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一斋先生集
一斋先生集 第 x 页
一斋先生集
 诗
  
一斋先生集 第 424H 页
赠宋圭庵麟寿(并序)
   大凡与君大夫言。不特论其事为之末。须就身上紧要底说。曩者卢君某,李君某之书。非有道之士。不能为也。然所言多就事上说。少就身上说。是遗其本而语其末。可谓一欠。恒其时迫于先生临行。未得审视。不知果如是否。因成一绝。以效卑怀。
观察湖南教化淳。躬行道义效乡人。庶民刮目瞻新政。克念存诚更反身。
岸冕高车察风化。麻衣蔬食亦安身。行藏用舍皆由命。得丧穷通不在人。荣显都俞尧舜日。幽居自乐孔颜贫。如何水石林泉里。静坐茅茨味道真。
赠白秀才(光弘)
天挺英才应有意。劝君重立大规模。仲尼称水渊源永。曾点吟春阔步趋。博学研思须自得。笃行随处剩工夫。一朝洞会胸中豁。凑合圆融浑万殊。
谢灵川(申潜)送晦庵集
山斋忽得晦庵书。睡觉晴窗眼豁如。持赠典谟应有
一斋先生集 第 424L 页
意。从兹活泼得鸢鱼。
偶吟
龙牙初作潜幽窟。鹿角微生浑山寂。须向清虚尘绝处。坐穷玄妙犹历历。
题诗轴
乐水由来又乐山。浪吟游咏绿阴间。清溪屡和弦中曲。白发频惊头上班。老病未能勤做得。多年佳了静安关。高僧远到应无取。归去名区莫往还。
偶吟
山月已低欹翠壁。清溪得石夜逾喧。欲出林亭多豺豹。缩颈幽处杜柴门。
良田
湖上有良田。嘉谷自离离。白日走奔迅。恐未耘及时。勉哉勇无斁。输功日孜孜。不挟地力美。发愤勤锄治。赡彼顽懒人。自弃良田基。优游到秋穫。无实徒伤悲。所以善农者。耕种耘得宜。耕也馁在中。贫贱焉能移。固穷勉在我。不计时盛衰。到得成熟日。凶年不能饥。
送灵川归故乡
祸福元无计。超然访隐沦。求仁先孝悌。学到达天人。对酌论今古。携经讲道真。胡为忙告别。使我转伤神。
赠别卢子膺(禛)
吾党诸君子。邈在天一方。君今复远别。我自潜悲伤。离亭日欲暮。回首长回徨。
赠湛斋金麟厚
寥寂山斋夜。有友远方来。君若传吾道。共醺我一杯。
游龙泉。奉赠卢子膺。
昔共山斋乐。今逢水石隈。潜龙卧幽窟。飞鹤上云台。泯迹工夫大。当官教化恢。论心情不尽。临别更徘徊。
戏赠郑秋峦(之云)
之云證寂灭。秋峦谕坐弛。体道吾犹号。不必假前规。
挽河西(湛斋一号)
宜入升堂士所稀。研穷殚思尽精微。寥寥千载寻坠绪。虽是云亡道自辉。
寄徐君九渊
江东与渭北。阻阔两衰颜。刚川风景好。新月欲同看。
次二乐亭韵
晦迹贞居绝时行。一箪蔬食乐平生。高山耸立输仁术。活水周流證智情。体验吾身俱是道。方塘一鉴自澄清。幽人格得无穷义。至理瞭然寄斋名。
寄许佥知(晔)
一斋先生集 第 425L 页
二程虽往千年后。朱子开来万古传。谁有研几精且一。得寻坠绪任联绵。
题克念堂
克念堂前水。溶溶活不息。指以通大海。犹似知归宿。所以感尼父。万世为学则。同异且异同。万殊通贯一。谁是闻一贯。鸢飞同鱼跃。
次不忧堂韵
云山隐逸非吾道。混迹同尘只自然。志士研穷因事理。达人忠恕效方圆。行藏用舍皆由命。得失存亡不怨天。安分知几能遁世。一毫荣辱未参前。
寄河西(以下三首系拾)
群邪诚意去。万理博文来。道在收心地。何须浪酒杯。
房沙溪精舍。次苏斋韵。
少年游学遍西东。万理瞭然格眼中。占得藏脩临碧涧。经营精舍隐苍松。有朋自远真吾乐。喻道惟诚禁玲珑。心下群邪俱净尽。从兹自得固颜穷。
次奉先堂韵
岭上孤云碧。闲中一老身。希贤犹未洽。何敢所存神。白屋贫如旧。清心道自新。怡怡无物我。浩浩乐吾真。
赠别赵士凝
一斋先生集 第 426H 页
多病思田里。无才愧俸钱。自然招物议。离抱足幽悁。
一斋先生集
 书
  
