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2H 页
答李仲久(癸亥)
前获二月十三日书。后虽作龙宫一报书。草率殊甚。续承三月望前书。具审比来静养超胜。日有新功。无任欣溯之切。但相为称道之言。例多过溢。未尝有切偲规警之益。每得书来。令人愧惧汗沾衣也。箴中必有疵病处。示及。企幸企幸。节要书疑语。录在别纸。未知如此看。不至差郤本意否。有误。亦望批诲。切祝。若每言皆相应诺。或相赞叹而已。此岂丽泽相资之义耶。前书所说节要书不紧见收之云。鄙意所在则然矣。未知于意云何。大抵义理无穷。人之所见。各有所蔽。遂执己见。以为定本。而欲尽废他说。故终未免堕于一偏之病。滉说无乃亦然耶。前所以力言者。非欲以是为分疏也。欲发病而求药耳。并须谅察垂示。金舜举得近仁里。幸甚幸甚。此人性疏阔而意可取。文词亦佳。幸与之进。何如。
答李仲久问目(朱子书疑语)
下梢。犹末也终也。此劄所辞事。当与上答李公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2L 页
晦书通看。方得其事之首尾。先是宁宗初。先生以焕章阁待制侍讲供职。俄而。以御批逐出。依旧焕章阁待制(罢侍讲。仍待制。)与祠。先生谓已罢讲职。不敢复带侍从职名。两年力辞。诏依旧秘阁修撰。先生又言。昨来疏封(封。赠也。)锡服(赐紫章服。)荫补(任子)磨勘转官。(如今计仕加资。)皆为己受从臣恩数。乞皆改正。一时知旧。多以为不须如此。先生辞益力。故答李公晦书所言如彼。今详此劄。云得降一二等受阁撰。亦不敢固辞。则正在辞侍从职名。未降秘撰时所与也。盖侍讲。讲职也。焕章阁待制。侍从职名也。疏封以下。即答公晦书所谓从臣恩数也。秘阁修撰。所谓论撰职名也。先生于辞受之际。一毫不放过。故谓累年累章。言许多不可受道理。至于其终。却闷默受之。何以见友朋云耳。(与郑参政劄)
分疏。犹今言发明也。(答刘季章书)
干祫及其高祖。见礼记。今未记其注语。大意谓祫祭本天子诸侯之礼。士大夫而祫祭高祖。近于自下干上之礼。故必告于君。而后乃祭云耳。(答汪尚书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3H 页
攧扑。攧。韵书。作搷。急击如投掷之势。扑。亦投打也。攧扑不破。言牢固也。 擿 冥行。擿下字。乃滉家讳。故不敢书。扬子擿 索涂。谓盲人以杖探索。而知避泥土以行路也。 儱侗。不分明也。(答张钦夫书)
人物眇然。眇者。小少幺藐之义。盖叹当世无人才也。记得此是东汉时人语。而不记其谁某耳。 便中。或云便人。或云附便。或云便风。皆谓不专伻人。而因人传书之名。盖以其于事为便。故谓之便。其曰便中者。亦谓因便之中得此书耳。 一个出场。未详此义。窃意场者。作事之地。故凡言了其事。谓之出场。言了事而出于所事之场耳。 厮啀。亦未详。啀。或作挨。当是相持相拒。不相听顺之义。 桩管。桩。株江切。杙也。杙是不动之物。管是管库之管。宋时。州郡有所谓封桩库。是储蓄馀财于此。不许动用。如杙之不动也。先生在南康。颇有修造事。伯恭虑有劳费害于政。书中言及。故答之若曰。此非破用官钱也。实用自己逐月供给中不应得者。储蓄而为之耳。谓前例供给官员。而义未安之物也。 四亭八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3L 页
当无凹凸。言四方匀亭。八面正当。既无凹陷处。亦无凸起处也。匀亭字。见诗行苇篇四鍭既钧注。盖持权衡称物者。权与物轻重不等之时。权之移前却后不定。及轻重两匀。则权始停于此。故谓之匀亭。亭之为言。停也。 太阳之馀證。人之禀受阳气偏多者。病有太阳之證。先生每患气质过刚。力加医治之功。故于此以是自比。其曰馀證者。言医治未尽去之馀證耳。(答吕伯恭书)
便与河南数珠不同。程子谓。君实患思虑纷扰。常欲以中为念。却是为中所乱。与其为中所乱。却不如与一串数珠之为愈也。子澄不免有文章博杂之病。想其书中自言。非不知文章之为玩物丧志。而不能决舍。又却为自解之言曰。吾虽有此病。宁不与河南数珠之意同乎。故先生攻破其说之非曰。既以文章为玩物丧志。则便与河南欲与数珠之意不同。彼程子之欲与数珠。政是恐人之丧失心志。而欲以此物救之耳。盖禅家患心之难持。手把串珠。个个循环数之。欲其念念在此。庶无走作流注之失。此程子之所以借引其语。用戒君实之意。与子澄役心外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4H 页
驰于文章博杂之病。政相反也。乃引彼说。以为自解之地。可乎。故先生云然。 葱岭带来。渠定不伏。然实是如此。讳不得。葱岭在西域。此讥陆氏为禅学。故其奏对之语虽好。不免带得西竺意思来。渠。指子静言。子静闻吾此语。定不降伏。然实是如此。掩讳不得也。 八字打开。韵书。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此书上文。力言禅学之非。至是因言近读大学。见得圣贤说学。已如许分明。如八字之打开。无可疑处云云。 向前搀断。扭捏主张。搀。楚衔切。搀捔。贯刺之也。向前搀断。言妄以己意。直向前头。贯刺圣贤言语。而断置之也。扭。陟有切。按也。捏。年结切。捺也。按捺。皆用手抑物之名。言不识文义。而据己意抑勒看取。又自以为是。而妄自主张也。(答刘子澄书)
