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x 页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6H 页
答具景瑞(凤龄○癸亥)
示谕谨悉不外之意。但滉非为往来之言所惑而以两君为非也。土主见罢。以土民而亦上嚣嚣之口。虽无作过。自当以谨畏处之。此义理真切处。故请且勿相过从。以见吾闻人谤言。承之以谨畏之意云耳。岂遽为所惑。而自外于久要间哉。其馀处世等说。大槩因此而泛言之。非动于浮言而欲两君学为委靡之习。星州本为文士。晚节渐入佳境。业未究而遽至于此。其志甚可悲伤。每念之。未尝不怛然也。
答具景瑞(乙丑)
近有小简。付郑子中都事去后。今日忽奉六月初二日书。知春末在告。俄喜勿药之由。 国厄何多。又遭罔极之痛。又闻畿甸旱极。 陵所屡迁。民力何堪何堪。滉进退维谷。上状之日。适值变故。犹得入 启。已为天幸。 宽恩许依。获遂大愿。愚贱之分。死无馀憾。无任祝天之至。其中疏谬之愧。未暇悉陈耳。季文子曰。见无礼于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6L 页
君者。诛之犹鹰鹯之逐鸟雀也。馆学诸生。意亦如此。竟未得请。未知空馆之末。当如何处之。是可虑也。暑热围中。未得缕数。惟祈益昭远业。
答具景瑞(丙寅)
滉抱近死之病。朽残无状极矣。苦被虚名。欺世罔 上。死有馀罪。而 误恩之中。复有 误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日夜渴望台章之出。庶有所处。尚此寥寥。顷得 庙堂数相公书。所以指示可生之道。亦如来示。滉意妄谓二品正职。其重如何。明知不办。而为一时 恩命之故。抗颜而进受。岂理也哉。纳告该曹。非欲私纳而得曹径受之也。初嘱申暹。谓诸告终当纳曹。勿烦送来者。谓待辞免得请则如此耳。暹也不解其意。而请纳于诸公间。贻笑诸人。亦缘滉辞不分明之故。可愧。且既谢后即可辞退。其无理如右。况以何辞可得退乎。不得已当(一本。当字上有势字。)复冒上辞。事将如何。惶恐不能缕缕。
答具景瑞(庚午)
月十四日书。传自乌川。承知泰履冲胜。欣贺交深。滉病中得春。无救昏愦。痰患根深。其于端居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7H 页
乐饥之味。殊有不如意处。然以其常理。不足为言。去年既归辞职。 不允。不敢烦渎。仄惕过一年。今上致仕文字。礼典故事。庶蒙 天许。一生罪戾。从可洗涤。倾企如渴。校书,活人两提调。何不 启递。以至今日。益深惶懅。望速处于该曹也。示谕曲折。深荷不外。少得开聋。大抵事至无可柰何处。皆非人力所能如何。惟思自尽其所处之道。日冀诸公各敬尔仪。毋舍我灵龟。毋屈曲如屏风。闻奇君将去。斯已得之。朴学所处甚难。不知终如何。至如拙者。若遂此愿则大幸。其他祸福之说。亦安能预卜而有所欣戚耶。
答具景瑞
示及伸雪追夺等事。久知廷绅有此意。甚好甚好。第恐回 天之庆。或未可必。而反有掣动他机事之虞。不知如何如何。从祀亦恐不须汲汲而为之。大抵此等事。先须 上意晓然于正邪之间而后为之。则事易成而无他患。若虑不及此而强为之。虽幸而得成。亦有可忧。况未必成乎。金事亦然。
答具景瑞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7L 页
谬询婚礼诸条。略以妄意。注其下封纳。大抵亲迎大节目。既未举行。此等小小节文。固难以尽合古礼。顷年。家间亦如此参酌而行之矣。惟在量处。
  别纸
 纳币时。古以子弟为使。而今用贱隶。习俗已久。欲遵用古礼之人。于此亦不致意。何欤。
以子弟固善。然他礼不能尽用古礼。则循俗亦或可乎。与婚家议处。
 书式。时俗所用。只以祝文。其无稽甚矣。丘氏仪节。明示式例。遵而用之。可乎。
不记丘氏文。然用之甚宜。
 婿妇交拜。男再女四矣。妇先婿答。相错以拜。则妇后再拜时。只独拜矣。或云。妇先一拜。婿即答拜。妇又再拜后。婿即答拜。妇又一拜则相称云。或云。妇先再拜。婿答一拜。妇又再拜。婿答一拜则相适云。由前或则妇先一拜又再拜。其义无据。况妇后一拜之时无答拜。由后或则妇再婿一。相答虽称。而亦未知其当。将何以取中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8H 页
顷年。弊家醮孙女。妇先再拜。婿方与妇偕行再拜。后思之。犹未善。今示妇再婿一。复如之。此一条似当行之。
 同牢之礼。在古交拜即行。而时俗所尚。必用三日。依古即行。何如。
即行可也。而习俗三日已久。事多有不相应者。如何如何。
 同牢之时。婿东妇西。则各用馔床可也。而或有中设一床。对坐成礼者。各用似当。此意何如。
