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x 页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书
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4H 页
答禹景善(性传)问目(甲子)
前教居敬工夫。若有把捉底意思。便为劳扰云云。近日更思之。静时或可以不待把捉而自存。至于动处。若无把捉底功。涉于悠悠无定著。如何。大抵旧习未除。新功难就。苦心著力。庶几有为。而外物之来。必有见猎心喜之病。辗转浸淫。以至于不自知其为非。如欲刮去旧习。以勉新工。用何道而能之乎。
初学。如何便能无把捉意思。而得力于动处耶。但切不可太著意紧捉。只于非著意非不著意间。加时习之功。至于久而熟。则渐见动静如一意味。正不可以朝夕期速效也。况在吾辈。旧习缠绕。岂不甚可惧。然亦只在其人笃志力行。主敬明理。而惩窒迁改。久远看如何。他人何容力耶。所谓为仁由己。正如此耳。
见猎心喜。先贤犹不免于十年之后。在吾辈易言之耶。
别纸
前教居敬工夫。若有把捉底意思。便为劳扰云云。近日更思之。静时或可以不待把捉而自存。至于动处。若无把捉底功。涉于悠悠无定著。如何。大抵旧习未除。新功难就。苦心著力。庶几有为。而外物之来。必有见猎心喜之病。辗转浸淫。以至于不自知其为非。如欲刮去旧习。以勉新工。用何道而能之乎。
初学。如何便能无把捉意思。而得力于动处耶。但切不可太著意紧捉。只于非著意非不著意间。加时习之功。至于久而熟。则渐见动静如一意味。正不可以朝夕期速效也。况在吾辈。旧习缠绕。岂不甚可惧。然亦只在其人笃志力行。主敬明理。而惩窒迁改。久远看如何。他人何容力耶。所谓为仁由己。正如此耳。
见猎心喜。先贤犹不免于十年之后。在吾辈易言之耶。
别纸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4L 页
把捉即操存之谓。非不善也。若未得活法。则反为揠苗助长之患。观颜子四勿。曾子三贵。从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所谓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故程子曰。只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自无非僻之干。朱子亦曰。持敬之要。只是整衣冠。一思虑。庄整齐肃。不敢欺。不敢慢。则便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更于此思勉。何如。
答禹景善(乙丑)
辱书。兼寄示德阳遗藁。(奇遵所著)深以慰荷。邓林之材未成栋梁。而遽缠于风霆。可为于悒。其过于号呼。有不暇论者矣。知公才入泮而长立请讨之举。(时大学生。疏论妖僧普雨罪。)良苦良苦。山中不见邸报。不知今如何也。仆得遂病愿。 恩造无比。感戴曷喻。
答禹景善
所云事。郑子精书。只云有一相云云。又谓此事李佥知知去。至问于李公(仲梁。)则所答之言。与君所闻者相同。一时两三人所闻之谤。一左一右。可笑可怪。然两谤之中。子精所传。吾无其事。吾何惧。君及李尹所闻。吾实劝止吾一乡之士。
答禹景善(乙丑)
辱书。兼寄示德阳遗藁。(奇遵所著)深以慰荷。邓林之材未成栋梁。而遽缠于风霆。可为于悒。其过于号呼。有不暇论者矣。知公才入泮而长立请讨之举。(时大学生。疏论妖僧普雨罪。)良苦良苦。山中不见邸报。不知今如何也。仆得遂病愿。 恩造无比。感戴曷喻。
答禹景善
所云事。郑子精书。只云有一相云云。又谓此事李佥知知去。至问于李公(仲梁。)则所答之言。与君所闻者相同。一时两三人所闻之谤。一左一右。可笑可怪。然两谤之中。子精所传。吾无其事。吾何惧。君及李尹所闻。吾实劝止吾一乡之士。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5H 页
吾何避。不惧不避。吾志素定。但轻接后生。吾自以懵学老病之人。本无开门授徒之意。间有来者。或有故则拒而去。或无故则不能尽去。(尽去之去。疑拒之误。)而留者往往有之。如君辈及近日之事是也。所接之中。其人不能皆晓事。或过为推重。或自处太高。或行诡于常。或言浮其实。或妄攻人短。或轻犯世患。凡此等事。皆足以招人怨怒。连累起闹。此滉素深忧者。若吾景善。他非所忧。只恐过为推重之言。以取人笑骂。如聚诗文成卷。亦其中一事也。来书谓不以示人。若能如此则固无害。然君虽不示他人。必以示所亲。所亲又以示其所亲。如此转转不止。所以欲隐而弥露。不如深藏不出。或付诸回禄之为得。故不敢送纳也。勿为怪诃。幸甚。京行在何时。随时随处。无非为学之地。千万勉旃。以究大业。以副所望。前与安道书云云。乃闻谤自省之道当然耳。非欲诸君因此而沮向道之志也。
别纸
启蒙原卦画篇注。朱子答袁机仲书。乾之一奇。今分为云云。其下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为云
别纸
启蒙原卦画篇注。朱子答袁机仲书。乾之一奇。今分为云云。其下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为云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5L 页
云。传疑。两今字不可混看之说差误。其然字以下。皆当抹去。改之曰。是皆据各八卦之内卦第三爻。推言六画既成之后如此也。其下云。初爻二爻之四。今又分为八。此又言六画成后。非但第三爻分为八。初爻二爻之在二画而为四段者。今亦分为八段云。两今字。皆指六画既成后言。
右前日为说。大误不自觉。乌川诸人看得出。因以修改。幸之甚幸之甚。如觉有误。亦毋惜示及。滉告士纯,景善两君。
答禹景善
近因求莲栽。冒投小简。忽见惠书勤问。兼寄到莲根若干。可足新沼之种。感且为幸。阳月固非栽植之时。然俗以此时移栽花木而得活者。皆是。岂独花中君子而不如他哉。亦意其移来过冬。则托根固而发花盛也。承西岳文会不久而罢。从来好事巧被魔坏。然自谓前读茫然。在君等英妙之年。岂其然乎。惟如我潦倒昏昏者。正当此语耳。诗文欲如示付此人。更有少商量事。姑停之。正不须汲汲也。
右前日为说。大误不自觉。乌川诸人看得出。因以修改。幸之甚幸之甚。如觉有误。亦毋惜示及。滉告士纯,景善两君。
答禹景善
近因求莲栽。冒投小简。忽见惠书勤问。兼寄到莲根若干。可足新沼之种。感且为幸。阳月固非栽植之时。然俗以此时移栽花木而得活者。皆是。岂独花中君子而不如他哉。亦意其移来过冬。则托根固而发花盛也。承西岳文会不久而罢。从来好事巧被魔坏。然自谓前读茫然。在君等英妙之年。岂其然乎。惟如我潦倒昏昏者。正当此语耳。诗文欲如示付此人。更有少商量事。姑停之。正不须汲汲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6H 页
别纸
言浮其实等语。自引其过。镌责痛切。志欲改旧而图新。甚善甚善。然而愚也尝闻之。君子之谋道也。为己为人一也。安有知前之过而思自新也。于为己则切切然惟恐其不及改。于为人则不惟不思改。而反益甚之理乎。公既知滉以公之过为推重为患。而乃益之以山斗等语。以此之说。揆前之说。是何为己谋则如垢思濯。为人谋则如风鼓火耶。执此言之。为吾计者。遇公之来。当牢关固拒。掩耳而走。乃为上策。且公何尝见天下有丘垤之泰山。萤爝之北斗乎。其为是言。不几欺天下之人乎。千万勿以戏言见加。以卒就俱困之地也。幸幸。
范之吉凶。因所行得失而类应。莫非元定可见之实。非如易之吉凶。遇事推筮。立卦生爻而后可见。故其吉凶皆生乎动之比也。
少阴居东。少阴之数居东。卦居东则少阴之居东。何疑乎。春虽属阳。造化之理无截然为阴为阳之义。则岂不可又为少阴乎。
答禹景善问目(启蒙)
言浮其实等语。自引其过。镌责痛切。志欲改旧而图新。甚善甚善。然而愚也尝闻之。君子之谋道也。为己为人一也。安有知前之过而思自新也。于为己则切切然惟恐其不及改。于为人则不惟不思改。而反益甚之理乎。公既知滉以公之过为推重为患。而乃益之以山斗等语。以此之说。揆前之说。是何为己谋则如垢思濯。为人谋则如风鼓火耶。执此言之。为吾计者。遇公之来。当牢关固拒。掩耳而走。乃为上策。且公何尝见天下有丘垤之泰山。萤爝之北斗乎。其为是言。不几欺天下之人乎。千万勿以戏言见加。以卒就俱困之地也。幸幸。
范之吉凶。因所行得失而类应。莫非元定可见之实。非如易之吉凶。遇事推筮。立卦生爻而后可见。故其吉凶皆生乎动之比也。
少阴居东。少阴之数居东。卦居东则少阴之居东。何疑乎。春虽属阳。造化之理无截然为阴为阳之义。则岂不可又为少阴乎。
答禹景善问目(启蒙)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6L 页
序 揲音义
揲音雪。四四。间别而计之也。
嫌疑
一彼一此。从违未辨之类为嫌。或可或否。吉凶未定之类为疑。
自本而干。自干而支。
本。指太极也。干。指两仪也。支。谓四分为八以下也。然自两仪而看。则两仪为本。四象以下为干支。自四象而看。则四象为本。八卦以下又为干支。节节如此递看。
若有所迫。自不能已。性传按。一倍为两。两倍为四。四倍为八。八倍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非强意画出。而皆本自然之妙。若有所驱逼于后而推起之。自不能已也。
