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x 页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1H 页
答金而精(壬戌)
前书。有欲来之意。谓于远道难得如计而已。及闻士敬所传。始知公意欲俟滉可否之报。然后决为行止。滉前日云云者。苦于多言。欲与公两作避谤之计耳。公若不计他虞而来。则滉亦何有固拒之理耶。但滉在陶山。自春初至夏半。过此六七八三朔则否。又九十两朔复居之。若至,腊两朔。畏寒又不可居。公来。须趁滉在彼时乃可。溪上茅斋。有失牵补。殆不可居也。深衣,幅巾制度。不成模样。虽云末世失其制式。不至如此之异。恐彼市人惟知取利。不知而胡造故也。姑留置以待他日面论。如何。
答金而精
韩永叔用荐入仕。非竞得之比。又换得閒地。未知终如何处之耶。今年。与公无相见之期。每以悬驰。知公志尚甚佳。但于学问蹊径。殊未有正当发轫进步处。不审年来所得复如何。既有其志。须有其实。恐不当因循前却。卒无所成。而徒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1L 页
取俗猜也。
答金而精(癸亥)
见正月十九日书。知春来动止佳胜。良慰阻怀。拟尹事出于虑外。幸而得免。若使不免。则处之极难。执论之言。诚合理也。且闻闵祭酒警策之言。深荷见爱之厚。但吾以垂死老病。窃伏田里。寄空名于朝列。有何利益而不欲辞耶。只缘前在戊午。因陈疏请递。大致蹭蹬。不得已扶曳为入都之行。且前后恳乞。不止数十馀次。顿无从愿许罢之望。反有狼狈之事。以此惶恐。自去年因 召命陈辞后。更不敢出意乞辞。直欲待物论之激而劾罢之为幸耳。吾之势难如此。宜乎君之闻此说而未安也。春冰之言。何必云云。此已非晦默僻处之意。何用更求发轫处针病耶。故为君之计。不如先以其言也讱。为第一义。此刘元城所得于温公之法。如何如何。所谕金秀才说中方寸图。果如君所疑。仆答书内。亦有数十语说破其病矣。旋觉吾说自未免有病。故抹去之耳。非以金说为得也。
答金而精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2H 页
黄锦溪晚嗜此学。未究厥志。而青年死于道路。痛不可言。归耕之计。不知果遂否。知公在都下。多上人口舌。殊可念也。如欲晦嘿僻处。莫善于此计。莫乐于此境。因安道。知有往来京外之意。然则未得为全隐。未尽善也。而势有不得已者。此则无如之何。然比之恒在喧喧中。其患当减分数也。至如不欲赴举事。愚意恐不必如此也。君何不勉做工。以副亲庭之望。而必欲不赴耶。然此亦在君自量而处之。他人何能与哉。
答金而精
京乡去就及赴举等事。谕意皆当。金龙仁处报书及别幅。同封以去。传致为幸。其所要坎斋记铭。病馀不得依副为愧。山野之云。虽使有之。自有真山野人当之。决非蹭蹬废弃之物所可指拟。公何过虑之如此。此亦受人讥笑之资。幸勿复云。郑右尹处赠诗。果有之。但滉之赠诗已晚。而郑公又不用吾言。今欲追徵其诗。复何用耶。呵呵。别纸录诗。可以传致。相与一笑也。
答金而精(甲子)
滉病馀心力益耗。于此一事。不得尽意。柰何。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2L 页
国本虚位。朝野痛心。 宗系改正。适当其后。少慰舆情。其未尽改者。后岂无时耶。
答金而精
听松志铭事。使滉有可作之手。无出分之碍。吾何敢托故强辞于斯人之事哉。滉自知甚明。重以病废穷乡。而妄欲担当此等事。则其终有甚难处者。向者。赵松冈之子。千里为来。犹不敢应副。今听松之子虽来。岂敢独应之乎。须以此意。为我善辞。至望至望。心性等说。恐犯他眼。以招时谤。久阙酬答。恨愧。
  
别纸
示喻主敬观理之功。互相妨碍。而心与事违。以是为未熟之故。甚善甚善。朱先生谓陈安卿曰。未熟时。顿放这里。又不稳帖。拈放那边。又不是然。终不成住了。也须从这里更著力。始得到那熟处。顿放这边也是。顿放那边也是。七颠八倒无不是。所谓居安资深。左右逢其原。譬如梨柿。生时酸涩吃不得。到熟后自是一般甘美。相去大远。只在熟与不熟之间。又谓曰。譬如耕田。须是种下种子。便去耘锄灌溉。然后到那熟处。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3H 页
今只想像那熟处。却不曾下得种子。如何会熟。今以此两条言之。到那熟时。始可以无妨碍之病。然于克复存养之功。不能真积力久。而欲望到熟处。何异不种不耘而望田之有熟乎。
心先动性先动之说。窃恐未然。盖心具此理而能动静。故有性情之名。性情非与心相对而为二物也。既曰非二物。则心之动。即性之所以然也。性之动。即心之所能然也。然则何以不可分先后耶。心非性。无因而为动。故不可谓心先动也。性非心。不能以自动。故不可谓性先动也。故孟子论四端处。性情皆以心称之。张子云心统性情。朱先生亦云动处是心。动底是性。所谓动底者。即心之所以动之。故非外心而别有性之动也。至如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说。是就心中而分理气言。举一心字。而理气二者兼包在这里。与来喻心对性为言者。自不同也。
答金而精
 来喻曰。心性虽曰俱动。而动之端倪。似有先后。又引鄙说云云而曰。此两条之意。动则心性俱动云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3L 页
