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x 页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H 页
答李刚而(桢○癸丑)
频累辱问。不任感荷。第审少有愆度之虞。此乃有民社。未免例劳神观。不须过虑。但左右顷因孝服。伤损之馀。实非平人之比。上体下恤。固当尽诚。保精啬神。亦宜无忽。处己处人。本无二道故尔。滉经冬涉夏。閒养甚适。自谓可镇日如此。故不以退去为急。不意去晦。复忝冑学。辞避不得。不得已腼颜再辱讲座。其如士林传笑。何。适值苦热。尤难强作。非久当谋脱免也。岭南饥荒。视他尤剧。传闻骇甚。不知终作何状。病人无以展布四体。以效涓埃。独有山林之乐。以幸馀年。而乡闾荡析。盗贼纵横。山林之乐。亦安可常保。以此益无聊赖。何缘奉面。以写此怀。只祈为时珍爱。
答李刚而
每蒙垂录。嗣音不替。愧荷之极。滉再冒冑监。曾是不意。本非病人所堪。而适因邻舍不靖。移寓于泮近人家。似为久作系籍之计者。殊可笑叹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3L 页
也。吾辈悠悠应俗。何尝有一毫益己事。山林静养不固。至此而销铄无馀。中夜以思。使人身不贴席。彼此想无异怀。来喻所谓酒乐之悔。亦其中之一事。不乐留之叹。知非偶发也。但公不以药言见砭。而每欲借听于聋。岂徒俗人所怪。智者亦应不尔。幸须谅察。毋惜相先之道。是所愿望。黄敬甫忽作泉下人。惊怛何限。此人伤酒既深。而犹不断饮。竟至于此。可为世戒。尝见宋台叟否。其人清粹可慕。霾郁珍爱。不宣。
答李刚而
遇有来信。陆续垂问。如接清晤。以洒烦滞。何幸之深。仍审比来。雅况佳迪。仆再叨冑教。谓不可每徇私便。至移寓其近。庶欲努力。而疾病侵陵。事之相掣者又非一端。前月晦。又蒙 恩。又递得閒。所深愧者。皋比缄口。以经四朔。正如来书所云。哑者。心欲之而口不能声。此固前日左右所亲睹也。先发之云。不记当时所指谓何。未敢有所再进耳。来喻思故山秋兴。而有未归之叹。然此事。在公则轻去禄养。固甚为难。在仆孤露馀生。去就无难。而久乖宿心。俯仰桔槔。此诚何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H 页
为者耶。每自笑叹。然行止亦非尽由于人。随遇而安。无可著力之地。延平正要于此用功。但恐吾辈志学不笃。不免为俗事迁夺。是可惧耳。
答李刚而
获奉问字。承雅履休佳。纾写曷比。郁攸之灾。举国遑遑。不知终何归结也。病汉身计。十分中无一分占地位。近欲乞补关东一閒邑。庶可少酬平昔之愿。苦未有好阙耳。薜公读书录。非困知传习之比。其言皆亲切有味。最多唤醒人处。偶因洪应吉。闻贵府有刊本。前敢冒叩。即此垂寄。使衰懦者有所策励。公之惠我周行。至矣。仆何能有献于左右耶。苟欲闻之。亦求之此录。足矣。
答李刚而
蒙寄示新刊晦庵诸诗。极荷爱厚。不敢忘。感兴诗蔡注。曾所未睹。棹歌注解。近方闻有之。渴欲得见。今合为一册。忽堕尘几。如见古人接绪言于千载之上。感幸尤深。滉前所以欲添入云谷城南诸咏者。以云谷只取十二首。而遗二十六咏。为未备。又濯清乃城南二十咏之一。取一而遗十九亦可惜。故敢白而未及于事为。可恨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4L 页
恐君欲见其诗。故录呈。幸领览何如。滉比来殊无意谓。惟多见所未见书。抱此还山。足以遣老。岂非孤陋暮景之大幸。但恨未得深契如公者。日相从而歌咏切磋耳。未涯会奉。惟为时千万加重。不宣。
与李刚而(甲寅)
前承见嘱延平书跋。以其事重大。不敢轻自担当。累度回避。近缘病閒思之。终阻盛意。亦甚未安。试为构草。适得许太辉书。喻尊索序跋。彦久,希正。皆有故不暇。晔亦不敢云。而坚以其事见推。鄙意亦以为若皆辞不作。则人岂知此书始行于吾东首末耶。故拙藁姑以呈去。须痛加绳削。可用则用之。不可则更索于前数君。大抵文章公道。何可以情面而苟为之耶。适病倦为甚。但为中草。不能净写而送。如有善书者。使之改书。如刊此草。则其间界字行大小多寡高低填补。使十分整齐。须烦亲自审度。庶免疏舛之失。盖非徒病倦。实难遥度故耳。此书册本。南彦经之物。不可使其主失本。刊成印出。一本寄南亦善。馀向寒加爱。不宣。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H 页
答李刚而
散人晚见政目。未及修贺庆。恨方深。忽辱惠问。岂胜抃喜。玆者。令公光膺 宠秩。虽在令意为未安。公私贺幸。岂比寻常。大抵世有以行迹受旌赏者。率多一善一节以成名者。自不器之君子。志于道德者而受此名。固为未安。虽谓之不幸。可也。在宋徐中行。以八行被荐。而不肯行。其意亦如是也。仆固知令公之以为病。然古人云。若避善名。无为善之路。行积于身。名登于上。势自然也。易不云乎。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 圣朝之所以待公者。正如是。令公何得而辞之。况我东方士大夫让爵而得遂其志者。绝无而仅有。恐令公又难得抗辞。以遂本志也。其亦无如之何。只当祇受。以思报效而已。切不可如滉徒受无报。不胜幸望。
答李刚而(乙卯)
春半犹寒。承书知令履清健。良慰渴怀。如滉以近六衰龄。加遇去冬苦寒。旧痾新疾。百出难堪。亦理势之固然。不甚怪叹。但缘此不得专意于所事。日觉有损。而无进益之验。是用喟焉耳。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5L 页
令公所自叹。不至如滉之深也。延平答问竿木随身之语。本禅家话头。但记其本语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而已。实未晓其何所谓也。故亦不知此处借引之意。若欲知之。须先寻本语意趣。而后看此。则必无难解。第恐欲求淫声。以较雅乐。先已荡于淫声。是不可不痛戒耳。西林感慨诗。在朱子大全诗初卷。恐府中无大全书。故依示写在别幅。两书院所藏答问书两件。蒙许印送。深幸。但仆今二十日前。当乘船下岭南。其前必未及送来。然有易传之势。丹阳郡人。相续往来于贵府。付此人。并以书喻郡守。令转送于丰基则甚便。其临皋一件。则又自丰送来。仆居礼安。亦一日事也。仆又送于新宁黄仲举。万无不达之虑。丹,丰两守处。仆亦当预告此意而去。惟令照。在京屡得音信。犹足慰心。自今离索。当倍于常。怅慕何胜。惟各自努力。以慎晚景。为第一事耳。不宣。
