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x 页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疏
疏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7H 页
辞兵曹判书疏(戊申年)
伏以本月某日。自 上特命小臣。升拜兵曹判书之任。臣闻 命惊惶。不知 圣朝何缘而授臣以不当授之重任。以辱 大廷之明扬欤。臣揣分抚躬。无地自容。小臣少无才识。晚登科第。窃禄庸庸。才经十三年。因夤侥倖。滥蒙 中宗大王宠擢之恩。骤升从二品之列。识劣位高。不能堪任。日夜忧惧矣。旋蒙 天恩。猥授方面之 命。尚不能称职举任。事多失宜。方俟罪谴。今又不料特蒙超擢之 恩。升此正二品之职。惶恐战慄。罔知攸措。况六卿乃预闻 国政之任。而本曹又系西铨重柄。戎政大事。所任尤为关重于国家。臣伏见今日 朝廷之上。先进之中。才德俱优之人不为不多矣。而小臣以迷劣后进庸暗无状。特蒙 误恩。至于此极。昼思夜度。以臣才智。方之在 廷之臣。未有居臣之下者。小臣无一寸功能。岂敢用先他人滥膺 宠命。冒受匪据。以伤 圣上知人之明。以误 国家戎务之重乎。伏惟 圣明。听臣自知。亟 命改正。广选可当之人。以重本兵之任。臣不任
伏以本月某日。自 上特命小臣。升拜兵曹判书之任。臣闻 命惊惶。不知 圣朝何缘而授臣以不当授之重任。以辱 大廷之明扬欤。臣揣分抚躬。无地自容。小臣少无才识。晚登科第。窃禄庸庸。才经十三年。因夤侥倖。滥蒙 中宗大王宠擢之恩。骤升从二品之列。识劣位高。不能堪任。日夜忧惧矣。旋蒙 天恩。猥授方面之 命。尚不能称职举任。事多失宜。方俟罪谴。今又不料特蒙超擢之 恩。升此正二品之职。惶恐战慄。罔知攸措。况六卿乃预闻 国政之任。而本曹又系西铨重柄。戎政大事。所任尤为关重于国家。臣伏见今日 朝廷之上。先进之中。才德俱优之人不为不多矣。而小臣以迷劣后进庸暗无状。特蒙 误恩。至于此极。昼思夜度。以臣才智。方之在 廷之臣。未有居臣之下者。小臣无一寸功能。岂敢用先他人滥膺 宠命。冒受匪据。以伤 圣上知人之明。以误 国家戎务之重乎。伏惟 圣明。听臣自知。亟 命改正。广选可当之人。以重本兵之任。臣不任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7L 页
兢惶悯戚陨越之至。披沥肝膈。谨昧死上言。
辞兵判再疏
伏以小臣。猥将自知实状。仰尘 黈纩之下。冀收分外之 恩。而诚素浅薄。不能露意。所辞不免于文具之归。反承不敢当之 教。臣之罪戾。到此益重。更切惶汗惭腼之至。小臣非但庸暗迷劣。才分本来驽下。实不合于此任。自壬寅年。得头脑偏痛之病。其后眩晕證又重。精神昏暗。遇事健忘。又自今年六月。前證复剧。右边手足。亦常不仁。大病之馀。又丧年壮男息。伤恸过度。精神耗劣。比前益甚。前忘后失。昏愦已极。今此机务烦多之地。势不能详察。致误军机。必然无疑矣。其可为一身荣 宠。冒昧窃据于莫重之地。以忽 国家大事乎。此臣之所以诚祈力请必欲免。而少非崇饰其辞者也。伏惟 谅此由中之悃。切非在外之言也。且小臣出身之初。未经郎厅。其于本曹事务。专不解识。尤不能堪任此职也的矣。且小臣释褐。今才十八年。而骤升宰相之列。用先耆德之人。至于本曹参判,参议参知等诸臣。或十年或七八年先进之人。一朝骤迁。位在其上。其于物情。岂不尤为惊怪。公私所关。种种不细。此岂循例辞免者比哉。才之不
辞兵判再疏
伏以小臣。猥将自知实状。仰尘 黈纩之下。冀收分外之 恩。而诚素浅薄。不能露意。所辞不免于文具之归。反承不敢当之 教。臣之罪戾。到此益重。更切惶汗惭腼之至。小臣非但庸暗迷劣。才分本来驽下。实不合于此任。自壬寅年。得头脑偏痛之病。其后眩晕證又重。精神昏暗。遇事健忘。又自今年六月。前證复剧。右边手足。亦常不仁。大病之馀。又丧年壮男息。伤恸过度。精神耗劣。比前益甚。前忘后失。昏愦已极。今此机务烦多之地。势不能详察。致误军机。必然无疑矣。其可为一身荣 宠。冒昧窃据于莫重之地。以忽 国家大事乎。此臣之所以诚祈力请必欲免。而少非崇饰其辞者也。伏惟 谅此由中之悃。切非在外之言也。且小臣出身之初。未经郎厅。其于本曹事务。专不解识。尤不能堪任此职也的矣。且小臣释褐。今才十八年。而骤升宰相之列。用先耆德之人。至于本曹参判,参议参知等诸臣。或十年或七八年先进之人。一朝骤迁。位在其上。其于物情。岂不尤为惊怪。公私所关。种种不细。此岂循例辞免者比哉。才之不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8H 页
堪。德之不合。势之不可。乃有如是者矣。今此三难。俱萃一身。安可强颜以贻 明时之辱。甘受识者之讥乎。伏愿 圣明。察臣至恳。速 命还收。以重名器。以祛倖位。臣不胜恳乞诚祈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上言。
辞赞成疏(辞疏凡三而逸其二)
伏以月日。以小臣特升为议政府赞成。臣闻 命震慄。措躬无地。何其误 恩下施。每有骇于人之听闻者至于此极欤。 恩踰涯分。终必为殃。其无益于 国。有害于身者必矣。臣心惊怖。久不自定。无辞可达。只切惶恐悯蹙之怀。小臣性本昏愚。且无学术。晚登科第。贸贸随行。因夤幸会。驯至从二品之列。遭遇 圣明。滥蒙超擢。骤升正二品之阶。历试内外。俱阙报效。只多愆误。常怀忧惧。罔知攸处。今又千万意料之外。特荷 圣恩。擢授崇班。小臣无才德。无勋劳。又无物望。平生自处。本自卑下。未尝有公辅之望。出身干禄。修举小小职事。以为谋生之计而止。少无他觊于其间矣。不知何缘而反跻清显之班。驯至宰相之列。六卿之任。犹且不堪。夙夜愧惧。每陈恳辞。况此贰公之地。非人人所能冒处。平生梦寐。未尝所及。而今乃
辞赞成疏(辞疏凡三而逸其二)
伏以月日。以小臣特升为议政府赞成。臣闻 命震慄。措躬无地。何其误 恩下施。每有骇于人之听闻者至于此极欤。 恩踰涯分。终必为殃。其无益于 国。有害于身者必矣。臣心惊怖。久不自定。无辞可达。只切惶恐悯蹙之怀。小臣性本昏愚。且无学术。晚登科第。贸贸随行。因夤幸会。驯至从二品之列。遭遇 圣明。滥蒙超擢。骤升正二品之阶。历试内外。俱阙报效。只多愆误。常怀忧惧。罔知攸处。今又千万意料之外。特荷 圣恩。擢授崇班。小臣无才德。无勋劳。又无物望。平生自处。本自卑下。未尝有公辅之望。出身干禄。修举小小职事。以为谋生之计而止。少无他觊于其间矣。不知何缘而反跻清显之班。驯至宰相之列。六卿之任。犹且不堪。夙夜愧惧。每陈恳辞。况此贰公之地。非人人所能冒处。平生梦寐。未尝所及。而今乃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8L 页
滥升。至于此极。其何能作励分外之计。可堪弘化之任乎。且小臣顷为全罗道都巡察使时。凡军机等事。茫然不察。以致贼倭横肆。不能出奇制敌。快雪 国耻。反使诸将。多失节制。陷于罪戮。追论其失。则小臣当先受罪。而今者不意反蒙 圣恩。至授崇品。反覆熟计。小臣一生践历及到处施措。无一可观之事。无一可纪之功。小臣虽自欲贪冒荣 宠。循默就职。其于人之窃笑暗讥。无所逃逭矣。况小臣在诸卿之间。最为后进。而先进之中。耆年宿德之人。亦多有之。小臣有何功德。忝据诸卿之上乎。闻 命以来。寝食俱忘。昼夜忧思。恭俟物议。已经累日。而不敢受 命者。只自知分限如是耳。堂堂公论。朝夕必有。而臣之自知。亦不敢自隐。敢此诚祈。伏乞 圣慈速还误 恩。俾 圣朝无滥施之失。臣无虚受之讥。不胜幸甚。臣无任惶恐战灼激切屏营之至。谨昧死上言。
辞给扶请从公论疏
伏以臣猥以庸暗愚劣之资。谬蒙分外之 恩。特升上台之位。闻 命惊恐。不胜陨越之至。加以疾病沈痼。蹇涩废行。不任职务。敢将危恳之怀。仰渎 冕旒之下。未蒙 允俞之音。反承不世僭越之 教。闻
辞给扶请从公论疏
伏以臣猥以庸暗愚劣之资。谬蒙分外之 恩。特升上台之位。闻 命惊恐。不胜陨越之至。加以疾病沈痼。蹇涩废行。不任职务。敢将危恳之怀。仰渎 冕旒之下。未蒙 允俞之音。反承不世僭越之 教。闻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9H 页
命震慄。不觉汗沾于背。继以涕泣也。夫入侍之际。给扶上殿。此岂人臣所堪当之事。又岂 圣上待下谨礼之道乎。稽诸史牒。此等殊礼。乃古昔帝王以待勋德重臣。或名贤硕辅之恩也。不然则末世孱主。致隆强臣。媚悦权奸之谬典也。臣是何人。敢膺此礼乎。以德以贤则抚躬自顾。持身行己。蔑蔑无可称者。第于曩日。待罪台府。至于六七年之久。而其于辅养 圣德。燮调治化。了无丝毫补报之效。庸庸叨宠。琐琐充位。卒乃招专擅之谤。负辱 国之惭。碌碌递免。犹保爵禄。以是而言之。则乃小人之尤者。当蒙黜削之罚。以励具臣之节。岂宜再污台鼎。滥据上公之尊乎。况乃举不世之旷典。蒙殊礼之荣 宠哉。世异今古。事随时宜。今乃行旷古不讲之数。施之于不当施之人则不有天灾。必召人殃。伏愿 圣明。深鉴古今之谊。特臣下以典礼。勿为骇俗之举。以镇譊讹之习。 国家幸甚。抑臣致病之由。方血气稍壮之时。不畏疾疢之来侵。寝处起居之不时。风寒霜露之不虞。不知元气潜伤暗损于日复日日之中。此臣元气受病之始也。中年以来。不计年龄之逾迈。准拟昔日之躯壳。辛甘燥湿之不节。摄养保护之无法。臣之元气。于是乎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79L 页
再伤。从伤得损。积损致败。及今衰朽之馀。元气荡尽。疾病乘虚。无复投药收效之地。直待死日而已。臣仍是而究思。触类而长之。公论之于国家。犹元气之于一身也。元气壮盛则虽有疾疢痛痒之作。不能为祟。药饵所投。旋即平复。元气既败则冥冥之中。日消月损。而必被越人之走。终无施救之所。故公论之于国家。所系之重。如此其大矣。人君崇植公论。保养元气。此乃医国之大方。不可一日而少忽也。窃惟国家之元气。其平昔能养与致伤之由。今固未可历陈。姑以耳目所及而言之。顷日权倖作孽。公论竞发。终不能回天。士心沮丧。元气凋伤。一验于此。继以妖僧煽惑。蠹国贻祸。公讑又发。而又见摧沮。堂堂正气。馁而不充。国家之元气。再伤于其日。臣于此时。病闭一室。扼腕而窃叹。以为公论抑遏。士气沮丧。 祖宗数百年来培养之元气。斲丧殆尽。从此岂复有得行之日乎。幸而 圣明在上。士心有所凭恃。元气一脉。未尽泯没。今忽奋发于深根固蒂之地。正气凛凛。忠愤激烈。此实 社稷之福。而有以见 殿下平日培植之有素。虽屡经挫折。犹未销亡。是犹天地间生意一遇时雨。闯然萌发。不可得而遏绝也。唯在 圣明更加扶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0H 页
植之功。崇奖而长养之。以为祈天永命之本耳。近年以来。 君命犯而主威夺。纪纲坏而廉耻丧。此何等气象耶。所谓纪纲之坏者。非威刑不举。黜陟不严之所致也。专由于 朝廷不清。贿赂公行。而卖官鬻狱之风。盛行于朝。 德化不形。人心不服。无所忌惮之故也。长此不已。将何所不至乎。有志之士。流涕痛恨者。非一朝一夕之故。而其所以致此者。岂无所自而然也。公论之发。不容自已也。所谓公论者。非有所慕望。非有所诱掖而为之也。一夫窃议。众论佥同。仍人心自然之理。不容私意于其间者也。然则前日风邪寒湿之伤。而一脉正气。犹幸未灭。发见于屡经摧败之馀者。 殿下其可不益加扶植。使不至伤败。而坐待不可救之地乎。所谓扶植元气者。亦无他法焉。唯在乎 容受而改悟。察纳而施行之而已。今者耳目论思之官暨史臣郎僚之辈。交章论列。已淹半朔之馀。而 天听邈然。反复譬晓。 辞语回互。此固 殿下上思 先后之爱。 俯念勋劳之故而然也。然勋戚乃一时之私 恩。公论实万世之大义也。 殿下低回隐忍于一时之私 恩。违拒众论于万口之公共。终使元气不振。 国脉衰微。其轻重深浅。岂不较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0L 页