详此数段语意。依旧理会心性字不透。盖性非有物。只是心中所具之理。性具于心。而不能自发而自做。其主宰运用。实在于心。以其待心而发故。不可谓性先动也。以其由性而动故。不可谓心先动也。且凡言俱者。有二物偕并之谓。心性既不可以先后分言之。则又安有二物而可谓之俱动耶。孟子说恻隐是仁之端。而中间下一心字以总摄之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此言极分晓。无透漏。可见心性之不可分先后处。故前者鄙说。谓心之动即性之所以然也。性之动即心之所能然也。非谓俱动即谓心之所能动。实性之所以动云耳。须就所以然所能然六字体认出。
 来谕曰。若以为俱动云。则两条间。诲曰。然则何以不可分先后耶。与两条之意。大不相合。
此条。愚之本语。记不得。然其本意。实谓然则何以云不可分先后耶。乃自为设问之辞耳。公则认作何可以不可分先后耶之意看。无乃误乎。
 来谕又云。诲曰。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说。是就心中而分理气言。举一心字。而理气二者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4H 页
兼包在这里。此心中之心字与一心字之心字。并指方寸云耶。心先动之心字。与此两心字不同耶。
心一而已。心中之心字与一心字之心。心先动之心。安有两个三个心耶。且凡言心。固皆主方寸而言。然其体其用。满腔子而弥六合。真西山所谓敛之方寸。太极在躬。散之万事。其用无穷。当如此活看。不可只认一块血肉之心为心也。故朱子之答黄义刚心不是这一块之问曰。此非心也。乃心之神明升降之舍。
 
来谕云。就心中而分理气云。则心者理气之合名耶。朱先生曰。心者。气之精爽。精爽云者。指兼包在这里云耶。
心者理气之合。此非滉说。先儒已言之。所谓气之精爽。先生就兼包中而指出知觉运用之妙言。故独以为气之精爽耳。
 来谕云。朱先生言动处是心。动底是性。动则心性俱动云耶。以二句观之。动之端重在下句。而诲曰。动底者。即心之所以动之故也。如此则动之时。心专主动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4L 页
朱先生语。亦非谓心性俱动也。正谓动者是心。而其所以动之故是性云耳。故愚前日解此句。亦曰。动底即心之所以动之故。公乃曰。如此则动之时。心专主动耶。夫所以动者是性。则心岂能专其动耶。
 来谕云。且以性先动之性。指理而言。心先动之心字。指气而言。则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说。犹是同耶。念虑思意。皆心之动云。则动时性亦俱动耶。心专主发耶。
心性既不可分前后矣。心先动之心字。又岂专指气而言乎。理发气随。气发理乘之说。与今所论心性先后之说。所指不同。前书已言之。不须更辨其异同矣。念虑思意以下所论之误。亦与论心性先后之说。同一误也。能于心性之说得之。则此不待辨。而洞然无疑矣。
大抵来谕辨诘诸说。本欲极致其详。而意绪丛杂。似不曾深思熟玩。以造夫融解自得之处。而一看有疑。遽设问端。又多旁引他说。以较同异。古人所谓如谷腾雾。反以自晦者。颇近之矣。滉前书内。大意已似说著。而所疑如此。今虽再告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5H 页
如右。恐未必能信而无疑也。若以鄙说为可疑。请就语类第五卷论心性处。如答刘履之问心性之别等条。潜心熟玩。积以岁月。洞见心性名义脉络。然后却看鄙说。或可信取其窥得一斑处耳。又有一说。不敢有隐于左右。尝见晦庵先生答林择之书。论潘端叔,恭叔诸人为学之弊云。其间所论操存涵养。苦要分别先后。已是无紧要。而元礼忽然生出一句心有未尝放者。遂就此上生出无限枝叶。不知今苦苦理会得此一句。有甚紧切日用为己功夫处耶。又答书曰。敬以直内。为初学之急务。诚如所谕。此事统体操存。不作两段。日用间便觉得力。今以此数说观之。心有未尝放者之论。固谬而无紧要矣。至若操存涵养。最为学紧切功夫。而先生之戒如此。何耶。不以真知实践为事。徒辨论先后之是务。故先生非之。况今心先动性先动之说。比于操存涵养功夫。其无紧要又甚矣。何必苦苦分先后。为此闲争竞耶。愚意莫如且当置此微妙辨论。只将敬以直内为日用第一义。以验夫统体操存。不作两段者。为何等意味。方始有实用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5L 页
功处。脚跟着地。可渐渐进步。至于用力之久。积熟昭融。而有会于一原之妙。则心性动静之说。不待辨论而嘿喻于心矣。如何如何。
  别纸
谓滉凝定不如穷格。此语极令人警省。深荷示及之意。但晚学卤莽。非独凝定不得力。穷格亦未到十分。而衰病如此。将两无所成。是为叹恨耳。
答金而精
所示幅纸。自叙向来学未得门。多过多病。深自镌责。欲相救治。此意甚切。但往年已来。求而不得。非公之志不笃而然。乃滉自无所得。无以发公之志而就有成耳。今不知转而他求。复为此无益之行。岂非古人所谓身勤而事左。非计之得者耶。然若以不敢当而无答。则非朋友切磨之道。故僭言之。
观公自诵其过曰。学术粗陋。心虑躁杂。行己颠倒。处事浮妄。接物泛忽。此五病者。正滉平昔所深患而欲矫之者。而今乃为公之先发耳。公亦尝闻朱先生白鹿洞规乎。滉以为欲治五病。在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6H 页
此一规。盖其为教也本于明伦。而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为穷理之要。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为笃行之目。夫学问思辨而物格知至。则理无不明。而学术可造于精微矣。修身主于忠信笃敬。而补之以惩窒迁改。则行无不笃。而心虑不至于躁杂。行己不至于颠倒矣。处事以正义明道。接物以行恕反己。则笃行又见于事物。而浮妄非所忧。泛忽非所虑矣。滉虽知其如此。而行之不逮。今当日夕相与勉焉。可乎。