答李刚而
东湖草草报书后。念自此音信亦难屡接。神思惘惘。行抵金迁。惫卧旅窗。忽承华翰。一拆两得。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6H 页
其于慰适。可胜为谕。仆之此行。通人以为当世人或以为疑。惟病人自处其身。则无可疑耳。舟行适值风雪。阴寒无日不作。艰保到此。稍为幸幸。惟离索之忧。正如来谕。此亦无如之何。但当各自努力。庶几晚节。无大过耳。两书院所藏答问。既入行橐。可以时传。令岭南学者。知左右为斯学眷眷若是。亦一事也。晋普之别。以德施普等语推之。两皆有义。似难取舍。前与景说所议亦如此。其所以以晋为定者。晋有进义。于尚德为亲切。不似普字之泛泛故耳。于盛意何如。旅灯明暗。草报未悉。
答李刚而
金迁报书后。西望郁郁。使至获书。承令体冲胜。深慰悬慕。滉前患湿證。或成痞胀。经夏秋未差。衰惫日甚。眼昏不得看细字。日间。殊未下专一工力。块处山皋。绝无观善之益。令人愧惧不已。况聋岩捐馆。溪山之乐。并亦萧索耶。所幸。年谷不至无收。稍慰目前。第以南中又至大歉。似闻岛丑来年将复作逆云。是为痛念尔。蒙寄示棹歌注刊印一本。远记至此。珍重玩诵。极为感荷。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6L 页
惧斋为此注。虽未知正得先生本义。亦可以助发趣旨。诚不可无也。普字反覆思之。似当以德施普之义。作普为是。俟得本集。不遗谕及。则又幸之幸也。
答李刚而(丁巳)
久阙修问。玆承令惠远书。具审近况。岂胜欣濯。滉病不减而衰益甚。閒中一二窥觑得者。苦无精力可以担当。以是益叹盛年之虚过也。闻极留意于此学。想今静养之功。倍昔宦游之时。恨不得会款以发蔽耳。程氏遗书。为友人借去。未得依教。他日取还。当如所戒。山林必未久处。或得分符近州。庶有相从之乐。未间。惟为时珍卫。不宣。
答李刚而(己未)
顷间久阙音信。积有恋郁。不意行脚僧来。获奉手翰。如拱璧之珍。仍审养閒冲胜。宛接謦欬。欣豁病怀。荷幸无已。但承自叹衰甚之示。鄙意令公年未中半。根本茂完。不知缘何而如此。亦未免怪讶之至。然于进修膺享。初不在是。亦何病之有。滉颠沛来归。百疾缠骨。稍理旧业。随手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H 页
失。又无同志刮磨之益。恐终为小人之归也。以此益思与公相从。而不可得。怅惘如何可谕。来僧过门索答。挂一漏万。惟冀为道万重。以副遐企。
答李刚而
曾因朴固城。获承令问。喜倒之极。顾无因奉报。续闻有 召命。远未知行止何决。久而后乃审赴 阙。又未几而出参秋官。其间令侍悰绪粗可。远想欲致一书奉候。而无便自废。今来令书亦久滞中间。而后得接。具悉示谕之意。不任慰叹之交集也。即日乍冷。令体何似。所云行止。岂容他人所与料揣于其间哉。胡康侯之言。真可师法也。况如滉者。病退二字外。更无谋身之策。而时论汹汹。忧惧万端。自无措躬之地。安能为令公谋去就耶。但令公上有慈亲。去就之间。必无太难。如或乞外。得与此间相近。则何幸如之。适因便遽。万不挂一。惟冀万珍。
答李刚而(庚申)
伻来。获睹令翰。知起处康福。欣慰何量。滉守病藏拙。且尔度日。官人职守。固难随意出入。况相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7L 页
距数百里程乎。开春之约。亦何可必乎。且鸠拙之甚。尚未有朋友止宿之所。近于江上。构小屋未成。想于春晚。可有栖息处。若有便可来。来及此时。联床夜话。庶可从容。何幸如之。大全书十八册。姑先上呈。书类四十馀册。则黄仲举欲印。前所抄节。必须再经校阅而后可印。元本不可无之。故今未上。一二朔校毕当送。其馀行状之类。亦有所考。诗类则贵府自有其本。恐不在所须也。
  别纸
滉从前志不坚。亦或为人所误。屡堕此坑。辄多有悔吝。彼才高气豪者。如是尚不可。况如我辈安能效彼为也。恐不如循蹈规绳。庶几晚境寡过耳。此等过失。在滉尤多。无远不闻。愿随闻随责。以幸疏谬。此纸所以先之也。近见公干。云令公在京日。戒酒甚严。到府颇似破戒。此虽为主之道。然恐非摄养之宜。
答李刚而问目(朱书)
更无打不过处。汉语。凡做事。皆谓之打。如与人说话曰打话。买酒曰打酒。取草曰打草之类是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H 页
也。过。犹了讫也。更无打不过处。犹言更无做不了处也。
王近思甘旨有阙之问。答云别无方法。别无意思之说。来喻大槩得之。盖圣贤看得义理至大至重处。极明无疑。不容毫发有所回挠迁夺。故甘旨之阙。虽人子之心所甚忧者。亦不以是而别生意思。别求方法。以要必得之也。无他。知此为极重。则彼不得不轻故也。今人每以荣养藉口。而受无礼义之禄食。若充类而言之。与乞墦间而充甘旨。自以为孝。殆无以异。故君子虽急于奉养。不以是变所守也。
甘旨有阙之说。有未尽者。复申之云。如毛义奉檄之喜。张奉以为亲屈美之。此别是一说。盖毛公本有高退之志。今为养亲而屈意。故叹美之。若以非义求得而喜之。则奉将唾之而去矣。
克斋。乃石子重自号也。子重求先生作记。先生自以学未至。久而未作。后乃作此。但所谓天下归仁之说。此段问答如此。而吕氏克己铭所云。先生深非之。见于讲论者非一二。然则先生初用伊川说。中间用吕氏说。此段问答。是也。最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8L 页
又觉吕氏说太濩落无情理。乃复用伊川说明矣。故今此记见于性理群书。而所云视天下无一物不在吾生物气象之中数语则无之。意者。后来复用伊川说。而删去此说耳。
铁笼罩却。以铁作笼而罩物。是坚固包笼。不可解脱之喻。若看义理如此。则宁有解悟自得处耶。
祭延平文。鞭绳已掣。先生自言。吾之进学。力不足而且暂休息。则先生之教戒。已加严督。譬如马蹇之步。方才休息。而人已以鞭绳加之。以促其进也。此言吾不善学。而赖先生诲督而成就云尔。