然而易见乎。臣固知 殿下渭阳之思。 仁爱之恩。有所不忍于窜谪也。然一偏私之顷。国家元气。从之而闭塞。则人心何时而可靖。 国脉何由而可续耶。今乃欲使平平辞避。雍容引退。是岂所以厌塞群疑。崇奖公论。扶植元气。永树 国脉之道乎。引日留时。愈召人言。徒使宿恶日播。隐慝益著。岂若早加 明断。显示好恶。以靖人言。以保其生耶。伏愿 殿下。废之斥之。务从公论。 勉扶正道。毋令元气销铄于一朝也。臣因一身之病。念寿国之道。而反覆于元气之说焉。伏见人心汹汹。举国骚动。诚有恐于中。不惮缕缕烦渎之罪。而仰尘 天听。伏乞 采纳而施行之。以安一国。以镇危疑。不胜幸甚。方今 国势岌嶪。病痛不一。非得俞扁妙术。未易针砭。决非庸医所可下手之时。臣才非经世之具。德非镇俗之雅。加以耄及。眼盲耳聋。神精迷暗。不能察事。颠倒昏忘。其何以鞭策朽钝。上辅 圣明乎。伏望速 赐罢革。更卜宿德之臣。以佐清明之化。臣将此衰癃之身。自忧覆餗之不暇。而又献聋瞽之说。冀悟 天心。僭越而不自量之罪。无所逃逭也。然言行而身退。臣之荣也。言不用而身荣。非臣之愿也。伏惟 哀疚之馀。静谧之中。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1H 页
虚心观理。克己猛省。留 神进退焉。臣不胜区区忧国之念。激切屏营昧死上言。
答灾异求言疏(时称丙寅疏)
伏以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吉凶有以相感。盖其天之与人。形体虽殊。阴阳之理。五行之气。经纬错综。为天为人。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也。天有是理。人受以为性。天有是气。人禀以为形。是故。天之理不异于人。人之道皆原于天。人局形气之私。不知所以然之理。妄分彼我。见谓苍苍者不与于人。蠢蠢者无干于天。于是。放僻奢侈。弄成灾怪。一气之天。不得不随之而变动焉。人固天之一气。而为人君者。又首出庶物。为万姓主。其理与气。尤与天地相关。流通感应之妙。遍体于动静之顷。诗曰。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朝。及尔游衍。又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古昔圣王。知天之无乎不在。戒谨恐惧。兢业持守。故其心常正。不善之端。非僻之干。无自而萌焉。德与天一。心如太虚。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物来必照。善恶邪正。不能遁形。末世学乖。不知畏敬之道。日就弛放之地。假有有志之君。心不克守。志不能御。珍禽奇兽妖花异草。而目为之动。谀言美辞。而耳为之倾。厚味
答灾异求言疏(时称丙寅疏)
伏以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吉凶有以相感。盖其天之与人。形体虽殊。阴阳之理。五行之气。经纬错综。为天为人。所谓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也。天有是理。人受以为性。天有是气。人禀以为形。是故。天之理不异于人。人之道皆原于天。人局形气之私。不知所以然之理。妄分彼我。见谓苍苍者不与于人。蠢蠢者无干于天。于是。放僻奢侈。弄成灾怪。一气之天。不得不随之而变动焉。人固天之一气。而为人君者。又首出庶物。为万姓主。其理与气。尤与天地相关。流通感应之妙。遍体于动静之顷。诗曰。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朝。及尔游衍。又曰。上帝临汝。无贰尔心。古昔圣王。知天之无乎不在。戒谨恐惧。兢业持守。故其心常正。不善之端。非僻之干。无自而萌焉。德与天一。心如太虚。清明在躬。志气如神。物来必照。善恶邪正。不能遁形。末世学乖。不知畏敬之道。日就弛放之地。假有有志之君。心不克守。志不能御。珍禽奇兽妖花异草。而目为之动。谀言美辞。而耳为之倾。厚味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1L 页
珍膏。而口为之朵。秾薰香艳。而鼻为之引。内蛊声色。外诱纷华。可喜之玩。不厌之言。杂然前陈。志随以趋。而心始失正。虽欲精一以守之。本心既失。故邪者或以为正。美者反以为恶。忠不见输。而邪常胜正。彼苍苍不变之天。鉴临在上。俯见人不若德。安得不至于惊动而垂象乎。此后世祥风和气之罕见。而妖孽变怪之荐至也。自顷以来。变异叠见。冬月已深而雷震电光。星文屡变而天鼓晴鸣。非常之灾。切迫之祥。并发于数旬之内。臣不敢知人为感召而然欤。事应将萌而然欤。顷日冬雷之变。玉堂上劄。臣伏见其批 答。有曰。上下交修。人心和平。处事得中而已。又曰。人心和则天地之气必和。臣有以见 圣学之造诣已极乎高明。其于天人之理。 洞见其大意。以如此之学。持不已之 心。何难乎回天。何忧乎弭变。以之致中。则无偏倚之失。以之致和。则万物得宜。大哉和平得中之 教。此保合大和。维持太平之显谟乎。第念和之一字。有事同而理异。有迹同而实差。诚恐在下之人。耽玩中和之 教。而不体中和之实。以苟同偷合顺从而为和。以循默模棱无非而为中。遂成颓靡偷惰之习。人心终至于失中。 国势终至于不振。其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2H 页
流之弊。有不可胜言者矣。臣尝因中和之义。推演其说曰。苟非上圣中和合德之人。安能自致其中。自发于和乎。其必矫揉培养。百倍其功。一念之差。必矜惕而勉改。一念之恶。必力去而勇克。自治既严。犹以为不足。必寻师而就正焉。取友而求助焉。观善闻过。以成其德。然后极其和。而天地之位育可冀焉。以五行言之。则金木水火土之用各适其宜。而偏其功则或至于杀人害物。合施而相助则四时行焉。岁功成焉。以五味言之。则咸酸苦辛甘之物各异其味。而各用一味则必狞恶辛辣。不堪于口。而甘者必受其辛。苦者必致其酸。务相调剂。以成大羹之和。有以相克而相成。有以相同而相害。天下之物。莫不皆然。至于为国。亦岂有异于此哉。朝廷之上。非一人之聚。智愚贤不肖。辏集并臻。其间不能不以类相别。其有朋奸立党。诬上行私。眩乱是非。谀顺阿比之奸。必排击而痛绝之。务去而力治之。涤肠洗胃。摧廓清明。然后中道可立。而和平可致也。当其发奸剔蠹。排根落枝。开君之惑而启君之聪。争难论辨之时。以常情见之。殊乏和平之意。有似过越而不中。然共兜间于八元。不肖浑于四贤。荧惑主听。妒贤害能。不致流放脱距之断。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2L 页
则尧廷宋朝。终不见雍熙和平之日矣。至于君德。推类亦然。若非生知之圣。则虽有天质之美。万机之繁。一日之顷。岂能尽合于中。尽发于和乎。其所谓中和者。又岂任其生质。听其自为。一蹴而可到乎。必有左右辅弼。股肱耳目。前后献替。匡其不及而补其阙遗。工夫尽到。然后德化光明。太和坱圠。当其匡辅献替之际。误者正之。失者救之。非者切之。枉者矫之。磨戛聱牙。逆于心而拂于虑。酸咸不入。圆方不合者多矣。彼质美之君。学力之积。知五行五味之相济。悟美疹恶石之相攻。略其太甚而改其对病。容其美恶而受其辛辣。并合为善。以辅己德。德日益修。过日益改。群工咸仰。万姓归戴。和气洋溢乎四表。美誉永流于万世矣。又以一身为譬。则血气壅遏。痈疽内结。必加药石针碇。行滞导壅。然后血脉流通。和气宣畅。形身乃安矣。方其施砭攻药之时。剥肤苦口之痛。实不可耐。然一痛之不忍。而为终身之祸。岂不大有径廷乎。又有血气强壮之人。不畏疾病之侵。不解保养之方。讳疾却医。积累既多。一败不支。此何异后世人主。自恃升平。恶闻谠言。膏盲(一作肓)潜铄于冥冥之中。终至于乱亡而不悟也哉。古昔圣王。孜孜于闻过。不惮其切直。危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3H 页
隉之言。乱亡之谈。日闻于耳者。盖欲保其存而有其治。以之建中致和之计也。所谓中者。乃至善之所在。忠至于尽。孝至于乂。罪适其犯。刑当其罪之谓也。非乍沈乍浮。半上落下。度其两端而折摺其中央。务为苟且之谓也。所谓和者。乃处置中节之谓也。责难陈善则尽其恭敬。危急存亡则尽其忠顺。施当其可而事尽其宜之谓也。岂好言佞辞。和颜悦色。苟安目前。取人怜美之谓哉。今世之人。言苟慷慨。行苟高亢。则必谓之不中不和。夫人质非生知。学非高明。若不自慷慨高亢中培壅着力。约之使中。而先自雍容。削其廉隅。迎合时好。以求世之所谓中和者。则其不至于委靡垫没。终不为小人之归者鲜矣。孔门之徒三千之弟。七十之贤。无非天下之英材。而终欲得其狂狷者。盖欲裁而就中。使归于至善之地耳。未有一超直诣。能至中和之域者也。岂与伯始之中庸。老氏之和光同日语哉。臣伏闻近日 上教。有人心和则天心和。庶无旱蝗风水之叹。臣以老耄驽劣之人。谬当燮调之地。不能和衷而协恭。致使臣工无以称 盛意。奉 明旨。以贻 圣上侧席之忧。罪当万死。未即奉身而退。犹且开喙而言。仰尘 黈纩。固无可采录者。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3L 页
但犬马之诚。终不能自已。敢缕缕陈渎焉。人主之威。非特万钧。人臣孰不自爱其身。而敢进触忤之言。以犯逆鳞之祸哉。其不避强梗之嫌。而尽其所怀者。此必心存忧 国。思欲纳忠于 冕旒者也。其观望畏避。怀禄保身。置安危治乱于度外。如越人视秦之肥瘠者。谁肯为危言谠论。以逆 盛意。以取罪戾乎。以此观之。逊顺之言。乃人臣自安之利。非 国家之福也。故古人有曰。欲得伏节死义之臣。当于面折廷争中求之。盖平居。尚畏雷霆之威。犹不能尽其所怀。况可望其临难毋苟免之节乎。方今 朝廷。直声未有所闻。犯 颜未见其人。然于 辞令之间。颇形违拂之 教。人怀疑惧。士多危沮。争思苟免之计。无复刚毅之风。以臣愚昧老耄之见。殆非太平气象中和举措。臣窃悯焉。假有犯 颜之言。亦恃 圣明有以俯谅而发耳。自古昏乱之世。岂有危言之士哉。此可为喜。而不可为惮者也。古人又曰。危言在国为元气。盖和平之世。易至于解弛。必有危言矫非警惰。然后元气壮盛。而和平可保。如人方病大肿。投药而调之。施针以决之。然后荣卫疏通而元气和平也。诗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石之粗厉。攻玉之温润。磨荡伤损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4H 页
者必多矣。然非石之粗厉。无以成玉之温润。然则切磋之言。虽似刚戾。实为治世之药石。和平之发挥。灾变之作。恐未由此也。伏愿 圣鉴于人臣进言之际。虽有违忤触犯之言。必且宽绰其 圣念。解释而徐思曰。彼之狂妄其辞。直前不忌者。岂不畏 我雷霆。爱其性命。犹且犯冒。是必爱君而发耳。忧国而言耳。岂有他哉。此程子所谓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则一时违忤之念。自尔涣然冰释。所谓得中而和顺者。端在于此矣。 圣心和豫则人心观感而和解。彼一理之天。岂不从而平且和哉。虽或一二公卿大夫。果有刚愎之人。只以自速其辜耳。安能为梗于 清明之治乎。惟当 益自敬德。务建皇极。锡福于民而已。伏愿 平心以察之。 和气以听之。天地而涵容。江海而纳污。万善辐凑。 圣德益广。将见心和气和人和而天地之和应矣。朝廷和平。而太平之治皆从此出。所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者也。此在帝王之务。尤为切近之道。深有望于 圣躬也。心中气顺。然后可以察幽远之理。而为应天之实矣。臣伏见求言之 旨。忧惧深切。责躬恳恻。臣在台衡之地。不能匡赞 圣化。燮和天心。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4L 页