中设而对坐。似非礼意。当婿东妇西。各用馔床。油蜜果床则用一可也。
 同牢之时。初进酒。又合卺。只两饮而必备三盏。何义。依礼只用二爵。何如。但祭酒时。倾少许于地。后又斟上酒。然后举饮。仪节所录如此。三盏之义。亦或有据乎。
三盏必循俗意。然只用二爵。何害。
 合卺。古用小瓢。而今不用之。用之何如。红丝之事尤无谓。去之亦何如。
瓢之用不用。在所商决。红丝循俗。恐亦无甚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8L 页
理。
 妇见舅姑。然后婿见妇之父母。礼也。此则亲迎后节次。今既不能亲迎。则婿在妇家。安有不见妇之父母乎。合卺若在初日。则翌日。婿行见妇父母之礼。何如
婿在妇家。安得待后而不见妇父母乎。翌日三日。看事如何而处之。如何。
答具景瑞问目
 前问婿妇交拜之时。妄意以妇先再拜婿答一拜。妇又再拜婿答一拜仰禀。而批谕亦以为是。更考丘氏仪节。则云妇先拜婿答拜。而叙其节次。则曰妇四拜婿再拜云。妇先四拜。然后婿答以再拜。何如。
妇先四拜婿再拜。依丘氏礼为善。
 同牢之时。婿东妇西。而中设一床。坐对(坐对。一本乙。)成礼非礼。故以各用馔床仰禀。而批谕云各用馔床。而油蜜果则用一可也。油密果床则不得已用一。而不可各用乎。设一于对坐之中。独不为非礼。何欤。
蜜果用一。本无所据。一体胖合同牢。示义。共用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9H 页
一床。不为无文。故前白云云。然本出吾俗。有何拘碍。量处为佳。
答丁景锡(胤禧○乙卯)
伻书问病。感荷感荷。仍审贤阃有所患。为左右奉虑。滉此冬春来。衰益甚病益逞。旅中每有溘然之虑。果有月内南行之计。舟人未定。定即行耳。以足下趣操。加之以嗜学。苟不为俗习移夺。真积力久。则何不到古人地位。顾病人伏隩。无由得见成就之美为叹耳。且中须先以韬晦。为养德酬世之方。不然。吾学未成。而先以骇世致跲。所谓无益而有害者也。
答丁景锡
东湖追别。兴致殊不浅矣。因儿子闻。亦有赆行之物。在儒素何能为此。益见厚意。感感。湖上一绝。不嫌荆公之为人。特一时所感。偶合其言。故就和之耳。但其末句未稳者。本无一愁。何百之云。假有百愁。岂一壶所能除哉。今改云离愁不用酒驱除。幸于本藁内。抹改为佳。前云。李某返魂时。其学徒或步或骑之争。考之丘氏家礼中。已有亲旧骑乘之节。临行。适未考本家礼。然本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59L 页
家礼想必亦言之。此非奥僻难知之礼。彼既不考而相争。吾辈亦闻而疑之。可为笑怍。平日。于节文不熟讲。临事窒碍如此。深可戒也。仆自舟来。湿證又发。两脚与腹下皆浮满。甚可畏。十分保护。仅得生踰岭险。未知厥后如何耳。路遣奴还。草草。
答丁景锡
东湖之别。前书略叙。今承月初八日辱报书。具悉缕缕。慰感无量。滉舟行患湿。今尚未快。又自初归。多被应接。妨碍调摄。又有侄子之丧。忧病相缠。不意遽蒙 恩旨之下。惊惶罔措。仅力疾修 笺状。粗陈蝼蚁之恳。方此席稿以俟。事出虑外。至于如此。挠闷柰何。虽时寻旧业。未甚专精。愦愦度日。为可惧也。寄示和章兼拙句。顿觉开郁。拙句改处。但欲领知。何必改写耶。家礼所谓卑幼亦乘车马。恐是指家众而言。若亲朋则不当以卑幼称之。大抵礼之反哭。乃在当日事。非如今人庐墓反哭与葬日事。各为一项节次也。故礼无亲朋迎主之节。且送葬。亲朋以情之厚薄为远近。各已散归。则虽有终葬随反者。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0H 页
必少也。故槩以卑幼。汎称家众。则亲朋之随反者。当包在其中耳。左右不同之说。姑未详之。续当求究。公若有得。则亦望谕及。所云利欲界挺脱。培其本领。此正康节所谓绝利须求在一源者。甚善甚善。要在勉之。然又有一说。晦庵常训门人曰。持于此者足以胜乎彼。则彼自退听。此言尤有味而省力。更望垂念。馀在别幅。惟学履增重。不宣。
让畔之说。让有二义。有二人相让者。有我让与人者。让畔。当兼两义看。方是活络。然圣王之世。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故田者亦相让。以此而言。两人相让之义居多。若彼进一步。则在我为隐德之让。在彼则为不率之民。非所以观圣人之化也。如以叔世自处之道言之。当观其人之如何。若其人犹可告语。或与我有分。则以直告而令改。庶无揽善推恶之嫌。不幸其人不可改。又不与我有分。则为不知者而超然处之。岂非善乎。今此便人之遽。草草殊愧。在亮之而已。
答金应顺(命元○丙辰)
山外一别。岁寒音阻。忽奉寄书。宛若对床披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0L 页