子馀。即石洪庆也。与子合皆漳州人。先生称其强毅方正。则其人美质可想。子馀来学日。以其年长。不欲痛加督责。其后觉未可如此。而方欲检督。则子馀已行。先生追惜其不能成就美质。故寄书子合云云耳。因言与子馀同来。而尚留不去之人。以新课严加督责。则日有长进。乃知前日不欲痛检于子馀者为小仁。而不及成就其人。岂不害于育英才之大仁乎。今日督责于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H 页
留者。似无面目。而有长进之益。岂不为人情之长久乎。
答万正淳书。絮底圣贤。絮乃绵之著衣中者。其为物。轻耎无气力。蕴沓不疏快。以此认取其义。调息箴。息。鼻息之出入者。调。匀和而摄养之也。此修养家导引法也。故以鼻端观白首言之。猗移。犹言逍遥也。云卧天行。言仙人偃息于云霞。而飞行于天上也。千二百岁。庄子。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曰。我修身千二百岁。形未尝衰。切脉观鸡。按脉之流动相续。而见仁之愤盈融泄。生生不息意思。观鸡之稚嫩可怜。而识仁之生理蔼然恻怛慈爱意思。大槩如此。晦庵论之详矣。然此等须于性情上加工。而体验于日用之间。至于积久纯熟而后。庶几实见其亲切受用处。不然。徒以言语形似。想象思惟而得之。则终无可得之理也。状仁以愤盈融泄。语见性理大全西铭小注。朱子问仁于延平书也。切。谓以指按物而知之也。书璿玑注云。一面加银钉。夜候天晦。不可目察。则以手切之也。即此切脉之切。同义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9L 页
怀玉砚铭。点染之馀。往寿逋客。来目逋作通。而在此唐本作逋。当从唐本为是。盖是时。吕子约谪在筠州。高安即筠州。今不言迁客。而云逋客。戏讳而托言之。似若自逃世而去隐也。寿。犹献也。献酒于所尊。谓之寿。故凡以物馈人。通谓之寿。此砚得之斯远。以修礼书。今辍以遗子约。故云点染之馀。往寿逋客。豪。来示得之。毋俾玄白。勉之使益进其学也。扬子云草太玄经。闭门苦思。时人讥其玄尚白。子云作解嘲云云。末云默然复守吾太玄。(玄以言道之极至处。未至于玄则白矣。)
敬斋箴。折旋蚁封。蚁封。蚁垤也。北方谓之蚁楼。如小山子。乃蚁穴地。其泥坟起如丘垤。中间屈曲。如小巷道。古语云。乘马折旋于蚁封之间。言蚁封之间。巷路屈曲狭小。而能乘马折旋于其间。不失其驰骤之节。所以为难也。(按此云。其泥坟起。似若泥自坟起。其实非自坟起。乃蚁穿穴所衔出之土堆积以成者。今见蚁有数穴相近者。其衔土成垤。分两边屈曲以成。而通其间为往来之道。○右蚁垤之训。见语类。书或阙于几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0H 页
间。故传上耳。○又按。非谓乘马者真折旋于蚁封之间。谓道之屈曲狭小。如蚁垤者云耳。)
敬子与安卿不足。不足。即来喻所云不相能之谓也。但其上云。气习偏蔽。各任己私。难责一人不是。又云。江乡人失之固执。其意似以敬子为非也。其下却云。安卿须移出旧斋。不与精舍诸人相干。则又若归责于安卿。未详其如何耳。
请直卿挂牌秉拂。按宋史黄公本传。变此一句文曰。便可代即讲席。盖挂牌秉拂。本僧家升座说法者之事。此戏借以为升座讲学之喻耳。
鸿羽可以为仪。(止)不如曳尾于泥中。易渐卦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先生解此义。以为鸿之羽毛。可用之以饰仪卫也。然先生意。又自疑以为鸿必见杀而后。其羽可饰仪物。恐非本文之意。故问季通。不知当如何解此语耶。若如吾说。则鸿之不愿杀身以饰物。得无如龟之愿曳尾于泥中耶。庄子。龟宁死留骨而贵乎。宁生曳尾于泥涂乎。曰。吾将曳尾矣。此说先生虽有此疑。然易本义。仍用此说。
既除服。而父之主。永迁于影堂耶。将与母之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0L 页
同在寝耶。子从时遭父母偕丧。而将先除父丧。故所问如此。影堂。自家庙之制废。士大夫祭先之室。谓之影堂。盖奉安画像于此而祭之。故称影。影堂。即祠堂也。(祠堂之名。始于文公家礼。前此称影堂。)古人。葬后即返魂。设几筵于正寝。奉神主在此经三年。子从偕丧。两神主同在寝矣。今当父大祥除父服。故问祥后禫前。父之神主。当先永入于影堂乎。抑姑且无入。而与母主仍在正寝为可乎云云。先生谓自当先迁云者。父既祥除。主当先入于影堂。可也。然此必子从之父是众子。非入祖祢庙。故其礼如此。若入祖祢庙。则其入庙节次。又与此不同。详见家礼。
看前日报行章疏。(止)守吾太玄也。行。谓行遣。放逐罪人。谓之行遣。时侂冑鹰犬之人。必有上章。击逐正人。先生见其报。故言彼之诬罔构陷如彼。我辈虽欲回变面目。自污其行。自首身罪。投倖乞免。亦不可得。只当从吾所好。以待天命而已也。
简卿文字。盖简卿因井伯求荐己文字于先生。先生意有所不满于其人。不欲苟循人情而强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1H 页
与荐书。故其言如此。畏人来夺文字者。谓我不欲荐彼。而彼强来索取文字。是无异于夺取而去。故云畏人之如是为耳。先生尝荐学古。故云如学古之事。乃我自作荐彼文字。非因学古因人来索而应副苟为之也。
恐不免去故步。庄子云。寿陵馀子之学步于邯郸也。失其故步。直匍匐而归耳。此当是。用此言。盖欲学新步。未得其法。并与故步而忘失也。引此以言上人之书法类此云尔。
区区凫雁。不足为重轻。扬雄解嘲。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言江海之大。禽鸟之繁。乘雁双凫之有无。不足为多少。先生引以比之云耳。(乘雁。四个雁也。)
比来。议论似稍宁息。正恐不削亦反耳。此引晁错削地之策。所谓不削亦反之语。以言攻伪学议论。近稍宁息。似彼七国不削反迟之时。虽若小幸。然恐终必发其大祸。则正如彼所虑不削反虽迟。而终成大祸云耳。
道学文字钩连隅落。言攻道学章疏。委曲周密。比之兵法。正如武侯八阵营垒。四方八面。互相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1L 页
钩连。略无疏阙处也。隅落。即方面也。但华宗浪战之语。古必有不知兵法而浪战者。其名字为华宗。今未考得耳。