如此
分合进退。纵横逆顺。性传按。分合者。握而未分。分而复合也。进退者。二少进退于二老之间也。纵横。交错之谓。逆顺。自挂扐推过揲为顺。由过揲溯挂扐为逆。
揲音雪。四四。间别而计之也。
嫌疑
一彼一此。从违未辨之类为嫌。或可或否。吉凶未定之类为疑。
自本而干。自干而支。
本。指太极也。干。指两仪也。支。谓四分为八以下也。然自两仪而看。则两仪为本。四象以下为干支。自四象而看。则四象为本。八卦以下又为干支。节节如此递看。
若有所迫。自不能已。性传按。一倍为两。两倍为四。四倍为八。八倍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者。非强意画出。而皆本自然之妙。若有所驱逼于后而推起之。自不能已也。
如此
分合进退。纵横逆顺。性传按。分合者。握而未分。分而复合也。进退者。二少进退于二老之间也。纵横。交错之谓。逆顺。自挂扐推过揲为顺。由过揲溯挂扐为逆。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7H 页
此说固是。然逆顺之义。就四象虚以相待图看。亦分晓。
无往而不相值。性传按。四象为数。或以占位之馀。或以挂扐。或以过揲计之。皆合其数。故曰无往而不相值。
然
形于法象。性传按。系辞曰。见谓之象。制而用之谓之法。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进斋徐氏曰。法谓效法。象谓成象。
谓自然形见于效法成象之间。非谓著见者为人之可法可象也。
专于文义
图书象数之原。专不理会。而只靠书册。缘文生义。用意推说也。
涉于象数
不专事文义。而稍涉象数者。亦不得象数之真。
小注。 朱子曰。象数亦皆有用。性传按。谈易者。不知易假借虚设之辞。而每卦爻象数。皆依著一事。直说其理。泥而不能应天下之变。象数为无用矣。若晓得此书。则深得假借虚
无往而不相值。性传按。四象为数。或以占位之馀。或以挂扐。或以过揲计之。皆合其数。故曰无往而不相值。
然
形于法象。性传按。系辞曰。见谓之象。制而用之谓之法。又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进斋徐氏曰。法谓效法。象谓成象。
谓自然形见于效法成象之间。非谓著见者为人之可法可象也。
专于文义
图书象数之原。专不理会。而只靠书册。缘文生义。用意推说也。
涉于象数
不专事文义。而稍涉象数者。亦不得象数之真。
小注。 朱子曰。象数亦皆有用。性传按。谈易者。不知易假借虚设之辞。而每卦爻象数。皆依著一事。直说其理。泥而不能应天下之变。象数为无用矣。若晓得此书。则深得假借虚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7L 页
设之意。而知象数应变之无穷而为有用矣。
此处。不须说到假借虚设之意。只谓易中圣人所言象数。不过启蒙所引数条而已。而其义已尽说破。学者晓得此书所说象数。则易中象数。皆有用云耳。启蒙。皆引系辞孔子之言而释之。其言皆象数也。
假借虚设。性传按。此如乾卦潜龙。坤卦牝马之类。皆虚设其象。以为占事之应也。
然
正说出。性传按。此谓直指其事而言。假如言乾之初九。不言潜龙之象。而直说圣人进退。阴阳消长。则是依著一象而正说其理。以一卦当一事矣。若然。六十四卦亦只为六十四事而已。岂能该天下之事。应天下之变哉。
同上
都来应得。性传按。此言象数皆应占事也。
是
本图书。 易大传曰云云。 小注。 朱子曰。河图,洛书。为不足信。性传按。一云。欧阳泥于易置之说。而难信其某为图某为书也。一云。
此处。不须说到假借虚设之意。只谓易中圣人所言象数。不过启蒙所引数条而已。而其义已尽说破。学者晓得此书所说象数。则易中象数。皆有用云耳。启蒙。皆引系辞孔子之言而释之。其言皆象数也。
假借虚设。性传按。此如乾卦潜龙。坤卦牝马之类。皆虚设其象。以为占事之应也。
然
正说出。性传按。此谓直指其事而言。假如言乾之初九。不言潜龙之象。而直说圣人进退。阴阳消长。则是依著一象而正说其理。以一卦当一事矣。若然。六十四卦亦只为六十四事而已。岂能该天下之事。应天下之变哉。
同上
都来应得。性传按。此言象数皆应占事也。
是
本图书。 易大传曰云云。 小注。 朱子曰。河图,洛书。为不足信。性传按。一云。欧阳泥于易置之说。而难信其某为图某为书也。一云。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8H 页
欧阳以则图书作易范。为不足信也。若如前说。恐不当下不足二字。其为后说无疑。但其下。即系以终无柰(止)不可破除之言。是专为发明易置之误。隔一圈别起一段。始有易出于图。范出于书之说。證明至到易图说。合二论为一件说话。见之甚易。记录者之置一圈分作两截。无乃误耶。
前说误矣。后说为是。但此条。专为发明图书足信不可破除之意而已。隔圈一条。亦非是发明易置之误。亦只是明图书为易范所从出。不可不信之义。其置圈二说之间。亦何害耶。
刘歆云云。 小注。 陈氏曰。互为正变。性传按。主河图而言。则河图之对待为正。洛书之流行为变。主洛书而言。则洛书之流行为正。河图之对待为变。盖其所主而言者异也。
恐如此
两其五行
生于天者成于地。生于地者成于天。五行无不各具天地之数。故木有甲乙。火有丙丁。馀三行皆然。所以谓两其五行。
前说误矣。后说为是。但此条。专为发明图书足信不可破除之意而已。隔圈一条。亦非是发明易置之误。亦只是明图书为易范所从出。不可不信之义。其置圈二说之间。亦何害耶。
刘歆云云。 小注。 陈氏曰。互为正变。性传按。主河图而言。则河图之对待为正。洛书之流行为变。主洛书而言。则洛书之流行为正。河图之对待为变。盖其所主而言者异也。
恐如此
两其五行
生于天者成于地。生于地者成于天。五行无不各具天地之数。故木有甲乙。火有丙丁。馀三行皆然。所以谓两其五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8L 页
参互呈见。性传按。河图有流行之用。洛书有对待之体。河图有相克之理。洛书有相生之义。岂非参互呈见者乎
是
表里。性传按。表者。数之形于图书者也。里者。理之隐于图书者也。盖云河图含九畴之数。洛书具八卦之位也。
非谓数为表理为里。只是显然见成者为表。隐然包含者为里。
邵子曰云云。 历纪之法肇于此。性传按。观天与日月之会而成历。考验天象。必以星为度。如二十八宿分周天之度。以为天体者是也。故曰。历纪之法肇于此。
是
蔡西山注。 究于六十。性传按。天地之数必以六十者。六甲而天地之数穷矣。故凡天地之数。小尽于六十。大尽于三百六十。
然。非独六甲。黄钟为万事根本。而五声十二律相乘。亦究于六十。是固天地之数本然也。
小注。 统气。
是
表里。性传按。表者。数之形于图书者也。里者。理之隐于图书者也。盖云河图含九畴之数。洛书具八卦之位也。
非谓数为表理为里。只是显然见成者为表。隐然包含者为里。
邵子曰云云。 历纪之法肇于此。性传按。观天与日月之会而成历。考验天象。必以星为度。如二十八宿分周天之度。以为天体者是也。故曰。历纪之法肇于此。
是
蔡西山注。 究于六十。性传按。天地之数必以六十者。六甲而天地之数穷矣。故凡天地之数。小尽于六十。大尽于三百六十。
然。非独六甲。黄钟为万事根本。而五声十二律相乘。亦究于六十。是固天地之数本然也。
小注。 统气。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9H 页
阳律统阴吕也。
类物
未详
五运。性传按。地二之火。属于少阴。然矣。又属于少阳。何耶。天五之土。属于太阴。地四之金。属于阳明。亦何义耶。
未详
天一地二云云。 补解。 变化。性传按。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生数则不论阴阳而皆称变。成数则不论阴阳而皆言化。可也。今反是者。阳唱而阴和之。阳动而阴随之。阴数虽生。不可以变言。阳数虽成。不可以化言也。
当如此看
小注。 阳变阴合。初生水火。性传按。朱子曰。阳动而阴随之。故言变合。今言阳变而阴合。生水火云尔。则水则固也。惟火也。地二生之。天七成之。不可以阳先阴后言之。如何。或曰。阳变而生水。阴合而生火。作两项看。非谓水无与于阴。火不成于阳也。只以其所主者言耳。或曰。火虽生于阴而成于阳。于阳不可言
类物
未详
五运。性传按。地二之火。属于少阴。然矣。又属于少阳。何耶。天五之土。属于太阴。地四之金。属于阳明。亦何义耶。
未详
天一地二云云。 补解。 变化。性传按。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生数则不论阴阳而皆称变。成数则不论阴阳而皆言化。可也。今反是者。阳唱而阴和之。阳动而阴随之。阴数虽生。不可以变言。阳数虽成。不可以化言也。
当如此看
小注。 阳变阴合。初生水火。性传按。朱子曰。阳动而阴随之。故言变合。今言阳变而阴合。生水火云尔。则水则固也。惟火也。地二生之。天七成之。不可以阳先阴后言之。如何。或曰。阳变而生水。阴合而生火。作两项看。非谓水无与于阴。火不成于阳也。只以其所主者言耳。或曰。火虽生于阴而成于阳。于阳不可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19L 页