答卢子膺书
示衰旺之说。不知其日讲论之所自也。论天地未判之衰旺耶。论天地已判之衰旺耶。论四时之衰旺耶。论一月之衰旺耶。抑亦人物气质之衰旺耶。君常患疾病。故请以疾告焉。周子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盖无极之真理也。二五之精气也。就人之一身而论之。衰旺之说有二焉。阴阳相和而为合者。人物之生也。阴阳相遇而为散者。人物之死也。于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处。有数存乎其间。其寿夭疾病盛衰存亡。不在于是乎。虽圣人。固不得免焉。邵子得见此气数。有阴阳吉凶之说焉。此自然气数之衰旺也。然众人有欲。故不待自然之数而促亡焉。此不能中节耳目之欲。故元气不能调和顺布。而心阳不得下降。肾阴不得上升。阴自阴阳自阳。不得和而合焉。故或病或死耳。神农见得此理。故尝百草。以济其疾病夭死。此不能调摄一身阴阳之衰旺也。大凡理精气粗。而理则无穷。气则有限。故穷理之切深。则气数之功。可不治而明矣。故程子不满邵子。而平生不言数字
一斋先生集 第 426L 页
者。良以此也。愿君更加诚敬。以致博文约礼之功。心通义理。则示气数衰旺之说。便在其中矣。前日讲论衰旺之说。示破何如。不知其日所自所论也。
答金博士(麟厚)
独倚蓬窗。芳缄遽到。凭审君格得物理。而先明心性情意之体用与夫理气七情之妙合。深得穷理之本。喜不自胜。夫学问之道无他。敬勤而已。苟能居敬而주-D001勤学。则自然有日新而月新。月新而年新。理明行笃。漫(漫恐▒疑▒有误)入于圣贤之域。而群疑自通。百病自治矣。来书之问。皆庶乎自明。不必答也。但其中揭其不得已者而言之。示(示恐未) 书云。知止之地位。其在闻道之后耶。此后字주-D004差缓。幸下时字何如。颜子之能虑。果于回주-D005何敢死之之言。见之可也。却于不迁怒不贰过。果见得。尤好。能得。贤人之地步。不踰矩。圣人之地步。颜子果了得字地步。而从事于不踰矩久矣。能得。大字地步。不踰矩。化字地步。且四端之情与七情之情。古今学者浑难辨矣。如恻隐羞恶。性发而纯善者也。悦色嗜味之类。则理气并发而合。故有善有恶。七情是也。来示文云。残忍贪冒。悦色嗜味。亦无非情也。盖残忍贪冒。人欲之大者也。味色。虽圣人亦无不有是情。太王之好
一斋先生集 第 427H 页
色。文王之嗜菖歜。岂有私意不善乎。此阳村之不察乎几微之间。而君亦狃而言之。皆知未至之故也。然则性之所用有四。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也。此无有不善者也。理气发而合者有七。喜怒哀乐爱恶欲是也。此有善有恶者也。欲动情胜云者。七情发而人欲亦已动乎其间。七情不得中节而过胜矣。情与欲。如冰炭之不同。不待卞而明也。大凡学问之功。有终最难。岂不念慎哉。千载之下。非豪杰之士。鲜克有终。须挺然特立。而勇进不息。十分幸甚幸甚。
赠奇正字(大升)
近者。金君从龙过我。因言曰。奇正字云太极。不杂乎阴阳而为言耳。又易曰。太极生两仪。于此亦可见其太极不杂乎阴阳矣。余曰。太极图中所谓不杂乎阴阳者。其于上一圈。挑出太极本体而言。是专言理而不言气。故释之者曰。即阴阳而指其本体。不杂阴阳而为言耳。下一圈。兼理气而言。是太极之全体大用无不备。故释之者曰。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君不辨上一圈之理与下一圈之道。而通谓之太极不杂乎阴阳而为言。何其谬哉。又易曰。太极生两仪。盖两仪未生之前。两仪存乎何处。两仪已生之后。