欣写无比。亦审静栖山房。读易玩占。想于洁净精微之趣。深得其乐。因味来书。而知其必然也。滉苦于衰疾。日觉添倍。杜门避寒。兀坐画炉灰而已。滉于易。旧忘新昧。得足下来起懦。因以寻绎一番。乃滉之幸。在足下何裨。而来谕乃云云耶。令人无以为颜也。但观盛意。深悔旧习之非。而痛欲惩改之。此意甚善甚善。然一时之悔过自新非难。而能终始不变。卓然立脚于颓波之中者为难也。以足下之才气。苟能办得此心。何所学而无成。何独止于为今世之名士而已哉。所患。乍立还毁。有始而或无终。则真未可必耳。如滉。早年失学。及乎觉悟之日。志力已如许摧惫。亦何能有所成就。此所以每每抚卷而长叹者也。此邑儒士彬彬。率为春秋学。未尝有与料理象数者。足下远顾穷山。屈首蜗舍。令此老境。得见丽泽之益。此义何可忘也。故爱之重之。而屡进切磋之言也。来朔欲再枉。虽甚企幸。苦寒。宁可远劳从人。殆未敢望也。昨见琴士任。易文时未写云。此人亦未免懒病。可叹。军威兄。前屡致馈。已为未安。今复送味。吾辈何必以是为情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1H 页
面耶。幸为谢。且劝止之。以安鄙怀。所冀力学自爱。不宣。
答金应顺(丁巳)
二月二十五日。付丹守辱报书。承保鍊佳胜。不任欣慰。病拙诸况如前。无足言者。溪堂为风雨倾挠。今已撤去。新卜胜地于山南水上。绝有佳致。深欲于此结茅送老。无力可办。姑就溪上假屋以度日耳。闻寓在城西。不知经夏于何处。龙仁之行。其未遂否。城中固好。但切戒流徇为佳。一蹉脚。则便堕落坑坎中矣。算法稽问之故。已悉。摊饭之义。深荷谆喻。然则摊饭本为披饭之义。以为午睡者。借用为谐笑之语。盖朝饭实腹。当午睡卧则实者稍纾。故云摊饭亦如浇书之云。夜读书在腹。朝饮以浇之耳。而南录则直谓披食所裹饭也。蓍之数七。亦荷示及。向在都中。借得朱,余两家经世书注。彼时已见此说。旋忘不记。前后讲此义。皆不举云。可笑。滉前所云由其用四十九。故因可知其数之为七者。非谬于义。但未尽耳。今得此晓然矣。其以虚一分二以下为七者。果不可从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1L 页
答金应顺
去夏。闻公欲往龙仁。意必在彼。久阙修问。果往未。今夏作何工夫。仆凡百不异于前。唯衰病日加尔。算法。其后再问于尹生否。此间更加详细。果有数三误处。已改之。未知尹生所谓误处指此欤。若都以为算无此法。则启蒙要补解及详明算法。明有其法。非仆意造。尹生何以云云耶。世或有独是一己而尽非他人者。彼无柰有此病耶。然则亦不足尚耳。公近自觉意趣如何。已逝光阴难追。而方来工力在己。勉思自拔。毋轻流徇。此故人之望也。
答金应顺
㝯侄还自日边。承惠书并寄来尹君所订启蒙算法。深感记存之勤。仍审夏间。久苦愆候。贤阃又患痾殊重。大槩入城后。厄眚连叠。不胜驰怀。想今痊涤已久。神观益清健矣。但此间遐僻。迄未见三试榜目。未知公得失如何。然此自有时命。得然固不足为挟乙。失亦何须为藏六耶。滉幸此粗安。第衰顿日增。凡百勉强。收拾于桑榆者。不足以补中年之阙失。日夕以是为惧尔。算法。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2H 页
得尹指示如此之详。向者学于伯阳而未尽者。今因此悟得处多。乃知学不厌精究而博问。小数尚然。况其大者耶。其紧要处。谨具传录。但其间未免有小疑者。拙法不布法数与商数。实依详明算法而为之。又如九百四十分。分为十九分。用定身除法。一准详明。皆非臆出。尹君皆以为误。何耶。此等所疑非一二。切欲再资扣发。用朱略写于逐条之下。元本封呈于左右。幸拆视参订后转示尹君。再烦取其评答。并示雅意。以终惠答。至恳至恳。溪堂为风雨所漂摇坏却。更于下流。辟一处。泉石比旧颇佳。欲葺小屋。以为宴坐之所。而力不能办。姑累石作台。日杖屦逍遥于其上。亦足以自遣。恨不得与公同之耳。
答金应顺
去春。得正月二十一日书。知东行且停。遂阻会合之期。为恨深矣。而未即修报。良愧不敏。如今盛热。想学履益胜。仆之无似。羸劣依然。溪堂已为壑舟。移构小栋。随缘偃息。亦非藏修之所。乃于宜仁川上鱼梁近地。得一佳境。尽可作书屋。以娱晚节。但贫寠日甚。无力可办耳。君近日意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2L 页
思如何。君美质可惜。慎勿学为媮习。以为当然而陷于自坏自污也。订送历算。因得细考。始知前日误错甚多。若非君。吾安得质疑于尹君而正其谬。必终身自以为是而不悟也。深幸深幸。今将误处。一一改正封呈。须更示尹君。详加参阅。如复有一误。不惜更写别纸。或就元草内贴写诲及。为恳为恳。又量田算法。亦所未晓。问目同封去。并示尹君。解送破疑为佳。尹君处滉欲自为书。适因病冗。今未果也。