合。于阴不可言变。故如是带言之耳。或曰。成数虽阳。乃生之阴。生数虽阴。乃成之阳。故如是浑言之耳。三说皆似。不知某为确论。
数说相须。其义始备。恐皆当存之。
先其轻清。以及重浊。性传按。即此论之。五行之生。若有次第。而以有则俱有之说观之。又不可以先后言也。此造化之妙所以不可测。而亦不可执一定也。理气之辨亦如是。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理。初无彼先此后之理也。又按。先轻清后重浊之说。恐是不易之定论也。以天开地辟之理观之。轻清者开于子。重浊者辟于丑。非有先后耶。勉斋第一说。非以分先后为非也。只以论五行者泥于自一至十之序。而或以为水火生于一二。而未成于木金土未生之前。必待夫木金土之生三四五之过。然后始得成乎第六第七云耳。故立此论以发明之。非谓其生也无先后也。是以。于第二说。以人物之初生喻之。而以精为体。比造化之有水。气为声。比造化之有火。精气虽不可以先后间也。而人物之生也。精凝而
数说相须。其义始备。恐皆当存之。
先其轻清。以及重浊。性传按。即此论之。五行之生。若有次第。而以有则俱有之说观之。又不可以先后言也。此造化之妙所以不可测。而亦不可执一定也。理气之辨亦如是。有理斯有气。有气斯有理。初无彼先此后之理也。又按。先轻清后重浊之说。恐是不易之定论也。以天开地辟之理观之。轻清者开于子。重浊者辟于丑。非有先后耶。勉斋第一说。非以分先后为非也。只以论五行者泥于自一至十之序。而或以为水火生于一二。而未成于木金土未生之前。必待夫木金土之生三四五之过。然后始得成乎第六第七云耳。故立此论以发明之。非谓其生也无先后也。是以。于第二说。以人物之初生喻之。而以精为体。比造化之有水。气为声。比造化之有火。精气虽不可以先后间也。而人物之生也。精凝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0H 页
气有所聚。体具而声有所出。是于水火。略分其先后也。又云。水火虽有成质。但能润能炎。至生木生金。然后形质全具。第三说又云。一湿一燥为水火。湿极燥极为木金。其著一极字。亦可以见分先后也。至于第五说。又有阳始生为水。尚柔弱。到生木。已强盛。阴始生为火。尚微。到生金。已成质之论。其分先后也明矣。可如此看否。
此说甚善。然自有先后处言则固如此。而从有则俱有处看。则又不得胶守一说。苟胶守一说而废一说。不足以达造化之妙。
奇偶多寡。性传按。奇为寡偶为多。阳数寡阴数多。
然
视听分精气。性传按。前段说视阳听阴。后段云。精之盛者为视。气之盛者为听。精衰而目暗。气塞而耳聋。前后起语。大有径廷。朱子曰。魄是精魂是气。魄如水。视能明听能聪底。见于目而明耳而聪者。是魄之用。此数说。皆以视听并属乎精。未见有分配于精与气耳。朱
此说甚善。然自有先后处言则固如此。而从有则俱有处看。则又不得胶守一说。苟胶守一说而废一说。不足以达造化之妙。
奇偶多寡。性传按。奇为寡偶为多。阳数寡阴数多。
然
视听分精气。性传按。前段说视阳听阴。后段云。精之盛者为视。气之盛者为听。精衰而目暗。气塞而耳聋。前后起语。大有径廷。朱子曰。魄是精魂是气。魄如水。视能明听能聪底。见于目而明耳而聪者。是魄之用。此数说。皆以视听并属乎精。未见有分配于精与气耳。朱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0L 页
先生又尝语人云。某近来。觉得重听多忘。是魄先衰。此又与气塞耳聋之说相反。且考诸性理大全书。又有勉斋之说云。精之神谓之魄。耳目之所以能视听者。魄为之也。是又以视听并属乎魄。如朱子所云。此等议论。非独不同于朱子。其所自为说。彼此各异。何耶。
勉斋说自相反处。于传疑亦已言之。
或曰。河图洛书之位与数云云。 小注。体圆用方。体方用圆。性传按。圆。无四角之体也。方。方而止也。指数之偶。方。有四角之体也。圆。圆而行也。指数之奇。
是
用则存乎偶。用则存乎奇。性传按。偶指易卦之一阴一阳。盖图之数偶。故圣人则之而画。是其用存乎偶也。奇指九畴之流行。盖书之数奇。故圣人因之而叙。是其用存乎奇也。
当就图看得用存乎偶。至于易卦之偶。乃馀意也。书之用存乎奇。同此。
以质而论。性传按。质。五行之质也。以质而论。水自为水。火自为火。是为各居之义。
勉斋说自相反处。于传疑亦已言之。
或曰。河图洛书之位与数云云。 小注。体圆用方。体方用圆。性传按。圆。无四角之体也。方。方而止也。指数之偶。方。有四角之体也。圆。圆而行也。指数之奇。
是
用则存乎偶。用则存乎奇。性传按。偶指易卦之一阴一阳。盖图之数偶。故圣人则之而画。是其用存乎偶也。奇指九畴之流行。盖书之数奇。故圣人因之而叙。是其用存乎奇也。
当就图看得用存乎偶。至于易卦之偶。乃馀意也。书之用存乎奇。同此。
以质而论。性传按。质。五行之质也。以质而论。水自为水。火自为火。是为各居之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1H 页
是如此
以气而论。性传按。气。五行之气也。以气而论。五行各具阴阳。初不相离。是为同处之义。
同上
有分有合。性传按。图书最好看。各居其方。是分也。同处其方。是合也。
是
河图四象之合。性传按。生成同处。不可谓四象之合。只是说太阳位与太阴数相合。太阴位与太阳数相合。洛书四象之分。亦可以此推之。如何。
然。位数之合与生成之合。非有异数也。
卦气。性传按。太阴之卦。有太阴之气。太阳之卦。有太阳之气。
既成八卦后。不可言太阴卦太阳卦也。只圆图之运。自震至乾。自姤至坤。阴阳消长。皆卦气也。若京房六十四卦卦气之序。又别是一说。
曰中央之五云云。 中主外客云云。性传按。以成数看。成为客而生为主。以生数看。中五为主而生数为客。所以分中外也。
以气而论。性传按。气。五行之气也。以气而论。五行各具阴阳。初不相离。是为同处之义。
同上
有分有合。性传按。图书最好看。各居其方。是分也。同处其方。是合也。
是
河图四象之合。性传按。生成同处。不可谓四象之合。只是说太阳位与太阴数相合。太阴位与太阳数相合。洛书四象之分。亦可以此推之。如何。
然。位数之合与生成之合。非有异数也。
卦气。性传按。太阴之卦。有太阴之气。太阳之卦。有太阳之气。
既成八卦后。不可言太阴卦太阳卦也。只圆图之运。自震至乾。自姤至坤。阴阳消长。皆卦气也。若京房六十四卦卦气之序。又别是一说。
曰中央之五云云。 中主外客云云。性传按。以成数看。成为客而生为主。以生数看。中五为主而生数为客。所以分中外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1L 页
如此
小注 觉轩蔡氏说。性传按。所论。本为图书位数相错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相错。洛书则可易见。河图则难可晓。一得五为六。以生成言之。则同处一方。不可谓之相对。以位数言之。则一得五为六。亦安取义于相对耶。若曰一得五为六而位乎北。二得五为七而位乎南。是为相对。东西亦然。是相对则然矣。而非生成也。非位数也。不若洛书位数之相对。生成之相错之为有意味。如何。
上文。以位数相错为言。则其言相对处。亦当以位数看。盖一与二。位相对也。六与七。数相对也。三与四。位相对也。八与九。数相对也。
曰其序之不同何也。 小注。 生出生成。性传按。生出。或以为自中五推出四方之数。谓之生出。是恐未然。生出只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次耳。生成。某生之。某成之之次耳。然以大注观之。始下次上云云。始下。岂独取生之一。而不指成之六。次上。岂偏说生之二。而不及成之七耶。
小注 觉轩蔡氏说。性传按。所论。本为图书位数相错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相错。洛书则可易见。河图则难可晓。一得五为六。以生成言之。则同处一方。不可谓之相对。以位数言之。则一得五为六。亦安取义于相对耶。若曰一得五为六而位乎北。二得五为七而位乎南。是为相对。东西亦然。是相对则然矣。而非生成也。非位数也。不若洛书位数之相对。生成之相错之为有意味。如何。
上文。以位数相错为言。则其言相对处。亦当以位数看。盖一与二。位相对也。六与七。数相对也。三与四。位相对也。八与九。数相对也。
曰其序之不同何也。 小注。 生出生成。性传按。生出。或以为自中五推出四方之数。谓之生出。是恐未然。生出只是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次耳。生成。某生之。某成之之次耳。然以大注观之。始下次上云云。始下。岂独取生之一。而不指成之六。次上。岂偏说生之二。而不及成之七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2H 页
疑泛言则只云生出。就其生出而细论。始有生成之分耳。然始下举一遗六。次上举一遗七之说。不然。六七八九。非遗也。又始于下而六七八九。历数之也。
曰其七八九六之数不同何也。 七则九之自西而南。八则六之自北而东。性传按。一三五积而为太阳之九。进之极。故必自九退而为少阳之七。二四积而为太阴之六。则退之极。必自六进而为少阴之八。阴退阳进其常。而此则阳退阴进。所以为变也。