一斋先生集 第 427L 页
太极之理亦存乎何处。从这里面深思明辨。则庶见理气之浑然一物耳。余以为太极未生两仪之际。两仪固存乎太极之度内。而太极已生两仪之后。太极之理。亦存乎两仪之中矣。然则两仪之未生已生。元不离乎太极也。若相离则无物矣。嗟呼。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余所谓相离则无物五字。幸勿凡视也。且夫天人一理。如人之知觉运动强弱清独之气充满乎一身者。阴阳之气也。又仁义礼智之类具在乎气之中者。太极之理也。然则理与气当在一身之内。是可谓二物耶。为一体耶。为二体耶。更精体认可也。君抑尝谓余曰。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然则太极阴阳。不可谓一体也。盖道器虽有上下之分。然其太极两仪。上下精粗。圆融无际而为一体者也。湛斋亦狃而以道器之上下为二物。可叹。程子曰。博识是玩物丧志。须姑舍博览群书。而居敬穷理。默思自得。而尊性涵养之功久。则理气虽似二样。而浑然一物之体。自然见得矣。
答奇正字书
再承书问。不胜感激。非诚之至。乌能如是耶。来书云。议论激发。几于咆勃。可笑。所争至公。何嫌何疑。但君
一斋先生集 第 428H 页
自以为知道。不能舍己从人。是余之忧虑也。古人以知问于不知。此诚见其大处也。太极之论。古人云。虽专言理而气在其中。虽专言气而理在其中。理气虽二物。而其体则一也。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孟子有专言性。而程子曰。论性不论气则不备。论气不论性则不明。二之则不是。释之者曰。程子扩孟子之未发也。盖君子讲明道学。理会于前圣之所论处。非徒知其已言而已。当推明未言处可也。大凡朱子作圣之功。只言四书。不言他书。愿君更着四书。于人事上真积力久。则其于太极之论。何有哉。程子曰。语孟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朱子曰。平生精力。尽在大学。盖程朱见道。出于前贤所未到者。良以此也。学者当如是矣夫。
答湛斋书
太极之论。再三力焉。吾非好胜也。深有忧焉。湖南。挺然特立而为道学者。君与奇君也。奇君与君如是云。则吾恐学者靡然从之。而不能更思也。来书云。道器之分。不能无界限。则太极阴阳。恐不可谓一物也。盖理气虽有界分。而乃浑然一物耳。以界分言之。则非徒理气有界分而已。抑亦太极之理。有界分焉。太极
一斋先生集 第 428L 页
之道。非他物理。乃元亨利贞是也。有元之理。有亨之理。有利之理。有贞之理。于此四德。亦有界分焉。是可谓二物乎。然则理气虽有界分。亦可谓二物乎。余故曰。理气虽有界分。而浑然一物也。君所谓界限字。亦烛理未尽。谓之界分则可。谓之界限则未可也。理气虽有界分而固无界限焉。奇君尝谓余曰。形而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然则太极阴阳。恐不可谓一体也。盖道器虽有上下之分。然其太极两仪。上下精粗。是固圆融无际。为一体者也。君亦狃而以道器之有上下为二物。可叹。来书又云。朱子曰。太极之乘阴阳。如人之乘马。则决不可以人为马也。盖此则朱子借物。形容理乘气也。非真人马然也。人马则或乘或离。得马则乘。不得马则徒行。夫理气。亦或乘或离耶。理得气则乘。不得气则徒行耶。是不然。朱子假物比喻之事。 君实过听。分理气太甚。而如人马之不同。此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盖理气静则俱静。动则俱动。其体其用。自无顷刻之离矣。古人为学者。离分而言之。其体则一也。分言之则为二。合言之则为一。盖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古人云。阴阳一太极。精粗本末无彼此也。为斯说者。其知太极之道乎。