所云动辄有过。言必有悔。亦只在洞规修身目中。前所言处。顾吾能力行如何耳。抑又闻之。何叔京问于朱先生。自谓有躁妄之病曰。一言未终。已觉其有过言。一事未终。已觉其有过行云云。先生答曰。所以有此病者。殆居敬之功未至。故心不能宰物。气有以动志而然耳。若使主一不二。临事接物之际。真心现前。卓然而不可乱。则又安有此患哉。此则尤对病之药。今当相与十分策励也。
所云其于视听言动。辞气容貌上。患不能以规矩绳墨守之。而仍指无形影。出入无时者。欲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6L 页
存之之道。此问亦甚切矣。闻之古人。欲存无形影之心。必自其有形影可据守处加工。颜曾之四勿三贵。是也。故先生答何叔京书曰。若颜曾以下。须就视听言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盖人心无形。出入不定。须就规矩绳墨上守定。便自内外帖然。此日用功夫至要约处。于此审之。则知内外未始相离。而所谓庄整齐肃者。正所以存其心也。又答陈明仲书曰。洪范五事。以思为主。然操存之渐。必自其可见者而为之法。则切近明白。而易以持守。故五事之次。思最居后。夫子于四勿。不及思焉。盖欲学者循其可见易守之法。以养其不可见不可系之心也。至于久而不懈。则表里如一。而私意无所容矣。今亦当以颜曾为法。朱子为师。而期于久远看如何。不可分内外为两截事。以外为粗浅易做底。以内为微妙难及底功夫也。
定静安虑。以李继善问答观之。诸公说不无小差。盖缘诸公偶未及见此说。而从己意说出。故如此。然以此自警。而不敢轻说义理。可也。因此而遽少诸公。则不可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7H 页
前贤训敬不一。盖各以所见形容说出耳。岂有他哉。今公欲做持敬工夫。而必欲求对病之药。则是于三先生之说。欲拣取其尤切己者行之。此则不须如此也。譬之治病。敬是百病之药。非对一證而下一剂之比。何必要求对病之方耶。且三先生四条说虽不同。朱子尝曰。其实只一般。又曰。若从一方入。三方入处都在这里。真西山亦曰。合三先生之言而用力。然后内外交相养之道始备。但今求下手用功处。当以程夫子整齐严肃为先。久而不懈。则所谓心便一而无非僻之干者。可验其不我欺矣。外严肃而中心一。则所谓主一无适。所谓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所谓常惺惺者。皆在其中。不待各条别做一段工夫也。故朱子之谕杨子直曰。持敬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恪。动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等数语。而实加工焉。则所谓直内。所谓主一。自然不待安排。而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其谕方耕道等意亦如此。盍相与勉之。
主一之一。乃不二不杂之一。亦专一之一。非指诚而言。但能一则诚矣。故中庸以一言诚耳。诚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7L 页
字只当训真实无妄之谓。而在造化则为实理。在人则为实心。先儒皆有定说。今曰理之异名。其于诚既非亲切分明之语。况性者。指人物所受之理。亦与诚字。所指不同。如此牵连衮说。愈见纷挐晦蚀。竟无到得脱落明快处。最讲学之所忌也。
心性与四端七情。所论大槩得之。但性即理也。而理与气合为心。故心性不可分先后说。若四端七情。则一主理一主气。相对互说。与心性说自不同。不可相合为说。前书已辨之。今复合说。此则似未喻鄙意所在耳。
念虑思志意之辨。性理大全诸儒说中详之。惟在沈潜玩味。久自见得。就其中而约言之。陈安卿曰。思虑念虑之类。皆意之属。此说通矣。今若参他书细分之。念字。韵会。训常思也。古字作念。盖逐顷逐刻。此心所在。谓之念。念者以今心为义也。故曰一念俄顷之间。曰念念不忘云。虑。韵会。思有所图曰虑。此与对同磨勘之说可通看。但思有所图。正训字义。对同磨勘。乃就临事用虑处说。亦不可混耳。思。韵会。念也。然念不足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8H 页
尽思义。念浅而思深。念疏而思密。盖心省求通之谓。亦事物上心之谓也。志意。朱子曰。志是心之所之。一直去底。意又是志之经营往来底。亦主张要恁地。滉谓是五者皆心之为。善恶皆可言之。其欲去恶而从善。亦在主敬与明理而已。今于日用常行处。要见五字名理指的。如公之不计艰险。作此远游。志也。此心随事发。一念要如何为之。意也。时时刻刻今顷所在之心。念也。因而有所图虞。虑也。文字义理。眇绵寻绎。事物酬应。新旧省记。思也。而其中志意思三者尤重。志欲其正大诚确而不变。故孔子有志学志道志仁之训。孟子有尚志持志之教。意为善恶之几。毫釐之差。已陷于坑堑。故曾子云必谨其独。朱子云防意如城。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故箕子曰。思曰睿。睿作圣。孔子曰。君子有九思。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别纸
