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x 页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简札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0H 页
答舍兄书(似是伯公在星州时书)
半刺送人来。承得手札。哀慰哀慰。吾辈罪恶之积。有以致此。奈何奈何。静而思之。彼既不幸。得之非人。当初相知之时。乃其杀身之日。可痛可痛。时议许不延坐。而 天恩反赐以子之所为父不可知之 教。思此感励。亦可以自慰。幸须置之外事。勿复挂怀。虽百痛伤。更无回生之益。不如付之于无何之域耳。更须勿痛。林公既归。舆来之事。可以无忧。亦勿为念。此中庶尹。亦别送人。别致赙物矣。瘗诸马山。使之近京便护何如。馀望十分消遣。善保馀龄。是我不得已之望耳。填膺万绪。何尽于书。谨白。
答舍兄书(似是乙卯倭变。公为元帅时书。)
承悉示意。崔事。许令戴罪从军。立功自赎。已曾启 闻矣。须将是意说与。使之多斩倭头。以赎其罪为善。止其 启请之事。则业已启 闻。势已难及。只有斩获一路可以自赎耳。主帅之老怯。弟已知之。 朝廷亦非不知。而无可当之人。不得已送之耳。无武守令。因其报状。使许出送治官事。今朝通关御史耳。荫官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0L 页
请递事。亦已料及。监司亦曾 启请云。而但贼势方急。无暇及此耳。吾辈世荷 国恩。当此大事而凡事解弛。祸将不测。唯有一死可以报 国恩耳。馀无可念。谨复。
答舍兄书(此以下。伯公为监司时书。)
今晨。承本月初七日在全州修书。审无事驰驱。慰仰慰仰。弟之升秩。出于意外。曾已通书。想得及达尔。虑有物论待之。屡辞犹未得请。终未免于出仕。遂成冒耻之身。从此尤无逃死之地。是亦可叹耳。子弟辈必不以此升为异为惧。故不之通示耳。十晦之书云。近日梦烦。此正弟之拜职前五六日也。事至无妄。应感梦寐而然矣。惧不自已。又十晦书云。会宁马岛。虽已设镇。若不加军与粮。与无无异云云。许多小堡。安得军粮而尽充之乎。只备十馀日之费。则贼兵攻围之际。兵水使等可及驰援矣。况虽小堡。少有守兵。则贼必不弃之而过去。相望设堡。互相连缀。此制敌之方也。幸勿以为小而发此难守之说。致动易摇之人心为善。今年之敌。亦岂可谓极大乎。只缘乘我无备而猝发耳。今则贼既败衄于灵岩,鹿岛。此等处则知有防守。应不再来。但彼多掳我人之稍黠者。彻知无备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1H 页
处。而直冲上六浦诸地。则是深可虑。彼处之备。尤宜留念留念。且道内无妆不射之人。教以掷石之战。最为有关。而本道则不解此技。须借安东,庆州,金海等处。善于掷石之战者三四十人。分送诸处。使之教习何如。近欲建于备边司公事为计耳。玉堂劄子。同封送上。幸细察而详处之。其中所言倭事。俱似虚传。但以此人心汹惧。则此为可虑。然此言亦不可谓必无其理。徐徐闻见而镇定之。心常不释为宜。且顷日黑山所捉鲍作干。置之而勿治。以开见贼来告之路。为善为善。彼既以捉鱼资生。无处不到。虽欲严禁。茫洋大海。抵死潜入之人。其可能尽禁乎。欲禁则法愈密而奸愈甚。缘此潜往潜返。虽见贼船。畏法万无从实进告之理。宁听任其出入。使无所忌。而诱令见贼船而登时来告之意。则庶几得其力矣。或以为孤单深入。如或被掳则反为贼向导云云。此弊则果不无矣。今若禁之而使之永绝入海之弊。则诚善矣。然虽禁多方。潜身冒入者。既不可胜禁。则潜往被掳者。其将奈何。与其禁而不可禁。无宁任其出入。使无被罪之惧。则彼或见掳逃还。将不惮于进告矣。彼此利害。岂不大相辽乎。此意不可不知。故白之耳。谨上。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1L 页