以勤 上忧。此正主忧臣辱之秋。甘从斥退。以膺贬黜之谴。而伏读十四条迫切之 教。无非切中病源。臣感激窃叹。不觉涕之横集也。十四之目。皆当今所不能无之病。然 君心一正则其馀病痛。次第可治。譬犹丽日中天。群阴自消。斯不足为吾 圣上之累也。窃谓皇天之示谴。不必专在于远外。而 圣上之所轸念。尤当在于 宗社。殿下临御。殆过二纪于玆。而 储君中殂。春宫久虚。举国臣民。伫望休祥。而反遭罔极之变。迟延瓜瓞之庆。迄至于四五岁之久。不知 圣念亦曾及此否耶。 宗社之重。宜有预虑。臣民之望。宜有所系。而 殿下亦宜早结恩爱。使有向往归慕之地。然后众望有系而维持益固。 国有泰山之安。民无贰听之惑。以 殿下明圣。何惮而久靳于此举耶。或者以为 主上春秋甚富。方来之祥。振振不已。而 储闱暂旷。何至遽为疑惧。而生此太早之计耶。是则然矣。虽凡细微之事。犹且不豫不立。故事前定则不困。道前定则不穷。中人有十金之产。而无分付之人。犹且瞿瞿然为托后之计。何况帝王宝器。其可不备预而轻忽之哉。古之帝王。春秋未至于三十。而犹有继嗣之念。岂以方盛之年终无螽斯之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5H 页
庆。而为此汲汲之计耶。诚以 宗社之重。不可须吏无倚。天下之望。不可须臾无系故耳。三代以后。家法之正。无如宋朝。仁高二帝。公天下之心。真可为后世法。当时言者。请遴选宗英。异其礼秩。俾内外知圣心之有所属焉。而彼二帝者不以为忤。卒定大计。岂不为明且圣乎。伏愿 圣明。远效二帝之心。深察备预之几。以系一国之望。岂不幸哉。然此事。在下不可拟议于其间。其必简在 圣心。选取亲贤。入诸宫中。不须遽加名号。只宜昵侍近密。朝夕左右。服习观法。情意常通而亲附渐笃。如此则一国之人。皆知 殿下之心。应有所属。人心恃而无疑。 国势赖而壮固。何患乎孤单之足虑乎。以 殿下之圣。春秋方富。天神默佑。则百之庆。决不终悭。他日 圣嗣笃生。大业有归。则所谓选入之人。自当退就私服。恪守臣职。岂不婉曲于事而稳合于理乎。如以密侍之 恩。稍加职秩。待以优数。如宋朝娄寅亮之议。亦何所妨。往在癸卯甲辰之间。 中庙倦勤。东宫无嗣。人情危惧。议论汹汹。以 殿下 中庙嫡统。 仁庙介弟。传序无疑。而不逞之徒。犹且造诬。臣于此时。曾有奉 殿下封太弟。以定人心之议。一二大臣。亦以臣言为是。而当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5L 页
其时。臣位卑秩微。眷眷之忠。无路上达。计不时定。因循迟回之际。世代变迁。祸乱相仍。而分辨淑慝。除治不靖。国脉之伤。亦已多矣。向若早如臣议。岂有后日之难乎。(行状曰。当时若依公言。则其有乙巳己酉之祸耶。厥后人莫不服公之先见。且惜其时之不见采也。公之见事类如此云云。指此等事谓欤。)今 殿下无嫡统介弟之恃。人心之危惧。又有甚于曩日。尤宜早断 圣意。以为 宗社亿万年无疆之计。不然。异日之虑。何可胜言。臣不暇他引。当乙丑秋冬。 上候方在违豫。行道之人。愚夫愚妇。皆以统绪为忧。至有泣下者。朝廷侧足而立。生出不得已之计。至禀 内旨。至今追思当日难处之事。不觉毛发之竦。背汗之浃。故更申前议。敢此区区。及今平时。预处 圣虑。则 圣嗣诞降之间。人心有系。群情帖然。以定一二年之安。岂非算乎。殿下德泽。浃人骨髓。爱戴已深。凡以 统绪为忧者。皆为 殿下计耳。非有他意也。时靡有定。亦岂有希福于后日者哉。唯荷 圣断。如前所陈。早 赐采择而施之耳。方今太平之时。白璧瑕玷之可指。 德音十四之恳眷。非无可言之事可救之策。而臣独举此一事。上渎不已者。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故耳。臣年今七十。位为上公。身无后孙。眼盲耳聋。白首馀生。更无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6H 页
可觊之望。诚见变异不常。怕怖斯迫。又感求言之 教。冀闻不讳之言。敢摅危悰。仰塞 圣需。伏惟 念上天鉴临之有赫。体 宗社无疆之攸托。 虚怀观理。以求至公之归。更 鉴唐宣疑忌靳子之陋。毋以狂瞽之言 视为犯越。而少垂 省念。以答天谴。以慰 庙社。不胜幸甚。臣年老心荒。文不能以成语。语不能以露诚。何足以开悟 圣听。慰解 宸心乎。区区之诚。只在于弥缝 圣德。永固 宗祊而已。臣无任激切屏营陨越之至。谨昧死上言。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劄
玉堂劄(断篇)
窃以明者。因微而识著。智者。见影而察形。识著。故因微而预防之。察形。故见影而能绝之。微而不识。以至于著。影而不察。以至于形。以觉痛之日。为得病之始则虽有俞附扁鹊。未必不缩手却走而无可为者矣。臣等窃见。迩者天地失常。灾异并见。阳失其节。阴气纵弛。当兹季秋之月。收声之后。烨烨震电。不宁不令。雨雹山崩。诸路间发。臣等俱以无状。滥忝侍从。遭此变异。夙夜忧惧。深求阙失。茫无津涯。今日之事。譬如大病之后。针砭破决之馀。元气未复。荣血初滋。而腠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劄
玉堂劄(断篇)
窃以明者。因微而识著。智者。见影而察形。识著。故因微而预防之。察形。故见影而能绝之。微而不识。以至于著。影而不察。以至于形。以觉痛之日。为得病之始则虽有俞附扁鹊。未必不缩手却走而无可为者矣。臣等窃见。迩者天地失常。灾异并见。阳失其节。阴气纵弛。当兹季秋之月。收声之后。烨烨震电。不宁不令。雨雹山崩。诸路间发。臣等俱以无状。滥忝侍从。遭此变异。夙夜忧惧。深求阙失。茫无津涯。今日之事。譬如大病之后。针砭破决之馀。元气未复。荣血初滋。而腠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6L 页
理不固。脉络疏虚。百邪窥隙。日复凛凛。苟或暗于微而昧于形。导引乖方。妄投非剂。而苟安目前。虑不经远。则非但有以感召他疾。反致前日之證。有不可言者。念及于此。岂不起有识之寒心。贻长虑而却顾者乎。今者 朝政阙失。虽难疏举。而臣等请撮其已著已形者。以槩其馀。近来人心不淑。士习颓靡。争以循默相尚。干誉相高。恩而欲出于己。怨而归谤于人。 朝廷论议。是非攸在。宰相设宽纵之议。而责谏侍为持正之论。用人得失。治乱所判。铨曹浑邪正之选。而委法司尽弹劾之职。不特此也。谏侍风宪。 国论所从出。纪纲所维持。上以格君。下以激俗。所当风节相励。慷慨相许。而狃于粗安。悠悠成习。言论之际。三缄相视。戒莫先发。无敢任得失之责。而常怀避众口之谤。士习之非。一至此极。 殿下谁与图治耶。且如李芑。强宗弊孽。间侧朝列。所当敛迹屏居。反躬畏缩之不暇。而顾乃伸眉摇舌。凌折执法。是其前日强大跳梁之习。狺然尚在。乃复发之于此也。当时执法者。固应按其积宿之罪。思其强大之祸。废之可也。黜之可也。而昧于长远之计。缓辞浪说。论 启数四而止。久贻识者之笑矣。顷者。铨曹又以公论所素不容之人。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7H 页
拟诸六曹之亚卿。好恶颠倒。不料至此。臣等反覆思之。不觉寒心。夫以芑之一家前日稔恶之罪。皆出于强大之极。而今乃尊崇弊孽。如恐不及。虽或芑之心足以自守。 朝之政不当若是。而因缘驯致。酝酿于冥冥之中。复使其宗攀援而起。以逞宿愤。则异日为祸。安保其必无耶。又如朴云。功勋馀孽。恃其饶财。耀金眩玉。输货权奸。阴为耳目。承颜顺色。助其阴凶隐慝。作为腹心。当权奸之得罪。只窜遐裔。此亦非厌塞群心。而今因胡乱之诉。遽蒙量移之 恩。如云者。粪土微虫。其一身宥辟。固无轻重。臣等所惧。只缘当初得罪。所系甚大。而才逾一周。敢自呈诉。 殿下又曲垂矜恤。得从自便。一以罪窜。一以诉释。一国臣民。未知好恶之所从。臣等窃恐 殿下恶恶之心。有变于前日。而臣民向者之疑。从此滋甚。则翻覆之祸。终无可止之期。他疾未生。而前證复萌。其形已露于今日。其祸可惧于后时。而举朝含糊。有同寒蝉。臣等仰观天象。俯察人事。变异之应。若合符契。上天谴告。昭示威怒。盖其祸患之兆。已形于此。而小大贸贸。未有觉悟。人虽以欲而迷。变岂无故而至哉。伏愿 殿下省念于身。思患于朝云云。(此下断○按公此劄。乃公为副学时所论也。以其时考之。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7L 页
在 中庙年间。则芑之为恶未著。而公之所见则已知其匪人矣。故劄意专论芑之奸凶足以病国。谓当见影察形。因微识著。而首言预防预绝之意。其所论辨丁宁反覆者若斯之切。而当时上下不以为然。全昧于勿贰之义。终使芑得志肆凶。酿成乙巳之祸。戕杀善类。贻患国家。罔有纪极。以此观之则孔子之诛少正卯者。岂无其意耶。终为鲁邦之福者。岂云小哉。公则可谓有知人之鉴。先见之明且严于待小人。而不动于祸福者如是也。夫以此。芑常衔公。欲其阴中者。久矣。及其得志也。或出公为外任。或窜公于远邑。至欲加罪者。皆以此故而然。终不得大售其计者。岂非公之无瑕衅可指者乎。伯公之为大谏。亦论芑奸邪。故公之侄正郎公之被酷祸于乙巳者。无非挟怨移怒之致也。然公则亦不以祸福有动于所守。惩羹于前日。及其临终。亦有见于朋党之祸。将萌于朝著之间。而有主张者存。深忧于此。故论之于遗劄。而谓之终必为国家难救之患矣。其为先见之明。每有如此。盖与此劄。始终一致。公之知人虑世者。其在少日。已有如此。到老将终。亦有如彼。故公之配享 宣祖大王庙庭。教书中。格人元龟。先知吉凶云者。可谓人心公论之亦有服于公者矣。然则芑之党。犹不敢非之于芑恶未著之前。朋党之劄。见忤于当时主论之人。反有斥公已甚之言。以此言之。则党祸之可畏也。有甚于芑之当时也欤。)
辞巡边使劄(壬子年○退溪先生以知制 教制 进。教书见本集。)
伏以臣伏闻。今者以小臣为北道巡边之任。小臣自七八年前。病患连仍。精神耗丧。寻常计度。类皆颠错。又自庚戌七月得疟疾。日日苦痛。至于十七朔之久。形貌骨立。仅得支持。今年三月。前證复作。至于发热。几死而生。大病之馀。气力俱竭。喘息如缕。行步艰涩。
辞巡边使劄(壬子年○退溪先生以知制 教制 进。教书见本集。)
伏以臣伏闻。今者以小臣为北道巡边之任。小臣自七八年前。病患连仍。精神耗丧。寻常计度。类皆颠错。又自庚戌七月得疟疾。日日苦痛。至于十七朔之久。形貌骨立。仅得支持。今年三月。前證复作。至于发热。几死而生。大病之馀。气力俱竭。喘息如缕。行步艰涩。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8H 页
不意今日。遭此万不近似之重任。臣之驱驰服劳之事。则死且不敢辞矣。第念今之北方形便。野人新梗圣化。城池多所更张。形势紧歇。设镇便否。怀绥远人。镇抚归化。此皆今日 国家大事。安边重责。而以臣昏暗病败之人当之。何由而察识。何由而堪胜。事机若失。则终误 国事。如此实状。安可不念。而苟应不择。若此之甚。使误莫重机事耶。非独此也。闻大臣所 启之辞。至以小臣为可堪边事云。尤不胜战战惶恐之至。小臣素无智能。愚钝荒昧。又乏弓马之才。加以疾病衰老。无一可观。自闻 启辞以来。夜不能寐。精神益昧。反覆自料。万无可当之理。而谬蒙虚名。至于此极。其才器能否。岂复逾于自知之外乎。人情凡逢重任。必皆辞免。古今通例。小臣则自揆才分。言实由中。切非矫饰逊让之比。请速 命递臣任。改授可堪之人。不胜幸甚。冒陈至此。亦甚惶恐。而嫌此不达。淹然受任。若将堪当者然。则自 上亦必过信人言。以为可任。而不幸一朝。若有缓急。则臣之偾事之罪。固无足恤。终乃上负 国家。下误生灵。其祸之惨。虽悔无益。故不敢含默。仰干 天威。伏愿 圣明。听臣自知。垂 念国事。改臣此任。俾无误事之患。不胜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8L 页
幸甚。取进止。
辞刑曹判书劄(乙卯年)