一斋先生集 第 429H 页
答许参议(晔)
理气所以为一体者。叔玉以为不可。然则气外有理耶。若气外有理则天地之间。有理一体。又有气一体。两体各存焉欤。盖才知道体则理之存乎气中。庶可知矣。人之方寸之间。亦有理一体气一体。两体各存焉欤。于此尤可知矣。叔玉又云。 无其性则心是死物。此说尤非。盖心是活物。▣▣▣▣▣甚无理。以叔玉之言推之则若无其心。性是如无棹工之 虚舟。伊谁用之。不然。先儒何以曰。心统性情。又曰。心者身之所主也。叔玉又曰。文过饰非。可笑。吾虽不知道而云。必不至文过饰非也。与人争难道理。稍有饰非之心。则诚▣▣▣不足与议也。叔玉之言。尘而无章。非有道▣▣▣▣▣。大凡学者。各以己意为主。而不能舍己从人。尚矣。舍己从人。见道者能之。昔横渠先生闻两程论易。勇彻皋比。公旦至矣。士君子法当如是也。吾与叔玉。论道之际。蔽固已甚。不能如是。可叹。足下为道学久矣。不可致疑于杂说。而自当裁择。以为取舍可也。示李良国之言。必见我之阙漏而有是言也。足下以全德之人望我。至矣。全德之人。惟圣者当주-D001之。至于贤者。些有疏处。况如我者乎。李君之见我明。
一斋先生集 第 429L 页
足下望(望上有之字) 我滥矣。但李君不治礼之大本。而论其文为制度。故想必为此而有是言也。贵奴每过经时。立门告忙。未悉情意。
答许参议书
湖南远地。芳缄累到。非诚之至。乌能如是。苏慰万千。夫人心道心之说。自尧舜传大禹也。明心性。察几微。执其中者。自天开地辟以来。未有若是其精且至矣。此圣学之祖。道理之根本也。于斯不通。则其馀不足观也。整庵不识性情体用之妙与夫圣人大中至正之道。而文章之雄。博览之盛。呈露技能。颠倒豪杰。诬人惑世。虽豪杰之士。靡然从之。莫敢是非者。余甚忧焉。足下悟其说之诞妄而不惑。不胜喜贺。吾东方道学之传。庶可明矣。不胜喜贺。余尝诵吕先生诗曰。学如元凯方成癖。文似相如殆类徘。吾于整庵亦然。夫元凯,相如。徒为自欺之伪学耳。若整庵者。不特自欺而已。能使天下后世。皆为误入。岂非圣门之罪人也。余之所以深排者为此也。示心先动之卞。盖天人一理。天道之元亨利贞。人性之仁义礼智。皆气先动而理亦行焉。是以。朱子曰。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于此亦可见其气先动也。夫耳目之视听。所以视听者即
一斋先生集 第 430H 页
其心也。孟子曰。见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恻隐之心。见则感也。恻隐则性发也。设使瞽者在井侧。虽孺子入井。必又有恻隐之情。是瞽者无非性情。而目无见焉。故心不能遇物即感。虽有恻隐之端。无自以见矣。于此亦见其心先动也。朱子曰。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又释之者曰。虚灵不昧。心也。具众理应万事。情也。又曰。唯虚故具众理。唯灵故应万事。又曰。虚者。心之寂。灵者心之感也。是虚字寂字。心之体。灵字感字。心之用也。非心之灵感。则难具众理而必不见矣。于此亦见其心先动也。不然。何以曰心统性情。心者。身之所主也。且夫鬼神。非他物事。虚灵知觉是也。子不语怪力乱神。鬼神之言。姑舍是。下学而真积力久。则鬼神之道。可不治而明矣。这数端论难。道理最精密而高大。盖叔玉放鹰犬而优游。恐未能尽精微极高明也。古人有玩鹤者。程子曰。玩物丧志。好鹰犬者。甚于玩鹤者也。此亦朋友相规之道。须传诸叔玉。幸甚。