答金应顺(庚申)
金可行来传惠书。始知正郎年契下世。不胜惊怛之至。未审何證遽至于此。顷岁病卧都下。为来相问。虽自言多病。尚觉充健。那知病者在世。而健者反不幸耶。尤深惨涕。知公前此寄资于此。忽焉违去。公之自为谋。岂不难乎。果如来示之云也。然观古之士。其穷愈甚。其志益厉。其节益奇。若因一困拂而遽丧其所守。则不可谓之士矣。仆常爱公材禀本美。文艺大进。但志操似不坚定。中间虽有悔悟之意。亦无激昂勇拔之验。不能不以为疑。今得来示如此。甚可叹也。世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3H 页
之一种庸下者。既不足数。而天之降才。如公等辈。未可多得。乃因一穷字。而欲自弃于滔滔者耶。老疾昏缪。不能自力而敢作僭率之谈。亦知为罪。公既不外老物而罄竭中悃。老物何敢自外于公而有所隐耶。未有面晤之期。惟万万加意策励。以幸士友之望。不具。
向上事。姑且不言。虽汉晋以来之士。稍自树立者。孰有不坚志节。滔滔混俗而能名世者耶。
答吴子强问目(健○延平答问)
 又难废坠。指应接事而言乎。指工夫而言乎。只又但三字语意相蒙。而未晓曲折。
所当应接处。不可废坠而不应接。故曰难废坠。若谓工夫则不当下难字也。只如旧。言无别段好事也。盖虽无好事。遇事不可不应。故曰又难废坠。然于应事处。但当慎察。足以度日。故云但靳靳度日尔。
 靳靳
去声。音近。固也。又靳制其行也。盖本马当膺带也。故有制其行之义。然恐字当作斤。斤斤。慎重之意。斤亦去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3L 页
谨守格法。专指可改之道而言乎。兼指三年无改之意乎。
所可改则明白而改之。所不可改则不改而已。此之谓守格法。是当兼两意看。若云隐忍迁就。则非格法也。
 使知所以自求者惟深切。所谓自求者。盖指奉承遗体。求免于亏辱之意而言也。
所谓自求者。来说是也。圣人之告人如此。惟深切以求之。庶可用力。不然。虽闻圣人之教。无益也。
 
诸家之说。多不出此。指其说而言乎。
先儒说此者。多不出于此义。此义即几微之间。以下。先生自说之义也。
 不然。设譬引喻。所谓不然者。恐语意似不承接归生许止事也。通上文所谓不知几微之间以下等语而反其辞也。

 归生许止。各是发明一例。在归生许止。各有发明格例。不须援引为證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4H 页
须知颜子默晓圣人之言。颜子所以默晓者。便知亲切道体乎。一说。须知颜子默晓圣人之意。然后便知亲切道体处。恐前说是也。
前说是
 化而知裁
常人之学。虽益而不自知。是不知所裁者也。惟圣人。自十五至七十。渐进而至极。所谓化也。而能就其中知其立。知其不惑。知其知天命。知其耳顺。知其不踰矩。所谓知裁也。
 立一下法
此当从近本立下一法。言圣人为立一法也。下字是立法之间语助辞耳。
 引荀子大昏之未发。祭之未纳尸。丧之未小敛。一也。所谓未发者。何事也。失礼之中。又有失礼。吕博士引此。比而同之乎。所谓赵氏春秋纂例之说。抑何意耶。
吕博士引荀子此语以解之。但荀子说。未详何意。赵氏纂例之说。疑即集注所引赵伯循禘祭之说也。
 陈几叟与罗先生问(问。延平答问。作门。)与者。参字之意乎。吕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4L 页
叔有中庸解。而二公皆说了注脚乎。龟山解。今之或问中辞乎。
与。犹及也。与叔有中庸解。陈罗二公。皆以此解。为说得浸灌浃洽。胜于龟山解。龟山解。却似枯燥也。龟山解。见于中庸或问者耳。
 便是日月至焉气象。延平意则然矣。而论语注解。似与此不同。抑有微意乎。
延平说虽善。似非夫子本意。故朱子集注。不得用其说。
 竿木随身之说
竿木。如今竖立车上作戏之木也。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禅家多用此说。场即优戏之场。言身有其具。则随处作用。不能自已也。
 包羞
言子路未至于廓然明达无所不可处。故未免有疑。如使圣人有所疑碍而得之。是包羞也。龟山本语。虽未见。恐不过如此也。
 从圣人前后际断。使言语不著处。
前后际断。未详。恐前后只如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前后。际断。似指言圣人地位人所不及处。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5H 页
如程子所谓此地位直是峻绝。大段著力不得处耳。使言语不著。犹用言语不得也。如何如何。