心上加人字道字看者。只以一个心言。动底动处等说。以心性二字言。其所指有一字二字之不同。故其指所发而为言者。亦各有不同。又何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8L 页
必牵合而强同之耶。心性先动之两先字。改下主字。似差胜于先字。敬贯动静之说。甚善。敬而至于动静无违。则酬酢万变。固可谓无难矣。然亦不可以一槩断之。若必要尽其道。非穷理之至。有以察伦明物。而兼有其才。未易言也。况至于富贵贫贱威武鼎镬不挠其心者。亦须有许大志气。许大力量。可以当之。然则平时所学所养。可不勖哉。不言穷理而徒守敬字。陷于一偏。正是如此。
忿疾之意。发于羞恶之端。固有不可已者。然至于加一忿字。便和自家这里有病了。(答潘叔度书)循物无违。非谓循物之理。但言此物则循于此物之实而无所违耳。
  别纸
朱子以勿忘勿助之间为敬。非以有事之事字为敬。只谓有事于敬者。当勿忘而勿助耳。所疑勿忘勿助。未免用力。未尝致纤毫之力。则是不用力之极致。此虽似然而实不然。盖虽工夫未熟底人。当其真得勿忘勿助。而此心洒然呈露。此理自然流行时。更有甚纤毫着力处耶。况在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9H 页
成德底。其气象为如何耶。故此两言。通上下看乃可。但初学之于两得处。疏而暂。成德之于两得处。密而久耳。若胡云峰以勿忘勿助。为体道之自然。正与程子举鸢飞鱼跃。而与必有事勿正并称之意同。无可疑者。只为公将勿忘勿助。认作初学用力处低看了。故反疑胡说之太高。而以为见道之流行。其实见道之流行。属知。安得便有个鸢飞鱼跃活泼泼地气象耶。
答金而精
横城李生。不讳地分。甚善甚善。但既云如此。则原州李君。何故却在下耶。必是相从问业之故。是则然矣。今于此。当如何而可。学者相聚。固不当屑屑争校。然国俗成习。亦不可自我辈而专废。不知两李意欲如何。须先议定而后。乃可相从。若必欲序齿。其间恐有难处者。故告之。去秋朴公来时。不先定。不无见怪于人。
 许草堂问性先动心先动。一斋翁答曰。心性与理气浑是一物。而古人为学者。或分而言之。或先后言之。盖自本体以论之。理先于气。自用工以论之。气先于理。夫宋(麟寿)(彦迪)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79L 页
之说。想必因此而混言。使人莫知先后之分。其为学问。未免择焉而不精之病耳。以心性动静之先后论之。外物之来。心固先动矣。朱子曰。蔼然四端。随感而见。释之者曰。感者。自外而动于内也。见者。自内而形于外也。盖感者。心感也。见者。性发也。由此而观之。心先动明矣。古今学者。不达此理。或谓性先动于心。此必狃于以性发而为情。心发而为意。为主而差了云云。(一斋说止此。)窃疑心性与理气浑是一物。是非之论。先儒之说已定。不得更赘于是非丛中也。但先段言浑是一物。后段言心先动。既曰一物。则何者先动乎。又言感者心感也。见者性发也。似此言之。若心性相对而为二物者也。感发之际。心固先动而性后发乎。这里不容其先后字明矣。而论谕如此。惑滋甚焉。朱子曰。动处是心。动底是性。处底两字上。看透体认出。可知其然也。夫心之所能动。实性之所以动也。心非性。无以为动。不可谓心先动也。性非心。不能自动。不可谓性先动也。譬以谷种。生处便是谷。生底却是那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0H 页
面些子。先儒论心性动处。不过止是而已。一斋深攻宋李之不精。而亦未免所引朱说反异。何如。
鄙说正是如所论。一斋此说。比他说稍细。然其不可分先后处。他未能见破耳。
 圭庵云性先发。晦斋云性或先发或后发。
二公亦恐未见朱子处底两字之说。故欲强分先后也。
 自读大学。知规模节目之大且详。但尝窃疑之。一书之规。必有一定之路。而曰定静安虑。曰格致诚正修。似有两段之程。未知归宿之地。顷承诲谕李孝述朱子问答之简而详之。李之问目曰。谨按章句。以物格知至为知止。意诚以下为得所止。又或问。以定静安为知之所以得之。故孝述窃疑定静安。在物格知至之后意诚以下六事未然之前。虑则在意诚以下六事将然之际。如此言之。则定静安虑。在知止得止之间。似皆有可实之处。未知可否。朱子答曰。解中。似已有此意矣。定静安。是未有事时。胸次洒然。虑是正与事接处对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0L 页
同勘合也。噫。受这说以来。沈潜味玩。似得其糠秕。夫定静安。是格致用力之积久。而一朝脱然通透。则心之体用光明。即物格知至。如明镜止水。所谓洒然处乎。虑是及其事物之来。处之审精。而彼此之理无一不合。如符莫差。所谓对同勘合。而意诚以下六事。皆可用而得止乎。
看得是。甚善甚善。
 大学定静安格致诚正之说。顷承批诲曰。看得是。甚善。而草堂则曰。定静安。诚正修。是两件。
以定静安。为诚正修之效。东人旧说亦有之。非也。
 章句曰。格物者。穷至事物之理。致知者。推极吾之知识也。曰。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无不到无不尽处。是至善之所在。理之十分尽头。而所谓定静安地分。知止后节次也。知既如是。则意可得以实。心可得以正。身可得以修也。矧章句又曰。物格知至则知所止矣。意诚以下则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1H 页
皆得所止之序也。此处尤为晓然。草堂答曰。阶梯之云。须上一层。乃上一层。是八条目之功夫也。节次之云。既生一数。便有二数。三纲领之功效也。三纲领是八条目之总会。八条目是三纲领之事为也。推而论之。无不合矣。朱子恐以定静安为终身经历之次。故更以次第相因而见。为说以示人云。