答李仲久
前得四月十二日书。至今未复。非惟疏慢之故。中间发病非偶。初因痰證。转作脾胃等疾。伏枕累月。多方治疗。仅得免死。时于案头。展读来书。以洗烦郁。即今秋月再朏。閒中体况。想日超胜。静存所养理趣。当有欣然会心不可名言处矣。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4L 页
但来书得之。未尝不心开目明。惟是指拟非伦。称道过实。使人缩慄不敢当。又不可持以示人。虽缘见爱太过而然。反失爱人以德之义。千万谅照为幸。垂谕持敬难做。固学者之通患。若此处无难。则人人可到圣贤地位矣。七情之发。虽不可谓不由于五性。然与四端之发。对举而言。则四端主于理而气随之。七情主于气而理乘之。故端易微而情易暴。其势然也。斯理也。顷年与奇君明彦论难往复数四。而奇君终不以滉言为然。然四端理之发。七情气之发。本晦庵说。其理晓然矣。其于怒与哀。尤患难制者。亦不过禀得此气偏重而然也。此谢氏所以有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之论也。若怒为外人发者。易于制止。而为家人发者。难制止者。于家人责望素重。而又在吾手下。故怒易至甚。而亦不屑于制止故尔。凡此皆工夫不熟。理不驭气。而不免于任情害仁之病矣。至于十年杜门。有味于读书之乐。此则不可将一情字而当之。须合性情兼志气而观之。乃见其无穷之义趣矣。如何如何。候雁唳天。空相思忆。探梅寂寞。好事难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5H 页
谐。惟冀努力珍重。以慰遐望。
答李仲久(甲子)
年前得惠书。久矣未报。献岁发春。神相履端之庆。遥深向风万万。滉屏迹寒谷。将护病骨。殊觉费力。今幸见此三阳。梅窗有消息。足慰岑寂。唯不堪怀人不见之叹耳。前书垂警之意。敢不佩服。但已展者难收。至是而始欲晦。殆是闭户塞窦之比。其亦晚矣。呵呵。武夷图。精备可玩。尚未题跋。姑留俟后。但如此一事。亦犯韬晦之戒。公何不避。而更劝人耶。又一呵。儿子入都。附候新庆。不能多及。
近见禹性传。云。公自言近世中国有儒者。觉得大学格致章非阙也。经文知止,物有两节。即格致之简。误脱在此。此说。公意以为如何。滉所见则王鲁斋及权阳村。皆有此说。李复古公。亦有此说。但阳村所称数家。不著其说。每恨无以见其得失。今公所见。不知何人。乞须具首尾誊示。
答李仲久
前月中。儿子回自京。得接正月廿五日辱惠报缄兼别纸所询。三复𢥠然。虽荷不外之赐。皆非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5L 页
所敢当也。即日春晚。馀寒尚峭。不审动静安否何如。相望夐遥。日有驰向之怀。滉尚此跧伏。病骨寒砭之馀。戌削太甚。奈何奈何。喻及旁观有议之戒。敢不深省而屡警之哉。窨竹戏句。缘何逮闻。言脱于口。而千里无不闻。皆此类。亦可畏矣。武夷图。依所教。书棹歌于每曲。而跋语深恐厚溷。重违谬嘱。且以寓见微意为幸。冒不知避。可笑狂痴之甚也。又恐因此跋有难以示人者。则遂使名区妙迹。沈晦于箧藏。而世不得见也。至因崔子粹报白。知滉爱赏此画。许欲倩工别摹一本。以相投寄。此出于料外。万万之幸也。第未知此事果可以易就如所喻否。果尔则厚意。何可胜耶。格致章诸说。大蒙示破之赐。鄙见所疑。不敢有隐于左右。其他疑语等。俱述妄意。乞赐刊驳。却以垂诲。则丽泽之益。不限于千里之远也。
  别纸
所谕今献汇言。以大学知止等数节。为格物致知章之错简。欲掇此而补彼。所引先儒诸说。备矣。滉曩见阳村入学图说。有此说。续见宋史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6H 页
鲁斋本传。亦云曾有此说。近又见李玉山先生论此甚力。心每疑之。适见禹上舍性传。闻左右得先儒论此诸说。故前书求见以祛惑。玆蒙示及。何幸如之。来谕谓 中朝儒士读书识见之出人万万也如此。然今当决从朱子之说。滉于此。深服高明取舍之能审而不失其正也。然若不明言其所以取舍之意。则犹恐其说之能惑人也。故略言之。诸儒之说。有不可从者三焉。经文三纲领。有工夫功效而有结。八条目。亦有工夫功效而有结。若如诸说。则三纲独无功效与结。止于至善之下。即系以古之欲明明德云尔。语意急促。理趣阙略。一也。传之诸例。有言工夫而及功效者。或只言病处。以见用功之地者。未有徒言功效而不及他者。今知止一节。但为知止之效。物有本末一节。通结上文。而未见有释格物致知之义。至如听讼章。亦言修己治人之有本末耳。尤不关于格致。今强引以为格物致知之传。初无格物之功。又无致知之义。二也。纲领条目之中。虽无本末之云。然此二字。一见于纲领之结。犹未足。再见于条目之结者。诚以学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6L 页