 发愤忘食。言其求道之切。所谓圣人自道理中流出。犹言由仁义行。非行仁义者乎。然今之论语注解。专指求道之意。似与延平之旨不同。何也。一极际气象。抑何言也。
所引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之说。以明延平之意。得之。但朱子于此。以为求道之切。论语注。以为好学之笃。后比于前。不无些称量点化意思。不可谓全不用延平之旨也。惟延平则浑然作一气象看。朱子则有未得已得之分。为少异耳。极际。恐如所谓全体至极之意。
 鬼神。自家要有便有。要无便无。窃恐鬼神非弄得物事。岂人之所要以有无哉。谓之要无便无者。尤所未莹。所谓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语意平稳。似不类是耳。抑别有微意乎。
鬼神要有便有要无便无。亦非谓弄得有无也。正与有其诚则有其神。无其诚则无其神之意同。恐别无他微意也。今行得一祭。因吾诚敬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5L 页
至不至。而神之歆不歆系焉。此理昭显。甚可畏也。
 乡曲以上底人。只道他是个善人。延平为上底人。而乡曲只道延平是个善人。一说。乡曲论人以上底人。只道是个善人。延平少不与人辨诘。必待问后。方与说也。恐前说近是。而他也略不与人说以下。乃别起之辞。而不与上文相连也。
愚意恐二说皆未安。以上底人。如今人说识理之人也。谓乡曲中识理之人。亦不知延平为有道人。只道他是善人。延平亦自不轻其道。不肯略与人说云云耳。
 始信前日诸人之误。孟子注。诸儒所见不同。盖指此也。
上文言亦有此病者。谓正与助长之病也。今推见实理。知此等病痛而改之。始知诸儒为学许多误入处。恐非指注孟子不同而言也。
 设张罗落者大
设张。犹铺张也。罗。网罗也。落。韵会。络通作落。又篱落之落。本作格。(音洛)通作落。虎落。以竹篾相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6H 页
连遮落之也。合此数义观之。罗落当为包括之义也。
 今日习春秋者。皆令各习一传。拜习注解。拜字恐并字而讹也。
并字之误
 却怕于匹似闲底事
匹似。恐犹恰似正似之类言却恐于恰似无紧要之事。卒然起来缠心。则除此为尤难。不可不著力云耳。
 只为说敬字不分明。朱子每以谓得李先生后成就所学。而犹有少此之意乎。
朱子于延平之门。得静中有主宰存养之法。由是免入释老去。而学之宗统在是。然说静不若说敬。程先生已言之。朱子岂得以师门之故而迁就为说耶。
 伊川令吕进伯去了韩安道。韩安道。何许人也。
未详韩安道为何人。应是死而作祸福。以食于淫祀。如蒋子文之类。
 文定代云干木云云。不若龟山之逊避。仕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6L 页
为贫而有时乎为贫。龟山犹取此义。对人说了。文定则以段干木代龟山之说。延平意以谓此则无迫斯可见之义。不若龟山逊避之意。顷与郑斯文惟一讲此段。作此看。犹未莹者。意所谓逊避者。龟山之出。本为道而不自居也。文定之代云干木者。亦欲龟山宁踰垣避之而不出乎。
干木字。若果为段干木。则依俙似有来谕之说。但去段字。只说干木。已为可疑。况刘公所问。必是龟山所以出之故。龟山答以为贫而仕。斯其为逊避之言也。文定代龟山而答刘公。则亦当答所以出之故如何。可也。何故却举段干木踰垣而避之事。为答已出之辞乎。其义全不通。愚意干木。即竿木之误作。或省作。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之义。已见上。盖文定代龟山举此语以答。则是自谓身有其具。不能自已而出也。自任之意太过。故延平谓不如龟山之逊避云耳。如何如何。
 李先生云。横渠说不须看。所谓先入了费力。盖指横渠正蒙等语而言乎。延平之不欲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7H 页
此勉初学。何意乎。
程先生亦谓横渠说道有过处。乃在正蒙云。大抵多由苦心力索而得。故往往有安排牵强处。说得不自在。正与延平融释脱落。洒然自得处不相似。所以延平云云。
 吕与叔论民可使由之处。意思极好处。何谓乎。论儒佛杂学之弊。所引其说。何意乎。
吕氏本说。今不得见。不可臆度附会说。深为叹惜。
 来延平看亲。看亲即省亲乎。
固为省亲。然不是谓父母。但省视亲戚耳。
 忘情乾慧。得所休歇。
古禅师语录。有狂慧乾慧之说曰。佛相是解悟。人无正见。只是学解。谓之狂慧。亦非乾慧。乾慧者。悟得正见。为无定水浸润。既非悟解。只认得生死垢心却成邪。○右见于韵府者如此。未知何谓。○禅家有戒定慧之说曰。戒生定。定生慧。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碍曰慧。以此观狂慧乾慧之说。既以无正见。只学解者。谓之狂慧。而非乾慧也。则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7L 页