伏以小臣性本庸劣。少无才识。诵习章句。晚登科第。奔走执事之列。陈力谋禄。乃是宿昔志愿。而被人不察。谬谓门阀后裔。虑或少有见闻。遂隮清班。出入侍从。吹竽已久。腼颜常多。因夤循例。升为堂上。驯致从二品之位。自顾才分。计功纪绩。无丝毫可称之迹。在梁之讥。昼夜不忘。厥后谬蒙 圣恩擢拔。登正二品之职。兢惶缩蹙。逃逭无地。悠悠苟度。积有岁年。冒进就列。似若能堪者。再典兵政。一掌吏选。二职皆 朝廷重任。世所荣幸之地。而猥以迷劣之身。累忝非分。反覆百思。不知何故而致然也。非独为人所指笑。小臣一心。亦常窃怪焉。前者一尝忝居本职。误错甚多。至今为人口实。屈指践历之处。了无一长可纪。徒为污辱名器而已。况今身婴疾病。头重耳聋。有时发热。则精神昏暗。眼目眯昧。听言察色。皆不能为。至于是非之间。茫然不能辨别。不辨是非。而其能尽于刑曹长官之任耶。如此情实。人谁得知。 圣明亦岂能尽烛乎。臣实自知甚详。故冒陈恳辞。不敢自止者也。况此本职。今世虽视轻于两铨。其实则不然。而乃周官
辞刑曹判书劄(乙卯年)
伏以小臣性本庸劣。少无才识。诵习章句。晚登科第。奔走执事之列。陈力谋禄。乃是宿昔志愿。而被人不察。谬谓门阀后裔。虑或少有见闻。遂隮清班。出入侍从。吹竽已久。腼颜常多。因夤循例。升为堂上。驯致从二品之位。自顾才分。计功纪绩。无丝毫可称之迹。在梁之讥。昼夜不忘。厥后谬蒙 圣恩擢拔。登正二品之职。兢惶缩蹙。逃逭无地。悠悠苟度。积有岁年。冒进就列。似若能堪者。再典兵政。一掌吏选。二职皆 朝廷重任。世所荣幸之地。而猥以迷劣之身。累忝非分。反覆百思。不知何故而致然也。非独为人所指笑。小臣一心。亦常窃怪焉。前者一尝忝居本职。误错甚多。至今为人口实。屈指践历之处。了无一长可纪。徒为污辱名器而已。况今身婴疾病。头重耳聋。有时发热。则精神昏暗。眼目眯昧。听言察色。皆不能为。至于是非之间。茫然不能辨别。不辨是非。而其能尽于刑曹长官之任耶。如此情实。人谁得知。 圣明亦岂能尽烛乎。臣实自知甚详。故冒陈恳辞。不敢自止者也。况此本职。今世虽视轻于两铨。其实则不然。而乃周官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9H 页
大司寇。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之职也。又以今日言之。则听理之际。一失其宜。则用法为之轻重。人命从而死生。为任所关。既大且重。故虞朝任官。特以圣臣皋陶居之。无乃所任最有重于九官之命耶。决非如臣庸劣无识之人所能堪而再误者也。臣之失职。以速官谤。固不足计也。其于刑政颠倒。民无所措何。民无所措。用法颠倒则一国治乱。其不系于此耶。小臣非敢厌惮职务。饰辞伪让。亦非敢矫情退托。引分自高也。臣实自谅其才识之不堪此任。而言出于至诚矣。今日 朝廷之上。多士斯皇。诸宰之中。通晓事情。谙练世务者。不为无人。乞垂 圣鉴。特令改差臣职。公私幸甚。取进止。
辞辅养官劄
伏以臣伏闻。今者以小臣充辅养 元子之任。小臣在列卿之中。最为顽劣。又无学问之功。于前言往行。瞢无见闻。因夤超擢。骤升崇班。强颜冒耻。黾勉从仕。实不自知所以致此之由。以德不称位。召人窃笑。为常战惧于中矣。今又授此非轻之任于千万梦寐之外。惊惶迷悯。无所容措。逃避不能。受 命奚敢。窃念元子今在稚年。虽无朝夕进讲劝戒之事。然薰陶德
辞辅养官劄
伏以臣伏闻。今者以小臣充辅养 元子之任。小臣在列卿之中。最为顽劣。又无学问之功。于前言往行。瞢无见闻。因夤超擢。骤升崇班。强颜冒耻。黾勉从仕。实不自知所以致此之由。以德不称位。召人窃笑。为常战惧于中矣。今又授此非轻之任于千万梦寐之外。惊惶迷悯。无所容措。逃避不能。受 命奚敢。窃念元子今在稚年。虽无朝夕进讲劝戒之事。然薰陶德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89L 页
性。渐涵浸渍。日造罔觉。则必赖左右前后辅导之正。如孔门之谆谆善诱。程子之一团和气者。然后 幼少之气。庶几安于亲近。终无捍格之患。而小臣禀气不粹。素多粗俗之性。顿乏温润之色。平日燕居之际。尚少申申底气象。故虽一家儿童朝夕相见之辈。皆自严惮畏避。未尝款狎。其何能仰承 玉质于岐嶷之时乎。况学问无方。见理不精。加以性度疏愚。又无德器。决不可昵侍 元良。和柔薰染。诱掖成就。请速命递小臣不似之任。取进止。
辞辅养官劄[再劄]
伏以臣诚意浅薄。肝膈一言。犹未回 天。再沥诚血。诚所不能自已者也。夫辅养 国本。实乃 社稷生灵之所关系。必有德器学问之实。然后可以堪当。而小臣则少无师承之学。长乏涵养之功。自顾一身。只个一无德薄行之人。滥侧朝列。驯至崇班。自 上不谅如是。必以秩高例授。而若此莫重非轻之任。奚及于匪人。以误调护之责耶。人之贤愚。不在于官爵之高下尚矣。陋巷曲肱。德业愈光。有马千驷。民无称焉。岂可以官高。不计其人贤否。而授此至重之任乎。况在行辈之中。如洪暹,赵士秀,任虎臣等诸臣。皆学问
辞辅养官劄[再劄]
伏以臣诚意浅薄。肝膈一言。犹未回 天。再沥诚血。诚所不能自已者也。夫辅养 国本。实乃 社稷生灵之所关系。必有德器学问之实。然后可以堪当。而小臣则少无师承之学。长乏涵养之功。自顾一身。只个一无德薄行之人。滥侧朝列。驯至崇班。自 上不谅如是。必以秩高例授。而若此莫重非轻之任。奚及于匪人。以误调护之责耶。人之贤愚。不在于官爵之高下尚矣。陋巷曲肱。德业愈光。有马千驷。民无称焉。岂可以官高。不计其人贤否。而授此至重之任乎。况在行辈之中。如洪暹,赵士秀,任虎臣等诸臣。皆学问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0H 页
该洽。德行粹美。一时人望。无过于此。其下学行超诣之臣。亦非不多。臣何敢排摈许多名贤。敢与抡选之列。重贻不称之讥乎。伏乞 圣明。亟命递改。取进止。
辞辅养官劄[三劄]
伏以小臣不合此任之意。前后劄辞。悉陈无蕴。而 圣意犹不以为然。反下不敢当之 教。离明所烛。亦有所不逮而然耶。奚以臣之不似。苟畀重责。当递不递。至于此固。臣实悯迫。不计固辞之为惶恐。而终不敢自已者。小臣非以此任为苦务。亦非逊让为美而支离至此也。不敢当之心。实发于至诚故也。夫 元良辅养之任。是何等职责欤。实他日 宗社兴衰生灵休戚所系。苟非其人。其何以当是选乎。此非假小臣辞之固然后方择。实自 圣上所当慎简。岂可以如臣之无学识德量者。猥充备数。等閒其任乎。至如中庙之朝。则 仁庙圣学。已至高明。当时讲官之责。只在于前说章句而 圣心默识融会。不待臣下开导之助。故臣久忝宫僚。至蒙礼遇之勤。至于今日则事别前时。方今 元子尚在冲年。辅养之责。不徒在于章句之末口读之间。而必待薰陶之益浸染之助。然后知觉日开。德性可补。而方可谓辅养之尽其责。
辞辅养官劄[三劄]
伏以小臣不合此任之意。前后劄辞。悉陈无蕴。而 圣意犹不以为然。反下不敢当之 教。离明所烛。亦有所不逮而然耶。奚以臣之不似。苟畀重责。当递不递。至于此固。臣实悯迫。不计固辞之为惶恐。而终不敢自已者。小臣非以此任为苦务。亦非逊让为美而支离至此也。不敢当之心。实发于至诚故也。夫 元良辅养之任。是何等职责欤。实他日 宗社兴衰生灵休戚所系。苟非其人。其何以当是选乎。此非假小臣辞之固然后方择。实自 圣上所当慎简。岂可以如臣之无学识德量者。猥充备数。等閒其任乎。至如中庙之朝。则 仁庙圣学。已至高明。当时讲官之责。只在于前说章句而 圣心默识融会。不待臣下开导之助。故臣久忝宫僚。至蒙礼遇之勤。至于今日则事别前时。方今 元子尚在冲年。辅养之责。不徒在于章句之末口读之间。而必待薰陶之益浸染之助。然后知觉日开。德性可补。而方可谓辅养之尽其责。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0L 页
此固不可比同于前日者。而 圣教如是。益切惶恐罔堪之至。小臣自少本无稽古之力柔和之性。今此重任。决非所堪。况今犬马之齿已衰。昏耄之期已迫。虽或看书。旋即遗忘。加以自受兵务以后。责应烦多。机事关心。半张只字。顿不接目。心地茅塞。又甚前时。日就小人之归。此尤不可堪当者也。乞 谅臣终始诚祈实状。 俯垂怜许。特 命改差。取进止。
请改六条选士之目劄
伏以今者以六条俱备选士。且令各道监司给马上送。其求贤好善。 圣念至矣。在下者所当将顺之不暇。而但今此取人。题目太高。若必以六德俱备为准。则非几于圣人地位乎。恐难与于此。而亦恐有违于取善无方之义也。虽以夷,惠下圣人一等。其德各有所偏。况于后世之士。其何能备此全德乎。昔者左雄以闻一知十。责于贡举。后人以为偏。周公以无求备于一人。为训鲁邦。古人取士之法。槩可知矣。彼被荐之人。虽其德行果足以应选。其所自视。亦岂有满假而自足者乎。今世德全之士。亦不可谓之绝无。但虑名称太备。人怀谦让。不敢自安耳。今依该曹所 启。改其名号。随其才学。各叙铨内。令各道监司。敦劝上
请改六条选士之目劄
伏以今者以六条俱备选士。且令各道监司给马上送。其求贤好善。 圣念至矣。在下者所当将顺之不暇。而但今此取人。题目太高。若必以六德俱备为准。则非几于圣人地位乎。恐难与于此。而亦恐有违于取善无方之义也。虽以夷,惠下圣人一等。其德各有所偏。况于后世之士。其何能备此全德乎。昔者左雄以闻一知十。责于贡举。后人以为偏。周公以无求备于一人。为训鲁邦。古人取士之法。槩可知矣。彼被荐之人。虽其德行果足以应选。其所自视。亦岂有满假而自足者乎。今世德全之士。亦不可谓之绝无。但虑名称太备。人怀谦让。不敢自安耳。今依该曹所 启。改其名号。随其才学。各叙铨内。令各道监司。敦劝上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1H 页
送。姑停给马。随后更处何如。愚臣所见如此。伏惟 圣朝酌以行之。取进止。
辞领相仍授劄
丁卯春。在相位。辞免 启劄并数十上而递任。玉堂即上劄请勿递曰。老成国之元龟。某虽老病。 国家所赖而安。倚若泰山。今此 诏使之来。尤不可无此人云云。 上乃允从。特遣史官。以仍授本职。 谕其意勉出之。故又上辞劄。(仍授后上劄及 启辞凡九上固辞。终不 允许。其年六月。受 明宗大王顾 命之托。能定大策。以安 宗社。世传其时公之仍授不递。殆天之默佑我 宗社而然云。)
伏以小臣病老日甚。其势实不堪于奉职。沥血累陈恳辞。得解机务。公私之幸。孰踰于此。臣蒙 恩在家。忧惧方定。不意今朝 特遣注书。谕之以仍任之意。辞旨丁宁备至。臣闻 命。不胜惊惶陨越感激流涕之至。小臣自四五年来。非但显发之病斯剧。精神气力。日加荒耗。虽黾勉在职。无以察眼前之事。况论道经邦之任乎。凡所谓老成云者。乃道德充备。年弥高德弥邵之人也。小臣少无学问之方。徒以假气。颇自矜持。及今年老。气力已衰。精神昏愦。形身躯壳。尚不
辞领相仍授劄
丁卯春。在相位。辞免 启劄并数十上而递任。玉堂即上劄请勿递曰。老成国之元龟。某虽老病。 国家所赖而安。倚若泰山。今此 诏使之来。尤不可无此人云云。 上乃允从。特遣史官。以仍授本职。 谕其意勉出之。故又上辞劄。(仍授后上劄及 启辞凡九上固辞。终不 允许。其年六月。受 明宗大王顾 命之托。能定大策。以安 宗社。世传其时公之仍授不递。殆天之默佑我 宗社而然云。)
伏以小臣病老日甚。其势实不堪于奉职。沥血累陈恳辞。得解机务。公私之幸。孰踰于此。臣蒙 恩在家。忧惧方定。不意今朝 特遣注书。谕之以仍任之意。辞旨丁宁备至。臣闻 命。不胜惊惶陨越感激流涕之至。小臣自四五年来。非但显发之病斯剧。精神气力。日加荒耗。虽黾勉在职。无以察眼前之事。况论道经邦之任乎。凡所谓老成云者。乃道德充备。年弥高德弥邵之人也。小臣少无学问之方。徒以假气。颇自矜持。及今年老。气力已衰。精神昏愦。形身躯壳。尚不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1L 页