玉界尺。五代唐赵光逢。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界尺。不知何物。必其形方且直。以玉为之。故为方直温润之比。
菖蒲平安之报。北都童子寺。有竹长数丈。李卫公令每朝报竹平安。意必永卿有菖蒲。先生在南康日所赏爱者。故今戏问云云。盖借竹故事。用之于菖蒲耳。
诗。不须空唤莫愁来。莫愁。石城女子。善歌。此诗言。停车野寺。偶发访梅之兴。但日暮天寒。无酒可饮。孤高悄寂之趣。自与梅花相适。不须呼歌者来然后。可遣清愁也。林和靖咏梅诗。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亦此意也。
柱后惠文。秦时法冠。章甫。儒冠。言毋以文法易儒术云尔。
 太玄中首中。阳气潜萌于黄宫。无不在乎中。阳首一。藏心于渊。美厥灵根。测曰。藏心于渊。神不外也。扬子云之学。盖至此地位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2H 页
太玄经。此亦无其书。尝在京。于友人处借得。未看而还之。不能详其说。大槩其书。仿易而作。易八八而为六十四卦。玄九九而为八十一首。玄之首。即易之卦也。易每卦六爻。玄每首九赞也。所谓中首中者。上中字是首之名。玄之有中首。如易之有复卦也。下中字是中首九赞之居中者。即第五赞也。此为阳气初萌处。犹复卦一阳初生也。故云云。阳首一。阳亦首之名。而一即指阳首之第一赞而言。测曰。犹易之象曰也。所以释逐赞之义。如易小象释逐爻之义也。
答李刚而(辛酉)
此间不迩。连得枉笺。甚荷存顾之意。仍审履此初暑。益膺冲福。欣慰欣慰。滉块处山樊。对时养病之外。随分自遣。或于陈编内有所窥觑。则欣然会心。乐亦不浅。只恨衰朽。无精力可以为己物耳。示喻先茔碣阴。已得南冥之文。则所需者写字耳。滉安敢固辞。以孤令恳乎。但恐眼昏手涩。不称令意耳。如必要见徵。须作界纸三两件送来。老人善谬错。不可必于一纸内无误书故也。洪佐郎仁庆续渊源录。果曾来此。适以他故。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2L 页
未及校正。且藏在溪庄。而身来江舍。此人之来。末由取付。近当取来勘过。随后送上。二程粹言则已校。故付回使呈纳。但此书。乃变语录而文之者。其于变文之际。或全变其语意。或不能不异于本旨者。既为未安。而缘此之故。虽有本文之条。校正甚难。以其非全本文也。坐是殊未精校。只大槩点窜而已。惟一一鉴加商量以处。毋苟以鄙见为从否也。
答李刚而问目(朱书)
寻遂初赋。晋孙绰字兴公。尝作遂初赋。有盛名。其后桓温擅权。欲徙江左民若干户。以实河南地。人情怨汹。举朝莫敢言。绰独上书。极言其不可。(书见通鉴)温怒其不附己。以绰名士。不敢罪斥。但曰。绰何不寻君遂初赋。辄预人朝家事云云。此引之。言韩,李本善类。今亦附和议。不复顾初心。为可惜耳。
无面之不托。吃大碗不托。按不托。或作馎饦。食物名。面即麦末。即所以为不托者也。言荒政所请广籴米赏纳谷等事。宰相一切不听。则米谷无从而得之。既无米谷。虽欲救荒。不可得也。正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H 页
无面末而欲为不托。不可得也。故云某不能为无面之不托。雪寒为麦丰之祥。故饥寒者因为怨咨之谚曰。哀我穷人。今被雪寒冻死。不知明年。何人享麦丰之乐。吃得大碗面食乎。时先生上封事。极言近小人之祸。言多触讳。囊封付出。上意叵测。伯恭戒之。故答之云云。言我今若因此得罪。正如雪寒冻死之人。不知何人得意恣横。反享其乐耶。
尤耐咀嚼。伤急不容耐。耐。字书。任也忍也。凡物味浅者。才入口味已尽矣。何任咀嚼。惟其味隽永。则可任咀嚼。愈嚼而愈有味。(可任。犹可堪。)人性伤于急者。遇事或喜或怒。便火急应去。不能以晷刻延忍而为之。故曰不容耐。
别后惜取光阴云云。仲叔未知其姓名。其为人懒慢。为学卤莽。故先生激厉之。若曰。别后勿虚过光阴。看书须痛加穷究。令其有满腹疑难处。则必有欲相见质问。而恨不得相见之心。(此即孔子所谓愤也)积此愤怀。而及其相见之后。欲将向来疑难处说出质问。心虽甚切。而不能形于言。至于三五日之久。心与口尚不相应(此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3L 页
孔子所谓悱也)云云。言学者必有如此愤悱之心。然后能受教而可长进也。
已发则人心云云。凡言心者。皆指已发而言。程子尝有此言。而旋自道其言之误。先生当此时。尚有见未到处。犹以程子前说为是。故其言如此。后来。觉得道理不如此。乃深自以此说为差误。累与学者言之。今不当据以为信也。(已发则人心。先生既知其非而改其说。今并抄于节要书者。欲见先生进道次第故耳。)
中正仁义分体用。有二说。太极图说注。以中与仁为动为用。正与义为静为体。此一说也。答南轩,东莱两书。皆以中仁为静为体。正义为动为用。此又一说也。滉亦向来致疑于此。玩索累年。而粗得其所以然之故。图说本章小注。或问仁为用。义为体。若以体统论之。仁却为体。义却是用。朱子答曰。仁为体。义为用。大抵仁义中。又却自有体用。如恻隐是动。仁便是静。羞恶是动。义便是静。又曰。主静者。主正与义也。或又问。今于此心寂然无欲而静处。欲见所谓正义者。何以见。曰。只理之定体便是。今以此等数说推之。自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H 页
中与仁静处为体而言。则正与义动处便是用。自正与义静处为体而言。则中与仁动处却又为用。盖四者皆有体用。故又互相为体用。所以两说虽异。不害为同归也。
不知后世之子云,尧夫。复有能成吾志者否。所谓不能复成书者。虽未知的指为何书。据此所称。子云,尧夫。皆明数学之人。则似指易启蒙,本义而言。想当时二书或未下手。或草创而犹未讫功。故发此叹也。其称子云。正如韩子所称之意。而其称尧夫。意亦然耳。