者于此。不知其有本有末。则其于修己治人之道。皆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倒行而逆施之。故丁宁致意如此。传者至此。亦特举二字而释之。则所谓先后终始厚薄。皆在其中矣。今以纲目中无二字。而谓不当传以释之。可谓不思之甚。三也。诸儒徒见此数节中有知止知先后知本等语。意谓可移之以为格致之传。更不思数节之文。顿无格致之义。未见补传之益。适得破经之罪。其可乎哉。今有巨室于此。正寝轮奂无阙。而廊庑有一缺处。大匠见之。作而补修。材良制美。少无可议。其后有世所谓良工者。过而相之。耻己之一无措手于此室也。于是。强生意智。攘臂其间。折坏其所补处。撤取正寝数架材来。图欲补完其所坏处。更不计正寝之材初非廊庑之材也。图完处不见其完。而寝屋则已成败屋矣。此所谓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者也。然人情大率好立异趋新。后至之工。皆不究大匠之神算。而一向赞叹。和附于世所谓良工之所为。悲夫。
 鲁斋说。见于本传者甚略。其言之得失。未可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7H 页
详。然此老本有好奇立异之病。其为此说。不足怪也。权(权下。一本。有说字。)阳村入学图说。可考也。复古李公自云。略闻先儒有此说而未得见。惟以己意取经之物有本末一节为首。次之以知止。终之以听讼。以为格致之传。且为此更定之故。手写大学章句一通。以见序次之改。且附以己说云云。
有后母生存而遭父丧者。前后子孤哀之称。果似互有嫌碍。而未有经据可断。然鄙意。来示所举一朝官只称孤子者。为得之。盖士大夫后娶者。亦媒币所聘。固为正室。非如嫡妾之间殊等之分。故礼于后母。生事丧祭。一如己母而无异。何可以非己出。而遽称哀于其生之日乎。况人子孤哀之称。出于至痛而不得已也。其称出于不得已。则其犹可不称处。所不忍称之。无疑矣。父亡而称孤。母亡而称哀。俱亡而称孤哀。所谓至痛而不得已也。一母亡而一母在。是正所谓犹可不称哀处。岂可忍而犹称哀乎。前母之子。既不敢称哀于后母之存。则后母之子不称哀。又何嫌于前母之亡乎。前之子非忘己出。后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7L 页
之存。犹己出之存也。后之子非不母前母。为存母讳哀。而前母之为我母。自若也。或人所谓联书则同称。分书则异称。甚苟而无理。恐不可从也。
母丧身死。其子代丧之疑。此中。亦有数家遭此故来问者。考之前籍。未有可拟。其一家。答以不知。其后一家。则答以如所示甲者之言。而致疑于其间。令其自择而处之。未知其人终何如也。然以事理言之。甲者所谓祝文及奉祀之类。皆当以长孙名行之。所以不可不追服。此恐不易之理也。乙者所谓其子已服。其孙不追服。虽似近之。其奈丧不可不终三年。而又无无主之丧。其于祝文。不可无名而行之。又礼无妇人主丧之文。则冢妇主丧之说。又不可行也。如何如何。然古今人家。比比遭此变故。而礼文所萃如仪礼经传等书。乃无一言及此。何耶。以是。益疑而不敢决。然至于不得已而处此事。则终不过如前所云尔。
 圣贤坏朴了(大学疑义)
陶器未烧。谓之坏。木器粗造。谓之朴。言已有圣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8H 页
贤形质了。
 跌扑不破
跌。蹶也。扑。投打也。言虽颠蹶投打。犹不破。言其坚牢也。
 铸私钱做官会。此是大故无状小人。
宋时货有会子。如今楮货之类。亦官造。禁民私造。其私做者。与铸私钱同罪。故曰大故无状小人。大故。犹大段也。
 赚连下文云云
赚。买物失实也。又云重买物。谓物本轻。而误以重价买之也。自欺之恶。在心术精微处。比轻物。閒居之恶。是无状小人。比重价。言今人误将自欺。连下文无状小人一例看。故认自欺亦作大段无状之恶看了。如人误把轻物。认为重价而买之也。
 也只管敬畏不得。 贱恶固可恶。或尚可教。或有长处。亦当知之。
也只管云云。谓亦不可徒然敬畏而已也。也之为言。亦也。 贱恶云云。谓不良之人虽可恶。然或尚有可教处。或犹有一长可取处。亦当知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8L 页
不可并其可教与长处而皆恶之也。此二段。皆救其偏僻之失。
 劄住
劄。刺著也。凡物刺著则不移动。故曰劄住。
 硬寨
硬。坚不变通之谓。寨。山居以木围树以自固者。军行所住亦然。硬寨。恐亦坚定不动之意。
 挂搭
搭。亦挂也附也。古诗。和风搭在玉栏干。谓垂杨随风。而挂附玉栏上也。
 
衮来衮去
衮字。有杂糅混合之义。又有连续不绝之意。
 分俵均敷
俵。散给也。言散给而均布之也。
 挨著粉碎
挨。乙骇切。推也。又推在灰韵者。训排也荡也。排荡。犹言撞著。言诸说撞著于此说。便成破碎也。
答李仲久
暮春。小孙赍奉惠书来。未报而秋月再盈。悠恋之至。顷见禹上舍性传。得闻好信。亦有问及之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9H 页
语。深用慰豁。继而莲榜之至。见有崔某者。禹云。是乃静存公新玉润也。又不胜欣贺。滉老病之验。日觉新增。拙滞之用。顿无改观。枢除仍冒无名。中间有欲 启替之议。而旋被尼止。其议遂寝。议出实是难得之幸。而尼止乃出于平生最知厚之人。此正缘空虚无足以取信。故至此既深愧闷。而复虑每每如此。盖棺之前。终无解絷之日。惶懔罔措。奈何。听松高遁。善其终始。诚末世难见之人。其逝可惜。今其嗣子求墓志于此。此则谬甚。滉是何人。敢当此事。谨已再三辞之矣。近来。读书思义。有何新得。毋惜示及。少释吝胸为幸。不宣。
答李仲久问目(朱子大全疑义)
 三十六卷。关棙。