能自持。并与前日所得者而忘之。况复能存此心持此道。裁成 国家之务。以为经邦论道之任。而当此老成之名乎。凡人之得令誉者。过实不似。则不喜而惧。反不自安。此臣之所以心神竦惧战战。如有逃而不能得者也。昔赵武有言曰。老将知而耄及之。盖老人更事既多。则必能知事物之理。而常人之无学问工夫者。至老则昏耄尤甚。反不能察理故也。如臣者。只悾悾一耄夫耳。安可为老成之人乎。况臣以衰病之极。不堪效职于 天使之时。不得已陈乞情悃。 圣意慈恤。且念事体。 特垂矜察。许令閒调。臣方退家。仰祝 圣恩。而玉堂反上意外之劄。其所论者。又皆非臣所敢当之言。臣心尤自惊怖。不知所以自处也。历观前代。凡大臣去就。皆断自君心而进退之。奚待于人言而为之作止乎。今臣虽欲就职。惊惶之馀。些少心神。更加飞越。其何以治察于 国事乎。况进退不能自由。而为人束制。安敢展布四体。而坐乎 庙堂之上。为百僚观瞻乎。伏乞 圣慈。谅臣此意。速申前 命。许臣垂死之请。以遂退休之愿。取进止。
辞领相仍授劄[再劄]
伏以小臣年已衰甚。疾病在身。心神昏愦。义当辞退。
辞领相仍授劄[再劄]
伏以小臣年已衰甚。疾病在身。心神昏愦。义当辞退。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2H 页
非今已久。而黾勉迟留者。盖欲少补涓埃。到今昏愚益甚。自料终无以报效。反速尸素之讥。引分退去。庶为自知之举。而又不得间隙。今则 天使出来。而方在首相之地。至于行礼小事。亦不得躬参。是则本末俱失。决不可在职。故敢请辞退。自 上素察微臣从前老病求退之恳。故因此机会。 许退置闲。 君臣上下之间。 仁恩情义。两无所憾。而玉堂不谅其义。谬陈意外之劄。自 上亦不能尽烛其间。以此谓为公论而 采纳之。臣窃恐 殿下以一言进退人物。朝廷取舍。终无所底定。人心物议。终无以镇压也。微臣一(或有进字)退之间。事体所损者非细。而昨日所陈情恳。亦不蒙 允。岂料玉堂不知臣实状之一言。作为今日臣身当退之一大妨也。臣窃悯焉。伏乞 圣慈。俯量事宜。亟申成 命。许令老病衰朽之质。得保垂死之年。上使 朝廷。更无贤路之妨。不胜万幸。况小臣今日必退不可已之势。不但为小臣病老而言也。设或臣之贱疾私恳。虽不得见恤于国人。此则微臣平日素无诚款取信于人者。自反而无憾矣。第念 朝家事体。不可使苟然于 华使来临之时者。实 朝廷不可不念之地也。岂可以微臣焉用之贱。进退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2L 页
之故。而有亏于 国家延宾莫重之大礼乎。我 国虽曰偏邦。亦有 朝廷焉。亦有礼貌焉。三公俱备。体面甚重。今者小臣。既以病不得就列。右相权辙。赴 京未还。独有左相李蓂。年踰七十。适幸康强少病。虽能奔走彼此。然衰老之人。难可倚恃。若一委得病。则相位不可以假借供应。堂堂 朝廷。岂可无辅相之人。而礼接 王人。荣承 天子之命乎。 天使亦岂不以我国为无人乎。此非等闲事体。而不可不早为之所者也。请更加 三思。申臣已递之 命。改卜良弼。不胜幸甚。取进止。
辞观象监领事劄
伏以臣闻。人君处崇高之位。其尊无对。似无可畏者。而无畏必亡。故敬天勤民。不可一日少懈。良以此也。下民承君。君之保民。犹当勤而恤之。上天临下。下之奉天。尤不可以放而忽之。故尧舜之齐七政钦昊天。圣朝之设观象谨测候。实此意也。此意一放。其何以奉天。奉天之道。不外于钦之一字。而观象监于天象测候等事。专不用意。解弛怠忽。莫甚于此时。近来或外人皆见之变。本监有瞢然不知之时。此专由于本监官员等慢于直宿。不谨候察之致。小臣方领本监
辞观象监领事劄
伏以臣闻。人君处崇高之位。其尊无对。似无可畏者。而无畏必亡。故敬天勤民。不可一日少懈。良以此也。下民承君。君之保民。犹当勤而恤之。上天临下。下之奉天。尤不可以放而忽之。故尧舜之齐七政钦昊天。圣朝之设观象谨测候。实此意也。此意一放。其何以奉天。奉天之道。不外于钦之一字。而观象监于天象测候等事。专不用意。解弛怠忽。莫甚于此时。近来或外人皆见之变。本监有瞢然不知之时。此专由于本监官员等慢于直宿。不谨候察之致。小臣方领本监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3H 页
事。常时不能以钦敬之意申警于下人。故慢忽之失。至于此甚。小臣惶恐陨越。无所逃罪。昔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王法之诛。小臣以无知老妄之人。冒居上相之位。实兼羲和之任。思虑荒谬。处事昏错。不能钦若天道。阴阳不和。亢旱方极。变异之出。皆由小臣尸位不职之致。请速 命罢臣职。以应天变。以惩不称之罪。臣不任区区惶怖之至。谨述 祖宗设监敬天之意。近来缘臣致忽之罪。敢此自首。罪不先及小臣。 殿下无以谢天意警后来。乞 加谴退。勿妨贤路。不胜幸甚。取进止。
辞几杖劄
伏以小臣尸位既久。衰病兼至。常怀战惧。其势不可一向贪恋。顷者引年致仕。理固然矣。 圣朝更无可施之典。而伏闻今者仍有赐几杖之 命。臣不胜惊骇陨越之至。臣伏见经国大典内。载致仕之臣赐几杖之法。不知此法起于何时。历考前史。皆无此礼。相传高丽权臣崔忠献。贪权固位。欲久执国命。年及致仕。故别立此礼。厥后循踵。遂为成例。固非圣王所制万世通行之法也。大典撰集之时。亦习见旧例。不复釐正。谩尔编入耳。然大典则犹以为年七十以上。系
辞几杖劄
伏以小臣尸位既久。衰病兼至。常怀战惧。其势不可一向贪恋。顷者引年致仕。理固然矣。 圣朝更无可施之典。而伏闻今者仍有赐几杖之 命。臣不胜惊骇陨越之至。臣伏见经国大典内。载致仕之臣赐几杖之法。不知此法起于何时。历考前史。皆无此礼。相传高丽权臣崔忠献。贪权固位。欲久执国命。年及致仕。故别立此礼。厥后循踵。遂为成例。固非圣王所制万世通行之法也。大典撰集之时。亦习见旧例。不复釐正。谩尔编入耳。然大典则犹以为年七十以上。系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3L 页
国家轻重。不得致仕者。礼曹启 闻赐几杖云云。此乃指勋德俱备。系安危不得退之臣而言也。安可人人而滥施乎。迩来不考本意。凡致仕之臣。例加此礼。至于延 恩之日。张设筵宴。奉礼 中使。仍集亲宾。荣耀君 恩。此则不见于法典。殆必 祖宗朝勋旧告老之日。别示 恩荣。实出于一时之偶然。非后世循例应行之典礼。而近年以来。权势之家。将受几杖。则预备宴需。飞书于各道。徵索于列邑。营办数年。没民膏血。务极丰侈。然后始行燕礼。遂成弊习。深为未安。小臣身既病老。义当休谢。而反蒙 优礼。黾勉立朝。虽出于不得已。而冒进强行。捐廉耻亏晚节。亦已多矣。岂以身老不退。自为荣幸。无德及民。而剥民之髓。大设筵宴。肆于 宠乐。侈张誇耀于人乎。况小臣顿无勋劳于 国家。又乏面折廷争。谟谋献替。不能为有无于一世。碌碌庸庸。容默苟且。因循流转。位极台衡。得免罪责。亦云幸矣。安敢拟诸勋贤之列。忝获非常之礼乎。请免几杖之 赐。以安愚分。设或有 赐。乞依大典所载。只令该曹备给。更勿循袭流俗之弊。不胜幸甚。取进止。
仁宗大王入祔文昭殿可否劄
仁宗大王入祔文昭殿可否劄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4H 页
伏以今者以文昭殿之事。物情愤激。皆以 仁庙不得入 祔为痛心。盖忠义之念根于心而发于事。理固然也。臣于乙巳祸作之初。为李芑,林百龄等所嫉恶。屡欲加罪。而无名可指。出臣为平安道观察使。故丁未年间祔 庙等事。了不闻知。其后任满还京。 闻物论藉藉。皆以 仁庙奉安别殿为忿郁。其后尹溉语臣曰。 仁庙别祔。于尔意何如。臣答之曰。身在远外。如此等事。不曾理会。实不知首末云。溉曰。我与沈连源同议。以为 仁庙今当入祔则 世祖当递迁矣。但 世祖于当代亲未尽。不得已别祔 仁庙。以待后日云。而我乃遭丧去位。连源仍我言建议别祔。而今者物议。归咎连源。深为未安云。臣秪闻物议。寻常愤叹。与人之共恨者。心无异意。早晚当一䮕正前日之谬。还祔 祖宗之庙者。计非一日矣。到今 明庙将祔。适当机会。物情倍前奋发。臣意亦以为然。当于禫后同 祔。则事礼甚稳。故将物情所同。启 请 入祔。既蒙 圣允。而人皆以为位数加一。则 殿内狭隘。必须增构。然后可容六 位。故又请增修。而言官以为 世宗遗旨。不可增加。故又停增修之举。而旋生作隔之计。言者又以为不可。而坏撤四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4L 页
位唐家。通作长家。推移作隔。欲为六 位之规。臣心恐怖。窃以为前 殿既不敢违 祖宗遗教而增构。则四 位唐家。是亦 祖宗定制。遽加坏撤。亦无乃未安乎。盖于定制之外。曲生他计。故事事苟且耳。臣以迷劣之人。谬当 国钧。当臣之身。遭此变礼。率意改作。轻变 祖宗之制。只增恐惧。至于寝食殆废。平时泛泛。不曾深思。事到面前。罔知处变之攸宜。要考列圣故典。请出春秋馆誊录。取而观之。则当 世祖祔庙之时。以为 世宗创立文昭。定为五室。不祔 恭靖。只祭四 亲云。 成宗祔庙之时则曰。 世宗始建文昭。原其昭孝之心。不能遍及于群庙之 主。故前殿后寝。五室而止。特为 高曾祖祢四亲而设。而 太祖始建国之君。于义不得不首奉也云。其于四亲不可迁。五室不可加之说则如出一口矣。又考五礼仪 宗庙则曰。兄弟同昭穆共一位。而文昭则只曰昭二位穆二位。而更无共一位之文。此乃 世宗朝撰定之礼也。臣之老妄。以为 世宗立原庙。仿宋景灵宫之意。而又不尽从其制。以 意酌定。不可以常礼求之者也。臣将是意与誊录之事而 启之。则同僚皆以为如此则大违物情。必招群议。不可为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5H 页
也。臣则以为今者。 主上新入继统。于国家典故。皆未谙悉。而况 庙制一事。尤为 国之大事。吾辈在位。岂可使 上不知本末。而自下束迫而为之乎。是不可不 启也。同僚不得已从之。今日之事。皆臣主张。非他人之罪也。臣虽至迷至劣。然岂无一毫如人之心乎。其于 仁庙入祔。有何戚焉。其不入 祔。有何欣焉。以情而言。则不忍之心。臣实倍他。何者。昔臣为 仁庙东宫时僚属。讲读书 筵。实踰三载。日承三接。继以夜讲。当时 礼意之勤。顾问之 宠。无与臣为比者。受 赐梳栉。至今犹储巾箧。晨夕举玩。未尝不含泪。而如奉 龙颜也。抱此无穷之痛。而生此不得已之见者。盖拘于 先王之制。而有处置之难故耳。人情不远。岂有他意乎。今乃谓为悖谬。指为踵恶。或谓偏见。臣本愚妄。老而加耗。当此丑诋者。非臣而谁。自古议礼之家。有同聚讼。互相诋訾。至欲相斩者有之。自是常事。臣何敢惮此而不尽底蕴。又何敢嫌忌众谤而少萌怨嫉之念乎。第曰。 太宗之待 恭靖云者。不得不辨。盖立文昭享 祖宗者。非 太宗而乃 世宗也。至于 文宗。则其间固有可议之事。然当时之意。非无其例而构虚创出也。至于继统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5L 页
之重。则当在 宗庙。而不系于文昭也。故 恭靖文宗。其于 宗庙。尊享如礼。至于亲尽而祧迁耳。文昭实为原庙之谬制。固无轻重于有无。而 世宗特因一时之情。约为四亲之切而建之耳。然臣之本意。亦非欲 仁庙之不祔。但以坏撤 旧位为未安。而欲于 旧位。作隔而 奉之也。适承 下教。仍 奉安延恩。未有不可云。臣仍伏念增构不可。作隔未安。坏撤不敢。且今虽入 祔。虑于异日或有经 迁之患。反覆百计。未见稳称。不如延恩之为安且久而差胜也。 延恩虽曰别殿。实与文昭无异。 祖先所在。 主上亲祭之地。故妄以 上教为当而回 启矣。愚臣之欲守先宪。群议之欲其升 祔。要之意不相悖也。今者物议朋腾。至于草野。莫不愤发。人君所恃而为国者。人心而已。人心汹汹如此。无以宁靖。臣实惧焉。乞 依臣前请。 俯从众情。以安一国。不胜幸甚。臣义当诣 阙陈达。而方在众䮕之中。不敢举颜而出。敢以劄进。伏惟 圣鉴。速赐明允。以慰人望。臣不任区区之恳。取进止。(按此劄意。公亦尝以 仁庙之别 祔为恨。 启请增修殿宇。以为入 祔之计。则言官以为不可增修。及考得建立本意。则只祭四亲云。故因而入 启。而言官以增构,作隔,坏撤。俱以为不可。则别 祔之外。更无他道。而当时物议。犹以别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6H 页
