲體而言。
正義(舊本。
正義以下二十字。
今據草本補入。
)之動處便是爲用。
正義靜處爲體而言。
中仁之動處爲用。
蓋四者皆自有體用
故又互相體用耳。
 此四者之互爲體用則然矣。
朱子於金木水火則曰。
以生之序言
水木陽也。
火金陰也。
以行之序言
木火陽也。
水陰也。
皆言其所以異。
中正仁義圖說註與答張,呂兩書異。
不言其所以異。
未嘗豁然於斯焉。
近按圖說小註孟子首章註。
皆有朱子曰。
存諸心。
性之所以爲體也。
義制夫事。
性之所以爲用也。
然以性言之則皆體也。
以情言之則皆用也。
陰陽言之則義體仁用也。
心制事言之則仁體義用也。
然則恐於圖說
陰陽言之。
故以正義爲體。
以中爲用。
答張,呂書。
則以心制事言之。
故以中仁
爲體。
正義爲用乎。
朱子
不及中正
而今兼擧之者
仁義中正其中故耳。
中正義分體用
前日所以奉告者。
固皆從朱先生說中推究而言。
不敢自作主張
然終恐或有未盡道理
今所引一段
先生說中最爲條暢明快
示及
深幸。
但於中言存心
正言制事
恐非先生本意
此則當更詳之。
 孟子體有貴賤云云
旣以心與耳目類分小大
又以一指肩背小大
何歟。
此章。
本以口腹小體
心志大體
小體
有形而易見。
大體
無形而難知。
恐人之未曉也。
於是更就有形之物。
分大小貴賤譬喩之。
梧檟
大而貴者也。
樲棘
小而賤者也。
場師一舍一養失宜
則爲賤場師焉。
然此是遠取諸物。
猶爲未切。
故又卽吾身而設譬
姑於大體之說。
拈置一邊
只就小體中而自分大小
一指之小。
肩背之大。
判然易見而易知者(一本
無者字。
)也。
人若養一指而失肩背
豈不狼疾不能顧者耶。
在鈞小體中。
不可養小而失大如此
可養口腹小體
失心志之大體者。
其人之賤。
如何哉。
孟子譬喩
議論發越
警動人處。
李宏
詢及諸說。
皆非愚見所逮。
請且各據其本說以明之。
正衣一段
朱子方耕道中語也。
上文有曰。
願更於日用動靜語默之間。
自立規程
深務涵養
要以氣質變化爲功。
若程夫子所謂敬者。
不過正衣冠。
思慮
整齊肅。
不欺不慢而已
今詳垂(垂。
一本作來。
)問之意。
欲知於此可以動靜與否
爲學者。
日用規程之語。
固當動靜兼擧。
不應所遺闕。
使之偏著一邊工夫也。
蓋其曰正衣冠。
曰莊整齊肅。
是以靜言
然而動時衣冠
豈可不正
容止事物
豈可不莊整齊肅乎。
曰一思慮
不欺不慢。
(不慢之不。
一本無。
)是以動言
然而靜時此心。
不可不主於一。
本原之地。
又豈容有一毫欺慢乎。
朱子又嘗曰。
心體有無動靜
工夫亦通有無動靜
方無透漏
正謂此也。
至若所擧(所擧二字
一本無。
)四先生敬之異。
(之異。
一本作雖有不同
)各是發明一理
不可闕。
(一本
闕下有亦字。
)如(如下
朱子二字
)朱子敬齋箴。
(箴下。
中字
)動靜表裏
主一無適
備擧而言之。
安有取舍其間哉。
而其用力(力。
一本作功。
)之要。
則亦當各從(一本
從其下有本字
)其語。
旨義所在
反覆硏味
體行之。
(而體行之。
一本作深體實驗而力行之。
)恐又不當別求他方便也。
若欲就此
求其(一本
求其下有用力三字
)所當先者。
意亦切(切字
作善
)矣。
先生嘗答何叔京書略曰。
持敬
尤須就視聽言動容辭氣做工夫
人心無形
出入不定
須就規矩繩墨守定
便自內外帖然
誠能整齊肅。
放僻邪侈
決知無所容矣。
此日用工夫至要約處。
於此驗之。
知內未始相離
所謂整齊肅者。
所以存其心也。
滉竊謂四先生敬之中。
程子整齊嚴肅一段
朱子此書之意所從出。
始學之所當先
莫切於此
由此而入。
至於力久功深有得焉。
所謂三方入處皆在其中者。
始(始。
一本作可。
)信其不我欺矣。
公與李棐彦所爭二說
固皆先儒格言
然觀其各據一方
堅執務勝之意。
未免同歸一偏之弊也。
何者
靜中工夫一蹉。
墮落禪學窠窟中故也。
何如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