赵士敬云。棙。冶者鼓风板所安之木。见训蒙字会。然则关棙。恐是所由要紧之义耳。
 同上。笆篱。
笆。即今笆子。笆篱边物。贱弃之物也。
 同上七十四张。说将尚不下者。而又何足以议此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09L 页
第五伦谏冯翊盖延不法。见忤。后伦读诏书。每叹光武为圣主。其等辈笑曰。尔说将。尚不下。安能动万乘乎。将。州将也。盖延为冯翊太守。故谓之州将。言尔曾说州将。尚不见从。安能说天子。以有所为乎。
 三十九卷六张。不合无愧之说。
乾道中。先生尝两进绝和议。抑侥倖之戒。而言不行。想国材书中。谓先生道虽不合于时。无愧于心云。故答之如此。
 同上十四张。鹘崙吞枣。铁笼罩却。
鹘囵。或作浑沦。先生尝谓㽦曰。若只是握得一个鹘崙底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苦。须是与他嚼破。便是滋味。鹘崙。圆也全也。所以状枣之圆而全也。谓不嚼枣。全而吞之。不知味之喻也。罩。鱼罟之自上笼下者。以铁笼自上笼下。则笼得牢固。无由脱出。盖顺之每说精粗本末无二致。其见理儱侗。不能从事于文理密察。而以造夫融会贯通之妙。是不知其味。而无由到得脱洒处。故云云。李丈。恐指李延平。盖先生与范直阁书。亦称延平为丈。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0H 页
同上十五张。三公。元本作三公。节要作二公。未知孰是。
作二公者。是即国材,元聘耳。上文子韶。当指张九成。张非一时人。不应并指为三公也。
 四十卷三十二张。有知无知。岂止校三十里也。
杨脩读娥碑八字。即解其义。曹操行三十里方悟。以三十里方悟者。比之才读即解者。其智不相等也。校当作较。不等也。
 四十四卷十一张。鸤鹗。节要作鸱鸮。未知孰是。
鸤鹗二字。古无相配为言者。又以对凤凰。语意尤不伦。可知是鸱鸮字之讹也。故改正之耳。
 四十五卷。一捧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捧。当从木。杖打也。掴。手打也。杖打则随杖而有一条杖痕。手打则随手而有一掌血渍。谓其言之痛著如此也。棒音방。
 许教似亦小中毒也。
许姓人为教官者。亦稍惑于子静之学。故云小中毒也。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0L 页
四十七卷三十九张。杜撰扛夯作坏了云云。
非事实非义理而强造说。谓之杜撰。扛。举也。夯音向。负荷也。作坏。犹言为所坏也。言诚之质本有病。且其人不知道。而强造说话。自以为是。辄举而负荷其任。又被此病作坏了。然论其好处。则有可取。故云却可惜也。
 四十九卷二十二张。子馀留此久以下。大意未解。钤锤催攒等语。新法课程。何也。小仁者以下。亦何意也。
钤与钳通。其淹切。以铁有所劫束也。锤当从手。以椎搥之也。钤锤。以言检制学者之严也。言吾见子馀为长上之人。故不欲严加检制。后来觉得如此恐误朋友。乃始用力催趁功夫。而子馀行日已迫。不及有所成就矣。子馀去后。他人尚有留不去者。用新课严加检责。则却觉有长进者。因复言曰。宽学者。是小仁也。而致误学者。所谓大仁之害也。严学者。无面目也。而其学长进。所谓长久人情也。攒。韵书。聚也。然非但聚也。亦催促趁及之意。
 五十卷二张。坏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1H 页
未详。然恐是病之深痼。元气坏败。不可救者。谓之坏證。此必文叔书。指禅学陷溺之病为坏證。而文叔诸说。却自有禅意。故上文既有壁隙光影之说。而于此又言你所谓坏證。你身已自有之云耳。
 五十一卷四十七张。恐无捞摸。
捞。手取水中物也。摸。以手索取也。恐无捞摸。犹言无可探索取得也。
 五十三卷十张。榛中蜿蜒。稍稍引去。
以当时群小。比蛇虺云耳。
 
撺掇结裹
撺。当作擸。音猎。理持也。裹。作曩者误。结裹。犹言了毕无他也。刘五十哥。不知何人。恐是刘子羽家子弟也。其人曾多失德。而近日稍自敛饬。无大过恶。故云某人且得如此维持掇拾。了讫无他矣。而此后事。亦未可保云耳。
 十一张。夜底道理。
夜底道理。对上文说昼而言。昼夜字。只取一彼一此互相反之意。逃闪。闪。逃藏也。小儿迷藏之戏。一去东边索。一去西边藏。此来这边索。彼又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1L 页
去那边藏。此互相逃闪之义。各说一边道理。以求相胜者。似之。
 五十四卷十张。琉璃瓶子禅。
琉璃作瓶子。自以为宝。而其为物不坚。如有触著。即便破碎。以比学禅未得。而认假为真者。才遇高禅。一语撞著。便成粉碎。此必禅门有此譬谕。先生引之。以言彦章护惜己见。而不肯求正于有道之病也。
 五十五卷十七张。般移应接。
般。亦移也。疑此是先生自五夫旧居。移于考亭时事。盖移家。多冗细应接。遂因外劳。而内之心病自愈也。
 二十八张。一场大脱空。
一场。犹言一段一次之类。脱空。疏脱空虚也。言学不用书。则终无收拾。只成一段大疏脱空虚之学也。
 二十一张。料理简书。
料理。料检整理之谓。世说料理。亦同此意。简书。即书简。非小明简书之义。
 二十二张。擎夯作弄。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2H 页