祔为非。谤言朋兴。攻公太甚。公不以人之谤己为嫌。只明其所以然之理。少无相较之色。其用心之公。和平无我之意。有足见者矣。若非天理之公流行于彼我者。固不与于此矣。然当时之人。不能深究于立 庙之本意。论议交腾。草野纷纭者。岂非 仁庙乃吾东方盛德之君也。人有没世不忘之思。故不计庙制之如何。争以不得入 祔为恨。而论说之汹汹如此。公反以人心之不靖为惧。以依前所 启。亟从群情为请。而且以人君为国。人心而已。眷眷陈戒。公则可谓得为邦之本。宰相之体矣。且公之本意。则可见于当初献议之 启。而本 启详见于退溪年谱及公之遗稿补遗中。)
请释乙巳己酉之狱。且请从祀劄。
伏以臣伏见白仁杰上疏。至于 圣学做工之事。招贤委信之道。此皆辅导 圣躬措世太平之切务。唯在 圣念省察而笃行之如何。臣不敢复议于其间。而只自不啻若自口出而已矣。其馀陈弊。则皆方今商确讲究之事。此乃有司之务。不须更烦 圣听也。观其大意。则在于欲昭雪乙巳己酉之冤枉及配享先贤于文庙耳。乙巳之狱。实多冤枉可议之事。然在今日。轻议为难。故臣等至今不敢轻发。而其巧诬冤痛。在所必伸。唯在 圣上公听快(저본에는 '抉'로 되어 있으나, 〈东皋先生年谱〉와 일반적인 용례에 근거하여 수정하였다.)雪之耳。至于己酉之狱。则尤为冤枉无形。极矣。当时所执问者。非乡村无知之人。则年少童稚之辈。而为要功生事者所诬枉。又被权奸乐祸酷刑之毒。欲缓顷刻之痛。牵引诬
请释乙巳己酉之狱。且请从祀劄。
伏以臣伏见白仁杰上疏。至于 圣学做工之事。招贤委信之道。此皆辅导 圣躬措世太平之切务。唯在 圣念省察而笃行之如何。臣不敢复议于其间。而只自不啻若自口出而已矣。其馀陈弊。则皆方今商确讲究之事。此乃有司之务。不须更烦 圣听也。观其大意。则在于欲昭雪乙巳己酉之冤枉及配享先贤于文庙耳。乙巳之狱。实多冤枉可议之事。然在今日。轻议为难。故臣等至今不敢轻发。而其巧诬冤痛。在所必伸。唯在 圣上公听快(저본에는 '抉'로 되어 있으나, 〈东皋先生年谱〉와 일반적인 용례에 근거하여 수정하였다.)雪之耳。至于己酉之狱。则尤为冤枉无形。极矣。当时所执问者。非乡村无知之人。则年少童稚之辈。而为要功生事者所诬枉。又被权奸乐祸酷刑之毒。欲缓顷刻之痛。牵引诬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6L 页
服。遂陷大逆之罪。追言至今。诚可痛切。今者幸睹 天日照临。幽魂枉魄望雪之痛。有甚于初死之日。感召天变。理亦宜然。至于从祀之事。仁杰之意。指赵光祖而言。光祖之从祀文庙。果如仁杰所论。然臣则以为以道学之功言之。则不可不并祀金宏弼也。何以言之。吾东方自罗及丽。文章之士。彬彬辈出。然义理之学。实自宏弼启之也。宏弼生于我 朝绝学之后。始慕圣贤之学。尽弃旧习。沈潜小学。不求声利。专务为己。笃行十年。一动一静。必蹈礼法。存心持敬三十馀年。真积力久。道成德立。身为度而声为律。不幸身遭乱世。临祸之际。从容就死。虽不克有所施设于世。而其中之所得。益验于此。至于诲诱不倦。使我东方之士。知有圣贤之学。实此人之功。光祖亦曾受业于宏弼之门。践履笃实。知识超诣。实东方间气之人也。自宏弼遭祸之后。摧残伤坏之馀。士气坠地。学问晦昧。莫知趋向。光祖乃复倡明小学之道。指示学问之方。扶植世道。至今儒学之士。粗知向方。免于醉生梦死之域者。实由于光祖再振道脉之功也。以此言之则非宏弼首倡道学之功。则光祖无所师承者矣。非光祖继往开奥之力。则宏弼之学。更无所传于后者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7H 页
矣。两人道学之功。实无前后之别。在今崇报之典。诚宜并行。不可独举者也。 圣教以为乙巳己酉等事。非今日所当议。从祀文庙。不宜轻举。臣伏承传 旨。诚不能无惑焉。昭冤雪枉。诚有国者之急务。尚贤施报。实右文教之大关。故臣忘其固陋。敢此详陈其首末。冀欲 冕旒之聪。从容观理。以为 省察之地 勉行之所。伏愿 圣明。留神而采施焉。取进止。(两贤道学之功。为吾东百世多士所宗师。从祀文庙之举。在所必有。而人莫有倡导而发言者。至如白仁杰之疏。只举静庵。不及于寒暄先生。公始倡此论而劄请之。虽不克见从于当时。厥后八方多士闻风继起者。实因于公之此劄而启之。然则两贤从祀之论。公实倡之。公则可谓有功于卫道矣。公以庄毅之性。纯明之质。自少师从于从兄滩叟先生。而先生与静庵相友善。讲劘理义。道学相齐。故公早从滩叟。预闻静庵性理绪论。学有渊源。大有所造。而居常立朝与人之际。切未尝以学自露。故人莫有知之者。而以措诸事业者及此请配两贤之劄观之。则非亲炙实得之见。好贤乐道之心。能如是乎。公之早春诗有曰。已解寒威惊节换。还欣生意与春萌。益可见至乐之获于心而无待于外者矣。稣斋先生常叹曰。当 主上迎入之时。举朝皆望其当有策勋之举。众皆云云。公闻之。厉声亟焚其录。勿令更发此言。其事遂寝。公之平生。处功利常若浼。临大事合于义。若此者。非素有学问之功操履之笃者。不能与于斯矣。若先生者。可谓知公矣。)
请伸冤讨罪削勋劄
(明宗幼冲嗣位。元凶尹元衡。以肺腑之亲。与奸人李芑,林百龄,郑顺朋,郑彦悫等。结为腹
请伸冤讨罪削勋劄
(明宗幼冲嗣位。元凶尹元衡。以肺腑之亲。与奸人李芑,林百龄,郑顺朋,郑彦悫等。结为腹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7L 页
心。广植徒党。煽乱荧惑。连年构成大狱。戕害善类及嫉于己者。诬以为逆。自谓有卫 社之功。图录伪勋。其病国害人之祸。惨不可忍言。人心之共愤者久矣。今 上即位之初。争欲即请伸讨之举。公曰。 主上以幼年。新承大统。未谙于 国家是非。人心去就之如何。且上有 慈殿。今若遽论 先朝大臣及政令布置。而汲汲然群起并争。有若乘时力胜泄愤者然。则不但事涉未安。而未易回 天。反为不平者辈抵其隙而乘之。则翻覆之患。亦不可不虑。姑待 主上临御日久。于人情世故。谙熟明知。且 圣学高明。烛于天理人心之分。然后从容开导。不可暴发而骤论。只宜先将浅露易见之冤若干条。 启请伸理。一开其端。则纳有自牖之渐。事有冰释之势。终无不得请之理云。而晓谕于在廷大小。强止其骤发之论。至于谕议既发之后。虽率 官不为连日伏 閤之举者。公以元老重望。新承 顾命之托。见 上严惮。欲以事理从容委曲。开悟 圣听而已。不欲使 新君生疑于引群僚强要之举者。然而众皆不识于此。多有欲急慨缓之意。而莫非公之熟虑者也。公尝私谓人曰。 主上新自藩入。今此伸讨之事。乃 朝家大举措。而且涉 先王。在他人。犹不可遽尔催急。当吾在职之时。尤为未安。自可徐徐。不可束迫而为也。实此意也。厥后踰年。先论丁未己酉之狱。继伸乙巳之冤。皆其事序浅深然也。其伸讨劄 启辞。终始凡百馀上。而公皆自制。此其十分一也。详说于群凶构诬之情状。谆复于天理人心之可畏。开阐备至。而当初自 上犹有不然之色。屡下严峻未安之 教。公竭诚力陈。尽其底蕴。然后 上意颇悟。且敬重于公者素矣。故终乃 允从。使九地枉死抱冤之魂。得蒙昭雪之快。奸凶罔上罗织之罪。咸服讨削之典。举国人心。从而大定。此当时莫难莫重之举措。而因公得伸。大抵公之临事。柏势屈伸。以合于中者每如此。故举无所失。而能安 社稷。以服人心。世传 明宗朝元衡之诛。非公则未必得从。今 上朝伸讨之举。非公则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8H 页
亦未易得请。真确论也。所谓为吾东相业之首者。据此一事。亦可想尔。○公凡章奏间。常不起草。口号成文。故家无遗稿之储。今兹所录若干篇。亦皆因人传写裒集中出。故文字或多讹舛。且公之所著传于世者。以此之故。亦如是不多云尔。)
伏以臣等伏见人情物议。今因削勋雪冤之事。久郁之愤。待时而发。不可抑遏。日久月积。未有断止之时。上自 朝廷。下至韦布民庶。万口如一。不谋而同。盖当时之人。目见冤枉惨毒之祸。心含悲愤。不敢吐出。今遇可言之秋。一开其端。旧日不敢言之心。一时并发。故义理所在。人心同然也。自古为国。必循义理。然后治安可保。若不顺人心。无义无理。则国势何由而立乎。言者皆曰。危亡之祸。迫在朝夕。此言似过。然若不恤人言。不从公论。义理丧尽。善恶无辨。则众心解体。人无乐善之兴。士怀趋利之计。骎骎然入于弃善图利之域。古人所谓无功而受厚赏。则人莫不乐国之有祸。今日虽未遽至于危亡。而危亡之祸在其中矣。 圣教每以为 先王朝已定之事。今不可追论。臣等固知 圣念孝思无穷。绻绻于 先王之政。不忍以人言遽为变更也。然帝王之孝。当以善继善述为大。故尧朝四凶。至帝舜而窜殛之。后世不以尧为不明。而舜为负尧。三代圣王之政。亦皆因时损益。未
伏以臣等伏见人情物议。今因削勋雪冤之事。久郁之愤。待时而发。不可抑遏。日久月积。未有断止之时。上自 朝廷。下至韦布民庶。万口如一。不谋而同。盖当时之人。目见冤枉惨毒之祸。心含悲愤。不敢吐出。今遇可言之秋。一开其端。旧日不敢言之心。一时并发。故义理所在。人心同然也。自古为国。必循义理。然后治安可保。若不顺人心。无义无理。则国势何由而立乎。言者皆曰。危亡之祸。迫在朝夕。此言似过。然若不恤人言。不从公论。义理丧尽。善恶无辨。则众心解体。人无乐善之兴。士怀趋利之计。骎骎然入于弃善图利之域。古人所谓无功而受厚赏。则人莫不乐国之有祸。今日虽未遽至于危亡。而危亡之祸在其中矣。 圣教每以为 先王朝已定之事。今不可追论。臣等固知 圣念孝思无穷。绻绻于 先王之政。不忍以人言遽为变更也。然帝王之孝。当以善继善述为大。故尧朝四凶。至帝舜而窜殛之。后世不以尧为不明。而舜为负尧。三代圣王之政。亦皆因时损益。未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8L 页
尝徒守一揆。至于天地之化。犹有所不足。则必待裁成辅相。然后乃有全功。历观前代帝王之事。先王之政。不能无弊。必待后王之架补。过者损之。不足者益之。损之益之。与时宜之。然后增光前烈。垂裕后昆。故先王之误。嗣王改之。嗣王之误。亦后王改之。善善相承。如天地之化生不穷。故能扶植国脉。绵永祖业。或六七百年。或三四百年。而无危亡之祸也。若不辨是非而惟知先王之政。坚执不变之为宜。而胶瑟守柱。(或作株)终无变通之道。则否塞痞隔。终于鱼烂而已。昔宋哲宗指安石,惠卿变乱之法。谓为父皇之政。已有绍述之志。宣仁皇后以为大恸。而终不觉悟。卒召覆亡之祸。千载之下。可为永鉴。伏愿 圣明。察奸凶擅弄诬罔贻祸 国家之迹。体 先王初非本心而终有悔悟之念。 鉴哲宗以凶邪之变乱为父皇之政。而卒致乱亡之祸。 惕然改悟。 特赐俞音。以答群情。仍斥如臣不才辅臣。以答天谴。以安 朝廷。开 宗社亿万年无疆之福。不胜幸甚。取进止。
请伸冤讨罪削勋劄
伏以为国不一其事。而莫大乎得民心。为治不一其道。而莫过乎顺民心。民心之向背。而天命之去就判
请伸冤讨罪削勋劄
伏以为国不一其事。而莫大乎得民心。为治不一其道。而莫过乎顺民心。民心之向背。而天命之去就判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9H 页
矣。古昔帝王。兢兢业业。皇自敬德。不敢遑宁者。惟恐其咈人心而失天下之望也。近日以来。 朝廷上下。将伸冤削勋之事。执奏争论。几将半年。 天听愈邈。人心日激。譬犹痈疽内结。不至于溃裂则不止。臣以老妄迷谬之人。冒处百僚之上。不能以情势谕止之。又不可以义理开晓之。徒怀忧惧之念。日复一日。不能已已。 先王幼冲。同未在位之时。群奸窃弄荧惑万端之状。诸臣章奏。毕陈于 冕旒之下。其于 圣衷。固已洞察而无疑矣。臣不敢更赘。但今目见物论嚣然。人心骚扰。无有宁静之期。臣不胜忧惧之至。谨将老妄之见。冒渎 圣听焉。 殿下固咈群情。坚执一德者。只以 先朝之事。不敢尽革。同盟之勋。不敢追削而已。肆惟我 先王。光膺景命。灵承大统。如青天白日。万物咸睹。其 敬天勤民之实。好贤乐善之诚。此则 殿下之所当观法慕效。遵守而勿失者也。若其荧惑 幼君。芟刈善良。广植徒党。图录伪勋者。此乃一时奸凶淆乱擅弄之事。所当洒涤革尽。以洗先王羞辱之耻之不暇。岂可留秽青史。垂诸万世乎。在后视今者。其谓我 嗣王能盖 前愆。而继 先志乎。其谓国有人乎。革去奸凶诬罔之事而已。焉得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299L 页