答舍兄书
昨日都事传书。今朝沃沟人传书。并得承受。知行候无事。可慰孤怀。此中时亦苟度耳。谏劄文势。虽似不专指我。而我之新升。适有此言则安可不为之动念耶。亦安知所指者定在何人耶。其所闻。略录前书。想今已达矣。就中季任(赵士秀字)公今被物论。至于见罢。可恨。彼本偏执。而政事之间。不避嫌疑。致来此䮕。盖礼曹参判有阙。座目之高而可为者尚多。以伯高(赵彦秀字)拟诸首。此必发于欲为而不得者之口。且金吾郎有阙。以女婿同生。知有相避而强拟诸首。后政换以他司。是皆不恤人言。行臆而为之。其他族属之人。亦多为官。盖彼自信大道。不顾小嫌而然。世事其可畏也如是耳。造舟之多。军人之少。非不知之。然至于多用舟师之际。不为预备。则末由卒办耳。军官当闻见。然能料事有智计之人。未易得之耳。黑山之事。偶有所闻而不为公事。只自备边司行移问之。以此不以为关重。兵使必不通于监司矣。柳忠贞上疏之事。佥议或有欲行者。而闻有如士容辈。皆不欲为之。故令本道监司商确启 闻后更议事。已为行移矣。慎勿轻易处之。更为闻见道内熟谙关防利害之人。与兵水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2H 页
诸人。另加理会。反覆详议。然后枚举各议。启 闻为善。前闻海南之人多不欲革罢云。其处事知人。亦不可不访问也。当此末世。凡事力主为之。而一人非之。则终必为谗。致祸不细。此不可不虑耳。羊皮贴里送上。但围狭恐难著也。今见丁杰之书。以无形名为虑云。前日弟在时。令各官多造旗帜。不知已造否。须令各邑使之鲜明造作。而分送于彼为可。凡造形名。要令有色多造。凡旗帜解明。军容整肃。敌人夺气。此古昔善于持兵者之一务也。通报并上。照之。馀俟持简人还。不复一一尽之。灯下信笔。艰得成字。
   
(公于乙卯征倭事定还朝后。公之兄判书公。以全州府尹。征倭有功。特升全罗道观察使加巡察使。故书中所及如右矣。今以此书与此下诸札及公辞辅养官劄有曰。自受兵务后云云等语观之。则公之平倭还朝后。必因察御倭机务矣。而公行状中不及此事。则必是记者之脱漏耳。)
答舍兄书
古阜人来。承手札。备审示意。兵水使。在前监司敌体待之。已成习尚。其不从监司之令。无足怪者。宜以谈笑处之。勿露圭角为得耳。将相须和。可以济事。至于不得已之事。时亦通简而开谕之。务令和洽。然如水使者流。则或有已甚之事。或避嫌或论 启。亦何所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2L 页
妨耶。阙立者退番。载在后录。此乃兵使之任。彼岂肯不为听裁乎。须更思之。务令彼此得中处之为幸也。至于叠发之事。则民情怨受其弊。须反覆通关。期令从一为善。且军器之备。乃各官通务。兵水使岂得专利耶。亦将此意开谕之。勿复如前。但各官修备军器。能如一家之事。尽心为之。则虽不请报。可为耳。各官之力所可为之事。一一报请。是亦可恶耳。馀万万不一。谨复。
答舍兄书