谓擎奉负荷。而作为誇弄。认作本来大事看也。
 十八张。鸡抱卵。
鸡之抱卵。无时废辍。令温气接续则成雏。才冷则不成矣。僧家以此。比其功夫接续。乃能成佛。此言非失也。但其所学之道非耳。子融不辨其道之非。而惟攻其言之失。故云云。
 二十一张。人阴为土。
阴。瘗藏也。语出礼记。
 五十九卷三十九张。钝者既难揍泊。
揍。训投也。言钝质。无受教之地。道理无所投聚停泊也。敏质。又轻捷。容易听受过了。不能堪耐劳烦积久功夫也。
 四十张。看此火色。
此指言当时世道气象而言。或云风色。或云风力。盖不欲斥言。故为隐语以见意耳。
 四十二张。运水般柴。
运般。转移也。彼以转移柴水之类。皆为神通妙用。更不问道理如何也。
 五十二张。对塔说相轮。惯了意思。
对塔说相轮。本程子语。塔之有相轮。未详何物。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2L 页
其意谓观塔者。不由中而上。层层历览。但身在平地。对塔而指说相轮之状。虽能言之。其于观塔。了无实得。此空言不践履者。终无实得之比。谓正叔平日。此意思惯熟。所以其病如此。须是勇改。乃佳。
 六十卷十张。千生万受。
汉语解。生受。艰苦也。以艰苦之意而甚言之。故云千生万受。
 六十二卷六张。衬贴替换历落。
以今之某字某语。配合古之某字某语。以明其义。谓之衬贴。以今之某字某语。代易古之某字某语。以明其训。谓之替换。如释明德。以所得乎天言德字。以虚灵不昧言明字。是谓衬贴。如释格物。以至训格。以事训物。是谓替换也。历落。后卷一处。有历历分明之语。周礼注。释适历云。稀密得所之状。合此等语意观之。历落。当是分明脱落之义。
 擎拳竖拂
禅家。不用言语文字。或擎其手拳以示之。或竖其拂子以示之。而令人悟道。拂子。麈尾之类。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3H 页
六十三卷三十一张。杲老与张侍郎书。
宗杲。宋南渡后禅宗。其徒所谓普觉大慧禅者也。吕居仁,汪圣锡辈。皆北面师之。张九成侍郎。亦其一也。张。名为大儒。实陷禅寂。其原皆出于杲。此书乃杲教张用儒文禅之术。故其言如此。把。亦柄也。杲知张可用其术。捭阖惑众。故云把柄入手。以此看得。其文义。不难晓也。
 官年实年
官年。入籍年也。与其人实年。或有增减异同。故有官年实年之说。当时仕者年满七十。乞致仕。朝廷听许。而与子弟荫补。例也。故有致仕恩泽之语。但不知当时敬甫所难处者曲折如何。然观语意。似是官年已满。当致仕得荫补。而实年未满。又官年满否。亦有未详知者。以此难处。故先生教之。令前期审之于省曹也。省曹。户曹。在尚书省中。故云省曹。
 四十二张。徵奏徵意徵议。失节事雠。
唐太宗时。议五服之制。用魏徵议。有所增加。所谓魏元成加服也。今正甫论其加服之失。而并及失节事雠之罪。故先生云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3L 页
塌了一两人
塌。颓下也。言故旧中往往有一两人不能自立而随俗颓下者。令人愤郁。
 三十三张。叨冒举刺。亦不敢以举削应副人情。
先生尝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实监司黜陟之任。故谦言叨冒举刺。举言陟。刺言黜也。然其时荐人。亦以公论所在公荐之。不敢因私嘱而荐人。以应副人情也。荐人谓之举。削亦所未详。
 三十八张。出举钱商子本。
民间。以物纳质富人。而借钱若干。以兴贩取利。谓之举钱。及其赎还元物也。于本钱数外。复还息数如本钱之数。其本数曰母钱。息数曰子钱。
 五十七张。又不能一剪剪断直下剖判。
剪。剪刀也。言一次用剪子。快剪得断。犹言一剑两段。言判断义理。不能如此也。
 五十八张。如何捺生硬做得成。
捺。乃葛切。抑也按也。言素无积累纯熟之功。岂可以生硬身心。强为抑按而做得成乎。
 续集一卷十张。时鱼多骨。金橘太酸。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4H 页
时鱼。鱼名。二者。美物而有二病。喻子约贤而多病痛。
 十七张。若道一例如是云云。至运气。全未解。
上文。历言子澄以下诸人遭弹被屈等事。于此复叹曰。若言今时之人。一例如是无罪。而遭弹被屈耶。则他人又却无如此者。惟吾党之人。便有受此许多攻击。亦可笑耳。筑。以杵筑物。磕。石相筑声。筑磕。言攻击也。大家。犹言大段。又言岂非天意大段行一不好之气数而然耶。抑吾之命薄而然也。
 
二十四张。彭子寿行遣云云。一番光鲜。
行遣。犹逐去也。放。舍置也。非放流之放。放了徐子宜。言欲逐徐而未逐。是舍置徐子宜也。时新闻逐彭而言曰。此事之所以然者。其初。欲逐徐子宜而不果。是奸党之所以作气势攻正类者。若少衰息无光燄。故又别把一人来。充填放子宜之窠阙以逐去之。谋令前日攻击人之威声中息者。更发采色。使之一番光鲜。以耸动一时之观听云耳。
 二十七张。仙游不成举措云云。(至)亦不多争。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4L 页