是
无适而不遇其合。性传按。朱子本意。盖谓无适而不值七八九六之数也。纵横十五。相为消长。而为七八九六。虚五分十。则分一而成九。分二而成八。分三而成七。分四而成六。以此以彼。每遇七八九六之数也。故玉斋释此段。列叙相为消长而为七八九六。虚五分十而为七八九六。即赞之曰。无适而不遇七八九六之合。此所谓变化无穷之妙也。是则明白无可疑。因是推之以下。又曰。七与八九与
曰其七八九六之数不同何也。 七则九之自西而南。八则六之自北而东。性传按。一三五积而为太阳之九。进之极。故必自九退而为少阳之七。二四积而为太阴之六。则退之极。必自六进而为少阴之八。阴退阳进其常。而此则阳退阴进。所以为变也。
是
无适而不遇其合。性传按。朱子本意。盖谓无适而不值七八九六之数也。纵横十五。相为消长。而为七八九六。虚五分十。则分一而成九。分二而成八。分三而成七。分四而成六。以此以彼。每遇七八九六之数也。故玉斋释此段。列叙相为消长而为七八九六。虚五分十而为七八九六。即赞之曰。无适而不遇七八九六之合。此所谓变化无穷之妙也。是则明白无可疑。因是推之以下。又曰。七与八九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2L 页
六。每相联属云尔。则是七八自相联属。九六自相联属。似非朱子不遇其合之意。而又系以河图二含八三含七之说。则是又非七与八九与六相为联属之意。而反与朱子分十之说同。其下洛书。一得五成六合九。四得五成九合六之说。非徒与朱子不合。又非所谓联属之意也。二四成六九居中之云。正说联属。而其结辞又曰。是亦七八九六无适而不遇其合也。此所难晓。如何看。不失朱子之本意。而乃得玉斋之所指耶。
此段看得太烦碎。真所谓不当疑而疑者也。盖以每相联属。故无适而不遇其合。无适而不遇其合。故每相联属。则吾未见二说之有异也。南二含东八。东三含南七。非七八相联属邪。北六西九亦然。然则非相联属之云。未可晓也。又既云成六而合九。成九而合六云云。反曰非所谓联属之意。何邪。凡胡氏所言。皆遇合联属之意。故其结辞云云。今云难晓。不知其说也。
曰然则圣人之则之也云云。 小注。 玉斋分卦。性传按。传疑。断以非附会无据。未得闻
此段看得太烦碎。真所谓不当疑而疑者也。盖以每相联属。故无适而不遇其合。无适而不遇其合。故每相联属。则吾未见二说之有异也。南二含东八。东三含南七。非七八相联属邪。北六西九亦然。然则非相联属之云。未可晓也。又既云成六而合九。成九而合六云云。反曰非所谓联属之意。何邪。凡胡氏所言。皆遇合联属之意。故其结辞云云。今云难晓。不知其说也。
曰然则圣人之则之也云云。 小注。 玉斋分卦。性传按。传疑。断以非附会无据。未得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3H 页
命。位数配卦。朱子之说明矣。恐不可以他论立异也。况此非朱子之义起。乃伏羲之所定。非伏羲之自定。乃天地之自然。乾兑生于太阳。而一九乃太阳之位数。则当以一九分之。不当系之以二七。巽坎生于少阳。而二七乃少阳之位数。则当以二七配之。不当系之以一九也。玉斋岂不知此。而为是说哉。特以易方之数故然也。而其论横图则曰。老阳分为乾兑。少阳分为巽坎。此则反是。何耶。卦生之次。应无间于横图。而卦分之位。大有变于彼此。何耶。其曰乾为金。坎为赤之论。其亦合乎圣人说卦之本意耶。
朱子以老少位数分卦。胡氏以老少互配分卦。二义虽不同。各有其说。故曰。云非附会无据耳。其中或有病痛。故又云。以位配卦也。不无义例之可疑。而前后證论。不一不再。终以韩氏说破之矣。乾金坎赤。圣人既言之。虽未得详其义。亦岂可以胡氏引證为非耶。此等处不必深求。且当轻轻地说过。
居穷冬相错。性传再三承教。疑惑愈滋。若以
朱子以老少位数分卦。胡氏以老少互配分卦。二义虽不同。各有其说。故曰。云非附会无据耳。其中或有病痛。故又云。以位配卦也。不无义例之可疑。而前后證论。不一不再。终以韩氏说破之矣。乾金坎赤。圣人既言之。虽未得详其义。亦岂可以胡氏引證为非耶。此等处不必深求。且当轻轻地说过。
居穷冬相错。性传再三承教。疑惑愈滋。若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3L 页
冬之阴气溢于春初。为相错云尔。则意义多有未莹。玉斋此说。本为设卦分方。而以东北二象之不动。为阴守其常。故云一六水只为艮坤。而不得通变为离震。三八木只为离震。而不得通变为艮坤。此阴之所以小而不能他有所兼也。此下。不应以冬阴之溢为言也。况离震为春之卦。亦安取义于冬阴之溢哉。
穷冬为阴本位。故为老阴。若春则冬阴之溢。故为少阴。阴小而守其常。故虽不能他有兼而互变其卦。然二阴之为冬为春。则固自若也。岂不可谓相错而为冬与春之卦耶。尝见朱子谓门人曰。读书。宁拙毋巧。宁疏毋密。心疑巧固病也。密何为病而并戒之。今公于此等不当疑处。苦苦生疑。虽反覆奉告。而犹不释然。正是读书太密之病。幸思之。
传疑。 纳音图。 旋相为宫。性传按。一辰之中。配土之辰。相次为宫。如子之辰则庚子土为宫。丑之辰则辛丑土为宫之类。
疑如此
左行向火。性传按。此图只主纳音。故虽错置
穷冬为阴本位。故为老阴。若春则冬阴之溢。故为少阴。阴小而守其常。故虽不能他有兼而互变其卦。然二阴之为冬为春。则固自若也。岂不可谓相错而为冬与春之卦耶。尝见朱子谓门人曰。读书。宁拙毋巧。宁疏毋密。心疑巧固病也。密何为病而并戒之。今公于此等不当疑处。苦苦生疑。虽反覆奉告。而犹不释然。正是读书太密之病。幸思之。
传疑。 纳音图。 旋相为宫。性传按。一辰之中。配土之辰。相次为宫。如子之辰则庚子土为宫。丑之辰则辛丑土为宫之类。
疑如此
左行向火。性传按。此图只主纳音。故虽错置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4H 页
五行。若以五行本方之位言之。则金西火南。自金向火。故谓之左也。
然
上下生。性传按。以天地定位言之。子居北坤位。午居南乾位。子为下而午为上也。阳始生于子。故曰下生。阴始生于午。故曰上生。
以子午上下言之。似如此。然其下云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又律吕。每益一谓之上生。损一谓之下生。则当云下而生上而生也。非自下上生也。
支干自东右行。性传按。子位于北。而支干始于甲子。自北而东。东而南。南而西。东左也。西右也。故云右行。
然
三元
翰墨全书。谓正朝为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原卦画。 古者包羲氏云云。 神明之德。性传按。易卦皆状神明之德。乾。健也。所以状其德之健也。坤。顺也。所以状其德之顺也。馀仿此。
然
上下生。性传按。以天地定位言之。子居北坤位。午居南乾位。子为下而午为上也。阳始生于子。故曰下生。阴始生于午。故曰上生。
以子午上下言之。似如此。然其下云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又律吕。每益一谓之上生。损一谓之下生。则当云下而生上而生也。非自下上生也。
支干自东右行。性传按。子位于北。而支干始于甲子。自北而东。东而南。南而西。东左也。西右也。故云右行。
然
三元
翰墨全书。谓正朝为三元。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
原卦画。 古者包羲氏云云。 神明之德。性传按。易卦皆状神明之德。乾。健也。所以状其德之健也。坤。顺也。所以状其德之顺也。馀仿此。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4L 页
神明之德。有健有顺。而乾坤有是德。他卦之德皆然。是因卦而见神明之德。故曰通神明之德。
类万物之情。性传按。类。犹区别之意。以六子言。别其震为雷兑为泽之类是也。
类。以类而分也。如雷类震泽类兑。各以所类之情分之也。
注。 已定之形。已成之势。
此指所以定所以成之理也。非谓形势已具于浑然之中也。
小注。 云庄说。 天下之至变。性传按。此指易画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以至乎百千万亿之变也。
然
必有所依而后立。性传按。此所谓道非器不立之谓否。
亦是太极之理。依图书而立。
易有太极云云。 道为太极。性传按。道犹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此道字。不可通看率性之道否。人物各循天性之自然。则莫不各有所
类万物之情。性传按。类。犹区别之意。以六子言。别其震为雷兑为泽之类是也。
类。以类而分也。如雷类震泽类兑。各以所类之情分之也。
注。 已定之形。已成之势。
此指所以定所以成之理也。非谓形势已具于浑然之中也。
小注。 云庄说。 天下之至变。性传按。此指易画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以至乎百千万亿之变也。
然
必有所依而后立。性传按。此所谓道非器不立之谓否。
亦是太极之理。依图书而立。
易有太极云云。 道为太极。性传按。道犹一阴一阳之谓道也。此道字。不可通看率性之道否。人物各循天性之自然。则莫不各有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5H 页