书信之稀。近来尤甚。今得前月念八书。知巡候稍平。深慰深慰。此中时得粗保。叔母主亦颇苏复耳。且晦日。青岩察访来辞。仍问南中之事。其言兵使政迹。闻来深慰所望。其言曰。监司戒谕深切。南亦在京。多闻病痛。而凡事专尚柔道。道内之人皆喜曰。若果如此。当初我辈恐怕之意皆虚也云。然其威名素著。恩信并行云。闻之不觉嘉喜。夜来仍人闻之。则察公乃任公切邻切交。因其荐得此官云。恐无乃阿私而谓然耶。此则弟之私见也。且言岐浦之事。边协及道内之人。皆言其革罢此镇则其他地反为贼之窟穴。切不可革云。从前议论如此不一。故弟亦不敢发言耳。默察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3H 页
其意则似与柳忠贞,边协。各为一边耳。黄川事亦如右意。此非深知利害之言。似不可取信尔。且察访之为人。颇似喋喋阿谄。其言亦不可取实。且言防备之事。监司与兵使手合。几尽措置。但上六浦颇为虚疏云云。此言亦果尽然耶。军官则李京外四人。已曾口传。望后欲发送尔。造船事。因经 筵官所启而下书。然此等事。兵水使处例皆有书。何必监司独当为之乎。当敕水使。使之披择(恐或有误)论报。据其意驰 启则似合事体矣。适客到。且有官事。不能一一。只冀慎摄慎摄。谨复。
答舍兄书
即今巡履若何。悬仰实多。近来日候虽温。连日大风阴曀。气颇严冷。此政调摄极难之时。更须若时善保。顷得长兴所修书者持来书。审缘劳致疾。此乃闲静之馀。驰骛而然。习成则自安。而忧虑不已。且防备之难。果如来示。但许多边堡。岂可一一充兵。待此不期之贼耶。只令列镇多备器械。贼来足以自守而已。若粮械有定。则城中之众虽不多。亦可延日。以待外兵之来耳。内邑之军。亦何可预待自困耶。要令预抄精锐。严立法制。使业武及有武才之人。无所隐漏。预备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3L 页
弓矢。其不能自备者。官自给之。贼至某处。三两日相持之际。势必可及驰救矣。且须预定某邑则当救。某边非武士守令则择乡中前朝官及有武才乡所所信服者。定为卫部将。使各自择陪隶。仍令其守令为主将。仓卒之间。勿烦号令。各知所向。及时驰赴。败衄则守令斩其卫部将。卫部各督其队伍则各自用心。择率一乡有武可用之人。无使隐脱。而终必有效矣。然此亦必待守令之刚明。然后可办此事。其守令才否。预须阴试而黜陟之为可耳。三城形势亦各不同。于兰政得形势之地。非为井泉之故。则万无摇动之理矣。但以无井之故欲移之。若筑堤凿渠。以通泉路则斯亦良计。未知如何。但新见之地。水草有馀则无所不可。而若无藏船之地。则斯亦为难矣。康津之城。弟之所见。亦欲仍旧。但弃后山而进筑之则似为大误矣。古人攻城之策。至有筑土而临之者。况高峰在后。贼若夺据而临之则城中将无所隐蔽。此其大段料理处。弟之所见则城基太阔。难于守御。欲截去其东西傍出之腰而狭筑之。则庶便于守御。更加料度。长兴则只加小小修筑。马岛则城甚固完。只令守将略加修葺耳。会宁则城尽颓圮。不可不筑也。造船之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4H 页
役。虽似急务。此亦各浦循例之事。只督程限。如有阙军。少少添助。则限明春防守。岂难就功乎。船数亦甚不多。已为酌定其额矣。虽有备边司见样。不必浦浦尽备。择其中有人夫之浦。使于酌定数内造之耳。其船过大多造。则恐其无益故云耳。箭则各官已有按月造作之例。但造弓之事。未有良策。兵水使已与备边司。商确而去耳。弟之在彼时。欲使道内赃赎之布。勿令上送。留为造弓之费。而不果为之。今当留此。或贸材贸角。或助匠人供馈之费如何。其他所补。亦须周思而善图之为可。且水陆军居沿海者。留防本邑。责其守城。甚为良计。此本道军情素所发愿者也。