大风吹倒亭子。却似是天公会事。发彼洛阳亭馆。又何足深羡也。同父为人。豪纵不检。无心地精一功夫。故未免心累于外物。(前书。葺治园亭甚盛等语。可见。)是时。其家亭子为大风吹倒。来书言及其事。因又称羡旧日西京(宋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士大夫亭馆之盛。而自叹其不如。故先生之答。反其意而讽之曰。亭子为风吹倒。非君之不幸也。却是天意适会事几。而发此戏剧以警君。君当因以自省。不须叹恨。况彼洛阳亭馆。竞尚奢华。非君子之高致。又何足羡慕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4L 页
办得此心。即更掀却卧房。亦且露地睡。似此方是真正大英雄人。此心即上文勿视巍巍之心也。言人能办得如此壁立万仞底心志气槩。则或更有大风。掀破自家寝卧之房屋。亦不为之动心陨穫。方且恬然露处而睡。如此方为真正大英雄人。又岂为风倒一亭而屑屑叹恨耶。
职事甚觉弛废。已为山主。而不能恒在山。是职事弛废也。盖为戏言。以叹居山之不能如意耳。千圣相传正法眼藏。传灯录。佛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迦叶。又困知记。引楞严诸说而断之曰。其言反覆多端。不过以藏识为主。藏即所谓如来藏也。以其含藏善恶种子故。谓之藏。其所以为善为恶。识而已矣。其下。又分言藏识有本体。有末流云云。其说滉所未知。恐只以佛之眼目见识。皆含藏真实善法。故谓之正法眼藏。先生借引以喻道统之正传耳。
与王龟龄书。举尊德性道问学一节。滉亦常疑之。然其上三句。各就一句内。对举两事而互言之。是一句两事。自为相资相应。至此则总其两句。对举四事而互言之。然善观之。则就两句中。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5H 页
每一句两事。自为相资相应。与前无异。只文法有小变耳。非换其分属也。惟于下文再举说处。上三句六事。各举其三而历数之。下二句四事。则于分属中。只取其重者二事而言之。问学之属。以崇礼言。固当。德性之属。宜以温故言之。可也。乃以知新为言。似若以知新换为德性之属。此诚可疑。恐只是一时偶然失照管。而误换说也。至如存心致知之先后。来喻所引答吴晦叔书。尽之矣。又按语类。或问温故如何是存心之属。朱子曰。涵养此已知底道理。常在我也。道中庸。何以是致知之属。曰。行得到恰好处。无些过与不及。乃是知得分明。事事件件。理会得到一个恰好处。方能如此。此足以见知与行互相发明滋养处。窃意知行二者。如两轮两翼。互为先后。相为轻重。故圣贤之言。有先知而后行者。大学与孟子之类是也。有先行而后知者。中庸与答晦叔书之类是也。似此甚多。不可胜举。然先知者。非尽知而后始行也。先行者。非尽行而后始知也。自始知至知至至之。始行至知终终之。贯彻相资而互进也。中庸之存心。岂可谓成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5L 页
之敬。大学之诚意。孟子之存心。岂独为成终之敬乎。况可以中庸之尊德性。只作小学工夫看耶。(胡云峰于此章。虽有存心非力行之论。然非力行。未有能存心者。故朱子尝有以知行论此章处。滉亦以知行言之。)
答李刚而
徵士之文。苍古峻伟。甚可尚。但往往有不循格例处。此虽山林之人不逐世好之意。然凡刻铭。所以传后。今若不言。后之指议者。将并及于操笔者曰。何为相徇为此。况来喻责以下字云。亦楗仲之意也耶。故敢以谬见。妄有禀正云。窃谓先人赠职处。既以 王曰赠尔父起辞云云。则其下曰祖曰曾祖。皆蒙上赠尔之文。乃 上命承旨。而称其先人之辞。不应中间祖母,曾祖母。独舍承旨。而直命其先人。称为赠尔妻也。故妻曹氏。妻郑氏。两妻字。当改作祖母,曾祖母。上下语脉。方通顺而无碍矣。参议,参判娶室处。以古铭文格例言之。当曰参议娶曹氏训鍊院参军庆武之女。生参判。参判娶郑氏议政府左赞成臣重之曾孙谷山训导贤孙之女。生府尹云云。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6H 页
可也。今先举父祖则不称姓。而至某之女下。方称姓曰某氏。此非但古无此例。以理势推之。亦殊未稳。今当欲改之。别无增减字。只用元文而上下互易之耳。如何如何。毛发未成。发改作骨则尤好。未尝与物为忤。为字未安。改作有字。何如。犹未尝教子为懈。其文近疏。欲改作其教子未尝少懈。何如。尝笃学不倦。尝。恐是常字之误。盖学非尝试一为而遂辍之事。古文。尝常虽有通用处。不若作常之为得也。韦布破袜。此用韩八座艺如拆袜线之语。徵士以自谦其材短。固甚好意。但作破袜。则语似生而且僻。不若因用其本语本字曰拆线。则语稳而无病矣。(或只作拆袜。亦可。盖破字有病耳。)
赐尔母养若干需。不若改作养需若干。为文从字顺也。荣饷五鼎。饷字无来历。当改作飨。乃宗庙飨之之飨。如何以上二段。不及禀改。径于写本内。依此写了。乃一时笔误耳。然恐无不可。故仍是纳禀。滉又有所禀。观古人为人作碑碣。叙其世系处。其先世之名。当其初见。则不得已直称之。及其再称。则称其官号。初之直称。所以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6L 页
没其名。后称官号。所以对其子孙而尊其先人也。今此文。其再称也。亦称名者二。生员与教授为然。恐亦未安也。欲改之。则其生员名再出字。改作生员。教授名再出字。改作教授。如是而已。但如此则此处添两字。并上祖母,曾祖母处添三字。合为多五字。若欲以五字转转推移排填。则当于铭曰下空二窠处。只空一窠。可也。如是则上宾下当得五空窠。可以恰恰排填无馀欠矣。惟是凡文字下端。须有些空界处。方为好个样式。此则恰填无空界。虽若少恨。然无乃不至于大妨乎。如何如何。滉又白。更思之。 嘉靖皇帝二十有九年庚申春。此庚申二字可无。若去此二字。则铭文末端。当有空界二窠。如何如何。凡此所禀。非敢自以为是。直以鄙见如此。故不欲有隐于诚孝之下。亦望尽以是咨叩于南冥翁。容其裁量而去取之。南冥吾与之神交久矣。当今南州高士。独数此一人。但念自古高尚之士。例多好奇。自用好奇。则不遵常轨。自用则不听人言。其见鄙说。得无诮嗤之以为俗末陈腐之法。不足以采用耶。大抵文字。常格之外。自出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7H 页