仙游。县名。此指言其邑宰。今未知为何人。此本是吾党之人。而其所为之事。亦非不好。但于举措。有失当处。故惜之。云不成举措。而又以一然字转语意云。其所为既如此。与今之受不系伪学举状者。亦无以相远也。争。谓争分数之多寡。谓所异之分数不多也。受不系伪学举状。谓举人者于举状中。说此人不系伪学。被荐者受此状而用之也。
 二卷二十一张。先天。须刻卦印印之。
画卦。用笔则难得精整如一。故刻木作卦而印之。谓之卦印。
 三卷。王参政早岁休官云云。(至)谈龙肉而实未得尝。
王参政。王次翁也。附桧事。宋史可考。但朱衣道士谆谆之诲。未知何谓耳。阴君丹诀以下。与王参政一段。不连看为可。阴君未知何人。此言阴君丹法。不及参同契。然彼能行此而得寿考。吾辈知参同妙诀。而不免衰病。故其言如此。此皆西山书所称。故答语及之。
 五卷四张。元祐之调停。元符之建中。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5H 页
建中。取两平之意。与调停同义也。唐德宗初元。以建中为号。欲两平杨炎,刘晏分党相倾陷也。哲宗绍圣,元符中。章,蔡得志。治元祐党人。极矣。徽宗初。政清明。稍进正人。逐章,蔡。时议者以为元祐,绍圣。均有所失。欲以大公至正。消释朋党。遂诏改明年元。为建中靖国。由是邪正杂进。未几。君子尽逐。而满朝皆小人。驯致靖康之祸。其诏改元。实在元符末年内。故云元符之建中也。
 六张。荀卿子曰。皓(皓。恐昊。)天不复云云。
言昊天不复回治世。则吾之忧无疆也。然而乱极当治。千秋必反于治。古来常道也。门人弟子但当力学以俟时。天心必不忘斯世也。
 十九张。都不劄著痛处。
劄。刺也。针病者不刺痛处。不足以治其病也。
 六卷八张。换阙。
必是廷老将被换任他阙处。而非其所愿。因此忧恼。故晓之如此云。
 六卷二张。马肝之论。
本汉景帝语。见史记。治平要览注。走马肝有毒杀人。故云食肉而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5L 页
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亦非人臣之义。圣人所处。非常人所能及知。虽置而不论。未为不知义理也。
 六张。权行倚阁。
凡事姑置不行。谓之倚阁。巴鼻。犹言著莫也。自家这下。指吾儒学问而言也。李深卿溺于禅学。今劝其姑置禅语而从事于此学。故曰。试将诐淫等说。权行倚阁。却就自家学问。实著工夫。如此一两年看如何。则必有著莫处矣。(答徐彦章书。未有形影著莫。)不直言屏去异学。而曰权行倚阁者。弃其所信。而从其所不信。非彼所欲。故设为方便之言以诱引之也。
 八张。有文字钱。(至)兑钱一千云云。
文字钱。未详其事。然详下文所云。似是刊行书册所贸之钱。择之所主。而官省所领者也。(先生与诸人尝设书肆。刊印书册。)兑字。多见于先生救荒条法内。其事如今各司传请。今各司其司物用尽。传报该曹。请他司之物而用之也。此言吾曾见其弟。说道择之处有文字钱。你可就彼传请。可得钱一千矣。(告弟之言止此。此下。仍告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6H 页
择之云。)且此钱所领官司处。并已有状。(官省有状。则取钱无碍也。)香茶则曾已附在其弟处。以此等物请择之烦为云云。盖深父与择之。皆古田人。深父客死他乡。其弟往治其丧。归途见先生。先生语其弟云云。而复与择之书。令其设奠。故其言如此。书肆所印书册所贸之钱。虽在择之处。亦朋友间。可以随便通用之物。故如是处之耳。
答李仲久(乙丑)
去年。孙儿及儿子。节次还自都下。拜领阳月廿一日至月至后三日两书。问疾叙情。勤恳委曲。极荷厚意。只缘冬间。困于积病。一向因循。阙然无一报音。负愧之深。但有驰悬。即日节迫花朝。不审体履康迪如何。想惟恺悌神佑。颐摄有道。日见清福益胜矣。拙者。禀气虚劣。老境病窟。加之昧于养生之方。逐时趁候。病辄发作。去秋脚膝之患。既非寻常。冬被雪寒逼伤。痰气填胸为病根。内自藏府。外达肢体。作苦多端。冷热相妨。用药甚难。春寒如此。尚未解围。挠怀可知。两书。镌诲保养之宜。兼举程,邵两先生以及黄帝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6L 页
以卫生之道以为戒。拜赐甚珍。敢不惕然自省。佩服终身。但所称佳山胜水。鸥沙犊坡。随意登陟。徜徉坐眠等语。宛然摹写出此间婆娑景趣。此固聋岩先生所以付与滉林泉之乐在此。虽知盛意本欲滉慎作游玩。而味其言。适足以浩发游玩意趣也。呵呵。听松墓铭。想已得所属矣。误求鄙文而不得者。非独此一家。皆缘无状。不足以副人求。愧不可言。承看大学纲目。所得当更深邃超绝。幸可一二示及。少发此蒙蔀耶。企企。索取启蒙鄙说并宋元理学录。虽皆果有之。但皆仅有草件。以备遗忘耳。非欲成书以示人。中间被人来问启蒙。其于肯綮盘错。思不起处。不免示此草件以晓之。其人因而暗传去。恐承讹袭谬。不成头绪。其为人传笑。可既耶。用是为悔。虽于左右。欲求订正甚切。而不敢辄以呈纳也。幸垂谅恕。朱子实记欲刊行。滉实有此意。示喻如此。甚善。但闻庆尹多病欲辞去。恐不暇为此事。惟顺天李刚而可嘱。而岁前。闻其以事被推。疑至罢免不行公云。至今未知如何结末。徐当问图之。其书来此太久。今亦未还痴。以此故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7H 页