但追逐邀击之事。不得已使本土知形势习舟楫者为之可也。一朝以内地不习之卒当之。则何能应变耶。大要须整办舟楫器械。以待事变。水路则专责水使。使之率舟师及沿海各官各浦。随贼所在。穷追击捕。使不得下陆。下陆则责兵使。率陆军驰赴鏖战。随即截灭。但守令则皆属兵使。诸浦则皆属水使乃其体统。而若舟师多在之邑则不得已姑属水使。使之尽其水技可也。且鲍作干辈。为兵水使所侵暴。多致逃散。此从前巨弊。须令务祛此弊。虽出入诸岛。勿令苛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4L 页
禁。其船只亦勿强夺。使彼辈安集。而有事之际。使之尽力。且用其船。可添战备。乃是大益矣。从前兵水使辈。虑彼深入遇贼。以被人物被虏之罪。故切禁彼辈之素所业食。彼辈不以此惩废所业。反百般设计。潜入深岛。虽或遇于贼船。抵死隐讳。若任其出入。恣为生业。如遇贼船之来过。使之登时赴告。则诸镇从而预知而设备待之。此亦觇贼之一奇。而使彼亦无犯禁获罪之患矣。然禁彼下海。已成积习。须极诚待。然后可得其用耳。加里浦欲革之见。我已先获于柳见矣。而但来此发言。微见诸相之意则皆有不然之色。而询诸海南之人。则亦以为不当革。询诸左道之人。则或以为可革。第彼在腹心之外。不关有无。而皆曰不可革。以此度之则革罢之后。脱有小贼窃发于右道之内。则乃谓某也主张革罢此镇之祟也。且有 祖宗疆土不宜缩小之论矣。此末世多言。亦不可不虑耳。此镇之事。柳与吾见相同。弟亦计之甚熟。而有此等难事。故迟停之耳。且丁柳之器局。各有所长。柳才颇优于丁。但柳多作为而丁颇的实。须知此意而裁抑而劝励之。使之各成其才而已。馀万不一。持书来人。久不辞归。必有渠辈所为之事而然也。其还。当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5H 页
复一一。只冀慎摄慎摄。谨白。
上权左相书
云云。似闻物议欲治光平(即金明胤君号)云。公论虽不可沮遏。然于鄙意。颇有未安。近来伸雪。固已不少。何得事事尽快于一时乎。若此不已则人心之不平者众。众则鼓动之机将在此。何可不虑。况 先王朝之事。山陵未久。遽尽更改。 中宸方且持疑。此际若加骚扰则 天心之改移。亦所难测。何不务为镇静。徐图太平之治乎。吾辈今日。只宜辅养 君德。使学问日进于高明。根基安固。然后可为之事。次第行之。岂不裕然无憾乎。何必促行窘步于人心未定之前乎。且永夫亦有欲治之论云。亦未知是否。仆亦曾痛心疾首于此久矣。到今思之。还有未安之怀。此等之事。当天地而容之。置之于度外何如。虽论黄嫔之事。事亦既往。追论无益。而事又多涉于 先王先后。当此宜静之时。似不必轻动。于钧意何如。不惜商量更议。谨拜不宣。
上权左相书
久阙奉拜。空勤恋郁。近日之事。仆辈之所 启请。则既得蒙 允矣。但尽雪乙巳削夺伪勋。则物议方紧。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5L 页
势不可抑遏。将何以处之。顷日吾辈姑欲止之者。非以死者为无冤抑。策勋为实有功也。但见上有 慈殿习熟见闻。未易回 天。而 主上有难于处置之嫌。故不敢容易开端。今者愤郁一开。江河溃决。难可以障之。姑待物论之愈久。 天意之从违。吾辈又出而论 启。请从物议乎。抑今即一时俱出而并 启乎。何为而可合事宜乎。伪勋之当削。事理甚明。冤枉之应雪。义所当为。今既发端。不可不扶持正论。伏惟台监量示。并告台右侍史。谨禀俟教。莲坊老妄拜。
答洪右相(暹)