机轴。如兵法之出奇无穷。固是妙处。然其出奇处。亦须有节度方略。有来历可师法。故可贵而不败。若无是数者。而过于好奇。则不败者鲜矣。何可每每以是为贵。其合用正法处。止当用正法。可也。今此文字全篇。别一机轴。好是兵法之出奇。滉所欲改处。皆是奇兵之中一二曲节。合用正法处。若并此而欲一一皆用奇。而厌于用正。岂不是好奇自用之病耶。不知南冥以为何如。
答李刚而
示喻武烈角干。有功烈于三韩如彼。而丘垄荒废如许。可见从来守土者之阙典。而邦人之所羞病也。今欲修治立祠。甚盛举也。而昔之为此等事。可数其人。何疑之有。但昨者。孙儿回自都下。传宋台叟之言曰。庆尹。吾所爱重之人。但人言其为武烈角干。作佛宇百馀间。以奉祠事。何至如此谬计。汝大父与庆尹相厚。速以书喻罢之事归告云云。滉闻之。虽知其出于妄传。然此声喧播。殊为未安。急欲奉告之际。适见伻来。故陈之如右。且六七间精舍。传之曰百馀间。人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7L 页
之可畏如此。又有一事滉所亲历者。绝与今日之事相类。滉忝守丰基郡。郡有龙泉寺。有高丽太祖画像。藏在木匣。野僧不知奉护。渎慢甚矣。滉心不忍其然。谋于寺僧。为作一间屋于寺侧。将以奉安其像。而令寺僧守之而已。非有祠祭之事也。其时台官闻此事。曰。先代王者之祭。乃兴灭继绝之义也。而李某以一郡守私为之。甚可骇也。将以举劾。有人止之而止。适滉亦病归。遂不成屋而罢。又安知今之君子。不如昔之君子耶。此须十分商度为佳。且武烈碑石事。滉亦传闻之。甚叹其人之无识也。还取刻立。甚善。然滉意既已斲小。则古印碑文。恐重刻而不相合也。如何如何。然则别用他石。而刻其印本。无乃尤善乎。(若还取其石。则报使不可不为。)且滉意。古者帝王祠庙。立于民间。而人得祭之者非一。此其始立之时。岂皆出于朝命。其亦出于一时民俗之不忘遗德。亦或出于守土者之为。未可知也。然今时与古时不同。人见与己见不同。前日。滉以只一间屋子安像。犹得此谤。况今置祠设祭。恐或如滉之得谤。则其难处不但如滉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8H 页
已。故滉意于武烈。则只当修治陵墓。改刻碑文。严禁樵牧而已。于所立祠宇。只祭角干。其修墓禁樵。亦如武烈之为。并为置典守者三两人。而使乡所专掌检举。所刱精舍。定为童蒙肄业之地。则事皆得体。而譊譊之言。亦可弭矣。如何。古者立书院。以为斯文美事。而卢仁父星山书院。得谤盈车。世道至此。可为于悒。然滉非欲左右随俗俯仰。以避谤议。只欲处事合宜。令人无指点处耳。
答李刚而问目(朱书)
答袁机仲书。论启蒙下云。说得太郎当了。只少个拄杖卓一下。便是一回普说矣。郎当。犹言狼藉也。卓。立之也。一下,一回。皆犹言一番也。天地变化之神。阴阳消长之妙。本不可以言语形容。今吾说形容极尽。无复馀蕴。似不合如此太漏泄天机。故云说得太郎当了。竺氏之教有二。其禅宗者。不立文字。只拄杖卓一次。便可晓人悟入。其教宗者。必普遍说法。乃可以晓人传法。故先生于此。戏借其说曰。吾只欠个拄杖卓一下。无言以悟人之妙。便是一番普遍说法。岂不可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8L 页
以晓你传法乎。先生此言。颇若自誇。非自誇也。程子所谓贤人之言。引而自高。不然。道不尊也。盖机仲虽是清名直节之人。性执苦。不信先生之言。故喻之以此。
答留承相书。执挚还挚之心。荀子。周公谓伯禽之傅曰。吾所执挚而见者十人。还挚而见者三十人云云。以正吾身。定天下。按仪礼士相见礼。宾执挚而请见。主人受挚而相见。已而。主人亲造宾家。还前所受之挚物。(注。礼尚往来。又云。不敢当其养也。)据此观荀子之言。周公先执挚而就见者。大贤也。彼先执挚来见。既见而还其挚者。次贤之人也。今先生引之。以言留相已所献书。致意如此其至。是周公礼敬贤士之心云耳。答许顺之书。不可又似向来说先觉之义。更不与柯徐二丈见也。顺之曾得先生说先觉之义。为其不合己意。故不以示徐元聘,柯国材二人。今寄此书也。谕之使遍呈诸同志。相与商确。为可。不可如前日之得吾书不以示人也。盖顺之淳静。从游最久。其终陷于禅学。所见既差。于师门多不合意。其不以示人者。一以讳师说与己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9H 页
不同。一以护己见之差谬也。
答范伯崇书。近觉此事全在底下。此事。为学之事也。底下。指道理根本低平处言。言为学。当专就根本低平处做将去。乃善。若钦夫之论学。犹失于好高伤快处。此病不可不知也。
无复未发之时。无复字非误也。谓不能慎独之人。当事物未至之前。其心已先自纷扰。故无复有未发之时也。且戒惧与谨独。中庸章句。分为两事。而此书无分别言之者。以动静对举而言。则分为两事。以首尾统指而言。则通为一事。
韩,欧,曾,苏。曾谓曾巩。字子固。即南丰先生。其文亚于欧公。所以令习苏与庄,荀之文。岂不以受之资禀。未可遽以向上事望之。而属文一事。初学亦不可不知蹊径。故不得已而俯就之如此。观其上文。有安知今日乃作此曲拍之叹。则可知矣。
答江德功书。以物言者。挽而附之于己。如王阳明谓忠孝之理。不可求之于君父。只在此心之类。是也。以身言者。引以纳之于心。如此书上文所论有礼则安。礼记之意。本谓有礼则身安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19L 页
德功必以为心安之类。是也。
玄妙骨董。骨董。混杂也。古有罗浮颖老。取饮食杂烹之。名曰骨董羹。
答杨子直书。寻事厮炒。炒本作煼。楚绞切。熬也。谓大乾也。厮炒。犹言相煎迫也。相斗谓之厮斗。相杀谓之厮杀。
答游诚之书。穷理涵养。要当并进之说。与中庸存心致知处及程子涵养进学一段意相合者。看得出。甚好甚好。馀具前报。并取详之。
祠曹牒。如今礼曹给度牒也。髡㔆。削发也。㔆。疑剃字。别作擎。夯作弄。夯音向。用力荷担之意。
棒喝禅宗。棒音放。大杖也。喝。呵喝也。禅家问道于师。其师或以棒打。或大声诃喝。而问者悟入。未知此何理也。
劄住硬寨做去。劄。刺着也。刺着而住。言固住也。硬。坚也。寨即栅字。栅。植木为城。言坚植立也。大意与立定脚跟做去。同意。
塞断中间。莫令相通。此但言博约当进其学。各尽功力。到功力尽时。自当融贯为一耳。切不可两下相靠。相靠。相倚相恃也。如才做些博底工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H 页