以当行之理。此非太极乎。
朱子答吕子约书。论冲漠无朕处可见矣。盖率性之道。即太极。
心为太极。性传按。在人则当以本然之性。未发之初为太极。而今指心为太极。何耶。心统性情故云否。
心静而太极之体具。心动而太极之用行。故云心为太极。
四象图下。 玉斋说。 遏他不住。性传按。此言造化自然之妙如此。遏之而难可住也。犹所谓若有所迫而不能自已者也。
然
八卦图下注。 三才略具。性传按。三才者。天地人也。谓之才者。疑就用处而言。略具云者。三才之象。备于此三画。而不如兼三才两之之备之备也。上画。天也。中画。人也。下画。地也。
然
小注。 玉斋说。 位次相挨傍。
此处有不可晓者非一。以事理言之。二太交而生艮兑。二少交而生震巽。两仪交而生坎离。玉
朱子答吕子约书。论冲漠无朕处可见矣。盖率性之道。即太极。
心为太极。性传按。在人则当以本然之性。未发之初为太极。而今指心为太极。何耶。心统性情故云否。
心静而太极之体具。心动而太极之用行。故云心为太极。
四象图下。 玉斋说。 遏他不住。性传按。此言造化自然之妙如此。遏之而难可住也。犹所谓若有所迫而不能自已者也。
然
八卦图下注。 三才略具。性传按。三才者。天地人也。谓之才者。疑就用处而言。略具云者。三才之象。备于此三画。而不如兼三才两之之备之备也。上画。天也。中画。人也。下画。地也。
然
小注。 玉斋说。 位次相挨傍。
此处有不可晓者非一。以事理言之。二太交而生艮兑。二少交而生震巽。两仪交而生坎离。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5L 页
斋乃曰。兑艮震巽交。而乾坤坎离不交。其言交不交。不在所交而在所生。一也。二少位次相挨傍。固也。二太隔二少。而亦云相挨傍者。岂不以本相配位故云尔耶。然而玉斋说挨傍。不在四象。而以兑乾艮坤震巽六卦为言。二也。当更思之。
太阴太阳不动。乾坤震巽不动。性传按。太阴太阳不动。此言两仪不交于生二老之时也。非谓二老自不动也。乾坤震巽不动。此言四象不交于生四卦之时也。非谓四卦自不动也。
此说似然。然其于两仪生四象处。说不动与交。不以两仪而以四象。四象生八卦处。说不动与交。不以四象而以八卦。其可疑与前同。
六十四卦图后。 朱子说。 与今周易。次第行列不同。性传按。此以卦之生出次第序之。周易以卦之入用次第序之。入用次第。说见序卦传。
然
凡是一物。无不各有四者之象。
太阴太阳不动。乾坤震巽不动。性传按。太阴太阳不动。此言两仪不交于生二老之时也。非谓二老自不动也。乾坤震巽不动。此言四象不交于生四卦之时也。非谓四卦自不动也。
此说似然。然其于两仪生四象处。说不动与交。不以两仪而以四象。四象生八卦处。说不动与交。不以四象而以八卦。其可疑与前同。
六十四卦图后。 朱子说。 与今周易。次第行列不同。性传按。此以卦之生出次第序之。周易以卦之入用次第序之。入用次第。说见序卦传。
然
凡是一物。无不各有四者之象。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6H 页
康节一举眼。便成四片。四之外又有四。朱子此论。见性理大全经世书后论。
黄氏说。 不相通。性传按。先天,太极两图。其理一也。而立义不同。法象亦异。不可强而通之也。
是
天地定位云云。 八卦相错。性传按。此言三画卦。交错于上下。而为六十四也。以乾八卦看。乾兑错而为夬。乾离错而为大有之类。馀仿此。
是
小注。 朱子说。 须如此。性传按。此言必中截横图。以巽接乾。以震接坤而为圆图。然后自震一阳而始。可见离兑二阳。乾三阳。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之次第耳。
是
稍涉安排。性传按。横图。自乾一横排至坤八。实是逆数未生之卦。而乃易数之自然。今圆图之左方。乃反于横图。而顺数已生之卦。虽似出于人为。亦莫非自然之妙也。
黄氏说。 不相通。性传按。先天,太极两图。其理一也。而立义不同。法象亦异。不可强而通之也。
是
天地定位云云。 八卦相错。性传按。此言三画卦。交错于上下。而为六十四也。以乾八卦看。乾兑错而为夬。乾离错而为大有之类。馀仿此。
是
小注。 朱子说。 须如此。性传按。此言必中截横图。以巽接乾。以震接坤而为圆图。然后自震一阳而始。可见离兑二阳。乾三阳。巽一阴。坎艮二阴。坤三阴之次第耳。
是
稍涉安排。性传按。横图。自乾一横排至坤八。实是逆数未生之卦。而乃易数之自然。今圆图之左方。乃反于横图。而顺数已生之卦。虽似出于人为。亦莫非自然之妙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6L 页
然
天文说左右
天文。以自东而西为左旋。以自西而东为右行。今自北而东。自南而西为左右。故云与彼不同。
陈氏说。 卦图始生。性传按。此指圆图始生。
非指圆图。只言六十四卦图之始生。非如圆图。只如横图云耳。
胡氏说。 阴阳节候次第。性传按。自震一阳。至乾之极。巽一阴。至坤之极。皆阴阳之自微至著。
是
人之推测。性传按。推阳生于复之微。知阳极于乾之著。推阴生于姤之微。知阴极于坤之著。
是
气中
气中。如子中午中卯中酉中。皆气之中也。
十二月卦气不同。朱子所谓文王说话。性传按。二十四气。分属于卦。十二辟卦。(复一阳为十一月。临二阳为十二月。泰三阳为正月。大壮四阳为二月。夬五阳为三月。乾六阳为四月。姤一阴
天文说左右
天文。以自东而西为左旋。以自西而东为右行。今自北而东。自南而西为左右。故云与彼不同。
陈氏说。 卦图始生。性传按。此指圆图始生。
非指圆图。只言六十四卦图之始生。非如圆图。只如横图云耳。
胡氏说。 阴阳节候次第。性传按。自震一阳。至乾之极。巽一阴。至坤之极。皆阴阳之自微至著。
是
人之推测。性传按。推阳生于复之微。知阳极于乾之著。推阴生于姤之微。知阴极于坤之著。
是
气中
气中。如子中午中卯中酉中。皆气之中也。
十二月卦气不同。朱子所谓文王说话。性传按。二十四气。分属于卦。十二辟卦。(复一阳为十一月。临二阳为十二月。泰三阳为正月。大壮四阳为二月。夬五阳为三月。乾六阳为四月。姤一阴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7H 页
为五月。遁二阴为六月。否三阴为七月。观四阴为八月。剥五阴为九月。坤六阴为十月之卦。乃辟卦也。即所谓卦气不同也。)皆以先天圆图分配。而卦气不同。以为文王说话。何也。盖十二辟卦。虽出于先天圆图。而文王之彖。亦屡言之。故直以是为文王说话也。
十二辟卦。虽在先天图中。而疏密参差不同。与上文以卦分配二十四气疏密整齐者。各是一说。以卦配气。伏羲说话。十二辟卦。文王说话。今合而为说。非也。
八卦各自为一节。不论月气先后。
八卦各自为一节。即分配二十四气者也。月气先后。即十二辟卦也。
又曰太极既分云云。 小注。 朱子答袁机仲云。 上半下半。性传按。下指阳在左为下。上指阴在右为上也。半谓阳左阴右。并而交之。则必以阳之下右之半。交阴之上左之半也。只是举对交处两端而言。非弃其阴右阳左之半也。
是
其机浑然而无间
十二辟卦。虽在先天图中。而疏密参差不同。与上文以卦分配二十四气疏密整齐者。各是一说。以卦配气。伏羲说话。十二辟卦。文王说话。今合而为说。非也。
八卦各自为一节。不论月气先后。
八卦各自为一节。即分配二十四气者也。月气先后。即十二辟卦也。
又曰太极既分云云。 小注。 朱子答袁机仲云。 上半下半。性传按。下指阳在左为下。上指阴在右为上也。半谓阳左阴右。并而交之。则必以阳之下右之半。交阴之上左之半也。只是举对交处两端而言。非弃其阴右阳左之半也。
是
其机浑然而无间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7L 页
只谓无分老少而交。故曰浑然无间。岂有他义耶。
知图之分阴分阳(止)不易其分。性传按。朱子以老交老少交少。粲然有分者言之。故因朱子之说。可以知图之老阳乾兑。位乎东南。老阴坤艮。位乎西北。少阳巽坎。位乎西南。少阴离震。位乎东北。互相对易而分象之。老少不易其位。非若邵子所云少交老老交少之互易其分也。
固是
是故。乾以分之云云。 乾以分之。性传按。乾以分之之说。曾蒙下教。皆以分字为辟字之意。谓辟阴之阖也。自震之一阳。都是辟阴。而独言乾者。以分之极者言。下文阳分阴之说同。今窃有致疑于斯者。分字不是辟字之意。恐是分出之意。长则分。分则消。言阳长则阴已生。阴生则阳反消也。盖阴阳虽是二物。而阴实生于阳也。故玉斋释之曰。动而阳静而阴者皆乾。而乾实分阴阳云尔。则分字何以取义于辟字耶。又引朱子一气动静之论。以
知图之分阴分阳(止)不易其分。性传按。朱子以老交老少交少。粲然有分者言之。故因朱子之说。可以知图之老阳乾兑。位乎东南。老阴坤艮。位乎西北。少阳巽坎。位乎西南。少阴离震。位乎东北。互相对易而分象之。老少不易其位。非若邵子所云少交老老交少之互易其分也。
固是
是故。乾以分之云云。 乾以分之。性传按。乾以分之之说。曾蒙下教。皆以分字为辟字之意。谓辟阴之阖也。自震之一阳。都是辟阴。而独言乾者。以分之极者言。下文阳分阴之说同。今窃有致疑于斯者。分字不是辟字之意。恐是分出之意。长则分。分则消。言阳长则阴已生。阴生则阳反消也。盖阴阳虽是二物。而阴实生于阳也。故玉斋释之曰。动而阳静而阴者皆乾。而乾实分阴阳云尔。则分字何以取义于辟字耶。又引朱子一气动静之论。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8H 页