答南秀才(彦纪)
来书云。虽出入诸先生门下。未能尊其所闻。盖尊其所闻。别无方法。敬之一字。不失于心上。而圣经贤传。
一斋先生集 第 430L 页
不离于眼前。则自然心通乎道。而尊其所闻矣。又须真积力久。有终而已。吾东方道学。传之者鲜矣。须挺然特立而勇进。幸甚。
又复南秀才书
示居敬之方。盖常在其舍。勿用适他。静则如太虚而不容一物。动则率性而循物无违是也。凡动作施为。各主其事而勿管他事。诚敬之法。前后圣贤。多所言说。而一言尽之曰。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为学之道。吾亦以陈篇简策。为师为学。不知圣门之路。傍行侧到。枉费心力久矣。在孔门。由中正之路而入者。唯颜曾数三子而已。不其难乎。然求之勤厚。不敢隐其所闻。盖古今学者穷易甚难。此曾不精熟四书故也。朱子作圣之功。只言四书。不言他书。今学者厌其寻常。不能着功积力。而求其稀于见闻之书。枉费用工。是自欺而欺人。终不能觊觎其圣人门户矣。君须精熟四书。必先读大学。融会透见。一部大学在于胸中。而非孔子颜子之道。乃我之心事则看他书。如冰解冻释。着不得多工夫。朱子曰。平生精力。尽在大学。盖文公见道出于前贤所未到者。良以此也。
与卢寡悔(守慎)(以下至书类。系拾遗。)
一斋先生集 第 431H 页
年来音信殊绝。不审气味如何。奉面无由。难堪儿女之情。且人心道心。皆是理气之交发于方寸之间。而公私几微之妙用也。非尧舜生知之圣。虽大禹上智之资。未免这里下工夫。故舜以惟精惟一戒之。君须更思惟精惟一四字。此便是克去己私。复还天理之功也。整庵曰。道心。体也。至静之体不可见。故曰微。人心。用也。至变之用不可测。故曰危。此以用为体。以动为静。诚可笑也。夫道心二字。使见道者观之。则不待辨论而可知其为理之用也。凡道字义。皆是发动底理也。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盖性则体也。道则用也。整庵之道心体也人心用也之说。非徒不识尧舜禹传道心法。性情几微妙用下功之地。亦不知道之一字义也。夫人心道心之教。此道之大原而圣学之祖也。于斯未达。则其馀不足观也。吾东方道学之传。专恃吾君。君亦惑于整庵之诡论。莫知是非。可胜叹哉。今去罗金两生。欲学于君有年而未果耳。须进取而讲道赐语。幸甚。行者告忙。未能悉阻抱之悠悠。谨此不宣。辛酉八月二十一日。恒之患痾。借手草草。
与卢寡悔书
一斋先生集 第 431L 页
天寒海陬。气味何如。慕想无极。因罗金两生。闻君太极阴阳之说。四端七情之论。非知道者。孰能若是。不胜叹美。吾东方道统之传。在乎君。须勿放饮酒。更加居敬穷经之功。真积力久。尽精微极高明。以保重任。幸甚。又闻两生持拙作以献于君。果何如。吾以穷乡晚学。不暇词章。疏漏处颇多。然孔孟程朱正脉。略存乎其间。须檃括矫揉而润色之。以遗学者何如。且夫整庵曰。道心。寂然不动者也。至静之体不可见。故曰微。盖寂然不动者。心之体。静如太虚。虽鬼神。不得窥其际者。安用下微字乎。微者。动之微。中庸所谓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之微也。大凡道理无穷无尽。虽为圣贤。亦有所未知焉。然大本既明。则其支流虽有未尽。不妨。若于大本未达。则虽有近道之言。无足观也。夫大舜人心道心之教。此圣学之祖。道理之根。于是乎。整庵有见得耶。未见得耶。若未见得则君不如是频频论难也。夫见道者则一言之间。可以知其人之高下也。君须更思。道心二字。发动底意明矣。整庵之论。非徒不知性情体用几微之妙用。亦不知舜禹道德之有界分也。世或赞美者有焉。其以文章之雄。博览之盛。颠倒豪杰。靡然从之而莫知是非。其害也为何