伏承台问。示谕丁宁。敦勉谆切。非荷见爱之深。何以及此。感叹佩服。不能自已。仆之呈辞。非以引退丐闲。亦非避事求罢也。痔病虽重。人所共知之症。岂为此等病轻易自退耶。但患此日月既久。顿无差歇之期。今则坐卧不得如人。侧身宛转。俯伏苦痛。固不可起居随班。然此则早晚如有复生之时。则循例充位。或出或入。奉依台教。犹或可也。第以目病日深。咫尺不能辨物。行步之际。虽凭杖力。亦未免人扶指。示犹不见地之高下路之燥湿。冥行误陷之时居多。此则傍随录事书吏之所共知也。至于当食之时。眼前食物。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6H 页
必待傍人开说此为某物。彼为某馔。然后始得箸挟。犹未免多寡之不定。已成盲人之态。子弟婢仆出入眼前者。亦不知其何人。必问之然后始知为某人也。今来台札。字样甚大。而不得认视。必待日照。然后见之。犹有未辨处。质诸傍人。始知为某字也。病势如此。而人疑犹未解释。或指以为推托。或指以为引嫌。平生无诚心感人之行。故一有所为。例不见察于人也如此。追咎何益。只自窃叹耳。耳聋又是本症。而察言观色。乃酬应事物之机也。此事尽癈(一作废)。而其可称为首相。捧土揭木。伛偻颠踣于内 廷外朝乎。如此而其可与闻 国政。参断机宜乎。此等切迫。非干己事。故人皆不察而揣度疑似。外为牵止之论耳。他人岂知他人病痛乎。及之然后知之矣。病实如此。非有所托也。天日孔明。头上昭昭。安可诬也。昔北齐高纬之将亡。祖珽以盲人为相。时人以盲老公目之。卒致覆败。仆之事不幸而无乃近于珽之为耶。虽万被戮。盲聋之人。义不可冒居钧轴。取笑于一时。贻讥于千古也。此仆之出处本末牵缀闷迫者也。仆近来久患毒痛。心疾又发。躁暴无常。语多不伦。遇事妄发。今此之言。亦无乃邻于此耶。直欲尽言所怀。不觉触犯台监耳。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6L 页
何人身无病患。静坐晴窗。看书玩理。以娱此生耶。仆今虽丐闲得退。明窗反如漆室。晴日变为昏荒。看书不得。操笔难书。已矣此生。更无滋味。徒成悲惋。并惟台谅。言多草代。不能尽意。奈何。谨复。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杂著
  
御夷狄方略(癸卯文臣庭试壮元)
王者之于夷狄。犹阳之有阴。未有无阴而独阳。亦未有有中国而无夷狄之时。故圣人之道。常在扶阳而抑阴。要令阳道长而阴道消。然后无侵凌干纪之患。而国势常安焉。未有殄灭无遗类之理。此古昔帝王御夷狄之大经大法也。然则夷狄虽有猾夏扰边之害。而王者固宜受其侵侮。不为之所乎。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重门击拆(一作柝)。以待暴客。太易之训也。苗氏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猃狁匪茹。则兴六师以征之。在我自修之道。敌来应之之方。固未尝不为之绸缪也。我 国东连岛夷。北接山戎。其御之之方。宜如何备耶。其平常无事之时。则谨饬边备。慎守封疆。休养生灵。以保太平之业。理之常也。不幸而东夷有狡诈之谋。北狄起窥觎之心。窃发我海路。侵轶我门庭。则亦可恃吾阳长之道而不为黜阴之计乎。曰。王者为治。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7H 页