明阳之统阴之理。且下文阳分阴之说。进斋释之曰。阳分阴。故曰父生。此尤可以见非辟字之义矣。如何。
乾以分之。对坤以翕之。分开与翕聚为对。一也。下文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之所含。阳之所分。即一阖一辟之谓。二也。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圣人已对言之。三也。忽然半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朱子又言之。四也。玉斋舍正意而以分限释之。既非翕聚之对。乃强以阴阳分限之义。引上乾无不君宰之意。其实邵子此段。无乾以君之意思。而玉斋纵言至此。已不可晓。今公分出之说。初非玉斋意。又非鄙意。而力主张。何耶。
一交再交。性传按。或曰。震巽自相交也。兑离坎艮自相交也。或曰。若如前说。别无意味。而玉斋不应云初交为震巽。再交为兑离坎艮矣。但上言乾坤定位。而即系以一交再交云尔。则乾坤初交为震巽。再交为兑离坎艮矣。两说皆未稳。只是阴阳初交再交为六子也。
阴阳交之说。前已云是。
乾以分之。对坤以翕之。分开与翕聚为对。一也。下文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阴之所含。阳之所分。即一阖一辟之谓。二也。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圣人已对言之。三也。忽然半夜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朱子又言之。四也。玉斋舍正意而以分限释之。既非翕聚之对。乃强以阴阳分限之义。引上乾无不君宰之意。其实邵子此段。无乾以君之意思。而玉斋纵言至此。已不可晓。今公分出之说。初非玉斋意。又非鄙意。而力主张。何耶。
一交再交。性传按。或曰。震巽自相交也。兑离坎艮自相交也。或曰。若如前说。别无意味。而玉斋不应云初交为震巽。再交为兑离坎艮矣。但上言乾坤定位。而即系以一交再交云尔。则乾坤初交为震巽。再交为兑离坎艮矣。两说皆未稳。只是阴阳初交再交为六子也。
阴阳交之说。前已云是。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8L 页
小注 胡氏说 分限
韵会。去声分字。有分剂限量之训。
巽消之始。风以散之。性传按。散则物具。言生物之功。而此云消之始。何也。盖巽为五月之卦。是乃物具之时。而一阴生。则亦是消阳之始也。
是
又曰无极之前云云。 或问朱子说。 须有有无。性传按。或者之意。以为既云无极。须有有极否。
是
坤为太极。性传按。一动一静之间。为太极坤复之间。固也。若直指坤为太极则似未稳当。恐是记录者之误也。
上既说坤复之间乃无极。而于此再举其说。故省文而云耳。
徐氏注。 万户千门。性传按。此指六十四卦否。抑指明年万物生长之理否。
在易则六十四卦。在造化则明年造化。
又曰震始交阴云云。 阳长阴长。性传按。兑
韵会。去声分字。有分剂限量之训。
巽消之始。风以散之。性传按。散则物具。言生物之功。而此云消之始。何也。盖巽为五月之卦。是乃物具之时。而一阴生。则亦是消阳之始也。
是
又曰无极之前云云。 或问朱子说。 须有有无。性传按。或者之意。以为既云无极。须有有极否。
是
坤为太极。性传按。一动一静之间。为太极坤复之间。固也。若直指坤为太极则似未稳当。恐是记录者之误也。
上既说坤复之间乃无极。而于此再举其说。故省文而云耳。
徐氏注。 万户千门。性传按。此指六十四卦否。抑指明年万物生长之理否。
在易则六十四卦。在造化则明年造化。
又曰震始交阴云云。 阳长阴长。性传按。兑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9H 页
少女而云阳长。艮少男而云阴长。其下。即系以兑在天之阴。艮在地之阳。前后之说。纷纭交综。莫测其端。造化之妙。虽曰不可泥看。亦不应无说。愿受明教。
兑艮。自下二爻而言。曰阳长阴长。自上一爻而言。曰在天之阴。在地之阳。其取义多端如此。故曰不可为典要。若一卦只取一义。何以为易。
小注胡氏说。 四维。性传按。网之大纲为纲。小纲为维。此言四维。指四隅之偏也。
是
又曰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云云。 为所剋之阳。性传按。此谓曾为阴所减削之阳否。抑谓剋阴之阳否。
谓剋阴之阳也。
又曰图虽无文云云。 小注胡氏说。 小底变成大底。到大底。又变成小底。性传按。以阴阳言之。其初生也小。而极则大。大则消。消则小矣。
疑是积小以至大。大既成了。又自小积成去。如积时以成日。翌日又积时去。积日以成月。来月
兑艮。自下二爻而言。曰阳长阴长。自上一爻而言。曰在天之阴。在地之阳。其取义多端如此。故曰不可为典要。若一卦只取一义。何以为易。
小注胡氏说。 四维。性传按。网之大纲为纲。小纲为维。此言四维。指四隅之偏也。
是
又曰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云云。 为所剋之阳。性传按。此谓曾为阴所减削之阳否。抑谓剋阴之阳否。
谓剋阴之阳也。
又曰图虽无文云云。 小注胡氏说。 小底变成大底。到大底。又变成小底。性传按。以阴阳言之。其初生也小。而极则大。大则消。消则小矣。
疑是积小以至大。大既成了。又自小积成去。如积时以成日。翌日又积时去。积日以成月。来月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29L 页
又积日去。月之于岁。亦然故云。
纳甲。性传前承下诲。纳卦于甲。今以乾纳甲壬文势观之。当是纳甲于卦也。如何。
恐纳卦于甲也
时往时来。性传按。时一本作闲。闲字何义。
闲是自得而无系累之意。如庄子说天游耳。
无甚意义。性传前承下诲。甚作甚么义看。若然。是谓无甚么意义。犹言别无深意欤。
然
乾坤。阴阳之一。
一字。犹纯字之义。
坎离。阴阳之中。
阴阳在中故云
颐大过。似乾坤之一。
颐大过。除初上二爻。则似乾坤之纯为阴阳故云
中孚小过。似坎离之中。
中孚小过中两爻。似坎离故云。
后天卦图后。 朱子说中半。性传按。伏羲之图。推本天地定位而设。是为源头。文王之图。
纳甲。性传前承下诲。纳卦于甲。今以乾纳甲壬文势观之。当是纳甲于卦也。如何。
恐纳卦于甲也
时往时来。性传按。时一本作闲。闲字何义。
闲是自得而无系累之意。如庄子说天游耳。
无甚意义。性传前承下诲。甚作甚么义看。若然。是谓无甚么意义。犹言别无深意欤。
然
乾坤。阴阳之一。
一字。犹纯字之义。
坎离。阴阳之中。
阴阳在中故云
颐大过。似乾坤之一。
颐大过。除初上二爻。则似乾坤之纯为阴阳故云
中孚小过。似坎离之中。
中孚小过中两爻。似坎离故云。
后天卦图后。 朱子说中半。性传按。伏羲之图。推本天地定位而设。是为源头。文王之图。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0H 页
以互变流行而作。是为中半。
不始于源头。截自入用后说。故曰中半。
说到六画满处云云。性传按。凡论自太极。加一倍以至六画者。皆先天学也。
是
各因一义推说
后天取义有许多故云。此不须致疑。
取义又不同。性传按。彖经彖传大小象。取义皆各不同。然不可以不同而废一说也。岂有彼此相妨。
是
陈氏说。 反而两相对。性传按。唯一则无对。而反则为有对矣。如乾坤卦。正置倒置。皆为乾坤。何尝有对。如屯卦。反置则为蒙。是为有对矣。此云相对。非谓方位相对也。
是
帝出乎震云云。 向明而治。性传按。重说南面之意。抑指礼乐文物之明耶。
南方为明
注。 兑艮为耦。性传按。以位言之。兑居西正。
不始于源头。截自入用后说。故曰中半。
说到六画满处云云。性传按。凡论自太极。加一倍以至六画者。皆先天学也。
是
各因一义推说
后天取义有许多故云。此不须致疑。
取义又不同。性传按。彖经彖传大小象。取义皆各不同。然不可以不同而废一说也。岂有彼此相妨。
是
陈氏说。 反而两相对。性传按。唯一则无对。而反则为有对矣。如乾坤卦。正置倒置。皆为乾坤。何尝有对。如屯卦。反置则为蒙。是为有对矣。此云相对。非谓方位相对也。
是
帝出乎震云云。 向明而治。性传按。重说南面之意。抑指礼乐文物之明耶。
南方为明
注。 兑艮为耦。性传按。以位言之。兑居西正。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0L 页
艮居东北。似不可以耦言也。此云者。恐是本以少男少女。一主说言之位。一在成言之位。故称为耦也。
不过如此
又曰易者一阴一阳云云。 小注翁氏说。 只此四位(止)羲文微意。性传按。天地间。本无截然为阳。截然为阴之理。则不独于四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四隅之位。亦皆然也。但此四正。乃位之极好。独阳则过于刚。独阴则过于柔。不能成变化之功。故羲文位四正以四卦。实赞造化之微意也。
好看
又曰震兑横而六卦纵。 以长为先。
震为长男。而初爻为阳。故为阳进之始。阳以长为先。是以。位乎属阳之方。
以少为贵