定静安。是知止能得之间功效次第相因而见者。在诚意则知诚意之所止而得意诚。三者在中间。在正心则知正心之所止而得心正。三者又在其中间。其在修齐治平。每件皆在其中间。非别有占地分做件事著。安可与诚修对举而为其效耶。所谓节次阶梯之分。恐皆剩语也。
 闻道之闻字。潜室陈氏以为非谓耳闻。乃心悟也。即程子所谓一日融会贯通处。私窃妄料。悟道云者。乃悟其人伦日用至善之理而止之乎。此物格知至而定静安之界分意诚以下将然之际乎。伏祝辩诲。
所谓闻道。当兼知行之功。贯天人之理而言。来说堕一边。而陈说亦恐有未尽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1L 页
前以许草堂所言善恶皆天理一句仰禀。而诲谕云云。以告草堂。草堂答曰。易曰。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于此可见善恶皆出于天理也。阳生阴杀。阳淑阴慝。天理自然。非有作为也。天生圣人。设裁成辅相之道。扶阳而抑阴。遏恶而扬善。使天地位而万物育焉。亦何莫非天理也云云。窃疑此论。果得善恶皆天理之本义乎。
吉凶虽类应于善恶。然引此以證善恶皆天理之说。殊不贴近。不可晓。
 
前禀程子论鸢飞鱼跃处曰。与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之意。同活泼泼地。今窃臆料。必有事焉而勿正者。乃指心之存主处。鸢飞鱼跃。方是形容天理流行之妙也。而程子所引。皆指其实体。而形容其流行发见无所滞碍倚着之意。恐违孟子之旨也。盖道之在人而见诸日用者。初不外于此心。故必此心之存。然后方见得其全体呈露。妙用显行。活泼泼地。略无滞碍云乎。若有所事而不为所累。则此理流行云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2H 页
所论似亦见得这些意思不差。何故中间。有恐违孟子之旨一句乎。若违则程子何以云同耶。
 昨者。诲谕以活水来来不穷。形容心之生生不穷之说。夜来思之。方塘之中。活水源源不息。是心之生生不穷云乎。天命之流行如此。而濂溪先生看庭草意思亦同一般乎。伏祝辩诲。
示意大槩得之。而未尽此诗之意。盖谓方塘一鉴虚明。能应光影徘徊。万象无逃。以谕人心虚灵不昧。寂感无边。应用不穷也。因叹其妙而问方塘何以能如许清澈乎。以有从头活水源源而来故耳。以谕人心何以能如许神明乎。以有降衷至理源源不已故耳。若以濂溪庭草意思并言。则有不同者。濂溪意思。自是仁体。晦庵此诗。兼智之体用。
 大学大旨。人皆言敬字。而于经传无一处著露者。何如。首章明明德一句。为作大旨看。何如。
大学传止至善处。引文王敬止之说。而推言五止之道。继之以切磋琢磨之功。岂可谓不言敬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2L 页
乎。况朱子于或问之首。明言小学,大学皆当以敬为主。又于正心章注。反覆致意焉。然则谓大学大旨在敬。恐无不可。若明明德虽为大学之大纲领。然谓之大纲领则可。谓之大旨。有所未稳。
论李仲虎碣文。示金而精。
吾未见李风后之为人。但以得于传闻者。想见其人能笃学力行。往往有绝异惊人之事。故其倡率学徒。亦能有耸动振作之效。衰世岂易得此人哉。及后得见其作心性情图并说诗等。其于道学精微处。恐未可轻拟也。今诸君为亡师。既经纪其丧事。又述其行迹。欲垂示后世。义甚盛也。而欲令滉有所去取于其间。滉既未见其人。安知其当否而去取之。故姑以所疑处贴标而还之。诗名大振。语誇。斩人一支。语刻害。认得为己。何所不至。所以晓人仁体之语。于此不合。蝇蚊语。与上毁言塞耳意叠。自得之趣。神化之妙。以语学者。不亲切。反开淩躐之弊。其为学也至一主于敬。乃朱门人述其师学之语。今取以称之于此。李风后有灵。其敢当之乎。深悼绝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3H 页
穷理尽性。学必如圣人。叹秦汉以下无根本功夫等语。皆似以风后任传道之责。皆恐未安。皆知有是事于天下。及非唯大有功于学者。及砥柱中流。惟先生而已。皆过实之语。徐花潭。一时虽间有从学之人。谓为一时师宗。亦未当。大抵为人纪行传后。须勿为虚张誇逞之语。乃真是其人之事。若不问当否。惟务赞扬。则后世虽有见之者。是别有一般人。其实非当年李风后也。何益之有。所贵于中庸之道者。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不容有所加也。李风后似有过中为高之弊。故恐诸所称许有过当处。如何如何。且闻此人所以不通仕路。由高安正并娶。拘于国法而然。此意亦当略言。不没其实乃可。若不以为然。非滉所敢知也。
  别纸
神字所问。太支离汗漫。丛杂肯綮。令人不可爬梳。试就其中略言之。大抵神之别有三。有在天之神。在人之神。祭祀之神。三者虽异。其所以为神则同。知其异。又知其同。斯可以语神之道矣。然则来谕所说周子动无动静无静之神。晦庵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3L 页
五行之神。子思神之格思之神。孔子无方之神。是理乘气出入之神。即所谓在天之神也。程子凝神之神。张子心神之神。晦庵在人为理之神。心神安定之神。即在人之神。二者皆单言神也。若精神魂魄之异名。皆就人身上指阴阳而对言之。阴为精。阳为神。阳之神为魂。阴之神为魄。所以不得不异其名也。然其实二而一者。故可通谓之是神耳。至如祭祀之鬼神。又就二而一者。以往屈来伸者言之。故有若聚若散若有若亡之情状意思。要之亦非有二物也。故中庸初说鬼神。属造化。中说洋洋如在。属祭祀。终以神之一字结之。可知非有二也。所谓三魂七魄。不知所来处。虽语类偶引之。定是荒唐之说。不足辨也。恒存不亡者。实非恒存。虽若散而亡矣。其气之根于理而日生者。浩然而无穷。故致诚以求之。则便相感应。若初未尝亡者耳。此皆先儒之言。勉斋所论。亦不外此。又如易中神明其德。乃状圣人之德。神而明之。言圣人之用。孟子不可知之神。又是圣人妙用不测之名。恐不当与上数说者。混作一样看了。大凡为学。虽曰以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4H 页