耳。武夷图。留意画成。装轴精绝。珍重寄来。洞府烟霞。大隐遗迹。入手照眼。每一披玩。耳边如闻棹歌之声矣。感篆至意。当默会也。台寓录又蒙寄示。可见先生于此一方。设施风声。赫赫在人耳目如此。其一方人亦能相与识大识小。裒著传后。可尚可尚。其中门人事实。有实记所未载者。得取以补入所录书。亦为一幸。其书二册。今附禹上舍回纳。视至。馀惟茂对和煦。日章万珍。不具。
答李仲久
春奉一书后。跨夏阻闻。禹上舍来。始获惠音。披读洒然。歊烦顿洗去也。 国有大丧。哀缠幅员。臣子何胜。其他未安。未易可举。滉上章之日。适值 大故。无望得达。幸赖政院许入。遂此大愿。感祝欣荷。无以为比。自此。山民野老。名实相称。戴天履地。始无所怍。虽沈病日深。死无所恨矣。示喻事。在高见已自得之。且在都中。名流博识。当有定论。何更俯询于刍荛。但所云行事顾事之合义与否。不暇计时议也。此言甚当。今欲行事之合义。不可率意直遂而行。须考据古礼而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7L 页
处之。按仪礼丧服篇齐衰三月条。为旧君君之母妻注。旧蒙恩深。今虽退归田野。不忘旧德。此则致仕者也。其传曰。旧君者。仕焉而已(止也)者也。何以服齐衰三月也。言与民同也。君之母妻则小君也注。为小君服者。恩深于民也。(此言庶人为小君无服。今致仕之臣服三月者。恩深于民故也。)以此礼言之。或人之为。非礼也。盖礼所云者。致仕者也。虽退而恩数在。故非徒服君。亦服小君。如或人非致仕带职衔之比。是当以庶人之义处之。至成服于 阙下。则恐非礼之礼也。若左右之于此。必已商定。不敢有所如何。惟据古酌今。兼采右意。裁处何如。适困不能一一。
与李仲久
所询一事。鄙意援以古礼。揆之于今。惟以理去官。有职衔在身者。应齐衰三月。礼所谓为旧君与小君之服也。其不然者。虽亦有三月之云。又若有间。则其所处必有所宜也。未知于意云何。
答李仲久
夏秋间拜书后。未得嗣音。亦未获珍报。日有倾驰。今忽伻人到门。投以手缄。兼示及田制布算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8H 页
图解。展读慰豁。不啻如披雾而睹日也。仍审秋冬来。颐閒静福。对时益茂。滉癃拙依然。自脱羁绊。庶全人间乐事。而顷间。无故被人指目。懔懔恒未自安。所以郑子中及孙儿入都时。皆未奉一字寒暄。想蒙恕察。不至相怪也。示诲布算图释。井井详密。旧日疑昧。太半解破。深为荷幸。然犹有钝根所未达处甚多。姑掇其尤者三五条。录在别纸。幸复详以见喻。以终惠也。旧看律吕新书。其算法窥斑处。粗为摹写。以备遗忘。恐有太疏脱处。并以呈禀。亦赐勘订以示。启蒙。尤所难言。僭不自揆。曾与朋友讲究。及有所闻见思索。凡有所得。随手劄录。亦所以备忘。或有来问者。亦未免考阅为證。不觉因而传入人眼。此等皆犯人大讥议。不胜愧惧之至。只缘为禹景善强来料理。亦转作此人备忘录。早晚当彻明鉴。所恳切勿以示人。只须痛加掊覈其误妄处镌晓。又不胜大幸大幸。黑夜秉烛。烛转无见。漏器盛水。水去无痕。尚不知止。愚亦甚矣。而旧习未忘。豢味犹在。岁晏穷山。无与晤怀。寻梅之约。如望仙而未至。咏缁之云。胡匪人而谩戏。书不尽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8L 页
意。珍毖是祝。
  别纸
 田制算
百分取一。承示晓然。往年。尹光溢尝示此法。而有未尽说破。故叩之。今无疑矣。但尹又云。以四尺七寸七分五氂。为新法一等尺。自相乘之。得二十二尺八寸。(不尽二丝五忽弃)是为一把。进一位。得二百廿八尺。是为一束。(云云)不知所以必相乘者。何也。且一把廿二尺八寸。一束二百廿八尺。何其尺数之多耶。
一等绳量结卜。知五等结卜法。 释商置八于寸位云。置影数零位适当之位者。算家之本法也。(云云)然影数只有尺无寸。何得以寸为影数零位之适当耶。且实数与影数。皆有尺无寸。乃不以尺除而以寸除。何耶。又除尽后。视元数得八寸五分。○一毫。乃用也。此言一等绳所量一结。以二等计之。则八十五卜。○一把也。然则何不以卜数把数为言。而只云八寸五分一毫耶。开方法廉隅等法。大槩所示为然。然廉算之所以必初置零位。何意。其所以必超一位。何意。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9H 页
所以至百位。不得百而得十。至万位。不得万而得百。何耶。且如东边有廉。南边有廉。则两廉间有隅。固也。假使只一边有廉。三边无廉。则亦无隅可除乎。方法之所以倍者。以两廉加于初作方田之两边。作为方形。而从两边除之。故必倍方法也。假使只有一廉。或虽有两廉。而其廉地数少。不足以加元方田而作方形。则不知此等处。当作何法而除之耶。
皇极经世书经世一元消长图下。邵伯温说。有阴阳之馀空各六之语。不知馀空是何语。经世诸说。固不易解。馀空之说。似于一年一日皆有之。而未知其义。故敢问。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19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0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0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1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2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2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3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答李仲久(丙寅)