兑为少女。而第三爻为阴。则退之后也。阴本主退。以少为贵。故位乎阴用事之方也。
进之中。性传按。坎中爻为阳。故为阳进之中。离为退之中。仿此。但中之取义。未能分晓。
不过如此
又曰易者一阴一阳云云。 小注翁氏说。 只此四位(止)羲文微意。性传按。天地间。本无截然为阳。截然为阴之理。则不独于四位。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四隅之位。亦皆然也。但此四正。乃位之极好。独阳则过于刚。独阴则过于柔。不能成变化之功。故羲文位四正以四卦。实赞造化之微意也。
好看
又曰震兑横而六卦纵。 以长为先。
震为长男。而初爻为阳。故为阳进之始。阳以长为先。是以。位乎属阳之方。
以少为贵
兑为少女。而第三爻为阴。则退之后也。阴本主退。以少为贵。故位乎阴用事之方也。
进之中。性传按。坎中爻为阳。故为阳进之中。离为退之中。仿此。但中之取义。未能分晓。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1H 页
进而居中。退而居中。
乾为首云云。 小注。 朱子说。 不信象。性传按。此谓不用象而直以理说之也。
譬喻样说。性传按。此谓如乾之潜龙见龙之类。乃是象也。而程子以为以此物比彼事。皆不信象故然也。
上面来历。性传按。此指象数也。
凡此数节。 推其未明之象。性传按。明。犹发明也。谓因伏羲已成之卦。而能发明他人未明之象也。
皆然
传疑。 邵朱分四卦不同图下。 借圆图之方。
方。方位也。
纳甲图。 合朔有先后。
合朔。月与日会之时刻。或在午前。或在午后。见天地万物论。
明蓍策。 河图积数五十五云云。 小注。 朱子说。 一六共宗为太阳之位数。性传按。一为太阳位。六何以为太阳之数。
乾为首云云。 小注。 朱子说。 不信象。性传按。此谓不用象而直以理说之也。
譬喻样说。性传按。此谓如乾之潜龙见龙之类。乃是象也。而程子以为以此物比彼事。皆不信象故然也。
上面来历。性传按。此指象数也。
凡此数节。 推其未明之象。性传按。明。犹发明也。谓因伏羲已成之卦。而能发明他人未明之象也。
皆然
传疑。 邵朱分四卦不同图下。 借圆图之方。
方。方位也。
纳甲图。 合朔有先后。
合朔。月与日会之时刻。或在午前。或在午后。见天地万物论。
明蓍策。 河图积数五十五云云。 小注。 朱子说。 一六共宗为太阳之位数。性传按。一为太阳位。六何以为太阳之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1L 页
前已屡言
老阳变图。 后叙。 居一含九。性传按。居一之说。不须拘看。上言挂扐之九。过揲之九。是为太阳居一而所含之数也。于此欲并求居一之象。则不可得矣。少阴少阳老阴。亦然。
然
小注。 胡氏说。 一个十二。有径一之义。三个四。有围三之义。性传按。以扐数合而为一其十二。则犹径一之象。分而为三个四。则犹围三之象。只云合则有径一之义。分则有围三之义耳。非真以此为径一围三而用之也。义字术字。皆是象字之义。过揲之数仿此。
然
老阴变图后。 小注。 蔡氏说。 生蓍。性传前承下诲。以为揲蓍生爻。今按易说卦传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注。或问于朱子曰。某谓生字。似只当与下面立卦立字生爻生字同例看。所谓生蓍。犹言立蓍而用之耳。未知是否。朱子答云。卦爻是人所画。蓍是天地所生。不可作一例说。兼以立蓍而用之为生蓍。亦不
老阳变图。 后叙。 居一含九。性传按。居一之说。不须拘看。上言挂扐之九。过揲之九。是为太阳居一而所含之数也。于此欲并求居一之象。则不可得矣。少阴少阳老阴。亦然。
然
小注。 胡氏说。 一个十二。有径一之义。三个四。有围三之义。性传按。以扐数合而为一其十二。则犹径一之象。分而为三个四。则犹围三之象。只云合则有径一之义。分则有围三之义耳。非真以此为径一围三而用之也。义字术字。皆是象字之义。过揲之数仿此。
然
老阴变图后。 小注。 蔡氏说。 生蓍。性传前承下诲。以为揲蓍生爻。今按易说卦传幽赞于神明而生蓍注。或问于朱子曰。某谓生字。似只当与下面立卦立字生爻生字同例看。所谓生蓍。犹言立蓍而用之耳。未知是否。朱子答云。卦爻是人所画。蓍是天地所生。不可作一例说。兼以立蓍而用之为生蓍。亦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2H 页
成文理云云。蔡氏之论。与或者之言同。蔡氏之见亦误耶。
蔡氏此说生蓍。固与或说同。然所未知者。蔡氏并与说卦生蓍字。亦误作揲蓍看与否耳。
凡此四者。皆以三变皆挂之法云云。 小注胡氏说。 阳三阴一。为围三径一之术云云。性传按。阴一为径一之象。阳三为围三之象。阴阳各二。为围四用半之象。言其象如此耳。
恐是如此
且用旧法云云。 阴阳以老为动。性传按。蔡氏前论老阴见损乎少阳。老阳致益乎少阴。而此论老阴归四于老阳。少阳归四于少阴。前后之说不同。是亦各取一义耶。
取义多端。皆此类也。
北不可见
此亦不须苦疑。只以人之前与左右可见。而背不可见。推之天地。天地亦然。盖天在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一度半强。地下亦然。自北极前后分南北而看。极南可见者一百四十六度强。所不见者才三十六度。极北可见者才三十六度。所
蔡氏此说生蓍。固与或说同。然所未知者。蔡氏并与说卦生蓍字。亦误作揲蓍看与否耳。
凡此四者。皆以三变皆挂之法云云。 小注胡氏说。 阳三阴一。为围三径一之术云云。性传按。阴一为径一之象。阳三为围三之象。阴阳各二。为围四用半之象。言其象如此耳。
恐是如此
且用旧法云云。 阴阳以老为动。性传按。蔡氏前论老阴见损乎少阳。老阳致益乎少阴。而此论老阴归四于老阳。少阳归四于少阴。前后之说不同。是亦各取一义耶。
取义多端。皆此类也。
北不可见
此亦不须苦疑。只以人之前与左右可见。而背不可见。推之天地。天地亦然。盖天在地上见者一百八十一度半强。地下亦然。自北极前后分南北而看。极南可见者一百四十六度强。所不见者才三十六度。极北可见者才三十六度。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2L 页
不见一百四十六度强。岂非北不可见耶。
小注。 朱子说。 加倍而得者体数也。性传按。奇耦对待。渐次生出。有齐整而无饶乏。合为六十四。而八卦各得八焉。正犹六十四卦加倍而得者也。
恐如此。但不可言渐次生出。当云累变而成。
胡氏说。 四四十六。各去其一。性传按。四时各四月。则是为四四。而一岁为十六月矣。四月各四十日。则通计一岁。亦为四四。而为十六月。是以。各去其一。则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时四月之说。得之。但一月四十日。则当通计一时四月各四十日。而云四四十六。是为一百六十日矣。故四月去一。为三月。四十日去一。为三十日耳。
至于阴阳老少之所以然云云。 小注。 蔡氏说。 宛转。
宛转。犹言委曲辗转。
老阴之变阳未成。老阳之变阴未成。性传按。老阳之奇。一其十二。少阳之奇。一其十二而
小注。 朱子说。 加倍而得者体数也。性传按。奇耦对待。渐次生出。有齐整而无饶乏。合为六十四。而八卦各得八焉。正犹六十四卦加倍而得者也。
恐如此。但不可言渐次生出。当云累变而成。
胡氏说。 四四十六。各去其一。性传按。四时各四月。则是为四四。而一岁为十六月矣。四月各四十日。则通计一岁。亦为四四。而为十六月。是以。各去其一。则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时四月之说。得之。但一月四十日。则当通计一时四月各四十日。而云四四十六。是为一百六十日矣。故四月去一。为三月。四十日去一。为三十日耳。
至于阴阳老少之所以然云云。 小注。 蔡氏说。 宛转。
宛转。犹言委曲辗转。
老阴之变阳未成。老阳之变阴未成。性传按。老阳之奇。一其十二。少阳之奇。一其十二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3H 页
又馀八。是犹存老阴之偶也。老阳之策。三其十二。少阳之策。两其十二而又馀四。是稍多于老阴。而未及乎三十六。所谓阳未成也。老阴之奇。两其十二。少阴之奇。一其十二而又馀四。是犹存老阳之奇也。老阴之策。两其十二。少阴之策。两其十二而又馀八。是次少于老阳。而犹多于二十四也。所谓阴未成也。
恐如此。但馀八。犹存老阴之偶。馀四。犹存老阳之奇。此则未必然。下文少阳策数馀四处曰由老阴。少阴策数馀八处曰由老阳。皆相反而言之。故知其未必然也。
乾之策云云。 小注。 胡氏说。 绕地左旋。性传按。自东而西也。
然
气朔分齐。性传按。气盈朔虚之分相齐也。
疑此分字是去声。分限之义。
天里看。天外看。
凡观物。身在其中。不能辨识。身在其表。乃可明见。程子堂上堂下之喻。东坡庐山面目之说。皆然。况天无形体。经星为天体。星行即天行。天里
恐如此。但馀八。犹存老阴之偶。馀四。犹存老阳之奇。此则未必然。下文少阳策数馀四处曰由老阴。少阴策数馀八处曰由老阳。皆相反而言之。故知其未必然也。
乾之策云云。 小注。 胡氏说。 绕地左旋。性传按。自东而西也。
然
气朔分齐。性传按。气盈朔虚之分相齐也。
疑此分字是去声。分限之义。
天里看。天外看。