常尽其自修之道。使人伦明而纪纲立焉。则虽有阴邪之气。不敢干于其间也。阴阳一理。彼感而此应。有若影响焉。昔西晋有骨肉相残之祸。而终致五胡之乱。唐之河朔。世擅方镇。旅拒王师。而其地终沦于契丹腥膻之域。此皆恶气之相感而有以召之也。然则夷狄之窃发。虽不可皆指为我感而彼应。其理则固有可惧之机焉。故王者常兢兢业业。不敢逸豫。使民心固结而元气壮盛。则虽或有狗鼠之奸梗轧于边境。而终不足为吾之害耳。今者卉夷作耗。扰我南纪。使我数百年涵泳 圣泽之民。不能奠枕。而边城为之早闭晏开。脱有北狄乘衅而起则三面受敌。疲于奔命之患。臣实寒心。然我 主上勤于学问。爱民好士。无游佃之举。无声色之娱。不懈益虔。民心悦而天意和。 朝廷清明。文吏无爱钱之讥。将士得人。武臣无惜死之心。使 国势常有泰山之安。则虽夷狄百万。其何畏之有焉。其或厮舆不备。侵镐及方。不过命一吉甫。驱出朔方而已。遣一楼船。横截海道而已。犹有不囿 吾仁。出没邀利。则亦不过天地而包之。河海而容之。捐我皮币金帛。而消彼豺狼禽兽之心耳。又何必区区较胜负赌一掷乎。所患者。其或狃于升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7L 页
平。 君德不固。侈心日萌。军民困于守御而上不知。士卒毙于锋镝而将不恤。阳德消而阴道长。则祸乱之作。当自我而召之矣。臣窃意御夷狄方略。端在于此也。
录遗许太史(国)朝鲜风俗(宣庙丁卯太史之来也。与公从容谈论。至于国家礼制风俗。无不详问。请公录示。公即坐操笔录遗如左。太史益加叹服。)
崇尚信义。笃好儒术。礼让成俗。柔谨为风。○士大夫丧葬祭礼。一依朱文公家礼。父母之丧。率皆庐墓三年。若有不谨者。不齿士列。其间或有啜粥终丧。不食盐菜。或手自炊爨。以供奠事。○昏娶。必通媒纳采。不娶同姓。○士大夫皆立家庙。四时仲朔必享。忌日则子孙不食肉。祭其主于寝堂。六品以上。祭三代。七品以下。祭二代。庶人。只祭考妣。若嫡长子无后则众子。众子无后则妾子奉祀。旁亲无后者祔祭。嫡妾俱无子者。告官立同宗支子为后。○士族妇女。夫死则守节终身。士大夫妻亡者。三年后改娶。若因父母之命。或年过四十无子者。许期年后改娶。○每岁。 王祀先农。躬耕籍田。以供粢盛。 王妃享先蚕。养蚕于后苑。以率女工。○每岁季秋。 王行养老宴。参宴者皆除一级。孝子顺孙义夫并饷之。 王妃宴妇人于内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8H 页
殿。并饷节妇。皆有赐物。年百岁以上者。岁赐米。堂上官以上年满七十者。功臣父母,妻,堂上官妻。并月致酒馔。○二品以上年尊德邵者。春秋赐宴。谓之耆英会。○孝友节义烈女。随其行迹。或赏职赏物。或旌门复户。清白吏。见存者褒奖。身殁者。子孙亦皆录用。战亡人子孙。亦存恤录用。○宗亲大臣之卒。举哀辍朝。遣官吊祭。官庇丧事。因公在外身死者。亦致赙祭。宗室虽秩卑。期亲以上。亦皆吊赙营葬。侍讲官及台谏。勿论品秩高卑。一皆赙给。遭亲丧者亦如之。○设归厚署。备棺椁。以周民间仓卒之需。○败常犯赃者。妇人再嫁者。书名三司。其子孙不齿仕类。○五子登科者之亲。岁赐米。殁则致祭赠爵。○中文武科者。赐恩荣宴。其亲存者则令所在官给酒乐以荣之。名曰荣亲宴。殁则设祭。谓之荣坟。中第一名者赐米。直叙六品职。○凡民因贫乏过期未葬者。昏嫁失时者。皆给资财。饥寒孤独者与老而无托者。亦给衣料。○弘文馆官员。更日直宿。 王日开讲筵。宰相台谏。亦令轮参。又有夜对。以尽群下之情。○官至二品年七十。许致仕。官至一品年七十。而系国家轻重者。不许致仕。赐教书几杖以优之。○堂上官实行二品以上职者。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8L 页