谓尽革 先朝之事乎。且所谓同盟之勋者。古之帝王。有同心同德之臣。或经营于草昧。或翼戴于艰难。及其龙飞之后。追思弘济之效。功铭钟鼎。誓昭带砺。福流后裔。与国同休。不敢轻易毁削者。为此故也。然或犯罪触宪。则诛夷削籍者。代有其人。其在我 朝。大功大劳之臣。追削勋籍者。不一而足。苟有罪戾。则同坛歃血。有不足恤耳。况兹所谓卫 社之勋者。举全体皆虚伪。而罪恶又有如前所陈者。则削迹(或作籍)而刬除之。又何致疑于其间乎。或者以为犯罪一二之臣。削去勋籍则可矣。至于削尽原籍则无乃太过乎。臣以为一二人有罪而削籍与千万人有罪而削籍。其不计歃血之事则固无不同也。安可既谓之虚伪。既谓之罪恶。而犹存其籍。使之枉享其勋爵之荣乎。安可以 先朝歃血为嫌。而不削奸凶虚伪之籍。重贻 先王见欺之羞乎。今也满庭缙绅。岂皆非 先王之臣乎。又岂其不忠不义。无礼无理。有不满于先王。而故为此谔谔。欲有损毁于 先王之德乎。诚欲以 圣明之世。幽冤不可不伸雪。奸凶不可不追讨。扶义声而培善道。正人心而慰人望。脱 先王于污辱之累。植 国脉于无疆之域也。昔唐德宗。既窜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0H 页
卢杞。后欲用为大州刺史。谏官袁高,陈京等。论执固争。 上怒稍解。谓宰相李勉曰。与杞小州。勉曰。陛下欲与。虽大州亦无不可。其如天下失望。何。乃以杞为沣州别驾。夫人君擅一国之名宠。惟意所为。人言似不足恤。而德宗庸暗之主。犹惧失天下之望。竟允高京等之请。盖以人望既失。则人心日离。虽或俛首趋走于威刑之下。而其心不服。为乱则易故也。今者人言藉藉。物议汹汹。日月已久。迄可少止。而愈去愈甚。殿下拒之益牢。而人言发之益激。当此之时。 殿下宜思帝王大孝。 俯顺人心。慰悦人望。以安 宗社。以靖 朝廷。而乃 牵联宦寺妇人之仁。不能 毅然断以大义。绵引日月。使人心日沮。人望日失。耳目之官。既废所司。不成 朝廷之体。而后来继之者。将复纷纷。愤郁之极。何事不有。至于街谈巷议。流传恶语。有所未安于听闻者。窃恐汹汹不已。激成意外之患。终使 朝廷不安。其为后日之悔。何可胜言。方今变异百出。人心日乖。上观天象。俯察人事。不知有何等变故而至于如此耶。臣本老病之身。为公议所迫。不敢安处。僶俛扶曳。出入 阙庭。五六日之馀。眼不见物。唇生肿毒。颠仆私室。不能匍匐诣 阙。仰达悯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0L 页
默之怀。而敢此陈论。臣非敢故为危语恐动 上听。以冀必从也。病伏委巷。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私忧过计。未免杞妇之念。怀不能已。仰聒区区。伏惟 圣明。察人心得失之机。 念国步安危之计。 与道消息。弭祸未形。不胜幸甚。取进止。
请伸冤讨罪削勋劄
伏以 朝廷将伸雪冤枉。惩讨奸凶之事。交章 上请。庭立面争。将逾半岁。而臣等之率多官启 达者。亦因公论之愤发。势不可抑遏。冀速回 天。欲以安朝廷。而 俞音久閟。人心转郁。 阙庭喧鬨。非独台谏废其耳目。百司庶僚。皆废职务。下至外方。文移词讼公务及凡急期句当。又皆废阁于度外。至于各司典仆胥吏舆皂。奔走长立。无休暇之隙。而台谏皆莫之顾。惟以不得其言则去为重。而无有了期。物论犹欲臣等再率百官。再叩 天阍。兹者政府六曹。咸伏閤外。 启陈诚款。 上天幽默。反蒙 严旨。物情犹尚未已。将期获 俞音。坚欲更率百官。俯伏不退。臣乃宣言曰。 天听难冀。而三公六卿。群伏 明庭。喧彻于 内。有若危乱之世。已为可惧。而至于再率百官。尤为 朝廷变礼。岂可数为此举乎。况论事。当付
请伸冤讨罪削勋劄
伏以 朝廷将伸雪冤枉。惩讨奸凶之事。交章 上请。庭立面争。将逾半岁。而臣等之率多官启 达者。亦因公论之愤发。势不可抑遏。冀速回 天。欲以安朝廷。而 俞音久閟。人心转郁。 阙庭喧鬨。非独台谏废其耳目。百司庶僚。皆废职务。下至外方。文移词讼公务及凡急期句当。又皆废阁于度外。至于各司典仆胥吏舆皂。奔走长立。无休暇之隙。而台谏皆莫之顾。惟以不得其言则去为重。而无有了期。物论犹欲臣等再率百官。再叩 天阍。兹者政府六曹。咸伏閤外。 启陈诚款。 上天幽默。反蒙 严旨。物情犹尚未已。将期获 俞音。坚欲更率百官。俯伏不退。臣乃宣言曰。 天听难冀。而三公六卿。群伏 明庭。喧彻于 内。有若危乱之世。已为可惧。而至于再率百官。尤为 朝廷变礼。岂可数为此举乎。况论事。当付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1H 页
之言官。而时助其不给而已。宰相安得与台谏并立。长伏于 阙庭。以亏体统乎。姑宜敛退。以观台谏之去就而更为行止可也。群官面从噤嘿而退。于是物论猬起。交谪于臣。咎其不能力争。遇事退缩。臣之一身。为公论所不容。无足言者。第有老妄之见。未免杞妇之忧。敢露肺肠。冀悟 圣神。惟 圣明勿以为迂枉而加 省焉。臣伏见近日。公论久阏。人心益愤。 朝廷之上。闾巷之间。至于村野愚氓。莫不以幽冤未雪。奸凶逭罪。尚带勋籍。为冤为悯为痛。惨惨焉忿忿焉遑遑焉。如怨其私雠。如怜其亲戚。如急其拯溺。恶语危言。无所不至。是孰使之而然。又孰诱之而发乎。盖其当时冤枉之痛。奸凶之毒。染人耳目。入人心腹。其哀痛之心。忿嫉之念。愈久而愈甚。不能自已而然耳。虽然。臣窃以为骇异者。凡君德之阙失。政事之违则。或有可谏可论者。则弥缝而匡救之。论执而矫正之。至如容谅而受之。采择而行之。则在君上明暗从违之何如。下无所容其智力于其问者。今也言而不入。继以章疏。章疏未已。绵以日月。下至愚夫愚妇。怨詈怪骂。不知自已。不可谕而止之。又不可威而禁之。臣未知遭不讳之 朝。有所恃而然欤。将人心之愤。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1L 页
无所泄而然欤。此臣之所以为骇异而窃自忧惧者也。臣之前劄所陈汹汹不已。激成意外之患者。其意正在于此也。深恐 聪明有所不及。过 眼而例视之。故今又缕缕不已。敢毕其说焉。昔者党禁未解而黄巾乱作。刘晏冤死而藩镇称兵。朝廷处事得失。系人心治乱。古今之明鉴也。窃见 国家厄运连仍。前岁失稔。今年又旱。民无自赡之计。官无可救之储。荷担而立。目动而行。盗贼之发。直须时耳。已闻诸道流贼间发。非特劫杀剽掠之比。威行村落。公然取物自供云。明春饥馑之甚。四方蜂起。势所必至。则未知国家将何以弭之乎。然此犹狗偷乌合。似不足深忧。而奸雄之杰黠者。若指以为资。窃发啸聚。知人心愤郁在于此事。或以伸冤讨恶为名。则只此一事。适足为奸雄藉口之奇货。念及于此。臣不胜胆寒。 国家运祚灵长。非螮蝀孽芽可梗于其间也。然其一时之患。则不可不虑也。昔宋光宗不持孝宗之丧。举朝群臣。奔走惶惧者。盖恐艰难之中。奸贼藉为口实。敌国举此声罪也。今者人心之不顺。至于此极。连岁之凶馑。又甚于此时。盗贼之兴行。已有其萌。老妄之忧。窃或有类于宋人之虑也。古人有言曰。祥多者其国安。异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2H 页
众者其国危。方今天变百出。人心万端。不知终有何祥耶。臣寒斋独宿。夜不能寐。老妄之念。耿耿于中。已非一朝。而此等意思。不可宣露于稠中。亦不可形之于章疏。盖恐此言一播。则只以启奸轨邪心。而非消祸未萌之道也。故谨为封劄。密启以 闻。助 圣念观理之一端焉。臣将荒乱无形之言。仰嬲 圣衷。非不知触忤 天和。而心有所见。不敢自隐。辄陈危恳。言而获罪。臣所甘心。惟愿 殿下潜察默运。勿露此意于形迹。 与时推移。以道消息。徐宜封下史局。以备记注。亦使后世。知当时忧 国之臣有如此者。不胜幸甚。取进止。
待罪辞免劄
伏以小臣近因贱病。不得与同僚一时 启事。臣罪益大。臣病伏私室。收拾闾巷所闻。又将私忧过虑。妄有陈论。至蒙 下谕有不堪当之辞。臣不胜惶恐毛竦之至。臣本蒲柳先零之质。素非柱石 庙堂之器。持禄容身。因循转辗。位至台司。不能揆分勇退。淹然若固有之。罪固不容于诛矣。此其臣之罪一也。伏见方今人心益偷。习俗日浇。数十年来。天灾地孽。无岁无月无之。良由祸焰未除。冤气横结。上干天和。下移
待罪辞免劄
伏以小臣近因贱病。不得与同僚一时 启事。臣罪益大。臣病伏私室。收拾闾巷所闻。又将私忧过虑。妄有陈论。至蒙 下谕有不堪当之辞。臣不胜惶恐毛竦之至。臣本蒲柳先零之质。素非柱石 庙堂之器。持禄容身。因循转辗。位至台司。不能揆分勇退。淹然若固有之。罪固不容于诛矣。此其臣之罪一也。伏见方今人心益偷。习俗日浇。数十年来。天灾地孽。无岁无月无之。良由祸焰未除。冤气横结。上干天和。下移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2L 页
俗习而然也。 新政之初。必须涤去旧染。雪尽幽枉。然后和气可届。 圣化可兴。故自 即位之日。人心颙望。士论愤发。微臣愚计以为乙巳之事。锻鍊奸巧。虽皋繇听之。犹以为死有馀罪。偏听已深。虽 圣明临之。犹未易释然于中。此难可以口舌立谈而 开悟也。故不敢遽举其悉。仅将十馀人之非辜而论 启之。或召用。或伸雪。微兆其端。厥后舆愤日甚。虽儿童走卒。皆咎臣沮抑公论。臣犹帖耳坚忍。适于今岁春夏。旱灾太甚。物论尤激。皆谓在相位者。知奸凶情状。知士林冤枉。而不为伸讨。致此变异也。臣亦无辞可辩。犹虑其大根柢大祸本。则必待 圣上临御日久。人情世故。 谙熟明习。然后从容而 开导之。未可暴发而骤论之。故先将其浅露易见之冤。 启请伸理。一开其端。人心之愤郁而未泄者。继发咸激。如江河之决。不可横截。当此之时。臣虽欲力止而救遏之。此固人心之所同。义理之当然。无由可遏。不惟不能遏。亦不得不与之同论也。缘此言若有所迁就。事若有所力登。反类弛张而眩弄者。以致 天意未能冰释。至有变覆之 教。此皆由臣料事失当之致。此其臣之罪二也。臣亦自怪此一事。陈其本末。请其伸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3H 页
讨。不得蒙 允则斯可止矣。而今将半岁。如水益深。如火益烈。不能自已。岂非是非好恶根于天性。自然而然也。臣虽有未安之念。不能固止。人亦间有知其未安而不能自止者。此则不可家喻户晓而禁绝之。上贻 圣心应答费辞之劳。下生 朝廷骚扰不静之患。而莫之能救。此臣之罪三也。臣老妄昏愚。颠仆盲聋。处事颠错。应接乖方。羞 朝廷。愧万目。妨贤尸禄。冒进不休。此臣之罪四也。臣负此四罪。遭难处之变。无德望可以镇静。无智虑可回人心。无至诚可动君听。安敢顷刻腼然在位。以污 圣治。以负人望乎。请亟 命递臣职。改卜良弼。以慰群情。以安 朝廷。不胜幸甚。取进止。
辞领相劄(庚午年○以此事上劄辞免。又以启辞固辞。启辞则在启辞类。)
伏以小臣受由调理。已淹三朔。年老气衰。病无差复之期。恋 阙潸然。身贴寝席。窃闻顷日经 筵官所启。有以自 上接遇大臣。礼有不足。指为小臣因此引疾求退之语。臣闻来不胜惊惶陨越之至。臣实老病。此言奚为而至哉。臣病虽未差。闻此震惧。力疾诣阙。强为肃拜。谨拜手稽首以言曰。臣之病老丏闲。非自今日始。 殿下所已知。臣何多说以辨之。小臣以
辞领相劄(庚午年○以此事上劄辞免。又以启辞固辞。启辞则在启辞类。)
伏以小臣受由调理。已淹三朔。年老气衰。病无差复之期。恋 阙潸然。身贴寝席。窃闻顷日经 筵官所启。有以自 上接遇大臣。礼有不足。指为小臣因此引疾求退之语。臣闻来不胜惊惶陨越之至。臣实老病。此言奚为而至哉。臣病虽未差。闻此震惧。力疾诣阙。强为肃拜。谨拜手稽首以言曰。臣之病老丏闲。非自今日始。 殿下所已知。臣何多说以辨之。小臣以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3L 页