乾慧者。悟得正见。乃定而生慧。能造其极者也。所谓无定水者。谓心未定则累于外物。如水之浸润也。若为此水浸润。乃沾濡之慧。非乾慧也。今此语录。正释乾慧之义。当曰不为无定水浸润可也。止曰为无定水浸润。不可晓。或曰。为字上脱一不字。恐或然也
 操戈入室
郑玄传。任城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戈以伐我乎。○墨守。墨翟守城之法。言公羊之学。无敌于天下。如墨翟守城然也。
 渠初从谦开善处
尝见后贤说。谦开善。僧名。盖谓朱子得禅学于此僧。故延平云然。但不记语出何书。行当寻检出耳。
 可惜忘录。此子近闻其为绝世也。遵尧台衡二录见上。而不知何书也。此文字亦未晓句断文义。
可惜忘录。谓二书忘不誊写。而为八一哥取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8H 页
不得再见。为可惜耳。此子。指八一哥。其人必从仙佛之徒。绝迹远去故云云。但以豫章之子而从异教。甚可骇异。遵尧书事实。向见性理大全名下具言之。但性理书在溪舍。而滉在山斋。未得取考。记得不分明。幸取检则可知。台衡之义。未详。
答许美叔(篈○庚午)
金子昂来。寄书存问。老感何胜。前者幸屡相见。爱莫助之。归卧遐想。徒有耿耿。书中以不能相寻为恨。此则贤者之误料。而几于失言也。滉龙钟日退。直作万山中一老农耳。公来欲何为耶。吾言非妄。子昂知之而去。示纸徒还。畏公诃责。略注数语于各条下。不知而不知止。亦一笑也。所冀将禀过庭之际而定去就。庶不至大误也。
  问目
 篈尝于群居之时。论及存养之事。或云当属知。或云当属行。或云兼知行。若专言知则如正衣冠尊瞻视之类。皆是著力处。不可偏指一边而言。若专言行。则若非知之。则何以能行。唯兼知行之说。似为适当。而未知所折衷。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8L 页
伏望下教。
谓存养属行者为是。不知则固难行。然岂可因此而谓诚意正心为属知。又岂可谓兼知行耶。
 凡读书之法。固当严立课程。然必如是。则急遽之意或反为主。而沈潜之味乃至不足。若舍此而随其日力之所至。徐观细读。则又觉悠悠泛泛。适所以长其姑息之心。都不济事。柰何。
课程须严立。志意须宽著。所谓严立。非务多也。谓量力立课而谨守之也。所谓宽著。非悠泛也。谓虚心玩绎而无急促也。
 大学小注中。亦有太极之说。太极本是易书中语也。读大学者。因小注而可以知太极耶。须读易然后可知太极耶。
释至善之太极。固是大易之太极。非有二也。然欲求知于大学注。不啻以蠡测海也。假使读尽易书濂溪书。亦各随其人智识高下。用工浅深。而所得有不同。未可遽以能知太极槩许之也。
 内则。三十博学无方。夫人生而入小学。则随其年之多少。各有所习。无容躐等。如十岁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9H 页
幼仪。十三学乐诵诗。二十而后学礼之类是也。及其进乎大学。则不当专治一事。自天下之万事万物。以至身心性情之德。皆当穷究到尽处。此乃博学无方之义也。未知如何。
说博学无方之义。得之。大抵小学中。预言大学事者多。非独此一言也。
 逊友视志。注云。视其志意所向。或云。顺交朋友。而又当详视其人志意之所向。以为去就。或云。因交际而验吾智之浅深。二者孰优。
当以前说为是。因交际验吾智之说。不可晓。
 
周礼大司徒章。上文叙六行。则云孝友睦姻任恤。下文叙乡八刑之目。不弟之刑。反在睦姻之下。何其倒置耶。
贾逵曰。六行之友。专施于兄弟。八刑不弟。兼师长言。故退在于睦姻之下。此说良是。
 执床与坐。注云。将坐之时。少者执此床以与之坐。恐不然。盖长者将改卧之时。少者执卧床及坐具也。如何。
恐当从前说
 医不三世。三世者。祖子孙乎。抑师弟子之传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69L 页
授至于三世乎。
不应以师弟子称几世也
 官备则具备。注云。具者。奉祭之物也。篈窃以为虽外内之官不备。视吾力所及。当尽力而已。岂可待外内之官备。然后乃备奉祭之物乎。未审所谓具者。的指何事。
非谓官不备则物不备。亦非谓官备然后方备此物。主人主妇各有所荐献。假令主妇不与祭。而主人或他人代之。则虽荐此物。亦不可谓具备故云耳。
 
致齐于内。散齐于外。陈曰。致齐。若心不苟虑之类。散齐。若不饮酒不茹荤之类。吴曰。内外。以庙之内外言。或以前说为长。或以为二说皆有理。当兼看如何。