一斋先生集 第 432H 页
如耶。余之所以深排者为此也。谨不宣。辛酉十二月二十日。恒之拜。
与卢君书
云云。人心道心之戒言。已择其精耶。夫尧舜。生知之圣。无意几。故尧之授舜。只以允执厥中。而禹。反之之圣。些小有几。故舜之授禹。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盖惟精惟一。此是有些下工夫。而乃允执厥中也。故朱子曰。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可庶几也。微朱夫子。则伊谁下可庶几三字耶。君须玩味朱夫子此言。则舜禹性反之间。固可探见矣。且夫人心道心理与气。俱发几微之间也。在下学言之。此是善恶之间也。禹已到圣人。故些有人心道心几微之间。而整庵不达圣贤心性情意体用几微之妙用。而以道心为体。以人心为用。可笑。今之士大夫惑于困知记诡诞之说。皆靡然从之而莫敢是非。可胜叹哉。此圣学之祖。道理之根本。于斯未达。则不足观也。又曰。尧舜。生知之圣。无意无几。禹。反之之圣。些小有意有几。此前贤之所未发。而某之自得之言。须勿以泛观。而更商慎思。则固知舜禹性反之间。而亦知人
一斋先生集 第 432L 页
心道心之间也。癸亥八月二十九日。恒之偶逢僧去。忙遽未悉。
答白光弘书
寂寞山村。芳缄遽到。苏慰。又受好弓。庶可破寂。尤喜。但未得从容叙别。追恨曷极。惟照。所索赠言。居敬穷经而已。居敬则明睿自照。穷经则万理自通。作圣之道。都在这个四字。愿须颠沛造次。常必于是可也。行者告忙。未能悉阻抱之悠悠。只此谨复。
答许参议书(半藁下二作同)
心性与理气。浑是一物。而古人为学者。或分而言之。或先后言之。盖自本体以论之。理先于气。自用工以论之。气先于理。夫宋麟寿李彦迪之说。想必因此而混言。使人莫知先后之分。其为学问。未免择焉而不精之病耳。以心性动静之先后论之。外物之来。心固先动矣。朱子曰。蔼然四端。随感而见。释之者曰。感者。自外而动于内也。见者。自内而形于外也。盖感者。心感也。见者。性发也。由此而观之。心先动明矣。古今学者不达此理。或谓性先动于心。此必狃于以性发而为情。心发而为意为王(王恐主) 而差了。
答南时甫(彦经)
一斋先生集 第 433H 页
费隐之道。分而言之。则费自费隐自隐。合而言之。则费之里面。隐亦在焉。费与隐。为一体也。不可谓形而上者为隐。形而下者为费也。盖费者属乎气。隐者主于理。理气虽是二物。而其体则一也。二之则不是。古今学者。理与气。或太分而为二。或太合而为一。殊不知一而二。二而一焉。此无他故也。学问之功。未能居敬穷理而尽精微也。
答韩士冂(胤明)
公退之日。入直之夜。不辍居敬穷经之功。似专指穷经而言。若居敬则岂只于公退之日入直之夜致其力哉。
一斋先生集
 杂著
  
理气说
朱子曰。理不杂乎阴阳。又曰。不离乎阴阳。盖不离之言是。则不杂之言非也。不杂之言是。则不离之言非也。古今学者。莫适所从。是非纷纭。何所折衷耶。夫阴阳有消长。而理则不然。虽吻然在乎阴阳之中。而不以清浊而为明暗。不以消长而为损益。浑圆旁薄。亘万古而不易。故朱子曰。不杂乎阴阳。非谓理气相离而不杂也。故朱子又曰。不离乎阴阳。于此可见其理气常不离。而亦不杂也。一字之转换。理气分明。而又
一斋先生集 第 433L 页