三朝遗滓。循默苟容。致位上相。遭际 圣明。恩眷益隆。感激策励。灰身图报。未得死所。身与 国家。义同休戚。誓心天地。以图终始。而第以年迫衰朽。又婴疾疢。常恐身先朝露。未及见 德化之成。每切悲感之叹。不意人言反出于情虑之外者至于此极也。臣非如山林高蹈之士欲试其君尊德乐道之心者也。安敢视礼意勤衰。而自重其身。高举远引。以速要君之罪乎。小臣年已衰谢。百疾交发。寻常在家。杂症迭出。或腹痛肠滑。或头疼眼眩。或腰脚拘挛。顷刻之间。变化多端。不可名状。在公在家。身无安适之时。皮肉尚存。宁当不计死生。勉力随班。但念身罹痼病。耳目聋瞽。手足痿痹(一作痹)。困乏不支。出入起居。不得自由。而冒进不休。扶携颠仆于百僚之上。殊非具瞻之仪。亦岂 朝廷养廉耻之节之义哉。况臣贪恋 恩宠。老病不退。久妨贤路。则才德抱负之臣。何时登庸。展经济之手。措太平之业乎。伏惟 圣慈。洞照老臣情悃。 许臣辞退。不胜瞻天望 圣恳乞之至。取进止。
答日本所要可否劄(劄在相位既递后杜门之日。)
伏以臣病伏私室。伏闻朝报。日本书契修答之事。 命依臣议为之。臣婴此痼疾。老不运身。眼又损明。不
答日本所要可否劄(劄在相位既递后杜门之日。)
伏以臣病伏私室。伏闻朝报。日本书契修答之事。 命依臣议为之。臣婴此痼疾。老不运身。眼又损明。不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4H 页
能见物。礼曹郎官。只书三议可否而来言之。臣不得见书契首末。又不知 朝议可否。漫将老妄之见。只据义理事体而献议。初不料 天意误从末议。遽 命修答也。臣闻来不胜惶骇陨越之至。恐因耄陋所见。或致违误于修辞。故将未尽馀怀。仰渎 天听。以备采择之万一焉。夫荠浦开路之事。其利害弊端。前答已尽。想应详悉。而彼乃要请不已。必欲便于己而妨于人。此岂邻好诚信相与之意。又岂君子恕己之道哉。况釜山开路之后。彼国使命。连络不绝。未闻有路险见败之时。此则断不可许也。至于八船造给图书之事。似非大妨于我。从其请而许之。未为不可。但当初廿三船之请。有司考据不详。只以诸册名付之人许之矣。其后彼书再来。再加考阅。则五人之名。亦在诸册之中。故从其请而亦许之。其馀八人。则诸册名无。反覆披阅。并无所存。故请之不已。而再三不许矣。若欲以诈谖相讥。则在我异国。五人存否。虽以名无答之可也。而又据诸册。随其考出。相继辄许。我 国诚信之意。于此可见。而彼乃不信。反以初无后有为诿。并其八人而强胁不已。是岂与国相谅之意哉。至于马岛为州。涵我卯育之 恩。已非不细。而反自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4L 页
侵扰我境。 先王怒其如此。更定约束。减其船数。厥后哀请不已。 朝廷怜其饥困。渐加三十船之数。定其大中小之制。 恩亦不少。今也利于受料。干请国王。欲皆大其船制。此辈在于彼国。其船之大小。固不关于彼。而累请不已者。彼必牵连下人之请。不能禁抑而然矣。以此言之。则八人图书。马岛大船。皆不可轻许而受其嫚侮也。然彼乃岛中卉服之类。不可以礼法约束之。当涵容羁縻而不绝。可也。故 先王待此之类。未尝截然而斩斩也。臣闻之边上之人。马岛之船。虽有大中小之别。三十只之船。非必一时偕来也。或托告变。或称陈贺。巧为名目。陆续出来者。皆以大船为名。冒受粮料。为边将者亦牵于请赂之多少。例以大船驰报。故六七年来。未有中小船出来之时。臣于前日来请之时。以为彼既每以大船出来。欺我以可欺之方。与其每被欺侮。给其准料而莫之防禁也。宁欲快依其请。以副其愿。开许大船之料。则在我所费等。而给料多少之权。实由我出。庶几慰悦其心。牵缀化外之类。而 朝议反以臣谓被其欺侮。非议不已。故臣于今日。恐惧竦缩。反不自是。不敢献议耳。然 先王待彼之道。不较曲直。只相依从者。其意有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5H 页
在焉。今欲怀绥远人之情。则于大船及图书之中。量其利害轻重。而许其一焉。则庶几不孤其望。而在我得涵容之道矣。往在 中庙庚午年。仍岛夷反乱。绝其和好。而其时日本。为对马请和。使僧弸中为来。恳请至于六七返。 天威未霁。终不 许其请。当时台谏侍从。皆以为不可许和。而相臣成希颜。独主和议。经 席之上。谏侍之臣。面斥希颜。至比秦桧。而希颜终无怒意。力请不已。宰相有识之人。多附希颜之议。反覆陈说。 中庙始许通和。而减定船数。此乃 中庙即位之五年也。自是边圉宁靖垂五十年。士卒安眠。边氓耕凿。无非 中庙之赐也。向在乙卯年。又生变乱。而到今仅得宁息者。又十六七岁矣。今复自生狡计。欲作衅端。其情可知矣。伏愿 圣明。廓帝王包荒之量。法 中庙长远之虑。择其可从而许其一焉。以全邻好。以销奸萌。臣不胜老妄之怀。臣久病精昏。眼又不见。不足以议 国家大事。窃恐仍臣之议。致误 国事。故更献未尽之意。惟在 圣鉴少留三思。乞下臣章。容令诸臣更加商确。从长议处。使无后悔而已。取进止。
贴黄于献议。 命下之日。即具此劄。而趑趄
贴黄于献议。 命下之日。即具此劄。而趑趄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5L 页
不敢上 达矣。至于今日。窃闻诸道路客使多发横逆之语。副僧怀愤发剑。至欲自刭。不待使事之完。经自先去。狡谲凶悖。其意叵测。窃恐狙诈之变。何事不有。老怀耿耿。不敢容默。倩人书写。献此瞽说。伏愿 圣明留念焉。客使在馆。虑或宣露。敢此封章以 闻。
遗劄
(公自壬申夏疾甚。已令却医而语子曰。天禄已终。岂可服药延生乎。至逝日。语子曰。病将不支矣。余欲贡一言。其草之。一言之后。不复加点。乃谓曰。楚词中。惜往日诸篇。古人谓临绝之辞。颠倒疏卤。文虽如此。亦何伤乎。馀无一言及私。屏退妇人。临终。精神不少爽。命迁正寝。东首乃卒。劄入。有 教遣承旨问疾。复有所言乎。至则已逝。不及传 旨。时朋党之萌。已兆于缙绅间。将为 国家难救之患。公常察之熟而忧之深。故至发于临终贡忠之言。其忧 国之诚。识微之见。可谓远矣。一时挟势。酝酿此祸者。挟憾既久。又恶中其情状。才及属纩。怒掌争抵。谓为小人。例为做出朋党无形之说。眩惑君听。反说搆诬。欲掩其迹。三司交攻。无所不至。至于专疏巧构。罔极其说。欲伸其私愤者亦有之。幸赖 圣上照烛。皆不得售其设心。 国论终底于定。此则天道之昭昭者耶。当时判书吴公祥朝京。道闻论公之报。有诗叹曰。功在 宗祊泽在民。能全终始独斯人。不待百年公议定。是非何累地中身。虽在众休之中。亦可见公议之不泯也。其后十数年。朋党祸起。果如公言。为 国大蠹。终不得自掩于幽隐欲掩之中。厥初攻公者。果何意哉。祸起之后。自 上有教曰。某临终献忠。指上下皆有病痛。乃忧国诚心。使朝廷自底和平之意也。 上之追服公之先
遗劄
(公自壬申夏疾甚。已令却医而语子曰。天禄已终。岂可服药延生乎。至逝日。语子曰。病将不支矣。余欲贡一言。其草之。一言之后。不复加点。乃谓曰。楚词中。惜往日诸篇。古人谓临绝之辞。颠倒疏卤。文虽如此。亦何伤乎。馀无一言及私。屏退妇人。临终。精神不少爽。命迁正寝。东首乃卒。劄入。有 教遣承旨问疾。复有所言乎。至则已逝。不及传 旨。时朋党之萌。已兆于缙绅间。将为 国家难救之患。公常察之熟而忧之深。故至发于临终贡忠之言。其忧 国之诚。识微之见。可谓远矣。一时挟势。酝酿此祸者。挟憾既久。又恶中其情状。才及属纩。怒掌争抵。谓为小人。例为做出朋党无形之说。眩惑君听。反说搆诬。欲掩其迹。三司交攻。无所不至。至于专疏巧构。罔极其说。欲伸其私愤者亦有之。幸赖 圣上照烛。皆不得售其设心。 国论终底于定。此则天道之昭昭者耶。当时判书吴公祥朝京。道闻论公之报。有诗叹曰。功在 宗祊泽在民。能全终始独斯人。不待百年公议定。是非何累地中身。虽在众休之中。亦可见公议之不泯也。其后十数年。朋党祸起。果如公言。为 国大蠹。终不得自掩于幽隐欲掩之中。厥初攻公者。果何意哉。祸起之后。自 上有教曰。某临终献忠。指上下皆有病痛。乃忧国诚心。使朝廷自底和平之意也。 上之追服公之先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6H 页
见者如此。)
伏以入地臣某。谨条四件。仰渎身后之 听。伏愿 殿下少垂察焉。一曰。帝王之务。惟学为大。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殿下之学。其于致知之功。思过半矣。涵养之力。多有所不逮。故 辞气之间。发之颇厉。 接下之际。少涵容逊顺气象。伏愿 殿下。于此加功焉。二曰。待下有威仪。臣闻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威仪之间。不可不谨也。臣下进言之际。当 优容而礼貌之。虽有违拂之辞。时露 英气以振警之。不宜事事表襮。 高自贤圣。以示群下。如此。百僚解体。救过之不赡矣。三曰。辨君子小人。臣闻君子小人。自有定分。不可掩也。昔唐之文宗。宋之仁宗。未尝不知君子小人。而牵于私党。不能辨别而用之。遂致眩于是非。朝廷不靖。苟君子也。虽或小人攻治。拔而用之勿贰。苟小人也。虽有私意。斥而去之勿疑。如此则安有河北朝廷之难治也哉。四曰。破朋党之私。臣见今世之人。或有身无过举。事无违则。而一言不合。则排斥不容。其于不事行检。不务读书。而高谈大言。结为朋比者。以为高致。遂成虚伪之风。君子则并立而勿疑。小人则任置而同其流。可也。此乃 殿下公听
伏以入地臣某。谨条四件。仰渎身后之 听。伏愿 殿下少垂察焉。一曰。帝王之务。惟学为大。程子曰。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殿下之学。其于致知之功。思过半矣。涵养之力。多有所不逮。故 辞气之间。发之颇厉。 接下之际。少涵容逊顺气象。伏愿 殿下。于此加功焉。二曰。待下有威仪。臣闻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威仪之间。不可不谨也。臣下进言之际。当 优容而礼貌之。虽有违拂之辞。时露 英气以振警之。不宜事事表襮。 高自贤圣。以示群下。如此。百僚解体。救过之不赡矣。三曰。辨君子小人。臣闻君子小人。自有定分。不可掩也。昔唐之文宗。宋之仁宗。未尝不知君子小人。而牵于私党。不能辨别而用之。遂致眩于是非。朝廷不靖。苟君子也。虽或小人攻治。拔而用之勿贰。苟小人也。虽有私意。斥而去之勿疑。如此则安有河北朝廷之难治也哉。四曰。破朋党之私。臣见今世之人。或有身无过举。事无违则。而一言不合。则排斥不容。其于不事行检。不务读书。而高谈大言。结为朋比者。以为高致。遂成虚伪之风。君子则并立而勿疑。小人则任置而同其流。可也。此乃 殿下公听
东皋先生遗稿卷之二 第 306L 页
并观。务去此弊之时也。不然。终必为 国家难救之患矣。臣切于贡忠。而临死错乱。言不尽意。取进止。(公于七月七日。临没进劄。后十九日朝讲时。李珥斥公以反覆小人。左相洪暹进 启略曰。指人以朋党。虽似未便。然李某与臣同朝最久。平日以君子自处。性又刚方。识见尽高。今不可谓无学问。忧 国一念。至死不变。今若指以小人。亦不服于地下。而世人以某之功德。比之韩,富矣。及三司交攻。如沈相公喜寿,赵舍人廷机诸人。亦多立异。而金清阴尚宪。撰赵公墓碣曰。李相某临没遗疏。言朝廷有朋党之渐。时议深诋。儗多非伦。公进曰。某言虽过。出于忧国。无他肠。谓之小人则何可服人心乎。终不雷同云。李芝峰睟光类说。亦曰。李相国以老成持重。与后进相左。见忤于时。卒后谤议未息。吴判书祥诗云云。至今言相业者。推公为第一。吴之言信矣。申象村钦春城录。又曰。李某以顾命元老。受遗迎立。挺然有大臣风采。朝野倚以为重。临终有遗疏。指论时事。以为将有朋党之渐。新进士流。虑不及远。至上章请罪。不遗馀力。极口诋訾。而 宣庙不从。不十年。某之言乃验。人益服其先见。吴判书祥诗云云。世传诵之。以为知言云。诗人林白湖悌。亦有忠言一劄推先见之句。并详见公遗事及行状附录中。)