凡观物。身在其中。不能辨识。身在其表。乃可明见。程子堂上堂下之喻。东坡庐山面目之说。皆然。况天无形体。经星为天体。星行即天行。天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3L 页
看。昨日起处。今日过处。无标可认。故为难。若自天表太虚空里看来。则可不迷眩。此璿玑之制所以有六合仪在天之表。天运不停。而六合仪不动。以不动之躔度为标识。而看天与日月五星之行度。故其进退迟速。如指诸掌。此太虚空里看天之术也。然此术。器在天表。而看者犹在内。至如浑象。则作一团天形与日行。而人自外转而观之。此尤可见天外看天之不诬也。
常度之馀分。性传按。以日言之。四十分乃是常度。以月言之。十九分乃其常度。此云者。七分乃十九分常度之馀分也。
度则天与日异。而馀分则同。然则此馀分者。当并天与日而通看。可也。
进退尽本数。性传按。日行一日。只到那角上。而今云进过者。何也。以月之退看。若有进过之度也。非谓日行有过于角也。
二十九日半内日月所行。自日而看。则日进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自月而看。则月退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其实。日只行二十九度有馀耳。对月退而言。故曰行尽本数。此处不
常度之馀分。性传按。以日言之。四十分乃是常度。以月言之。十九分乃其常度。此云者。七分乃十九分常度之馀分也。
度则天与日异。而馀分则同。然则此馀分者。当并天与日而通看。可也。
进退尽本数。性传按。日行一日。只到那角上。而今云进过者。何也。以月之退看。若有进过之度也。非谓日行有过于角也。
二十九日半内日月所行。自日而看。则日进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自月而看。则月退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其实。日只行二十九度有馀耳。对月退而言。故曰行尽本数。此处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4H 页
须拘到角上之说也。
十二支相合
斗柄所指之辰与日月所会之辰。若有相应。故曰相合。恐不过如此。
日行却得其正。性传按。天则过一度。月不及十三度。而日行一周恰尽。故云得其正。
恐是如此
二篇之策云云。 小注。 西山说。 立大衍之法以倚之。性传按。乾坤之策。乃天地自然之数。而非大衍则无以算起。故圣人立大衍以倚之。盖乾坤之策。倚大衍而数也。
然
是故。四营成易云云。 小注。 朱子说。 易之一变
若以易字看作变字则可。若以为易之一变则不可。
西山说。 易变。
少异于朱子之论。然西山非以此变字为变爻之变。只是以因此一变。而为阴为阳。故云入用也。
十二支相合
斗柄所指之辰与日月所会之辰。若有相应。故曰相合。恐不过如此。
日行却得其正。性传按。天则过一度。月不及十三度。而日行一周恰尽。故云得其正。
恐是如此
二篇之策云云。 小注。 西山说。 立大衍之法以倚之。性传按。乾坤之策。乃天地自然之数。而非大衍则无以算起。故圣人立大衍以倚之。盖乾坤之策。倚大衍而数也。
然
是故。四营成易云云。 小注。 朱子说。 易之一变
若以易字看作变字则可。若以为易之一变则不可。
西山说。 易变。
少异于朱子之论。然西山非以此变字为变爻之变。只是以因此一变。而为阴为阳。故云入用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4L 页
胡氏说。 过底意思。性传按。事过方有悔。
过字对正字。正是正当恰好处。过则已是过多也。过了恰好。而有不好意思。故为悔
蓓蕾
韵书。蓓蕾。始华也。又云花绽貌。
显道神德行。性传反覆承诲。终有未莹。其于非是人硬恁地做之说。尤有疑焉。
德行虽人所做底。所以为德行者。皆易之理也。圣人体易之理。潜见跃飞。行止久速。皆易之序也。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其本义曰。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法行之。夫观变玩占而法行之。而得易之序。得易之理。则人所以神其德行。岂非因易之数乎。易之数因占筮而见。故孔子赞占筮之法。而终之以此言。朱子又以行以数神释之。恐不必为疑也。得易理行易序。则神妙无方。著一毫固必于其间。则是人为硬做而不神矣。
传疑。 挂扐数。该八卦象图下说。 乾兑离震之第一变。坎艮坤巽之第一变云云。性传按。十有八变而后。八卦之名。可得而见。今玉
过字对正字。正是正当恰好处。过则已是过多也。过了恰好。而有不好意思。故为悔
蓓蕾
韵书。蓓蕾。始华也。又云花绽貌。
显道神德行。性传反覆承诲。终有未莹。其于非是人硬恁地做之说。尤有疑焉。
德行虽人所做底。所以为德行者。皆易之理也。圣人体易之理。潜见跃飞。行止久速。皆易之序也。故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其本义曰。观象玩辞。观变玩占而法行之。夫观变玩占而法行之。而得易之序。得易之理。则人所以神其德行。岂非因易之数乎。易之数因占筮而见。故孔子赞占筮之法。而终之以此言。朱子又以行以数神释之。恐不必为疑也。得易理行易序。则神妙无方。著一毫固必于其间。则是人为硬做而不神矣。
传疑。 挂扐数。该八卦象图下说。 乾兑离震之第一变。坎艮坤巽之第一变云云。性传按。十有八变而后。八卦之名。可得而见。今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5H 页
斋所谓变。乃每番再扐之一变也。初变得四为阳仪之象。得八为阴仪之象。再变而四之上又生四则为太阳之象。生八则为少阴之象。八之上又生八则为太阴之象。生四为少阳之象。太阳象之上生四则为乾之象。生八则为兑之象云云耳。恐不可以八卦为言也。如何。
详观玉斋本说。则无此疑矣。但因此问。觉得传疑得两仪。得四象。得八卦之下。各欠之象二字。今当补之。
考变占。 题下小注朱子说。刚来柔进。性传按。刚。阳爻也。柔。阴爻也。言阳爻自某卦来。阴爻自某卦进云尔。彖辞刚上柔下之说。皆类此。
如此
文王孔子之说
文王彖辞。虽不言卦变之例。而孔子以文王之意。作为彖传。多说卦变之义。故并称文王也。
乾卦用九云云。 不可为首。
纯阳居首。太过于刚。非所以用刚之道。故不可
详观玉斋本说。则无此疑矣。但因此问。觉得传疑得两仪。得四象。得八卦之下。各欠之象二字。今当补之。
考变占。 题下小注朱子说。刚来柔进。性传按。刚。阳爻也。柔。阴爻也。言阳爻自某卦来。阴爻自某卦进云尔。彖辞刚上柔下之说。皆类此。
如此
文王孔子之说
文王彖辞。虽不言卦变之例。而孔子以文王之意。作为彖传。多说卦变之义。故并称文王也。
乾卦用九云云。 不可为首。
纯阳居首。太过于刚。非所以用刚之道。故不可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5L 页
为首。不可为首。故变为阴矣。
小注。 朱子说。 牝马先迷。
大抵阳饶阴乏。阳全阴半。乾无所不利。故不言所利。坤则利牝马之贞。言只以柔顺贞正为利。其他不能皆利也。阳先唱。阴后和。其常也。若反是而阴先则迷失道。必后之然后得其道。故曰先迷后得。此坤卦彖辞也。
一爻变。 小注。 僖十五年。 亦无贶也。
贶。与也。归妹上六爻辞曰。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盖筐所以盛币行礼以与人也。无实则无以与人故云云。但不用本文。而变文言之。未详。
二爻变。 小注。 先后首尾。性传按。变爻。以上为主。不变爻。以下为主。是有个先后首尾。
此言殊不分晓。似谓卦则皆从下生上去。所占之事。皆有先后首尾。故变爻与不变爻之所主。不得不随其所重。而有上下之异云耳。
方图朱子说。 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之交不交也。性传按。乾坤交则泰。不交则否。艮兑交则咸。不交则损。坎离交则既济。不交则未济。震巽交则益。不交则恒也。
小注。 朱子说。 牝马先迷。
大抵阳饶阴乏。阳全阴半。乾无所不利。故不言所利。坤则利牝马之贞。言只以柔顺贞正为利。其他不能皆利也。阳先唱。阴后和。其常也。若反是而阴先则迷失道。必后之然后得其道。故曰先迷后得。此坤卦彖辞也。
一爻变。 小注。 僖十五年。 亦无贶也。
贶。与也。归妹上六爻辞曰。士刲羊无血。女承筐无实。盖筐所以盛币行礼以与人也。无实则无以与人故云云。但不用本文。而变文言之。未详。
二爻变。 小注。 先后首尾。性传按。变爻。以上为主。不变爻。以下为主。是有个先后首尾。
此言殊不分晓。似谓卦则皆从下生上去。所占之事。皆有先后首尾。故变爻与不变爻之所主。不得不随其所重。而有上下之异云耳。
方图朱子说。 乾坤艮兑坎离震巽之交不交也。性传按。乾坤交则泰。不交则否。艮兑交则咸。不交则损。坎离交则既济。不交则未济。震巽交则益。不交则恒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三十一 第 236H 页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