虽兼有此义。然其内外字。实以庙内外言。
 辟咡。注云。辟。偏也。咡。口旁也。盖长者偏其口。与童子语也。负剑诏之。则长者之口。不得不偏故也。或以为偏向童子之口旁。未知孰是。
谓长者偏其口而与之言也。
 声容静。注云。不哕孩也。恐未尽。窃谓声容静。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0H 页
大抵谓言语之间。其声徐徐而安重。无急遽喧闹之失也。若偏指哕孩一事而言。则恐其偏也。
来说得之
 立如齐。注云。当如祭前之齐。谓方祭之前乎。未祭之前乎。
方祭以前。皆为祭前也。
 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言不惰。独举冠者。何也。言不惰之惰字。未知其义。
少者有不容尽如礼。故独举冠者。惰。如戏慢之语。
 不屦絇。注云。用以为行戒。未详行戒之义。
古人无时无处无物而不存警戒之意。如行履戒慎之心。寓之此物耳。
 共饭不泽手。注云。古之饭者以手。可疑。岂有以手飧饭之理乎。假使有之。亦为鸿荒之时。其无节文也明矣。伏望曲诲。且摩手而有汗泽。亦未详。
此义曾与景善往复解说。今不记。试叩景善可也。然愚意亦如来喻。记礼者之世。已非洼尊抔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0L 页
饮之时。岂有共器而手饭之理。程子曰。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贤之旨得矣。如此等处。阙之可也。
 毋咜食。陈氏曰。当食而叱咜。孔氏曰。以舌口中作声。孔说疑长。如何。
孔氏得之
 司马公论丧章。首云。禫而饮酒食肉。是则因今俗通行之礼而言。其下则曰。大祥之前。皆未可以饮酒食肉。是则据王肃之说服二十五月而除也。二说似有前后之不同。而载乎小学书。何也。君子至当归一之论。果若是乎。
此事。礼家已有两说。然中月而禫。本谓大祥月中。自郑玄训中为间之后。遂为二十七月而禫。朱子以王肃说。为得礼本意。故家礼。大祥后饮酒食肉。而禫从郑说。礼宜从厚故也。其后丘氏礼。移饮酒食肉于禫后。故今人以是通行。皆是从厚之意耳。礼之本则只以孔门弹琴一事观之。可知王肃非误也。
 管宁穿榻之说。或以为此指榻上席之穿耳。非指木榻而言也。若木榻则岂有可穿之理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1H 页
乎。此言何如。
实谓木榻。言其久于坚苦之至耳。
 伊川曰。性即理也。此指本然之体纯善无杂而言。未说到气处。横渠则云合虚与气有性之名。此则合理气二者而说性。两说似不同。何也。
言性。固有指本然之性者。有兼气质而言者。何疑之有。
 志意。固难分先后。然或以为意居志先。或以为志在意后。(后。恐先之误。)将安所折衷乎。
志意本非相终始相首尾。安得而强分先后耶。昔朱门人欲把操存涵养分先后。朱子以不急而深非之。况此不当分而强分之。非但不急而已也。
 吕与叔诗。文似相如殆类徘之殆字。或以为始。或以为反。只输颜子得心斋之输字。或以为致尽之义。或以为赢输之义。何者为胜。
殆。犹近也。输。犹致之也。
 秦少游词云。天若知也和天瘦。或云与廋字同。欺也。或云如字。若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1L 页
何如。
瘦字是
 心经末篇临川吴氏尊德性道问学之论。深中末世学者之病。固为大有益于后。然于其间。有不能无疑者。陈北溪在朱门中。最精于穷理。而乃以口耳之学诮之。至比于穿凿破碎之双峰。无乃误乎。且下面云。观于中庸首章。订顽终篇而自悟。可也。此言亦为深切。但自悟。恐有禅学之弊。何如。
来说善矣。但吴公意。惟在救口耳之弊。则朱子之意。固亦如此。只是吴意。专欲以禅学率天下。故其言之偏主一边。已不可掩。且如吴公以四十年穷理之馀。犹不能无问于人。若使人人不事穷理。而径欲有味于中庸首章。订顽终篇而得之。宁可有得。又岂有不误入者乎。是则其言之弊病。不但自悟二字而已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吴氏曰。逝字。指道。斯字。方指水。窃恐太分析。无意味。若以为逝字。喻水流行之体。如斯。叹美之辞。如此看则如何。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2H 页
吴说是也。集注。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乃道体之本然也。此正说逝字为道处。其下云可指而易见云云。是说斯字。