夫。便倚此而责效于约底。或才做些约底工夫。便倚此而望益于博底。及未见有效益。则便怠惰卤莽。比如两轮两翼。固不可阙一。然两轮当并进。不可一进一否。恃一而责一之并行。两翼当并鼓。不可一鼓一否。恃一而望一之并飞。先生见学者之弊多在于此。故发此言。以救其弊。但塞断莫通等语。太似分隔。恐或记者语病也。观其上文初学且须云云。则非谓学者终身如此也。
渊蜎蠖濩。扬雄甘泉赋。作蟺(即蝉字)(于缘切)(乌郭切)(胡郭切)之中。本注。宫观深邃之貌。韵会。蟺作姻。张晏曰。刻镂之形。师古曰。言屋之深广也。
  别纸
名以乡贤祠。则益斋,石滩祀之。无所不可。但卢仁父星山书院。立乡贤祠。欲祀李兆年等。滉亦以为可。其后众论纷纷。至今不定。将至遂废其祀。滉与仁父。似同受其谤。今岂可又与令公同受谤乎。呵呵。故不敢辄有可否于其间。惟令意裁之。然既祀角干为乡贤矣。益斋,石滩之添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0L 页
添。其谤无异。则宁从令意。而待人言如何。可也。
与李刚而(壬戌)
夜来令体何如。三日联床之款。岂尽千里命驾之意。别后惘惘。不能为怀。所祝行色珍卫。益崇明德。以副病旧之望。幸甚。
君去春山谁共游。鸟啼花落水空流。如今送别临溪水。他日相思来水头。初欲于石涧台。吟叙别怀。偶思唐人此诗。道尽今日事无以复加。故只写此诗。送呈行轩。想垂领悉也。
答李刚而
石涧之别。怀恶不寐。翌早伻候于县则行矣。不及而返。益令人惘惘如失。不意片札飞来。披读喜颠。非独老情。山中花鸟。亦觉欢忻。来酒。当与大成共破别怀之郁。跋文当依。前日三绝。皆有改字。又和唐人送别临溪之句。同写呈似。笑览为幸。当相见日。似已倾倒。别后有无限合商量事。甚觉逢场有未尽也。惟切祈以时为道自重。不宣。
 平生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此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尊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H 页
路。何以慰相思。史院同僚饯别灵芝。坐间或诵此言。李季章见谓平生亦甚爱此。盍书以见赠。予谓如仆乃知此味。季章。未也。胡为亦爱此耶。既而思之。解携之际。但有一人衰暮。便足令满坐作恶。乃知隐侯之言。犹有所未尽也。因并书以寄季章。以为如何也。
  右。晦庵先生与李季章书。见大全书二十九卷。想曾亦见之。滉平日读此。未尝不赏味其言而三复叹咏。然未若近日之身当其境。而亲遇其事。为尤切而有味也。但滉所赏味者。只在一人衰暮。满坐作恶等语耳。至先生去国之际。其所感叹。岂独在于衰暮与离别耶。此则非今日吾辈之所能窥测而言。人还。书此寄呈。因以见别后老怀之所在耳。
与李刚而
价来。偕蒙两书。备审近况。甚慰悬郁。滉比幸无他牵掣。保此天放。但觉眼昏尤剧。殆不辨皀白。恐自今看细字不得。殊自闷焉。示喻缕悉。滉自闻所被谤言。夜或不寐。食或忘味。况在左右。岂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1L 页
不大警愕乎。滉于公。相知相慕。非独今日。自公州县去就田里退閒之时。已熟于闻且服矣。又知年来孳孳向学之笃。人所莫及。岂不知内外轻重之分。而有所挠夺于其间哉。而人言如彼。岂不深可怪耶。滉前书所以不得无言也。然而两事之中。伊人来见事。万目所见。虚实灼然。不待分疏。而可知其诬也。其类虽微。其居停虽暂。然人以难明之言。横加指说而腾播之。岂能家到户晓。以明其诬耶。此乃公不避瓜田李下之嫌。以至于此。柰何。大抵此等鼠辈。正如膏油。近辄污人。恨公不早远之逐之。以为谤媒也。已往难追。方来可勉。惟在公益加学力。明义理厉志节。常自激昂植立。庶毋令到得坠堕。则老旧之望也。来诗。三复诵玩。深荷珍赐。两绝一律。率尔和呈。切祈笑览。疑义亦以瞽说。录在别幅。裁酌去取为佳。贺集跋文。简当可传。得之甚幸。惟鄙述两跋。正自不堪挂人眼耳。未涯奉面。临纸忉忉。
  别纸
示破两条。具悉。其中洛中书所云。果是前所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H 页
卫所之言也。既自播说于人。反谓人所播说于我。可乎。大抵此公无城府。多言说。以其多言说故。可畏。以其无城府故。无甚害于人。今于公之事。似为已甚。不知缘何故至此。可怪可笑。其人已死。而有此言。则真所谓无妇翁而挝妇翁。人言之可畏。非独今日。大纲亦是公不避纳履之嫌。故召此诬蔑。士之处世。须于此等处。十分猛省著精采。乃可耳。所云言路时一事。未知何事。恨未闻其略也。此公于亡兄甚厚。因视故人痴弟。亦不可谓不厚。以此在滉亦无相绝之义。但所趣不同。而多言如彼。寻常未安。处之甚不易。柰何柰何。虽然。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君子之心也。凡百须自反加修。此处谤之要。更愿勉旃。向所妄作延平书跋文。后来觉得文多冗长。略加删改。恳本州官改刊印来数件。今送数(下数字。恐误。)件。幸笑览去取。何如。
答李刚而
伻来。奉睹垂翰。承悉展省回任。神相台履。清福倍胜。以慰驰恋。滉愦愦如前。幸免他患。所刊文字。许欲印惠。深幸深幸。两书跋草甚佳。何待妄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2L 页
评。但其一有少可疑处。略有数说。录在别幅。幸垂览。量宜而去取之。或更以是意。别加鍊润。令得尽善为佳。非谓必用鄙说也。唐鉴跋。滉何敢作耶。前已妄溷数书。今岂当重叠作过。须更求时贤善手。亦与人同之好意也。祠宇名号。两皆无妨。然恐乡贤祠尤得宜也。其屋太高。则损去至当。但又以重有事于其间。必更招多口耳。询条亦在别纸。示及盛律。不可无报。率然续貂草呈。博笑。但览后可藏之巾衍。切毋遽上刊板。揭置楣壁。以重自取人怒骂也。此等事本非急务。况于此举。公之不俚于口极矣。今若加以鄙人恶诗。自相标揭。以骇观听。则其招尤速累。不但小小讥嘲而已。近有人自南冥所来言。湖南奇斯文。曾与滉论四端七情书札往复事。南冥极以为非。至以欺世盗名目之云。此言真药石。此名甚可惧。此是吾辈人中。乃有此等语。况他人耶。此意令公亦不可不知。故并白之。更望倾采。至恳至恳。