而推。亦不贵如此径就杳茫不可知处。窥测影象。推求异同。转使心路少明多惑。须先从义理显然明白平实处做将去。积之之久。渐解渐明。以驯至于精粗隐显一时融彻。乃佳耳。
与金而精(乙丑)
滉顿首。不意凶变。先夫人奄违色养。承讣惊怛。剧深无比。缅惟纯孝当初误作远游。不及终天。摧慕号绝。倍万何堪。别后。惟苦念行途艰险之虞。及赵生员,李国弼等书告讣。继得金君书崔德秀书。始知奔赴得达。免有他患。其间奉切忧煎。不以言喻。日月流迈。忽踰岁时。哀痛柰何。罔极柰何。不审信后气力何如。惟冀强加餰粥。俯从礼制。滉疾病所縻。末由奔慰。悲恋增深。谨奉状。伏惟鉴察。不备谨状。
与金而精
滉数十年进退维谷。公所知也。冒控辞状。计自春初。而时适多故。亦多私掣。至四月初六日。乃遣状封。而十二日。承闻 国恤之变出于初七。(七下。一本有日字。)惊恫之馀。无望得达。幸赖政院与诸相皆谓在外不知。而为之入 启无妨。因此竟蒙 恩命。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4L 页
实天所相。感祝欣戴。自幸未死之前。得遂愚分之愿。人之云云。固非相悉之辞。来喻所云。亦非吾所及也。独念无状踪迹。既不得已至此。而国厄又如此。乃无由奔走末路。少效犬马之力。为可愧死。柰何柰何。承知两葬俱藉朋友之助。虽赠非麦舟。其义尚在。为可叹尚。独此涸辙。一无容力于其间。徒增恨慊而已。热湿等證。丧中例多。此患虽微。不可不十分预慎。幸勿以为偶然而忽之。古人居忧。读书修业。亦不废放。有何妨乎。但节要书义理浩博渊深。实未易读。只在专心致志。研究精深。虽有未晓处。毋遽舍置。时时䌷绎。游意玩味。久久渐熟。自然悟解。正欲速不得也。去冬。虽日相从。实为草草。如今尽好温习也。示索此间本一件八册。附来使送呈。但其校正注释。犹多有未尽处为恨耳。所云注释写在历纸者。安道辈传看。不知所在。今未得送。后日寻得送之。但此释。本为李正郎湛而作。正郎处必有之。如有传借之势。借看亦可。别幅所询。妄意奉答。不知合理与否。礼经诸书。如示姑置矣。庐所。人来相从。古人亦所不免。但亦须审度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5H 页
势。惟吾所可堪者则无害。不然。何可强为之乎。
  别纸
国有大丧。三迁 陵所。畿民之困竭可想。而所大可忧者。又未暇一二数。徒为于悒。柰何柰何。儒生等疏争空馆。固非其时。其间有至未安处。 九重如天。传闻未可尽信。今执传闻之说而争。莫大之罪。此吾所谓未安者也。然季文子之言曰。见有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诸生之于普雨。亦如此。故不暇计他而叫呼如彼。又何可深非之耶。畿甸旱灾极甚。未知今得雨否。深虑深虑。
 今居山庐。朋友及邻里相知赙赠之外。或有曾不相见者。以财遗之。或有临访致赙者。乡邻无贵贱以菜束物馔。或以财见遗者。此间辞受。实有难处。贱者之遗。以价偿之。财则还给。尊且丈之遗。菜束物馔则用之。财则姑受而分诸穷族。是否。
恐当如是。
 就砺曾祖始立家法。忌墓祭。并不得轮行支子孙。而宗嫡奉祀者。专主设行。至父身。自曾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5L 页
祖及亡母并旁亲十二位神主。一家奉祀。而且皆同原。当墓祭则各就其墓位而祭之。一日之内。自朝至晡。参祭之人。往复彼此。气力困怠。专精未至。祭馔奠器。因怠而或不洁。虽曰设祭。而犹不祭也。除夕前二三日则祔位行祭。元朝则正位行祭。而一年四名日。以此推行。何如。前侍门下。适值元朝。先生行之如此。而考之朱子之说。在官者当如此云。今考定之。只未知四名日皆以此行之乎。且家庙窄狭。就砺之妻及旁亲二位。不得入庙而别藏。故时祭不得并设。而祭毕后乃祭。亦未专精。更择日行之何如。一家一月内再度时祭。未知可否。
专主设行。近于古礼。甚善。然朱子亦有支子所得自主之祭之言。疑支子所得祭之祭。即今忌日墓祭之类。然则此等祭轮行。亦恐无大害义也。如何如何。同原许多墓各行祭之弊。世多有此。愚意不如扫视墓域后。以纸榜合祭于斋舍。无舍。即设坛以行之。可免渎弊而神庶享也。名日祭前期而行。虽非在官者。当日不免有礼俗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6H 页
往来之烦。恐未专精祭祀。徇俗行之耳。上云除夕前祔位先行。及此云更择日行之。恐皆未安。家礼时祭条。妻以下。于阶下设位。
  别纸
父在为母。期而除。除后冠服所宜。前者。韩永叔为申启叔问此事。略以鄙意答之。公所见知也。然此只据家礼及今士大夫见行之制而言耳。今来示。乃引五礼仪士大夫丧制条大祥后白衣白笠白带之说。因以推之。于为母期除后心丧之服。亦欲以白衣冠带行之。此实近于古礼而可行者。然于鄙意恐不当然也。按礼。缟冠素纰。既祥之冠。诗人亦叹素冠素衣素韠之难见。可知是古之禫服。冠衣带皆用白。此五礼仪用白之所从出也。文公家礼。禫服皆用黪。虽未知何所祖述。然今人禫服。依此行之。已成习俗。(黑笠虽非黪。亦其类也。)其他丧制。亦率遵文公礼。何独于此。必舍举世遵用之家礼。而从试古中废之时制乎。然此则以三年之禫言之矣。若以是移用于为母期丧之禫。恐尤有所未安者。杂记曰。期之丧。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6L 页