주-D001成一。至哉言乎。非知道者。谁能识之。
自强斋箴
大道无边。那许功输。曰知曰行。赖在圣谟。博文于事。约礼于心。然非持敬。邪思难禁。合其内外。一于动息。功无间断。心无走作。强兮强兮。难以智力。学到求仁。庶可自强。学力之大。极天无强。穆穆其德。乾乾不息。舜何人哉。可至圣域。
   学者以圣人为可期及。稍有小成之心。是自画。不可与有为。乃圣门之罪人也。不啻圣门之罪人。抑亦吾党之罪人也。故以大舜终焉。
奉赠敬勤斋(柳梦鹤)
敬勤偕立。明诚并进。不睹不闻。尤当戒慎。不知老至。更加笃信。真积力久。可为尧舜。
赠湛斋铭
君子阳德。顺动求伸。沈痾久废君臣义。莫作山中荷蒉人。
书赠韩秀才
夫濂溪何人也。余何人也。濂溪生于经残教弛之时。当道学不传之际。寥寥数千载之下。上无所受。默识道体。而我则生当文献之邦。继濂洛关闽之后。道学
一斋先生集 第 434H 页
焕然复明。支分节解。曲畅旁通。而事物之巨细精粗与夫心性情意之体用。莫不分释。而浑之为凑合于方寸之中。一理分之。为散在于天地百万之物。使愚夫能知能行。而余自早岁。气禀粗暴。未知有圣学。几虚过一生耳。虽或晚悟。粗见道理。然不能爱入古人所到真实无妄之域。虽为道学。其不受变于俗者鲜矣。愧莫大焉。大凡古人所以大过今之人者。非其才德过今之人也。乃其学问之功。大过今之故也。夫古人之学。立志诚实。规模远大。工夫笃勤。而必以圣人为可期而至。此古人之所以为古人也。今之学者。立志不诚。规模浅近。工夫不笃。而以为圣人高远难行。莫之期及。此今人之所以为今人者也。君则不然。年少质美。好学不倦。以行古人之道。而寻师访友。不远千里。其学问之诚。可谓至矣。此所谓杰然者。只须有终而已。余爱其质美而志大。于其归也。以吾伪学为戒。而以圣贤为则焉。此中工夫。次第条理。曾与君讨论。故今不尽焉。且吾东方道学。传之者鲜矣。愿君勉之。吾所谓有终二字亦勿忘。幸甚。因诗曰。
 濂洛波寒关婺墟。谁能融会古人书。劝君力学须真积。自尔通明便复初。
一斋先生集 第 434L 页
示金君永贞
古今学者。穷易甚难。此曾不精熟四书故也。学者须精熟四书。真积力久。则可以知其道之上达。而穷易势不难矣。盖精而未熟。则不可以知道。熟而未精。则亦不可以知道。精与熟俱到。然后可以透见骨子耳。但大学。群经之领。须统读(读领字上下疑误)大学。融会贯通。则看他书便易。且敬者。圣学之成始成终者也。自初学以至圣贤。皆以主敬为进道之方。学而久主敬工夫。则其为学伪矣。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收放心而已。此是主敬工夫。古者群圣贤之言虽多。而于此一言。至矣尽矣。学者苟能收敛此心。久而不失。则群邪自息。而万理自通。此非我妄言。乃先圣之遗训。而每于学者。以是告焉。世之学者。其于四书。厌其寻常。读之无异记诵词章之习。而求其稀于见闻之书。好着枉工。此所谓索隐行怪者。不啻不知道体而已。终不能觊觎其门户矣。朱子曰。平生精力。尽在大学。程子曰。语孟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盖学者博文之功。当如是矣夫。因诗曰。
 欲观洪水须沧海。如见名区上泰山。大匠不为废绳墨。通明圣学谅非难。
示诸生
作圣之功。朱子只言四书。不言他书。愿诸子勿观杂书。须精熟四书。融会透见。为自家道德事业。然后可及六经。然则大而为贤。化而为圣。不及则亦不失令名。某于学者。每以是告焉。而从事者鲜。诸子信乎否。
偶书
一言尽之。曰学不息。万理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