言行录跋。自宋朝名臣言行录。(止)岂不韪欤。果微似有剩语。欲改作宋朝名臣言行录。乃紫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3H 页
朱夫子之所纂集。而其道学录。则李公士英继而编述者也。其一代人物之为道德文章。为功业节义者。磊落相望。备载一书。可师可法。其有补于世教。岂不伟欤。何如。诸公诸贤。两诸字似有病。欲作名公钜贤。或作名卿硕士。何如。(更详所改。两说皆未甚稳。无已则反不如仍旧之为善。)吕荣阳。荣。当作荥。为世道虑者读是书。岂不有鉴戒于斯焉。今欲改云而况读是书者。不但曰论人物别是非而已。其必有耸慕兴起。而有得于服膺师法之际。则其关于人材世道之益。为如何也。尚未见录者。抑何意耶。欲改云尚未见录。何也。是则后之览者。所不能无恨云尔。
答李刚而问目
益稷絺绣之絺。本注读为黹。来示黹作薾。误也。薾。委薾也。与黹字本不同也。黹读曰디。上声。箴缕所紩也。今人呼缝紩为黹字。又作絺。郑云刺也。今按黹字见于韵会者如此。则益稷絺绣之絺。本当作黹。而通作絺耳。(箴。即针也。史记。黹。丁履反。)
鄱阳湖。鄱。水名。音婆。字省作番耳。非别有番阳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3L 页
也。音之为婆何疑。番昜。即鄱阳也。昜。古阳字也。鄱阳。即豫章县。今饶州也。
周书考翼。其一。训父老敬事者。泛指父老而言。盖父老乃当敬事者也。其一。父敬事者。即自人子而指其父言。则父固子之所敬事也。两处言同。而所指不同如此。
圣知章。水母之无虾。水母。水虫之无目者。附于虾。借虾目以行。无虾则不知所向。圣而不知者。似之。
近因书来。搜寻故箧。得前所往复草纸内。有大学或问疑解十馀条。其第八条入门款之义。解云。款。条款也。且引吏文语以明之。此实滉不知而强说。心常未快。去年在都下。得柳仁仲解此云。款如今狱讼之供招也。入门款。谓初入门所供之招辞也。今俗谓之原情招者是也。此说恐是。
经文物格注。无不到。穷理而到(格字义)理之极处。或问论止至善注。无不到。行善而到(止字义)善之极处。一言知。一言行。亦不同也。
答李刚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4H 页
辱惠书。承齿患未快殄。而福履冲胜。无任瞻慰。又悉精舍告成。讲学有绪。慨想之怀。更不可胜喻也。前书请勿刻鄙句之意。非欲以是避挂名其间也。当众口指目嚣嚣之际。遽以吾二人题咏。高揭墙壁。则其为怒骂之囮必矣。不若姑徐之。以待其定。然后观如何处之未晚。故云耳。且中南冥所言。非直指老拙。乃指与老拙往复论辩之人而言耳。然前日滉所以举此言于左右者。非有嫌怒于南冥而云。吾辈日讲圣贤之言。而躬行不逮。其谓之欺世。不亦可乎。虽自无盗名之心。而世或谩以此名归之。其谓之盗名。亦不可谓尽无也。然则南冥之言。岂独奇明彦所当警惧。实吾辈皆当策励终身。庶乎其可免矣。今示欲问知其实而解释之。则不唯非滉奉告之本意。又非古人喜闻过来规责之道。幸乞深谅鄙悃。兼冀左右亦不可无此戒也。枉询数目。答在别纸。垂谅去取。其不中者。却以见喻。幸甚。
  别纸
心经注序。图寘心于圣经贤传之中。所谓圣经贤传。指心经所引诸经传也。图寘心。谓计欲存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4L 页
心于此经传格言至论中云耳。恐非有他义也。林隐心图。若篁墩所取入。宜略自表说其附入之意。而无一语及之。亦恐后人之为之。然无所考矣。
心经赞棐几。棐。本作榧。今之榧子木。可为几案。晋书王羲之传。羲之诣门生家不遇。棐几滑净。因书真草相半。其父误刮去。生惊懊累日云。即此棐几字所从出也。
篁墩心经末。专主尊德性。而抑道问学一边。其意欲救世儒尚口耳缓践履之弊。若只如此而已。则虽其说不能无矫枉过直之失。犹之可也。其后复别立一说。以为朱子早攻象山。晚年自觉其非。而与象山合。乃著一书。名曰道一编。以證明其说。于时。有陈氏名建者。愤其诬天下。为著学蔀通辨。以斥篁墩之非云。(此说见皇明通纪)二书。恨皆未之见也。然篁墩之学。卒陷于陆禅。不可掩矣。而今者中原人。举皆为顿超之说。滔滔若怀襄。吾东人稍向学者。亦多有流入之兆。朱先生平日。于陆氏。深忧永慨而力排之者。为是故也。虽然。心经一书。不可以篁墩学术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5H 页
差而非毁之也。何者。书末所引朱子归重于尊德性诸说。实先生自觉其中间微有所偏。而自警策以厉门人。期至于大中至正之道。非求合陆氏之谓也。而篁墩于此。亦未尝以陆氏一说参入于其间。读者但见其有救世之深意。而无归于异端之可惧。则是书之可尊可信。犹昔也。何可以道一编之故。而并有疑于此也哉。故滉尝作心经后论一篇。以发其意。今以寄呈。不知高明以为如何。
答李刚而
顷来书问。即已修报。不意续又垂翰。寄以新刻四件书。精刊善装。不啻百朋之锡。深幸且感。但其粹言跋文。今更审视。则全篇大谬。不胜惊愧。老昏疏脱。其初既不详覈。而卷帙已纳于贵案。至其题跋之日。无本书。而只以误记者。率意妄作。致此厚溷。无状甚矣。令公何不具道其然。而反之令改邪。遂使传道绪言之末。继以无稽错说。滉则已矣。在令公岂得无责耶。前日盛制医闾集跋。只以一字之误。至欲裂去之。今此全篇之误。顾乃不蒙责改。益恐自无虚受之地也。今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二十一 第 25L 页
不免强颜修改。因此人未可淹留。未果。当随后便改呈。乞须命许改刊。庶开自新之路。以少逭侮圣言之罪。不胜惭恳之至。
答李刚而
即承辱答。知印颁尚未广。可及未播之前。庶有开新之路。稍以为幸。改本。付来使呈纳。但自觉殊未说尽。又恐意思未到处。复有谬误如前度也。伏乞痛加绳削。令入矩程。得以少免人指点也。不胜恳望。大抵吾辈。凡有差失。切宜互相规责。期以同归于少过之地。乃是朋友之道。正不合含糊容恕以相负也。故敢告。更祈垂谅。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