而禫。郑玄曰。此为父在为母。又据檀弓祥而缟是月禫注马氏之说云云。是古人之于此丧。止十五月而除毕矣。至家礼大祥章注。朱子答或人则曰。今礼。几筵必三年而除。则小祥大祥之祭。皆夫主之。(由亡者言之。故曰夫。)但小祥。夫已除服。大祥之祭。夫恐须素服可也。是子之期除后。犹以心丧终三年矣。由古礼则祥禫尽于期馀。由家礼则祥禫在于再期矣。且礼。但有为师心丧无服之说。别无为母心丧某服之制。又礼曰。父在为母。何以期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由是言之。为母申心丧三年。恐后王之制。家礼著之。而垂世教耳。仪礼。父必三年而娶。达子之志也。唐贾公彦疏。有心丧三年之说。则恐周时已有其礼。但礼经无文。故又疑其出于后王之制耳。今人既遵家礼之教而为心丧。当用家礼之禫服。以循世俗之成例。就义裁之中。而申仁爱之情。用意宛转。无有不尽之憾矣。必若以是为未足。期除之后。衣冠反用纯白。服家礼所损之禫服。(损白而用黪。)跨古礼无服之一期。其于至尊在。不敢伸私尊之义。何如哉。且吾闻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7H 页
孔子谓子路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今也人家父兄。习熟见闻。皆以为禫用黪黑。一朝乃用纯白之服。以此趋庭进退。以了此一个期年。未知其严亲之意以为可乎安乎。未也。若亲意不可不安。而子强而行之。亦恐未为得礼也。愚故于前所答韩永叔书外。不能别有他说也。
三年朝夕上食。无燃烛之文。未知如何。然废之未安。而贫家蜡烛实难常继。或曰。油灯代用无妨也。
国恤卒哭前。士大夫于其私家。时祭不可行。忌祭墓祭等可行。所喻皆合于鄙意。来喻又云。服齐衰者。忌祭等使轻服者摄行。此意亦当。但尝考古礼。国之内丧。与国君丧亦有间矣。故今玆服内。遇右等祭。仿家礼墨缞行奠之例。暂借白衣冠。躬自行之。才讫。返初服。第未知知礼者以为如何耳。(墓祭。不上墓所。只于斋舍内行之。)
居丧。始食盐酱。家礼。不食。杂记曰。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食盐酪可也。注。功衰。斩衰齐衰之末服也。小注蓝田吕氏曰。功衰。亦卒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7L 页
哭之丧服。间传曰。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正与此文合。不能食。食盐酪可也者。丧大记。不能食粥。羹之以菜可也。盖人有所不能。亦不能勉也。滉窃意古人谨丧礼。无所不至。故其制如此。然亦不以死伤生。故未尝不示以可生之道。如此章所云与注中所引。是也。孔子亦曰。病则饮酒食肉。毁瘠为病。君子弗为也。毁而死。君子谓之无子。圣人之为戒。可谓切至矣。然而为人子者。当创钜至痛之际。率不能自抑。或至于病生殆极。犹不知从权。卒致不可救之域者比比有之。臣滉每窃伏念当乙巳 谅闇时事。未尝不掩抑而抆泪。又如故友洪君应吉执丧过毁。终至灭性。曾,闵之孝。岂谓是哉。盖人之虚实。什佰难齐。他物姑不论。至如盐酱。若一槩立限而令不食。人之得全性命者少矣。今闻虞卒哭过已久矣。尚朝夕啜些少粥饮而已。礼许疏食。亦不肯近之。其于盐酱。推此可知。滉恐至孝四昆季。岂皆一一能完实坚强。可保其支胜乎。万或一有缘此而贻严亲之忧。不知何以能善其后。以合于圣人之至戒乎。切愿千万加意。俯就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8H 页
礼制。不胜幸甚。
答金而精
滉今年。旧疾幸不重发。又得脱去世縻。足以优游毕命。只是一向衰耗。小小杂病。无时不在身。比之年前。又别是一般昏眩老翁。回首平生所学。茫然如捕风系影之无得。时复慨念。生质本下品。于学又不得力如此。将无以比数于世俗庸琐之流也。而今见来书所言。过越不中。至此尤甚。读之未了。惭惧交集。靡所措躬。礼记曰。拟人必于其伦。公之拟人。何其不伦耶。纰缪诗文。为不知者谩相传播。辄为具眼人识破。小则讥骂溢世。大则祸患及身。如公少有相爱之心。见必戒其人而收毁之。又当早加镌责于我。俾庶几图免于末路。今既不然。而方且大为推重之辞。云云不足。又复云云。此盛德者之所不敢当。宜乎滉之欲掩耳却走而不闻也。因此一事。可见公之为学尚疏。见理尚闇。处心未中正。行己多矫越。不独于滉有患。在公亦甚有可忧者。来谕。庐居无外事。读朱子书为业。此则甚善甚善。然既读其书。当学其道。何尝见先生所以处人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8L 页