 明道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为非圣人之言。殊未详。抑别有意乎。
明道以出入二字。为真有出入看。故以为非圣言。伊川谓心岂有出入。亦以操舍而为言。于是。其义洞然而无可疑耳。
 庄周肆其荒唐之说。排诋圣贤。籧篨仁义。此固异端之尤者。而程朱皆以为大秀才。何也。
云大秀才。已是贱之外之之辞。
 胡文定公春秋传序云。使乱臣贼子。不得肆其欲则戚矣。未审戚字之义何也。
戚。恐是心动不宁之意。
 文公感兴诗。讥马公之托始三晋。以为迷先几而修纲目也。亦不改旧例。何也。
文公只是述马公之业。非自有所作。故只仍其旧。
 程子以侯师圣之言。为可以隔壁听。未知隔壁之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2L 页
言不亲切。与隔靴爬痒相似。
 大抵为国者。其于妨贤病国之小人。必远而置之无人之境。以御魑魅而后已。宋元祐流蔡确于新州。是固事理之当然。而范忠宣力争之。以为不可。何也。
彼时诸贤。忧确之难制。因言语之失。而遽置之死地。确虽妨贤病国之小人。其罪未至于大著而如此。范公恐其心不服。其党有辞而为后日之祸。故力争之。然范公此举。朱子又以为非也。
 昭烈不相时而动。兴师伐吴。是所谓忿兵者。而诸葛武侯任格君之责。而坐视其君之过举。略无一言之匡救。何也。
此等事。后人不见当日事。如何臆度得。
 柳子厚作非国语篇。东坡尤其议论。而又有作非非国语者。何者为然。
国语,非国语及苏,李诸论。俱所未详。不敢妄有云。
 宋元祐时。有洛党,川党,朔党之语。后世之人。或有以为伊川亦尝有意于其间云云。无乃以己之私心窥古人。故有此语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3H 页
伊川于东坡。但以正待之。以直报之。未见有意立党于其间。但朱,贾诸公。似未免少有其意耳。此岂与于伊川事哉。
 朱子曰。安而后能虑。非颜子不能之。若待有颜子之工夫而后。方可到此地位。则玩岁愒日之徒。殆将据斯言而益怠矣。未知如何。
朱子非颜子不能之语。特一时偶主一意而云耳。若答李敬子问此条则曰。经之所言。是学之等级。然知有浅深。得有大小。存乎其人。难以一槩论也。此乃周遍不落一边之论。知此则无示疑矣。
 又云。常人多至安处住了。其病痛在于何处。
只是见理之浅。立志之懦。浅故小得而已足。懦故无意于勇进。
 朱子论定静安虑得五者云。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由此观之。则似若甚易。而其下又有挽弓到临满时。分外难开之喻。无乃前后相戾乎。
按语类。陈子安问知止至能得。其间有工夫否。曰。有次第。无工夫。才知止。自然相因而见。只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3L 页
止处便是工夫。盖既曰功效。则其次第自然相因而见。然则其工夫不易处。正在知止上。今不究上下文。使语意不全。而徒曰甚易。非也。挽弓之喻。即非颜子不能之说。已见上。
 邵子诗。安乐窝中好打乖。未详打乖之义。或以为打去乖角。亦恐未莹。如何。
打。犹为也。谓为乖异事。邵子非作乖异底人。而自号为打乖者。如无名公传所述等事。自以为乖。亦是玩世自嘲之意也。
 世人以金梅月之披缁。为不足观。在篈之意。以为梅月遁世一节。固未合于中庸之道。然而身中清。废中权。如此看则何如。
梅月别是一种异人。近于索隐行怪之徒。而所值之世适然。遂成其高节耳。观其与柳襄阳书,金鳌新话之类。恐不可太以高见远识许之也。
 朱子之言有曰。伯夷微似老子。又云。拙赋似黄老。殊未详。
恐才到难处便脱去。此伯夷似老子处。然其叩马而谏。老子未必为。而伯夷为之。故曰微似耶。○欲以拙朴无为率天下。黄老之道为然。而濂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三 第 274H 页
溪赋云云。故朱子之言如此。
 凡读书者。必也博观经书。无所不读。以洽其闻见。然后反就于约乎。抑篈之意。以为必以近思或小学或心经或大学书。必就数书之中将一书。沈潜看过。读此之时。不敢辄及他书。必待此一书首尾贯通。稍有所得。然后致博学之功则何如。无乃流于径约乎。
先博后约。孔颜思孟。皆有此说。本非不可。但或徒博而不反约。则恐有游骑出太远而无所归之弊。故有后说云云。若能以此立本定志。而不落于徒博之失。固为善矣。所可虑者。于先所从事处。仅窥一斑而已。自喜其简捷。矜负自足。不复有意于博文一事。遂陷于异学而不自知。此又不可不以为大戒也。灯下眼昏朱眩。书不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