视其秩追赠三代。○士大夫及军卒父母年七十则一子归养。八十则二子归养。九十则诸子归养。○每岁夏月。颁冰于宗亲及文武堂上官。堂上官年老在散者。活人署病人。刑狱囚人。并给。○历代及本国忠臣孝子烈女所行卓异者。裒撰成书。名曰三纲行实。译以方言。广颁中外。使妇人小子。无不晓解。○国中设成均馆祀先圣。又设养贤库。常养生员,进士五百人。累年居馆。力学笃行。而屡举不中。年满五十者叙职。虽非生员进士。通小学四书一经者。亦升补于馆。东西斋四坊。各有学舍。教卿大夫子弟及凡民俊秀年八岁以上者。闾巷小童不得肄学者。设童蒙教诲。○州郡亦设乡校。皆仿成均四学之制。观察使巡到其邑。师长儒生。皆试讲制。课勤惰以劝惩。春秋释菜。观察使,守令亲行之。又大飨儒生。○成均馆儒生。每岁春秋。议政府六曹诸馆阁堂上。命题制述。科次置簿。优等者三人。直赴文科覆试。○成均馆升补儒生及四学诸生。每年六月。定考官逐日制述或讲论。通考优等者五十人。许赴生员,进士覆试。诸道亦然。○世子逐日问安视膳。与师傅宾客僚属。日三讲论。凡接师傅时。下阶迎送。每月十五日会讲。必设大饷。一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9H 页
书讲毕则大设宴饷。又有赐物。○新除授京外堂下官职者。参谒于议政府,吏曹,属曹。毋过十日。○立崇义殿。以前朝王氏之后主之。给廪禄祭田。以奉其祀。○前代新罗,百济,高句丽王陵。官禁田柴。○历代始祖及有功德及民者。皆立庙降香祝。令所在官春秋致祭。○设厉坛于北郊。汉城府官。每春秋。遍祀无主孤魂。州郡亦如之。○囚人。冬月则给铺席。夏月则净修狱中。洗洒枷杻。使无寒冻薰蒸之患。又定医官。备药物救之。贫不能养狱者。官给廪料。○京外置常平仓。谷贵则增价以贸布。谷贱则减价以卖布。以济穷民。又置别仓。当春贷民。以赡耕种。秋偿其数。以备来岁。每年以为常。若值水旱凶歉。则在在设赈济场以救之。○郡县。每岁春秋。行乡饮酒礼。又京外小民。每里立乡长。家出米布。使乡长掌之。春秋设酒共会。以申其好。谓之讲信。凡有疾病患难。交相救护。若有死丧。备棺椁葬需以庇之。○曾经三品职及台谏侍读官者。子孙承荫。每岁正月。试才补官。无荫者之子孙。择其俊秀。许三品以上官保举。吏曹更试经书。随才补阙。若不称。并罪举主。○科举。每于子午卯酉年为之。设三场。初场试论义二篇。中场赋表二篇。终场策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49L 页
问。会试则初场讲四书五经。能通者许赴中场。试赋表记中二篇。终场策问。通考取之。殿试则策时务以第高下。若遇大庆及 王亲幸学宫则有别举。 王时时亲行释奠。或不时幸学。与师儒讲论。或横经问难。或行大射礼。或亲策儒生。○凡中科者。殿庭唱榜。御前赐酒赐花与盖。优人呈戏。鼓吹前导。三日游街以荣之。若幸学试取。即日唱榜者。并赐鞍马袍笏。尤以为荣。○圣节及正至。 王率世子百官行望阙礼。遣使上表时。 王率世子百官。行焚香四拜礼。 王亲捧表。跪授使者。仍下庭鞠躬。具黄屋仪仗以出。祗送郊外。我国赴京使臣。或赍奉敕书回还之时。结彩棚迎郊。一如华使来临之时。凡进献礼物。 王必亲自检视。○宗亲年满十五。入宗学受业。每日抽签曾读。以为课劝。○礼曹。每月考讲四学诸生所读书。○京外儒生逐日所读及其师职姓名簿录。岁于礼曹。每科举后所训儒生中及第三人。或生员,进士十人以上者。加阶。○祭服,朝服,公服。一依华制。○每四时入节日及季夏土旺日。钻木为火。○遗失小儿。汉城府,本邑。保授愿育人。官给衣料。