处己之间。有一毫无实过当之言与事乎。先生早承屏山晦木之训。终始佩服。画像赞所谓惟闇然而日章。或庶几乎斯语。是也。故为学皆就低平近实处。逊志虚心。循循做将去。及至后来。道尊德盛。极于高深远大。而所谓低平近实处。逊志虚心之意。依然故在也。故其自任之重。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不见有虚夸之迹者。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故也。今公虽有向学之志。而学未知方。未窥圣贤之藩篱。慕善徒切。而不知人品之高下。好古太过。而不念己学之虚实。不独拟人于非伦。亦且自处于太高。圣人不云乎。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又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夫虚夸之害。必至于此。况望其能修身践言。积德入道。以近圣贤之门庭乎。滉之与公。相从有年于此。非不知公之病处如此。亦尝累累奉针药。不可谓不深切矣。年来。意公持服穷山。创钜痛深之馀。得以回头转脑。静嘿思道。必有惩艾改革之实矣。及见来书。大失所望。嗟夫。以公立志之坚笃。诚能去此病而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9H 页
首下心。实从事于自迩自卑之学。尚絅思晦。耻躬不逮。一于朱子之书潜神焉。熟读深思。涵泳践履。勿以疑多而厌烦。熟深之久将自通。勿以效迟而辍功。熟深之至将自得。如是朴实头做工夫。最好。就日用应接处。随时随事。一一点检过吾之所为中理不中理。中理则加勉。不中理则亟改。苟于躬行心得处。常存谨畏。无慢忽放过。则心不期下而自下。行不期实而自实。言不期讱而自讱。回视向之所为虚夸之言之事。但觉其为狂为妄。必怛然自悔。赧然自愧。虽劝之使为。自不敢为矣。如不以鄙意为然。此病不去。此习不改。则公之与滉。名虽为学。反不如不学之人守分无他。非但不如不学之人。适得罪于圣门。婴患于世路。非小故也。鄙性褊隘。不能强其所不同以为同。则必将至于草绝交之书以相处矣。不知公意以为如何。滉固知公为我甚厚。望我甚切。然而亦知公之误处病处。正在于为我过厚。望我过切。而有许多所失。我不直言以责公。谁更苦口以救之乎。朱子书曰。小仁者。大仁之贼。而无面目者。乃长久人情也。此言深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89L 页
有味。愿公反复而深思之。幸甚。示谕节要书诸人。未知孰为友。孰为弟子。孰为善学。孰为传道。此则固当求知之。滉尝遍考诸书。所可考者。才十之四五。而亦多未详备。其未考者。或但因先生教诲进退抑扬之间。而得其大槩耳。礼疑事。报在别纸。馀在还使。不宣。
  别纸
前年公来此日。问家礼所疑及今所宜行。此非浅陋所及。而辄答云云。实有未安。今复蒙寄疑问一册。则又非前问之比。将家礼丧祭两门。本朱子之仪。参诸儒之说。准时制。明俗失。附以己意。考订辩论。欲得从违可否之宜。以至矫弊处变之道。靡不致详。欲令滉一一商酌裁定。以成一部礼书。意若以是率一世而传后来。呜呼。此何等重事。而吾二人敢为之哉。滉固知公之孝谨诚笃。尽心于慎终追远之事。乃以馈奠馀力。读礼功深。有所感发而出此计也。其为计非不善也。而在吾二人分上。真庄子所谓太早计者耳。何者。自公而言。则学未成而名未显。自滉而言。则德愈下而识愈懵。古所谓大礼与天地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90H 页
其序。既未窥其本原。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又未知其节文。而乃相与出位犯分。率意妄作。增损乎大贤之成书。其能得制作之意而无乖缪乎。驳正乎末世之敝典。其能无专僭之谤而免罪戾乎。昔司士贲请袭于床。子游曰。诺。县子闻之曰。汰哉叔氏。专以礼许人。夫袭于床。礼也。而子游许之。子游未为过也。君子犹以不称礼而直诺。为汰而讥之。矧今援古订今。有所去取改更。可易而为之哉。孔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使吾辈遂成此事。正犯孔子之至戒。不亦可惧之甚乎。大抵公之病。不患其不慕善。而患其慕之过。不患其不嗜学。而患其嗜之急。不患其不好礼。而患其好之僻。慕善太过。故误以愚人为真善。嗜学太急。故径以未学为己学。好礼太僻。故必以矫俗为得礼。此三病者。实公平生之大患。而今日太早计之所由作也。故吾未尝不嘉公之志愿。爱公之为人。而亦未尝不忧公之难行于世也。不惟公之行世是忧。凡公之所以过相推重者。适所以重吾之不德。招世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90L 页
怒骂。则其终未必不归于载祸以相饷也。是故。今玆之事。不免苦口以奉晓于左右。愿公三思之。勿讶勿愠。勿诮我老耄而过虑。当好事而不肯为也。所嘱既难承。来册当付来使之还。儿子有所阅。姑留。以俟后便奉还。
正俗失反古道。固君子之事。然亦有未可率意轻作者。非但避祸。道理有所当然者。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夫圣贤在下而议礼制度考文亦多矣。而圣人之言若此。何也。虽议制且考。其间有不可一一专辄底道理。故云云。又有吾从周之语。邵康节曰。我为今人。当服今人之服。程子深叹其言之有理。圣贤尚如彼。愚且贱者当如何耶。且吾闻之。大程子曰。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此则又为两当切至之论也。今公等事事必欲求其反古之道。故凡今俗所为。虽无害于义者。必欲异众而效古。如棐彦忌日行素。欲只行当日。石灰不用榆水之类是也。在公此病。前后亦多有之。细思当自知之。今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九 第 191H 页
不一一。如是所为。无非忤俗轧人之事。朋怨众谤。祸机潜伏。何足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