今年。累累得书。每愧未报。今复承郑子精来投五月晦前书寄。致情款尤恳勤。披阅反复。不胜感佩。 圣断一新。 朝廷清明。累释汇征。四方欣欣。当此时。公膺叙 命。首先驰贺者滉也。而如聋如喑。至于今日。可谓大不近情者矣。然滉心事。公当知之。想不至以为怪也。滉智浅虑短。处身失宜。辗转驯致。以有今日之狼狈。惟恒自刻责耳。尚复何言。所深闷恨者。滉积病癃老。不任仕宦。举世皆知。而全不顾计。反以万诬虚名。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3L 页
加蚊蜹以负山之责。上以误 君父。下以溷名器。微物玷罪。虽不足云。柰 朝廷图任望治之意。何。滉自道踬来归。百忧百病。每奉 天书。魂飞神丧。心證转剧。濒死苟活。或于朝贵中见爱数三公。移书谯责。譬晓多端。虽感指迷之厚。更觉诉臆之难也。名归谤集。目前小患。谤积成罪。患剧成祸。异日未知税驾之所也。人有恒言。皆曰世不我知。滉亦有此叹。然人则叹不知其抱负。滉则恨不知其空疏也。不知其空疏者。推之或至于天上。其间知其空疏者。方且鼻笑而心非之。滉之舁疾强进。可谓其时乎。然此亦偶抽一端而言耳。其他万万。何能笔既。寻梅之约。诚冀万或。而衣绣之行。亦有幸望。不知何时可遂此愿。惟为时倍加珍养。以副远悃。不宣。
与李仲久(丁卯)
岁月如驰。音信久阔。宦海波中。为况何如。不任瞻溯悬悬。滉旧患痰嗽。每年数三作。或轻或剧。今春大发。凡方书所说挟痰诸證。无不肆毒。伏枕数月。今尚往复。羸顿虚劣极矣。追参制抄。 召命适下。行止难处。倍甚于前。震越忧灼。罔攸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4H 页
措躬。方此调治。使行之前。看證如何而处之。其间若或冒热冲寒。此病复作。决无全理。顷者。金玉果事。可鉴。贱命固不足恤。颠踣至此。如辱 命何。无处控诉。聊发于素爱。其勿以示人。幸甚。去年示喻无报。费廪之愧。情所必至。然免受时责。优游卒岁。不害于素心。何慊之有。许示算图。昏罔如此。得亦无益。犹窃有伫。惟冀谅悉。自力布此。不宣。
答李仲久
子中来。获奉惠音。存讯慰谕。感佩何胜。但方在罪累中。日俟 严谴。忽蒙 召命。震骇迷眩。罔知所为。体寒心热。痰郁方苦。触犯殒毙。万虑百窘。终复乞辞上状。又恐因此重得稽违之罪。席稿伏呻。辱书他事。皆未奉报。其中示喻青陵碑文事。岂敢不承。但滉自少病重。又自见文才陋拙。未尝有意于传后文章。以此平生未尝作一碑铭。虽至切至重之家见嘱。皆不能应副。况青陵纪述之事。所系非轻。何敢不顾前后。妄自承当乎。乞须以此意委曲传白。庶免虚有俯嘱之事。不胜幸甚。滉此事。想公亦曾知之。须以曾所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4L 页
闻知者白之。乃可相信。更望毋忽毋忽。病困。诸亲友书。皆不能答。为此一事。聊此草报。
  别纸
明彦亦有书。诲谕甚悉。缘病困。今未报答。内一条论继体之服。以破鄙说之误。援引周悉。證据明白。令人叹伏不已。古所谓不有君子。其何能国。岂不信哉。滉当时。只见仪礼经传君为臣服图及天子诸侯绝旁期图。而旁證类推。以为若不没兄弟之名。则嫂叔之名之服。皆当依古礼。故辄妄有云云。归时借得人文献通考,通典等书以来。病中。略窥得历代有继体之服之说。固已惊且悟前说之谬妄。然不能如明彦之辩博该畅也。滉老谬昏罔。事才到手。言才脱口。辄做错如此。正如昔人所谓迷罔之疾之人。自得明彦书。愧汗浃背。三日不止。乃知尽信书。不如无书。仪礼经传。犹有所未备。不可偏信而断事。世间杂书。亦不可不看。以相参验去取也。
答李仲久(此下二简。戊辰在都时。)
易书贤象。忽蒙宠示。感荷深幸。髓书。昔于郑静而处略窥。亦传得一二段以归。后来思之。茫然
退溪先生文集卷之十一 第 325H 页
不记。今得再睹。手写精妙。令人心地洒然如酒醒也。
答李仲久
寄示心学图。得见所未见。荷幸良多。其书得失。未易判断。但未知所传玉堂本。以为是何人所作。金而精云。曾见某人有此书。乃钱塘李氏元纲字伯纪所作。不知果然否。
答李仲久(己巳)
获承前月十六书。审悉履候安胜。广津别夕。颠风寒峭。甚为令公触冒回程忧也。今始豁然。滉骊江以后。苦被风雨。疾患多萌。抵忠州。舍舟登陆。得免他虞。身返旧栖。仰荷 国恩。惭惕不可言。就中临别云云之说。顿与平日相怜借之意背驰。滉虽未免峻辞色以对。犹以为戏作相念之语耳。不谓至发于 启劾。苟如是说。必使 圣明之下。拘执尸窃之一鄙夫。使之抱羞愧以死。乃为快耶。此事。言之甚长。今不暇也。和寄诸诗。珍诵无已。益见不外之意。何故向日之云。反如是耶。其皋字近体。率尔扳和。别纸写上。笑览是望。未由瞻奉。惟珍励万重。以慰遐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