朝鲜为壤。檀君肇国。箕子受封。皆都平壤。汉置四郡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50H 页
二府。自是三韩瓜分。马韩统五十四国。辰,卞,韩各统十二国。厥后新罗,高句丽,百济三国鼎峙。新罗之地。东南至海。西至智异山。北至汉水。高句丽东至海。南至汉。西北踰辽河。百济西南至海。东至智异山。北至汉。新罗灭高句丽,百济。及其衰也。弓裔据铁原。称后高句丽。甄萱据完山。称后百济。高丽始祖统合三韩。西北以鸭绿为限。东北以先春岭为界。至我 康献大王。建都汉阳。定为八道。中曰京畿。西南曰忠清。其西抵大海。皆古马韩之域。高句丽,百济分据其地。东南曰庆尚。其东南抵大海。本辰韩之地。南曰全罗。其南抵大海。本卞韩之地。后为百济所有。西曰黄海。其西抵大海。古朝鲜,马韩旧地。后为高丽所有。唐高宗灭高句丽。不能守其地。新罗遂并之。及季世。为弓裔所据。高丽始祖尽有其地。东曰江原。其东抵大海。本獩貊之地。后为高句丽所有。西北曰平安。西抵鸭绿江。北接靺鞨。本朝鲜故地。后为高句丽所有。新罗文武王与唐将李绩攻灭之。东北曰咸镜。东抵豆满江。北接靺鞨。本高句丽之地。八道中忠清,庆尚,全罗三道。地广物众。州郡雄巨。最为富庶。俗尚诗书礼让。其中庆尚道。号为岭南。风俗之美。道学之士。比诸道倍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50L 页
多。平安,咸镜二道。境接靺鞨。俗尚弓马。兵卒精强。
策题
问。道学之传。有自来矣。唐虞三代之际。虽无道学之名。而君相相传。无非一道。固无容议。周衰道废。孔圣挺生。杏坛讲论。始有道学传授之派。夫所谓道者。乃人伦日用所共由之路也。人人皆可与知与能。而学而传之者盖有几欤。然则所谓道者。于人伦日用之外。将别有一物耶。所谓传之者。果何事耶。圣远千载。两程夫子始得不传之绪于遗经而讲明之。然后学有渊源。人知向方。溯其渊源。亦有所自欤。六经在世。昭如日月。二帝三王群圣人之言。无不毕载。历代诸儒。孰不讲究。宜无不得其绪。而不传之绪。卒待夫两程而后得焉。所谓相传之绪者果何物耶。道之浩浩。何处下手乎。须寻端的入路处。然后可以造诣。故圣门教人。各有所主。而次第不可躐也。然则孔子之教人。以何为先。孟氏之教。亦自何始。承教而传其学者谁欤。两程之学。亦有施教之先后欤。同时有若张子,邵子,司马公诸贤。讲明道义。相为师友。张子之教人。以何为先。而亦有成就而卒业者乎。邵子,司马之学。醇正不偏。而果能得夫道学之传乎。尔程高弟。不一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五 第 351H 页
其家。能传其学而无弊者。果谁欤。厥后考亭朱子生岁同于孔圣。寿又几于奠楹。讨论经典。删定百家。继往圣而开来学。集诸子之大成。其道问学之功。兼极乎高明。谓之后圣。良不诬也。其讲学教人之方。可得闻欤。当时则有象山陆氏者实与吾朱子抗焉。其为学之道。以何为主欤。考亭门人。能传其正派者何人。陆氏之学。亦有传于后世者乎。 中国之有圣贤。外国未尝不知。如高丽问龟山何在。金人问朱子安在。皆可考也。当今 中国。亦有能得道学之传者耶。诸君子读书穷理。讲学明道之日有素。其于道学之传。必有取舍于胸中。愿就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